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吴昌硕、齐白石对近现代韩国画的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灵昌硕与齐白石都是中国近代绘画大师、艺术巨匠。他们以“南吴北齐”之誉名贯海内外,是千年流长的中国绘画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他们不仅在自己艺术上有着伟大的成就,还加深了人们在艺术领域的感受和认识,他们以个人淳厚的情感和丰富的艺术体验,赋予文人画形式以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性。他们是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者和领路人,在近百年的奋斗中显示了巨大的创造精神,以及艺术先锋性和开拓性。他们不但继承传统的画法,还将传统书画推进一步,给它输入新的生命血液,影响着后人。他们在艺术生涯中留下的上万幅作品,不仅是在中国国内富有收藏,台湾、香港、韩国、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有很多机构和个人收藏。他们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到全亚洲地区,甚至欧洲艺坛。虽然他们己离开我们儿十年了,但是在国内、国际艺术界他们仍然是众所瞩目的艺术家。一代一代的后辈学者,继承着他们的法道和精神,学习着他们的技法和精髓。
     韩国近代一度进入了黑暗的历史时期,因为韩国在世界强国之间争斗世界霸权的情势下,开始走向衰落的险路。特别是在日本强占韩国以后全面实施的所谓“文化没杀政策”压迫下,美术领域也不例外被影响。自从“孔孟老庄”哲学兴起以来,朝鲜经过唐宋元明清各时期、各朝代吸收优良的传统文化,而奠定的昌盛的朝鲜五百多年历史,从此卷入了帝国历史的水涡。
     这段危难的时间里,“南吴北齐”吴昌硕与齐白石的艺术在韩国维持传统文化意识当中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他们的水墨文人画给韩国近现代许多书画家很大影响。尤其是“南吴”吴昌硕对闵泳翊与“北齐”齐白石对金永基影响尤为突出。这点是本文集中研究的主要内容,引用大量篇幅具体阐述这个内容。
     金永基是韩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核心人物之一。他早年来华拜师齐白石学习中国传统文人画和书法。他在留学期间每次寒暑假同国时,将他的父亲及别人委托索求的齐老作品带着回国,使齐白石作品流入了韩国社会,同时给韩国国内认识和研究齐老艺术的契机。上世纪70年代末,他主张并贯彻将当时使用的“东洋画”名称改为本民族特色更浓厚的“韩国画”名称等做法对韩国美术界有极大贡献。这都是齐白石艺术通过金永基影响到韩国近现代韩国画坛的一些方面。
     吴昌硕和闵泳翊也是不可分的关系。闵泳翊曾因韩国政治上的原由,在上海长时间流亡生活,在流亡当中与吴昌硕紧密地交往并学习墨竹、墨兰等文人画。尤其是吴昌硕给闵泳翊刻的300多方篆刻作品与创作大量的书画作品,不仅是闵泳翊本人钟爱的收藏,还是韩国藏家和爱好者喜爱的收藏。吴昌硕对近现代韩国美术起到了巨大引领作用。
     与此同时,吴昌硕与齐白石对其他韩国主要画家的艺术影响力也是巨大的。本文还要论证历史上这两位伟大的艺术巨匠的影响,并展望未来韩国画的发展,既顺应时代潮流,同时希冀在传统中求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韩国画”时代。
Wu Chang-shuo and Qi Bai-shi are the masters of modern Chinese painter. They are sharing the reputation of" South Wu North Qi", and both are the greatest artist in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painting history. They not only had great achievements on their arts, but also had deepened the feelings and knowledge of people in the arts. They gave their works some funky-fresh emotions, and also gave the form of literati painting new vital force and contemporaneity. They are tireless pursuer of art, and their creative spirit, which a century-long struggle shows, had a model and pioneering. They not only inherited the tradition of painting, but also made further efforts on traditional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gave them a new life, affecting future generations. Their thousands of works throughout their artistic career, not only have collections in China, but also in Korea, Japan, Taiwan, Hong Kong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ir influence is expanding into the Asia, and even into Europe. Although they have died more than150years, in the international art world, they still are famous artist. Scholars of after generations are inheriting their spirits, learning their techniques and essences.
     Modern Korea has once entered a dark period, because of the battle among the strong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for world domination, Korea had driven to the decline of dangerous road. Especially, after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Korea, under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o-called "culture obliteration policy", art, without exception, was also influenced by it. So that, since the "Confucius, Mencius, Laozi and Zhuangzi" philosophy, through the period of Tang, So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500years of Korean art history which absorbed the fine tradition cultural heritage from each dynasties, had involved in the vortex of imperial history.
