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荒岛生存的伦理思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丹尼尔·笛福是一位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18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常被人称为“第一位英国小说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涉及政论文章、经济著作、散文评论等诸多方面,《鲁滨孙飘流记》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还有四部精彩的小说:《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罗克珊娜》。《鲁滨孙飘流记》刚一出现,就成为一部畅销的冒险小说,在当时几乎人手一册,而作品反映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则引起各国研究者的重视。
     本文重点分析《鲁滨孙飘流记》中的伦理思想,鲁滨孙从人类社会沦落到没有人烟的荒岛上到最后的重返人类社会,经历了从社会到自然再到社会环境的转换。论文的重点在鲁滨孙流落荒岛之后,面对由自然组成的自然伦理环境,如何自觉地去适应并改造这个环境,从被动到主动,从无序到有序,建立起一个自给自足的王国,逐步在荒岛上建立一个新的社会伦理环境。目前对鲁滨孙荒岛生存的研究,多是从他身上体现出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取精神和荒岛文学入手,用文学伦理学思想进行分析还不多见。
     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鲁滨孙从人类社会陷入无人荒岛所面临的处境,这个自然环境的情况,鲁滨孙如何克服最初上岛的恐惧,积极适应荒岛环境,与岛上生物进行生存斗争,让自己在荒岛生存下去。第二章分析鲁滨孙身上兽性向人性的转变。流落荒岛前身上的兽性因素更明显,违背父子伦理,狂热追逐财富,这种对和谐和平衡的打破,把鲁滨孙引入荒岛;在荒岛上,鲁滨孙慢慢实现了人性的复归,理性又回到了他的身上。第三章着重分析鲁滨孙如何建立荒岛上的伦理社会,用宗教来建立共同的伦理观念,用契约来约束上岛的人。只是鲁滨孙所信仰的宗教是一种“实用”的宗教,是一种为我所用的宗教;而契约则在鲁滨孙的生活中最大限度的泛化,人际关系在他的生活中没有位置,甚至于友情和爱情也是一种契约组合。
Daniel Defoe was a famous British novelist, occupi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18th worldwide literature, and often called "the first English novelist." Of his life he created a lot of works, involving political essays, the economy works, and created comments on other aspects. He had a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by his novel "Robinson Crusoe". There were also four wonderful novels: "Captain Singleton", "Moore·Flanders," "Colonel Jack", "Roxana" "Robinson Crusoe" became a best-selling adventure novel just appeared. Almost everyone had this book at that time. This novel's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works caught the researchers'atten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thics in "Robinson Crusoe", Robinson was reduced to a desert island with no human habitation from the human society, and finally returned the human society. It analyze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t focuses on the ethical natural environment which Robinson confronted after living on a desert island. And analyzes Robinson how to adapt the environment, establish a self-sufficient kingdom, and gradually establish a new social and ethical environment on a desert island. The study of Robinson'desert island survival is mostly from the bourgeois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the island literature, starting with an ethical approach in literary criticism is also rare.
     This essa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the island environment which Robinson confronted with no one exist, and Robinson how to overcome the initial fear on the island, and actively adapted to the desert island with the environment, the struggle with the island biological for existence.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Robinson's change from animal to the human body. Robinson's animal nature was obvious before he drift aged to island. Going against the father and son ethics, pursuing of wealth fanatically, such a break to the harmony and balance brought Robinson to the desert island. On the island, Robinson slowly realized the humanity reversion, rational back to him.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d on analysis of how to build a desert island with Robinson's ethical society, using religion to establish a common ethical value, with the contract to restrain the person on the island. The religion Robinson just believed in was a "practical" religion, a religion for our own use. And contract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Robinson's lif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had no position, even friendship and love was also a contract portfolio.
引文
1、(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2、(英)笛福:《摩尔·弗兰德斯》,梁遇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3、(英)笛福:《罗克珊娜》,定九、天一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4、(美)安妮特·T·鲁宾斯坦:《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从莎士比亚到奥斯汀》,陈安全、高逾、曾丽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5、(苏)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戴馏龄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6、(英)安德鲁·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上)》,谷启楠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7、(英)达尔文:《物种起源》,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8、(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钧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9、(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和小说家》,瞿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10、(英)笛福:《笛福文选》,徐式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1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12、(英)艾弗·埃文斯:《英国文学简史》,宗齐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3、黄梅:《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14、侯维瑞、李维屏:《英国小说史》。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15、高继海:《英国小说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6、聂珍钊:《外国文学史》。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李赋宁:《英国文学论述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
    18、范存忠:《英国文学论集》。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
    19、蒋承勇:《英国小说发展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吴景荣、刘意青主编《英国十八世纪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21、杨周翰:《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22、魏颖超:《英国荒岛文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23、Lincoln B. Faller: Crime and Defoe. Cambridge [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24、Makikalli, Aino.:From eternity to time. Oxford [England]:Peter Lang, c2007.
