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之自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虽然身体观研究在当代西方学界日渐流行成为一大显学,对中国亦影响甚大,但有学者认为,相较于西方的意识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自身特性即在于其根深蒂固的身体性。对于当前社会对自我问题的困惑,相较于认识自我,成为自我更具有其实在意义,笔者认为,自我的成为和实现离不开身体的体显和践行,自我也在身体获得自己的界限,是有限的自身。故身体问题是解决自我问题的关键。而《老子》作为道家经典,以深刻的见地表达了对身体的推崇,故本文从老子的贵身思想谈起,致力于探究自我的特质和实践意义。而在老子那里,自我与无我是分不开的两个关键词,老子的大部分文本都是以无我论的辩证形式来论证其对自我的看法。故论文的第一部分集中对老子的贵身思想进行全面的论述:通过对道和身体间的关系强调身体的重要性,并通过形一心(神)一气三元结构来论证其身体思想的具体内涵,强调身心合一,一气流行;第二部分承袭上章内容通过对老子贵身哲学思想意义的具体阐述,对自我问题的解决做出解答,并用三章来分别论述自我、无我与身体间的联系,并最终指向有道之世的到来。
     简而言之,老子的贵身思想集中表明了“人”在其世界中应该占有的位置和行进的方向。道化生万物,混混然存在于天地间,身体,作为道的承载和体显的场所,作为人之为人的立足点,是自我立之根本。老子贵身,试图通过自我与无我的辩证统一来强调对自性的持守和保护,以自身为重,知晓自身的界限和位置。那么,在老子看来,自我的迷失的原因即在于“以身轻天下”,一味向外追逐,不仅遗忘了自身,最终也就陷入了泥潭,无法自拔。但并不意味着自我应该卷缩在自身的蛋壳里与世隔绝,相反,老子以否定的形式希望人积极在世界中去寻找自己适当的位置,出而知返,在不断向外追寻的过程中亦要不断的回归自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自我的困惑,打开生命向上的方式,在人生中找到意义的支点。而同时一物之为一物,亦要保持他者的他性,让其自然而然,只有这样,万物各安其位,有道之世才能到来。
Although, the thought of body has gradually become a prominent one in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which strongly influences China at the same time, some scholars think, compared to the western conscious philosophy, the characteristic itself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lies in its deep-rooted nature of body. For the confusion of the inner self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ociety, compared with understanding of oneself, becoming oneself has the meaning more substantial.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elf cannot do without the manifest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body, meanwhile, self gains its boundary in the body with limitation. Therefore, the problem of body is the key to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self. as the Taoist classic, expresses its esteem to the body with deep insight, so this thesis concentrates on 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 as the body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So my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first part focus on the demonstration of Laozi's thought of body; second part uses three chapter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body and self, no-self b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body thought, and direct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world full of Tao.
     In brief, the Tao transmutes all things, body also comes from it. Body, as the existence and practice of Tao, as the standpoint of human being, is the root of the standing of self. Therefore, Laozi praises highly the body, emphasizes the holding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nature of self by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self and no-self, he think that one should take self seriously and know its own limit and position. In Laozi's opinion, why the self is lost lies in " treating body with a reckless attitude", one pursues for the outside blindly and stubbornly, the result is not only one forgets oneself but also he gets bogged down in the quagmire and can't extricate himself finally. But this doesn't mean "isolated with the world", instead, he, through the negative way, hopes that one should be active to find his own position in the world, return to himself constantly in the process of pursuing the outside.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truly solve the problem of self-confusion, open the way upward of life and find the fulcrum of meaning in the life. And one thing for which it is, the holding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nature of itself is also quiet important, making it to be itself, only in this way can realize the world full of Tao.
