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与嘉定文坛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归有光为明代著名散文家,他上承唐宋大家,下启清代桐城派,对明清文坛有重要影响。虽然归有光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但他与嘉定文坛的关系却很少有人论及。归有光曾居住嘉定十多年,在此娶妻生子,讲学授徒,度过人生一个重要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归有光与嘉定文坛发生了紧密的联系,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拥有一批极力拥护的弟子,在嘉定地区的时光成为归有光文章学术在整个文坛产生影响的开端。
     本文从归有光与嘉定文坛关系入手,详细分析归有光至嘉定前、在嘉定时、离嘉定后这三个阶段中归有光、归氏后人与嘉定文坛的关系,揭示归有光在嘉定地位的确立及思想的传承过程,探究明清之际归有光文坛地位发生转变的原因。
     文章首先梳理归有光至嘉定前当地世家望族的发展历程,分析嘉定流传已久的古学传统,这是归有光讲学的知识环境基础。其次考证归有光在嘉定时的好友关系、师生关系及主要活动,还原其嘉定讲学的真实面貌,揭示归有光与嘉定文坛契合的内在原因。再次探讨归有光离嘉定后,嘉定后学对归有光思想的传承和推广。
     以往学界已注意到钱谦益在明末清初对归有光的推扬,其实在钱谦益之前,嘉定文坛在这方面已做出不少努力,其中徐学谟、黄淳耀贡献颇多。徐学谟不仅就归有光的文章与文坛盟主王世贞产生论争,而且通过多种方式肯定归有光,成为连接归有光与嘉定文坛不可或缺的桥梁;黄淳耀在明末更加坚定地学习归有光,继承归有光思想的同时也有所发展。通过归氏后人、嘉定文人、钱谦益三者的共同努力,归有光逐渐声名大噪,文坛地位发生重要转变。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考察嘉定世家望族,阐明当地古学传统。第二章考证归有光与嘉定文人的交游关系,描述嘉定讲学期间的重大事件。第三章通过详细梳理徐学谟、嘉定四先生、归氏后人、钱谦益等人的相互交往关系,展现归有光文坛地位转变的过程。第四章论述嘉定文坛在学术和文学思想方面对归有光的继承。第五章分析归有光思想在明末社会思潮和风尚习俗影响下产生的发展和变异。
Guiyouguang is a famous author in Ming Dynasty, Who inherits Tang and Song Dynasty and initiates Qing Dynasty, has a major impact on Ming-Qing literati. Although Guiyouguang has be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academic circles, but his relationship with Jiading literati has rarely been addressed. Guiyouguang lives in Jiading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It is an important period in his life. In the process, he contacts with Jiading literators, cultivates like-minded friends, has a lot of good students. This period of tim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ition of his literary status.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iyouguang and Jiading literati. There are three innovations. First of all,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iyouguang and Jiading literators including the friendships and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restore Guiyouguang’s activities and major events in the period of living in Jiading, explore the underlying reasons of Guiyouguang fit in with Jiading literati. Secondly, reveal th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uiyouguang’s thought. Thirdly, clarify the variation of Guiyouguang’s thought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In the past, scholars have noticed the effect of Qianqianyi in pushing the thought of Guiyouguang. In fact, Jiading literators has made significant efforts to spread thought of Guiyouguang before Qianqianyi. Among them Xuxuemo and Huangchunyao contribute a lot. Xuxuemo supports Guiyouguang not only through controversy with Wangshizhen but also by forming literature