    25、William Minto.:Daniel Defoe. 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1899.
    26、Walter Allen:Six great novelists---Defoe, Fielding, Scott, Dickens, Stevenson, Conrad. London:Hamish Hamilton,1955.
    27、McGowan:Robinson Crusoe notes. Lincoln, Neb.:Cliffs Notes, c1976.
    28、Ilse Vickers:Defoe and the new scienc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杨耀民:“《鲁滨孙飘流记》译本序”,《鲁滨孙飘流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2、蹇昌槐:“《鲁滨逊漂流记》与父权帝国”,《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
    3、金冰:“后现代文化重写达尔文主义——A.S.拜厄特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的达尔文主义”,《外国文学》,2007年第9期。
    4、来安方:“从《鲁滨孙漂流记》看英国价值观念的改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1期。
    5、段汉武:“论《鲁宾逊漂流记》和《蝇王》中的女性缺席”,《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3期。
    6、高奋:“开创小说的传统——论笛福的小说观”,《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7、高玮:“试论笛福小说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8、聂珍钊:“哈代的小说创作与达尔文主义”,《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
    9、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
    10、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1、黄开红:“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访聂珍钊教授”,《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
    1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
    13、郭艳英:“笛福小说作品中的“荒岛文学”特色”,《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第
    10期。
    14、牛红英:“《鲁滨孙飘流记》与西方乌托邦思想”,《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5期。
    15、戚晖:“达尔文主义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影响”,《北方论丛》,2008年第4期。
    16、魏颖超:“鲁滨孙精神两面观”,《外语研究》,2003年第3期。
    17、魏颖超:“论英国荒岛文学源流”,《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8、王文华:“鲁滨孙形象的现代性反思”,《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19、刘建军、刘雪峰:“《鲁滨逊漂流记》艺术世界的象征意义”,《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2期。
    20、吴瑛:“读笛福和他的《鲁滨孙飘流记》”,《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1、赵一娜:“殖民化的缩影:《鲁滨逊·克鲁索》的后殖民视角阅读”,《外国文学》,2004年第5期。
    22、钟鸣:“鲁滨孙飘流记的双重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23、周庭华、魏文:“读“星期五”民族文化身份的丧失”,《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
    24、高玮:《第一位小说家——试论丹尼尔·笛福的小说创作》,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年。
    25、荆晶:《清教伦理视角下的(鲁滨孙飘流记)》,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26、刘淑君:《笛福的模“被困”与“自由”》,河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年。
    1.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9976,2009年5月21日17:01
    2.http://www.chinese-thought.org/shgc/004121.htm,2009年5月21日17:30
    ①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②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5期。
    ①(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原序。
    ②(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
    ①(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6页。
    ②(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6页。
    ③(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8页。
    ①(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②(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6页。
    ①(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9页。
    ②杨耀民:《鲁滨孙飘流记序》,见《鲁滨孙飘流记》,笛福著,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③(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钧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91页。
    ④(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36页。
    ⑤(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2页。
    ①(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6页。
    ①(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89页。
    ①(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68-69页。
    ②黄梅:《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45页。
    ①黄梅:《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45页。
    ②(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5页。
    ①(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1-42页。
    ①(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98-99页。
    ②转引自黄梅:《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55页。
    ③(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41、42页。
    ④(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48页。
    ⑤黄梅:《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57-58页。
    ①(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92页。
    ①(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89页。
    ②(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89页。
    ①(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63页。
    ①(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67页。
    ②(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70页。
    ①(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71页。
    ②(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86页。
    ①(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钧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84页。
    ①(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98页。
    ②转引自(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钧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66页。
    ③(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5页。
    ④(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6页。
    ①(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21页。
    ②(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70页。
    ③(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38页。
    ④(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239页。
    ①转引自(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钧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71页。
    ①(美)鲁宾斯坦:《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从莎士比亚到奥斯丁》,陈安全、高逾、曾丽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21页。
    ①(英)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96页。
    ②黄梅:《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58页。
    ①黄梅:《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60页。
    ②黄梅:《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6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