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全球化和地方化背景下,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跨界公共问题,这些问题仅凭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单方的力量无法解决,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与其它地方政府间合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才是解决问题之道。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早先以经济领域的合作为发端,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尚处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阻碍政府间合作的因素,只有通过建立政府合作的保障机制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才能促进和完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该领域的合作,以应对民族自治地方出现的跨界公共问题,提升其在更大范围内的竞争力。本文从六个方面展开讨论。
     “导论”部分,提出研究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的背景,该项研究对于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理论发展的贡献及其对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的现实指导意义;归纳、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政府合作问题的研究状况及取得的成果,分专题厘清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地方政府合作研究的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内容做了一些简要介绍。
     第一章“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的理论基础”,首先界定了本研究中涉及的几个核心概念,它们分别是合作、政府合作、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等。其次,着重对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的属性进行讨论,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定位于一种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治理的工具、一种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展的战略和新时期新阶段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并提出协同理论、网络组织理论、复合行政理论和府际管理理论等几个政府合作的主要理论来源,揭示政府合作产生的理论背景。
     第二章“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的缘起与演进”,分析了当前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的环境、动力因素及发展演进。指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是政府回应跨界公共问题的策略和措施,这种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选择并非为某一孤立因素作用的结果,它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所处的外部环境变迁以及内部自发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的发展脉络也能够发现,这种合作早先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合作,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所面临问题的变化才开始进行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领域的合作。
     第三章“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的形态”,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对象,考察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合作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为提出促进和完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的对策措施提供现实依据。虽然德宏州政府与其它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内容还不是十分丰富,但从现状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将来德宏州政府在该领域有着与其它地方政府展开全方位合作的趋势。
     第四章“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的阻力分析”,首先分析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困境产生的机理,指出合作困境主要由非对称的资源依赖结构,合法性认同缺失,协商困难,行动空间中规则构造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等所导致。其次分析了产生合作难题的具体因素,它们分别是压力型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制约,中央政府的角色缺位,合作中缺乏有效的合作协调机制,财政困难造成合作成本分担难,传统行政区行政的惯性致使合作难,发展程度不同造成合作困难,缺乏统一的电子政务标准造成政府合作难等。
     第五章“深化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的路径选择”,指出了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中应遵循的维护中央权威、优势互补、利益共生、诚信、价值补偿、自愿参与等原则,并提出保障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顺利进行的目标、动力、运行、协调等机制。最后提出了深化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的具体政策措施,它们是完善官员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完善、落实政府合作的法律规范,建立多层次的协调机构,调整财政转移支付方式,统一电子政务标准以实现信息共享,加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能力建设,打造诚信政府等。
     “结语”部分回顾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提出将来的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existence of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national autonomous local governments are faced with a growing number of cross-border public issues, most of which could not be solved by any single local government. The basic principle to solve these issues is to provide public goods and public services by national autonomous and relevant local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National autonomous local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starts with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this aspect while the cooperation of public goods and public services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and there are many obstacles in such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and stimulate the cooperation in this area, it should set up a guarantee Mechanism of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and take a variety of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pe with the cross-border public issues so as to enhance its competitiveness on a wider scal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six parts.
     In the part of "Introduction", it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on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local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It also interprets its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and its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it summarizes recent studies and results on the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larifies scholars' relevant study achievements on the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in China. And i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study methods, framework and content.
     Chapter 1 "The Theory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Local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Firstly, it defines some core concepts, such as cooperation,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and national autonomous local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etc. Secondly, it focuses on discussing the property of national autonomous local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It supposes such cooperation to be a kind of tool of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local governance, and consider such cooperation to be the new development tragedy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it in the new era. And it indicates the main theoretical sources of the coordination theory, the organization network theory, the complex administration theory and the management theory. Furthermore, it also reveals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e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generating.
     Chapter 2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Local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motive source of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local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It claims that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local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is the governments' response to the cross-border public issues and takes the cooperation as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The kind of the local government-governing mode choice is not the result of an isolated factor but joint influence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internal spontaneous force of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local situ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be learn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that the cooperation originated from the economic area, and bound to the cooperation in the areas of public goods services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ing issues of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local governments.