circle in Jiading district to spread the thought of Guiyouguang. He is the bridge connecting Guiyouguang and“four Jiading Mr.”In late Ming Dynasty, Huangchunyao not only adhere more formerly to Guiyouguang’s thought but also make som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examines the families of rank in Jiading district to clarify the ancient local tradition. Chapter Two researc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iyouguang and Jiading literators.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uiyouguang’s thought, especially the efforts of Xuxuemo,“four Jiading Mr.”, Jiading descendants.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confucian that Jiading literators inherited from Guiyouguang. Chapter Five exhibits the development and variation of Guiyouguang’s thought confronting the new cultur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引文
1载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31页。
    2《侯太母张氏曁母陈氏双寿序代》《学古绪言》卷七。
    3参照《长江流域的书院》中对“士绅”的定义。
    
    1《吴郡志》卷二十五“龚宗元”,四库全书本。
    2《吴郡志》卷十四“中隐堂”条,四库全书本。
    3《荐举龚明之状》见《郑忠肃奏议遗集》卷上,四库全书本。
    1《龚震轩先生墓志铭》:“有卖己者不忍发其诈,有馋己者不忍质其诬,有利于己有害于物,弗忍为也,真无愧于笃行君子。”《三易集》卷十七。
    
    1《徐海城先生墓志铭》,《三易集》卷十七。
    2《祭徐汝廉文》,《三易集》卷十四。
    1吴康侯《张氏一家言序》,《安亭志》卷六。
    1万历《嘉定县志》卷三。
    2《知县沈璞建学记》,万历《嘉定县志》卷三。
    1光绪《嘉定县志》卷九《庙学》。
    2光绪《嘉定县志》卷九。
    3《徐震菴先生墓志铭》,《学古绪言》卷九。
    1《唐殷二博士传》,《徐氏海隅集》卷十六。
    2《明故淮安府学训导方斋殷先生墓志》,《归有园稿》文编卷六。
    1《宋名臣言行录后集》卷八。
    2光绪《嘉定县志》卷九。
    1光绪《嘉定县志》卷九。
    2《金伯谦先生诗序》,《三易集》卷九,四库禁毁丛刊。
    1《简堂集序》,《归庄集》卷三。
    2《世美堂后记》,《震川先生集》卷十七。
    3《畏垒亭记》,《震川先生集》卷十七。
    4《沈母张孺人墓志铭》:“先五月,吾妻死。……予屏居安亭江上十余年矣,自遭此痛,回首平生,惘惘无可向人道者。或讥以私丧踰礼,而不知实有身世无穷之悲。”《震川先生集》卷二十一。
    5《世美堂后记》中有言“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可知,甲寅年即嘉靖三十三年,归有光迁回昆山居住,一年中仅偶尔至安亭。
    1《抚州府学训导唐君墓志铭》,《震川先生集》卷十八。
    2《跋唐道虔答友人问疾书》,《震川先生集》卷五。
    3《守耕说》,《震川先生集》卷三。
    4《徐封君七十寿序》,《震川先生集》卷十三。
    5《沈贞甫墓志铭》,《震川先生集》卷十九。
    6《金君守斋墓志铭》,《震川先生集》卷二十。
    7《登仕郎鸿胪寺序班金君墓志铭》,《徐氏海隅集》卷十七。
    1《送归震川之任长兴》,清陈树德、孙岱《安亭志》卷九。
    2《栎全轩记》,《震川先生集》卷十五。徐学谟亦为张意作《栎全轩记》,见《徐氏海隅集》卷九。
    3《李惟善墓志铭》,《震川先生集》卷二十。
    4光绪《嘉定县志》卷十六《人物志》一《宦绩》。
    5《宣节妇墓碣》,《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四。
    6《宣仲济先生墓志铭》,《学古绪言》卷九。
    7《野鹤轩壁记》,《震川先生集》卷十五。
    1《潘用中墓志铭》,《震川先生集》卷二十;《潘府君室沈孺人墓志铭》,《震川先生集》卷二十一。
    2《与潘子实书》,《震川先生集》卷七。
    3光绪《嘉定县志》,卷十九,人物志四,文学。
    4光绪《嘉定县志》,卷十九,人物志四,文学。
    5《张茂仁先生寿序》,《三易集》卷十九。
    6《安亭志》卷十六。
    7《安亭志》卷十三“世美堂”。
    8杨湜《六泉先生传》,《安亭志》卷八。
    9光绪《嘉定县志》,卷十九,人物志四,文学。
    1《例授昭勇将军成山指挥使李君墓志铭》,《震川先生集》卷十八。
    1《答唐虔伯书》,《震川先生集》卷七。
    2《张贞女狱事》,《震川先生集》卷四。
    1参见光绪《嘉定县志》卷八《风俗》。
    2此处所言嘉定地区的风俗详见万历《嘉定县志》卷二《风俗》。
    1《与殷徐陆三子》,《震川先生集》卷七。
    2《安亭志》卷十五。
    1《安亭志》卷九。
    1《安亭志》卷九。
    2《安亭志》卷十五。
    3《书封节妇金氏传后》,《学古绪言》卷二十四。
    4归有光曾作《宣节妇墓碣》一文,表彰宣、孙两节妇。
    1《黄烈妇传》,《陶庵全集》卷五。
