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使节往来是两个国家之间外交关系的重要内容,在明代中朝关系中,使节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明代中朝两国使节出使的路线、原因,出使使命及选任,使节的接待礼仪等的分析和探讨,来说明使节在中朝关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文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明朝中朝宗藩关系的确立过程。明建国初,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采取和平外交方针。为了防止北元与高丽联手,明太祖朱元璋积极与高丽王朝交往,而高丽王朝对北元、明朝采取双边外交,时而弃明投元,时而弃元投明,致使两国关系十分紧张。李成桂改国号李氏朝鲜后,两国关系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直到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明朝与李朝的关系才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第二部分论述了中朝使节的往来路线及使臣出使的原因。朝鲜主要通过定期向明朝贡来维系与中国的宗藩关系。随着两国关系的变化及国家势力的强弱,朝鲜朝贡的路线也一度发生了几次变化,经历了由海路到陆路再到海路的演变过程。而一般每逢两国帝王即位、立储、立后,战争或是赏赐等,都会派遣使者。
     第三部分论述了明代中朝两国使团的构成以及使节的选任。在明代,中朝两国互通使节,这些使节代表国家出使,肩负着各种各样的外交使命,代表着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因此使节的选任尤其受到国家的重视。
     第四部分论述了明代中朝使节的种类和接待礼仪。根据使节出使使命的不同,使节可以分为好多种类。比如册封使、颁诏使、陈慰、杂令、赐赉、蠲免、交易、洋舶事务、进香、问安等等。为了接待络绎不绝的各国朝贡使节,明朝政府制定了接待各国使节的礼仪。而朝鲜为了显示对宗主国的重视和尊重,也制定了迎接中国使臣的程式。
     第五部分论述了明代中朝使节往来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两国产生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第六部分结语,通过对中朝使节的研究,阐述了明代中朝使节的使命及其选任,并由此肯定了使节带给两国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从而对我们研究和把握中朝关系开拓新的视角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The two countries sending ambassadors mad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their between diplomatic ties. In the mid Ming Dynasty, the ambassadors also played a key role thereof. The author tries to state the ambassadors' functional roles during that period by analyzing and exploring the routes the ambassadors took, reasons they visiting each other, the tasks they visited for, and their appointments, as well as the receipt etiquettes, ect.
     The paper consists of 6 paragraphs:
     The first one analyzes the process that the suzerain-vassal relationship established.At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s infancy, it employed the strategy of peaceful foreign diplomacy according to its complex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Bei Yuan and the Koryo joined hands, T'ai-tsu Zhu Yuanzhang (First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 issued command to associate with the Koryo actively. While the Koryo carried out bilateral diplomatic activities with the Bei Yuan and Ming dynasty, that was, sometimes rejected Ming but supported Yuan, sometimes rejected Yuan but supported Ming ,which resulted in a ten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Lee Dynasty hadn’t been improved after Lee Seong-gye changed its reigning title into Korea and until Ch'eng-tsu Zhu Di succeeded to the throne, the relationship therebetween came into a normal track.
     The second paragraph states the routes the ambassadors took and the reasons they visited. Korea maintained the suzerain-vass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Ming Dynasty mainly by presenting tributes periodly to the Ming Dynasty. As the ties changes and the strengths vari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Korea had changed their routes several times—from the sea to the land and then to the sea. Every time the emperors ascending their thrones, making their Monarch Inherits, making the princesses, under the wars and grant rewards would all be the reasons for ambassadors visiting between countries.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Korean missions and envoys of the selec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China and Korea exchange ambassadors, the diplomats diplomatic mission on behalf of the State, responsible for a variety of diplomatic missions, represen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s and dignity, so the selection of envoys particular attention by the State.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types of Ming China and Korea envoys and reception etiquette. According to diplomatic envoys of different mission to mission, diplomats can be divided into many categories. For example canonized so, Ban Zhao to make, Chen Wei, mixed order, give Dalai, Juan-free, trade, foreign ship affairs, incense, greeting and so on. Tribute to receiving a constant stream of envoys of various countries, the Ming government established etiquette for receiving foreign envoys. North Korea to show the importance of and respect for the sovereign state, has also developed programs to meet the Chinese envoy.
     The fifth Part foeuses on the great effect and funetions that the envoys brought to the two countries on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s.
     As a eonclusion, the sixth Part briefly coneludes the election of envoys and their Missions,further confirms their great impact and functions on the two countries.This is vital for us to study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on the whole.
引文
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10《故元遗兵》,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2宋镰等:《元史》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3《明太祖实录》卷24,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4《明宣宗实录》卷32,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5【朝】郑麟趾:《高丽史》卷4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6《明太祖实录》卷37,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7【朝】郑麟趾:《高丽史》卷4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8【朝】郑麟趾:《高丽史》卷4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9【朝】郑麟趾:《高丽史》卷4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0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1张廷玉等:《明史》卷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2《明太祖实录》卷89,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13【朝】郑麟趾:《高丽史·辛禑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4《明太祖实录》卷132,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15《朝鲜太宗实录》卷1,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4年。
    16权近:《奉使录》,台北:珪庭出版社,1978年。
    17申时行主修:《明会典》卷150,万历朝重修本,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8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1,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19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1,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20《明熹宗实录》卷6,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21《明太祖实录》卷37,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22黄洪宪:《朝鲜国纪》,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23《明太祖实录》卷37,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24《明太祖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25《明太宗实录》卷108,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26《明宣宗实录》卷52,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27《朝鲜太宗实录》卷4,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4年。
    28《朝鲜太宗实录》卷17,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4年。
    
