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繁荣:制度、秩序与力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总共分为九个部分,导言、结束语与正文(七章)。
     导言部分,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基本理路,主要交代国家目的、由来;一是国繁荣的考察路径述源。
     第一章,国家繁荣的概述。分为三个部分,西方繁荣实践史考察、西方繁荣思想史考察、国家繁荣的理论概述。在实践实史考察中,主要选定古代雅典、罗马,近现代英国、美国以作为考察对象。在大体遵循价值、制度、秩序与力量的线索基础上,在合适场合与时机,略有重点地交待其相同与相异处。相同处是后人对前人的继承,’相异处表征了后人对前人的修正。思想史部分,对思想力量在西方繁荣中的角色作用,我略微申明了自己看法,并以培育西方繁荣思想力量的客观基础,间接重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张。在西方思想力量发展与繁荣方面,我取先详后略的策略,抽出西方思想常常存在张力的特征及与之相关的线索,并认为西方后世思想成就,就是围绕这些线索层层剥笋的结果。在国家繁荣理论概述部分,首先进行了国家繁荣的理论追述。一是古典繁荣理论,重点取色诺芬的《经济论》,在近现代部分,重点取斯密的《国富论》、《道德情操论》与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此外,约略涉及米塞斯、刘易斯、熊彼特的见解,然后是罗马俱乐部成员、福山、奥尔森、克鲁格曼、德尼·古莱及梅斯奎塔等的反思。一是国家繁荣的一般表述,专门就制度、秩序、力量等,略作表述。不过,我将重点放于西方人在制度、秩序、力量中所注入的“灵魂”之上。
     第二章,国家繁荣的根基,分三部分。一是问题与制度,一是制度漏洞,一是制度构建、制度安排与制度参与。本章,主要是根据我所掌握材料并结合现实所进行的某些思考。
     第三章,国家繁荣的机制。本章分三部分,一是制度与秩序,主要从制度形成角度,引入秩序的生成,以及制度所承载的技术性任务诉求与伦理性任务诉求对秩序形成与可持续性的影响作用。一是秩序与碎片化,主要从制度四个整合功能角度,谈及秩序之所以碎片化的原因。一是秩序的维度:规范、有序与活力。认为秩序是创制合理、适用平等的产物,而活力则是秩序所以形成与具备可持续性的表征。
     第四章,国家繁荣的关键。本章分三部分,一是秩序与力量,通过一些案例而述及秩序与力量的基本关系及其重要性。一是力量获得与壮大。通过分析,提出基本制度正义应当作为根本原则而表现于一切层面,以防止共同体或国家发展出“一切人与一切人作对”的治道模式;抑止社会原子理性,即极端实用主义;主张充实与拓深学校教育与培育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给民众一定自主空间,给予并为之创造“自学”机会。一是力量使用,主要是涉外力量,约略述及某些后发国家在强大后的历史教训,主张后发国家在强大后,要学会以新的文明的常态方式与他者打交道。
     第五章,国家繁荣的障碍。分两部分,一是涉及损害国家繁荣的负面现象,借用“文化休克”、“越战泥沼”、“安然”事件、“破窗户效应”等来指代可能影响国家繁荣的一些典型问题。一是对前述损害国家繁荣的负面现象的导因分析。
     第六章,国家繁荣在中国。本章分三部分,一是中国社会基本现状,即我们的成绩与问题。一是中国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历史与现实基础。目的只有一个:要求我们在实现国家繁荣中,注意脚下所踩的这片土地。一是影响中国繁荣的要素分析。主要交待体制内与体制外所存现象及其成因。
     第七章,中国繁荣实践。本章分两部分,一是我们的国家目的。这是重申我在前面所述基本主张。一是中国繁荣的保障、突破与路径。即,就实现全国繁荣与我国边疆繁荣而表达一些个人思考。
     最后是结束语,这是对我的基本思路的一个总括与我对国家繁荣的三点阐述。
     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关口。这关口,不在于人们所倡言的国家竞争。事实上,常态国际竞争会永远存在,不必将之当洪水猛兽,并时常采取非常态手段予以应对。这关口,也不在于经济学家们所倡言的国有企业改制到了攻坚阶段。一国社会没那么多“坚”需攻。相反,在当下中国,我们所面临的优势问题是社会参与的准入制度不公、基础不平等,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
     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将心态摆正,不要企求“一揽子”解决方案。不过,必须现在动手,在把握社会公平正义的元价值前提下,既有总体布局,又有战略控制,更有微观切入路径,通过在基层细致探索与深度求证,逐步形成切合现实的常态发展战略与路径,辅之以法制的固化,那么,凤凰涅槃之下,必定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共同体的伟大复兴与共同繁荣!
