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时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时调,这种俚俗的文学样式,自明代中期兴起以来,发展到清末民初,已经具有数百年的历史。清末民初,民间刻印的时调唱本浩如烟海,但目前尚未得到全面、系统、深入的整理及研究。
     本文对目前收藏时调最为集中而丰富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与复旦大学图书馆所藏清末民初时调进行了彻底的调查。并且,在此搜集整理原始文献的基础之上,对清末民初的时调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正文部分除绪论、结语之外,另包括四章。第一章对清末民初时调的一些常用曲调作了简单介绍。既论述了[银纽丝]、[青阳扇调]、[剪剪花]、[满江红]、[九连环]等传统曲调的源流及主要特征等,又探讨了[叹十声]、[梳妆台调]、[十朵花]、[马灯调]、[无锡景调]等清末民初的新兴曲调。
     第二章对清末民初时调的内容作了一些分析,着重介绍了以时事政治、社会新闻、劝善戒恶、地方风物、市井百态、烟花妓院为主要题材的六类时调。
     时调大多出自一些下层民众或民间艺人之手,其艺术性自有独特之处。因此,第三章对时调的命名方式、结构艺术及修辞手法也有所探讨。
     清末民初,民间刻印时调唱本的书坊很多,而且遍及全国各地。虽然有些书坊已无从查考,但也不乏“赫赫有名”者,如扬州鸿文堂、聚盛堂,苏州恒志书社,北京宝文堂、秀文堂等。第四章第一节对这些书坊及其刻印的时调唱本作了一些梳理。而第四章第二节则分析了清末民初时调唱本流传过程中的一些情况,虽然一些官府或卫道者极力抵制时调唱本的流传,但并不能令其销声匿迹,仍然风靡民间。
     附录部分对目前搜集到的清末民初时调进行了整理。附录一“清末民初时调叙录”,凡叙录清末民初流传的时调640种。叙录内容主要包括每首时调的现存版本、所用曲调、形式特征及主要内容等。现存多种版本的时调,不同版本之间,若有显著的异文,也作了说明,一些本子中较明显的脱文、衍文,也一一指出。
     附录二“清末民初期刊所载时调篇目汇录”,采用表格的形式,著录《智群白话报》、《童子世界》、《绣像小说》、《宁波白话报》、《吴郡白话报》等21种清末民初期刊上登载的97首时调。
     附录三“民国间时调选集目”,凡著录民国时期书坊或个人等编选或抄写的时调集30种,主要介绍了各种时调集的版本形态、所录篇目及馆藏地等。
Shi Diao(Popular Tunes),as a kind of uncultured literary style,had arisen in theMid-term of the Ming Dynasty.Shi Diao had had a history of several hundred years till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First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During the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First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re werenumerous block-printed books of Shi Diao among the people. Up to now, we have notmade overall, systematic and deep study on the materials.
     We make a full investigation on Shi Diao materials during the End of the QingDynasty and the First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ollected in National Library ofChina, Shanghai Library and Fudan University Library, which have a plentifulcollection of Shi Diao materials.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sis includes Introduction,ChapterⅠ, ChapterⅡ, ChapterⅢ, ChapterⅣand Conclusion. In Chapter I, we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unes ofShi Diao. We expound the histories and traits of some traditional tunes, such as Yin NiuSi, Qing Yang Shan Tune, Jian Jian Hua Tune, Man Jiang Hong and Jiu Lian Huan. Wealso discuss some new tunes which appeared during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the First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or example, Tan Shi Sheng, ShuzhuangtaiTune, Shi Duo Hua, Ma Deng Tune, Wuxi Jing Tune.
     In ChapterⅡ, we discuss the theme of the Shi Diao of the End of the QingDynasty and the First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e lay emphasis on six kindsof Shi Diao, which touch on political affairs, social news, scenery, customs, prostitute orbrothel.
     Because of Shi Diao works mainly written by ordinary people or folk artists,theyhave distinctive artistic quality. So, In ChapterⅢ, we inquire into the namingmethod, construction and rhetorical devices of Shi Diao.
     During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First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China, there were many bookshops inscribing Shi Diao books all over thecountry. Although there is no knowing of some bookshops' names, there are also somebookshops we can know their names, such as Hong Wen Tang and Ju Sheng Tang inYangzhou, Heng Zhi Shu She in Suzhou, Bao Wen Tang and Xiu Wen Tang inPeking. So, we touch on some bookshops and the Shi Diao books inscribed by them InPartⅠ, ChapterⅣ.
     In PartⅡ, ChapterⅣ, we research on the circulation of Shi Diao works among the common people.SKi Diao works still spread widely among the people though theymet with resistance from some local authorities and apologists.
     The thesis has three appendixes.The materials in the appendixes are mainlycollected from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Shanghai Library and Fudan UniversityLibrary.
     AppendixⅠis 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640 pieces of SKI Diao(popular songs)circulating among the people during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First Periodof the Republic of China.In AppendixⅠ,we introduce the extant editions,the tune,theform and the content of every piece of Shi Diao.we also point out variations indifferent editions.
