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形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众文化领域的“中美电影影响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热点。国内学者倾向于从西方霸权话语的角度探讨好莱坞中国(华人)形象生成与发展。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探讨中美双方电影领域的互动影响,对于大陆学术界而言,这是一片有待深度开拓的沃野。
     传统学术界认为对“中华形象”的言说权掌握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强势媒介手中?我们不禁要反思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华人电影工作者是否有言说自身的权利?如果有,那么华人影者如何塑造又是向世界传递了怎样的“自塑中华形象”?
     华人通过影像发出了自我言说的声音,这种声音之于好莱坞是被吸收,还是曲解,或者是遮蔽?这是本文要关注的第二个问题。传统学术观点认为好莱坞立足于西方文化对东方的想象与阐释,通过中华这面镜子只是想反映自己的欲望,却忽视了被反映者之于形象生成的能动作用。然而通过考察中美电影之间的互动影响可以发现,一旦“自塑中华形象”在国际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便获得了在某种程度参与、修整、乃至重塑“好莱坞中华形象”的权力!与西方文化内部固有的东方传统一道成为了好莱坞言说中华的重要资源。
     本文以历史的线性发展为经,以中美双方的电影交互影响为纬,经纬交错立体而非片面地勾勒出以电影为载体、以中美双方“中华形象”为核心的异质文化交流谱系。
     当然中外文明之间的交流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华人电影工作者的“自塑中华形象”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推广同样也面临了诸多的挑战。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保全自身的“民族性”同时适应“全球化”发展,这一重大命题同样是影像世界不可回避的重要难题。华人电影工作者如何突出电影“民族性”,又不落入“东方主义”的窠臼?如何对待“普世价值”,拒绝还是重新审视?“和而不同”或许可以为中西电影互动,推而广之异质文明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超越“东方主义”的“全球主义”模本。
The field of popular culture, "Impact of China and the U.S. film" is a hot spot in academic study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scholars tend to point China (Chinese) imag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hegemony of Hollywood. Starting from a global view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Chinese and American) of the film industry, to academia in Mainland China, this is a piece of fertile ground to be.
     Conventional academia thinks that the right-to-speak of "China image" is in the strong hands of the West media---Hollywood as the representative. We cannot help but reflect on this conclusion is correct? Chinese filmmakers have made their right speaking for themselves? If so, how the Chinese filmmaker shape the China image and what "self-shaping image of Chinese" do they send to the world?
     Chinese speech for themselves sounds through the media of film images, the sound is being absorbed, or distorted, or shelter by Hollywood? This is the second topic in this article. Traditional academic view is that the Hollywood imagination and the words of China is more from their own perception of the East based on their cultural systems. However, by exami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mpact of U.S. films, it can be found that, once the " self-shaping image of Chinese" speaks internationally somehow they obtain power to participate, repair, remodel "Hollywood Chinese image"! Together with the East tradition inherent inside the Western culture, they become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Holly speech of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linear development of history is the warp; the interaction of China and U.S. film is the weft. Warp and weft cross-dimensionally, rather than one-sided, sketch the Cultural Exchange lineages using film as a carrier and "China image" from both China and U.S as the core.
     Of cours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 is never easy, but the Chinese film workers "self-shaping image of Chinese " in the global dissemination and promotion are also facing many challenges.In the wave of globalization, how to save their own "national character", at the same time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this important topic is also an important and inevitable problem to the world of flim. How can Chinese film makers highlight "national character" in the films but not fall into the "Orientalism" stereotype? How to deal with "universal value", refused or re-examine? "Similar but different" may provide to the interac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ilms, by extension, the exchange of heterogeneous civilizations, a model beyond "Orientalism" of the "global".
引文
①卢燕、李亦中主编:《隔洋观景:好莱坞镜像纵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①[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作者前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陈旭光:《电影文化批评:反思与构想》,《电影艺术》,2001年第2期,第40页。
    ③周宁:《契丹传奇》,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总序”,第6页。
    ①[英]约翰·汤姆林森著,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页。
    ③马国川:《秦晓:追问中国的“现代性方案”》,《经济观察报》,2008年12月12日。
    ④王福革:《普世价值批判》,《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9年第6期,第73页。
    ①[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18页。
    ①卢燕、李亦中主编:《隔洋观景:好莱坞镜像纵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①之前的新闻纪录片由于影片的再现式纪实成分,暂时不作为本章考察的重点。
    ②[美]陶乐赛·琼斯著,邢祖文、刘宗锟译:《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85页。
    ①[美]陶乐赛·琼斯著,邢祖文、刘宗锟译:《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86-87页。
    ①裴庚辛:《近代西方传媒中的中国人负面形象——以电影中的傅满洲(Fu Manchu)博士为例》,《黑龙江史志》,2009年6期,第102页。
    ①[美]陶乐赛·琼斯著,邢祖文、刘宗锟译:《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41页。
    ②[美]李希光,刘康著:《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37页。
    ①吴卫华:《符号暴力:好莱坞的中国形象流行桥段》,《当代文坛》,2010年6月,第139页。
    ①[美]哈罗德·伊萨克斯,丁殿华等译:《美国的中国形象》,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页。
    ②[美]哈罗德·伊萨克斯,丁殿华等译:《美国的中国形象》,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页。
    ③裴庚辛:《近代西方传媒中的中国人负面形象——以电影中的傅满洲(Fu Manchu)博士为例》,《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6期,第101页。
    ④葛桂录:《“黄祸”恐惧与萨克斯·罗默笔下的傅满楚形象》,《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98页。
    ①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版,第16页。
    ② The Long March:From Wong to Woo:Asians in Hollywood, by Tiana (Thi Thanh Nga), Race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Cinema:Part 5, Cineaste38
    ②转引自[美]爱德华·赛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42页。
    ①[英]马克.B.索尔特著,肖欢容等译:《国际关系中的野蛮与文明》,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81页。
    ①[美]陶乐赛·琼斯著,邢祖文、刘宗锟译:《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23页。
    ①转引自[美]刘易斯·雅各布斯著,刘宗锟等译:《美国电影的兴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第416页。