    2《吴梅村先生六十寿序》,《归庄集》卷六。
    1有关“嘉定四先生”家世及其相互之间的交往关系,台湾吴秋兰博士论文《晚明嘉定四先生研究》论述颇详,可参看。本文侧重于探讨他们与归有光的关系,其余则叙述尽可能简单。
    2《先兄伯和府君行状》,《三易集》卷十五。
    3《先妣卢孺人行状》,《三易集》卷十五。
    1《娄翁夫妇合葬墓志铭》,《归有园稿》文编卷七。
    2清嘉定封导源《马陆志》卷四《人物志》。
    3《娄巽之先生墓志铭》,《三易集》卷十七。
    1这一观点近年来有多人提及,但考辨不详,故加以补充和详辩。
    2《沈贞甫墓志铭》:“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震川先生集》卷十九。
    3《思子亭记》:“嘉靖壬寅,予始携吾儿来居江上,二百六十里水道之中也。”《震川先生集》卷十七。
    4《世美堂后记》中有言“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按:“辛亥后三年”即嘉靖三十三年,归有光迁回昆山居住。
    5《先兄伯和府君行状》,《三易集》卷十五。
    1吴康侯《张氏一家言序》,《安亭志》卷六。
    2严衍《张茂仁传》,《安亭志》卷八。
    3见侯峒曾《三易集》小序,《三易集》卷首。
    1《先友朱清甫先生传》,《学古绪言》卷四。
    2《唐实甫六十寿序》,《学古绪言》卷六;《唐长君伯和墓志铭》,《学古绪言》卷十。
    3《祭龚方伯汝修文》,《学古绪言》卷十四。
    4《合祭殷职方无美文》,《学古绪言》卷十四。
    5《祭执丈傅先生文》,《学古绪言》卷十九;《金母傅氏墓志铭》,《学古绪言》卷十一。
    1《从叔兰亭七十寿叙》,《耦耕堂文卷》上。
    2《祭葛师》,《松圆偈庵集》卷下。
    3《程茂恒诗序》,《耦耕堂文卷》上。
    4《祭娄翁文》,《奠娄翁文》《松圆偈庵集》卷下。
    5《祭丘子成五丈》:“吾侪与公,并生于斯。少长殊年,敏速异资。乃其中心,庶几磷淄。谓我友生,公实我师。虽同阔疏,视公为卑。生于仁义,老于书诗。”《松圆偈庵集》卷下。
    6《赠张翁茂仁二丈诗》,《松圆浪淘集》卷七。
    7《游山记序》,《耦耕堂文卷》上。
    8《广西右布政使龚公元配诰封宜人葛氏祔葬墓志铭》:“予尝及侍公门下,而尤与仲和友善。”《耦耕堂文卷》下。
    9《祭徐宗伯公》,《松圆偈庵集》卷下。
    1《题张应文杂著后》,《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六十。
    2详见郑利华《王世贞年谱》嘉靖四十年条。
    3《奉政大夫兵部职方司郎中殷公墓志铭》,《三易集》卷十七。
    4《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艺苑卮言》七。
    5《殷进士都》:“无美攻六艺,乃在丱角时。濩落四十年,识者亦为疑。侠气标肺腑,壮心见须弥。跌宕词翰林,煜煜吐色丝。异时平津拜,不言公车迟。”《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三。
    6《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一《艺苑卮言》。
    7《殷无美应试留都赋此为赠》,《弇州四部稿》卷三十七。
    8《殷无美下第》,《弇州四部稿》卷三十九。
    9《赠殷无美获隽留省入试南宫》,《弇州四部稿》卷四十二。
    10《送殷无美赴夷陵守》,《弇州四部稿续稿》卷十七;《送友人殷无美之夷陵守序》,《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三十。
    11《答殷无美》,《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九十八。
    
    1《合祭王大司寇文》,《学古绪言》卷十三。
    2《张仲慧传》,《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七十四。
    3《祭王母魏淑人文》,《学古绪言》卷十七。
    1《祭王稽勋囧伯文》,《学古绪言》卷十四。
    2《祭王亭伯二兄文》,《学古绪言》卷十五。
    3《祭王奉常文》,《学古绪言》卷十三。
    4《祭大司寇王弇州先生文》,《三易集》卷十三。
    5《寿嘉定唐道述六十》,《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九。
    6《金逸斋处士暨配潘孺人合葬志铭》,《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九十二;《守愚时君暨配沈孺人合葬志铭》,《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十七。
    7《新安程君墓志铭》,《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二十二。
    1《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八《艺苑卮言》五。
    2《书归熙甫文集后》,《读书后》卷四。
    3《送归熙甫之长兴令》,《弇州四部稿》卷三十八。
    4《书归熙甫文集后》,《读书后》卷四。
    5《项思尧文集序》,《震川先生集》卷二。
    
    1《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五十《像贊》。
    2《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86页。
    1《归太仆应试论策集序》,《学古绪言》卷一。
    2《徐宗题制义序》,《陶庵全集》卷八。
    1《己未会试杂记》,《震川先生别集》卷六。同上。
    2邬国平在《论归有光散文创作的两个主题》(《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一文中曾对己未会试事件进行描述,通过徐学谟的见证人身份澄清误会,得出归有光之所以屡考不中的原因在于他好以古文为时文,八股文路子不对。颇有启发。
