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为因应未来快速变迁的国际局势,各国皆有相关教育改革之政策与作为。课程改革着眼于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教育需要的世界新人,是全面推展科技化、国际化、民主化、多元化的新时代教育。大陆和台湾两地本是同根同种,有共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但长期于社会制度、教育体制等不同,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状况也会各不相同。本研究旨在探讨与比较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发展状况。藉由文献分析与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搜集海峡两岸教育制度及背景等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探讨及归纳,并采贝瑞岱(G.Bereday,1964)实证主义取向的比较研究法进行分析与比较。通过对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各改革之优势,有利于相互借鉴与学习,以利共同推进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之结论:
     一、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背景因素皆深受社会意识之影响;
     二、海峡两岸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皆由单一朝向多元、封闭转为开放;
     三、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改革之动向与异同:
     (一)体育目标皆以提升运动能力与培养身体素质为主。
     (二)台湾强调「手段」的体育目标;大陆则强调「目的」的体育目标。
     四、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内容改革之动向与异同:
     (一)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组成结构皆以体操、运动及舞蹈三领域为主轴。
     (二)台湾以团队合作的教材内容为主;大陆则偏重个人技巧的教材内容。
     五、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管理改革之动向与异同:
     (一)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管理皆倡导学校本位课程的推动。
     (二)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管理对于课程设计具有弹性发展的空间。
     (三)海峡两岸小体育课程中空白课程的建构上不同。
     (四)海峡两岸小体育课程能力在本位的观点上不同。
     六、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评价改革之动向与异同:
     (一)课程评价由单一内容转换成多元内容、由关注结果转为重视过程。
     (二)依据学生个别的进步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评价的重要性。
     (三)重视定性评价的主观作用与多元评价的主流价值。
     (四)对于身体素质的培养,台湾提倡体适能三三三计划与学生游泳能力121计划大陆则明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阳光体育运动”,推动促进学生素质。
     七、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教师角色转换之动向与异同:
     (一)确认学生是具有个别差异的主体,并建立发掘学生潜能的教学态度。
     (二)对于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行为做严厉的禁止规定。
     (三)教师角色转换对于专业自主的要求有差异。
     (四)教师角色转换对于家长的教育观点有差异。
     八、海峡两岸持续交流与频繁互动,两者之间的联系拉近了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距离。
     本研究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一、海峡两岸小学体育教师应了解体育课程之核心价值,形塑优质的教育环境。
     二、海峡两岸教育主管机关应加强师资培训,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成效。
     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列入教材中,并明订实施时间与方式。
     四、借鉴大陆地区在体育竞技上的教育成效,培植具有竞争力的体育人才。
     五、研究方法的突破,将有利于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了解。
     六、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后,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是未来值得研究的议题。
To keep up with the fast-changing world, many countries have initiated their ownnational policies about educational innovation so as to create a new young generationable to compete well in the21st century; it’s an answer to the new society that isbecoming more technological, international, democratic and multi-faceted. This study isto probe into and compare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changing tendency of physicaleducation curriculum innov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across the Straits. Theinstruments adopted in the study are document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empirical)methods (G. Bereday,1964). With the data collected about the educational systemsacross the Straits, and then after a much detailed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he results ofthis study are produced as follows:
     Ⅰ.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across the Straits are both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irown particular politics.
     Ⅱ.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across the Straits both are tending to be more open andmultiple in ways of innovation.
     Ⅲ.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trend of physical education goals inelementary school across the Straits
     (i). Both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emphasize promoting exercise ability andbuilding up a stronger physique.
     (ii). Physical education goals of Taiwan put stress on means, and those of themainland on end.
     Ⅳ.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trend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ontentsin elementary school between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i). The teaching contents are both mainly composed of gymnastics, sports anddance.
     (ii). Most of Taiwan’s teaching contents are about team games while most of theMainland’s are about individual games.
     Ⅴ.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trend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innovation across the Straits
     (i). Both are intent on promot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s
     (ii). Both put stress on a flexible course design.
     (iii).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structuring of those to-be-opened courses.
     (iv).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how to view PE course competence itself.
     Ⅵ.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trend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innovation in ways of assessment
     (i). Both emphasize different aspects in assessing student’s abilities, and tend to usethe formative assessment instead of attention to the final results only.
     (ii). Both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encourage the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assessment.
     (iii). In both school systems there is a set value about using a combination ofqualitative assessment and a multi-faced assessment system as well.
     In Taiwan there is a specific plan for testing students’ overall physique with all thetesting items set there, while in the Mainland individual schools can choose several ofthose items listed in the National Students’ Physical Well-being Standards.
     Ⅶ.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trend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nterms of the changing roles of the teaching staff
     (i). There is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accepting differences in each individualstudent and accordingly developing their potentials differently.
     (ii). Both prohibit any forms of corporal punishment.
     (iii).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teacher’s change of role and a demand for aprofessional autonomy.
     (iv).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the teacher’s change of role and parents’educational views.
     Ⅷ. Exchanging continuously and interacting frequentil in both shores of thestraits have shorten the distance of the revolution about elementary school PE courses.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s follows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i). Teaching faculty training must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so as to create a betterlearning environment.
     (ii). Given the multi-cultural context, curriculum innovation must stress a culturalself-awareness.
     (iii).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standards must be included in the teaching contentswith a clear deadline and ways to make it happen.
     (iv). Profits from the land area in sports athletics education result, the cultivationhas the competitive power athletic talent.
     (V). The breakthrough of research approaches will benefit more understanding ofthe revolu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PE courses in both shores.
     (VI). After the revolu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PE courses in both shores of thestrai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he topic worthy to be studied.
引文
①陈建东.从组织变革中谈中日教育改革[J],教育决策与学校运作,2001,42-49。
    ②沉珊珊.国际比较教育学[M],台北,正中书局,2002。
    ①蔡德坤.体育课程改革期待新型体育教师[J],体育与科学,2002,23(4),79。
    ②王策三,孙喜亭,刘硕.基础教育改革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③林生传.台湾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探索与评析[J],教育研究,1999,7,1-17。
    ①盛晓明.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②张禹欣.大陆、日本小学音乐课程之比较研究[D],台南大学音乐教育硕士论文,2003。
    ①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②Scotter RDV et al.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Social Perspective,New York,Macmillan,1979,272.
