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与时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最后问世的一部重要手稿。自1858年创作完成到1953年第一个德文重印本出版,《手稿》实际上经历了“百年孤独”,将近有一个世纪的时间都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自1953年以来在六十年的《手稿》研究史上,形成了两个基本研究路径:一是围绕《资本论》解读《手稿》,此种研究路径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并不赋予《手稿》以“自主性”,而是将其视为《资本论》的一个草稿。二是按照《手稿》本身的逻辑解读《手稿》,此种研究路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将《手稿》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本,并且认为其理论视野超出了《资本论》所能涵盖的范围。本文是对《手稿》开展“自主性解读”的一个初步的尝试。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手稿》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手稿》的独特价值也日益被揭示出来。《手稿》被誉为是“马克思所有著作中最基本的著作”和“马克思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最为丰富的马克思思想”,反映了“马克思成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实质与核心”,构成了“马克思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中心”、“马克思思想的中心点”和“马克思革命思想的顶点”,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彻底成熟”,“也是现时代理解‘未知的马克思’的一部最重要的文献”。在某种意义上,《手稿》堪称是重新思考和理解马克思的一座“思想富矿”。
     本文认为,在《手稿》茂如密林一般的思想迷宫中,蕴含着两条密切相关的思想线索:第一条思想线索沿“财富问题”而展开,通过这条线索,《手稿》不但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批判,而且揭示了未来社会的财富规定;第二条思想线索沿“时间问题”而展开,通过这条线索,《手稿》不但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时间批判,而且揭示了未来社会的时间规定。
     如果说第一条思想线索,即财富线索,构成了《手稿》批判的“明线”,那么,第二条思想线索,即时间线索,则构成了《手稿》批判的“暗线”。如果说财富批判(明线)是《手稿》对资本主义的“现象批判”,时间批判(暗线)则是《手稿》对资本主义的“本质批判”。从前者向后者的过度,实际上是《手稿》从对资本主义的“现象批判”向“本质批判”的一种内在的提升。
     借助第一条线索,《手稿》通过对商品、货币和资本这三种资本主义财富的社会存在形式的深入批判,揭示了商品的秘密、货币的质变和资本的界限,剥去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神秘外衣,从而将资本主义财富生产方式的内在危机完整地呈现出来。与此同时,未来的社会主义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财富观,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也被凸现了出了来,并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解答。
     借助第二条线索,《手稿》进一步揭示出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时间结构,从而将第一条线索所展示的财富批判逻辑提升到了时间哲学的高度。由此出发,《手稿》还对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的时间结构展开深入的批判性考察,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在时间的地平线上被深刻地揭示出来。与此同时,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具有的“自由时间”属性也被呈现出来,并使“自由时间”成为人们观察和考察未来社会的一个坐标。
     《手稿》所揭示的财富问题和时间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它对于我们认识当代中国所面临的财富创造和分配、自由时间与人的生存状态,乃至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等,均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The Economic Manuscripts Of1857-1858(hereinafter, the Manuscripts) is the last important manuscripts of Marx. The Manuscripts didn't attract people's enough attention for one hundred years from1858to1953, actually it experienced the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In the sixty years of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Manuscripts, there has formed two basic approaches since1953:one is to interpret the Manuscripts around Capital, the prominent feature of this approach is regard the Manuscripts as a draft of Capital; The other is to interpret the Manuscripts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itself, the prominent feature of this approach is regard the Manuscripts as a separate text, and think that it has more wide theory field than Capital. This thesis tries to interpret the Manuscripts autonomously.
     As people continuously research the Manuscripts in recent years, the unique value of the Manuscripts is increasingly being revealed. The Manuscripts was called "one of the most basic in all Marx's works" and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mature Marx", it "embodies the most abundant thoughts of Marx", reflects the essence of the mature Marx's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The Manuscripts constitutes "the center in the process of Marx's theory development" and "the center of the Marx's thought" and "the apex of Marx's revolutionary thought", this marked "completely matur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document by which we can understand unknown Marx in the present era. In a sense, the Manuscripts Contains rich thoughts to rethink and understand Marx.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there is two closely related thought clues in the plenty of ideas of the Manuscripts:the first clue is the "wealth", according to this clue, the Manuscripts not only launched a critique to the wealth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 but also revealed the wealth rules of the future society. The second clue is the "time", according to this clue, the Manuscripts not only launched a critique to the time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 but also revealed the time rules of the future society.
     If the first thought clue (wealth clue) constitutes the "clear clue" of the Manuscripts, then the second thought clue (time clue) constitutes the "implicit clue" of the Manuscripts. If the clear clue is the critique to some phenomena of capitalism, then the implicit clue is the critique to the capitalism in essence.
     With the first clue, the Manuscripts through the critique to the commodity, currency and capital reveals the secret of commodities, alienation of currency and limits of capital, and strips the mystery of commodity fetishism, currency fetishism and capital fetishism. At the same time, what kind of wealth view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the future society, such a fundamental problem has also been highlighted, and received solution to some extent.