    3《书归仆丞解惑篇后》,《徐氏海隅集文编》卷二十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二四册,齐鲁书社。
    1《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七十一《沈母孝节传》;《弇州公像赞》,《归有园稿文编》卷十四。
    2《归有园稿文编》卷九《祭王麟洲奉常》:“方公弱冠之岁,与余邂逅于京师,猥通家之契谊,辱嬿娩而同之。”
    3《王元美比部为郎九年比虑囚畿内擢山东兵宪书来颇伤用违其才书此寄慰》,《徐氏海隅集诗编》卷十二。
    4《离薋园诗赠王元美兄弟二首》,《徐氏海隅集诗编》卷二。
    5《闻王元美兄弟赴阙讼父中丞公冤已下部议为赋五绝句》,《徐氏海隅集》卷二十二。
    6《大司马思质王公告墓文》,《归有园稿文编》卷九。
    7《与王凤洲中丞五首》,《归有园稿文编》卷十五。
    8《与王凤洲司寇九首》,《归有园稿文编》卷十九。
    9《寄赠王元美司寇避居东乡修道》,《归有园稿》下,诗卷一。
    10《王元美司寇初度六十赠诗》,《归有园稿诗卷》卷一。
    11《送王敬美之任南太常少卿》,《归有园稿诗卷》卷二。
    1此二年王世贞与徐学谟的唱和文字主要有《王司寇元美相别四年兹枉顾山居作十二韵》、《和王元美司寇见过之作用韵》、《和司马公饮归有园之作用韵》、《和王元美见过之作》、《王大司寇枉顾留酌山园集诸文学有赠》、《司寇公以诗来谢颇忆旧事用韵却寄》、《陪王大司寇集伯隅园是日公有酒肉之禁》、《奉和司寇公集伯隅园之作用韵》,见《归有园稿诗编》卷三、卷五。《叠前韵奉酬徐宗伯见和之作时公有书劝驾诗尾亦及之》、《叠前韵和徐宗伯归有园见和之作》、《三叠韵徐宗伯劝驾之作》、《三叠韵和徐宗伯大士斋韵》,《弇州四部稿续稿》卷十八;《过大宗伯徐公留饮山池出所欢明童佐酒》,《弇州四部稿续稿》卷十九;《游练川云间松陵诸园记》,《弇州四部稿续稿》卷六十三。
    2《祭王大司寇文》,《归有园稿文编》卷九。
    3《王大司寇輓章二首》,《归有园稿诗卷》卷七。
    
    1《徐宗伯》,《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七十五。
    2《徐宗题制义序》,《陶庵全集》卷八。
    3《与王凤洲司寇九首其二》,《归有园稿文编》卷十九。
    1王世贞《集虚斋书义序》,《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五十五。
    1归有园在演武场西南,有海曙楼,徐学谟辟,光绪《嘉定县志》卷三十,第宅园亭。
    2《祭徐宗伯》,《松圆偈庵集》卷下。
    3王世贞《游练川云间松陵诸园记》,《弇州四部稿续稿》卷六十三。
    4《西游诗》,《归有园稿》诗编卷五。
    5光绪《嘉定县志》卷三十一,寺观,西隐寺条。
    1《宗伯公六十六生辰率尔献诗长庆体》,《吴歈小草》卷一○。
    2《八月十五夜南关放舟八子同游漫勒斯咏》,《归有园稿》诗编卷三。
    3《题倩示疡二绝句》,《归有园稿》诗编卷四。
    1《嘲周画师为倩傅影寻被目眚》,《归有园稿》诗编卷四。
    2《为倩题照和子柔二首》,《归有园稿》诗编卷四。
    3《偕子柔辈饮小曼所作二首》,《归有园稿》诗编卷四。
    4《八月十四日夜集妙喜轩唐娄二生沉醉袒跣突来索酒喜赋二律侑歌者》,《归有园稿》诗编卷三。
    5见《沈六丈携酒过山园集子柔有作戏次来韵贻之》一诗中所载娄坚原韵,《归有园稿》诗编卷三。
    6《沈六丈携酒过山园集子柔有作戏次来韵贻之》,《归有园稿》诗编卷三。
    1《祭大司寇王弇州先生文》,《三易集》卷十三。
    2《明史》卷二百八十八。
    1《吴梅村先生六十寿序》,《归庄集》卷三。对于此问题,归庄还在《王周臣古文序》、《侯研德文集序》、《祭钱牧斋先生文》等文中屡次提到,见《归庄集》卷三。
    2见《归有光与嘉定四先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3光绪《嘉定县志》,卷十六,官蹟。
    1《四库全书总目》
    2《祭少司寇春阳族祖暨三淑人文》,《归庄集》卷八。
    3《祭少司寇归春阳文》:“时升等生同里巷,识公于少年。及其悬车多暇,恒相与以周旋,一谈一笑若不出口,而吾党知其中之燦然。间接高论,则时务之要与古今之变,若在目前。”《三易集》卷十三。
    1《送归春阳太仆南还兼柬所知》,《松圆浪淘集》卷十七。
    2《少司寇归公传》,《陶庵全集》卷五。
    3《正月晦日雨霁,同归文休、张冲善、少谦集顾子贻斋中听祖印上人谭禅,分韵得理字》,《檀园集》卷一。
    4《归太仆应试论策集序》,《学古绪言》卷一。
    1《祭族父元卿文》,《归庄集》卷八。
    2《黄蕴生先生文集序》,《归庄集》卷三。
    3《送黄蕴生会试序》,《归庄集》卷三。
    4《跋黄蕴生书卷》,《归庄集》卷四。
    1《答归元恭书》,《陶庵全集》卷一。
    1见《南翔镇志》卷五,选举。《南翔镇志》为清人张承先著,今人程筱熙订,朱红标点。《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第三册收录。
    2见《南翔镇志》卷五,选举;《江南通志》卷一百二十八,选举志;《南翔镇志》卷六,人物。
    3见《南翔镇志》卷五,选举;《江南通志》卷一百四十五;《南翔镇志》卷六,人物。
    4见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南翔镇志》卷六,人物。
    5见《南翔镇志》卷六,人物。
    6谢三宾《檀园集序》。
    
    1《王淑士墓志铭》:“余为诸生时,与嘉定李流芳长蘅、昆山王志坚淑士交。”《初学集》卷五十四。
    2《有学集》卷三十九。
    3《张子石六十寿序》,《有学集》卷二十三。
    4《李长蘅墓志铭》,《初学集》卷五十四。
    5《题长蘅画》,《初学集》卷六十九。
    1《耦耕堂记》:“万历丁巳之夏,予有幽忧之疾,负疴拂水山居。孟阳从嘉定来,流连旬月。山翠湿衣,泉流聒枕,相与顾而乐之,遂有棲隐之约?薄冻跹Ъ肪硭氖濉?
