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根源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过度发展。后来开始加息,房价从2006年6月起连续下跌。2007年8月美国贝尔斯登对冲基金停止赎回,次贷危机开始爆发。2008年2月,英国北岩银行被国有化,标志着次贷危机传递至欧洲。2008年3月,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2008年9月,美国政府接管房地美与房利美,意味着美国金融市场爆发系统性危机。随后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美洲银行收购,高盛与摩根士丹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至此华尔街五大投行已经集体消失。此外,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被美联储注资实施国有化。同时,美国、日本、欧元区等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在2008年下半年集体陷入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减速,世界经济整体低迷。危机影响下,欧洲还引发了以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为代表的主权债务危机。源于美国的危机向世界蔓延,危机由国别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国际性危机。中国金融业遭受巨额投资损失,对出口冲击很大,巨额美元外汇储备资产面临极大的汇率风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可谓内忧外患,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深入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思考和探寻某些问题的答案:第一,当前危机如何定性,和以往危机比较有什么不同;第二,当前危机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第三,当前危机对世界造成了多大影响,中国受到了哪些冲击,中国应当采取怎样的办法应对危机。
     本文围绕以上问题展开了相关的考察和研究,一共分为五章进行论述:
     第1章为导论,首先简明扼要地描述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过程,介绍本文的基本框架结构,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方法,对金融危机进行考察研究。
     第2章为文献综述,总结和归纳国内外学者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根源的看法,并且进行分类和初步评析。研究结果可以分为两大类:外生论主要把危机根源归咎于“缺乏监管”、“低估风险”、“透支消费”、“新自由主义”等等;内生论主要把危机根源归咎于“人性贪婪”、“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等等。以上观点有些是相对片面甚至是错误的,把单方面的原因、阶段性的问题、外部性的影响因素当作危机的根源。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才能发现危机最深刻的根源。
     第3章以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为基础,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研究。1、首先介绍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金融危机理论以及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归纳马克思经典著作中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条件、现实性条件,以及虚拟资本和金融危机的关系等;帝国主义理论主要将用于说明资本主义已经发展的新的垄断阶段,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更加深化了。2、资本主义危机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形态变化已经发生了转型。世界经济中服务业的比重上升,金融业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利润的最主要来源,金融业占据主导地位。虽然资本主义危机不断发生,其实质还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但是危机形式由古典周期性产业危机向现代周期性金融危机转型了,并且尤其以虚拟经济的极度膨胀为重要特征。3、信用膨胀和全球化是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催化剂。信用膨胀使资本主义的实体经济逐渐“空心化”,经济金融化、金融证券化、金融全球化趋势都在加速,这也使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不断地累积和深化。
     第4章通过对资本主义危机历史的回顾,并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当前危机的四个方面的特征:(1)生产过剩和“需求过度”并存;(2)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3)危机对世界各国造成更加广泛的冲击;(4)充分体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金融霸权的腐朽性。进一步把握这些特征,将会对各国应对危机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参考意义。
     第5章主要探讨面对危机中国应当如何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现实经济和理论界都造成冲击。对中国经济而言,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推进扩大内需战略;(2)对内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对外积极探索人民币国际化、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另一方面,从批判当今资本主义依仗的经济理论、金融货币政策、复杂数理模型出发,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可持续的包容性发展模式。
     本文在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第一,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既看到经济运行层面的具体原因,更看到危机背后最根本的矛盾。另外,运用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当前危机的条件和形式变了,但本质上并没有改变,而且更具寄生性和腐朽。
     第二,进一步总结资本主义“古典危机”与“现代危机”的联系和区别。资本主义历史上发生了多次危机,最突出的经济现象就是商品过剩、消费不足,这属于“古典危机”;但是当前危机突出的表现为“寅吃卯粮”、“需求过度”。所以,资本主义危机已经发生了转型,因而在理解和应对危机时,应该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情况作出新的政策调整,找到解决“现代危机”的良方。
     第三,比较完整地阐释了虚拟经济与当前危机的关系。当前危机的发展脉络为:实体经济问题深化造成利润率下降,资本增值途径转向虚拟经济和透支消费模式,随后违约率提高和虚拟经济泡沫破裂,金融系统爆发危机,继而扩散至全球。发达国家金融业已是主导产业,虚拟经济规模和膨胀速度历史空前,资本主义危机的催化剂和爆破点都集中于金融领域。
     第四,比较全面地考察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从纵向角度,链接实体经济问题、次贷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传导过程;从横向角度,考察了危机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国际贸易扩散到世界各国。同时,其他国家会逆向对发达国家施加反作用。本文认为当前危机是国际性的,因此,世界要走出危机也一定要充分考虑世界各国的利益诉求。中国既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又要重点防范国际风险;既要继续发挥好国际市场的积极作用,更要解决本国国内问题。
     本文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尚未设计出良好的数理模型对相关问题进行实证检验,涉及到金融证券方面比较艰深的理论模型、操作手段等等,理解不够透彻,运用过程中难免有不妥之处。
     2、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本文对相关范畴、理论的理解不够,驾驭起来比较困难,用来考察当前危机,必定存在偏颇和不足。另外,掌握的文献资料难以实现全面覆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和判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变化中,各种政策效果尚待观察,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无法准确预测。因此,本文对于中国应对危机的政策建议并未形成全面、系统的应对方案,限制了其对中国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was the most serious international crisis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of China suffered huge losses, exports decreased, and large assets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d, U.S. dollar, faced enormous risk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difficult.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it was necessary to study, in depth, the root cause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o think about some of the questions:First, how to determine the nature of the current crisis, and the current crisis has undergone important changes or not. The second, what factors have led to crisis, and how about development of the crisis. Third, the current crisis caused much impact on the world, what approach should be adopted in China deal with the cris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issues related to these questions above, and these questions were study and discuse in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is an introduction. It descripts the basic proc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brief, describe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is papers, studys on the crisis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hapter 2 is literature review. It sums up and generalizes the views on the root of curren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and then it classifies and comments these views.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1) Somebody said that the crisis has happened because of lack of supervision, underestimate the risk, overdraft consumption, neoliberalism and so on; (2) Somebody said that the crisis has happened because of the Human greed, capitalist system,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and so on. Some of these ideas are relatively one-sided or even wrong. So it must be right to study on the root of the crisis by Marxism, to find the most profound causes of the crisis.