     Chapter 3 "The Pattern of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Local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It takes Dehong Dai and Jingpo Autonomous Prefecture as a case study. By making an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quo in the cooperation of public goods and public services, and speculating its developing prospect, it provides realistic foundation for these measures to promote and improve the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al autonomous local governments. Although the cooperation in public goods and public services of Dehong Dai and Jingpo Autonomous Prefecture governments and other local governments are not very rich, they would have the trend to all-round cooperation in this area in future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quo.
     Chapter 4 "The Analysis of Obstacles in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Local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First of all, it analyzes the main causes of the obstacles in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local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y are the non-symmetrical structure of resource dependence, the deficiency of legitimate identity, the difficult consultations and the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of the rules in action. 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specific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ooperation. The factors are the constraints of stress-oriented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role absence of central government, the lack of effective cooperation mechanismsin the cooperation, the difficulty in sharing cost of the cooperation caused by financial difficulties, the tradition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inertia, the development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the lack of a unified e-government standards etc.
     Chapter 5 "Path selection to deen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Local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It points out that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local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should follow these principles, such as safeguarding the authority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s advantages, making the mutual benefits, having good faith and compensation of value, and participating voluntarily etc. Furthermore, it tables a proposal in target, motivation, 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to make national autonomous local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smoothly. At last, it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deepen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local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They are perfecting official'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system, improving and implementing governmental cooperation's legal norm, establishing a multilayer cooperating agency, regulating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unifying e-governments' standards to share inform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apacity of the national autonomous local governments' cooperation and building an honest governments' image etc.
     The part of "Epilogue" sums up the key viewpoints put forward in this study and points out some aspects that we should pay some special attention to in the future study.
引文
[1]汪玉凯:《公共管理与非政府公共组织》,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1]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7页。
    [1][美]罗伯特.阿格拉诺夫,迈克尔.麦圭尔:《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2]李俊清:《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载《中国行政管理》2007第5期。
    [3]同上
    [1]李俊清:《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载《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5期
    [1]OECD,2001,Local Partnerships for Better Governance,Paris:OECD。
    [2][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八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1页
    [3]Helen Sullivan & Chris Skelcber,2002,Working Across B oundaries:Collaboration in Public Service,NewYork:Palgrave Macmillan,138.14.
    [4][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美]罗伯特.阿格拉诺夫,迈克尔.麦圭尔:《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2]同上,第74-78页
    [3]同上,第90页。
    [1]唐亚林:《长三角城市政府合作体制反思》,载《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1期。
    [2]汪伟全:《论府际管理:兴起及其内容》,载《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3]王健等:《“复合行政”的提出 -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载《中国行政管》2004第3期。
    [4]傅永超,徐晓林:《长株潭一体化政府合作模式研究--基于府际管理和复合行政理论》,载《管理科学》2006年第6期。
    [5]赵永茂:《法国区政府等体制对精省后政府组织变革启发--区域政府对中间机关等理论的分析》,载《理论与政策》第14卷1期43-46页。
    [1]林尚立:《地方政府合作与地方区域发展》,载《中国政治学在线》2006年5月16日。
    [2]汪伟全:《府际管理的兴起及其内容》,载《中共天津市委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3]许欢科:《长三角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分析》,载《行政论坛》2006年第6期。
    [4]唐亚林:《长三角城巿政府合作体制反思》.载《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1期。
    [5]林尚立:《地方政府合作与地方区域发展》,载《中国政治学在线》2006年5月16日。
    [1]李延,罗海峰:《行政合作新论》,载《前沿》2006年第1期。
    [2]陈瑞莲,刘亚平:《泛珠三角区域政府的合作与创新》,载《学术研究》2007年第1期。
    [3]李荣:《政府合作难解长三角难题》,载《中国改革报》2005年12月2日第7版。
    [4]王小增,龙朝双:《基于武汉城市圈的政府合作协调机制研究》,载《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5]傅永超,徐晓林:《长株潭一体化政府合作模式研究--基于府际管理和复合行政理论》,载《管理科学》2006年第6期。