    2《耦耕堂集自序》:“丁丑,受之以诬奏逮系,予待之湖上。戊寅秋放归,庐居丙舍,馆予于东偏之花信楼,复相从者二年。庚辰春,主人移居入城,予将归新安。仲冬过半野堂,方有文酒之燕,留连惜别、欣慨交集,且约偕游黄山,而予适后期。辛巳春,受之过松圆山居,题诗壁上,归舟相值于桐江,篝灯永夕,泫然而别。”
    3《读杜小笺(上)》,《初学集》卷一百六。
    4《草堂诗笺元本序》,《有学集》卷十五。
    5《草堂诗笺元本序》,《有学集》卷十五。
    6《吴江朱氏杜诗辑注序》,《有学集》卷十五。
    1《列朝诗集序》,《有学集》卷十四。
    2按:引文见前。
    3《李缁仲诗序》,《有学集》卷二十。
    4《张子石六十寿序》,《有学集》卷二十三。
    1《归文休七十序》,《初学集》卷四十。
    2《上钱牧斋书》,《归庄集》卷五。
    3《归文休墓志铭》,《有学集》卷三十二。
    4《归文休墓志铭》,《有学集》卷三十二。
    1《嘉定四君集序》,《初学集》卷三十二。
    2《金尔宗诒翼堂诗草序》,《有学集》卷十五。
    3归起先《新刊震川先生文集序》,《震川先生集》卷首。
    1钱谦益《新刊震川先生文集序》,《震川先生集》卷首。
    2《与侯研德书》,《归庄集》卷五。
    1《侯研德文集序》,《归庄集》卷三。
    2《书先太仆全集后》,《归庄集》卷四。
    1李圣华《嘉定文派古文观及其创作述略——从嘉定文派之兴谈起》(《求是季刊》,2009年11月。)一文沿袭归庄的提法称嘉定文坛为“嘉定派”,从文源论、文法论、文用论三方面论述嘉定派之古文观,强调嘉定派乃明代古文“正宗”一派,“嘉定派”体现了明中叶之后“文在布衣”的特点。
    2此文为唐时升代王锡爵所作,见《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三易集》卷十七和《太仆寺丞熙甫归先生墓志铭》《王文肃公文草》卷八。
    3《史论序》,《震川先生集》卷二。
    4《戴楚望后诗集序》,《震川先生集》卷二。
    1《与潘子实书》,《震川先生集》卷七。
    2《示徐生书》,《震川先生集》卷七。
    3《山舍示学者》,《震川先生集》卷七。
    4《送何氏二子序》,《震川先生集》卷九。
    5《刻薛文清公读书全录后》,《徐氏海隅集》卷六。
    6《读史商语序》、《重刻衍极序》,《学古绪言》卷一。
    7《赠别王逊之尚宝诗序》,《学古绪言》卷三。
    8《三先生选刻经义序》,《学古绪言》卷二。
    1《卓明府奏最受秩蒙恩褒赠序》,《学古绪言》卷三。
    2李宜之《檀园集后序》,《檀园集》卷末。
    3《上座师王登水先生书》,《陶庵全集》卷一。
    4《言解》,《震川先生集》卷四。
    5《孙君六十寿序》,《震川先生集》卷十三。
    1《言解》,《震川先生集》卷四。
    2《送吴县令张侯序》,《震川先生集》卷十一。
    3《与傅体元书》,《震川先生集》卷八。
    4《送蒋助教序》,《震川先生集》卷九。
    5《刻庚申稿序》,《徐氏海隅集》卷五。
    6《冯咸父诗序》,《归有园稿》文编卷二。
    7《答雷何思吉士书》,《三易集》卷八。
    8《与曾长石编修书》,《三易集》卷八。
    9《缑山先生集序》,《学古绪言》卷二。
    1《白氏长庆集序》、《重刻元氏长庆集序》,《学古绪言》卷一。
    2《三先生选刻经义序》,《学古绪言》卷二。
    3《题子柔杂怀诗卷后》《松圆偈庵集》卷上。
    4《答夏启霖书》,《陶庵全集》卷八。
    5《州邑文纪序》,《陶庵全集》卷二。
    1《春明·齐语》,《明文海》,卷四百八十。
    2《唐正叔诗稿序》《三易集》卷九。
    3《香树集序》,《三易集》卷九。
    4《蔬斋诗序》,《檀园集》卷七。
    5《沈雨若诗草序》,《檀园集》卷七。
    1《与沈敬甫书》,《震川先生别集》卷七。
    2《刻宋布衣集序》,《徐氏海隅集》卷五。
    
    1《尘谐》,《归有园稿》文编卷十一。
    2《复吴川楼书》,《徐氏海隅集》卷二十八。
    3《刻骚选序》,《徐氏海隅集》卷五。
    4《复屠青浦》,《归有园稿》文编卷十六。
    
    1《与文文起太史书》,《学古绪言》卷二十一。
    2《张太母顾氏七十寿诗序》,《学古绪言》卷八。
    3《寄姚孟长太史》,《学古绪言》卷二十二。
    4《手书苏长公问养生后题》,《学古绪言》卷二十三。
    5《尊经阁夜话述》,《学古绪言》卷二十。
    
    1《题草书杜诗后》,《学古绪言》卷二十三。
    2钱谦益《松圆诗老程嘉燧》
    3《书程孟阳诗后》,《学古绪言》卷二十五。
    4《程茂桓诗序》,《耦耕堂集》文卷上。
    1《题闲孟诗册》,《檀园集》卷十二。
    2《李长蘅墓志铭》,《初学集》卷五十四。
    3《尚书别解序》,《震川先生集》卷二。
    4《与曾长石编修书》,《三易集》卷八。
    5《程孟阳诗序》《三易集》卷九。
    1《与缪当时太史书》,《学古绪言》卷二十一。
    2《尊经阁夜话述》,《学古绪言》卷二十。
    3《陈义扶近艺序》,《陶庵全集》卷二。
    4《董圣褒房稿序》,《陶庵全集》卷二。
    
    1《钦定四书文·凡例》
    2《钦定四书文·正嘉四书文》卷二
    3《皇朝文献通考》卷五十二
    4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五
    5《硃批谕旨》卷一百四十八
    6朱彝尊《明诗综》卷七十六
    7《叶念庵先生遗稿序》,《陶庵全集》卷八。
    1《陈义扶近艺序》,《陶庵全集》卷二。
    2《陆子百义序》,《陶庵全集》卷二。
    3《两徐子合稿序》,《陶庵全集》卷二。
    4《徐定侯行卷序》,《陶庵全集》卷二。
    1《庄子二子字说》,《震川先生集》卷三。
    2《与赵子举书》,《震川先生集》卷七。
    3《陶庵记》,《震川先生集》卷十七。
    4《东书堂吟稿序》,《徐氏海隅集》卷五。
    1《张太母顾氏七十寿诗序》,《学古绪言》卷八。
    2《州邑文纪序》,《陶庵全集》卷二。
    1《奉熊分司水利集并论今年水灾事宜书》,《震川先生集》卷八。
    2《水利论》,《震川先生集》卷三。
    3《震川先生集》卷三。
    4《寄王太守书》,《震川先生集》卷八。
    5《吴中水利全书》卷二十一。
    6张应武《吴淞江疏浚论》中记载海瑞疏浚吴淞江的时间为隆庆四年,而光绪《嘉定县志》的时间为隆庆三年。
    
    1《请疏治吴淞江疏》,《吴中水利全书》卷十四。
    2《邑人侯震旸开濬论略》,光绪《嘉定县志》卷七。
    3光绪《嘉定县志》卷七,条论,“邑人龚用圆与邑侯钱默书略”。
    1《震川先生集》卷八。
    2《征布本末序》,《三易集》卷九。
    1《奉两台论折兑》,《归有园稿》文编卷二十二。
    2《永折漕粮碑记》,《三易集》卷十二。
    3谢三宾《永折漕粮碑记》,《嘉定县志》卷三,赋法沿革。
    
    1《上座师王登水先生书》,《陶庵全集》卷一。
    2《黄蕴生先生文集序》,《归庄集》卷三。
    3《吾师录小引》,《陶庵全集》卷十八。
    1《陈翼王思诚录序》,《陶庵全集》卷二。
    1《陶庵全集》卷十九《自监录一》。
    2参见《陶蓭全集》集前四库馆臣评语。
    3参见陆陇其《陶庵全集原序》中评语。
    4参见陆陇其《陶庵全集原序》中评语。
    1《送王子敬之任建宁序》,《震川先生集》卷十。
    2《新刊震川先生文集序》,《震川先生集》卷首。
    1《科举论上》,《陶庵全集》卷三。
    1《三途并用议》,《震川先生集》卷三。
    1《科举论序》,《陶庵全集》卷三。
    2有关“三途并用”说的考证,参照潘星辉《明代文官铨选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张廷玉等修《明史》,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选举》。
    2《科举论下》,《陶庵全集》卷三。
