1958:新民歌运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发生在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也被称为大跃进民歌运动或文艺大跃进,这场由毛泽东发起、各级政府积极响应的群众性诗歌运动,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尽可能采用客观的历史资料来呈现这一非常的诗歌事件:其过程和结果、原因和背景。本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主要呈现新民歌运动从兴起到落潮的过程。这一章又分为四节,第一节是兴起,成都会议上毛泽东的倡议收集民歌;第二节是高潮,文化部门和各级政府迅速响应,提议转化为政治任务,全国上下掀起搜集、创作新民歌的高潮;第三节是插曲,在新民歌运动方兴未艾的时候,诗坛上掀起关于新诗发展问题的讨论;第四节是落潮。
     第二章是新民歌的文本研究,本章分三节,第一节介绍在新民歌运动中各地出版的民歌集,本节采用列表的方式,按民族、地域、内容等不同的标准将现存的民歌集进行分类整理,以便对新民歌有更直观的认识;第二节介绍专业诗人在这一时期的创作情形;第三节从新民歌的代表文本——《红旗歌谣》来管窥新民歌的创作特色。
     第三章是新民歌运动发生背景和原因的分析,分为四节。第一节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大跃进形势的推动;第二节反右扩大化后,荒芜的文艺界迫切需要一个轰动的创作运动来显示文艺的“繁荣”景象;第三节,毛泽东一贯喜爱古典、民间文学,而对新诗抱有偏见,这也是他发动新民歌运动的深层原因,同时,他还期望通过这一运动实现文艺的大众化。第四节,从五四文学革命到“左联”时期到延安文艺运动,文艺大众化也始终是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追求,新民歌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生的。
     前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第四章主要是对新民歌研究的研究,重点梳理自新民歌运动结束以来的半个世纪文艺界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The New Folk Song Movement which took place in 1958 is also called the Folk Song Movement of Great Leap Forward or Great Leap Forward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is mass poetry movement originated by Mao Zedong and responded by all governments is the main exploration of this article. It will try to present the special movement with objective information, including the process, result, causex and background. There are four chapters in this article.
     Chapter 1 is the process of the New Song Movement from its start to the end. There are four sections in this chapter. Section one is the start, when Mao Zedong initiated to collect the folk songs. Section two is the climax. The culture department and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immediately responded, proposing to transform it into political task, then comes the climax of composing new folk songs all over the country. Section 3 is the interlude. It comes the discussion on how to develop new poems in the Parnassus, as the New Song Movement was in its flourishing. Section four is the end.
     Chapter 2 is the study of the folk songs, including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s about the folk song collections. I will list them in a form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of nation, area, and content. I will introduce the composing of the professional poets during this period in section two. In section three, we will view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folk songs from the representative ---- Red Flag Ballad.
     Chapter 3 is the background and cause analysis of the New Fork Song Movement, four sections in this part. The first section is about the cause coming from the Great Leap Forward of it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ields. Section 2 presents another cause: after the anti-rights struggle and its expansion, it is in great need of a composing movement to show a so-called prosperity in the deserted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The deep reason for Mao Zedong to initiate New Folk Song Movement which is presented in section 3, is that he prefers classic and folk literature all along to new poems, against which has prejudice. In addition, he expects to popularize literature and art through this movement. The last cause in section 4 is that from the period of May-Forth Literature Revolution to the Leftist Association to Yanan literature and art movement literature and art popularization is the persistent pursuit for some intellectuals,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New Fork Song Movement comes into being.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are the main part of this article, the forth chapter is the study of the study on the New Fork Song Movement, restructuring the cognizing and evaluation on the movement from the literary and art circle after its ending.
引文
1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 [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前言.
    2 洪子诚. 问题与方法 [M]. 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年.封面.
    
    3 李锐. 大跃进亲历记 [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233-234.
    4 转引自陈晋. 文人毛泽东 [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447-448.
    5 毛泽东. 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第一次讲话.(1958 年 5 月 8 日). 毛泽东在 1958 年. 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 48-49.
    6 柯庆施. 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 [N]. 人民日报,1958-1-5(2).
    7 曹禺. 如鱼得水 飞跃在“大跃进”的海洋里 [N] . 人民日报. 1958-3-19 (5).
    8 本报讯. 迅速大量地反映大跃进时代的万千气象 上海文艺界大反暮气和懒气 [N] . 人民日报,,1958-2-28.(1).
    9 罗平汉 . 大跃进中的文艺界 . 新闻午报 2008-02-19 (3).
    10 罗平汉 . 大跃进中的文艺界 . 新闻午报 2008-02-19 (3).
    
    11 新华社 中国作家协会发出响亮号召 作家们!跃进,大跃进 [N]. 人民日报.,1958-3-8(7)
    12 罗平汉 . 大跃进中的文艺界 [N] . 新闻午报 2008-02-19 (3).
    13 本报讯. 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出通知 搜集各族民歌 丰富人民生活 [N]. 人民日报,1958-4-9(1).
    14 新华社. 云南收集万首民歌 [N] . 人民日报,1958-4-26(1).
    15 社论. 大规模收集民歌 [N] .人民日报,1958-4-14(1).
    16 大跃进动人心魄 幸福歌到处流传 山歌民谣举国知音 [N]. 人民日报,1958-5-13 (1 ).
    17 关于大规模收集民歌问题 郭沫若答“民间文学”编辑部问 [N]. 人民日报,1958-4-21(7).
    18 郭沫若. 为今天的新国风 明天的新楚辞欢呼 [N]. 中国青年报,1958-4-17(7)
    19 罗平汉. 1958~1962 年的中国知识界 [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8.
    20 周扬. 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 [A].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1949—1979)[C]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2-42.