    ③Schwab JJ.The Practical: 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School Review,1969.
    ①Caswell HL.Campbell DS,Curriculum Development,New York,American Book Company,1935,66.
    ②盛晓明.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③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④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15,1989。
    ①Beauchamp GA.Curriculum Theory(2d),Wilmette,IL,Hogg Press,1968,6.
    ②Johnson M.Definitions and Models in Curriculum Theory,Educational Theory,April,1967,130.
    ③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④黄政杰.课程概念剖析[J],载于台湾师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983,25,157-161。
    ①Caswell HL.Campbell DS,Curriculum Development,New York,American Book Company,1935,66.
    ②Doll RC.Curriculum Improvement: Decision-Making and Process,MA,Allyn&Bacon,1964,15.
    ③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④Walker DF.Curriculum and Aims,Teachers Couege Press,1986,51-52.
    ⑤刘玉玲编著.课程发展与设计[M],台北,新文京开发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①Gardner H.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New York,Basic Books,1983.
    ①江文慈.一个新评量理念的探讨:多元智力取向的评量[J],教育资料与研究,1998,20,6-12。
    ②孙佩芬.高雄市国小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教师实施体育多元评量之调查研究[D],台南大学体育科硕士论文,2007。
    ③张静喾.建构教学问题与评量[J],建构与教学,1995,8
    ①孙佩芬.高雄市国小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教师实施体育多元评量之调查研究[D],台南大学体育科硕士论文,2007。
    ①崔伟.体育课程论[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①盛晓明.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①王林海.新中国小学课程改革:历程、问题及走向[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②大冢丰.中国比较教育学回顾展望[J],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1990,17。
    ①顾明远.比较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外国教育动态(北京),1,1991。
    ②周祝瑛.大陆比较教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参加经过与感想[J],中华民国比较教育通讯,1993,32。
    ①顾明远.比较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外国教育动态(北京),1,1991。
    ②吴履平.新编义务教育试用教材的编辑指导思想[M],课程教材教法,5,1990。
    ③王林海.新中国小学课程改革:历程、问题及走向[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④盛晓明.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①申超.中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比较—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比较为切入点[J],教育学报,2008,4。
    ②申喆.张苑.中美体育课程内容标准的比较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①冯海波,杨国庆,刘文魁.中外体育课程目标比较分析[J],运动,2010
    ②杨波.中英中小学体育课程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
    ③周祝瑛.海峡两岸教育比较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1998。
    ①李俊杰.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比较研究[D],体育学院体育学系硕士论文,1994。
    ①吴玉琦.台湾与西班牙国民教育改革之比较研究[D],暨南国际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
    ②施又诚.中日小学体育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及学生学习成效之比较研究-以台北市与大阪市为例[D],台北巿立体育学院运动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
    ①庄逸萍.台日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比较研究[D],屏东师范学院体育学系硕士论文,2003。
    ②吕秋柑.海峡两岸体育法之分析研究[D],台湾体育学院体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9。
    ①卢怡君.台海两岸国/初中健康与体育教科书性别意识型态之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系硕士论文,2008。
    ②徐国峰.中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之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体育学系硕士论文,2006。
    ①吴文侃,杨汉清主编.比较教育学[M],台北,五南出版社,1992。
    ②洪雯柔.贝瑞岱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之探析[M],台北,扬智出版社,2000。
    ③Hans N.English Pioneer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1952,(1).
    ④顾明远,薛理银著.比较教育导论[专着]:教育与国家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①管欧.宪法新论[M],台北,五南出版社,1983。
    ②俞福丽,潘绍伟.解构香港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发展趋势及其特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
    23(1),101-104。
    ①贾馥茗等.教育大辞书[M],台北,文景,2000。
    ②游家政.九年一贯课程的学习领域,九年一贯课程研讨会论文集[J],台北,中华民国教材研究发展学会,1999,99-111。
    ③詹德碁.中共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J],体育与运动,1990,65,80。
    ④陈侠.中小学教材建设的若干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0,11,1-5。
    ⑤李俊杰.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比较研究[D],体育学院体育学系硕士论文,1994。
    ⑥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⑦李岚清.认真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把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向新阶段[J],人民教育,1993,10,3-7。
    ①华耀国.邓小平少年儿童教育思想试述[J],中小学教育,1992,4,7-12。
    ②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J],人民教育,1993,4,4-11。
    ③蔡德坤.体育课程改革期待新型体育教师[J],体育与科学,2002,23(4),79。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S],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①汪海燕.新中国义务教育历史研究[D],西北师范人学硕士论文,2003。
    ②何东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几点说明,见(张健)主编(1986)[M],中国教育年鉴(1982-1984),9-15,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③高建民.两岸教育发展之比较[M],师苑教育丛书,189-210,1999。
    ④张健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82-1984)[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7-8,1985。
