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前文献引《春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前人封文献引《春秋》的研究都是以《春秋》经傅爲本体,以證经、校经爲目的,谷口忽视了引文本身的文献僵值。另外,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異文研究方面,但所收集的異文並不全面,考證也多有疏漏。本文全面蒐集了宋前四十八種文献中的《春秋》引文,进行了全面分析,並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探讨了各文献與《春秋》经傅的关系,以及各文献中《春秋》引文的学衍价值。
     二、蹄纳了宋前文献引《春秋》的髓例,爲古籍整理提供一些借鉴。
     三、通过分析历代文献中與《春秋》相关的记载,勾勒出先秦雨漢间线性的《春秋》学发展史、接受史,並研究了《春秋》学封雨漢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影響。
     四、通过封历代文献中引用《春秋》大羲内容的分析,得出一些《春秋》大羲的應用规律。
     五、从历代文献中《春秋》引文與今本《春秋》的異文中分析出学衍思想的转燮。
     六、对《春秋》異文造行音韵学分析,为音韻学研究提供了一些原始材料。
     七、通过对《春秋》異文的分析,研究了先秦至雨漢的词彙、语法演燮。
     八、從文献中《春秋》引文的訛误中总结出一些普通古籍的校勘通例。
     九、封部分精校本、整理本古籍提出一些校勘、標點意见。
     十、辑绿了一些前人未辑的《春秋》三傅古注,尤其是辑绿了前人所未曾措意的佚名古注。
     十一、通遇引文校勘、注釋《春秋》。
     本文的下编按经文顺序逐字逐句考證了宋前文献引《春秋》的異文。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he quotations from Chunqiu(春秋)in ancient literature, based on Chunqiu for the purpose of testification and emendation, all showed disregards of the immanent value of those quotations. In addition, these studies focused on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text. But their collection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were incomplete, and their textual research full of careless omission. This dissertation comprehensively collects and analyzes the quotations from Chunqiu in forty-eight pre-Song(宋)literature, and makes researches as follows:
     1.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of Chunqiu and every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value of quotations from Chunqiu in each literature.
     2. Summarize the rules of quotations from Chunqiu in pre-Song literature, which can provide some measures for the emendater of ancient texts.
     3. Outline the development and reception history of the study on Chunqiu from pre-Qin(先秦)to Han(漢)through analyzing the correlative record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Chunqiu on the politics, ideology, and society of Han dynasty.
     4. Educe the application rules of the allusive meaning of Chunqiu by analyzing the allusive meaning of Chunqiu cited in literature.
     5. Study the conversion of academic thinking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quotations from Chunqiu in pre-Song literature and the current version of Chunqiu,thinking.
     6. Analyze the different text of Chunqiu with the method of phonology, and provide some original material for the phonology study.
     7. Investigate the vocabulary and grammar evoluion from pre-Qin to Ha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text of Chunqiu.
     8. Summarize some general rules of ancient literature emendation by researching the corruption of quotations from Chunqiu.
     9. Provide some opinions of emendation and punctuation for some ancient literature.
     10. Compile lots of ancient annotations of Chunqiu omitted by predecessors, especially anonymous ancient annotations which had been neglected.
     11. Emendate and annotate Chunqiu through the quotations.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different texts between the current version and the quotations from Chunqiu in pre-Song literature word by word.
引文
①臺北:羲馨出版社1981年版。
    ②华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③苏州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
    ④浙江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⑤浙江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⑥浙江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⑦见《中国典籍與文化》2010年第1期。
    ⑧分载於《柬洋文化》第一百二十六号(1935年12月)、一百二十七号(1936年1月)和一百二十八号(1936年2月)。
    ⑨载《史林》第71卷6号。
    ①见《公羊傅·序》徐疏引。
    ①可参《金文大字典》页3230-3237。
    ②见《文史》第八辑。
    ①参胡吉宣《(玉篇)引害考異》,《中华文史论叢》增刊《语言文字研究专辑》(上),页101;苏芃《读<左>脞録》,页24。
    ②见《重印玄應一切经音羲序》页1。
    ①以上据姚永铭《慧琳<一切经音羲>研究》,页7-页11。
    ②见《史林》第71卷第6号,1988年,页70-105。
    ③载方铭主编《(春秋>三傅舆经学文化》,吉林:畏春出版社2010年版。
    ①闗於《列女傅》的版本,参张涛《刘向(列女傅)的版本問题》,《文献》1989年第3期。
    ①见《浮溪精舍叢害·新语》序,本文自《新语校注》页216-219转引。
    ②见唐晏《陸子新语校注序》,本文自《新语校注》页222-223转引。
    ③见氏著《四库提要辨證》页524-538。
    ④见《新语校注·前言》页9-10。
    ①见《四库提要辨證》,页521。
    ②见《新害校注·前言》页1-4。
    ③见趟阳《贾谊<新书>兴儒家经傅的思想联系》,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5月,页31。
    ④见吴濡《贾谊<新书>引(春秋)述略》,《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吴氏的统计並不准確,如《保傅》篇所记接太子之礼,吴涛以爲乃引《左傅·桓公六年》,但雨處之文並不相近,《保傅》可能是记录的古礼;《禮容语下》加陵之舍,吴涛以为引成公十六年傅,二文虽有相关性,但《新书》實全襲《国语》。另外,《胎教》中“楚有申包胥而昭王反復”、“殷并於周,隙亡於楚,以其杀比干與泄冶”等可能正是引自《左傅》,而吴文皆未提及。
    ⑤见《四库全害总目提要》页772引。
    ① 《潛夫论》以《赞学》开篇,與《論语》之《学而》、《荀子》之《勸学》、徐幹之《治学》同,可见该书的篇章次序是精心安排的,有系统的。
    ①参氏著《漢代思潮》第九章《世俗化的儒家:王充》。
    ②参《唐舍要》卷三十六“修撰”(页651)。
    ① 见孙星衍《明钞本北堂书钞跋》,原载王重民所辑《孙渊如外集》,今自胡道静《中国古代的類害》页69引。
    ② 参《唐舍要》卷三十六“修撰”(页651)。
    ③ 孩害標明引《左傅》的有280條,其中1條實出自《礼记》。
    ④ 孩害標明引《公羊傅》的有7條,其中1條實出自《穀梁傅》。
    ⑤ 孩害標明引《穀梁傅》的有11條,1條實出自《尚书》,加上前面標明出自《公羊》而實出《穀梁》的一條,共11條。
    ⑥ 参汪绍楹《校艺文類聚序》,《艺文類聚》页17-18。
    ①余萧客《古经解拘沉》即辑绿此条,但云出自《太平御览》,不知《御覧》實抄自《類聚》。