     With the second clue, the Manuscripts further reveals the time structure of commodity, currency and capital, thus the logic of critique to wealth will rise to degree of time philosophy. Further, the Manuscripts also critically studies on the time structures of the technology and space in capitalist society, and this makes the Manuscripts can reveal the temporality of capitalism in history. At the same time, the attribute of free time in the future society is present, so "free time" becomes a coordinate of observing and studding the future society.
     The wealth problem and time problem revealed by the Manuscripts still have important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of wealth creation and distribution, free time and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also there i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even to reinterpret the great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1 《手稿》各部分具体写作情况如下:1、《导言》,在一个标记M的笔记本中,写于1857年8月23日和9月中旬期间。2、《大纲》,由Ⅰ—Ⅶ的七个笔记本构成:Ⅰ:1857年10月。Ⅱ:1857年11月期间。Ⅲ:1857年11月29日——12月中旬左右。Ⅳ:1857年12月中旬期间,1858年2月。Ⅴ:1858年1月22日——1858年2月初左右。Ⅵ:1858年2月左右。Ⅶ:1858年2月底——3月,5月底、6月初。3、附录:(1)《巴师夏和凯里》,写于1857年6月,原初,这个文本占据了《大纲》第三个笔记本的开头七页。(2)《七个笔记本索引》,写于1858年6月,插进含有《导言》的同一个笔记本M中。(3)《<政治经济学。第一分册>第二章初稿片段和第三章开头部分》,写于1858年8月至10月,这由两个没有标记日期的笔记本组成,前一个标上了B',后一个笔记本被分成B"和B"Ⅱ两部分。(4)《我自己的笔记本的提要》,与笔记本M(《导言》)、笔记本Ⅱ至Ⅷ(《大纲》)、(《<政治经济学。第一分册>第二章初稿片段和第三章开头部分》)的内容相联系:写于1859年2月期间,并在笔记本B"的最后部分被发现。(5)《资本章计划草稿》,写于1859年(6)关于李嘉图货币理论的一系列短小的摘要,在1850-1853年期间24本笔记中第4本笔记中被发现,并标有:伦敦,1850年11月至1850年12月。(7)一个更长的、成体系的对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版的摘要,在上述提及笔记本群中第8本中被发现,写于1851年4月至5月。(参阅奈格里(意).《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M].张梧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21.)
    2马塞罗·默斯托(意).《大纲》在世界上的传播与接受。导言[A].见马塞罗·默斯托.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M].闫月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22.
    1 转引自马塞罗·默斯托(意).《大纲》在世界上的传播与接受。导言[A].见马塞罗·默斯托.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Ml.门月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23.
    2 见马塞罗·默斯托.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纤济学批判大纲》150年[M].闫月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66-272.
    1 马塞罗·默斯托(意).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前言)[M].闫月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2 马塞罗·默斯托(意).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前言)[M].闫月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
    2 马塞罗·默斯托(意).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前言)[M].闫月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4 参阅费彻尔(德).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学批判到世界观[M].赵玉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2-58.
    1 马塞罗·默斯托(意).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M].闫月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6.
    2 马塞罗·默斯托(意).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前言)[M].闫月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
    3 马塞罗·默斯托(意).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M].闫月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5-26.
    4 江水波.马克思黄金时代的理论结晶——《资本论》最初手稿的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6.
    1 转引自顾海良.马克思经济学手稿解读的新视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摘选评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3):29-35.
    2 参阅奈格里(意).《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M].张梧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0.
    3 奈格里(意).《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M].张梧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7-38.
    4 奈格里(意).《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M].张梧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8.
    5 转引自顾海良.马克思经济学手稿解读的新视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摘选评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3):.
    6 马塞罗·默斯托(意).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M].闫月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6.
    1 参阅韩立新.“日本马克思主义”:一个新的学术范畴[J].学术月刊,2009,(9):50-58.
    2 内田弘(日)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研究[M].王青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3 内田弘(日)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研究[M].王青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30.
    4 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43.
    5 唐正东.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386.
    6 唐正东.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396.
    1 俞吾金.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海德格尔、卢卡奇和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比较研究[J].中国社会利学,2001,(2):54-65.
    2 古尔德(美).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M].王学虎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8.
    3 古尔德(美).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M].王学虎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1 奈格里(意).《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M].张梧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7.
    1 古尔德(美).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M]. 王虎学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2 古尔德(美).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M]. 王虎学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3 古尔德(美).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M]. 王虎学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4 内田弘(日)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研究[M].王青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9.
    1 古尔德(美).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M].王学虎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
    2 童世骏.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J].学术月刊,2006,(10):19-24.
    3 张一兵.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与历史唯物主义——《<1857-1858年手稿>导言》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2):82-89.
    4 王东.《资本论》第一手稿的五大哲学创新——《1857—1858年手稿》的重新定位[J].江汉论坛,2007,(6):9-17.
