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先秦思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老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对先秦思想的发展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本文通过考察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过程,探究老子继承与转化礼乐文明的方式,分析老子思想体系的构成及其展开,探索老子思想对先秦诸子的影响以及先秦诸子对老子思想成果的吸收和改造。
     本文以侯外庐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为出发点,力图把天道观、先王观内涵的变化与社会思潮结合在一起。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促使先秦诸子探索新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从而在宇宙观、心性论、治国思想等方面提出了原创思想。从先秦思想的发展来看,宇宙观是先秦思想形而上的根据,心性论是沟通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之间的重要环节,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是先秦诸子的共同目标。老子思想讨论的主题是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他认为人道应效法天道,在宇宙观、心性论、治国思想等方面都有所放映,这些是先秦思想的新内容。
     战国时期诸子“变化”观念的产生是以老子“自然”观念为基础的,“变化”是“自然”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从“不自然”向“自然”回归的过程。在宇宙观方面,庄子认为万物都处在变化之中,并用“自然”来统摄生成变化的过程,主张人要顺从自然,由此达到内心的平静:《易传》吸收了老子的自然天道观,在儒家的立场上用阴阳来说明万物生成变化的过程,创立了以“生生之德”为核心的宇宙观。
     战国中期诸子心性论的产生有一个理论前提,即用“精气”来说明“道”。《管子》四篇实现了这个理论转变,指出“气”对于天地万物的意义,以及“气”对于身心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孟子与庄子展开了各自的心性论。孟子强调人应该从良知出发,实践伦理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扩充四端,终得“浩然之气”;庄子则经“心斋”、“坐忘”、“丧我”超越感官欲望,在获得本然之性后,又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这两种不同的路径分别源于老子的“扩充”与“虚静”,二者关系密切,由于出发点不同,形成了重点不同的两种修养方法。
     战国晚期诸子更加关注政治权力的运用,从理论上探讨国家统治的模式。《黄帝四经》提出“道生法”的命题,社会秩序由此得到了形而上的根据,使老子的“道”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在这之后,荀子提出“天人相分”的命题,认为社会秩序独立于自然秩序,但又离不开自然秩序。这样,荀子的“礼义”秩序确立了君主支配社会的地位,并把这种君主权力道德化。与荀子不同,韩非把老子的“道”与政治相结合,提出“因道全法”的命题,把“道”解释为“法”的根据,使“法”成为天下人之法,“术”成为君主运用权力的手段,最终确立了以“法”为核心的政治秩序。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f Lao-tzu and thoughts of the Pre-Qin Period is to understand that, how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oughts of the Pre-Qin Period and society chang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fluenced the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o-tzu theory. This article examined the historical basis of production of Lao-tzu thought, how the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ceremonial music civilization has been changed by Lao-tzu to cope with society crisis, 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thought in the process of the evolution of "Lao-tzu" 's text. Further more, it analyzed the com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o-tzu's ideological system, and examined the effect of Lao-tzu thought to various Pre-Qin philosophers, and how various Pre-Qin philosophers absorb and transform the outcome of Lao-tzu's thought, the segment of undertaking and the track of development.
     This study established on Hou Wailu's special route of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is study combined the change of concepts of "Tian Dao" and "Xian Wang" with trend of social thought. Concerning to the examination of trend of social thought,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transition from kin society to geopolitics society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is change caused the separation of society and politics, and promoted various philosophers give an explanation, in respect of cosmology, mind theory, national governance thought and so on, to the new social structure, political system, and mode of production. Looking form the logic of its thought development, cosmology is the metaphysical basis of thoughts of the Pre-Qin Period. And mind theory is the main aspect to communicate the natural order and social ord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social order is the common aim of various philosophers.However, in "Lao-tzu" this issue involves cosmology, mind theory, national governance thought and some other contents. But its content is still in the abstract phase without specific development. These contents are the main content of thoughts of the Pre-Qin Period.
     The p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change"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nature". The "Change" is a special pattern of the "nature", which is a returning process from the "unnatural" to the "natural". In the field of cosmology, Zhuangzi's "Zi Hua" advocated that the human needs to obey the nature, to make change in the control of the "nature", and to achieve the internal peace with the relative method. "Yi Zhuan" has absorbed Lao-tzu's concept of the natural law. It advocated taking Confucianism's ethical value as the standard to dispel the objective relativity in change.
     There is a theory premise of the production of mind theory, which is using essence and energy to explain "Tao". Four articles from "Guan Zi" realized this theory transformation, pointing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energy" to the universe, as well as the role of "energy" to the body and mind. On this basis, Mencius and Zhuang Zi have developed their respective mind theory. Mencius from inside to outside again to inside, emphasized that the human should start from the conscience, carry on the practice of ethics life, expand the four-terminal in this process, and finally get the "noble spirit". However, Zhuang Zi set off from the angle of denying the sense organ desire, and went through "Xin Zhai", "Zuo Wang", "Sang Wo" to exceed the sense organ desire, returning from outside back to inside. However, after obtaining the original nature, then from inside to outside, the human will integrate into the social life. These two different routes both originated from Lao-tzu's "Xu Jing" and "Kuo Chong". These two concepts are inseparable. Only because the starting point is different, they formed into two methods of cultivation with different focus.
     "Huang Di Si Jing" proposed the proposition of "Tao produces law", from which the social order obtained the metaphysical basis. And it made a combination of Lao-tzu's "Tao" with the real society. On this basis, Xun Zi suggested that "the universe and human are divided". The social order should be independent of the natural order, but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natural order. Thus, Xun Zi's "Li Yi" order established the position of the monarch controlling society and moralized this monarch authority. Different from Xun Zi, Han Fei combined Lao-tzu's "Tao" with politics, and explained that "Tao" is the basis of the "law". Therefore, it made the "law" become a law of people in the world, and made the "tactics" become an ability of the monarch to exercise the authority.
