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碑学批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Criticize to the Tablet-Calligraphy Theory of Qing Dynasty
  • 副题名:以《广艺舟双楫》为中心
  • 英文副题名:Concentrating on
  • 作者:马新宇
  • 论文级别:博士
  • 学科专业名称:历史文献学
  • 中文关键词:清代 ; 碑学 ; 书法
  • 学位年度:2007
  • 导师:丛文俊
  • 学科代码:060104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7-04-01
摘要
康有为所著《广艺舟双楫》既是清代碑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也是近现代书法理论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无论是立足于当代的书法研究与创作,还是重新审视清代碑学以来的书法发展历程,对《广艺舟双楫》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因此,本课题研究试图以《广艺舟双楫》为中心,从清代碑学理论阐释的基础材料入手,对其中涉及的碑刻拓本的基本属性、作品类型及其选取角度、新名家楷模的确认、碑刻作品的经典性及其审美批评原理等若干核心问题,首次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学术研究。旨在正本清源,从书法研究方法论的角度检讨清代碑学理论的种种得失利弊,并对碑刻书法的研究方法,以及书法艺术人文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等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The calligraphy is an important artistic fashion of ancient persons who studied art or improved themselves. It has the evident feature of graceful cultures. After Qianlong and Jaqing of Qing Dynasty, bronze, stone and tablet relics from Han Dynasty, Wei Dynasty and Six-Dynasty began to infiltrate into the study about the calligraphy from the history little by little. So the Tablet-Calligraphy theory came into being. Now we find that persons of Qing Dynasty paid more attention to artistic spirit of tablet carvings from the cultural sight, and there are many defects on recognizing opus. But the theory of the Tablet-Calligraphy and the impulse brought by it directly resulted in the destruction of“the Pith-Strength”on which traditional Tie-Calligraphy lived. At the same time, the calligraphy art formed a kind of complexion that was short of truthful apotheosis. The writing of written by Kang Youwei is not only the concentration of Tablet-Calligraphy theory about Qing Dynasty, but also the crucial stage of recent Tablet-Calligraphy theory. There are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and helpful purport by Studying < Guang YI Zhou Shuang Ji>, whether we study current Tablet-Calligraphy theory and creating, or we look at the course of calligraphy developing since Qing Dynasty.
     This article bases on the current Tablet-Calligraphy theory and the developing of calligraphy art, and < Guang YI Zhou Shuang Ji> is the core of the study. Beginning with the stone curving calligraphy of South-North Dynasty on which Tablet-Calligraphy theory of Qing Dynasty is based, this article combines with traditional calligraphy theory and relative literature, and expounds the specific surrounding of Tablet-Calligraphy beginning and developing of Qing Dynasty. It is most important that this article first scientifically studies on some central problems of < Guang YI Zhou Shuang Ji> and Tablet-Calligraphy theory of Qing Dynasty, for example replicating stone curving, choosing opus, famous persons, and criticizing opus, etc. The specific content includes several aspects:
     Firstly, it is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surrounding of beginning with the Tablet-Calligraphy of Qing Dynasty. This past discusses the historic meaning of“Zhuan-Li handwriting resurgence”in early Qing Dynasty, the cultural space of stone curving in Han Dynasty, Wei Dynasty and Six-Dynasty, calligraphy study and the changing of calligraphy value, etc. This part also discusses the academic surrounding of Qing Dynasty, artic evaluation, and tablet-tie collecting, which leads to theTablet-Calligraphy coming into being.
     Secondly, it is the theory structure and teaching purport of < Guang YI Zhou Shuang Ji>. This part has several comparisons, including“Ancient-Learning”,“Current-Learning”with historic viewpoint about the calligraphy by Kang Youwei,“Tablet-Calligraphy”,“Tie- Calligraphy”with the thinking of respecting tablets by Kang Youwei,“Shape-Learning”with bronze and stone opuses. It embodies the same era feature from the thinking of the society innovation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thinking of < Guang YI Zhou Shuang Ji> written by Kang Youwei. It also discusses the thinking of the society innovation affecting historic viewpoint about the calligraphy, and which leads to some deflections of Tablet-Calligraphy theory in < Guang YI Zhou Shuang Ji>.
     Thirdly, it is the study of Tablet-Calligraphy theory in Qing Dynasty basing on the stone curving relics from Wei-Jin and South-North Dynasty. This part discusses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tablet curving from Wei-Jin and South-North Dynasty, famous persons of North Dynasty, the important problems about the calligraphy, the tendency of respecting Wei Dynasty, defying Tang Dynasty and the Tablet-Calligraphy of reflecting tradition, the art view of tablet and technology of curving opus, etc. It deeply studies the benefit and loss of the Tablet-Calligraphy theory of Qing Dynasty, using the method of the calligraphy study.
     Furthermore, for deep studying the benefit and loss of < Guang YI Zhou Shuang Ji> and the Tablet-Calligraphy theory of Qing Dynasty, it expounds“normal writing”and“unmoral writing”,“primitive habitus”of the stone curving, stationary analysis, mobile recuperation and the handwriting of tablet curving opus. Under the premise of“basing on persons”that is the art and humanity tradition of the calligraphy, it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studying the tablet curving. If there are unsuitable viewpoints and discussion, I sincerely hope that specialists can criticize and modify them.
引文
1 此语为阮元对清代刻帖存在问题的基本评价,尽管未明指为乾隆本《阁帖》,但从阮元的评价来看,当时所见的最好版本也不过如此。阮元《覆程竹盫编修书》,《揅经室三集》卷一,中华书局,1993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干禄》,《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6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1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 7 页,东方出版社,1995 年。
    2 王澍《竹云题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62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1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第 346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年。
    
    1 引文分见丛文俊《书法史鉴》第 182、183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年。
    2 米芾《海岳名言》,《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36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观堂别集》卷四《待时轩仿古玺印谱序》,上海古籍书店,1983 年。
    2 刘咸炘《弄翰余沈》,《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74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1 梁启超《康有为传》附录《康南海自编年谱》,第 96、97 页,团结出版社,2004 年。
    2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 73 页,东方出版社,1995 年。
    3 郑军《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 年,第 4 期,第 455 页。
    1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第 254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年。
    2 陈江《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早期文本——<广艺舟双楫>的思想文化解读》,《学术月刊》,2000年第 7 期,第 83 页。
    3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叙目》,崔尔平《广艺舟双楫注》第 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 年。
    4 崔尔平《广艺舟双楫注》白沙序,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 年。
    5 关于《广艺舟双楫》受到关注和好评的原因问题,曹建先生归纳为三点,参见曹建博士论文《晚清帖学研究》第 7 页,南京艺术学院,2004 年。
    6 朱大可《论书斥包慎伯康长素》,《东方杂志》第二十七卷,第二号,第 25 页。刘咸炘《弄翰余沈》,《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90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1 启功《启功书法丛论》第 206 页,文物出版社,2003 年。
    2 关于帖学的传统祖系问题,详见丛文俊《书法史鉴》,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年。
    1 祝嘉《广艺舟双楫疏证》,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9 年。
    2 崔尔平《广艺舟双楫注》,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 年。
    3 邓代昆《广艺舟双楫注译》,四川美术出版社,2003 年。.
    4 孙玉祥、李宗玮《广艺舟双楫解析》,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年。
    1 戴小京《康有为与清代碑学运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年。
    
    1 相关论述详见丛文俊《书法史鉴》第 155 页、15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年。
    2 丛文俊《书法史鉴》第 164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年。
    
