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嫦娥是古往今来为人们所熟悉的神话人物,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已根深蒂固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从原始初民的蛙神崇拜——女娲这位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至上神(其至上神特征表现在:化生万物、抟黄土造人、炼石补天三个方面)——帝俊的三位妻子——嫦娥,嫦娥形象的最终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这一发展链条中,从蛙神到女娲实际上表现的是蛙神从氏族或部落神到民族神,从图腾崇拜的动物神到具有一般宗教意味的人格神的转化,这一过程可说是一个神化过程的上升阶段。而从女娲到嫦娥,是这一神化意象上升到极点后,由盛而衰,表现的是一个逐渐下降的过程:从至上神——到三皇之一——到与伏羲同等——到《山海经》中三位帝俊夫人(仍有至上神的因子)——到帝俊臣羿的弃妇。神话源于生活,任何意识形态(神话亦是意识形态)的形成发展都是与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亦即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同时也与人们的科学认识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其开始的上升,与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决定着的女性至高地位密切相关;其后来的下降,也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决定着的社会男女地位的嬗变,以及与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对男女在人类自身繁衍中地位和作用的窥破密切相关。嫦娥神话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结构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其神话精神也随之具有全新内涵。“文学是移位的神话”,神话人物嫦娥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博大阔远的艺术空间,而创作者又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运用自己的神奇之笔赐予嫦娥以不朽的文学生命,才使得后世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嫦娥形象。
Chang Er is a mythological figure familiar to people for ages of years. The story of Chang Er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every Chinese. The frog from the original primitive worship - ancient Chinese mythology, Nu Wa the supreme God (the supreme God characterized in: metaplasia things, Tuan loess made man, refined three stone the Sky) - Emperor Chun's three wives - Chang Er, the final image formed through four stages. Chain in this development, from the god of Wa to Nu Wa in fact manifestations of God is God frog clan or tribe from God to the peoples of God, from the totem animal spirit worship to the religious meaning of a gene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of God, this process can be said to be a deification of the rising phase of the process. From Goddess to the Moon, is the deification of extreme imagery up after the rise and fall, a gradual decline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cess: from the supreme God - to one of three legendary emperors - the same with Fu Xi - to "Shan Hai Jing" Three Emperor Jun wife (still supreme God Factor) - Women Abandoned to God Junchen Yi. As myth comes from life,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y form of ideology (myth as one form)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on of social material , i.e. ,the level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nitial ascending of the imag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production development of the particular period of time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role of females as determined in the porcess of human multiplication; the later descending process of the image concerned with the changing role and effect of the female and the male which had been determined by the development and advance of social production, the advance of the people’s cognitive level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ale and female’s function in human multiplication. Chang Er popular myth in historical process, its structural pattern changed dramatically, it also will have a new myth of mental content. "Literature is the myth of displacement", mythological figures Chang Er had provided for the breadth of literary art far wide space, other artists fulled of rich emotion, use their magic to give Chang Er immortal literary life, which makes later literature appeared in colorful Chang Er image.
引文
①袁珂:《神话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第153- 168页。
    ②李忠华:《嫦娥奔月神话本末论》,《思想战线》, 1997年第3期。
    ①赵丹:《嫦娥母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 2006年。
    ②贾雯鹤:《月神源流考》,《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③王慧:《“嫦娥奔月”原型及其衍变的生态主义女性解读》,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 2006年。
    ④李静:《“嫦娥奔月”神话在“三言”“二拍”中的变形》,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 2005年。
    ⑤孙怡村:《关于汉画“嫦娥奔月”图的几点看法》,《南都学坛》2006年第5期。
    ⑥何根海:《嫦娥奔月神话的文化破译》,《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①参见王大有、宋宝忠:《图说美洲图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年,第94—98页。
    ②详见魏庆征:《古代埃及神话》,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9年,第356页。
    ③参见李德成:《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12页。
    ④详见汪玢玲:《论满族水神及洪水神话》,《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4期。
    ⑤详见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第199页。
    ⑥杨学政:《普米族的韩规教》,宋思常《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0-299页。
    ⑦郭沫若:《中国史稿》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41页。
    ⑧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74页。
    ⑨杨堃:《图腾主义新探》,《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3期。
    ①顾朴光:《中国面具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6年,第83页。
    ①孙绍先、欧阳洁:《黎族蛙崇拜探源》,《新东方》2008年第9期。
    ②刘敦励:《古代中国人与马耶的祈雨与雨神崇拜》,台湾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57年第4期,转引自萧兵:《楚辞与神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88页。
    ③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8-90页。
    ①参见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第327-328页。