引文
[1]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2-42页。
    [2]孙以楷:《道家与中国哲学·前言》(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2-4页。
    [3]周玉琴、吴德勤:《试论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干地位》,《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陈鼓应:《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
    [4]关于持“儒家主干说”的现代学者主要以冯友兰、钱穆、侯外庐等学者。参见孙以楷等著《道家与中国哲学·前言》(先秦卷),1-2页。
    [5]关于持“儒道互补”的学者众多,有张智彦、赵吉惠、朱伯崑、任继愈等学者,参见孙以楷等著《道家与中国哲学·前言》(先秦卷),25页。
    [6]孙以楷:《道家与中国哲学·前言》(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2-4页。
    [7]王葆珐:《从马王堆帛书本看《系辞》与老子学派的关系》(《道家文化研究)1辑);周立升《〈易〉〈老〉相通論》(8辑):李中华的《老子与周易古经之关系》(《道家文化研究》12辑);尹振环《由帛畫《易之义》看〈易〉〈老〉之关系》(同上),王树人、喻柏林《<周易>与<道德經>在思維方式上的内在联系》(同上)陈恩林:《论<老子>与<易大传>宇宙生成论的异同松辽学刊》,2001年05期。白奚:《孔老异路与儒道互补》,《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刘晗:《<老子>文本与道儒关系演变研究》,博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7。
    [8]郭沂《老子对孟子思想的影响-本心本性及其丧失与复归》,《道家文化研究》,第6辑、(美)S.艾兰《<老子>与<盂子>中的基本喻象》,《道家文化研究》,第15辑:黄梓根、张松辉:《老子与中庸思想论析》,《新视野》,2007年第4期。
    [1]陈鼓应:《道家在先秦哲学中的主干地位》,《中国文化》,1995年第8期。
    [2]蒙文通:《周秦学术流派试探》,《先秦诸于与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85-187页。
    [3]陈德和:《战国老学的兩大主流-政治化老学与境界化老学》,《鹅湖杂志》35卷2005年12月。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487页。
    [5]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6]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317-404页。
    [7]郭梨华:《先秦老子后学之学术流派与哲学问题探究》,《出土文献与先秦儒道哲学》,万卷楼,2008年,137-175页。
    [1]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原序》,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2页。
    [2]张岂之:《先秦哲学史上的“天道”与“人道”问题》,《人民日报》,2000年5月11日,第11版。
    [1]参考费孝通:《从欲望到需要》,《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81-86页。
    [2]张岂之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1页。
    [3]胡曲园,陈进坤:《公孙龙子论疏·前言》,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1页。
    [4]侯外庐说:“斯书更特重各时代学人的逻辑方法之研究,以期追踪着他们的理性运行的轨迹,发现他们的学术具
    [1](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27页。
    [2]何炳棣:《原礼》,《释中国》(第四卷),胡晓明 傅杰 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2387页。
    [3]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23-24页
    [1]马绛:《神话、宇宙观与中国科学的起源》,《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江苏古籍出版社,107页。
    [2]杨向奎:《再论老子-神守、史老、道》,《史学史研究》,1990年第3期,22页。
    [3]白川静:《甲骨文的世界》,中译本,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77年,195页。
    [4]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5]王博:《老子与夏族文化》,《哲学研究》,1989年第1期。
    [6]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年第5期。
    [7]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2004年第1期。
    [8]刘家和:《从中西比较的视角论说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与历史的关系》,《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
    [1]蒙文通:《中国哲学思想探源》,《先秦思想考略》,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2]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文津出版社,1993年。
    [3]孙以楷:《老于通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209-246页。
    [4]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3-52页。
    [5]任继愈:《老子绎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245页。
    [1]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2004年第1期。
    [2]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2004年第1期。
    [3]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11页。
    [4]西周金文“租”字写作“且”,与“祖”作“且”相同。“且”原是指籍田上集体生产的粮食用来祭祀祖宗的。(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53页)
    [5]张光直:《夏商周三代都制与三代文化异同》,《中国青铜时代》(二集),北京三联书店,1990年,15-38页。
    [6]巫宝三:《我国先秦时代租赋思想的探讨》,《中国经济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5-6页。
    [1]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133页。
    [2]参考费孝通:《礼治秩序》,《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8-53页。
    [3]邹昌林:《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研究》。学习出版社,2004年,71-83页。
    [1]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54-161页。
    [2]涂又光:《论帛书<老子>的社会学说》,《楚史论丛初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158页。
    [3]刘克甫:《两周金文“家”字辨义》,《考古》,1962年第9期。
    [1]徐中舒:《论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与城乡对立等有关问题》,《中国文化》,第17、18期。
    [2]杨宽说:“战国时各诸侯国的统治机构,从国到郡,从郡到县,从县到乡,已是有系统地分布到每一个角落,层层控制着整个国家。”(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231页)
    [1]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81页。
    [2]参考邹昌林:《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研究》,学习出版社,2004年,71-83页。
    [3]巫宝三主编:《先秦经济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69页。
    [4]杨师群:《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发展原因新探》,《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3期。
    [5]王克奇、汤少军:《试论<老子>思想内在的矛盾冲突》,《山东师大学报》,1994年第3期。
    [1]赵纪彬:《困知录》(上册),中华书局,1963年,41页、46页。
    [2]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国际文化服务社,1950年,10页。
    [3]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229-230页。
    [1]邹昌林:《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研究》,学习出版社,2004年,77页。
    [2]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04页。
    [3]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34页。
    [1]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20期,535页。
    [2]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204页。
    [3]杨向奎:《释“不玄冥”》,《绎史斋学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519页。
    [4]杨宽:《鯀、共工与玄冥、冯夷》,《杨宽古史论文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328页。
    [5]杨宽:《鯀、共工与玄冥、冯夷》,《杨宽古史论文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328页。
    [1]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122页。
    [2]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231页。
    [3]张端穗:《仁与礼-道德自主与社会制约》,《中国文化新论思想篇二:天道与人道》,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116页。
    [1]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15页。
    [2]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78页。
    [3]俞樾:《诸子平议》卷八,中华书局,1954年,143页。
    [4]赵纪彬:《老庄与“一”“二”》,《中国文化》,第3期,78-79页。
    [1]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0页。
    [2]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85页。
    [1]刘朝谦:《西周政治在诗乐中对自身本质的体验》,《音乐探索》1991年第4期。
    [2]郭沫若:《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271页。
    [3]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616页
    [4]《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文物出版社,2002年,6页。
    [1]郭沫若:《孔墨的批判》,《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上,2004年,河北教育出版社,551页。