    1 丛文俊《篆隶书基础教程》第 15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年。
    2 钱泳《书学·隶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1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第 74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年。
    1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第 283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年。
    2 包世臣《艺舟双楫·国朝书品》在神、妙、能三品之后增列“逸品”、“佳品”二格。邓石如篆、隶独占“神品”一格,另以篆书而列入者仅二人:张惠言列“能品下”、钱坫列“佳品上”。王澍等人均未列入。《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5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关于历代篆隶书法的品鉴以及清人得失等问题的具体论述,详见丛文俊《篆隶书基础教程》第四章《篆隶品鉴》之“变风变雅”、“楚调自歌,不谬风雅”等章节。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年。
    
    1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第 345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年。
    2 傅山《霜红龛书论》,《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454、458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1 傅山《霜红龛书论》,《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451、45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年。
    3 方闻认为:“‘笔迹’或‘墨迹’正是书法家或者画家本人表现观念的物质显示。一位大师之‘迹’可以看做是天才甚至是圣贤的物证。比如说王羲之的作品,通常都是一些致家人或者朋友的简札,象《行穰帖》、《奉橘帖》,用克鲁纳斯(Craig Clunas)(描述一位明代画家的)话来说,‘是必要的社会关系素材。’”详见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第 247 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年。
    1 《清史稿·王澍本传》
    2 引文分见王澍《论书剩语》,《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598 页、599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1 钱泳《书学·隶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1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傅山云:“旧见猛参将标告示曰‘子初六’,奇奥不可言,尝心拟之,如才有字时。又见学童初写仿时,都不成字,中而忽出奇古,令人不可合亦不可拆,颠倒疏密,不可思议。才知我辈作字,卑鄙捏捉,安足语字中之天!”傅山《双红龛书论》,《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458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4 杨宾《大瓢偶笔》,《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532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1 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12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虞龢《论书表》,《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5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姜宸英《湛园书论》,《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464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1 分见陈奕禧《隐绿轩题识》,《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492、497、499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2 分见陈奕禧《隐绿轩题识》,《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494、500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1 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十九册,第 18729 页,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年。
    2 钱大昕《关中金石记录》,《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十九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年。
    
    1 钱大昕《山左金石志序》,《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 14325 页,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年。
    2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第 5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年。
    1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序》,《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十二册,第 9191 页,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年。
    2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对顾炎武的学术贡献有较为准确的评价:“金石之学在清代又彪然成一科学也。自顾炎武着《金石文字记》,实为斯学滥觞。”
    3 叶德辉《与日本松崎鹤熊论文字源流书》亦云:“金石目录自宋欧阳修、赵明诚以后,相沿体例,只记碑目,或录原文,纵有题跋之词,不详书体之用。”《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101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4 潘耒《金石文字记·补遗》题识,《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十二册,第 9210 页,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年。
    
    1 吕世宣《爱吾庐题跋》小引,《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 14371 页,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年。
    2 翁方纲《考订论》,《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71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年。
    1 翁方纲《考订论》,《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710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2 侯仁朔曾以篆书取法为例,对当时书坛纷纷追慕古雅而误入歧途的现象有所感慨:“此可知书关世运,非可强合,我既生非其世,万难臻其古雅。秦之不能为周,犹汉之不能为秦,魏、晋以下之不能为汉也。作篆文者,于秦、汉碑版但宜以精神解领,得其意于点画形象外,斯为能手。不然牛鬼蛇神萦绕笔端,自谓古雅无前,而识者且目以为妖矣!”侯仁朔《侯氏书品》,《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656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1 汪鋆《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陆增祥序,《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十册,第 7781 页,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年。
    2 吴大澂《铁华盫金石录补》卷末陈介祺记,《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第十八册,第 13251 页,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 年。
    3 方睿颐认为:“顾书画传世,不能如金石之久远,且多赝鼎,以伪乱真。而予独嗜之者,以为得古人真迹,较之临橅上石者,精彩十倍?蓖翡]《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方睿颐序,《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十册,第 7781 页,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年。
    1 张得容《二铭草堂金石聚》卷首上·序言,《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第三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 年。
    2 张得容《二铭草堂金石聚》卷首上·序言,《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第三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 年。
    3 章太炎《论碑版法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77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4 刘咸炘《弄翰余沈》,《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90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1 刘涛《“碑学”发微》,载《书法谈丛》第 254 页、第 256 页、第 259 页,中华书局,1999 年。
    1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第 4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年。
    2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第 5 页、第 6 页。详细论述参见该书“金石学、文字学的兴盛及其对碑学的推动”一节。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年。
    
    1 丛文俊《书法史鉴》第 18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年。
    2 相关论述详见丛文俊《书法史鉴》,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年。
    1 引文均见王澍《论书剩语》,《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604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2 陈奕禧《绿荫亭集》,《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483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3 翁振翼《学书近言》云:“其实晋人法都在唐人书中,看得透唐人诸家书法,始晓晋人藏锋处笔笔流露,而唐书露处笔笔本魏晋而根柢右军为多。如虞世南、智永师得右军真血脉。由是窥晋人堂奥不难也。”《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44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又,胡元常《论书绝句六十首序》亦云:“真以右军为上,惟唐人可师,……盖古人书法,今存者少,其规矩法度尽在唐人书法中,故学书若能从唐碑入手,则于书法自可彻上而彻下。”《明清书法论文选》第831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1 王澍《论书剩语》,《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600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2 梁巘《评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575、58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梁章鉅《退庵随笔》,《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808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4 王澍《论书剩语》,《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613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5 翁方纲《复初斋论书集萃》,《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13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7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钱泳《书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2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杨宾《大瓢偶笔》,《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558、559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2 王澍《翰墨指南》,《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611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3 陈奕禧《绿荫亭集》,《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485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1 翁方纲《复初斋论书集萃》,《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724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尊碑》,《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5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钱泳《书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2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王昶《金石萃编》卷二十七《司马元兴墓志》后云:“盖汉、魏时墓志、墓碣等文原无程序,晋宋齐梁各代又尠刻石之事,独北魏人多志墓者黄涫甭啪ヂ遥鼐”哙觯菊叽蟮治涑肌?悍卒,或出自诸蕃,而田夫、牧隶约略记之,其书法不参经典,草野粗俗,无足怪者。”,中国书店,1985 年。
    2 钱泳《书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2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分见阮元《南北书派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29、634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尊碑》,《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5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阮元《南北书派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3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阮元《南北书派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3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宝南》,《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0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阮元《南北书派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3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阮元《北碑南帖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3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阮元《南北书派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34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分见钱泳《书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26、62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沈曾植《海日楼论书》,《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919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1 引文分见陈介祺《习字诀》,《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148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按,早在乾、嘉时期的金石学著作中便多有摹写字形的做法,但明确以探讨笔法问题为目的则兴盛于晚清。摹写汉碑字形着“汉碑笔法”一书类似的想法,也非陈氏一人独有,杨守敬《楷法溯源》一书便是其中专门以此探讨北碑楷法为目的的专着。这类著作在摹写字形时,大都严格遵照原碑字的真实样态进行描摹,基本是连同碑字的剥蚀痕迹一并摹出的手工“复制”。因此,清人所谈论的碑版笔法也多包括刻制工艺以及残蚀泐痕在内,而并非严格书写意义上的笔法。包世臣探讨北碑笔法即有此弊,以致多有讥评和非议。
    
