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丝绸物事及其意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自古被称之为“丝国”,丝绸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物质产品之一。古人在使用这些丝绸产品的同时,也以其聪明才智,创造了绚丽如霞的丝绸文化。中国自古又称之为“诗国”,人们创作了浩瀚若烟海的诗词歌赋,并以它们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桑蚕丝绸作为重要的生活内容,一直是历代诗词歌赋中的重要题材。
     在中国丝绸史上,唐代被称为“中国近世的黎明”,强盛的国力把唐代丝绸生产推到历史的一个高峰,兴盛的丝绸生产为唐人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为唐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唐代的诗文直接取材于丝绸物事,如白居易的《缭绫》和《红线毯》、郑谷的《锦诗》、王建的《织锦曲》、张籍的《凉州词》、温庭筠的《捣衣曲》等,整首诗都咏唱着蚕桑丝绸的主题;另一方面,诗意的表达形求于“趣”。唐诗中如李商隐绮丽的诗风、温庭筠缕金错采的词风,韩偓“香奁体”的格调都表现了晚唐文学审美趣味中的雅兴与奢华,而以丝绸为代表的奢侈和繁华用品正是这种繁缛诗风出现的物质基础。笔者选取了唐诗中一些具有意象特点的丝绸物事,借鉴名物研究的方法,通过细部的解读,勾勒出唐人的生活情景,探讨其在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从而揭示其在唐诗中在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些特征,以期对唐诗获得一个新的解读方式。
     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阐论了本选题的缘起、本论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论述范围。
     正文部分共五章。第一章,唐诗中的丝织物。对唐诗中所提到的丝织物进行释义,并对唐诗中丝织物描写的三个层面:作为物质的丝织物、作为审美参照的丝织物及作为诗歌意象的丝织物描写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唐诗中的丝绸物品。对唐人生活中由丝绸所制成的帷、幕、衾、帐、屏、扇的几种物品进行探讨,以它们在生活中存在过的痕迹来印证唐诗中的描写,以诗歌中的描写来寻找它们在唐人生活中存在过的痕迹。第三章,唐诗中的丝绸服饰。丝绸是唐代女性美的重要载体,是唐代官员服饰等级制度的重要形式,是唐代发达的舞蹈艺术的物质基础。第四章,唐诗中的丝绸工艺。捣衣、纺织、刺绣是形成丝绸美的几道重要工序,也是诗人笔下经常被题咏的对象。在诗人笔下,它们早已超出了物质层面的含义而被赋与了丰富的情感和精神意蕴。第五章,作家作品中的丝绸物事。以白居易、温庭筠、李商隐作品中的丝绸物事为例,分析了唐诗中丝绸物事的存在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结语,总结全文,并指出本论题研究可以拓展的领域。
China has been called "silk empire "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silk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ducts at that time.Ancient Chinese took use of these silk products for their life and at the same time,they created bright silk culture.China also be called“poetry empire”, people created Voluminous poemes and these poemes reflects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life contents, Silkworm and silk is an important theme in china ancient poetry. Since Five thousand years ago, as china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 poetry and silk are like sister twins, they take the rise and fall hand in hand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ose descripting and praising silk’s poemes can be seen everywhere.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ilk,Tang Dynasty is known as the "Dawn of Modern China". Powerful national strength push the Tang dynasty silk production to a peak of history. Flourishing silk production not only provides a rich material basis for the Tang Dynasty people,but also provides rich material for their literature. As a visual reflection of social life, Tang poetry is filled with a variety of silk things’description,on the one hand. these poems directly drawn from the silk things.Such as Baijuyi’s《LiaoLing》and《Red Carpet》、Zhenggu’s《Jin》、Wangjian’s《Zhijinqu》、Zhangji’s《Liangzhouqu》、Wentingyun’s《Daoyiqu》,the whole poem sings the subject of silkworm .On the other hand, The expression of poetry of form is to rely on the "Fun ". In the Tang poetry , such as Li shangyin’s lai style, Wentingyun’s magnificent word style, Hanwo’s "Xiang Lian "style shows aesthetic and luxury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Silk i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such beautiful poetry style . Bearing in mind the above features, the author picked up and carefully decoded some silk-related materials and events and by which sketched the life pictures of people in Tang dynasty by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study of things and glossary. By exploring their similarity and disparity between literature world and real world and therefore revealing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portraying figures and reflecting social life in the Tang Poems. Also, a new kind of explanation of Tang Poems is expected in this regard.
     the paper is compose of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core text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elucidated the rationale of taking this project and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such kind research.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discussion scope are also briefed.
     The core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the silk texture in Tang poems. In this chapter, what mentioned in Tang poems are explained and the three levels of silk texture in Tang poem, namely, silk texture as materials, as aesthetic standard and as poetic symbols, are analyzed.
     Chapter Two, silk articles in Tang poems. Those articles made of silk such as curtain, screen, quilt, tent and fan are discussed. The description of which in Tang poems are manifested by the vestige of their occurrence in life. And the occurrence imprints are traced by their description in Tang poems.
     Chapter Three, the silk costume in Tang poems. The silk is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female beauty of women in Tang Dynasty. It also is the key formalism of hierarchy of official clothes. Moreover, it is further the material basis of the developed dancing arts of Tang Dynasty.
     Chapter Four, the silk techniques in Tang poems. Punching, weaving and embroidering are the key steps for producing the beauty of silk and also is what all two often poem-chanted by poets in Tang Dynasty. They had been far too beyond what they had at the material’s lever and had been bestowed rich feelings and spiritual significance when depicted by poets.
     Chapter Five, the things and glossary of silk in the poets’works. Taking the silk things and glossary in the works of Baijuyi、Wentingyun and Li shangyin for examples, the influence of the silk things and glossary in the Tang poems on the literature style are analyzed.
     Conclusion. Summarize of the full text and indicate the possible extended filed of this topic.