     AppendixⅡis the contents of 97 pieces of Shi Diao,which are in the 21 kinds ofperiodicals during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First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China, such as Zhi Qun Baihua Bao, Tong Zi Shi Jie,Xiu Xiang XiaoShuo(Embroidered Novel),Ningbo Baihua Bao and Wu Jun Baihua Bao.
     AppendixⅢis the contents of 30 kinds of the Shi Diao selections, which werecompiled or transcribed by bookshops or someone individually during the Republic ofChina. AppendixⅢis in chart form.In AppendixⅢ, We introduce the editions andthe content of the Shi Diao selections.We also point out the libraries collecting theselections.
引文
1 《叙小修诗》,[明]袁宏道著,《袁宏道集笺校》卷四,“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页188。
    2 《寒夜录》卷上,[明]陈宏绪著,“预章丛书”,1917年胡思敬覆校本。
    3 万历辛亥(1611年)刊本《摘锦奇音》,全称《新刊徽板合像滚调乐府官腔摘锦奇音》,分为六卷,除卷二开端有缺文之外,卷一、卷三与卷四的卷端皆署名“徽歙袭正我选辑”、“敦睦堂张三怀绣梓”,卷五与卷六的卷端皆署名“徽歙袭正我选辑”、“莒潭张德卿校正”、“书林张三怀绣梓”,可见,此书的编选者为袭正我。然而,王秋桂先生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辑景明万历刊本《摘锦奇音》(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景印本)的篇末版权页中,“编撰者”一栏标作“明·龚正我”,又如朱崇志《中国古代戏曲选本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中页17、190中也作“龚正我”。“袭”与“龚”,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4 《词谑》,[明]李开先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一次印,1960年第1版第二次印,页286。另外需要说叫的一点是,何大复对市井歌曲《锁南枝》的这一番评价,被李开先摭拾到了《词谑》中。或因此故,目前一般人误将何大复对时调的这番高度评价,归属到李开先的头上。如姜彬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中“俗曲”一条,谓:“明代俗曲,南北风行。李开先在《词谑》中,称俗曲为‘市井艳词’。并说:‘正德尚《山坡羊》,嘉靖初尚《锁南枝》,……语意则直出肺腑,不加雕刻。’又说:‘如十五《国风》,出诸里巷妇女之口者,情词婉曲,自非后世诗人墨客,操觚染翰,刻骨流血,所能及者,以其真也。’”在路工辑校的《李开先集·词谑》(页945)与卜键笺校的《李开先全集·词谑》(页1276)中,“何大复继至汴省,亦酷爱之。 曰:‘时调中状元也……’”,在“亦酷爱之”与“曰”之间皆用“。”断开,路工与卜键似乎也拿不准此段话是否为何景明所说。
    5 李开先《闲居集》中有一篇《<一笑散>序》,谓“一笑散”是其所作六种院本《打哑禅》、《园林午梦》、《搅道场》、《乔坐衙》、《昏厮谜》、《三枝花大闹土地堂》的总名称。翻检李开先的作品,未见李开先当日别称《词谑》为《一笑散》的材料,因而,将《词谑》改题《一笑散》,可能出自后人的手笔。《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词谑》的“校勘记”中,猜测《词谑》可能曾附在《一笑散》一起刊行,因而沿用了这一名称。钱遵王述古堂藏书目录第十卷“戏曲小说”的“曲谱”一类,在“杨朝英阳春白雪前后十卷”和“词林摘艳十卷”之间,著录了“一笑散一卷”一行。可见,改“词谑”为“一笑散”之名者,应是钱曾之前或其同时代的人。
    6 《词谑》,[明]李开先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一次印,1960年第1版第二次印,页286—287。
    7 《词谑》,[明]李开先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一次印,1960年第1版第二次印,页370。
    8 《词谑》,[明]李开先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一次印,1960年第1版第二次印,页370。
    9 此处路工辑校《李开先集·词谑》、“集成”本《词谑》、卜键笺校《李开先全集·词谑》皆作“时词”,而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陆贻典钞本《一笑散》则作“时调”。
    10 《词谑》,[明]李开先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一次印,1960年第1版第二次印,页286。
    11 《唱论》,[元]燕南芝庵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一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一次印刷,1960年第1版第二次印刷,页160。
    12 《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著,“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页647。
    13 《野客丛书》,[宋]王楙撰,王文锦点校,“学术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页208。
    14 《今乐考证》,[清]姚燮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十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页21。
    15 《红兰逸乘》,[清]长洲张霞房辑,“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吴中文献小丛书之廿二”,1941年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校印,页43。
    16 《吴歌笔记辑录》,顾颉刚,《吴歌·吴歌小史》,顾颉刚等辑、王煦华整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页646。
    17 书林四知馆刊本《新选南北乐府时调青昆》,一般认为是明末刊本,如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辑景印本(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篇末版权页著录为“明·四知馆刊本”,又如朱崇志《中国古代戏曲选本研究》附录“中国古代戏曲选本叙录”中,第六十二条《时调青昆》中也作“明书林四知馆刊本”。然而,四知馆刊本《新选南北乐府时调青昆》首卷中层所收《两京十三省土产歌》(北京、南京、浙江、云南、湖广、贵州、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江西、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最后六句说:“隆庆六年风雨顺,万历四十单八年,泰昌一月崩了驾,天启七载不周全。崇祯皇帝登龙位,一旦江山属清朝。”据此,笔者认为四知馆刊本当是清初刊本。
    18 《曲律》,[明]王骥德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1次印,1960年第1版第2次印,页56。
    19 《曲律》,[明]王骥德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1次印,1960年第1版第2次印,页149。
    20 《曲律》,[明]王骥德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1次印,1960年第1版第2次印,页181。
    21 《在园杂志》,[清]刘廷玑撰,张守谦点校,“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页94-95。
    22 《元人的曲子》,胡适著,初载1922年12月3日《努力周报》第三十一号增刊《读书杂志》第四期,现据《胡适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页73。
