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与基层社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党问题一直是政治架构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围绕着中国早期政党的产生与近代中国社会的群体结构与互动,根据清末民初基层社会中社会群体的发展现实,选择与早期政党具有关联性的三大社会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透视基层社会三大社会群体的历史变迁,剖析中国早期政党与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士绅群体、会党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段上的内在机制和逻辑关系。
     全文在逻辑上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证中国基层社会的自身特点。从基层社会的双重统治结构发展演变入手,并对基层社会的权力网络、土地关系、自然灾害、人口压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通过明晰中国的基层社会的自身特点,揭示中国基层社会的特殊性与中国早期政党产生之间隐含着的逻辑联系。第二部分主要考察由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与发展而为整个社会群体结构所带来的转变,并考察这种变化对早期政党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通过考察士绅群体的特征、地位、发展变迁过程,来揭示基层社会权威核心的转变,进一步证明这种基层社会统治结构的转变对中国早期政党产生的关键性的影响。第四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处于基层社会最底层的会党群体的分析,揭示会党群体与早期政党的密切相关性,证明了会党群体所提供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活动经费等多方面的支持是早期政党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基层社会的自主性发展是导致中国早期政党产生的关键性因素。首先是基层社会三大群体发展变迁引起基层社会出现更大、更广泛的变动,从而为早期政党的出现提供前提条件,使得早期政党具有自身的独有特征,并不同于西方式的政党组织。其次是作为基层社会原有统治结构的核心——士绅群体的瓦解,造成了代表群体利益的早期政党出现。第三是会党群体与新型知识分子群体通过对确定性身份定位的重新追寻,是中国早期政党产生的重要社会推动力。由上述观点引出一个推论即中国早期政党的产生模式是多元混合模式,这种模式也为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打下了伏笔。
     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三大社会群体的历史变迁与早期政党的产生的研究,分析其内在逻辑联系,深入体查变迁中的自主性基层社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重要作用,找到制约中国早期政党与社会变革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客观评价社会群体在中国早期政党产生过程中的性质、程度和局限。这不仅对于理清中国早期政党的起源、揭示社会群体在中国早期政党的产
    
    生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把握在清末民初社会转
    型中的群体变迁与政治重构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原有的分析的概念和框
    架,突破某种固有的模式,开拓出政党研究的新视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Party is always a focus question in political structure. The thesis is based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the party of early-stage in china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groups in modern-time China. It also on the grounds of the fac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ss-route society in the late Qing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 investigated three society groups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party of the early-stage in China. Though the history of these three society groups, analyzed the inner system and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y of early-stage in China and new-intellectuals gentry and Huidang.
    There are four part in this thesis. In the first part, I demonstrate the feature of the grass-route society in modern-time China. From the evolution, Id o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featur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twifold govern structure in the grass-route society in modern-time China. Discuss power network and land relation and calamity and population press. I tried to reveal the specific of modern-time China and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party of the early-stage in China. In the second part I explorated the transition that the new-intellectuals brought to the society structure. And discussed the impact to the party of the early-stage in China. In the third part,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feature and the status and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the gentry group, I tried to reveal the transition of authority core in grass-route society. Based on this, I demonstrated that this transition brought important impact to the part of early-stage in China. In the fore part, I analyzed the Huid
    ang group who lived in the basical society. Reveal the relevance between Huidang and the part of the early-stage in China. Demonstrated the support provided by the Huidang, including organization and manpower and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party of early-stage in China.
    Principally, I mean th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grass-route society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party of early-stage in China. First, the evolution of the three groups gave rise the more extensive change to the grass-route society. This provided premis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party in early-stage China. Secondly, as the old govern core of grass-route society, the disintegrate of gentry made the emerge of party in early-stage which on behalf of groups. Thirdly,
    
    
    