    ②如卷八十八木部“木”類中,引“为能择木”一條,即出《左傅·哀十一年》。该條之前虽有“傅曰”但“傅曰”後之文并非《左傅》中的文字。
    ③见李玲玲《<初學记>引经考》页390-391。
    ④见孙原湘《重刊宋本<太平御覧>序》,《天真阁集》卷四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488册,页312。
    ①括号中为原文注。
    ②今本《晏子春秋》已无此文,而沈启南本猶存此文於注,参《晏子春秋集释》页406-407。
    ① 见斯波六郎《文遴李善注所引尚害考證》,汲古书院1982年版,第66页。
    ①张磊《(新撰字镜)研究》页179。
    ① 游汝杰説:“语言巫衍是企图憑借语言、文字或图书而施行的巫衍,以连到臆想的目的。”(见氏著《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页)儒者希望通过《春秋》经使“乱臣贼子懼”,顯然符合“语言巫术”的定羲。
    ② 《管子校注》页340-341引。
    ③ 见《管子校注》页305、306,《韩非子集解》页107。黎翔凰以爲《管子》中所提到的《春秋》是古《春秋》,而非经孔子修定的《春秋》经,恐未必確。
    ①《庄子·胠箧》:“萇弘胣,子胥靡。”(页346)那麽《韩非子》中萇弘分胞的傅説可能来源於此。
    ① 《左傅·閔公二年》:“僖之元年,齐桓公迁邢于夷儀。二年,封衛于楚丘。邢迁如歸,衛国忘亡。”《公羊傅·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怗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穀梁傅·僖公十七年》:“桓公嘗有存亡继绝之功,故君子爲之諱也。”是《春秋》三傅於齐桓公皆有褒词。《穀梁傅》於齐桓公評僵最为嚴苛,但还不至到“羞稻”的地步。
    ② 《论语·憲問》,孔子曰:“桓公九合褚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是孔子对齐桓也極爲稱许。
    ① 见《浮溪精舍叢害·新语》序,本文自《新语校注》页218-219转引。
    ① 可参孙筱《雨漢经学舆社会》第四章第二节。
    ① 如《周易·繫辞下》:“懼以终始,其要无咎。”《左傅·襄公二十五年》引《尚书》曰:“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皆是其例。
    ② 参见杨樹连《春秋大羲述·谨始》篇。
    ③ 此处所引多漢代诸子及史书中的记载,而董仲舒《春秋繁露》中闗於此羲的論述极多,可参考蒋度《公羊學引论》页271-273;又可参段熙仲《春秋公羊学講疏》页434-435。
    ① 参齐思和《先秦农家学说考》,《中国史探研》页190-191。
    ② 何炳棣即稱:“原生於雨匾的小麥,不甚适宜我国黄土匾域的自然环境,尤不适宜黄土高原半乾旱的氟候。(见氏著《黄土舆中国农业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69年版,页166。)
    ③ 何炳棣説:“华北平原近海,雨量较黄土高原稍多,再加畏期积累的保持土壤水分的種種经验,已成爲麥作比较普遍的区域。”(见氏著《黄土舆中国农业的起源》,页165。)《後漢害·冯異傅》光武帝到秀曰:“倉卒无蔞亭豆粥,虖沱河多麥饭,厚意久不报。”(《後漢害》页649>库沱河距廣川不远,倉猝中可得麥饭,也可见当地小麦種植的普遍。
    ①见赵伯雄《春秋学史》第二章第二节第三部分。
    ②除了“《春秋》決狱”在审判方法上封漢代司法制度的影响外,陈苏镇认为“《春秋》決狱”还封武帝時的更定律令起了直接的影响 (见氏著《漢代政治與<春秋>学》页252-257)。但漢律早已湮没不存,也很難考證出其受《春秋》学的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本文也封此存而不论。
    ①《史记·酷吏列傅》、《漢书·刑法志》中也有相似的记载,此不具引。
    ①闗於漢武帝於汾隂得鼎事,可参《漢书·武帝纪》、《郊祀志》、《吾丘爵王传》。
    ②参齐思和《先秦农家学说考》,见氏著《中国史探研》,页191。
    ①参湯太祥《<易林>援引<左傅>典语考》,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論文。
    ①據《御覧》卷六一〇引補。
    ①何晋《(左傅)贾、服注舆杜注比较研究》,《国学研究》第4期,页79。
    ②《後漢害·贾逵傅》曰“父徽,從刘歆受左氏春秋”,则贾逵爲刘歆再傅弟子。
    ③参锺肇鹏、周桂钿《桓谭、王充評傅》页31-34。
    ④就笔者所见,僅有黄肇基《漢代公羊学炎異理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是专门封漢 代災異理论进行研究的著作。本文在論述董仲舒的炎異学畴部分参考了本书。
    ①参黄肇基《漢代公羊学災異理输研究》页140-156。
    ①参陈遵媯《中国天文学史》页541。
    ①参瞿同祖《中国法律舆中国社会》页70
    ②参瞿书页70-72。
    ①参《钱玄同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页59-72。
    ①见《银雀山漢墓竹简(壹)》页56。
    ②见氏著《考古发现的秦漢文字资料对於校读古籍的重要性》,《古代文史研究新探》页22-23。
    ③《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烽。君子至止,言觀其旂。
    ④王粲《公讌诗》:“昊天降豊泽,百卉挺葳蕤。凉風撤蒸暑,清云却炎晖。高会君子堂,並坐蔭华榱。
    ⑤左思《蜀都赋》:“内则議殿爵堂,武義虎威。宣化之闧,崇礼之闈。华闕雙邈,重门洞开。金铺交映,玉题相晖。”
    ①见《帛书周易校释》页103、页304。
    ②参马叙述《説文解字六书疏證》。
    ①见氏著《评陈萝家(殷虚卜辭综述)》,《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
    ②《持经·小雅·北山》有“鞅掌”一词,爲联绵词,故本文未计算在内。
    ③束漢以後以“手”表示“手掌”羲的,如《漢害·王莽傅中》:“寻手理有‘天子’字。”《後漢书·郑玄傅》:“玄以其手文似己,名之曰小同。”但这已是比较少见的例子了。
    ①参刘桓《卜辞所见商王田獵的遇程、礼俗和方法》,《考古学报》2009年第3期。
    ②括号中的数字为该器在《殷周金文集成》中的编号,下同。
    ③《儀禮》中“宵”字共8见,3例假借爲“绡”。
    ④见《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页270。
    ①见《释名疏證補》,东漢·刘熙撰,清·畢沅疏证,清·王先谦補,祝敏徹、孙玉文點校,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页285。
    ①见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釋》卷上、爲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朱芳圃《殷周文字释叢》卷中。湯惠馀又以爲“與”字所從之“与”为“牙”之省形(参氏著《略論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問题》,《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
    ②见孙永正《西周春秋铜器铭文中的联结词》,《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
    ①王利器引彭铎曰:“按‘即’字雕通,卻不具体,以諸书作‘弑’观之,蓋本作‘贼’,一误为‘则’,又改作‘即’耳。”(见《吕氏春秋注疏》页2079)按,彭説是。唯“贼”之作“则”、作“即”未必是误。“贼”爲“则”之孳乳,本多通假,如《史记·律害》“申贼万物”,《集解》引徐广曰:“贼,一作则。”(见《史记》页1248)《史记·律害》“夷则,言隂气之贼万物也”,《集解》引徐广曰:“贼,一作则。”(见《史记》页1248)《睡虎地秦简·爲吏之道》:“職其有矢,從而贼之。”(见《睡虎地秦墓竹筒》,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页172)“贼”即当读作“则”字。而文献中“则”、“即”二字的異文更多,《周易》“渎则不告”、“则大耋之嗟”、“往遇雨则吉”三“则”字马王堆帛害本《周易》皆作“即”,傅世文献中此二字的異文例多不举。“则”、“即”音形羲均近,故或相乱也。
    ②见《漢语史稿》,王力撰,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页396。
    ①见王海棻《颖問代词“奚”及其舆“何”字用法的比较》,《辽寕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第36页。
    ①陈寅勤认爲“既”是动词(氏著《试论“而後”“而已”“而況”“而且”“既而”“俄而”“然而”》,《古漢语研究》1994年第3期),恐怕不太確切。
    ②参前引陈氏文。
    ③《逸周书·史记解》中有一例“已而”,但《逸周书》的年代很难判断,所以此处未言。
    ④丁声榭《释否定词“弗”“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度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文集》1933年,下册,页967-996。
    ⑤见吕叔湘《漢语语法论文集》19页引Boodberg说。
    ⑥如王力《漢语语法史》中稻:“……如果从语法上讲,倒是讲得通的,那就是説,‘弗、勿’是副词兼代宾语的職能,在意義上等於‘不之’和‘毋之’。”(页134)
    ⑦如周法高从甲骨文、金文、《尚书》分析,认为这个公式并不道用(周法高《中国语法札记》,图鸿制版印刷公司1968年,页372-373)。
    ⑧见何乐士《<左传>否定副词“不”與“弗”的比较》,《古漢语语法研究論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页44-48。
    ⑨见黄景欣《秦漢以前古漢语中的否定词“弗”、“不”研究》,《语言研究》1958年第3期。
    ①参张玉金《甲骨文“不”和“弗”语羲指向方面的異同》,《语言研究》2005年第4期;寕赫、孙琳《楚简(老子)否定副词“不”舆“弗”的比较》,《畏春工程学院学报(社舍科學版)》2004年第1期;何乐士《<左傅>否定副词“不”舆“弗”的比较》等。
    ②池昌海《(史记)中副词“弗”的功能分析》,《古漢语研究》2003年第4期。
