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地处中原腹心,地理位置重要。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自古至今都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以洛阳为中心的大河南北地区是中国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起源地。由于本地区开发早,开发程度深,在十世纪以后,平原的生态环境发生逐渐恶化的趋势,且越往后越严重,以致到了近代成为水旱等灾害频发的地区。河南的产业单一,农业是农村的支柱产业,农村副业不发达。民国时期,河南灾害更加严重,对河南乡村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包括水旱灾害概况,灾害的应对机制以及灾害对河南乡村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都是比较严重的,面对灾害的严重情况,中央政府和地方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应对措施。灾害给河南乡村带来了巨大的损害,灾害时期之乡村民生更是令人不忍卒读,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被迫背井离乡的灾民数量更是无法估计,结果形成一浪又一浪的流民潮,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由于农业是河南的支柱产业,所以受灾害的打击就更加严重,灾害不仅造成大量的农田荒芜,而且也对乡村的租佃关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水旱灾害的发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灾民为了苟延残喘,更加不惜一切代价地向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恶性索取,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水旱灾害有时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人们平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减少那些为了一些蝇头小利的短见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抑制了灾害的发生。
Henan is one of the places of origin of Chinese people, which is situated in the center of China. The most places of Henan are principal agricultural area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place around Luoyang city along the banks of Yellow River is the birthplace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plain in Henan began to worsen from ten centuries on because of its earlier and deeper development, the phenomenons are so worse as to make Henan become a area of many floods and droughts. Agriculture is Kenan's main property, its sideline is very poor. The floods and droughts did harm to countryside Henan during Republican Period more seriously and extensively.
    In thesis, the author studies the question from three parts, including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floods and droughts, the steps which people take to deal with the plague and the disaster's effects on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of countryside Henan. The central and provincial authorities have taken different steps to cope with the plague facing the serious floods and droughts. The floods and droughts do lots of harm to countryside Henan, the suffers' lives are very pitiable. Not only many people are killed, but also more and more disaster victims are forced to leave their hometowns. Many refugees have great influence upon the whole society. The disasters have greater effects on countryside because agriculture is main property of Henan. The floods and droughts not only make the farmland waste, but also affect the tenancy system to some extent.
    On one hand, the floods and droughts destro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sufferers exact the nature at all costs in order to live on, which makes the environment worsen in result. The disasters sometimes cann't be avoided, it wouldn't appear in some degree if people coul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decrease the behaviors of shortsighted view in normal tunes.
引文
河南省偃师县扒头镇芦村《农村实况报告》(1942年7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一一六/438。
    《内务部办理北五省旱灾经过情形》(1920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一○三三/7。
    《河南省三十二年度地政业务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三六/74。
    《督办河南赈务处赈济河南灾区有关文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一○三三/26。
    《河南省水灾救济事项有关文书》。(《豫省灾区计达六十余县民众抢粮夺食纠众抗役抗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一一六/438。
    《河南省旱灾救济事项有关文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一一六/459。
    《各省捐助河南各县灾荒赈费》(1939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二五七/501。
    《一九三四年各地水旱灾况概况总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二五七/397。
