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时代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学研究中的基本论题之一,透过对这个论题的研究,能够梳理出新闻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新闻业的独立地位在哪里?新闻专业主义一直在努力回答这个问题。进入本世纪,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给新闻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生态。在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存在一直受到质疑。已有的质化和量化的研究显示新闻专业主义是以碎片化、局部化的特征在我国呈现出来,而这种呈现状态在新闻业从传统媒体时代进入到新媒体时代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本文研究的重心。通过对新媒体传播时代新闻专业主义核心概念和新闻实践的考察,我们发现,当下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呈现状态依然保持着传统媒体传播时代碎片化、局部化的特征,只是随着公民社会的崛起,公民参与了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建构,成为了有利于新闻专业主义发展的新兴权力主体。新闻专业主义也越来越受到新闻从业者的认可与向往并获得了更为有利的生存条件。
The research of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one of the fundamental topics forjournalism, can present a historical li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Where isthe independent status of journalism?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attempts toanswer this question. In the21stcentury, the dramatic change of new media hasbrought a new context of development ecology for journalism. The existence of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has always been doubted in China. Both materializingand quantizing researches show that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features withfragmentation and localization in China. And how this state has changed fromtraditional media to new media age is the focus of the thesis. Through exploring thecore concept of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and news practice in the new mediaage, we find out that the current state of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in China stillkeeps its features of fragment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edia age.However, as the rise of civil society, civilian participat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in China, becoming a new power subject which isbenefi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Also, journalisticprofessionalism has been appreciated and looked forward by an increasing numberof journalistic practitioners and has gained better condition for existence.
引文
①盖伊·塔奇曼.麻争旗,刘笑盈,徐扬.做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56.
    ①吴果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及其现实悖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5(6):75.
    ②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9:27.
    ③同上。
    ①戴仙良,黄新宇.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综述[J].2010,(3):12-13.
    ①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
    ②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0.
    ③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0.
    ④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1.
    ①邵培仁.媒介生态学[M].第一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1.
    ①陆烨,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J].台北:新闻学研究,2002.
    ①陆烨,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J].台北:新闻学研究,2002.
    ②云国强,郑寅淑.建构新闻共同体:当代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与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5),11.
    ①郑保卫.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M].第一版.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331.
    ②李良荣.中国新闻改革:20年的三次跨越[J].新闻界,1998:6.
    ①林晖.未完成的历史—中国新闻改革前沿[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
    ②潘忠党,陈韬文.中国改革过程中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评价和工作满意度——两个城市的新闻从业者问卷调查[J].香港:中国传媒报告,2005,1.
    ③林晖.未完成的历史—中国新闻改革前沿[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9.
    ④潘忠党,陈韬文.从媒体范例评价看中国大陆新闻改革的范式转变[J].台北:新闻学研究,2002,78.
    ①陆烨,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J].台北:新闻学研究,2002.
    ①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9.
    ①潘忠党,陈韬文.中国改革过程中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评价和工作满意度——两个城市的新闻从业者问卷调查[J].香港:中国传媒报告,2005,1.
    ①中国新闻年鉴.1982—1997年.
    ②梁衡.新闻原理的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85—186.
    ③陆烨,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J].台北:新闻学研究,2002.
    ①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60.
    ②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62.
    ③Bouradieu:Homo academicus.Paris:Edition de Minuit,1984,114.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版.人民出版社,第1卷,1995:397.
    ②杨保军.新闻理论教材[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42.
    ③布尔迪厄.许钧.关于电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55.
    ①孙旭培.政治倾向性等同于党性吗.自由与法框架下的新闻改革[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36.
    ②魏永征.《财经时报》为什么受到纪律制裁[J].青年记者.2008,11月上(53-54).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5725316.htm
    ②布尔迪厄.许钧.关于电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79.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版.人民出版社,第1卷,1995:276.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版.人民出版社,第1卷,1995:105.
    ②芮必峰.政府、市场、媒体及其他[D].上海:上海复旦大学,2009:91.
    ①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48.
    ②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48.
