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日益加强,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自由贸易的新趋势。中国作为迅速发展中的大国,非常重视同合适的国家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合作,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从无到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积极的影响。自由贸易区建设已成为我国十一五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本论文以马克思的国际价值论和世界市场理论为指导,借鉴当代西方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对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内涵、性质、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发展进程中呈现出的特征、经济效果、作用和现实经济效应等进行了阐述,并对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所处的层次、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战略选择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并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理性的对策思考。本论文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发展为主线,通过内在逻辑关系的梳理,探究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积极影响,并对其发展做出全面的分析认识。总体上说,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深化发展,有助于改善区域市场内的经济分工,提升企业的专业化效率,特别是有助于中国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扩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区域跨国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提高中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不仅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对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出了现实要求。
     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是中国继加入WTO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途径和新方式。如何把握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全面发展的契机,积极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区域性合作网络,不仅关系到国家区域合作方针政策的实现,而且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问题。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还在蔓延和深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自身结构调整与国际经济危机的迭加,使问题更加突出。只有以双边自由贸易区合作为突破口,全面参与区域经济协调,积极寻求加快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对策,才能帮助中国经济走出危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民生改善。
With the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cooperation of free trade area as the main form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been increasing cooperation, free trade has become a new trend where countries develop free trade in the world, China, as a large country with rapid develop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establishing the co-operation of bilateral free-trade area with appropriate countries,in the last few years, China has developed bilateral free trade area by leaps and bounds from scratch and the free trade area has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of the free trade area has become a major strategic issue during China's Eleventh Five-year development
     Taking Marxist theory on international values and world market theory as a guide, and contemporary Western economic theories o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core connotation, nature of the free trade area,,and the characteristics,economic effects,role,and economic effect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s bilateral free trade area,then concretely analyzes the level China's bilateral free trade area is located,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strategic choices China's bilateral free trade area is facing,and put forward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strategic thought of the development China's bilateral free trade area.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economic theory, This paper reflects on how to take the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line, explore the positive impact of China's bilateral free-trade area on the sustained and rapid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through combing the internal logic relationship, and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bilateral free-trade area. Generally speaking, the depth development of China's bilateral free trade area helps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division of labor within regional markets,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the enterprise profession, in particular, contribute to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China's curr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expand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economy,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improvement of regional cross-market system and enhanc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products.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harmonious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it puts forward the new ideas of China's developing free trade area.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WTO,developing bilateral free trade area is the new ways and paths of further opening up. How to grasp the opportunity of comprehensively developing China's bilateral free trade area and to actively establish China as a leading regional cooperation network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but also to China's sustained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urrent global economic crisis continues to spread and deepen which has great impact on China's economy Problems which Chinese economy is facing are to restructure itself and the super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risis, which makes the problems more acute. Only taking bilateral free trade area as a breakthrough, full participating in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ion, actively seeking countermeasures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free trade area,can it help the Chinese economy out of crisis and ensure economic growth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引文
[1]马克思.资本论(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陈征.陈征选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9]陈征.《资本论》解说(第1-3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版
    [10]陈征,李建平,郭铁民.《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与发展[M].福州:福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陈征,李建平,郭铁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陈征,李建平,郭铁民.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陈征,李建平,金喜在,顾士明,郭铁民.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4]陈征.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运用和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5]陈征.《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6]李建平.《资本论》辩证法探析[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17]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8]李崇富,李建平.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李建建.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结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郭铁民.中国企业跨国经营[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21]廖福霖等.生态生产力导论:21世纪财富的源泉和文明的希望[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版