    ②转引自[美]刘易斯·雅各布斯著,刘宗锟等译:《美国电影的兴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第415—416页。
    ③[美]哈罗德·伊克萨斯著,于殿利、陆日宇译:《美国的中国形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4页。
    ①[美]哈罗德·伊克萨斯著,于殿利、陆日宇译:《美国的中国形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4页。
    ②[美]哈罗德·伊克萨斯著,于殿利、陆日宇译:《美国的中国形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5页。
    ③ Michael J. Broadhead, "'But——He is a Chinaman!'Charlie Chan's Literary Image",Halcyon, Reno:Nevada Humanities Committee,1984, p.56
    ①周观武:《略论辱华影片的衰退和消歇》,《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期,第47页。
    ②[美]陶乐赛·琼斯著,邢祖文、刘宗锟译:《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57页。
    ③[美]陶乐赛·琼斯著,邢祖文、刘宗锟译:《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59页。
    ①姜智芹著:《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页。
    ②“全美亚裔美国人大众电影传播协会”成立于1980年,其宗旨是监督美国文化产业准确、真实的表现亚裔新形象,反对以往美国影视界对亚裔反面的、一成不变的丑化表现,同时发展、提高亚裔美国人穿凿的影视作品质量。
    ③Marc Morano,Fox Movie Channel Bans Charlie Chan.Movies http://www.cnsnews.com/ViewCulture.asp?Page=/Culture/archive/200307/CUL20030701d.html./2006-3-16
    ① Marc Morano, Fox Movie Channel Bans Charlie Chan.Movies http://www.cnsnews.com/ViewCulture.asp?Page=/Culture/archive/200307/CUL20030701d.html./2006-3-17
    ②黎煜:《撒旦与家臣——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电影艺术》,2009年第1期,第134页。
    ③[英]斯图亚特·霍尔:《种族、文化和传播:文化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原载于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页。
    ④ Marc Morano, Fox Movie Channel Bans Charlie Chan. Movies http://www.cnsnews.com/ViewCulture.asp?Page=/Culture/archive/200307/CUL20030701d.html./2006-3-16
    ⑤ Marc Morano, Fox Movie Channel Bans Charlie Chan. Movies http://www.cnsnews.com/ViewCulture.asp?Page=/Culture/archive/200307/CUL20030701d.html./2006-3-16
    ①[美]赛珍珠著,王逢振等译:《大地三步曲》,桂林:漓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55页。
    ②[美]赛珍珠著,王逢振等译:《大地三步曲》,桂林:漓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9页。
    ③[美]陶乐赛·琼斯著,邢祖文、刘宗锟译:《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33页。
    ①[美]陶乐赛·琼斯著,邢祖文、刘宗锟译:《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75页。
    ①[美]陶乐赛·琼斯著,邢祖文、刘宗锟译:《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76页。
    ②[美]陶乐赛·琼斯著,邢祖文、刘宗锟译:《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62页。
    ③卢燕、李亦中主编:《隔洋观影——好莱坞镜像纵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①[美]哈罗德·伊克萨斯著,于殿利陆日宇译:《美国的中国形象》,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6页。
    ②[美]哈罗德·伊克萨斯著,于殿利陆日宇译:《美国的中国形象》,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3页。
    ③[美]陶乐赛·琼斯著,邢祖文、刘宗锟译:《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33页。
    ④[美]哈罗德·伊克萨斯著,于殿利陆日宇译:《美国的中国形象》,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5页。
    ①[美]哈罗德·伊克萨斯著,于殿利 陆日宇译:《美国的中国形象》,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5页。
    ② SPENCE J D. 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China in Western Minds [M]. NY:W. W. Norton&Company, 1998:180.
    ②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①[英]詹姆斯·希尔顿,大陆桥翻译社译《消失的地平线》,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
    ②《香格里拉:登陆好莱坞的中国神话》,《世界知识》,2010年第13期,第70页。
    ①[德]卡尔·曼海姆著,黎鸣,李书崇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95页。
    ②姜智芹著:《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序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③姜智芹著:《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华形象》(序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①参见"Bernard Lewis, The Question of Orientalism, A. L. Macfi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0, pp.249-270".转引自姜智芹著,《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华形象》(序言),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①李邑兰:《除熊猫之外,还有谁能够代表中国?》,《南方周末》,2010-10-08,娱乐版。
    ①[美]明哈·T.·彭文,夫左译:《好莱坞(多元文化主义)的亚洲入侵》,《世界电影》,2010年第1期,第29页。
    ②[美]袁书文,徐建生译:《美国语境中的功夫片读解:从李小龙到成龙》,《世界电影》,2005年第1期,第17、18页
    ①[美]袁书文,徐建生译:《美国语境中的功夫片读解:从李小龙到成龙》,《世界电影》,2005年1期,第18页。
    ②虞吉等著:《德国电影经典》,北京: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③《庄子试妻》(1913),出品公司:香港民新影片公司,导演:黎北海,主演:黎北海、黎民伟、严珊珊。改编自当时的粤剧《庄周蝴蝶梦》,取材于其中“扇坟”一段。它是中国第一部运到海外放映的电影;电影中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女性演员——严珊珊。
    ④《功夫之王》The Forbidden Kingdom,出品公司:Blue Sky Media,导演:罗伯·明可夫,编剧:约翰·福斯克。
    ①《彩色武侠新攻势》,《南国电影》,第92期,第30页。
    ②胡春景:《文化与产业:邵氏电影的双重解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7页。
    ③[美]傅葆石著、刘辉译:《在香港建构“中国”:邵氏电影的大众化视野》,《当代电影》,2006年第4期,第64页。
    ④罗卡:《“邵氏彩色武侠世纪”的渊源与发展),《邵氏电影韧探》,香港:香港港电影资料馆,第105页。
    ①魏君子:《香港电影演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149页。
    ②“亚洲影展”本来叫“东南亚影展”,第四届更名为“亚洲影展”,后来又改叫“亚太影展”(取亚洲太平洋之意)。
    ③《杨贵妃》的摄影其实是日本名家西本正(当时化名贺兰山),“邵氏兄弟”初期的彩色宽银幕电影也大多在日本摄影师的指导下拍摄完成。
    ④魏君子:《香港电影演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51页。
    ①[美]傅葆石著,刘辉译:《在香港建构“中国”:邵氏电影的大众化视野》,《当代电影》,2006年第4期,第64页。
    ②[美]傅葆石著,刘辉译:《在香港建构“中国”:邵氏电影的大众化视野》,《当代电影》,2006年第4期,第65页。
    ③学者胡春景明确指出“邵氏影像的文化母题——上海文化”。该论断在胡春景的硕士毕业论文《文化与产业:邵氏电影的双重解读》中“邵氏电影的文化母题的演变”章节中有详细阐述,本文便不再重复。胡春景:《文化与产业:邵氏电影的双重解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8-10页。
    ④李桐豪:《宫廷、江湖到市井——邵氏国语古装类型片流变与香港文化身份》,《新闻大学》,2005年第2期,第60页。
    ⑤李桐豪:《宫廷、江湖到市井——邵氏国语古装类型片流变与香港文化身份》,《新闻大学》,2005年第2期,第56页。
    ①《立地成佛》特刊,天一影片公司,上海,1925年10月出版。转引自陆弘石:《天一影片公司和中国早期电影工业》,《中国电影史1905—1949:早期中国电影的叙述与记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303页。
    ②谭仲霞:《从国语片的趋势淡到今后制片路线》,《南国电影》,第17期,第46页。
    ③李桐豪:《宫廷、江湖到市井——邵氏国语古装类型片流变与香港文化身份》,《新闻大学》,2005年第2期,第56页。
    ④胡春景:《邵氏电影的文化母体演变》,《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56页。
    ⑤樱映二:《介绍中国新影片<忠孝节义>》,天一特刊《夫妻之秘密》,1926年。转引自李桐豪:《宫廷、江湖到市井——邵氏国语古装类型片流变与香港文化身份》,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3-14页。
    ①[美]傅葆石著,刘辉译:《在香港建构“中国”:邵氏电影的大众化视野》,《当代电影》,2006年第4期,第64页。
    ②[美]傅葆石著,刘辉译:《在香港建构“中国”:邵氏电影的大众化视野》,《当代电影》,2006年第4期,第66页。
    ③《远东最大的娱乐供应库:邵氏》,《南国电影》,第78期。转引自[美]傅葆石著,刘辉译:《在香港建构“中国”:邵氏电影的大众化视野》,《当代电影》,2006年第4期,第66页。
    ④张燕:《刀光剑影三英雄:张彻、胡金铨和楚原》,《电影新作》,2003年第5期,第37页。
    ⑤吴迎君:《论胡金铨武侠电影的超越性》,《西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2期,第35页。
    ⑥张燕:《刀光剑影三英雄:张彻、胡金铨和楚原》,《电影新作》,2003年第5期,第38页.