    21 江波. “大跃进”时期“新民歌运动”的兴衰历程 [J]. 党史纵览,2007,(3):3-6.
    22 贾芝. 采风掘宝 繁荣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化 [A] . 钟敬文. 中国民间文艺学四十年.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 43-66.
    23 刘芝明. 农民歌舞放出了卫星 [N]. 人民日报,1958-9-29 (8).
    24 社论. 争取文学艺术的更大跃进 [N]. 人民日报,1958-9-30 (7).
    25 文艺报. 1958, (15).
    26 天鹰. 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11-12.
    27 王老九,陕西省临潼县人,由于在家族中排行老九,就被称“王老九”。他是少年时上过一年私塾,后当学徒、务农,曾逃荒要饭。从 32 岁时开始写快板诗,劝人改邪归正、戒烟戒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老九创作热情高涨,表达对党、对领袖的衷心热爱,他的诗陆续在报刊上发表。1958 年参加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会议﹐被选为理事,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有“农民诗人”之称。郭沫若与他面对面和过诗。柯仲平写诗赞他:“好个诗人王老九,劳动作诗一把手”。其著名的诗有《歌颂毛主席》:梦中想起毛主席,半夜三更太阳起。作活想起毛主席,周身上下增力气。走路想起毛主席,手推小车不知累。吃饭想起毛主席,蒸馍拌汤添香味。开会欢呼毛主席,千万拳头齐举起。墙上供着毛主席,一片红光照屋里。中国有了毛主席,山南海北飘红旗。中国有了毛主席,老牛要换拖拉机。
    28 江波. “大跃进”时期“新民歌运动”的兴衰历程 [J]. 党史纵览,2007,(3):3-6.
    29 天鹰. 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67.
    30 天鹰. 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67.
    31 天鹰. 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21-22.
    32 天鹰. 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69
    33 天鹰. 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16.-17.
    34 天鹰. 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21-25.
    35 天鹰. 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30-31.
    36 天鹰. 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13.
    37 徐迟. 1958 年诗选 [M]. 北京:作家出版,1959.
    38 邵荃麟. 门外谈诗[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 14-29.
    39 闻山. 漫谈诗风 [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 32.
    40 宋垒. 第三种“化” [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35.
    41 丁力. 诗必须到群众中去[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38-39.
    42 袁水拍. 写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诗[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 48.
    43 闻山. 漫谈诗风. [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32.
    44 丁力. 诗必须到群众中去[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38-39.
    45 袁水拍. 写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诗[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48.
    46 田间. 谈诗风——在河北诗歌座谈会上的发言[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51.
    47 田间. 谈诗风——在河北诗歌座谈会上的发言[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50-63.
    48 徐迟. 南水泉诗会发言[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73.
    49 郭小川. 诗歌向何处去[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92.
    50 雁翼. 对诗歌下放的一点看法[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117.
    51 沙里金. 我不同意雁翼同志的看法[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119. 此外,持类似观点的还有益庭《我对诗歌下放的意见》,原载《星星》1958 年 10 月号;愚公《必须向新民歌学习》,原载《星星》1958 年 10 月号;碎石《不要对民歌百般挑剔》,原载《星星》1958 年 10 月号;傅世悌《对〈我对诗歌下放的补充意见〉的意见》,原载《星星》1958 年 10 月号;丁力《诗话》,原载《文艺报》1958 年第 20 期。
    52 余冀洲. 雁翼同志的看法是正确的[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122.
    53 载《星星》1958 年 8 月号.
    54 载《星星》1958 年 9 月号.
    55 红百灵. 让多种风格的诗去接受检验[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125.
    56 李亚群. 我对诗歌道路问题的意见[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176-180.
    57 欧外鸥. 也谈诗风问题[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273.
    58 李树尔. 欧外鸥错了[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269.
    59 傅东华. 谈谈民歌的过去和未来[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二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109-111.
    60 张钟仁,汪国璠. 如何对待新民歌与新诗[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二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113-115.
    61 窦功亚. 民歌万岁[N] . 文汇报,1959-1-5.
    62 张汾,黄牧. 我们对新诗和民歌的看法[N] . 文汇报,1959-1-17. 方牧. 新诗是“洋诗”吗?——驳〈民歌万岁!〉中的错误论点 [N] . 文汇报,1959-1-24.
    63 何其芳. 关于新诗的“百花齐放” [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二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191.
    64 宋垒. 与何其芳、卞之琳同志商榷[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二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212-214.
    65 卞之琳. 分歧在哪里?[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二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215-218.
    66 宋垒. 分歧在这里[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二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219-222.
    67 陈骢. 关于向新民歌学习的几点意见 [J]. 诗刊, 1958,(11);李晓白. 民歌体有无限制[J]. 诗刊,1958,(12);张先箴. 谈新诗和民歌——与何其芳同志商榷 [J]. 处女地, 1958(10);电话工人仇学宝. 不同意何其芳、卞之琳两同志的意见[J]. 萌芽, 1958(24) ;沙鸥. 新诗的道路问题[N]. 人民日报,1958-12-31(7);天鹰. 驳“内容论”[N]. 文汇报,1959-1-11(3);也有少数的辩护意见,文外. 门外谈诗[J]. 处女地, 1958(12) ;唐再兴, 郑乃臧. 也谈新诗和民歌——与张先箴同志商榷[J]. 文艺红旗,1959, (1) ;卞之琳. 关于诗歌的发展问题 [N] . 人民日报, 1959-1-13(7).