     In this tough time, the art of "South Wu North Qi" Wu Chang-shuo and Qi Bai-shi had a significant role in Korea to maintain traditional cultural awareness. Especially their literati ink painting had great effects to many Modern Korea painters and calligraphers. Especially the impacts of " South Wu " Wu Chang-shuo to Min Yong-yi and " North Qi" Qi Bai-shi to Kim Young-ki are greater. This will be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and a lot of space will be used to address this content specifically.
     Kim Young-ki is one of the central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Korean modern art. He went to China early time to study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i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from Qi Bai-shi. When he returned home in every summer and winter vacation, he brought the works of Qi Bai-shi for his father and other people, so that works of Qi Bai-shi had flown into Korean society, and had given them the opportunities to aware and research on art of Qi Bai-shi. Also, in late1970s, he advocated to use "Korean painting" name that has more strong ethnic characteristics, instead of "Oriental painting" which is used in that period,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Korean art world figures.
     Wu Chang-shuo and Min Yong-yi also had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Min Yong-yi, because of the Korean political problem, lived in exile in Shanghai for a long time. In this period, Min Yong-yi had close contacts with Wu Chang-shuo, and learned bamboo, orchids and literati ink painting. Especially the works of Wu Chang-shuo that Wu gave to Min, more than300carved pieces and calligraphy, are not only Min's personal precious collection, but also Korean art collectors and lovers collection. Wu Chang-shuo played a great leading role in Korean Modern Art.
     Meanwhile, Wu Chang-shuo and Qi Bai-shi also had great artistic influence on many other major Korean painters. In this paper, the influence of these two greatest artists in history will be demonstrated, and also future development of Korean Art will be prospected. It has to conform to the times, seek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 and go into a new' Korean painting' era.
引文
① 中国第一部系统收录和介绍齐白石生平及共艺术的工具书,2004。
    ② 敖普安,李季焜.《齐白石辞典》页36.
    ① 敖普安,李季琨.《齐白石辞典》页42.
    ② 参照《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书与画》笫七期。
    ①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页356.
    ② 陈传席.《画坛点将录》.页45.
    ①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页337.
    ② 陈传席.《画坛点将录》.页55-57,或参考《江苏画刊》1999年4期。
    ③ 边平恕.《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吴昌硕篇》.页104
    ① 边平恕.《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吴昌硕篇》.页207.
    ② 参考刘江.《吴昌硕篆刻及其共刀法》
    ③ 齐白石.《齐白石画集-第二辑.》负123.
    ④ 敖普安,李季焜.《齐白石辞典》.页34.
    ① 陈传席.《画坛点将录》.页54.
    ① 参考王明明.《齐白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页330333.
    ② 陈传席《画坛点将录》.页55-57.
    ③ 或能看到介了平《齐白石“诗第一”》、《美术报》2012.5.12第16期。
    ④ 陈传席.《画坛点将录》.页54.
    ① 陈传席.《画坛点将录》.页45.
    ② 高居翰《齐白石与吴昌硕》—《齐白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0。笔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艺术史系荣誉退休教授。
    ③ 陈传席.《江苏画刊》,1999年4期。
    ① 韩国最初最大规模的抗日运动之一。
    ② 崔烈.《韩国近现代美术史学》.页53
    ③ 齐白石出生那年。
    ④ 韩国史称“8.15解放日”
    ⑤ 这时期与中国近代区分接近,参考:中国近代始十于1840年鸦片战争,现代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后。世界的近代是1640年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资本主义概念,现代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
    ⑥ 1392年至1910年间历程五百多年的韩国王朝。
    ① 1971年首尔新闻社主办的《东洋画6人展》始称。崔炳植《东洋美术事典》1989。“六大家”参照。
    ② 1910年前后。
    ③ 韩国油画领域创始人,曾担任过国会议员等职务。
    ④ 水彩画和油画、素描等总称,他入学于“西洋画”系。
    ⑤ 崔烈《韩国近现代美术史学》青年社2010。 53贝参考。这里说1908年。
    ⑥ 李光军.《美术》.齐耐石的韩国弟了—晴江金水基研究,2007年10期。
    ① 或金晴江,《东洋美术论丛》.页38.
    ① 金哨江.《东洋美术论从》.页3738.
    ② 金晴江.《东洋美术论从》.负39.
    ① 金主镇的号。
    ② 参考金永基《中国大陆艺术纪行》.页34.