    ②列维一布留尔:《原始思维》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年,第34页。
    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第3页。
    ①参见吴天明:《中国神话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247-250页。
    ②王大有、宋宝忠:《图说美洲图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年,第121-122, 125-126, 94-95页。
    ①参见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第341-342页。
    ①蔡家麒:《论“原始至上神”》,《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2期。
    ②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6年,第58页。
    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
    ④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2年,第48-50页。
    ⑤参见张星德:《红山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第84页。
    ⑥参阅吕大吉:《宗教学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第139页。
    ①陈建宪:《神祇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4年,第58-59页。
    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
    ③高诱:《淮南子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6年,第95页。
    ④袁坷:《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
    ⑤王增勇:《何谓“女娲之肠”》,《民间文化》2001年第1期。
    ⑥姜亮夫:《屈原赋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年,第331页。
    ⑦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第104页。
    ⑧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
    ⑨袁珂:《神话选译百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第11页。
    ①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第31-32页。
    ②袁珂:《神话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第54页。
    ③帕林德:《非洲传统宗教》,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年,第42页。
    ④见《太平御览》卷七八所引《风俗通义》佚文。
    ⑤魏庆征编:《古代埃及神话》,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9年,第357页。
    ①谷德明编:《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下册,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7年,第727页。
    ②见陶阳、钟秀著:《中国创世神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第225-226页。
    ③冯天瑜:《上古神话纵横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年,第74页。
    ④陆思贤:《神话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5年,第49页。
    ⑤萧兵:《楚辞与神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年,第364页。
    ①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第104页。
    ②高诱:《淮南子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6年,第95页。
    ③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年,第243页。
    ④《开天辟地歌》,见朱桂元等编《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汇编·开天辟地篇》,内部资料,第12-40页。
    ⑤《梅葛创世》“开天辟地”一节,见朱桂元等编《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汇编·开天辟地篇》,内部资料,第76-79页。
    ⑥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第47页。
    ①陶阳、钟秀:《中国创世神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第176页。
    ②王孝廉:《中国神话世界(下编)·关于石头的古代信仰与神话传说》,转引自过文英《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年。
    ③参见刘毓庆:《“女娲补天”与生殖崇拜》,《文艺研究》1998年第6期。
    ①叶舒宪:《蛙神八千年》,《寻根》2008年第1期。
    ②张自修:《骊山女蜗风俗及其渊源》,刊于《陕西民俗学研究资料》,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陕西分会1982年编。
    ③黄祝坚:《保护青蛙养蛙治虫》,北京:农业出版社, 1978年,第9, 15-16页。
    ①参见刘道军:《古蜀人为何崇拜蟾蜍》,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2期。
    ②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第371页。
    ③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第74页。
    ④《民间口承文化研究》,中国民间文化1993年第3期,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民俗学会编,学林出版社,1993年,第52页。
    ①杨堃:《女娲考——论中国古代的母性崇拜与图腾》,《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6期。
    ②叶舒宪:《千面女神——性别神话的象征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年,第148页。
    ③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第463-467页。
    ④转引自(苏)李福清著、马昌仪等译《中国神话故事论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8年,第26一27页。
    ⑤刘毓庆:《“女娲补天”与生殖崇拜》,《文艺研究》1998年第6期。
    ⑥见(苏)李福清著、马昌仪等译《中国神话故事论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172-177页。
    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
    ①可参见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0年,第145-158页。
    ②杨堃:《女娲考——论中国古代的母性崇拜与图腾》,《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6期。
    ③(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编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7年,第132页。
    ①《青海柳湾》上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116页。
    ②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第203-204页。
    ③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第71页。
    ④见(苏)李福清著、马昌仪等译《中国神话故事论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172-177页。
    ①《吕氏春秋·恃君览》,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
    ②参见关长龙:《中国日月神话的象征原型考述》,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③袁珂:《神话选译百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第14页。
    ④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年,第241页。
    ①王大有、宋宝忠:《图说美洲图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年,第94—98页。
    ①屈原《楚辞·天问》。
    ②《孙子兵法》虚实第六。
    ③黄怀信撰:《鶡冠子汇校集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第230页。
    ④刘熙撰、王先谦证补:《释名疏证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第45页。
    ⑤(唐)睢昙悉达编《开元占经》, 163页《春秋纬考异邮》、181页《帝览嬉》,长沙:岳麓书社, 1994年。
    ⑥见《太平御览》卷四引《诗推度灾》佚文。
    ⑦(美)M·艾瑟·哈婷《月亮神话——女性的神话》,蒙子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23页。
    ①(台湾)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与传说》,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1981年,第301页。
    ②姜亮夫:《屈原赋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年,第285页。