This dissertation total is divided into nine parts, Introduction, Conclusion and the text (seven chapters).
     Introductory mainly consists of two parts:the first is the basic road of national purpose and origin; the second mainly examine the path of national prosperity.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overview of national prosperity,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rosperity in practice and in mind, the overview of the theory of national prosperity. During the real history studying, the main selection consists of ancient Athens, Rom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study objects Based on the clues which are generally followed by the values, systems, order and strength, it focus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appropriate forum and time, The same point is the inheritance among different generations, while the differenc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improvement from the predecessors to the descendants. In the ideological history, I have some humble views on the role of the power of thought in western prosperity, and reiterate the idea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directly by fostering the power of western prosperity. A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western ideological power, I find out the tension character of western thought as well as its reference, and view the later achievements of Western thought as the result of clues analysis. In an overview of the theories of national prosperity, I recount the theory of national prosperity. Firstly, I focus on the "Economic Theory" by Xenophon in the classical theories of prosperity, "Wealth of Nations"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by Smith and "The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 by Liszt i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theories. In addition, I roughly list the views of Mises, Lewis, Schumpeter, then the reflections of the members of the Club of Rome, Fukuyama, Olsen, Krugman, Denis·goulet and Meisikuita. Secondly, the general formulation of national prosperity. Here, I briefly discuss system, order, power. However, my focus is the soul based on the system, order, power.
     Chapter II,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prosperit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One is the problem and the system, one is the loopholes of the system, and the last is system construction, arrangements and participation. This chapter is mainly some thought based on the material I have mastered and the reality.
     Chapter III, the mechanism of national prosperity. This chapter includes three parts:firstly, system and order, starting from the system formation, it introduces the generation of order, the technical tasks and ethics task demands laid on the system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order. Secondly, order and fragment, which mainly discuss the four functions of the system integration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fragmented. Thirdly, order dimensions:standard, order and vitality. Order is the reasonable and equitable product, while vitality is the symptoms of the formation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order.
     Chapter IV, the key to national prosperity. This chapter is composed of three sections:firstly, order and power. Through a number of the cases, I illustrate the fundament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rder and power, as well as its importance. Secondly, the acqui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ower. Through analysis, the basic system of justice should be put forward as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reflecting in all levels, in order to prevent any community or country from implementing the hostile governance model; restrain social atomic ration, that is abnormal pragmatism; advocates the enrichment and extension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nurture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provide the public a relatively free space and create "self-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all. Lastly, the use of power, mainly alien forces, here briefly addresses lessons from post-rising, and advocates them to undertake a new normal civilized way to deal with others.
     Chapter V, the obstacles to national prosperit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nvolves the negative phenomena of national prosperity sabotage, and refers some cases such as "cultural shock", "Vietnam quagmire", "Enron" incident, "broken windows" effect to the. typical problems of national prosperity. Then, I 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 mentioned damage to national prosperity.
     Chapter VI, national prosperity in China.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firstly, the basic status of Chinese society, precisely our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Secondly,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basis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The only purpose is to require us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land underneath our feet in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national prosperity. Last is factor analysis of China's prosperity. That is mainly to specify the phenomenon and causes within and out of the system.
     Chapter VII, the practice of China's prosperity. This chapter consists of in two parts:firstly, our national goals. This is to reiterate my basic proposition what I stated earlier. Secondly, the security, breakthrough and path of China's prosperity. That is to express some personal reflection on achieving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the prosperity of China's border areas.
     Finally, conclusions are drawn and they are the summary of my basic ideas and a three-point exposition of national prosperity.
     Nowadays, China is at a juncture. Pass this test does not depend on the national competition initiated by the public. In fact, the norma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will always exist, does not have to be considered as a scourge, and always takes extreme means to counter it. To pass this test also differ from the economists'declaration:that is the key stage to restructur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 country does not have so many problems to attack. In contrast,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urge problems we encounter include the inequality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the large income gap and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mbalance.