引文
①古风《丝织锦绣与文学审美关系初探》,北京:文学评论,2007(2)153-159页
    ②陈清奇《从古典诗歌看我国蚕业的发展》,杭州:农业考古,1984(1)
    ③黄赞雄《唐诗《杭州春望》赏析》,杭州:丝绸,1990(6)
    ④赵丰《从唐诗看唐代丝绸图案》,杭州:丝绸,1983(8)
    ⑤李淑玲、吴微微《唐诗与唐代家纺文化》,北京:艺术与设计,2008(5)
    ⑥朱新予主编《中国丝绸史》(通论)(专论),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
    ①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②赵丰《中国丝绸文化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③赵丰《中国丝绸通史》,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1年版
    ⑤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据1939年版商务馆本影印
    ⑥李斌城、黄正建《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版
    ⑦李甲孚《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⑧臧嵘、王宏凯《中国隋唐五代习俗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⑨任克《丝绸与中国文学艺术关系撷零》,杭州:丝绸,2001(7)
    ⑩王水生《白居易和他的蚕桑诗》,杭州:丝绸,1994(8)
    
    ①解晓红《丝绸文化与两汉诗赋》,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版
    ②闫艳《<全唐诗>名物词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
    ①(清)纳兰成德《毛诗名物解·序》,《通志堂经解》,粤东书局,清同治12年刻本
    ②(日)青木正儿《中华名物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10页
    ③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④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版
    ⑤孟晖《潘金莲的发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⑥孟晖《花间十六声》,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⑦田苗《唐诗中的女性特征物事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⑧田苗《女性物事与宋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⑨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1年版258页
    ①陈植锷《诗歌意象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②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吴晟《中国意象诗探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④王立《中国文学主题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⑤(日)松浦友久《唐诗词汇意象论》,上海学林、香港三联出版社,1988年版
    ⑥渠红岩《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2)
    ⑦戴永新《唐诗中杨花意象之流变》,北方论丛,2009(6)
    ⑧周寅宾《论唐诗意象的心理特征》,中国韵文学刊,1995(1)
    ①张晚霞、牛继清《南北朝唐代诗歌中“捣衣”意象的嬗变》,安徽:淮北煤师院学报,2001年3-4期115-117页
    ②钱钟书《管锥篇》,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12页
    ③朱光潜《谈美》,《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509页
    ④以(清))曾益《温飞卿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中的诗歌为统计依据
    ①(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372页
    ②(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456页
    ③关于我国古代丝织物的分类、命名,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方法,具体而言,分类依据有按照组织结构、织物外观特征、织物丝织工艺、织物染整工艺等,命名方法有按产地、纹样、工艺、组织、色彩、用途命名等。具体可参看欧秋明、袁宣萍的《中国古代丝绸品种的分类》一文,载于《中国丝绸史》(专论),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版2月1版,249-279页
    ①(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本文所引唐诗均出自此书,在文中标明题目、卷数、页码,不再另作说明。
    ②瞿蜕园、朱金城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本文所引李白诗、文均出自该书,在文中注明标题及卷数、页数,不再别作说明。
    ③(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648页
    ④(东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南宋)王应麟补注《急就篇》卷二,《丛书集成》初编本123页
    ⑤但赵丰先生说帛不包括锦等提花织物,主要是指较素淡的丝织品,见《中国丝绸艺术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37页。
    ⑥(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648页
    ⑦(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768页
    ⑧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8页
    ①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本文所引刘禹锡诗均出自该书,在文中注明标题及卷数、页数,不再别作说明。
    ②(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四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4062页
    ③(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九,《丛书集成》初编本
    ④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本文所引白居易诗均出自该书,在文中注明标题、页数,不再别作说明。
    ⑤(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3758页
    ⑥(东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南宋)王应麟补注《急就篇》卷二,《丛书集成》初编本125页
    ⑦朱易安等主编《全宋笔记》第四编第九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14页
    ⑧(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324页
    ⑨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本文所引李商隐诗均出自该书,在文中注明标题及卷数、页数,不再别作说明。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2667页
    ②(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注《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49页
    ③(三国)张揖撰,(清)王念孙疏证,钟宇讯点校《广雅疏证》卷七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227页
    ④(梁)顾野王原撰《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490页
    ⑤丝纤维在结构上,外层有较为生硬的丝胶,使用时需加以脱胶处理,此过程称为精练。织物在脱胶处理前称为生货或生织物,精练之后称之为熟货或熟绢。
    ⑥(宋)陈彭年版撰,周祖谟校补《广韵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⑦(魏)张揖撰,(清)王念孙疏证,钟宇讯点校《广雅疏证》卷八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272页
    ⑧(汉)班固《汉书》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286页
    ⑨(汉)班固《汉书》卷九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3962页
    ⑩(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三十七、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961、981页
    ①(唐)李林甫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点校本65、67页
    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952页
    ③(宋)司马光等《类篇》,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487页
    ④(唐)杜佑《通典》卷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33页
    ⑤(唐)李林甫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541页
    ⑥吴在庆《杜牧诗系年版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本章所引杜牧诗均出自该书,在文中标明题目、页数,不再另作说明。
    ⑦(宋)司马光等《类篇》,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479页
    ⑧可参看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65页
    ①(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691页
    ②(清)雷鐏《古今服纬》卷一,《丛书集成》新编第48册
    ③(东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南宋)王应麟补注《急就篇》,《丛书集成》初编本123页
    ④赵丰《唐代丝绸与丝绸之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119页
    ⑤(明)宋应星.钟广言注《天工开物》,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81页
    ①(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一册213页
    ②(唐)元稹,翼勤点校,《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本文所引元稹诗均出自该书,在文中注明标题及卷数、页数,不再别作说明。
    ③(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丛书集成》初编本
    ④(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丛书集成》初编本
    ⑤(唐)刘长卿,杨世明《刘长卿集编年版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本文所引刘长卿诗均出自该书,在文中注明页数,不再另作说明。
    ①(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262-263页
    ②(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52页
    ③(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691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1054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135页
    ②(梁)顾野王原撰《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493页
    ③(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648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1054页
    ⑤(清)任大椿《释缯》,燕禧堂五种本,清乾隆52年版刻印
    ⑥(汉)班固《汉书》卷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2176页
    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3670页
    ⑧(宋)聂崇礼集注,(清)纲兰成德校订《三礼图》卷三,清通志堂刻本
    ⑨(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648页
    ⑩(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49页11(东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南宋)王应麟补注《急就篇》卷二,《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唐)李林甫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71页
    ②谢浩范、朱迎平译注《管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718页,此处的注解中,引安井衡曰:“缣,兼也。兼衣,谓表里具者。”也备一说。
    ③(东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南宋)王应麟补注《急就篇》卷二,《丛书集成》初编本
    ④(东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南宋)王应麟补注《急就篇》卷二,《丛书集成》初编本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334页
    ⑥(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479页
    ⑦(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774页
    ⑧(清)任大椿《释缯》,燕禧堂五种本,清乾隆52年刻印
    ⑨(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643页
    ①(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774页
    ②(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51页
    ③(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上,《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376页
    ④(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卷七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六册3586页
    ⑤(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10页
    ⑥(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347页、1480页
    ⑦(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346页
    ⑧(汉)王逸《楚辞章句》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何宁《淮南子集释》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1082页
    ②(汉)刘向撰,卢元骏注释《新序今注今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372页
    ③(汉)王充,北大历史系注《论衡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746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1133页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255页
    ⑥(汉)王逸《楚辞章句》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⑦(宋)司马光等《类篇》,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485页
    ⑧(三国)张揖,(清)王念孙疏证,钟宇讯点校《广雅疏证》卷七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227页
    ⑨(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1160页
    ⑩(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53页1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2510页12(汉)王符著,(清)王继培笺《潜夫论笺》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130页13(清)任大椿《释缯》,燕禧堂五种本,清乾隆52年刻印14(宋)陈彭年版撰,周祖谟校补《广韵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①(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文所引杜诗均出自此书,在文中标明题目、卷数、页码,不再另作说明。
    ②(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664页
    ③(梁)顾野王原撰《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496页
    ④(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662页
    ⑤(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52页
    ⑥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92页
    ⑦何宁《淮南子集释》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1364页
    ⑧(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643页、648页
    ⑨何宁《淮南子集释》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762页
    ①(唐)岑参,陈铁民、候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本文所引岑参诗歌均出自该书,在文中注明题目、页码,不再另作说明。
    ②(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648页
    ③谢浩范、朱迎平译注《管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845页
    ④(东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南宋)王应麟补注《急就篇》卷二,《丛书集成》初编本
    ⑤(汉)班固《汉书》卷九十七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3990页
    ⑥(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50页
    ⑦(晋)陆翙《邺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463册