    ①张燕,《刀光剑影三英雄:张彻、胡金铨和楚原》,《电影新作》,2003年第5期,第37页。
    ②焦雄屏:《映像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③黄建业:《书剑飘然,银河卷上遗恨影,江湖啸傲,春秋册内铸金铨》,载自《书剑天涯·浮生显影——大师胡金铨行者的轨迹》,台湾国家电影资料馆,1999年编印,第5页。
    ①张燕:《邵氏动作片初探》,《当代电影》,2006年第4期,第80页。
    ②《香港影画》,1978年7月第151期,第34页,转引自张燕,《邵氏动作片初探》,《当代电影》,2006年第4期,第80页。
    ③徐文明:《论香港“邵氏”电影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彰显》,《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37页。
    ④梁秉钧:《胡金铨电影:中国文化资源与六O年代港台的文化场域》,《现代中文文学学报》(胡金铨电影专号),2007年第1期。
    ⑤Hector Rodriguez. Questions of Chinese Aesthetics. Cinema Journal,1998, (38), p73-97.
    ①张燕:《刀光剑影三英雄:张彻、胡金铨和楚原》,《电影新作》,2003年第5期,第39页。
    ②肖文:《朝花夕拾鉴芳馨——走进楚原的武侠世界》,《电影评介》,2006年第18期,第16页。
    ①胡金铨、山田宏一、宇田川幸洋著,厉河、马宋芝译:《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香港:正文社,1998年版,第232-234页。
    ②卢伟力:《张彻武打电影的男性暴力与情义》,《文化中国的想象:邵氏影视帝国》,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年版,第307-321页。
    ③张彻:《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香港: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1页。
    ④卢伟力:《张彻武打电影的男性暴力与情义》,《文化中国的想象:邵氏影视帝国》,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年版,第312页。
    ①卓伯棠、廖金凤著:《文化中国的想象:邵氏影视帝国》,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②徐文明:《论香港“邵氏”电影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彰显》,《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38页。
    ③[美]傅葆石著、刘辉译:《在香港建构“中国”:邵氏电影的大众化视野》,《当代电影》,2006年第4期,第64页。
    ①《成龙追忆李小龙》,《中华武术》,2002年第3期,第34页。
    ②[英]裴开瑞:《明星变迁:李小龙的身体,或者跨区(国)身躯中的华人男性气质》,《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第94页。
    ①姜智芹著:《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②姜智芹著:《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8页。
    ③《阎将军的苦茶》(The Bitter Tea of General Yen,1933),又名《中国风云》,导演:弗兰克·卡普拉,主演:主演:芭芭拉·斯坦威克尼尔斯·阿斯瑟。
    ④《落花》(Broken Blossoms,1919),导演:D·W·格里菲斯,主演:丽莲·吉许理查德·巴塞尔梅斯安德烈·贝兰杰。
    ⑤卢燕、李亦中主编:《隔岸观景:好莱坞镜像纵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①载自单德兴、何文敬著:《文化属性与华裔美国文学》,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4年版,159页。
    ②李小龙1940年11月27日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三藩市,出生不久后,李小龙就随双亲回到香港,香港度过了青少年时光。1959年,李小龙动身前往美国求学,1960年,李小龙进入西雅图爱迪生职业学校的高中部,在那里完成了高中学业。1961年,李小龙进入了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系哲学科。
    ①姜智芹著:《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1页。
    ②1993年,根据李小龙遗孀著作改编的美国影片。本片是关于李小龙的纪实故事,不仅展现了这位功夫巨星的超群武艺,更展示了他的热情、高傲、幽默、甚至脆弱的一面,当然,也包括他与妻子琳达的爱情。
    ③人民网:美国媒体评出的影视界十大铁血男演员http://media.people.com.cn/GB/4929028.html
    ①[英]裴开瑞:《明星变迁:李小龙的身体,或者跨区(国)身躯中的华人男性气质》,《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第94页。
    ②[英]裴开瑞:《明星变迁:李小龙的身体,或者跨区(国)身躯中的华人男性气质》,《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第101页。
    ③转引自[美]袁书,徐建生译:《美国语境中的功夫片读解:从李小龙到成龙》,《世界电影》,2005年第 1期,第9页。
    ①[英]裴开瑞:《明星变迁:李小龙的身体,或者跨区(国)身躯中的华人男性气质》,《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第97页。
    ②陈家乐:《神话英雄——李小龙影片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第84页。
    ①[美]袁书,徐建生译:《美国语境中的功夫片读解:从李小龙到成龙》,《世界电影》,2005年第1期,第6页。
    ②ChiaoHsiung-Ping, "Bruce Lee:His Influence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Kung Fu Genre. "Journal of Popula rFilm and Television 9, No.1 (1984), pp.37-42
    ①类成云:《李小龙电影的美学特色与工业机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第8页。
    ②张彻:《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第87-88页。
    ③YvonneTasker, "Fists of Fury:Discourses of Race and Masculinity in the Martial Arts Cinema, " in Race and the Subject of Masculinities, Harry Stecopoulos and Michael Uebel (eds.),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7, p.316.
    ①陈墨:《中国武侠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
    ②[英]裴开瑞:《明星变迁:李小龙的身体,或者跨区(国)身躯中的华人男性气质》,《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第94页。
    ③[英]裴开瑞:《明星变迁:李小龙的身体,或者跨区(国)身躯中的华人男性气质》,《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第97页
    ①陈家乐:《神话英雄—李小龙影片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第84页。
    ①唐龙编译:《武之圣者李小龙——日本武道家风间健回忆录》,《中华武术》,1999年第6期,第52页。
    ①[美]袁书文,徐建生译《美国语境中的功夫片读解:从李小龙到成龙》,《世界电影》,2005年第1期,第8页。
    ②[英]裴开瑞:《明星变迁:李小龙的身体,或者跨区(国)身躯中的华人男性气质》,《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第100页。
    ③[美]斯图尔特·卡明斯基:《作为贫民窟神话的功夫片》,转引自[美]袁书,徐建生译:《美国语境中的功夫片读解:从李小龙到成龙》,《世界电影》,2005年第1期,第6页。
    ① Jachinson Chan, Chinese American Masculinities:From FuManchu to Bruce Lee, NewYork:Rout ledge,2001, p.89.