     Chapter 3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studying on the crisis by Marxist crisis theory and Lenin's theory of imperialism:(1) It introduces the Marx's theory of economic crisis and financial crisis, and Lenin's theory of imperialism. It summarises what conditions the financial crisis would happen possibly, and what conditions the financial crisis would happen definitely. It finds the relationship of fictitious capital and financial crises. (2) The crisis of capitalism has undergone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changing times and changing economic structure. The proportion of service industries of global economic output increased, and the financial industry become the largest source of profits in capitalist country. Despite the ongoing crisis of capitalism, the essence of crises is still capitalist overproduction, but the form of crisis has evolved industry crisis into financial crisis. (3) Credit expansion and globalization are catalyst of the capitalism financial crisis. The real economies of capitalist countries have become "hollow" because of credit expansion. And the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ccelerated, which also made the contradictions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to accumulate and deepen.
     Chapter 4 summarizes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crisis by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capitalist crisis, and comparing past crises to the current crisis:(1) Overproduction and "excess demand" coexist; (2) Fictitious economy and real economic imbalance; (3) The current financial crisis affected severely on the world economy. (4) The financial hegemony of developed countries led by the U.S. became much clear. This work is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which many countries deal with financial crisis.
     Chapter 5 focuses on how China should deal with crisis. (1) To transform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ontinue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2) To promote the financial reform of financial system, and explor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participate in the financial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we will adhere to Marxism, and approach towards Marxism, continue to take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I strive to be innovative in the following areas:
     First, to study o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by Marxist crisis theory and Lenin's theory of imperialism.
     Second, to sum of the distinctions of capitalist "classical crisis" and "modern crisis". Overproduction and lack of demand can be seen, which is a "classic crisis"; but the current crisis has the performance of "excess demand".
     Third, to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rrent crisis and fictitious economy. Profit-margin declined because of the real economy problems. Then capital gained into the fictitious economy until the crisis brok out.
     Fourth, to study on how the real economy problems lead to the sub-prime crisis, and how the sub-prime crisis lead to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引文
①李德水:《危机根源在于美国经济过分虚拟化》,《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月20日。
    ①苏楠:《格林斯潘:我犯了错误》,《广州日报》2008年10月25日。
    ①刘东凯:《G20峰会成果利好中国经济发展》,《中国证券报》2009年4月4日。
    ②袁原:《部分国家指责华尔街道德缺失导致金融风暴》,《新京报》2008年9月26日。
    ③穆易:《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人性弱点酿成次贷危机》,《南方都市报》2008年7月20日。
    ①克里斯·哈曼:《次贷危机与世界资本主义危机》,《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7期。
    ①大卫·科茨:《目前金融和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体制危机》,《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
    ②于祖尧:《贪婪导致危机从“次贷”危机透视美国经济》,《红旗文稿》2009年第1期。
    ③邓伯军:《人性论视角下的金融危机根源探究》,《商业时代》2010年第3期。
    ④卢周来:《金融危机不是第一次,更不是最后一次》,《中国经营报》2008年11月3日。
    ①时家贤:《从资本主义制度层面探究世界金融危机的根源》,《环球视野》2010年第287期。
    ②赵磊:《对美国次贷危机根源的反思》,《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1期。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3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00页。
    ③吴易风:《当前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根源》,《中华魂》2009年第8期。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1页。
    ②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①赵海建:《美国生活方式遭遇“完美风暴”》,《广州日报》2008年10月19日。
    ②托马斯·帕利:《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对危机解释的局限性》,《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8期。
    ③马爱君:《美联储主席怪中国人“储蓄太多”》,《环球时报》2008年12月29日。
    ①李德水:《危机根源在于美国经济过分虚拟化》,《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月20日。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72-273页。
    ①王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重新解读与思考》,《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②周思成:《欧美学者近期关于当前危机与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问题的争论》,《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10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70页。
    ②赵磊:《对美国次贷危机根源的反思》,《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1期。
    ①马艳:《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6、627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6、627页。
    ①《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2页。
    ③《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89页。
    ④《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83、284页。
    ⑤《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8、277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278页。
    ①《剩余价值理论》第2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87-588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85、278、283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58页下注。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5页。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6页。
    ①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8页。
    ②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8页。
    ③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5页。
    ①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2页。
    ②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6页。
    ③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7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1页。
    ②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3页。
    ③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2页。
    ④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2页。
    ①刘明远:《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代转型》,《学术研究》2009年第11期。
    ①刘明远:《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代转型》,《学术研究》2009年第11期。
    ①乔治·艾克诺马卡斯:《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视野中的美国利润率》,《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11期。
    ①罗伯特·布伦纳:《全球生产能力过剩与1973年以来的美国经济史》,《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2期。
    ②汪尚:《纳指一泻千里网络泡沫破灭》,《国际金融报》2000年4月18日。
    ①李翀:《外国学者关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讨论》,《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1期。
    ②陈斌:《金融产品创新下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证券市场导报》2008年第6期。
    ①陈听哗:《揭秘“美国次贷危机”传导路线图》,《环球》2008年第7期。
    ②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7期。
    ③李慎明:《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及应对》,《红旗文稿》2009年第12期。
    ④王云:《美国次贷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大事记》,《经济参考报》2009年9月14日。
    ①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金融化了的资本主义:危机和金融掠夺》,《理论经济学》2009年第9期。
    ②史洁蕾:《TED利差连创新高美国债收益率骤升骤降》,《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0月8日。
    ①薛昊旸:《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研究的理论评述》,《经济问题》2010年第7期。
    ②刘洪:《7000亿美元:美政府巨额金融救援计划引争议》,《经济参考报》2008年9月22日。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5页。
    ②罗伯特·布伦纳:《全球生产能力过剩与1973年以来的美国经济史》,《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3期。
    ①李成勋:《论信用经济—读(资本论)第三卷体会》,《当代经济研究》1991年第1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2页,第584-58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2页,第554-55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5页
    ②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资本主义的金融化》,《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7期。
    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35页。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7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00页。
    ①保罗·斯威齐:《经济停滞与金融爆炸》,《每月评论》1997年第9期。
    ②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金融化了的资本主义:危机和金融掠夺》,《理论经济学》2009年第9期。
    ③托马斯·帕利:《金融化:涵义和影响》,《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8期。
    ①漆志平:《政治经济学视阈下的经济金融化趋向及其解释》,《求索》2009年第12期。
    ②刘诗白:《美国经济过度金融化与金融危机》,《求是》2010年第14期。
    ③孙建耘:《全球经济金融化泡沫破灭是金融危机主要根源》,《金融时报》2009年6月24日。
    ①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金融化了的资本主义:危机和金融掠夺》,《理论经济学》2009年第9期。
    ①曹远征:《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风波的分析与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11期。
    ②崔学东:《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化与金融危机》,《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7期。
    ③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资本主义的金融化》,《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7期。
    ①杨楠:《贫富差距、债务经济与金融危机》,《经济管理》2010年第1期。
    ②Richard Wolff. Economic Crisis and Socialist Strategy [Z].Oct.6th, Brech Forum, New York,2008a.