    ⑧(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2510页
    ⑨(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684页
    ①(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692页
    ②(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49页
    ③(梁)顾野王原撰《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490页
    ④(东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南宋)王应麟补注《急就篇》卷二,《丛书集成》初编本122-123页
    ⑤(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480页
    ⑥(汉)王充撰,北大历史系注《论衡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1097页
    ⑦(清)任大椿《释缯》,燕禧堂五种本,清乾隆52年刻印
    ⑧何宁《淮南子集释》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1173页
    ⑨(汉)王逸《楚辞章句》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⑩(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421页11 (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643页、648页
    ①(汉)王逸《楚辞章句》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603页
    ③(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51页
    ④(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1460页
    ⑤(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421页
    ⑥(汉)班固《汉书》卷一百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4199页
    ⑦(晋)张敞《东宫旧事》,(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卷五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五册2731页
    ⑧(汉)蔡质撰,(清)孙星衍校集《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晋)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卷一,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33页
    ②(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51页
    ③可参看袁宣萍《唐绫略说》一文,载于浙江丝绸工学院学报1986(3),44-49页
    ④(梁)顾野王原撰《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490页
    ⑤(清)任大椿《释缯》,燕禧堂五种本,清乾隆52年刻印
    ⑥(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649页
    ⑦(汉)扬雄撰,(晋)郭璞注,(清)钱绎撰集《方言笺疏》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⑧(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2919页
    ⑨(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1637页
    ⑩(清)任大椿《释缯》,燕禧堂五种本,清乾隆52年刻印
    ①(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宋)王溥《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1856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080、1081页
    ④(唐)薛绰撰,向达注《蛮书校注》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183页
    ⑤在敦煌窟藏的丝绸品中发现有五代前的缎织物,如编号为Eo,1206的蓝地佛手花缎,编号为Eo,1193/L的蓝地金钱纹缎。可参看高汉玉、屠恒贤的《敦煌窟藏的丝绸与刺绣》一文,《丝绸》1988(2),10-13页
    ①(明)宋应星撰,钟广言注释《天工开物》乃服第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101页
    ②(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332页
    ③(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2599页
    ④(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421页
    ⑤何宁《淮南子集释》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762页
    ⑥(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51页
    ⑦(汉)王逸《楚辞章句》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⑧(汉)班固《汉书》卷九十七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3987页
    ⑨(宋)陈彭年撰,周祖谟校补《广韵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⑩(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764页11(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1143页12(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245页13(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3142页
    ①(唐)李延寿《北史》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1448页
    ②白居易、孔传,《白孔六贴》,《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891、892册
    ③(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45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五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346页
    ⑤(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377页
    ⑥引自(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之宛委山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⑦在河南省青台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罗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版历史,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丝织物。可参看赵丰《中国丝绸通史》中相关内容,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3-14页
    ⑧(晋)张敞《东宫旧事》,(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卷五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五册2732页
    ①(宋)司马光等《类篇》,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268页
    ②(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365页
    ③(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48-149页
    ④(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50页
    ⑤唐耕耦《八至十世纪敦煌的物价》,载《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534页
    ⑥(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47页
    ⑦(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322页
    ⑧(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456页
    ⑨(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058页
    ①(梁)顾野王原撰《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501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2332页
    ③(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363页
    ④(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47页
    ⑤(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1558页
    ⑥(汉)王充,北大历史系注《论衡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686页
    ⑦(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1889页
    ⑧(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⑨(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1882页
    ⑩朱启钤《丝绣笔记》,丝绣丛刊本民国刻印11(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788页12(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1412页13(晋)陆翙《邺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463册14(汉)王符著,(清)王继培笺《潜夫论笺》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156页15(清)任大椿《释缯》,燕禧堂五种本,乾隆52年刻印
    ①赵丰《从唐诗看唐代的丝绸图案》,杭州:丝绸,1983(8) 55-58页
    ②卢华语《唐代蚕桑丝绸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③(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六,《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764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九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3670页
    ⑤(唐)李延寿《北史》卷九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3186页
    ⑥(晋)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卷一,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32页
    ⑦(唐)李延寿《南史》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151页
    ⑧溥奎主编《中国百科全书》,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1789页
    ⑨(汉)班固《汉书》卷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2243页
    ①朱启钤《丝绣笔记》,丝绣丛刊本,民国刻印
    ②详见赵丰《中国丝绸通史》,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22-223页
    ③(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四,《四部丛刊》续编本
    ④唐耕耦《八至十世纪敦煌的物价》,载《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549页
    ①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一、二,(清)董诰等《全唐文》卷四六五,4760页
    ①(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4008页
    ②(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56页
    ③(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40页
    ④(唐)佚名《大唐传载》,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884页
    ⑤《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十一册1331页,第九册881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1933页
    ②(清)李渔《风筝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24页
    ③(唐)王维,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本文所引王维诗歌均出自该书,在文中标明题目、页码,不再另作说明。
    ④(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84页
    ①(汉)王充,北大历史系注《论衡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1568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235页
    ③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261、280、287、388、433页
    ④(唐)刘肃,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130页
    ⑤(宋)吴坰《五总志》,《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957页
    ①鲁迅《鲁迅诗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4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735页
    ④(北齐)颜之推,擅作文译注《颜氏家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38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265页
    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376页
    ①(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四,《丛书集成》初编本
    ③(宋)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1068册
    ④(明)王嗣奭《杜臆》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181页
    ⑤傅璇琮等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卷1102,12498页
    ⑥傅璇琮等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卷3334,39788页
    ⑦傅璇琮等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卷2438,38212页
    ⑧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809页
    ⑨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1203页
    ①(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3502页
    ②(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民国刊行
    ③(唐)裴铏《传奇》,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1122页
    ④(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上,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1375页
    ①傅璇琮等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卷1646 18434页
    ②傅璇琮等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卷226 2634页
    ③傅璇琮等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卷2053 23092页
    ④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1585页
    ⑤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2908页
    ⑥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256页
    ⑦(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469页
    ⑧张大可《中国历史文献学》,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43页,
    ⑨(唐)封演《封氏见闻录》卷五,《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1432
    ②(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版438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192页
    ④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98页
    ⑤陈文华校注《唐女诗人集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16页
    ⑥(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引自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506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1765页
    ②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91页
    ③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460页
    ④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355页
    ⑤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1475页
    ①《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九册747页
    ②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99页
    ③(明)罗欣《物原》卷十七,《丛书集成》初编本
    ④(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676页