    1 阮元《北碑南帖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3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刘熙载《艺概》,《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9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宣和书谱》卷八,第 166 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年。
    3 《南齐书》卷三十四《刘休传》
    4 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5 吾丘衍《学古编·三十五举》,《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20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1 王世贞《艺苑卮言》,《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148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2 详见丛文俊《汉唐隶书通论》,载《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第 225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3 杨守敬《学书迩言》,《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1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4 阮元《北碑南帖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3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云:“上谷王次仲,后汉人,作八分楷法。”又,张怀瓘《书断》引王愔云:“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分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44、16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详参丛文俊《汉唐隶书通论》相关论述,载丛文俊《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第 224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3 丛文俊先生指出:“正因为士大夫清流书家的楷模还没有进入碑刻领域,就使得各地的书写者尽出自己所学所悟,工拙由人,以此造成汉碑风格的多变、美感的丰富。”丛文俊《篆隶书基础教程》第 7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年。
    4 王澍《虚舟题跋补原·汉鲁相韩敕孔庙碑》跋云:“汉人作字,皆有生趣,此碑意在有无之间,趣出法象之外,有整齐处,有不整齐处。……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673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5 启功《范式碑》跋,《启功书法丛论》第 142 页,文物出版社,2003 年
    6 丛文俊《汉唐隶书通论》相关论述,载丛文俊《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第 224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7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4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王僧虔《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庾肩吾《书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赵崡《石墨镌华》云:“此碑(《上尊号碑》)或曰梁鹄书,或曰钟繇书,未有的据。然隶法遒古,非二公不能,自是钟鼎间物也。”按,此碑与《受禅表》均体势方整、挑拔平硬,“遒古”之评即由此而来,并被明清人误认为是汉隶的基本特征。
    4 杨守敬《学书迩言》,《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71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1 汪沄《书法管窥》,《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775、776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1 于令淓《方石书话》,《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755、760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2 阮元《覆程竹酓编修书》,《揅经室三集》卷一,中华书局,1993 年。
    3 钱泳《书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2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4 阮元《北碑南帖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3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启功《关于法书墨迹和碑帖》,载《20 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历史文脉篇》第 8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年。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尊碑》,《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54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张得容《二铭草堂金石聚》卷首上·序言,《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第三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 年。
    2 张得容《二铭草堂金石聚》,《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第三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 年。
    
    1 章太炎《论碑版法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77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1 章太炎《论碑版法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77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2 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12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白蕉《碑与帖》,载《20 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历史文脉篇》第 15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1 章太炎《小学说略》,《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74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2 王澍《竹云题跋·篆书<谦卦>、<家人卦>》曰:“伊川云:‘作字须用敬。’篆律尤严,毛发有忽,全体具废,知此义者可以语学矣。一准小篆,变化自生,至于参差俯仰,一中矩度,斯亦可为守礼自得者之一方也。圆润和明,仁也;中规合矩,礼也;分布整饬,义也;变动不居,知也;准律有恒,信也。五德具备举而措之,无施不当矣,不止一身一家之治矣。至由此而悟书法,行、楷、草、章,直如驰骤康庄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63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1 张宗祥《书学源流论·赏鉴篇》专列“忌妄议”、“忌薄今”条,可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903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2 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13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王澍《论书剩语》,《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600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1 于令淓《方石书话》,《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745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2 张怀瓘《书议》,《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14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参见钱泳《书学》关于小篆、隶书部分的论述,《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16、61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4 王澍《论书剩语》,《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600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5 钱泳《书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1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分变》,《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7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云:“开皇二年,长安民掘得秦时铁称权,旁有铜涂,镌铭二所。……其书兼为古隶”。 颜之推《颜氏家训》,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1 传卫铄《笔阵图》论楷书应兼具六种用笔,有“凶险可畏如八分”,“郁拔纵横如古隶”语,《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2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丛文俊先生认为,“把战国秦简和西汉早期简牍帛书叫做古隶更为准确。”《关于汉代出土金石砖瓦文字遗迹之书体与书法美的问题》;关于古隶名实问题的考证,参见丛文俊《论隶书――兼说隶变的早期特征》一文,同载《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第 105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3 丛文俊《关于汉代出土金石砖瓦文字遗迹之书体与书法美的问题》,载《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第 136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1 丛文俊先生认为,青铜器铭文、刻石与砖瓦文字是两个相互关联但不相同的文字系统,并分别以“尚方大篆”、“旧体铭石书”为名,对汉代金石砖瓦遗迹的书体及其风格美感的形成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详见《关于汉代出土金石砖瓦文字遗迹之书体与书法美的问题》一文,载《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第 133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2 丛文俊《关于汉代出土金石砖瓦文字遗迹之书体与书法美的问题》,载《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第 137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1 丛文俊《篆隶书基础教程》第 93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年。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分》,《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94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本汉》,《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0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分》,《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94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刘咸炘《弄翰余沈》,《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74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1 刘咸炘《弄翰余沈》,《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90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分见李瑞卿《清道人论书嘉言录》,《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1101、1089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1 张得容《二铭草堂金石聚》,《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第三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 年。
    
    1 方若著、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23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2 阮元《南北书派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3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张得容《二铭草堂金石聚》,《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第三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 年。
    
    1 方若著、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44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2 张得容《二铭草堂金石聚》,《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第三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 年。
    