    ②陈家乐关于李小龙的研究文章直接以《神话英雄——李小龙影片研究》为题。详见陈家乐:《神话英雄——李小龙影片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第82-90页。陈墨在《中国武侠电影史》的第十章《神话英雄李小龙》,同样给予了李小龙“神话英雄”的定位。陈墨:《中国武侠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169页。
    ③[英]裴开瑞:《明星变迁:李小龙的身体,或者跨区(国)身躯中的华人男性气质》,《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第99、102页。
    ①陈墨:《功夫成龙:从港岛走向世界》,载自蔡洪声、宋佳玲、刘桂清主编:《香港电影80年》,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58页。
    ①《成龙追忆李小龙》,《中华武术》,2002年第3期,第34页。
    ②《成龙追忆李小龙》,《中华武术》,2002年第3期,第34页。
    ①《成龙追忆李小龙》,《中华武术》,2002年第3期,第35页。
    ②《成龙追忆李小龙》,《中华武术》,2002年第3期,第35页。
    ③1999年9月11日至12日,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北京举办“成龙电影研讨会暨回顾展”。本文是对成龙与学者陈野的访谈,以及在记者见面会、开幕式和研讨会上的讲话综合整理。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编:《成龙的电影世界》,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第60页。
    ①许乐:《渐行渐变,渐行渐远——谈香港动作片价值理念的演变》,《电影艺术》,2010年第4期,第67页。
    ①王海洲:《成龙电影:英雄形象及其变奏》,《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第84页。
    ②史韬编译:《我是成龙》,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40页。
    ③史韬编译:《我是成龙》,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238页。
    ①胡克:《成龙电影中的喜剧性动作与暴力》,载自蔡洪声、宋佳玲、刘桂清主编:《香港电影80年》,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77页。
    ①[美]大卫·波德威尔著,何慧玲译,李焯桃编:《香港电影的秘密》,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
    ②王海洲:《成龙电影:英雄形象及其变奏》,《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第84页。
    ③吴冠平:《好莱坞认知的成龙电影》,《电影艺术》,2000年第2期,第68页。
    ④吴冠平:《好莱坞认知的成龙电影》,《电影艺术》,2000年第2期,第68页。
    ①吴冠平:《好莱坞认知的成龙电影》,《电影艺术》,2000年第2期,第68页。
    ②王海洲:《成龙电影:英雄形象及其变奏》,《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第84页。
    ③《A计划续集》,1987年,威禾电影制作有限公司,导演:成龙。电影对白。
    ①《A计划续集》,1987年,威禾电影制作有限公司,导演:成龙。电影对白。
    ②许乐:《渐行渐变,渐行渐远——谈香港动作片价值理念的演变》,《电影艺术》,2010年第4期,第68页。
    ①陈墨著:《中国武侠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98页。
    ②陈墨:《功夫成龙:从港岛走向世界》,收录于蔡洪声、宋佳玲、刘桂清主编:《香港电影80年》,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66页。
    ①[美]袁书,徐建生译:《美国语境中的功夫片读解:从李小龙到成龙》,《世界电影》,2005年第1期,第15页。
    ①[美]袁书,徐建生译:《美国语境中的功夫片读解:从李小龙到成龙》,《世界电影》,2005年第1期,第14页。
    ②[美]袁书,徐建生译:《美国语境中的功夫片读解:从李小龙到成龙》,《世界电影》,2005年第1期,第14页。
    ①[美]袁书,徐建生译:《美国语境中的功夫片读解:从李小龙到成龙》,《世界电影》,2005年第1期,第15页。
    ②译自美国《大众电影与电视杂志》2003年夏季号,作者中文名为音译,原名为Yuan Shu,为美国得克萨斯州蒂茨大学(Tech University)英语系副教授,从事当代美国文学和亚裔美国人研究等教学专题。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技术和跨国研究。转引自[美]袁书,徐建生译:《美国语境中的功夫片读解:从李小龙到成龙》,《世界电影》,2005年第1期,第4页。
    ①[美]袁书,徐建生译:《美国语境中的功夫片读解:从李小龙到成龙》,《世界电影》,2005年第1期,第5页。
    ②吴冠平:《好莱坞认知的成龙电影》,《电影艺术》,2000年第2期,第71页。
    ①经典的好莱坞叙事方法常被人们称为“三段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美]袁书,徐建生译:《美国语境中的功夫片读解:从李小龙到成龙》,《世界电影》,2005年第1期,第19页。
    ①吴冠平:《好莱坞认知的成龙电影》,《电影艺术》,2000年第2期,第71页。
    ②吴冠平:《好莱坞认知的成龙电影》,《电影艺术》,2000年第2期,第70页。
    ③《东“熊”西就》,《乌鲁木齐晚报》,2008年7月2日,娱乐动态版(16版)。
    ①许乐:《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②许乐:《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①张会军、马玉峰整理:《动作:一种力量,一种感情——著名华裔电影导演吴宇森谈电影与梦想》,《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82页。
    ②许乐:《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①吴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主要是指吴宇森前往好莱坞发展之前,在香港拍摄的《英雄本色》、《英雄本色2》、《英雄无泪》、《喋血双雄》、《喋血街头》、《纵横四海》等影片。
    ①许乐:《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②许乐在《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一书中将“黑帮片”定义为“英雄片”
    ③许乐:《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97-98页。
    ④朱亦萱:《游离与回归——试论香港黑帮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烙印》,《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142页。
    ①许乐:《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94-95页。
    ②钟大丰:《从“盗亦有道”到“春秋无义战”——香港“黑道”电影中的身份、价值和社会认同的演变》,《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96页。
    ③许乐:《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页。
    ①[美]大卫·波德威尔著,何慧玲译:《香港电影的秘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①钟大丰:《从“盗亦有道”到“春秋无义战”——香港“黑道”电影中的身份、价值和社会认同的演变》,《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97页。
    ①陈墨:《功夫成龙:从港岛走向世界》,出自蔡洪声、宋佳玲、刘桂清主编:《香港电影80年》,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66页。
    ②许乐:《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①孙慰川:《当代港台电影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②张蜀津:《论“暴力美学”的本质与美学意味》,《当代电影》,2010年第10期,第103页。
    ③张蜀津:《论“暴力美学”的本质与美学意味》,《当代电影》,2010年第10期,第104页。
    ④孙慰川:《当代港台电影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①张会军、马玉峰整理:《动作:一种力量,一种感情——著名华裔电影导演吴宇森谈电影与梦想》,《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80页。
    ②[美]大卫·波德威尔著,何慧玲译:《香港电影的秘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③张会军、马玉峰整理:《动作:一种力量,一种感情——著名华裔电影导演吴宇森谈电影与梦想》,《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83页。
    ①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焦熊屏主编《电影馆:电影理论丛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①贾磊磊记录:《用电影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吴宇森导演访谈录》,《当代电影》,2010年第10期,第46页。
    ②贾磊磊记录:《用电影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吴宇森导演访谈录》,《当代电影》,2010年第10期,第43页。
    ③贾磊磊记录:《用电影传播中国文化的精神——吴宇森导演访谈录》,《当代电影》,2010年第10期,第43页。
    ①张燕采访整理:《徐克偏锋独行笑傲香港影坛》,《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72页。
    ②石琪:《香港电影的武打发展》,载于《香港功夫电影研究》,台北:远流出版社。1980年版,第5页。
    ①刘文峰:《魔幻中的古代中国与浪漫主义精神——徐克三部电影作品的解读》,《电影创作》,2001年第3期,第66页。
    ①陈蕾:《在“看”与“被看”之间—论徐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4页。
    ②Riehard.Corliss,TsuiHark's New Spark,《Time》,1996(6),p24