    ⑤(宋)高承《事物纪原》,北京:中华出版社,1989年版406页
    ⑥(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97页
    ⑦(东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南宋)王应麟补注《急就篇》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184页
    ⑧(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676页
    ⑨《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九册753页
    ⑩(梁)顾野王原撰《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498页11(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676页12(梁)顾野王原撰《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498页13(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655页
    ①(唐)魏徽等《隋书》卷六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581页
    ②(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676页
    ③(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889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458页、1398页、1960页
    ⑤(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556页
    ⑥(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046页
    ⑦(汉)王逸《楚辞章句》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⑧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389页
    ⑨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456页
    ⑩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1387页
    ①(战国)墨子,朱越利校点《墨子》卷五,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40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2449页
    ③(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445页
    ④(唐)裴铏《传奇》,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1102页
    ①(唐)张读《宣室志》,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1066页
    ②(唐)裴铏《传奇》,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1093页
    ③(清)王初桐著,李永祜注《奁史选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68页
    ④(晋)张敞,东宫旧事,(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卷五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五册2732页
    ⑤(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下,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1395页
    ⑥(晋)王嘉《拾遗记》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180页
    ①(宋)高承《事物纪原》,北京:中华出版社,1989年版405页
    ②(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44页
    ③(唐)孙啟《北里志》,(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卷七十八,上?荷?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六册,3611页
    ①(唐)赵嘏,谭优学注《赵嘏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本文赵嘏诗句均出自该书,在文中注明页数,不再另作说明
    ②(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卷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28页
    ③(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21页
    ①(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178页
    ②(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378页
    ③(唐)王昌龄,李云逸注《王昌龄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本文所引王昌龄诗出自该书,在文中注明页码,不再另作说明。
    ①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357页
    ①(宋)高承《事物纪原》,北京:中华出版社,1989年版408页
    ②(汉)王逸《楚辞章句》卷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秦)吕不韦撰,王利器注《吕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版
    ④(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295页
    ⑤(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291页
    ⑥(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292页
    ⑦(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128页
    ⑧谢浩范、朱迎平译注《管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385页
    ⑨(战国)韩非子,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548页
    ⑩(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395页11(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2494页12(三国)张揖,(清)王念孙疏证,钟宇讯点校《广雅疏证》卷七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234页
    ①“衾、被、被子”为表示“睡眠时用以覆体”这一概念的一组同义词,先秦主要用“衾”,而“被”则出现在先秦后期的春秋末期。“被”在战国秦时开始与“衾”竞争,汉初便在文献中占优势。关于这一物品在名称、语义上的转化过程,可参看张歌《“衾、被/被子”历时替换小考》一文,载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版1期55-57页
    ②丝纤维的横截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当其组成长丝,织合成绸时,丝线之间会留有天然的空隙,空气充溢于其中,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与保暖性。此外,丝纤维的吸湿性、抗静电等性能也很优越,尤适合贴身之用。
    ③(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366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333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1068页
    ⑥(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7页
    ⑦(唐)杜佑《通典》卷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35页
    ①(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中,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384-1385页
    ①(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下,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395页
    ①(唐)孟浩然,李景白校注《孟浩然诗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版本文所引孟浩然诗均出自该书,在文中标明题目、页码,不再另作说明。
    ②(晋)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62页
    ③(晋)崔豹《古今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15页
    ④(唐)陈子昂,彭庆生注《陈子昂诗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本文所引陈子昂诗均出自该书,在文中注明页数,不再另作说明
    ⑤此解释可参看彭庆生《陈子昂诗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52页
    ⑥(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110页
    ①(晋)张敞,东宫旧事,(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卷五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五册2731页
    ①(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注《释名疏证补》卷五,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75页
    ②(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1726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卷五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442页
    ④(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1219页
    ①(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359页
    ②(梁)顾野王原撰《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498页
    ①(宋)高承《事物纪原》,北京:中华出版社,1989年版406页
    ②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丛钞》,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257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305页、383页
    ④赖炎元注译《韩诗外传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 210页
    ⑤(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码292页
    ⑥(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98页
    ⑦(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校点,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329页
    ⑧(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三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3671页
    ①(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56页
    ②(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40页
    ③(唐)魏徽等《隋书》卷八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890页
    ④(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324页
    ⑤(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37页
    ⑥(宋)佚名,《五国故事》,卷四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宋)佚名,《五国故事》,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⑧(晋)陆翙《邺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463册
    ①(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40-41页
    ②(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758页
    ③(清)王初桐著,李永祜主编《奁史选注》,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794页
    ④(唐)朱揆《钗小志》,(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卷七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六册3591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①(晋)陆翙《邺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463册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2596页
    ③(明)杨慎《丹铅总录》,清乾隆三十年版刻本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284页
    ⑤(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676页
    ⑥(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六九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3120页
    
    ①(梁)沈约《宋书》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518、522页
    ②(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367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1044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1552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1244页
    ①(清)徐德泓、陆鸣皋《李义山诗疏》,本文引自《李义山诗集笺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1620页
    ②(清)黄周星《唐诗快》,书带草堂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此条引自《李商隐资料汇编》上册277页,然未见原文,存疑。
    ③现在存世的唐代屏风出土实物有新疆阿斯塔那村古墓群中第230号张礼臣墓出土绢画舞乐屏风六扇;现存日本正仓院的“树下美人屏风绘”及“象羊蜡缬屏风”。传统屏风按屏材质分,有木质屏风、玉屏风、雕镂屏风,琉璃屏风,云母屏风,丝绸屏风等。但在唐代,许多屏风仍然由丝绸制成。
    ④《日本东大寺献物帐》,本文转引自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版93页
    ⑤(明)罗欣《物原》卷十七,《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宋)聂崇义集注,(清)纳兰成德校订《三礼图》卷八,清通志堂刻本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520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2354页
    ④(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774页
    ⑤(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089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488页
    ⑦傅璇琮主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卷107 1221页
    ⑧无名氏《燕丹子》,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15页
    ⑨(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200页
    ⑩(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200页
    ①(晋)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132页
    ②(晋)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45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904页
    ④(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188页
    ⑤(汉)衡宽《盐铁论》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102页
    ⑥(晋)陆翙《邺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463册
    ⑦(晋)张敞《东宫旧事》,(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卷五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五册2731页
    ⑧《元嘉起注居》,(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卷五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五册3733页
    ⑨(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2662页
    ②(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560页
    ③(唐)苏鹗《杜阳杂编》,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1375页
    ④(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本文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445页
    ⑤(唐)裴铏《传奇》,本文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1102页
    ⑥(唐)孙啟《北里志》,(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卷七十八,上?荷?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六册3611页
    ①(汉)班固《汉武故事》,《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唐)陆龟蒙《小名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904页