    ①见《诗毛氏傅疏》,清·陈奂撰,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卷九页5下。
    ②见《诗经译注》,程俊英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页189。
    ③见贝罗贝、吴福祥《上古漢语疑問代词的发展舆演燮》,《中国语文》2000年第4期,页321。
    ①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眷西堂本《尚书古文疏證》无此文,杨氏蓋引自别本。《四库全书》本有此文。
    ①隙垣《校勘学释例》,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钱玄《校勘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田代华《校勘学》,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林艾園《應用校勘学》,上海:华束师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王叔岷《斠雠学斠雠别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张涌泉、傅僳《校勘学概输》,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②见胡适《元典章校補釋例序》。《校勘學释例》1959年版无此序,2004年新版有。
    ③见王叔岷《我舆斠雠学》,《斠雠学斠雠别绿》页12。
    ④见管锡华《校勘學》,页350448。
    ①参赵生群《<左传>训诂叢札》“周宗”條(《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①见王继宗《<平御覧>引<记>考》,浙江大学硕士論文2006年,第37-39。
    ①见《左傅贾服注攟逸·序》,重泽俊郎编,京都研究院束方文化学院研究报告第八册,1936年。
    ①见《左氏会箋》页154,《左传贾服注攟逸,重泽俊郎编,京都研究院东方文化学院研究报告第八册,1936年。
    ②见《郸氏佚书》本《春秋传服氏注》,《续修四库全书》第117册,页26。
    ①见《玉函山房辑佚害》页1292,沈豫《春秋左傅服注存》卷上,《芋園叢书》本,页25A。
    ②见《左傅贾服注辑述》,《清经解续编》第3册,页981-982。
    ①见《太平寰宇记》,宋·乐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页229。
    ①夏维新《(春秋左傅注)商補》,南京邮鲍大學2005年硕士論文,页4-5。
    ②趟生群《左傅志疑(三)》,《中国典籍舆文化》2006年第1期。
    ③见《说文解字詁林》,页13859。
    ①《雨周青铜句兵铭文彙考》,自《古文字詁林》第10册页736转引。
    ②参《殷周金文集成引得》,页789。
    ①见于慎行《兖州府志》卷十九页16B,济南:齐鲁书社1954年版。
    ①见《舊唐书·地理志》,页1434。
    ①参洪成玉《古今字》,页64。
    ①见陈奂《诗毛氏傅疏》卷一页11上。
    ①陶渊明《五孝傅》及《集圣贤羣辅》(又名《四八目》),《四库提要》以爲伪作,而袁行霈以为不僞(参《陶渊明集笺注》页597-600),本文引用,仍题陶渊明之名。
    ②《清经解》本及《四库全书》本惠棟《左傅補注》均无此文。
    ①见《(慧琳音羲>引儒家经典研究》第116页。
    ②见王国维《雨雅草木虫鱼鸟獸释例》,《海甯王忠慤公遗书》(初集),罗振玉编辑,1927年石印本。
    ①该卷刘师培定爲唐太宗畴寫卷,参《刘申叔遗害》页2022。
    [1]《白虎通疏證》,清·陈立撰,吴则虞點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2]《白氏六帖事類集》,唐·白居易撰,《唐代四大類书》第3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鲍参军集注》,南朝宋·鲍照著,钱仲聯增補集説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北史》,唐·李延寿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5]《北堂书钞》,唐·虞世南撰,《唐代四大類书》第1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不兄於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陈槃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7]《初学记》,唐·徐堅等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8]《楚辞補注》,宋·洪興祖撰,白化文、许德楠、李如鸞、方進點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9]《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滅表譔昊》,陈与槃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10]《春秋地理考實》,清·江永撰,《清经解》第2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11]《春秋繁露义證》,清·苏與撰,锺哲點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12]《春秋公羊通义》,清·孔廣森撰,《清经解》第4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13]《春秋集义》,宋·李明復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55册,臺北:臺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4]《春秋经传集解考正》,清·陈樹华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42-14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002年版。
    [15]《<春秋>三传與经学文化》,方铭主编,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年版。
    [16]《春秋三传異文釋》,清·李富孙撰,《叢书集成初编》3661-366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7]《春秋释例》,晉·杜预著,《叢书集成初编》3628-363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8]《春秋異文箋》,清·赵坦撰,《清经解》第7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19]《春秋異文考》,陈新雄著,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64年版。
    [20]《春秋左传補疏》,清·焦循撰,《清经解》第6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21]《春秋左传補注》,清·惠棟撰,《清经解》第2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22]《春秋左传補注》,清·马宗琏撰,《清经解》第7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23]《春秋左传读》,章炳麟撰,《章太炎全集》第2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4]《春秋左传詁》,清·洪亮吉撰,李解民點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25]《春秋左传新注》,赵生群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6]《春秋左傅注》,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版。
    [27]《春秋左氏傅校勘记》,清·阮元主编,《清经解》第5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28]《辞书学输文集》,赵振鐸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9]《大戴礼纪彙校集注》,黄櫰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参撰,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
    [30]《大戴礼记解詁》,清·王聘珍撰,王文锦點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1]《订讹類编》,清·杭世骏撰,隙抗點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32]《东觀漢记校注》,漢·刘珍等撰,吴榭平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33]《读史方興纪要》,清·麒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點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34]《读书雜志》,清·王念孙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5]《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张涌泉师主编、审订,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36]《敦煌书儀语言研究》,张小艷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37]《敦煌俗字研究》,张涌泉师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8]《雨雅校勘记》,清·阮元编,《清经解》第6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39]《雨雅羲疏》,清·郝懿行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40]《雨雅音训》,黄侃笺識,黄焯编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41]《風俗通羲校注》,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42]《陔馀叢考》,清·趟翼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43]《公羊校勘记》,清·阮元编,《清经解》第6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44]《古本竹书纪年辑證》,方诗铭、王修龄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5]《古代漢韶》(校订重排本),王力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版。