    《关于冀豫两省地区遭遇黄河决口水灾情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二五七/620。
    《河南省府灾民救济遣送办法》(1933年1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一一六/438。
    《黄河水灾各地捐款助赈文件及有关文书》(1938年)《湖北省民政厅职员扣缴黄灾一日所得捐款数目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一一六/409。
    《河南省水灾救济事项有关文书》(<为办理救济河南黄沁两河水灾来陕难民有关文书>陕西省赈济会经领转发黄沁难民救济费收支报告表1938年10月—1943年9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一一六/438。
    《赈灾统计图表》(1942年5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一一六/269。
    《关于黄河泛滥赈救捐款》(1933—1934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五七三/391。
    《河南省各地请求赈济来往信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五七三/78。
    《河南省夏邑县灾情惨重急赈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二一/2521。
    《国民党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灾赈组关于河南省巩县、沁阳等县灾情调查表格及地图》,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五八○/6。
    《河南省夏邑县灾情惨重急赈卷》(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二一/2520。
    《黄河水灾各地捐款助赈文件及有关文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一一六/409。
    《河南遭遇黄河决口县分灾况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二五七/625。
    《河南省旱灾救济事项有关文书》(1938—1945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一一六/459。
    《赈济委员会三十一年度工作考察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一一六/27。
    《河南省民国三十一年各县灾况一览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号:二○○五/506。
    
    
    《赵倜等陈报办理豫省灾赈经过情形并为中外慈善团体人等请奖电》(1921年6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农商(一),第40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河南省洛宁县农民抗税暴动被镇压情形呈令》(1915年7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民众运动》,第235页。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关于黄河水灾概况的报告(1933年10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
    四川联合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物价史料汇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善后救济总署调查处 吕敬之《河南省战时损失调查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史料》,1990年4期。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以来历次重要灾害纪要(1917-1939年)》,《民国档案》,1995年1期。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以来历次重要灾害纪要(1917-1939年)》,《民国档案》,1995年1期。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38年黄河决堤史料一组》,《民国档案》,1997年5期。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
    《河南省政府救灾工作总报告》(1944年),河南省档案馆,档案号:M08-49-1407。
    《河南省民政厅一九四三年度民政统计》,河南省档案馆,档案号:M12-01-005。
    《豫灾惨状拾零》,河南省档案馆,档案号:A—B6—576。
    《河南通志稿·社会志一·户口》(1932-1934年),河南省档案馆,档案号:M18-01-0145。
    《冀鲁豫行署关于八年抗战敌灾损失统计》,河南省档案馆,档案号:G12-2-81。
    《河南通志稿·社会志一·户口》,河南省档案馆,档案号:M18-01-0145。
    《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豫赈实录》,河南省档案馆,档案号:M18-01-0140。
    《河南旅平同乡会救济河南灾民情况概述》,河南省档案馆,档案号:18-01-0141。
    《河南省各专县基础数字统计表》,河南省档案馆,档案号:J149-01-0002。
    《二十年办理粥厂报告书》,河南省赈务会。,河南省档案馆,档案号:A-B6-599。
    民国十九年《豫灾纪实》,河南省赈务会编辑,郑州市档案馆藏。
    《河南省旅沪同乡会会议》,上海市档案馆,档案号:Q117-30。
    《全国户口统计》,上海市档案馆,档案号:Q1-8-50。
    《上海市收容灾民报告》,上海市档案馆,档案号:Q0-20-9。
    《河南省三十二年各市县灾情概况统计表》,上海市档案馆,档案号:Q117-30-3。
    《上海市十九年份资遣难民调查表》,上海市档案馆,档案号:Q114-1-17。
    《黄河水灾区域图(193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档案馆,档案号:MG1·1-9。
    《豫皖黄泛查勘团查勘报告书》,黄河水利委员会档案馆,档案号:MG4·1-124。
    《黄河中下游区域被灾县分表》,黄河水利委员会档案馆,档案号:MG4·3-107。
    
    
    《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工赈报告》,黄河水利委员会档案馆,档案号:MG4·3-1。
    《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报告书》,黄河水利委员会档案馆,档案号:MG4·3-5.
    《民国二十二年黄河水灾调查统计报告》,黄河水利委员会档案馆,档案号:MG1·1-7。
    《黄泛区沿黄溃各县被灾报告》,黄河水利委员会档案馆,档案号:G4·3-6。
    河南省统计学会等编《民国时期河南省统计资料》(上下),出版地不详,1986年。
    《河南粮食志》编辑组编印《河南革命根据地粮食史料选辑》(上下辑),1984年7月。
    河南省水文总站编《河南省历代早涝等水文气候史料》,1982年。
    《河南省赈务委员会第一周年工作报告》,1940年9月,河南省图书馆藏。
    土地委员会报告第三种:《调查报告》(1935年12月),上海图书馆藏。
    全国经济委员会报告汇编第十集:《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全国经济委员会,1937年印行。
    河南省社会处编《河南灾情实况》,(1938-1946年),1946年7月。
    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编印《民国三十二年上半期国内经济概况》,上海图书馆藏。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