    [2]朱光潜:《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儒家思想系统的基础》,《朱光潜全集》(第九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95页。
    [3]刘泽华、刘丰:《论乐的等级思想及其社会功能》,《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4]张光直:《商周神话之分类》,《中国青铜时代》,1983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66页。
    [1]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56页。
    [2]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23页。
    [3]杨向奎:《大禹与夏后氏》,《绎史斋学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8页。
    [4]维克多·特纳:《仪式与过程》,黄剑波 刘博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5页。
    [5]杨儒宾:《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导论),巨流出版杜,1993年,9页。
    [1]朱光潜:《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儒家思想系统的基础》,《朱光潜全集》(第九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97页。
    [1]谢遐龄:《释“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2]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157页。
    [3]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258页。
    [4]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251页。
    [1]唐君毅:《论中国原始宗教信仰与儒家天道现之关系兼释中国哲学之起》,《中国哲学思想论集》(第一册),项维新,刘福增主编,水牛出版社,1986年,176-186页。
    [2]倪德卫:《儒家之道-中国哲学之探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40页。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王国维文集》(第四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45页。
    [2]杨向奎:《论“道”》,《云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34页。
    [3]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116页。
    [1]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118页。
    [2]张岂之:《中国思想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12页。
    [3]刘笑敢:《孔子之仁与老子之自然》,《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1期。
    [1]晁福林:《先秦思想“德”观念的起源及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2]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三联书店,1989年,397页。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12页。
    [2]丁原植:《精气说与精神、精诚两观念的起源》,《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1]朱炳祥:《“德”之语义与老子的思想内核》,《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2]郭沫若:《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上,2004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60页。
    [3]杨儒宾:《支离与践行-论先秦思想里的两种身体观》,《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巨流出版社,1993年,415页。
    [1]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136页。
    [2]费孝通:《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34页。
    [3]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86页。
    [1]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285页。
    [2]刘师培在《孔老篇》中指出:“老子之学由经验而反玄虚乃超乎万物之表者也,孔子之学由玄虚而归经验乃泥乎万物之迹者也。”胡适在《说儒》一文讨论孔老关系,以为“孔于和老子本是一家,本无可疑。后来孔老的分家,也丝毫不足奇怪。老子代表儒的正统,而孔子早已超过了那正统的儒。”章太炎甚至谓“孔学本出于老”(《诸子学略说》)
    [3]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0页。
    [4]刘笑敢:《孔子之仁与老子之自然-关于儒道关系的一个新考察》,《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1期。
    [5]孔子见老子载于古籍中者有:《史记·老子列传》、《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庄子·天道》、《庄子·天运》、《礼记·曾子问》、《吕氏春秋·当染》,这些材料均说明老子曾问礼、问道于老子。
    [1]赵纪彬:《中国哲学思想》,中华书局,1948年,43页、44页、58页。
    [2]赵纪彬:《论语新探》,人民出版社,1976年,3页。
    [3]郝大维、安乐哲:《孔子哲学思微》,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103页。
    [4]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上,2004年,河北教育出版社,116页,‘补注一'。
    [1]本文认为,孔子的自然天道观不来源于《易经》,虽然孔子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但高亨指出:“《周易》作者的天道观是迷信神权的,为了遇事向神请示。才编写《周易》一书,作为占筮的工具”,“我们细读《周易》,对此才能理解,其中辩证法因素,当是孔子学习的主要对象。”(高亨:(<周易>卦爻辞的哲学思想》,《周易杂论》,齐鲁书社,1979年,17页、32页)
    [2]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东方出版社,1996年,241页。
    [3]郭沫若:《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上,2004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77页。
    [4]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415页。
    [5]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45页。
    [1]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229页。
    [2]“无为”观念实受老子影响,这早已得到胡适、黄方刚、李泰棻、张岱年等学者的论证。
    [3]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1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3-85页。
    [1]梁漱溟:《孔子所谓“仁”是什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134页。
    [1]赵纪彬:《中国哲学思想》,中华书局,1948年,60页。
    [2]赵纪彬:《古代儒家哲学批判》,中华书局,1948年,109页。
    [1]安继民:《儒道两家理论起点的逻辑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3期。
    [2]林安悟:《“三纲”的哲学理解与诠释-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的展开》,《中华文史论丛》,第58辑。
    [3]孙以楷:《道家与中国哲学》(先秦卷),2004年,人民出版社,159页。
    [1]金景芳:《孔于思想有两个核心》,《史学集刊》,1999年第4期。
    [2]赵纪彬:《释“权”》,《中国哲学》(第9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
    [3]詹剑锋的《墨子的哲学与科学》一书,指出墨子认为天地万物始于有,与老子认为天地万物始于有,与老子认为天地万物始于无互相反对。
    [4]陈鼓应:《墨子与<老子>思想上的联系》,《道家文化研究》(第5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5]张纯一:《墨子集解》,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247页。
    [6]转引自秦彦士:《再论墨家与道教》,《道家文化研究》(第5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7]孙以楷:《文子与墨子》,《学术月刊》,2002年第3期,37-40页。
    [1]郭沫若:《孔墨的批判》,《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563页。
    [1][美]查德·汉森著,张海燕译,《先秦诸子论人与社会》,《管子学刊》,1992年第4期。
    [2]赵纪彬:《论墨子“非乐”的经济思想》,《困知录》(上),中华书局,1963年,47页。
    [1]罗祖基:《略论儒墨之异道-对思想文化中两个对立传统之反思》,《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3期。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100页。
    [3]赵纪彬:《古代儒家哲学批判》,中华书局,1948年,108页。
    [4]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1页。
    [1]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290-291页。
    [2]郭沫若:《孔墨的批判》,《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564-565页。
    [1]候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国际文化服务社,1950年,157页。
    [2]刘述先:《论孔于思想中隐涵的“天人合一”一贯之道-一个当代新儒学的阐释》,《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10期,1997年3月。
    [3]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46页。
    [4]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国际文化服务社,1950年,156页。
    [5]宇都宫清吉:《<管子·弟子职篇>探研》,《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三卷),中华书局,1993年,239-240页。
    [1]李杜:《中西哲学思想中的天道与上帝》,联经出版社,1978年,111-112页
    [2]佚文。详见《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书。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5页。
    [2]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证》,《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265-273页。
    [3]杨树达:《杨树达文集·积微居甲文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9-82页。
    [4]艾兰:《“亚”形与殷人的宇宙观》,《中国文化》,第4期,35页。