    1 唐正东.作为历史本体的物质生产:新唯物主义哲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深化——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J].南京社会科学,1999,(2):1-6.
    2 何中华.人的历史发展的双重审视——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3-1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66.
    1 赵洪.《资本论》第一稿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421-422.
    2 参阅俞吾金.物、价值、时间和自由——马克思哲学体系核心概念探悉[J].哲学研究,2004,(11):3-10.
    3 参阅刘奔.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社会时—空特性初探[J].哲学研究,1991,(10):3-8.
    1 卢卡奇(匈).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M].白锡堃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3.
    1 卢卡奇(匈).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M].白锡堃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11.
    2 卢卡奇(匈).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M].白锡堃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650.
    3 卢卡奇(匈).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M].白锡堃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652.
    1 参阅刘琳.卢卡奇对《资本论》及手稿的伦理学解读:以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为分析资源[J].道德与文明,2011,(4):94-99.
    2 卢卡奇(匈).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M].白锡堃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669.
    3 卢卡奇(匈).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M].白锡堃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677.
    4 卢卡奇(匈).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M].白锡堃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671.
    1 古尔德(美).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M].王学虎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
    2 Carol C. Gould. Marx's Social Ontology:Individuality and Community in Marx's Theory of Social Reality[M]. Boston:MIT Press,1978:27.
    3 Carol C. Gould. Marx's Social Ontology:Individuality and Community in Marx's Theory of Social Realily[M]. Boston:MIT Press.1978:27.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9.
    2 马克思恩格斯伞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9-29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293.
    2 参阅董必荣.财富:社会存在本体论追问——全国财富哲学高级研讨会述评[J].哲学研究,2011,(1):115-124.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4.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1.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8.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6.
    2 Cohen, G. A. Thoughts on the Grundrisse[J]. Marx's Today,1972,16 (12):372-37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7.
    4 马克恩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3.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3.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3-17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7.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113.
    4 卢卡奇(匈).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M].白锡堃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6.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8.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1 黑格尔(德).法哲学原理[M].范扬等译,北京:南务印书馆,1979:210.
    2 G. Lukacs:Young Hegel[M]. Boston:MIT Press.1976:xiv.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1.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66.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7-288.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6.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9.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4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6.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7-488.
    1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美).马克思的《人纲》与资本主义的生态矛盾[A].见:莫斯托(意).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纤济学批判大纲》150年[M].闫月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6.
    2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4.
    1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5.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9.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利,1995:539-540.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
    2 D.Mclellan, The Missing Link: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Grundrisse "[J]. Encounter,1970.1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93.
    2 马塞罗·莫斯托(意).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M].闫月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0.
    3 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1 Hall, Stuart Marx's Note on Method:A "Reading" of the "1857 Introduction"[J]. Working Papers in Cultural Studies,1974,6:132-170; reprinted in Cultural Studies,2003,17(2):113-14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9.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93.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93-294.
    2 内田弘(日).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研究[M].王青、李萍、李海春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48.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49.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45.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7.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2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1.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0.
    1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7.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引,2009:62.
    3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7.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2-63.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09:71.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09:77.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09:72.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09:7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09:72.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09:72-73.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09:74.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09:73.
    1 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09:74.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09:74.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09:74.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09:74.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09:75.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09:75.
    1 关于欲望与财富生产的内在关系,请参阅童世骏.科学发展观与广义资源观[N].文汇报,2008-10-1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4-175.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9.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5-176.
    2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0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7.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6-177.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7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6.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3.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2-173.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3.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3-17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152.
    2 马克思恩格斯伞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2.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9-170.
    3 马克思曾说:“第三种规定上的货币要起生产的作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4-185.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18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8-1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3-604.
    4 马克思恩格斯全北(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85.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5.
    2 关于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性的一些研究,请参阅童世骏.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J].学术月:刊,2006,(10):19-24.陆晓禾.经济伦理学与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利用资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若干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10):6-17.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9.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9-390.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1.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5-396.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6-327.
    1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7.
    1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美).马克思的《大纲》与资本主义的生态矛盾[A].见莫斯托(意).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M].闫月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40-141
    2 Terrell Carver. Marx's Grundrisse and Hegel's Logic[M].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198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7.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7-22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1.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99.
    2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1.
    3 参阅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如下论述:“从正统的经济学观点来否认一定时期内会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这种企图实际上是很幼稚的。或者,例如请看麦克库洛赫的著作,为了挽救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而把这种生产的一切特有属性、它的概念规定全都抛开,相反地把它看成是提供直接使用价值的简单生产。本质的关系完伞被抽掉了。事实上,为了清除这种生产所具有的矛盾,干脆把这种牛产抛弃和否定了。或者,例如象穆勒那样(庸俗的萨伊就是摹仿他的),做得更机灵了:说什么供给和需求是同一的,因而必然是致的:也就是说,供给就是由供给本身的量来计量的需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1-392.)“因此,不会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只会存在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生产过剩,而另一些商品则会生产不足。可是在这里人们又忘记了,从事生产的资本所要求的,不是某种特定的使用价值,而是自为存在的价值,即货币;不是在流通手段这个规定上的货币.而是作为财富的一般形式的货币,或者说,它一方面是作为资本的实现形式,另一方面是作为资本复归到它原来的休眠状态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2-393.)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5-40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9-32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4-345.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7-37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2-543.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6.