    许道夫编《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河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河南省政府五年来施政统计》(1931-1935),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
    《民国二十一年中国劳动年鉴》,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一),三联书店,1957年。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二),三联书店,1957年。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三联书店,1957年。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编《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汇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冯和法编辑《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1933年6月。
    上海申报馆印《申报年鉴》(1933,1934,1935,1936年)。
    中国经济史料丛书,第一辑,第三种,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下),民国24年8月初版,华世出版社1978年3月印行。
    河南省赈务会编《二十年筹赈计划》,河南省图书馆藏。
    常志箴《视察密县等十二县灾赈报告》,《河南政治》,七卷八期。
    中国农民银行经济研究处编制《战前六年我国各省农佃分配之变化》(1931-1936年),《中农月刊》,四卷四期,第150页;《抗战六年来我国各省农佃分配之变化》(1937-1942年),《中农月刊》,四卷四期,第151页。
    《各省历年地价之变迁》,《农情报告》第十一期,1933年11月1日,第3页。
    
    
    《全国二十一省各种农佃在各年所占的百分率》,《农情报告》,第八期,1933年8月1日。
    《河南省各县农产物价格指数表》,《农情报告》,第二年,第四期,1934年。
    《近六十年中国农村人口增减之趋势》,《农情报告》,第二年,第五期。
    《民国二十三年全国旱灾调查》(续),《农情报告》,第二年,第十期。
    《河南省各县受灾面积及作物损失数量与价值》,《农情报告》,第二年,第十期,1934年。
    《全国各县乡村物价指数表》(河南省),《农情报告》,第三卷,第十一期。
    《民国二十三年各省田赋调查》,《民国二十三年各省地价调查》(续),《农情报告》,第三卷,第十二期。
    《全国各地主要农产品及牲畜价格表》(1946年6月份),《农村通讯简报》,1946年6月号,第4期。
    《全国各地主要农产品及牲畜价格表》(1946年12月份),《农村通讯简报》,1946年6月号,第10期。
    《各省农民离村调查》,《农情报告》,第四卷,第七期。
    《民国二十五年各省夏季作物旱灾损失估计》,《民国二十四年各省农佃之分布及近年来之变迁》,《农情报告》,第五卷,第一期。
    《民国二十六年各省主要夏季作物灾害损失估计》,《农情报告》,第六卷,第三期。
    《民国二十五年各省地价调查》,《民国二十五年各省田赋调查》,《农情报告》,第七卷,第四期。
    《民国二十六年农佃之分布及其近年来之变迁》,《农情报告》,第六卷,第六期。
    《民国二十五年各省农佃之分布及其近年来之变迁》,《农情报告》,第五卷,第十二期。
    《民国二十六年各省主要冬季作物旱灾损失估计》,《农情报告》,第五卷,第十一期。
    《民国二十四年全国经济状况变动调查》(续),《农情报告》,第五卷,第七期。
    《灾荒对于粮食消费之影响》,《农情报告》,第五卷,第八期。
    《民国二十五年各省主要冬季作物灾害损失估计》,《农情报告》,第四卷,第九期。
    《全国各乡村物价指数表》(河南省),《农情报告》,第四卷,第十期。
    《黄泛区损失统计表》(河南),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译处《行总周报》,第4l期,1947年1月。
    汪克俭《黄泛区人民生活调查》,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译处《行总周报》,第57.58期合刊。《河南分署周报》,第65期。1947年5月。
    《河南分署马署长在沪招待记者报告豫省灾情及善后救济工作》,《行总周报》,第十一期,1946年4月29日。
    《河南省黄泛区复建工作实况》,《行总周报》,第67.68两期合刊。1947年8月1日。
    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编《北京国际统一救灾总会报告书》,1922年印行。
    河南省赈务会编印《十八年豫灾纪实》。
    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档案馆编《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1~4册,档案出版社,1985年。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
    
    
    中央气象局等:《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1975年。
    武陟县水利局:《武陟县历代水旱灾害史料》,1984年。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民国十九年度赈务报告书》,1930年刊行。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民国二十年度赈务报告书》,193 1年刊行。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民国二十一年度赈务报告书》,1932年刊行。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民国二十二年度赈务报告书》,1933年刊行。
    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民国二十四年度赈务报告书》,1935年刊行。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编:《北支农村概况调查报告》,日本评论社刊行,昭和十五年。
    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专刊之二《河南省三十五年度治蝗报告》,河南省政府农林部、行总河南分署治蝗委员会编。
    《国民政府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灾振组工作报告书》,油印本,1934年。
    河南省赈务会印《河南省各县灾情实况》,上海图书馆藏。
    郑州市地方志编委会编《郑州经济史料选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开裕《县太爷与“观音土”》,怀平《两个人为的问题》,一之《征实的弊端及其改善》,李维之《当前中国农村迫切的问题》,《中国农村半月刊》创刊号,1946年10月1日。
    石岚《目前的豫西农村》,《中国农民月刊》,第四卷,第四期,1944年9月。
    陈人龙《沦陷区日寇之粮食掠夺与我方应有之对策》,《中国农民月刊》,第一卷,第四期。
    居平《豫南唐河农村现状》,《中国农村》,第三十期。
    楚歌《国防最前线的河南》,《中国农村》,战时特刊,第十二号。
    铃江言一著,陶直夫译《中国的地主高利贷者与农民》,《新创造》,第二卷,第1—2期。
    陶直夫《中国地租的本质》,《新创造》,第二卷,第1—2期。
    石荀《陕西灾后的土地问题和农村新恐慌的开始》,《新创造》,第二卷,第1—2期。
    方华《灾荒中的河南农村》,《新创造》,第二卷,第1—2期。
    乔元良《中国农村经济一般的观察》,《新创造》,第二卷,第1—2期。
    孙怀仁《米麦丰收与粮食问题》,《新中华杂志》,第四卷,第十八期。
    饶涤生《日趋严重的农民离村问题》,《申报月刊》,第四卷,第二十号。