    Huidang group and intellectuals group confirm their stature location, which is the important impetus for the formation of party of early-stage in China. As a result, the party's formation model of early-stage in China is multi-model. This model adumbrate the fail of party politics in the beginning in Republic China.
    This is a significant thesis. From the research of the three society groups, analyzed the inner logical relationship. Feel that in the evolution course, the independent grass-route society caused the important effect to country politics. Find the inner and outer factor which hold dow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of early-stage and society.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nature and degree and limitation of the society groups when they sere in the succession of the formation of party of early-stage in China. This is not only for us to know the origin of party of early-stage in China, to reveal the important role the society groups played, to grasp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ociety transition and political reconstitution.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break through the old model and exploit a new view to the party research.
引文
1.《军机处收电档》,第一历史档案馆。
    2.《清朝文献通考》
    3.《清朝续文献通考》
    4.《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辑,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5.宝鉴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近代中国外交史料汇刊三十种,(台)文海出版社。
    6.陈旭麓、何泽福编:《宋教仁》,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
    7.戴魏光:《洪门史》,《中国会党史料集成》(全三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8.方庆秋:民国党派社团档案史料丛稿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党派》,1994年。
    9.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4年。
    10.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编:《孙中山全集》(1-11),中华书局1981-1985年。
    11.郭松焘:《养知书屋文存》卷12《致李傅相》,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
    12.国家档案局明清史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
    13.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施阁文甲集》卷1,《意言·生计》。
    14.黄运藩:《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
    15.黎元洪:《黎副总统书牍汇编》,新中国图书局1925年。
    1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
    17.平山周:《中国秘密社会史》,民国丛书第四编18。
    18.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1-14),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19.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近代史资料专刊《华侨与辛亥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20.沈云龙主编:《清议报全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文海出版社。
    21.沈云龙主编:《时务报》,近代中国史资料丛刊三编,文海出版社1986年。
    22.沈云龙主编:章中和著,《清代考试制度史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二十三辑,文海出版社。
    23.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
    24.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科学出版社1957年。
    25.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
    26.吴良愧:《自立会追忆记》,《自立会史料集》,岳麓出版社1983年。
    27.夏东元:《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28.夏田蓝:《龚定庵全集类编》,中国书店1991年。
    29.薛福成:《出使公牍奏疏》,近代中国外交史料汇刊三十种,文海出版社。
    30.杨昭全选译:《朝鲜现代史料选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
    31.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3卷,三联书店1977年。
    32.郑观应:《盛世危言》序,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1982年。
    3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34.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
    35.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
    36.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37.朱琳:《洪门志》,《中国会党史料集成》(全三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38.朱寿朋编,张静如校:《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
    39.邹容:《邹容文集·革命军》,周永林编,重庆出版社1983年。
    
    
    40.(德)弗兰克著,《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41.(德)盖奥尔·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
    42.(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商务印书馆2000年。
    43.(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44.(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0页。
    45.(法)自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46.(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47.(法)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王国卿等译,三联书店1993年。
    48.(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商务印书馆1996年。
    49.(美)艾伦·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郑永年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50.(美)伯恩斯:《当代世界政治理论》,曾炳钧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
    51.(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52.(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87年。
    53.(美)戈斯内尔、斯莫尔卡:《美国政党和选举》,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54.(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一三六八——一九五三》,三联书店2000年。
    55.(美)何伟亚:《怀柔远人:马噶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邓常春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56.(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
    57.(美)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
    58.(美)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59.(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陶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60.(美)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2002年。
    61.(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三联书店1999年。
    62.(美)孔飞力:《中国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63.(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张汇文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64.(美)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许金声、刘锋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
    65.(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66.(美)乔伊斯·阿普尔比、林恩·亨特、玛格丽特·雅各布:《历史的真相》,刘北成、薛绚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67.(美)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王国良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
    68.(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69.(美)约翰·P·霍斯顿:《动机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
    70.(美)詹姆斯·托马斯·弗莱克斯纳:《华盛顿传》,胡心吾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
    71.(日)安冈昭男:林和生、李心纯译,《日本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72.(日)冈泽宪夫:《政党》,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
    