    ①(清)董诰等《全唐文》卷六七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6916页
    ②(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85页
    ③引自(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八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900页
    ①(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22页
    ②(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17页
    ③钱公麟《扇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4页
    ④杜秉庄《中国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5页
    ⑤谢浩范、朱迎平译注《管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445页何如璋云:“恐人以暑热不慎管钥也。”《广雅·释室》:“扇,扉也。笠,户牡也。”
    ⑥(周)吕望《六韬》,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⑦(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195页
    ⑧(汉)扬雄撰,(晋)郭璞注,(清)钱绎撰集《方言笺疏》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
    ①何宁《淮南子集释》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554页
    ②(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491页
    ③何宁《淮南子集释》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824页
    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世界出版社, 1936年版108页
    ⑤(汉)班固《汉书》卷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3223页
    ①(晋)陆翙《邺中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463册
    ②(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491页
    ③逯钦立先生认为此诗是“魏代伶人所作”,但未作论证。
    ④沈从文《扇子史话》,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5年版27页
    ⑤(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唐)李延寿《南史》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795页
    ⑦(唐)李延寿《南史》卷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852页
    ⑧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1705页
    ⑨在诗歌中人们提到团扇时,人们总把它跟歌者联系在一起而非舞者,这样的情景在唐诗中依然存在,如唐诗中“歌扇多情明月在,舞衣无意彩云收”、“舞衫未换红铅湿,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2001页
    ②(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31页
    ③(唐)杜佑《通典》卷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34页
    ④沈从文《扇子史话》,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5年版5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512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1705页
    ①(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2561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904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661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2077页
    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1442页
    ①(南朝)钟嵘撰,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19页
    ②(清)沈德潜《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52页
    
    ①(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60-61页
    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952页
    
    ①(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297页
    ②(清)王初桐著李永祜主编《奁史选注》,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661页
    ①(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32页
    ②(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72页
    ③(晋)张敞《东宫旧事》,(明)陶宗仪《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卷五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五册2731页
    ④(汉)扬雄撰,(晋)郭璞注,(清)钱绎撰集《方言笺疏》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⑤(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570页
    ⑥(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92页
    ⑦(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卷五,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71页
    ①(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卷五,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71页
    ②(唐)牛僧孺《玄怪录》卷三,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387页
    ③(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198页
    ④(东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南宋)王应麟补注《急就篇》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142页
    ⑤(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294页
    ⑥(汉)扬雄撰,(晋)郭璞注,(清)钱绎撰集《方言笺疏》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⑦《长沙1号晋墓墓券》载于《考古学报》,1959(3),87页
    ①(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70页
    ②(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12页
    ③(唐)赵璘《因话录》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92页
    ④引自吴增祺主编《旧小说》,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85乙集三119页
    ⑤引自吴增祺主编《旧小说》,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85乙集一114页
    ⑥(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二,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721页
    ①(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33页
    ②(唐)佚名《大唐传载》,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879页
    ③引自鲁迅《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69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520-522页
    ⑤(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卷五,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72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521页
    ⑦陈继龙《韩偓诗注》,上?貉Я殖霭嫔纾?001、4本章所引韩偓诗均出自该书,在文中标明题目、卷数、页数,不再另作说明。
    ①(宋)高承《事物纪原》,北京:中华出版社,1989年版148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523页
    ③(唐)张泌《妆楼记》,(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卷七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六册3598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051页
    ⑤(唐)杜佑《通典》卷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35页
    ⑥在我国古代,绘画也是在织物上形成图案的方式之一。在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印花丝绸中就有采取印、绘相结合形成图案者。印、绘相结合的工艺在丝绸技术上称之为“敷彩印花”。
    ①(宋)王溥《唐会要》卷三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671页
    ②(清)董诰等《全唐文》卷四四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4579页
    ③(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七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4564页
    ④(清)王初桐著,李永祜注《奁史选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882页
    ⑤(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1822页
    ⑥(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1460页
    ①(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4739页
    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3411页
    ③(清)王初桐著,李永祜注《奁史选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648页
    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956页
    ①(清)董诰等《全唐文》卷六七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6868、6876页
    ②吴增祺主编《旧小说》乙集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4页
    ③(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上,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1376页1386页
    ①谭正壁《中国女性文学史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154页
    ②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06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1581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1420页
    ③(捷克)彼得·波格达列夫《作为记号的服饰》,载于《戏剧文学》1992年版2期42页
    ①关于此词的主旨,历来人们多有争论。张惠言《词选》中评论道:“‘照花’四句,有‘离骚’初服之意。”
    ②(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2512页
    ①(后晋)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二城东,《四部丛刊》三编
    ②赵丰先生指出,从古代纺织原料使用的角度来看,世界可划分为四个纺织文化圈,中国虽也使用葛、麻,但其特点是使用丝纤维,无疑是属于丝纺织文化圈。见于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9页
    ③(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97页
    ①(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36-37页
    ②这一结论可参考高春明先生《中国服饰名物考》中相关内容,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175页
    ③(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75页
    ④(东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南宋)王应麟补注《急就篇》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142页
    ⑤(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579页
    ⑥(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295页
    ⑦(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373页
    ⑧(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477页
    ①(魏)张揖,(清)王念孙疏证,钟宇讯点校《广雅疏证》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232页
    ②如在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有战国中期花冠鸱鸺鸟花卉纹刺绣浅黄绢面绵袍、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有朱红罗曲裾袍及印花敷彩纱直裾袍。关于这几件出土服饰的命名,也有人持不同意见,或认为其为褚衣、深衣、袆衣者。详见刘彬徵《关于先秦汉初袍服的定名问题》一文,《江汉考古》2000年版1期。
    ③(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527页
    ④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1年版192页
    ⑤(梁)顾野王原撰《宋本玉篇》,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507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一三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4514页
    ⑦(唐)杜佑《通典》卷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35页
    ①(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956页
    ②(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37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527页
    ④(宋)王溥《唐会要》卷三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680、681页
    
    ①(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二十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791页
    ②(清)陆心源辑《唐文拾遗》卷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10847页
    ③“郁金”也我国古代常用的黄色染料之一。张泌《妆楼记》云:“郁金,芳草也。染妇人衣最鲜明,……染成衣则微有郁金之气。”见《说郛三种本》宛委山堂本之卷七十七,第六册3598页
    ①(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952页、1955页
    ②(宋)李眆《太平御览》卷六七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3010页
    ①(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4页
    ②(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62 3159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713页
    ④(宋)刘恕《通鉴外纪》卷一,《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667页、878页
    ⑥(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178页
    ①(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489页
    ②(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473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九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3673-3674页
    ④(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195页
    ⑤(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99页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2693页
    ②(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1724页
    ③(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3093页
    ④引自吴增祺主编《旧小说》乙集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33页
    ①(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14页
    ①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1356页
    ②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806页
    ③(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1155页
    ④(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66页