    1 方若著、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284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2 方若著、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21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1 刘咸炘《弄翰余沈》,《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91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2 相关问题详见本文下编第五章之《关于“静态解析”、“动态还原”与作品的笔法考察标准问题》。
    3 蒋骥《续书法论·墨迹》,《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640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4 翁振翼《论书近言》,《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44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5 苏轼《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313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刘咸炘《弄翰余沈》,《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91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1 方若著、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24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2 张得容《二铭草堂金石聚》卷三,《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第三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 年。
    3 沈曾植《海日楼书论·葛祚碑跋》,《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926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4 王昶《金石萃编》卷二十四《吴故衡阳郡太守葛府君之碑》录孙星衍《寰宇访碑录》跋语,中国书店,1985 年。
    5 严可均《铁桥金石跋》,《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二十五册,第 19303 页,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年。
    6 方若着、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183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1 方若着、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184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2 方若着、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18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3 方若着、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19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4 方若着、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20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5 方若着、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22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6 方若着、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233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7 方若着、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23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8 方若着、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24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9 方若着、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34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10 方若着、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36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11 方若着、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39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12 方若着、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44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1 方若着、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40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2 方若着、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24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3 方若着、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25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4 方若着、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29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5 方若着、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292、293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6 方若着、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30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1 包世臣《艺舟双楫·答三子问》,《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6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上》,《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4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本汉》,《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0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4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学叙》,《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5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1897 年,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出版,“天赋人权”思想促成中国人人格意义的自觉,此后经由康有为、谭嗣同、毕永年、何启、胡礼垣等加以发挥和阐释。这里,康有为所提出的人的问题,即来源于人格尊严的觉察和肯定。参见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关于“十九世纪中国士大夫对中西关系之理解及衍生之新观念”的相关论述,第 34 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 8 月。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4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原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5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康有为《礼运注》,《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中华书局,1987 年。
    1 康有为《诸子改制托古考》,《孔子改制考·诸子改制托古考》卷四,第 48 页,中华书局,1958年。
    2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孔子改制考·诸子改制托古考第十一》第 267 页,中华书局,1958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分变》,《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7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年。按,这段引文几乎不变的出现在《新学伪经考》第三章里,亦可知证知二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王岗《康有为的碑学改良与古典书法美学的终结》一文中,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说明,可参见。《书法研究》,1998 年第 1 期,第 34 页。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分变》,《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7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年。
    3 《说文》叙述新莽六书云:“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明确提出程邈改订小篆的记载,却不被清人所认可。丛文俊先生对此有很好的评述,参见丛文俊《篆隶书基本教程》第 1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年。
    1 按,此种分类方法本于乾、嘉时期王澍、钱泳观点生发而来。王澍《论书剩语·隶书》云:“隶出于篆,然汉人隶法变化不同:有合篆者,有离篆者,有增篆者,有减篆者,为体各殊,讹舛错出,须要合篆乃为正则。”《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601 页。又,钱泳《书学·隶书》云:“篆用圆笔,隶用方笔,破圆为方,而为隶书。故两汉金石器物俱用秦隶,至东京汉安以后渐有戈法波势,各立面目,陈遵、蔡邕,自成一体,又谓之汉隶。其中有减篆者,有添篆者,有篆、隶同文者,有全违篆体者,鲁鱼之惑,泾渭难分。真书祖源,实基于此。迨钟傅一出,又将汉隶变为转折,画平竖直,间用钩趯,渐成楷法,谓之真书,篆、隶之道,发泄尽矣。”《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1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启功先生对此事有颇为深刻的分析,其云:“(康有为)所述书法宗派,某出于某,更凭兴会所至,信手拈来。包慎伯巳骋舌锋于前,此更变本加厉焉。最可笑者,今文家斥古文经为刘歆伪造,指其书籍而言也。康氏则云:“古文为刘歆伪造,杂采钟鼎为之。”又云:“若钟鼎所采,自是春秋战国时各国书体,故诡形奇制,与《仓颉篇》不同。”又云:“若论笔墨,则钟鼎虽伪,自不能废。”又云:“钟鼎虽为伪文,然刘歆所采甚古,考古则当辨之。”其所言,自相矛盾。第一条似谓刘歆采钟鼎之文以伪造经书。第二条似谓钟鼎之文不古。第三条则直谓凡钟鼎文皆伪。第四条则似谓钟鼎文为刘歆采更古之文字以造者。综而观之,其逻辑当如下:古文字体,为刘歆杂采各国文字所伪造,钟鼎器物铭文为春秋战国字体,故钟鼎亦俱为刘歆所伪造。康氏继云:“戊子再游京师,见潘尚书伯寅、盛祭酒伯羲所藏钟鼎文以千计,烂若云锦,天下之大观也。”今姑不论后出铜器几千几万,即以此千件而言,其为刘歆一手伪造乎,抑为造器之人一禀刘氏之说,专以刘氏伪造之字体书写铸刻乎?可见此老于何为古文,似尚瞢瞢也。”启功论《广艺舟双楫》,《启功书法丛论》第 206 页,文物出版社,2003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分变》,《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84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第 318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又,关于秦文隶变以及书体考察标准问题,参见该书第五章、第六章的相关论述。
    3 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第 339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分》,《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8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丛文俊《篆隶书基础教程》第 3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年。
    3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4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4 张怀瓘《书断》转录王愔、萧子良等人的相关记载,《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16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5 丛文俊《篆隶书基础教程》第 3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年。
    1 《广艺舟双楫·说分》,《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9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钱泳《书学·小篆》,《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1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分》,《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8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第 194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年。
    2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第 176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年。
    3 关于秦篆风格美感描述与李阳冰、邓石如艺术特色的比较分析,详见《篆隶书基础教程》相关论述,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年。
    4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榜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5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丛文俊《篆隶书基础教程》第 5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年。
    2 杨钧《草堂之灵》第 280 页,岳麓书社,1985 年。
    1 杨钧《草堂之灵》第 282 页,岳麓书社,1985 年。
    2 刘咸炘《弄翰余沉》,《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90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3 戴小京认为“古学”、“今学”的概念,来源于康有为的“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概念的比附,“同样体现了康有为藐视权威,力求打破垄断,重组传统的平民意识。”《康有为与清代碑学运动》第42 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7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翟耆年《籀史》卷上,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
    3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分》,《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83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4 关于秦系书法的演变以及书体考察标准问题,参见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第五章、第六章的相关论述。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7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第 339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
    3 裘锡圭《论秦汉时代的字体》,载《中国书法全集·秦汉刻石卷一》,荣宝斋,1993 年。
