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治理: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的“互联互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一般分为政府管制和社会参与两种模式,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是皇权不下县,国家对乡村社会的管理依靠士绅,士绅通过宗法制度对乡村社会进行管理,乡民通过交税等方式来与国家发生关系。国家与社会是相互分离的,这种管理模式是一种互联不互动的单向治理模式。现代社会的发展,公民意识逐渐增强,普通民众希望能够参与到社会管理中去,通过公民的参与来回应政府的管制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现代参与式管理模式,不仅在形式上给予了大众参与的权利,而且通过各种平台、制度规范建设,一定程度上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形成了互动关系。但是在公民精神发育初期,大众自觉主动意识增强,互动的规范性较弱,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易于由互联不互动向简单的互动演变。这种简单的互动表现为,社会力量习惯于通过主动参与来与国家力量抗衡,双方不断的简单对抗导致国家与社会之间互动不互联,这给政府的合法性带来了危机。现代政府的合法性来源大都是法理型权威,它规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关系,政府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来取得社会认可,实现其合法性基础,而公民参与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政府的公共服务。因此,政府的管理和社会的参与之间应该是一个既互联又互动的模式,笔者把这种模式称作“互动式治理模式”。本文通过对广东省云安县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描述,以国家与社会理论为分析框架,考察了云安社会管理创新的外在环境、策略、主体、规范、方式等等,对云安实践中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描述,解释了云安为何采取这一创新模式,它的实践效果如何,进而通过理论提升来建构政府与社会互动这一新的社会管理理论。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is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wo modes which are governmental control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the county goes beyond the range of the Imperial power. The state management of rural society relies on squire gentry managed by the patriarchal system of village society. Villagers contact with the state by paying taxes, etc. The state and society are separated. This management mode is an interconnected model, but not interactiv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Western society, civil awareness is gradually improved. Common people want to participate in the social management to respond to the control of the Government. This has become a new management model. The new management model not only gives people the right of participation, but also forms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through many ways. At the beginning of citizens' spirit, people's initiative consciousness becomes stronger, but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interactive is low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tends to be changed from an interconnected but not interactive model into a simple interactive model. This simple interac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citizens'initiative participation which is to compete with country. The confrontation leads to interconnected but not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which brings crisis to the legitimacy of the government. The legitimacy of the modern government depends on legal-rational authority, which stipulates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 The government obtains the social acceptance and legitimacy foundation through providing public services, whil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vernment's public service. So it should be an interconnected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which I call "interactive management model".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practice of Yun'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framework of national and social theory. And it investigates outside environment, strategies, behavior, norms, way of the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practice of Yun'an City. Also it describes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in the YunAn's practice. Besides, it explains why YunAn takes this innovative model and what about the effect of the practice, so as to construct this new theory of social manag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interaction.
引文
①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①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② 李惠:《中国政企治理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③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④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①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① 蓝志勇、陈国权:《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7期。
    ② 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③ 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
    ④ 韦深涉:《西方治理理论的价值取向与理论困境》,《广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⑤ 孙中山:《三民主义》,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32页。
    ① 徐勇:《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② 徐勇、王元成:《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的衔接机制研究——从强化基层人大代表的功能着力》,《河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③ 陈振明、薛澜:《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④ 张昕:《转型中国的治理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① 徐勇、王元成:《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的衔接机制研究——从强化基层人大代表的功能着力》,《河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① 肖欢欢、肖桂来:《一个欠发达县摆脱GDP崇拜:干部从招商员变为公务员》,《广州日报》,2011年03月24日。
    ② 赵成根:《转型期的中央和地方》,《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
    ③ [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页。
    ① Stoker Gerry:《 Governance as theory:five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998年版,第17-28页。
    ① 蓝志勇、陈国权:《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7期。
    ② 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③ 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① 穆瑞杰、朱春奎:《复杂性网络治理理论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② [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1987年版,第167页。
    ③ 谭英俊:《批判与反思:西方治理理论的内在缺陷与多维困境》,《天府新论》,2008年第4期。
    ① [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31页。
    ① [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
    ② 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页。
    ①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7页。
    ① [澳]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
    ① 转引自程同顺,李秋兰:论乡镇政府的职能错位,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① 云安县委:《云安改革两三事》,《大经贸》2011年第4期。:
    ① 戎明迈、周小林:《“给糖理论”激发和谐施政力》,《南方》,2011年第4期,第33页。
    ② 徐勇等著:《再领先一步——云浮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2页。
    ①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2001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6-68.页。
    ②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3期。
    ① 徐勇等著:《再领先一步——云浮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3页。
    ① 中共云安县委办公室:云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在各镇建立“两代表一委员”工作站的意见》的统通知云安办发[2010]28号。
    ① 徐勇等著:《再领先一步——云浮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3页。
    ② 同上
    ① 云安县委:中共云安县委关于调整云安县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附件7,[2010]24号。
    ① 云安县委:中共云安县委关于调整云安县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附件1,[2010]24号。
