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沐氏家族墓葬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京将军山南麓一带已发现12座明代沐氏家族墓,云南呈贡也曾发现1座和南京地区墓葬形制一致的沐氏成员墓。这些墓葬的时间跨度达217年,在墓葬形制、设施和随葬器物等方面表现出一些共性特征,同时在两百余年间也存在演变。本文依据迄今所发现的沐氏家族墓葬材料,结合其他明墓的发现情况和文献记载,对墓葬形制、墓葬设施及随葬器物的渊源、丧葬功能、演变和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沐氏家族墓葬的考古发掘情况和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目前的学术研究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等做了说明。
     第二章分别对墓葬形制和墓葬设施进行了统计、比较和分析。
     沐氏家族墓葬采用的是横券中(前)室加纵券后室的结构,为实现夫妻合葬,男性成员的墓中均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形制一致的长方形后室。沐氏所采用的这种结构可能曾对其他一些实行夫妻合葬的大型砖室墓产生过影响,但程度有限。虽然墓葬形制变化不大,但在200余年间,墓葬规模和面积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墓葬设施包括地面和地下两部分。根据文献记载和其他明墓遗存,沐氏家族墓地中曾存在神道、石刻和享堂等地面建筑,本文对相关制度进行了探讨。地下设施包括甬道、石门、石架、石台、祭台、棺床和壁龛等,本文重点探讨了它们的演变和丧葬功能。
     第三章综合其他明墓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对沐氏随葬器物中的墓志、陶缸、官制明器、金银冥钱和日用品等进行了分析。沐氏家族墓志均为两石相合形,一般放置在前室,墓志的大小与身份等级无关,但墓志篆盖者、撰写人的品衔大多与墓主人生前的地位相应。陶缸一般放置于横中(前)室或后室内的东南角,内盛灯油,有庇佑后人的祈愿。官制明器除出土的铜、锡明器之外,还应包括木质的人俑、家具和仪仗类明器,以及纺织类明器。后室中常出土金、银冥钱,从其他明墓的发现来看,冥钱的大小、数目与墓主身份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与个人财力有关。
     第四章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一,通过对墓葬规模、形制和设施的分析,推测M15的年代大致在明代中晚期。其次,综合考古实物和文献记载,南京将军山墓地虽以埋葬嫡长子为主,但这一规则执行得并不严格,一部分庶出成员和无爵位者也葬入将军山;同样地,虽然有部分沐氏成员葬于云南,但除了嫡庶或爵位方面的“先天”因素外,也存在一些现实的、偶然的原因,如后人年幼,无法承担扶柩归宁的重任。第三,对明代家族墓地的排列方式进行了综合分析,推测当时盛行“昭穆”之风,但实际上“昭穆”之制执行得并不严格,在沐氏家族墓地的排列方式上,辈分和风水因素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结语对本文的研究收获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不足之处。
12Mu's tombs, which are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slope of JIANGJUN Mountain in Nanjing, have been excavated since1950s. Besides, another Mu's tomb was excavated in Chenggong County, Yunan Province. These tombs belonged to member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of Mu's family, and were built during more than200years in the Ming Dynasty. When it comes to the structures, facilities and funerary objects, they look similar to each other.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re also obvious. Based on the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structures, the facilities, the funerary objects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of Mu's tombs.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1, the preface, mak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excavation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about the Mu's tombs, provide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history, and explain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thesis and the source of data.
     Chapter2focuses on the structures and facilities of the Mu's tombs.
     Most of the Mu's tombs includes one traversing chamber and two or more paratactic longitudinal chambers. These longitudinal chambers were built for couples so that husband and wife (or wives) could be buried together. The structure of Mu's tombs had a few influences on some other tombs which also built for couples in the Ming Dynasty. Although the structure remained stable during more than200years, the size of tombs was getting smaller.
     The facilities of Mu's tombs are separated into two parts in this thesis, the overground and the underground.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other relics, there were sacred paths, stone sculptures, and ancestral halls in the Mu's cemetery at the beginning. The underground facilities mainly included paved passage, stone door, stone shelf, stone table, sacrificial altar, coffin platform, niche, etc. The thesis does a research into the origin, evolution and funeral function of them.
     Chapter3analyses the funerary objects such as epitaphs, pottery jars, objects made by official departments, funerary gold/silver coins and articles of daily use. All of the Mu's epitaphs were composed of two pieces of carved stone and usually unearthed from the fore chambers. The size of epitaph was not related to the occupants' ranks, while what was really related to ranks was the writer. The pottery jars were used for lighting as oil container, and usually unearthed at the southeast corner of chamber. Besides the unearthed cupreous and stannic objects, the official departments provided wooden entourage figures, wooden furniture models and textiles to Mu's main members. The gold and silver coins were near to the coffin, and the quantity of them depended on the wealth of the occupant.
     Chapter4discusses several relevant topics, such as the time when M15was built, the reasons some Mu's members were buried in Yunnan, the arrangement of family tombs in the Ming Dynasty. First, according to compare the structure and facilities of M15with the others, the autho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M15was built in middle or late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occupant was probably one of MU Cheng, MU Zeren and MU Changzuo. Second, where the members buried did not totally depend on the consanguinity, though the cemetery at JIANGJUN Mountain was mainly built for the eldest sons born of the legal wife. Third, the arrangement of family tombs in the Ming Dynasty was actually decided by the generation and divination, instead of the so-called Zhao Mu(昭穆)system.
     The last chapter makes a brief summary of this thesis.