     On these issues, we must put rational attitude, instead of begging "package" solution. However, we must take action at present,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meta-value of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adopt the overall layout, strategic control, and even micro-cut method, through detailed exploration and thorough confirmation, and gradually form a practical and normal development strategy, supported by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law. Then, our great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 similar to the nirvana of the phoenix, must can achieve the magnificent rejuven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引文
①马克思曾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说:“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我仅在此套用此语而已。
    ②[德国]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王太庆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③转引自哈耶克:自由主义和经济秩序[M]。贾湛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版,P7。
    ④据柏拉图转述,在苏格拉底的“乌托邦”中,社会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技术门类不同的人能熟练地掌握相应的技术,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分工合作可以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随着需要……社会也随之不断扩大……的产品进行交换……又出现了市场和商人……人们开始雇佣仆人,这样一个生活比较简单的城邦或国家出现了。转引自[英]汉默顿:思想的盛宴[M]。吴琼等译,九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P35。
    ①所引美国司法审查制度案例,根据朱苏力著作整理。参见苏力:《阅读秩序》[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P34-41。
    ②朱苏力在书中特意点评说:当时美国三权分立并未完全进入宪法操作阶段。言下之意:制度的出现,不是刻意设计的结果。
    ①转引自[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P9。
    ②埃吕尔写道:“该隐创造了一个世界,他用自己的这座城市来代替上帝的伊甸园。”[法]雅克·埃吕尔(Jacques Ellul):《城市的意义》(The Meaning of the City) [M].丹尼斯·帕迪译,密歇根州大急流城,威廉斯·厄德曼斯出版社,1970,第5页。转引同上,P9
    ③转引同上,P9
    ④来源:北京日报2008-11-20
    ⑤来源:汽车天下2008-11-11
    ⑥此处视角与表述,借鉴了保罗·海恩等人成果。参见[美]保罗·海恩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M]。马昕,陈宇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5。
    ①[古希腊]希罗多德(Herodotus)《历史》(The Histories) [M]。奥布里·德·塞林科特译,伦敦,企鹅出版社,1954,第5页。转引同前页,P12。
    ①[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M]。李雪涛主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P5。
    ②我认为,在西欧那样的历史环境中,是否能够找出几个“血缘部落”,当下论调,不足为凭。如是血缘部落,同质度想必异常高,完全可以合为一体行动,无须结盟。结盟,恰恰表明它们并非血缘部落,极可能是远古人类或光临西欧的游牧族群所留下的氏族“残片”。他们不过在相互往来过程中日渐熟悉,有了结盟的一般条件而已。具体材料可参见陈衡哲的《西洋史》、格鲁塞的《草原帝国》等。
    ①参见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②安德森的有名观点是:民族,是个“想象的共同体”。这一看法确实体察入微。西方民族-国家的基本理路是由个人主权-民族自决-国家主权。他们用这类反历史的想象与行动,虽然暂时解决了自己问题,但既给自身留下了“导火索”,更将世界变成一大堆“炸药”。今日美国人针对其想象中的对手之所为,就是在进行看似精明而实则愚蠢的冒险行动。欧洲炸碎了自身,美国是否是下一个?