    [46]《古代漢语词彙學》,趟克勤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47]《古漢语语法论文集》,何乐士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8]《古漢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版),杨伯峻、何乐士著,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第2版。
    [49]《古籍異文研究》,王彦坤著,台北:万卷樓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版。
    [50]《古今姓氏害辩證》,宋·邓名世撰,王力平點校,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1]《古今字》,洪成玉著,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52]《古列女傅》,漢·刘向撰,《叢书集成初编》第3400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53]《古文尚书撰昊》,清·段玉裁撰,《清经解》第4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54]《古佚书辑本目绿》,孙启治、陈建华编,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55]《古韻通晓》,陈復苹、何九盈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56]《穀梁傅校勘记》清·阮元编,《清经解》第6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57]《觀堂集林》,王国維著,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58]《管城硕记》,清·徐文靖著,范祥雍點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59]《管子校注》,黎翔凰撰,梁運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60]《廣雅疏證》,清·王念孙著,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
    [61]《国语》,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2]《辑非子集解》,清·王先慎撰,锺哲點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63]《韩诗外傅笺疏》,屈守元笺疏,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版。
    [64]《漢代思潮》,龔鹏程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65]《漢籍善本考》,[日]岛田翰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66]《漢石经集存》,马无咎撰,臺北:艺文印书馆1976年版。
    [67]《漢害》,漢·班固撰,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68]《漢书疏證》(外二種),清·沈欽韩等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69]《漢韶语法史》,王力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70]《漢语音韻》,王力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71]《鶡冠子彙校集注》,黄懷信撰,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72]《後漢书》,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73]《华阳国志校補图注》,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74]《淮南子集释》,何寕撰,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75]《横微居小学金石输装》,杨樹连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76]《集韻》,宋·丁度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77]《校勘学概输》,张涌泉师、傅僳撰,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78]《校勘学释例》,隙垣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79]《金石文字记》,清·颇炎武辑,《叢书集成初编》1517-15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80]《金文大字典》,戴家祥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81]《晉书》,唐·房玄龄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82]《经傅考證》,清·朱彬著,《清经解》第7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83]《经傅释词》,清·王引之撰,畏沙:岳麓书社1984年版。
    [84]《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85]《经典释文彙校》,黄焯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86]《经学卮言》,清·孔赓森撰,《清经解》第4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87]《经羲述闻》,清·王引之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88]《经羲雜记》,清·臧琳撰,《清经解》第1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89]《舊唐书》,後晋·刘昫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90]《孔子家语》,《百子全书》第1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91]《孔子家语》,晋·王肃注,《四部叢刊初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92]《困学纪闻》,宋·王應麟著,清·翁元圻等注,卛保羣、田松青、吕宗力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93]《老子古今:五種封勘與析评引论》,刘笑敢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94]《禮记校勘记》,清·阮元编,《清经解》第5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95]《隸辨》,清·麒藹吉编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96]《隸释·隸续》,宋·洪适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97]《刘申叔遗书》,刘师培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98]《六臣注文送》,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銑、吕向、李周翰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99]《龙龕手镜》,速·释行均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0]《吕氏春秋集解》,宋·吕本中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50册,台北:臺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01]《吕氏春秋注疏》,王利器著,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版。