    ①(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392页
    ②(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45页
    ③(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57页
    ④(清)董诰等《全唐文》卷一九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2009页
    ⑤(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2178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879页
    ①(宋)王溥《唐会要》卷三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673页
    ②(战国)韩非子,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1068页
    ③(晋)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卷一,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15页
    ①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1年版342页
    
    ①(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071页
    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八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4733页
    ①陈铁民、候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本文所引岑参诗均出自此书,在文中注明题目、页数,不另作说明。
    ②(清)董诰等《全唐文》卷七六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7994页
    ③(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067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1272页
    ①可参看欧阳予倩《唐代舞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年版彩图部分
    ②如在欧阳予倩的《唐代舞蹈》、王克芬的《中国舞蹈史》等书中,唐诗中对舞蹈的描写部分是他们重要的资料来源。
    ③(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365页
    ④清人饶学斌《月午楼古诗十九首详解》中说此句与《冉冉孤生竹》中的“君亮执高节”相通。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432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1043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1834页
    ④(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353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559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2051页
    ①参见赵丰《纺织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34-36页
    ②(清)王琦等《李贺歌诗集注》卷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86页
    ③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771页
    
    ①(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364页
    ②(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第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83页
    ①朱大可《新注唐诗三百首》,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版20页
    ②胡云翼《宋词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100页
    ③谭正璧《庾信诗赋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5页
    ④(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648页
    ①(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63页
    ②(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692页
    ③(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120页
    ④有学者指出班婕妤《捣素赋》为伪作,有一定道理。因为现存文献表明,自班婕妤至曹毗三百余年版间没有其他作家有这一题材的作品,而班赋曹诗除体裁有别外,意象、文辞皆大致相同。然尚无定论
    ⑤白尚恕注释《九章算术》卷六,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①(元)王祯《农书》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501页
    ②(清)董诰等《全唐文》卷三七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3775页
    ①(清)董诰等《全唐文》卷三七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3775页
    ②(元)龙辅《女红馀志》,引自(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0第十册2026页
    ③(唐)牛僧儒《玄怪录》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354页
    ④(宋)司马光等《类篇》,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340页
    ⑤(南朝梁)萧统,(唐)李善注《文选》卷三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1395页
    ⑥(晋)张敞《东宫旧事》,(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卷五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五册2732页
    ①李晖《唐诗“捣衣”事象源流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第2期119-123页
    ②柳恽(465—517)主要的生活及创作年版代在萧梁。然其《捣衣诗》写成后,王融曾书于斋壁及团扇,王融卒于齐武帝永明十一年版(公元493年版),萧梁建国在公元502年版,可知柳恽《捣衣诗》写成于萧齐时。
    ①(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41页
    ①(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262-263页
    ①刘新静《捣衣诗与古代兵制的演变》,载于《学术交流》,2003(8) 138页
    ②(明)谢榛《四溟山人诗集十卷》卷十,《丛书集成》续编116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①(明)俞允文《仲蔚先生集二十四卷》卷九,续修《四库全书》135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②何宁《淮南子集释》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914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271页
    ②(唐)李林甫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577页
    ③(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44页
    ④马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丝绸艺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42页
    ①(汉)刘向撰,张涛译注《列女传译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25页
    ②赵丰《<敬姜说织>与双轴织机》,载于《中国科技史料》1991(1)
    ③(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784页
    ④(元)薛景石撰,郑巨欣注《梓人遗制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65页
    ⑤(清)杨撰,郑辟疆、郑宗元校勘《豳风广义》,北京:农业出版社, 1962年版153页
    ⑥(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第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100页
    ①可参看王进玉《敦煌遗书所载立机、楼机初探》一文,载于《丝绸史研究》1984年版4期
    ②Zhao feng,Jin,Taqute and Samite,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New youk,2004
    ③朱新予主编《中国丝绸史》(专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年版138页
    ④古代在织造织物时,经过“挑花结本“的工艺,将画稿转化成“花本”,根据花本上的信息来控制经线的提升、开口,从而织出花纹。花本中设有经线及纬线,与织物中的经纬线相对应,但花本中的经线称为“脚子线”,纬线称为“耳子线”。详细情况见于《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第五章第一节《“挑花结本”的概念和原理》。
    ⑤(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262页
    ①日本《史林杂志》第三十四卷一、二合刊号,本文转引《中国丝绸史》(专论)112页
    ②(唐)玄应等,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本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217页
    ③(东汉)刘熙,(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152页
    ④(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244页
    ⑤(汉)服虔《通俗文》,(清)任大椿辑,(清)王念孙校《小学钩沈》,清光绪十八年刻印
    ①(元)龙辅《女红馀志》,引自(明)陶宗仪《说郛三种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十册2024页
    ②马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丝绸艺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43-44页
    ③(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690页
    ④(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1471页
    ①(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437页
    ②(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460页
    ③(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5144-5145页
    ④(唐)杜佑《通典》卷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33-34页
    ⑤胡如雷《隋唐五代社会经史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149页、169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331页
    ①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464页
    ②(清)杨屾撰,?俳⒅W谠?薄夺俜绻阋濉肪硐拢本号┮党霭嫔?1962年版151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五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342页
    ①引自(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卷七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六册3296页
    ②引自(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卷七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六册3291页
    
    ①(汉)刘向撰,张涛译注《列女传译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38页
    ②(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246页
    
    ①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34页
    ②(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③(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206页
    ①(晋)张敞《东宫旧事》引自(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卷五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五册2732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卷七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896页
    ③赵丰《中国丝绸通史》,苏州:苏州大学版社,2005年版72页
    ④(汉)班固《汉书》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65页
    ⑤(汉)王充,北大历史系注《论衡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686页
    ⑥(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369页
    ⑦(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1468页
    ⑧(晋)王嘉《拾遗记》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179页
    ⑨(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中,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1381页
    ⑩(唐)崔令钦《教坊记》,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124页
    ①朱启钤《丝绣笔记》卷中,丝绣丛刊本民国刻印
    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五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2179页
    ③(唐)冯贄《南部烟花记》,引自(明)陶宗仪《说郛三种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六册3100页
    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59页
    ①(清)董诰等《全唐文》卷六七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6917页
    ②朱启钤《丝绣笔记》卷上,丝绣丛刊本民国刻印
    ③(英)A·斯坦因,向达译《西域考古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60年版
    ④(唐)李延寿撰《北史》卷九十,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2985页
    ⑤可参看王亚蓉《法门寺塔地宫所出土的纺织品》一文,载于《文物》杂志,1988(10)
    ①五代陶榖《清异录》卷下《器具门》之“金头黄钢小品”条,引自朱易安等主编《全宋笔记》第一编(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83页
    ②(元)龙辅《女红馀志》,引自(明)陶宗仪《说郛三种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十册2026页
    ③(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卷七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六册3598页
    ①(清)董诰等《全唐文》卷二三0,中华书局,1983年版2330页
    ②(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416-417页
    ③(清)董诰等《全唐文》卷六二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6349页
    ④(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十八,《丛书集成》初编本
    ⑤(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918页
    ①(汉)衡宽《盐铁论》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100页
    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377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69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586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780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1388页
    ④(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76页
    ⑤李希泌主编《唐大诏令集补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600页
    ①王肃注《孔子家语》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58页
    ②(清)丁佩《云间丁氏绣谱》,陶湘编纂《喜咏轩丛书甲编》,1927年刻印
    ③引自朱启钤《女红传征略》,丝绣丛刊本,民国刻印
    ④凌叔华等《绣枕》,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民国刊行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586、878页
    ①任克《丝绸与中国文学艺术关系撷零》,杭州:丝绸,2001(7) 42—45页
    ①(清)董诰等《全唐文》卷四六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4760页
    ②(宋)王溥《唐会要》卷八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1823页
    ③(清)爱新觉罗,弘历选编,孙民等注《唐宋诗醇》,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二册22页
    ④(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358页
    ⑤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252页
    ①(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44页