引文
1[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二十六《沐英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756-3766页。
    2《明史》卷一百二十六《沐英传》,第3761页。
    1发掘简报中将此墓主人定为沐英九世孙沐昌祚,南京市博物馆邵磊先生撰文推定墓主人应为沐英八世孙沐朝辅,本文赞成此论。邵磊:《明黔国公沐昌祚墓辨讹及其相关问题》,《东南文化》2011年第1期。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江宁区委员会编:《江宁历史文化大观》,南京出版社,2008年,第312页。
    2龚巨平:《南京明代西宁侯宋晟家族墓及相关问题》,《学耕文获集——南京市博物馆论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4页。
    3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江宁县明沐晟墓清理简报》(附载沐英墓),《考古》1960年第9期。
    1南京市博物馆编:《南京市博物馆藏印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78页。
    2《南京博物院发掘明黔宁王沐英墓及牛首山古墓》,《历史教学》1951年第1期。
    3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江宁县明沐晟墓清理简报》(附载沐英墓),《考古》1960年第9期。
    4沐晟墓的墓向,简报中称为315。,但与简报中“左(东)”、“右(西)等描述矛盾,据简报中所绘平面图,墓向应为225。。
    1周保华、华国荣、马涛:《南京江宁将军山明代沐氏家族墓》,《2008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172-175页。
    2贺云翱:《明英国公张辅女张氏圹志考释》,未刊稿。“张氏圹志”志文:故张氏圹志/大明武臣英国公张辅女,讳妙华,年十有/八,嫁为/黔国公沐氏冢妇,甫十八,阅月娠/而未育,永乐乙未六月七日壬申/中暴风卒,三日而殓,既殓七日,壬/午葬江宁县长泰北乡观音山之/原,从祔于先茔/黔宁昭靖王神道之右,礼也。其夫俨,/哀以志石固安于永久。
    1周保华、华国荣、马涛:《南京江宁将军山明代沐氏家族墓》,《2008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172-175页。
    2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市明黔国公沐昌祚、沐睿墓》,《考古》1999年第10期。
    1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市明黔国公沐昌祚、沐睿墓》,《考古》1999年第10期。
    1周保华、华国荣、马涛:《南京江宁将军山明代沐氏家族墓》,《2008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172-175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江宁区委员会编:《江宁历史文化大观》,南京出版社,2008年,第370页。
    2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王家营明清墓清理报告》,《考古》1965年第4期。
    1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王家营明清墓清理报告》,《考古》1965年第4期。
    2[明)佚名:《故沐夫人方氏墓志铭》,收于程敏政编《皇明文衡》卷八十九,《四部丛刊初编缩本》第430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689页。
    3[明]倪岳:《黔国公赠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师谥武僖沐琮墓志铭》,收于焦竑编《国朝献征录》卷五,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第155页。
    4(明]林瀚:《参将锦衣都督指挥使沐公神道碑》,收于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54页。
    1沐择仁墓志已出土,全文载于周维林、许长生、邵磊:《明黔宁王沐英家族成员墓志考》,《江宁出土历代墓志考释》,南京出版社,2011年。
    2[明]夏言:《镇守云南总兵官征南将军太子太傅黔国公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敏靖沐公神道碑》,收于《夏桂洲先生文集》卷十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5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25页。
    3(明]陈建辑、江旭奇补:《皇明通纪集要》卷五十六,乙丑八月条,台湾文海出版社,1988年,第2485页。
    4(明]李贤:《特进荣禄大夫征南将军右军都督府右都督沐公神道碑铭》,收于程敏政编《古穰集》卷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98页。
    5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王家营明清墓清理报告》,《考古》1965年第4期。
    6邵磊:《南京出土明初勋贵及其家族成员墓志考》,《文献》2010年第3期。
    7邵磊:《明黔国公沐昌祚墓辨讹及其相关问题》,《东南文化》2011年第1期。
    8周维林、许长生、邵磊:《明黔宁王沐英家族成员墓志考》,《江宁出土历代墓志考释》,南京出版社,2011年。
    1贺云翱:《江苏明代墓葬的发现及类型学分析》,《南方文物》2001年第2期。
    2夏寒:《明代江南地区墓葬研究》[D],南京大学,2006年。
    3夏寒:《南京地区明代大型砖室墓形制研究》,《东南文化》2007年第1期。
    4董新林:《明代诸侯王陵墓初步研究》,《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4期。
    5刘毅:《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
    1孔繁峙:《试谈明墓随葬梅瓶的使用制度》,《文物》1985年第12期。
    2吴水存:《南京及其它地区明墓出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研究》,《景德镇陶瓷》1993年Z1期。
    3朱兰霞:《南京地区出土宋、明梅瓶之研究》,《南方文物》2000年第4期。
    4程晓中:《南京明代贵族墓葬出土梅瓶研究》,《收藏家》2000年第9期。
    5白宁、王泉:《从南京市博物馆藏明代玉带论及明代玉带的使用制度》,《中国隋唐至清代玉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华慈祥:《明代玉带形制及相关问题刍议》,《中国隋唐至清代玉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7李建军:《明代云南沭氏家族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
    8邵磊、刘义庆:《云南沐氏与花岩寺——从南京花岩寺钟铭的发现谈起》,《南方文物》2004年第2期。
    1(明]申时行等修、赵用贤等纂:《大明会典》卷二百三《工部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册第425-429页。
    2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市明蕲国公康茂才墓》,《考古》1999年第10期。
    3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市唐家凹明代张云墓》,《考古》1999年第10期。
    4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市南郊两座大型明墓的清理》,《考古》1999年第10期。
    5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两座明墓的清理简报》,《华夏考古》2001年第2期。
    6贺云翱:《江苏明代墓葬的发现及类型学分析》,《南方文物》2001年第2期。
    7沭英墓志全文载于邵磊:《南京出土明初勋贵及其家族成员墓志考》,《文献》2010年第3期。
    8(明]王景:《皇明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追封黔宁王谥昭靖沐公神道碑》,收于程敏政编《皇明文衡》卷七十三,《四部丛刊初编缩本》第430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577页。