    [102]《論衡校释》(附刘盼遂集解),黄晖撰,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103]《論语校勘纪》,清·阮元编,《清经解》第6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104]《论语羲疏》,南朝梁·皇侃撰,《儒藏精华编》第10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5]《马王堆漢墓帛害》(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106]《毛诗傅笺通释》,清·马瑞辰撰,陈金生點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107]《毛诗校勘记》,清·阮元编,《清经解》第5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108]《毛诗正羲》,《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具会整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09]《明史》,清·张廷玉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10]《墨子閒詁》,清·豫诒讓撰,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111]《穆天子傅通解》,郑僳文著,济南:山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12]《那羅延室稽古文字》,王献唐著,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
    [113]《南齐害》,南朝梁·萧子顯撰,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114]《南史》,唐·李延寿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115]《七经孟子考文補遗》,[日]山井鼎撰,[日]物觀等補遗,《叢书集成初编》第115-12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16]《钱牧齋全集》,清·钱谦益撰,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17]《潜夫论笺校正》,漢·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鐸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18]《清人考订笔记七種》,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119]《群经平議》,清·俞樾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002年版。
    [120]《群害治要》,唐·魏徵编,《四部叢刊初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121]《日知绿集释》,清·麒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欒保羣、吕宗力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22]《三国志》,晋·陈寿撰,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
    [123]《上古音手册》,唐作藩编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24]《申鑒》,漢·荀悦撰,《四部叢刊初编》第59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125]《诗经異文释》,清·李富孙撰,《清经解续编》第2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126]《十驾齋养新绿》,清·钱大昕撰,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版。
    [127]《十三经證具》,清·万希槐撰,武漢:湖北官书局1923年版。
    [128]《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29]《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春秋·豫武撰,三国·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130]《史记》,漢·司马遥著,刘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131]《世説新语笺疏》,余嘉锡撰,周祖摸、余淑宜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32]《害目答周補正》,清·张之洞撰,范希曾補正,徐鹏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33]《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著,清·杨守敬、熊舍贞疏,段熙仲點校,隙橘驛復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34]《水经注校證》,北魏·郦道元著,陈橘驿校證,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135]《锐文繁傅》,南唐·徐鍇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136]《説文笺識四種》,黄侃笺識,黄焯编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37]《説文解字》,漢·许慎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138]《説文解字六害疏證》,马叙倫著,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版。
    [139]《説文解字校绿》,清·翘樹玉撰,《续修四库全书》第2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002年版。
    [140]《説文解字注》,漢·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41]《説文释例》,清·王筠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142]《说文引经考昊》,清·柳榮宗撰,《中华漢语工具书书库》第35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43]《説文解字斠詮》,清·钱坫撰,《续修四库全书》第21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002年版。
    [144]《説苑校證》,漢·刘向撰,向宗鲁校證,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145]《四库全书鏓目》,清·永瑢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146]《四库提要辨證》,余嘉锡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47]《宋本玉篇》,南朝梁·顧野王撰,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
    [148]《宋害》,南朝梁·沈约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49]《隋言》,唐·魏徵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150]《太平御霓》,宋·李昉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151]《唐钞文送集註彙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52]《唐律疏議笺解》,刘俊文撰,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153]《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撰,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154]《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锦、王永具、刘俊文、徐庭云、谢方點校,北京:中华书1988年版。
    [155]《同源字典》,王力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56]《魏害》,北齐·魏收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57]《文送》,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158]《文苑英华》,宋·李防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版。
    [159]《文子疏羲》,王利器撰,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60]《吴越春秋》,漢·趟曄撰,吴度峰點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
    [161]《新加九经字檬》,唐·唐玄度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62]《新害校注》,漢·贾谊撰,阎振益、锺夏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63]《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余廼永校注,上海:上海辭书出版社2000年版。
    [164]《新序校釋》,漢·刘向编著,石光瑛校释,隙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165]《新语校注》,漢·睦贾撰,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66]《玄應一切经音羲》,唐·释玄應撰,周法高编裂索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 究所1992年版。