引文
[2]杨儒宾、祝平次,儒学的气论和功夫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5页。
    [3](德)弗里德里希·尼采著,黄明嘉译,快乐的知识[M],第270节,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139页。
    [4]汪堂家,自我的觉悟——论笛卡尔与胡塞尔的自我学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77页。
    [8](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斐多篇[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72a。
    [9]同上,64c。
    [10]同上。
    [17]张再林教授在《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一书中从宇宙的身体性、伦理学的身体性和宗教观的身体性三方面专题论述了中国哲学的身体性,详情参见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8](美)安乐哲(Roger T.Ames),彭国翔编译,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家与道家[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8页。
    [19]方英敏,贵身:身体的本体认定——先秦身体哲学的核心命题[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56-60 页。
    [20]张再林,身体·对话·消融——身体哲学视阈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问题[J],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11-13页。
    [21]详见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79-89页。
    [22]杨儒宾,儒家身体观[M],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年:第1页。
    [23]黄俊杰,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J],现代哲学2002年3月:第55-66页。
    [24]蔡壁名,身体与自然——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中心论古代思想传统中的身体观[M],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23页。
    [25]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3页。
    [26]参见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十一章:文化新观念的开创——老子的道德思想的成立。
    [27]本文引用老子文本全都按照以下版本: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故之后引用直接说明章节。
    [28](汉)河上公,宋刊老子道德经[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36]张曙光,身体哲学:反身性、超越性和亲在性[J],学术月刊,2010年10月:第28-32页。
    [37](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4页。
    [38]郑震也在谈到身心二元论的时候指出,不要试图去调和身心关系,这根本不过只是从身心二元论所提供的错误平台上来消除二元论的错误。详见郑震,身体图景[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39]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以中国经典为中心的跨文化观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7]见陈赞,《作为政治行为的修身——对<论语·为政>第1-4章的思考》一文,载于《中国儒学第三辑》:第93页。
    [48]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46页。
    [49]同上,第93页。
    [50]《论语·子罕》
    [54]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以中国经典为中心的跨文化观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74页。
    [55]杨儒宾,儒家身体观[M],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年:第196页。
    [56](明)释德清,道德经解[M],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6页。
    [57]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以中国经典为中心的跨文化观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75页。
    [58]汤浅泰雄,“气之身体观”在东亚哲学与科学的探讨[A],见杨儒宾编,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与身体观[C],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3年:第74-75页。
    [59]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以中国经典为中心的跨文化观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00页。
    [60]杨儒宾,儒家身体观[M],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年:第82页。
    [61](美)安乐哲(Roger T.Ames),彭国翔编译,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家与道家[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页。
    [62]《孟子·滕文公下》
    [70]《论语·子罕》
    [71]萧天石,道德经圣解[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38页。
    [72]但是自我的边界不是固定性的,而是可能性的。每当通过反思,使自我成为反思和寻求的对象,自我就从情境中分辨出来,故老子看重的是“出而知返”,强调“反者,道之动”。
    [73](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39页。
    [77]见王真的《道德经论兵要义述》参见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03页。
    [78]详见王庆节,老子自然的概念:自我的自己而然与他者的自己而然[J],求是学刊2004年11月第31卷第6期:第42-50页。
    [79]同上。
    [80]《孟子·滕文公上》
    [87]《论语·学而》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2. (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3. (明)释德清,道德经解[M],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萧天石,道德经圣解[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8.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9.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校释[M],王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10.饶宗颐,老子想尔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1.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12.杨儒宾、祝平次,儒学的气论和功夫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3.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4.郑震,身体图景[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15.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以中国经典为中心的跨文化观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6.(美)安乐哲(Roger T.Ames),彭国翔编译,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家与道家[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17.杨儒宾,儒家身体观[M],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年。
    18.蔡壁名,身体与自然——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中心论古代思想传统中的身体观[M],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社,1997年。
    19.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汪堂家,自我的觉悟——论笛卡尔与胡塞尔的自我学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2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2.(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斐多篇[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2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24.钱穆,现代学术论衡[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25.(美)伊磐可,天地之间:中国的自我概念(Between the earth and heaven: conception of the self in china),载Michael Carrithers等合编《人的范畴》(The category of the pers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1985)。
    26.(日)田中裕/著,包国光/译,怀特海:有机哲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7.方东美先生,原始儒家道家哲学[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
    28.陈赞,天下或天地之间:中国思想的古典视域[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29.萌萌主编、刘小枫等著,启示与理性:从苏格拉底、尼采到施特劳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30.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
    3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
    32.王庆节,老子自然的概念:自我的自己而然与他者的自己而然[J],求是学刊2004年11月第31卷第6期:第42-50页。
    33.周瑾(周与沉),从身体的角度看——中国身体观研究述评,摘自学术中华网: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7727,2006年10月12日。
    34.黄俊杰,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J],现代哲学2002年3月:第55-66页。
    35.张曙光,身体哲学:反身性、超越性和亲在性[J],学术月刊,2010年10月:第28-32页。
    36.方英敏,贵身:身体的本体认定——先秦身体哲学的核心命题[J],江西社会科学201 0年第3期:第56-60页。
    37.陈赟,《作为政治行为的修身——对<论语·为政>第1-4章的思考》[A],王中江,中国儒学第三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81-107页。
    38.汤浅泰雄,“气之身体观”在东亚哲学与科学的探讨[A],杨儒宾,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与身体观[C],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3年:第74-7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