    [22]吴宣恭.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改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3]吴宣恭.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胡培兆.《资本论》概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5]胡培兆.社会主义国有资本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严正.2004-2005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与预测蓝皮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27]吴有根.营销与金融(译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7]蔡秀玲.论小城镇建设:要素聚集与制度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林卿.世贸组织框架下闽台农业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
    [9]林子华.企业虚拟化运营、(博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7
    [10]朱晓中.中东欧与欧洲一体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1]冯特君.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12]成键等.区域性国际组织与中国战略选择[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3]裴长洪,赵忠秀,彭磊.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国际贸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4]谈毅.国际区域经济合作[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尤安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16]张鸿.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东亚经济合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王士录.东盟科技发展与对外科技合作[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代中现.中国区域贸易一体化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樊安群.中国经济转轨阶段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石秀和,冯德连,赵有广.世界经济理论与形势新发展[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杨公仆,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傅殷才.制度经济学派[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年
    [24]张海森.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自由贸易区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保建云.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6]彼得·罗布森(Robson, P.),戴炳然.国际一体化经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27]顾卫平.当代世界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张鸿,文娟.国际贸易---原理制度案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陈同仇,张锡嘏.国际贸易(第二版)[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伏润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西部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1]徐永智,赵美田.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伍贻康.区域整合体制重新[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美]莱斯特.瑟罗:二十一世纪的角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34]黄建忠.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5]胡俊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果的实证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6]张秀生,卫鹏鹏.区域经济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7]张鸿,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东亚经济合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8]张秀生.区域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9]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0]李玉举.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版
    [41]曹宏苓.APEC经济合作与中国产业政策选择[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2]华民.国际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43]傅梅冰.国际区域经济合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44]喻常森.亚太地区合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张祥.新经济与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年版
    [46]安忠荣.现代东亚经济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7]张鸿,文娟.国际贸易-原理制度案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8]保建云.转型经济中的政府行为与发展模式选择—中国经验及其理论解释[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49]佟家栋.贸易自由化、贸易保护与经济利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0]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流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1]许宁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年版
    [52]赵常庆.中亚五国与中国西部大开发[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
    [53]梅平,邹明榕.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54]张幼文.探索开放战略的升级[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55]世界银行.区域一体化与发展[M].中译本.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56][英]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M].中译本.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57][瑞士]伯纳德·霍克曼,迈克尔·考斯泰基.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58]阿普尔亚德,菲尔德.国际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59]陈岩.国际一体化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0]周八骏.迈向新世纪的国际经济一体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1田青.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62]廖少廉,陈雯,赵洪.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年版
    [63]刘力,宋少华.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新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64]李晨阳.东盟与其它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65]冯雷.国际贸易前言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版
    [66]朱彤,陈宁,杨涛.APEC贸易自由化、便利化问题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7]金祥荣,田青,陆菁.贸易保护制度的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8]宋玉华.开放的地区主义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9]叶辅靖.走向FTA——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与对策[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年版
    [70]孟夏.亚太区域贸易安排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1]王明德.挑战与机遇:美洲贸易自由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2]聂元贞.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2003
    [73]张幼文,徐明棋.经济强国—中国崛起的趋势与目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4]江小涓,杨圣明,冯雷.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75]王新奎.世界贸易组织与发展中国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76]唐任伍.世界经济大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7]刘晨阳.中国参与双边FTA问题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8]张蕴岭,赵江林.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79]丁剑平.中国经济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实证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1]张蕴岭,周小兵.亚太区域合作发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82]李建民.当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83]李琮.经济全球化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4]Maurice Schiff L.Alan Winters著,郭磊译.区域一体化与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85]John Martin.Globalization and Jobs:What Policies? OECD Observer,2006,(10)
    [86]Miroslav N.Jovanovic(1998),International Ecomomic Integration.Published by Routledge.
    [87]Richard Lipsey.Economic Union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s:seventh volume.New York:Macmillian Company and the free Press,1998
    [88]Blake A.,A.J. Rayner,GReed.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Liberalization:The Uruguay Round and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Reform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
    [89]Perter A. Prtri(2002), "APEC and the millennium roung",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Routledge.
    [90]Zainal-Abidin Mahani(2002), "ASEAN Integration:At Risk of Going in Different Direction",The World Economy,9.