    ③ 他于1890年赴台,1926年来韩国让韩国著名书画家、收藏家金容镇教学书画。
    ④ 此记录在韩国建国大学学术研究教授金相烨(音译) 《韩国近代古美术收藏品家》韩国近代美术市场史年表上能看到。还有参考美术评论家圭目 (1939-2007)《对话的画》韩国首尔:时空社.1999:121页。
    ① 《齐白石与金永基合影》(图11)看到。
    ② 参考金永基《东洋美术论从》页252.
    ③ 排斥日式画风,再鼎立韩国传统画风目的的美术组织机构。
    ① 陈传席.《画坛点将录》.页57
    ② 金晴江.《东洋美术论从》.页44-45.
    ③ 1980年韩国友—出版社出版的关十韩国美术形成与发展过程。
    ④ 原本1679年在中国木版彩色套初印,1695年完刊。又称《画传》,首次木板印出于清代。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编绘的画谱。其芥了园名称是李渔曾在南京营造别墅“芥了园”来源的,此画谱堪称中国的教科书。
    ① 敖普安,李季焜.《齐白石辞典》.页479.
    ② 敖普安,李季焜.齐白石辞典》.页479.
    ③ 参考金永基.《东洋美术论从》.页98-101.
    ① 参考崔炳植.《东洋美术事典》.页82.
    ② 参考金晴江.《东洋美术论丛》.页153-174.
    ① 原名《以使用韩国画名称为民族意识主体性确立的建议》
    ① 参考中国互联网《雅昌艺术》-《“中国画”名称的产生和变化》:“如果从战国帛画算起,我们民族的绘画已经有2300年以上的历史。当然,楚墓帛画肯定不是我国最早的绘画作品。它应该有一个很长的孕育、发展期。我们民族的绘画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但“中国画”却是一个新名词,这个词的历史并不长,把我们民族的绘画叫做“中国画”,是近百年内才出现的事。“中国画”这个词的产生是在“西洋画”出现之后。晚清画学著作中,只在谈论西洋绘画作品时,偶尔使用“中国画”这个词。
    ② 参考金晴江.《东洋美术论丛》.页170
    ① 明成皇后,她作为高宗皇帝的皇后,朝鲜末期政治上重要角色人物,闵泳翊的姑母。
    ② 一说共使用了40多个号.
    ③ 吴昌硕刻的《园丁生于某洞长于竹洞》(图29)能见到。
    ④ 相当于现在的首尔市长官职.
    ① 高宗皇帝的父亲李界应,高宗刚即位年幼,替他垂帘听政式摄政朝鲜。著名书画家。
    ② 1884年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等开化派主导的政变,试图成立新的国家。但仅仅过3天结束。
    ③ 参考《东亚日报》1997.12.24,李光杓记者报道。
    ④ 与闵泳翊一起韩国近现代代表墨兰对手。
    ① 参考金永基《东洋美术论丛》.页108
    ① 是闵泳翊的私宅兼吴昌硕、蒲华等海上l画派以及名人墨客扎堆的地方。
    ② 金圭镇口述,金永基笔录,《中国大陆艺术纪行》,艺耕产业社,1990年。
    ③ 吴昌硕刻的印章中最多见《千寻竹斋》作品,如(图表4、5、11、12、13、16、21、24、27)等可见到。
    ① 闵泳翊擅长墨兰画别称“兰丐”。
    ② 吴昌硕擅长治印别称“印丐”。他们互相叫这种称呼能推断他们之间的关系多么紧密。
    ③ 金晴江.《东洋美术论从》.页113.
    ④ 吴昌硕.《缶庐集》卷三.页13.
    ⑤ 参考崔炳植.《东洋美术事典》.页102闵泳翊部分。
    ① 可见于此书123页。
    ② 闵泳翊别号。
    ③ 徐星州,吴门弟子。
    ④ 记载在金永基《东洋美术论从》132-152页。还有更具体数据参考本文最后节段,吴昌硕给闵泳翊刻的主要作品目录。
    ① 只是《中国历代篆刻集粹》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一书中收录的。
    ① 边平恕.《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吴昌硕篇》.页195.
    ② 高宗皇帝父亲李昱应,世称他的墨兰法和闵泳翊墨兰是韩国近代两大巨星。
    ③ 边平恕.《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吴昌硕篇》.页195.