    68 关于诗歌问题的讨论 [N]. 人民日报,1959-1-21(7)
    69 关于诗歌问题的讨论 [N]. 人民日报,1959-1-21(7)
    70 唐再兴、郑乃臧. 谈谈形式问题——与天鹰同志商榷 [N]. 文汇报,1959-1-30;方歌今. 风格·形式·内容[N]. 文汇报, 1959-1-25;方楫. 发展民歌新形式的一个途径[N]. 文汇报,1959-1-26;宋垒. 不仅是对待诗歌形式的态度[N]. 文汇报, 1959-1-30;宋垒. 建立真正的现代格律诗. [N]. 文汇报,1959-2-19;崔宗理. 也谈诗的形式问题[N]. 文汇报,1959-1-30;徐迟. 谈民歌体[J] . 文学评论, 1959, (1) ;力扬. 诗国上的百花齐放[J[. 文学评论, 959, (1);冯至. 关于新诗的形式问题[J]. 文学评论, 1959, (1);茅盾. 漫谈文学的民族形式 [N]. 人民日报,1959-2-24(7).
    71 丁力. 也谈诗歌的道路问题——在〈人民日报〉诗歌问题讨论会上的发言[J]. 文艺红旗, 1959, (3)
    72 郝御风. 略谈“新诗体”与“民歌体”统一结合的问题——纪念“五四”四十周年[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三集).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 76.
    73 谷瓯. 自由诗和外国诗及其他——漫谈发展诗歌的另一途径[J]. 星星, 1959, (4).
    74 王力. 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的问题[J]. 文学评论,1959, (3);朱光潜. 谈新格律诗[J]. 文学评论, 1959, (3);罗念生. 诗的节奏[J]. 文学评论,1959. (3);罗煦良. 论民歌:自由诗和格律诗[J]. 文学评论,1959(3);金戈. 试谈现代格律诗问题[J]. 文学评论,1959, (3);林庚. 再谈新诗的建行问题[J]. 文学评论,1959,(5);楼适夷. 诗杂谈[J]. 诗刊, 1959, (7) .
    75 冉欲达. 关于民歌和新诗[J]. 文学青年, 1959, (3).
    76 毛泽东文集(第 10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447.
    
    77 毛泽东文集(第 10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447.
    78 转引自陈晋. 文人毛泽东[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9 臧克家. 毛泽东同志[J]. 红旗, 1984, (2).
    
    80 天鹰. 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 [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9-10.
    81 天鹰. 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11-12.
    82 天鹰. 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 [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10-11.
    83 李新宇. 1958:“文艺大跃进”的战略 [J]. 文艺理论批评 , 2000 (5) :86-92.
     84 江波. “大跃进”时期“新民歌运动”的兴衰历程 [J]. 党史纵览,2007,(3):3-6.
    85 郭沫若. 向地球开战[N] 人民日报,1958-4-8(7).
    86 郭沫若. 迎春序曲 [A]. 郭沫若全集(第三卷) [C].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240-242.
    87 郭沫若. 钢,铁定的一○七○万吨[N]. 人民日报,1958-12-22().
    88 郭沫若. 声声快[N]. 人民日报,1958-8-23(7).
    89 郭沫若. 迎春序曲 [A]. 郭沫若全集(第三卷) [C].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240-242
    90 《人民日报》从 1958 年 4 月 3 日开始,陆续在 4 月 10 日、4 月 21 日、4 月 25 日,5 月 3 日、5 月 9 日、5 月 13 日、5 月 19 日、5 月 23 日、5 月 30 日,6 月 5 日、6 月 13 日、6 月 18 日、6 月 21 日、6 月 24 日、6 月 27 日刊出。
    91 郭沫若. 百花齐放[N]. 人民日报,1958-6-27(8).
    92 如1957年第10期的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科学、神话、诗》, 1958年第1期的献给和平的《没有什么声音比你更响亮》,第2期的迎春曲《春风吹》、第8期的为中苏会谈公报而作的《再欢呼》, 1959年第3期的纪念革命烈士的长诗《李大钊》等。
    93 如 1957 年第 7 期拉开《诗刊》反右序幕的“代卷头语”《让我们用火辣的诗句来发言吧》, 1958 年第 9 期的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军事挑衅和战争威胁的《两个巨大的声音》,1962 年第 11 期的支持古巴革命的《中国人民的吼声》等。
    94 发表于《诗刊》1959 年 3 月号。
    95 臧克家. 骑上千里马[N]. 人民日报,1958-6-28(7)。
    96 臧克家. 臧克家全集(第二卷)[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2. 469-472.
    97 张恩和. 郭小川评传[M]. 重庆:重庆出版社 , 1993. 39.
    98 臧克家. 郭小川同志的两篇长诗 [J]. 人民文学, 1958, (8) ;殷晋培. 唱什么样的赞歌[J] . 诗刊, 1960, (1).
    99 郭晓蕙. 长诗〈一个和八个〉:郭小川的心灵重创 [J]. 南方文坛, 2006, (1): 74-81.
    100 1979 年,香港的《文汇报》和武汉的《长江》期刊,先后刊发了该诗.
    101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8 年版.
    102 北京出版社 1958 年版.
    103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
    104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105 作家出版社 1959 年版.
    106 郭小川. 鹏程万里·小记 [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 115.
    
    107 郭小川. 郭小川全集(第一卷)[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99-410.
    108 易明善, 陆文璧, 潘显一. 何其芳研究专集 [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682.
    109 《夜歌·后记》,诗文学社 1945 年 5 月版.
    110 何其芳. 关于新诗的“百花齐放”问题 [M]. 处女地, 1958, (7).
    111 周扬, 郭沫若. 红旗歌谣·编者的话[M]. 北京: 红旗杂志出版社., 1959. 1-3. 以下所引民歌均出自此书。
    112 周扬, 郭沫若. 红旗歌谣·编者的话[M]. 北京: 红旗杂志出版社., 1959. 1-3.
    113 袁水拍. 成长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民族新诗歌[A]. 《文艺报》编辑部编. 文学十年.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60. 136-137.