    ②肖雅:《走向极致的绚烂——浅议徐克电影的女性群像与情爱观》,《电影评介》,2008年第11期,第15页。
    ①张燕采访整理:《徐克偏锋独行笑傲香港影坛》,《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74页。
    ①(香港)列孚:《徐克“黄飞鸿”系列研究》,《当代电影》,1997年第3期,第100页。
    ①张燕采访整理:《徐克偏锋独行笑傲香港影坛》,《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76页。
    ①《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美]劳拉·穆尔维著,周传基译:《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574页。
    ②《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美]劳拉·穆尔维著,周传基译:《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574页。
    ③陈蕾:《在“看”与“被看”之间—论徐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页。
    ①陈墨著:《中国武侠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页。
    ①陈墨著:《中国武侠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页。
    ①赵维、刘洋:《解读徐克电影的民族情怀》,《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22期,第63页。
    ①许乐著:《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页。
    ①《大卫·波德威尔与罗卡私人访谈》,载自[美]大卫·波德威尔著,何慧玲译:《娱乐的艺术:香港电影的秘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②[美]大卫·波德威尔著,何慧玲译:《娱乐的艺术:香港电影的秘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①娄军:《梦工厂的功夫熊猫——功夫片迷的动画情书》,《艺术评论》,2008年8期,第7页。
    ①《定军山》作为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由曾留学日本学习照相技术的著名实业家任庆泰(1850-1932),在他自己开设的“丰泰”照相馆里主持拍摄;影片的主演是京剧老生表演艺术中“谭派”创始人谭鑫培;影片所叙述的是京剧《定军山》中三国名将黄忠“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
    ②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1),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48页。
    ①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①戴锦华著:《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36页。
    ②尹鸿:《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0-61页。
    ①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②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③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页。
    ④韩琛:《反思中国与制造中国——论第五代的民俗电影》,《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101页。
    ①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149页
    ①陈凯歌:《我怎样拍黄土地》,《中国电影论论文选》下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566页。
    ①范志忠:《百年中国影视的历史影像》,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
    ②范志忠:《百年中国影视的历史影像》,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页。
    ③[苏]布哈林著,蒯兆德译:《世纪经济和帝国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
    ④[苏]布哈林著,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布哈林文选》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81页。
    ①Charles Heyford, What's So Bad About The Good Earth, Education About Asia, vol.3, p7.
    ②[美]张英进著,胡静译,《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81页
    ①韩琛:《反思中国与制造中国——论第五代的民俗电影》,《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99页。
    ②顾伟丽:《在东西方的双重认同之间——张艺谋电影中“国际化”元素解析》,《电影文学》,2000年第9期,第63页。
    ③顾伟丽:《在东西方的双重认同之间——张艺谋电影中“国际化”元素解析》,《电影文学》,2000年第9期,第63页。
    ①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
    ②范志忠:《百年中国影视的历史影像》,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①[美]张英进著,胡静译:《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50-251页。
    ③范志忠:《百年中国影视的历史影像》,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
    ③李尔葳:《张艺谋说》,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①韩琛:《反思中国与制造中国——论第五代的民俗电影》,《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101页。
    ②对此戴锦华曾经做出了这样论述:“不仅仅是情色的性欲、起义的民间风俗以及传统建筑被重新生产以满足西方注视,甚至是黄河沿岸的自然风景都被电影技巧‘化石化’成了某种永久的展览品,放在全球文化博物馆之中攻那些作为猎奇的‘后旅游者’的西方观众甲乙鉴赏”。原文出处戴锦华著:《镜与世俗神话》,北京: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9-295页。
    ③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③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页。
    ②韩琛:《反思中国与制造中国———论第五代的民俗电影》,《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99页。
    ①尹晓丽:《全球化语境与当代中国电影民族性批评》,载《理论界》,2006年第5期,第134-135页。
    ②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页
    ①金丹元著:《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7页。
    ②[美]张英进著,胡静译:《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35页。
    ③韩琛:《反思中国与制造中国——论第五代的民俗电影》,《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99页。
    ①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张元《妈妈》、《北京杂种》,王小帅《冬春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王一持(王强)《新一年》,路学长《长大成人》,章明《巫山云雨》,管虎《头发乱了》,何建军《邮差》,娄烨《周末情人》、《苏州河》,张扬《爱情麻辣烫》、《洗澡》,贾樟柯《小武》、《站台》,王全安《月蚀》《图雅的婚事》,宁浩《绿草地》等。
    ②《中国电影的后黄土地现象》,《上海艺术家》,1989年第1期,第6页。
    ③杨远婴:《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当代电影》,2001年第6期,第105页。
    ④聂伟:《新生代影像传播的文化模式分析》,《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第99页。
    ①郑向虹:《张元访谈录》,《电影故事》,1994年第5期,第9页。
    ①李正光:《试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影像选择》,《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13页。
    ①张慧瑜:《“第六代”电影人的城市书写与主体身份》,世纪中国网:http://www.cc.org.cn/,2005-11-15.
    ②王逢振编译:《摇滚与文化》,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③王逢振编译:《摇滚与文化》,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④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①转引自冯晓燕:《在城市边缘行走——第六代导演的一种文化策略》,《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第116页。
    ②冯晓燕:《在城市边缘行走——第六代导演的一种文化策略》,《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第116页。
    ①范志忠著:《百年中国影视的历史影像》,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②冯晓燕:《在城市边缘行走——第六代导演的一种文化策略》,《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7期,第116页。
    ①张慧瑜:《“第六代”电影人的城市书写与主体身份》,世纪中国网:http://www.cc.org.cn/,2005-11-15.