    ①隋明刚.中日义务教育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历史学专门史专业硕士论文,2010。
    ②国家教育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1949-198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③中国教育报,1992年4月4日第二版[N],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1992。
    ④高建民.两岸教育发展之比较[M],师苑教育丛书,189-210,1999。
    ①阎建璋.我国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合理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论文,2009。
    ②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J],人民教育,1993,4,4-11。
    ③王耽,刘晨亮,王晓艳.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21-122。汪海燕.新中国义务教育历史研究[D],西北师范人学硕士论文,2003。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和国教育50年[S],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1999。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和国教育50年[S],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1999。
    ①高峰.全国中小学体育教材会议圆满结束[J],学校体育,1983,(2):7
    ②王占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修订概述[J],学校体育,1987(3):18-20
    ①程一军.新中国60年学校体育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10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①阎建璋.我国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合理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论文,2009。
    ②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S],1993-02.13
    ③国务院1995年4号文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S]
    ①胡惠芳.“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D],2011,27(2),93-94
    ①程一军.新中国60年学校体育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10
    ②李海霞.建国以来我国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发展演变[J],山东体育科技,2006,110(28),83-85。
    ①张正修.宪法与行政法制[M],台北,一桥出版社,2003。
    ②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国民教育法规选辑[S],台北,教育部国民教育司,1990。
    ①杨亮功,陈雪屏,罗志渊.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教育学(第八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
    ②吴清山.教育法规理论与实务(2版)[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
    ③周志宏.「教育基本法」立法必要性之研究[M],台北,行政院教育审议委员会,10,1996。
    ①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S],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1996。
    ②施明发.两岸教育基本法之初步比较[J],教育研究资讯,2001,9(5),77-98。
    ①颜国梁.教育基本法的立法过程论坛(六)[M],台北,国立教育资料馆,2002。
    ②郑玉卿.从历史观点析评教育基本法之理念与时代意义〉[J],初等教育学刊,2001,9,113-133。
    ③吴清山.教育法规理论与实务(2版)[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
    ④钟政谚.我国教育基本法之实施与检讨[D],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
    ①林子仪.评李国伟教授教育基本法的理念分析[J],教改通讯,1996,19,4-8。
    ②周志宏.我国现行宪法既有教育文化专章,为何还要另订教育基本法,收于410教育改造联盟编《重绘教育新图像教育基本法Q&A》[M],台北,稻乡出版社,1997。
    ③舒绪纬.教育基本法与学校发展[J],屏东师院学报,2001,14。
    ①钟政谚.我国教育基本法之实施与检讨[D],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
    ②吴清山.教育法规理论与实务(2版)[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
    ③钟政谚.我国教育基本法之实施与检讨[D],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
    ①冯朝霖,薛化元.主体性与教育权,收于《教育改革的另类思考》[M],1995。
    ②许育典.法治国与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核心的教育法[M],台北,高等教育,2002。
    ③陈明印.从教育行政的观点看国民教育法的修正精神及内涵〉[J],国民教育,1999,39(6),25-36。
    ①钟政谚.我国教育基本法之实施与检讨[D],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
    ②余书麟.国民教育与宪法[J],台湾省立师范大学,1964。
    ①冯朝霖,薛化元.主体性与教育权,收于《教育改革的另类思考》[M],1995。
    ②徐南号.台湾教育史[M],台北,师大书苑,1993。
    ③李建兴.台湾海峡两岸教育研究[M],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
    ④许育典.法治国与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核心的教育法[M],台北,高等教育,2002。
    ①欧用生.当前课程改革的检讨,收于欧用生主编《新世纪的教育发展》[M],台北,师大书苑,1997。
    ②欧用生.教科书之旅[M],台北,中华民国教材研究发展学会,2004。
    ③吴清山研究主持.一九九九年国民教育政策与问题调查报告[J],台北,教育资料馆,1999。
    ④甄晓兰.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理想与挑战[J],台湾教育,1999,581,2-8。
    ①郭实渝.讨论教育改革的基本意义-兼论九年一贯课程的改革,发表于东吴大学文学院第二十届系际学术研讨会[J],2003。
    ②薛化元.周梦如.父母教育参与的权利与限制[J],国民教育,1997,37(6),20-28。
    ①吴清山.教育法规理论与实务(2版)[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
    ①远见杂志,POWER新世纪[J],「矛与盾的十年」特别企划,2003,70-87。
    ①程瑞福.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从标准化到弹性化,载于:我国学校体育现况与展望[J],国立教育资料馆,2010。
    ②李俊杰.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比较研究[D],国立体育学院体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
    ①程瑞福.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从标准化到弹性化,载于:我国学校体育现况与展望[J],国立教育资料馆,2010。
    ①欧用生.新世纪的学校[M],台北,台湾书店,1999。
    ②Fullan MG.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Great Britain,Cassell Educational Limited,1991.
    ③蔡清田.九年一贯课程改革之行动探究[J],台湾教育,1999,581,9-21。
    ④田弘茂.与世界潮流同步前进的台湾民主化[J],国家政策双周刊,1994,89,15-17。周淑卿.台湾国民中小学课程自由化政策趋向之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论文,1996。
    ①黄枝兴.台湾战后社会变迁与休闲运动之发展(1945-2003)[D],屏东师范学院体育学系硕士论文,2004
    ①刘晓莉,肖焕禹.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回顾与展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6(1),2002
    ①黄枝兴.台湾战后社会变迁与休闲运动之发展(1945-2003)[D],屏东师范学院体育学系硕士论文,2004
    ①中国新闻网,2010年9月2日,取自http://big5.chinanews.com.cn:89/gate/big5/www.chinanews.com/
    ①黄俊杰.战后台湾的教育与思想[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
    ②彭虹斌.论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2):37.
