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基督教在中国延边朝鲜民族社会的演变及其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延边地区的朝鲜民族,在20世纪初期整个朝鲜民族的抗日解放斗争中一直占据着特殊的历史地位。这一时期其以越境迁入和聚居的形式居住在延边地区,通过宗教活动、外交活动、文化启蒙教育运动、示威运动和武装斗争等各种各样的斗争形式,站在了整个朝鲜民族抗日独立解放斗争的最前列。
     本文认为,20世纪初期延边地区朝鲜民族抗日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包括着多种历史因素,其中宗教活动不容忽视。而宗教团体及其活动在初期抗日运动中能够起到有效的积极作用,则是由当时延边朝鲜民族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所决定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主教、基督教及以大倧教为首的诸多民族宗教相继从朝鲜传入到延边朝鲜民族聚居区。延边的宗教扎根于贫苦民众之中,逐步发展成为了一个组织群众、教育群众的合法组织。朝鲜民族反日志士们通过参加这些宗教团体,积极开展民族文化启蒙教育,宣传反日民族独立思想,进而组织反日民族团体,进行社会性的反日革命运动。
     本文主要考察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初从天主教传入延边地区到伪‘满洲国’建立的这一历史时期,以基督教在延边朝鲜民族社会的演变及其影响为中心,研究当时的朝鲜社会及其宗教情况、宗教传入中国延边朝鲜民族社会的背景及其过程,分析反日人士组织、利用宗教团体进行反日民族启蒙教育运动和反日革命斗争的基本情况,并总结概括延边朝鲜民族宗教的时代特点及其分化演变等问题。
     本论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绪论部分,简要叙述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动向及现存问题、研究方法及资料的运用、研究的中心内容等。
     本论部分分为四章。
     第一章,叙述了从19世纪末到1909年,基督教等宗教在朝鲜国内和中国延边地区朝鲜民族社会的传播、发展过程及其特点。首先,考察了朝鲜的宗教概况,包括朝鲜传统宗教、西洋宗教的传入过程、新的民族宗教的产生及其特点以及在丧失国权时,传统宗教和近代民族宗教的状况及局限性等问题,论证了朝鲜社会接纳基督教的特点以及基督教在朝鲜近代爱国文化启蒙运动和反日独立运动中的独特的历史地位和积极作用等问题。
     其次,考察了基督教等宗教从朝鲜传入于中国延边朝鲜民族社会的过程及其特点,包括延边地区特点、朝鲜民族社会的形成及特点和基督教传入于延边地区的特殊性等。延边地区的朝鲜民族社会是由从朝鲜越境迁入而来的移民所形成的,其大多数原是朝鲜咸镜道地区的贫民阶层;朝鲜的民族宗教和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则是随着延边朝鲜民族社会的形成而传入和发展的。
     再次,考察了基督教在延边朝鲜民族社会传播过程中的特点。指出基督教在朝鲜的特点及其作用、朝鲜咸镜道地区及中国延边朝鲜民族社会对基督教传播的收容环境及其特点等问题。当时,延边社会正处于新旧文化的交替时期,新学与旧学、近代思想文化与封建思想文化之间的矛盾尖锐复杂,而延边朝鲜民族是越境迁入而形成的‘垦民’,他们在新开垦地憧憬新文化,渴望新思想,所以较为容易接受基督教所带来的近代思想文化。
     第二章,阐述从1910年到1918年,朝鲜反日爱国启蒙运动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延边朝鲜民族社会的影响以及基督教等宗教对反日文化启蒙运动所产生的历史作用;考察民族教育运动与垦民教育会、垦民会等延边地区朝鲜民族的社会自治团体运动,进而研究宗教的特殊作用及其与民族自治团体的关系。当时,业已成为日本独占殖民地的朝鲜,广泛掀起了反日义兵斗争和反日爱国文化启蒙运动;在日本残暴野蛮的殖民统治下,朝鲜反日爱国志士们逐步认识到了在国内进行反日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困难和局限性,开始策划在国外的反日民族运动。早在1905年,由于朝鲜的外交权被日本剥夺,朝鲜国内的部分反日义兵将士和爱国文化启蒙志士们开始越境迁入到中国东北地区,在图们江、鸭绿江北岸地域以朝鲜民族社会为基础,开展反日爱国文化启蒙运动。以1906年建立的‘瑞甸书塾’为嚆失,朝鲜反日志士们建立了众多的民族学校。1910年朝鲜被日本‘吞并’之后,反日志士们大批转移到中国延边地区,尤其是在朝鲜咸镜道地区以基督教活动进行过反日独立运动的李东辉等反日志士,在延边地区建立了基督教系统的新式学校,大力开展反日启蒙教育,积极准备反日民族解放运动。