    ②程青松、黄鸥主编:《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分别是第253页,第204页。
    ③戴锦华对吴文光的访谈,原载于戴锦华著:《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373页。
    ①转引自陈磊:《从(十七岁的单车>看新生代导演》,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50页。
    ②路璐、李晓峰:《在社会转型中构造底层的生存之镜——解析当代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底层电影》,《艺术百家》,2008年第5期,第184页。
    ①该资料转引自戴锦华著:《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356页。
    ②关于莫斯科电影节上对《月蚀》的评语,转引自冯晓燕:《在城市边缘行走——第六代导演的一种文化策略》,《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第116页。
    ①张英进:《神话背后——国际电影节和中国电影》,《读书》,2004年第7期,第72页。
    ②戴锦华著:《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369-370页。
    ①导演张元便公开表示:“如果一定要有一个说法,他更喜欢‘独立影人’的称呼”。见郑向虹《独立影人在行动——所谓北京”地下电影”真相》,《电影故事》,1993年第5期,第4页。
    ②张英进:《神话背后——国际电影节和中国电影》,《读书》,2004年第7期,第70页。
    ③戴锦华著:《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371页。
    ④戴锦华著:《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370页。
    ①张英进:《神话背后:国际电影节和中国电影》,《读书》,2004年第7期,第70页。
    ①张英进著:《神话背后:国际电影节和中国电影》,《读书》,2004年第7期,第72页。
    ②金丹元著:《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0页。
    ①孙慰川著:《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②李道明:《台湾电影一百年》,载自思与文http://www.chinese-thought.org/whyj/006244.htm
    ③“健康写实主义电影”是指1963年由李行导演的《蚵女》、《养鸭人家》等片被称为“健康写实主义”,开启的一股台湾电影潮流,进而影响台湾电影发展达20年之久。此类影片在描述社会生活的同时,欲避开呈现社会黑暗面,也不直指其肇因。体现出所谓的“六不”(即:不专写社会黑暗、不挑拨阶级仇恨、不带悲观色彩、不表现浪漫的情调、不写无意义的作品、不表现不正确的意识)。由于健康写实路线隐恶扬善的特性,使其创作精神更接近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写实论,而不同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④孙慰川著:《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72页。
    ⑤焦雄屏著:《时代显彰——中西电影论述》,台北:源流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61-162页。
    ①[日]佐藤忠男著,钱杭、杨晓芬译:《中国电影百年》,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①于中莲:《侯孝贤和<悲情城市>》,《当代电影》,1990年第3期,第125页。
    ②于中莲:《侯孝贤和<悲情城市>》,《当代电影》,1990年第3期,第127页。
    ③焦雄屏著:《映象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页。
    ①[日]佐藤忠男著,钱杭、杨晓芬译:《中国电影百年》,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241页。
    ②温秀华:《且行且吟——侯孝贤电影中的乡愁印象》,《东南传播》,2007年第10期,第98页。
    ①[日]佐藤忠男著,钱杭、杨晓芬译:《中国电影百年》,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227页。
    ②刘大先:《杨德昌的突围与回归》,《艺术广角》,2008年第6期,第32页。
    ①刘大先:《杨德昌的突围与回归》,《艺术广角》,2008年第6期,第33页。
    ①赵卫防:《蔡明亮:都市丛林中寂寞的潜行者》,《当代电影》,2003年第1期,第91页。
    ②卢非易:《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1949—1994)》,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346页。
    ①林清华:《台湾的都市身份与蔡明亮的影像书写》,《华文文学》,2009年第1期,第61页。
    ②林清华:《台湾的都市身份与蔡明亮的影像书写》,《华文文学》,2009年第1期,第61页。
    ③[美]罗洛·梅著,冯川等译:《人寻找自己》,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页。
    ①焦雄屏著:《台湾电影90新新浪潮》,台北:麦田出版社2002年版,第217页。
    ②《海角七号》(Cape No.7,2008)导演:魏德圣;主演:范逸臣中孝介田中千绘。
    ①郭亮亮、段鸣鸣:《<海角七号>:台湾身份的认同和确认》,《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①贾磊磊:《中国电影作为我们的文化血脉》,收录于孙慰川著:《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序言第4-5页。
    ①安燕:《传统伦理乌托邦的虚妄与退守—试论李安电影的隐性叙事》,《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69页。
    ②林语堂著:《中国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页。
    ①张克荣编著:《李安》,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页。
    ①董浩:《品读李安电影的中外共鸣》,《电影评介》,2006年第21期,第25页。
    ②董浩:《品读李安电影的中外共鸣》,《电影评介》,2006年第21期,第26页。
    ①六日:《李安好莱坞里的华人符号》,《重庆与世界》,2006年第3期,第107页。
    ②黄文杰:《李安华文作品的文化解读》,《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25页。
    ①转引自小文:《李安帮助美国人认识自己》,《大众电影》,2006年第7期,第55页。
    ①《民国七十六年台湾电影宣言》全文见本文《附录2》
    ①焦雄屏著:《映像中国》,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54页。
    ②陈林侠:《从启蒙理性、寓言化到商业叙事——对大陆、台湾、香港电影中风俗叙事的比较研究》,《戏剧》,2004年第3期,第82页。
    ③“华裔”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界定华侨、华人在国外所生的子女、孙子女等后代。
    ④“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
    ①黄宗霜从影长达57年,一生共拍摄124部影片,还导演过两部剧情片。先后11次被提名参加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角逐,其中《玫瑰纹身》和《赫德》在1955年和1963年获得该项殊荣。
    ②这一时期的很多有关华人的作品改编自华裔美国文学的文本。如《蝴蝶君》改编自同名戏剧;《喜福会》改编自同名小说;《花木兰》改编自《女勇士》等等。
    ① David Henry Hwang. M. Butterfly.New York:Plume of Penguin Book USA,1989,
    ②“加里玛德”《蝴蝶君》的男主角,在1993年的电影《蝴蝶君》中,被译为“高仁尼”。下文涉及到电影版本的男主人公,皆采用“高仁尼”的译名。
    ③ Robert Skloot."Breaking the butterfly:The politics of David Henry Hwang"[C].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Reviews and CriticismofWorksofAmericanWritersofAsianDescent.MI:Gale Research Inc.,1999, p.162.
    ①商宏瑾:《追寻东方主义的缘由——由“蝴蝶”想到的》,《安徽文学》,2010年第4期,第119页。
    ②罗钢、刘象愚著:《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③ Frank Chin, "Backtalk", Counterpoint: perspective on Asia America, Emma Gee ed., Los Angeles:UCLA Asian American Studies Center,1976, p.556.
    ④陶东风著:《后殖民主义》,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116页。
    ①葛亮:《安能辨我是雄雌——由<魔旦>与<蝴蝶君>的比较分析看华人(男性)的文学再现策略》,《国外文学》,2006年第3期,第110页。
    ②《蝴蝶君》,1993年美国版,电影对白。
    ①[美]黄哲伦著,张生译:《蝴蝶君》,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版,第128-130页。
    ②卢俊:《解构蝴蝶夫人:论黄哲伦的文化策略》,收录于程爱民编:《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页。
    ①D.H.Hwang,Afterword,M.Butterfly,Plum,1989,p100转引自[美]黄哲伦著,张生译:《蝴蝶君》,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4页。
    ②姜萌萌:《从自我归化到自我探求——浅谈美国华裔戏剧的转型》,《国外文学》,2006年第1期,第119页。
    ①孙萌:《美国梦的生产与再生产》,《山花》,2007年第7期,第144页。
    ②载于EstherMikyung Ghymn:Asian woman image.in Asian American woman writer's work, NewYork:Peter Lang,1995.p28.转引自曾理:《两个世界,还是一个世界?——论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华人的“文化认同”问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11页。
    ①陈蕾蕾:《谭恩美和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3期,第59-60页。
    ①宋伟杰:《文化臣属·华埠牛仔·殖民谎言——论华裔美国作家刘裔昌、赵健秀、黄哲伦》[A],载自程爱民主编:《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页。
    ②单德兴,何文敬编:《文化属性与华裔美国文学》,台北:欧美研究所,1994版,第183页。
    ① CHANG WILLIAMSON B.M.Butterfly:Passivity,Deviousness,and the Invisibility of the Asian American Male.[C].Bearing Dreams,Shaping Visions:An Asian Pacific American Perspective.ed.REVILLA,LINDAA.Washington:Washington State UP.1993.P.183
    ①陆薇著:《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32页。
    ②汤婷婷:《美国读者的文化误读》,载于罗拉·斯干德拉——特罗姆利(Laura E. Skandera-Trombley)著:《.汤婷婷评论集》,New York:G. K. Hall& Co.,1998.96转引自曾理:《两个世界,还是一个世界?——论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华人的“文化认同”问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1期,第13页。
    ③陆薇著:《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33页。
    ①周艳琼:《好莱坞大打中国牌》,《世界文化》,2009年第1期,第6页。
    ①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5页。
    ①周文萍:《当今美国电影里的中国资源与中华形象》,2009年暨南大学博士论文,第28页。
    ②《重金属功夫:好莱坞影片中的中国功夫》http://www.insun.com.cn/Html/news/review/moviefans_review/Occident/3431779614.html
    ③转引自刘文峰:《全球化时代香港动作片对好莱坞的冲击》,《电影艺术》,2004年第4期,第79页。
    ①刘文峰:《全球化时代香港动作片对好莱坞的冲击》,《电影艺术》,2004年第4期,第79页。
    ②《为何守着金山还哭穷好莱坞促使中国电影反思》,载自《北京青年报》,2009-6-25。
    ①周文萍:《当今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元素解读》,《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期,第18页。
    ①《好莱坞眼中的中国人与中国功夫》,《武当》,2003年1期,第56页。
    ②黄悌:《透视好莱坞“中国功夫热”》,《中华武术》,1999年第9期,第58页。
    ①卢燕,李亦中主编:《隔洋观景:好莱坞镜像纵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9页。
    ①吴卫华:《符号暴力:好莱坞的中华形象流行桥段》,《当代文坛》2010年第6期,第139页。
    ①周宁:《双重他者:解构(落花)的中国想象》,《戏剧》,2002年第3期,第132页。
    ①转引自崔辰:《质感、风格与“复制性”:<无间道风云>之于<无间道>》,《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4期,第64-65页。
    ②崔辰,《质感、风格与“复制性”:<无间道风云>之于<无间道>》,《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4期,第65页。
    ①具体的内容详见本论文第四章第二节第三部分“好莱坞‘东方主义’的自我调整”,在此就不重复展开。
    ②引自美国中文网:《(2012)中国热映好莱坞挺华》。http://www.sinovision.net/index.php?module=news&act=details&news_id=112335
    ③转引自陈敏:《“中国材料美国制造”现象的背后——以<功夫熊猫>为例》,《电影评介》,2009年第6期。
    ①转引自徐汇飞:《浅析好莱坞对中国文化认识的深入——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年第3期.