    1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24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5-24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6.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24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4.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8-389.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7-38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8.
    2 Burkett. Paul. Marx and Nature:A Red and Green Perspective[M].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9; Forster, John Bellamy. Marx's Ecology:Materialism and Nature[M].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2000.
    3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美).马克思的《大纲》与资本主义的生态矛盾[A].贝莫斯托(意).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M].闫月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6.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7-208.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9、480.
    1 《马克思恩格斯伞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0-391页。
    2 童世骏.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J].学术月刊,2006,(10):19-24.
    1 汉娜·阿伦特(美).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5.
    2 汉娜·阿伦特(美).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8.
    1 汉娜·阿伦特(美).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4.
    2 汉娜·阿伦特(美).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7.
    3 汉娜·阿伦特(美).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93.
    4 汉娜·阿伦特(美).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5-76.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0.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23-224.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929.
    1 迈克尔·A·莱博维奇(加).超越《资本论》[M].崔秀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86.
    2 迈克尔·A·莱博维奇(加).超越《资本论》[M].崔秀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62.
    3 迈克尔·A·莱博维奇(加).超越《资本论》[M].崔秀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
    4 迈克尔·A·莱博维奇(加).超越《资本论》[M].崔秀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76.
    5 迈克尔·A·莱博维奇(加).超越《资本论》[M].崔秀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7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
    2 迈克尔·A·莱博维奇(加).超越《资本论》[M].崔秀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71.
    3 迈克尔·A·莱博维奇(加).超越《资本论》[M].崔秀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75-176.
    1 迈克尔·A·莱博维奇(加).超越《资本论》[M].崔秀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78.
    2 迈克尔·A·莱博维奇(加).超越《资本论》[M].崔秀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78.
    3 迈克尔·A·莱博维奇(加).超越《资本论》[M].崔秀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79.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8-389.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9.
    2 参阅童世骏.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J].学术月刊,2006,(10):19-2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9-39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7-19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186.
    2 靳辉明.谈谈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52.
    3 靳辉明.谈谈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36
    4 费尔巴哈(德).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荣震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26-169.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6.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6-107.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0-101.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101页。
    2 本节原文:吴瑞敏.从“退缩的自然界”到“自由的自然界”——马克思论人的自然界限[J].学术月刊,2012,(12):38-45.
    1 Keith Tribe, Remarks on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Manx's Grundrisse[J]. Economy and Society.1974.3(2).
    2 施米特(德).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欧力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3.
    1 俞吾金.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辩证法[J].学术月刊,1992,(12):20-24.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了出版社,2009:210、21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7.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3.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9-550.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8.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9.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6.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0-10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9-39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9.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8-589.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9.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0-131.
    2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第3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15页)和2009年12月第1版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19页)中,都将原来的译文“摆脱了它而自由的自然界”改译为“摆脱了它的自然界”,去掉了“而自由”三个字。
    3 康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A].见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76.
    4 参阅张汝伦.什么是“自然”[J].哲学研究,2011,(4):
    5 康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A].见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2.
    6 参阅罗久.自然中的精神:谢林早期思想中的“自然”观念探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2):77-82.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3.
    2 转引自宋祖良.马克思论黑格尔从逻辑转向自然[J].学习与思考,1983,(5):37-40.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9.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7.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8.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3.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3.
    4 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52.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9-210.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9.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5.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4-545.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45.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1 Ttvan. Eorsi edited, Georg Lukacs. Record of a Life[M]. London,1983:77.转引自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3.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186.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929.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4.
    3 Benton, Ted. Marxism and Natural Limits:An Ecological Critique and Reconstruction [J]. New Left Review, 1989:178.
    4 参阅韩立新.马克思的“对自然的支配”[J].哲学研究,2003,(10):9-14.
    1 施米特(德)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欧力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79.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0.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108.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2.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
    3 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58-159.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9.
    1 马克恩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4-23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5-236.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4-11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9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5.
    4 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1.
    5 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28.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7-228.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9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3.
    2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0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3.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1-11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2.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译文中,这一标题却被去掉了(见(05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5-106.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50.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10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1.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5.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9.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7.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9-48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1.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6-97.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5-516.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9-300.
    1 Geoff Mann. Geographies of the Grundrisse[J]. Journal compilation,2008,40(5):848-85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1.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78-579.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67.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4.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4.
    1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8-179.
    2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6.
    3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6-177.
    4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7.
    5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8.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8.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
    4 黑格尔(德).小逻辑[M].黄均,常培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95-399.
    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于光远等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5.
    6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于光远等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2.
    7 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95.