    [1]汪伟全,许源:《地方政府合作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5期。
    [2]许欢科:《长三角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分析》,载《行政论坛》2006年第6期。
    [3]龙朝双,王小增:《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动力机制研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6期。
    [4]汪伟全,许源:《地方政府合作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5期。
    [5]龙朝双,王小增:《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动力机制研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6期。
    [6]陈剩勇,马斌:《区域间政府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载《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
    [7]高伟生,许培源:《区域内地方政府合作与竞争的博弈分析》,载《企业经济》2007年第5期。
    [1]唐勇:《长三角地方政府合作模式与机制》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2]李荣:《政府合作难解长三角难题》,载《中国改革报》2005年12月2日第7版。
    [3]王雯霏:《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构建》,载《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傅永超,徐晓林:《长株潭一体化政府合作模式研究--基于府际管理和复合行政理论》,载《管理科学》2006年第6期。
    [5]许欢科:《长三角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分析》,载《行政论坛》2006年第6期。
    [6]傅永超,徐晓林:·府际管理理论与长株潭城巿群政府合作机制》,载《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2期。
    [1]张康之:《论合作》,载《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迈克尔·贝尔雷等:《超越团队:构建合作型组织的十大原则》,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2页。
    [1][德]米歇尔·鲍曼:《道德的巿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1页。
    [2][美]罗德里克·M·克雷默、汤姆·R·泰勒:《组织中的信任》,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3]张康之:《论社会治理中的协作与合作》,载《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1]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2]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美]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版,第253页。
    [2]李砚忠:《构建中的合作式治理》,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转引自陈振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年版,第32页。
    [1][美]保罗.C.纳特,罗伯特.W.巴可夫著:《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领导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2]同上,第71页。
    [3]同上,第79页。
    [4]同上,第81页。
    [1]引自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7-78页。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2]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没有过分关注“政府工具”,“政策工具”、“治理工具”三个概念的区别。
    [3]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0页。
    [1]张康之:《论合作》,载《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1]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
    [1]perry Ddavis(ed.),Public-private Partenerships;Improving Urban Life,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Political Science.Volume36.Number2(1986)。
    [2][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5月版,第8、9页。
    [1]潘开灵,白烈湖:《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1页。
    [2]同上书,第50页。
    [1][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91页。
    [2]转引自刘军国、李宏昌、李健:《基于资源依赖的网络型经济组织》,载《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1]孙国强:《网络组织的内涵特征与构成要素》,载《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4期。
    [2]孙国强:《网络组织前沿领域研究脉络梳理》,载《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1期。
    [3]Candace Jones,William S.Hesterly.A general theory of network governance:Exchange conditions and social mechanisms.Acade myof Management Review:pp,911-945.1997(4).
    [4]转引自芮国强 郭风旗:《区域公共管理模式:理论基础与结构要素》,载《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
    [1]参见朱德米:《网络状公共治理:合作与共治》,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转引自孙国强:《西方网络组织治理研究评介》,载《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8期。
    [3]转引自张紧跟:《组织间网络理论:公共行政学的新视野》,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王健,鲍静,刘小康,王佃利:《“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2]同上。
    [1][美]罗伯特,阿格拉诺夫,迈克尔.麦圭尔:《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前言第6页。
    [2]同上书,前言第7页。
    [1]王健,鲍静,刘小康,王佃利:《“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1]《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参见汪伟全:《论府际管理:兴起及其内容》,载《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1][美]E·S·萨瓦斯:《民营化和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42页。
    [1]赵永茂等:《府际关系》,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237-373页。
    [1]参见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2]同上书,第54页。
    [3]同上书,第56页。
    [1]参见喻卫斌:《不确定性和网络组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2]参见刘怀德:《不确定性经济学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2]肖扬伟:《新公共管理:质疑与反思》,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3]转引自周敬伟:《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困境》,载《学术界》2007年第1期。
    [4]参见,2005年10月,张成福教授在西安举办的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会议的发言:丁煌:《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发展--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朱广忠:《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的制度取向》,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6期。
    [1]参见[挪威]Tom Christensen Per Legreid:《后新公共管理改革--作为一种新趋势的整体政府》,载《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9期。
    [2]参见[挪威]Tom Christensen Per Legreid:《后新公共管理改革--作为一种新趋势的整体政府》,载《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9期。
    [1]转引自[挪威]Tom Christensen,Per Legreid:《后新公共管理改革--作为一种新趋势的整体政府》,载《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9期。
    [1]宁骚:《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96页。