    ③王小盾:《原始信仰与中国古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第108页。
    ④詹郸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年,第31页。
    ⑤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年,第322页。
    ①石沉、孙其刚:《月蟾神话的萨满巫术意义》,《民间文学论坛》1988年第3期。
    ②徐松石:《华人发现美洲考》,香港:东南亚研究所, 1981年, 152页。
    ③尚立晰、向延振:《张家界市情大辞典》,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年,第223页。
    ④袁珂:《中国神话通论》,成都:巴蜀书社, 1993年,第181-182页。
    ⑤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
    ①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第28页。
    ②《世本》,《二十五别史》本,济南:齐鲁书社, 2000年,第65页。
    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
    ④陆德明:《经典释文》,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
    ⑤《名义考》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⑥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第十六卷,成都:巴蜀书社, 1985年。
    ⑦吴其昌:《卜辞所见殷先公先王三续考》,吕思勉、童书业《古史辨:第七册(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38页。
    ⑧《名义考》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
    ①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年,第360页。
    ②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龙门联合书局, 1961年,第72-74页。
    ③高诱:《淮南子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6年,第100页。
    ④参见梁燕:《中国古代蟾蜍图像及其象征意义》,《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①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第十四卷,成都:巴蜀书社, 1985年。
    ②《名义考》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
    ①参见赵丹:《嫦娥母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 2006年。
    ②高诱:《淮南子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6年,第98页。
    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
    ④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 1998年,第501页。
    ⑤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出版社, 2001年,第2005页。
    ⑥郭沫若:《出土文物二三事》,《文物》1972年第3期。
    ⑦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年版。
    ①萧统:《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第600, 2609页。
    ②刘勰:《文心雕龙》,中国书店影印本, 1988年,第64页。
    ③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见《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文物出版社, 2000年。
    ④高诱:《淮南子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6年,第98页。
    ⑤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5年,第234页。
    ①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第3216页。
    ②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第45页。
    ③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 1958年,第104页。
    ④袁珂:《神话选译百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第166页。
    ⑤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
    ⑥高诱:《淮南子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6年,第117-118页。
    ⑦参见胡万川:《嫦娥奔月神话新探》,《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第3期。
    ①《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 1962年,第383页。
    ②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第326、15页。
    ③(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7年,第89页。
    ④梁庭望:《壮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7年,第78页。
    ①(法)列维-布留尔著《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年,第28页。
    ②刘芳贤等:《珞巴族的原始宗教》,《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第129页。
    ③C·H·托尔斯托夫:《图库曼人的图腾文化残余和两合组织》,转引自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第232页。
    ④杨堃:《女娲考》,《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6期。
    ⑤田兆元:《神话与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第10页。
    ⑥张自修:《骊山女蜗风俗及其渊源》,刊于《陕西民俗学研究资料》,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陕西分会1982年编。
    ⑦张振犁:《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1年,第45页。
    ①杨利慧:《女娲溯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第103-1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第2, 94页。
    ③参见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第63-74页。
    ①(俄)普林哈诺夫:《论艺术》,北京:三联书店, 1965年,第58页。
    ②穆达克:《我们当代的原始民族》,第160页,四川民族研究所(四川民族出版社内部发行) 1980年。
    ③徐松石:《华人发现美洲考》,香港:东南亚研究所, 1981年,第34页。
    ④潘定智:《中国社会各时期神话的本质特征》,《神话新探》,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3页。
    ⑤李冗:《独异志》,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第79页。
    ①参见《周易·系辞下传》、《淮南子·天文篇》、《论衡·齐世篇》、《绎史》卷三及《路史·后纪一》等。
    ②高诱:《淮南子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6年,第98页。
    ③钟敬文:《论民族志在古典神话研究上的作用——以〈女娲娘娘补天〉新资料为例证》,《民间文学论文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5-29页。
    ①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粹》,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4年,第428页。
    ②参见李立:《由日月相偶到阴阳相配—论日月神话在汉代的发展与演变》,《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③王国维:《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王国维遗书?第一册)。
    ④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1年,第83页。
    ⑤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年,第26-27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②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0, 99页。
    ③《太平御览》卷八○五引《随巢子》佚文。
    ①参见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第63-74, 91-92, 93页。
    ①王锺陵:《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第187页。
    ②《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三“獠妇”条(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第3981页。
    ③《马可波罗行纪》第2卷第119章(中册),北京:中华书局, 1955年,第473页。
    ④沙尔·费勒克:《家族进化论》,许楚生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年,据1930年大东书局本影印,第144-146页。
    ①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0年,第211-212页。