     这一时期,延边朝鲜民族基督教会建立在贫苦民众之中,而大多数基督教指导者的反日民族性和其所创办的新型学校的近代文化性,进一步推动了基督教的迅速发展。基督教等宗教在延边朝鲜民族社会的新文化普及和反日启蒙教育运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三章,以1919年‘三·一三反日运动’为主线,论述延边朝鲜民族社会的反日革命斗争概况,并以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反日民族团体—国民会的活动情况为中心,具体阐明了基督教的特定的积极作用。朝鲜民族反日志士们利用基督教等合法的宗教团体,宣扬和传播自由、平等、民主与民权等近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近代文明,引导群众建立新型学校,进一步提高反日民族意识,组织群众性的反日民族团体,逐步开展社会性的反日民族运动,对‘三·一三反日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一三反日运动’后,基督教等宗教系统的反日人士建立‘国民会’等各种反日民族团体,积极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对朝鲜民族的反日独立解放运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章还提出了抗日民族运动团体的联合问题,进一步阐明了基督教系统的‘国民会’与大倧教系统的‘北路军政署’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四章,阐述了1922年到1931年间,延边朝鲜民族社会基督教等宗教的分化演变过程及其原因等问题。由于1920年遭受日帝的残酷镇压,延边朝鲜民族资产阶级反日独立运动开始进入低潮;而社会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与深刻影响,直接冲击和促进了基督教等宗教组织内部的分化演变。本章阐述朝鲜民族内部社会主义阵营与资产阶级阵营之间,围绕抗日独立解放运动的方针政策问题所发生的复杂而尖锐的矛盾斗争,尤其是以基督教为基础的‘国民会’被社会主义阵营所吸收而引起的与基督教民族主义者的矛盾等。同时本文以李东辉、金跃渊、具春先等为代表的基督教民族主义者为中心,具体考察了基督教组织分化演变为三派,即社会主义派、纯粹的宗教派和亲日派的过程。当时,延边朝鲜民族社会主义阵营的“反基督教运动”之所以有别与朝鲜国内和中国其他地区,并非运动本身的激烈程度,而是因为延边基督教具有其历史特点,且曾对抗日运动有过积极的历史作用。
     结论部分,主要综合整理了上述论点,强调基督教与社会主义体制之间的关系不是敌对关系,基督教对社会有一定积极的作用,可以与社会主义体制共存。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chosun people in Yanbian district in China played the most superior role among the whole chosun nationals' anti-Japanese independent movements, chosun nation who had already inhabited in the Yanbian district in China prepared the struggle against Japanese Imperialism in every aspect through religious, diplomatic, cultural enlightenment, demonstration and armed campaigns.
     This thesis regards the religious activity a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why the independent movement in Yanbain area rose first and developed more than those of other regions.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had a big effect on the early anti-Japanese movements, and that was due to the peculiar social environment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time. Starting from Christianity(the end of 19c.), Catholicism(beginning of 20c.), and "The Great Religion," many religions were brought in to Yanbian from chosun peninsula. The religions organized the poor people and educated them maintaining somewhat lawfulness. Then the anti-Japanese patriots used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to cultivate the ethnic culture and to propagate the anti-Japanese independent ideology among the chosun people. Before long this kind of awareness became the effective tool of fighting against Japanese Imperialism.