    114 直接歌颂领袖的有:《毛主席象红太阳》、《歌唱毛泽东》、《主席走遍全国》、《想起公社忘不了你》、《一对喜烛结红花》、《海水磨墨写不赢》、《进北京》、《毛主席来到我家》、《四川出现双太阳》、《太阳的光芒万万丈》、《举得起天提得起地》、《马头琴手的歌》、《擎天的柱毛泽东》、《毛主席向高山招手》、《毛主席永远在我身边》、《东山上升起红太阳》、《草原上 不落的太阳》、《今日是主人》、《僮人永跟毛泽东》、《我们幸福了》、《向叭英宣战》、《毛主席来过五指山》。
    115 湖北民歌《歌唱毛泽东》.
    116 河北民歌《主席走遍全国》.
    117 陕西民歌《进北京》.
    118 湖南民歌《举得起天提得起地》.
    119 回族民歌《擎天的柱毛泽东》.
    120 李惠芳 :中国民间文学 [M].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21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M]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122 赵毅衡. 村里的郭沫若:读〈红旗歌谣〉[J]. 今天. 1992, (2):196-198.
    123 四川民歌《惊动天上太白星》.
    124 安徽民歌《月宫装上电话机》.
    125 福建民歌《唱给月亮听》.
    126 湖南民歌《哪来这多大大江河》.
    127 北京民歌《放水谣》.
    160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681.
    161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653.
    162 周恩来. 政府工作报告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7-11.
    163 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646.
    164 《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编委会. 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第六卷).[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2166-2168.
    165 李锐. 大跃进亲历记 [M].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259-260.
    166 本报电. 卫星农业社发出第二颗卫星 [N] . 人民日报,1958-6-12(1).
    167 社论. 卓头村社小麦丰产创更新奇迹 亩产坡五千大关[N] . 人民日报,1958-6-30(1).
    168 周方. 一亩中稻六万斤[N] . 人民日报,1958-9-5(1).
    169 本报讯. 并禾密植挖掘土地潜力 广西四川云南中稻创亩产 6 万—13 万斤记录 [N] . 人民日报,1958-9-18(7).
    170 陈毅. 广东番禹县访问记[N]. 人民日报. 958-9-26(3).
    171 陶铸. 驳“粮食增产有限论”[J]. 红旗, 1958, (5): 1-2.
    172 钱学森. 粮食亩产会有多少[J].中国青年报。1958-06-16.
    173 社论. 祝早稻花生双星高照[N] . 人民日报,1958-8-13(1).
    174 社论. 今年夏季大丰收说明了什么[N]. 人民日报, 1958-7-3(3).
    175 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653.
    176 《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编委会. 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第六卷).[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2188-2089.
    177 《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编委会. 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第六卷).[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2205-2206.
    178 《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编委会. 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第五卷).[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2001-2002.
    179 陆定一.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N]. 人民日报. 956-6-13(2).
    180 中共中央研究室编.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 人民出版社, 1999. 204-243.
    181 费孝通. 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N]. 人民日报, 1957-3-24( 7 ).
    182 翦伯赞. 为什么会有“早春”之感[N]. 人民日报, 1957-4-20 (3 ).
    183 社论. 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N]. 人民日报, 1957-4-10().
    184 朱正. 1957 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 [M].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48-50
    185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人民日报》,1958 年 5 月 1 日。
    186 民革中常委陈铭枢上书毛泽东对其辞去国家主席不连任的动议大加赞赏,“以乃至美至喜之事”, 委婉批评毛“好大喜 功,偏听偏信,轻视古典,喜怒无常”。而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张奚若也在 1957 年 5 月 13 日的座谈会上批评毛泽东“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轻视过去,迷信将来”,言辞尖锐。
    187 《工人说话了》(6 月 10 日),《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团结起来》(6 月 11 日),《是不是立场问题?》(6 月 14日), 《向工人阶级领导地位挑战一定要失败 著名工会工作人员痛斥右派分子的反共叫嚣》(6 月 15 日),《坚决粉碎右派的进攻 成都五千工人举行反右派大会》(6 月 16 日),《北京市许多工会活动家说 工人有力量有决心打败右派的进攻》(6 月 17 日),《全国人民正密切注意民盟动向民盟应迅速展开对右派的批判——民盟广东省、重庆市等地方组织要求民盟中央表明立场》(6 月 17 日),《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会指示各级组织 同右派言论进行坚决斗争》(6 月 18 日),《首都人民读了毛主席的报告 反右派斗争的热情更加高涨》(6 月 20 日),《首都高等学校师生社会主义斗志高涨 真理和事实击溃了右派分子》(6 月 21 日)……
    188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题目改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
    189 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M].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589-591.
    190 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M].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589-591.
    191 “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不利于或破坏或削弱这个专政;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削弱这个制度;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有损于这些团结。”并指出,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
    192 鲁丹. 70 个日日夜夜:大学生眼睛里的 1957 年之春[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 25-28.
    193 鲁丹. 70 个日日夜夜:大学生眼睛里的 1957 年之春[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 250-251.
    194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7. 424-425.
    195 毛泽东选集(第 5 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7. 444-445.
    196 反右派斗争的一次伟大的胜利[N]. 人民日报, 1957-7-15( 7).