    9周维林、许长生、邵磊:《明黔宁王沐英家族成员墓志考》,《江宁出土历代墓志考释》,南京出版社,2011年。
    10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江宁县明沐晟墓清理简报》(附载沐英墓),《考古》1960年第9期。
    1周维林、许长生、邵磊:《明黔宁王沐英家族成员墓志考》,《江宁出土历代墓志考释》,南京出版社,2011年。
    2[明]胡淡:《定边伯沐公神道碑》,收于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46页。
    3[明]吴节:《袭封黔国公谥荣康沐公斌神道碑》,收于焦竑编《国朝献征录》卷五,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第153页。
    4[明]李贤:《特进荣禄大夫征南将军右军都督府右都督沐公神道碑铭》,收于程敏政编《古穰集》卷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4册,第598页。
    5[明]王(?):《荣禄大夫右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沐公神道碑铭》,收于《思轩文集》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32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57页。
    6[明]倪岳:《黔国公赠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师谥武僖沐琮墓志铭》,收于焦竑编《国朝献征录》卷五,第155页。
    7[明]蒋冕:《黔国公谥庄襄沐公崑墓志铭》,收于焦竑编《国朝献征录》卷五,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第157页。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江宁区委员会编:《江宁历史文化大观》,南京出版社,2008年,第370页。
    9沐崧墓志文中对丧葬之事记载简略,仅言“公之诸子葬公于此”。
    1《明史》卷五十九《礼十三·凶礼二》,第1467页。
    2《大明会典》卷二百三《工部二十三》,第4册第423、426页。
    3周维林、许长生、邵磊:《明黔宁王沐英家族成员墓志考》,《江宁出土历代墓志考释》,南京出版社,2011年。
    1[明]佚名:《故沐夫人方氏墓志铭》,收于程敏政编《皇明文衡》卷八十九,《四部丛刊初编缩本》第430册,第689页。
    2[日)远藤隆俊:《宋元宗族的坟墓和祠堂》,《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九卷,2008年,第63-77页。
    3徐达家族墓材料见南京市博物馆:《明中山王徐达家族墓》,《文物》1993年第2期;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市博物馆:《明徐达五世孙徐俌夫妇墓》,《文物》1982年第2期。
    1宋晟家族墓材料见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中华门外明墓清理简报》,《考古》1962年第9期;沈彭年:《东善桥娘娘坟发现宣德瓷瓶》,《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10期;李徒:《乌山驸马墓》,《南京史志》1986年第6期;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南郊明墓清理简报》,《南方文物》1997年第1期。
    1朱晓艳:《明代两京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第25页。
    2夏寒:《南京地区明代大型砖室墓形制研究》,《东南文化》2007年第1期。
    3山东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长清县文物管理所:《山东长清县明德王墓群发掘简报》,《考古学集刊》第11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第221-241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馆等:《成都凤凰山明墓》,《考古》1978年第5期。
    2薛登、方全明:《明蜀王和明蜀王陵》,《四川文物》2000年第5期。
    3M2与M6未经发掘,调查结果见山东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长清县文物管理所:《山东长清县明德王墓群发掘简报》,《考古学集刊》第11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第221-241页;刘毅:《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第307页。
    1刘毅:《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第319页。
    2《大明会典》卷二百三《工部二十三》,第4册第425页。
    1《明史》卷六十《礼十四·凶礼三》,第1487页。
    2《大明会典》卷二百三《工部二十三》,第4册第426页。
    3[明]王景:《黔宁昭靖王祠堂记》,收于徐竑编《皇明名臣琬琰录》卷三,台湾文海出版社,1970年,第75页。
    4[明]雷礼辑:《皇明大政纪》卷四,洪武二十六年五月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84页。
    5[明]王直:《定远忠敬王庙碑》,收于刘文征《滇志》卷二十四《艺文志·碑类》,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818-820页。
    6[明]夏言:《重修黔宁定远二王庙碑》,收于《夏桂洲先生文集》卷十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5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26页。
    1《大明会典》卷二百三《工部二十三》,第4册第423页。
    2《大明会典》卷二百三《工部二十三》,第4册第425页。
    3 [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一百四《礼部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186页。“吴元年”为1367年。
    1目前仅沐斌墓三个后室中,左右两个后室是用长方形砖封砌,其余十座墓的后室前过道内均是以石门封闭。
    2南京市博物馆:《南京明汪兴祖墓清理简报》,《考古》1972年第4期。
    3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两座明墓的清理简报》,《华夏考古》2001年第2期。
    4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市戚家山明墓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第10期。
    5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太平门外岗子村明墓》,《考古》1983年第6期。
    1刘毅:《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第76页;夏寒:《明代江南地区墓葬研究》[D],第22页。
    2刘毅:《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第76页。
    3山东省博物馆:《发掘明朱檀墓纪实》,《文物》1972年第5期。
    4薛登、方全明:《明蜀王和明蜀王陵》,《四川文物》2000年第5期。
    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江夏区博物馆:《武昌龙泉山明代楚昭王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2期。
    6江西省博物馆:《江西南城明益王朱祜槟墓发掘报告》,《文物》1973年第3期。
    7徐兴万、余家栋、刘林:《明乐安昭定王墓清理纪实》,《南方文物》1993年第3期。
    8河南省博物馆、新乡市博物馆:《新乡明潞简王墓调查简报》,《中原文物》1978年第3期。
    1《大明会典》卷二百三《工部二十三》,第4册第427页。
    2本文以洪武至永乐为早期(1368-1424),洪熙至正德为中期(1425-1521),嘉靖至崇祯为晚期(1522-1644)。
    3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幕府山宋墓清理简报》,《文物》1982年第3期。
