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客站地下集散空间设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铁路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期,铁路客站建设也随之进入快速阶段。我国铁路客运站规模向大型化发展,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我国政策提倡节约土地资源,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另一方面,铁路客站作为城市一个重要的对外交通中心,引入地铁、公交等交通系统,容易形成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从过去单一客运功能的客站向“综合交通枢纽”转变,向多功能的方向发展,都要求对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
     目前,我国铁路客运站地下空间的主要功能包括站房的辅助和设备用房、市政设施和集散功能。与国外铁路客运站地下空间集市政、集散、悠闲和娱乐于体的多功能复合体相比,我国铁路客站地下空间的利用显得单一化,主要应用于集散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铁路客站地下空间不仅要解决客站本身的集散功能,还要与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发展紧密联系,其城市的公共开放要求不断提高。
     本文以铁路客运站地下集散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着重分析铁路客运站地下集散空间中出站厅、联系通道和换乘功能的设计要点,尝试得出铁路客运站地下集散空间的设计原则和策略,希望能够对相关的理论探讨和设计实践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本论文共有六章,章与章之间关系紧密,层层递进:
     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分析铁路客运站地下集散空间的发展状况;
     第三章以铁路客站地下集散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它的功能构成、功能特征和优缺点,并把国内外铁路客站地下集散空间进行比较分析;
     第四章是全文的重点,对铁路客站地下集散空间重要功能设计进行研究分析;
     第五章结合铁路客站地下集散空间的调研和实践经历,探索地下集散空间设计策略;
     第六章结论,对铁路客站地下集散空间研究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With Chines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Chinese railway development ushered in the great opportunity of the railway station building is also subsequently enter the fast phase. The railway passenger to large-scale development, taking up a lot of land resources, Chinese policy to promote conservation of land, use of underground space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nd us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On the other hand, the railway passenger terminal features from the past a single passenger station to the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change the direction of the multi-function,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require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At present, Chinese underground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house the main features include auxiliary and equipment buildings, municipal facilities and distribution capabilities. Underground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and foreign set of municipal services, distribution,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in one multi-functional complex than the underground space in Chinese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of the use of a single look, mainly used in distribution fun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underground railway station passenger station not only to solve their own distribution function, but also with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in close contact with the public, the city's public open requirements continue to increase.
     In this paper,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underground distribution space for study, through field research and access to relevant information, analyzes the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underground distribution space in the hall, contact channels and the transfer function of the design points, try to come to the Mass Transit Railway Passenger Station Distributed space design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hoping to explore the related theory and design practice to provide some meaningful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The thesis comprises six chapt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pter and the chapter close, progressive lay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on the topics of the background, meaning, 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passenger station underground distribution space development; Chapter three underground railway station distribution space as a study object, its function composition,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he underground railway st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key text on the underground railway station design points of distribution space research and analysis;
     Chapter underground railway station distribution with space research and practice experience, explore underground distribution space design strategy;
     Chapter conclusion of the Mass Transit Railway Station on issues of distribution space research and summarized.
