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现实美观念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诗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泉之一。它奠定了中华美学的底色和基调。其中所反映的美学观念是丰富多彩的,是周代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内心咏叹和思考结晶。本文着重从文本解读出发,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指导下,运用历史的逻辑的辩证分析的方法,综合考察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发展水平和人们的审美心理因素,力求全面系统地梳理《诗经》中的现实美学观念形态。并把死亡美学、社会美学纳入研究对象,阐释文本所潜在的美学意蕴。文章由七个部分组成:
     绪论:论述《诗经》中美学原初审美意识的观念形态,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方法、意义和价值。
     第一章:从意象入手,以“水”和“鸟”为例,从人的情感与自然物象之间联系出发,论述自然美观念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回到人本位,阐述人体的审美构建,从原始图腾与生殖崇拜的角度,分析“人”的美,并论述人的心灵美的价值。
     第三章:进入婚姻视角,阐释青年男女的爱情婚恋,在婚前、婚中、婚后三个不同阶段,对情感的认知、体验与反省。
     第四章:阐述周人对死亡的感悟,在对亲人逝世的无限哀悼中,体悟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美学意蕴。
     第五章:,体察周人对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认识与感悟。论述社会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反映,特别是对“乐土”的追求。
     结语:综合全文,提炼升华主题,从“美学是一种观念”的视角出发,引发后人对《诗经》美学的不断探索。
"The Book of Songs" is one of the sources of Chinese culture. "Book of Songs" laid the background color and tone of Chinese aesthetics. The reaction of the aesthetic concept which is rich, real life is the Zhou people's inner chan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text reading from the start, in the view of Marxist aesthetic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use of the dialectical logic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t the level of people's minds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combing "Poetry The "aesthetic ideology in reality. And the aesthetic of, death; social and aesthetic into the study to explain the text of the aesthetic means.
     The article is consist of seven parts: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aesthetic sense of the original concept of aesthetic form, mainly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this research, research methods, significance and value.
     Chapter I: begin with the image of water and birds, for example, from a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natural beauty and the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Chapter II: Back to the human standard, describ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uman being body, and the reproduction from the original totem worship perspective of "human" , and discusses the value of the human mind and the soul.
     Chapter III: Entering the marriage perspective, explain the loving and marriage between young men and women, before marriage, marriage, devorce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emotional awareness,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
     Chapter IV: Described the perception of death, in the infinite mourning the death of their loved ones in understanding the life out of existence Poems.
     Chapter V: The people living in one society, Zhou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perception.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social aesthetics reflected in his works, especially the "promised land" of the pursuit.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text, refining distillation of themes, from the "aesthetics is a concept" perspective, lead to later generations of the "Book of Songs" Aesthetics of continuous exploration.
引文
①洪湛侯:《诗经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页。
    ②蒋孔阳:《蒋孔阳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18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二卷,第217页。
    ②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页。
    ①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版。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847—877页。
    ①朱光潜:《谈美》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206页。
    ①李泽厚:《美学三书》,商务印书馆,第37页。
    ②章学诚:《文史通义》,内一篇《易教上》,上海书店, 1988年影印版。
    ①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5页。
    ②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3页。
    ①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①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②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10第一版,第60页。
    ③朱光潜:《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版,第28页。
    ①宗白华:《美学的散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第111页。
    ①朱自清:《古诗歌笺释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①傅道彬:《“兴”的艺术源起与“诗可以兴”的思想路径》载《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
    ②普列汉若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①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70页。
    ①刘义庆撰,徐震堮?悖骸妒浪敌掠镄<恪罚谢榫郑? 1984版,<容止>三、十二、十七。
    ①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中华书局,1975年,第1967页。
    ②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作家出版社,1957年,第48---49页。
    ①金启华、朱一清、程自信主编:《诗经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页。
    ①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①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卷,第346页。
    ②金启华、朱一清、程自信主编《诗经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0页。
    ①朱东润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篇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新一版,第392页。
    ①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第61页。
    ①杨民康:《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第148页。
    ①姜义华:《孔子——周秦汉晋文献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①艾伦·波:《创作哲学》,G麦克迈克尔,美国文学作品选,纽约,麦克米兰出版社,1974年。
    ①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上卷),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
    ②罗洛·梅:《爱与意志》,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7年版。
    ③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4月版,第103页。
    ①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7月版,第64页。
    ①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85页。
    ①《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3页。
    2、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79年版。
    5、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6、叶维康:《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4年版。
    7、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8、闻一多:《闻一多全集》, (1·2·4)卷,三联书店,1982年版。
    9、朱光潜:《谈美》,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年版。
    10、《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
    11、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
    12、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版。
    13、易建德:《美学知识问答》,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4、方玉润:《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5、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16、金启华、朱一清、程自信主编:《诗经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7、李泽厚、刘刚纪:《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8、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19、余冠英:《诗经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版。
    20、刘毓庆,贾培俊,张儒:《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1、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夏传才:《诗经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3、夏放:《美学:苦恼的追求》,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24、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5、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第一卷,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版。
    26、《诗经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6年版。
    27、李蹊《诗经中自然物的心灵化与山水审美》《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27、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8、薛富兴:《山水精神——中国美学史文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9、唐嘉弘主编:《先秦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0、宗白华:《美学的散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1、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2、陈战国、强昱:《超越生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智慧》,河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陆扬:《死亡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颜翔林:《死亡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5、战学成:《丧礼与<诗经>悼亡诗》载《学术交流》2006年第4期,第154—156页。
    36、方英敏:《论<诗经>中的人体审美观念》载《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9期,第17—20页。
    37、王畅:《论美是观念及其理论内涵》载《求是学刊》1998年第2期,第67—72页。
    38、梁海:《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载《光明日报》2009年11月29日。
    39、彭燕:《<诗经>女性研究》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40、杨媚:《<诗经·国风>中的水意象解读》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3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