    ①(明)罗欣《物原》卷十七,《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汉)服虔《通俗文》,(清)任大椿辑,(清)王念孙校《小学钩沈》,清光绪十八年刻印
    ③(东汉)阙名《三辅黄图》,《四部丛刊》三编本
    ④(元)俞琰《席上腐谈》,《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②(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上,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1373页
    ③(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第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92页
    ④赖炎元注译《韩诗外传今注今译》卷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13页
    ①(晋)崔豹《古今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25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3273页
    ③(晋)张华,祝鸿杰译《博物志新译》,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44-245页
    ④(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六,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版157页
    ⑤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242页
    ⑥“栽绒”与“割绒”在是织物表面形成绒毛效果的两种不同方法。“割绒”是将织物中用作起绒的经纱或纬纱割断,形成毛绒。栽绒是于经纬之间织入丝绒后剪平,其根部竖直如栽插而成。
    ⑦(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066页
    ②(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65页
    ③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241页
    ①(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527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1269页
    ③(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44页
    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512页
    ⑤(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八,《丛书集成》初编本
    ⑥(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65页
    ⑦吴廷燮《唐方镇年版表》卷五,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①(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533页
    ②(宋)佚名《五国故事》,引自(明)陶宗仪《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三册838页
    ③(唐)朱揆《钗小志》,引自(明)陶宗仪《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卷七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六册3586页
    ④(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452页
    ⑤《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简报·附志》载于《文物》,1988(10)
    ①(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2005页
    ①(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36页
    ②(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以上三条引自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150页
    ②(清)爱新觉罗,弘历选编,孙民等注《唐宋诗醇》,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二册90页
    ③本节温庭筠作品及作品数目引自(清)曾益注《温飞卿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在文中注明题目、卷数或页码,不再另作说明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1609页
    ②(清)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卷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70页
    ①王达津《唐代文学论丛》1982(2),本文引自叶嘉莹主编《温庭筠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16页
    
    ①(明)汤显祖《汤显祖集》卷五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二册1478页
    ②袁行霈《温词艺术研究》,载于《学术月刊》,1986(2) 48-54页
    ①(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5079页
    ②(宋)胡仔撰,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③(元)辛文房,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五)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415页
    ④(明)许学夷撰,杜维沫校点《诗源辨体》卷三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290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81页
    ①(宋)胡仔撰,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①刘学锴《温庭筠传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79-285页
    ②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408页
    ③(汉)衡宽《盐铁论》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100页
    ①(唐)孙啟《北里志》,(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卷七十八,上?荷?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六册3610页
    ②(唐)阙名《玉泉子》,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1428页
    ③(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0,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5079页
    ①(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2357页
    ②(唐)朱揆《钗小志》,引自(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卷七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五册3589页
    ③(南宋)周密撰《南宋市肆记》,引自(明)陶宗仪《说郛三种本》之宛委山堂本卷六十,1988年版第五册2800页
    ④以“帘”为例,白居易是诗歌当中最现此类意象次数最多的诗人。其他几类物品意象出现的次数或有参差,但白诗中此类意象出现的情况仍然是比较突出的。因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将李诗与其相比。
    ①本节李商隐作品及数字采用的是刘学锴、余恕诚先生在《李商隐诗歌集解》中的统计。
    ②白居易作品采用的是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中的数字进行统计
    ③崔其征、冯树芳《浅析李商隐诗歌的意象特点》,济南:山东文学,2008(7) 81-82页
    ④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9页
    ⑤王蒙《对李商隐及其诗作的一些理解》,文学遗产,1991(1)
    ⑥蔡燕《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1年版
    ①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867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1041页
    ③(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卷二,中华书局影印松桂读书堂初印本
    ④(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卷九,中华书局影印松桂读书堂初印本
    ⑤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1875页
    ⑥(唐)李商隐,(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卷上,东柯草堂本
    ①(清)屈復《玉谿生诗意》,本文引自《李义山诗集笺注》,2191页
    ②(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294页
    ③(清)张谦宜《絸斋诗谈》卷五,家学堂遗书本
    ④(清)黄周星《唐诗快》卷三,书带草堂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①(清)徐德泓《李义山诗疏》,本文引自《李义山诗集笺注》,1897页
    ②(清)陆昆曾《李义山诗解》,本文引自《李义山诗集笺注》,1897页
    ①(清)钱惕龙《玉谿生诗笺》,本文引自《李义山诗集笺注》,88页
    ②(清)王闿运《手批唐诗选》,本文引自《李义山诗集笺注》,88页
    ③(清)纪昀《玉溪生诗说》,本文引自本文引自《李义山诗集笺注》,867页
    ④(清)钱牧斋,(清)何义门评注,韩成武等点校《唐诗鼓吹评注》,本文引自《李义山诗集笺注》,865页
    ①(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卷上,清东柯草堂刻本
    ②许瑶《诗的情感与形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56页
    ③朱易安《李白的价值重估》,台湾: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84年版52页
    ④以上评语皆析引自刘学锴、余恕诚、黄世中《李商隐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91页、169页、185页、290页、298页、762页、701页、827页、825页。
    ①(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牟願相《小澥草堂杂论诗·诗小评》,本文引自刘学锴、余恕诚、黄世中《李商隐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684页
    ③本文引自《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1819-1820页
    ④(唐)李商隐,(清)朱鹤龄注《李义山诗集笺注》卷上,红杏山房本
    ⑤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1820页
    ⑥(宋)阮阅《增修诗话总龟》,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4页
    ①康正果《风骚与艳情》,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94页
    ②(美)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88页
    ③吴晟《中国意象诗探索》,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4页
    ④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载于《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63页
    ⑤(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4页
    ①胡平《中国女红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60页
    (唐)姚汝能.曾贻芬点校.安禄山事迹〔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晋)张华.祝鸿杰译.博物志新译〔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唐)孙啟撰.北里志〔M〕.《说郛》三种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唐)白居易、(宋)孔传.白孔六贴〔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唐)白居易.谢思炜注.白居易诗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M〕.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版
    (清)杨屾撰.郑辟疆、郑宗元校勘.豳风广义〔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2年版
    (汉)王逸.楚辞章句〔M〕.《四部丛刊》初编本
    (唐)徐坚等.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唐)张鷟.朝野佥载〔M〕.《丛书集成》初编本
    (唐)朱揆.钗小志〔M〕.《说郛》三种本
    (唐)裴铏.传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唐)岑参撰.陈铁民、候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唐)李商隐撰.(清)朱鹤龄笺注.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M〕.清东柯草堂刻本
    (元)陶宗仪.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汉)班固等《东观汉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晋)张敞.东宫旧事〔M〕.《说郛》三种本
    (唐)苏鹗.杜阳杂编〔M〕.《丛书集成》初编本
    (唐)刘肃.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唐)佚名.大唐传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唐)杜甫.(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唐)杜牧.吴在庆.杜牧诗系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明)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明)杨慎.丹铅总录〔M〕.清乾隆三十年刻本
    (汉)扬雄撰.(晋)郭璞注.(清)钱绎撰集.方言笺疏〔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4年红蝠山房校本影印
    (唐)封演.封氏见闻录〔M〕.《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明)方以智.物理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版
    马非百译.管子轻重篇新诠〔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谢浩范、朱迎平译注.管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三国)张揖.(清)王念孙疏证.钟宇讯点校.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晋)崔豹.古今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
    (宋)陈彭年撰,周祖谟校补.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宋)陈彭年等撰.黄侃笺识.广韵校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雷鐏撰.古今服纬〔M〕.《丛书集成》新编本
    (清)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赖炎元注译.韩诗外传今注今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战国)韩非子,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赵宗乙译注.淮南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汉)班固.汉武故事〔M〕.《丛书集成》初编本
    (汉)蔡质撰.(清)孙星衍校集.汉官典职仪式选用〔M〕.《丛书集成》初编本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唐)韩偓撰,陈继龙注.韩偓诗注〔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白尚恕注释.九章算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东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南宋)王应麟补注.急就篇〔M〕《丛书集成》初编本
    (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崔令钦.教坊记〔M〕.《丛书集成》初编本
    (唐)杜甫. (宋)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版
    (清)张谦宜.絸斋诗谈〔M〕.家学堂遗书
    吴增祺主编.旧小说〔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王肃注.孔子家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周)吕望.六韬〔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杨伯峻撰.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
    (秦)吕不韦撰,王利器注.吕氏春秋注疏〔M〕.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版
    (汉)刘向撰,张涛译.列女传译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版
    (汉)王充.北大历史系注.论衡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汉)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后晋)杨衒之.洛阳伽蓝记〔M〕.《四部丛刊》三编本
    (唐)李白.瞿蜕园、朱金城注.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李商隐.(清)姚培谦注.李义山诗集笺注〔M〕.中华书局影印松桂读书堂初印本
    (唐)李商隐.(清)朱鹤龄注.李义山诗集笺注〔M〕.红杏山房本
    (唐)李商隐.(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M〕.东柯草堂本