    ②周艳琼:《好莱坞大打中国牌》,《世界文化》,2009年第1期,第7页。
    ①周文萍:《当今美国电影里的中国资源和中华形象》,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40页。
    ②黎煜:《撒旦与家臣——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电影艺术》,2009年第1期,第131-139页。
    ①[美]陶乐赛·琼斯著,邢祖文、刘宗锟译:《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85页。
    ②[美]陶乐赛·琼斯著,邢祖文、刘宗锟译:《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86-87页。
    ①[美]理查·欧灵:《黄色威胁:美国电影中的亚洲人形象》,收录于[美]然德·米勒编:《万花筒:好莱坞视野中的少数族群》,新泽西:杰伦·欧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5-196页。
    ②卢燕、李亦中主编:《隔洋观景:好莱坞镜像纵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③吴卫华、镇涛:《意识形态话语的隐形书写——好莱坞电影的黄白性恋模式》,《文艺争鸣》,2007年第11期,第139页。
    ①转引自吴卫华、镇涛,《意识形态话语的隐形书写——好莱坞电影的黄白性恋模式》,《文艺争鸣》,2007年11期,第141页。
    ②陶东风著:《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6页
    ①[美]尤金·富兰克林·王:《论视觉传媒的种族主义》,转引自周宁:《双重他者:解构(落花)的中国想象》,《戏剧》2002年第3期,第132页。
    ②[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③廖世奇:《(末代皇帝):一个意识形态的隐喻》,《当代电影》,1988年第5期,第39页。
    ④[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78页。
    ⑤崔向东:《东方主义视角下的末代皇帝》,《东南传播》,2009年第6期,第142页。
    ①[法]达尼埃尔一亨利·巴柔:《形象》,载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页。
    ①周宇洁:《东方哲学思想隐遁好莱坞》,《电影评介》,2008年第13期,第21页。
    ① Larsen,Dave,2001, "Classic Chops ",Dayton Daily News,19th Jan.2001,p7.
    ② Dupre,Mark,2001,"D.W.Griffith in Russia,Shakespeare in Japan:Film's GoneGlobal Since It Very Beginnings",The Worldpaper, June 2001
    ①《李安:好莱坞是需要改造的》,《南方周末》2000年09月01日,娱乐版
    ②卢燕、李亦中主编,:《隔洋观景:好莱坞镜像纵横》,北京:北京大学,2004年版,第296页。
    ③张克荣编著:《李安》,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版。第178页。
    ①张克荣编著:《李安》,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版。第179页。
    ②林其清,“好莱坞的墙倒了”,《南城报》,2001年3月27日。
    ③窦婉如:“李安访谈:我是一个人民艺术家”,《南方都市报》,2000年12月20日。
    ①卢燕、李亦中主编,:《隔洋观景:好莱坞镜像纵横》,北京:北京大学,2004年版,第299页。
    ②[美]明哈·T.彭,夫左译:《好莱坞(多元文化主义)的亚洲入侵》,《世界电影》,2010年第1期,第34页。
    ③张克荣编著:《李安》,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版。第193页。
    ④ Anonymous,2000, "Ang lee and James Schamus" [online],7th Nov.2000, Available from:http://film.guardian.co.uk/Print/0,3858,4088296,00. html
    ①Morris,Gary,2001, "Beautiful Beast",Bright Lights Flim Journal, issue 31
    ②卢燕、李亦中主编,:《隔洋观景:好莱坞镜像纵横》,北京:北京大学,2004年版,第294页。
    ①《好莱坞是需要改造的》,《南方周末》,2001年7月4日。
    ②卢燕、李亦中主编:《隔洋观景:好莱坞镜像纵横》,北京:北京大学,2004年版,第295页。
    ③黄式宪,《专家认为<卧虎藏龙>有硬伤》,《扬子晚报》,2001年3月21日
    ④库柏:《从‘外来者’到‘外来者’的李安》,新浪评论:http://ent.sina.com.cn/review/internet/2000-10-30/20967.html
    ①转引自卢燕、李亦中主编,:《隔洋观景:好莱坞镜像纵横》,北京:北京大学,2004年版,第303页。
    ②严保成:《“后卧虎藏龙时代”——焦雄屏学术讲座综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1期,第104页。
    ①曹立行:《“与狼共舞”:中国式电影“大片”的前世今生——谈好莱坞模式的形成及其对中国电影的影响》,《电影评介》,2010年第10期,第8页。
    ②李亦中:《中国式大片的传播与接受》,《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第63页。
    ①张明主编:《与张艺谋对话》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第235页。
    ①傅明根:《能者情怀:当下中国大片的一种诗学品格》,《艺术百家》,2008年第3期,第173页。
    ①孙霄:《生态危机:关于中国式商业大片的美学反思》,《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129页。
    ②转引自华少君:《中国式大片:典范还是梦魇?》,《今日中国》(中文版),2007年第1期,第65页。
    ③康永斌:《后大片时代的冷思考》,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第12期,第270页。
    ④贾丽珍:《华丽背后的苍白——<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艺术缺憾》,《电影评介》,2007年第10期,第29页。
    ⑤俞学雷:《中国式“大片”的五种文化“贫血症》,《电影评介》,2009年第13期,第7页。
    ①石宇:《导演阿巴斯提醒中国影人:不要被好莱坞的大伞罩住》,《长江日报》,2002年05月27日,娱乐版。
    ①王献铃:《“全球化”还是“美国化”——浅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对策》,《视听界》,2003年第2期,第78页。
    ②王献铃:《“全球化”还是“美国化”——浅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对策》,《视听界》,2003年第2期,第78页。
    ③[美]乌尔夫·赫德托夫特文,一匡译:《处于文化全球化和民族诠释之间的当代电影》,《世界电影》,2003年第1期,第32页。
    ④[美]乌尔夫·赫德托夫特文,一匡译:《处于文化全球化和民族诠释之间的当代电影》,《世界电影》,2003 年第1期,第32页。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著,杨渝东译:《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页。
    ① Hooks, Bell, Black Looks.-Race and Representation, Bostn:South End Press,1992, p36.
