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一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苏论战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简称《九评》)最能代表中共的核心观点。《九评》最为集中地总结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观点。但是,国内学术界对于《九评》的研究尚显薄弱。故而,笔者试图以研究《九评》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究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形成的理论来源、主要内容及其错误之所在。本文在导论部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苏论战及《九评》的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在论文第一部分阐述了《九评》所发表的国际、国内两方面的历史背景;在论文第二部分以阐述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为基础,对《九评》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并加以评述;在论文第三部分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苏联和中国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苏论战和《九评》的历史影响。
In the Sino-Soviet debate, the "Nine Commentaries on the CPSU Central Committee's open letter" (the "Nine Commentaries") best represents the key point of the CPC. The "Nine Commentaries" is the most concentrated summed up the theory of Mao Zedong's socialist views. However, the domestic academic community is rather weak for the study of the "Nine Commentaries". Therefore, the author attempts to study the "Nine Commentari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go further explore the source theory, the main contents and the errors about the formation of Mao Zedong's revolution theory under the proletarian dictatorship.First,the paper introduce brief summary about the Sino-Soviet debate and the "Nine Commentaries" study significance and domestic foreign study survey.Second, the paper's 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s historical back ground about the publishing of the "Nine Commentaries".Third, the paper's second part is based on the illustration of Marx and Lenin on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society, and to analyze the "Nine Commentaries" specific contents, furthermore used in the same way as a commentary.Finally, the paper's third part discus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
引文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291.
    2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G].人民出版社,1987:32.
    3 毛泽东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7:286.
    4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99.
    5 毛泽东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7:461.
    6 毛泽东.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C].1957-10-09
    7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51.
    8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653-654.
    9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654.
    10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55-256.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330.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314.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305.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304.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141.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303.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289.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303.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304.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289.
    21 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M].人民出版社,1964:51.
    22 毛泽东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7:461.
    23 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M].人民出版社,1964:7.
    24 毛泽东.一九六三年五月九日对《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的批语
    25 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M].人民出版社,1964:9-10.
    26 毛泽东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7:357.
    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314.
    28 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264-265.
    29 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M].人民出版社,1993:388.
    30 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M].人民出版社,1993:413-414.
    31 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M].人民出版社,1965:36-37.
    3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258.
    33 李锐.早年毛泽东[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357.
    34 毛泽东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7:145.
    35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53.
    36 毛泽东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7:404.
    3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547.
    38 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60:10.
    39 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M].人民出版社,1965:30.
    40 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M].人民出版社,1965:30.
    41 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M].人民出版社,1965:30.
    4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08.
    43 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M].人民出版社,1964:11.
    44 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M].人民出版社,1964:19.
    45 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M].人民出版社,1964:12.
    46 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M].人民出版社,1964:19.
    47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65-266.
    48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66.
    49 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383.
    50 苏联共产党纲领[J].新华月报,1961,12:162.
    51 苏联共产党二十二大主要文件[G].人民出版社,1961:352.
    52 苏联共产党纲领[J].新华月报,1961,12:173.
    53 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M].人民出版社,1965:488.
    54 萧华.不断加强国防力量,保卫祖国建设[N].人民日报,1960,6.
    55 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M].人民出版社,1965:260.
    56 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M].人民出版社,1964:52.
    57 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M].人民出版社,1964:9.
    58 毛泽东.一九六三年五月九日对《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的批语
    59 列宁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60:57.
    60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223.
    61 苏联共产党纲领[N].新华月报,1961,12:162.
    62 苏联共产党纲领[N].新华月报,1961,12:173.
    63 柯华.苏联国内复辟资本主义纪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75:14.
    64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653-654.
    65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卷)[M].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872.
    66 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1481.
    67 哥穆尔卡.关于波兰目前的局势[M].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23.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国家与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1]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2]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苏联共产党二十二大主要文件[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4]李锐.早年毛泽东[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15]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6]吴冷西.十年论战(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7]吴冷西.十年论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8]高放.纵览世界风云[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
    [1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0]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21]朱仲丽.黎明与晚霞[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22]尼基塔·谢·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4]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5]人民日报编辑部,红旗杂志编辑部.苏共领导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一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9.
    [26]人民日报编辑部,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斯大林问题——二评苏共中央的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9.
    [27]人民日报编辑部,红旗杂志编辑部.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三评苏共中央的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9.
    [28]人民日报编辑部,红旗杂志编辑部.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四评苏共中央的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9.
    [29]人民日报编辑部,红旗杂志编辑部.在战争与和评问题上的两条路线——五评苏共中央的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1.
    [30]人民日报编辑部,红旗杂志编辑部.两种根本对立的和平共处政策——六评苏共中央的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2.
    [31]人民日报编辑部,红旗杂志编辑部.苏共领导者是当代最大的分裂主义者——七评苏共中央的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
    [32]人民日报编辑部,红旗杂志编辑部.无产阶级革命和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八评苏共中央的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
    [33]人民日报编辑部,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7.
    [34]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35][苏]鲍·尼·波诺马辽夫.苏联共产党历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6][苏]米·谢·戈尔巴乔夫,述弢等泽.“真相”与自由——戈尔巴乔夫回忆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7][苏]奥·鲍·鲍里科夫.苏中关系(1945——1980)[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38][英]琼斯.中苏关系内幕纪实[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
    [39]李明.中苏大论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0]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41]柯华.苏联国内复辟资本主义纪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75.
    [42]哥穆尔卡.关于波兰目前的局势[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43]李丹慧.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李瑗.试论《九评》与中苏论战[J].理论学刊,2008.4.
    [2]阎明复.中苏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之争[J].百年潮,2008.2.
    [3]吴江.批判“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记略[J].炎黄春秋,2005.5.
    [4]关丁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1956.4.
    [5]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1956.12.
    [6]张雷,青石.-毛泽东令“九评”赫鲁晓夫始末[J].档案时空,2005.2.
    [7]苏联共产党纲领[J].新华月报,1961.12.
    [8]萧华.不断加强国防力量,保卫祖国建设[N].人民日报,1960.6.
    [9]范明霞.中苏论战述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5.
    [10]高新涛.试析1956-1964年的中苏分析与论战[D].开封:河南大学,2002.5.
    [11]尹成.关于60年代中苏论战的探讨[J].昆明师专学报,1994.9.
    [12].董宝训.略论中苏论战的历史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2003.1.
    [13]戴德铮.中苏十年论战“真正”缘由与“和平共处”问题论争影响探析[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7.
    [14]李捷.中苏论战与中苏关系[J].东欧中亚研究,1995.5.
    [15]李明斌.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道路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报,2004.6.
    [16]张欣.试析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消极影响[J].台州师专学报,2001.8.
    [17]贺良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再认识[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3.
    [18]刘淑静.“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5.
    [19]李明斌.中苏大论战评析[D].武昌:华中师范大学,2004.4.
    [20]耿百峰.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社会主义之间的“错层”[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4.
    [21]阿明布和.毛泽东建国以来构建的三大理论及其相互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