    
    73.(日)沟口雄三:《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徐滔、李平、龚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74.(日)沟口雄三:《中国前现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陈耀文译,上海人民1997年。
    75.(日)三石善吉:《传统中国的内向性发展》,余项科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76.(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1983年。
    77.(日)檀上宽:《(郑氏规范)世界——明朝权力富民层》,载小野和子编:《明清时代政治社会》,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昭和五十八年。
    78.(日)滋贺秀三等著:《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41页。
    79.(瑞士)沃尔克·博恩希尔:《群龙无首——转变中的西方社会》,孙常敏、胡苏云、张康清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80.(意)梅洛蒂:《马克思与第三世界》,商务印书馆1981年。
    81.(英)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字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82.(英)丹尼斯·史密斯:《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83.(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84.(英)赫胥黎:《天演论》,严复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85.《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86.阿英:《中日甲午战争文学集》,中华书局1958年版。
    87.安东尼·D·史密斯著:《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88.布莱克、赫尔姆赖克:《二十世纪欧洲史》,山东大学外文系,人民出版社1984年。
    89.蔡少卿:《中国近代会党研究》,中华书局1987年。
    90.蔡少卿:《中国秘密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91.曹沛霖:《西方政治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92.陈宝艮:《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93.陈旭麓:《近代史思辩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
    94.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9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96.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97.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学》,刘守英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
    98.邓正来主编:《布菜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文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99.丁文江、赵丰田:《粱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100.杜迈之、刘泱泱、李龙如:《自立会史料集》,岳麓书社1983年。
    101.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102.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
    103.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04.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105.郭沫若:《十批判书》,《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
    106.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三联书店1996年。
    107.胡绳武、戴鞍纲:《中国20世纪全史》第1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108.黄强:《中国保甲实验新编》,正中书局1936年。
    
    
    109.焦循:《孟子正义》,上海书店1986年。
    110.康沛竹:《灾荒与晚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1.黎澎:《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54年。
    112.李晨、谭融编:《外国政治制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
    113.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1988年。
    114.李文海、程啸、刘仰东、夏明方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1994年。
    115.李文海、周源著:《灾荒与饥馑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116.李文海:《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117.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118.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119.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
    120.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华夏出版社1987年。
    121.林尚立:《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日本的历史与现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2.刘大年:《中国近代史问题》,人民出版社1978年。
    123.刘建军:《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4.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1年。
    125.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26.罗兹曼:《晚清中国士绅为何没能成为推进现代化的民间力量:中国士绅与日本武士之比较》。
    127.洛伯等著:《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章研究》,叶笃初等译编,求实出版社1988年。
    128.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12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8年。
    130.毛注青编:《蔡锷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131.欧阳恩良、潮龙起:《中国秘密社会》第四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132.皮明庥:《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中华书局1994年。
    133.秦宝琦、谭松林:《中国秘密社会》第1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134.青年中国研究者会议编《续·中国民众叛乱的世界》,汲古书院,1983年。
    135.邱钱牧主编:《中国政党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136.三石善吉:余项科译,《传统中国的内发性发展》,中国编译出版社1999年。
    137.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学林出版社1995年。
    138.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139.舒新诚:《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
    140.舒新诚:《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
    141.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64年。
    142.宋春主编:《中国的政党》,人民出版社1988年。
    143.汤学智、杨匡汉:《台港暨海外学界论中国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44.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新生命书局1929年。
    145.田昌五:《古代社会断代新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
    146.王邦佐、李惠康主编:《西方政党制度社会生态分析》,学林出版社1997年。
    147.王邦佐等编:《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8.王长江:《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
    149.王长江:《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
    150.王育民编著:《中国人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51.闻天钧:《中国保甲制度》,商务印书馆1936年。
    152.吴晗、费孝通等:《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153.吴江、牛旭光:《民主与政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154.吴永业编:《世界各国知识丛书·美洲太平洋卷》,陶义训:《加勒比地区诸国:古巴、牙买加等》,军事谊文出版社1995年。
    155.萧超然主编:《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56.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增补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57.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58.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159.徐泰莱:《中国近代史记》(中),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60.严复:《原强》修订稿,《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
    161.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
    162.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55年。
    163.杨幼炯:《中国政党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
    164.杨祖功:《西方政治制度比较》,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
    165.俞容邃主编:《外国政党概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66.俞邃主编:《外国政党概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67.张宝树:《美国政党与选举制度:以一九八四年美国大选为实例》,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4年(1986年)。
    168.张福记:《近代中国社会演化与革命》,人民出版社2002年。
    169.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台北中研院近史所专刊(32),民国六十四年。
    170.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中国书店1990年。
    171.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172.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173.章太炎:《国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174.赵晓呼主编:《政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175.甄克思著,严复译:《社会通诠》第12章严复按语,商务印书馆1929年。
    176.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刘坤一遗集》,中华书局1959年。
    177.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58年。
    178.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179.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学林出版社2000年。
    180.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
    181.朱建华:《中国近现代政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182.朱雍:《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183.庄政:《国父革命与洪门会党》,中正书局1981年。
    184. B. Guy Peters,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New York: Pinter, 1999.
    185. Charles Tilly, ed.: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5.
    186. Dell Gillette Hitchner and William Hery Harbold, Modern Government, N. Y..
    187. E. A. Kracke, Jr. "Family Vs Merit in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under the Empir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0(1947).
    188. HansKhon, The Idea of Nationalism: A Study of Its Origins and Background,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 1946.
    189.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Vol. 11: p428 (1968). MacMillan and Free Press, New York. Massachusetts: G&C. Merriam Company, 1971.
    