    ①周凤施.近代以来社会变迁对我国学校体育影响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①李俊杰.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比较研究[D],国立体育学院体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
    ①周祝瑛.海峡两岸教育比较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1998
    ②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①杨思伟.中共普通教育学制[J],比较教育通讯,1992,29,10-44。
    ②李建平.中小学教学大纲为何改成课程标准?[N]中国教育报,2001。
    ①李海霞.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历史演进[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①于晓东.整体性体育课程研究—基于新中国体育课程的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院博士论文,2008。
    ②盛晓明.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①孙长林,梁汝城.辽宁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十年[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②李强.当前中国社会的四个利益群体[J],学术界,2001,3。
    ①盛晓明.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②李海霞.建国以来我国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发展演变[J],山东体育科技,2006,110(28),83-85。
    ①庄逸萍.台日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比较研究[D],屏东师范学院体育学系硕士论文,2003。
    ①庄逸萍.台日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比较研究[D],屏东师范学院体育学系硕士论文,2003。
    ①程瑞福.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从标准化到弹性化,载于:我国学校体育现况与展望[J],国立教育资料馆,2010。
    ①苗启元.对未来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荷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5(4),85-88。
    ①苗启元,对未来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荷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5(4),85-88。
    ①课程与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①于晓东.整体性体育课程研究—基于新中国体育课程的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院博士论文,2008。
    ①课程与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①课程与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②于晓东.整体性体育课程研究—基于新中国体育课程的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院博士论文,2008。
    ①王健等.知识、经验与新《体育与健康》课程[J],体育与科学,2003,24(5),25。
    ②盛晓明.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③蔡德坤.体育课程改革期待新型体育教师[J],体育与科学,2002,23(4),79。
    ④庄逸萍.台日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比较研究[D],屏东师范学院体育学系硕士论文,2003。
    ①庄逸萍.台日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比较研究[D],屏东师范学院体育学系硕士论文,2003。
    ①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国民学校课程标准。台北,正中书局,1963。
    ①庄逸萍.台日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比较研究[D],屏东师范学院体育学系硕士论文,2003。
    ②张春秀.国小教师对健康与体育领域课程实施态度之研究[D],新竹教育大学体育教学硕士论文,2004。
    ①James, A. Beane.课程统整(周佩仪、林佩璇、陈美如、王秀玲、游家政、蔡清田、游进年合译)[M],台北,学富,2000。(原著于1997出版)
    ②张春秀.国小教师对健康与体育领域课程实施态度之研究[D],新竹教育大学体育教学硕士论文,2004。
    ①James, A. Beane.课程统整(周佩仪、林佩璇、陈美如、王秀玲、游家政、蔡清田、游进年合译)[M],台北,学富,2000。(原著于1997出版)
    ②李胜雄.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课程统整的实施方法与步骤[J],屏师体育,2002,6,13。
    ③曾瑞成.健康与体育学习領域之课程统整[J],中等教育,2003,54(2),26-39。
    ④黄月婵.健康与体育領域教学策略之应用[J],中等教育,2003,54(2),56-63。
    ①张春秀.国小教师对健康与体育领域课程实施态度之研究[D],新竹教育大学体育教学硕士论文,2004。
    ②黄政杰.教学原理[M],台北,师大书苑,2000。
    ①张添洲.教材教法—发展与革新[M],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
    ②甄晓兰.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理想与挑战[J],台湾教育,1999,581,2-8。
    ③欧用生.建立二十一世纪的新学校—校本课程发展的理念与实践。载于中华民国教材研究发展学会主编,反省与前瞻—课程改革向前跑[M]。台北市,中华民国教材研究发展学会,2002。
    ④陈伯璋,卢美贵.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理念与实践[J],课程研究,2000,27,55-62。
    ⑤高新建.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意涵与实施[J],载于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工作坊资料集,迈向课程新纪元(二),2000。
    ①姬上兵,黄建伟.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如何面对《课程标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5(3)。
    ①李艳翎.体育课程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①吴刚平.学效管理课程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②刘秀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山东省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①盛晓明.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②靳玉乐.大陆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迈向课程新纪元(六)两岸三地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J],台北,中华民国教材研究发展协会,2001,210-223。
    ③盛晓明.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①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①许朝信.学校层级课程管理成效之研究一以一所国小为例[J],台中教育大学国民教育学系国民教育研究集刊,2005,13,65-85。
    ②李坤崇.国小学校总体课程计画的发展~以选用出版社教科书为主,载于南一书局主编,国小学校总体课程计画的发展历程解析与实例[M],2001,3-38。
    ①蔡清田.课程改革之学校课程发展永续经营配套措施[J],教育研究月刊,2004,122,5-13。
    ②陈伯璋.九年一贯新课程纲要修订的背景及内涵[J],教育研究资讯,1999,7(1),1-13。
    ③单文经等合译,JABeane着.课程统整[M],台北,学富,2000。
    ①陈美玲.中部四县市国民小学学校本位课程管理现况与困境之研究[D],台中教育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2007。
    ②吴清山,黄美芳,徐纬平.教育绩效责任研究[M],台北,高等教育,2002。
    ③陈美玲.中部四县市国民小学学校本位课程管理现况与困境之研究[D],台中教育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
    ①冯海波,杨国庆,刘文魁.中外体育课程目标比较分析[J],体育教育,2010,15。
    ①周超,周波.试论当前体育课程管理方法与新课标的矛盾[J],四川体育科学,2,2009
    ①马建之主编.小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②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③邵玉玲,史曙生,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载于「21世纪体育课程新论丛书」,2005。
    ①盛晓明.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②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专着]: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③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版社,2002。
    ①曲宗湖,顾渊彦主编.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②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专着]: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③曲宗湖,顾渊彦主编.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①季浏主编.体育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M],武汉,湖北教育版社,2002。
    ②盛晓明.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③季浏主编.体育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M],武汉,湖北教育版社,2002。
    ①盛晓明.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②盛晓明.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③季浏主编.体育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M],武汉,湖北教育版社,2002。
    ①魏国栋,吕达主编.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②盛晓明.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①吴海.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演变与发展的研究[J],成人教育,4(279),2010
    ②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①国家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司,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文件选编[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1
    ②王曼.建国后我国学校体育评价标准的演变与发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6(3),2010
    ③中国体育年鉴编委会,中国体育年鉴(1949-1962)[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35-36
    ①原国家体委群体司,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66
    ①范立仁.总结经验,进一步做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1996(2):60
    ②李建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演变历程及特征研究[D],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09
    ③岳鹏.《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对比[D],搏击·体育论坛,1(4),2009。
    ①李建园,吴秋林.《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指标的实施试验[J],体育学刊,16(9),2009
    ①周兰兵,葛永利.宁波市江东区小学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结果分析报告[J],体育教育,12(16),2010
    ①姚小燕.黑龙江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评测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11
    ①赵英俊.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研究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1(3),2009
    ②曲登科.中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进展及其国际借鉴[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6(6),2010
    ①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0
    ②汪洋.“阳光体育运动”视野下的学校体育功能与目标[J],河北体育学报,2009(11),61
    ①孙月舟.从系统论视角辨析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16
    ②刘小俊.阳光体育内涵与发展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25-27
    ③唐克己.山东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12)
    ④任朋达.长春市城区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10)
    ①郭淑玲,付荣,刘卫东.论阳光体育运动对学校体育的影响[J],中国西部科技,2009(5),84-86
    ②阳建宏.“阳光体育运动”对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J],新西部,2007(6),27-32
    ③李悦.“阳光体育”视角下的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研究—以湖北省保康县农村中学为例[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④李真.浅析我国阳光体育运动研究进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
    ①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
    ②卢其宝.校长首先应该成为播撒“阳光”的人[J],中国学校体育,2007,(12):2.