    1 黑格尔(德).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83.
    2 黑格尔(德).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85.
    3 黑格尔(德).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86.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7.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
    6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7.
    7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0.
    8 《读<资本论>》(Reading Capital)中译本将"historical time"翻译成“历史时代”,容易引发误解,本文认为应译为“历史时间”。鉴于此,本文中引用中译本中的段落凡有“历史时代”的地方都替换为“历史时间”。
    1 马克思恩格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8.
    2 马克思恩格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
    1 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法).读《资本论》[M].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01.
    2 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法).读《资本论》[M].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01-102.
    1 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法).读《资本论》[M].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02.
    2 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法).读《资本论》[M].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02-103.
    3 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法).读《资本论》[M].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03.
    1 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法).读《资本论》[M].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03.
    2 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法).读《资本论》[M].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03-104.
    3 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法).读《资本论》[M].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05.
    1 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法).读《资本论》[M].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06.
    2 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法).读《资本论》[M].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07.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604.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8.
    1 黑格尔(德).自然哲学[M].梁志学,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81.
    2 卢卡奇(匈).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73.
    3 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
    4 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法).读《资本论》[M].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29.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3-154.
    1 Nathan F Sayre.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the Grundrisse in Anglophone Geography and Anthropology[J]. Journal compilation,2008,140(5):898-92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3.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8.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5-616.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9.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9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7-14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f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3-94.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6-117.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6-117.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7.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7-118.
    3 马克思斯解释说:“作为对象,它们必须具有这种一般性质,而这种性质是与它们的自然特殊性相矛盾的。这种矛盾只有通过矛盾本身的对象化才能解决,即只有使商品成为双重的东西才行:一方面处于自己自然的直接形式中,另一方面处于作为货币的间接形式中。……商品必须先同这种一般商品,同劳动时间的象征性的一般产品或化身相交换,然后才能作为交换价值随便同任何其他商品相交换,变形为任何其他商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8-119.)
    1 马克思这样写道:“作为一般对象,劳动时间只能象征性地存在,它恰好又存在于被设定为货币的那种特殊商品中。劳动时间并不是作为一般的、与商品的自然特殊性相脱离和相分离(相隔绝)的交换对象而存在。然而,要直接实现货币的条件,劳动时间又必须作为这样的交换对象而存在。正是劳动(从而交换价值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的一般性即社会性的对象化,使劳动的产品成为交换价值,赋予商品以货币的属性,而这种属性又意味着有一个独立存在于品之外的货币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1.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2-12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73-7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7.
    4 Coase, Ronal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1937,4(11):386-405.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7.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7-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3.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7.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0.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30-231.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5-1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7.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1-5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2.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2.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3-2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7.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7-43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0.
    1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1.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1-9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7-9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7.
    2 马克思还引用了欧文的如下论述:“现在确实很明显,只要现在的社会结构和现在的业务经营方式一直保持下去,小业主就会越来越受到拥有大资本的人的排挤,而且以前生产者之间的那种比较幸福的平等,定将让位于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雇主和工人之间的极端不平等。大资本家现在上升到发号施令的主宰者的地位:他间接地任意摆布他的奴隶的健康和生死。他通过与他自己利益一致的其他大资本家的结合而获得这种权力,从而有效地迫使他所雇用的人服从他的意志。现在大资本家在财富中游泳,如何正确使用则富,他没有学习过,所以他不懂。他靠自己的财富取得了权力。他的财富和他的权力蒙蔽了他的理智:当他极其残酷地进行压迫时,他还以为他是在布施恩惠……他的雇工,人们这样称呼他们,而实际上是他的奴隶,被置于极端绝望的境地;他们大部分人失去了健康、家庭之乐、闲暇和童年时有益健康的户外游戏。由于没有止境的单调的操作造成体力的过度消耗,他们变得任性放纵,不会思考或深思熟虑。他们除了下流的如乐之外,不可能有任何体育、智育或精神方面的消遣;他们与一切真正的生活乐趣是无缘的。总之,很大一部分工人在当前制度下所过的生活是没有意思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9-11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6.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6.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6-97.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0.
    2 马克思还解释说:“现实财富倒不如说是表现在-—这一点也由大工业所揭期——已耗费的劳动时间和劳动产品之间惊人的不成比例上,同样也表现在被贬低为单纯抽象物的劳动和由这种劳动看管的生产过程的威力之间在质上的不成比例上。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分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关于机器体系所说的这些情况,同样适用于人们活动的结合和人们交往的发展。)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中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作用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0-10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0-10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2.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3-9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4-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5.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5-566
    2 参阅沈裴.资本的内在否定性与空间的脱域性[J].哲学动态,2011,(8):32-41.
    1 参阅邹诗鹏.空间转向的生存论阐释[J].哲学动态,2012,(4):17-25.
    2 相关研究参阅:亨利·勒菲弗(法).空间与政治[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大卫·哈维(美).希望的空间[M].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安东尼·吉登斯(英).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爱德华·W·苏贾(美).后现代地理学:重中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吴细玲.城市社会空间与人的解放[J].哲学动态,2012,(4):26-33.