    [91]M.Dutta(1999),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in The Asia-pacific,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
    [92]Mike Artis and Norman lee(1997),The Economics of the European Union,Policy and Analysi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蒋霞.从中日、中韩双边贸易看中日韩贸易一体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4)
    [2]龙小彪,周华荣.《中巴自由贸易协定》简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吴艳,蒋旭华.中国与东盟国家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赵琳,于晓萍.中国与东盟农产品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前景的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1)
    [5]张鸿.关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考[J].探索,2008(3)
    [6]郑玲丽.“反弹琵琶”:论多边贸易体制对区域贸易协定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4)
    [7]杨军红.中国自由贸易区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6)
    [8]陈诗一,阴之春.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动态经济效应分析:长期均衡和短期调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3)
    [9]李钢.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合作总体布局与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J].国际贸易,2008(4)
    [10]王立,刘敏.从中新FTA签订看双边服务产业的合作前景[J].中国经贸,2008.11
    [11]海艳.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原因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8.6
    [12]洪涓,邢晨.中国的区域贸易合作发展及其对进出口的影响[J].经济论坛,2008. 9
    [13]高永富.中国参与制定区域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初探[J].世界经济研究,2008(7)
    [14]张晓静.中国周边FTA的网络构建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08(4)
    [15]何奇频,王小进,张海燕.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分析[J].现代实业,2008(4)
    [16]宫占奎,李文韬.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08(3)
    [17]蒙延军,李豫新.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8.9
    [18]张波,郭连成.中国与新西兰双边贸易的发展及签署FTA的经济效益[J].国际经济合作,2008(8)
    [19]叶玉.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与石油安全[J].兰州学刊,2008(1)
    [20]宋国友.试析美国的区域贸易协定政策[J].现代国际关系,2003(12)
    [21]宫占奎,李文韬.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08(3)
    [22]董志勇,官靓,黄迈.中国对自由贸易区的政策设想及其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2)
    [23]马成三.日本的FTA战略与“中国因素”[J].国际贸易,2008(5)
    [24]朱颖.美国全球自由贸易协定战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25]毕世鸿.越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回顾与展望[J].东南亚纵横2006(2)
    [26]崔同宜.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8(7)
    [27]蔡鹏鸿.东亚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J].当代亚太,2005(3)
    [28]余文建,陈锋,邓蒂妮.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南方金融2008(3)
    [29]陈玉荣.中国与中亚地区经济合作[J].国际问题研究,2004(4)
    [30]杜亚平.中国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分析[J].亚非纵横,2004(4)
    [31]江虹.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9)
    [32]王丽荣.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学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5)
    [33]唐艳辉,陈海威.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经济合作[J].国际经贸探 索,2004(11)
    [34]王威.博弈理论与区域经济合作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2006(2)
    [35]杨玉花.东盟国家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及其效应[J].东南亚纵横,2005(10)
    [36]卓凯,殷存毅.区域合作的制度基础:跨界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J].财经研究,2007(1)
    [37]梁靖,李晶晶.关于建立中国-哈萨克斯坦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的几点思考[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8)
    [38]保建云.中国与东盟各国双边贸易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J].区域经济,2008.4
    [39]张海森.资本内生化条件下建立中澳自由贸易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8(8)
    [40]赵晋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双赢选择[J].现代国际关系,2003(10)
    [41]冯雷,李玉举.中国参与区域贸易安排—经济影响与国际比较[J].财贸经济,2004(5)
    [42]赵明,常鸣.服务贸易竞争力定量分析及竞争力提升对策.财经政法资讯,2006(4)
    [43]张哓明,蒋银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44]李恒.东亚区域合作:双边自由贸易网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J].当代亚太,2005(1)
    [45]李伟,张威.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政策建议[J].商务部研究院,2004(5)
    [46]张学良.国外新区域主义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5)
    [47]张祖国.日本积极推进FTA战略若干问题.日本学刊.2004(3)
    [48]刘昌黎.日本积极推进FTA/EPA的政策措施[J].区域经济,2008(3)
    [49]陈文敬.我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及未来发展探析[J].理论前沿,2008(17)
    [50]王淑华.关于构建大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7
    [51]赵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6
    [52]张晓静.中国周边FTA的网络构建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08(4)
    [53]梁靖,李晶晶.关于建立中国-哈萨克斯坦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的几点思考 [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8)
    [54]方睿.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原产地规则及其贸易效应分析[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8(7)
    [55]蒋霞.从中日、中韩双边贸易看中日韩贸易一体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7
    [56]龙小彪,周华荣.《中巴自由贸易协定》简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57]陈文敬.中国对外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二)[J].国际贸易,2008(3)
    [58]张波,郭连成.中国与新西兰双边贸易的发展及签署FTA的经济效益[J].国际经济合作,2008(8)