    周宪文《谷贱伤农与粮食专卖》,《新中华杂志》,第一卷,第三期。
    张西超《抗战中土地关系发展的趋向》,《文化杂志》,第二卷,第四期,广西文化供应社,1946年。
    陈伯达《近代中国地租概况》,陈翰笙等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三),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
    陈洪进《鸦片问题与中国农村破产之趋势》,《世界与中国》,第二卷,第四.五期合刊,
    
    932年5月。
    千家驹《救济农村偏枯与都市膨胀问题》,《新中华杂志》,第一卷,第八期。
    徐雪寒《试论目前中国土地问题》,《国民公论》,第五卷,第一期,1941年2月1日。
    施平《抗战中农村高利贷的空前猖獗与扩大》,《中国农村》,第七卷,第五期,1941年4月。
    秦柳方《抗战时期中国沦陷区的农村经济》,《中国农村》,第七卷,第三期。1941年1月。
    吴黎平《中国土地问题》,陈翰笙等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一),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
    华岗《论中国佃农问题》,陈翰笙等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一),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
    许涤新《动荡崩溃的中国农村》,陈翰笙等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一),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
    冯紫岗 刘端生《河南南阳县农村社会调查》,陈翰笙等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三),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
    张锡昌《高利贷支配下的滑县农村经济》,陈翰笙等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三),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
    千家驹《中国的歧路——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七期,1935年4月1日。
    陈翰笙《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中国农村》,第七卷,第三期,1941年1月16日。
    张锡昌《河南农村经济调查》,《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二期,1934年11月1日。
    钱俊瑞《中国目下的农业恐慌》,《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三期,1934年12月1日。
    明洁《英美烟公司和豫中农民》,《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七期,1936年7月1日。
    薛暮桥《农产商品化和农村市场》,《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七期,1936年7月1日。
    徐雪寒《论当前农工业剪刀差》,《中国农村》,第六卷,第四期。
    竺可桢著 李良骐译《华北之干旱及其前因后果》,《地理学报》,第二期,1934年12月。
    竺可桢《论祈雨禁屠与旱灾》,《东方杂志》,第二十三卷,第十三号。
    董汝舟《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东方杂志》,第二十九卷,第七号。
    平鸣《一年来的中国经济》,《东方杂志》,第二十九卷,第八号。
    姜解生《一九三二年中国农业恐慌底新姿态——丰收成灾》,《东方杂志》,第二十九卷,第七号。
    吴觉农《我国今日之粮食问题》,《东方杂志》,第二十九卷,第七号。
    冯柳塘《粮荒之状况及其补救》,《东方杂志》,第二十三卷,第十六号。
    董时进《民食困难之解释与解决》,《东方杂志》,第二十三卷,第十七号。
    冯柳堂《旱灾与民食问题》,《东方杂志》,第三十一卷,第十八号。
    蔡斌咸《中国蝗灾的严重性和防治的根本策》,《东方杂志》,第三十二卷,第一号。
    归廷辁《农村经济没落之原因及其救济方案》,《东方杂志》,第三十二卷,第一号。
    乔启明《中国农村人口之结构及其消长》,《东方杂志》,第三十二卷,第一号。
    
    
    朱契《农村经济没落原因之分析及救济农民生计之对策》,《东方杂志》,第三十二卷,第一号。
    许涤新《农村破产中的农民生计问题》,《东方杂志》,第三十二卷,第一号。
    钱俊瑞《目前恐慌中中国农民的生活》,《东方杂志》,第三十二卷,第一号。
    巫宝三《民国二十二年的中国农业经济》,《东方杂志》,第三十一卷,第十一号。
    张培刚《民国二十三年的中国农业经济》,《东方杂志》,第三十二卷,第十三号。
    吴至信《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东方杂志》,第三十四卷,第十五号。
    吴至信《中国农民离村问题》(续),《东方杂志》,第三十四卷,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号。
    乔启明《中国乡村人口问题之研究》,《东方杂志》,第二十五卷,第二十一号。
    Dr.Charvet著逸飞译《黄河水灾》,《河南政治月刊》,第三卷,第九期。
    张铭《救济声中的河南仓储制度》,《河南政治月刊》,第四卷,第五期。
    张铭《救济声中的河南仓储制度》(续),《河南政治月刊》,第四卷,第六期。
    赵嘏《河南邓县的张村》,《中国农村》,第五.六期合刊。
    胡雄定《灾荒与民食》,《中华月报》,第二卷,第十一期,1934年。
    何冰《农村复兴与土地问题》,《中华月报》,第二卷,第四期,1934年。
    吴清友《土地问题之一般的提法》,《中华月报》,第二卷,第四期,1934年。
    胡耐秋《最近中国的农民离村问题》,《教育与民众》,第八卷,第三期,1936年。
    钱志超《中国租佃制度实况》,《教育与民众》,第八卷,第三期,1936年。
    朱楚辛《丰年谈灾荒》,《教育与民众》,第八卷,第三期,1936年。
    周葆儒《租佃问题》,《教育与民众》,第八卷,第三期,1936年。
    孙晓村《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教育与民众》,第八卷,第三期,1936年。
    郑之纲《我国灾荒问题检讨》,《教育与民众》,第八卷,第四期,1936年。
    黄溥泽《中国地租问题研究》,《教育与民众》,第八卷,第四期,1936年。
    石西民《中国农村之雇佣劳动》,《教育与民众》,第八卷,第四期,1936年。
    张文山《中国农民离村原因的研究》,《教育与民众》,第八卷,第四期,1936年。
    陶直夫《一九三一年大水灾中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新创造》,第一卷,第二期。
    《法令》,《东方杂志》,第十七卷,第二十三号。
    杨钟健《北四省灾区视察记》,《东方杂志》,第十七卷,第十九号。
    《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周报》,第100期,两年业务纪念特刊。
    赵纯《南阳唐河间的农村现状》,《河南政治月刊》,第四卷,第四期。
    和法《中国地权形态的分析》,《河南政治月刊》,第四卷,第五期。
    《救灾纪实》,《河南政治》,1942年9月号。
    李竟容《救灾问题的商榷》,《河南政治》,1942年10月号。
    配乾《救灾方案》,《河南政治》,1942年10月号。
    西超《河南农村中的雇佣劳动》,《东方杂志》,第三十一期,第十八号。
    王寅生《抗战以来大后方农业经济的变化与农业生产的减缩》,重庆《商务日报》,1945年7月5日。
    
    
    狄超白《中国土地剥削关系的激化与农业生产力的衰退》,陈翰笙等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二),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