    4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4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5 庾肩吾《书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7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7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原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53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段中引文均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76、77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6 年。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7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包世臣《完白山人传》,载李宗玮解析《艺舟双楫》第 200 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年。 又,包世臣认为邓石如“草书虽纵逸不入晋人,而笔致蕴藉,无五季以来俗气”,实已说明邓氏于传统帖学格调迥异。今见邓石如“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草书联被誉为其代表作之一,实则逞意做作,恶俗不堪。包氏所谓蕴藉而无俗气,乃“善誉”之言耳。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卑唐》,《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14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梁启超对维新派新党批评云:“新党也,新党也,吾为之举其大略,白其心迹,约含数派而表之。民贼派:取泰西之新法可以压制防范吾民者。利禄派:借新政新学以博取功名富贵者。名誉派:但博维新之美名,不必求实际者。制造派:专言制造者,中国言算学者尤众,可以制造括之。科举派:科举既变,不得不转移者。风气派:随风气转移者。无耻派:专以媚外为主义者。”《清议报》第九十七册,转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第 159 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 罗继祖《两启轩笔麈》第 165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年。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导源》,《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2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沙孟海《近三百年书学》,载《20 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历史文脉篇》第 1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年。
    4 同见罗继祖《两启轩笔尘》第 165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年。
    5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第 214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叙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5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载《20 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历史文脉篇》第 1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年。
    1 上引两段分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尊碑》,《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55、75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丛文俊先生指出,碑学因其从未进入学校的正规教育系统,而馆阁干禄以其功利性引导,依然占据时人特别是青少年书法学习的主导地位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已经决定了碑学的传播缺少足够的后备资源和文化空间。详述亦可参见曹建博士论文《晚清帖学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4 年。
    3 刘咸炘《弄翰余沈》,《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90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1 刘咸炘《弄翰余沈》,《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90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2 朱大可分列包世臣、康有为学书自叙之后,对他们的做法提出严厉的批评,其云:“二氏欲驱天下之人,尽弃唐碑而习魏碑,乃其自叙得力之处反于唐碑津津道之。在人则拒之唯恐不严,在己则亲之唯恐不近,古人修辞立其诚,二氏立言矛盾至此,欲取信于后世之士,愚虽不敏,知其难矣。”《论书斥包慎伯康长素》,载《东方杂志》第二十七卷,第二号,第 29 页。
    1 关于晚清社会风尚的形成与社会各阶层、群体种种表现的具体分析,详见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2 士文化与传统士大夫阶层的转变等具体问题,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的相关论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
    3 汪沄《书法管见》,《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772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1 李祖年《翰墨丛谭》,《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85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1 刘熙载《艺概·书概》,《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13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第 207 页、209 页,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2 王国维《观堂别集》卷四《待时轩仿古玺印谱序》,上海书店影印本。
    1 段中引文均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述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51、85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道光书家周星莲曾云:“今之讲字学者,初学执笔,便高谈晋唐,满口羲献,稍得形模,即欲追踪汉魏。不但苏黄米蔡不在意中,即欧、虞、褚、薛以上溯羲、献,犹以为不足。真可谓探本穷源,识高于顶矣。及至写出字来,亦只平平无奇。噫,何弗思之甚也!”及其自述学书经历,则颇为切实,而大异于康氏倡碑之说。参见周星莲《临池管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2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段中引文均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学叙》,《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50、85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丛文俊《书法史鉴》第 18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年。
    1 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七云:“此体唐宋已有之,段成式《酉阳杂俎·诡习》内有‘官楷手书’。沈括《笔谈》云:‘三馆楷法,不可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矣。”
    2 钱泳《书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2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周星莲《临池管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2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干禄》,《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6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干禄》,《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6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榜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54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颜真卿《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题额表》,《全唐文》卷 336,第 3404 页,中华书局影印本。
    2 丰坊《书诀》,《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50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赵构《翰墨志》,《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36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韦续《墨薮》,《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3 江式《论书表》,《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4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4 窦臮《述书赋并注》,《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25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5 溥光《雪庵字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18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分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29、83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第 469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
    3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第 470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榜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5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导源》,《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23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本汉》,《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94 页。按,该段引文之后,康有为列出三十余件汉碑,并对其风格加以评述。邓代昆先生指出其中《杨统》原石久佚,“传世拓本皆伪刻”;《杨着》原石久佚,“传世拓本皆非真本”;《东海庙》原石久佚,“有北京博物馆藏黄小松旧藏剪裱本,然非真本”。 邓代昆《广艺舟双楫注译》第 263 页,四川美术出版社,2003 年。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7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详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本汉》,《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9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相关文献记载,详参邓代昆《广艺舟双楫注译》第 269 页,四川美术出版社,2003 年。又,马衡《汉石经集存》列出参与《石经》正定文字工作而见诸史籍及碑文者二十余人,康有为所列只是其中一部分。
    3 《后汉书·卢植传》载参与校经的卢植上书之文云:“臣前以《周礼》诸经,发起秕谬,敢率愚浅,为之解诂,而家乏,无力供缮写上。原(愿)得将能书生二人,共诣东观,就官财粮,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庶裁定圣典,刊正碑文。”所言“能书生”或即协卢植助誊写、书丹的文吏。
    4 蔡邕、锺繇均史载名家,古人多以其时碑版归之名下。启功对此有云:“世人闻蔡邕能文,又尝撰碑颂,遂以汉世诸碑之撰者归之。……又闻蔡邕能书,曾写鸿都门下《石经》,于是汉世诸碑之书者又俱归之,虽书风歧异,年代乖僻,不顾也。……且唐以前书碑之役,不过书佐、典签等之职责,至唐世帝王亲自操觚,丰碑大碣,遂以名宦之笔增重,不知汉世固不如是。至石经之刻,指令既出帝王,文词复属经典、字迹责在精审,不尽为书法之美也。且成于众手,并非通体蔡书,其与群碑之一手书丹者,又不能相提并论。以今出土之《熹平石经》诸残石观之,书体风格,每每不同,且无一石与世传蔡书诸碑相似者,然则何碑确为蔡书且不得知,况复辨其为真蔡伪蔡乎?”启功《郭太碑跋》,《启功书法丛论》第 140 页,文物出版社,2003 年。按,蔡邕名重当代,即便从未参与石经书丹,后人也可能附会其事。又,范晔乃南朝宋人,与蔡邕相隔二百余年,所记恐亦非确论。
    1 丛文俊《篆隶书基础教程》第 33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年。
    2 上引两段均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本汉》,《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9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
    1 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第 570 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年。
    2 启功先生也有类似的观点,参见刘涛《王羲之北游许洛质疑》,《中国书法》,1987 年,第 4 期。
    3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4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4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第 189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
    5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本汉》,《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9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6 刘墉跋云:“纵横豪宕,独开异境。所书如篆如隶,如真如草;如神龙之变化,如云鹤之翀天。万象集之手下,百体见之毫端,神乎,技矣!我无得而称之,名之曰鲁公怪体。此碑之骨力神韵,非他帖可及。”转引自《书法鉴赏大辞典》第 554 页,大地出版社,1989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分变》,《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94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分变》,《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8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梁巘云:“《瘗鹤铭》未经后人冲洗的原本,自虽多有残缺,模糊不清,而本色精神可爱,其经 人冲洗者名字却较清而神气不存矣。”又,“旧拓笔画清楚,看去却似嫩弱,近今碑石模糊,笔画 宽肥,看去反觉苍厚。”所言“苍厚”、“苍老”,与康氏所言“古朴”同意,均是面对失真拓本得出 的主观追加的印象,而与书写原貌无关。王澍《瘗鹤铭考》云:“书法虽已剥蚀,然萧疏淡远固 是神仙之迹。退谷所谓“字体宽绰,具古隶锋棱,虽刓精光莹者,分两正得。”或者推许太过,竟 谓笔法之妙可为书家冠冕,殆过也。黄长睿言“石顽难刻,且为水泐,故字无锋颖,若掘笔书者 然。昧者从而仿之,深可一笑。”谓知言者矣。”王澍《竹云题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61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4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本汉》,《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9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书法鉴赏大辞典》第 108 页,大地出版社,1989 年。
    2《书法鉴赏大辞典》第 119 页,大地出版社,1989 年。
    3《书法鉴赏大辞典》第 108 页,大地出版社,1989 年。
    4 傅山云:“旧见猛参将告示曰‘子初六’,奇奥不可言,尝心拟之,如才有字时。又见学童初写仿 时,都不成字,中而忽出奇古,令人不可合亦不可拆,颠倒疏密,不可思议。才知我辈作字,卑 鄙捏捉,安足语字中之天!”傅山《霜红龛书论》,《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458 页,上海书画出版 社,1994 年。
    1 启功《从河南碑刻谈古代石刻书法艺术》,《启功书法丛论》,第 85 页,文物出版社,2003 年。
    2 参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第 63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年。
    3 张怀瓘《书议》,《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14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12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左因生《书势》上,转自丛文俊《书法史鉴》第 15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年。