    ① Ernest Gellner:Nations and Nationalism岩波书店,2000年P82-83。
    ②来源于我所翻译的一篇文献。参见库玛尔·大卫(Kumar David)、桑坦斯兰·卡迪尔戈玛(Santasilan Kadirgamar)):种族冲突——有关于此的一些理论思考。
    ①钟叔河:走向世界——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西方的历史[M]。中华书局,2000年7月第1版,P15。
    ②参见[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M]。王国卿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5月第1版。
    ③本文有关“自觉”、“自卑”等概念,受启于费孝通先生。费先生87岁高龄时,到江苏吴县调查。他在某小镇与居民聊天,遇到位上了年岁的老太太,其服饰有特色、仪容整洁、神态安详。费先生请她聊天。老太太不应反退,不再露面。费先生自认这是惨痛感受,他也认为看到了某种文化变迁,即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卑,“不肯出来的意思,是她要走了,文化要走了,自己觉得不能出来见人了。不是人家不要她,大家欢迎她出来。可是她自己觉得,我这一套不行了。这样一来,她真的要走了,文化要走了。不是人家要消灭你,是你自己要走了,你这文化要灭亡了。老了,老到自己没有自信心了。这不是她个人的自卑,她对
    她的文化没信心了。”参见张冠生:乡土先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1-01。
    ①据说一位埃及僧侣对前来造访的梭伦说:“梭伦,梭伦,你们希腊人都是小孩子”。伊迪丝·汉密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M]。徐齐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P15-16。
    ②转引自[英]汉默顿:思想的盛宴[M]。吴琼等译,九州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P64。
    ③[古希腊]波利比阿:历史[M]。第6卷,第2章,第9-10节。转引自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版。
    ④格鲁塞在其《草原帝国》中说,游牧民族在对定居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方面的破环,与是说是出自残暴、野蛮的天性,不如说是因为他们对先进文明的不知所措。
    ①本内容主要根据丛日云著作整理。参见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版。
    ②参见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P117-118。普鲁塔克:《提秀斯传》(Theseus)。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P2。转引同①。
    ③普鲁塔克:《提秀斯传》,第25章,第1节。转引同①。
    ④同①。
    ⑤详情参见A.约翰斯:《雅典民主》(Athenian Democracy),巴塞尔,布莱克威尔,1977年,第5-6页。
    ①[古希腊]修昔底德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02月第1版,P130-131。
    ②参见[古希腊]荷马:《伊里亚特》[M]。陈中梅译,花城出版社,1994年,P192。
    ①参见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P14。
    ②同上,P17。
    ①参见A.约翰斯:《雅典民主》,P5-18。
    ①[英]爱德华·吉本著:罗马帝国衰亡史(D.M.洛节编本),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书馆,1997。
    ①同上页②(第三十八章,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一般评述)。
    ②参见[法]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M],商务印书馆编辑部,1994年3月。
    ③参见[法]雷纳格鲁塞:草原帝国[M],蓝琪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北京。
    ①波利比阿:《历史》,第6卷,第10章,第13-14节。转引自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版。
    ①[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11月,P9-10。
    ②同上。
    ①据奥尔森研究,几世纪来,人们一直思考权力如何与繁荣相关的问题。早在1340年左右,意大利城市共和国斯伊纳(Siena)的领导人就委托艺术家创造两幅壁画。主题涉及权力与繁荣问题。由安布鲁吉奥·劳伦扎蒂创造的这两幅画,占据整个斯伊纳九人统治委员会的议事厅,主题分别是《坏政府寓言》和《好政府寓言》。东方古人老子说“圣人生,而大盗起”。当社会吁求正义、公正时,该社会问题,显然已不可轻描淡写。意大利地区情形就是如此。参见[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M]。苏长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序》。
    ②参见王宇:犹太经典智慧全集[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P3。
    ③[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11月,P56。
    ①[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11月,P20。
    ②同上,P37。
    ③同上,P38。
    ④同上,P37。
    ⑤同上,P38。
    ⑥王觉非:近代英国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7,P8。
    ①[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11月,P22。
    ②王觉非:近代英国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7,P8
    ①[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11月P21
    ②休谟:英国史[M]。引自[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11月P21
    ③参见王觉非:近代英国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7,序言部分。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6月,《序言》。 卷)——形形色色的交换[M]。施康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1月第1版。
    ①易中天在《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中说:“许多人之所以远离家乡……就是为了独立和自由……当‘五月花号’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船长惊讶地发现,居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一起回到‘文明的英国’去,而宁愿留在这里作垂死挣扎。这可真是‘不自由,毋宁死”(参见该书P4,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这是对美国因立国需要而炮制的民主政治“神话”的同语反复。真相是,这是特例。1607年,以约翰·鲁宾逊为首的一批清教徒从伦敦以北150英里的斯克鲁比教区分离出来,独立成派,因受当局排挤,于当年离开英国,避居荷兰莱顿。他们1620年向弗吉尼亚公司申请了移居北美的土地……1620年9月6日,36名清教徒回英国普利茅斯,与来自伦敦、南安普顿的68名移民会合,前往北美。因自然原因,未能预期到达弗吉尼亚,其土地许可状在普利茅斯没有效力,移民思变,威廉·布拉德福德、威廉·布鲁斯特等共同协商,为未来定居点制定管理规则,即后世竞相传颂的《五月花号公约》。这批人,一是来源复杂(英、法、爱尔兰),不同人一起,不争斗,唯妥协是出路,从经济学角度讲,要应付恶劣环境,他们没有内斗资格。二是受印第安勇士、初通英语的萨摩赛特及到过英国而通晓英语的印第安人斯昆图的帮助,学会了采糖、草药,种植玉米、南瓜、蚕豆,以及捕鱼、狩猎等生存技术与技能。三是普利茅斯管理方式不同,土地私有化,可自谋出路。四是,移民在西欧属国家运动,公司是主要参与者,还受投资人制约。“五月花号”上这批人曾与出资人订约,为其无偿干活七年。若回去,无以支付出资人索赔。五是初期回程者不知凡几,只是在立稳脚根、生存不成问题时,来者才多起来。而且,公司在招人时有意识地摒弃投机者。所谓寻求心灵安放空间者,其实不多,但为书写美国“神话”,这一现象被放大了。
    ②详情参见杨会军:一口气读完美国史[M]。京华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①参见陈衡哲:西洋史[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2
    ①参见西塞罗:论共和国。罗依卜古典丛书,第一卷。转引自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版。
    ②本部分据丛日运云著作整理。参见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版,第三节《帝国的政治遗产》。
    ③[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M]。刘北成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①《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说:“我现在要对高尚的爱国人士墨勒图斯和其他人所提出的指控进行答辩。他们说我为非作歹,让年轻人学坏,对成邦信奉的神不敬,却去相信恶魔。”参见同①,P30。
    ②[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M]。张伯健,陆大年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4月第1版,P3。