    ① 徐勇等著:《再领先一步——云浮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3页。
    ① 徐勇等著:《再领先一步——云浮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
    ① 毛志勇、侯江华:《新闻媒体对村务管理的介入及功能》,《东南学术》,2011年第2期。
    ① 摘自中共云安县委云安县政府关于印发《云安县农村改革发展实施纲要(2009—2013)》的通知,云安县委[2009]11号文件。
    ① 摘自中共云安县委云安县政府关于印发《云安县农村改革发展实施纲要(2009—2013)》的通知,云安县委[2009]11号文件。
    ① 陈祖煌:《云安县农村综合改革解读》,2011年3月7日专版A07版。
    ① 摘自中共云安县委云安县政府关于印发《云安县农村改革发展实施纲要(2009-2013)》的通知,云安县委[2009]11号文件。
    ① 冼伟锋:《把公共服务搬到农民家门口》,《南方农村报》,2010年10月26日。
    ① 郑自俭李丽: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基层政权的三次转型《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
    ① 李巨澜:《略论民初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结构的失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版第6期。
    ② 李巨澜:《略论民初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结构的失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版第6期。
    ① 于建嵘:《农村黑恶势力和基层政权退化——湘南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5期。
    ② 高王凌:《“弱者的武器”和农民反行为》,《南方周末》,2008年05月08日。
    ① 折晓叶:《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3期。
    ② 徐勇邓大才:《以奖代补——农村公共建设机制的又一重大创新——广东云浮市“以奖代补“机制的观察与思考》,《再领先一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6页。
    ① 郁建兴、刘大志:《治理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① 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① Carole Pateman.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
    ② Benjanmin Barber. Strong Democracy[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mia,1984
    ① 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三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页。
    ② 谢庆奎:《政府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1]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
    [2]张厚安著:《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杨红娟、尹小俊、张春华主编:《社会管理创新25题——社会学与社会管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
    [4]魏礼群著:《社会管理创新案例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宋宝安主编:《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6]何增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7]窦玉沛主编:《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8]唐皇凤著:《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网格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吴群刚、孙志祥著:《中国式社区治理: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版。
    [10]王彦斌:《社会管理的共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1]龚维斌:《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版。
    [12]邓伟志、张钟汝、范明林主编:《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境外公共政策扫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保]M-马尔科夫著:《社会管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6]风笑天:《社会管理学概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王巍著:《社区治理结构变迁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8]袁金辉:《中国乡村治理改革30年》,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万昌华、赵兴彬著:《秦汉以来基层行政研究》,齐鲁书社,2008年版。
    [20]丁茂战主编:《我国政府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21]丁元竹著:《中国社会建设:战略思路与基本对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2]吕世辰、顾昭明著:《新市民的社会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3]赵树凯著:《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4]张静著.《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5]邓正来著.《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6]史云贵著:《中国现代国家构建进程中的社会治理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7]梁莹著:《基层政治信任与社区自治组织的成长—遥远的草根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8]金太军著:《村庄治理与权力结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9]安应民等著:《构建均衡发展机制: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30]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著:《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路线图》,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
    [31]黄宗智著:《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版。
    [32]朱光磊主编:《中国政府发展研究报告(第2辑)——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3]潘屹著:《家园建设:中国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分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34]吴新叶著:《农村基层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陈文著:《社区业主自治研究: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的理论分析》,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版。
    [36]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组织编写:《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社区居民自治与社会组织创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37]刘玉照、张敦福、李友梅著:《社会转型与结构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8]谢庆奎、商红日主编:《基层民主与社区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9]于燕燕著:《社区自治与政府职能转变》,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40]陈芳著:《公共服务中的公民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41]李腊生、李金红主编:《社区民主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42]林尚立主编:《社区民主与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3]唐士其著:《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4]于建嵘著:《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5]项继权著:《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俞可平著:《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7]徐勇、高秉雄主编:《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8]赵树凯著:《历史性挑战:中国农村的冲突与治理//社会蓝皮书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9]张昕著:《转型中国的治理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0][美]詹姆斯·罗西瑙著:《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1][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52][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3][美]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4][美]亨廷顿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三联书店,1998年版。
    [55][澳]卡罗尔·佩特曼著:《参与和民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6][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57][美]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著:《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58]孙中山著:《三民主义》.岳麓书社,2000年版。
    [59]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0]徐勇:《Governance:治理的阐释》,《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1期。
    [61]徐勇:《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62]徐勇、王元成:《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的衔接机制研究——从强化基层人大代表的功能着力》,《河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63]吴理财:《村民自治与国家政权建设》,《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1期。
    [64]陈振明、薛澜著:《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65]穆瑞杰、春奎著:《复杂性网络治理理论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66]高秉雄、陈国申著:《西方基层政府的合并浪潮及对我国的启示》,《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67]蓝志勇、陈国权著:《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7期。
    [68]Stoker Gerry. Governance as theory:five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998 (12)。
    [69]G. Ross Stephens and Nelson Wikstrom.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 Future [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