     The time line of this thesis paper is from the beginning of 19th century, when Catholicism entered Yanbian area, to before the "Manchuria Nation" was establish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thesis searches the condition of chosun society and religions at that time, the background and process of how religions were transmitted into Yanbian chosun people's society, and the distinctive mark of Yanbian chosun people's religion which was shown while they used religions to.struggle toward Japanese Imperialism.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e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and the body has 4 parts.
     The introduction narrate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ing trend of Korea and overseas, the present chosun problems, the researching methods and the use of research materials, and the main topics of the research.
     The first chapter deals with the overall condition of Christianity and other religion in'chosun and Yanbian, China from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to 1909. First it looks into the outlook of chosun's religions, the disseminating process of western religion at the time of losing national rights, and the birth of new national religion. Further researches were done on the conditions and limits of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national religio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ristianity newly introduced to chosun society and the role the Christianity played in the patriotic enlightenment campaigns and the anti-Japanese independent movement of modern chosun society.
     Then it discusses spreading process of religions in Yanbian and the formation of Yanbian chosun society. The characteristics found in Yanbian chosun people's acceptance of Christianity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the early migrators in Yanbian area were mostly paupers from HamGyeng-do.
     Nest the paper surveys Christianity's distinguishing function in Yanbian, the acceptance of Christianity in HamGyeong-do, the Yanbian migrators' home town, and Yanbian. Now in Yanbian the new culture was replacing the old one, so there existed a sharp conflict between the modern and the feudalistic idea. As "Ganmin," who moved to a new area and inhabited themselves in there, chosun people in Yanbian area were anxious for a new culture and thoughts so they could accept Christianity with comparative ease.
     Chapter 2 is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Japanes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in chosun(1910~1918) and its effect on Yanbian chosun people's society. It further discusses religion's function in those enlightenment movements,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movement and the self-governing bodies in Yanbian like "The Society of Ganm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ety of Ganmin." In those times Koreans(chosun people) launched an army in the cause of justice and organized anti-Japanese enlightenment movements to get independence from Japan. Soon they realized the limitation of national rights recovery campaign, however, and then initiated oversea independent movements. From 1905, when Korea was deprived of its diplomatic power by Japanese Imperialism, the army in the cause of justice and anti-Japan enlightenment activists migrated to Yanbian area. The army raised campaigns along Tuman river and Yalu river valleys, while the activists set up many anti-Japan nationalistic schools, starting from Seojunseosuk, a modern private school built in 1906. After chosun lost its sovereignty over to Japanese Imperialism, the anti-Japan enlightenment activists came to Yanbian area in a body. Led by Donghwi Lee, an anti-Japanese activist who was also engaged in propagating Christianity, the enlightenment activists founded new-style Christian schools, actively Preparing the national liberation campaign.
     Poor Koreans of this time established many Christian churches.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Christian leaders and the modernity of schools set up by them contributed to the fast growth of Christianity. Along with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Christianity, the spread of new culture in Yanbian chosun society and the expansion of anti-Japanes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founded the base of anti-Japanese campaign, which is discussed in the next chapter.
     In chapter 3, the author looks into the overall condition of Yanbian chosun society's anti-Japanese campaigns, putting 3.13 movement in 1919 as a core. The chapter also deals with the actions of "The Society of Nation," the noted anti-Japanese organization in Yanbian area of this time and spotlights the Christianity's role and influence on the movement. The anti-Japanese patriots used legal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as Christianity to disseminate scientific technology and modern ideas such as liberty, equality, democracy and civil rights. The patriots established Sinhyung School to'improve the crowd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further united the Joseon people against the Japanese Imperialism. These actions served as a momentum of the 3.13 movement in 1919. After 3.13 the anti-Japanese figures of religious groups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independent movement by setting up various anti-Japanese organizations like "The Society of Nation" and by raising armed forces against Japan. In this chapter it mentions the unity issue of the anti-Japanese organizations, especially pointing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ety of Nation" and "Bukro-Gunjungseo."