    ②罗伯特·布伦纳:《全球生产能力过剩与1973年来的美国经济史》,《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2期。
    ①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金融化了的资本主义:危机和金融掠夺》,《理论经济学》2009年第9期。
    ②李其庆:《法国社会发展模式大辩论及其对中国的启》,《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
    ③徐亚平:《金融证券化与金融监管》,《金融发展研究》2010年第12期。
    ①黄旭平:《公司金融中介行为形成机制与次贷危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②黄文龙:《关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成因解释的研究评述》,《北方经济》2010年第10期。
    ③李宇家:《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废除的影响及启示》,《华北金融》2000年第2期。
    ①王中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回归?》,《科学时报》2010年1月26日。
    ②周小亮:《金融危机成因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及其现实思考》,《政治经济学评论》2009卷第1辑。
    ①冯郁青:《贝尔斯登危机始末:由传闻引发的崩溃》,《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3月17日。
    ①陈志武:《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5月13日。
    ①巴奎:《世界经济结构变化与后果》,《政治与现代史》1995年第49期。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7年5月,第45页。
    ③伍德:《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每月评论》1996年第8期。
    ④张伯里:《经济全球化的若干问题》,《国际商报》1998年7月7日。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全球化课题组:《经济全球化研究报告》,1997年。
    ①冯福章:《美国:不断并购形成军工巨头》,《新财富》2009年第10期。
    ②章卓:《军火商老总变副部长美国军工企业“遥控”政坛》,《世界新闻报》2009年2月18日。
    ①吴旭平:《全球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学术论坛》2010年第8期。
    ②董宇坤:《略论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经济问题》2009年第11期。
    ③徐崇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1期。
    ④阿图罗·艾德:《全球化是跨国公司对全世界的掠夺与独裁统治》,《环球视野》2005年5月25日。
    ⑤秦仪:《波特跨国公司理论及启示》,《科技与管理》2003年第5期。
    ①保罗·巴兰:《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43页。
    ②李民骐:《世界体系视野中的中国社会结构》,《视界》2003年第11辑第8页。
    ③吴易风:《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根源》,《中华魂》2009年第9期。
    ①曹晟源:《499美元iPad中国组装费仅11.2美元》,《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5月21日。
    ①韦斯曼:《2008年全球最差跨国企业》,《参考消息》2009年1月9日。
    ②沃勒斯坦:《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阶段正走向终结》,《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5期。
    ③曾业辉:《资本自由化带来新挑战》,《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9月20日。
    ④秦宣:《如何看待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09日。
    ①科林·里德:《金融危机经济学:如何避免下一次经济危机》,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142页。
    ②吴志强:《联合国高官讨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陕西日报》2008年10月26日。
    ③弗朗索瓦·沙奈:《金融全球化的历史及现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4期。
    ①雷江梅:《国际金融危机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7期。
    ②李其庆:《金融全球化的特点、起源和发展》,《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第8期。
    ③李其庆、刘元琪:《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2页。
    ④王兴峰:《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上行难以避免》,《中国证券报》2009年6月10日。
    ①弗朗索瓦·沙奈:《金融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页。
    ②张明:《美国国债迷思:美元资产安全性担忧》,《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3月16日。
    ①王涛:《全球对冲基金总额达2.25万亿美元》,《经济日报》2008年7月30日。
    ②吴超:《次贷危机对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启示》,《华北金融》2009年第9期。
    ①田丽:《中国外汇储备2.8万亿美元》,《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月12日。
    ②屠丽美:《东亚外汇储备该怎么用》,《环球时报》2004年9月22日。
    ①潘英丽:《关于虚拟经济的演进及其两重性的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②李其庆、刘元琪:《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4页。
    ③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资本主义的金融化》,《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7期。
    ①赵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是否发生了金融化转型》,《经济学家》2010年第6期。
    ①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资本主义的金融化》,《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7期。
    ②徐海星:《3年后服务业占GDP半壁江山》,《广州日报》2009年7月7日。
    ③戈拉德·A·爱波斯坦:《金融化与世界经济》,《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7期。
    ④李其庆:《马克思经济学视阈中的金融全球化》,《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①代维:《美国超级富豪更富了》,《参考消息》2007年9月21日。
    ②田瑛:《美国社会贫富差距空前拉大》,《中国青年报》2010年12月26日.