    ① 2013.11国立光州博物馆举办的《从竹林刮的风-风竹展》展出的作品。总共150余件韩国近现代和当代竹子画出品。相关报道《京乡新闻》2013.12.23。
    ① 参考《东亚日报》1988.05.16。
    ② 金正喜(1786-1856),朝鲜末期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考证学家、画家。字元春,号阮堂、秋史、礼堂、诗庵、果坡、老果、农丈人、宝覃斋、覃研斋、天竺古先生等截至2010年确认的540余个。
    ③ 参考《韩民族新闻》1997.05.12。
    ④ 《每日经济新闻》1984.05.14。
    ① 兴宣大院君李昰应韵号。
    ② 园丁、千寻竹斋闵泳翊另外的号
    ③ 《东亚日报》1992.07.18。
    ④ 《东亚日报》1987.10.20。
    ⑤ 《韩民族新闻》1995.09.22。
    ① 《东亚日报》1989.10.27。
    ② 《京乡新闻》1983.04.25。
    ③ 《东亚日报》1984.07.06。
    ① 《京乡新闻》1992.07.02。
    ② 《每日经济新闻》1985.01.24。
    ③ 《京乡新闻》1974.05.03。
    ④ 《京乡新闻》1966.09.03。
    ⑤ 参考此书117页。
    ① 边平恕.《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吴昌硕篇》.页206
    ① (图81)、(图82)、(图83)、(图84)、(图85)、(图86)、(图87)。
    ② 1917年编辑1928年出版的一部历代韩国书画人名辞典。槿域指韩国。
    ③ 全莹弼投资自产建立的民间最大的美术馆兼古书画研究机构。原名宝华阁,涧松是全莹弼的号。10余件韩国国宝级文物以及史上重要的文物收藏。
    ① 日本大正时期的书法家。
    ② 日本西京人,加入“西泠印社”活动。
    ③ (1917-2000)
    ④ 金洋东(1943-)、金永基(1911-2003)、金鹰显(1927-2007),田道镇(1948-)、郑基浩(1899-1989)。
    ⑤ 又还原使用原名“韩国篆刻协会”。
    ⑥ 《月刊美术》1993.3月期。《展开韩国现代篆刻》。
    ① 都是韩国历史上中心人物。
    ② 1987.06.27。
    ③ 《京乡新闻》1995.04.09。裴柄文记者报道。
    ④ 檀园 金弘道(1745-1806),惠园申润福(1758未详),吾园 张承业(1843-1897)的统称。
    ⑤ 参考,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2009年。376~383页
    ⑥ 南宋时期朱熹来集大成的儒家一派。又称宋学。
    ⑦ 清朝关于考证的源流、方法及其共原则的理论总结。至宋兴盛,至清全盛。核心思想是实事求是。
    ⑧ 秋史体”是金正喜(1786-1856)开创的朝鲜代表性书体之一。
    ① 但事实上他学画在而立之后。
    ② 边平恕.《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吴昌硕篇》.页208.
    ③ 边平恕.《中国书l画名家画语图解-吴昌硕篇》.页206.
    ④ 任佰年(18401896),名颐,原名小属,一说初名润,字佰年,号次远,浙江山阴(今绍兴),寄寓浙江萧山。⑤ 年因学费小楼仕女画,又自称“小楼”。少年时期,曾参加太平军旗手,这对他以后反映在给画中的思想观念起到过重要的影响。
    ⑥ 20世纪初期(1927年)时,一群画家活跃于上海地区,并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代表画家有虚谷、任熊、任熏、任颐(佰年)、吴昌硕等人。
    ⑦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页354-357.
    ⑧ 参考敖普安,李季琨.《齐白石辞典》.页477-482.
    ① 边平恕.《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吴昌硕篇》.页209.
    ① 参考崔炳植.《东洋美术事典》.280页张承业部分。
    ① 袁世凯密札中的有关记述编辑,本信为袁世凯致刘含芳密札,写于光绪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1885.12.25)。
    ① 1919年书法家金圭镇书写的墨迹宽3.6米,高21米的大字。另有《起法菩萨》、《天下奇绝》、《锦绣江山》等书法作品都是20米以上大字写出来的。
    ② 参考《海冈清国周游记》,金永基根据其父亲的手记整理撰写
    ③ 金晴江.《东洋美术论丛》.页25.
    ① 金永基.《东洋美术论丛》.23页也可见。
    ① 参考(图4)
    ② 参考(图5)
    ③ 。他就是金永基。
    ④ 金晴江.《东洋美术论从》.页33.
    ① 金圭镇口述,金永基笔录。《中国大陆艺术纪行》:艺耕产业社,1990年
    ② 金睛江.《东洋美术论从》.负34.
