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義類分析視角的楚簡古書文獻語料性質認定及相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先秦出土文献材料自面世以来,学界从不同角度对其展开了深入地研究,硕果累累。但对这些材料所承载的语言是否可以代表与其对應时代的实际语言等问题,存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一种断代文献语言中,真正具僃断代属性的语料,只可能是其言语热点部分,而不能将其非热点或是盲点之语言内容等同於相关时段真实的语言状况。基於此种研究背景,本文以楚简古书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对文献内容的建构基础——文字在文献语境所表逹的实际意义(简称“语境字义”)进行窮盡分析认定,并将文献用字“语境义”整理结果置於一个基於学界相关研究而建构的先秦出土文献语义分类系统中。然後,以这个体系为考察标尺,通遇比较楚简古书文献与其他不同时期、不同载体或是同时期、同载体文献之间在义类分布上的异同之处,客观地揭示每一种文献内容中语言的聚焦点、盲点所在,进而从话语热点、盲点、盲点边缘三个层面为楚简古书文献的语料性质作出科学且客观的认定,明确其在整个先秦出土文献中的历史文献地位以及语言研究价值。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共六章。
     第一部分是“绪论”。
     介绍了本论文的選题缘由以及研究材料,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并对楚简文献在语言文字层面的研究现状作了简单的说明,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研究意义价值所在。此外,还对研究材料作了细致地整理与修订,有效保证了研究材料的相对正确性。
     第二部分是第一章。在系统描述文字的语境字义的基础上,整理出了楚简古书文献的语境字义频率字典。
     对楚简古书文献中的全部用字逐一作意义描述,然後按照《说文》540部首的排列顺序,对所有文字所包含的每一种意义的出现频率、意义归属尖别情况皆作了处理,形成了一个楚简古书文献的语境字义频率字典,这也是後续其他研究工作展开的基础。
     第三部分是第二章,適用於先秦出土文献语言单位的语义分频体系构建。
     在回顾既有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构建汉语语义分类体系的五个要点,分别是:分类体系需全面、完備;分类需要科学、合理;分类体系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分频原则的明确界定;义类名称的選取与界定,从而在这基础之上构建了一个比较適用於先秦出土文献的语义分类体系。该体系为三级义类体系,它包含有11个一级义类、46个二级义类、74个三级义颊,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平台。另外,还对本文的归类对象及兼类问题作了重点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分类的原则。
     第四部分是第三、四章,从宏观层面对楚简古书文献的语料性质及内部差异情况作了深入地探讨。
     一方面从纵向、横向两个角度分别将楚简古书文献与其他先秦不同时期、不同载体文献以及同时期、同载体文献的义类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在这基础上揭示了各种文献的话语热点、盲点、盲点边缘区、用字义类单位数等方面分布的异同性,进而对楚简古书文献的语料性质作了判定,并且确定了楚简古书文献中具有研究价值的语言点。
     另一方面则基於以往研究中封楚简古书文献各篇章之间语言层面异同性关注的相对缺乏,文章立足於分类视角,考察了各篇章在义类分布上的异同之处,并且根据话语热点的分布情况,对楚简古书文献各篇章之间的关系重新作了梳理,其中31篇文献是以“虚字”、“人类”两类为话语热点相联;8篇文献是以“虚字”、“性质状态”两类为话语热点相聊;4篇以“虚字”、“抽象行为动作”相联;4篇以“生物行为”、“人类”相联;3篇以“生物体”、“人类”相联,等等。同时,从各篇章在语义分类体系中的分布情况,也造一步锁定了具有语言研究价值的相关内容。
     第五部分是第五章,从微观角度深入探讨楚简古书文献中具有研究价值的语言点。
     基於前文的宏观研究结论,本章节落实到微观研究上,从具有语言研究价值的语言点中挑選了“语言心理”类中的几类词群作了深入地分析,主要是从语义特征、语法功用方面雨方面进行的,以此印证下楚简古书文献的语言研究价值。
     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对楚简古书文献作了逐字的意义描述,且按照意义的不同对所有文字分类标注,为上古汉语断代史乃至整个汉语史的构建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二是历时、共时角度的分类比较,明确揭示了楚简古书文献在整个先秦出土文献中的文献地位,且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对楚简古书文献的语料性质作了科学的历史定位,对进一步锁定文献材料中具借语言研究价值的相关内容有著重要意义;
     三是从文献内部差异研究的角度入手,细致考察了楚简古书文献各篇章在义类分布上的异同,通遇话语热点分布的异同系聮相关篇章,弥補了以往楚简文献内部差异研究在语言层面的相对缺乏。
Since the Qin material from excavations unearthed literature, academia expanded research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and more achievements. However, these materials can be carried by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orresponding language is the actual language of the times and other issues,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We believe that a break-generation language literature, with its real property dating corpus, may be the only hot part of speech(话语热点),rather than its non-language content can blind hot(话语盲点)or equal to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 of the real language situation.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Chu Jane ancient literature(楚简古书文献)as research subjects, from literature to construct the basis of content-start with the actual meaning of the text in the context of literature expressed (referred to as "contextual meaning"(话境字义)carried out an exhaustive analysis finds, and literature with the word "contextual meaning" Finishing the results placed Qin academic research documents unearthed a construct based on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systems. Then, the ruler of this system was investigated by comparing Jane Chu and other ancient literature in different periods, different carriers, or in the same period, a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justice between the same carrier class literature. Objectively reveal the contents of each document in the language of the focal point (话语热点),blind spot (盲点),then from the words hot, blind, blind to the edge of three levels of scientific and objective nature clearly identified as Jane corpus of ancient literature, which clearly unearthed throughout Qin statu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s well as the value of language study in the literatur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a total of six chapter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opic and research material reasons,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status of research in the literature Jane Chu language level briefly described, a clear sense of the value of research and study of this thesis lies. In addition, the study of materials and meticulous finishing with amendments made, effectively ensuring the relative accuracy of research material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first chapter. In the system describ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text on the basis of the meaning of words, sorting out the ancient literature of Jane Chu contextual meaning frequency dictionary.
     In this paper, Jane Chu ancient literature to make sense of all the words one by one description, then follow the arrangement,"Shuo wen(《说文》)," the order of540radical, and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all the words, meaning, made a deal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of all, the formation of a Jane Chu context of ancient literature frequency dictionary meaning, which is the follow-up work to start on the basis of other research.
     The third part is the second chapter, apply to documents unearthed language units Qin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System.