    ③巴希尔·戈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走到末路》,《当代生态农业》2010年第1期。
    ④张杰:《新世界新资本主义》,《东方早报》2009年1月10日。
    ①傅瑞伟:《中国正研究美国失败的教训》,《环球时报》2009年1月19日。
    ②李其庆:《马克思经济学视阈中的金融全球化》,《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①张茉楠:《全球产能利用率处历史低位“去产能化”势在必行》,《化工管理》2009年第10期。
    ②李毅:《欧洲汽车工业集体产能过剩盈利或受影响》,《汽车与配件》2010年第41期。
    ①瓦迪·哈拉比;《金融危机与劳工运动形势》,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报告,2008年12月。
    ②崔学东:《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化与金融危机》,《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7期。
    ①姚迪:《浅谈经济危机背景下对美国消费信贷产业的思考》,《经济师》2009年第2期。
    ①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3期。
    ②杨圣明:《美国金融危机的由来与根源》,《人民日报》2008年11月21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2年,第25卷第279-28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2年,第25卷第284-285页。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33页。
    ②洪银兴:《<资本论>的现代解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26-327页。
    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1页。
    ①杨承训:《国际金融危机的反思》,《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8期。
    ②张燕:《次贷危机火了衍生品市场》,《国际金融报》2007年11月23日。
    ③朱民:《新世纪全球金融格局十大新特征》,《金融时报》2007年5月1日。
    ④胡云超:《欧元债券及信贷衍生产品市场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8年第2期。
    ①杨建平:《美国次贷危机探源》,《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2期。
    ①朱宝:《美养老基金惊爆1000亿美元缺口》,《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1月1日。
    ②曹元芳:《美国次贷危机:原因、机制及教训》,《华北金融》2008年第5期
    ③刘晓欣:《社会保障体系的根基在实体经济》,《开放导报》2010年第1期。
    ④王信:《大而不倒问题的解决方案》,《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6期。
    ⑤陈红:《美国次贷危机冲击下A股市场调整的引导关系研究》,《经济管理》2010年第2期。
    ①毕吉耀:《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形势不容乐观》,《中国金融》2010年第1期。
    ①范方志:《对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恶化的反思》,《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②卫兴华,孙咏梅:《当前金融危机的特点与根源及应对思考》,《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5期。
    ①胡求光:《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3期。
    ①蔡义杰:《次贷危机下美国和全球股市之联动》,《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第9期。
    ②敖晓波:《信贷危机蔓延致全球市场恐慌》,《京华时报》2008年10月8日。
    ①郭林:《全球金融动荡各国全力救市》,《光明日报》2008年10月16日。
    ②张向东:《解盘4万亿投资盛宴》,《经济观察报》,2011年04月16日。
    ①曹祯:《RBS巨亏背后》,《财经》2009年1月21日。
    ②李增新:《美公布金融机构压力测试初步结论》,《财经》2009年04月25日。
    ③刘元春:《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与救助机制》,《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6期。
    ④王燕:《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48期。
    ①王海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及警示》,《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7期。
    ②余永定:《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起源与演进》,《浙江金融》2010年第8期。
    ①武琼:《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其政策困境》,《浙江金融》2010年第11期。
    ②刘斌:《美国巨额财政赤字可能拖垮全球》,《南方都市报》2011年4月15日。
    ③明金维:《美国政府会破产吗》,《经济参考报》2011年4月20日。
    ①李东荣:《关于主权债务危机的若干思考》,《中国金融》2010年第5期。
    ②孙海霞:《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探析》,《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③马冰:《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启示及思考》,《华北金融》2010年第7期。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4页。
    ②《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③福斯特:《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3期。
    ④《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0页。
    ⑤《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63页。
    ⑥《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5页。
    ①程恩富:《美元霸权:美国掠夺他国财富的重要手段》,《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2期。
    ①陆前进:《美元霸权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②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93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5页。
    ①俞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问题研究述评》,《学术界》2011年第1期。
    ①袁开智:《产能过剩不能雾里看花》,《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10月24日。
    ②谢利:《抑制产能过剩还需多管齐下》,《金融时报》2009年12月4日。
    ①邹新:《产能过剩与中国经济深层次问题》,《上海证券报》2010年4月26日。
    ②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①尚红云:《中国能源消耗变动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资源科学》2009年第2期。
    ②谭浩俊:《中国背不动“第一能源消费国”》,《上海证券报》2011年3月1日。
    ③新华社:《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3月16日。
    ①任理轩:《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人民日报》2010年4月7日。
    ②张所续:《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与国家安全》,《中国矿业》2010年第10期。
    ③徐秋慧:《我国居民消费率变化趋势分析》,《求索》2010年第5期。
    ④潘春阳:《中国消费率下降之谜》,《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
    ①赵人伟:《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形成原因与解决途径》,《求是》2011年第2期。
    ②丛亚平:《中国基尼系数超0.5可能致社会动乱》,《经济参考报》2010年5月21日。
    ①汤文华:《我国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与对策》,《理论探索》2011年第1期。
    ②周智年:《简析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理论月刊》2010年第2期。
    ③顾六宝:《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比较探析》,《河北学刊》2010年第5期。
    ①沙文兵:《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财经科学》2010年第8期。
    ②孙治宇:《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主导因素分析》,《经济评论》2010年第3期。
    ③钱学锋:《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及其因素决定》,《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④种淑娴:《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进出口贸易政策的调整》,《当代经济》2009年第6期。
    ①姚洪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服务业路径》,《北方经济》2006年第10期。
    ①李若谷:《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国金融》2010年第5期。
    ②新华社:《世界经济需要相应的国际货币储备体系》,《金融时报》2009年6月27日。
    ①曲凤杰:《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10期。
    ②尼克·比姆斯:《资本主义的世界性危机和社会主义前景》,《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11期。
    ①徐茂魁:《对金融发展理论的思考》,《政治经济学评论》2009卷第1辑。
    ②熊庆丽:《货币国际化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上海金融》2011年第2期。
    ①时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商业研究》2010年第12期。