    [5]艾兰:《“亚”形与殷人的宇宙观》,《中国文化》,第4期,36页。
    [6]郭沫若:《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251-31页。
    [7]邹昌林:《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研究》,学习出版社,2004年,241页。
    [8]葛兆光:《众秒之门-太一、北极、道与太极》,《中国文化》,1991年第3辑。
    [1]丁原植:《楚简<老子>思辨观念的天文探源》,《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2]葛兆光:《众秒之门-太一、北极、道与太极》,《中国文化》,1991年第3辑。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8页。
    [2]池田知久:《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混沌》,《道家文化研究》(第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3]杜维明:《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226-229页。方东美对此也有相似的看法,“中国先哲所谓宇宙,其实包含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两方面,并须使之浑然化为一体,不像西洋哲学往往把它们截作两个片断来看。”“中国人的宇宙观是精神物质浩然同流的境界,这浩然同流的原委是生命。”(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概要》,台北,先知出版社,1974年,12页-13页。)
    [4]唐君毅在对中西宇宙观研究时,就是以中国的“自然宇宙观”为题,以此区别古希腊的“超自然的”或“形而上的”宇宙观。(唐君毅:《中国哲学中自然宇宙观之特质》,载于《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论文集》)
    [1]李丰楙:《先秦变化神话的结构性意义-一个“常与非常”观点的考察》,《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1994年3月。
    [2]《庄子》中也有“自生”的观念,“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庄子·在宥》)
    [3]李零《“恒先”說明》”、廖名春《上博藏竹书<恒先>简释》、李锐《<恒先>浅释》、陈丽桂《<恒先>的断句与义理诠释》、赵建功《<恒先>意解》等,大多取“恒(恒先)=道”之說。
    [4]谷中信一:《<恒先>宇宙论析义》,已刊载於丁四新主编:《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淺野裕一《<恒先>的道家特色》(收于淺野前揭書)。淺野以数例论及其《老子》道家不同之处。
    [5]郭静云:《先秦自然哲学中的“天恒”观念》,《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200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369-375页。
    [1]孙以楷 甑长松:《庄子通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132页。
    [2]陈丽桂:《从出土简帛文献看楚国道家的道论及其相关问题-以帛书,<道原>、<太一生水>、<恒先>为核心》。《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第9期,132页、140页。
    [3]廖名春:《试论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篇的缀补》,《出土简帛文献丛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56页。
    [1]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101页。
    [2]陈启云:《中华古代神话的“转轴”理念和心态》,《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2001年,81页。
    [1]何兹全:《战国秦汉时代的交换经济和自然经济,自由民小农和依附性佃农》,《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3期,14页。
    [2]李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93页。
    [3]侯外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328页。
    [1]魏国于445年任用李悝进行改革;赵国于403年,相国公仲连进行了政治改革;吴国也于390年,楚悼王启用吴起实行变法;公元前357年,齐威王任用邹忌进行改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卫鞅变法: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进行改革。
    [2]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67页。
    [3]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49页。
    [4]侯外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321页。
    [1]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15-16页。
    [2]池田知久:《中国思想史中“自然”的诞生》,《中国的思维世界》,沟口雄三小岛毅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29页。
    [1]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帝国形成史论》,《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中华书局,1993年,48-87页。
    [2]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立为“西帝”。开始了进行统一的战争。在此前后,秦国严重削弱了六国的战斗力,奠定了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在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白起大胜韩魏联军,斩首24万;公元前293年鄢之战,白起淹死楚国军民数十万;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白起大胜赵魏联军,斩首15万;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主力45万。
    [3]池田知久:《中国思想史中“自然”的诞生》,《中国的思维世界》,沟口雄三小岛毅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24页。
    [1]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11页。
    [2]李丰楙:《先秦变化神话的结构性意义-一个「常与非常」观点的考察》,《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
    [3]李丰楙:《先秦变化神话的结构性意义-一个「常与非常」观点的考察》,《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
    [1]佐藤将之:《中国古代“变化”概念之演变暨其思想意义》,《政大中文学报》,2005年,第3期,57-58页。
    [2]李丰楙:《先秦变化神话的结构性意义-一个“常与非常”观点的考察》,《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集刊》,1994年3月,第4期。
    [3]胡曲园 陈进坤:《公孙龙子论疏》,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52-53页。
    [1]佐藤将之:《中国古代“变化”概念之演变暨其思想意义》,《政大中文学报》,2005年,第3期,64页。
    [2]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331页。
    [1]王夫之:《船山全书》(第13册),岳麓书社,1988年,1180页。
    [2]“化”观念不仅包含生事物的产生,也指事物的消亡。庄子说:“已化而生,又化而死”(《庄子·知北游》)
    [1]《国语·周语上》记载:“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2]《老子》中,“化”字出现三次:“道常无为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37章)“我无为而民自化”(57章)
    [3][美]爱莲心:《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79-85页。
    [1]丁原檀:《<老子>哲学中“自然”的观念》,《哲学与文化》,1993年,20卷第1期。
    [2]这种看法成为学术界的主流意见,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又如任继愈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还有余敦康的《论易传和老子辩证法异同》(《哲学研究》,1987年第7期)、杨柳桥的《易传与老子-我国先秦哲学思想两大体系》(《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
    [3]孙以楷:《道家与中国哲学》(先秦卷),2004年,人民出版社,241页。
    [1]方东美:《中国形而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方东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389-390页。
    [2]例如,刘大杰先生说:“老子……将宇宙的各种问题,构成一个有条理而又合乎人情的哲学系统……《易传》内所讲的太极两仪,是由这个系统来的。”(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6页)高亨先生也说:“《易传》作者对于宇宙形成过程的方法与老子基本相似。”(高亨:《周易杂论》,山东齐鲁书社,1962年,36页)
    [3]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陈立夫译,2006年,411-416页。
    [4]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19页。
    [5]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人民出版社,1983年,613页。
    [6]唐君毅:《中国先哲之自然宇宙观》,《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7页。
    [1]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中国哲学》,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
    [2]陈鼓应先生注意到了这二者的关联,“老子思想中的变常关系实则仍是宇宙论层次的实体根源问题,反映了其变动观仍未显题化的思考特质,《系辞》则针对变动规律,将之显题化进行哲学讨论,可以视为是继老子建立道论之后,为寻找系统完备之更进一步的细致建构。”本文与陈先生的观点正好相反,认为老子将“变化”作为“自然”内涵的一部分,并且既是宇宙论层次,也是本体论范畴的问题。(陈鼓应:《<老子>与<周易>经传思想脉络诠释》,《诠释与建构》)
    [3]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162页。
    [4]吴展良:《古代道家思想中的变化观》,台大历史学报,1996年,第19期,262页-279页。
    [5]张立文:《中国哲学发展范畴史》(天道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435页。
    [6]近腾浩之:《“变通”“趣时”之思想》,“中国文学发展史与思想中的概念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7-9页。
    [7]佐藤将之:《中国古代“变化”概念之演变暨其思想意义》,《政大中文学报》,2005年,第3期,73-76页。
    [1]学术界一股把这二者的区别,归结为辩证法思想的不同。如陈鼓应认为老子与《易传》的辩证思想在四个方面有一致性:一是,相反相成;二是,对立面转化;三是,物极必反;四是,循环往复。(陈鼓应:《乾坤道家易》,《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1期)
    [2]佐藤将之:《中国古代“变化”概念之演变暨其思想意义》,《政大中文学报》,2005年,第3期,73页。
    [1]刘笑敢:《<老子>自然观念的三种含义》,《中州学刊》,1995年,第2朋。