    3 刘熙载《艺概·书概》云:“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虞世南 《笔髓论·契妙》云:“然则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分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15、113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12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引文均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宝南》,《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04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丛文俊《书法史鉴》第 13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年。
    3 《宋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二》
    4 《晋书·孙绰传》云:“绰少以文才垂称,于时文士,绰为其冠,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须 绰为碑文”,《晋书·周访传》也有立碑的记载。
    5 详见华人德《魏晋南北朝墓志概论》,《中国书法全集·魏晋南北朝墓志卷》第 9 页,荣宝斋,1992年。
    6 刘涛先生称此类作品是受到楷书冲击而形成的东晋铭刻书迹的“变态现象”,称之为“方笔隶书”。 《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第 250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我们认为称之为“隶楷书”更为合适,详见拙文《北朝墓志盖题名书体及相关问题初探》,载《好太王碑暨十六国北朝刻石书法研究》第 192 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年。
    1 相关论述参见丛文俊《文献所见魏晋士大夫书法风尚之真实状态的考证》、《关于魏晋出土文字遗迹的性质与学术意义的分析》二文,载《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第167 页、第 179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2 刘恒先生指出:“雍容典雅、潇洒飘逸”的审美倾向“在宋代以后便成为江南文人的整体气质特征,而董其昌的书法风格也是在这种环境中产生出来的,只不过更典型、更具有代表性罢了。如果从地域文化特征来看,可以说,许多书法家对董书风格的认同和仿效,表面上看是囿于董书的普遍影响和时代风气的熏陶,但其深层的动力,则是来源于这种风格与其自身精神气质的契合。”《中国书法史·清代卷》第 63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年。
    3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本汉》,《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0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上引两条分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本汉》,《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94、79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论书绝句》,崔尔平《广艺舟双楫注》第 25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系》,《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1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转引自《书法鉴赏大辞典》第 94 页,大地出版社,1989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本汉》,《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9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系》,《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1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取隋》,《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0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4 均见《书法鉴赏大辞典》第 143 页,大地出版社,1989 年。
    1 《广艺舟双楫·体系》,《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1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刘涛先生指出:“东晋这类变体铭石书不仅流行于西南边陲地区,而且更盛行于首都建康(今南京),当时的书法世家王氏家族的墓志,也采用这种体态。由此,我们可以推见:东晋的这类变体在到南宫市的铭石书中是一大宗,也是当时铭石书的标准体,而且往往用于达官显贵这一阶层的铭石之作。”载《书法鉴赏大辞典》第 179 页,大地出版社,1989 年。
    3 《广艺舟双楫·宝南》,《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0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4 关于“蜕化铭石书”的界定与描述详见丛文俊《汉唐隶书通论》,载《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学术、书学研究论集》第 225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1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第 244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
    1 《广艺舟双楫·尊碑》,《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5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广艺舟双楫·传卫》,《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0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魏书·崔浩传》载:“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
    2 刘涛《清河崔氏与北魏书法》,载《书法丛刊》2000 年,第 1 期。
    3 丛文俊《北魏崔卢二门楷法蠡测》,载《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第 236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4 《颜氏家训·书证》,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1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记载“钟善三体”:铭石书、章程书、行狎书。《历代书法论文选》
    2 丛文俊先生对崔卢二门楷法传承的诸多问题,均有详细的分析,参见丛文俊《北魏崔卢二门楷法蠡测》一文,载《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第 235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3 郭宗昌《金石史》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欧阳辅《集古求真》,《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十一册,第 8509 页,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
    5 梁启超《北周<化岳庙碑>跋》,梁启超《碑帖跋》,《饮冰室合集》第五册,中华书局,1989 年。
    1 王国维认为棰拓技术在四世纪已经出现,见王国维《观堂集林·魏石经考》。
    2 杨守敬《平碑记》云:“魏碑固多隶体,此更纯以篆、隶之字掺杂其间,尤多别体……且其笔法亦不甚佳,非真得篆、隶之髓者。”
    1 分见《广艺舟双楫·十六宗》,《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25、82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广艺舟双楫·十六宗》,《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2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广艺舟双楫·尊碑》云,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此处则唯古是尊,为古是用,前后自相矛盾。
    1 华人德《论北朝碑刻中篆隶真书杂糅现象》,华人德《六朝书法》,第 10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年。
    2 详参刘锁祥《关于北魏〈皇帝南巡之颂〉碑的书法》一文,《书法丛刊》1999 年 1 期,第 15 页。
    3《广艺舟双楫·体系》,《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1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杨守敬《平碑记·中岳嵩高灵庙碑》,文物出版社,1990 年。
    2 欧阳辅《集古求真》,《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十一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年。
    4《广艺舟双楫·体系》,《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1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黄庭坚《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35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包氏《艺舟双楫·历下笔谭》认为:“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南朝遗迹唯《鹤铭》、《石阙》二种,萧散俊逸,殊途同归。而《鹤铭》剜泐已甚,《石阙》不过十余字,又系翻刻。此碑字愈千言,其空白之处,乃以摩崖石泐,让字均行,并非剥损,真文苑奇珍也。”《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5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广艺舟双楫·榜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5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4 《广艺舟双楫·余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3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5 参见坂田玄翔《四岳杂考》,载《云峰诸山北朝刻石讨论会论文选集》第 51 页,齐鲁书社,1985年。
    6 章太炎《论碑版法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77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7 陈梗桥《郑碑初探》,载《云峰诸山北朝刻石讨论会论文选集》第 94 页,齐鲁书社,1985 年。
    1 详见陈梗桥《郑碑初探》,载《云峰诸山北朝刻石讨论会论文选集》第 94、95 页,齐鲁书社,1985年。
    1 谭献评编《非见斋审定六朝正书碑目》谭廷献与魏锡曾论书,同治元年记,光绪二年重录。
    1 具体论述参见丛文俊《袁昂〈古今书评〉解析》,《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第 295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2 此处关于品第的概述,均根据丛文俊先生的研究成果,详见丛文俊《传统书法评论术语考释(25篇)》,《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第 319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3 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26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4 传王僧虔《笔意赞》,《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5 张怀瓘《书议》,《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14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6 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26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7 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26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庾肩吾《书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张怀瓘《书断序》,《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154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两段引文分见姜夔《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392、394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2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备魏》,《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2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萧衍《观锺繇书法十二意》,《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张怀瓘《书断中》,《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191、19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张怀瓘《书断中》,《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19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蒋骥《续书法论》,《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639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2 蒋和《学书杂论》,《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654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1 王澍《竹云题跋》,《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62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例如,顾炎武曾经多次强调《春秋》经典的权威性等问题。其云:“字则变古为篆,改篆为隶,书则缣以代简,纸以代缣,多历世代,转写谬误,失其本真,后儒因循,莫能改, 此通人之至论。考魏书江式言, 鲁共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仓, 献春秋左氏传, 书体与孔氏相类,世谓之古文。自古文以至于今,其传写不知几千百矣,安得无误?后之学者,于其所不能通,必穿凿而曲为之说,其为经典之害也甚矣!”《日知录集释》卷四,第42 页,中华书局,1989 年。
    1 关于“民间书法”的概念及其学术性问题,见丛文俊《论“民间书法”之命题在理论上的缺陷》,《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第 273 页,
    2 殷荪《论古代民间书法》,载《书法评论文集》第 23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年。
    3 沃兴华《论名家书法与民间书法》,《中国书法》2001 年,第 6 期,第 51 页。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备魏》,《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0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关于北朝墓志题铭制度及相关书体等问题,参见拙文《试论北朝墓志题铭的文化蕴涵及书体的装饰性问题》,载《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 年 4 月。
    2 江式《论书表》,《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1 钱泳《书学·六朝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2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0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第 435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
    2 孙过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12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取隋》,《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0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梁启超《碑帖跋》对东魏《元湛妃王氏墓志》、《李宪墓志》等的评语,《饮冰室合集》第五册,第 65 页,中华书局,1989 年。
    