    197 在大会上发言的有:7 月 12 日,叶笃义《揭露罗隆基的本来面目,并检讨我自己的错误》,韩兆鹗《愧悔交集》,王毅斋《对我的错误言论的错误检讨》,杨子恒《揭发章伯钧罗隆基的阴谋并检查他们对我的影响》;7 月 13 日,毕鸣岐《我是一个犯了严重错误的人》,费孝通《向人民认罪》,黄琪翔《请求人民的宽恕》,储安平《向人民投降》,龙云《思想检讨》;7 月 15 日,章伯钧《向人民低头认罪》,罗隆基《我的初步交代》,章乃器《我的检讨》,黄绍竑《我的错误和罪行的检讨》,陈铭枢《自我检讨》,谭惕吾《我为什么犯了严重的错误》,张云川《我恨自己是一个右派分子》,潘大逵《我承认错误》,李伯裘《我痛恨自己给章伯钧利用作点火的工具,支持了黄琪翔在农工民主党执行章伯钧的道路》,马哲民《我要重新做人》,黄药眠《我的检讨》,宋云彬《我辜负了人民给我的信任和荣誉》,钱孙卿《我做了人民的罪人》
    198 转引自丛进. 曲折发展的岁月[M].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 61.
    199 罗冰. 反右运动档案解密:实划右派三百多万[J]. 争鸣(香港),2006, (1).
    200《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编委会. 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第五卷).[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2127-2129.
    201 李新宇. 1958:“文艺大跃进”的战略[J]. 文艺理论批评, 2000.(5):86-92.
    202 1940 年 2 月,毛泽东在《中国文化》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这是他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他提出建设一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而对于掌握文化的知识分子,他认为:“知识分子如果不和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真正的革命者必定是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的。”
    203 早在 1936 年 11 月 22 日,丁玲、成仿吾等人在陕北保安县发起成立了中国文艺协会,协会提出自己的纲领“培养无产 阶级作家,创作工农大众的文艺”。1937 年 11 月 24 日,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边区文协)成立,下含抗战文艺工作团、诗歌总会等众多文艺团体。1939 年 5 月 14 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简称延安文抗)成立。在这之前,边区音协、边区剧协、边区美协相继成立。其它文艺团体还有,戏剧团体:人民抗日剧社与抗战剧团、西北战地服务团、烽火剧团、民众剧团、西北文工团、延安评剧研究院、延安青年艺术剧院等;音乐团体: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延安合唱团、鲁艺艺术工作团、延安业余国乐团、中央管弦乐团等;电影美术团体:边区文协新洋片组、鲁艺木刻工作团、鲁艺漫画研究会、鲁艺美术工场、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延安电影团、鲁迅艺术文学院、延安部队艺术学校等。
    204 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11-12.
    205 周扬. 与赵浩生谈历史功过 [A]. 艾克恩. 延安文艺回忆录[C].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3-34.
    206 徐懋庸. 我和毛主席的一些接触 [A]. 艾克恩. 延安文艺回忆录[C].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84-85.
    207 毛泽东论文艺.[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4-40.
    
    208 毛泽东论文艺.[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43-144.
    209 丁玲.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前前后后 [N]. 解放军报, 1992-5-5 (2).
    210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A].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11 刘延年.毛泽东与新民歌运动 [J].江淮文史,2002,(2).
    212 陈晋.毛泽东谈文说史·民歌中有许多好诗 [J].瞭望.1991(41).
    213 张居华. 毛泽东文艺思想发展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27.
    214 1957 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指示将枚乘赋《七发》印发与会者;1965 年,他读《后汉书》,认为其中的《黄琼传》、《李固传》很好,批示“送刘、周、邓、彭一阅”。(见:张贻久《毛泽东读史》,1991 年 10 月 25 日《光明日报》)
    215 臧克家主编《毛泽东诗词鉴赏》增订 2 版,前言,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 年 5 月。
    216 胡乔木《人比月光更美丽》,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年版。
    217 刘汉民编写的《毛泽东谈文说艺实录》中收集了很多这样的故事,毛泽东与毛岸青、邵华、刘松林讨论文学时,谈的也都是《西游记》、《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和曹氏父子的诗、唐边塞诗等古诗词。他还同身边的护士、警卫谈论《资治通鉴》、《诗经》,题写古诗赠人,约见古代文学专家刘大杰,谈论杜甫、李商隐,与诗词专家冒广生谈诗词格律,出门旅行带很多书,“《辞海》、《词源》、《楚辞》等书是每次必带,其他唐诗宋词古典小说及哲学书籍,根据毛泽东的吩咐选择”。
    218 毛泽东. 毛泽东论文艺[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63-164.
    219 丁玲.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A]. 艾克恩. 延安文艺回忆录[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20 臧克家. 毛泽东同志与诗[J]. 红旗杂志, 1984,(2).
    221 同上.
    222 萧三. 毛主席的两次谒见[A]. 艾克恩. 延安文艺回忆录[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45 页。
    
    223 萧三. 论诗歌的民族形式[J]. 文艺战线, 1939-11-16(1).
    224 何其芳. 毛泽东之歌[A]. 何其芳文集(第三卷)[C],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25 臧克家. 毛泽东同志与诗[A]. 在毛主席那里做客[C].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80-82.
    226 刘半农. 国外民歌译[M]. 北新书局, 1927, 1-2.
    227 鲁迅于 1913 年 2 月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 1 卷第 1 期上发表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里写道:“当立国民文术研究会,以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详其意谊,辨其特性,又发挥而光大之,并辅翼教育。次年 1 月,周作人又在《绍兴县教育会月刊》上发表了《儿歌之研究》一文和采集儿歌的启事。
    228 周作人. 歌谣·发刊词[J]. 歌谣, 1922, (1): 1-2.
    229 钟叔河. 周作人文类编 6[M].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8. 525-527.
    230 郭沫若. 致宗白华[A].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 15 卷)[C].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48-49.
    231 周作人. 读《童谣大观》[J]. 歌谣, 1923, (10):1-3.
    232 杨世清. 怎样研究歌谣[J]. 歌谣周年纪念增刊, 1923,19-20.
    233 刘锡诚. 北大歌谣研究会与启蒙运动[J]. 民间文化论坛, 2004, (3): 59-64.