    [167]《荀子集解》,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168]《训詁與训詁学》,陆宗達、王寕撰,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69]《鑒鐵论校注》,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170]《晏子春秋集釋》,吴则虞编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171]《掦雄方言校釋匯證》,华学诚匯證,王智群、谢榮娥、王彩琴协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72]《一切经音羲》,唐·釋慧琳撰,《中华大藏经》第57-58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173]《一切经音羲》,唐·释玄應撰,《叢书集成初编》第739-74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74]《儀礼校勘记》,清·阮元编,《清经解》第5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175]《儀礼要羲》,宋·魏了翁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册,臺北:臺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76]《艺文類聚》,唐·欧阳拘撰,汪绍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177]《逸周书彙校集注》,黄櫰信、张懋镕、田旭东撰,李学勤审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178]《殷虚卜辞综述》,陈萝家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179]《玉燭寳典》,隋·杜臺卿撰,臺北:艺文印书馆1970年版。
    [180]《元和郡縣图志》,唐·李吉甫撰,贺次君點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81]《原本玉篇残卷》,南朝梁·颇野王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82]《(冤魂志>校注》,羅国威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版。
    [183]《越绝书》,漢·袁康、吴平编,吴度峰點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版。
    [184]《戟国策》,漢·刘向集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版。
    [185]《箴膏育评》,清·刘逢禄撰,《清经解》第7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186]《正字通》,明·张自烈撰,《中华漢语工具书书库》第3-5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7]《中国法律與中国社会》,瞿同祖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88]《中国古代的類书》,胡道静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89]《中国经学史》,[日]本田成之著,孙俍工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190]《中国修辞学》,杨榭连编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91]《中论校注》,徐湘霖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版。
    [192]《锺山札记》,清·廬文弨撰,《清经解》第2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193]《周礼校勘记》,清·阮元编,《清经解》第5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194]《周禮正羲》,清·孙诒讓撰,王文锦、隙玉霞點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95]《周秦褚子述左傅考》,刘正浩著,臺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第3版。
    [196]《周易集解纂疏》,清·李道平撰,潘雨廷點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197]《朱子语類》,宋·黎靖德编,王星贤點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98]《莊子集释》,清·郭度藩撰,王孝鱼點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199]《字詁羲府合按》,清·黄生撰,清·黄承吉合按,包殿淑點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200]《字彙·字彙補》,明·梅膺祚撰,清·吴任臣補,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201]《左傅補注》,清·沈敛韩撰,《清经解续编》第3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202]《左傅地名補注》,清·沈欽韩撰,《清经解续编》第3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203]《左傅附注》,明·陆璨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6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002年版。
    [204]《左傅贾服注辑述》,清·李贻德撰,《清经解续编》第3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205]《左傅贾服注麕逸》,[日]重泽俊郎编,京都研究院束方文化学院研究报告第八册,1936年。
    [206]《左傅考釋》,鲁毅著,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07]《左傅考校》,王叔岷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208]《左傅微》,清·吴闓生著,白兆麟注,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版。
    [209]《左傅具文释》,清·李富豫撰,《清经解续编》第2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210]《左傅札记》,清·钱绮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002年版。
    [211]《左氏会笺》,[日]竹添光鸿撰,束京:富山房1978年版。
    [212]《<左傅)索取、给予、接受羲類词彙系统研究》,吴崢嵘著,成都:巴蜀害社2009年版。
    [213]《左傅译文》,沈玉成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14]《札樸》,清·桂馥撰,趟智海點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1]《白虎通德论》,《四部叢刊初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2]《百川匯海——古代類书與叢书》,彭邦炯著,臺北:万卷樓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
    [3]《碑别字新编》,秦公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4]《帛书周易校釋》,鄧球柏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春秋传服氏注》,清·袁钧辑,《续修四库全书》第117册影印《郑氏佚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002年版。
    [6]《春秋大义述》,杨樹逹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7]《春秋公羊學讲疏》,段熙仲著,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春秋穀梁传補注》,清·锺文丞撰,駢宇騫、郝淑慧點校,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9]《春秋三传異同考釋》,李啟原著,高雄:高雄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10]《春秋学史》,赵伯雄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春秋战国秦漢朔闰表》,饒尚宽编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2]《春秋正义》,《四部叢刊续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
    [13]《春秋左传服注存》,清·沈豫辑,《芋圜叢书》本。
    [14]《春秋左传学史稿》,沈玉成、刘宁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5]《春秋左氏传舊注疏證》,清·刘文淇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16]《春秋左氏传舊注疏證续》,吴静安撰,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鄧红编著,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
    [18]《敦煌经籍叙錄》,许建平师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9]《公羊学引论》,蒋度著,瀋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0]《公羊義疏》,清·陈立撰,《清经解续编》第5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21]《古文字詁林》,《古文字詁林》编纂委员会,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2]《古文字通假字典》,王辉编著,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23]《古字通假会典》,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