    [1]竹立家:《公共问题》,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2]参见陈瑞莲:《区域公共管理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3]同上书,第9页。
    [4]同上书,第9页。
    [1]汪玉凯:《公共管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2]参阅陈文理:《区域公共产品的界定及分类模型》,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同上。
    [1]陈瑞莲:《区域公共管理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1]杨爱平,陈瑞莲:《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政府治理形态嬗变的一种比较分析》,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11期。
    [2]同上。
    [1]参见杨爱平,吕志奎:《大湄公河“次区域”政府合作:背景与特色》载《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8期。
    [2]参见杨爱平,吕志奎:《大湄公河“次区域”政府合作:背景与特色》载《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8期。
    [3]林尚立:《政府间合作与地方区域发展》,中国政治学在线,2006年5月16日发布http://www.pspm.whu.edu.cn/Ir2/Read.asp?id=76
    [4]林尚立:《政府间合作与地方区域发展》,中国政治学在线,2006年5月16日发布http://www.pspm.whu.edu.cn/Ir2/Read.asp?id=76
    [1]林尚立:《政府间合作与地方区域发展》,中国政治学在线,2006年5月16日发布http://www.pspm.whu.edu.cn/Ir2/Read.asp?id=76。
    [2]同上。
    [1]引自国家民委《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
    [1]邱宝林:《云南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云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4-2005)》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
    [1]课题组:《2004年云南旅游业发展状况》,《云南旅游发展报告(2004--2005)》杨福泉等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7页。
    [1]转引自王胜章:《当代中国地区政府间关系研究》,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转引自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2页。
    [2]参见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十年》,第604页。
    [1]参见张万清:《区域合作和经济网络》,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2]参见方秉铸主编:《东北经济区经济发展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6页。
    [3]参见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5页。
    [1]本部分参阅了: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论坛与洽谈组委会编:《合作发展 共创未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05)》,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陈瑞莲,刘亚平:《泛珠三角区域政府的合作与创新》,载《学术研究》2007年第1期。
    [1]它们分别是:依托珠江水系的珠江经济带;依托长江水系的长江经济带:依托欧亚大陆的陇海---兰新经济带:依托京包---包兰铁路和110国道的京津---呼包银经济带;依托密集的交通网络的东北经济区。
    [1]本章的数据资料,除注有出处者外,均来自作者调查及《德宏团结报》的报道。
    [1]参阅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2]同上书,第40-44页。
    [1]丁斗:《东亚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转引自杨爱平:《论区域一体化下的区域间政府合作--动因、模式及展望》,载《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3期。
    [1][美]罗伯特,阿格拉诺夫.迈克尔.麦圭尔:《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4---77页。
    [1]祥情参见易颖、何海宁、李思德:《监利教育变法》,载《南方周末》2004年1月29日。
    [1]共青团德宏州委:《为农村劳务输出搭建希望之桥》,http://www.ynyouth.cn/city/HTML/1743.html。
    [2]云南省八自治州二届六次人事工作联席会议于日在文山召开2007年7月10交流稿。
    [1]郭家骥:《云南民族地区发展报告2006-2007》,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12页。
    [2]同上书,第12页。
    [3]参见《把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禁毒防艾”提长为国家行为----访全国政协委员、云南民族大学景颇族教授石锐》,《今日民族》2006年第四期。
    [1]参见瑞丽巿委宣传部编写:《大通道》,德宏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
    [1]参见马伊里:《合作困境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3页。
    [2]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1]参见马伊里:《合作困境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80页。
    [1]马伊里:《合作困境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79页。
    [2]同上书,第80页。
    [1]马伊里:《合作困境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页。
    [1]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1]马伊里:《合作困境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
    [1]参见马伊里:《合作困境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179页。
    [2][美]罗伯特,阿克赛尔罗德:《合作的进化》,上海世纪出版社2007年版,第95-97页。
    [3][美]罗伯特,阿克赛尔罗德:《合作的复杂性》,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页。
    [1]周黎安于2002年11月17日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作的题为“晋升和财政刺激:中国地方官员的激励研究”的学术报告。
    [1]参见[美]鲍大可:《中国西部四十年》,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558-562页。
    [1]参见[德]贝亚特.科勒--科赫,托马斯.康策尔曼,米歇尔,克诺特:《欧洲一体化与欧盟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卓凯,殷存毅:《区域合作的制度基础:跨界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载《财经研究》2007年第1期。
    [1]朱光磊:《现代政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页。
    [1]汤正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新举措》,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193页。
    [1]汤正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新举措》,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页。
    [1][英]霍布斯:《论公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1]参见刁田丁主编:《中国地方国家机构概要》,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第404页。
    [1]借鉴了马洪双关于建立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观点,参见马洪双:《如何构建区域政府合作机制》,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1]刘尚希,李敏:《论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分类》,载《财贸经济》2006年第3期。
    [2]同上。
    [1]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1]居延安,胡明耀:《关系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2]同上书,第177页。
    1、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李俊清:《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版。