    3 柄谷行人(日).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M].赵京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7.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6.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7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7-53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1.
    1 卢森堡(德).资本积累论[M].彭尘舜,吴纪先译,北京:三联书店,1959:87.
    1 卢森堡(德).资本积累论[M].彭尘舜,吴纪先译,北京:三联书店,1959:87-88.
    1 卢森堡(德).资本积累论[M].彭尘舜,吴纪先译,北京:三联书店,1959:273-274.
    2 卢森堡(德).资本积累论[M].彭尘舜,吴纪先译,北京:三联书店,1959:275.
    1 卢森堡(德).资本积累论[M].彭尘舜,吴纪先译,北京:三联书店,1959:288.
    2 卢森保(德),布哈林(苏).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M].蔡金如,梁丙添,戴永保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156-157.
    3 卢森堡(德).资本积累论[M].彭尘舜,吴纪先译,北京:三联书店,1959:288.
    1 王南湜.剩余价值、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基于改进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2,(12):4-27.
    2 卢森保(德),布哈林(苏).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M].蔡金如,梁丙添,戴永保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39.
    1 卢森保(德),布哈林(苏).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M].蔡金如,梁丙添,戴永保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40.
    2 卢森保(德),布哈林(苏).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M].蔡金如,梁丙添,戴永保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40.
    1 卢森保(德),布哈林(苏).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M].蔡金如,梁丙添,戴永保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40-41.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2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28.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8.
    1 柄谷行人(日).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M].赵京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22-223.
    2 柄谷行人(日).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M].赵京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2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7.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8.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8-389.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8.
    3 柄谷行人(日).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M].赵京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14.
    1 柄谷行人(日).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M].赵京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15.
    2 柄谷行人(日).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M].赵京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42.
    3 柄谷行人(日).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M].赵京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42-43.
    1 柄谷行人(日).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M].赵京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40.
    2 柄谷行人(日).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M].赵京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45.
    1 柄谷行人(日).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M].赵京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46-47.
    2 柄谷行人(日).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M].赵京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46.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33.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7.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3-53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1.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4.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4-545.
    2 柄谷行人(日).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M].赵京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82-18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2.
    1 古尔德(美)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M].王学虎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9.
    2 古尔德(美)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M].王学虎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4.
    3 古尔德(美)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M].王学虎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5.
    1 古尔德(美)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M].王学虎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5.
    2 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82.
    3 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1.
    4 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5.
    1 卢卡奇(匈).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M].白锡堃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2 古尔德(美)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M].王学虎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2-543.
    1 古东德(美).马克思的社会本休论[M].王学虎译,北京:北京帅范大学出版社,2009:6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3.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80.
    3 参阅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如下一段话:“作为交换手段,货币表现为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必要的中介。在发达的货币制度下,生产只是为了交换,或者生产只是由于交换。因此,如果取消货币,那么人们或者会倒退到生产的较低的阶段……或者前进到更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交换价值已经不再是商品的首要规定,因为以交换价值为代表的般劳动,不再表现为只有通过中介才取得共同性的私人劳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一般生产的因素之一,就在于产品和生产要素被纳入货币的规定,而这种规定是以小同于产品的货币为前提的;因为,如果从生产的总体上来考察生产,货币关系本身就是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7.)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1.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9.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0.
    2 埃伦·梅克辛斯·伍德(加).《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的历史唯物主义[A].见马塞罗·默斯托
    (意).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周年[M].闫月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134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
    2 Geert Reuten and Peter Thomas, From the "Fall of the Rate of Profit" in the Grundrisse to the Cyclical Development of the Profit Rate in Capital, All citations are taken from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by Ben Fowkes, MECW33(1991),104-14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4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48-149.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4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49-15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64-16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5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
    1 内田弘(日)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研究[M].王青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8.
    2 内田弘(日)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研究[M].王青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8.
    3 内田弘(日)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研究[M].王青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8-29.
    1 内田弘(日)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研究[M].王青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29.
    1 内田弘(日)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研究[M].王青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29.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5.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6-197.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7-19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35-13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36.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2-43.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3-4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0.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9-7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9-320.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4-345.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8.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7.另参阅李金霞.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1:93.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7-37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70-71.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7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7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7.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7.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9.
    2 马克思思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6-307.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4.
    2 Guido Starosta, Machinery. Productive Subjectivity and the Limits to Capitalism in Capital and the Grundrisse,[J]. Science & Society,2011,75(1):42-5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80-28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9-38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3-10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6.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5.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7.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3.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10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9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3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6.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7.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3.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9.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版社,1993:10.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版社,1994:128.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版社,1994:129.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版社,1994:130.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版社,1994:191.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2.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9.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0.
    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1.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3.
    7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3.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9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1.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0.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3.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4-135.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4.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45.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2.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8.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8.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1.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2.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2.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8.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9-38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1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9.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543.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49.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3.