    [24]《癸巳類稿》,清·俞正燮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25]《国语》,《四部叢刊初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26]《漢代春秋学研究》,马勇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7]《漢代公羊学災異理論研究》,黄肇基撰,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版。
    [28]《漢代政治與<春秋>学》,陈苏镇撰,北京:中国廣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29]《漢书古今人表疏證》,王利器、王贞珉著,乔仁诚索引,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版。
    [30]《漢语方言大词典》,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31]《漢语音韻学》,王力,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32]《漢语语法论文集》,吕叔湘撰,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3]《漢语语音史》,王力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34]《洪亮吉<左传詁>斠正》,郭鹏飞著,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6年版。
    [35]《桓谭、王充评传》,锺肇鹏、周桂鈿撰,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6]《黄土與中国农业的起源》,何炳棣撰,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69年版。
    [37]《慧琳<一切经音羲)研究》,姚永铭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8]《稹微居读书记》,杨榭连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39]《甲骨文编》,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40]《甲骨文字集释》,李孝定编述,臺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4年版。
    [41]《斠雠学斠雠别绿》,王叔岷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42]《校雠庚羲》,程千帆、徐有富著,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
    [43]《校勘学》,管锡华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4]《今古文经学今论》,王葆玹著,北京:中国社舍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5]《金文编》,容庚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46]《金枝》,[英]詹·裔·弗雷泽著,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7]《经典释文》,唐·睦德明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8]《经学历史》,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49]《经学舆漢代社舍》,张涛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0]《经韻樓集》,清·段玉裁著,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清经解》第4册。
    [51]《景刊唐開成石经》,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52]《九朝律考》,程樹德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53]《孔子家语疏證》,清·隙士珂辑,《叢书集成初编》第50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54]《礼记正羲引书考》,葉程羲撰,臺北:羲声出版社1981年版。
    [55]《雨漢经学舆社舍》,孙筱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6]《列女傅》,《四部叢刊初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57]《列女傅補注》,漢·刘向撰,清·王照圆、臧庸、王念孙注,《续修四库全书》第5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002年版。
    [58]《刘咸忻学衍输集(子学编)》,刘咸忻著,黄曙辉编校,桂林:廣西师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59]《潜夫論》,《四部叢刊初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60]《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张培瑜撰,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61]《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62]《十三经注疏校记》,清·孙诒让撰,雪克辑點,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版。
    [63]《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識语》,清·汪文臺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续修四库全害》第183册。
    [64]《説苑》,漢·刘向编,《百子全书》第1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5]《説苑》,漢·刘向编,《四部叢刊初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66]《<太平御霓)研究》,周生杰著,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
    [67]《唐舍要》,宋·王溥撰,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68]《文送李善注所引尚害考證》,[日]斯波六郎撰,汲古书院1982年版。
    [69]《文字形羲学》,杨榭连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70]《五经文字》,唐·张参撰,《叢书集成初编》第106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71]《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张亚初、张雨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72]《先秦诸子繫年》,钱穆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3]《新编孔子家语句解》,《续修四库全书》本第9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002年版。
    [74]《新序》,《四部叢刊初编》本,上海:上海害店1989年版。
    [75]《徐斡中论》,《四部叢刊初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76]《兖州府志》,明·于慎行编,济南:齐鲁书社1954年版。
    [77]《異文類捂料的鉴别與應用》,朱承平著,畏沙:岳麓书社2005年版。
    [78]《玉函山房辑佚书》清·焉国翰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79]《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種》清·王仁俊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80]《中国法制史》,程樹德编,上海:中华印行所1931年版。
    [81]《中国史探研》,齐思和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82]《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侯外廬撰,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83]《中国天文学史》,陈遵嫣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4]《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游汝杰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5]《中国语法札记》,周法高撰,香港:图鸿制版印刷公司1968年版。
