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政治实践的重要基础和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公民身份一直以来就是西方政治思想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20世纪中期,马歇尔关于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的研究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公民身份问题的兴趣,并推动了欧美福利国家的建设。在经历了一段相对沉寂的时期之后,到了九十年代,由于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社会问题的出现以及学术理论上的论争,公民身份重又成为一个流行的专业术语和热门话题。
     公民身份看似简单明了,实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其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民身份诸多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解释传统和理论类型比如共和主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等所造成的。考虑到公民身份与共和主义的内在关联、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理念的重大价值以及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选取了共和主义的研究视角。
     历史地看,原初意义上的公民身份,即强调自由、共和、参与和美德的共和主义公民身份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以斯巴达、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世界。稍后,随着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扩张,公民身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扩展开来。公民是属于城邦并参与城邦公共生活治理的人,但公民身份的获得取决于出身和财产的严格规定,因而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在希腊化和罗马帝国时期,公民身份开始衰败,公民逐渐蜕变为听命于帝王的臣民。中世纪基督教一统天下,政治空前弱化,人们成为上帝的子民、选民和君王的臣民,公民身份一度踪迹全无。到中世纪晚期,随着城市的复兴和自治运动的开展,公民身份又星星点点地出现在欧洲特别是以意大利北部为代表的一些城市中。但到14世纪初,在建立了两百多年后,绝大部分城市共和政府开始屈从于专制君主的统治,公民身份随之湮没不彰。之后,随着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的传播、宗教改革运动与个性自由的张扬、启蒙运动与契约主义权利观念的勃兴、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变迁,公民身份意识重新萌发,公民身份制度也随着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得以确立。但显而易见的是,此时此刻,公民身份的共和主义解释传统己让位于以消极自由和个人权利为核心的自由主义话语系统。
     从理论上说,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的基本理念和根本诉求是自由、共和、参与、美德。共和主义所欲求的自由,不同于柏林所阐发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而是第三种自由,即佩迪特宣称的无支配自由。自古希腊罗马开始,无支配的自由就是公民身份的重要标志,而奴役和支配则与奴隶身份如影随形。公民要安享这种无支配自由,只有在一个外无压迫、内无专制的自由共和国中才有可能。显然,这种自由共和国就是宪政共和国,是法律的帝国而非人治的王国,是人民的共同利益和事业而非一人或少数人的私产。要保有公民的自由和实现人民的共同利益,适当的政体和适度的规模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共和主义对混合均衡、小国寡民的城邦共和国情有独钟,而现代共和主义则坚持分权制衡、广土众民的复合共和国。同时,公民自由、共和理想的实现还需要公民自己掌握政治舞台,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生活的自我治理。传统共和主义主张公民直接参与议事、审判和行政统治,而现代共和主义则出于国家规模和人民自治能力存在局限等方面的考虑,坚持实行代议制。
     不仅如此,在共和主义看来,要在一个宪政共和国中实现自由、共和、参与的理想,公民身份的品质,即公民美德就是必需的,从而公民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古代德性的主要阐释者亚里士多德和修正者马基雅维利,还是其他共和主义者,都认为公民美德是个人作为公民自觉服务于公共利益从而保障共和国和公民自由的品性和能力;这种品性和能力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其中,尤以勇敢、奉献、雄辩、审慎、爱国主义最为重要。共和主义之所以重视公民美德,是因为公民美德是法律得以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增进公共利益的内在动力和抵制共和国腐化的良药。要培育公民美德,公共教育、公民宗教、政治参与和良法之治等途径和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显而易见,在后现代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自由主义公民身份大行其道的当代社会,共和主义公民身份仍然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根据洛克、马歇尔和罗尔斯等人所持的自由主义观点,个人自由和权利是至高无上的,相应地,国家必须尽可能地减少公民责任的要求和对个人生活的干预。这种公民身份理念及其实践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但与此同时也给当代社会带来了诸多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后果,比如孤立的原子主义与激进的个人主义、政治的市场化与公民的消费者化、弱势民主与“温和的”专制主义,等等。要克服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的弊端,需要认真汲取共和主义公民身份中的合理成分。一般而言,共和主义公民身份内蕴的道德、整合和教育维度有助于培养造就好公民;共和主义公民身份内蕴的参与维度可以促使民主健康发展、良性运转起来。正是基于公民身份和积极参与,巴伯的强势民主、古特曼、汤普森等人的审议民主和佩迪特的论辩式民主才得以卓越地建构。同时,共和主义公民身份内蕴的公民文化和社会资本有助于民主制度的稳定性、有效性。
     当然,共和主义公民身份也有一些为人诟病的矛盾和问题,诸如平等的诉求与公民身份的精英主义色彩、性别歧视与公民身份的男子主义偏见、单一模式与多元公民身份的挑战,等等。为克服共和主义公民身份面临的这些问题和挑战,使之适合当今社会的需要,一些学者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理论探索,比如冈斯特仁提出了新共和主义公民身份模式,达格和希特提出了共和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模式,森斯坦提出了自由共和主义公民身份模式,等等。
     毋庸置疑的是,共和主义公民身份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轴心时代,中国与形成了发达的城邦国家和公民政治文化的古希腊罗马不同,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伦理政治思想影响下,产生的是家国一体、君权至上与臣民观念。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公民观念作为舶来品开始兴起,中华民国的诞生则宣告了公民身份时代的到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公民身份制度与实践有了很大改进,但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仍然存在着公民身份制度规定不尽合理、公民身份意识比较淡薄、政治参与能力低下等问题。
     如果说我国公民身份制度和民主政治的不完善为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的适用提供了必要性的话,那么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以社会主义为主导的当代文化与共和主义公民身份在诸多方面的契合和通融则为后者在中国的适用提供了可能性。具体而言,从天下为公到人民共和国、从治道民主到人民民主、从和而不同到和谐社会、从圣人君子到四有公民,中国政治文化中的这些优秀资源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共和主义公民身份对共和理想、自治理念、混合均衡和理想人格的探索和追求,从而为当代中国吸收和借鉴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的合理成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借鉴共和主义公民身份,推进我国公民身份制度与实践,需要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根据这个思路,本文着重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在扩大的政治参与中体认和强化公民身份,培育公民社会、增值促使民主运转起来的社会资本,改进公民教育、造就共和国需要的合格公民等三个方面展开了分析和探讨。
As the important basis of political practice and basic concept of political theory, citizenship has always been a key issue of the west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mid-20th century, Marshall's studies on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es further stimulated people's interest in the issue of citizenship, and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welfare state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And after a quiet period, in 1990s, the issue of citizenship became a popular term and hot topic again, as a result of a series of major political events, social issues and the debate on academic theory.
     Citizenship may seem simple, but in reality, it is a very complex term. Its complexity, to a large extent, is caused by a number of different and conflict explanation traditions and theorie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herent correlation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ship, the substantial value of the concept of republican citizenship and the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democratic politics, the paper selects a republican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citizenship or republican citizenship, stressing freedom, participation and virtues, can be traced back as early as the sixth century BC to the Greek city states represented by Sparta and Athens. 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Roman Republic, citizenship had been expanded to a broader scope. Citizen belonged to city states and participated in governance of public life. Citizenship was strongly exclusive, because the access to citizenship was strictly depended on property and origin. During Hellenistic and the Roman Empire period, citizenship began to decay, and citizens gradually degenerated into subjects. In the Middle Ages, with the Christian dominating the Europe, politics was unprecedentedly weak. People became God's sons, the king's subjects, and citizenship was disappear. In the late middle Ages, with the city's renaissance and the self-government movement, citizenship began to appear again in Europe, especially in some northern Italy cities.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14th century, the vast majority of city republican governments began to succumb to the rule of despot, and citizenship was disappear too. Later, with the Renaissance and the spread of humanism, the Reformation Movement and the promotion of individual freedom, the Enlightenment and the rise of the concept of contract and rights,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and the change of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ructures, the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hip renewed and the system of citizenship established again in Europe and America with the victory of the bourgeois revolution. However, it is clear that the traditional explanation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ship has given way to the liberal discourse system which adheres to the negative freedoms and individual rights.
     Theoretically, the basic concept and the fundamental demands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ship are freedom, participation and republica. Republican freedom is different from the negative freedom and positive freedom that elucidated by Berlin, but a third freedom, which Pettit alleged the freedom as non-domination. Since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the freedom as non-domination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citizenship; however, the enslavement and domin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lave status. Only in the Republic free from foreign oppression and inner despotism, can the citizens have possibility to enjoy such freedom as non-domination. It is clear that this free republic is a constitutional republic, is an empire of law rather a kingdom of a man, is the people's common interests and project rather than one or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s private property. To protect civic liberties and realize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an appropriate regime and a moderate territory is also essential. The traditional republicanism insisted mixed balance and small-scale city Republic, however, the modern republicanism adhered to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checks and balances and large-scale composite Republic. At the same time, the realization of civic liberties and republican ideals also need citizens to control the political arena, and participate in self-governance of the political life actively. Traditional republicanism advocated the direct participation in discussion, trial and administrative rule, however, modern Republicanism insists on representatio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iz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limitation of people's capacity for self-government.
