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农本思想究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问题的解决一直从根本上影响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部分,农本思想的发展演变既体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又反过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深入探究农本思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用,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社会历史中的诸多问题,还可以对当今探索农业发展路径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论文的研究正是选取明代这一时段,以明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提出的农本思想为中心,按照人物的历史背景、阶层属性、个人经历等的不同进行探讨,分析其对农本思想不同角度的关注点,揭示其思想转化为政策或实践所体现出的独特而多样的社会功效,并从中发现其对当今社会农业发展的启示。
     明代时期,中国进入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同时随着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揭开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互交融的新篇章,开始了由“区域史”迈进“世界史”的历史进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明代的农本思想既带有浓厚的传统农本观的色彩,又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而向“农商并重”转型。既是中国传统重农思想的继续发展和超越,又闪耀着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火花。
     明代农本思想主要是官方思想。朱元璋、丘溶、王阳明、张居正、徐光启等人从自身阶层的视角出发,分别以统治者、官僚和士大夫的角度,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践行,他们在都对农业的发展予以充分重视的同时,又有所侧重,如朱元璋侧重农业发展的政策方针和社会秩序的建设。丘濬和张居正的重农思想更多带有“农商并重”和“厚农利商”的色彩,王阳明侧重于作为农业发展外在环境的乡村治理的发展,而受西方科学技术的影响,徐光启对科技兴农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农业发展的思考,使得对农业的重视不再局限于单纯农业的范畴,而是更多地从整个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范畴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予以多角度的综合考虑和把握,从而推进了传统中国农本思想的新发展。
     明代的农本思想是由统治阶级提出的,代表地主阶级思想,其实质是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的稳定,具有封建的局限性,是对中国传统重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但由于其所处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明代农本思想还具有与传统农业思想不同的务实性和二重性。在与法国重农学派的思想比较后,我们可以发现,二者都在强调农业的重要性,都不否认工商业所具有的社会职能,但它们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明代的农本思想既是这一时期“帝制农商社会”的产物,又是对中西方传统农业思想遗产的继承和超越;既对明代农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又对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借鉴启示意义。
China is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r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ural progress, problems of farmers has been fundamentally affect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Economic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as the most basic and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evolution of economic thought agriculture embodies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urn,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Delve into heavy agricultural economic thinking on the role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ill not only help to understand Chinese society in the history of many problems, you can also explo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aths of today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This thesis is selected this period Ming Dynasty, the Ming Dynasty representative figures presented emphasizing agriculture as the center of economic though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class attributes, such as the different personal experiences to explore, analyze its effects on heavy agricultural Economic Thought concerns different angles, revealing their ideas into policy or practice that reflects the unique and diverse social effects, and discover its revelati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oday's society.
     Ming dynasties, China's commod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o another peak, and with the increasing Wester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Ming opened a Chinese history and world history, mingled with and a new chapter begins by the "regional history" forward "the world history,"the historical process. It is in this case, the Ming stressing agricultural economy with a strong tradition of thinking the concept of color farming, but also to adapt to new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and the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 both" transformation. Both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agriculture continued development and beyond, but also cultural exchange shining sparks of the collision.
     Ming heavy agricultural economic thinking is the official China joint effort. Zhu Yuanzhang, Qiu Jun, WangYangMing,ZhangJuZheng,XuGuangQi and ot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own class, respectively, rulers, bureaucrats arid literati perspective o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depth thinking and practice, and they were on agriculture giving adequat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focused on, such as the emperor's policy approach focusing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building of social order. Qiu Jun and ZhangJuZheng thought of agriculture more with the "equal emphasis on agro-business" and "thick Nongli business" colors, WangYangMing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s a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rural governance, but by the impact of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uGuangqi on 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e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given full attention.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inking, making emphasis on agriculture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simple agricultural areas, but more from the entir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areas of agri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grasp, thus promoting the re-farm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New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Thought.
     The Ideas of Ming Agricultural proposed by the ruling class, on behalf of the landlord class ideology, the essence was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regime ruling class, with the feudal limitations, and also w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of agri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Due to its special social-economic background, Ming stressing agricultural tthoughts also has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and pragmatic nature of duality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Compared with the idea of the French Physiocrats, we can see that both of these two idea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e, but do not deny the social function of business. Though Ming heavy agricultural economic thought and ideas were in the Physiocrats similarities, they also essentially different. The heavy agricultural economic thought during this period was a product of "the monarchy agribusiness community", but also a pair of Western intellectu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nheritance and beyond, on the current China's "three rural" problems have important lessons enlightenment.