    ②闵家胤主编:《阳刚与阴柔的变奏——两性关系和社会模式》,中国伙伴关系研究小组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72页。
    ①额尔格培讲述,新克搜集整理:《支呷阿鲁大小凉山彝族神话古事》,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
    ②(法)拉法格著:《思想起源论》,王子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第133-134页。
    ③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年,第39页。
    ①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第16—17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第1236页。
    ③萧统:《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00页。
    ④吴兆宜:《玉台新咏笺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第12页。
    ①刘安遇、胡传淮校辑:《王灼集校辑》,成都:巴蜀书社, 1996年,第36页。
    ②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年,第28页。
    ①干宝:《搜神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年,第99-100页。
    ②李冗:《独异志》,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第4页。
    ③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九回,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年,第60页。
    ④周明:《开辟演义》,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5年,第69-70页。
    ⑤钟惺:《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有商志传》,北京:群众出版社, 1997年,第125-137页。
    ①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 1977年,第2217页。
    ②李德尧:《奔月:神话的世俗化》,《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7期。
    ①参见《西湖民间故事》(增订本),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79年,第90-91页。
    ②《说郛》三十二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
    ①引自吉星:《中国民俗传说故事》,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5年,第173-175页。
    ②袁珂:《中国神话第一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7年,第200, 200-201页。
    [1]《世本》,《二十五别史》本,齐鲁书社,2000年。
    [2]《山海经》,二十二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4]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巴蜀书社,1985年。
    [5]《淮南子》,二十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6]高诱:《淮南子注》,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
    [7]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
    [8]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9]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10]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11]干宝:《搜神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12]刘勰:《文心雕龙》,中国书店影印本,1988年。
    [13]萧统:《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4]李冗:《独异志》,中华书局,1983年。
    [15]徐坚:《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16]睢昙悉达:《开元占经》,岳麓书社,1994年。
    [17]陆德明:《经典释文》,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8]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
    [19]《太平御览》,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20]《说郛》,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21]《名义考》,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22]徐道:《历代神仙通鉴》,上海:江东茂记书局。
    [23]《七十二朝四书人物演义》,明刊本
    [24]蒲松龄:《聊斋志异》,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25]李汝珍:《镜花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26]吕熊:《女仙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7]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
    [28]吴兆宜:《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
    [29]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3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31]顾嗣立:《元诗选》,中华书局,1987年。
    [32]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33]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
    [34]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
    [35]周明:《开辟演义》,华夏出版社,1995年。
    [36]钟惺:《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有商志传》,群众出版社,1997年。
    [37]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38]《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
    [39]唐圭璋、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
    [40]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巴蜀出版社,2001年。
    [41]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
    [42]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
    [43]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科学出版社,1962年。
    [44]郭沫若:《中国史稿》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
    [45]黄祝坚:《保护青蛙养蛙治虫》,农业出版社,1978年。
    [46]穆达克:《我们当代的原始民族》,四川民族出版社(内部发行),1980年。
    [47]袁珂:《神话选译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48]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
    [49] (台湾)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与传说》,联经出版公司,1981年。
    [50]袁珂:《神话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51]钟敬文:《论民族志在古典神话研究上的作用——以〈女娲娘娘补天〉新资料为例证》,《民间文学论文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52]额尔格培讲述,新克搜集整理:《支呷阿鲁大小凉山彝族神话古事》,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
    [53]吕思勉、童书业《古史辨》(第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54]张自修:《骊山女蜗风俗及其渊源》,《陕西民俗学研究资料》,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陕西分会,1982年。
    [55]王国维:《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王国维遗书》(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56]冯天瑜:《上古神话纵横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57]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科学出版社,1983年。
    [58]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
    [59]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60]吉星:《中国民俗传说故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
    [6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文物出版社,1986年。