    ③ 金晴江.《东洋美术论从》.页35.
    ④ 余晴江.《东洋美术论从》.页38.
    ① 吕哓.《齐白石的收藏、信札、遗物及其他》。
    ② 《韩国大学新闻》.韩国首尔2012.09.17.
    ① 《中华文史网》http://ww.historychina.net/wszl/xlxh/2005-05-16/29266. shtml
    ② 读音(xiu),韩国式汉字。
    ① 边平恕.《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吴昌硕篇》.页164.
    ① 边平恕.《中国书画名家画语解-吴昌硕篇》.页164.
    ② 《岭南入保》.2012年12月18日
    ③ 多参考金永基《东洋美术论从》友一出版社,1999,徐丙五部分。
    ④ 《岭南日报》.2012年12月18日
    ① 朝鲜美术展览会的简称。
    ② 金晴江.《东洋美术论丛》.页175.
    ① 《岭南日报》.2012年12月18日。
    ② 《每日经济新闻》.1980年3月12日。
    一多参考《月刊书艺》.2000年1月期,文化编辑主刊郑泰洙(音译)文
    ② 边平恕.《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吴昌硕篇》.页162
    ① 多些参考《岭南日报》.2012年12月18日,金奉圭(音译)记者报道。
    ② 《东亚日报》,1998年7月20日。
    ① 二战以后产生的抽象绘画的倾向。
    ② 参考《东亚日报》.1973.05.03报道。
    ① 1967年作曲家尹伊桑、李应鲁等艺术家、大学教授194名在德国东柏林阴谋协助北朝鲜的对南工作案件。
    ① 1980年韩国西南部城市光州发生的大规模民主化示威活动。由政府军武力解散产生了很多民众伤亡
    ① 简称“国展”,相当于中国“全国美术展览会”,但“国展”每年举办两次。是新人画家的登龙门。
    ② 简称“艺总”,相当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但“艺总”是美术、文学、音乐、国乐、摄影、戏剧
    演艺、舞蹈协会等8个民间团体的联合机构。
    ③ 简称“美协”,相当于“中国美术家协会
    ④ 朝鲜中期名将,被称谓“救国的英雄”,尤其对日本侵略赫赫地贡献。
    ⑤ 参考《京乡新闻》.1992年3月25日。
    ① 参考《京乡新闻》。1999年5月26日,李大根(音译)记者。
    ① 参考《京乡新闻》。1982年7月8日报道。
    ① 1994年10月17日。
    ② 参考《京乡新闻》.1983年1月11日.李佣记者报道,《韩民族新闻》.1999年6月1日采访信息,《东亚日报》。1987年6月7日出版张遇圣的《盘龙轩珍藏印谱》相关消息等。
    ① 边平恕.《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吴昌硕篇》.页167.
    ① 参考《京乡新闻》.1999年5月26日,2007年8月16日,《韩民族新闻》.1999年6月1日等。
    ②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页338.
    ① 参考2010年月田美术馆学艺研究室长郑贤淑(音译)的《张遇圣和台湾画家傅狷夫合同展览》前言文章。
    ② 1983年1月11日。
    ① 1978年11月15日。
    ② 中国人民大学美术史系教授,博上生导师。著作有《陈传席文集》《中国山水画史》《中国绘绘画美学史》等。
    ③ 陈传席.《画坛点将录》.页45.
    ④ 参考《东亚日报》.1978年11月15日。
    ① 陈传席.《画坛点将录》.页55.
    ② 《东亚地区文人画传统来看月田的绘画世界》韩贞姬(音译-弘益大学艺术学系教授),《张遇圣书画艺术与海上画派传统》李柱贤(音译-明智大学美术史学系教授)等。
    ① 陈传席.《画坛点将录》.页55-57.
    ② 崔炳植.《东洋美术事典》、李圭日.《讲故事的绘画》记载生卒年于1882-1968。但是,本文采取1878年出生,因为他1960年创作的作品《富贵图》(图)看,写着年记1960、83岁
    ① 参考韩民族文化大百科、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出版。
    ② 《京乡新闻》.1990年3月23日。李载俊记者,李圭日《讲故事的绘画》.时空社出版,金永基.《东洋美术论丛》。
    ③ 读(mei)
    ④ 舒俊杰阐述。页93.
    ⑤ “支那”这个名称,起源于印度。印度古代人称中国为"chini",据说是来自“秦”的音译,中国从印度引进梵文佛经以后,要把佛经译为汉文,于是高僧按照音译把chini就翻译成“支那”。司为印欧语系的古罗马称中国为Sinoa,后来的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都是来自这个语源。
    ① 边平恕.《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吴昌硕篇》.页167.