    4镇江市博物馆:《镇江市南郊北宋章岷墓》,《文物》1977年第3期。
    5南京市博物馆:《江浦黄悦岭南宋张同之夫妇墓》,《文物》1973年第4期。
    6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发现元代鲜于枢墓》,《文物》1990年第9期。
    1(明)王文禄:《葬度》杂辨条,中华书局,1991年,第12页。
    2南京市博物馆:《南京明代吴祯墓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9期。
    3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太平门外岗子村明墓》,《考古》1983年第6期。
    4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市戚家山明墓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第10期。
    5蚌埠市博物展览馆:《明汤和墓清理简报》,《文物》1977年第2期。
    6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市南郊两座大型明墓的清理》,《考古》1999年第10期。
    7南京市博物馆:《明中山王徐达家族墓》,《文物》1993年第2期。
    1南京市博物馆:《南京邓府山明代福清公主家族墓》,《南方文物》2000年第2期。
    2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中华门外明墓清理简报》,《考古》1962年第9期。
    3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市南郊两座大型明墓的清理》,《考古》1999年第10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定陵》,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0页。
    5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县文物局:《江陵八岭山明代辽简王墓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8期。
    6陈文华:《江西新建明朱权墓发掘》,《考古》1962年第4期。
    7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明代蜀僖王陵发掘简报》,《文物》2002年第4期。
    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钟祥市博物馆:《湖北钟祥明代梁庄王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5期。
    9江西省文物工作队:《江西南城明益定王朱由木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2期。
    10《明史》卷一百十三《后妃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3517页。
    11南京的司礼监太监金英墓、河北涿县司礼监太监牛玉墓中的棺床均为须弥座,但比较少见,且从二人墓葬的其他因素来看,这两座墓有不少逾制之举。华东文物工作队:《南京南郊英台寺山明金英墓清理记》,《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12期;保定地区博物馆:《明两京司礼监太监牛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2期。
    12除皇陵和亲王、郡王的墓葬外,位于西安的辅国将军朱秉橘家族墓中的棺床也为须弥座,并雕有精美纹饰,可见这种棺床形制的应用等级应不止于亲王墓葬。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西安明代秦藩辅国将军朱秉橘家族墓》,《文物》2007年第2期。
    1发掘沐瓒墓时壁龛内的情况见夏寒:《明代江南地区墓葬研究》[D],第28页。
    2[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8页。
    3[明]王文禄:《葬度》杂辨条,第11页。
    1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南郊明墓清理简报》,《南方文物》1997年第1期。
    2同1。
    3朱江:《江苏南部宋墓纪略》,《考古》1959年第6期。
    1《大明会典》卷九十九《丧礼四》,第3册第39页。
    2《大明会典》卷二百三《工部二十三》,第4册第427页。
    1邵磊:《南京出土明初勋贵及其家族成员墓志考》,《文献》2010年第3期。
    2周维林、许长生、邵磊:《明黔宁王沐英家族成员墓志考》,《江宁出土历代墓志考释》,南京出版社,2011年。
    3贺云翱:《明英国公张辅女张氏圹志考释》,未刊稿。
    4同2。
    5同2。
    6除以注释标注者外,其余墓志资料均来自发掘简报。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定陵》,第230页。
    8江西省文物工作队:《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夫妇合葬墓》,《文物》1982年第8期。
    1《大明会典》卷二百三《工部二十三》,第4册第426页。
    2《大明会典》卷九十八《丧礼三》,第3册第24页。
    1周丽娟:《整理新中国上海出土墓志的几点心得》,《上海博物馆集刊》2002年第9期。
    2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西南城明益庄王墓出土文物》,《文物》1959年第1期。
    3襄樊市考古队、谷城县博物馆、南漳县博物馆:《明襄阳王墓调查》,《江汉考古》1999年第4期。
    4同3。
    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西安明代秦藩辅国将军朱秉橘家族墓》,《文物》2007年第2期。
    6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三座伊藩家族墓发掘简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4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定陵》,第184页。
    2宋晟家族墓中,M1、M2、M4、M5及M6均出土陶缸。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中华门外明墓清理简报》,《考古》1962年第9期。
    3《大汉原陵秘葬经·辨掩闭骨殖篇》,见于徐苹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读<大汉原陵秘葬经>札记》引文,《考古》1963年第2期。
    1《明史》卷二百六十二《汪乔年传》,第6782页。
    2《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二:“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军器,专设军器局,军装,设针工局,鞍辔,设鞍辔局掌管。”卷一百九十:“曰营缮所,木工。曰宝源局,金工。”卷二百一:“洪武二十六年定,凡供用器物及祭祀器皿,……若金、银、铜、铁等器,隶宝源局。……竹木,隶营缮所。”卷一百八十一:“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宫殿门舍墙垣,如奉旨成造及修理者,……殊漆彩画,隶营缮所。”第4册第307、293、409、193页。
    1朱晓艳:《明代两京制研究》[D],第22页。
    1 (战国赵]荀子:《荀子》,《诸子集成》第1册,长春出版社,1999年,第192页。
    2《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第3242页。
    3(明)徐一夔等:《明集礼》卷三十七《凶礼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5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4(明]吕震等:《宣德鼎彝谱》,中华书局,1985年。
    1[明]项元汴:《宣炉博论》,《宣德彝器图谱》,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439-440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定陵》,第220页。
    1王纪洁:《压胜钱及相关问题略论》,《中国钱币》2004年第4期。