    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陈翰笙等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二),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
    许涤新《灾荒打击下的中国农村》,陈翰笙等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一),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
    《惨不忍睹之豫西灾状》,上海《民国日报》,1921年1月5日。
    陈玉琼《华北的干旱及其影响》,载《天地生综合研究进展》,第三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议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12月。
    郑起东《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1期。
    罗来兴《1938—1947年间的黄河南泛》,《地理学报》,第19卷,第二期,1953年12月。
    李光一 吉新报《抗战时期河南国统区的“水旱蝗汤”》,载《中华民族的壮举——河南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居之芬《日本对华北经济的统制和掠夺》,《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
    王印焕《1911—1937年灾民移境就食问题初探》,《史学月刊》,2002年第2期。
    莫子刚 邝良锋《试析十年内战时期灾荒的社会政治原因》,《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0卷,1999年10月。
    赵中孚《一九二○~三○年代的东三省移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期,1971年。
    朱德新《三十年代的河南统治者与保甲行政人员》,《史学月刊》,1999年1期。
    王金香《近代北中国旱灾成因探析》,《晋阳学刊》,2000年第6期。
    文洁 高山《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载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编,《农村·经济·社会》(第一卷),知识出版社,1985年。
    袁成毅《抗战时期中国最低限度伤亡人数考察》,《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4期。
    夏明方《抗战时期中国的灾荒与人口迁移》,《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孙艳魁《抗战时期难民群体初探》,《民国档案》,1991年第2期。
    孙艳魁《抗日战争时期难民垦荒问题述略》,《民国档案》,1995年2期。
    王方中《本世纪30年代(抗战前)农村地价下跌问题初探》,《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3期。
    徐秀丽《中国近代粮食亩产的估计—以华北平原为例》,《近代史研究》,1996年1期。
    叶飞鸿《国民政府的灾时救济措施(民国十七年至二十六年)》,(台湾)《国史馆馆刊》,复刊第三期。
    叶飞鸿《河南的灾荒(民国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台湾)《国史馆馆刊》,复刊第十三期。
    侯坤宏《抗战时期田赋征实的实施与成效》,《国史馆馆刊》,复刊第四期。
    (韩)金胜一《近代中国地域性灾荒政策史考察一以安徽省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4期。
    
    
    王方中《1931年江淮大水灾及其后果》,《近代史研究》,1990年1期。
    郭豫庆等《近代河南经济的演变》,《史学月刊》,1985年4期。
    刘五书《论民国时期的以工代赈救荒》,《史学月刊》,1997年2期。
    王印焕《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烟毒的状况及影响》,《北京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2期。
    刘仰东《近代中国社会灾荒中的神崇拜现象》,《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第4期。
    王志法《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河南的灾荒》,《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4期。
    阎永增 池子华《近十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综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唐山师专学报)》,2001年1期。
    史建云《浅述近代华北平原的农业劳动力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4期。
    李向军《清代救灾的制度建设与社会效果》,《历史研究》,1995年5期。
    鲁西奇《中国近代农民离土现象浅析—以1912—1937年间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3期。
    刘克祥《1927—1937年的地价变动与土地买卖——30年代土地问题研究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1期。
    刘克祥《20世纪30年代地权集中趋势及其特点——30年代土地问题研究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3期。
    刘克祥《20世纪30年代土地阶级分配状况的整体考察和数量估计——20世纪30年代土地问题研究之三》,《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1期。
    刘克祥《1927—1937年农业生产与收成.产量研究》,《近代史研究》,2001年5期。
    王印焕《民国时期冀鲁豫农民的离村与人口近代化》,《历史教学》,2002年4期。
    周岚《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赋税政策述略》,《民国档案》,1991年1期。
    张水良《二战期间国统区的三次大灾荒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4期。
    史建云《近代华北平原自耕农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1期。
    王文昌《20世纪30年代前期农民离村问题》,《历史研究》,1993年2期。
    陈玉琼 高建国《中国历史上死亡一万人以上的重大气候灾害的时间特征》,《大自然探索》,1984年4期。
    吴德华《试论民国时期的灾荒》,《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3期。
    曹峻 翟伟《试论1927—1937年间中国的灾荒》,《学海》,1996年2期。
    朱汉国 王印焕《民国时期华北农民的离村与社会变动》,《史学月刊》,2001年1期。
    吴承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2期。
    孙子文《1942—1943年国民党政府救济豫灾述评》,《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2期。
    苑利《华北地区祈雨活动中取水仪式的研究》,《民族艺术》,2001年2期。
    徐建明《宋庆龄筹办赈济豫灾国际足球义赛》,《民国春秋》,2001年3期。
    章有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权分配的再估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
    