引文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4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 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1 郑学檬主编:《简明中国经济通史》,第381页,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吴松:《识小集·中国农商关系史研究刍议》,第390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 吴松:《识小集·中国农商关系史研究刍议》,第390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4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 《资本论》第3卷,第712-713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 《论语·颜渊》。
    2 《论语·颜渊》。
    3 《墨子·七患》。
    4 《商君书·壹言》。
    5 《孟子·尽心上》。
    6 《荀子·天论篇》。
    1 吴松:《识小集·中国农商关系史研究刍议》,第391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 王国维先生的开创的“二重印证法”是:“一曰取地上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相互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相互补证:三曰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相互参证”。(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版,第219页。)
    1 梁方仲编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35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 张廷玉等:《明史》卷78《食货二》。
    2 张廷玉等:《明史》卷77《食货一》。
    1 丘溶:《大学衍义补》卷22《贡赋之常》。
    1 张廷玉等:《明史》卷77《食货一》。
    2 张廷玉等:《明史》卷77《食货一》。
    3 《明神宗实录》卷361。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 《国语·周语上》。
    1 《周易·系辞下》。
    2 《诗经·小雅·北山》。
    1 《国语·齐语》。
    2 《国语·齐语》。
    3 《国语·齐语》。
    4 《国语·齐语》。
    5 班固:《汉书》卷24上《食货志第四上》。
    6 班固:《汉书》卷24上《食货志第四上》。
    7 《说苑·反质》。
    1 班固:《汉书》卷24上《食货志第四上》。
    2 《商君书·农战》。
    3 《商君书·画策》。
    4 《商君书·靳令》。
    5 《商君书·外内》。
    6 《商君书·农战》。
    1 《孟子·梁惠王上》。
    2 《孟子·滕文公上》。
    3 《孟子·尽心上》。
    4 《孟子·滕文公上》。
    5 《孟子·梁惠王上》。
    6 《孟子·滕文公上》。
    7 《孟子·尽心下》。
    8 《管子·权修》。
    9 《管子·五辅》。
    10 《管子·治国》。
    1 《管子·乘马》。
    2 《管子·乘马》。
    3 《管子·八观》。
    4 《管子·治国》。
    5 《荀子·富国篇》。
    6 《荀子·富国篇》。
    7 《荀子·天论篇》。
    8 《荀子·王制篇》。
    9 《荀子·富国篇》。
    1 《荀子·王制篇》。
    2 《荀子·王制篇》。
    3 《荀子·富国篇》。
    4 《韩非子·五蠹》。
    5 《韩非子·解老》。
    6 《韩非子·显学》。
    7 《韩非子·难二》。
    1 《韩非子·难二》。
    2 《韩非子·显学》。
    3 《韩非子·难二》。
    4 《韩非子·六反》。
    5 《韩非子·显学》。
    6 《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
    1 《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
    2 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3 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4 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1 班固:《汉书》卷1《高帝纪》。
    2 班固:《汉书》卷4《文帝纪》。
    3 班固:《汉书》卷24上《食货志第四上》。
    4 班固:《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
    5 《新书·无蓄》。
    6 班固:《汉书》卷24上《食货志第四上》。
    7 班固:《汉书》卷24上《食货志第四上》。
    1 《新书·忧民》。
    2 《新书·忧民》。
    3 《新书·忧民》。
    4 《贾谊集·论积粟疏》。
    5 《新书·瑰玮》。
    6 晁错:《论贵粟疏》,班固:《汉书》卷24上《食货志第四上》。
    7 晁错:《论贵粟疏》,班固:《汉书》卷24上《食货志第四上》
    8 晁错:《论贵粟疏》,班固:《汉书》卷24上《食货志第四上》。
    9 晁错:《论贵粟疏》,班固:《汉书》卷24上《食货志第四上》。
    1 晁错:《论贵粟疏》,班固:《汉书》卷24上《食货志第四上》。
    2 晁错:《论贵粟疏》,班固:《汉书》卷24上《食货志第四上》》。
    3 晁错:《论贵粟疏》,班固:《汉书》卷24上《食货志第四上》。
    4 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5 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6 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1 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2 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3 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4 钟祥财:《中国农业思想史》,第73页,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 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6 《政论》。
    7 《政论》。
    8 石声汉:《四民月令校注》。
    9 石声汉:《四民月令校注》。
    10 魏收:《魏书》卷5《高宗纪》。
    1 魏收:《魏书》卷7上《高祖纪》。
    2 魏收:《魏书》卷7上《高祖纪》。
    3 魏收:《魏书》卷58《杨播传》。
    4 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5 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6 贾思勰:《齐民要术》卷1《种谷第三》。
    1 贾思勰:《齐民要术》卷1《种谷第三》。
    2 《贞观政要》卷7《务农》。
    3 陆贽:《陆宣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4 陆贽:《陆宣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四条》。
    5 陆贽:《陆宣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三条》。
    6 陆贽:《陆宣公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三六条》。
    7 《白居易集》卷47《礼部试策五道·第一道》。
    8 《白居易集》卷63《策林二·二十二·不夺人利》。
    1 《李觏集》卷16《富国策第二》。
    2 《李觏集》卷20《潜书》。
    3 《李觏集》卷19《平土书》。
    4 《李觏集》卷16《富国策第二》。
    5 《李觏集》卷16《富国策第二》。
    6 《李觏集》卷19《平土书》。
    7 《李觏集》卷17《强兵策第三》。
    8 《李觏集》卷18《安民策第十》。
    1 《范仲淹全集·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
    2 《范仲淹全集·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答手诏条陈十事》。
    3 《欧阳修全集》卷60《原弊》。
    4 《欧阳修全集》卷60《原弊》。
    5 《临川先生文集》卷75《与马运判书》。
    6 《临川先生文集》卷39《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7 《宋会要辑稿·食货》4之23。
    8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熙宁四年二月庚午。
    1 《宋史》卷126《食货志上》。
    2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熙宁五年十一月戊午。
    3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3,熙宁四年丑月癸午。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9卷,第34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 《明太祖实录》卷21。
    3 刘基:《郁离子·好禽谏》。
    1 刘基:《郁离子·祛蔽》。
    2 刘基:《郁离子·祛蔽》。
    3 刘基:《郁离子·天地之盗》。
    4 刘基:《郁离子·天地之盗》。
    5 刘基:《诚意伯文集》卷8,《拟连珠》。
    6 刘基:《诚意伯文集》卷20,《筑郿大无麦禾藏孙辰告籴于齐新延廊》。
    7 刘基:《诚意伯文集》卷20,《筑号于郎筑台于秦冬不雨》。
    8 《明太宗实录》卷214。
    9 《明太宗实录》卷15。
    10 《明太宗实录》卷15。
    11 《明太宗实录》卷85。
    1 《刘文安公策略·户科·历朝救荒得失》。
    2 《刘文安公策略·户科·历朝田制考辨》。
    3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4,《制民之产》。
    4 《林次崖先生文集》卷2,《王政附言疏》。
    5 《林次崖先生文集》卷2,《王政附言疏》。
    6 《林次崖先生文集》卷2,《王政附言疏》。
    7 《林次崖先生文集》卷1,《荒政丛言疏》。
    1 海瑞:《海瑞集》,上册,《劝农文》,中华书局1962年版。
    2 海瑞:《海瑞集》,上册,《劝农文》,中华书局1962年版。