    7 参阅童世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矛盾[J].红旗文稿,2008,(10):13-14;童世骏.社会主义今天意味着什么——当代西方左翼思想家的社会主义观[A].见童世骏.中西对话中的现代性问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120;童世骏.对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的新考察——当代西方左翼思想家的社会主义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2004,(1):57-60.
    1 赵洪主编.《资本论》第一稿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385-386.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
    3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43-244.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66.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4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60-261.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5-236.
    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3.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7.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7.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1.
    1 参阅李瑞环.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N].新疆日报,2000-3-12.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5.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3.
    1 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2-54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3-104.
    3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4.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3-46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3.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7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7-108.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70.
    1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2.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9.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6.
    1 参阅王南湜.剩余价值、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基于改进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2, (12):4-27.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7]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马塞罗·莫斯托(意).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M].闫月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0]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1]内田弘(日).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研究[M].王青、李萍、李海春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2]奈格里(意).《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M].张梧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3]迈克尔·A·莱博维奇(加).超越《资本论》[M].崔秀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4]卢卡奇(匈).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下卷)[M].白锡堃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15]卢卡奇(匈).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6]古尔德(美).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M].王学虎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7]柄谷行人(日).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导论)[M].赵京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18]汉娜·阿伦特(美).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9]赵修义,童世骏.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断代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0]童世骏.中西对话中的现代性问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120.
    [21]童世骏,何锡蓉.中国发展的精神因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22]方松华.现代多元学术思潮[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3]陆晓禾.危机中的资本、信用和责任:未来财富创造需要什么样的概念、制度和伦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24]程伟礼,戴雪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25]王珏.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导言》解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26]卓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解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
    [27]赵洪.《资本论》第一稿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28]汪水波.马克思黄金时代的理论结晶——《资本论》最初手稿的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9]顾海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0]顾海良.马克思“不惑之年”的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1]王珏.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导言》解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32]常兆忠.《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释注[M].西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33]特里·伊格尔顿(英).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李扬,任文科,郑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34]黑格尔(德).法哲学原理[M].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5]黑格尔(德).小逻辑[M].黄均,常培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6]黑格尔(德).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7]黑格尔(德).自然哲学[M].梁志学,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8]康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9]亚当·斯密(英).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M].郭大力、王亚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40]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1]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2]费尔巴哈(德).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荣震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3]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法).读《资本论》[M].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4]卢森堡(德).资本积累论[M].彭尘舜,吴纪先译,北京:三联书店,1959.
    [45]卢森堡(德),布哈林(苏).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M].蔡金如,梁丙添,戴永保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46]施米特(德).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欧力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7]费彻尔(德).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学批判到世界观[M].赵玉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8]汤在新.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49]唐正东.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0]靳辉明.谈谈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51]西美尔(德).货币哲学[M].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华夏出版社,2007.
    [52]鲍德里亚(法).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3]丹尼尔·贝尔(美).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高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4]丹尼尔·贝尔(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5]亨利·勒菲弗(法).空间与政治[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6]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7]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8]大卫·哈维(美).希望的空间[M].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9]安东尼·吉登斯(英).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译,北京:联书店,1998.
    [60]爱德华·W·苏贾(美).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 间[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1]肖灼基.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论著概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62]田光,陆立军.《资本论》创作史简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63]马健行,郭继严.《资本论》创作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64]李金霞.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1.
    [1]童世骏.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J].学术月刊,2006,(10).
    [2]童世骏.科学发展观与广义资源观[N].文汇报,2008-10-16.
    [3]童世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矛盾[J].红旗文稿,2008,(10):13-14.
    [4]童世骏.对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的新考察——当代西方左翼思想家的社会主义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2004,(1):57-60.
    [5]俞吾金.论财富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哲学研究,2011,(2).
    [6]俞吾金.马克思时空观新论[J].哲学研究,1996,(3).
    [7]刘奔.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社会时—空特性初探[J].哲学研究,1991,(10).
    [8]王南湜.剩余价值、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基于改进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2,(12).
    [9]丰子义.关于财富的尺度问题[J].哲学研究,2005,(6).
    [10]余源培.构建以人为本的财富观[J].哲学研究,2011,(.1).
    [11]何祚庥.物质、运动、时间、空间[J].哲学研究,1987,(11).
    [12]杨耕,赵军武.关于“时间是人的生命尺度”的断想[J].学术界,2008,(2).
    [13]陈先达.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财富观[M].哲学研究,2010,(10).
    [14]陆晓禾.经济伦理学与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利用资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若干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10).
    [15]韩庆祥.马克思的财富观及其当代意义[J].哲学研究,2011,(4).
    [16]张一兵.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认识论与历史批判理论——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哲学定位[J].哲学研究,1999,(10).
    [17]张一兵.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与历史唯物主义——1857—1858年手稿《导言》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2).
    [18]孙承叔.关于资本的哲学思考——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J].东 南学术,2005,(2).