    23 《扬州的小曲》,胡适著,初载1930年9月亚东图书馆出版《胡适文存三集》卷八,现据《胡适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页196。
    24 《<风月梦>中的俗曲》,关德栋著,收入《曲艺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版,1983年新1版,页182。
    25 《<风月梦>中的俗曲》,关德栋著,收入《曲艺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版,1983年新1版,页182。
    26 此书曾被多家山版社出版,最初由民众艺社作为丛书之一种出版。笔者目前所见,还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北京隆华书社发行本,题作《新旧戏与批评》,书末版权页著录为“中华民国十五年五月初版,中华民国十六年三月再版”,中国国家图书馆有藏本;另一种是上海戏曲研究会出版发行本,“戏剧从书”之一种,题《新旧戏曲之研究》,书末版权页著录为“民国十六年三月再版”,中国国家图书馆亦有藏本。北京隆华书社发行奉《新旧戏与批评》卷端有舒又谦作的一篇《序》,落款署为“舒又谦”、“于伏鹰庐”、“八·四,一几二六·夜四时”,可见此序是舒又谦1926年8月4日写于其寓所“伏鹰庐”。上海戏曲研究会出版发行 本《新旧戏曲之研究》卷端有作者佟晶心的《自序——告读者》,此篇《自序——告读者》落款署为“佟晶心”、“八、二十、二六”,可见,其写于1926年8月20日。因为此书的初版时间是1926年5月,因此,隆华书社本和上海戏曲研究会本都是1927年3月的再版本。
    27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页257。
    28 《续词余丛话》,[清]杨恩寿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九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页321。
    29 《中国民间文艺辞典》,杨亮才主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页368。
    30 《中国文学研究》,郑振铎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页1019。
    31 《唱论》,[元]燕南芝庵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一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1次印刷,1960年第1版第2次印刷,页161。
    32 《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著,“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页639。
    33 《四友斋丛说》,[明]何良俊撰,“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页337。
    34 《四友斋丛说》,[明]何良俊撰,“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页338。
    35 《四友斋丛说》,[明]何良俊撰,“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页340。
    36 《曲律》,[明]王骥德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1次印,1960年第1版第2次印,页169。
    37 《题辞》,[明]周之标,落款署“长洲周之标君建甫题”,《吴歈萃雅》卷首,明万历丙辰(1616年)古吴章镛刊本。
    38 《题辞》,[明]周之标,落款署“长洲周之标君建甫题”,钤有“君建”、“周之标印”两颗印章,且标有“古吴章镛刻”一行,《吴歈萃雅》卷首,明万历丙辰(1616年)古吴章镛刊本。
    39 《度曲须知》[明]沈宠绥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五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1次印,1960年第1版第2次印,页198。
    40 《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年版,根据1938年商务印书馆纸版重印,页259。
    41 《中国俗曲总目稿序》,刘复,落款署为“民国二十一年三月十七日江阴刘复半农父书於平庽之含辉堂”,《中国俗曲总目稿》,刘复共李家瑞等编,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印行,1932年版,页1。
    42 《中国音乐词典》,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页378。
    43 《清同治江苏查禁“小本唱片目”考述》,车锡伦著,《俗文学丛考》,台北:学海出版社,1995年版,页150-151。
    44 《苏州唱本叙录》,顾颉刚、吴立模,《吴歌·吴歌小史》,顾颉刚等辑,王煦华整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页683。
    45 《苏州唱本叙录》,顾颉刚、吴立模,《吴歌·吴歌小史》,顾颉刚等辑,王煦华整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页684。
    46 《西谛书目序》,赵万里,《西谛书目》卷首,北京图书馆编著,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页3。
    47 据《西谛书目》卷五(页74),郑振铎先生曾藏有三种类型的“时调唱本”,皆不分卷,一为刊本,共136册;一为北京中和堂刊本,共95册;一为扬州聚盛堂刊本,共410册。
    48 据平成11年(1999年)4月《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文库目录》第17辑《风陵文库目录》集部第6“曲艺唱本类”之“时调小曲”著录,日本早稻田大学泽田瑞穗教授捐赠的“风陵文库”约藏有清末民初的时调唱本319种(以单刊本为主,也有少数合刊本)。
    49 《时调中的清末民初世界》,黄霖著,《文史新澜》,“浙江古籍出版社建社二十周年纪念论文集”,汤一介等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页301。
    50 原载《歌谣周刊》第二卷第二十三期(1936年11月7日出版),后收入《吴歌·吴歌小史》,顾颉刚等辑,王煦华整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页603-622。
    51 《苏州唱本叙录》,顾颉刚、吴立模,《吴歌·吴歌小史》,顾颉刚等辑,王煦华整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页683。
    52 《苏州唱本叙录》,顾颉刚、吴立模,《吴歌·吴歌小史》,顾颉刚等辑,王煦华整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页683。
    52 《苏州的唱本》,重九,《吴歌·吴歌小史》,顾颉刚等辑,王煦华整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页702。
    54 《新旧戏曲之研究》,佟晶心著,“戏剧丛书之一”,上海戏曲研究会出版发行,1927年再版,页68—69。
    55 《时调中的清末民初世界》,黄霖著,《文史新澜》,“浙江古籍出版社建社二十周年纪念论文集”,汤一介等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页310—311。
    1 《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著,“元明史料笔记从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页647。
    2 《在园杂志》,[清]刘廷玑撰,张守谦点校,“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页94-95。
    3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页257。
    4 《曲律》,[明]王骥德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1次印,1960年第1版第2次印,页56。
    5 《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著,“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页647。
    6 《金鳌退食笔记》卷下,[清]高士奇著,《明宫史·金鳌退食笔记》,[明]刘若愚著、[清]高士奇著,北京:北京出版社,1963年版,页130。
    7 《豆棚闲话》,[清]艾衲居士编,“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页115。