     In reviewing the existing class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summary outline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five elements, namely: Classification system needs a comprehensive, complete; classification requires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stability and flexibility of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clearly defined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s; selection and definition of justice class name, build on this foundation so that a more suitable Qin unearthed documents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system. The justice system is a three class system, which includes11one-defined classes,46two-defined classes,74three-defined classe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platform.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nd to classify objects and class issues were the focus of analysis to further clarify the principle of classification.
     The fourth part is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from the macro level of the ancient literature of Jane Chu corpus internal differences in the nature and circumstances have been explored in depth.
     On the one hand from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ngles, respectively, both ancient literature and other Jane Chu Qin different periods, different carriers literature and the same perio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carrier class justice literature were compared, analyzed, On this basis, the literature reveals the discourse of hot, blind, blind marginal zone, with the literal terms of the number of other units of the class distribution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and then made a judgment on ancient literature corpus Jane Chu nature, and to determine the ancient Chu Jane literature research value of language points.
     On the other hand,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relative lack of attention to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anguage level of each chapter Chu Jane ancient literature, articles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perspective, examin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each of the chapters in the class distribution of righteousness, and according to the words hotspot the distribution of ancient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ane Chu between the various chapters were re-sort.31documents which are "virtual character","human" categories of discourse hotspots associated;8literature is "virtual character","state of nature" categories of discourse hotspots associated;4with "virtual character","abstract behavior action "associated;4with" biological behavior"," human "associated;3of organism "," human "associated, and so on. Meanwhile, from the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of each chapter in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but also to further lock the relevant content with language research value.
     The fifth part is the fifth chapter, the language from the microscopic point of depth points with Kan Chu ancient literature research value.
     Based on the macro conclusions of the forego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ection to the microscopic studies, the selec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language" class group of several types of words from the language point has a value of language study in depth analysis, mainly from the semantic features, syntax two aspects of the function areas, in order to prove the value of language study ancient literature Jane Chu.
     The main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has focused on three areas:
     Firs, for the first time systematically Jane Chu literally meaning ancient literature were described,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all text annotations to build ancient Chinese dynastic history and the whole Chinese history provides valuable material;
     Second,the last of the angle when comparing classification, clearly reveals the ancient literature Jane Chu position in the pre-Qin literature unearthed literature, and data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cient literature corpus Jane Chu made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further clarify the literature on language study materials have value cont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nal differences in the literature study start, detailed study of ancient literature Jane Chu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meaning of each chapter class distribution system linked b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hot words chapters make up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Jane Chu internal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studies relative lack of level.
引文
① 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② 吴进:《论雅言的形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① 刘志基:《先秦出土文献字频状况的古文字研究认识价值》,《中国文字研究》(第18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
    ②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衍源流》(修订本),北京:生活·读害·新知三聊书店,2008年。
    ③ 趙超:《简版帛书发现与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④ 张顯成:《简帛文献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⑤ 骈宇騫、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⑥ 余颖:《楚筒文献复音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 同上。
    ② 张永言:《词汇学简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
    ③ 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① 此观点可见刘志基《中国文字发展史·商周文字卷》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待版。
    ② 同上。
    ① 此书最早开始收录有关郭店简和上博简考释性的文章是从第三辑开始,由李学动、谢桂华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後从2001年开始,除在2002、2003合出一集外,每年出版一集。
    ② 由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要,上海古籍出版社分别于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各出版一辑。
    ③ 丁四新主编,分别於2002年、2005年、2007年出版,共收录有关郭店简和上博楚简的考释类文章连26篇。
    ④ 彭浩:《郭店楚简<老子>校读》,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⑤ 陈伟:《郭店竹书别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① 刘剑:《郭店楚简校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 李零:《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 此书分别於2008年、2010年、201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共三册。
    ④ 张红:《郭店简<窮逹以时>校释》,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⑤ 张通海:《<上博简>(一、二)集释》,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⑥ 王力波:《郭店简<缁衣>校释》,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⑦ 袁红梅:《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札记》,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⑧ 贾淑杰:《戟国楚简<五行>校注》,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⑨ 曹礼品:《郭店楚简名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 李峰:《郭店楚简动词初步研究》,《中华文史论坛》,2009(01)。
    ② 李登橘:《郭店楚简形容词初探》,《铜仁学院学报》,2010(04)。
    ③ 事赫、孙宁:《楚简<老子>否定副词“不”与“弗”的比较》,《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④ 胡傑:《先秦楚简中“弗”的语法功能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1)。
    ① 杨泽生:《楚地出土简帛中的综括副词》,张顯成《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2辑),巴蜀害社2006:15-20。
    ② 张钰:《郭店楚简“斯”、“此”、“安”的连词用法考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05)。
    ③ 张亚茹:《<郭店楚简>连词考察》,《现代语文》,2011(12)。
    ④ 周守晋:《战国简帛仲介引时间的“以”》,《古汉语研究》,2004(04)。
    ⑤ 张钰:《<郭店楚墓竹简>虚词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① 李莉:《<上海博物馆戟国楚竹书(五)>虚词研究》,张顯成:《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3辑),巴蜀书社,2008:90-113。
    ② 杨继文:《<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六)>虚词研究》,张顯成:《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3辑),巴蜀书社,2008:15—30。