    ② 《京乡新闻》.1957年8月25日。
    ① 《京乡新闻》.1964年12月5日。
    ② 金永基.《东洋美术论从》、《齐白石研究》.281页.
    ③ 现在的国务总理地位。
    ④ 实在他上海工业大学毕业,李成美、金廷禧.《韩国绘画史用语集》。
    ⑤ 崔炳植.《东洋美术事典》.54页.
    ① 《东亚日报》.1968年2月20日。
    ② 《京乡新闻》.1968年2月17日。
    ③ 在野作家就是没有参加过“国展”的艺术家,当时的制度当评委员和招待作家只能国展出身就可当。
    ④ 韩国学中央研究院.《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
    ⑤ 参考1927年12月22日纸面。
    ⑥ 《双鹤铭》是一本流传甚广的颜体楷书字贴。
    ① 孙荣镐(书画家/前檀国大学东洋画系讲师),月刊《时事Art&C》,2011年3月期。
    ② 参考1929年5月29日纸面。
    ③ 李郁华(1837-1902),出生于湖南新化县。清朝著名书法家
    ④ 均看到(图201)、(图205)、(图206)、(图208),其诗词出自于宋朝陈与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① 相关报道可见在《东亚日报》.1978年5月26日和《岭南日报》.金奉圭记者(音译)2013年1月1日的纸面。
    ① 高句丽、新罗、百济。
    ② 公元前37公元668,705年间朝鲜半岛北部及满洲一带支配。
    ③ 公元前18-公元660,678年间朝鲜半岛西南部支配。
    ④ 参考铆时浩论文《论中国山水画对韩国山水画的影响》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⑤ 公元前57-公元935,992年间朝鲜半岛东南部支配。
    ⑥ 生没年未详,新罗宣德女王与元成王年间渡过唐国得了画名的人物。
    ⑦ 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全书十卷,一种现代的“百科全书”,可分为对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与绘画理论的阐述、有关鉴识收藏方面的叙述、370余名画家传记三部分。
    ⑧ 北宋时期欧阳脩、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
    ⑨ 《新唐书》卷一六九《韦贯之传》,第16册。
    ⑩ 他与金弘道、申润福一起被称朝鲜后期三大画家之一。
    ① 画于1734年,韩国国宝217号文物,94.5cmx130.8cm,纸本水墨淡彩
    ① 韩国国宝216号文物,138.2 ccmx79.2cm。
    ① 柳时浩论文.《论中国山水画对韩国山水画的影响》.中央美术学院,2011。
    ① 金正喜文道“又非有胸中文字香、书卷气,不能现发于腕下指头”见于金正喜著,崔完秀译《秋史集》玄岩社,1980。
    ① 崔炳植.《Cyber美术批评和艺术世界-韩国现代美术的自然观研究》.2-2,2005。
    ① 李象范(1897-1972)、金殷镐(1892-1979)、卞宽植(1899-1976)、卢寿铉(1899-1978)、朴胜武(1893-1980)他们都是“书画美术院”出身,包括许百炼声誉“近代6大家”。但许百炼(1891-1977)去日本学习。
    ② 许炼是韩国南宗画的始祖,他儿子许滢继承他的画法,之后不断继承第六代,现在韩国南宗画脉的宗旨。韩国东南端一个岛屿“珍岛”所在的“云林山房”是他们继承画脉的根据地。尤其许炼非常崇拜王维和元黄公望,自己的名字炼改名为王维的维,黄的字“大痴”凭借当自己的号“小痴”
    ① 陈传席.《画坛点将录》.页45,或《江苏画刊》.1999年4期。
    ① 赵锡晋和安中植出发的近现代韩国绘画,可以说他们是第一代,然后他们的弟子“六大家”是第二代,即指以后的画家。
    ② 读音(xiu)
    ③ 成在烋(1915-1996)、朴鲁寿(1927-2013)、徐世钰(1929-)、李烈模(1933-)、李永燥(1935-)、金东洙(1935-2011)、金垣(1932-2002)、宋荣邦(1936-)、宋秀南(1939-2013)、林颂羲(1938-)。
    ④ 李钟祥(1938-)。
    ① 崔炳植.《Cyber美术批评和艺术世界-韩国现代美术的自然观研究》.4期,2005。
    ① 已引用过于洪善杓.《韩国画坛对齐白石画风的接受》,王明明《齐白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页419.