    234 李新宇. 迷失的代价(上)——20 世纪中国文艺大众化再思考[J]. 文艺争鸣, 2001,(1):4-14.
    235 周作人. 平民文学[A]. 赵家璧. 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C].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211—212.
    236 李大钊. 青年与农村[A]. 李大钊文集(上)[C].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648-649.
    237 郭沫若. 革命与文学[J]. 创造月刊, 1926, (4):12-13.
    238 成仿吾.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J]. 创造月刊, 1928, (1):9.
    239 蒋光慈. 关于革命文学[J]. 太阳月刊, 1928, (2): 6-7.
    240 鲁迅. 文艺的大众化[J]. 大众文艺., 1930, (2): 3-4.
    241 郭沫若. 新兴大众文艺的认识[J]. 大众文艺, 1930, (3): 21-22.
    242 冯乃超. 大众化的问题[J]. 大众文艺, 1930, (3): 31-32.
    243 田汉. 戏剧大众化和大众化戏剧[J]. 北斗. 1932, (4): 11-12.
    244 郑伯奇(署名何大白). 文学的大众化与大众文学[J]. 北斗, 1932, (4): 9-11.
    245 艾克恩编纂. 延安文艺运动纪盛[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43-44.
    246 艾克恩编纂. 延安文艺运动纪盛[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85-86.
    247 丁玲.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A]. 艾克恩编纂. 延安文艺运动纪盛[C].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49-50.
    248 刘白羽. 延河水流不尽[A]. 艾克恩编纂. 延安文艺运动纪盛[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101-102.
    249 艾克恩编纂. 延安文艺运动纪盛[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403-404.
    250 李新宇. 硝烟中的迷失——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话语[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 (2): 58-79.
    251 李新宇. 硝烟中的迷失——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话语[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 (2): 58-79.
     252 艾克恩编纂. 延安文艺运动纪盛[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404-405.
    
    253 天鹰. 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59.
    254 沙鸥. 学习新民歌[M]. 北京: 北京出版社,1959. 2-3.
    
    255 沙鸥. 学习新民歌[M]. 北京: 北京出版社,1959. 44-45.
    256 新民歌论文集. 沈阳: 东风文艺出版社,1959. 6-7.
    257 胡采. 新时代产生了新民歌[A]. 新民歌论文集[C]. 沈阳: 东风文艺出版社,1959. 9-10.
    258 详见 1.3 .
    259 天津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小靳庄民歌选本:《小靳庄诗歌选》(2 集)、《十二级台风刮不倒》.
    260 郭澄. 一九五八年新民歌运动再评价[J]. 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1981,(2): 96-102.
    261 谢保杰. 1958 年新民歌运动的历史描述[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 (1): 24-45.
    262 李新宇. 1958:“文艺大跃进”的战略[J].文艺理论批评,2000, (5): 86-92.
    263 李新宇. 迷失的代价(上)——20 世纪中国文艺大众化再思考[J]. 文艺争鸣, 2001,(1):4-14.
    264 李新宇. 迷失的代价(下)——20 世纪中国文艺大众化再思考[J]. 文艺争鸣, 2001,(2):27-36.
    265 李新宇. 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演变史[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64-66.
    266 王恒升. 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史上的几次革命及其影响[J]. 德州学院学报, 2005,(5):23-26.
    267 高有鹏,孟芳.20 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的民间文化思潮[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56-62.
    268 刘锡诚的.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1949—1966[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1).
    269 黄永林.20 世纪中国文学对民间语言价值的发现与运用[J].广西示范学院学报,2004,(2).
    270 鲍焕然. 新民歌运动——激进现代性的文化表征[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5).
    271 二十二院校编写组. 中国当代文学史[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356-359
    272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73 汪华藻等. 中国当代文学简史[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274 丘岚.中国当代文学史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75 陈其光.中国当代文学史[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
    276 洪子诚,刘登翰. 中国当代新诗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77 吴秀明. 当代中国文学五十年[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278 孟繁华, 程光炜.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79 金汉.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11-13.
    280 董健,丁帆,王彬彬.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81 李新宇.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演变史[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64-65.
    [1] 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2]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 李锐. 大跃进亲历记 [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4] 陈晋. 文人毛泽东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 罗平汉 . 1958~1962年的中国知识界[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6]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1949—1979).[M]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7] 钟敬文. 中国民间文艺学四十年.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
    [8] 农业资料编辑委员会. 农业大跃进中的珍闻 [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59.
    [9] 论 1958 年农业生产大跃进. 北京:人民出版社[M]. 1959.
    [10] 大跃进动人心魄 幸福歌到处流传 山歌民谣举国知音 [N]. 人民日报,1958-5-13 (1 )
    [11] 关于大规模收集民歌问题 郭沫若答“民间文学”编辑部问 [N]. 人民日报,1958-4-21
    [12] 郭沫若. 为今天的新国风 明天的新楚辞欢呼 [N]. 中国青年报,1958-4-17(7)
    [13] 文贞庭. 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14] 麦克法夸尔.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15] 社论. 大规模收集民歌 [N] .人民日报,1958-4-14(1).
    [16] 毛泽东文集(第 10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17] 臧克家. 毛泽东同志[J]. 红旗, 1984, (2).
    [18] 郭沫若. 向地球开战[N] 人民日报,1958-4-8(7).
    [19] 张恩和. 郭小川评传[M]. 重庆:重庆出版社 , 1993. 39.
    [20] 易明善, 陆文璧, 潘显一. 何其芳研究专集 [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21] 周恩来. 政府工作报告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22] 《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编委会. 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第六卷).[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23] 李锐. 大跃进亲历记 [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259-260.