    [62]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神话新探》,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63]袁珂:《中国神话》(第一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64]萧兵:《楚辞与神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65]谷德明:《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66]梁庭望:《壮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67]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68]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69]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
    [70]陶阳、钟秀:《中国创世神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71]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72]王小盾:《原始信仰与中国古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73]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74]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75]袁珂:《中国神话通论》,巴蜀书社,1993年。
    [76]张振犁:《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77]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78]詹郸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79]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80]帕林德:《非洲传统宗教》,商务印书馆,1992年。
    [81]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民俗学会:《民间口承文化研究》,学林出版社,1993年。
    [82]陈建宪:《神祇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
    [83]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 ,中国ISBN中心,1994年。
    [84]马昌仪:《中国神话学文论选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
    [85]杨利慧:《女娲溯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86]陆思贤:《神话考古》,文物出版社,1995年。
    [87]闵家胤:《阳刚与阴柔的变奏——两性关系和社会模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88]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原型批评》,东方出版社,1996年。
    [89]顾朴光:《中国面具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
    [90]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91]田兆元:《神话与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92]王大有、宋宝忠:《图说美洲图腾》,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93]魏庆征:《古代埃及神话》,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年。
    [94]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见《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文物出版社,2000年。
    [95]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96]吴天明:《中国神话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97]叶舒宪:《千面女神——性别神话的象征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98]王锺陵:《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99]李德成:《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0]朱桂元:《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汇编?开天辟地篇》,内部资料。
    [101]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中华书局,1955年。
    [102]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汝信等译,三联书店,1962年。
    [103](法)拉法格:《思想起源论》,王子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
    [104](俄)普林哈诺夫:《论艺术》,三联书店,1965年。
    [10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106](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马雍等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
    [107](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108](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编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109](英)詹·乔·弗雷泽:《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110](苏联)李福清:《中国神话故事论集》(马昌仪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
    [111](法)沙尔·费勒克:《家族进化论》,许楚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据1930年大东书局本影印),1990年。
    [112] (美) M·艾瑟·哈婷:《月亮神话——女性的神话》,蒙子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113](德)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14](加拿大)弗莱:《批评的剖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1]郭沫若:《出土文物二三事》,《文物》1972年第3期。
    [2]汪玢玲:《论满族水神及洪水神话》,《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4期。
    [3]杨堃:《图腾主义新探》,《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3期。
    [4]石沉、孙其刚:《月蟾神话的萨满巫术意义》,《民间文学论坛》1988年第3期。
    [5]蔡家麒:《论“原始至上神”》,《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2期。
    [6]胡万川:《嫦娥奔月神话新探》,《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第3期。
    [7]李忠华:《嫦娥奔月神话本末论》,《思想战线》1997年第3期。
    [8]刘毓庆:《“女娲补天”与生殖崇拜》,《文艺研究》1998年第6期。
    [9]李立:《由日月相偶到阴阳相配—论日月神话在汉代的发展与演变》,《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第1期。
    [10]杨勇:《嫦娥奔月神话的文字学阐释》,《文山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11]王增勇:《何谓“女娲之肠”》,《民间文化》2001年第1期。
    [12]梁燕:《中国古代蟾蜍图像及其象征意义》,《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3]关长龙:《中国日月神话的象征原型考述》,《浙江大学学报》2003第3期。
    [14]贾雯鹤:《月神源流考》,《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5]李静:《“嫦娥奔月”神话在“三言”“二拍”中的变形》,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6]戴霖、蔡运章:《秦简〈归妹〉卦辞与“嫦娥奔月”神话》,《史学月刊》2005年第9期。
    [17]李德尧:《奔月:神话的世俗化》,《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7期。
    [18]赵丹:《嫦娥母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9]吴从祥:《唐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6年。
    [20]王慧:《“嫦娥奔月”原型及其衍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6年。
    [21]孙怡村:《关于汉画“嫦娥奔月”图的几点看法》,《南都学坛》2006年第5期。
    [22]尹泓:《嫦娥奔月神话原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3]刘道军:《古蜀人为何崇拜蟾蜍》,《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2期。
    [24]王贵生:《从“圭”到“鼋”:女娲信仰与蛙崇拜关系新考》,《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
    [25]过文英:《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年。
    [26]孙绍先、欧阳洁:《黎族蛙崇拜探源》,《新东方》2008年第9期。
    [27]何根海:《嫦娥奔月神话的文化破译》,《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