    3 《明史·海瑞传》。
    4 海瑞:《海瑞集》,下册,《使毕战问井地》,中华书局1962年版。
    5 海瑞:《海瑞集》,上册,《禁约》,中华书局1962年版。
    6 海瑞:《海瑞集》,上册,《兴革条例·户属》,中华书局1962年版。
    7 海瑞:《海瑞集》,上册,《兴革条例·户属》,中华书局1962年版。
    8 海瑞:《海瑞集》,上册,《兴革条例·户属》,中华书局1962年版。
    9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8《赠水部周汉浦榷竣还朝序》。
    10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8《赠水部周汉浦榷竣还朝序》。
    1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2《农本·诸家杂论下》。
    2 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凡例》,第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 无名氏:《天潢玉牒》。
    2 《明太祖实录》卷50。
    3 王士性:《广志绎》。
    4 《明太祖实录》卷29。
    5 《明太祖实录》卷47。
    6 《明太祖实录》卷176。
    7 《明太祖实录》卷25。
    1 《明太祖实录》卷16。
    2 《明太祖实录》卷21。
    3 《列宁选集》第3卷,第17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3《国朝重农考》。
    5 孟森:《明清史讲义》第2编第1章《开国》。
    6 《明太祖实录》卷20。
    7 《明太祖实录》卷20。
    8 《明太祖实录》卷175。
    1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3《国朝重农考》。
    2 焦竑:《国朝献征录》卷28,《户部尚书赵勉传(廖道南)》。
    3 《明太祖实录》卷53。
    4 徐学聚;《国朝典汇》卷92《户部》。
    5 顾炎武:《日知录》卷10《苏松二府田赋之重》。
    6 樊树志:《明代江南官田与重赋之面面观》,《明史研究论丛》第4辑,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 《明会典》卷17《户部四》。
    2 《明太祖实录》卷52。
    3 《续文献通考》卷3《田赋三》。
    4 《续文献通考》卷3《田赋三》。
    5 《明太祖实录》卷68。
    6 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 小山正明:《明代的粮长》,《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6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
    1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3。
    2 《明太祖实录》卷106。
    3 《明会典》卷17《农桑》。
    4 《明太祖实录》卷255。
    5 《明太祖实录》卷256。
    6 张廷玉等:《明史》卷78《食货二》。
    7 《明太祖实录》卷215。
    8 何孟春:《余冬序录》卷10。
    1 《明太祖实录》卷112。
    2 《明太祖实录》卷126。
    3 《明太祖实录》卷151。
    4 《明太祖实录》卷30。
    5 吕毖:《明朝小史》卷1。
    6 《明太祖实录》卷53。
    1 《大明会典》卷17。
    2 《明太祖实录》卷197。
    3 《明太祖实录》卷140。
    4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明时期》,第471--47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 嘉庆《松江府志》卷首《松江府全境图》。
    6 张廷玉等:《明史》卷88《河渠志上》。
    1 焦竑:《玉堂丛语》卷2。
    2 孟森:《明清史讲义》第2编第1章《开国》。
    3 张廷玉等:《明史》卷88《河渠六》:《明太祖实录》卷60、卷101、卷160、卷208、卷221。
    4 《明太祖实录》卷234、243。
    1 《明太祖实录》卷76。
    2 《明太祖实录》卷22。
    3 《明太祖实录》卷24。
    4 《明太祖实录》卷25。
    5 《明太祖实录》卷25。
    1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5。
    2 《明太祖实录》卷25。
    3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4。
    4 《明太祖实录》卷30。
    5 《明太祖实录》卷26。
    1 《明太祖实录》卷105。
    2 《明太祖实录》卷130。
    3 《明太祖实录》卷202。
    4 《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83。
    5 《明会要》卷56《食货四·预备仓》。
    1 《明太祖实录》卷202。
    1 《明太祖实录》卷111。
    1 《明太祖实录》卷191。
    2 《明太祖实录》卷176。
    3 《明会典》卷17《灾伤》。
    4 《明太祖实录》卷108。
    5 《明太祖实录》卷112。
    6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5。
    7 《明太祖实录》卷231。
    8 《管子·八观》。
    1 《明史》卷78《食货二》。
    2 万历《大明会典》卷20《户部七·户口二》。
    3 《明经世文编》卷29《户政四》,陆世仪《论鱼鳞图册》。
    4 万历《明会典》卷69《户部》。
    1 《明太祖实录》卷135。
    2 参见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第46--53页,中华书局1961年。
    3 《明经世文编》卷29《户政四》,陆世仪《论鱼鳞图册》。
    4 《明史》卷78《食货二》。
    5 葛金芳:《中华文化通志·制度文化典》,第40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 《大明律》卷4《人户以籍为定》。
    2 《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152《赋役部·艺文五》,洪懋德《丁粮或问》。
    3 《明太祖实录》卷175。
    4 《明太祖实录》卷165,洪武十七年九月己未。
    5 张萱:《西园闻见录》卷23。
    1 《明神宗实录》卷58。
    2 见梁方仲:《明代一条鞭法年表(后记)》,《明代赋役制度》,第264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
    3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摘抄》卷3《史三》。
    4 何良俊:《四友斋从说摘抄》卷3《史三》。
    1 乾隆《琼山县志》卷10《特建丘文庄公祠记》。
    2 张廷玉等:《明史》卷181《丘濬传》。
    3 张廷玉等:《明史》卷181《丘濬传》。
    4 张廷玉等:《明史》卷181《丘溶传》。
    5 黄瑜:《双槐岁抄》卷10《左文庄公言行》。
    6 《藏书石屋记》,何乔远《丘文庄公传》。
    7 丘溶:《进大学衍义补表》。
    1 张廷玉等:《明史》卷181《丘濬传》。
    2 《琼州府志》卷3《丘濬传》。
    3 钱谦益:《列朝诗集·丘溶》。
    4 张廷玉等:《明史》卷181《丘溶传》。
    5 《藏书石屋记》,何乔远《丘文庄公传》。
    6 《愿半轩记》。
    7 李洵:《正德皇帝大传》,第3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 赵轶峰:《明代中国历史趋势:帝制农商社会》,《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 张廷玉等:《明史》卷181《丘濬传》。
    2 丘濬:《大学衍义补·序》。
    3 张廷玉等:《明史》卷181《丘濬传》。
    4 《明通鉴》卷36《进大学衍义表奏》。
    5 赵靖:《赵靖文集》,第7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 赵靖:《丘溶——市场经济的早期憧憬者》,《海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1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5《重民之事》。
    2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总论朝廷之政》。
    3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5《重民之事》。
    4 丘濬:《重编琼台稿》卷7《欲择大学衍义补中要务上献奏》。
    5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3《总论固本之道》。
    6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3《总论固本之道》。
    1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3《总论固本之道》。
    2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3《总论固本之道》。
    3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3《总论固本之道》。
    4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总论朝廷之政》。
    5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4《制民之产》。
    6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4《制民之产》。
    7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3《总论固本之道》。
    8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总论朝廷之政》。
    1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3《蕃民之生》。
    2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0《总论理财之道》。
    3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3《总论固本之道》。
    4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0《总论理财之道》。
    1 赵靖:《丘溶——市场经济的早期憧憬者》,《海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2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4《制民之产》。