    1 刘恒《试谈东魏北齐铭石书风的转变》,载《好太王碑暨十六国北朝刻石书法研究》,第 173 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年。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余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3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取隋》,《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1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备魏》,《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0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王澍跋《龙藏寺碑》,载《金石萃编》卷三十八,中国书店,1985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取隋》,《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1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载王昶《金石萃编》卷三十一,中国书店,1985 年。
    
    1 详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2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取隋》,《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1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北齐书》卷三十八《赵文深传》
    2 《周书》卷二《王褒传》
    3 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云:“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5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七《跋法帖》云:“有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年。
    2 欧阳修《集古录·后魏神龟造像碑记》云:“余所集录自隋以前碑志皆未尝辄弃者,以其时有所取于其间也。然患其文辞鄙浅,又多言浮屠,然独其字画往往多任务妙。”《欧阳修集》卷一三七《集古录跋尾》卷四,第 1582 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年。又,《与蔡君谟求书集古录序书》云:“然顾其文鄙意陋,不足以示人。既则自视前所集录,虽浮屠、老子诡妄之说,常见贬绝于吾儒者,往往取之而不忍遽废者,何哉?岂非特以其字画之工邪?然则字书之法虽为学者之余事,亦有助于金石之传也。”《欧阳修集》卷七十《居士外集》卷二十,第 742 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年。
    3 苏轼《东坡题跋·书黄子思诗集后》云:“予尝论书,以谓锺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锺王之法益微。”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年。
    4 黄伯思《东观余论·论书六则》,《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8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1 赵孟坚《论书法》,《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15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2 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26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金石萃编》卷二十七《司马元兴墓志》后按语,中国书店,1985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十六宗》,《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2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徐浩《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27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27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项穆《书法雅言·书统》,《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513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丛文俊《晋书妙在字外与唐书功在字内说论析》,《中国书画》2003 年第 8 期,第 35 页。按,该文专门讨论晋、唐二系笔法及其审美风格的异同问题,可参见。
    4 徐浩《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27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5 梁巘《评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57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苏轼《东坡题跋·题笔阵图》,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年。
    2 苏轼《东坡题跋·书黄子思诗集后》,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年。
    3 苏轼《东坡题跋·书吴道子画后》,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年。
    1 引文分见米芾《海岳名言》,《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362、36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1888 年,康有为以一介监生,在北京屡次上书谀頌朝中权贵,又倡言变法之事,终未果而应试 亦不售。急功近利而屡遭挫折,遂导致逆反心理和不满情绪的滋长。参见马忠文《1888 年康有为在北京活动探微》一文,《浙江学刊》2002 年第 4 期,第 197 页。按,《广艺舟双楫》中尊魏而卑唐的骇俗之言当与康氏本人的性格以及当时的心态有密切的关系。
    1《广艺舟双楫·卑唐》,《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1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虞龢《论书表》,《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5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钱泳《书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2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刘咸炘《弄翰余沈》,《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92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黄伯思《东观余论·法帖刊误》云:“淳化中,内府既博访古遗迹,时翰林侍书王着受诏叙正诸帖。着虽号工草隶,然初不深书学,又昧古今,故秘阁法帖十卷中,璠珉杂糅,论次乖讹,世多耳观遂久莫辨。”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导源》,《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2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1 刘咸炘《翰墨余沉》,《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90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2 张得容《二铭草堂金石聚》,《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第三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 年。
    1 华人德《评帖学与碑学》,《书法研究》,1996 年,第 1 期,第 18 页。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4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许慎《说文解字叙》,《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1 崔瑗《草势》,见于卫恒《四体书势》,《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1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传蔡邕《九势》,《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张怀瓘《书议》、《六体书论》评张芝书法之语。分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147、213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4 唐太宗《指意》,《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12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5 传王羲之《书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2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关于“形”、“势”、“意”的具体分析说明,详见丛文俊《传统书法评论术语考释》,载《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第 319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2 刘熙载《艺概·书概》,《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1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4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4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黄庭坚《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35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4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张怀瓘《书议》,《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14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参见刘涛关于北魏洛阳时期楷书的论述,《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第 432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余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3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余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3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以上论述详见华人德《魏碑体》一文,文载华人德《六朝书法》第 63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1 丛文俊《魏碑体考述》,文载丛文俊《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第 245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尊碑》,《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5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购碑》,《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5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同见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第 57 页,文物出版社,1997 年。
    2 方若着、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第 244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年。
    1 华人德《分析〈郑长猷造像记〉的刊刻以及北魏龙门造像记的先书后刻问题》,载《六朝书法》第 97、9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年。又,关于《二十品》的具体制作过程,包括书刻问题、造像记的位置与刊刻方法,以及刻工身份与来源等问题,华人德先生均有深入的分析,详见华文。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十六宗》,《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2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十六宗》,《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2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刘咸炘《翰墨余沉》,《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91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1 丛文俊《魏碑体考述》,载丛文俊《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第 248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2 黄惇《北朝刻石书法若干问题之研究》,载《好太王碑暨十六国北朝刻石书法研究》第 161、162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学叙》,《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4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周煦良《谈碑刻》,载《现代书法论文选》第 254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 年。
    2 详见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5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执笔》,《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3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袁昂《古今书评》,《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萧子云《古今书人优劣评》,《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执笔》,《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3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关于生宣纸、羊毫笔的普及问题,详见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相关论述,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年。另可参见华人德《论长锋羊毫》,《中国书法》1995 年,第 5 期。
    2 周星莲《临池管见》对此有所阐发,其云:“尝见某帖跋尾,有驳赵文敏笔法千古不易之说者, 谓欧、虞、褚、薛笔法已是不同,试以褚书笔法为欧书结构,断难相合,安得谓千古不易乎?余窃笑其翻案之谬。……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谓笔锋落纸,势如破竹,分肌劈理,因势利导。要在落笔之先,腾掷而起,飞行绝迹,不粘定纸上讲求生活。笔所未到气已吞,笔所已到气亦不尽。故能墨无旁沈,肥不剩肉,瘦不露骨,魄力、气韵、风神皆于此出。书法要旨不外是矣。集贤所说,只是浑而举之。古人于此等处,不落言诠。余曾得斯旨,不惮反复言之,亦仅能形容及此。会心人定当首肯,若以形迹求之,何异痴人说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24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周星莲《临池管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2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翁方纲《复初斋书论集萃》,《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718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2 梁巘《评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57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44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4 关于包世臣探寻笔法的方法以及“始艮终乾”说的讨论等问题,可参见李宗玮解析《艺舟双楫》第 13、28 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年。
    1 何绍基《东洲草堂书论钞》,《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841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2 梁巘《评书帖》,《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57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执笔》,《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4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姚配中《书学拾遗》中对包世臣平颇捻管之法加以引申,明确提出并论证了“绞转”、“翻转”笔 法问题。《明清书法论文选》第 81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按,此说是针对以羊毫笔、生宣纸作字而言,与羊毫笔锋长腰软的性能以及相应的捻管平移笔法有关。从原理上来说,绞转是要发挥毛笔腰身横向旋转的力量,相对而言,狼毫笔腰身的旋转比较轻微短促,笔形也能迅速还原并保持原有的弹性,因此能在提按中略加旋转即可清晰地完成迅疾微妙的笔势转换和连接;而羊毫笔尤其是长锋羊毫腰身柔弱,使转不灵的弊病,使得这一笔法的精髓难以再现,以致只能依靠平移、捻管之类笨拙、夸张的方法来完成。值得一提的是,由此呈现出的拖沓、沉闷的效果与碑版拓本因模糊、残泐而带来的拓本效果颇为接近,由此也被清人自视为可以表现“篆隶笔意”的方法之一。我们并不否认“绞转”作为清人表现金石气或新理异态的一种新型笔法的审美价值,但是经过长锋羊毫、生宣纸夸张变形的绞转笔法并非所谓“汉魏古法”的真实面目则可确定无疑。
    