    29《朝鲜太宗实录》卷34,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4年。
    30【朝】郑麟趾:《高丽史·辛禑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31《朝鲜太宗实录》卷14,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4年。
    32转引自高艳林:《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3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1,《朝鲜》,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34李鸣鸣:《明代外交使臣出访制度考》,硕士学位论文。
    35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卷4,《远使》,台湾:明文书局,1991年。
    36陆容:《菽园杂记》卷7,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7张廷玉:《明史》卷71,《选举制》,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38张方平:《张方平集》,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39吴启新等:康熙《德兴县志》刻本卷7,1684年。
    40焦竑:《国朝献征录》卷9,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41《朝鲜太宗实录》卷14,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4年。
    42《明宣宗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43张廷玉等:《明史》卷304,《宦官》,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44《明太祖实录》卷110,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45《明太祖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46《明成祖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47《明宪宗实录》卷61,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48张廷玉等:《明史》卷320,《朝鲜》,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49《明世宗实录》卷5,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50《明世宗实录》卷298,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51《朝鲜太宗实录》卷10,日本: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4年,转引自李新峰:《明前期赴朝鲜使臣从考》,《明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
    52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1,《朝鲜》,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53《明太祖实录》卷232,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54张廷玉等:《明史》卷74,《职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55张廷玉等:《明史》卷74,《职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56转引自高艳林:《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57林基中:《朝天日录》卷20,汉城: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
    58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1,《朝鲜》,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59赵宪:《朝天日记》,第380页。
    60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二册,第520页;第二册,第713页;第三册,第115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61申时行主修:《明会典》卷58,《蕃国迎诏仪》,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62张廷玉等:《明史》卷32,礼十《嘉礼四·宾礼》,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63万明:《明代后期中朝关系的重要史实见证——李朝档案〈朝鲜迎接天使都监都厅仪轨〉管窥》,《学术月刊》,2005年第9期。
    
    64《朝鲜迎接天使都监都厅仪轨》,北京:故宫博物院,1932年。
    65转引自高艳林:《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66《朝鲜迎接天使都监都厅仪轨》,北京:故宫博物院,1932年。
    
    67《明太祖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68《朝鲜太宗实录》,日本: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4年。
    69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九册,第3851、第399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70张廷玉等:《明史》卷320,《朝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71孙绳祖:《明与朝鲜国交之检讨》,《文史杂志》,1994年第7、8期。
    
    72《明太祖实录》卷88,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73申时行主修:《明会典》卷105,《朝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74张廷玉等:《明史》卷320,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75《朝鲜太宗实录》卷34,日本: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4年。
    76《朝鲜世宗实录》卷41,日本: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4年。
    77《明太祖实录》卷57,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
    78《朝鲜太宗实录》卷33,日本: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4年。
    79《朝鲜世宗实录》卷12,日本: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4年。
    80崔溥:《漂海录》,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81崔溥:《漂海录》,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8页。
    82崔溥:《漂海录》,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8页。
    83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84《明太祖实录》卷46;《明太宗实录》卷21;《明宣宗实录》卷22、卷107;《明英宗实录》卷244。
    85《朝鲜太宗实录》卷60,日本: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4年。
    