    ③江文慈.杠杆认知能力发展的评量与学习迁移的分析-动态评量之使用[D],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1993。
    ①教育部.国民中小学学生成绩准则[S],台北,教育部,2001王文中.扩展多元智慧评量,载于郭俊贤、陈淑惠译:落实多元智慧教学评量[M],台北,远流,2000,4-8。张景媛.综合活动的教学评量[J],翰林文教杂志,2000,11,38-45。
    ①蔡贞雄.小学体育教学研究[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
    ①张丽丽.评量改革的应许之地,虚幻或真实?-谈实作评量之作业与表现规准[J],教育研究月刊,2000a,93,76-86。
    ②王文中.扩展多元智慧评量,载于郭俊贤、陈淑惠译:落实多元智慧教学评量[M],台北,远流,2000,4-8,。
    ③柯嘉甄.小学学生家长对多元评量的觉知与学生的目标导向、学习自我效能之相关研究[D]。屏东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03。
    ④邵玉华.国民中学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课程与教学实施现况之研究~以宜花东三县市为例[D]。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
    ⑤简茂发.多元评量之理念与方法[J],教育研究资料,2003,46,1-7。
    ⑥林堂馨.实际落实多元评量[J],教育研究月刊,2002,98,24-35。
    ⑦李秀卿.多元评量在国中历史教学上的应用之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历史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
    ①李坤崇.多元化教学评量理念与推动策略[J],教育研究月刊,2002a,98,24-66。
    ②陈亮予.多元评量与基本学力测验之推动[J]。教育研究月刊,2002,98,5-10。
    ①教育部.国民中小学学生成绩准则[M],台北,教育部,2001
    ①孙佩芬.高雄市小学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教师实施体育多元评量之调查研究[D],台南大学体育科硕士论文,2007。
    ②教育部.国民中小学学生成绩准则[S],台北,教育部,2001
    ③邱龙斌.在线体育多媒体评量系统之研究与开发(以国中课程排球基本动作为例)[D],体育学院体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
    ④孙佩芬.高雄市小学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教师实施体育多元评量之调查研究[D],台南大学体育科硕士论文,2007。
    ①陈明终.多元评量面面观,学校本位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J],台北:台北市立师范学院,2000
    ①教育部.提升学生体适能中程计划(三三三计划)[S],1999
    ②教育部.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修订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S],台北,教育部,2003
    ①方进隆.学校体育的价值与使命[J],学校体育,76(3),2003
    ②卓俊辰.体适能—健身运动处方的理论与实际[J],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体育学会,1992
    ③李昱叡,李心信.教育部「提升学生游泳能力检测合格率及游泳池新改建行动方案」推动策略与预期效益[J],学校体育,116,41-46,2010
    ①郭俊贤,陈淑惠译.Multiple IntelligenceApproaches toAssessment,David Lazear着,《落实多元智慧教学评量》[M],台北,远流出版社,2000
    ①简茂发.多元化评量之理念与方法[J],教育资料与研究,2002,46,1-7。
    ②张丽丽.评量改革的应许之地,虚幻或真实?-谈实作评量之作业与表现规准[J],教育研究月刊,2000a,93,76-86。
    ①阐兴芳.教师角色期待及其对教师成长的影响[J],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6。
    ②李华.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教师角色转换思考[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③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角色转换[J],教育学,2003,1,106-108。
    ①王毅,于秀.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角色问题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2)。
    ②Reid WA.The pursuit of curriculum: Schooling and the public interest[M],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72,87,96.
    ③张翅.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①李华.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教师角色转换思考[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②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7,走向更加有序的社会:快速转型期社会矛盾及其治理IMI,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①申继亮.新世纪教师角色重塑:教师发展之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①蒋恒.西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J],教育学,2003,(2),132-137。
    ①陈美玉.教师专业实践理论与应用[M],台北,师大书苑,1996。
    ②蒋树人.希望国小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角色之转变[D],东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
    ③饶见维.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务[M],台北,五南,1996。
    ①Goodlad JI et al.Curriculum inquiry,NY,McGraw–Hill,1979.
    ②欧用生.教师专业成长(初版一刷)[M],台北,师大书苑,1998。
    ①罗树华.教师发展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①黄绣萍.教师自由与学校民主:论杨格夫人之教师角色观及其实践经验[D],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2009。
    ②王涤.浅谈我国体育课程改革[J],科技资讯,2008。
    ③Lightfoot SL.Worlds apart: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ies and schools,1978.
    1.陈建东.从组织变革中谈中日教育改革[J],教育决策与学校运作,2001,42-49
    2.王策三,孙喜亭,刘硕.基础教育改革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3.蔡德坤.体育课程改革期待新型体育教师[J],体育与科学,2002,23(4),79。
    4.林生传.台湾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探索与评析[J],教育研究,1999,7,1-17。
    5.顾明远主编.比较教育辞典[M],高雄,丽文书局,1996。
    6.江芳盛,钟宜兴.各国教育行政制度比较[M],台北,五南书局,2006。
    7.张禹欣,大陆.日本小学音乐课程之比较研究[D],台南大学音乐教育硕士论文,2003。
    8.盛晓明.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4。
    9.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15,1989。
    10. Scotter RDV et al.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Social Perspective,New York,Macmillan,1979,272.