    ②裴长洪:《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地位》,《国际贸易》2010年第6期。
    ③谭雅玲:《人民币国际化与币值稳定:大国的责任》,《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3月30日。
    ④高海红:《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9期。
    ①惠宁,何磊:《次贷危机与中国经济走势研究文献综述》,《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6期。
    ①杨承宪:《开创“中国模式”:经济学的历史丰碑》,《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12期。
    ②杨承宪:《开创“中国模式”:经济学的历史丰碑》,《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12期。
    ①《列宁全集》第2版,人民出版社,第54卷,第194页。
    ②周思成:《世界经济危机与新自由主义学术研讨会综述》,《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6期。
    ①李慎明:《从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认清新自由主义的危害》,《红旗文稿》2010年第6期。
    ②杨斌:《新自由主义与“华盛顿共识”的理论缺陷》,《开放导报》2008年第4期。
    ①韩克勇:《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制度内生性原因分析》,《亚太经济》2011年第1期。
    ①曾康霖:《美国收入分配的贫富差距与金融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5期。
    ①大卫·科茨:《谈美国次贷危机》,《中华魂》2008年第11期。
    ②刘志明:《西方左翼学者和共产党人关于金融危机的反思》,《开放导报》2011年第1期。
    ③俞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问题研究述评》,《学术界》2011年第1期。
    ④吴易风:《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4期。
    ⑤杨成果:《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对策》,《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1期。
    ①杜莉:《金融危机:判定、成因、影响与应对》,《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0期。
    ②周新城:《金融危机后的世界反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0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3页。
    ①董正信:《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理论思考》,《河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②罗彦:《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为何无法“诊治”金融危机》,《人民日报》2011年3月31日。
    ③科林·里德《金融危机经济学:如何避免下一次经济危机》,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35页。
    ①杨光兵:《有效市场假说的争论与发展》,《科学决策》2010年第10期。
    ①胡芳:《格林斯潘承认自己犯了错》,《中国青年报》2008年10月26日。
    ②李钊:《法国重新考量社会进步标准》,《科技日报》2009年9月17日。
    ③尹承德:《金融危机与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2期。
    ①曹亚雄:《金融危机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反思》,《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①曾伟:《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理论反思与现实思考》,《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12期。
    ②何树红:《金融过度创新反思》,《商业时代》2010年第10期。
    ③易纲:《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启示》,《求是》2010年第20期。
    ①周新城:《金融危机后的世界反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0期。
    ②本·法因:《从马克思主义视角透视危机》,《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1月第1卷第1期。
    ③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资本主义的金融化》,《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7期。
    ①张林初:《金融危机促使<资本论>热销》,《出版参考》2008年第22期。
    ②贾振宇:《有感于<资本论>在西方的热销》,《中国国防报》2009年1月15日。
    ③吴筠:《<资本论>重登德国大学课堂》,《文汇报》2008年11月7日。
    ①张子路:《全球性金融危机让<资本论>走红欧洲》,《世界新闻报》2008年10月23日。
    ②谢富胜:《<资本论>热销引发的思考》,《人民论坛》2009年第6期。
    ③张克难:《金融危机“捧热”马克思》,《解放军报》2008年10月31日。
    ①黄晴:《<资本论>热销财长们成马克思粉丝》,《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8日。
    ②刘志明:《西方左翼学者和共产党人关于金融危机的反思》,《开放导报》2011年第1期。
    ①周新城:《金融危机后的世界反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0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3]《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
    [4]《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
    [5]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2001年。
    [6]《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7]《剩余价值理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
    [8]弗朗索瓦·沙奈:《金融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9]科林·里德:《金融危机经济学:如何避免下一次经济危机》,东方出版社,2009年。
    [10]保罗·巴兰:《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
    [11]洪银兴:《<资本论>的现代解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12]李其庆、刘元琪:《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赵磊:《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危机——唯心论抑或唯物论》,《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7期。
    [14]赵磊:《新自由主义反思三题》,《江汉论坛》2005年第4期。
    [15]赵磊:《对美国次贷危机根源的反思》,《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1期。
    [16]赵磊:《金融危机:为什么要重提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
    [17]赵磊:《关于当前金融危机的三个问题》,《江汉论坛》2009年第7期。
    [18]赵磊:《“经济人假设”的五个误区》,《学术月刊》2009年第9期。
    [19]钱学锋:《中国出口增长的二元边际及其因素决定》,《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20]杨承训:《国际金融危机的反思》,《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8期。
    [21]杨承训:《开创中国模式:经济学的历史丰碑》,《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12期。
    [22]张宇:《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的道路》,《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4期。
    [23]程恩富:《美元霸权:美国掠夺他国财富的重要手段》,《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2期。
    [24]卫兴华,孙咏梅:《当前金融危机的特点与根源及应对思考》,《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5期。
    [25]吴易风:《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4期。
    [26]李其庆:《马克思经济学视阈中的金融全球化》,《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27]李其庆:《金融全球化的特点、起源和发展》,《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第8期。
    [28]李其庆:《法国社会发展模式大辩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
    [29]惠宁,何磊:《次贷危机与中国经济走势研究文献综述》,《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6期。
    [30]刘诗白:《美国经济过度金融化与金融危机》,《求是》2010年第14期。
    [31]李翀:《外国学者关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讨论》,《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1期。
    [32]李实:《中国城镇就业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0期。
    [33]白暴力,梁泳梅:《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后果》,《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2期。
    [34]赵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是否发生了金融化转型》,《经济学家》2010年第6期。
    [35]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6]李成勋:《论信用经济--读<资本论>第三卷体会》,《当代经济研究》1991年第1期。
    [37]马晓河:《中国城镇化进程、面临问题及其总体布局》,《改革》2010年第10期。
    [38]曾康霖:《美国收入分配的贫富差距与金融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5期。
    [39]吴易风:《当前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根源》,《中华魂》2009年第8期。