    [59]李友华.自由贸易区及其功能设定的国际借鉴[J].港口经济,2008(6)
    [60]李艳丽.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研究的理论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8.6
    [61]王永龙,姜书竹,刘鹏.中国与新西兰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8(10)
    [62]陈俊峰,邵武.论中国进一步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J].商业文化,2007.4
    [63]吴艳,蒋旭华.中国与东盟国家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64]宋锡祥,张琪.中国与智利自由贸易协定若干法律问题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65]何军明.全球化背景下的欧盟-东盟FTA研究[J].东南亚研究,2008(5)
    [66]沈铭辉.中国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进程及影响[J].领导文萃,2008.5
    [67]张春旺.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困境与出路[J].改革与战略,2006.7
    [68]黄晓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自由化问题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69]张清.从微观角度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引资效应[J].经济论坛,2008.20
    [70]邵峰.东亚共同体的可行性分析与中国的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0)
    [71]王章莉.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08.9
    [72]毕吉耀.东亚经济一体化与合作朝向共同体[J].开放导报,2006.6
    [73]沈红芳.多边贸易体制下的东南亚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合作:双重特点的阐释[J].当代亚太,2008(5)
    [74]吴崇伯.福建与东盟深化经贸合作对策建议[J].创新,2008(4)
    [75]张学良.国外新区域主义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5)
    [76]朱雅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探析[J].求索,2008.8
    [77]张建中.广西与东盟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及其转变的发展趋势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8.10
    [78]王丽.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选择[J].经济导刊,2008.5
    [79]赖正均.表面的全球一体化实质的区域一体化[J].法制与社会,2007.12
    [80]周永生.21世纪初日本对外区域经济合作战略[J].世界经济,2008(4)
    [81]杨军红.全球化视角下对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认识和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8(9)
    [82]杨军红.马克思的市场配置资源理论对我国外贸的现实意义[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1)
    [83]唐小明,雷又生.“10+1”框架下的中国-东盟税收协调[J].特区经济,2008.10
    [84]屈凤梅.步入东盟[J].安徽文学,2008.10
    [85]孙杭生.东盟的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合作[J].生产力研究,2008(5)
    [86]马炳寿.促进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税收对策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8
    [87]贺圣达.东盟及其与中国关系的新发展背景下的泛北部湾合作[J].创新,2008(5)
    [88]高军行,全毅.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及特点[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10
    [89]杨立强.从自贸区优势看墨西哥的“跳板”作用[J].进出口经理人,2008(10)
    [90]李好.“印度+东盟”区域合作新模式:构建区域贸易投资区[J].财经界,2008.1
    [91]李岩.FTA下重新认识新西兰市场[J].进出口经理人,2008(7)
    [92]赵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6
    [93]王立,刘敏.从中新FTA签订看双边服务产业的合作前景[J].中国经贸,2008.11
    [94]胡鞍钢.建立中国、中国香港特区、日本、韩国三国四方自由贸易区设想[J].国际经济评论,2001(3)
    [95]宋群.东亚经济合作的新发展及我国的对策[J].世界经济,2002(7)
    [96]周强,李伟.制定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总体战略的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05(8)
    [97]吕玲丽.中国与东盟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9)
    [98]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
    [99]王圳.南南贸易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J].国际经济合作,2005(6)
    [100]陈德照.WTO的非歧视待遇原则[J].世界知识,2002(2)
    [101]刘敬东.论贸易自由化—多边贸易体制及其法律制度的基石[J].国际贸易,2007(4)
    [102]郭茜琪.区域共同市场秩序:重复博弈中的交易信任[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6)
    [103]韦丽红,王汉君.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发展及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04(1)
    [104]盛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分析:中国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3)
    [105]温耀庆.入世五年来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观察与思考[J].国际贸易,2006(12)
    [106]汪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相关问题探讨[J].东南亚纵横,2003(1)
    [107]孙郁葱.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J].财经问题研究,2002(6)
    [1]成键,区域性国际组织与中国战略选择,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1页
    [2]裴长洪、赵忠秀、彭磊,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国际贸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页
    [3]谈毅,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2页
    [4]尤安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80年版第3-4页
    [1]张海森:资本内生化条件下建立中澳自由贸易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8期第26-66页
    [2]保建云:中国与东盟各国双边贸易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区域经济,2008年4月第35-93页
    [3]吴艳、蒋旭华:中国与东盟国家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80年第4期第506-510页
    [4]赵琳、于晓萍,中国与东盟农产品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前景的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2080年第11期第4-5页
    [5]梁靖、李晶晶,关于建立中国-哈萨克斯坦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的几点思考,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80年第8期第20-72页
    [6]蒋霞,从中日、中韩双边贸易看中日韩贸易-体化,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年7月第4期第78-28页
    [7]龙小彪、周华荣,中巴自由贸易协定简评,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72-75页
    [1]土立、刘敏,从中新FTA签订看双边服务产业的合作前景,中国经贸,2005年n月第42-34页
    [2]海艳,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原因探讨,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6月第23-24页