    [24] 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5] 刘汉民. 毛泽东谈文说艺实录[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
    [26]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M]. 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
    [27] 李鹏程. 毛泽东与中国文化[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28] 陈毅. 广东番禹县访问记[N]. 人民日报. 958-9-26(3).
    [29] 陶铸. 驳“粮食增产有限论”[J]. 红旗, 1958, (5):
    [30] 钱学森. 粮食亩产会有多少[J].中国青年报。1958-06-16.
    [31] 李杨. 抗挣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 [M].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32] 谢春涛.大跃进狂澜 [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33] 陆定一.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N]. 人民日报. 956-6-13(2).
    [34] 中共中央研究室编.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204-243.
    [35] 费孝通. 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N]. 人民日报, 1957-3-24( 7 ).
    [36] 翦伯赞. 为什么会有“早春”之感[N]. 人民日报, 1957-4-20 (3 ).
    [37] 鲁丹. 70个日日夜夜:大学生眼睛里的1957年之春[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
    [38] 丛进. 曲折发展的岁月[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
    [39] 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40] 艾克恩. 延安文艺回忆录[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1]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A].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2] 陈晋.文人毛泽东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3] 赵家璧. 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44] 江波. “大跃进”时期“新民歌运动”的兴衰历程 [J]. 党史纵览,2007,(3).
    [45] 天鹰. 一九五八年中国民歌运动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46] 邵荃麟. 门外谈诗[A].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C].《诗刊》编辑部编.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 14-29.
    [47] 臧克家. 郭小川同志的两篇长诗 [J]. 人民文学, 1958, (8) [48 郭晓蕙. 长诗〈一个和八个〉:郭小川的心灵重创 [J]. 南方文坛, 2006, (1)
    [49] 徐善平,陈诒,孙森烈. 谈大跃进民歌[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1958.
    [50] 何其芳. 何其芳文集(第三卷)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51] 《诗刊》编辑部编..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一集)[M]. 北京:作家出版社
    [52] 何其芳. 关于新诗的“百花齐放”问题 [J]. 处女地, 1958, (7).
    [53]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 大规模地收集全国民歌[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54]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 向民歌学习 [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55] 安旗. 论诗与民歌 [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
    [56] 李岳南. 与初学者谈民歌和诗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57] 段友文. 五四知识分子与民间文艺运动 [J]. 文艺理论批评,2002, (1).
    [58] 益庭. 我对诗歌下放的意见 [J]. 星星, 1958,(10).
    [59] 愚公. 必须向新民歌学习 [J]. 星星, 1958, (10).
    [60] 碎石. 不要对民歌百般挑剔[J]. 星星, 1958(10).
    [61] 傅世悌. 对〈我对诗歌下放的补充意见〉的意见 [J]. 星星, 1958(10).
    [62] 丁力. 诗话 [J] 文艺报, 1958(20).
    [63] 陈泳超. 想象中的“民族的诗” [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6, (1).
    [64] 黎之. 大跃进的颂歌——读〈红旗歌谣〉[J]. 读书, 1959, (18).
    [65] 丁景唐. 最新最美的是诗篇——读一九五九年〈上海民歌选〉[J]. 读书》,1959.
    [66] 徐景贤.谈〈1959 年上海民歌选〉的成就 [J]. 上海文学》,1959,(11).
    [67] 天鹰. 赛诗会的新发展 [J]. 上海文学》,1960,(2).
    [68] 潘旭澜. 新民歌简论 [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0,(7).
    [69] 力扬. 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国风——读〈红旗歌谣〉三百首[J]. 文学评论,1960, [1].
    [70] 鱼连. 振奋人心的跃进歌声——重读〈红旗歌谣>[J]. 朔方, 1964,(2).
    [71] 胡奇光. 新民歌的语言艺术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5 .
    [72] 周扬.〈红旗歌谣〉评价问题 [J]. 民间文学论坛,1982,(5).
    [73] 朱晓进. 对大跃进民歌运动的几点再认识 [J].当代文艺思潮,1983,(5).
    [74] 窦功亚. 民歌万岁[N] . 文汇报, 1959-1-5.
    [75] 张汾,黄牧. 我们对新诗和民歌的看法[N] . 文汇报,1959-1-17. 方牧. 新诗是“洋诗”吗?——驳〈民歌万岁!〉中的错误论点 [N] . 文汇报,1959-1-24.
    [76] 刘火. 起轰及后影响[J]. 文学自由谈, 1989,(4).
    [77] 王彬彬. 一个沉重的话题——关于民粹主义的读书札记 [J].上海文学, 1996,(9).
    [78] 王小滨.〈红旗歌谣〉及其它 [J]. 二十一世纪,1998,(8).
    [79] 张大为. 乌托邦的狂欢:1958 年民歌运动[J]. 文艺理论研究, 2000,(5).
    [80] 陈骢. 关于向新民歌学习的几点意见 [J]. 诗刊, 1958,(11).
    [81] 李晓白. 民歌体有无限制[J]. 诗刊,1958,(12).
    [82] 张先箴. 谈新诗和民歌——与何其芳同志商榷 [J]. 处女地, 1958(10).
    [83] 沙鸥. 新诗的道路问题[N]. 人民日报,1958-12-31(7).
    [84] 天鹰. 驳“内容论”[N]. 文汇报,1959-1-11(3).
    [85] 文外. 门外谈诗[J]. 处女地, 1958(12) .
    [86] 唐再兴, 郑乃臧. 也谈新诗和民歌——与张先箴同志商榷[J]. 文艺红旗,1959, (1) .
    [87] 卞之琳. 关于诗歌的发展问题 [N] . 人民日报, 1959-1-13(7).
    [88] 关于诗歌问题的讨论 [N]. 人民日报,1959-1-21(7).