    2霍宏伟、董留根:《洛阳出土唐代开元通宝金银钱之考察》,《中国钱币》2001年第1期。
    3(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卷七《石笋行》:“乾宁二年,蜀州刺史节度参谋李师恭治第于成都锦浦里北门,……于其堂北凿地五六尺,得大冢,砖甓甚固,于砖外得金钱数十枚,各重十八铢,不知谁氏墓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02页。
    4刘敏:《四川华蓥市南宋安丙墓地出土的钱币》,《中国钱币》2000年第4期。
    5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苏州博物馆:《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6期。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定陵》,第164、175页。
    1“生器”一词,见于《荀子·礼论篇第十九》:“具生器以适墓,象徙道也。略而不尽,貌而不功。生器文而不功,明器貌而不用。”杨柳桥《荀子诂译》注曰:“生器,生时所用之器。”齐鲁书社,1985年,第543页。
    1参见白宁、王泉:《从南京市博物馆藏明代玉带论及明代玉带的使用制度》,《中国隋唐至清代玉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华慈祥:《明代玉带形制及相关问题刍议》,《中国隋唐至清代玉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张瑶、王泉:《南京明墓出土金簪初探》,《故宫文物月刊》第234期,2002年9月;孙机:《明代的束发冠、(?)髻与头面》,《文物》2001年第7期;扬之水:《明代头面》,《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4期;何继英:《上海明墓出土戒指》,《上海文博论丛》,2011年第1期。
    1[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卷,中华书局,1988年,第202页。
    2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临安板桥的五代墓》,《文物》1975年第8期。
    3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明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228页。
    1[清]梁廷柟:《藤花亭镜谱》卷四,宋长命富贵镜条,《续修四库全书》第11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8页。
    2何继英:《上海明墓出土“长命富贵”铜镜》,《上海文博论丛》,2003年第4期。
    3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明墓》,第230页。
    4夏寒:《明代江南地区墓葬研究》[D],第67页。
    5陶红:《桂林两座纪年墓出土的梅瓶探析》,《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六辑,紫金城出版社,2000年,第40页。
    6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东善桥明清墓地发掘简报》,《南方文物》1999年第4期。
    1长、宽与面积均为近似值。
    1[明]李贤:《特进荣禄大夫征南将军右军都督府右都督沐公神道碑铭》,收于程敏政编《古穰集》卷十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4册,第598页。
    2[明]林瀚:《参将锦衣都督指挥使沐公神道碑》,《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第354页。
    3周维林、许长生、邵磊:《明黔宁王沐英家族成员墓志考》,《江宁出土历代墓志考释》,南京出版社,2011年。
    4[明]倪岳:《黔国公赠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师谥武僖沐琮墓志铭》,收于焦竑编《国朝献征录》卷五,第155页。
    5[明]夏言:《镇守云南总兵官征南将军太子太傅黔国公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敏靖沐公神道碑》,收于《夏桂洲先生文集》卷十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5册,第25页。
    6[明]陈建辑、江旭奇补:《皇明通纪集要》卷五十六,乙丑八月条,第2485页。
    7同4。
    8同5。
    9沐诚神道碑:“配徐氏,赠夫人”;沐择仁墓志:“南宁伯毛公重其器,许以子妻之”;沐昌祚娶妻情况不详。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江宁区委员会编:《江宁历史文化大观》,南京出版社,2008年,第370页。
    1多代人葬入一座墓内的家族墓不涉及墓葬排列方式,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
    2关于家族墓地的起源和发展,可参见徐苹芳:《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陵园和茔域》,《考古》1981年第6期;李如森:《汉代家族墓地与茔域上设施的兴起》,《史学集刊》1996年第1期;韩国河:《论秦汉魏晋时期的家族墓地制度》,《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2期;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第二章第三节《家族墓地制度》,陕西人民出版,1999年,第245-265页。
    3徐苹芳:《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陵园和茔域》,《考古》1981年第6期。其他论及到这一时期家族墓葬排列方式的论文有李蔚然:《论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葬地选择和排位方式》,《考古》1983年第4期;宿白:《北魏洛阳城与北邙陵墓一鲜卑遗迹辑录3》,《文物》1978年第7期;马忠理:《磁县北朝墓群——东魏北齐陵墓兆域考》,《文物》1994年第11期。
    4沈睿文:《关中唐陵陵地秩序研究》,《唐研究》卷9,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90页。
    5程义:《关中唐代墓葬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第205-208页。
    6“五音姓利”说早在汉代就以出现,有研究者认为西汉帝陵的排列即是受此影响,唐陵的排列也是对西汉帝陵排列方式的效仿。参见沈睿文:《西汉帝陵陵地秩序》,《文博》2001年第3期。
    7冯继仁:《论阴阳堪舆对北宋皇陵的全面影响》,《文物》1994年第8期。
    8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2002年。
    1[宋]邵伯温:《河南邵氏闻见前录》卷二十,中华书局,1985年,第147页。
    2据《图解校正地理新书》,吕、富、包姓均属羽音,适合的葬位为子孙墓在祖墓的西南、西北,而考古发掘表明这三处墓地均不是如此排列的。参见[宋)王洙等:《图解校正地理新书》,台湾集文书局,1985年。
    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蓝田五里头北宋吕氏家族墓地》,《考古》2010年第8期。
    4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富弼家族墓地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08年第6期。
    5南宋时期,因包拯墓和夫人董氏墓屡经盗掘,包氏后人对其进行过一次迁葬,迁葬墓在原葬墓西南32米,本文所指包拯墓为其原葬墓。安徽省博物馆:《合肥东郊大兴集北宋包拯家族墓群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第三辑,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54-178页。
    1刘毅:《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第89页。
    2正统十四年(1449),英宗亲征瓦刺被俘,其弟朱祁钰即位,为景帝。八年后,英宗复辟,不承认朱祁钰的帝位,废其生前在天寿山预造的陵墓,以亲王之制葬于西山。
    3参见《明世宗实录》卷一八五,嘉靖十五年三月乙卯条,第3924-3925页;《明神宗实录》卷一六六,万历十三年闰九月丙午条,第3011页。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