    3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0《总论理财之道》。
    1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0《总论理财之道》。
    2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0《总论理财之道》。
    3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0《总论理财之道》。
    4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4《制民之产》。
    5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4《制民之产》。
    6 顾炎武:《日知录》卷10《苏松二府田赋之重》。
    1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4《制民之产》。
    2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4《制民之产》。
    3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4《制民之产》。
    4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4《制民之产》。
    5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30《征榷之课》。
    6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30《征榷之课》。
    7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4《制民之产》。
    8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4《制民之产》。
    9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4《制民之产》。
    1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4《制民之产》。
    2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4《制民之产》。
    3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4《制民之产》。
    4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4《制民之产》。
    1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8《山泽之利上》。
    2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4《制民之产》。
    3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8《山泽之利上》。
    4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8《山泽之利上》。
    5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2《贡赋之常》。
    6 《明穆宗实录》卷35。
    7 吴松:《叶适理财思想述评》,《识小集》,第407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0《总论理财之道下》。
    2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0《总论理财之道下》。
    3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5《市籴之令》。
    4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2《贡赋之常》。
    5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0《总论理财之道上》。
    6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6《恤民之患》。
    1 《续文献通考》卷2《田赋二》。
    2 《明经世文编》卷81《徐司空奏议·修政弭灾疏》。
    3 丘溶:《大学衍义补》卷20《总论理财之道上》。
    4 丘溶:《大学衍义补》卷20《总论理财之道上》。
    1 唐凯麟、陈科华著:《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第364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0《总论理财之道上》。
    3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5《市籴之令》。
    4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4《经制之义下》。
    5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7《制国用·铜楮之币》。
    6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3《制国用·经制之义下》。
    7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0《制国用·总论理财之道上》。
    8 叶世昌:《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第34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4《制民之产》。
    10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总论朝廷之政》。
    11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5《市籴之令》。
    1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5《市籴之令》。
    2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3《蕃民之生》。
    3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5《市籴之令》。
    1 邓拓:《中国救荒史》,第26-35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天地、田赋统计》第185、19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 《明英宗实录》卷138。
    4 《明英宗实录》卷67。
    5 《明神宗实录》卷387。
    6 《崇祯实录》卷15。
    7 张廷玉等:《明史》卷30《五行三》。
    8 高建国:《自然灾害基本参数研究》,《灾害学》1994年第4期。
    1 《明宣宗实录》卷42。
    2 《明英宗实录》卷175。
    3 杨檀、蒋福业、田培栋:《中国古代史》,第570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4 王夫之:《噩梦》,第591页。
    1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3《蕃民之生》。
    2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3《蕃民之生》。
    3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3《蕃民之生》。
    4 张廷玉等:《明史》卷30《五行三》。
    5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6《恤民之患》。
    6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6《恤民之患》。
    7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6《恤民之患》。
    8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6《恤民之患》。
    9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6《恤民之患》。
    1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6《恤民之患》。
    2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6《恤民之患》。
    3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6《恤民之患》。
    4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6《恤民之患》。
    5 申时行:《明会典》卷17《灾伤》。
    6 《古今图书集成》册68,第83298页,巴蜀书社1988年版。
    7 《明宪宗实录》卷94。
    1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6《恤民之患》。
    2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6《恤民之患》。
    3 《大诰续编》卷84。
    4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5。
    5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9。
    6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6《恤民之患》。
    7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16《恤民之患》。
    1 丘濬:《大学衍义补》卷25《市籴之令》。
    1 《王阳明全集·外集》卷4《金坛县志序》。
    1 林文勋:《历史与现实—中国传统社会变迁启示录》,第147页,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 《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
    3 《文献通考》,卷12《职役考一》。
    4 《旧唐书》,卷43《职官二》。
    1 《明太祖实录》卷135。
    1 《王阳明全集》卷17《南赣乡约》。
    2 《王阳明全集》卷3《传习录下》。
    1 《王阳明全集》卷4《顺生录》。
    1 《王阳明全集》卷17《南赣乡约》。
    2 乡约之立本始于北宋蓝田吕大钧兄弟所立《吕氏乡约》,后经朱熹增损,成《朱子增损吕氏乡约》,此为王阳明《南赣乡约》之蓝本。