    [89] 唐再兴、郑乃臧. 谈谈形式问题——与天鹰同志商榷 [N]. 文汇报,1959-1-30.
    [90] 方歌今. 风格·形式·内容[N]. 文汇报,1959-1-25.
    [91] 方楫. 发展民歌新形式的一个途径[N]. 文汇报,1959-1-26.
    [92] 宋垒. 不仅是对待诗歌形式的态度[N]. 文汇报,1959-1-30.
    [93] 宋垒. 建立真正的现代格律诗. [N]. 文汇报,1959-2-19.
    [94] 崔宗理. 也谈诗的形式问题[N]. 文汇报,1959-1-30.
    [95] 徐迟. 谈民歌体[J] . 文学评论, 1959, (1) .
    [96] 力扬. 诗国上的百花齐放[J[. 文学评论, 1959, (1).
    [97] 冯至. 关于新诗的形式问题[J]. 文学评论, 1959, (1).
    [98] 茅盾. 漫谈文学的民族形式 [N]. 人民日报,1959-2-24(7).
    [99] 丁力. 也谈诗歌的道路问题——在〈人民日报〉诗歌问题讨论会上的发言[J]. 文艺红旗, 1959, (3)
    [100] 《诗刊》编辑部编. 新诗歌的发展问题(第三集)[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
    [101] 谷瓯. 自由诗和外国诗及其他——漫谈发展诗歌的另一途径[J]. 星星, 1959, (4).
    [102] 王力. 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的问题[J]. 文学评论,1959, (3).
    [103] 朱光潜. 谈新格律诗[J]. 文学评论, 1959, (3).
    [104] 罗念生. 诗的节奏[J]. 文学评论,1959. (3).
    [105] 罗煦良. 论民歌:自由诗和格律诗[J]. 文学评论,1959(3).
    [106] 金戈. 试谈现代格律诗问题[J]. 文学评论,1959, (3).
    [107] 林庚. 再谈新诗的建行问题[J]. 文学评论,1959,(5).
    [108] 楼适夷. 诗杂谈[J]. 诗刊, 1959, (7) .
    [109] 冉欲达. 关于民歌和新诗[J]. 文学青年, 1959, (3).
    [110] 沙鸥. 学习新民歌 [M]. 北京出版社, 1959.
    [111] 河南人民出版社编辑新. 民歌杂谈 [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59.
    [112]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 论新民歌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113]]刘家鸣. 谈谈新民歌 [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114] 李新宇. 迷失的代价(上)——20 世纪中国文艺大众化再思考[J]. 文艺争鸣, 2001,(1).
    [115] 李新宇. 硝烟中的迷失——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话语[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 (2).
    [116] 郭澄. 一九五八年新民歌运动再评价[J]. 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1981,(2).
    [117] 谢保杰. 1958 年新民歌运动的历史描述[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 (1).
    [118] 李新宇. 1958:“文艺大跃进”的战略[J]. 文艺理论批评,2000, (5).
    [119] 高有鹏,孟芳.20 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的民间文化思潮[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120] 刘锡诚的.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1949—1966[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1).
    [121] 黄永林.20 世纪中国文学对民间语言价值的发现与运用[J]. 广西示范学院学报,2004,(2).
    [122] 鲍焕然. 新民歌运动——激进现代性的文化表征[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5).
    [123] 二十二院校编写组. 中国当代文学史[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124]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25] 汪华藻等. 中国当代文学简史[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126] 丘岚.中国当代文学史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127] 陈其光.中国当代文学史[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
    [128] 洪子诚,刘登翰. 中国当代新诗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129] 吴秀明. 当代中国文学五十年[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130] 孟繁华, 程光炜.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31] 金汉.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11-13.
    [132] 董健,丁帆,王彬彬.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33] 李新宇.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演变史[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64-65.
    [134]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 文学运动史料选(共四册)[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135] 洪子诚.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36] 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37] 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概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38] 於可训.当代诗学[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139] 赵俊贤.大跃进时期文学史略论[J].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5).
    [140] 吴尚华.中国当代诗歌艺术转型论[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41] 徐迟. 1958 年诗选 [M]. 北京:作家出版,1959.
    [142] 郭沫若. 郭沫若全集(第三卷) [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143] 郭沫若. 钢,铁定的一○七○万吨[N]. 人民日报,1958-12-22.(7).
    [144] 郭沫若. 声声快[N]. 人民日报,1958-8-23(7).
    [145] 郭沫若. 百花齐放[N]. 人民日报,1958-6-27(8).
    [146] 臧克家. 骑上千里马[N]. 人民日报,1958-6-28(7)。
    [147] 臧克家. 臧克家全集(第二卷)[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2.
    [148] 郭小川. 鹏程万里·小记 [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
    [149] 郭小川. 郭小川全集(第一卷)[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50] 何其芳.夜歌[M]. 诗文学社, 1945.
    [151] 一九五八年诗选[M]. 作家出版社,1959.
    [152] 诗刊社.大跃进民歌一百首[M]. 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
    [153] 诗刊社. 新民歌三百首 [M]. 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
    [154] 《红旗》
    [155] 《诗刊》
    [156] 《文艺报》
    [157] 《人民日报》
    [158] 《中国青年报》
    [159] 《人民文学》
    [160] 郝牧襄. 1958 年“新民歌运动”的文化反思[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161] 韩金玲. 大跃进民歌中的历史文化意蕴[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162] 张凤渝. 大跃进民歌运动中的权利话语和民间文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63] 饶翔. 一次民粹主义的全民文学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64] 蒋俊芬.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左”的思想的发展轨迹[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
    [165] 贺晓武. 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生产方式[D].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6.
    [166] 白莉莉. 试论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演变[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02.
    [167] 马纶鹏. 1958 年大跃进语境下的新民歌运动[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