    8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页257。
    9 《大明春》,[明]程万里编撰,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辑景万历福建书林金魁(拱塘)刊本,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景印初版,页180-190。
    10 《北平俗曲略》,李家瑞,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5月影印本(据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1月版影印),页92。
    11 《在园杂志》,[清]刘廷玑撰,张守谦点校,“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页95。
    12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页257。
    13 《北平俗曲略》,李家瑞,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5月影印本(据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1月版影印),页128。
    14 《霓裳续谱》,[清]王廷绍编,“明清民歌时调丛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卷六。
    15 《霓裳续谱》,[清]王廷绍编,“明清民歌时调丛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卷八。
    16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页257。
    17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页257。
    18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页257。
    19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页266。
    20 《白雪遗音》,[清]华广生编,“明清民歌时调丛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卷三。
    21 《霓裳续谱》,[清]王廷绍编,“明清民歌时调丛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万寿庆典》部分。
    22 《北平俗曲略》,李家瑞,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5月影印本(据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1月版影印),页75。
    23 《草珠一串》,[清]得硕亭著,《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杨米人等著,路工编选,北京:北京出版社,1962年版,页51。
    24 《草珠一串》,[清]得硕亭著,《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杨米人等著,路工编选,北京:北京出版社,1962年版,页51。
    25 《梦华琐簿》,[清]蕊珠旧史(杨懋建)著,《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正编),张次溪编纂,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页355。
    26 《北平俗曲略》,李家瑞,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5月影印本(据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1月版影印),页75。
    27 《白雪遗音》,[清]华广生编,“明清民歌时调丛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卷三。
    28 《苏州唱本叙录》,顾颉刚、吴立模,《吴歌·吴歌小史》,顾颉刚等辑,王煦华整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页684—685。
    29 《<白雪遗音>序》,赵景深,《白雪遗音》卷端,[清]华广生编,“明清民歌时调丛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30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页257。
    31 《梦华琐簿》,[清]蕊珠旧史(杨懋建)著,《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正编),张次溪编纂,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页355。
    32 《都门竹枝词》,[清]佚名著.《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杨米人等著,路工编选,北京:北京出版社,1962年版,页38。
    33 《草珠一串》,[清]得硕亭著,《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杨米人等著,路工编选.北京:北京出版社,1962年版,页51。
    34 《画舫余谭》,[清]捧花生撰,《清代笔记小说》叫十六册,“历代笔记小说集成”,周光培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页177。
    35 《北平俗曲略》,李家瑞,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5月影印本(据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1月版影印),页72。
    36 《北平俗曲略》,李家瑞,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5月影印本(据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1月版影印),页72。
    37 《白雪遗音》,[清]华广生编,“明清民歌时调丛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卷二。
    38 《北平俗曲略》,李家瑞,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5月影印本(据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1月版影印),页111。
    39 《梦华琐簿》,[清]蕊珠旧史(杨懋建)著,《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正编),张次溪编纂,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页355。
    40 《霓裳续谱》,[清]王廷绍编,“明清民歌时调丛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卷七。
    41 《苏州的歌谣》,顾颉刚著,《吴歌·吴歌小史》,顾颉刚等辑,王煦华整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页593。
    42 坤厚发行的《孟姜女哭夫》,卷端所附的“孟姜女寻夫”(此行下方小字注明“哭七”)的工尺谱,与其发行的《孟姜女唱春》卷端所附的工尺谱完全一样。
    43 《北平俗曲略》,李家瑞,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5月影印本(据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1月版影印),页117。
    44 《北平俗曲略》,李家瑞,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5月影印本(据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1月版影印),页122。
    45 明人沈宠绥《度曲须知》“曲运隆衰”一条中说:“惟是散种如《罗江怨》、《山坡羊》等曲,彼之(?)、筝、浑不似(即今之琥珀)诸器者,彼俗尚存一二,其悲愤慨幕,调近于商,惆怅雄激,调近正宫,抑且丝扬则肉乃低应,调揭则弹音愈渺,全是子母声巧相鸣和;而江左所习《山坡羊》,声情指法,罕有及焉。虽非正音,仅名‘侉调’,然其怆怨之致,所堪舞潜蛟而泣嫠妇者,犹是当年逸响云。”(《度曲须知》[明]沈宠绥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五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1次印,1960年第1版第2次印,页199)因此,“侉调”大概是指用各地方言土语演唱的民间曲调,与“正音”相对而言。清末民初的[侉侉调],可能也含有此意在内。