    3参看詹家豪《明代太学中的援例监生》,《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陈广宏《竟陵派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2陈国球《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答雷何思吉士书》,《三易集》卷八。
    2袁中道《徐田仲文序》序曰,“庚戌计偕,予与李长蘅、韩求仲、钱受之诸公,结社修业,田仲与焉。”《珂雪斋集》卷十一。钱谦益《贺中泠净香稿序》:“余为举子,与公安袁小修、丹阳贺中泠卒业城西之极乐寺。”《初学集》卷三十三。
    3《代答伯敬燕中五首》之五,《谭元春集》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页。
    4《除夕白门喜比玉携榼至寓舍同子将无际升父无我守岁伯敬复遣人饷酒(戊午)》,《檀园集》卷四。
    5《喜长蘅至》,《谭元春集》卷四。
    1《送王屺生归楚》,《檀园集》卷二。
    2《别友夏,同孟阳、无敕、亦因、修之、君长过林女郎天素,月下听天素弹琴、琵琶,因索余诗,走笔纪事》,《檀园集》卷一。
    3《送王屺生归楚》,《檀园集》卷一。
    4《祭郑闲孟文》,《檀园集》卷十。
    
    1《沈巨仲诗草序》,《檀园集》卷七。
    2《无题》,《檀园集》卷六。
    3《陇上别》,《檀园集》卷一。
    1《友人吴瑞生尝患腹痛,自言遇小不平辄发,以酒浇之则止,酒醒复然。余闻而异之,为作此歌,不敢望枚生七发,聊用广瑞生意耳》,《檀园集》卷二。
    1《檀园集》卷一。
    2《西湖泛舟走笔戏呈同游诸子》,《檀园集》卷二。
    3《呆僧崖》,《檀园集》卷二。
    4《戏示山中僧侣》,《檀园集》卷二。
    5《雨中看梅西碛即事》,《檀园集》卷六。
    1光绪《嘉定县志》卷八,风俗。
    2《吴歈小草》,卷二。
    1见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45页。
    2同上,第193页。
    3《三易集》卷首。
    4指嘉定知县谢三宾所刻《嘉定四先生集》,其中收录唐时升所作《三易集》。此集刻成于崇祯三年春季,陈寅恪论述甚详,此处不赘述。见《柳如是别传》(上),第144页。
    1由文中“辛酉之岁,不肖某获荐于乡,实出今宗伯海虞公之门。……兹者承乏嘉定,则土壤相接,虽岁中不得一见……”得知此篇为代谢三宾所作。
    2由文中“壬申之秋,君年六十,所厚善者张君欲得余言,因唐先生叔达以请,余不得辞。叔达先生尝教君并农圃之业者也。”可知。
    1徐元嘏,字尔常,徐学谟孙。诸生,工诗,善写兰竹,以祖癊入监,授太常寺典簿,累迁刑部郎中。光绪《嘉定县志》卷十六,官蹟,有传。
    2沈宏祖,字彦深。光绪《嘉定县志》卷十八,孝义,有传。
    1详参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第194页。
    1详参《柳如是别传》(上)第190页。
    2见《柳如是别传》(上)第147页。
    1张纪《和程诗自序》,《安亭志》卷五。
    2王泰际《张概庵和程诗序》,《安亭志》卷五。
    1、《归先生文集三十二卷附录一卷》(昆山本)归有光,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38册。
    2、《补刊震川先生集》归有光,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53册。
    3、《文章指南》归有光,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315册。
    4、《归震川评点本史记》归有光,光绪二年正月武昌张氏校刊本。
    5、《易经渊旨三卷》归有光,四库存目丛书经部第007册。
    6、《归钱尺牍》,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11册。
    7、《震川先生集》周本淳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8、《徐氏海隅集》徐学谟,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24-125册。
    9、《春明稿》徐学谟,四库存目丛书补编第97册。
    10、《归有园稿》徐学谟,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25-126册。
    11、《世庙识余录》徐学谟,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49册。
    12、《王文肃公文集》王锡爵,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007-008册。
    13、《三易集》唐时升,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8册。
    14、《唐先生遗稿》唐时升,清抄本。
    15、《学古绪言》娄坚,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95册。
    16、《吴歈小草》娄坚,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049册。
    17、《松圆浪淘集》程嘉燧,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85册。
    18、《松园偈庵集》程嘉燧,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85册。
    19、《耦耕堂集》程嘉燧,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86册。
    20、《檀园集》李流芳,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95册。
    21、《檀园集》李流芳,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刻本。
    22、《李流芳题画诗跋》李流芳,稿本。
    23、《西湖卧游图题跋》李流芳,《丛书集成续编》本。
    24、《缑山先生集》王衡,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78-179册。
    25、《思勉斋诗集二卷文集十二卷》徐允禄,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63册。
    26、《陶庵集》黄淳耀,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97册。
    27、《李长蘅山水》李流芳,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28、《归庄遗著一卷诗钞一卷》归庄,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01册。
    29、《瞿忠宣公集十卷》瞿式耜,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75册。
    30、《初学集》、《有学集》钱谦益,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89-1391册。
    31、《弇州山人四部稿》王世贞,世经堂本。
    32、《列朝诗集小传》钱谦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3、《归庄集》归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34、万历《嘉定县志》韩浚等修,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208-209册。