     Moreover,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quality of citizenship or civic virtue, republicanism insist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ideal of freedom, republic and participation in a constitutional republic, so does the civic education. Whether Aristotle, the main elucidator of the ancient virtues, or Machiavelli, the corrector, or any other republican, all of them think that civic virtue is the character and capacity for a citizen to serve the public interest and protect the freedom of Republic and the citizen. This character or capacity is manifold, of which courage, dedication, eloquence, prudence, patriotism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e reason why civic virtues are stressed by republicanism is that civic virtue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law to operate smoothly, an inherent power for citizens to enhance the public interest and good medicine for Republic to resist the corruption. If we want to cultivate civic virtue, the ways and means by public education, civic religi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good governance by law is indispensable.
     It is obvious that republican citizenship is still of grea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under the era of post-modern and globalization, though liberal citizenship is dominant today. According to liberal point of view held by Locke, Marshall and Rawls, individual freedom and rights are paramount; accordingly, state must reduce the requirements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and intervention to individual life. The advantages of liberal citizenship are obviou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s caused a lot of serious political and social problems. For example, the isolated atomism with the radical individualism, the Market-oriented politics with the consumer image of citizen, the weak democracy with a moderate despotism, and so on. To overcome the drawbacks of liberal citizenship, it is necessary to absorb the reasonable component of republican citizenship. In general, the intrinsic moral, integrative and educational dimension of republican citizenship helps to train good citizens. The intrinsic participating dimension of republican citizenship can promote democracy's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It is just based on citizenship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can Barber's strong democracy, Gutmann and Thompson'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Pettit's contestatory democracy be built outstandingly. The civic culture and social capital that republican citizenship contains contribute to the st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democracy. Of course, the republican citizenship has a lot of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criticized by some people, for example, the demands of equality and elitism color of citizenship, the gender discrimination and male chauvinism of citizenship, the single model of citizenship and the challenges of multi-citizenship, and so on. To overcome thes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nd adapt to today's society, some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fruitful exploration, for example, Gunsteren's new republican citizenship model, Dagger and Heater's Republican liberal citizenship model and Sunstein's liberal republican citizenship model, and so on.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republican citizenship has important inspiration and significance to China's political development today. During axial age, China was different from the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in which formed a well-developed city states and civic political cul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 ethical politics, China formed the concept of home-country integration, despotism and subject. During the process of salvation, the concept of citizenship as the exotic began to rise. The birth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eclared citizenship era.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China's system and practice of citizenship has greatly improved. However, due to some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factor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such as unreasonable citizenship system, weak citizenship consciousness and low capacity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f we say that the imperfect of our country's citizenship system and the democratic politics provides necessity for the appliance to the republican citizenship, the accommoda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represented by Confucianism, contemporary socialist culture and republican citizenship provides possibility for the republican citizenship's use in china. Concretely speaking, the excellent resources of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from justice for all in the world to people's republic, from democratic governance to people's democracy, from harmonious yet different to harmonious society, from saint and nobleman to citizen, respond republican citizenship's pursue of republic ideal, self-governance, mixed banlance and ideal personality, which lays the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na to absorb the reasonable component from republic citizenship.
     To draw lessons form republic citizenship and promote our country's citizenship system and practice, we need start from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this thought, the dissertation think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our country to deepen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expand civic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nurture civil society, increase the social capital, improve civic education and train qualified citizens in new era.
引文
①[英]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注1、2、3。
    ②哈耶克的著作见《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诺齐克的著作见《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③Walzer, Michael, The Civil Society Argument, in Dimensions of Radical Democracy:Pluralism, Citizenship and Community, ed. Mouffe, Chantal, Landon:Routledge,1992, P.90.
    ④参见[美]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徐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版,参见内容简介第2页。
    ②[英]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公民权研究:导论》,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③Collins, Susan D., Aristotle and the Rediscovery of Citizenship,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P.7.
    ④[加]威尔·金里卡、威尼,·诺曼:《公民的回归——公民理论近作综述》,许纪霖主编:《共和、社群与公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6页;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下册),刘莘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511-512页。
    ①Kelly, George A., Who Needs a Theory of Citizenship?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p.30-31.
    ②《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四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6页。
    ③[美]T·H·马歇尔《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版,第15页。
    ④[英]布雷恩·特纳编:《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郭忠华、蒋红军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2页。
    ⑤Mann, Michael, Ruling Class Strategies and Citizenship,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p.63-64.
    ⑥[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①Riesenberg, Peter, Citizenship in the West Tradition:Palto to Rousseu, Chapel Hill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2, introduction.
    ②Janowitz, Morris, Observations on the Sociology of Citizenship,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34.
    ③[英]布雷恩·特纳编:《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郭忠华、蒋红军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31页。
    ④[美]茱迪·史珂拉:《美国公民权:寻求接纳》,刘满贵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⑤[美]舒克:《自由主义公民权》,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144页。
    ⑥[美]史密斯:《现代公民权》,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144页。
    ①[美]史珂拉:《美国公民权:寻求接纳》,刘满贵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②[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布雷恩·格兰:《政治公民权:权利的根基》,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26页。
    ③[英]德里克·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页。
    ④Turner, Bryan S., Hamilton, Peter,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I, London:Roultedge,1994, pp4-5.
    ⑤Oldfield, Adrain, Citizenship:An Unnatural Practice?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188.
    ⑥[加]威尔·金里卡、威尼·诺曼:《公民的回归——公民理论近作综述》,许纪霖主编:《共和、社群与公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①[美]理查德·达格:《共和主义公民权》,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197页。
    ①[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页。
    ②[英]齐斯·佛克:《公民身份》,黄俊龙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3年版,第20页。
    ③拉尔夫·达伦多夫指出:“在近代史上,公民比任何社会人物都更有活力。数百年来,公民是上升的社会群体的成员和引擎,这些社会群体包括:封建社会中的城市有产阶级,18和19世纪的新兴产业阶级,那些在今天被称为有教养的阶级(或许用一个新的、积极的用语,可称为有闲阶级),那些使自己摆脱了依附和贫困的隶农和臣民,殖民地受压迫者,各种居于少数地位的人,以及妇女。”Dahrendorf, Ralf, Citizenship and Beyond:The Social Dynamics of Idea, in Social Research,1974, vol.41, p.673.
    ①[英]帕克:《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石衡潭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导语第1-2页。
    ②T·卡伦德:《雅典帝国与不列颠》,转引自[英]帕克:《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石衡潭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③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④Turner, Bryan S., Outline of a Theory of Citizenship,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210.
    ⑤Heater, Derek, 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London:Routledge,2004, P.1.
    ⑥Heater, Derek, 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London:Routledge,2004, P.1.
    ①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②[英]帕克:《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石衡潭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③转引自顾准:《希腊城邦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④[美]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81页。
    ①Heater, Derek, 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London:Routledge,2004, P.1.
    ②Collins, Susan D., Aristotle and the Rediscovery of Citizenship,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P.120.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④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①[法]古朗士:《古希腊罗马社会研究》,李玄伯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65-170页。
    ②[英]帕克:《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石衡潭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③Gouldner A. W., The War Between the Cities,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335.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②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③[美]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60-61页。
    ④[美]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66页。
    ⑤[英]帕克:《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石衡潭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⑥[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王嘉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97-398、584-585、623-624页。
    ①Gouldner A. W., The War Between the Cities,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332.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211页。
    ③Stochton, David,The Classical Athenian Democrac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p83.
    ④[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6页。
    ①[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
    ②施治生、郭方主编:《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③[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59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①施治生、郭方主编:《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②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③[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105页。
    ④[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39页。
    ①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6页。
    ②Tarn.W. W, Hellenistic Civilization, London:Edward Arnold and Company,1952, p.79.
    ①[德]特奥尔多·蒙森:《罗马史》第一卷,李稼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页。
    ②[英]帕克:《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石衡潭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③Heater, Derek, 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London:Routledge,2004, P.17.
    ④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8页。
    ①参见施治生、郭方主编:《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196页: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5页。
    ①[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②施治生、郭方主编:《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③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7页。
    ①施治生、郭方主编:《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页。
    ②[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注释30。
    ③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8页。
    ①[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②[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③[澳]戴维·波切尔:《古代公民权及其继承者》,[英]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①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页。
    ②[英]特威兹穆尔:《奥古斯都》,王以铸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22页。
    ③[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记》,婉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0页。
    ①[意]朱塞佩·格罗素:《罗马法史》,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3页。
    ②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0页。
    ③[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④[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⑤[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①徐新:《西方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页。
    ②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0页。
    ③[美]波考克:《古典时期以降的公民理想》,许纪霖主编:《共和、社群与公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④Heater, Derek, 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London:Routledge,2004, P.2.
    ①[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盛癸阳、崔妙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22页。
    ②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3页。
    ③[英]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王绳祖、蒋孟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1-42页。
    ④《圣经·罗马书》,第13章第12节。
    ①[英]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段胜武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②[英]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段胜武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00页。
    ④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0页。
    ①Ullmann, Walter, Medieval Political Thought, Penguin Books Ltd.,1979, p.17.