    46 《北平俗曲略》,李家瑞,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5月影印本(据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1月版影印),页120。
    47 《绘图第一奇女十粒金丹》,上海昌文书局石印本,1929年发行,卷一。
    48 《在园杂志》,[清]刘廷玑撰,张守谦点校,“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页94。
    49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页257。
    1 《唱本与民间说唱文学——<最新时调>与民国初年的苏沪民间小调》,秦建明、梁小青,《陕西档案》,2004年第2期,页42。
    2 《词林一枝》,[明]黄文华编撰,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辑景万历新岁福建书林叶志元刊本,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景印初版,页9-10。
    3 《摘锦奇音》,[明]龚(按:当作“袭”)正我编撰,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辑景万历辛亥(1611年)敦睦堂张三怀刊本,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景印初版,页11、14。
    4 《挂枝儿》,[明]冯梦龙编,“明清民歌时调丛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咏部八卷”。
    5 《挂枝儿》,[明]冯梦龙编,“明清民歌时调丛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咏部八卷”。
    6 《挂枝儿》,[明]冯梦龙编,“明清民歌时调丛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咏部八卷”。
    7 《挂枝儿》,[明]冯梦龙编,“明清民歌时调丛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咏部八卷”。
    8 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梳妆台调]一条中已经述及,直接标明为[侉侉调](或作[夸夸调])的时调,如《五更里夸夸调》、《五更里侉侉调》、《洋烟侉侉调》、《月照花名五更里想郎夸夸调》、《五更里看牌》等,其曲调形式,与标明为[梳庄台调]的聚盛堂印本《新编五更里卖油郎独占花魁女》完全一样。
    9 《北平俗曲略》,李家瑞,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据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版影印),页99。
    10 《北平俗曲略》,李家瑞,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据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版影印),页100。
    11 《中国歌谣》,朱自清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页203。
    12 《诗集传》诗卷第一,[宋]朱熹集传,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13 《中国歌谣》,朱自清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页201。
    14 这五句揶揄和尚的话,由来已久。清初艾衲居士《豆棚闲话》第十则《虎丘山贾清客联盟》中,有咏“和尚”的《竹枝词》(或谓打油诗)一首,说:“三件僧家亦是常,赌钱吃酒养婆娘。近来交结衙门熟,篾片行中又惯强。”(《豆棚闲话》,[清]艾衲居士编,“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页110)。
    15 《中国歌谣》,朱自清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页207。
    1 《谭曲杂札》,[明]凌漾初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1次印,1960年第1版第2次印,页255。
    2 《曲律》,[明]王骥德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1次印,1960年第1版第2次印,页181。
    3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页266。
    4 《苏州的唱本》,重九,《吴歌·吴歌小史》,顾颉刚等辑,王煦华整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页701。
    5 此目中,《新调妓女从良满江红》一种,虽然未明确标明“聚盛堂”等字样,但其封面左下角有两颗印章(一为圆形黑底,为“正”;一为方形白底,似为“记”),与明确标明为“聚盛堂”刊本的《新刻下盘棋湖北调上本》、《新排五更里劝情人》等封面上的两颗印章完全相同。《抄刻淮北调十不全》一种,虽然也未标明“聚盛常”等字样,但其文后说“下本在看新娘子小夫妻大闹成亲”,这“新娘子小夫妻大闹成亲”当指聚盛堂刊本《新编五更里新人闹新房小夫妻成亲》,鸿文堂所刊时调中暂未见此种,所以《抄刻淮北调十不全》大概也是聚盛堂所刊。《跳漕》、《天下古今宝塔》两种,笔者虽然未见,但聚盛堂刊本《特别新编三姑娘拾大好功劳》文末说“请看下回跳漕更好听”;聚盛堂刊本《更正重编天下万山名根古人名》末说“奉请再看天下古今宝塔”。又有《新刻小寡妇上新坟》、《抄本货郎相思三十六方》、《阎瑞生谋害莲英》、《(新刻 与众不同)江西卖杂货》、《新串祝英台叹五更》、《烟花女子叹十声》、《新刻五更里梳妆台十送》、《新刻时调小光棍》(分为四卷)、《新抄(刻)扬州名班花鼓调》、《小六子挂招牌》、《新刻打牙牌》、《张三侉子》等十多种,中国国家图书馆也将其归入到“扬州聚盛堂印小唱本”一类中(索书号:106685),似为不妥。且《小六子挂招牌》、《新刻打牙牌》、《张三侉子》三种封面都标有“明记”二字,应是“明记”刊本。又如《阎瑞生谋害莲英》一种,上海图书馆即将其标为“民国刻本”。
    6 福州聚新堂还刊刻了《新编时调洋歌梦中悟全本》、《新编时调洋歌上门守节迎白佽全段》、《姑嫂盘答雷公报》、《新刻时调洋歌走火从良全卷》、《新刻蟠间祭曲本全节》等福州地方戏曲,以及《潘必正陈妙常村歌》、《新刻同窗梁山伯还魂重整姻缘传》等鼓词。
    7 此两本内容连贯,实为同一种时调的两个部分,但后来也单独传唱,故此处暂且将其当作两种时调来看。
    8 《新旧戏曲之研究》,佟晶心著,“戏剧丛书之一”,上海戏曲研究会出版发行,1927年再版,页68-69。
    9 《客座赘语》,[明]顾起元撰,张惠荣校点,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页336。
    10 《云间据目抄》,[明]范濂著,《笔记小说大观》二十二编五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印行,1978年版,页2635。
    11 转引自《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王利器辑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页34-35。
    12 转引自《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王利器辑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页21。
    13 《劝收毁小本淫词唱片启》,《得一录》卷十一,余莲村辑,《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九十二辑(91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
    14 《劝收毁小本淫词唱片启》,《得一录》卷十一,余莲村辑,《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九十二辑(91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
    15 《劝收毁小本淫词唱片启》,《得一录》卷十一,余莲村辑,《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九十二辑(91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
    16 《劝收毁小本淫词唱片启》,《得一录》卷十一,余莲村辑,《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九十二辑(913),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