    
    190. John Breuilly, Nationalism and the State,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5.
    191. Karl Mannheim: Ideology and Utopia, G. B. de Huszer(ed): The Intellectuals, Illinois, 1960.
    192. Party development and the American Mainstream, in Chambers, William Nisbet and Burnham, Walter Dean, eds.
    193.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Chicago, Encyclopaedi aBritannica Inc., 15[th] edition, 1993, vol. 8, p. 522, vol. 27.
    194. rheda Skocpol (ed.), Vision and Method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195.蔡美彪:《在中国农民战争史讨论中几个问题的商榷》,《历史研究》1961年第4期。
    196.干春松:《科举制的衰落和制度化儒家的解体》,《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97.何玉兴:《关于社会群体勾通的理论假设》,《河北学刊》2000年第4期。
    198.郇庆冶:《西方政党体制理论:一种比较观点》,《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199.金普森、易继苍:《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00.李怀印:《晚清及民国时期华北村庄中的乡地制——以河北获鹿县为例》,《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201.李明伟:《清末民初城市社会阶层嬗变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1期。
    202.刘为:《贵族与政党——18世纪晚期的英国政党政治》,《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7年第1期。
    203.刘伟:《清末地方官制改革与辛亥革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204.楼胜华:《中国现代化与中国政党制度的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205.罗尔纲:《太平天国革命前的人口压迫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8卷,第1期。
    206.马敏:《“绅商”词义及其内涵的几点讨论》,《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07.马自毅:《辛亥前十年的学堂、学生与学潮》,《史林》2002年第1期。
    208.秦宝琦:《“万五道宗创立天地会说”之我见》,《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
    209.孙宏云:《再析民初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210.孙立平:《中国传统社会中贵族与士绅力量的消长及其社会结构的影响》,《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211.唐宇元:《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一些问题——与胡如雷、蔡美彪同志商榷》,《历史研究》1964年,第11期。
    212.王笛:《晚清长江上游地区公共领域的发展》,《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
    213.王联:《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理论》,《世界民族》1999年第1期。
    214.王大为:《一个西方学者关于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的看法》,《清史研究》2000年第2期。
    215.王日根:《近代士绅阶层的分化与基层政权的蜕化》,《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216.王先明:《绅士阶层与近代“社团”》,《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217.王先明:《中国近代绅士阶层的社会流动》,《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218.谢放:《“绅商”词义考析》,《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19.严中平:《试论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发生》,《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第1期。
    220.杨雪冬:《国家和制度创新:诺斯的国家理论述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1期。
    221.叶美兰:《民国初年竞争性政党政治活动的悲剧性实践》,《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1期。
    222.余子明:《从乡村到都市:晚清绅士群体的城市化》,《史学月刊》2002年第8期。
    223.曾峻:《一体与多元:20世纪中国政党政治演化的逻辑》,《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2期。
    224.张海鹏:《中国留日学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六期。
    225.张紧跟:《政治参与功能分析:政党研究的一种新范式》,《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226.张奇方:《关于“五种生产方式”问题给“历史研究”编者的信》,《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27.张小劲:《西方政党分析模式的演变及其所包含的现实政治生活图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1997年第2期。
    228.张亚群:《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华侨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29.张玉法:《民初政党的调查与分析》,《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期,台湾中央研究院。
    230.章征科:《辛亥革命时期乡村民变的特点及成因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31.郑成林:“中国近代社会群体研究的新成果——读《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江汉论坛》2001年第10期。
    232.郑成林:《中国近代社会群体研究的新成果》,《江汉论坛》2001年第10期。
    233.郑也夫:《秘密社会》,《开放时代》2000年第5期。
    234.周淑真:《对政党制度问题的几点认识》,《新视野》 2000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