    2期。
    章有义《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的再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杨琪《民国时期灾害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2期。
    赵英兰《农民离村与近代中国社会》,《史学集刊》,2001年3期。
    王印焕《略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土地问题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6卷第3期。
    江沛《三四十年代的灾荒与华北农村社会》,《北京档案史料》,1992年2期。
    江沛《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区域的灾害与农村社会变动》,载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集),中华书局,2001年。
    郑磊《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1928—1949)3,《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高冬梅《抗日根据地救灾工作述论》,《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3期。
    史志宏《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土地分配及其变化——以河北省清苑县四村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赵冈《人口.垦殖与生态环境》,《中国农史》1996年第15卷第1期。
    王印焕《略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农村土地问题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王建革《人口.制度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变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4期。
    从翰香《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清末民初华北平原冀鲁豫三省的农村》,《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2期。
    彭南生《近代农民离村与城市社会问题》,《史学月刊》,1999年6期。
    罗丽馨《明代灾荒时期之民生——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史学集刊》,2000年1期。
    池子华《农民“离村”的社会效应——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背景》,《中国农史》,2002年第21卷第4期。
    王印焕《民国时期冀鲁豫农民的离村与人口近代化》,《历史教学》,2002年4期。
    王杉《二十年代移民开发东北农业略论》,《史学月刊》,1999年第6期。
    池子华《流民与盗匪世界》,《安徽史学》,2002年第4期。
    王天奖《民国时期河南的地权分配》,《中州学刊》,1993年5期。
    王业键《近代中国农业的成长及危机》,(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七期,1978年。
    邓拓遗稿《旧中国农村的阶级关系与土地制度》,《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
    朱汉国 王印焕《民国时期华北乡村的捐税负担及其社会影响》,《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宋湛庆《宋元明清时期各荒救灾的主要措施》,《中国农史》,1990年2期。
    余新忠《1980年以来明清社会救济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9期。
    夏明方:《对自然灾害和旧中国地权分配制度相互关系的再思考》,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自然灾害和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满志敏、张修桂《江淮地区近2000年早涝序列的重建》,载张兰生主编《中国生存环境
    
    历史演变规律研究》(一),海洋出版社,1993年。
    满志敏《历史旱涝灾害资料分布问题的研究》,载《历史地理》,第十六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齐瑜《1931年江淮水灾救济述论》,第三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递交论文,未刊稿,2002年9月。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河南农业地理》,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
    骆承政 乐嘉祥主编《中国大洪水——灾害性洪水述要》,中国书店,1996年。
    路遇著《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郑大华著《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池子华著《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池子华著《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清庆瑞主编《抗战时期的经济》,北京出版社,1995年。
    夏明方等主编《20世纪中国灾变图史》(上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蕤著《李蕤文集》,武汉出版社,1998年。
    邢汉三著《日伪统治河南见闻录》,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
    张宪文主编《抗战时期的正面战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美)白修德著 马清槐 方生译《探索历史——白修德笔下的中国抗日战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
    陈翰笙著 冯峰译《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周春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物价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贾秀岩 陆满平著《民国价格史》,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年。
    金德群主编《中国国民党土地政策研究(一九○五—一九四九)》,海洋出版社,1991年。
    孙敬之主编《华北经济地理》,科学出版社,1957年。
    《河南农业地理》,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
    《河南省概况》,1941年5月,铅印本。
    王幼侨编著《河南方舆人文志略》,北平西北书局,1932年。
    (日)长野郎:《支那土地制度研究》,新生命书局,1933年。
    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版。
    Xin Zhang,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China:The State and Local in Henan, 1900-193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20pp.