    ②[美]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66页。
    ③[美]威利斯顿·沃尔克:《基督教会史》,孙善玲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7页。
    ④[美]罗格斯·M·史密斯:《现代公民权》,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页。
    ②Ullmann, Walter, Medieval Political Thought, Penguin Books Ltd.,1979, p.17.
    ①蓝维等著:《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
    ②公民身份的再现与这时期罗马法的复兴和“亚里士多德革命”的影响也有很大关系。罗马法的复兴促进了人们对罗马法中公民身份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公民身份理论,随着“亚里士多德革命”的影响而在欧洲广为传播。参见丛日云著:《西方政治文化传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0页;Heater, Derek, 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London:Routledge,2004, pp.22-23.
    ③Nisbet, Robert, Citizenship:Two Traditions,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8.
    ④[美]罗格斯·M·史密斯:《现代公民权》,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页。
    ①[法]瑟诺博斯:《法国史》,沈炼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81-182页。
    ①[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9-480页。
    ②引自恩靳·伊辛:《东方主义之后的公民权》,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手册》,王小章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页。
    ③[英]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段胜武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④Hyde J. K., Society and Politics in Medieval Italy:The E volution of the Civil Life,1000-1350, Lodon:Macmillan, 1973. P.38.
    ⑤Lane, Frederic C., Venice and History,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6, P.535.
    ①[美]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②[英]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段胜武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③施治生、郭方主编:《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9页。
    ①施治生、郭方主编:《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307页。
    ②[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③[美l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页。
    ①[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页
    ②[英]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段胜武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7页。
    ①See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General Commentary.
    ②[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页。
    ③[爱]J·M·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王笑红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④[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3页。
    ①[意]马基雅维利:《君主论》,阎克文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②[法]布丹:《国家论六卷》,转引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页。
    ③[英]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段胜武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629-63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⑤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名著选集》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44页。
    ⑥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104页。
    ①《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第2部,第4卷,金陵神学院1954年版,第127页。
    ②《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第2部,第4卷,金陵神学院1954年版,第133页。
    ③[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84-89页。
    ④[法]阿尔德伯特等著:《欧洲史》,蔡鸿滨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280页。
    ⑤启蒙运动一般指特指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本文则泛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之后17、18世纪发生在西方智识领域内的思想文化运动。
    ①Oldfield, Adrain, Citizenship:An Unnatural Practice?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189.
    ②[英]霍布斯:《论公民》,应星、冯克利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③[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5页。
    ④[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1页。
    ⑤[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2页。
    ⑥[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杨国政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⑦[美]杰斐逊:《杰斐逊文选》,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7-8页。
    ①[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4页。
    ②[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5页。
    ③[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22页。
    ④[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5页。
    ⑤[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6页。
    ①Turner, B. S., Citizenship and Capitalism, London:Allen & Unwin,1986, p.136.
    ②[美]马歇尔:《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③[美]马歇尔:《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④Parsons, Talcott,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338.
    ⑤[法]罗桑瓦龙:《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吕一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⑥Nisbet, Robert, Citizenship:Two Traditions,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8.
    ①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编:《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吴绪等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5-47页。参见周明圣:《走向共和:近代法兰西共和制度确立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②Berner, Ronald, Multiculturalism and Citizenship:A Critical Response to Iris Marion Young, in Citizenship, Inclusion and Democracy, ed., Mitja Sardoc, Blackwell,2006, p.23.
    ③[法]罗桑瓦龙:《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吕一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①引自[法]罗桑瓦龙:《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吕一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①[法]罗桑瓦龙:《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吕一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②Parsons, Talcott,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338.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2页。
    ②[英]阿克顿:《自由史论》,胡传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英]以赛亚·柏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②[英]以赛亚·柏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页。
    ①[英]以赛亚·柏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页。
    ②[英]以赛亚·柏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③[英]以赛亚·柏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178页。
    ①Orton, William A., The Liberal Tradition:A Study of the Social and Spiritual Conditions of Freedom, Yale University Press,1945, p.21.
    ②李强:《自由主义》,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30页。
    ③Wirszubski, C.libertas as a Political Ideal at Rom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p.3.;see 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p.32.
    ④[美]汉娜·皮特金:《“Freedom”与“Liberty”是孪生子吗》,应奇、刘训练编:《第三种自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320-324页。
    ⑤[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9页。
    ①[美]汉娜·皮特金:《“Freedom”与“Liberty”是孪生子吗》,应奇、刘训练编:《第三种自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325-326’页。
    ②[英]以赛亚·柏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321页。
    ③[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30页。
    ④[英]以赛亚·柏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8页
    ⑤[英]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7-28页。
    ① [美]汉娜·皮特金:《“Freedom”与“Liberty”是孪生子吗》,应奇、刘训练编:《第三种自由》,北京:东方出
    ②[意]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版社2006年版,第328页。
    ③[意]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④[英]哈林顿:《大洋国》,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52页。
    ⑤[英]哈林顿:《大洋国》,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1页。
    ①[英]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6页。
    ②[英]斯金纳:《共和主义的政治自由理想》,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③Sidney, Algernon, Discourses Concerning Government, ed. T. G. West, Indianapolis:Liberty Classics,1990,Ⅲ,16, P.403.
    ④[英]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9页。
    ①这当然只是大部分共和主义作家的观点,他们认为生活在一个国王之下的共同体不能被称之为一个自由国家。另一部分作家,比如西德尼、尼维尔等人,认为自由与非专制型的君主制,即一种混合型的政府体制是相容的。在这一体制下,存在着一个君主,一个贵族院和作为公民代表的议院。马基雅维利虽然赞美共和国,但也并不否认在一个国王统治下共同体自治的可能性。参见[英]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8-39页;[意]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52页。
    ②[英]哈林顿:《大洋国》,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0页。
    ③[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66页。
    ④[英]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2页。
    ⑤[意]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页。
    ①[澳]佩迪特:《共和主义》,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②[澳]佩迪特:《共和主义》,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③[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2页。
    ④[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2页。
    ⑤[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3页。
    ①[英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1页。
    ②[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7页。
    ③[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8页。
    ④[澳]佩迪特:《共和主义》,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50页。
    ⑤引自[澳]佩迪特:《共和主义》,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53页。
    ⑥引自[英]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5页。
    ①[澳]佩迪特:《共和主义》,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②[英]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67页。
    ③[美]理查德·达格:《共和主义公民权》,[英]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①这里采用了王焕生的译法,沈叔平和苏力的翻译是:“国家是一个民族的财产。但是一个民族并不是随随便便一群人,不管以什么方式聚集起来的集合体,而是很多人依据一项关于正义的协议和一个为了共同利益的伙伴关系而联合起来的集合体。”[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王焕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
    ②[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8页。
    ③[美]理查德·达格:《共和主义公民权》,[英]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
    ④[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24页。
    ⑤[英]哈林顿:《大洋国》,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0页。
    ①[英]哈林顿:《大洋国》,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1页。
    ②[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5页。
    ③[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5页。
    ④引自[澳]佩迪特:《共和主义》,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47页。
    ⑤[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3页。
    ①[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
    ②Panagopoulos, E. P. Essays on 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Checks and Balances, Lanham, MD.:Universiy Press of America,1985,.p.14.
    ③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114页。
    ④引自[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⑤引自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页。
    ⑥[美]施特劳斯、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上册,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0页。
    ①[英]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卢华萍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73页。
    ②[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53页。另参见[美]施特劳斯、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上册,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2贡。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136页。
    ①[美]施特劳斯、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上册,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154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页。
    ③引自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页。
    ④引自世界史资料丛刊初集:《罗马共和国时期》(上),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7-48页。
    ①[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9-90页。
    ②[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3页。
    ③[意]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④[英]哈林顿:《大洋国》,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5-26页。
    ①[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103页。
    ②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③[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4页。
    ④[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91-92页。
    ①[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年版,第91页。
    ②[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97页。
    ③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
    ④[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5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5-186页。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4页。
    ③[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6页。
    ④[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80页。
    ①[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0-41页。
    ②[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46页。
    ③[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47-248页。
    ④[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2页。
    ①[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5-266页。
    ②Janowitz, Morris, Observations on the Sociology of Citizenship,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338.参见[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44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页。
    ④[美]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238页。
    ②Heater, Derek, 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London:Routledge,2004, p.65.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页
    ⑤Fine, John V. A. The Ancient. Greeks, A Critical Histor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p.51.
    ⑥[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局2004年版,第70页。
    ⑦[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49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杨国政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0-41页。
    ②卢梭认为,把几个城市联合而为唯一的城邦总是一个错误,既然要组成这种联合体,就不应自诩避免了它的种种自然的不便。不能用大国的滥用权力来批判只希望小国架构的人。参见[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杨国政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1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杨国政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注释1。
    ④[美]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54页。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55页。
    ③[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3页。
    ①[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北京: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8页。
    ②[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54页、第100页。
    ③[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页。
    ①[英]昆廷·斯金纳:《共和主义的政治自由理想》,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②Gouldner A.W., The War Between the Cities,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332.