    1 《<白雪遗音>序》,赵景深,《白雪遗音》卷端,[清]华广生编,“明清民歌时调丛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
    2 《绘图第一奇女十粒金丹》,上海昌文书局石印本,1929年发行,卷一。
    3 《绘图第一奇女十粒金丹》,上海昌文书局石印本,1929年发行,卷一。
    4 《新旧戏曲之研究》,佟晶心著,“戏剧丛书之一”,上海戏曲研究会出版发行,1927年再版,页69。
    001 《野客丛书》,[宋]王桥撰,王文锦点校,“学术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002 《唱论》,[元]燕南芝庵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一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1次印刷,1960年第1版第2次印刷。
    003 《一笑散》,李开先撰,叶枫校订,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004 《词谑》,[明]李开先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1959年第1版第1次印,1960年第1版第2次印。
    005 《李开先集》(上、中、下册),[明]李开先著,路工辑校,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006 《李开先全集》(上、中、下三册),[明]李开先著、卜键笺校,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007 《曲律》,[明]王骥德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1次印,1960年第1版第2次印。
    008 《谭曲杂札》,[明]凌漾初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1次印,1960年第1版第2次印。
    009 《弦索辨讹》[明]沈宠绥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五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1次印,1960年第1版第2次印。
    010 《度曲须知》[明]沈宠绥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五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版第1次印,1960年第1版第2次印。
    011 《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著,“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版,1980年第2次印刷。
    012 《客座赘语》,[明]顾起元撰,张惠荣校点,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013 《云间据目抄》,[明]范濂著,《笔记小说大观》二十二编五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印行,1978年版。
    014 《袁宏道集笺校》,[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015 《玉谷新簧》,[明]吉州景居士编撰,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辑景万历庚戌(1610年)书林廷礼(刘次泉)刊本,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7月景印初版。
    016 《摘锦奇音》,[明]龚(按:当作“袭”)正我编撰,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辑景万历辛亥(1611年)敦睦堂张三怀刊本,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7月景印初版。
    017 《词林一枝》,[明]黄文华编撰,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辑景万历新岁福建书林叶志元刊本,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7月景印初版。
    018 《八能奏锦》,[明]黄文华编撰,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辑景万历新岁爱日堂蔡正河刊本,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7月景印初版。
    019 《大明春》,[明]程万里编撰,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辑景万历福建书林金魁(拱塘)刊本,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7月景印初版。
    020 《吴歙萃雅》,[明]周之标编选,万历丙辰(1616年)古吴章镛刊本。
    021 《珊珊集》,[明]周之标编撰,《善本戏曲丛刊》第二辑,王秋桂主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影印本。
    022 《时调青昆》,[明]黄儒卿编撰,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一辑景明四知馆刊本(按;当为清初刊本),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7景印初版。
    023 《挂枝儿》(二册),[明]冯梦龙编,“明清民歌时调丛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2月版。
    024 《寒夜录》,[明]陈宏绪著,“预章丛书”,丁巳(1917年)闰二月胡思敬覆校本。
    025 《豆棚闲话》,[清]艾衲居士编,“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026 《在园杂志》,[清]刘廷玑撰,张守谦点校,“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027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校点,北京:中华书局, 1960年版。
    028 《霓裳续谱》(四册),[清]王廷绍编,“明清民歌时调丛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
    029 《剧话》,[清]李调元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八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版。
    030 《续词余丛话》,[清]杨恩寿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九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031 《今乐考证》,[清]姚燮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十集,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032 《画舫余谭》,[清]捧花生撰,《清代笔记小说》四十六册,周光培编,“历代笔记小说集成”,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033 《红兰逸乘》,长洲张霞房辑,“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吴中文献小丛书之廿二”,1941年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校印。
    034 《梦华琐簿》,[清]蕊珠旧史(杨懋建)著,《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上册(正编),张次溪编纂,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035 《得一录》,[清]余莲村辑,《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九十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
    036 《绘图第一奇女十粒金丹》,上海昌文书局1929年石印本。
    037 《都门竹枝词》,[清]佚名著,《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杨米人等著,路工编选,北京:北京出版社,1962年版。
    038 《草珠一串》,[清]得硕亭著,《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杨米人等著,路工编选,北京:北京出版社,1962年版。