    [3]洪涓、邢晨,中国的区域贸易合作发展及其对进出口的影响,经济论坛,2008年9月第40-24页
    [4]高永富,中国参与制定区域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初探,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第54-95
    [5]李钢,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合作总体布局与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国际贸易,2008年第4期第11-71页
    [6]陈诗-、阴之春,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动态经济效应分析:长期均衡和短期调整,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3期第47-57页
    [7]张晓静,中国周边FTA的网络构建及其启示,亚太经济,2080年第4期第20-42页
    [1]宫占奎、李文韬,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分析,国际经济评论2080年(3)第24页
    [2]蒙延军,李豫新,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科技和产业,2008年9月第37页
    [3]张鸿,区域经济-体化与东亚经济合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129页
    [4]何奇频、王小进、张海燕,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分析,现代实业,2080年第期第171页
    [5]保建云,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80年版第8-9页
    [1]转引自李玉举,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体化,中国市场出版社,2080年版第02页
    [2]彼得·罗布森R(boson,P.),戴炳然:国际-体化经济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255页
    [3]谈毅,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
    [4]Krishna,P,&J.Bha酬ati,1997,”Nessarslywe-frae-enehansingeustomsunionwsthindustriazizationeonstriants,,,JapanandWorldEeonomy,9:441-446
    [5]转引自保建云,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80年版第7页
    [6]转引自保建云,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80年版第7页
    [7]转引自保建云,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8]转引自尤安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
    [9]鲍里斯·塞泽尔基.区域和区域间合作的因素[C]刀布雷达·帕夫里奇,等.南南合作的挑战.中译本.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7版第16-19页
    [1]张鸿,文娟,国际贸易一原理制度案例,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
    [2]陈同仇张锡嘏,国际贸易(第二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页
    [3]张海森,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自由贸易区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1]易小准,自由贸易区战略载入十七大报告意味着什么?中外管理,2008年第1期第42页
    [2]张海森,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自由贸易区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3]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中国自贸区建设>建设进展2008-09-17 22:37:57
    [1]谈毅,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6-97页
    [2]陈同仇张锡嘏,国际贸易(第二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1]伏润民,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西部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2]徐永智、赵美田,国际经济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3]陈同仇、张锡嘏,国际贸易(第二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1][美]莱斯特.瑟罗,二十一世纪的角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4页
    [2]伍贻康,区域整合体制重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3]李琮,经济全球化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2]转引自黄建忠,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70年版第92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纽约国际出版公司1967年英文版,第506页。转引自黄建忠,《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3页
    2黄建忠,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3黄建忠,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03页
    1转引黄建忠,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70年版第9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In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27年5月第1版第1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24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4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7月第l版第3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10月第l版第17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H,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601页
    
    1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27年5月第1版第57页
    [1]胡培兆,现代市场经济的现代性,经济学家,2006年第2期第5页
    [2]张鸿,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东亚经济合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1张秀生,区域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片)7年版第04页
    1张秀生,区域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出版社,2030年北京:第333页
    1陈同仇、张锡暇,国际贸易(第二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一152页
    2张海森,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自由贸易区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01页
    1胡俊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果的实证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一一30页
    2李荣林,宫占奎,孟夏著,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70年4月版第268页
    1德纽.共同市场:结构与目的(英文版).1960,转引自《国际贸易》,薛荣久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8页
    2张鸿,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东亚经济合作,人民出版社,2060年版第48页
    3张鸿,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东亚经济合作,人民出版社,2060年版第58页
    4张鸿,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东亚经济合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5陈同仇,张锡暇,国际贸易(第二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第巧4页