    ③[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130页。
    ④[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1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⑥Oldfield, Adrian, Citizenship:An Unnatural Practice,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191.
    ①[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44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③Janowitz, Morris, Observations on the Sociology of Citizenship,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43.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
    ⑥[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页。
    ①引自[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47页。
    ②[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2页。
    ③[美]卡里。尼德尔曼:《修辞、理性与共和——古代、中世纪以及现代的共和主义》,任军锋主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④[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47页。
    ⑤[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全集·修辞学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0页。
    ⑥[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全集·修辞学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78页。
    ①引自[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②[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③引自任军锋主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
    ①[意]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②[意]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③[美]约翰·麦考米克:《马基雅维里反对共和主义:论剑桥学派的圭恰尔迪尼时刻》,应奇、刘训练编:《共和的黄昏》,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2007年版,第118页;参见McCormick, John P. Machiavellian Democracy:Controlling Elites with Ferocious Populism, 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5(2),2001, pp.303-306.
    ④[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杨国政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⑤[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杨国政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0-81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杨国政译,西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②[美]波考克:《从佛罗伦萨到费城——一部共和国与其替代方案之间的辨证史》,任军锋主编:《共和主义:古代与现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③卢梭后来的观点有所软化,在《波兰政府论》(第七章)中,他在论述大国作用时说:“立法权力不能自己显示出来,它只能通过代表制来发挥作用”在此,他不再主张取消代表,而是主张经常改选代表,使他们受强制委托权的制约。参见[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杨国政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注释212。
    ④[美]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73-74页。
    ①[美]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②[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64页。
    ③[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31页。
    ④[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33页。
    ⑤[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0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8页。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9页。
    ③[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8-189页。
    ④[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92页。
    ⑤[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9、193页。
    ⑥[美]约翰·麦考米克:《马基雅维里反对共和主义:论剑桥学派的圭恰尔迪尼时刻》,应奇、刘训练编:《共和的黄昏》,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2007年版,第98页。
    ①[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9页。
    ②[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83页。
    ①[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98-299页。
    ②[美]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8-89页。
    ③[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5页。
    ④Dahrendorf, Ralf, Citizenship and Beyond:The Social Dynamics of an Idea,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Ⅱ,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300.
    ①[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60页。
    ①张光:《谁造就了华盛顿的不朽英名?》,《美国研究》,2003年第3期,第105-120页。
    ②刘训练:《公民与共和——新共和主义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38页。
    ③[美]哈维·曼斯菲尔德:《马基雅维利的virtue》,任军锋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④波考克承认virtus发源于古希腊,并指出,从希腊意义上讲,virtus与其说是雅典式的,还不如说是斯巴达式的。但他更强调罗马对virtus发展所起的作用,因此他说,virtus的语汇与其说是属于阿提卡语,还不如说属于拉丁语:从西塞罗到塔西佗,那些伟大的罗马演说家和历史学家为其不断注入活力,他们强调virtus遭到凯撒式帝国价值的压制。[美]波考克:《从佛罗伦萨到费城》,任军锋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16页。
    ①[美]哈维·曼斯菲尔德:《马基雅维利的virtue)),任军锋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参见Collins, Susan D., Aristotle and the Rediscovery of Citizenship,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P.44.需要指出的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也赞美中庸之德,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君主有六德,即仁、知(智)、信、直、勇、刚。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以好学来防止六德走向极端,以保持六德的稳定和平衡。见《论语·雍也》、《论语·阳货》。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③[美]茱迪·史珂拉:《美国公民权:寻求接纳》,刘满贵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④Collins, Susan D., Aristotle and the Rediscovery of Citizenship,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pp.124-127.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页。
    ②参见[美]哈维·曼斯菲尔德为《论李维》所写的导论部分,[意]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③[美]哈维·曼斯菲尔德:《马基雅维利的virtu),任军锋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1-93页。
    ①[意]马基雅维利:《君主论》,阎克文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5-66页。
    ②[意]马基雅维利:《君主论》,阎克文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③[意]马基雅维利:《君主论》,阎克文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6页。
    ④[美]哈维·曼斯菲尔德:《马基雅维利的virtu》,任军锋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⑤Collins, Susan D., Aristotle and the Rediscovery of Citizenship,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p.44.
    ⑥马基雅维利在《论李维》第26章中说,有些人,由于不知如何运用大善大恶,便想采取中庸之道,这是极为有害的。参见[意]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①[美]利奥·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377页,参见第388页。
    ②[美]哈维·曼斯菲尔德:《马基雅维利的virtu》,任军锋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
    ③[意]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④[美]利奥·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409-411页。
    ①利奥·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420-421页。
    ②[美]波考克:《从佛罗伦萨到费城》,任军锋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③[意]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215页。
    ④[意]彼特拉克:《抒情诗集》,引自[意]马基雅维利:《君主论》,阎克文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页。
    ①参见曼斯菲尔德为《论李维》所写的导言,[意]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②[美]波考克:《德性、权利与风俗》,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③[英]斯金纳:《共和主义的政治自由理想》,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④Walzer, Michael, Civility and Civic Virtue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Ⅱ,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182.
    ⑤Heater, Derek, 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London:Routledge,2004, P.2.
    ⑥[英]斯金纳:《霍布斯哲学思想中的理性与修辞》,王加丰、郑菘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①Heater, Derek, 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London:Routledge,2004, P.2.
    ②Collins, Susan D., Aristotle and the Rediscovery of Citizenship,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P.50.
    ③[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三论》,徐奕春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④[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三论》,徐奕春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⑤Machiavelli, N. The Discourses, ed. B. Crick, Harmondsworth:Penguin,1998, pp.58-59.
    ⑥[英]斯金纳:《共和主义的政治自由理想》,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第73页;[英]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2-35页。
    ①Walzer, Michael, Civility and Civic Virtue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Ⅱ,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177.
    ②[美]达格:《共和主义公民权》,[英]伊辛、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③[英]斯金纳:《霍布斯哲学思想中的理性与修辞》,王加丰、郑菘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④[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三论》,徐奕春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
    ⑤[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三论》,徐奕春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页。
    ⑥引自[英]斯金纳:《霍布斯哲学思想中的理性与修辞》,王加丰、郑菘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①[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全集·修辞学》,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页。
    ②[英]斯金纳:《霍布斯哲学思想中的理性与修辞》,王加丰、郑菘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
    ③[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全集·修辞学》,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页。
    ④[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全集·修辞学》,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0页。
    ①与西塞罗、昆提良、马西里乌斯、马基雅维利等共和主义思想家不同,哈林顿公然敌视公共演说,认为雅典和罗马的衰亡恰恰源自人民论辩的冲击。因此,在大洋国中,公民公开辩论政治事务会被处以极刑。参见[英]哈林顿:《大洋国》,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54-159页;[美]卡里·尼德尔曼:《修辞、理性与共和——古代、中世纪以及现代的共和主义》,任军锋主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183页。
    ②[英]斯金纳:《霍布斯哲学思想中的理性与修辞》,王加丰、郑菘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③Heater, Derek, 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London:Routledge,2004, P.17.;[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62页。
    ④Collins, Susan D., Aristotle and the Rediscovery of Citizenship,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P.91.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2页。
    ⑥[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全集·修辞学》,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38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杨国政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②[英]斯金纳:《共和主义的政治自由理想》,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③[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三论》,徐奕春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④[古罗马]西塞罗:《西塞罗三论》,徐奕春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页。
    ⑤[意]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213页。
    ⑥[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1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9页。
    ②[法]卢梭:《政治经济学》,王运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9-20页。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68页。
    ④[意]莫里奇奥·维罗里:《共和主义的复兴及其局限》,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⑤[意]莫里奇奥·维罗里:《共和主义的复兴及其局限》,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①[加]查尔斯·泰勒:《答非所问: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之争》,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389页。
    ①引自[美]凯斯·森斯坦:《超越共和主义复兴》,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②[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86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89页。
    ④[意]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⑤[意]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9-100页。
    ①[澳]佩迪特:《共和主义》,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页。
    ②[澳]佩迪特:《共和主义》,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页。
    ③[澳]佩迪特:《共和主义》,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页。
    ④[澳]佩迪特:《共和主义》,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页。
    ①[意]莫里奇奥·维罗里:《共和主义的复兴及其局限》,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153页。
    ②与马基雅维利不同,霍布斯采取了另一种批评路径。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欲望终止的人,和感觉与映象停顿的人同样无法生活下去。幸福就是欲望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不断地发展,达到前一个目标不过是为后一个目标铺平道路。所以如此的原因在于,人类欲望的目的不是在一顷间享受一次就完了,而是要永远确保达到未来欲望的道路。因此,旧道德哲学家所说的那种终极的目的和最高的善根本不存在。[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2页。
    ③引自[美]凯斯·森斯坦:《超越共和主义复兴》,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304页。
    ④[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杨国政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①[法]罗桑瓦龙:《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吕一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②林火旺:《正义与公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155页。
    ③[美]凯斯·森斯坦:《超越共和主义复兴》,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页。
    ④[英]斯金纳:《共和主义的政治自由理想》,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⑤[意]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1-96页。
    ①[意]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页。
    ②萧高彦:《共和主义与现代政治》,许纪霖主编:《共和、社群与公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7页。参见[美]约翰·麦考米克:《马基雅维利反对共和主义:论剑桥学派的“圭恰尔迪尼时刻”》,应奇、刘训练主编:《共和的黄昏》,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08页。
    ③见[意]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哈维·曼斯菲尔德所写的导论,第20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杨国政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页。
    ③[法]卢梭:《政治经济学》,王运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1页。
    ④Heater, Derek, 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London:Routledge,2004, P.1.