    [2]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方东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4页。
    [1]钱穆:《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论》,《中国思想史论丛》(二),东大图书公司,1981年,272-273页。
    [2]李丰楙:《先秦变化神话的结构性意义-一个“常与非常”观点的考察》,《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4页。
    [2]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9页。
    [3]郭梨华:《<恒先>及战国道家哲学论题探究》,《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2期,40页。
    [4]丁四新:《本体之道的论说-论帛书<道原>的哲学思想》,4-5页,“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三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2004年。
    [1]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中国哲学》,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
    [1]钱穆:《庄老通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150页。
    [2]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244页。
    [3]周继旨:《论“象思维”、“<易>逻辑”与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基本特色》,《国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卷,160页。
    [4]蒙培元:《天地入-谈<易传>的生态哲学》,《周易研究》,2000年第1期。
    [1]参考费孝通:《从欲望到需要》,《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81-86页。
    [2]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50页。
    [3]战国四君子各有食客三千人,其中孟尝君薛邑的收入竟不够供给宾客食用。(《史记·孟尝君传》)孟子出行从者数百人,辗转受诸侯供养;许行弟子数千人,以捆席织屦为生;宋研聚徒立学,不过欲固置五升之饭(《荀子·正论》):庄周家贫,贷粟于监河侯。(《庄子·外物》)
    [1]裘锡圭:《稷下道家精气说的研究》,《道家文化研究》(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2]陈丽桂:《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台北:联经出版社,1991年,144页。
    [3]丁原明:《黄老学论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143页。
    [4]唐君毅认为,“气”这一概念包含物质与能力两层意思。具体来说,天即天道,指能力之远;说地即指地道,指物质之形。中国哲人所谓地即指静的,不动的,散殊的,载他物的,相当于西方所谓物质。所谓天即指动的,不息的,合同而化的,自强的,顺生的,相当于西方所谓能力。所以中国哲人论天地,并非专指苍然在上者为天,然在下者为地。(唐君毅:《中国哲学中自然宇宙观之特质》,《中西哲学之比较论文集》,116页,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
    [1]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549页。
    [2]胡家聪:《管子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93页。
    [3]丁原植;《精气说与精神、精诚两观念的起源》、《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4]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353页。
    [1]杨儒宾:《技艺与道-道家的思考》,《古典新诠》,252-253页。
    [2]李存山:《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4-5页。
    [3]这从《管子》四篇的篇目即可看出,《心术》的意义是心的功能,《内业》为心性的修养,《白心》为洁白其心。
    [1](日)小野泽精一、福光永司、山井涌编,李庆译,《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念与人的观念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55页。
    [2]刘长林:《<管子>论摄生和道德自我超越》,《道家文化研究》(第5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3]蒙默编:《蒙文通学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24-25页。
    [4]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古籍出版社,1957年,8-14页。
    [5]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范畴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54页。
    [6]郑开:《道家心性论及其现代意义》,《道家文化研究》(22辑),172页。
    [1]“从《管子》四篇可以看出,中国心学涉及人的三个层面:自然的生理层面:人文的社会层面;天人合一的精神层面。”(刘长林 胡奂湘:《管子心学与生命的自我超越》,《中国文化月刊》,第165期,6-22页)
    [1]郭沫若:《青铜时代·宋研尹文遗著考》,《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2004年,河北教育出版社,431页。
    [2]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294页。
    [1]赵纪彬:《宋尹心理主义名辨方法的研究》,《困知录》,中华书局,1963年,312页。
    [2]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788页。
    [1]蒙文通:《蒙文通文集》(1卷),巴蜀书社,1987年,256页。
    [2]《吕氏春秋·不二》评价杨朱“阳朱贵己”,《淮南子·氾论篇》称阳朱“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张岱年说:“杨子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注重个人的。”(《中国哲学大纲》,282页)
    [3]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24页。
    [4]关于孟子曾游学于稷下,曾有徐干《中论·亡国篇》、《盐铁论·论儒》、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九十八》以及孙以楷的《道家与中国哲学》(先秦卷)先后都有所考证。
    [1]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2004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84页。
    [2]郝大维 安乐哲:《孔子哲学思微》,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39页。
    [3]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25页。
    [1]梁启超《墨子年代考》和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六十二》都认为他是墨子弟子,年龄在墨子、孟子之间:郭沫若、孙以楷则认为他是一位稷下先生,具有明显的道家思想特色。
    [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302页。
    [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304页。
    [1]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295页。
    [1]费孝通:《差序格局》,《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27页。
    [1]“心灵转化”这个命题是美国学者爱莲心提出。(爱莲心:《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本文受此启发,侧重讨论庄子是如何把老子“道”论心性化。
    [2]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61页。
    [3]孙以楷:《道家与中国哲学》(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216-318页。
    [4]候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325页。
    [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01-602页。
    [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52页。
    [3]刘笑敢:《庄子哲学及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18页。
    [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6页。
    [5]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38-239页。
    [1]梅广:《从楚文化的特色试论老庄的自然哲学》,《台大文史哲学报》.2007年11月,第67期,21页。
    [2]徐复观说:“《庄子》内七篇虽然没有‘性'字,但正与《老子》相同,内七篇中的‘德'字。实际便是‘性'字。”(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328页)
    [3]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李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116-122页。
    [1]孙以楷 甑长松:《庄子通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154页。
    [2]赖锡三:《神话、<老子>、<庄子>之“同”“异”研究-朝向“当代新道家”的可能性》,《台大文史哲学报》,2004年11月,第61期,149页。
    [1]王夫之:《船山全书·庄子解》(第13册),岳麓书社,1988年,472页。
    [2]蒙培元:《论自然》,《道家文化研究》(第14辑),26页。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182页。
    [1]王建文:《国君一体-古代中国国家概念的一个面向》,《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巨流出版社,1993年,245页。
    [2]杨儒宾:《黄帝与尧舜-先秦思想的两种天子观》,《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第2卷第2期,2005年12月,131页。
    [3]刘家和:《论中国古代王权发展中的神化问题》,《古代中国与世界-一个古史研究者的思考》,武汉出版社,1995年,553页。
    [1]陈鼓应:《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从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说起》,《管子学刊》,1995年第1期。
    [2]陈政扬:《<黄帝四经>与<老子>治道之异同》,《鹅湖月刊》,第27卷第12期,41页。
    [1]“为统一合中国起见,极力主张消弭各个氏族集团的个别传统,特别是个别的氏族传统,而倡导出整个中国氏族的大公祖以为统一的基点,道家捧出黄帝,儒家捧出尧舜,墨家捧出夏禹,都是这个用意。”(郭沫若:《屈原研究》,《郭沫若全集·历史编》(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88页)
    [2]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54页。
    [3]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著录也有记载关于“黄帝”的书籍:《黄帝四经》四篇、《黄帝铭》六篇、《黄帝君臣》十篇、《杂黄帝》五十八篇、《力牧》二十二篇。