    ③布尔迪厄.许钧.关于电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0.
    ①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51.
    ①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4.
    ①高全喜.为什么我们今天依然还要读穆勒.论自由[M].第一版.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②约翰·穆勒.孟凡礼.论自由[M].第一版.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8.
    ③安德鲁·查德威克.任孟山.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22-23.
    ①因特网与法律.国外社会科学文摘[J].2001.
    ①孙旭培.新闻学新论[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36-37.
    ①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和信息产业部于2000年11月7日联合颁布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规定:中央新闻单位、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新闻单位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直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互联网站(以下简称新闻网站),经批准可以从事登载新闻业务。其他新闻单位不单独建立新闻网站,经批准可以在中央新闻单位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新闻单位建立的新闻网站建立新闻网页从事登载新闻业务。
    ②中国社会的两级振荡与传播革命.http://xiaoshugaojian.blog.163.com/blog/static/18821355200962142231697.
    ③卢新宁.学会在舆论监督中工作[N].人民日报,2007,2(18).
    ④孙旭培.从精英主义新闻观念到“无产阶级新闻自由”.自由与法框架下的新闻改革[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8.
    ①黄旦,孙黎.新闻客观性三题[J].新闻大学.2005.夏季号:12.
    ②彭家发.新闻客观性原理[M].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98页.
    ①杜骏飞.网络传播学[M].第一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124.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G].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224一227.
    ①中国公民新闻网:www.citizennews.com.cn
    ②一五一十部落:www.my1510.cn
    ③"超级低俗屠夫":因邓玉娇案造就非典型成名.南方周刊.http://news.sohu.com/20090720/n265342316.shtml.
    ①潘忠党,陈韬文.从媒体范例评价看中国大陆新闻改革的范式转变[J].台北:新闻学研究,2002,78期.
    ①刘峥.试析记者微博客使用特征与专业身份的建构.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150608/150617/13455632.html.
    ②王艺.对微博舆论场的传播学解构——以“温州动车事故”的微博传播为例[J].新闻界.2012,(1):6—7.
    ③王艺.对微博舆论场的传播学解构——以“温州动车事故”的微博传播为例[J].新闻界.2012,(1):8.
    ①王艺.对微博舆论场的传播学解构——以“温州动车事故”的微博传播为例[J].新闻界.2012,(1):8.
    ①网络热帖《"7·23"动车事故的五点存疑》的记者调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7/29/c_121743097.htm.
    ②在统计中,我们发现在微博上注册的新闻机构,比如新浪官方的新闻微博“@头条新闻”虽然粉丝超过千万,但是由于其没有新闻采写权,所发新闻全部为转发,不符合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标准。
    ③从2011年7月25日开始,“浙江交通之声”微博开始使用其它微博的子栏目代替“突发重大事件”栏目对事故进行报道。
    ①《中铁三局回应掩埋车体不是掩埋证据高铁临挑战》,http://news.sohu.com/20110725/n314481098.shtml
    ②这个模型分为以被关注者为核心和微博看客为核心两种模式,这里,鉴于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传播者的问题,所以参考第一种模型,即被关注者为核心的微博信息传播网络图。
    ①喻国明等.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16.
    ②喻国明等.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17.
    ①张志安.互联网、调查记者及职业共同体——“数字化时代的调查性报道”研讨会述评[J].新闻记者,2012.
    ①数码鸿沟(Digital Divide)是指社会上不同性别、种族、经济、居住环境、阶级背景的人,在使用电脑或网络等资讯科技上的机会与能力上的差异。随着资讯科技在我们生活不同层面渐趋普及,差异便像鸿沟一样,愈难以逾越。
    ①孙旭培.从萨斯危机看新闻自由与保守国家秘密.自由与法框架下的新闻改革[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28-29.
    ①詹新惠.《网络的速度与媒体的脚步》.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00/213308/213311/16028385.html.
    ②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2011年虚假新闻病理分析报告[J].新闻记者,2012,(1).
    ③杨连柱.史玉柱如是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81.
    ①曹茹.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2-19.