引文
[1]对铁路发展的断代总结,本文参考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中的观点
    [2]刘志军.铁路旅客车站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1月
    [3]张群.公共建筑内部集散空间设计与行为研究—以门厅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论文,2001年6月
    [4][英]朱利安·罗斯著.铁道第四勘测设计院译.火车站—规划、设计和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5][德]麦哈德·冯一格康,于尔根·希尔默.柏林中央火车站[J].建筑学报.2009年04期:P46-51
    [6]李宏.斯图加特21世纪—轨道交通综合体带动城市核心区可持续发展[J].时代建筑.2009年05期:P72-75
    [7]陈东杰.上海虹桥枢纽—超大型轨道交通综合体[J].时代建筑.2009年05期:P38-43
    [8]金广君,许光华.TOD发展模式解析及其创作实践[J].规划师.2003年12期:P68-70
    [9]盛晖.探索中国铁路车站创新之路:铁四院近期设计综述
    [10]李彬彬.铁路旅客车站无站台柱雨棚站场空间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2008年6月
    [1]高亦兰.高效多变的交通空间[J].世界建筑,1994年
    [2]郑健沈中伟蔡中夫著.中国当代铁路客站设计理论探索[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年2月
    [3]童林旭著.地下商业街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韩宝明 李得伟 鲁放 张琦著.铁路客站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理论和方法[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5][德]麦哈德·冯一格康,于尔根·希尔默.柏林中央火车站轨道交通的新平台[J].时代建筑.2009年05期:P64-71
    [6]http://www.china-up.com/hdwiki/ghal/sheji/bachongzhou/bachongzhou.htm日本东京八重洲地下商业街规划
    [7]焦莹.天津站交通枢纽规划设计方案综述[J].市政公用建设.2006年06期:P51-54
    [8]http://news.163.com/11/0122/15/6R0U5M4B00014JB6.html网易新闻:2011年春运客流量预计达28.5亿比去年增11.6%
    [9]黄波.铁路新客站(十一)广州南站.铁道知识[J].2010年第1期:P38-41
    [10]http://www.gztpri.com/journal-viewer.asp?id=27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与设计-以广州铁路新客站为例
    [1]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徐磊青.下沉广场用后评价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03年12期:P14-15.
    [3]王文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P191
    [4]李梁.城市地下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探索[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6月
    [5]铁道部运输局.铁路旅客车站导向标志系统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6]赵晨鹿.弹性空间设计探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04期:P81-82
    [7]崔阳.地下综合体功能空间整合设计研究[D].上海: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
    [8]Yuji Wada Hinsko Sakugawa.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working Underground. 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1990 (02):P33-37
    [9]李少抒,郑方辉.新广州站旅客流量及交通组织研究[J].行业研究.2006年02期:26-30
    [10]http://2010.163.com/10/0818/09/6ECONFPE00863AUC.html
    [11]耿永常.地下空间建筑与防护结构[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12]http://www.bobd.cn/design/hjys/jz/200810/26106_2.html世界贸易中心新的交通枢纽建筑设计.
    [13]Brian Edwards. The Modern Station:New Approaches to Railway Architectu-re. Jersey: Taylor & Francis,1996
    [14]田中直人岩田三千子.标识环境通用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15]吴雪桂于林金.试论城市地下空问消防[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年03月,第26卷(第2期):P 12-14
    [16]金蕾.基于中国国情的现代会展中心地下空间设计初探[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2008年6月
    [17]曾国保.大型地铁车站消防设计性能化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09/2.第2期:P99-102
    [18]肖春花姚斌刘跃红刘文左剑.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内消防“准安全区”设置原则和评估流程研究[J].火灾科学.2010年10月.第19卷第4期:P198-204
    [1]刘志军.铁路旅客车站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1月
    [2]郑健.铁路旅客车站设计集锦Ⅰ、Ⅱ、Ⅲ、Ⅳ、Ⅴ、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1月
    [3][英]朱利安·罗斯著.铁道第四勘测设计院译.火车站—规划、设计和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4]童林旭著.地下商业街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韩宝明李得伟鲁放张琦著.铁路客站专线换乘枢纽交通设计理论和方法[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6]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王文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8]铁道部运输局.铁路旅客车站导向标志系统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9]耿永常.地下空间建筑与防护结构[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10]田中直人岩田三千子.标识环境通用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11]郑健沈中伟蔡申夫著.中国当代铁路客站设计理论探索[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年2月