    [4]余明光:《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35页。
    [5]白奚:《稷下学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120页。
    [6]张增田:《“道”何以生“法”-关于<黄老帛书>“道生法”命题的追问》,《管于学刊》,2004年第2期,19页。
    [7]李增:《先秦法家哲学思想》,台北:国立编译馆,2001年,323-333页。
    [1]雷敦和:《<黄帝四经>中的阴阳学说》,《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354-363页。
    [2]《老子》的“道”,经“名”的转化,经过演变,成为韩非的“法”。
    [1]萨拉·奎因(Sarah A Queen):《董仲舒和黄老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88页。
    [1]王晓波:《解老、喻老-韩非对老子哲学的诠释和改造》,《文史哲学报》,1999年第51卷。
    [2]杨儒宾:《黄帝与尧舜-先秦思想的两种天子观》,《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第2卷第2期.2005年12月,115页。
    [1]杨儒宾:《黄帝与尧舜-先秦思想的两种天子观》,《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第2卷第2期,2005年12月。
    [2]林俊宏:《<黄帝四经>的政治思想》,《政治科学论丛》,2000年第13期。
    [3]西嵨定生:《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特制的问题所在》,《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者选译》(第二卷专论),中华书 局,1993年,10-11页。
    [1]刘泽华主编:《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74页。
    [2]《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3]赵吉惠:《论荀学是稷下黄老之学》,《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11-117页。
    [4]关于“天人之分”的观念,目前最早见于郭店楚简。其中《穷达以时》:“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语丛一》:“知天所为,知入所为,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命。”
    [5]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33页。
    [1]郭沫若:《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286页。
    [2]张岂之:《先秦哲学史上的“天道”与“人道”问题》,《人民日报》,2000年5月11日,第11版,《学术动态》栏目。
    [1]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311页。
    [1]张岂之:《<荀子>一书的主线》,《众妙之门-中国名著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78页。
    [2]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会结构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234页,183页。
    [1]杜国庠:《荀子从未尹黄老学派接受了什么?》,《杜国庠文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136页。
    [1]佐藤将之:《荀子哲学研究之解构与建构:以中日学者之尝试与“诚”概念之探讨为线索》,《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论评》,2007年第34期。
    [1]梁启雄先生认为荀子这里的性分为生理学上的性和心理学上的性。(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309-310页)
    [2]黄俊杰:《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中国文哲研究集刊》,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3月,第20期。
    [1]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575页。
    [2]齐思和:《封建制度与儒家思想》,《燕京学报》,1937年,第22期。
    [3]参考费孝通:《礼治秩序》,《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8-53页。
    [1]容肇祖:《韩非子考证》,商务业印书馆,1936军。
    [2]范文澜说:“《解老》、《喻老》两篇,阐发道德本意,语甚详备,但其中无一语说及无为柔弱,可见韩非取老子的法术,并不取老子的宗旨。”(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280页)任继愈说:“韩非改造和发挥老子‘道'的思想,作《解老》和《喻老》。”(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743页)方克也说:“(韩非)《解老》、《喻老》两篇就是最早解说《老子》的文献,不过他是按照自己的需要解老。他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奠定了他自然观的基础。”(方克:《中国辩证法思想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506页)
    [3]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14页。
    [4]陈丽桂:《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台北:联经出版社,1991年,178-179页。
    [5]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华书局,1986年。
    [1]王人博:《一个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对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法学论坛》,2003年第1期。
    [2]赵汀阳:《反政治的政治》,《哲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3]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386页。
    [4]杨师群:《论先秦政治思想的主要局限与影响-与古希腊罗马政治思想比较研究》,《学术月刊》,1996年第7期。
    [1]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14页。
    [2]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348页。
    [1]侯外庐 赵纪彬 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630-634页。
    [2]赵汀阳:《反政治的政治》,《哲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1]梁启雄:《韩子浅解》(上),1961年,中华书局,224页。
    [2]池田知久:《中国思想中“自然”的诞生》,《中国的思维世界》,沟口雄三 小岛毅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20页。
    [1]李定生认为:“‘无以为'是顺任自然,无心而为之,韩非改作‘无不为',正是与老子不同所在。老子以各守其朴,不干政事为无为,强调无心作为,韩非借老子其意,顺道立法,按法治众,不以智虑处事为无为,强调无不为。”(李定生:《论韩非<解老>和<喻老>》,《道家文化研究》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67页)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763页。
    [1]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292页
    [1]裘锡圭:《中国古典学重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载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二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8页。
    [2]罗根泽编《古史辨》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606-608页、629页。
    [3]参见高亨、池曦朝合:《试探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文物》,1974年,第11期。
    [4]王博:《郭店<老子>为什么有三组?》,《道家文化研究》,17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27页。
    [5]郭沂:《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人其书》,《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
    [1]许抗生:《再读郭店竹简<老子>》,《中州学刊》,2000年,第5期。
    [2]聂中庆:《从楚简<老子>中“亡、無”和“衝、道”的使用推断楚简《老子》的文本构成》,《山东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高亨等人有此假说,参见高亨、池曦朝合:《试探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文物》,1974年,第11期。
    [4]丁四新:《申论<老子>文本变化的核心观念、法则及其意义》,《哲学动态》,2002年,第11期。
    [5](日)池田知久:《郭店楚简<老子>各章的上中下段-从<老子>文本形成史的角度出发》,《池田知久简帛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321-375页。
    [6]参考(德)瓦格纳:《王弼<老子注>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233页。
    [1]丁原植:《郭店竹简老子释析与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213-214页。
    [2]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3]安乐哲 郝大维:《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学苑出版社,2004年,279页。
    [4]李存山:《从郭店简看早期道儒关系》,《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433页。
    [5]郭梨华:《<恒先>及战国道家哲学论题探究》,《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2期,40页。
    [1]李存山:《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22页。
    [1]竹简《老子》甲本,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122页。
    [2]沈清松:《郭店楚简<老子>的道论与宇宙论-相关文本的解读与比较》,《中国哲学》,第21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3]张岱年:《道家玄旨论》,《道家文化研究》,第4辑,1-8页。
    [4]裘锡圭:《以郭店老子简为例谈谈古文字的考释》,《中国哲学》(21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85页。
    [1]陈鼓应:《论道与物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哲学动态》,2005年,第8期。
    [2]竹简《老子》甲本: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112页。
    [1][唐]李约:《道德真经新注》,《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中华书局,1998年。
    [2]王庆节:《海德格尔的“四方域”物论与老子的自然物论》,《解释学、海德格尔与儒道今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203页。