    (美)卜凯:《中国农家经济》、《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1935、1941
    
    年。
    (美)费惟恺:《中国近百年经济史(1870—1949)》,林载爵译,华世出版社,台北,1978年。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三联出版社,1979年。
    (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宋海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二部),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992年。
    (美)彭尼·凯恩:《中国的大饥荒(1959—1961)——对人口和社会的影响》,邦文鑫、毕健康、戴龙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葛剑雄译,三联出版社,2000年。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
    (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
    (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陶鹤山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德)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三联书店,1980年。
    (美)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英)贝思飞:《民国时期的土匪》(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法)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抗战中的中国农村动态》,新知书店出版,1939年。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论》,上海书店:《民国丛书》第二编第35辑,1935年。
    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经系编《豫鄂皖赣四省土地分类之研究》,1936年。
    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上海书店:《民国丛书》第二编第35辑,1935年。
    陈正谟:《中国各省的地租》,商务印书馆,1936年。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影印本。
    吴文晖:《中国土地问题及其对策》,商务印书馆,1937年。
    许性初:《抗战与农村经济》,商务印书馆,1938年。
    农林部:《抗战四年来之农业》,出版地不详,1941年。
    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正中书局,1942年。
    章柏雨、汪荫元:《中国农佃问题》,商务印书馆,1943年
    黄希源:《中国近现代农业经济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齐武:《晋冀鲁豫边区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
    陈传海、徐有礼:《河南现代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苑书义等:《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李金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之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钱钢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张静如等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朱德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河南冀东保甲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朱玉湘:《中国近代农民问题与农村社会》,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石柏林:《凄风苦雨中的民国经济》,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梁漱溟全集》(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曹锦清:《黄河边上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桑润生:《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农业出版社,1986年。
    胡焕庸:《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带的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赵效民:《中国土地改革史(1921—1949)2,人民出版社,1990年。
    张水良:《中国灾荒史(1927—1937)》,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
    延军平:《灾害地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李文海、周源:《灾荒与饥谨(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金德群:《中国国民党土地政策研究(1905—1949)》,海洋出版社,1991年。
    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出版社,1993年。
    金德群:《民国时期农村土地问题》,红旗出版社,1994年。
    范天平编注:《豫西水碑钩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成汉昌:《20世纪前半期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
    李文海、程歃、刘仰东、夏明方:《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杜润生:《中国的土地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
    朱国宏:《人地关系论——中国人口与土地关系问题的系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萧正洪:《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傅上伦、胡国华、冯东书、戴国强:《告别饥饿:一部尘封十八年的书稿》,人民出版社,1999年。
    何汉威:《光绪初年(1876—79)华北的大旱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8年。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
    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齐鲁书社,2000年。
    张晓:《中国水早旱灾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丁世良等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
    赵晋三著:《河南土地整理问题》,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印行,1977年。
    宋家珩主编:《加拿大传教士在中国》,东方出版社,1995年。
    
    
    张五常:《佃农理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一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第五卷《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001年。
    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河南省水文总站编:《河南省历代大水大早年表》,1982年。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主编:《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地图出版社出版,1981年。
    中央气象局等编:《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1975年。
    (美)阿瑟·恩·杨格:《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陈翰笙等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1~3册,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1986、1989年分别出版。
    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韩启桐、南钟万:《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编纂委员会1948年印行。
    胡明思、骆承政主编:《中国历史大洪水》(上下),中国书店,1992年。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系年》、《近代中国灾荒系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993年。
    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美)马罗立:《饥荒的中国》(中译本),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
    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人民出版社,1957年。
    乔启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46年。
    戎子和:《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简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
    (美)史沫特莱:《史沫特莱文集》,第1—4卷,新华出版社,1985年中译本。
    王振忠:《近600年的自然灾害和福州社会》,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吴福祯:《中国的飞蝗》,上海永祥印书馆,1951年。
    行龙:《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
    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
    张西超:《战时的中国经济》,科学书店,1943年。
    中国经济情报社编:《中国经济论文集》(二),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中国土地问题与商业高利贷》,黎明书局,1937年。
    中国文化建设协会编:《抗战十年前之中国(1927~1936)》,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
    
    刊续编,第九辑。
    朱其华:《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上海中国研究书店,1936年。
    朱思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1948年印行。
    蔡少卿主编:《民国时期的土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陈安仁:《中国农业经济史》,华世出版社,1979年影印本。
    乔志强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88年。
    河南省文史研究馆编:《中州轶闻》,上海书店,1992年。
    (美)西奥多·怀特安娜·雅各布:《风暴遍中国》(中译本),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
    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农业出版社,1980年。
    刘茂增:《河南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印行,1977年。
    马宗晋等主编,张建民等著:《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河南省水利厅水旱灾害专著编辑委员会:《河南水旱灾害》,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年。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1982年。
    黄河流域及西北片水旱灾害编委会:《黄河流域水旱灾害》,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年。
    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薛暮桥等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下),人民出版社,1983年。
    (美)白修德、贾安娜:《中国的惊雷》(中译本),新华出版社,1988年。
    (美)格兰姆·贝格:《一个美国人看旧中国》,三联书店,1987年。
    《中国农村问题——佃农问题·农民负担》,上海太平洋书店印行,1933年。
    孙艳魁:《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美)约瑟夫·W·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中译本),(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河南省情》,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尚世英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省),商务印书馆,1993年。
    张在普编著:《中国近现代政区沿革表》,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87年。
    国民政府赈务处:《各省灾情概况》,1929年。
    河南省赈务会编:《河南省各县灾情状况》,1929年。
    吴世勋:《河南》,上海中华书局印行,1927年。
    郑宝恒:《民国时期政区沿革》,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邨:《中原地区历史旱涝气候研究和预测》,气象出版社,1992年。
    盛福尧:《河南省豫北地区各县市历史旱涝年表》,1985年。
    王武科:《中国之农赈》,商务印书馆,1936年。
    杨达源等:《自然灾害学》,测绘出版社,1993年。
    郭兰亭:《灾期土地回赎问题》,中国创作出版社,1946年。
    河南省政府遍:《黄泛区善后建设会议录》,1947年。
    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豫鄂皖赣四省之租佃制度》,1936年。
    
    
    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中华民国二十年水灾区域之经济调查》,1932年。
    国民党农产促进委员会研究专刊(第二号):《抗战以来各省地区变动的情况》,1942年印行。
    王天奖主编:《河南省大事记》(夏朝~新中国成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许涤新:《现代中国经济教程》,上海新知书店,1948年。