    35、光绪《嘉定县志》程其班等修,《中国地方志集成》。
    36、《明诗综》朱彝尊,康熙六峰斋刊本。
    37、《明诗纪事》陈田,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710-1712册。
    38、《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
    39、《牧斋先生年谱》金鹤冲编,《钱牧斋全集》之附录本。
    40、《明诗别裁集》沈德潜、周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41、《万历野获编》沈德符,中华书局1980年版。
    42、《陶庵梦忆》张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3、《带经堂诗话》王士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44、《四库全书总目》永镕等撰,中华书局1983年版。
    45、《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46、《明史》张廷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7、《明儒学案》黄宗羲,中华书局1986年版。
    48、《千顷堂书目》黄虞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49、《谈艺录》钱钟书,中华书局1984年版。
    50、《晚明二十家小品》施蛰存(编选),上海书店1984年版。
    51、《明清江苏文人年表》张慧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52、《静志居诗话》朱彝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53、《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金诤,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4、《钱谦益诗歌研究》裴世俊,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5、《清诗史》朱则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56、《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57、《晚明思想史论》嵇文甫,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58、《钱谦益与明末清初文学》孙之梅,齐鲁书社1996年版。
    59、《南明史》顾诚,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60、《明末清初诗论研究》孙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1、《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赵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2、《归有光评传·年谱》沈新林,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63、《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左东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64、《小品高潮与晚明文化——晚明小品七十三家评述》尹恭弘,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65、《柳如是别传》陈寅恪,三联书店2001年版。
    66、《晚明诗歌研究》李圣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67、《晚明文学思潮研究》吴承学、李光摩(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8、《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张伯伟,中华书局2002年版。
    69、《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陈文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0、《明清散文流派论》熊礼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1、《公安派的文化阐释》易晓闻,齐鲁书社2003年版。
    72、《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何宗美,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3、《明代浙江进士研究》多洛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74、《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钱茂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75、《竟陵派与明代文学批评》邬国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76、《中国科举史》刘海峰、李兵,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
    77、《明末云间三子研究》姚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8、《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陈宝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9、《明代文官铨选制度研究》潘星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0、《上海文学通史》邱明正(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1、《科举学导论》刘海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2、《公安派结社考论》何宗美,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83、《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丁功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85、《竟陵派研究》陈广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6、《明代名人年谱》于浩,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87、《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刘海峰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8、《明代唐诗学》孙春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89、《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罗宗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0、《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陈国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1、《明代前中期诗学辩体理论研究》邓新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92、《明代唐宋派研究》黄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93、《桐城派文论选》贾文昭,中华书局2008年版。