    4[清]徐乾学:《读礼通考》卷九十三,光宗庆陵条引《芹城小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60页。
    5崇祯生前没有预造陵墓,自缢后被葬于贵妃田氏墓中。
    6《大明会典》卷二百三《工部二十三》,第4册423页。
    1江西省博物馆等:《江西明代藩王墓》,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122页。
    2江西省博物馆等:《江西明代藩王墓》,第133页。
    3江西省文物工作队:《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夫妇合葬墓》,《文物》1982年第8期;江西省文物工作队:《江西南城明益定王朱由木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2期。
    4王瀚章:《明秦藩王墓群调查记》,《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二辑,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188-194页。
    5襄樊市考古队、谷城县博物馆、南漳县博物馆:《明襄阳王墓调查》,《江汉考古》1999年第4期。
    6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明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
    1以已发掘的墓葬数量为准,并视夫妇并列相邻而葬的两座或两座以上的浇浆墓为一座墓。
    2无锡市锡山区文管办:《鸿声前房桥钱氏家族墓清理简报》,《东南文化》2007年第1期。
    3广东省博物馆、东莞市博物馆:《广东东莞明罗亨信家族墓清理简报》,《文物》1991年第11期。
    4无锡博物馆:《江苏无锡青山湾明黄钺家族墓》,《考古学集刊》第3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05-217页。
    5上海市文物管理文员会:《上海明墓》,第5-15页。
    6唐时升家族墓已探明有20座32穴,仅发掘了其中的1、2、4、5号墓,但据出土的《唐氏第墓》和《唐氏世系》,可以确定家族墓葬的排列方式。
    7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卢湾区明潘氏墓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8期。
    8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明墓》,第19-23页。
    9何民华:《上海市李惠利中学明代墓群发掘简报》,《东南文化》1999年第6期。
    10林嘉华:《江阴磨盘墩明承氏家族墓》,《无锡文博》1993年第3期。
    11武进市博物馆:《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东南文化》1999年第2期。
    12四川省文管会、绵阳市文化局、平武县文保所:《四川平武明王玺家族墓》,《文物》1989年7期。
    1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西安明代秦藩辅国将军朱秉橘家族墓》,《文物》2007年第2期。
    1[宋]程颐:《葬说》,《宋文鉴》卷一百八,中华书局,1992年,第1497-1498页。
    1[元]谢应芳:《辨惑编》卷二,中华书局,1985年,第30-33页。赵昞,清代朱寿朋称其为宋人,见[清]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六十七,《续修四库全书》第38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02页。
    2[明]李濂:《嵩渚文集》卷四十二《族葬论(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0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642页。
    3[明]黄佐:《泰泉乡礼》卷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01页。
    4[明]钱希言:《戏瑕》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第9页。
    1 [明]陈龙正:《几亭外书》卷三,《续修四库全书》113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22页。
    2 [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一百八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86页。
    1郝正治:《汉族移民入滇史话——南京柳树湾高石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1.[宋)苏轼:《东坡志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2.[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3.[宋)周密:《癸辛杂识》,中华书局,1988年。
    4.[宋)邵伯温:《河南邵氏闻见前录》,中华书局,1985年。
    5.[宋]王洙等:《图解校正地理新书》,台湾集文书局,1985年。
    6.[宋]吕祖谦编:《宋文鉴》,中华书局,1992年。
    7.[元)谢应芳:《辨惑编》,中华书局,1985年。
    8.[明)徐阶等:《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
    9.[明]申时行等修、赵用贤等纂:《大明会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0.[明]徐一夔等:《明集礼》,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11.[明]陈建辑、江旭奇补:《皇明通纪集要》,台湾文海出版社,1988年。
    12.[明]雷礼辑:《皇明大政纪》,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3.[明]刘文征等:《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14.[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5.[明]焦竑编:《国朝献征录》,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
    16.[明]程敏政编:《皇明文衡》,四部丛刊初编缩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17.[明]李贤撰、程敏政编:《古穰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18.[明]徐紘编:《皇明名臣琬琰录》,台湾文海出版社,1970年。
    19.[明]王(?):《思轩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0.[明]夏言:《夏桂洲先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
    21.[明]王文禄:《葬度》,中华书局,1991年。
    22.[明]吕震等:《宣德鼎彝谱》,中华书局,1985年。
    23.[明)项元汴:《宣炉博论》,《宣德彝器图谱》,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年。
    24.[明]李濂:《嵩渚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0-71册,齐鲁书社,1997年。
    25.[明]黄佐:《泰泉乡礼》,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26.[明]钱希言:《戏瑕》,中华书局,1985年。
    27.[明]陈龙正:《几亭外书》,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8.[明]王世贞:《弁州续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29.[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30.[清]梁廷枏:《藤花亭镜谱》,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1.[清]徐乾学:《读礼通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32.[清]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朝),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南京博物院发掘明黔宁王沐英墓及牛首山古墓》,《历史教学》,1951年第1期。