    4、毛公宁:《民族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马啸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戴晓明:《中央与地方关系: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自治研究》,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7、吴仕民:《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8、王希恩:《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解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9、段尔煜:《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10、陈云生:《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11、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方盛举:《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展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吴宗金:《中国民族法学(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4、[美]罗伯特.阿克赛尔罗德:《合作的进化》,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15、[美]罗伯特.阿克赛尔罗德:《合作的复杂性》,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15、[法]皮埃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识三联书店2005年版。
    16、[美]罗伯特.阿格拉诺夫,迈克尔.麦圭尔:《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7年版。
    17、[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美]戴维.罗森布鲁姆,罗伯特.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美]詹姆斯.费斯勒:《行政过程中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美]盖里.威斯利:《重建民主行政:现代困境和后现代的挑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美]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美]杰弗里.菲德,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24、[美]盖伊.彼得斯,弗兰斯.冯尼斯潘:《公共政策工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八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8、[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29、[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30、[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1、[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32、[美]特里.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美]珍妮特.登哈特,罗伯特.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美]苏珊娜.特纳:《管理者的管理工具》,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37、[美]查尔斯.J.福克斯:《后现代公共行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新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9、[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40、[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5月版。
    41、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2、[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年版。
    44、[美]迈克尔·贝尔雷等:《超越团队:构建合作型组织的十大原则》,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45、[德]米歇尔·鲍曼:《道德的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美]罗德里克·M·克雷默,汤姆·R·泰勒:《组织中的信任》,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47、[美]保罗.C.纳特,罗伯特.W.巴可夫著:《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领导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9、[美]海尔·G·瑞尼:《理解和管理公共组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0、[美]约瑟夫·S·奈,约翰·D·唐纳胡:《全球化世界的治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51、张康之:《公共管理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2、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PA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PA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4、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5、陈瑞莲:《区域公共管理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7、沈荣华:《中国地方政府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8、陈振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9、荣仕星:《实用行政管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0、荣仕星:《论领导者责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1、谢庆奎:《政府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2、杨宏山:《府际关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3、唐娟:《政府治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4、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5、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6、夏书章:《行政管理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20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8、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69、马伊里:《合作困境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版。
    70、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1、毛寿龙、李梅、陈幽泓:《西方政府治道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2、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73、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战略与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74、任宗哲:《地方行政管理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5、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6、曹沛霖:《政府与市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7、马力宏:《中国行政管理中的条块关系》,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8、傅明贤、倪星:《行政组织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9、唐兴霖:《公共行政组织原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0、居延安,胡明耀:《关系管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1、吴佩伦:《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改革出版社1993年版。
    82、喻卫斌:《不确定性和网络组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3、刘怀德:《不确定性经济学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版。
    84、潘开灵,白烈湖:《管理协同的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85、孙兵:《区域协调组织与区域治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7年版。
    86、宁骚:《公共政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7、徐邦友:《中国政府传统行政的逻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88、叶振鹏、张馨:《公共财政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9、于显洋:《组织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0、Helen Sullivan & Chris Skelcber,2002,Working Across B oundaries:Collaboration in Public Service,NewYork:Palgrave Macmillan。
    91、唐兴霖:《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OECD,2001,Local Partnerships for Better Governance,Paris:OECD.