    1 张波、郭连成,中国与新西兰双边贸易的发展及签署FAT的经济效益,国际经济合作,2080年第8期第15
    页
    [1]叶玉,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与石油安全,兰州学刊,2008年第1期第117页
    1中国与新西兰双边贸易的发展及签署的经济效益,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8期
    2中国与新西兰双边贸易的发展及签署FTA的经济效益,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8期
    1尤安山,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80年版第223页
    1陈同仇、张锡暇,国际贸易(第二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50年版第202页
    1陈同仇、张锡暇,国际贸易(第二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50年版第246页
    [1]李荣林、宫占奎、孟夏,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70年4月版第44页
    1中国与新西兰双边贸易的发展及签署FTA的经济效益,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8期
    2李荣林、宫占奎、孟夏,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17页
    3中国与新西兰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东南亚纵横2080,01
    4张海森,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自由贸易区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70年版第191页
    5洪涓,邢晨,中国的区域贸易合作发展及其对进出口的影响,经济论坛2080(9)第04页
    [1]中国与新西兰双边贸易的发展及签署FTA的经济效益,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8期
    [2]李荣林、宫占奎、孟夏,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94页
    1余文建,陈锋,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基于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背景下的思考,邓蒂妮,
    南方金融,2080年第3期第66-86页
    2中国-东盟自贸区五年建设进展显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62日第41版
    3张海森,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自由贸易区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4页
    4陈同仇、张锡暇,国际贸易(第二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118页
    1李荣林、宫占奎、孟夏,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15页
    2张海森,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自由贸易区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
    3中国与新西兰双边贸易的发展及签署FTA的经济效益,国际经济合作,0208年第8期
    1尤安山,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80年版第205页
    2尤安山,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80年版第124页
    1中国与新西兰双边贸易的发展及签署FTA的经济效益,国际经济合作,2008年第8期
    2中国与新西兰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东南亚纵横,2080,01
    3宋锡祥、张琪,中国与智利自由贸易协定若干法律问题探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80年第6
    期第893页
    4张海森,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自由贸易区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2页
    [1]《自由贸易区战略:载入十七大报告意味着什么?》,国家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中外管理2008(1)第24页
    1尤安山,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6页
    2张鸿,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东亚经济合作,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224页
    [2]李荣林宫占奎孟夏,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928页
    [3]尤安山,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页
    [1]宋国友,试析美国的区域贸易协定政策,载现代国际关系,2003(21)第94页
    [1]张鸿,区域经济-体化与东亚经济合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148页
    [1]谈毅,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页
    1张海森,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自由贸易区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2谈毅,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页
    [1]宫占奎、李文韬,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分析,国际经济评论2008(03)第93页
    [1]谈毅,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4页
    [1]尤安山,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80年版第264页
    
    [1]董志勇、官靓、黄迈,中国对自由贸易区的政策设想及其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影响,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80年第2期第93页
    1谈毅,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4页
    2董志勇、官靓、黄迈,中国对自由贸易区的政策设想及其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影响,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
    年第2期第93页
    [1]朱颖,美国全球自由贸易协定战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80年9月第43-44页
    1张海森,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自由贸易区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3-315页
    2梁靖李晶晶,关于建立中国一哈萨克斯坦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的几点思考,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80
    年(8)第20-27页
    1尤安山,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80年版第612灾
    2高永富,中国参与制定区域贸易协定争端解决机制初探,世界经济研究,2008第7期第54-75页
    3张海森,中国与澳大利亚建立自由贸易区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0270年版第314页
    1李荣林,宫占奎,孟夏,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70年4月版第239页
    1尤安山,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80年版第156页
    2方睿,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原产地规则及其贸易效应分析,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80年第7期第30一63
    页
    1尤安山,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80年版第126页
    2张幼文,探索开放战略的升级,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80年版第472页
    1尤安山,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80年版第015页
    1杨军红,中国自由贸易区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90(6)第13页
    1杨军红,中国自由贸易区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90(6)第2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