    ⑤引自[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67页。
    ⑥林火旺:《正义与公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178-179页。
    ①Heater Derek, 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Taylor & Francis Group,2004, p.18.
    ②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14页。
    ③Heater Derek, 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Taylor & Francis Group,2004, p.19.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5页。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9-40页。
    ③[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68页。
    ④Heater Derek, 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Taylor & Francis Group,2004, p.37.
    ⑤Oldfield, A. Citizenship and Community:Civic Republicanism and the Modern World., London:Routledge,1990, p.71.
    ⑥希特将历史上法西斯主义的意大利、纳粹德国、苏联等国视为“极权主义公民教育”的典型,参见Heater Derek,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Taylor & Francis Group,2004, p.152-193.
    ①Cohen, B. The Problem of Bias, in The Teaching of Politics, ed. Heater, D. London:Methuen,1969, p.180.
    ②[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69页。
    ③Heater Derek, 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Taylor & Francis Group,2004, p.38-39.[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68页。
    ④[意]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杨国政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121页。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杨国政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9页。
    ②关于托克维尔、密尔思想倾向的诠释向来众说纷纭,从早期被宗奉为典型的自由主义者、“消极自由”的捍卫者,到晚近被视为公民自由主义者、共和自由主义者,甚至有人干脆把密尔挪移到共和主义的阵营中。本文不拟对密尔思想的归属作出判断,但认为密尔关于通过公民参与培养公民美德的主张与共和主义是相通的。参见Dagger, Richard, Civic Virtues:Rights, Citizenship, and Republican Liberalis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102-104; Semmel, Bernard, J. S. Mill and The Pursuit of Virtue,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p.110;张福建:《参与和公民精神的养成》,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民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页。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70页。
    ④[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75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16-317页。
    ②[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6页。
    ③[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4页。
    ④Heater Derek, 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Taylor & Francis Group,2004, p.38.
    ④卢梭持有这种观点,他说:“国家的架构越好,在人民的心目中公共事务越高于私人事务……在一个政通人和的城邦里,一有集会,人人会飞奔而去;而在一个坏政府之下,谁也懒得挪动一步去参加集会。”《社会契约论》, 杨国政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①Oldfield, Adrian, Citizenship:An Unnatural Practice,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194.
    ②[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548页。
    ③[英]斯金纳:《共和主义的政治自由理想》,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②Collins Susan D., Aristotle and the Rediscovery of Citizenshi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p.42.西塞罗也认为,在规定了生活幸福体面的公民联合体即共和国中,部分通过确立的风俗习惯并部分通过法律来实施公民教育是明智的规定。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14页。
    ③[意]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④[意]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⑤[澳]佩迪特:《共和主义》,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281页。
    ①卢梭在给科西嘉、波兰的立法建议中,指出执政者应有意识地创造大众节日,以凝聚民族向心力。在《致达朗贝尔——论喜剧》中,他更是以斯巴达的节庆活动和自己儿童时代在日内瓦的亲身体验为摹本,构想共和国的公共戏剧和娱乐,以此作为公民教育的素材和形式。参见刘训练:《公民与共和:新共和主义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124页。
    ②卢梭曾建议:在广场中央树立一个柱桩,顶上布满鲜花;将人们集结到那儿,举办一场节庆。尽量使节庆更盛大壮观一些,使观众自身成为一种乐趣,使每个人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学会关爱自己,从而人们将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Heater Derek, 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Taylor & Francis Group,2004, p.38.
    ③[澳]佩迪特:《共和主义》,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6-255页,281-289页。
    ①[美]唐·赫佐格:《共和主义者的问题》,应奇、刘训练主编:《共和的黄昏》,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页。
    ②[美]理查德·达格:《共和主义公民权》,[英]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197页。
    ③[美]彼特·H·舒克:《自由主义公民权》,[英]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8页。
    ①[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页。
    ②[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页。
    ③[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8页。
    ①李强:《自由主义》,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55页。
    ②[英]洛克:《论宗教宽容》,吴云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页。
    ③[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3-4页。
    ④[美]彼特·H·舒克:《自由主义公民权》,[英]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页。
    ⑤马歇尔的开创性贡献曾受到众多学者的高度评价。比如,安东尼·吉登斯指出:“马歇尔首先是因为其杰出的公民身份著作而为人们所牢记的,其经典著作《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持续影响了大半个世纪。”德里克·希特认为,马歇尔的《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是“一本有关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最有名的著作。”罗纳尔多·多尔认为,马歇尔所作的关于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的演讲是极佳的和具有重大影响的。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T·H·马歇尔、国家与民主》,郭忠华、刘训练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英]德里克·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9页;Dore, Ronald, Citizenship and Employment in an Age of High Technology,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Ⅱ, 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80.
    ①[美]马歇尔:《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②[美]马歇尔:《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①[美]马歇尔:《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②[美]马歇尔:《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①[美]马歇尔:《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②[美]马歇尔:《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①[法]罗桑瓦龙:《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吕一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美]罗格斯·M·史密斯:《现代公民权》,[英]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③Turner, Bryan S. Outline of a Theory of Citizenship,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202.
    ④Mann, Michael, Ruling Class Strategies and Citizenship,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63.
    ⑤Collins Susan D., Aristotle and the Rediscovery of Citizenshi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p.11.
    ⑥林火旺:《正义与公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151页。
    ①[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②[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③[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4-27页。
    ④Collins Susan D., Aristotle and the Rediscovery of Citizenshi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p.12.
    ①[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1-38页;也可参见[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9-36页。
    ②林火旺:《正义与公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219页。
    ③[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页。
    ①Collins Susan D., Aristotle and the Rediscovery of Citizenshi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p.28.
    ②[加]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邓红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65-367页;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456-458页。
    ③Macedo, stephen, Liberal virtues:Citizenship, Virtue and Communit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p.39.
    ①[英]J·S·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5页。
    ②[英]J·S·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75-76页。
    ③[美]彼特·H·舒克:《自由主义公民权》,[英]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②[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长春:吉林人们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③[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长春:吉林人们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④[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长春:吉林人们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⑤[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长春:吉林人们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①Oldfield, Adrian, Citizenship:An Unnatural Practice,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190.
    ②[美]桑德尔:《程序共和国和无牵无挂的自我》,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342页。
    ③[美]桑德尔:《程序共和国和无牵无挂的自我》,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335-337页。
    ④[美]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导言第2-4页。
    ①[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局2001年版,第4-5页。
    ②Macedo, Stephen, Capitalism, Citizen and Community,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111.
    ③[美]彼特·H·舒克:《自由主义公民权》,[英]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页。
    ④[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长春:吉林人们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⑤在本书中,哈罗德·拉斯韦尔将政治解释为政治活动家的实际工作态度和技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权势及权势人物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估计。参见[美]哈罗德·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得到?如何得到?》,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16、137-146页。
    ⑥Spragens, Thomas A, Jr., Reason and Democray, Durham, NC:Duke University Press,1990, pp.139-140; Bellah, Robert, et al., Citizenship,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p.244-245.
    ①[美]理查德·达格:《共和主义公民权》,[美]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②Selbourne, David,The Principle of Duty:An Essay on the Foundations of the Civic Order, London:Sinclair-Steverson, 1994, P.14.
    ③[美]弗兰克·米歇尔曼:《法律共和国》,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90页。
    ④[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长春:吉林人们出版社2006年版,1984年版序言。
    ⑤[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局2001年版,第5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②[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页。
    ③Dworkin, Ronald, "Liberalism", In, Public and Private Morality, ed. Stuart Hampshir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a, p.127.
    ④Ackerman, Bruce, Social Justice in the Liberal state,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0, p.11.
    ⑤Nozick,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New York:Basic Books,1974, p.33.
    ①Eisenberg, Avigail, Educ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Iris Young and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in Citizenship, Inclusion and Democracy:A Symposium on Iris Marion Young, ed. Mitja Sardoc, Blackwell,2006, p.9.
    ②[美]彼特·H·舒克:《自由主义公民权》,[英]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页。
    ③[美]彼特·H·舒克:《自由主义公民权》,[英]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193页。
    ④T. Nagel, Rawls on Justice, in Philosophical Review,1973:82, pp.8-9.