    11. Schwab JJ.The Practical: 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School Review,1969.
    12. Caswell HL.Campbell DS,Curriculum Development,New York,AmericanBook Company,1935,66.
    13.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4. Beauchamp GA.Curriculum Theory(2d),WilmetteIL,Hogg Press,1968,6.
    15. Johnson M.Definitions and Models in Curriculum Theory, EducationalTheory,April,1967,130.
    16.黄政杰.课程概念剖析,载于台湾师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983,25,157-161。
    17. Doll RC.Curriculum Improvement: Decision-Making and Process,MA,Allyn&Bacon,1964,15.
    18. Walker DF.Curriculum and Aims,Teachers Couege Press,1986,51-52.
    19.刘玉玲编著.课程发展与设计[M],台北,新文京开发出版,2005。
    20. Gardner H.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New York,Basic Books,1983.
    21.江文慈.一个新评量理念的探讨:多元智力取向的评量[J],教育资料与研究,1998,20,6-12。
    22.孙佩芬.高雄市国小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教师实施体育多元评量之调查研究[J],台南大学体育科硕士论文,2007。
    23.张静喾.建构教学问题与评量[M],建构与教学,1995,8
    24.崔伟.体育课程论[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25.王林海.新中国小学课程改革:历程、问题及走向[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26.大冢丰.中国比较教育学回顾展望[J],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1990,17。
    27.顾明远.比较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外国教育动态(北京),1,1991。
    28.周祝瑛.大陆比较教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参加经过与感想[J],中华民国比较教育通讯,1993,32。
    29.吴履平.新编义务教育试用教材的编辑指导思想[J],课程教材教法,5,1990。
    30.申超.中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比较—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比较为切入点[J],教育学报,2008,4。
    31.申喆,张苑.中美体育课程内容标准的比较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2.冯海波,杨国庆,刘文魁.中外体育课程目标比较分析[J],运动,2010。
    33.杨波.中英中小学体育课程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
    34.周祝瑛.海峡两岸教育比较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1998。
    35.李俊杰.海峡两岸小学体育课程比较研究[D],体育学院体育学系硕士论文,1994。
    36.吴玉琦.台湾与西班牙国民教育改革之比较研究[D],暨南国际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
    37.施又诚.中日小学体育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及学生学习成效之比较研究-以台北市与大阪市为例[D],台北巿立体育学院运动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
    38.庄逸萍.台日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比较研究[D],屏东师范学院体育学系硕士论文,2003。
    39.吕秋柑.海峡两岸体育法之分析研究[D],台湾体育学院体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9。
    40.卢怡君.台海两岸国/初中健康与体育教科书性别意识型态之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体育学系硕士论文,2008。
    41.徐国峰.中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之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体育学系硕士论文,2006。
    42.刘盈君.台湾运动教育学论文之整合研究[D],屏东教育大学体育学系硕士论文,2006。
    43.吴文侃,杨汉清主编.比较教育学[M],台北,五南出版社,1992。
    44.洪雯柔.贝瑞岱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之探析[M],台北,扬智出版社,2000。
    45. Hans N.English Pioneer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Educational Studies,1952,(1).
    46.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专着]:教育与国家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7.管欧.宪法新论[M],台北,五南出版社,1983。
    48.俞福丽,潘绍伟.解构香港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发展趋势及其特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3(1),101-104。
    49.贾馥茗等.教育大辞书[M],台北,文景,2000。
    50.游家政.九年一贯课程的学习领域,九年一贯课程研讨会论文集[J],台北,中华民国教材研究发展学会,1999,99-111
    51.詹德碁.中共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J],体育与运动,1990,65,80。
    52.陈侠.中小学教材建设的若干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0,11,1-5。
    53.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54.李岚清.,认真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把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向新阶段[J],人民教育,1993,10,3-7。
    55.华耀国.邓小平少年儿童教育思想试述[J],中小学教育,1992,4,7-12。
    5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J],人民教育,1993,4,4-11。
    57.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8.汪海燕.新中国义务教育历史研究[D],西北师范人学硕士论文,2003。
    59.何东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几点说明,见(张健)主编(1986),中国教育年鉴(1982-1984)[M],9-15,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60.高建民.两岸教育发展之比较[M],师苑教育丛书,189-210,1999。
    61.张健主编.中国教育年鉴(1982-1984)[M],7-8,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62.隋明刚.中日义务教育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历史学专门史专业硕士论文,2010。
    63.国家教育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教育法规汇编(1949-198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4.中国教育报.1992年4月4日第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S],1992。
    65.阎建璋.我国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合理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论文,2009。
    66.王耽,刘晨亮,王晓艳.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21-122。
    6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和国教育50年[S],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1999。
    68.高峰.全国中小学体育教材会议圆满结束[J],学校体育,1983,(2):7
    69.王占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修订概述[J],学校体育,1987(3):18-20
    70.程一军.新中国60年学校体育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10
    7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S],1993-02.13
    73.国务院1995年4号文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S]
    74.胡惠芳.“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2),93-94
    75.李海霞.建国以来我国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发展演变[J],山东体育科技,2006,110(28),83-85。
    76.张正修.宪法与行政法制[M],台北,一桥出版社,2003。
    77.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国民教育法规选辑[S],台北,教育部国民教育司,1990。
    78.杨亮功,陈雪屏,罗志渊.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教育学(第八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
    79.吴清山.教育法规理论与实务(2版)[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