    3 李江:《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与南赣乡约的推行》,《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1 《王阳明全集》卷17《兴举社学碑》。
    2 《王阳明全集》卷16《告谕》。
    3 《王阳明全集》卷17《南赣乡约》。
    4 《王阳明全集》卷16《告谕》。
    5 《王阳明全集》卷17《南赣乡约》。
    6 《王阳明全集》卷16《告谕》。
    7 《王阳明全集》卷33《年谱一》。
    1赵勋:《嘉靖瑞金县志》卷1《风俗》。
    2 黄鸣珂:《南安府志》卷2《疆域附土俗》。
    3 黄德溥:《赣县志》卷8《风俗》。
    4 陆世仪:《志学录》。
    5 刘元卿:《刘聘君文集》卷4《安福乡约从先录先序》。
    6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18《朱子晚年定论》。
    1 《王阳明全集》卷33《年谱一》。
    2 曹树基:《明清时期流民与赣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1985年第3期:饶伟新:《明代赣南的移民运动及其分布特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
    3 饶伟新:《明代赣南的社会动乱与闽粤移民的族群背景》,《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4 《王阳明全集》卷9《攻治盗贼二策疏》。
    5 《王阳明全集》卷10《立崇义县治疏》。
    6 《王阳明全集》卷10《立崇义县治疏》。
    1 《王阳明全集》卷16《公移·提督南赣军务征横水桶冈三浰》。
    2 《王阳明全集》卷9《申明赏罚以励人心疏》。
    3 《王阳明全集》卷17《别录九·南赣乡约》。
    4 《王阳明全集》卷17《别录九·南赣乡约》。
    5 《王阳明全集》卷16《案行各分巡道督编十家牌》。
    6 《阳明先生保甲法》,学海类编本。
    1 《王阳明全集》卷18《别录八·十家牌法告谕各府父老子弟》。
    2 《王阳明全集》卷17《申谕十家牌法增设保长》。
    3 《王阳明全集》卷17《申谕十家牌法增设保长》。
    4 《王阳明全集》卷18《别录八·十家牌法告谕各府父老子弟》。
    5 《王阳明全集》卷32《申行十家牌法》。
    6 《王阳明全集》卷33《年谱一》。
    1 《王阳明全集》卷17《南赣乡约》。
    2 《王阳明全集》卷17《南赣乡约》。
    1 王金洪、郭正林:《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其实践体系探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 《王阳明全集》卷17《别录九·宽恤禁约》。
    2 《王阳明全集》卷16《别录八·禁约榷商官吏》。
    3 《王阳明全集》卷16《别录八·禁约榷商官吏》。
    4 《王阳明全集》卷12《别录四·旱灾疏》。
    5 《王阳明全集》卷13《乞宽免税粮急救民困以弥灾变疏》。
    6 《王阳明全集》卷17《赈恤水灾牌》。
    1 《王阳明全集》卷13《别录五·计处地方疏》。
    2 黄志繁:《乡约与保甲:以明代赣南为中心的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 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
    2 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
    1 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
    2 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
    3 《明弘治实录》卷28。
    1 《明穆宗隆庆实录》卷15。
    1 张显清主编:《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第435—44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26《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
    2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36《陈六事疏》
    3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15《翰林院读书说》。
    4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40《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
    5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36《陈六事疏》
    1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25《答总宪吴太恒》
    2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9《学农园记》。
    3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9《学农园记》。
    4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9《学农园记》。
    5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19《贺瑞谷表二》
    1 马克思:《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 张廷玉等:《明史》卷77《食货一·田制》。
    3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27册《广东上》
    1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26《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
    2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26《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
    3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26《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
    4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26《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
    1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8《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
    2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29《答应天巡抚胡雅斋言严治为善爱》。
    1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11《请蠲積逋以安民生疏》。
    2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附录1《文忠公行实》
    1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9《学农园记》
    2 曹旭华:《张居正经济思想初探》,《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3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8《赠水部周汉浦榷竣还朝序》。
    1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8《赠水部周汉浦榷竣还朝序》
    2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8《赠水部周汉浦榷竣还朝序》。
    1 《明神宗实录》卷106。
    2 张廷玉等:《明史》卷77《食货一·田制》。
    1 樊树志:《万历清丈述论——兼论明代耕地面积统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2期。
    2 万历《沧州志》卷3《田赋志》。
    3 万历《常州府志》卷4《钱谷》。
    1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84《浙江二》。
    2 万历《新昌县志》卷12《民赋志》。
    3 庞尚鹏:《百可亭摘稿》卷1《均徭役以杜偏累以纾民困疏》。
    4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35《户部一》。
    5 张廷玉等:《明史》卷78《食货二·赋役》。
    1 刘敕:崇祯《历乘》卷7《赋役》。
    2 《明会要》卷52《食货一》。
    1 《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吏部卷1。
    2 张廷玉等:《明史》卷78《食货二·赋役》。
    3 张廷玉等:《明史》卷213《张居正传》。
    4 夏燮撰:《明通鉴》卷64。
    5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附录1《文忠公行实》。
    1 张廷玉等:《明史》卷218《申时行转》。
    2 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卷47《行实》
    3 《张居正全集》第1册《奏疏》,《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
    4 《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吏部卷1。
    1 张廷玉等:《明史》卷251《徐光启传》。
    1 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凡例》,第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2《农本·诸家杂论下》。
    2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5《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
    3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1《拟上安边御虏疏》。
    4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10《复太史焦座师》。
    5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1《拟上安边御虏疏》。