    (唐)李商隐.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全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唐)刘禹锡.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唐)刘长卿.杨世明.刘长卿集编年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M〕.《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司马光等编.类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王初桐著,李永祜注.奁史选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清)王琦.李贺诗歌集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刘学锴、余恕诚、黄世中.李商隐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鲁迅.鲁迅辑录古籍丛编〔M〕(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战国)墨子,朱越利校点.墨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唐)薛绰撰,向达注.蛮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唐)孟浩然.李景白校注.孟浩然诗集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版
    (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清)纳兰成德辑刻.通志堂经解〔M〕.粤东书局,清同治12年刻本
    (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唐)冯贄.南部烟花记〔M〕.《说郛》三种本
    (南宋)周密撰.南宋市肆记〔M〕.《丛书集成》初编本
    (元)王祯.农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元)龙辅.女红馀志〔M〕.《说郛》三种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清)赵翼.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汉)王符著.(清)王继培笺.潜夫论笺〔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宋)周密.齐东野语〔M〕.《丛书集成》初编本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清)董诰等.全唐文〔M〕.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
    费振刚辑校.全汉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傅璇琮主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唐圭璋编.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隋树森编.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
    朱易安等主编.全宋笔记〔M〕第四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
    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清)阮元等.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东汉)阙名.三辅黄图〔M〕.《四部丛刊》三编本
    (晋)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南朝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南朝梁)钟嵘.陈延杰注.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顾野王原撰.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
    (唐)魏徽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胡仔撰.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宋)聂崇礼集注.(清)纲兰成德校订.三礼图〔M〕清通志堂刻本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M〕.《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高承.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出版社,1989年版
    (明)陶宗仪等.《说郛》三种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明)谢榛.四溟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许学夷.杜维沫校点.诗源辨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明)谢榛.四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清)任大椿.释缯〔M〕.燕禧堂五种本,清乾隆52年刻本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世界出版社,1936年版
    胡云翼.宋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朱启钤.丝绣笔记〔M〕丝绣丛刊本民国刻印
    (汉)服虔.通俗文〔M〕.清光绪十八年刻印(收入任大椿辑,王念孙校《小学钩沈》)
    (唐)李林甫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唐)杜佑.通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版
    (唐)李肇.唐国史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唐)鱼玄机等,陈文华校注.唐女诗人集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宋)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宋)刘恕.通鉴外纪〔M〕,《四部丛刊》初编本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
    (宋)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元)辛文房.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明)汤显祖.汤显祖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明)宋应星.钟广言注.天工开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清)爱新觉罗.弘历选编.孙民等注.唐宋诗醇〔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清)黄周星.唐诗快〔M〕.书带草堂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清)爱新觉罗.弘历选编.艾荫范等注.唐宋诗醇〔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清)陆心源辑.唐文拾遗〔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李希泌主编.唐大诏令集补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吴廷燮.唐方镇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晋)陆机,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南朝梁)刘勰撰.周振甫译.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南朝梁)萧统.(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北齐)魏收撰.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王昌龄.李云逸注.王昌龄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唐)王维.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唐)温庭筠.(清)曾益.温飞卿诗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
    (宋)吴坰.五总志〔M〕.《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佚名.五国故事〔M〕.《说郛》三种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明)罗欣著.物原〔M〕.《丛书集成》初编本
    (战国)荀卿.(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汉)刘向撰.卢元骏注释.新序今注今译〔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晋)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M〕.民国刻本
    (唐)陆龟蒙.小名录〔M〕.《丛书集成》初编本
    (唐)张读.宣室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唐)牛僧孺.玄怪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元)俞琰.席上腐谈〔M〕.《丛书集成》初编本
    (清)丁佩.云间丁氏绣谱〔M〕.陶湘编纂《喜咏轩丛书甲编》,1927年刻印
    朱大可.新注唐诗三百首〔M〕.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
    (战国)阙名.燕丹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汉)衡宽.盐铁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晋)陆翙.邺中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南朝宋)佚名.元嘉起居注〔M〕.《说郛》三种本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北周)庾信撰撰.谭正璧注.庾信诗赋选〔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北齐)颜之推,擅作文译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唐)冯贽.云仙杂记〔M〕.《四部丛刊》续编本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丛书集成》初编本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收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唐)元稹.翼勤点校.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唐)赵璘.因话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唐)阙名.玉泉子〔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唐)李商隐.(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唐)慧琳等.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清)顾嗣立编.元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唐)赵嘏.谭优学注.赵嘏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唐)张泌.妆楼记〔M〕,《说郛》三种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
    (宋)阮阅.增修诗话总龟〔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元)薛景石撰.郑巨欣注.梓人遗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美)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康正果.风骚与艳情(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钱钟书.管锥篇〔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扬之水.古诗文名物新证〔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版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
    孟晖.花间十六声〔M〕.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据1939年商务馆本影印
    鲁迅.鲁迅诗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朱易安.李白的价值重估〔M〕.台湾: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84年版
    周汛、高春明.历代妇女妆饰〔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孟宪文、班中考.中国纺织文化概论——靓丽人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田苗.女性物事与宋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孟晖.潘金莲的发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闫艳. <全唐诗>名物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
    许瑶.诗的情感与形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赵丰.唐代丝绸与丝绸之路〔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
    胡如雷.隋唐五代社会经史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钱公麟.扇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沈从文.扇子史话〔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5年版
    庄甲.扇子与中国文化〔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民国88年
    欧阳予倩.唐代舞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卢华语.唐代蚕桑丝绸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徐有富.唐代妇女生活与诗〔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日)松浦友久.唐诗词汇意象论〔M〕.上海学林、香港三联出版社,1988年版
    叶嘉莹主编.温庭筠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年版
    刘学锴.温庭筠传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凌叔华等.绣枕〔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民国刊行
    (英)A·斯坦因.向达译.西域考古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0年版
    马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丝绸艺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王克芬.中国古代舞蹈史话〔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1年版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谭正壁.中国女性文学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李甲孚.中国古代妇女生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臧嵘、王宏凯.中国隋唐五代习俗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张大可.中国历史文献学〔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朱新予主编.中国丝绸史(通论)(专论)〔M〕.纺织工业出版社, 1992年版
    杜秉庄.中国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版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孟宪文、班中考.中国纺织文化概论——靓丽人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溥奎主编.中国百科全书〔M〕.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版
    吴晟.中国意象诗探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王立.中国文学主题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M〕.北王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赵丰.中国丝绸通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胡平.中国女红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赵丰.中国丝绸文化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日)青木正儿.中华名物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长沙1号晋墓墓券〔J〕,北京:考古学报,1959(3)
    赵丰.从唐诗看唐代丝绸图案〔J〕.杭州:丝绸,1983(8)
    陈清奇.从古典诗歌看我国蚕业的发展〔J〕.杭州:农业考古,1984(1)
    王进玉.敦煌遗书所载立机、楼机初探〔J〕.杭州:丝绸史研究1984(4)
    袁行霈.温词艺术研究〔J〕.上海:学术月刊,1986(2)
    高汉玉、屠恒贤.敦煌窟藏的丝绸与刺绣〔J〕.杭州:丝绸,1988(2)
    王亚蓉.法门寺塔地宫所出土的纺织品〔J〕.北京:文物,1988(10)
    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简报·附志〔J〕.文物,1988(10)
    唐耕耦.八至十世纪敦煌的物价〔J〕.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9年
    黄赞雄.唐诗<杭州春望>赏析〔J〕.杭州:丝绸,1990(6)
    王蒙.对李商隐及其诗作的一些理解〔J〕,文学遗产,1991(1)
    赵丰.<敬姜说织>与双轴织机〔J〕.北京:中国科技史料,1991(1)
    王水生.白居易和他的蚕桑诗〔J〕.杭州:丝绸,1994(8)
    周寅宾.论唐诗意象的心理特征〔J〕.中国韵文学刊,1995(1)
    刘彬徵.关于先秦汉初袍服的定名问题[J].武汉:江汉考古, 2000(1)
    李晖.唐诗“捣衣”事象源流考〔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2)
    张晚霞、牛继清.南北朝唐代诗歌中“捣衣”意象的嬗变〔J〕.安徽:淮北煤师院学报,2001(3、4)
    蔡燕.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J〕.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1
    任克.丝绸与中国文学艺术关系撷零〔J〕.杭州:丝绸,2001(7)
    刘新静.捣衣诗与古代兵制的演变〔J〕.哈尔滨:学术交流,2003(8)
    古风.丝织锦绣与文学审美关系初探〔J〕.北京:文学评论2007(2)
    崔其征、冯树芳:浅析李商隐诗歌的意象特点〔J〕.济南:山东文学,2008(7)
    渠红岩.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2)
    李淑玲、吴微微.唐诗与唐代家纺文化〔J〕.北京:艺术与设计,2008(5)
    戴永新.唐诗中杨花意象之流变〔J〕.北方论丛,2009(6)
    (捷克)彼得·波格达列夫.作为记号的服饰〔J〕.戏剧文学1992(2)
    Zhao feng,Jin,Taqute and Samite,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New york,2004
    解晓红.丝绸文化与两汉诗赋〔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
    田苗.唐诗中的女性特征物事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