     Chapter 4 looks into the cause and proces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hanging of religions, including Christianity, in Yanbian area of 1922~1931. Because of Japan's cruel oppression in 1920 the bourgeois' anti-Japanese movements became inactive, while the expansion of socialism caused many religious bodies to go under internal differentiation and changes. The disagreement of opinions between the Socialist and the bourgeois camp on the anti-Japanese struggle policy led to the sharp and complicated struggle between classes. Even "The Society of Nation" was absorbed into the Socialist camp due to the Christian national leaders' conflicts. The paper specially looks into how the Christian organization divided into three factions; the Socialist, pure religion, and the pro-Japanese group, with the Christian nationalists like Donghwi Lee, Yakyeon Kim, and Chunseon Gu as the central figures. The author lays an emphasis on that it is Yanbian Christian groups' active function in the past anti-Japanese struggle which made the "anti-Christianity" movement in Yanbian not as fierce as those in chosun and China.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what was discussed in the body. It also highlights that the hostility between the Christianity and Socialism that has been held on so far should be wiped out, and that they can coexist if the Christianity increases its role in society.
引文
1 基督教一般包括改新教(Protestant)、天主教(Catholic)、希腊正教会(Creek Orthodox Church)、圣公会(Anglican Church)等。本文所论的基督教限定为改新教。
    2 韩国大多数宗教团体历来认为,中国延边地区开始接受社会主义思潮以来,社会主义思想就与宗教形成了敌对关系而共产党一开始即排斥和迫害基督教等宗教。参见《天主教青年》1934年,第10期,第69页;1935年,第4期,第49页;1936年,第9期,第895页;1936年,第10期,第34-37页。金良善,《韩国教会解放十年史》,大韩耶稣教长老会教育部,1956年,第131-143页。金龙海编,《大韩基督教浸礼会史》,大韩基督教浸礼会总会,1964年,第49-50页。金春培著,《韩国基督教受难史话》,圣文学舍,1969年,第79-82页等。
    3 对于这一时期前后的研究成果和动态,可参见高永一,《朝鲜族历史研究参考资料汇编》(第一集),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年;杨昭全、李铁环,《东北地区朝鲜人革命斗争资料汇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高永一,《朝鲜族历史研究参考资料汇编》(第二集),白山大学论丛,1993年:辛珠柏,〈中国东北地方历史学界的研究动向和资料现况-延边地方为中心〉,《历史与现实》(第15辑),1995年等。
    4 高永一,《朝鲜族历史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82年。
    5 朝鲜族简史编写组,《朝鲜族简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年。