    80.周志宏.「教育基本法」立法必要性之研究[S],台北,行政院教育审议委员会,10,1996。
    81.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S],1996。
    82.颜国梁.教育基本法的立法过程论坛(六)[M],台北,国立教育资料馆,2002。
    83.施明发.两岸教育基本法之初步比较[J],教育研究资讯,2001,9(5),77-98。
    84.郑玉卿.从历史观点析评教育基本法之理念与时代意义〉[J],初等教育学刊,2001,9,113-133。
    85.钟政谚.我国教育基本法之实施与检讨[D],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
    86.林子仪.评李国伟教授教育基本法的理念分析[J],教改通讯,1996,19,4-8。
    87.周志宏.我国现行宪法既有教育文化专章,为何还要另订教育基本法,收于410教育改造联盟编《重绘教育新图像教育基本法Q&A》[M],台北,稻乡出版社,1997。
    88.舒绪纬.教育基本法与学校发展[J],屏东师院学报,2001,14。
    89.冯朝霖.薛化元.主体性与教育权[M],收于《教育改革的另类思考》,1995。
    90.许育典.法治国与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核心的教育法[M],台北,高等教育,2002。
    91.陈明印,从教育行政的观点看国民教育法的修正精神及内涵〉[J],国民教育,1999,39(6),25-36。
    92.余书麟.国民教育与宪法[J],台湾省立师范大学,1964。
    93.徐南号.台湾教育史[M],台北,师大书苑,1993。
    94.李建兴.台湾海峡两岸教育研究[M],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
    95.欧用生.当前课程改革的检讨,收于欧用生主编《新世纪的教育发展》,台北[M],师大书苑,1997。
    96.欧用生.教科书之旅[J],台北,中华民国教材研究发展学会,2004。
    97.吴清山研究主持.一九九九年国民教育政策与问题调查报告[J],台北,教育资料馆,1999。
    98.甄晓兰.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理想与挑战[J],台湾教育,1999,581,2-8。
    99.郭实渝.讨论教育改革的基本意义-兼论九年一贯课程的改革[J],发表于东吴大学文学院第二十届系际学术研讨会,2003。
    100.薛化元,周梦如.父母教育参与的权利与限制[J],国民教育,1997,37(6),20-28。
    101.远见杂志.POWER新世纪[J]。「矛与盾的十年」特别企划,2003,70-87。
    102.程瑞福.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从标准化到弹性化,载于:我国学校体育现况与展望[J],国立教育资料馆,2010。
    103.叶楚生.国民小学课程标准修订经过,载于台湾省国教研习会编:新颁国民小学课程标准研习资料[J],国教研习会,1977。
    104.欧用生.新世纪的学校[M],台北,台湾书店,1999。
    105. Fullan MG.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Great Britain,CassellEducational Limited,1991.
    106.蔡清田.九年一贯课程改革之行动探究[J],台湾教育,1999,581,9-21。
    107.田弘茂.与世界潮流同步前进的台湾民主化[J],国家政策双周刊,1994,89,15-17。
    108.周淑卿.台湾国民中小学课程自由化政策趋向之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论文,1996。
    109.刘晓莉,肖焕禹.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回顾与展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6(1),2002。
    110.中国新闻网,2010年9月2日,取自http://big5.chinanews.com.cn:89/gate/big5/www.chinanews.com/
    111.黄俊杰.战后台湾的教育与思想[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
    112.彭虹斌.论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2):37.
    113.周凤施.近代以来社会变迁对我国学校体育影响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14.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115.杨思伟.中共普通教育学制[J],比较教育通讯,1992,29,10-44。
    116.李建平.中小学教学大纲为何改成课程标准[N]?中国教育报,2001。
    117.于晓东.整体性体育课程研究—基于新中国体育课程的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博士论文,2008。
    118.李海霞.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历史演进[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119.孙长林,梁汝城.辽宁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十年[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120.李强.当前中国社会的四个利益群体[J],学术界,2001,3。
    121.苗启元.对未来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荷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5(4),85-88。
    122.课程与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3.王健等.知识、经验与新《体育与健康》课程[J],体育与科学,2003,24(5),25。
    124.蔡德坤.体育课程改革期待新型体育教师[J],体育与科学,2002,23(4),79。
    125.张春秀.国小教师对健康与体育领域课程实施态度之研究[D],新竹教育大学体育教学硕士论文,2004。
    126. James, A. Beane.课程统整(周佩仪、林佩璇、陈美如、王秀玲、游家政、蔡清田、游进年合译)[M],台北,学富,2000。(原著于1997出版)
    127.李胜雄.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课程统整的实施方法与步骤[J],屏师体育,2002,6,13。
    128.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国民学校课程标准[M],台北,正中书局,1963。
    129.曾瑞成.健康与体育学习領域之课程统整[J],中等教育,2003,54(2),26-39。
    130.黄月婵.健康与体育領域教学策略之应用[J],中等教育,2003,54(2),56-63。
    131.黄政杰.教学原理[M],台北,师大书苑,2000。
    132.张添洲.教材教法—发展与革新[M],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
    133.欧用生.建立二十一世纪的新学校—校本课程发展的理念与实践。载于中华民国教材研究发展学会主编,反省与前瞻—课程改革向前跑[M]。台北市,中华民国教材研究发展学会,2002。
    134.陈伯璋,卢美贵.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理念与实践[J],课程研究,2000,27,55-62。
    135.高新建.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意涵与实施[J],载于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工作坊资料集,迈向课程新纪元(二),2000。
    136.李艳翎.体育课程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37.吴刚平.学效管理课程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8.刘秀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山东省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139.靳玉乐.大陆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迈向课程新纪元(六)两岸三地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J]集,台北,中华民国教材研究发展协会,2001,210-223。
    140.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41.许朝信.学校层级课程管理成效之研究一以一所国小为例[J],台中教育大学国民教育学系国民教育研究集刊,2005,13,65-85。
    142.李坤崇.国小学校总体课程计画的发展~以选用出版社教科书为主[J],载于南一书局主编,国小学校总体课程计画的发展历程解析与实例,2001,3-38。
    143.蔡清田.课程改革之学校课程发展永续经营配套措施[J],教育研究月刊,2004,122,5-13。
    144.陈伯璋.九年一贯新课程纲要修订的背景及内涵[J],教育研究资讯,1999,7(1),1-13。
    145.单文经等合译,JA Beane着.课程统整[M],台北,学富,2000。
    146.陈美玲.中部四县市国民小学学校本位课程管理现况与困境之研究[D],台中教育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2007。
    147.吴清山,黄美芳,徐纬平.教育绩效责任研究[M],台北,高等教育,2002。
    148.周超,周波.试论当前体育课程管理方法与新课标的矛[J],四川体育科学,2,2009
    149.马建之主编.小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150.邵玉玲,史曙生,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载于「21世纪体育课程新论丛书」,2005。
    151.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专着]: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52.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版社,2002。
    153.曲宗湖,顾渊彦主编.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154.季浏主编.体育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M],武汉,湖北教育版社,2002。
    155.魏国栋,吕达主编.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56.吴海.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演变与发展的研究[J]。成人教育,4(279),2010