    ③ 李明晓:《战国楚简语法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④ 周守晋:《出土战国文献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① 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语法研究的回颇与展望》,《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55-62。
    ② 张玉金:《出土文献与上古汉语虚词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46-50。
    ③ 邱理萌:《战国简帛文献语法研究综述》,《蘭州学刊》,2007(09):143-145。
    ④ 蘭碧仙:《战国出土文献副词研究概述与展望》,《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
    ⑤ 大西克也:《从方言的角度看时间副词“将”、“且”在战国秦汉出土文献中的分怖》,《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编辑委具会:《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52—158。
    ⑥ 董琨:《郭店楚简<老子>异文的语法考察》,《中国语文》,2001(4):351。
    ⑦ 弓海涛:《楚简“有”字句特点芻代词议》,《蘭州学刊》,2012(08)。
    ① 余颖:《楚简文献复音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② 张士博:《包山楚简语义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③ 雷黎明:《楚简新见字义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① 白於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② 陵珏:《楚筒文献的名物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③ 王颖:《包山楚简词汇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④ 刘波:《包山楚筒语言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① 龙丹萍:《郭店楚简<老子>词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② 余萍:《新蔡楚简实词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③ 郑伟:《古代楚方言“(?)”字的来源》,《中国语文》,2007(04)。
    ④ 刘信芳:《楚简释读与<方言>補例试说》,《文献》,2010(03)。
    ⑤ 范常喜:《上古汉语方言词新证举隅》,复旦纲,2010年2月19日。
    ① 裘锡圭:《郭店<老子)简初探》,《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聊书店,1999年。
    ② 白于蓝:《(郭店楚墓竹简)读後记》,《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115。
    ③ 同上。
    ④ 趙平安:《<窮逹以时>第九号简考论——兼及先秦雨汉文献中比干故事的衍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02)。
    ① 魏启鹏:《楚简(老子)柬释》,《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聊书店,1999年。
    ② 刘樂贤:《读上博简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① 黄德宽:《<戟国楚竹书>(二)释文補正》,简帛研究纲,2003年1月21日。
    ② 陈伟:《读<鲁邦大旱>札记》,简帛研究纲,2003年1月27日。
    ③ 刘信芳:《上博藏楚竹书试读》,《学衍界》,2003(01)。
    ④ 徐在国:《上博竹书<子羔>琐记》,简帛研究纲,2003年1月5日。
    ① 徐在国:《上博竹书(三)<周易>释文補正》,简帛研究纲,2004年4月24日。
    ② 何琳仪:《滬简二册選释》,简帛研究纲,2003年1月14日。
    ③ 曹峰:《<三德>零释(二)》,武大简帛纲,2006年4月8日。
    ④ 同上。
    ① 何琳仪:《滬简二册選释》,简帛研究纲,2003年1月14日。
    1 此观点可见刘志基《中国文字发展史·商周文字卷》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待版。
    ① 张和生:《汉语羲类研究及其应用 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05)。
    ① 廖定文:《建议编写现代汉语分频词典》,《辞书研究》,1980(04)。
    ② 鲍克怡:《试论词义分类词典的编纂》,《词典和词典编纂的学问》,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
    ③ 苏新春:《<现代汉语分类词典>(TMC)研制中对若干问题的思考》,《中文信息学报》,2008(05)。
    ① 梅家驹:《同义词词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① 趙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① 《现代汉语分类词典》中的一级义类主要是:生物、具体物、抽象事物、时空、生物活动、社会活动、运动与变化、性质状态、辅助祠。
    ① 欒云平:《汉语方言田野词查用义项系统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 鲍克怡:《汉语类义词典探索——<同义词词林>编後》,《辞书研究》,1983(02)。
    ① 徐朝华:《上古汉语辞集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① 刘志基:《先秦出土文献字频状况的古文字研究认识价值》,《中国文字研究》(第18辑),2013年。
    ① 所考察的楚简古书文献的字量为37979,去除残简、意义分歧或不明者的639字,最後剩下37340,又文献中存在兼类情沉的658字(合文、重文也计作2个),故本文考察的用字数量为37999字。
    ① 话语盲点边區,主要是指接近语盲点的义类,根据各类在文献中所占比重,我们假定所估文献比重低於1%的为话语盲点边缘区,下同。
    ① 图表中A代表用字义类单位数;B代表用字义颊出现频率;C代表用字义类平均使用频率
    ① 此处A指用字义类出现频率;B指用字义类单位数。
    ① 刘志基:《先秦出土文献字频状沉的古文字研究认识价值》,《中国文字研究》(第18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
    ① 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① 孩分类主要是藉助《汉书·艺文志》来分类,见刘剑:《出土简帛的分类及其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意义》,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② 该分类与刘剑类同,也是借助《汉书·艺文志》。见骈宇(?):《出土简帛书籍分类述略(六艺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02)。
    ③ 周凰五:《郭店竹简的形式特徵及其分类意义》,《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第二册),1999年10月,武汉大学出版社。
    ① 冯腾君:《有关战国竹简国别问题的一些前提性讨论》,《古文字研究》第26辑,中华书局,2006年;董琨:《楚文字若干问题的思考》,《古文字研究》第26辑,中华书局,2006年。
    ② 王锦榮:《楚简帛文字内部构形差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①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从政》篇分成甲、乙两部分,但由於两篇文献内容相同,故仅择取甲篇作为研究对象。以下的《天子建州》(甲、乙)、《君人者何必安哉》(甲、乙)、《凡物流形》(甲、乙)皆以甲篇作为研究对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八)》中还有《命》、《王居》、《志书乃言》,但因为在三篇文献之间的简序比较复杂,部分简能归入一篇,部分又不能系聊,为方面统计,故暂且不将它们纳入研究范围内。
    ② A代表孩类的用例综量;B代表该类别在此篇章中所估比重。
    ① 鉴於楚简古书文献中一个字具体多种形体,或为异体,或为假借,故在此仅列举通用字形,对假借、异体等随文说明。各出土文献皆依此标准。下同。
    ② 王凰隔:《古辞辨》,北京:中华书局,2011:841。
    ① 王枫:《先秦“叙说”类动词语义场基本特征》,《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1.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2.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3.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5.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6.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7.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8.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9.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10.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隊:《包山楚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1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
    1.刘志基等:《战国楚文字数字化处理系统》,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商周金文数字化处理系统》,南宁:广西金海岸音像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汉·静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5.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6.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7.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八卷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年至1990年。
    8.中国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至1990年。
    9.梅家驹:《同义词词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10.王安节:《简明类语祠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11.林杏光,菲白:《简明汉语义类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12.林杏光:《四字语分类写作词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
    13.林杏光:《汉语多用词典》,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年。
    14.史有为,李云江:《分类双序成语祠典》,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1990年。
    15.董大年:《现代汉语分类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
    16.陈玄榮,王书声,王化鹏:《类语大辞典》,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
    17.宗福邦,陈世饶,萧海波:《故训匿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8.李守奎,曲冰,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五)文字编》,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
    19.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20.白於蓝:《简版帛书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21.趙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2.王凰赐:《古辞辨》(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23.苏新春:《现代汉语分类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1.张永言:《词汇学简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3.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4.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5.刘信芳:《荆门郭店竹简老子解诘》,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年。
    6.张光裕:《郭店楚简研究》,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年。
    7.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8.彭浩:《郭店楚简<老子>校读》,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9.廖名春:《新出楚简试论》,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10.刘信芳:《上博馆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述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陈伟:《郭店竹书别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2.李天虹:《郭店竹书<性自命出>研究》,北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4.季旭异:《<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书(二)>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15.张顯成:《简帛文献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16.趙超:《简版帛书发现与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7.王颖:《包山楚简词汇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刘剑:《郭店竹简校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19.周守晋:《出土战国文献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季旭异:《<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书(三)>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21.骈宇騫,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22.李零:《郭店竹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3.李零:《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4.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修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25.季旭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26.季旭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7.趙平安:《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北京:商务印刷馆,2009年。