    [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19页。
    [4]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三联书店,1990年,18-24页。
    [1]沈清松:《郭店楚简<老子>的道论与宇宙论-相关文本的解读与比较》,《中国哲学》,第21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68页。
    [2]《老子》第6章“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于省吾《老子新证》:“勤”应读“觐”。古代铜器铭文中,“勤”、“觐”都写作“堇”。“覲”,即“见”的意思,是说道虽然“绵绵若存”,而用之不可见。《老子》52章“终身不勤”,“勤”。马叙伦说是当“瘽”字。
    [3]赵建伟:《郭店竹简老子校释》,《道家文化研究》(17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279页。
    [4]刘殿爵:《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初探》(上),香港:《明报》月刊,总第200期,1982年8月,17页。
    [5]庞朴:《天人三式-郭店楚简所见天人关系试说》,《郭店楚简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33页。
    [6]张立文:《略论郭店楚简的“仁义”思想》,《孔子研究》,1999年第1期。
    [7]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47页。
    [1]晁福林:《先秦思想“德”观念的起源及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2]沈清松:《郭店楚简的道论与宇宙论-相关文本的解读与比较》,《中国哲学》,第21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69页。
    [3]张岱年:《序》,《帛书老子校注》(高明撰),中华书局,1996年。
    [4]《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世之学老子者则黜儒学,儒学亦黜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1]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2]王夫之说:“内篇虽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以脱御其矫激权诈之失。外篇则但为老子作训诂,而不能探化理于元微。故其与内篇相发明者十之二三,而浅薄虚嚣之说杂出而厌观,盖非出一人之手,乃学庄者杂辑以成书。”
    [3]关锋在《庄子外杂篇初探源》中,以《骈拇》、《马蹄》、《胠箧》、《在宥》为一组,称之为老子后学左派所作。刘笑敢则在《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把这几篇章归之为庄子后学中的无君派。
    [4]钱穆:《道家政治思想》,《庄老通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111页。
    [1]安乐哲:《主术:中国古代政治艺术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48页。
    [2]安乐哲:《主术:中国古代政治艺术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45-46页。
    [1](美)艾兰、(英)魏克彬邢文编译:《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学苑出版社,2002年,150页。
    [2]赵建伟:《郭店竹简老子校释》,《道家文化研究》(17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291页。
    [3]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1](德)瓦格纳:《王弼<老子注>研究》(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186页。
    [2](德)瓦格纳:《王弼<老子注>研究》(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185页。
    [3](日)池田知久:《郭店楚简<老子>各章的上中下段-从<老子>文本形成史的角度出发》,《池田知久简帛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331-332页。
    [1](日)池田知久:《郭店楚简<老子>各章的上中下段-从<老子>文本形成史的角度出发》,《池田知久简帛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365页。
    [2](日)池田知久:《郭店楚简<老子>-形成阶段的<老子>最古文本》,《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3](日)池田知久:《郭店楚简<老子>各章的上中下段-从<老子>文本形成史的角度出发》,《池田知久简帛研究论集》,中华书局,2006年,332页。
    [1]费孝通:《名实的分离》,《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9页。
    [2]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47-52页。
    [1]钱基博说:“独《老子》冠时独出,为诸子之祖。”(《中国文学史·上古文学》)
    (美)艾兰,(英)魏克彬.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
    (美)艾兰.“亚”形与殷人的宇宙观[J].中国文化,1991,4A
    (美)爱莲心.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生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白奚.稷下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8
    (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日)池田知久.池田知久简帛研究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
    (日)池田知久.中国思想中“自然”的诞生[A].沟口雄三,小岛毅.中国的思维世界[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陈梦家.五行的起源[J].燕京学报,1938,24A
    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J].燕京学报,1936,20A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陈鼓应.论道与物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J].哲学动态,2005,8A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陈鼓应.先秦道家之礼观[J].中国文化研究,2000,2A
    陈奇酞.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陈德和.战国老学的兩大主流-政治化老学与境界化老学[J].鹅湖杂志,2005,35(12A)
    陈丽桂.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M].台北:联经出版社,1991
    陈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晁福林.先秦思想“德”观念的起源及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5,4A
    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丁原植.精气说与精神、精诚两观念的起源[J].安徽大学学报,1998,3A
    杜维明.试谈中国哲学中的三个基调[J].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1A
    杜维明.郭店楚简与先秦儒道思想的重新定位[A].姜广辉.中国哲学(21辑)[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杜国庠.杜国庠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方克.中国辩证法思想史(先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方东美.方东美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冯友兰.先秦道家哲学主要名词通释[J].北大人文学报,1959,4A
    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法)弗朗索瓦·于连.圣人无意-哲学的他者[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北京:三联书店,1989
    高明.礼学新探[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
    郭沫若.郭沬若全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高亨.重订老子正诂[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8
    高利民.庄子无用之用的另一种解读[J].复旦大学学报,2005,4A
    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1、2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葛兆光.众秒之门-太一、北极、道与太极[J].中国文化,1991,3A
    (法)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英)葛瑞汉.论道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何炳棣.原礼[A].胡晓明,傅杰.释中国(第四卷)[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胡家聪.稷下道家从老子哲学继承并推衍了什么?-(心术上)和(内业)的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1983,4A
    (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美)郝大维,安乐哲.孔子哲学思微[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M].北京:国际文化服务社,1950
    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侯外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上)[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胡家聪.管子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雷敦和.<黄帝四经>中的阴阳学说[A].艾兰,汪涛.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八)[M].北京:中华书局,1994
    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李定生,徐惠君.文子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李丰楙.先秦变化神话的结构性意义-一个“常与非常”观点的考察[J].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集刊,1994,4A
    (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
    李存山.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梁启雄.韩子浅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
    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汉]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刘克甫.两周金文“家”字辨义[J].考古,1952,9A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刘笑敢.老子之自然与无为概念新诠[J].中国社会科学,1995,6A
    刘家和.古代中国与世界-一个古史研究者的思考[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刘泽华,刘丰.论乐的等级思想及其社会功能[J].兰州大学学报,2004,1A