    2.华东文物工作队:《南京南郊英台寺山明金英墓清理记》,《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12期。
    3.沈彭年:《东善桥娘娘坟发现宣德瓷瓶》,《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10期。
    4.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西南城明益庄王墓出土文物》,《文物》1959年第1期。
    5.朱江:《江苏南部宋墓纪略》,《考古》1959年第6期。
    6.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江宁县明沐晟墓清理简报》(附载沐英墓),《考古》1960年第9期。
    7.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卢湾区明潘氏墓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8期。
    8.陈文华:《江西新建明朱权墓发掘》,《考古》1962年第4期。
    9.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中华门外明墓清理简报》,《考古》1962年第9期。
    10.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王家营明清墓清理报告》,《考古》1965年第4期。
    11.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苏州博物馆:《苏州吴张士诚母曹氏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6期。
    12.南京市博物馆:《南京明汪兴祖墓清理简报》,《考古》1972年第4期。
    13.山东省博物馆:《发掘明朱檀墓纪实》,《文物》1972年第5期。
    14.江西省博物馆:《江西南城明益王朱祜槟墓发掘报告》,《文物》1973年第3期。
    15.南京市博物馆:《江浦黄悦岭南宋张同之夫妇墓》,《文物》1973年第4期。
    16.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临安板桥的五代墓》,《文物》1975年第8期。
    17.蚌埠市博物展览馆:《明汤和墓清理简报》,《文物》1977年第2期。
    18.镇江市博物馆:《镇江市南郊北宋章岷墓》,《文物》1977年第3期。
    19.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洞庭山发掘清理明许裕甫墓》,《文物》1977年第3期。
    20.河南省博物馆、新乡市博物馆:《新乡明潞简王墓调查简报》,《中原文物》1978年第3期。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馆、成都明墓发掘队:《成都凤凰山明墓》,《考古》1978年第5期。
    22.安徽省博物馆:《合肥东郊大兴集北宋包拯家族墓群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第三辑,文物出版社,1980年。
    23.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市博物馆:《明徐达五世孙徐俌夫妇墓》,《文物》1982年第2期。
    24.四川省博物馆、剑阁县文化馆:《明兵部尚书赵炳然夫妇合葬墓》,《文物》1982年第2期。
    25.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幕府山宋墓清理简报》,《文物》1982年第3期。
    26.江西省文物工作队:《江西南城明益宣王朱翊鈏夫妇合葬墓》,《文物》1982年第8期。
    27.江西省文物工作队:《江西南城明益定王朱由木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2期。
    28.保定地区博物馆:《明两京司礼监太监牛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2期。
    29.无锡博物馆:《江苏无锡青山湾明黄钺家族墓》,《考古学集刊》第3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30.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太平门外岗子村明墓》,《考古》1983年第6期。
    31.李徒:《乌山驸马墓》,《南京史志》1986年第6期。
    32.南京市博物馆:《南京明代吴祯墓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9期。
    33.四川省文管会、绵阳市文化局、平武县文保所:《四川平武明王玺家族墓》,《文物》1989年7期。
    3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定陵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定陵》,文物出版社,1990年。
    35.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发现元代鲜于枢墓》,《文物》1990年第9期。
    36.广东省博物馆、东莞市博物馆:《广东东莞明罗亨信家族墓清理简报》,《文物》1991年第11期。
    37.南京市博物馆:《明中山王徐达家族墓》,《文物》1993年第2期。
    38.徐兴万、余家栋、刘林:《明乐安昭定王墓清理纪实》,《南方文物》1993年第3期。
    39.林嘉华:《江阴磨盘墩明承氏家族墓》,《无锡文博》1993年第3期。
    40.王瀚章:《明秦藩王墓群调查记》,《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二辑,三秦出版社,1995年
    41.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县文物局:《江陵八岭山明代辽简王墓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8期。
    42.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南郊明墓清理简报》,《南方文物》1997年第1期。
    43.山东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长清县文物管理所:《山东长清县明德王墓群发掘简报》,《考古学集刊》第11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44.武进市博物馆:《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东南文化》1999年第2期。
    45.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东善桥明清墓地发掘简报》,《南方文物》1999年第4期。
    46.襄樊市考古队、谷城县博物馆、南漳县博物馆:《明襄阳王墓调查》,《江汉考古》1999年第4期。
    47.何民华:《上海市李惠利中学明代墓群发掘简报》,《东南文化》1999年第6期。
    48.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市明黔国公沐昌祚、沐睿墓》,《考古》1999年第10期。
    49.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市明蕲国公康茂才墓》,《考古》1999年第10期。
    50.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市唐家凹明代张云墓》,《考古》1999年第10期。
    51.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市南郊两座大型明墓的清理》,《考古》1999年第10期。
    52.南京市博物馆:《江苏南京市戚家山明墓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第10期。
    53.南京市博物馆:《南京邓府山明代福清公主家族墓》,《南方文物》2000年第2期。
    54.薛登、方全明:《明蜀王和明蜀王陵》,《四川文物》2000年第5期。
    55.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两座明墓的清理简报》,《华夏考古》2001年第2期。