    28.李明晓:《戟国楚简语法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1.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2.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4.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5.《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编辑委员会: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北京:商务印刷馆,2002年。
    6.丁四新:《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二)》,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7.丁四新:《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8.张顯成:《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3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
    1.王力波:《郭店简<缁衣>校释》,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2.贾淑杰:《戟国楚简<五行>校注》,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3.张通海:《<上博简>(一、二)集释》,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4.张钰:《<郭店楚墓竹简>虚词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5.张新俊:《上博楚简文字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6.刘波:《包山楚简语言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7.袁红梅:《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札记》,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8.余颖:《楚简文献复音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9.张红:《郭店简<穷逹以时>校释》,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0.曹礼品:《郭店楚简名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1.陆珏:《楚简文献的名物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2.王锦榮:《楚简帛文字内部构形差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3.龙丹萍:《郭店楚简<老子>词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4.欒霎平:《汉语方言田野调查用义项系统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5.余萍:《新蔡楚简实词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6.牛新房:《战国竹书研究方法探析》,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7.雷黎明:《楚简新见字义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8.张士博:《包山楚简语义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苏新春:《评<尔雅>的语义分类》,《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01)。
    2.郭锡良:《1985年的古汉语研究》,《中国语文天地》,1986(03)。
    3.李家浩:《读<郭店楚墓竹简>琐议》,《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
    4.白於蓝:《释“澙”、“韋澙”》,《古文字研究》22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5.陈伟:《郭店简书校释》,《中国哲学史》,2001(03)。
    6.董琨:《郭店楚简<老子>异文的语法考察》,《中国语文》,2001(4)。
    7.季旭异:《读郭店简、上博简五题:舜、河浒、绅而易、牆有茨、宛丘》,《中国 文字》新廿七期,2001年12月。
    8.黄德宽、徐在国:《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释文補正》,《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
    9.李守奎:《<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邦风>释文订補》,《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02)。
    10.李学动:《<诗论>分章释文》,《中国哲学》(第24辑),2002年。
    11.李学动:《<诗论>说(关雎)等七篇释义》,《齊鲁学刊》,2002(02)。
    12.冯腾君:《读上博简<孔子诗论>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02)。
    13.李学动:《论楚简<缁衣>首句》,《清华简帛研究》第2辑,2002年。
    14.徐在国、黄德宽,《<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缁衣·性情论>释文補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
    15.白於蓝:《<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释注商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
    16.刘信芳:《上博藏楚竹书试读》,《学术界》,2003(01)。
    17.徐在国,《上博竹书(二)文字杂考》,《学术界》,2003(01)。
    18.何琳仪:《第二批滬简選释》,《学术界》,2003(01)。
    19.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文物》,2003(05)。
    20.刘樂贤:《上博简简论》,《文物》,2003(05)。
    21.宁赫、孙宁:《楚简<老子>否定副词“不”与“弗”的比较》,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22.廖名春:《上博藏楚竹书<恒先>新释》,《中国哲学史》,2004(03)。
    23.白於蓝:《<容成氏)编连问题補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24.周守晋:《战国简帛仲介引时间的“以”》,《古汉语研究》,2004(04)。
    25.陈剑:《甲骨文舊释“尤”之字及相关诸字新释》,《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四辑,2004年。
    26.廖名春:《楚简<仲弓>与<论语·子路>仲弓章校读记》,《淮陰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27.吴进:《论雅言的形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28.周凰五:《上博四重探》,《简帛》第1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9.李学勤:《试释<鲍叔牙与阳朋之誎>》,《文物》,2006(09)。
    30.陈伟武:《读上博藏简第四册零札》,《古文字研究》(第26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1.季旭昇:《说婁要》,《古文字研究》(第26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2.冯腾君:《有关战国竹简国别问题的一些前提性讨论》,《古文字研究》(第26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3.董琨:《楚文字若干问题的思考》,《古文字研究》(第26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4.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35.邱理萌:《戟国简帛文献语法研究综述》,《蘭州学刊》,2007(09)。
    36.胡僳:《先秦楚简中“弗”的语法功能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1)。
    37.顾史考:《楚文“唬”字之变重用法:说“競公‘痼’”乃苗民“五‘号’之刑”》,《古文字研究》(第27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38.张钰:《郭店楚简“斯”、“此”、“安”的连词用法考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05)。
    39.李峰:《郭店楚简动词初步研究》,《中华文史论坛》,2009(01)。
    40.张玉金:《出土文献与上古汉语虚词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41.李登桥:《郭店楚简形容词初探》,《铜仁学院学报》,2010(4)。
    42.弓海涛:《郭店楚简“其”字用法考察》,《长春大学学报》,2010(7)。
    43.李守奎:《<楚居)中的樊字及出土楚文献中与樊相关文例的释读》,《文物》2011(03)。
    44.蘭碧仙:《战国出土文献副词研究概述与展望》,《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
    45.张亚茹:《<郭店楚简>连词考察》,《现代语文》,2011(12)。
    46.刘志基:《先秦出土文献字频状况的古文字研究认识价值》,《中国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
    1.白於蓝:《上博简释文新编》,简帛研究纲,2005年4月10日。
    2.白於蓝:《释“玄咎”》,简帛研究纲,2003年1月19日。
    3.蔡丹:《上博四<曹沫之陈>试释二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1月3日。
    4.曹峰:《<三德>零释(二)》,武大简帛纲,2006年4月8日。
    5.曹峰:《<三德>零释(三)》,武大简帛纲,2006年4月11日。
    6.曹峰:《<三德>与<黄帝四经>对比研究札记(二)——兼论<三德>的竹简编联》,武大简帛纲,2006年4月3日。
    7.曹峰:《楚简<恒先>“祥义利巧(?)物出於作”解》,简帛研究纲,2004年12月26日。
    8.曹峰:《上博六<用曰>篇札记(续一)》,简帛研究纲,2007年7月12日。
    9.曹峰:《上博六<用曰>篇札记》,简帛研究纲,2007年7月12日
    10.曹建敦:《读上博藏楚竹书篇札记》,简帛研究纲,2005年2月25日。
    11.陈剑:《<三德>竹简编联的一处補正》,武大简帛纲,2006年4月1日。
    12.陈刽:《<上博(八)·王居>复原》,复旦纲,2011年7月20日。
    13.陈刽:《<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释》,复旦纲,2008年3月22日。
    14.陈剑:《<上博(五)>零札两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1日。
    15.陈剑:《读<上博(六)>短札五则》,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20日。
    16.陈剑:《上博楚简与古史传说》,复旦纲,2008年7月31日。
    17.陈刽:《上博竹书“葛”字小考》,武大简帛纲,2006年3月10日。
    18.陈剑:《上博竹书(昭王与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後记》,简帛研究纲,2005年2月15日。
    19.陈剑:《上博竹书<仲弓)篇新编释文(稿)》,简帛研究纲,2004年4月18日。
    20.陈剑:《上博竹书新编释文(稿)》,简帛研究纲,2005年2月12日。
    21.陈剑:《释上博竹书的“幸”字》,武大简帛纲,2005年12月16日。
    22.陈剑:《释上博竹书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体》,复旦纲,2008年1月6日。
    23.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19日。
    24.陈斯鹏:《<柬大王泊旱>编联補议》,简帛研究纲,2005年3月10日。
    25.陈斯鹏:《初读上博竹书(四)文字小记》,简帛研究纲,2005年3月6日。
    26.陈斯鹏:《上海博物馆藏楚简释文校理稿》,简帛研究纲,2005年2月20日。
    27.陈伟:《<郑子家丧>通释》,武大简帛纲,2009年1月10日。
    28.陈伟:《<平王问郑寿>校读》,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16日。
    29.陈伟:《<简大王泊旱>新研》,武大简帛纲,2006年11月22日。
    30.陈伟:《竹书<仲弓>词句试解(三则)》,简帛研究纲,2005年8月15日。
    31.陈伟:《“苦成家父”小考》,武大简帛纲,2006年5月18日。
    32.陈伟:《<弟子问)零识(续)》,武大简帛纲,2006年3月7日。
    33.陈伟:《<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书(二)>零释》,简帛研究纲,2003年3月17日。
    34.陈伟:《<季康子问孔子>零识(续)》,武大简帛纲,2006年3月2日。
    35.陈伟:《<競建内之><鲍叔牙与隰朋之辣>零识》,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2日。
    36.陈伟:《<孔子见季桓子>22号简试读》,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24日.