    ⑤[美]威廉·高尔斯顿:《自由主义与中立国家》,应奇、刘训练主编:《自由主义中立性及其批评者》,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9-140页。
    ①[英]约瑟夫·拉兹:《自由主义、自主性和中立关心的政治》,应奇、刘训练主编:《自由主义中立性及其批评者》,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
    ②[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长春:吉林人们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③惯性参照系是指与被制定出来的理论发展状况相对照的参考结构,同时在一种假定的哲学路线被发现失败或者夭折的时候,它是一种理论家由此建构其论点并且能够进行稳妥的回归的开始或者静止位置。它也是一种概念网络,根据这种概念结构的固定坐标,在理论中的每一种思想的位置和运动矢量都能够被测量到。[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长春:吉林人们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④[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长春:吉林人们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①[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长春:吉林人们出版社2006年版,第55-60页。
    ②[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长春:吉林人们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③[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长春:吉林人们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④[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⑤[美]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局2001年版,第11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868页。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870-872页。
    ①[美]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72-73页。
    ②Collins Susan D., Aristotle and the Rediscovery of Citizenshi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p.6.
    ③Oldfield, Adrian, Citizenship:An Unnatural Practice,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p.190-191.
    ④[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74页。
    ①[美]史珂拉:《美国公民权:寻求接纳》,刘满贵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②[美]理查德·达格:《共和主义公民权》,[英]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210页。
    ③[美]史珂拉:《美国公民权:寻求接纳》,刘满贵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④[美]理查德·达格:《共和主义公民权》,[英]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页。
    ⑤[英]斯金纳:《消极自由观的哲学与历史透视》,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页。
    ①Sandel, Michael, Democracy's Discontent:America in Search of a Public Philosoph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P.6.
    ②[美]理查德·达格:《共和主义公民权》,[英]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204页。
    ③[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页。
    ④Wolin, Sheldon, Politics and Visions:Continuity and Innovation in Western Politcal Thought, Boston:Little Brown, 1960, p.434.
    ①林火旺:《正义与公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165页。
    ②Oldfield, Adrian, Citizenship:An Unnatural Practice,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p.191-192.
    ③Sandel, Michael, Democracy's Discontent:America in Search of a Public Philosoph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P.14.
    ①[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73页。
    ②Oldfield,Adrian, Citizenship:An Unnatural Practice,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p.193-194.
    ③Collins Susan D., Aristotle and the Rediscovery of Citizenshi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p.3.
    ①[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长春:吉林人们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②所谓独立理据的缺乏是指,强势民主所依赖的自我立法和创制共同体的程序是独立的和自动修正的,因而也真正独立于外在的规范、前政治的真理或者自然权利。巴伯说,这是强势民主最大的和独一无二的优点,由此可以产生一种真正自主的政治。参见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吉林人们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
    ③[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长春:吉林人们出版社2006年版,1990年版序言。
    ④[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长春:吉林人们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⑤[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长春:吉林人们出版社2006年版,第345页。
    ①[澳]佩迪特:《共和主义》,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页。
    ②[澳]佩迪特:《共和主义》,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8页。
    ③达尔的著作参见《多头政治——参与与反对》,谭君久、李惠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李普塞特的著作参见《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④[法]托克维尔的著作参见《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阿尔蒙德和维巴的著作参见《政治文化》,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帕特南的著作参见《使民主运作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⑤[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439页。
    ①[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②[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③[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439页。
    ①Collins Susan D., Aristotle and the-Rediscovery of Citizenshi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p.4.
    ②[美]帕特南:《使民主运作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
    ③[美]帕特南:《使民主运作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页。
    ①[美]帕特南:《使民主运作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134页。
    ②[美]帕特南:《使民主运作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204页。
    ③[美]帕特南:《使民主运作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译本序言。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杨国政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③[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0页。
    ④Dahrendorf, Ralf, Citizenship and Beyond:The Social Dynamics of an Idea,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294.
    ④[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89页。
    ①[美]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65页。
    ②[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87页。
    ③[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88页。
    ④Taylor, David,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wer,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137.
    ①[美]艾利斯·马瑞恩·杨:《政治与群体差异》,许纪霖主编:《共和、社群与公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275页;Beiner, Ranald, Multiculturalism and Citizenship:A Critical Response to Iris Marion Young, in Citizenship, Inclusion and Democracy, ed. Matja Sardoc, Blackwell,2006, p.23.
    ②[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89-90页。
    ③达仁多夫将“非公民者”、“不再是公民者”、“不再是完全公民者”和“还不是公民者”,即移民、老人、落伍者和年轻人称为下层阶级。Heisler, B. S.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the Underclass:Questions of Urban Poverty, Race and Citizenship,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Ⅱ, 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 Roultedge,1994, p.118.
    ④[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75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⑥General Commentary,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 Roultedge,1994.
    ①转引自[法]罗桑瓦龙《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吕一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8和102页。
    ②[美]艾利斯·马瑞恩·杨:《政治与群体差异》,许纪霖主编:《共和、社群与公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9-280页;Taylor, David,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wer,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p.140-141.
    ③转引自[英]鲁斯·里斯特:《性公民权》,[英]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5页。
    ①Heater Derek, 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Taylor & Francis Group,2004, p.140.
    ②[美]萨斯基亚·萨森:《通后各民族的和去国籍化的公民权》,[英]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6-377页。
    ③[英]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公民权研究:导论》,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④艾利斯·杨的著作见《政治与群体差异——对普适性公民观的批评》,许纪霖主编:《共和、社群与公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4-308页。金里卡的著作见《多元文化公民权》,杨立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少数的权利》,邓红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应奇、葛水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⑤Heater Derek, 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Taylor & Francis Group,2004, p.198.
    ⑥[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19页。
    ①[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52页。
    ②Oldfield, Adrian, Citizenship:An Unnatural Practice, in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Vollume Ⅰ,ed., Bryan S. Turner and Peter Hamilton, London:Roultedge,1994, p.192.
    ③[英]赫曼·范·冈斯特仁:《公民身份的四种概念》,[英]巴特·范·斯廷博根编:《公民身份的条件》,郭台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44-57页。
    ①[美]达格:《共和主义公民权》,[英]伊辛、特纳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
    ②[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82页
    ①[美]达格:《共和主义公民权》,[英]伊辛、特纳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页。
    ②Dagger, R. Civic Virtues:Rights, Citizenship and Republican Liberalism, New York a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p.5.
    ③[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61页。
    ⑤[英]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84页
    ①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②《荀子·儒效》。
    ③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页。
    ④葛荃:《中国政治文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⑤《论语·八倄》。
    ⑥《荀子·君道》。
    ⑦《春秋繁露·顺命》。
    ⑧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六。
    ⑨《顾准文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7-318页。
    ①转引自马小泉:《公民自治:一个百年未尽的话题》,《学术研究》,2003年第3期,第100页。
    ②康有为:《公民自治篇》,《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176页。
    ③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4页。
    ①[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7页。
    ②[美]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7页。
    ③晏阳初:《晏阳初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页。
    ④晏阳初:《晏阳初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3页。
    ⑤陈独秀:《1916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5号。
    ①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页。
    ③顾成敏:《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页。
    ①Solinger, Dorothy, Contesting Citizenship in Urban China:Peasant Migrants, the State, and the Logic of the Marke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p.4.
    ②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③Solinger, Dorothy,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Cities:Chances for Assimilation? in Deborah S. Davis et alia, Urban Spaces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tential for Autonomy and Community in Post-Mao China. New York: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p.126.
    ①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
    ②Solinger, Dorothy, Contesting Citizenship in Urban China:Peasant Migrants, the State, and the Logic of the Marke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p.1、p.3.
    ③杨正元:《现代社会应强化公民意识》,http://www.tecn.cn/data/21752.html,2008-10-29。
    ①辛世俊:《公民权利意识研究》,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②王妹、廖卫华:《北京“民告官”三年8000起》,《新京报》,2005年9月11日。
    ③[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梁慧星主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9-10页。
    ④魏娜:《公民权利意识觉醒》,http://cpc.people.com.cn/GB/68742/68758/68847/4829514.html,2006-09-18。
    ①徐永光:《2008中国公民意识在觉醒》,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 38&ID=165972&page=6,2008-6-3.
    ②吴伟:《“黑砖窑”事件与公民意识》,http://www.tecn.cn/data/21752.html,2008-10-29。
    ③王石川:《从“为官立碑”看公民意识》,http://www.jcrb.com/pinglun/jrkd/200807/t20080723_40108.html,2008-07-23。
    ④[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⑤[美]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0-77页。
    ①[美]唐(Tang, W. F.)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刺激了网民发表不同的意见,因此互联网成为政府与社会之间新的重要联系渠道。唐:《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胡赣栋、张东峰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4-85页。
    ①许志永:《我为什么竞选人大代表》,http://news.tom.com/2915/20031217-528997.html,2003-12-17.