    039 《白雪遗音》(四册),[清]华广生编,“明清民歌时调丛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040 《明清民歌时调集》(上、下册),[明]冯梦龙,[清]王廷绍、华广生编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新1版,1999年12月第2次印刷。
    041 《俚曲》,清末抄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042 《改良唱歌教科书》,文明学社编辑,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043 《唱本》,上、下册,民国间手抄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044 《民歌》,民国间仁寿轩朱丝栏手抄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臧。
    045 《全国风俗大观》,山阴双黛馆主编辑,上海新华书局壬戌(1922年)发行。
    046 《中国民歌研究》,胡怀琛著,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047 《新旧戏与批评》,佟晶心著,北京隆华书社发行,1926年初版,1927年再版。
    048 《新旧戏曲之研究》,佟晶心著,“戏剧丛书之一”,上海戏曲研究会出版发行,1927年再版。
    049 《文艺丛说》,胡寄尘编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050 《湖南唱本提要》,姚逸之编述,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1929年版。
    051 《善言消闲山歌》,姑苏张正芳著,民国十八年(1929)上海文瑞楼书局石印本。
    052 《白雪遗音选》,西谛编,“鉴赏丛书”,鉴赏社,1928年第3版。
    053 《白雪遗音续选》,汪静之编,上海北新书局印行,1930年付排,1934年四版。
    054 《北平俗曲略》,李家瑞,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5月影印本(据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年1月版影印)。
    055 《大鼓研究》,赵景深著,“百科小丛书”,王云五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056 《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年2月北京第1版,1954年7月北京第2次印刷,根据1938年商务印书馆纸版重印。
    057 《中国俗文学研究》,阿英著,中国联合出版公司印行,民国三十三年(1944)初版。
    058 《中国俗文学概论》,杨荫深著,上海:世界书局,1946年版。
    059 《民间文艺概论》,赵景深著,上海:北新书局,1950年版。
    060 《北京俗曲百种摘韵》,罗常培著,“古今民间文艺丛书专刊之一”,北京:来薰阁书店,1950年版。
    061 《华东地方戏曲介绍》,华东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处编,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版。
    062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
    063 《中国戏曲研究资料初辑》,欧阳予倩编,北京:艺术出版社,1956年版。
    064 《汪笑侬戏曲集》,汪笑侬著,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
    065 《元明清戏曲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066 《中国歌谣》,朱自清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067 《中国文学研究》,上、中、下三册,郑振铎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068 《神话故事、歌谣、戏曲散论》,李岳南著,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
    069 《晚清文艺报刊述略》,阿英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070 《曲艺论集》,关德栋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12月第1版,1983年5月新1版。
    071 《中国戏曲论集》,周贻白著,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版。
    072 《说俗文学》,曾永义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版。
    073 《李伯元研究资料》,魏绍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074 《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王利器辑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075 《弹词叙录》,谭正璧、谭寻编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076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段宝林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077 《歌谣小史》,张紫晨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078 《汉族民歌概论》,江明悖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版。
    079 《中国民间小戏选》,张紫晨编,“中国民间文学作品选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080 《湖北小曲》,何远志主编,中国曲艺家协会湖北分会编印出版,1983年版。
    081 《民间小曲选编》,赵毅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082 《岳飞故事戏曲说唱集》,杜颖陶、俞芸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083 《评弹通考》,谭正璧、谭寻蒐辑,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版。
    084 《俗文学丛考》,车锡伦著,台北:学海出版社,1995年版。
    085 《戏文锣鼓》,魏绍昌著,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
    086 《俗曲别裁》,冀勤评注,“中国传统文化别裁”,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北京第2版。
    087 《吴歌·吴歌小史》,顾颉刚等辑,王煦华整理,“江苏地方文献丛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088 《郑振铎说俗文学》,郑振铎撰,郑尔康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
    089 《车王府曲本研究》,刘烈茂、郭精锐等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090 《中国情歌》,沈紫编注,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091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明代文学研究》,名誉主编:季羡林;主编:张燕瑾、吕薇芬,史铁良、陈立人、邓绍秋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2003年第2次印刷。
    092 《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093 《曲坛沧桑——我的曲艺表演生涯》,曹宝禄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094 《冯梦龙<山歌>研究——中国明代通俗歌谣》,大木康著,“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报告”,株式会社劲草书房发行,2003年版。