    86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87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88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89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90《朝鲜中宗实录》卷87,日本: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4年。
    1.王其榘编:《明实录邻国朝鲜篇》,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1983年版。
    2.《朝鲜李朝实录》,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4年版。
    3.[朝]郑麟趾:《高丽史》,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科学院古代研究出版委员会古代研究室编印1958年6月版。
    4.[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5.《明太祖宝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6.《皇明祖训》,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版。
    7.[明]申时行主修:《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中华书局1989年10月版。
    8.[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中华书局1993年版。
    9.[明]宋镰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10.[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版。
    11.[明]王世贞:《弃山堂别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12.[朝]崔溥:《漂海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3.[明]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版。
    14.[明]巩珍:《西洋番国志》,中华书局1961年版。
    15.[明]邓士龙辑:《国朝典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6.[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现代出版社1991年版。
    17.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年版。
    18.[明]董伦等编:《明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
    1.叶泉宏:《明代前期中韩国交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陈学霖:《明代人物与史料》,香港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中朝关系史》(明、清时期),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4.喜蕾:《元代高丽贡女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5.蒋非非、王小甫等主编:《中朝关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6.杨国祯、陈支平:《明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商传:《永乐皇帝》,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
    8.孙正容:《朱元璋系年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9.刘永智:《中朝关系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0.姜龙范、刘子敏:《明代中韩关系史》,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11.张维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2.张维华:《明代海外贸易史简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3.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6.杨昭全、韩俊光:《中朝关系简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7.朱亚非:《古代山东与海外关系史》,齐鲁书社1995年版。
    18.白新良:《中朝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19.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中国封建王朝与朝鲜半岛关系形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0.陈尚胜:《中韩关系史论》,齐鲁书社1997年版。
    21.朱亚非:《明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济南出版社1993年版。
    22.《朝鲜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3.《明代辽东档案汇编》,辽沈书社1985年版。
    24.陈玉龙、杨通方:《汉文化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5.刘永智:《中朝关系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26.杨通方:《中韩古代关系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7.王天心:《唇齿相依的朝鲜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51年版。
    28.王崇实选编:《朝鲜文献中的东北史料》,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29.高伟浓:《走向近世的中国与“朝贡国”关系》,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0.张存武:《清代中韩关系论文集》,台北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31.朱杰勤:《中外关系史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孙绳祖:《明与朝鲜国交之检讨》,《文史杂志》,1994年第7、8期。
    2.桂栖鹏、尚衍斌:《谈明初中朝交往中的两位使者——契长寿、契斯》,《民族研究》,1995年第5期。
    3.李新峰:《明前期赴朝鲜使臣丛考》,《明清论丛》,2003年第4辑。
    4.朱鸿:《论明宣宗的另样面貌》,《明清论丛》,1999年第1辑。
    5.王崇实:《元与高丽统治集团的联姻》,《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4期。
    6.崔明德:《论隋唐和亲的特点》,《天府新论》,1995年第2期。
    7.姜舜源:《明清宫廷朝鲜“采女”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4期。
    8.张辉:《韩半岛与洪武朝的通使》,《韩国研究论丛》,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9辑。
    9.蔡秉硕:《朝鲜李氏王朝和中国明朝政府的友好关系》,《历史学习》,1988年第1期。
    10.孙卫国:《论明初宦官外交》,《南开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
    11.林德春:《略论蒙元与高丽的关系》,《松辽学刊》(社科版),1997年第4期。
    12.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辑。
    13.高艳林:《明代中朝贸易及贸易中的相互了解》,《求是学刊》,2005年第7期。
    14.陈潮:《明清之季中韩宗藩关系探索》,《学术论坛》,1997年第1期。
    15.陈潮:《传统的华夷国际秩序与中韩宗藩关系》,《韩国研究论丛》(二),1996年第8期。
    16.徐凯、郭庆涛:《中韩关系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韩国学论文集》(六),1997年第9期。
    17.姚继荣:《明代辽东马市述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8.张士尊:《明代辽东马政探论》,《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3期。
    19.姜龙范、刘子敏:《李朝太祖在位时期中朝关系述论》,《延边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20.陈生玺:《毛文龙与皮岛》(上),《韩国学报》,1995年第6期。
    21.葛振家:《论明代中团人的朝鲜观》,《韩国学论文集》(四),1995年第10期。
    22.李善洪:《试论毛文龙与朝鲜的关系》,《史学集刊》,1996年第2期。
    23.吴一焕:《十七世纪初明朝与朝鲜海路交通的启用》,《历史教学》,1996年第12期。
    24.陈尚胜:《明朝初期与朝鲜海上交通考》,《海交史研究》,1997年第1期。
    25.孙卫国:《略论明初与丽末之中韩关系》,《韩国学论文集》(六),1997年第9期。
    26.王裕明:《明代遣使朝鲜述论》,《齐鲁学刊》,1998年第2期。
    27.金渭显:《高丽与明之间的贡马问题》,《韩国学论文集》(七),1998年第9期。
    28.王剑:《论明代中前期中朝使臣的走私贸易》,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