    ②[美]乌尔夫·赫德托夫特文,一匡译:《处于文化全球化和民族诠释之间的当代电影》,《世界电影》,2003年第1期,第32页。
    ③[英]迈克·费瑟斯通著,杨渝东译:《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页。
    ①颜纯钧:《全球化:文化差异与文化资本》,载于孟建、李亦中主编:《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②李尔葳著:《张艺谋说》,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③周宁:《契丹传奇》,收录于周宁著:《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系列丛书,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总序第11页。
    ①杨瑞明:《传播全球化——西方资本大规模的跨国运动》,《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第17页。
    ①汤一介:《中国文化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第38页。
    ②转引自周宪著:《文化研究关键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页。
    1.[美]罗兰·罗伯森著,梁光严译:《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美]白睿文著,罗祖珍译:《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台北:麦田出版社,2007版。
    3.[美]黄哲伦著,张生译:《蝴蝶君》,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版、
    4.[美]乔纳森·弗里德曼著,郭建如译:《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美]李·R·波布克著,伍菡卿译:《电影的元素》,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6.[美]陶乐赛·琼斯著,邢祖文、刘宗锟译:《美国银幕上的中国和中国人(1896-1955)》,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
    7.[美]明恩溥著,刘文飞、刘晓肠译:《中国人的气质》,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8.[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美]罗兰·罗伯森著,梁光严译:《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11.[美]李希光,刘康等著:《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美]哈罗德·伊萨克斯,丁殿华等译:《美国的中国形象》,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
    13.[美]刘易斯·雅各布斯著,刘宗锟等译:《美国电影的兴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
    14.[美]赛珍珠著,王逢振等译:《大地三步曲》,桂林:漓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美]大卫·波德威尔著,何慧玲译、李焯桃编译:《香港电影的秘密》,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16.[美]劳拉·穆尔维著,周传基译:《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7.[美]张英进著,胡静译:《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18.[美]张英进著:《审视中国:从学科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0.[英]马克.B.索尔特著,肖欢容等译:《国际关系中的野蛮与文明》,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21.[英]约翰·汤姆林森著,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英]约翰·斯道雷著,杨竹山等译:《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英]迈克·费瑟斯通著,杨渝东译:《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4.[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5.[法]安托瓦纳·贡巴尼翁著,许钧译:《现代性的五个悖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6[德]卡尔·曼海姆著,黎鸣,李书崇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7.[以]S.N.艾森斯塔特著,旷新年、王爱松译:《反思现代性》,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28.陈旭光著:《电影文化之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29.陈捷著:《第五代电影:现代性的追求与反思》,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年版。
    30.陈犀禾著:《跨文化视野中的影视艺术》,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31.陈墨著:《中国武侠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32.蔡洪声、宋家玲、刘桂清主编:《香港电影80年》,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33.程青松、黄鸥主编:《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
    34.程爱民编:《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戴锦华著:《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丁晓峰著:《电影这个江湖:中国新电影人物史记》,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7.窦欣平著:《剑啸江湖——徐克的世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38.冯果著:《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困境——对电影与文学关系的一个考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39.范志忠著:《百年中国影视的历史影像》,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葛桂录著:《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版。
    41.焦雄屏著:《映像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2.贾磊磊著:《中国武侠电影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43.姜智芹著:《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4.金丹元著:《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5.刘成汉编著:《香港功夫电影研究》,台北:远流出版社,1980年版。
    46.廖金凤等编著:《邵氏影视帝国:文化中国的想象》,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年版。
    47.蓝爱国著:《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9.李泽厚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9.李建强、章柏青主编:《中国电影批评》(2000-2006),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0.李晓东著:《全球化与文化整合》,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1.李欧梵著:《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2.李道新著:《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3.李尔葳著:《张艺谋说》,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4.李刚著:《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文化精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5.林勇著:《文革后时代中国电影与全球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56.林邵峰编:《视觉英雄张艺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57.林精华著:《民族认同和语言表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58.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59.陆薇著:《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60.罗艺军等编:《中国电影理论文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罗钢、刘象愚著:《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卢燕、李亦中编:《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2.末末编:《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63.孟建、李亦中等编:《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4.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5.彭吉象著:《影视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6.钱春莲著:《幻影年华:跨越时空的影像作者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67.孙绍振著:《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8.孙绍振著:《审美价值结构号情感逻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
    69.宋子文编著:《台湾电影30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0.孙献韬、李多钰著:《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71.孙慰川著:《当代港台电影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72.孙慰川著:《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73.孙立平著:《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4.石竹青著:《流年光影——香港电影:“七九新浪潮”之后》,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5.史韬编译:《我是成龙》,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
    76.单德兴、何文敬著:《文化属性与华裔美国文学》,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4年版。
    77.唐丽君主编:《碰撞——中国电影对话世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78.陶东风著:《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9.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0.王逢振编译:《摇滚与文化》,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1.卫景宜著:《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版。
    82.王志敏主编:《电影美学:观念与思维的超越》,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83.王海洲主编:《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84.吴小丽、徐吴明:《九十年代中国电影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85.魏君子著:《香港电影演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86.徐迅著:《民族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7.许乐著:《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
    88.颜纯钧著:《电影的读解》,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
    89.杨春时、俞兆平主编:《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0.尹鸿著:《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1.尹鸿、李彬主编:《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2.游飞、蔡卫著:《世界电影理论思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93.张彻著:《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香港:三联书店,1989年版
    94.张克荣编著:《李安》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年版。
    95.张明主编:《与张艺谋对话》,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161
    96.张颐武著:《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7.张燕著:《映画:香港制造——与香港著名导演对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8.张靓蓓著:《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张颐武著:《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9.张静主编:《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0.邹建著:《中国新生代电影多向比较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101.周安华主编:《现代影视艺术批评》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杜,1999年版。
    102.周宪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3.周宪著:《文化研究关键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4.周宁著:《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系列丛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105.朱滢著:《文化与自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6.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7.郑晓云著:《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08.钟大丰、舒晓鸣著:《中国电影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109.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影视产业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
    110.[英]吉尔·布兰斯顿(Gill Branston)著:《电影与文化的现代性Cinema and Cultural Modernity》(英文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1. Zhang Zhen. The Urban Generation:Chinese Cinema and Society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7.
    112. Kenneth E. Hall. John Woo's the Killer (New Hong Kong Cinema),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
    113.蔡圣勤:《英美电影流派艺术概论》(英文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