    [40]杨成果:《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对策》,《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1期。
    [41]周新城:《金融危机后的世界反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0期。
    [42]李慎明:《从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认清新自由主义的危害》,《红旗文稿》2010年第6期。
    [43]周思成:《世界经济危机与新自由主义学术研讨会综述》,《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6期。
    [44]易纲:《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启示》,《求是》2010年第20期。
    [45]刘元春:《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与救助机制》,《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6期。
    [46]孙治宇:《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主导因素分析》,《经济评论》2010年第3期。
    [47]沙文兵:《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财经科学》2010年第8期。
    [48]杨建平:《美国次贷危机探源》,《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2期。
    [49]杜厚文,初春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根源、走势、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0]段先盛:《1985年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对需求结构的影响》,《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1期。
    [51]赵人伟:《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形成原因与解决途径》,《求是》2011年第2期。
    [52]曲凤杰:《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10期。
    [53]汤文华:《我国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与对策》,《理论探索》2011年第1 期。
    [54]周智年:《简析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理论月刊》2010年第2期。
    [55]喻平:《金融危机背景的收入分配分野:因应国际比较》,《改革》2010年第11期。
    [56]王信:《大而不倒问题的解决方案》,《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6期。
    [57]李若谷:《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国金融》2010年第5期。
    [58]刘明远:《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代转型》,《学术研究》2009年第11期。
    [59]李慎明:《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及应对》,《红旗文稿》2009年第12期。
    [60]本·法因:《从马克思主义视角透视危机》,《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1月第1卷第1期。
    [61]大卫·科茨:《谈美国次贷危机》,《中华魂》2008年第11期。
    [62]戈拉德·A·爱波斯坦:《金融化与世界经济》,《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7期。
    [63]尼克·比姆斯:《资本主义的世界性危机和社会主义前景》,《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11期。
    [64]瓦迪·哈拉比:《金融危机与劳工运动形势》,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报告,2008年12月。
    [65]罗伯特·布伦纳:《全球生产能力过剩与1973年以来的美国经济史》,《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2期。
    [66]罗伯特·布伦纳:《全球生产能力过剩与1973年以来的美国经济史》,《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3期。
    [67]格·R·克里普纳:《美国经济的金融化》,《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6期。
    [68]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资本主义的金融化》,《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7期。
    [69]巴希尔·戈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走到末路》,《当代生态农业》2010年第1期。
    [70]克里斯·哈曼:《次贷危机与世界资本主义危机》,《国外理论动态》2008 年第7期。
    [71]克里斯·哈曼:《利润率和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10期。
    [72]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金融化了的资本主义:危机和金融掠夺》,《理论经济学》2009年第9期。
    [73]大卫·科茨:《目前金融和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体制危机》,《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
    [74]托马斯·帕利:《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对危机解释的局限性》,《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8期。
    [75]乔治·艾克诺马卡斯:《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视野中的美国利润率》,《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11期。
    [76]埃尔多干·巴基尔:《新自由主义利润率和积累率》,《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2期。
    [77]保罗·斯威齐:《经济停滞与金融爆炸》,《每月评论》1997年第9期。
    [78]托马斯·帕利:《金融化:涵义和影响》,《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8期。
    [79]阿图罗·艾德:《全球化是跨国公司对全世界的掠夺与独裁统治》,《环球视野》2005年5月25日。
    [80]沃勒斯坦:《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阶段正走向终结》,《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5期。
    [81]弗朗索瓦·沙奈:《金融全球化的历史及现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4期。
    [82]周思成:《欧美学者近期关于当前危机与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问题的争论》,《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10期。
    [83]于祖尧:《贪婪导致危机-从“次贷”危机透视美国经济》,《红旗文稿》2009年第1期。
    [84]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国际经济评论》2008年第7期。
    [85]杨楠:《贫富差距、债务经济与金融危机》,《经济管理》2010年第1期。
    [86]刘志明:《西方左翼学者和共产党人关于金融危机的反思》,《开放导报》2011年第1期。
    [87]俞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问题研究述评》,《学术界》2011年第1 期。
    [88]黄旭平:《公司金融中介行为形成机制与次贷危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89]蔡义杰:《次贷危机下美国和全球股市之联动》,《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第9期。
    [90]潘春阳:《中国消费率下降之谜》,《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
    [91]李增新:《美公布金融机构压力测试初步结论》,《财经》2009年4月25日。
    [92]周小亮:《金融危机成因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及其现实思考》,《政治经济学评论》2009卷第一辑。
    [93]漆志平:《政治经济学视阈下的经济金融化趋向及其解释》,《求索》2009年第12期。
    [94]范方志:《对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恶化的反思》,《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9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7年5月,第45页。
    [96]伍德:《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每月评论》1996年第8期。
    [97]时家贤:《从资本主义制度层面探究世界金融危机的根源》,《环球视野》2010年第287期。
    [98]曹元芳:《美国次贷危机:原因、机制及教训》,《华北金融》2008年第5期
    [99]胡求光:《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3期。
    [100]崔学东:《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化与金融危机》,《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7期。
    [101]马艳:《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02]潘英丽:《关于虚拟经济的演进及其两重性的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103]吴超:《次贷危机对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启示》,《华北金融》 2009年第9期。
    [104]薛昊旸:《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研究的理论评述》,《经济问题》2010年第7期。
    [105]曹远征:《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风波的分析与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11期。
    [106]种淑娴:《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进出口贸易政策的调整》,《当代经济》2009年第6期。