    [19]刘荣军.论人的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对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一种解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20]刘荣军.马克思三大社会历史形态理论中的社会财富观[J].哲学研究,2009,(7).
    [21]刘荣军.自由时间与人的自由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22]顾海良.马克思经济学手稿解读的新视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摘选评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3).
    [23]顾海良.通向《资本论》的思想驿站——读《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J].高校理论战线,2012,(3).
    [24]刘琳.卢卡奇对《资本论》及手稿的伦理学解读:以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为分析资源[J].道德与文明,2011,(4).
    [25]董必荣.财富:社会存在本体论追问——全国财富哲学高级研讨会述评[J].哲学研究,2011,(1).
    [26]赵洪.《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形成史上的地位[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27]何中华.人的历史发展的双重审视——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3-10.
    [28]王东.《资本论》第一手稿的五大哲学创新——《1857—1858年手稿》的重新定位[J].江汉论坛,2007,(6):9-17.
    [29]田光.马克思《货币章》剖析——《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之一[J].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1983,(6).
    [30]田光.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1983,(1).
    [31]朱宝信.马克思论资本的文明作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32]张有奎,秦鸿滨.超越经济学的视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哲学解读及其当代意义[J].江淮论坛,2003,(1).
    [33]秦美珠.论人的自由个性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读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4]郝峰.重新遭遇异化:马克思社会关系物化理论探析——对《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哲学解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35]颜鹏飞.《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关于共产主义经济形态之特征[J].经济评论,1992,(5).
    [36]颜鹏飞.资本概念的辩证法——《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研究[J].晋阳学刊,1983,(3).
    [37]王辅民.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问题和争论[J].经济学家,1990,(4).
    [38]唐正东.作为历史本体的物质生产:新唯物主义哲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深化——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J].南京社会科学,1999,(2).
    [39]丁冰.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劳动力商品学说的创立[A].见《资本论》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40]杨国昌.《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在马克思价值理论形成中的历史地位[A].见陶大镛.经济理论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41]丁之江.《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经济学说形成的里程碑[J].浙江学刊,1983,(2).
    [42]刘金恒,林木西.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对商品和劳动二重性的论述,学习与探索,1983,(2).
    [43]马健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初步形成——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札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3,(2).
    [44]高凤歧.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学说的形成——谈《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札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45]赵军武.论马克思“时间是人的生命尺度”的理论内涵[J].哲学研究,2006,(2).
    [46]韩立新.“日本马克思主义”:一个新的学术范畴[J].学术月刊,2009,(9).
    [47]韩立新.马克思的“对自然的支配”[J].哲学研究,2003,(10).
    [48]罗久.自然中的精神:谢林早期思想中的“自然”观念探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2).
    [49]邹诗鹏.空间转向的生存论阐释[J].哲学动态,2012,(4).
    [50]张奎良.马克思时空观新论[J].江海学刊,2004,(1).
    [51]吴细玲.城市社会空间与人的解放[J].哲学动态,2012,(4).
    [52]沈裴.资本的内在否定性与空间的脱域性[J].哲学动态,2011,(8).
    [53]宋祖良.马克思论黑格尔从逻辑转向自然[J].学习与思考,1983,(5).
    [54]周成启.《资本论》第一稿中的货币理论及其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 1984,(4).
    [55]张汝伦.什么是“自然”[J].哲学研究,2011,(4).
    [56]李瑞环.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N].新疆日报,2000-3-12.
    [57]郑必清.论马克思关于自由时间与财富的思想[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1]Carol C. Gould, Marx's Social Ontology:Individuality and Community in Marx's Theory of Social Reality[M]. Boston:MIT Press,1978.
    [2]Cohen, G. A. Thoughts on the Grundrisse[J]. Marx's Today,1972,16 (12).
    [3]G. Lukacs:Young Hegel[M]. Boston:MIT Press,1976.
    [4]Benton, Ted. Marxism and Natural Limits:An Ecological Critique and Reconstruction [J]. New Left Review,1989.
    [5]Nathan F. Sayre.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the Grundrisse in Anglophone Geography and Anthropology[J]. Journal compilation,2008,140(5).
    [6]Terrell Carver. Marx's Grundrisse and Hegel's Logic[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1988.
    [7]Keith Tribe, Remarks on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Marx's Grundrisse[J]. Economy and Society,1974,3(2).
    [8]Coase, Ronal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1937,4(11).
    [9]D. Mclellan, The Missing Link: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Grundrisse "[J]. Encounter,1970,11.
    [10]Burkett, Paul. Marx and Nature:A Red and Green Perspective[M].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9.
    [11]Guido Starosta, Machinery. Productive Subjectivity and the Limits to Capitalism in Capital and the Grundrisse[J]. Science & Society,2011,75(1).
    [12]Geoff Mann. Geographies of the Grundrisse[J]. Journal compilation,2008, 40(5).
    [13]Forster, John Bellamy. Marx's Ecology:Materialism and Nature[M].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