    6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1《拟上安边御虏疏》。
    7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2《农本·诸家杂论下》。
    8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1《拟上安边御虏疏》。
    9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1《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
    10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5《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
    1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35《蚕桑广类·木棉》。
    2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35《蚕桑广类·木棉》。
    1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2《甘薯疏序》。
    2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2《农本·诸家杂论下》。
    3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4《田制·玄扈先生井田考》。
    1 《续文献通考》卷3《田赋》。
    2 《明太祖实录》卷243。
    3 张廷玉等:《明史》卷88《河渠志·直省水利》。
    4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2《泰西水法序》。
    1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2《泰西水法序》。
    2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5《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
    3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1《漕河议》。
    1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1《漕河议》。
    2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1《漕河议》。
    3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5《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
    1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43《荒政·备荒总论》。
    2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43《荒政·备荒总论》。
    1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43《荒政·备荒总论》。
    2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43《荒政·备荒总论》。
    3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1《农本·诸家杂论上》。
    1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2《农本·诸家杂论下》。
    2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1《拟上安边御虏疏》。
    3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2《农本·诸家杂论下》。
    4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1《农本·诸家杂论上》。
    5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5《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
    6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5《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
    1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5《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
    2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1《漕河议》。
    3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5《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
    4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4《田制·玄扈先生井田考》。
    5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4《田制·玄扈先生井田考》。
    6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12《水利·西北水利》。
    7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12《致鹿善继简》一。
    8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5《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
    1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5《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
    2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5《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
    3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5《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
    4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1《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
    5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1《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
    6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1《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
    7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1《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
    1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5《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
    2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1《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
    3 徐光启:《徐光启集》卷8《历书总目表》。
    1 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新华文摘》2003年4期,原文《世界哲学》2002年6期。
    1 《明太祖实录》卷16。
    2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371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 工毓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上》,第2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明太祖实录》卷146。
    4 张廷玉等:《明史》卷77《食货一》。
    5 《明太祖实录》卷140。
    6 张廷玉等:《明史》卷77《食货一》。
    7 《明太祖实录》卷140。
    8 《明太祖实录》卷214。
    1 《明太祖实录》卷231。
    2 张廷玉等:《明史》卷88《河渠志》。
    3 (万历)《大明会典》卷17《田土》。
    4 张海瀛:《张居正改革与山西万历清丈研究》,第四章,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 《明神宗实录》卷379。
    1 《魁奈经济著作选集》,第333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 《魁奈经济著作选集》,第408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553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书局影印本,1934年。
    《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年。
    《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
    徐光启:《徐光启集》,中华书局点校本,1963年。
    朱元璋:《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台清学生书局《明朝开国文献》本,1966年。
    《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杜影印本,1981年。
    余继登:《典故纪闻》,中华书局点校本,1981年。
    海瑞:《海瑞集》,中华书局点校本,1981年。
    况钟:《况太守集》,江苏人民出版杜点校本,1983年。
    《钦定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83年。
    张居正:《张太岳集》,上海古籍出版杜影印本,1984年。
    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