    陆仰渊等:《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日)森谷克己:《中国社会经济史》(中译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郑磊:《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变迁(1928~1953)——以关中地区为中心》,复旦大学硕士论文,未刊稿,2002年5月。
    何西亚编:《中国盗匪问题之研究》,上海泰东图书局,1925年再版。
    河南通志馆编纂:《河南通志稿》,1943年铅印本。
    (民国)《考城县志》 (民国)《太康县志》 (民国)《巩县志》
    (民国)《续修仪封县志》 (民国)《通许县新志》 (民国)《洛阳县志》
    (民国)《中牟县志》 (民国)《新安县志》 (民国)《重修襄城县志》
    (民国)《汲县志》 (民国)《获嘉县志》 (民国)《封丘县志》
    (民国)《原武县志稿》 (民国)《阳武县志》 (民国)《长垣县志》
    (民国)《沁阳县志稿》 (民国)《修武县志》 (民国)《续武陟县志》
    (民国)《孟县志》 (民国)《安阳县志》 (民国)《林县志》
    (民国)《重修滑县志》 (民国)《内黄县志》 (民国)《陕县志》
    (民国)《灵宝县志》 (民国)《阌乡县志》 (民国)《许昌县志初稿》
    (民国)《禹县志》 (民国)《长葛县志》 (民国)《郾陵县志》
    (民国)《民权县志》 (民国)《宁陵县志》 (民国)《淮阳县志》
    (民国)《确山县志》 (民国)《西平县志》 (民国)《正阳县志》
    (民国)《上蔡县志》 (民国)《汝南县志》 (民国)《重修邓县志》
    (民国)《方城县志》 (民国)《内乡县志》 (民国)《重修淮阳县志》
    (民国)《商城县志稿》 (民国)《潢川县志》 (民国)《汜水县志》
    (民国)《西华县续志》 (民国)《夏邑县志》 (民国)《仪封县志》
    《开封小记》,载《禹贡》半月刊,第四卷,第一期,1935年。
    《林县小志》,载《禹贡》半月刊,第六卷,第十期,1936年。
    河南省旧志整理丛书,(民国十八年)《河南新志》(上中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河南省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项城县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
    《灵宝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舞阳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开封市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嵩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鲁山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宝丰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
    《汝州市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叶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襄城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南召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西峡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西平县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
    《驻马店地区志》(上、下),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
    《汝南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息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新蔡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上蔡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5年。
    《新安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汝阳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5年。
    《内乡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4年。
    《淇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浚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柘城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林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内黄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封丘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原阳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获嘉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1年。
    《延津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1年。
    《鹿邑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永城县志》,新华出版社,1991年。
    《宁陵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太康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扶沟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宜阳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6年。
    《渑池县志》,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1年。
    《郑州市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密县志》,中州吉籍出版社,1992年。
    《巩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新郑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登封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牟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9年。
    《荥阳市志》,新华出版社,1996年。
    《修武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沁阳县志》,红旗出版社,1993年。
    《博爱县志》,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
    《武陟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济源市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温县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
    《焦作市志》(上中下),红旗出版社,1993年。
    《南阳地区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邓州市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唐河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桐柏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渐川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方城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新野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南阳地区农业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镇平县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
    《南阳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偃师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2年。
    《孟津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栾川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4年。
    《洛宁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1年。
    《伊川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洛阳市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卫辉市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3年。
    《新乡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1年。
    《辉县市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长垣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新乡市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4年。
    《郾城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临颖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卢氏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陕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三门峡市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杞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通许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尉氏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开封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兰考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信阳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潢川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2年。
    《光山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固始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商城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罗山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新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信阳地区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2年。
    《信阳民政志》,河南省信阳地区民政局编,1989年。
    《确山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3年。
    《泌阳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遂平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正阳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
    《郏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平顶山市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禹州市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长葛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1年。
    《许昌县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鄢陵县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
    《周口地区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商水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西华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淮阳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沈丘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商丘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1年。
    《夏邑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虞城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1年。
    《睢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民权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鹤壁市大事记述》,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鹤壁市志》(上中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安阳县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
    《滑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汤阴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曹金财主编:《卢氏民俗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卢氏县民政志编辑组:《卢氏县民政志》,1992年。
    河南省信阳地区民政局编:《信阳民政志》,1989年。
    戴景琥主编:《义马民俗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李金生主编:《林县民俗志》,黄河文艺出版社,1988年。
    田聚常主编:《濮阳民俗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