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媒体对日本大地震报道比较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突发事件报道一直是新闻报道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对新闻媒体综合素质的极大考验,尤其在这个各种灾难事件频发的时代,如何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是在比较新闻学的范畴内,以日本大地震为例,对《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突发事件报道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中西方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异同。
     本文的比较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双方新闻业务的对比分析:得出双方在新闻专业技巧上的异同,以及值得借鉴的地方。(2)在框架理论下双方灾情报道的对比分析:得出双方在新闻处理和新闻表现力上的异同(3)双方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对比:得出双方在宏观新闻理念和新闻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第六章对前几章的比较结果进行了归纳整理,指出了《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在微观新闻业务和宏观新闻理念上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是对前几章的升华与总结,指出只有结合中国新闻事业自身的特点并且认真思考中西方差异所在才能推动中国新闻报道的发展。
     本文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对《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的文本进行归纳对比,比较的目的并不是证明孰优孰劣而是为了探讨适合两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共同道路,在比较的过程中作者尽量避免由不同的意识形态所带来的情绪化和片面化,和比较过程的肤浅化和简单化。
The report of the unexpected events is always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in the field of news reporting, and also a hard test to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press workers. How to write an excellent report becomes even more important especially in the era that disasters happened frequently.
     This paper is a research in the domain of comparative journalism, and it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eople's Daily and the New York Times on the report of the unexpected events by taking the Japanese earthquake as an example for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mainstream media of china and the West.
     The analysi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1)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n the news business to know what'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ides and what wroth to learn.(2)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n both sides' Reports on the disaster will sh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news value orientation and news organizations,Based on frame theory.(3)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n the country's image building will sh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news idea and expression.
     This article adopted a variety of research methods to sort out and analyze all the textual materialsiget.The aim of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is not to chose which one is better but to find a common methodology which apply to both. The writer try to get off the lopsided and emotional opinions caused by the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so as not to reach the simplistic and superficial conclusion.
引文
1 贺文发:突发事件与对外报道[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56
    2 杨国仁、张耕夫:努力把本刊变成对外宣传工作的良师益友[J].对外宣传参考,2004年第一期.
    3 沈正斌: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及其对受众知情权的影响[J].声屏世界,2004年第三期。
    4 杨魁 刘晓程:政府媒体公众: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应急机制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8
    5 徐学江:突发事件报道与国家形象[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34
    ⑥ 陈力丹:马克思的新闻思想与市场经济[J].新闻记者,1993年3月
    7 杨正泉:积极采取措施报道好突发事件[J].对外宣传参考,2002年第九期。
    11 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67
    12 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68
    13 亨廷顿:诸文明的冲突么?[J].外交(美国),1993年夏季号
    14 顾耀明:我看美国媒体[M].新所出版社,2000:98
    15 大卫亚当斯:改进大洋两岸的中美新闻报道[J].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四期
    16 减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M].台北三民书局1999
    17 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华夏出版社,2007
    18 蒋宁平.:建构论视闽中的新闻生产:框架层次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0
    19 李彬:传播学引论[M].新华出版社,2003:172
    20 王石番:内容分析法-一理论与实证[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业公司,1999:199-201
    21 王石番:内容分析法-一理论与实证[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9:160
    23 张慧仁:新闻写作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239
    27 姚里君:中西新闻写作比较[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149
    28 张慧仁:新闻写作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245-249
    29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6
    30 李法宝:新闻传播方法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33 李法宝:新闻传播方法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07
    34 李法宝:新闻传播方法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07
    35 李法宝:新闻传播方法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31
    36 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1
    37 童兵著:比较新闻传播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7
    38 徐宝璜:新闻学[M].中国人民出版社,1994
    39 童兵著:比较新闻传播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0
    40 童兵著:比较新闻传播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1
    41 美李普曼:舆论学[M].华夏出版社,1992
    1、张威.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2、姚里军.中西新闻写作比较[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张慧仁.新闻写作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5、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纲[M].新华出版社,1999.
    6、贺文发,突发事件与对外报道[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7、杨魁刘晓程,政府媒体公众[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8、李法宝.新闻传播方法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9、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基础[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10、徐宝璜.新闻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1、(美)李普曼舆论学[M].华夏出版社,1992
    12、新闻工作文献选编[M]新华出版社,1990
    13、 (美)沃纳赛富林,小詹姆斯塔卡德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华夏出版社,2000.
    14、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5、樊凡.中国新闻比较论[M]武汉出版社1994.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7、乌尔里希·贝克,何博闻.风险社会[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4.
    18、王石番,传播内容分析法理论与实证[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9
    19、减国仁.新闻工作者与消息来源[M]国力政治学新闻研究所编印,三民书局,1995
    20、张昆:国家形象传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1、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2、徐学江:《突发事件报道与国家形象》[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3、美李普曼:《舆论学》[M],华夏出版社,1992
    24、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5、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6、[美]韦尔伯·施拉姆等著.报刊的四种理论[M].戴鑫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蒋宁平.建构论视阈中的新闻生产:框架层次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0
    2、杨国仁、张耕夫:《努力把本刊变成对外宣传工作的良师益友》[J].《对外宣传参考》,2004
    3、沈正斌:《灾难新闻报道方法及其对受众知情权的影响》[J],《声屏世界》,2004
    4、陈力丹:《马克思的新闻思想与市场经济》[J],《新闻记者》1993
    5、杨正泉:《积极采取措施报道好突发事件》[J],《对外宣传参考》,2002
    6、亨廷顿:《诸文明的冲突么?》[J],《外交》(美国),1993
    7、邓林奕:灾难新闻的心理学思考”[J],《新闻爱好者》,2000
    8、孙丽萍:人文主义精神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和意义[J],《新闻大学》,2001
    9、欧阳炜:重大事件报道的快速透明有利于塑造国家形象——以‘3·14拉萨事件’和‘5·12’汶川地震为例[J],《新闻知识》,2009年第5期。
    10、程曼丽:从四川地震报道看我国危机传播中的信息源管理[J],《对外传播》,2008年第7期。
    11、丁贤飞:突发事件中的新闻延伸[J],《新闻世界》,2008年第9期
    12、邓利平赵淑雯:从灾害新闻的传播看中美新闻理念的不同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台风报道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一期
    1、中国青年报与纽约时报汶川地震报道对比研究,马若斌-《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5月
    2、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矿难报道比较研究,袁宗-《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5月
    3、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在难报道比较研究——以汶川大地震为例,舒惠琴-《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5月
    4、中美报纸对我国汶川地震报道的比较分析,雷婉霞-《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4月
    5、以框架视角探析党报集团在突发事故灾难中的报道策略沈婵婧-《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2-04-12
    1、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2、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3、《纽约时报》:http://www.nytimes.com/
    4、《人民网》:http://paper.people.com.cn/
    5、http://health.sohu.com/67/10/harticle17371067.shtml、
    6、http://baike.baidu.com/view/2384380.htm
    7、http:www.xingzhi.org 2006-06-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