    56.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2002年。
    57.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明代蜀僖王陵发掘简报》,《文物》2002年第4期。
    5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江夏区博物馆:《武昌龙泉山明代楚昭王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2期。
    59.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明代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2期。
    6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钟祥市博物馆:《湖北钟祥明代梁庄王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5期。
    61.无锡市锡山区文管办:《鸿声前房桥钱氏家族墓清理简报》,《东南文化》2007年第1期。
    6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西安明代秦藩辅国将军朱秉橘家族墓》,《文物》2007年第2期。
    63.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富弼家族墓地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08年第6期。
    64.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明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
    65.周保华、华国荣、马涛:《南京江宁将军山明代沐氏家族墓》,((2008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9年。
    66.江西省博物馆、南城县博物馆、新建县博物馆、南昌市博物馆:《江西明代藩王墓》,文物出版社,2010年。
    67.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蓝田五里头北宋吕氏家族墓地》,《考古》2010年第8期。
    68.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三座伊藩家族墓发掘简报》,《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4期。
    1.杨柳桥:《荀子诂译》,齐鲁书社,1985年。
    2.郝正治:《汉族移民入滇史话——南京柳树湾高石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3.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1999年。
    4.方国瑜编:《云南史料丛刊》,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5.李建军:《明代云南沐氏家族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
    6.南京市博物馆编:《南京市博物馆藏印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7.刘毅:《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江宁区委员会编:《江宁历史文化大观》,南京出版社,2008年。
    1.徐苹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读<大汉原陵秘葬经>札记》,《考古》1963年第2期。
    2.宿白:《北魏洛阳城与北邙陵墓—鲜卑遗迹辑录3》,《文物》1978年第7期。
    3.徐苹芳:《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陵园和茔域》,《考古》1981年第6期。
    4.李蔚然:《论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葬地选择和排位方式》,《考古》1983年第4期。
    5.孔繁峙:《试谈明墓随葬梅瓶的使用制度》,《文物》1985年第12期。
    6.吴水存:《南京及其它地区明墓出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研究》,《景德镇陶瓷》1993年Z1期。
    7.冯继仁:《论阴阳堪舆对北宋皇陵的全面影响》,《文物》1994年第8期。
    8.马忠理:《磁县北朝墓群——东魏北齐陵墓兆域考》,《文物》1994年第11期。
    9.李如森:《汉代家族墓地与茔域上设施的兴起》,《史学集刊》1996年第1期。
    10.韩国河:《论秦汉魏晋时期的家族墓地制度》,《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2期。
    11.刘敏:《四川华蓥市南宋安丙墓地出土的钱币》,《中国钱币》2000年第4期。
    12.朱兰霞:《南京地区出土宋、明梅瓶之研究》,《南方文物》2000年第4期。
    13.程晓中:《南京明代贵族墓葬出土梅瓶研究》,《收藏家》2000年第9期。
    14.陶红:《桂林两座纪年墓出土的梅瓶探析》,《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六辑,紫金城出版社,2000年。
    15.霍宏伟、董留根:《洛阳出土唐代开元通宝金银钱之考察》,《中国钱币》2001年第1期。
    16.贺云翱:《江苏明代墓葬的发现及类型学分析》,《南方文物》2001年第2期。
    17.贺云翱:《明英国公张辅女张氏圹志考释》,未刊稿。
    18.沈睿文:《西汉帝陵陵地秩序》,《文博》2001年第3期。
    19.孙机:《明代的束发冠、鬏髻与头面》,《文物》2001年第7期。
    20.白宁、王泉:《从南京市博物馆藏明代玉带论及明代玉带的使用制度》,《中国隋唐至清代玉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1.华慈祥:《明代玉带形制及相关问题刍议》,《中国隋唐至清代玉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2.张瑶、王泉:《南京明墓出土金簪初探》,《故宫文物月刊》第234期,2002年9月。
    23.周丽娟:《整理新中国上海出土墓志的几点心得》,《上海博物馆集刊》2002年第9期。
    24.沈睿文:《关中唐陵陵地秩序研究》,《唐研究》卷9,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90页。
    25.董新林:《明代诸侯王陵墓初步研究》,《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4期。
    26.扬之水:《明代头面》,《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4期。
    27.何继英:《上海明墓出土“长命富贵”铜镜》,《上海文博论丛》,2003年第4期。
    28.邵磊、刘义庆:《云南沐氏与花岩寺——从南京花岩寺钟铭的发现谈起》,《南方文物》2004年第2期。
    29.王纪洁:《压胜钱及相关问题略论》,《中国钱币》2004年第4期。
    30.夏寒:《明代江南地区墓葬研究》[D],南京大学,2006年。
    31.夏寒:《南京地区明代大型砖室墓形制研究》,《东南文化》2007年第1期。
    32.程义:《关中唐代墓葬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33.龚巨平:《南京明代西宁侯宋晟家族墓及相关问题》,《学耕文获集——南京市博物馆论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34.[日]远藤隆俊:《宋元宗族的坟墓和祠堂》,《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九卷,2008年。
    35.邵磊:《南京出士明初勋贵及其家族成员墓志考》,《文献》2010年第3期。
    36.朱晓艳:《明代两京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7.邵磊:《明黔国公沐昌祚墓辨讹及其相关问题》,《东南文化》2011年第1期。
    38.何继英:《上海明墓出土戒指》,《上海文博论丛》,2011年第1期。
    39.周维林、许长生、邵磊:《明黔宁王沐英家族成员墓志考》,《江宁出土历代墓志考释》,南京出版社,201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