    6 黄龙国主编,《朝鲜族革命斗争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
    7 韩俊光主编,《中国朝鲜族迁入史论文集》,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9年。
    8 崔圣春主编,《延边人民抗日斗争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9 朴昌昱,〈论国民会〉,《国史馆论丛》,第15辑,1990年;《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再论间岛国民会〉,《龙井3.13反日运动80周年纪念文集》,1999年。 朴文一,〈中国东北朝鲜族人民的私立学校教育运动及其历史作用〉,《朝鲜族研究论丛》(3),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权立,〈试论中国朝鲜族在历史上的法律地位问题〉,《朝鲜族研究论丛》(2),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年。
    10 姜龙范、孙春日,〈中国朝鲜族历史上限新探〉,《朝鲜族研究论丛》(2),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年; 金春善,〈日帝的东北侵略和对朝鲜族的政策研究〉,《朝鲜族研究论丛》(3),延边大学出版社,1991年; 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年; 孙春日,《解放前东北朝鲜族土地关系史研究》(上·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金春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 李光录,〈延边朝鲜族宗教概况〉,延边大学民族研究所编,《朝鲜族研究论丛》(1),延边人民出版社,1987年;〈延边朝鲜族宗教概况〉,《吉林朝鲜族》,延边人民出版社,1993年。
    12 崔峰龙,〈宗教在在满朝鲜人反日民族独立运动中的历史地位:以1910-1920年为中心〉,《金昌洙教授回甲纪念论丛:韩国民族独立运动史的诸问题》,泛友社,1992年;〈试论光复前朝鲜族的宗教信仰〉,《朝鲜族研究论丛》(1),延边大学出版社,1993年。
    13 朴昌昱,〈基督教在延边朝鲜族早期反日斗争中的作用〉,《中韩文化关系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青岛大学韩国学中心,2000年6月。
    14 收录了〈大宗教在抗日斗争和民族教育中的作用〉(赵元燮)、〈发生在间岛的一起反日民族运动及青林教事件〉(朴长星)、〈延边的佛教〉(南明哲)、〈延边儒教〉(许英锦)、〈延吉天主教与刘裕庭〉(张泰显)、〈‘英国岗’-龙井基督教长老派教会始末〉(韩生哲)、〈金成河的坎坷生涯与宗教生活〉(金洪先)、〈珲春天主教一百年〉(崔锡升)、〈敦化伊斯兰教沿革〉(刘志来)、〈朝鲜基督教会〉(李光录)、〈延边天主教的沿革与现状〉(金光熙)、〈图们市宗教概况〉(任熙俊)等多数论文。
    15 鲁德山,〈从图们教会看伪满时期的基督教朝鲜监理会〉,《延边历史研究》(1),延边历史研究所,1986年;苏文,〈伪满时期的基督教朝鲜监理会初探〉,《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论丛》(1),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年;崔泰浩(音译),〈论金笑来的反日思想和反日活动〉,《朝鲜学研究》(3),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刘秉虎,〈柳河大甸子的甄山教〉《朝鲜族研究论丛》(3),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年;金载铉,〈朝鲜族宗教文化心理漫论〉,《延边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禹英兰,〈关于大宗教的性质〉,《中国朝鲜族史研究》(2),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年;千寿山,〈朝鲜民族对檀君的信仰〉,《中国朝鲜族史研究》(2),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年;李恩光,〈天主教的历史作用和今天所看到的天主教〉,《奔向21世纪的中国朝鲜族和当代中国朝鲜族研究》,集文堂,1995年;金京振,〈朝鲜族大宗教评述〉,《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金京振,〈朝鲜族天主教评述〉,《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全信子,〈二十世纪初朝鲜族女性与基督教〉,《朝鲜族研究论丛》(5),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许明哲,〈浅谈延边朝鲜族宗教状况〉,《北方民族》,吉林省民族研究所,2002年,第2期;田雨,〈我州宗教界的历史与现状〉,《交流与思考》,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年;全信子,〈论20世纪初基督教的传播对女性的影响〉,《妇女研究动态》,2002年。