    [107]徐亚平:《金融证券化与金融监管》,《金融发展研究》2010年第12期。
    [108]杨正位:《共同治理国际经济失衡》,《中国金融》2011年第2期。
    [109]吴旭平:《全球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学术论坛》2010年第8期。
    [110]董宇坤:《略论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经济问题》2009年第11期。
    [111]董正信:《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理论思考》,《河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12]胡芳:《格林斯潘承认自己犯了错》,《中国青年报》2008年10月26日。
    [113]尹承德:《金融危机与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2期。
    [114]熊庆丽:《货币国际化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上海金融》2011年第2期。
    [115]王燕:《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48期。
    [116]王海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及警示》,《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7期。
    [117]武琼:《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其政策困境》,《浙江金融》2010年第11期。
    [118]马冰:《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启示及思考》,《华北金融》2010年第7期。
    [119]李东荣:《关于主权债务危机的若干思考》,《中国金融》2010年第5期。
    [120]余永定:《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起源与演进》,《浙江金融》2010年第8期。
    [121]蒙丹:《全球价值链下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转换》,《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4期。
    [122]张所续:《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与国家安全》,《中国矿业》2010年第10期。
    [123]黄晴:《<资本论>热销财长们成马克思粉丝》,《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8日。
    [124]史洁蕾:《TED利差连创新高美国债收益率骤升骤降》,《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0月8日。
    [125]冯郁青:《贝尔斯登危机始末:由传闻引发的崩溃》,《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3月17日。
    [126]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08年第70期。
    [127]陈志武:《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5月13日。
    [128]李长久:《全球经济与国家经济》,《经济参考报》1998年4月2日。
    [129]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经济全球化课题组:《经济全球化研究报告》,1997年。
    [130]李德水:《危机根源在于美国经济过分虚拟化》,《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月20日。
    [131]苏楠:《格林斯潘:我犯了错误》,《广州日报》2008年10月25日。
    [132]刘东凯:《G20峰会成果利好中国经济发展》,《中国证券报》2009年4月4日。
    [133]袁原:《部分国家指责华尔街道德缺失导致金融风暴》,《新京报》2008年9月26日。
    [134]穆易:《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人性弱点酿成次贷危机》,《南方都市报》2008年7月20日。
    [135]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08年第70期。
    [136]马爱君:《美联储主席怪中国人“储蓄太多”》,《环球时报》2008年12月29日。
    [137]田丽:《中国外汇储备2.8万亿美元》,《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月12日。
    [138]章卓:《军火商老总变副部长美国军工企业“遥控”政坛》,《世界新闻报》2009年2月18日。
    [139]谢利:《抑制产能过剩还需多管齐下》,《金融时报》2009年12月4日。
    [140]新华社:《世界经济需要相应的国际货币储备体系》,《金融时报》2009年6月27日。
    [141]邹新:《产能过剩与中国经济深层次问题》,《上海证券报》2010年4月26日。
    [142]任理轩:《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人民日报》2010年4月7日。
    [143]谭雅玲:《人民币国际化与币值稳定:大国的责任》,《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3月30日。
    [144]杨斌:《新自由主义与“华盛顿共识”的理论缺陷》,《开放导报》2008年第4期。
    [145]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46]新华社:《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3月16日。
    [147]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网站,http://www.sipri.org/。
    [148]EPS数据库,http://www.epsnet.com.cn/。
    [149]Richard Wolff. Economic Crisis and Socialist Strategy [Z].Oct.6th, Brech Forum, New York,2008a.
    [150]Blanchard, O.The Crisis:Basic Mechanism and Appropriate Policies [EB/OL].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p/2009/wp0980.pdf,2009.04
    [151]Auboin,M.Trade Finance:G20 and Follow-up [EB/OL]. http://www.voxeu.org/index.php?q=node/3635,2009.06.05.
    [152]Timothy R. Homan, "IMF Plans to Issue Bonds to Raise Funds for Lending Programs," Bloomberg.com, April 25,2009.
    [153]Frank, N.&Hesse, H. The Effectiveness of Central Bank Interventions during the First Phase of the Subprime Crisis [EB/OL]. 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p/2009/wp09206.pdf,2009.09.
    [154]Goldstein, M. The Asian Crisis:Causes, Cures, and Systemic Implications [M] Washington: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
    [155]Herger, N. Trade Finance and Financial Crises [EB/OL]. http://82.220.2.60/images/stories/publications/IP10/nccr%20wp%20trade%2 0finance%20and%20crisis.pdf,2009.08.
    [156]Herz, B&Tong, H. Debt and Currency Crises -Complements or Substitutes?[EB/OL]http:7/huitong-econ.net/downloads/HerzTong011207.p df,2007.01.
    [157]Hunter, W. C., Kaufman, G G &Krueger, T. H.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Origins Implication and Solutions [M]. Boston:Springer Netherlands,1999
    [158]Mishikin, F. S. Leveraged Losses:Lessons from the Mortgage Market Meltdown[EB/OL].http://faculty.chicagobooth.edu/anil.kashyap/research/M PFReport-final.pdf,2008.
    [159]Rose, A. K.&Spiegel, M. M. Cross-Country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2008 Crisis:Early Warning[EB/OL]. http://www.frbsf.org/publications/ economics/papers/2009/wp09-17bk.pdf,2009a.07.
    [160]Rose, A. K.&Spiegel, M. M. Could an early warning system have predicted the crisis?[EB/OL]http://www.voxeu.org/index.php?q=node /3834,2009b.03.03.
    [161]Rosenberger, L.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Financial Crises Needed [EB/OL]. http://www.tampabay.com/opinion/columns/early-warning-system-for-financial-crises-needed/1074240,2010.02.19.
    [162]Cookson, R., Oconner, Z. and Davies, P J.Painful lessons to be learnt for CDSs. Financial Times,11 January 2008:6.
    [163]Cuthbertson, K. and Nitzsche, D.Monetary Policy and Behavioural Finance. Jouranl of Economic Surveys,2007,21(5).
    [164]De Grauwe, P.The Eurozone is missing the point in its quest for stability. Financial Times,11 July 2007:9.
    [165]Gallin, J.The Long-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e Prices and Income: Evidence from Local Housing Markets. Real Estate Economics 2006,34 (3):417-438.
    [166]Goldstein, I. and A. Pauzner.Demand-deposit contract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bank runs. Journal of finance,2005,60:1293-1327.