    《大明令》,国家图书馆藏缩微制品,1986年。
    万历《大明会典》,中华书局影印《万有文库》本,1989年。
    《管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版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92年。
    高岱:《鸿猷录》,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92年。
    宋应星:《天工开物》,上海古籍出版社译注本,1993年。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点校本,1994年。
    马一龙:《农说》,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1995年。
    长谷逸真辑:《农田余话》,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1995年。
    《皇明诏令》,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1996年。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1996年。
    傅维鳞:《明书》,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1996年。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点校本,1997年。
    正德《大明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97年。
    《钦定续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97年。
    丘溶:《大学衍义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97年。
    徐光启:《农政全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97年。
    俞森:《荒政从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97年。
    蔡清:《虚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97年。
    史鉴:《西村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97年。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97年。
    罗洪先:《念庵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97年。
    林希元:《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1997年。
    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校注本,1999年。
    王阳明:《传习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中华书局点校本,2004年。
    刘基:《郁离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张援:《大中华农业史》,商务印书馆,1921年。
    陈安仁:《中国农业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48年。
    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简编》,三联书店,1949年。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
    侯大乾、岳琛:《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
    谢国桢:《明清社会经济史料选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伍丹戈:《明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李文治、魏金玉、经君健:《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齐鲁书社,1984年。
    陈守实:《中国古代土地关系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黄冕堂:《明史管见》,齐鲁书社,1985年。
    詹玉荣:《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
    郑庆平、岳琛:《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
    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与评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年。
    岳琛:《中国农业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曹贯一:《中国农业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郑昌淦:《明清农村商品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史研究室:《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农业出版社,1989年。
    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
    林甘泉:《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巫宝三:《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武建国:《中国经济史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赵靖等编著:《中国经济思想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费守拼:《明清社会经济结构》,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
    闫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马伯煌主编:《中国经济政策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经济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3年。
    张海瀛:《张居正改革与山西万历清丈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彭雨新、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王健:《中国明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冯尔康:《中国宗族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蒋兆成:《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史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
    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钱杭、承载:《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吴存浩:《中国农业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根蟠:《中国农业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
    张祥浩:《王守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阎万英:《中国农业思想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侯绍庄:《中国古代土地关系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钟祥财:《中国农业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
    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牛建强:《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河南大学出版杜,1997年。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明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李龙潜:《明清经济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书,1998年。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张芳:《明清农田水利史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第三册《明清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吴松等著:《中国农商关系思想史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王毓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
    许大龄:《明清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2001年。
    郭文韬:《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
    李埏:《不自小斋文存》,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赵冈:《农业经济史论集》,农业出版社,2001年。
    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吴松:《识小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农业出版社,2003年。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金铮:《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2004年。
    长野郎:《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熊月之等:《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萧国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独特的“食货”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高寿仙:《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黄山书社,2006年。