    [86]《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卷),冯友蘭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7]《左傅学早期流燮研究》,黄覺弘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88]郜同麟《<春秋左傅正羲>引短研究》,浙江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89]李玲玲《初学记引经研究》,浙江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90]刘黎《先秦否定副祠“不”、“弗”之比较》,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91]刘强《雨漢时期“春秋決獄”研究》,蘭州大学2010年硕士論文。
    [92]毛春红《论“春秋決獄”》,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論文。
    [93]史娟《睦贾及<新语>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論文。
    [94]苏芃《读左脞绿》,南京师鲍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95]湯太祥《(易林>援引(左傅>典语考》,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96]王成效《“无道桓文”舆“羞稻五伯”——早期儒家的春秋觀》,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97]王廣勇《睦贾<新语>在儒家思想史上的地位初探》,山东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98]王繼宗《<太平御覧>引<礼记>考》,浙江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99]王建华《(韩诗外傅>與其他文献異文研究》,四川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100]杨芸《<新序)文献異文研究》,四川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101]夏维新《(春秋左傅注)商補》,南京师鲍大学2005年硕士論文。
    [102]杨思范《慧琳音羲引经研究》,苏州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103]岳宗傳《<论衡)引害研究》,復旦大学2006年博士論文。
    [104]张华《(左傅)否定词“非”“未”“勿”“毋”“弗”“不”研究》,黑龙江大学2003年硕士論文。
    [105]张磊《<新撰字镜>研究》,浙江大學2009年博士论文。
    [106]张云濡《<左傅><史记>異文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07]趟阳《贾谊(新书>與儒家经傅的思想联系》,扬州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108]郑颖《(白虎通>引文釋例》,浙江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109]周玲《宋本<玉篇)引十三经注疏異文整理》,华束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10]贝罗贝、吴福祥《上古漢语疑問代词的发展與演燮》,《中国语文》2000年第4期。
    [111]陈寳勤《试论“而後”“而已”“而沉”“而且”“既而”“俄而”“然而”》,《古漢语研究》1994年第3期。
    [112]池昌海《<史记)中副词“弗”的功能分析》,《古漢语研究》2003年第4期。
    [113]崔灿《输漢代的(春秋決狱)》,《法制舆社会》2009年第8期。
    [114]丁声樹《释否定词“弗”“不”》,《中央研究院历史捂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種《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文集》,1933年。
    [115]丁喜霞《常用词“疾病”的历史来源考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16]方建新《先秦漢语“弗”字用法及其性质再探》,《寕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17]遇常寅《“春秋決狱”:漢儒话语榷力的构成和實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18]何晋《(左傅>贾、服注與杜注比较研究》,《国学研究》第4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9]洪华志《“疾”轻“病”重辨》,《杭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120]胡吉宣《<玉篇>引书考異》,《中华文史论叢》增刊《语言文字研究尊辑》(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21]黄金贵、姚柏舟《“病”之本羲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22]黄景欣《秦漢以前古汉语中的否定词“弗”、“不”研究》,《语言研究》1958年第3期。
    [123]吉本道雅《史记述春秋经傅小考》,《史林》第71卷6号。
    [124]李学勤《評陈萝家<殷虚卜辞综述)》,《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
    [125]林熹、陸志章《经典释文具文之分析》,《燕京学报》第38期,1950年6月。
    [126]刘春萍《战国畴代疑問代词“恶、安、焉”》,《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27]到桓《卜辞所见商王田獵的遇程、礼俗和方法》,《考古学报》2009年第3期。
    [128]刘黎《從语羲角度封先秦否定副词“不”與“弗”的考察——兼论否定副词“弗”的消亡》,《唐都学刊》2010年第4期。
    [129]刘黎《先秦否定副词“弗”字消失之原因》,《求索》2010年第2期。
    [130]刘黎明《漢代的“<春秋>決狱”》,《文史杂志》2001年第6期。
    [131]刘明怡《從應劭著述看漢末学术風氯的燮迁》,《许昌學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32]龙文玲《<鹽鐡论)引书用书蠡测》,《中国典籍舆文化》2010年第1期。
    [133]陸志章《经典释文異文之分析——補正》,《燕京学报》第40期,1951年6月。
    [134]吕志興《“春秋決狱”新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135]宁赫、孙琳《楚筒(老子>否定副词“不”舆“弗”的比较》,《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36]潘重规《春秋公羊疏作者考》,《学术季刊》第4卷第2期。
    [137]裘锡圭《畀字補釋》,《语言学論叢》第6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38]豫永正《西周春秋铜器铭文中的联结词》,《古文字研究》第15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39]湯馀惠《略论戟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問题》,《古文字研究》第17辑,北京:中华 害局1989年版。
    [140]唐蘭《永盂铭文解释》,《文物》1972年第1期。
    [141]唐蘭《永盂铭文解释的一些補充》,《文物》1972年第10期。
    [142]藤川熊一郎《韩非子所傅春秋经考》,《东洋文化》第126号至128号。
    [143]王海棻《疑问代词“奚”及其與“何”字用法的比较》,《辽事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144]王彤伟《常用词“疾”、“病”的历時替代》,《北方論叢》2005年第2期。
    [145]吴瓊《试论“恶、安、焉”的演燮和“那(哪)”的产生》,《语言研究》2002年特刊。
    [146]吴濡《贾谊(新害>引<春秋)述略》,《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47]吴泽顺《(史记>引书異文释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4期。
    [148]徐畴儀《也谈“疾”舆“病”》,《辞书研究》1999年第5期。
    [149]徐孝寔《春秋左氏傅郑笺辑述》,《文史》第8辑,北京:中华害局1980年版。
    [150]杨恒平《<説文解字繁傅)引书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2期。
    [151]余潔平《從王充論桓谭看二人思想上的渊源闗係》,《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舍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52]张濡《刘向<列女傅>的版本問题》,《文献》1989年第3期。
    [153]张先坦《先秦“勤·之(其)·名”结构的重新考察》,《重度三峡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154]张涌泉师《敦煌寫本重文号研究》,《文史》2010年第1期。
    [155]张玉金《甲骨文“不”和“弗”语羲指向方面的異同》,《语言研究》2005年第4期。
    [156]张造群《王充经学思想探微》,《中华文化论壇》2010年第1期。
    [157]趟生群《<左傅>训詁叢札》,《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58]趟生群《左傅志疑(三)》,《中国典籍與文化》2006年第1期。
    [159]周少元、汪漢卿《<春秋決狱>佚文评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舍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60]朱宏才《百年来“春秋決狱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攀登》2009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