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传统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尽孝”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支配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评判人的德行标准。在传统中国社会,“百善孝为先”倍受推崇,被看作是人伦之始、众德之本,它不仅对家庭和睦、社会安定起着促进作用,而且对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与民俗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今时代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社会的和谐须植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孝道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仍然是解决中国人道德建设的精神给养。
     本文以历史为根据,现实为基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传统孝道的内涵入手,考察了传统孝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变和对当下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了传统孝道的内在本质和社会伦理价值,探讨了孝道传统在当代社会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之上指出了当代社会重建孝道传统的必要性。但是,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毕竟不可同日而语,对于孝道传统的重建,我们必须本着辩证的观点,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重构孝道传统,赋予孝道传统以新的内容,才能使之焕发出生命力。
     全文共分四部分,首先从思想史和社会史的角度探讨了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以及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其次分析了传统孝道在近代社会转型期的演变,主要凸显孝道在近现代所遭到的批判;再次通过分析孝道传统在当代社会的缺失与面临的挑战,说明孝道传统在当代社会重建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孝道传统在当代社会重构的意义、原则和措施。
"The filial piety "is Chinese nation's traditional virtue, it was considered that is the perfectly justified matter, is also controls people's standard of conduct and judges person's welldoing standard,in Chinese's mind. "Among all kinds of kindness, filial piety goes first" esteem, is regarded as is beginning, foundation of the human relations, and It has had effect to all social life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Today the time request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 that it must take root in nationality's culture, the filial piety still solves Chinese moral reconstruction provisions as the Chinese culture cor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history as the basis, the reality is a found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the predecessor,obtained from the filial piety's connotation, to inspect i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changing and to immediately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fluence, has analyzed it intrinsic essence and the ethics value, has discussed it in the present age social being deficiency. And has pointed out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reconstruction filial piety tradition necessity above this foundation. But, th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and the modern filial piety are no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regarding the filial piety tradition's reconstruction, we must in line with the dialectical viewpoint, in the foundation which the union present age society's reality, the restructuring filial piety tradition.
     It has four parts, first has discussed the filial piety basic connotation as well as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s status and the influence from the thinking history and the social history; Next has analyzed it in the modern society evolution, mainly highlights the filial piety the critique which encounters in near modern age; Once more through the analysis it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s flaw with the challenge which faces, the explanation filial piety trad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reconstruction necessity; Finally proposed that the filial piety tradition the significance which, the principle and the measure restructures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引文
[1](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2页。
    [2]李学勤:《孝经·圣治章》,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4页。下引《孝经》同此版本。
    [1]陈川雄:《论孝》,《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2]任满丽:《对孝道的观念继承的思考》,《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3]魏英敏:《传统伦理与家庭道德建设》,《浙江学刊》1996年第2期。
    [4]叶乃滋:《谈在全社会树立“孝道”观念》,《社会科学》1992年第7期。
    [5]郁有学:《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孝道的批判与重建》,《东岳论丛》1996年第2期。
    [1][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三十二·孝经类》,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6页。
    [1]查吕国:《西周孝道义试探》,《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2期。
    [2]李宗贵:《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6页。
    [3]宋金兰:《孝道的文化内涵及其嬗变》,《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4]周振甫:《周易·系辞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96页,下引《周易》同此版本。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页。
    [6]徐朝华:《尔雅·释训》.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0页。
    [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3页。
    [1](波兰)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详:《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1987年版,第27-28页。
    [2]罗振玉编:《三代古金文存》,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8页,下引《三代吉金文存》同此版本,简称《三代》。
    [3]刘宝才:《求学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4]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26页。
    [1]孝假制度:所谓的孝假,就是免征居父母丧者的劳役赋税。
    [2]朱熹:《朱子四书·论语或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页。
    [1]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4页。
    [1]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践索的忍考》,《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
    [2]陈曼娜:《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及其在近代的转型》,《史学月刊》1996年第2期。
    [1]赵清,郑城编:《吴虞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3页。
    [2]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66页,以下引用同此版本。
    [1]胡适:《不朽——我的宗教》,源自俞吾金编选《疑古与开新——胡适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第255页。