    2、李俊清:《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载《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5期。
    3、唐亚林:《长三角城市政府合作体制反思》,载《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1期。
    4、汪伟全:《论府际管理:兴起及其内容》,载《南京社会科学》2005第9期。
    5、王健等:《“复合行政”的提出 -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载《国行政管》2004年第3期。
    6、傅永超,徐晓林:《长株潭一体化政府合作模式研究--基于府际管理和复合行政理论》,载《管理科学》2006第6期。
    7、林尚立:《地方政府合作与地方区域发展》,中国政治学在线,2006年5月16日发布
    8、汪伟全:《府际管理的兴起及其内容》,载《中共天津市委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9、许欢科:《长三角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分析》,载《行政论坛》2006年第6期。
    10、唐亚林:《长三角城市政府合作体制反思》,载《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1期。
    11、李延,罗海峰:《行政合作新论》,载《前沿》2006年第1期。
    12、陈瑞莲 刘亚平:《泛珠三角区域政府的合作与创新》,载《学术研究》2007年第1期。
    13、赵永茂:《法国区政府等体制对省后政府组织变革启发--区域政府对中间机关等理论的分析》,载《理论与政策》第14卷1期。
    14、王小增,龙朝双:《基于武汉城市圈的政府合作协调机制研究》,载《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5、江伟全,许源:《地方政府合作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5期。
    16、龙朝双,王小增:《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动力机制研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6期。
    17、陈剩勇,马斌:《区域间政府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载《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
    18、唐勇:《长三角地方政府合作模式与机制》,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19、李荣:《政府合作难解长三角难题》,载《中国改革报》2005年12月2日第7版。
    20、王雯霏:《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构建》,载《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1、傅永超,徐晓林:《府际管理理论与长株潭城市群政府合作机制》,载《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2期。
    22、蔡岚:《论红三角地方政府合作机制构建》,载《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23、杨顺湘:《构建川渝政府合作的机制及制度创新探析》,载《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
    24、赖诗攀:《城市圈内政府合作:制度与职能》,载《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25、杨爱平 吕志奎:《大湄公河“次区域”政府合作:背景与特色》,载《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8期。
    26、魏涛:《地方政府合作不力的制度原因及对策》,载《重庆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27、汪伟全:《地方政府合作机制存在问题之研究》,载《经济师》2007年第8期。
    28、张康之:《合作社会理论的构想--评罗尔斯的社会合作体系》,载《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 期。
    29、张志胜:《加强政府间合作保障农民工权益》,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年第2期。
    30、杨新春,程静:《跨界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分析--以太湖蓝藻危机为例》,载《改革与开放》2007年第9期。
    31、张康之:《论合作》,载《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32、杨爱平:《论区域一体化下的区域间政府合作--动因、模式及展望》,载《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3期。
    33、张康之:《论社会治理中的协作与合作》,载《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34、张康之:《论组织管理中的信任与合作》,载《浙江学刊》2007年第2期。
    35、胡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政府合作机制创新》,载《行政与法》2008年第3期。
    36、高伟生,许培源:《区域内地方政府合作与竞争的博弈分析》,载《企业经济》2007年第5期。
    37、蔡岚:《区域政府合作难题的理论阐述》,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8、韩刚,杨晓东:《制度创新:东北三省区域政府合作的突破口》,载《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39、肖扬伟:《新公共管理:质疑与反思》,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40、周敬伟:《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困境》,载《学术界》2007年第1期。
    41、[挪威]Tom Christensen Per Legreid:《后新公共管理改革--作为一种新趋势的整体政府》,载《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9期。
    1、蔡岚:《论红三角区域政府合作》,中南大学,2005年。
    2、李尧远:《地方政府合作的困境及其原因与对策研究》,西北大学,2005年。
    3、秦长江:《我国城市群区域内政府合作研究》,郑州大学,2006年。
    4、尚天晓:《区域政府间保护性竞争与合作机制研究》,重庆大学,2006年。
    5、马治海:《中国地方政府合作治理跨区域公共事务研究》,西北大学,2007年。
    6、陈伟国:《区域合作背景下行政协议之应用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7、杨雪:《川渝政府合作机制研究》,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8、陈晓琳:《地方政府合作机制与钱塘江流域水污染的治理》,浙江大学,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