    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新星出版社,2006年。
    赵冈:《中国土地制度史》,新星出版社,2006年。
    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中华书局,2007年。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中华书局,2007年。
    傅衣凌:《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中华书局,2007年。
    赵晓雷:《中国经济思想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
    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中华书局,2008年。
    梁方仲:《明代赋役制度》,中华书局,2008年。
    梁方仲:《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中华书局,2008年。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华书局,2008年。
    显清主编:《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石世奇、郑学益主编:《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林文勋:《历史与现实:中国传统社会变迁启示录》,人民出版社,2010年
    张剑光,邹国慰:《唐五代农业思想与农业经济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孙媛贞:《明代屯田制度研究》,《食货》,1935年第2期。
    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
    李埏:《论我国的“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历史研究》,1956年第8期。
    胡如雷:《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对侯外庐先生意见的商榷》, 《光明日报》,1956年9月13日。
    贺昌群:《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问题的一些意见》,《新建设》,1960年2月号。
    杨志玖:关于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理论和史实问题的一般考察》,《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
    赵靖:《邱濬——中国十五世纪经济思想的卓越代表人物》,《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李文治:《关于研究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方法论问题》,《经济研究》,1963年第5期。
    吴申元:《海瑞重农思想初探》,《中国农史》,1983年第1期。
    闵庚尧、邓郁文:《起衰救敝、扶危振兴——简论明代大理财家张居正》,《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吴德铎:《试论徐光启农业科学思想之特色——纪念徐光启逝世350周年》,《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
    黄国强:《略论丘濬的经济思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曹旭华:《张居正经济思想初探》,《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蒋祖缘:《明代广东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学术研究》,1986年第1期。
    傅玉璋:《朱元璋的重农思想及实践》,《历史教学问题》1986年第5期。
    伍继涛:田黎瑛:《丘濬赋税思想初探》,《历史教学问题》,1987年第1期。
    唐文基:《明代“金花银”和田赋货币化趋势》,《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唐文基:《张居正的丈田运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王毓铨:《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刍议》,《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
    彭治富、王潮生:《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与重农政策》,《古今农业》,1990年第2期。
    叶依能《浅析朱元璋的农本思想和重农政策》,《古今农业》1991年第3期。
    陈关龙:《明代的备荒仓储制度》,《求索》,1991年第5期。
    高王凌:《明清时期的耕地面积》,《清史研究》,1992年第3期。
    谢清溪:《明代的民屯及其影响》,《史学月刊》,1992年第5期。
    袁穗仁:《论张居正改革的历史借鉴》,《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
    高建国:《自然灾害基本参数研究》,《灾害学》,1994年第4期。
    曹国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与他的乡约模式》,《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6期。
    乐成刚:《节流以安民,清源以固本——浅谈张居正的经济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吕卓民:《明代宁夏屯垦区的水利建设》,《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4期。
    张守军:《徐光启的经济思想》,《财经问题研究》1997年第8期
    段自成:《明中后期社仓探析》,《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2期。
    郑绍增:《论丘溶的经济管理思想》,《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张守军、邵眉清:《张居正的经济思想》,《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第3期。
    丁君、秋波:《浅论丘濬的养民思想》,《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李龙潜:《试评丘溶经济思想中的几个问题》,《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张兆裕:《明代万历时期灾荒中的蠲免》,《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3期。
    吕卓民:《明代河西、河湟屯垦区的水利建设》,《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3期。
    王金洪、郭正林:《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思想及实践体系探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周致元:《朱元璋救荒思想和荒政措施》,《安徽史学》,2000年第2期。
    陈永正:《略论丘溶富民思想》,《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朱玉婷:《朱元璋的富民政策》,《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鞠明库、李秋芳:《略论明代水利撰述的特点》,《殷都学刊》,2001年第2期。
    王双怀:《明代华南水利建设的区域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向燕南:《(大学衍义补)的撰述特点和思想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葛培贤:《朱元璋重农思想探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汤标中:《张居正“固本安民”的思想》,《商业经济文萃》,2002年第6期。
    廖小波:《王阳明乡治思想研究》,《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于少海:《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张芳:《徐光启的水利思想》,《古今农业》2004年第4期
    刘明:《论徐光启的重农思想及其实践——兼论<农政全书>的科学地位》,《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曹威:《明成祖的“重农”思想及其实践》,《农业考古》,2006年第1期。
    郭怀星:《浅析魁奈重农思想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第7期。
    韦苇、周少琰:《重农学派与中国古代重农思想异同述评及启示》,《经济思想史评论》,2007年第1期。
    赵轶峰:《明代中国历史趋势:帝制农商社会》,《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张岩:《论王阳明乡村治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李秋芳:《林希元救荒思想述论》,《农业考古》,2008年第6期。
    涂小雨、黄琳雅:《明代农业经济监察制度探析》,《法制与经济》2008年第11期
    吴斗庆:《徐光启与近代中西科学思想对话》,《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第4期。
    鞠明库:《明代荒政的特点及历史评价》,《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陈志刚:《从“重农减征”到竭农重征——对明代农业政策运行的系统性反思》, 《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6期。
    初汉芳:《浅析张居正改革中的经济思想》,《科技信息》,2009年第12期。
    魏静:《试论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开发研究》,2010年第5期。
    李永刚:《明朝“一条鞭法”刍议》,《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10期。
    张晋光:《论徐光启在农林经济上的主要成就》,《林业经济》,2012年第1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