    [2]《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60页。
    [3]《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65页。
    [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篇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307页。
    [2]马一浮:《孝经大义·略辨今古文疑义》,《默然不说声如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页。
    [3]马一浮《孝经大义二·释至德要道》,《默然不说声如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239页。
    [4]冯友兰:《贞元六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0页。
    [5]冯友兰:《贞元六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1页。
    [6]张磊等:《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4页。
    [1]张岂之:《儒学·理学·实学·新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9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页。
    [2]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一)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版,第54页。
    [3]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下册)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版,第1584-1587页。
    [4]马克思认为,“婚姻本质上是伦理关系……至于把婚姻理解为仅仅是民事契约,同样是粗鲁的。”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2版,第177页。
    [1]材料见《今日说法》系列从书三、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198页。
    [2]以上材料见电视新闻报道。
    [1]两则材料见《今日说法》系列从书三、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15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1]张灏新:《儒家与当代中国的思想危机》,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8页。
    [1]焦循:《孟子·梁惠王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6页。
    [1]魏英敏:《孝道与家庭文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元]董鼎:孝经大义,四库全书1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1987年版。
    [3]胡平生:孝经译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
    [4]汪受宽:孝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吉林人民出版杜2000年版。
    [6]林安弘:儒家孝道思想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7]宁业高,宁业泉,宁业龙:中华孝文化漫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万本根,陈德述主编:中华孝道文化,巴蜀书社2001年版。
    [9]骆承烈编:中国古代孝道资料选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骆承烈:中国古代孝道,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东方桥:孝经现代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13]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
    [15]钱广荣:道德国情论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蔡方鹿:朱熹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9]吴乃恭:儒家思想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0]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1]崔大华:儒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2]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23]唐凯麟等: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4]陶毅,明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2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7]肖群忠:孝与中国国民性,哲学研究2000年第7期。
    [28]肖群忠:孝与友爱:中西亲子关系之差异,道德与文明2001第1期。
    [29]肖群忠:《礼记》的孝道思想及其泛化,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5年2期。
    [30]宋金兰:孝道的文化内涵及其嬗变,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31]程向阳:传统孝道的沦丧与重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2]周红英:孝道的历史发展及实践表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3]吕艳:儒家孝道观及后世的原旨疏离,枣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4]任满丽:对孝道的观念继承的思考,贵州社会科学1997第3期。
    [35]许亚非:论传统孝慈道德及其现代价值,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6]朱岚:《论传统孝道的文化生态根源》,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37]周山东:程林辉.《论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桂海论丛2006年第3期。
    [38]李肖峰:论社会孝道的现代意义,张家口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
    [39]董江爱:论儒家孝道思想的现代价值,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第2期。
    [40]朴钟锦:儒家孝道道观念的时代价值,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第2期。
    [41]郑晓江:孝的伦理内蕴及现代归位,南昌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42]姜志信:孝观念的产生及其内涵,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43]邹效维,解保军:孝观念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意义,学术交流1997年第4期。
    [44]贾宇星:以新型孝道营造代际和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第4期。
    [45]谭学纯:汉字“家”的传统文化意蕴,思想战线1999年第2期。
    [46]李爱红: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重庆行政2006年第1期。
    [47]张兆林: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精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48]赵载光:儒家“中和”哲学与社会和谐理念,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9]孙明君:孝道浅说,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2期。
    [50]罗新慧:试论曾子关于孝的理论及其社会意义,齐鲁学刊1996年第3期。
    [51]肖雪慧:婚姻、家庭的道德与法律建设应与现代文明发展方向同步,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1期。
    [52]魏英敏:传统伦理与家庭道德建设,浙江学刊1996年2期。
    [53]黄开国:论儒家的孝道学派,哲学研究2003年3期。
    [54]王庆节:伦理道义的存在论基础与子女孝养父母的道德本分,哲学研究2003年第10期。
    [55]庞卓恒:古代中国人与西方人生产生活方式的异同,新华文摘,2001年第11期。
    [56]余治平:孝,何以必须?新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2期。
    [57]洪彩华:传统家庭伦理与现代家庭道德建设,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
    [58]杨树森:《论语》逻辑思想浅析,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59]李茂森:家庭道德建设是伦理实践的第一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60]陈筱芳:孝德的起源及其与宗法、政治的关系,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9期。
    [61]李景林:孔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1期。
    [62]陈延军:论先秦儒家的孝悌观及其社会功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6期。
    [63]张践: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3期。
    [64]陈祥耀:略论儒家思想的精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3期。
    [65]叶蓬:论现代家庭伦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探求1998年第1期。
    [66]孙熙国:论孔子思想的实践指归,哲学研究2000年第12期。
    [67]柳中权:重构中国现代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刍议,城市问题1998年第5期。
    [68]路丙辉:中国传统孝文化在家庭道德建设中的现代价值,安徽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
    [69]路丙辉:孔子孝文化辨证,安徽师大学报2005年第1期。
    [70]路丙辉:孔子孝义平议,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