    1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4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张怀瓘《书议》,《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14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26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53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5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余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3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余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3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叙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5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3 参见华人德《六朝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年 12 月;丛文俊《包头汉墓出土残碑散考》,《中国书法》2001 年,第 1 期,第;丛文俊《魏广陵王元羽妻郑太妃墓志考》,《中国书法》2005年,第 9 期;刘恒《北朝墓志题跋二则》,《书法丛刊》2002 年,第 2 期;邱振中《从〈元彬墓志〉、〈元绪墓志〉看刻工对作品的“误读”》,邱振中《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 于书亭《上下碑琐谈》,载《云峰诸山北朝刻石讨论会论文选集》第 180 页,齐鲁书社,1985 年。
    1 引文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2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前四段引文分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05、827、843、832 页,上海书 画出版社,1996 年;后见孙玉祥、李宗玮解析《广艺舟双楫》第 320 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年。
    1 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64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杨守敬《学书迩言》,《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71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3 分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榜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54、85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分变》,《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78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论书绝句》,孙玉祥、李宗玮解析《广艺舟双楫》第 319 页,北京图书馆出 版社,2004 年。
    3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叙学》,《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5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释“古”为“除却常情”,此处所谓“常情”与“常态书写”并言,并非该词的原意。《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26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分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04、809、834、85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32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包世臣《广艺舟双楫·国朝书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656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2 丛文俊《释“妙品”、“能品”、“逸品”》,载丛文俊《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 论集》第 335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3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备魏》,《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08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系》,《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820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刘咸炘《弄翰余沈》,《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 911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1 引文分见丛文俊《从〈广艺舟双楫·碑评〉看康有为倡碑及审美之寄兴所在》,载丛文俊《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第 400、401 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1 丛文俊《书法史鉴》第 29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年。
    1 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第 247 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年。
    2 虞世南《笔髓论》云:“然则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刘熙载《艺概·书概》则云:“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分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第 113、715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 年。
    1. 华人德《评帖学与碑学》,《书法研究》1996 年,第 1 期。
    2. 王渊清《对清代碑学的成因及其文化意义的现代解释》,《书法研究》1994 年,第 2 期。
    3. 刘恒《清代学术风气与书法潮流》,《中国书法》2001 年,第 1 期。
    4. 郑军《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 年,第 4 期。
    5. 陈江《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早期文本——《广艺舟双楫》的思想文化解读》,《学术月刊》2000 年,第 7 期。
    6. 华人德《清代的碑学》,《书谱》1985 年,第 5 期。
    7. 刘涛《“碑学”发微》,《书法谈丛》,中华书局,1999 年。
    8. 朱大可《论书斥包慎伯康长素》,《东方杂志》第二十七卷,第二号。
    9. 刘涛《清河崔氏与北魏书法》,《书法丛刊》2000 年,第 1 期。
    10. 刘锁祥《关于北魏〈皇帝南巡之颂〉碑的书法》,《书法丛刊》1999 年,第 1 期。
    11. 沃兴华《论名家书法与民间书法》,《中国书法》2001 年,第 5 期。
    12. 丛文俊《晋书妙在字外与唐书功在字内说论析》,《中国书画》2003 年,第 8 期。
    13. 王岗《康有为的碑学改良与古典书法美学的终结》,《书法研究》1998年,第 1 期。
    14. 刘涛《王羲之北游许洛质疑》,《中国书法》1987 年,第 4 期。
    15. 白谦慎《关于明末清初书法史的一些思考——以傅山为例》,《书法研究》1998 年,第 2 期。
    16. 华人德《论魏碑体》,《中国书法》2000 年,第 6 期。
    17. 丛文俊《包头汉墓出土残碑散考》,《中国书法》2001 年,第 1 期。
    18. 丛文俊《魏广陵王元羽妻郑太妃墓志考》,《中国书法》2005 年,第 9 期。
    19. 刘恒《北朝墓志题跋二则》,《书法丛刊》2002 年,第 2 期。
    20. 华人德《论长锋羊毫》,《中国书法》1995 年第 5 期。
    1. 《宋书》,中华书局,1974 年。
    2. 《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
    3. 《汉书》,中华书局,1962 年。
    4. 《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 年。
    5. 《晋书》,中华书局,1974 年。
    6. 《魏书》,中华书局,1974 年。
    7. 《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 年。
    8. 《周书》,中华书局,1971 年。
    9. 《北史》,中华书局,1974 年。
    10. 丛文俊《书法史鉴》,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年。
    11. 丛文俊《篆隶书基础教程》,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年。
    12. 丛文俊《揭示古典的真实—丛文俊书学、学术研究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年。
    13. 丛文俊《中国书法全集·商周金文》,荣宝斋出版社,1992 年。
    14. 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15. 丛文俊《丛文俊书法研究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年。
    16.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 年。
    17.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年。
    18. 沙孟海《沙孟海论书丛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 年。
    19.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观堂别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20. 梁启超《康有为传》,团结出版社,2004 年。
    21.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5 年。
    22. 启功《启功书法丛论》,文物出版社,2003 年。
    23. 祝嘉《广艺舟双楫疏证》,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9 年。
    24. 崔尔平《广艺舟双楫注》,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 年。
    25. 邓代昆《广艺舟双楫注译》,四川美术出版社,2003 年。
    26. 孙玉祥、李宗玮解析《广艺舟双楫》,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年。
    27. 李宗玮解析《艺舟双楫》,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年。
    28. 戴小京《康有为与清代碑学运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年。
    29.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
    30. 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年。
    31. 《宣和书谱》,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年。
    32. 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第三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 年。
    33. 吕世宣《爱吾庐题跋》,《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第二十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 年。
    34. 汪鋆《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十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年。
    35. 吴大澂《铁华盫金石录补》,《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第三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 年。
    36. 张得容《二铭草堂金石聚》,《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三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年。
    37. 《20 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历史文脉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年。
    38. 《20 世纪书法研究丛书·考识辨异篇》,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年。
    39. 刘涛《书法谈丛》,中华书局,1999 年。
    40. 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
    41.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 年。
    42. 杨钧《草堂之灵》,岳麓书社,1985 年。
    43.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44.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诸子改制托古考》,中华书局,1958 年。
    45. 罗继祖《两启轩笔尘》,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年。
    46. 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二十五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年。
    47. 钱大昕《关中金石记录》,《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十九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年。
    48. 钱大昕《山左金石志序》,《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十九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年。
    49. 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50.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
    51. 端方著、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 年。
    52. 王昶《金石萃编》,中国书店,1985 年。
    53. 严可均《铁桥金石跋》,《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第三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 年。
    54. 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文物出版社,1997 年。
    55. 华人德《六朝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年。
    56. 华人德主编《历代笔记书论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年。
    57. 《好太王碑暨十六国北朝刻石书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年。
    58. 《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 年。
    59. 赵崡《石墨镌华》,《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二十五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年。
    60. 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华书局,1977 年。
    61. 《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年。
    62. 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年。
    63. 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大地出版社,1989 年。
    64. 郭宗昌《金石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5. 欧阳辅《集古求真》,《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十一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年。
    66. 梁启超《碑帖跋》,《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 年。
    67. 叶昌炽《语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
    68. 柯昌泗《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2005 年。
    69. 《云峰诸山北朝刻石讨论会论文选集》,齐鲁书社,1985 年。
    70.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中华书局,1989 年。
    71. 《书法评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年。
    72. 余冠英、周振甫主编《欧阳修集》卷一三四《集古录跋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年。
    73. 余冠英、周振甫主编《欧阳修集》卷七十《居士外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年。
    74.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75.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年。
    76. 《康有为书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书艺出版社,2002 年。
    77. 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年。
    78. 华人德《中国书法全集·魏晋南北朝墓志卷》,荣宝斋,1992 年。
    79. 苏轼《东坡题跋》,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年。
    80. 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1984 年。
    81. 祝嘉《书学史》,中国书店,1987 年。
    82. 祝嘉《书学论集》,金陵书画社,1982 年。
    83. 黄伯思《东观余论》,中华书局,1988年。
    84. 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黄山出版社,1996年。
    85. 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
    86. 华人德、白谦慎编《兰亭论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年。
    87.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年。
    88. 姜羲华、吴根梁编校《康有为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89. 邱振中《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
    90. 启功《古代字体论稿》,文物出版社,1999 年。
    91. 王元军《六朝书法与文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年。
    92. 颜之推《颜氏家训》,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93. 阮元《揅经室三集》,中华书局,1993 年。
    94. 王壮弘、马承名 《六朝墓志检要》,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年 。
    95. 杨殿珣《石刻题跋索引》,商务印书馆,1990 年。
    96. 杨震方《碑帖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97. 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文物出版社,1985 年 。
    98. 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科学出版社,1956 年。
    99. 张彦生《善本碑帖录》,中华书局,1984 年。
    100. 《中国书画全书》,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年。
    101.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