    ②王福兴:《村民自治制度:一项伟大的创造》,《光明日报》,2008年10月20日。
    ③参见陈文:《番禺村委选举全面推行直选村民称民主很多》,http://news.sohu.com/20080407/n256122886.shtm,2008-04-07。
    ①[美]亨廷顿、内尔森:《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69页。
    ①[美]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6页。
    ②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刘军宁、王焱、贺卫方主编:《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3-26页。
    ③《吕氏春秋》。
    ④孙中山:《孙中山文集》上册,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347页。
    ⑤孙中山:《孙中山文集》上册,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507页。
    ⑥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刘军宁、王焱、贺卫方主编:《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5页。
    ①高全喜:《论民族主义——对民族主义问题的一种自由主义考察》,《学海》2004年第1期。
    ②章士钊:《复辟平议》,李妙根编选:《为政尚异论——章士钊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46、247页。
    ③康有为:《大同书·辛部·去乱界治太平》,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50页。
    ④邹容:《革命书》,《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651页。
    ⑤《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0页。
    ⑥《孙中山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22页。
    ⑦《孙中山文集》上册,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506页。
    ①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Henry Campbell Black, Black's Law Dictionary, fifth edition, St. Paul Minn.:West Publishing Co.,1979, p.1171.
    ③《孟子·滕文公下》。
    ④《荀子·效儒》。
    ⑤《盐铁论·散(聚)不足》。
    ⑥张载:《近思录拾遗》卷三。
    ①葛荃:《中国政治文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②熊十力:《读经示要》,重庆:南方印书馆1945年版,第149页。
    ③[美]郝大维、安乐哲:《先贤的民主》,何刚强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7-99页。
    ④[美]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65页。
    ⑤[美]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71页。
    ⑥[美]唐(Tang, W. F.):《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胡赣栋、张东峰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⑦牟宗三:《政道与治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新版序第18页;第1页。
    ①牟宗三:《政道与治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新版序第11页。
    ②牟宗三:《政道与治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8页。
    ③陈弱水:《中国历史上“公”的观念及其现代变形——一个类型的与整体的考察》,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民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④[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页。
    ⑤[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国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4页。
    ⑥[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5页。
    ①[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9-90页。
    ②[美]戈登·伍德:《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傅国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7页。
    ③《国语·郑语》。
    ⑤苏昌培:《共和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页。
    ①葛荃:《中国政治文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页。
    ②[美]唐:《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胡赣栋、张东峰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③缪昌期:《公论国之元气》。
    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⑤牟宗三:《政道与治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①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卷一。
    ②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三·爱国论三》。
    ③李强:《超越大众民主与权威主义——共和主义对中国政治转型的启迪》,2003年11月18日在北京大学第五届学术文化节开幕式上的学术讲演。
    ④引自[英]塞缪尔·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宋景堂等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⑤[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页。
    ⑥李剑鸣等编:《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陈丽亚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4页。
    ⑦[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9页。
    ①孔子言论分别见《论语·阳货》、《论语·先进》、《论语·子罕》、《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言论分别见《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尽心上》、《孟子·公孙丑下》。
    ③《荀子·劝学》。
    ④胡宏:《五峰集》卷二。
    ⑤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七十四·士则》。
    ⑥周继旨:《论孔子和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独立人格觉醒问题》;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转引自葛荃:《中国政治文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
    ⑦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参见葛荃:《论王权主义是一种极权主义——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种解读》,《山东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葛荃:《论⑧王权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儒学现代性》,《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①葛荃:《中国政治文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②邵龙宝、李晓菲:《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建构》,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③陈弱水:《中国历史上“公”的观念及其现代变形——一个类型的与整体的考察》,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民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④《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⑤《汉书·董仲舒传》。
    ⑥《资贤集·松滋县学记》。
    ①分别见《论语·述而》、《论语·季氏》、《论语·雍也》、《论语·里仁》。
    ②《孟子·尽心上》。
    ①王贵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民主建设》,《红旗文稿》,2008年第2期,第15页。
    ②王贵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民主建设》,《红旗文稿》,2008年第2期,第15页。
    ③《苏共决议汇编》第2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4页。
    ④《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7页。
    ⑤《列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1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3页。
    ①梁启超:《康有为等人传记》,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页。
    ②严复:《天演论》“导言十三·制私”案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2页。
    ③[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6-27页。
    ④曹沛霖:《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管”与“不管”》,《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4期,第29页。
    ⑤张忠军:《中国民间组织的法律困境与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第88页。
    ⑥这是英国政府和慈善组织之间签订的重要协议,包括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合作原则,比如政府对民间组织财政支持原则,保证民间组织独立性、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原则。参见王名:《国内外民间组织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学会》,2006年第2期,第24页。
    ①卞干群、陈驰、韦寒松:《民间组织管理:难点与对策》,《中国民政》,1999年第9期,第24页。
    ②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③[美]马秋莎:《全球化、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第118页。
    ④[美]利昂·E·艾里什、靳东升、卡拉·西蒙,《中国非营利组织适用税法研究》(世界银行委托课题研究报告),http://www.chinanpo.gov.cn/web/showBulltetin.do?id=20786&dictionid=1835,2005-02-06。
    ⑤[美]莱斯特·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的视界》,贾西津,魏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0页。
    ①蓝维等著:《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57、418页。
    ②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中国大陆学校德育改革的历史性转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事务局等编:《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4-85页。
    ③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中国大陆学校德育改革的历史性转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事务局等编:《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7-88页。
    ④丛日云编著:《中国公民读本》,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①王雄:《公民教育:新的起点与探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事务局等编:《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1-52页。
    ①江宜桦:《公民理念与公民的教育》,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民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页。
    ②Kerry J Kennedy,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the Modern State, The Falmer Press,1997, p.220.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4页。
    ④《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2页。
    ⑤黄炎培:《延安归来》,东北书店1946年版,第64-65页。
    ①闫健编:《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1-2页。
    ②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自序第1页。
    ③阿尔蒙德、维巴:《政治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67-168页。
    1、阿尔德伯特等著:《欧洲史》,蔡鸿滨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2、阿尔蒙德、维巴:《政治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3、阿克顿:《自由史论》,胡传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5、巴巴利特:《公民资格》,谈谷铮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
    6、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巴特·范·斯廷博根主编:《公民身份的条件》,郭台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8、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州译,长春:吉林人们出版社2006年版。
    9、伯克:《自由与传统:伯克政治论文选》,蒋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0、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1、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郭忠华、蒋红军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12、《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四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13、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4、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局2001年版。
    15、褚松燕:《权利发展与公民参与》,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16、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7、丛日云:《中国公民读本》,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8、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局2004年版。
    19、戴维·米勒等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政 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达巍等编:《消极自由有什么错》,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21、德里克·希特:《何谓公民身份》,郭忠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2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3、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2年版。
    24、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5、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6、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卢华萍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7、恩靳·伊辛、布雷恩·特纳主编:《公民权研究手册》,王小章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8、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9冯克利:《尤利西斯的自缚:政治思想笔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0、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徐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1、富兰克·布朗:《美国的公民教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版。
    32、戈登·伍德:《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傅国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葛荃:《中国政治文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4、顾成敏:《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35、古朗士:《古希腊罗马社会研究》,李玄伯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36、郭忠华、刘训练主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7、顾准:《希腊城邦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38、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9、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40、哈贝马斯:《哈贝马斯精粹》,曹卫东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哈林顿:《大洋国》,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42、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43、哈罗德·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得到?如何得到?》,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44、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5、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46、郝大维、安乐哲:《先贤的民主》,何刚强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7、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8、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陈国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49、亨廷顿、内尔森:《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50、何信全:《哈耶克自由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1、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52、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3、胡荣:《社会资本与地方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4、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编:《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吴绪等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55、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56、霍布斯:《论公民》,应星、冯克利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7、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王绳祖、蒋孟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58、杰斐逊:《杰斐逊文选》,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59、杰弗里·帕克:《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石衡潭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
    60、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1、J·S·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62、康有为:《大同书》,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63、昆廷·斯金纳:《马基雅维利》,蔡英文译,台湾:联径出版社1983年版。
    64、昆廷·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段胜武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65、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66、昆廷·斯金纳:《霍布斯哲学思想中的理性与修辞》,王加丰、郑菘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7、昆廷·斯金纳、博斯特拉斯编:《国家与公民:历史·理论·展望》,彭利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8、莱斯特·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的视界》,贾西津,魏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9、蓝维等著:《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0、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1、李强:《自由主义》,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72、刘平、鲁道夫·特劳普-梅瓷主编:《地方决策中的公众参与:中国和德国》,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7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4、利奥·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75、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6、列宁:《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7、列宁:《列宁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8、林火旺:《正义与公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79、刘国强、李瑞全:《道德与公民教育:东亚经验与前瞻》,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研究所1996年版。
    80、刘军宁、王焱、贺卫方主编:《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81、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2、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梁慧星主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83、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84、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5、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86、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87、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88、洛克:《论宗教宽容》,吴云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89、卢梭:《社会契约论》,杨国政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0、卢梭:《政治经济学》,王运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91、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92、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93、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94、迈克尔·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95、马基雅维利:《君主论》,阎克文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6、马基雅维利:《论李维》,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9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0、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101、马西里乌斯:《和平的保卫者》,殷冬水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03、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记》,婉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04、牟宗三:《政道与治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5、尼克·史蒂文森主编:《文化与公民身份》,陈志杰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106、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版。
    107、皮埃尔·罗桑瓦龙:《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吕一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8、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盛癸阳、崔妙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09、齐斯·佛克:《公民身份》,黄俊龙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3年版
    110、任军锋主编:《共和主义:古典与现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1、塞缪尔·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宋景堂等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112、尚塔尔·墨菲:《政治的回归》,王恒、臧佩洪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3、邵龙宝、李晓菲:《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4、施治生、郭方主编:《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5、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从古代雅典到今天的宪政史》,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6、苏昌培:《共和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17、《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年版。
    118、《孙中山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19、《孙中山文集》上册,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
    120、唐文方:《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胡赣栋、张东峰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1、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2、谈火生:《民主审议与政治合法性》,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23、谈火生编:《审议民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4、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25、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26、托马斯·海贝勒、君特·舒耕德:《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张文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127、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8、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129、王巍、牛美丽编译:《公民参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王锡锌主编:《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130、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131、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邓红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132、威尔·金里卡:《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应奇、葛水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133、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公民权》,杨立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134、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35、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等主编:《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6、希罗多德:《历史》,王嘉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37、辛世俊:《公民权利意识研究》,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8、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39、西塞罗:《西塞罗三论》,徐奕春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
    140、西塞罗:《西塞罗全集·修辞学》,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1、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142、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3、许纪霖、刘擎主编:《公共性与公民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4、许纪霖主编:《共和、社群与公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6、严复:《天演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47、晏阳初:《晏阳初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48、应奇、刘训练编:《第三种自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149、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150、应奇、刘训练编:《共和的黄昏》,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2007年版。
    151、应奇、刘训练主编《自由主义中立性及其批评者》,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52、以赛亚。柏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153、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54、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5、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6、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57、章士钊:《为政尚异论——章士钊文选》,李妙根选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158、赵可金:《全球公民社会与民族国家》,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
    159、茱迪·史珂拉:《美国公民权:寻求接纳》,刘满贵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0、周明圣:《走向共和:近代法兰西共和制度确立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61、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Beiner Ronald, Theorizing Citizenship,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
    2、Bridges Thomas, The Culture of Citizenship:Inventing Postmodern Civic Culture,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4.