    37.陈伟:《<苦成家父>通释》,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6日。
    38.陈伟:《<慎子曰恭儉>校读》,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19日。
    39.陈伟:《<天子建州>校读》,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13日。
    40.陈伟:《<颜渊问於孔子>内事、内教二章校读》,武大简帛纲,2011年7月22日。
    41.陈伟:《<用曰>校读》,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15日。
    42.陈伟:《<君人者何必安哉>初读》,武大简帛纲,2008年12月31日。
    43.陈伟:《楚简擅为“次”之字補说》,武大简帛纲,2006年3月11日。
    44.陈伟:《楚竹书文字试释》,简帛研究纲,2004年4月18日。
    45.陈伟:《读(上博六>条记》,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9日。
    46.陈伟:《读(上博六)条记之二》,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10日。
    47.陈伟:《读<凡物流形>小札》,武大简帛纲,2009年1月2日。
    48.陈伟:《读上博楚竹害札记》,复旦纲,2009年7月12日。
    49.陈伟:《关於楚简“视日”的新推测》,简帛研究纲,2005年3月6日。
    50.陈伟:《上博八篇腾义》,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19日。
    51.陈伟:《上博五<弟子问>零释》,武大简单帛纲,2006年2月21日。
    52.陈伟:《上博五<鬼神之明>篇初读》,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18日。
    53.陈伟:《上博五<季康子问于孔子>零识》,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0日。
    54.陈伟:《上博五<三德>初读》,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19日。
    55.陈伟:《上博竹害<慎子曰恭儉>初读》,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5日。
    56.陈伟:《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从政)校读》,武大简帛纲,2003年1月10日。
    57.单育辰,《佔畢随录之七》,复旦纲,2009年1月1日。
    58.单育辰:《上博七<凡物流形>、<吴命>札记》(修订),武大简帛纲,2009年6月5日。
    59.单育辰:《上博五短札(三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4月30日。
    60.单育辰:《佔畢随录》,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27日。
    61.单育辰:《佔毕随录之十五》,复旦纲,2011年7月22日。
    62.丁四新:《楚简<恒先>章句释义》,简帛研究纲,2004年7月25日。
    63.董珊:《<曹沫之障>中的四种“复战”之道》,武大简帛纲,2007年6月6日。
    64.董珊:《楚筒<恒先>“祥宜利巧”解释》,简帛研究纲,2004年11月9日。
    65.董珊:《楚筒<恒先>初探》,简帛研究纲,2004年5月12日。
    66.董珊:《读<上博六)杂记(续二)》,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11日。
    67.董珊:《读(上博六)杂记(续一)》,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11日。
    68.董珊:《读<上博六)杂记》,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10日。
    69.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杂记》,简帛研究纲,2005年2月20日。
    70.董珊:《读<上博七>杂记(一)》,复旦纲,2008年12月31日。
    71.凡国栋、何有祖:《<孔子见季桓子>札记一则》,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15日。
    72.凡国栋:《(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札记两则》,武大简帛纲,2008年12月31日。
    73.凡国栋:《(用曰>篇中的“宁”字》,武大简帛纲,2008年7月12日。
    74.凡国栋:《<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读》,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9日。
    75.凡国栋:《<用曰>篇简20考释一则》,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13日。
    76.凡国栋:《读<上博楚竹书六>记》,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9日。
    77.凡国栋:《上博六(景公瘧)札记》,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17日。
    78.凡国栋:《上博六<用曰>篇初读》,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10日。
    79.凡国栋:《上博七(凡物流形)札韶一则》,武大简帛纲,2009年1月4日。
    80.凡国栋:《释<郑子家丧>的“滅覆”》,武大简帛纲,2008年12月31日。
    81.范常喜:《<弟子问><季庚子问於孔子>札记三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8月2日。
    82.范常喜:《<上博二·从政乙>札记二则》,武大简帛纲,2007年5月15日。
    83.范常喜:《<上博四·曹沫之隙>“车鄻皆栽(载)”補议》,简帛研究纲,2005年4月15日。
    84.范常喜: 《<上博五·三德>简12、20補议》,武大简帛纲,2007年4月28日。
    85.范常喜:《<上博五·三德>札记六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5月18日。
    86.范常喜:《<上博五·三德>札记三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4日。
    87.范常喜:《读<上博六>札纪六则》,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25日。
    88.范常喜:《读简帛文字札记六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11月13日。
    89.范常喜:《上博七<凡物流形>短记一札》,武大简帛纲,2009年1月3日。
    90.范麗梅:《楚简文字零释》,复旦纲,2010年7月21日。
    91.房振三:《上博馆藏楚竹书(四)释字二则》,简帛研究纲,2005年4月3日。
    92.福田哲之:《<孔子见季桓子>1号简的释读与缀合》,武大简帛纲,2007年8月6日。
    93.复旦读书会:《<上博七·武王践阼>校读》,复旦纲,2008年12月30日。
    94.复旦读书会:《<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编释文》,复旦纲,2008年12月31日。
    95.复旦读书会:《<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复旦纲,2008年12月31。
    96.复旦读书会:《<上博七·吴命>校读》,复旦纲,2008年12月30日。
    97.复旦读书会:《<上博七·郑子家丧>校读》,复旦纲,2008年12月31日。
    98.复旦读书会:《上博八<成王既邦>校读》,复旦纲,2011年7月17日。
    99.复旦读书会:《上博八<蘭赋>校读》,复旦纲,2011年7月17日。
    100.复旦读书会:《上博八<李颂>校读》,复旦纲,2011年7月17日。
    101.复旦读书会:《上博八<鹠鷅>校读》,复旦纲,2011年7月17日。