    94、《桐城派与明清学术文化》徐成志、江小角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5、《知识与救世:明清之际经世之学研究》鱼宏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6、《论归有光的抒情散文》张爱波,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97、《云间派研究》刘勇刚,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98、《试论归有光在散文史上的地位》崔衡,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99、《归有光研究》贝京,浙江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00、《明中叶吴中派研究》李双华,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01、《归庄研究》刘红娟,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102、《归有光研究》杨峰,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103、《程嘉燧诗学研究》李东海,安徽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104、《论归有光古文思想对桐城派的影响》金云琴,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05、《晚明嘉定四先生研究》吴秋兰,台湾东海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106、《娄坚诗文研究》董晓霞,暨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107、《明末文人李流芳研究》石婵娟,上海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108、《李流芳论考》李柯,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硕士论文。
    109、《黄淳耀研究》呼怡,上海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110、陈文新《明代前后七子与公安派的对立互补关系及其融合》,《荆州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111、何振球《论虞山诗派的形成、发展及诗论》,《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112、龚道明《归有光与明代文坛》,《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2期。
    113、郭英德《论明代的文学流派研究》,《求是学刊》,1996年第4期。
    114、王培华《归有光的史学批评及其意义》,《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6期。
    115、王培华《归有光与明中期吴中经世之学》,《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16、陈文新《近二十年来明代诗学研究综述》,《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117、陈文新《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8、郝明工《区域文化与区域文学辨析》,《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月。
    119、李晨《李流芳生平交游考略》,《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1期。
    120、李晨《李流芳艺术创作简论》,《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2期。
    121、张德建《明代山人群体的生成演变及其文化意义》,《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
    122、吴兆路、林俊相《中国学研究第六辑》,济南出版社2003年版。
    123、曾光光《文学流派与学术变迁——论桐城派与清代理学的流变》,《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1月
    124、夏咸淳《论明末嘉定文人李流芳》,《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
    125、何天杰《归有光非唐宋派考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26、罗时进《清初虞山派诗学观分歧及其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
    127、罗时进《明清之际江南文学版图中的诗歌流派》,《江海学刊》2006年5月。
    128、程日同、首作帝《明朝中叶吴中诗歌与绘画关系的新发展》,《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月。
    129、张德建《小品盛行与晚明文学权力的下移》,《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
    130、丁功谊《钱谦益与晚明宋诗风》,《江汉论坛》2006年4月。
    131、黄霖《论震川文章的清人评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
    132、王记录、马小能《钱大昕学术渊源辨析》,《兰州学刊》2007年第4期。
    133、张雪芸《明中期吴中文人文学取向的地域特色》,《新东方》2007年5月。
    134、李文海《明中期吴中文学是否成流派初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12月。
    135、熊礼汇《明清散文流派对韩文艺术传统的接受和疏离》,《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7月。
    136、邬国平《论归有光散文创作的两个主题》,《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
    137、李圣华《嘉定文派古文观及创作述略——从嘉定文派之兴谈起》,《求是学刊》2009年11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