    [12]《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1月
    [13]郑健主编.铁路旅客车站细部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年9月
    [1][德]麦哈德·冯一格康,于尔根·希尔默.柏林中央火车站[J].建筑学报.2009年04期
    [2]李宏.斯图加特21世纪—轨道交通综合体带动城市核心区可持续发展[J].时代建筑.2009年05期
    [3]陈东杰.上海虹桥枢纽—超大型轨道交通综合体[J].时代建筑.2009年05期
    [4]金广君,许光华.TOD发展模式解析及其创作实践[J].规划师.2003年12期
    [5]高亦兰.高效多变的交通空间[J].世界建筑.1994年
    [6][德]麦哈德·冯一格康,于尔根·希尔默.柏林中央火车站轨道交通的新平台[J].时代建筑.2009年05期
    [7]焦莹.天津站交通枢纽规划设计方案综述[J].市政公用建设.2006年06期
    [8]徐磊青.下沉广场用后评价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03年12期
    [9]赵晨鹿.弹性空间设计探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04期
    [10]李少抒,郑方辉.新广州站旅客流量及交通组织研究[J].行业研究.2006年02期
    [11]Yuji Wada Hinsko Sakugawa.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working Underground. 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1990 (02)
    [12]Brian Edwards. The Modern Station:New Approaches to Railway Architectu-re. Jersey:Taylor & Francis,1996
    [13]吴雪桂于林金.试论城市地下空间消防[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年03月,第26卷第2期
    [14]曾国保.大型地铁车站消防设计性能化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09年2月.第2期
    [15]肖春花姚斌刘跃红刘文左剑.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内消防“准安全区”设置原则和评估流程研究[J].火灾科学.2010年10月.第19卷第4期
    [16]郭建祥郭炜.交通枢纽之城市综合体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理念[J].时代建筑.2009年05期
    [17][法]杜地阳.零换乘火车站_上海铁路南客站[J].新建筑.2007年02期
    [18]王睦吴晨周铁征王莉.以火车站为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新建北京南站的设计与创作[J].建筑学报.2009年04期
    [19]文强俞波.当代铁路客站的光环境设计研究[J].A+C.2010年10期
    [20]王淑晶.浅谈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在铁路大型客站的应用[J].铁道通信信号.2010年2月.第46卷第2期
    [21]吕莉莉.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J].地下空间.1998年12月第18期增刊
    [22]沈中伟.当代铁路客站的城市角色—基于城市综合换乘的我国新型铁路客站设计关键[J].建筑学报.2009年04期
    [1]李彬彬.铁路旅客车站无站台柱雨棚站场空间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2008年6月
    [2]詹建林.铁路客运站应对城市跨铁路发展的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2008年6月
    [3]金蕾.基于中国国情的现代会展中心地下空间设计初探[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2008年6月
    [4]李梁.城市地下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探索[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6月
    [5]张群.公共建筑内部集散空间设计与行为研究—以门厅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论文,2001年6月
    [6]崔阳.地下综合体功能空间整合设计研究[D].上海: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
    [7]王国辉.铁路客运枢纽站与城市交通的衔接与协调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11月
    [8]鲍宁.城市地铁换乘站建筑设计初探[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建筑学硕十研究学位论文,2009年6月
    [9]马雪.城市地下空间导向标识系统设计[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学位论文,2009年6月
    [10]王望.探索我国大型铁路旅客站站前集散空间的建设模式[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硕士研究学位论文,2005年5月30日
    [11]莫茜茜.地下轨道交通节点与大型商业建筑的空间连接模式[D].长沙: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学位论文,2010年1月
    [12]王磊.客站综合体—谈大型城市铁路客站设计的发展方向[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硕士研究学位论文,2004年3月
    [1]GB 50226-2007,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主编,2007年12月
    [2]GB 50091-2006,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主编,2006年6月
    [3]JGJ 50-200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S].北京: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2001年8月
    [4]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北京:公安部主编,2006年12月
    [5]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北京: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主编,2003年7月
    http://baike.baidu.com/百度百科
    http://zh.wikipeia.org/维基百科
    http://www.railcn.net/中国铁道网
    http://www.gztpri.com/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
    Google Earth卫星地图软件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