    [167]Guraynak, R. S.Econometric tests of asset price:taking stock. Journal of surveys,2008, Vol.22, No.1:166-186.
    [168]Hwang, M. and J. M. Quigley.Economic fundamentals in local housing markets:evidence from U. S. metropolitan regions.of regional science,2006, Vol.46,No.3:425-453.
    [169]Ip, G. and Hilsenrath, J. E.Boom and bust:how easy credit policies turned risky. Wall Street Journal,7 August 2007:32.
    [170]Kontonikas, K. and Montagnoli, A.Optimal 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 Misalignments.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6,53(5).
    [171]Pennington-Cross, A. and S. Chomsisengphet.Subprime refinancing: equity extraction and mortgage termination. Real estate economics,2007,35: 233-263.
    [172]Pesaran M. H.A Simple Panel Unit Root Test in the Presence of Cross Section Dependence.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2007,22:265—312.
    [173]Reilly, D., Zuckerman, G and Ng, S.Has Citadel set standards? Wall Street Journal,4 December 2007:23.
    [174]Roubini, N.Why Central Banks Should Burst Bubbles.International Finance, 2006,9 (1).
    [175]White, William R. Past financial crises, the current financial turmoil, and the need for a new macrofinancial stability framework.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008 doi:10.1016/j.jfs.2008.09.01.
    [176]Adam B. Ashcraft&Til Schuermann. Understanding the Securitization of Subprime Mortgage Credit [Z]. unpublished mimeo,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December 2007.
    [177]Cagan, Christopher:Mortgage Payment Reset [Z]. Unpublished mimeo May 2007.
    [178]Charles Whalen. Understanding the Credit Crunch as a Minsky Moment [J] Challenge, Vol.51, no.1, January/February 2008,91-109.
    [179]Duffie, Darrell, Innovations in Credit Risk Transfer:Implications for Financial Stability [J]. Stanford University GSB Working Paper,2007.
    [180]Dugan, John C. Remarks by John C. Dugan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before the Neighborhood Housing Services of New York [R].2007.
    [181]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 Prepared Statement of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on Consumer Protection in Financial Services before the House Committee on Financial Services [R],2007.
    [182]Fitch Ratings. U.S. Subprime RIVIBS/HEL Upgrade/Downgrade Criteria [R] Residential Mortgage Criteria Report,12 July 2007.
    [183]Fitch Ratings. Fair Value Accounting:Is It Helpful in Illiquid Markets? [R] Credit Policy Special Report, April 28,2008.
    [184]Hagerty, James and Hudson:Town's Residents Say They Were Targets of Big Mortgage Fraud [J]. Wall Street Journal, September 27,2006.
    [185]Huhne, Christopher. Comments on Credit Rating Agencies and the U.S. Credit Crunch [N]. Worl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 1,2007.
    [186]Inside Mortgage Finance. The 2007 Mortgage Market Statistical Annual [R] 2007.
    [187]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Globalization and External Imbalances [J]. World Economic Outlook, Washington:April,2005.
    [188]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Global·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 [R], World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urveys, Washington:April,2008.
    [189]Dick K. Nanto, Coordinato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Analysi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Specialist in Industry and Trade October 2,2009.
    [190]Jimenez, Gabriel, and Jesus Saurina. Credit Cycles, Credit Risk, and Prudential Regul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entral Banking, Vol.2, No.2, June 2006,65-98.
    [191]Magnus, George. The Credit Cycle and Liquidity:Have We Arrived at a Minsky Moment? [R] Economic Insights-By George. UBS Investment Research London:March 2007.
    [192]Mason, J.R. and J. Rosner. Where Did the Risk Go? How Misapplied Bond Ratings Cause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and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Market Disruptions [J]. Hudson Institute Working Paper,2007.
    [193]Morgan, Don. Defining and Detecting Predatory Lending [R]. Staff Report #273,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2007.
    [194]Morici, Peter. Comments on Credit Rating Agencies and the U.S. Credit Crunch [J].Worl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 1,2007.
    [195]Ravi Balakrishnan, Tamim Bayoumi and Volodymyr Tulin. Globalization, Gluts Innovation or Irrationality:What Explains the Easy Financing of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J]:IMF Working Paper., WP/07/160, July 2007.
    [196]Minky, H. "The 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Capitalist Process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Economy, in Financial Crisis:Theory, History and Policy,"edited by Charles P Kindlberger and Jean-pierre laffargue,1982, 13-38.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IMF Working Paper:Recent Developments in U. S. Subprime Mortgage Markets, by John Kiff and Paul Mills, July 2007, p3, http://www imf.orgo.
    [198]David Evans, Hedge Funds in Swaps Face Peril Rising Junk Bond Defaults, Bloomberg, May 20,2008.
    [199]Testimony by Secretary Henry M. Paulson, Jr.on GSE Initiatives before the Senate Banking Committee, July 15,2008.http://www Govo.
    [200]Testimony by Governor Ben S. Bernanke on Semiannual Monetary Policy Report to the Congress before t he Commit tee on Banking,Housing,and Urban Affairs, U. S Senate, July 15,2008.
    [201]Dooley, Michael, David Folkerts-Landau and Peter Garber. An Essay on the Revived [202] Bretton Woods System [P]. NBER Working Paper, No.9971, September 2003.
    [203]Stephen M. Walt, Musclebound:The limits of U. S. Power, in Glenn P Hastedt, e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01/02, Guilford, CT: McGraw-Hill/Duskhin,2001,p.198.
    [204]Fischer Stanley, "Indefence of the IMP Specialized tools for a specialized task", Foreign Affairs 77(4).
    [205]Abiad, A., Balakrishnan, R.&Brooks, P. K.et al. What's the Damage? Medium-term Output Dynamics after Banking Crises [EB/OL], http://www imf.org/external/pubs/ft/wp/2009/wp09245.pdf,2009.01
    [206]Auboin, M. Trade Finance:G20 and Follow-up [EB/OL]. http://www.voxeu.org/index.php?q=node13635,2009.06.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