    ①陈勇,王远舟,吴晓川.高校新闻教育与媒体接轨状况调查.新闻界,2008.
    ②吴飞,丁志远.新闻教育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建构[J].浙江大学学报.2007,(6):135.
    ①单波,黄泰岩.新闻传媒如何扮演民主参与的角色?——评杜威和李普曼在新闻与民主关系问题上的分歧[J].国外社会科学.2003,(3):41.
    ①单波,黄泰岩.新闻传媒如何扮演民主参与的角色?——评杜威和李普曼在新闻与民主关系问题上的分歧[J].国外社会科学.2003,(3):41.
    ①康永.论新闻自由的价值[D].苏州:苏州大学,2007:37.
    ①魏永征.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42.
    ①吴飞,丁志远.新闻教育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建构[J].浙江大学学报,2007,37(6):136.
    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沈荟,周雨译.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45.
    ②陆烨,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J].台北:新闻学研究,2002.
    [[1]曹茹.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杜骏飞.网络传播学[M].第一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3]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4]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林晖.未完成的历史—中国新闻改革前沿[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梁衡.新闻原理的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彭家发.新闻客观性原理[M].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
    [8]孙旭培.新闻学新论[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9]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9.
    [10]杨保军.新闻理论教材[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杨连柱.史玉柱如是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2]喻国明等.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13]魏永征.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4]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
    [15]郑保卫.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M].第一版.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16]安德鲁·查德威克.任孟山.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17]布尔迪厄.许钧.关于电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8]盖伊·塔奇曼.麻争旗,刘笑盈,徐扬.做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版.人民出版社,第1卷,1995.
    [20]约翰·穆勒.孟凡礼.论自由[M].第一版.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1]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沈荟,周雨译.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2]戴仙良,黄新宇.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综述[J].2010,3,12-13.
    [23]黄旦,孙黎.新闻客观性三题[J].新闻大学.2005.夏季号:12.
    [24]陆烨,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J].台北:新闻学研究,2002.
    [25]李良荣.中国新闻改革:20年的三次跨越[J].新闻界,1998:6.
    [26]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2011年虚假新闻病理分析报告[J].新闻记者,2012,(1).
    [27]潘忠党,陈韬文.中国改革过程中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评价和工作满意度——两个城市的新闻从业者问卷调查[J].香港:中国传媒报告,2005,1.
    [28]潘忠党,陈韬文.从媒体范例评价看中国大陆新闻改革的范式转变[J].台北:新闻学研究,2002,78.
    [29]单波,黄泰岩.新闻传媒如何扮演民主参与的角色?——评杜威和李普曼在新闻与民主关系问题上的分歧[J].国外社会科学.2003,(3):41.
    [30]吴果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及其现实悖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5(6):75.
    [31]魏永征.《财经时报》为什么受到纪律制裁[J].青年记者.2008,11月上(53-54).因特网与法律.国外社会科学文摘[J].2001.
    [32]王艺.对微博舆论场的传播学解构——以“温州动车事故”的微博传播为例[J].新闻界.2012,(1):6—7.
    [33]吴飞,丁志远.新闻教育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建构[J].浙江大学学报,2007,37(6):136.
    [34]云国强,郑寅淑.建构新闻共同体:当代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与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5),11.
    [35]张志安.互联网、调查记者及职业共同体——“数字化时代的调查性报道”研讨会述评[J].新闻记者,2012.
    [36]康永.论新闻自由的价值[D].苏州:苏州大学,2007.
    [37]芮必峰.政府、市场、媒体及其他[D].上海:上海复旦大学,2009.
    [38]孙旭培.自由与法框架下的新闻改革[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9]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G].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40]卢新宁.学会在舆论监督中工作[N].人民日报,2007,2(18).
    [41]Bouradieu:Homo academicus.Paris:Edition de Minuit,1984.
    [42]Deni Elliott(ed.), Foundations For News Media Responsibility,ResponsibleJournalism,London:Sage Publication,1986.
    [43]Michael Schudson, Discoving the News: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Newspapers,New York:Basic Books,197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