    102.复旦读书会:《上博八<命>校读》,复旦纲,2011年7月17日。
    103.复旦读书会:《上博八<王居>、<志书乃言>校读》,复旦纲,2011年7月17日。
    104.复旦读书会:《上博八<颜渊问於孔子>校读》,复旦纲,2011年7月17日。
    105.复旦读书会:《上博八<有皇将起>校读》,复旦纲,2011年7月17日。
    106.复旦读书会:《上博八<子道饿>校读》,复旦纲,2011年7月17日。
    107.高榮鸿:《读<上博六·競公瘧>札记二则》,武大简帛纲,2007年9月22日。
    108.高佑仁:《<曹沫之阵>校读九则》,简帛研究纲,2005年11月13日。
    109.高佑仁:《读上博(四)札记三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4日。
    110.高佑仁:《谈<曹沫之阵>的“没身就世”》,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0日。
    111.高佑仁:《谈<慎子曰恭儉>简1之“逆友以载道”》,武大简帛纲,2007年10月16日。
    112.郭永秉、苏建洲:《<上博七·凡物流形>“一”、“逐”二字小考》,复旦纲,2009年1月2日。
    113.郭永秉:《<景公瘧>的“襄桓之言”》,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25日。
    114.郝士宏:《初读<上博简(六)>》,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21日。
    115.何琳仪、程燕:《滬简<周易>選释》,简帛研究纲,2004年5月16日。
    116.何琳仪:《滬简二册選释》,简帛研究纲,2003年1月14日。
    117.何有祖:《<季庚子问於孔子>与<姑成家父>试读》,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19日。
    118.何有祖:《<慎子曰恭儉>札记》,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5日。
    119.何有祖:《<天子建州>札记一则》,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31日。
    120.何有祖:《楚简散札六则》,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21日。
    121.何有祖:《读<上博六)札记》,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9日。
    122.何有祖:《读(上博六)札记(二)》,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9日。
    123.何有祖:《读(上博六)札记(四)》,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9日。
    124.何有祖:《读(上博六>札记三则》,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17日。
    125.何有祖:《上博楚竹书(四)札记》,简帛研究纲,2005年4月15日。
    126.何有祖:《上博六<景公瘧)初探》,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11日。
    127.何有祖:《上博六(景公瘧)初探》,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11日。
    128.何有祖:《上博六札记(三)》,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13日。
    129.何有祖:《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读》,武大简帛纲,2008年12月31日。
    130.何有祖:《上博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辣>试读》,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19日。
    131.何有祖:《上博五<弟子问>试读三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0日。
    132.何有祖:《上博五<弟子问>校读札记》,武大简帛纲,2008年4月5日。
    133.何有祖:《上博五<君子为礼>试读》,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19日。
    134.何有祖:《上博五<三德>试读》,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0日。
    135.何有祖:《上博五<三德>试读(二)》,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1日。
    136.何有祖:《上博五楚竹书<競建内之)札记五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18日。
    137.何有祖:《上博五零释二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3月3日。
    138.何有祖:《释“夏”》,武大简帛纲,2006年4月1日。
    139.何有祖:《释<景公瘧>的“良翰”》,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25日。
    140.侯乃峰:《“恥度”解》,武大简帛纲,2008年2月16日。
    141.侯乃峰:《“天後(厚)楚邦”小考》,复旦纲,2009年1月6日。
    142.侯乃峰:《<仲弓>篇“孜析”试解》,简帛研究纲,2004年5月3日。
    143.侯乃峰:《上博(五)几个固定词语和句式補说》,武大简帛纲,2006年3月20日。
    144.侯乃峰:《上博六腾义(?)言》,武大简帛纲,2007年10月30日。
    145.侯乃锋:《读上博(五)<三德>札记四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7日。
    146.黄浩波:《上博八<蘭赋>“容则”试解》,武大简帛纲,2011年9月9日。
    147.黄傑:《初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笔记》,武大简帛纲,2011年7月19日。
    148.黄人二、林志鹏:《上博藏简第三册仲弓试探》,简帛研究纲,2004年4月23日。
    149.黄踢全:《读上博札记六则》,简帛研究纲,2004年4月29日。
    150.黄锡全:《读上博筒(二)札记(三)》,简帛研究纲,2003年3月23日。
    151.季旭异:《<上博三·周易>零释七则》,简帛研究纲,2004年4月24日。
    152.季旭异:《<上博四·柬大王泊旱>三题》,简帛研究纲,2005年2月12日。
    153.季旭异:《<上博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辣>“篇欺附忨”解——兼谈“钱器”》,武大简帛纲,2006年3月6日。
    154.季旭异:《<上博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辣>“毋内钱器”句小考》,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3日。
    155.季旭异:《上博(四)<逸诗·交交呜马>補释》,武大简帛纲,2005年2月15日。
    156.季旭昇:《上博二小议(三):鲁邦大旱、发命不夜》,简帛研究纲,2003年5月21日。
    157.季旭异:《上博七芻义》,复旦纲,2009年1月1日。
    158.季旭异:《上博四零拾》,简帛研究纲,2005年2月15日。
    159.季旭异:《上博五芻议(上)》,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18日。
    160.季旭异:《上博五芻议(下)》,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18日。
    161.李零:《上博楚简校读记(之一)——<子羔>篇“孔子诗论”部份》,简帛研究纲,2001年12月30日。
    162.李锐,《上博竹书释文新编》,简帛研究纲,2005年2月25日。
    163.李锐:《<凡物流形)释文新编》,清华大学简帛研究纲,2008年12月31日。