    刘朝谦.西周政治在诗乐中对自身本质的体验[J].音乐探索,1991,4A
    吕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茅冥家.论“老子术”[A].包遵信.中国哲学(第七辑)[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蒙文通.先秦诸子与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蒙文通.蒙文通文集(1卷)[M].成都:巴蜀书社,1987
    蒙培元.论自然[A].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14辑)[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蒙培元.天地人-谈<易传>的生态哲学[J].周易研究,2000,1A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木村正雄.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基础条件[A].刘俊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者选译(第三卷上古秦汉)[C].北京:中华书局,1993
    梅广.从楚文化的特色试论老庄的自然哲学[J].台大文史哲学报,2007,67A
    (美)倪德卫.儒家之道-中国哲学之探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庞朴.古墓新知-漫读郭店楚简[A].姜光辉.中国哲学[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庞朴.天人三式-郭店楚简所见天人关系试说[A].,郭店楚简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齐思和.封建制度与儒家思想[J].燕京学报,1937,22A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钱穆.庄老通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钱穆.中国思想史论丛(二)[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1
    裘锡圭.稷下道家精气说的研究[A].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2辑)[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裘锡圭.中国古典学重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A].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二辑)[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裘锡圭.以郭店老子简为例谈谈古文字的考释[A].姜广辉.中国哲学(21辑)[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任继愈.老子绎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萨拉·奎因(Sarah A Queen).董仲舒和黄老思想[A].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山田庆儿.空间·分类·范畴[A].辛冠洁.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C].北京:中华书局,1986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三联书店1999
    沈清松.郭店楚简<老子>的道论与宇宙论——相关文本的解读与比较[A].姜广辉.中国哲学(21辑)[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孙以楷等:道家与中国哲学(先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孙以楷.老子通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孙以楷甑长松:庄子通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唐君毅.中西哲学之比较论文集[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
    唐君毅.论中国原始宗教信仰与儒家天道观之关系兼释中国哲学之起[A].项维新,刘福增.中国哲学思想论集(第一册)[C].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
    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会结构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涂又光.论帛书<老子>的社会学说[A].张正明.楚史论丛初集[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德)瓦格纳.王弼<老子注>研究(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魏]王弼,[唐]李约等.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1998
    王人博.一个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对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J].法学论坛,2003,1A
    王克奇,汤少军.试论<老子>思想内在的矛盾冲突[J].山东师大学报,1994,3A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王博.老子与夏族文化[J].哲学研究,1989,1A
    王博.郭店<老子>为什么有三组?[A].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王夫之.船山全书(第13册)[M].长沙:岳麓书社,1988
    王夫之.船山全书(第10册)[M].长沙:岳麓书社,1988
    王建文.国君一体-古代中国国家概念的一个面向[A].杨儒宾.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C].台北:巨流出版社,1993
    王晓波.解老喻老-韩非对老子的诠释和改造[J].文史哲,1999,6A
    王庆节.解释学、海德格尔与儒道今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2003
    韦政通.荀子“天生人成”一原则之构造[A].项维新,刘福增.中国哲学思想论集(第二册[C].台北:水牛出版社,1986
    维克多·特纳.仪式与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巫宝三.我国先秦时代租赋思想的探讨[A].巫宝三.中国经济思想史论[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日)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帝国形成史论[A].刘俊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者选译(第二卷)[C].北京:中华书局,1993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日)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谢遐龄.释“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第3期
    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徐中舒.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M].北京:中华书局,1998
    徐中舒.论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与城乡对立等有关问题[J].中国文化,2001,17-18A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杨宽.杨宽古史论文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杨向奎.绎史斋学术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杨向奎.先秦儒家之一统思想-兼论“炎黄”、“华夏”两实体之形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A
    杨向奎.论“道”[J].云南社会科学,1991,4A
    杨向奎.再论老子-神守、史老、道[J].史学史研究,1990,3A
    杨向奎.论“道”[J].云南社会科学,1991,4A
    杨师群.论先秦政治思想的主要局限与影响-与古希腊罗马政治思想比较研究[J].学术月刊,1996,7A
    杨师群.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发展原因新探[J].社会科学战线,1995,3A
    杨儒宾.黄帝与尧舜-先秦思想的两种天子观[J].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2005,2(2A)
    杨儒宾.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导论)[M].台北:巨流出版社,1993
    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清]俞樾.诸子平议[M].北京:中华书局,1954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余明光.黄帝四经今注今译[M].长沙:岳麓书社,1993
    张岂之.老子研讨会的新收获[J].华夏文化,1994,1A
    张岂之.先秦哲学史上的“天道”与“人道”问题[N].人民日报,2000-5-11(B11)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M].西安:西北大学,1989
    张岂之.《荀子》一书的主线[A].众妙之门-中国名著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张岂之.中国思想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张岂之.历史唯物论与中国思想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7,1A
    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美)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美)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
    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J].文物,2004,1A
    张亮采.中国风俗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张增田.“道”何以生“法”-关于<黄老帛书>“道生法”命题的追问[J].管子学刊,2004,2A
    张端穗.仁与礼-道德自主与社会制约[A].刘岱.中国文化新论思想篇(二)天道与人道[C].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
    章太炎:国故论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赵纪彬.中国哲学思想[M].北京:中华书局,1948
    赵纪彬.困知录(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3
    赵纪彬.论语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赵纪彬.老庄与“一”“二”[J].中国文化,1990,3A
    赵吉惠.论荀学是稷下黄老之学[A].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4辑)[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赵汀阳.反政治的政治[J].哲学研究,2007,12A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9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朱炳祥.“德”之语义与老子的思想内核[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4A
    邹昌林.中国礼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邹昌林.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