    3、Riesenberg Peter, Citizenship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Plato to Rousseu, North Carolina: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2.
    4、Bryan S. Turner, Citizenship and Capitalism, London:Allen & Unwin,1986.
    5、Collins Susan D., Aristotle and the Rediscovery of Citizenship,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6、Dagger, Richard, Civic Virtues:Rights, Citizenship, and Republican Liberalis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7、Dorothy Solinger,Contesting Citizenship in Urban China:Peasant Migrants, the State, and the Logic of the Marke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8、Dryzek, John 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Beyond:Liberals, Critics, Contestation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9、Heater Derek, A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Taylor & Francis Group,2004.
    10、Heater Derek, Citizenship:The Civic Ideal in World History, Politics and Education, Longman,1990.
    11、Macedo, stephen, Liberal virtues:Citizenship, Virtue and Communit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2、Mouffe, Chantal, Dimensions of Radical Democracy:Pluralism, Citizenship and Community, Landon:Routledge,1992,
    13、Oldfield Adrian, Citizenship and Community:Civic Republicanism and the Modern World., London:Routledge,1990.
    14、Sandel, Michael, Democracy's Discontent:America in Search of a Public Philosoph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5、Sardoc Mitja, Citizenship, Inclusion and Democracy, Blackwell,2006.
    16、Stochton David, The Classical Athenian Democrac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17、Turner Bryan S., Citizenship and Capitalism, London:Allen & Unwin,1986
    18、Turner Bryan S., Hamilton Peter, Citizenship:Critical Concepts, Routledge,1994.
    1、包心鉴:《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9卷第2期。
    2、卞干群、陈驰、韦寒松:《民间组织管理:难点与对策》,《中国民政》1999年第9期。
    3、曹沛霖:《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管”与“不管”》,《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4期。
    4、丛日云:《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3期。
    5、方雷《构建和谐社会:生态社会主义可资借鉴的理念与策略》,《江汉论坛》2006 年第4期。
    6、冯克利:《从儒家个体论到新人欲说》,《读书》1992年第5期
    7、冯克利:《打了折扣的民主》,《读书》1993年第3期。
    8、冯克利:《贡斯当:自由的还是保守的?》,《读书》1999年第5期。
    9、高放:《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中国民主模式》,《炎黄春秋》2008年第5期。
    10、高全喜:《论民族主义——对民族主义问题的一种自由主义考察》,《学海》2004年第1期
    11、葛荃:《论“以德治国”的操作合理性》,《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1期。
    12、葛荃:《“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建构析论》,《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3、葛荃:《“以公民为本”:政府责任、治理理念与和谐社会建构》,《新视野》2005年第6期。
    14、葛荃:《论王权主义是一种极权主义——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种解读》,《山东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5、葛荃:《论传统儒学的现代宿命——兼及新保守主义批判》,《清华大学学报》(哲
    学与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6、葛荃:《传统儒学的政治价值结构与中国社会转型析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7、葛荃:《教化之道:传统中国的政治社会化路径析论》,《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5期。
    18、葛荃:《论“王权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儒学现代性》,《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19、葛荃:《传统中国的政治合法性思维析论——兼及恩宠政治文化性格》,《文史哲》2009年第6期。
    20、郭道晖:《公民权与公民社会》,《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21、郇庆治:《西方环境公民权理论与绿色变革》,《文史哲》2007年第1期
    22、黄卫平、陈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及其成因浅析》,《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2期。
    23、孔令栋:《民主建设的历史沉思》,《东岳论丛》1988年第2期。
    24、孔令栋:《权威与依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文史哲》2001年第6期。
    25、李庶泉:《公民教育的国际比较》,《济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6、马小泉:《公民自治:一个百年未尽的话题》,《学术研究》2003年第3期
    27、浦兴祖:《以人大民主为重大继续推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8、孙立平等:《社会结构转型:中近期的趋势与问题》,《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
    29、托马斯·海贝勒:《中国的社会政治参与:以社区为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
    30、王福兴:《村民自治制度:一项伟大的创造》,《光明日报》2008年10月20日
    31、王贵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民主建设》,《红旗文稿》2008年第2期。
    32、王名:《国内外民间组织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学会》2006年第2期。
    33、王妹、廖卫华:《北京“民告官”三年8000起》,《新京报》2005年9月11日
    34、吴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论稿》,《炎黄春秋》2008年第11期。
    35、张光:《谁造就了华盛顿的不朽英名?》,《美国研究》2003年第3期
    36、张鸿燕、杜红琴:《美国公民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7、张铭:《90年代西方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研究回眸》,《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
    38、张铭:《孟德斯鸠政治自由思想新探》,《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39、张锡恩:《论民主集中制法治化》,《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3期
    40、张锡恩:《从巩固政治统治到构建社会主义国家政体思想探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41、张锡恩:《马克思社会主义国家政体思想探析》,《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42、张星炜:《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关于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6期。
    43、张忠军:《中国民间组织的法律困境与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44、、周天勇、张弘:《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7月(上)。
    1、李强:《超越大众民主与权威主义——共和主义对中国政治转型的启迪》,2003年
    11月18日在北京大学第五届学术文化节开幕式上的学术讲演。
    2、刘训练:《公民与共和——新共和主义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3、马奔:《协商民主问题研究》,博士论文,山东大学2007年。
    4、王元化:《社会公民资格权利研究》,博士论文,苏州大学2006年。
    5、曾纪茂:《共和主义的民主——自治的承诺与实现的可能》,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
    1、《国语》
    2、《礼记》
    3、《论语》
    4、《吕氏春秋》
    5、《孟子》
    6、《明夷待访录》
    7、《荀子》
    1、陈文:《番禺村委选举全面推行直选村民称民主很多》,
    http://news.sohu.com/20080407/n256122886.shtm,2008-04-071.
    2、利昂·E·艾里什、靳东升、卡拉·西蒙,《中国非营利组织适用税法研究》(世界银行委托课题研究报告),.http://www.chinanpo.gov.cn/web/showBulltetin. do?id=20786&dictionid= 1835 2005-02-06
    3、Margaret S. Branson, The Role of Civic Education, http://mdkl2.org/instruction/curriculum/social_stud-ies/civic_ed.html,2006-12-15.
    4、徐永光:《2008中国公民意识在觉醒》,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38&ID=165972&page=6, 2008-6-3。
    5、许志永:《我为什么竞选人大代表》,http://news.tom.com/2915/20031217-528997.html,2003-12-17。
    6、杨正元:《现代社会应强化公民意识》,http://www.tecn.cn/data/21752.html,2008-10-29
    7、王石川:《从“为官立碑”看公民意识》,http://www.jcrb.com/pinglun/jrkd/200807/t20080723_40108.html,2008-07-23。
    8、魏娜:《公民权利意识觉醒》,http://cpc.people.com.cn/GB/68742/68758/68847/4829514.html,2006年09月18日。
    9、吴伟:《“黑砖窑”事件与公民意识》,http://www.tecn.cn/data/21752.html,2008-10-29.
    10、周士君:《独立候选人胜出的“改良效应”》,http://news.sohu.com/2003/12/15/00/news216900009.shtml,2003-12-1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