    164.李锐:《(孔子见季桓子)新编(稿)》,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11日。
    165.李锐:《<用曰>新编(稿)》,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13日。
    166.李锐:《<曹劌之阵>释文新编》,简帛研究纲,2005年2月25日。
    167.李锐:《<彭祖>補释》,简帛研究纲,2004年4月19日。
    168.李锐:《<慎子曰恭俭>学派属性初探》,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9日。
    169.李锐:《读<季康子问於孔子>札记》,孔子2000纲,2006年2月26日。
    170.李锐:《读<用曰>札记(二)》,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20日。
    171.李锐:《读<用曰>札记》,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17日。
    172.李锐:《上博馆藏楚简(二)初札》,简帛研究纲,2003年1月5日。
    173.李天虹,《<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说》,武大简帛纲,2009年1月21日。
    174.李天虹,《<景公瘧>校读二则》,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26日
    175.李天虹:《<景公瘧>校读三则》,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24日。
    176.李天虹:《<上博(五)>零识三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6日。
    177.李天虹:《读<季康子问於孔子>札记》,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4日。
    178.李天虹:《上博五<競>、<鲍>篇校读四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19日。
    179.梁静:《(孔子见季桓子)校读》,武大简帛纲,2008年3月4日。
    180.廖名春:《<凡物流形>校读零札(一)》,清华大学简帛研究纲,2008年12月31日。
    181.廖名春:《楚简<周易>校释记(二)》,简帛研究纲,2004年2月23日。
    182.廖名春:《楚简<周易·大畜>卦再释》,简帛研究纲,2004年4月26日。
    183.廖名春:《楚简<周易·颐>卦试释》,简帛研究纲,2004年4月24日。
    184.廖名春:《楚简校释记(一)》,简帛研究纲,2004年4月23日。
    185.廖名春:《读<上博五·鬼神之明>篇札记》,孔子2000纲,2006年2月19日。
    186.廖名春:《读(上博五·融师有成氏)篇札记四则》,孔子2000纲,2006年2月19日。
    187.廖名春:《读楚竹害篇札记(二)》,简帛研究纲,2005年2月20日。
    188.廖名春:《读楚竹害篇札记(一)》,简帛研究纲,2005年2月20日。
    189.廖名春:《上博藏楚竹害<恒先>简释》,简帛研究纲,2004年4月19日。
    190.廖名春:《上博藏楚竹书简释》(修订稿),孔子2000纲,2004年4月22日。
    191.林文华,《<上博六·景公瘧>“吾用晏子是襄桓之言也”新解》,武大简帛纲,2008年8月2日。
    192.林志鹏:《<鲍叔牙与隰朋之辣>“旁(从土)地”、“公君(从二矗)”二词试解》,武大简帛纲,2006年6月26日。
    193.林志鹏:《上博楚竹书<競建内之>重编新解》,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5日。
    194.刘国勝:《上博(五)零札(六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3月31日。
    195.刘洪涛:《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四)>札记》,武大简帛纲,2006年11月6日。
    196.刘洪涛:《读上博竹书<天子建州>札记》,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20日。
    197.刘洪涛:《试读<武王践阼>的机铭(修订)》,武大简帛纲,2009年6月7日。
    198.刘樂贤:《楚简<逸诗·多薪>補释一则》,简帛研究纲,2005年2月20日。
    199.刘樂贤:《读上博(四)札记》,简帛研究纲,2005年2月15日。
    200.刘樂贤:《读上博简<民之父母)等三篇札记》,简帛研究纲,2003年1月10日。
    201.刘樂贤:《读上博简等三篇札记》,简帛研究纲,2003年1月10日。
    202.刘樂贤:《读上博五札记》,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0日。
    203.刘樂贤:《上博五<競建内之>札记》,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0日。
    204.刘信芳:《上博藏六<用曰>12、13号简试解》,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28日。
    205.刘信芳:《<凡物流形>槱祭及相关问题》,武大简帛纲,2009年1月13日。
    206.刘信芳:《<上博藏(七)>试说(之三)》,武大简帛纲,2009年1月18日。
    207.刘信芳:《<上博藏六>试解之三》,武大简帛纲,2007年8月9日。
    208.刘信芳:《上博藏八试读五则》,武大简帛纲,2011年9月9日。
    209.刘信芳:《上博藏六12、13号简试解》,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28日。
    210.刘信芳:《上博藏五试解续》,武大简帛纲,2006年3月20日。
    211.刘信芳:《上博藏竹书试解》,简帛研究纲,2004年5月16日。
    212.刘信芳:《试说竹书<凡物流形>“俯而寻之”》,复旦纲,2006年2月23日。
    213.刘信芳:《竹书<柬大王泊旱>试解五则》,简帛研究纲,2005年3月14日。
    214.刘信芳:《上博藏竹书<恒先>试解》,简帛研究纲,2004年5月16日。
    215.刘剑:《<容成氏>释读一则(二)》,简帛研究纲,2003年4月6日。
    216.鲁家亮:《读上博楚竹书(五)札记二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18日。
    217.孟蓬生,《上博竹书(三)字词考释》,简帛研究纲,2004年4月26日。
    218.孟蓬生:《<君人者何必安哉>腾义掇拾》,复旦纲,2009年1月4日。
    219.孟蓬生:《<彭祖>字义疏证》,简帛研究纲,2005年6月21日。
    220.孟蓬生:《<三德>零诘(二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8日。
    221.孟蓬生:《上博竹书(二)字祠札记》,简帛研究纲,2003年1月10日。
    222.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诘(续)》,简帛研究纲,2005年3月6日。
    223.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閒黏》,简帛研究纲,2005年2月15日。
    224.牛新房:《读上博(五)<弟子问>札记一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3月4日。
    225.鹿楼:《<恒先>试读》,简帛研究纲,2004年4月26日。
    226.彭浩:《“钱器”小议》,武大简帛纲,2006年3月1日。
    227.彭浩:《“有司箸作浮老弱不刑”解》,武大简帛纲,2006年3月7日。
    228.彭浩:《试说“畝纆短,田纆畏,百糧箽”》,武大简帛纲,2006年4月2日。
    229.秦桦林、凌瑜:《“習以不可改也”——楚简中有关“语言符号的强制性”的思想》,简帛研究纲,2005年1月26日。
    230.秦桦林:《楚简<逸诗·交交鸣岛>札记》,简帛研究纲,2005年2月20日。
    231.秦晓华:《上博(五)<三德>释读一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7日。
    232.裘锡圭:《<天子建州>(甲本)小札》,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16日。