    157.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158.国家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司.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文件选编[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159.王曼.建国后我国学校体育评价标准的演变与发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6(3),2010
    160.中国体育年鉴编委会.中国体育年鉴(1949-1962)[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35-36
    161.原国家体委群体司.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66
    162.范立仁.总结经验,进一步做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1996(2):60
    163.李建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演变历程及特征研究[D],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09
    164.岳鹏.《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对比[J],搏击·体育论坛,1(4),2009。
    165.李建园,吴秋林.《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指标的实施试验[J],体育学刊,16(9),2009
    166.周兰兵,葛永利.宁波市江东区小学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结果分析报告[J],体育教育,12(16),2010
    167.姚小燕.黑龙江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评测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11
    168.赵英俊.,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研究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1(3),2009
    169.曲登科.中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进展及其国际借鉴[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6(6),2010
    170.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0
    171.汪洋.“阳光体育运动”视野下的学校体育功能与目标[J],河北体育学报,2009(11):61
    172.孙月舟.从系统论视角辨析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16
    173.刘小俊.阳光体育内涵与发展探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25-27
    174.唐克己.山东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12)
    175.任朋达.长春市城区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10)
    176.郭淑玲,付荣,刘卫东.论阳光体育运动对学校体育的影响[J],中国西部科技,2009(5)﹕84-86
    177.阳建宏.“阳光体育运动”对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J],新西部,2007(6)﹕27-32
    178.李悦.“阳光体育”视角下的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研究—以湖北省保康县农村中学为例[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79.李真.浅析我国阳光体育运动研究进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
    180.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
    181.卢其宝.校长首先应该成为播撒“阳光”的人[J],中国学校体育,2007,(12):2.
    182.江文慈.杠杆认知能力发展的评量与学习迁移的分析-动态评量之使用[D],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1993。
    183.教育部.国民中小学学生成绩准则[S],台北,教育部,2001
    184.王文中.扩展多元智慧评量,载于郭俊贤、陈淑惠译:落实多元智慧教学评量[M],台北:远流,2000,4-8。
    185.张景媛.综合活动的教学评量[J],翰林文教杂志,2000,11,38-45。
    186.蔡贞雄.小学体育教学研究[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
    187.张丽丽.评量改革的应许之地,虚幻或真实?-谈实作评量之作业与表现规准[J],教育研究月刊,2000a,93,76-86。
    188.柯嘉甄.小学学生家长对多元评量的觉知与学生的目标导向、学习自我效能之相关研究[D],屏东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03。
    189.邵玉华.国民中学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课程与教学实施现况之研究~以宜花东三县市为例[D]。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
    190.简茂发.多元评量之理念与方法[J],教育研究资料,2003,46,1-7。
    191.林堂馨.,实际落实多元评量[J],教育研究月刊,2002,98,24-35。
    192.李秀卿.多元评量在国中历史教学上的应用之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历史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
    193.李坤崇.多元化教学评量理念与推动策略[J],教育研究月刊,2002a,98,24-66。
    194.陈亮予.多元评量与基本学力测验之推动[J]。教育研究月刊,2002,98,5-10。
    195.邱龙斌.在线体育多媒体评量系统之研究与开发(以国中课程排球基本动作为例)[D],体育学院体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
    196.陈明终.多元评量面面观,学校本位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J],台北:台北市立师范学院,2000
    197.教育部.提升学生体适能中程计划(三三三计划)[S],1999
    198.教育部.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修订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S],台北,教育部,200
    199.方进隆.学校体育的价值与使命[J],学校体育,76(3),2003
    200.卓俊辰.体适能—健身运动处方的理论与实际[J],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体育学会,1992
    201.李昱叡,李心信.教育部「提升学生游泳能力检测合格率及游泳池新改建行动方案」推动策略与预期效益[J],学校体育,116,41-46,2010
    202.郭俊贤,陈淑惠译.Multiple Intelligence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DavidLazear着,《落实多元智慧教学评量》[M],台北,远流出版社,2000
    203.简茂发.多元化评量之理念与方法[J],教育资料与研究,2002,46,1-7。
    204.阐兴芳.教师角色期待及其对教师成长的影响[J],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6。
    205.李华.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教师角色转换思考[M],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06.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角色转换[J],教育学,2003,1,106-108。
    207.王毅,于秀.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角色问题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2)。
    208. Reid WA.The pursuit of curriculum: Schooling and the public interest[M],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72,87,96.
    209.张翅.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210.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7,走向更加有序的社会:快速转型期社会矛盾及其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11.申继亮.新世纪教师角色重塑:教师发展之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12.蒋恒.西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J],教育学,2003,(2):1322137。
    213.陈美玉.教师专业实践理论与应用[M],台北,师大书苑,1996。
    214.蒋树人.希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角色之转变[D],东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
    215.饶见维.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务[M],台北,五南,1996。
    216. Goodlad JI et al,Curriculum inquiry,NY,McGraw–Hill,1979.
    217.欧用生.教师专业成长(初版一刷)[M],台北,师大书苑,1998。
    218.罗树华.教师发展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19.黄绣萍.教师自由与学校民主:论杨格夫人之教师角色观及其实践经验[D],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2009。
    220.王涤.浅谈我国体育课程改革[J],科技信息,2008。
    221. Lightfoot SL.Worlds apart: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ies and schools,197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