    ①同上,P1。
    ②同上,P4。
    ③同上,P49。
    ④同上,P4。
    ⑤同上,P37。
    ⑥同上,P80。
    ⑦同上,P4。
    ⑧同上,P5。
    ⑨同上页,P23。
    ①同上,P62。
    ②同上,P60。
    ③同上,P43。
    ①参见[英]汉默顿:思想的盛宴[M]。吴琼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P59。
    ②[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M]。张伯健,陆大年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4月第1版,P62。
    ③参见郎咸平:谁在谋杀中国的经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④[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M]。张伯健,陆大年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4月第1版,P26。
    ①[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M]。张伯健,陆大年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4月第1版,P27-29。
    ②同上,P32-33。
    ③《圣经故事——出埃及记》。
    ④[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M]。张伯健,陆大年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4月第1版,P32。
    ⑤同上,P40-41。
    ⑥同上,P41。
    ⑦[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M]。张伯健,陆大年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4月第1版,P41。
    ①同上,P41。
    ②同上,P42。
    ③同上,P42。
    ④同上,P42。
    ⑤同上,P43。
    ⑥同上,P44。
    ⑦同上,P45。
    ⑧同上,P46。
    ⑨同上,P46。
    ①[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M]。张伯健,陆大年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4月第1版,P46
    ②同上,P32
    ③同上,P65
    ④同上,P64-65
    ①[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M]。刘北成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P178-179。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北京,P72。
    ③同上,P11。
    ④[英]汉默顿:思想的盛宴[M]。吴琼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P35。
    ①[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11月第1版。
    ①[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下)[M]。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北京,P227。
    ②参见[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11月第1版。
    ③同上。
    ①[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北京,P98。
    ②同上,P105。
    ③[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北京,P118。
    ①[奥]L.V.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M]。韩光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②参见[美]保罗·克鲁格曼:兜售繁荣[M]。胡苏云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③同上,P282。
    ④[美]保罗·克鲁格曼:兜售繁荣[M]。胡苏云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P284。
    ⑤同上,P277。
    ①同上,P284。
    ②同上,P277。
    ③[美]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M]。高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P313。
    ①本部分所表述的四点,主要参考了郎咸平的观点。参见郎咸平:谁在谋杀中国经济[M]。东方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P5-6
    ①[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2月
    ①详情参见A.约翰斯:《雅典民主》(Athenian Democracy),巴塞尔,布莱克威尔,1977年,第5-6页。
    ②详情参见杨会军:一口气读完美国史[M]。京华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①中国社科院语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5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4-175页。
    ①参见荣仕星:实用行政管理学[M]。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P40。
    ②具体参见[奥]L.V.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M]。韩光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③见《荀子-劝学》:南方有鸟,名蒙鸠,用羽毛做窠,又用发丝精细地编织。但鸟巢却托在芦苇穗上。大风一吹,苇折窠坠,鸟蛋打破,幼鸟跌死。
    ①参见[德]罗曼·赫尔佐克:《古代的国家——起源和统治方式》[M]。赵蓉恒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①[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M]。张伯健,陆大年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4月第1版,P3,
    ①[美]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M]。高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P2。
    ②转引自[美]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M]。高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P26。
    ③转引同上,P27。
    ①[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M]。张伯健,陆大年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4月第1版,P3。
    ①在这方面,多伊彻在其《先知三部曲》中提供另外的观点,认为斯大林没有自己体系,他的东西不过是托落茨基加布哈林的混合。我认为,这是不公正的。在他们那代人而言,无现成经验可参照,对新生事物的憧憬,对自身理性的自负,总是可以理解的。
    ②参见[波]伊萨克·多伊彻:《先知三部曲》[美]。施用勤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丛日云: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2]陈建远主编:中国社会——原型与演化[M]。辽宁人民出版版社,1988年。
    [3]张鸣:乡村社会的权力和文化结构[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4]严存生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M]。法律出版社,2004年。
    [5]王彩波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
    [6]徐复观著: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6月。
    [7]王颖著:新集体主义——乡村社会的再组织[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2月。
    [8]罗国杰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卷[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9]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10]苏力:阅读秩序[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11]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钟叔河:走向世界——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西方的历史[M]。中华书局,2000年7月。
    [13]张冠生:乡土先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14]岳庆平、左芙蓉著: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11月。