    233.申红义:《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书》(三)<仲弓>杂记》,简帛研究纲,2004年6月30日。
    234.沈培:《<上博(六)>字词浅释(七则)》,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20日。
    235.沈培:《<上博(六)·兢公瘧>“正”字小议》,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31日。
    236.沈培:《<上博(七)>残字辨识两则》,复旦纲,2009年1月2日。
    237.沈培:《<上博七·凡物流形>“一”、“逐”二字小考》,复旦纲,2009年1月3日。
    238.沈培:《略说(上博七)新见的“一”字》,复旦纲,2008年12月31日。
    239.沈培:《上博简<姑成家父)一个编联组位置的调整》,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2日。
    240.宋华强:《(凡物流形)札记四则》,武大简帛纲,2009年1月3日。
    241.宋华强:《<凡物流形>“五音才人”试解》,武大简帛纲,2009年6月20日。
    242.宋华强:《<上博(七)·吴命>“姑姊大姬”小考》,武大简帛纲,2009年1月1日。
    243.宋华强:《清华简<金滕>读为“(?)”之字解说》,武大简帛纲,2011年1月14日。
    244.宋华强:《上博(七)<凡物流形>散札》,武大简帛纲,2009年1月6日。
    245.宋华强:《释<上博六·庄王既成>的“船”》,武大简帛纲,2011年1月6日。
    246.苏建洲:《<凡物流形>甲27“齊声好色“试解》,复旦纲,2009年2月10日。
    247.苏建洲:《<民之父母>简1“”字再议》,简帛研究纲,2003年2月27日。
    248.苏建洲:《<上博(四)·曹洙之阵>三则補议》,简帛研究纲,2005年3月10日。
    249.苏建洲:《<上博五>補释五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3月29日。
    250.苏建洲:《初读<上博(六)>》,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19日。
    251.苏建洲:《初擅<上博五>浅说》,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18日。
    252.苏建洲:《楚文字考释四则》,筒帛研究纲,2005年3月14日。
    253.苏建洲:《读<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笔记之二》,武大简帛纲,2007年8月28日。
    254.苏建洲:《读<上博(六)·天子建州>笔记》,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22日。
    255.苏建洲:《读<上读(六)·用曰>笔记五则》,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20日。
    256.唐洪志:《上博(五)札记(两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3月8日。
    257.田河:《<君人者何必安哉>補议》,复旦纲,2009年2月7日。
    258.田炜:《读上博竹书(四)琐记》,简帛研究纲,2005年3月4日。
    259.王晶:《释<上博五·三德>简十六》,武大简帛纲,2006年3月6日。
    260.王蘭:《“牪雨正○(从礻从工)”句试释》,武大简帛纲,2005年12月10日。
    261.王蘭:《上博六<用曰>编联》,武大简帛纲,2007年10月11日。
    262.王蘭:《上博五<三德>编联》,武大简帛纲,2006年4月15日。
    263.王宁:《上博八<王居>释译》,武大简帛纲,2011年8月21日。
    264.魏宜辉:《读上博楚简(四)札记》,简帛研究纲,2005年3月10日。
    265.邬可晶:《谈<上博(七)·凡物流形>甲乙本编联及相关问题》,复旦纲,2009年1月7日。
    266.萧聖中:《上博竹书(五)札记三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5月17日。
    267.徐在国:《上博(六)文字考释二则》,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23日。
    268.徐在国:《上博五文字考释拾遗》,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7日。
    269.徐在国:《上博竹书(三)<周易>释文補正》,简帛研究纲,2004年4月24日。
    270.徐在国:《谈上博七<凡物流形>中的“詧”字》,复旦纲,2009年1月6日。
    271.禤健聪,《上博简(三)小札》,简帛研究纲,2004年5月12日。
    272.禤健聪:《上博楚简(五)零札(二)》,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6日。
    273.禤健聪:《上博楚简(五)零札(一)》,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4日。
    274.禤健聪:《说<吴命>简1的“骇”》,武大简帛纲_2009年1月16日。
    275.颜世铉:《上博楚竹书散论(三)》,简帛研究纲,2003年1月19日。
    276.晏昌贵:《<三德>四札》,武大简帛纲,2006年3月7日。
    277.杨朝明:《<从政>篇释义三则》,简帛研究纲,2003年5月4日。
    278.杨怀源:《读上博简(三)<中弓>札记四则》,简帛研究纲,2004年8月7日。
    279.杨泽生:《<上海博物馆所藏竹书(二)>補释》_,简帛研究纲,2003年2月15日。
    280.杨泽生:《<上博七·吴命>中的“先人”之言補释》,复旦纲,2009年1月8日。
    281.杨泽生:《<上博五>零释十二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3月20日。
    282.杨泽生:《<上博五>札记两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28日。
    283.杨泽生:《读<上博六>小札》,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21日。
    284.杨泽生:《读<上博四>札记》,简帛研究纲,2005年3月24日。
    285.杨泽生:《读上博楚竹书札记》,简帛研究纲,2003年1月10日。
    286.杨浑生:《读上博简<兢建内之>短札两则》,武大简帛纲,2006年2月18日。
    287.杨泽生:《上博简中<凡物流形>的“一”字试解》,复旦纲,2009年2月15日。
    288.杨泽生:《上博竹书第三册零释》,简帛研究纲,2004年4月29日。
    289.杨泽生:《说<上博六·競公瘧>中的“钦”字》,武大简帛纲,2007年7月20日。
    290.杨泽生:《说上博简“宋穆公者,天下之乱人也”》,武大简帛纲,2006年3月10日。
    291.张崇礼:《<吴命>短劄一则》,复旦纲,2009年1月20日。
    292.张崇礼:《读<天子建州>札记》,简帛研究纲,2007年10月9日。
    293.张崇礼:《释<凡物流形)的“其央奚適,孰知其疆”》,复旦纲,2009年3月19日。
    294.张崇礼:《释(君人者何必安哉)的“贞”》,复旦纲,2009年1月11日。
    295.张崇礼:《释<景公瘧>“制篾耑折”》,武大简帛纲,2008年2月19日。
    296.张富海:《上博简篇“后稷之母”节考释》,武大简帛纲,2003年1月16日。
    297.张富海:《上博简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誎>補释》,武大简帛纲,2006年5月10日。
    298.张新俊:《“人以君王主所以嚣”别释》,复旦纲,2009年1月8日。
    299.趙炳清:《上博简三<彭祖>補释》,简帛研究纲,2005年1月26日。
    300.趙建功:《<恒先>易解上》,简帛研究纲,2005年1月26日。
    301.趙平安:《“进芋明(从人)子以驰于倪廷”解》,武大简帛纲,2006年3月31日。
    302.趙平安:《释<吴命>7号简“業”字》,复旦纲,2009年1月16日。
    303.周凰五:《读上博楚竹书札记》,简帛研究纲,2003年1月10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