    095 《中国古代戏曲选本研究》,朱崇志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096 《扬州民歌史略》,张美林、韩月波著,“扬泰文库审美文化系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097 《中国俗曲总目稿》(上、下册),刘复共李家瑞等编,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印行,1932年版。
    098 《中国俗曲总目稿》(上、下册),刘复、李家瑞等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九”,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行,1932年初版,1993年景印一版。
    099 《中山大学图书馆珍藏“车王府曲本”编目》,中山大学中文系“车王府曲本”整理研究组编,1960年。
    100 《北京传统曲艺总录》,傅惜华编,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1962年版。
    101 《西谛书目》,北京图书馆编著,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
    102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二卷(上册),上海图书馆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03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二卷(中册),上海图书馆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4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二卷(下册),上海图书馆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5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三卷(上册),上海图书馆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06 《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第三卷(下册),上海图书馆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07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1983年1月第2次印刷。
    108 《中国音乐词典》,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
    109 《中国民间文艺辞典》,杨亮才主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10 《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姜彬主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11 《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文学理论·世界文学·中国文学),北京图书馆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12 《早稻田大学囡书馆文库目录》第17辑《风陵文库目录》,文库19,早稻田大学図书馆,平成11年(1999年)4月。
    113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中文珍稀期刊题录》,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报刊部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114 《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期刊篇目汇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李文如等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115 《元人的曲子》,胡适著,初载1922年12月3日《努力周报》第三十一号增刊《读书杂志》第四期,现据《胡适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页73-78。
    116 《歌谣在诗中的地位》,卫景周,1923年12月17日《歌谣纪念增刊》(《歌谣周年纪念增刊》)。
    117 《民俗文学中的“鸦片烟”》,董作宾,1924年11月9日《歌谣》。
    118 《扬州的小曲》,胡适著,初载1930年9月亚东图书馆出版《胡适文存三集》卷八,现据《胡适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页196-198。
    119 《绍兴的平胡调》,布毂著,收入《华东地方戏曲介绍》,华东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处编,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版,页31-45。
    120 《云南花灯与明代小曲》,徐嘉瑞,初载《文学遗产》第13期(1954年7月25日),现据《元明清戏曲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北京:作 家出版社,1957年版,页374-380。
    121 《试论明代俗曲唱本》,顾乐真,《文艺研究》,1991年第3期,页85-87。
    122 《清同治江苏查禁“小本唱片目”中的俗曲》,车锡伦,《扬州师院学报》,1992年第2期,页41-44。
    123 《论明清时调小曲的艺术价值》,谢桃坊,《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页70-76。
    124 《清未南阳的三种戒烟唱本》,董淑明,《中州今古》,1997年第2期,页55。
    125 《宋元小唱考——兼析扬州清曲起源说的一种错误》,车锡伦,《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页38-41。
    126 《明清俗曲[银纽丝调][绣荷包调][对花调]考略》,冯光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页32-36。
    127 《清末民初通俗文学风陵文库》,黄霖,《中国文学研究》第27期,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会,2001年12月,页24-36。
    128 《时调中的清末民初世界》,黄霖著,收入《文史新澜》,“浙江古籍出版社建社二十周年纪念论文集”,汤一介等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页301—311。
    129 《论明清俗曲兴盛发展之原由》,徐元勇,《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6月,第22卷第2期,页13-17。
    130 《唱本与民间说唱文学——<最新时调>与民国初年的苏沪民间小调》,秦建明、梁小青,《陕西档案》,2004年第2期,页41、42、44。
    131 《清末民初上海时调小曲初探—後旦大学蔵趙景深旧蔵唱本中心》,川浩二,《中国都市芸能研究》(《中国城市戏曲研究》)第五辑,2006年11月。
    132 《论明清俗曲的流变》,作者:徐元勇,指导老师:江明悖,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133 《蒲松龄俚曲音乐研究》,作者:刘晓静,指导老师:江明惇,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134 《明代民歌研究》,作者:周玉波,指导教师:陈书录,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35 《明代唱乐的初步研究》,作者:刘雪颖,指导教师:郑锦扬,,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36 《明清唱乐记录的初步研究》,作者:李颖,指导教师:郑锦扬,福建师 范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37 《冯梦龙纂评时调民歌美学研究》,作者:刘淑娟,指导教师:邱燮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38 《鲁南五大调研究》,作者:刘清,指导教师:蔡际洲,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39 《经济与文化的因果——临清时调与天津时调的兴衰比较》,作者:成晓辉,指导老师:项阳,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40 《真情真性 亦俗亦雅——试论明清四部时调小曲集》,作者:赵一鹤,指导教师:王琦珍,江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