    ① 参考金容沃.《石涛画录》.页100.
    ② 全书18章,先讲原理,次述运腕,最终引出理论主张,构成完整有机的山水画理论体系。石涛(1641一约1718),山川章。
    柳时沽论文.《论中国山水画对韩国山水画的影响》.中央美术学院,2011。
    ③ 崔炳植.《东洋美术与自然观的关系-对象自然的东西方视差》,《月刊美术》2000年4月期。
    ① 1998年7月25日在京畿道城南举办的研讨会上首尔庆熙大学崔炳植教授发表的文章、《探索21世纪韩国文人画走进方向》韩国:1998、韩国联合新闻社1998.07.22、东亚日报1998.07.28
    ① 林逸鹏《废纸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128页。《废纸论》最先发表在2001年8月11日《美术报》,继而在2001年第6期《国画家》、2001年第6期《美苑》上发表。
    ② 引用了齐白石所提出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文句。
    ③ 参考侯开嘉《齐白石与吴昌硕恩怨史迹考辩》《荣宝斋》2013年1月期刊。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之中互相批评对方作品“皮毛”攻防故事来源。
    ④ 来源十齐白石的诗词“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哀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
    [1]敖普安,李季琨.齐白石辞典[M].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04:34,、36、42、479
    [2]中央美术学院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M].中国美术简史.中国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356
    [3]边平恕.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吴昌硕篇[M].中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5、104、164、167、195、206、207、208、209
    [4]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中国: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337、338
    [5]互联网百度百科[EB/OL].http://www.baidu.com
    [6]陈传席.画坛点将录[M].中国:三联书店.2009:40、42、45、5,4、55、57、58
    [7]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M].中国: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8]湘潭大学编辑部.齐白石研究[C]第一辑.中国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7
    [9]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中国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10]崔烈.韩国近现代美术史学[M].韩国首尔:青年社.2010:53
    [11]齐良迟.齐白石文集[M].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94
    [12]金晴江.为东洋美术论丛[M].韩国首尔:友一出版社.1999:21、22、28、35、38、39、44、99、113、129、153、165、213
    [13]齐白石.齐白石画集-第二辑[M].台湾台北:中华书画出版社.1973:123
    [14]刘治贵.中国绘画源流[M].中国: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1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6]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中国: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17]王明明.齐白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330、332、333
    [18]崔炳植.东洋美术事典[M].韩国首尔:甲乙出版社.1989
    [19]吴吕硕.吴吕硕作品集[M].中国: 西泠印社出版社.1998
    [20]段双喜.写生与当代[M].中国: 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21]邹建平.现代水墨二十年[M].中国: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2]周伟.中国美术简史[M].中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3]尚辉外.齐白石研究[C].中国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7
    [24]金永基.金晴江画选[M].韩国首尔:东洋美术研究所.1987
    [25]崔炳植.水墨思想与历史[M].韩国首尔:东文选出版社.2008
    [26]崔炳植.东洋绘画美学[M].韩国首尔:东文选出版社.2007
    [27]石涛.石涛画论[M]金容沃译.韩国首尔:通纳木(音译)出版社..1992:100
    [28]金永基.东洋美术论[M].韩国首尔:友一出版社.1980
    [29]晴江.朝鲜美术史[M].韩国首尔:金龙图书株式会社.1948
    [30]金永基.齐白石[M].韩国首尔:韩国民众书馆.1978
    [31]陈振濂.盛世鉴藏-吴昌硕专集[M].中国: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32]吴昌硕.中国历代篆刻集粹[M].中国: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33]韩玉涛.写意论[M].中国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34]高居翰.齐白石与吴昌硕[R]周蓉泽.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2010
    [35]李圭日.讲故事的绘画[M].韩国首尔:时空社.1999:121
    [36]崔烈.韩国近代美术的历史[M].韩国首尔:悦话堂.1998
    [37]李龟烈.近代韩国画的流动[M].韩国首尔:美珍社.1983