    [15]王觉非:近代英国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
    [16]杨会军:一口气读完美国史[M]。京华出版社,2005年5月。
    [17]《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9月。
    [18]关凯:族群政治[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19]荣仕星:实用行政管理学[M]。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20]郎咸平:谁在谋杀中国经济[M]。东方出版社,2009年6月。
    [21]陈衡哲:西洋史[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22]薛涌:直话直说的政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23]易中天: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11月。
    [24]王宇:犹太经典智慧全集[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5月。
    [25]徐向东: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26]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3月。
    [27]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1][美]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M]。高铦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
    [2][美]罗伯特.A.代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M]。谭君久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6月。
    [3][美]海武德:政治学[M]。张立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4][美]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M]。彭淮东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4月。
    [5][美]霍伊: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M]。刘锋译,三联书店,1992年6月。
    [6][美]E.A.罗斯著:社会控制[M]。秦志勇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7月。
    [7][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M]。黄华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1992。
    [8][英]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M]。奚瑞森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9][德国]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M]。王太庆译,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10][德]罗曼·赫尔佐克:古代的国家——起源和统治方式[M]。赵蓉恒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11][美]保罗·海恩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M]。马听,陈宇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5月。
    [12][美]保罗·克鲁格曼:兜售繁荣[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
    [13][英]哈耶克:自由主义和经济秩序[M]。贾湛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版。
    [14][英]汉默顿:思想的盛宴[M]。吴琼等译,九洲出版社,2005年10月。
    [15][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
    [16][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M]。李雪涛主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
    [17][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M]。王国卿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5月。
    [18][古希腊]修昔底德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02月。
    [19][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D.M.洛节编本)[M]。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
    [20][法]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M]。商务印书馆编辑部,1994年3月。
    [21][法]雷纳·格鲁塞:草原帝国[M]。蓝琪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22][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商 务印书馆,1961年11月。
    [23][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M]。苏长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24][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6月。
    [25]费尔南·布罗: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2卷)--形形色色的交换[M]。施康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1月。
    [26][英]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邓正来译,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3年1月。
    [27][美]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刘榜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8][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
    [29]V.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M]。王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9月。
    [30][波]伊萨克·多伊彻:《先知三部曲》[美]。施用勤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31][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M]。张伯健,陆大年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4月。
    [32][奥]L.V.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M]。韩光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月。
    [33][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2月。
    [34][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11月。
    [35][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M]。刘北成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1月。
    [36][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著: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M]。匡宏、邓晓芒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2。
    [37][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38][挪威]斯坦因·U.拉尔森主编:政治学理论与方法[M]。任晓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39][埃及]萨米尔·阿明:资本主义的危机[M]。彭姝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月。
    [40][德]乌尔里希: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M]。蒋仁祥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41]迈克·亚达斯等:喧器时代——20世纪全球史[M]。大可等译,三联书店,2005年10月(北京)。
    [42][美]凯斯·R.桑斯坦:偏颇的宪法[M]。宋华琳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43][美]布鲁斯·布恩诺·德·梅斯奎塔等:繁荣的治理之道[M]。叶娟丽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