    [38]刘子瑞.齐白石绘画作品图录[M].中国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2006
    [39]吴昌硕刻.中国历代篆刻集粹-9[M].中国: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40]北京画院.齐白石三百石印朱迹[M].中国: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
    [11]齐白石研究编辑部、美术杂志社:编齐白石研究[C]第一集.中国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7
    [42]齐白石纪念馆编.齐白石研究丛刊[J].第四集.中国湘潭:齐白石纪念馆.2011
    [43]齐白石纪念馆编.齐白石研究丛刊[J].第五集.中国湘潭:齐白石纪念馆.2013
    [44]金容澈.齐白石对近现代韩国画的影响[R].韩国:
    [45]金永基.中国大陆艺术纪行[M].韩国首尔:艺耕产业社.1990
    [46]洪善杓.韩国画坛对齐白石画风的接受[R].韩国:
    [47]黎锦熙、胡适、邓广铭.齐白石年谱[M].中国:商务印书馆.1949
    [48]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中国:唐代.847-859年间:第一卷、第九卷
    [49]欧阳脩外.新唐书[M].中国:北宋.1060:卷一六九,第16册
    [50]柳时浩.论中国出水画对韩国出水画的影响[C].中国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1
    [51]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M].中国:清代
    [52]贾德江外.中国十大名画家画集[M].中国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
    [53]张婷婷.中国传世名画[M].中国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3
    [54]齐白石,齐白石画集(上下)[M].中国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55]齐白石,齐白石画集[M].中国: 中国美术出版社.2001
    [56]吴吕硕.吴吕硕画集[M].中国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3
    [57]刘硕基(音泽).南吴北齐比较研究[D].韩国光州:湖南大学.2007
    [58]郭熙.林泉高致[M].中国:北宋
    [59]张彦远外.中国画论选集[M]金基珠译.韩国首尔:美术文化.2007
    [60]智顺任.依靠中国画论之绘画美学[M].韩国首尔:美术文化.2005
    [61]金泰万.平易了解的中国文化[M].韩国首尔:多乐园.2011
    [62]斯舜戚.百年画坛钩沉[M].中国,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55
    [63]李秀雄、金经一.中国文化的理解[M].韩国首尔:大韩教科书. 2003:299-300、305
    [64]金夏中.腾飞的龙-中国[M].韩国首尔Vision & Leadership出版社.2003
    [65]李耳.老子-道德经[M].中国:上篇第8章
    [66]韩国民族文化大百科.韩国学中央研究院[EB/OL] http://encykorea.aks.ac.kr/
    [67]胡孝群、吴蕾.新编中国概况[M].中国北京: 线装书局.2008:179
    [68]洪善杓.韩国近代美术史[M].韩国首尔:时空ART出版社.2009:230-233
    [69]童中焘.中国画画什么[M].中国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98-99,233
    [70]李洪渊.(音译)月刊书艺文人画[.J].韩国首尔:2007年5月期67号
    [71]崔灿植.探索21世纪韩国文人画走进方向[R].韩国:1998
    [72]林逸鹏.废纸论[M].中国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128、133
    [73]金正喜.秋史集[M]崔完秀泽.韩国首尔:玄岩社:.1980
    [74]江苏画刊[J].中国:1999年4期
    [75]月刊美术[J].韩国:2000年4月期
    [76]刘江.吴昌硕篆刻及其刀法[M].中国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00
    [77]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M].卷1.中国上海:三联书店.2005:315
    [78]郭廷以.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M].卷5.中国北京:1972:3133
    [79]东亚日报[N].韩国首尔
    [80]京乡新闻[N].韩国首尔
    [81]每日经济新闻[N].韩国首尔
    [82]首尔经济新闻[N].韩国首尔
    [83]韩国联合新闻社[N].韩国首尔
    [84]韩国日报[N].韩国首尔
    [85]朝鲜日报[N].韩国首尔
    [86]中央日报[N].韩国首尔
    [87]韩民族新闻[N].韩国首尔
    [88]季刊美术[J].韩国首尔
    [89]月刊美术[J].韩国首尔1993.3月期。
    [90]美术世界[J].韩国首尔
    [91]选美术[J].韩国首尔
    [92]美术报[J].中国杭州
    [93]江苏画刊[J].中国南京
    [94]互联网雅昌艺术[EB/OL].中国北京
    [95]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中国: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376-381
    [96]中华文史网[EB/OL]http://www.historychina.net/wszl/xlxh/2005-05-16/29266. shtml
    [97]韩国大学新闻[N].韩国首尔2012.09.17
    [98]岭南日报[N].韩国大邱
    [99]月刊书艺[J].韩国首尔2000.1月期.韩国首尔
    [100]李成美、金廷禧.韩国绘画史用语集[M].韩国首尔:Dahal Midieo出版社.2003
    [101]李忠烈.涧松全莹弼-韩国珍宝收集故事[M].韩国首尔:图书出版金永社.2010
    [102]月刊Art & C[J]韩国首尔:2011年3月期。
    [103]陈与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M].中国:宋代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