    16 李勋求,〈满洲和朝鲜人〉,崇实专门学校经济学研究室,1932年;高承济,〈间岛韩国人移民的起源和韩国人社会的形成〉,《韩国移民史研究》,章文阁,1973年;李亨灿(音译),〈1920-1930年代韩国人的满洲移民研究〉,《日帝下韩国的社会阶级和社会变动》,文学和知诚社,1988年;朴永锡,《万宝山事件研究》,亚细亚文化社,1978年;〈日帝下在满韩人的法的地位一二重国籍为中心〉,《尹炳奭教授花甲纪念韩国近代史论丛》,1990年;高承济,〈沿海州移民史研究(1853-1945)〉,《国史馆论丛》(11),1990年;洪锺弼,〈论‘满洲’吉林地方朝鲜人移民的经济状况—以20世纪20年代初期为中心〉,《白山学报》(39),1992年;等。
    17 李明化,〈20世纪20年代满洲地方的民族教育运动〉,《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2),1988年;〈北间岛地方的民族主义教育和殖民主义教育〉,《实学思想研究》(1),1990年;千敬化,《韩国人民族教育运动史研究》,白山出版社,1994年;等。
    18 代表性的论著有,尹炳奭,《独立军史》,知识产业社,1990年;〈20世纪10年代西北间岛韩人团体的民族运动〉,《韩国近代民族主义运动史研究》,1987年;〈20世纪20年代后期满洲的民族运动和独立军〉,《韩国学研究》(1),仁荷大学校韩国学研究所,1989年;〈抗日民族运动研究的诸问题〉,《亚细亚文化》(13),翰林大学亚细亚文化研究所,1997年;吴世昌,〈满洲韩国独立军的编成和活动〉,《独立运动史的诸问题—金昌洙教授花甲纪念史学论丛》,泛友社,1992年;慎镛夏,〈新民会创建和国权恢复运动(上.下)〉,《韩国学报》(8.9),一志社,1997年;〈新民会的独立军基地创建运动〉,《韩国文化》(4),汉城大学校韩国文化研究所,1983年:〈大韩北路军政署独立军研究〉,《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2),独立纪念馆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所,1988年;朴永锡,〈在满韩人独立运动史研究〉,一潮阁,1988年;〈关于海外韩人独立运动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韩民族独立运动史》(12),国史编撰委员会,1993年;潘炳律,〈李东辉和韩末民族运动〉,《韩国史研究》(87),韩国史研究会,1994年;朴桓,《满洲韩人民族运动史研究》,一潮阁,1991年;〈西北间岛地域韩人独立运动团体研究〉,西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0年;辛珠柏,《满洲地域韩人的民族运动史(1920—1945)》,亚细亚文化社,1999年;〈1926-1928时期间岛地域韩人社会主义队伍的反日独立运动论〉,《韩国史研究》(78),韩国史研究会,1992年;等。
    19 千敬化在其著作《韩国人民族教育运动史研究》(日帝统治下满洲·远东·中国本土·美洲地区为中心,白山出版社,1994年)中,广泛收集资料,不仅对延边的民族教育,而且对宗教问题也进行了不少研究。徐宏一、东岩所编的论文集《间岛史新论》(我们的信社,1993年),不仅有延边地区朝鲜民族的抗日运动,也有宗教领域的研究论文。其中,闽庚培的〈日帝统治下间岛的韩国基督教过激独立运动〉一文,较好地论述了宗教系统的抗日运动。朴永锡关于基督教和大倧教的抗日活动,发表了好几篇论文,如〈在日帝统治下在满韩国人基督教徒的抗日民族独立运动〉,《在满韩国人独立运动史研会》,一潮阁,1988年,第2-23页;〈关于大倧教独立运动的研究-以金教献时期为中心〉,《史丛》(21-22),1977年:〈大倧教的民族意识与抗日民族独立运动。-以壬午教变为中心〉,《建国史学》(6),1982年;〈大保教的民族意识和抗日民族独立运动〉(上,下),《韩国学报》(27),1983年。关于大倧教的专题论文还有,金龙国,〈大倧教与独立运动〉,《民族文化论丛》,鹭山李殷相博士古稀纪念论文集,1973年;千敬化,〈关于大倧教民族教育运动的研究〉,《白山学报》(27),1983年;等。
    20 徐宏一,〈20世纪10年代北间岛的民族主义教育运动〉,《白山学报》(29·30·31),白山学会,1984年;〈北间岛基督教人的民族运动研究〉,《韩国基督教和民族运动》,宝城(音译),1986年;〈中国满洲的3·1运动〉,《韩民族独立运动史》(3),国史编撰委员会,1988年;〈北间岛基督教民族运动家郑载冕〉,《韩民族独立运动史论丛》,水村朴永锡教授花甲纪念论丛刊行委员会,1992年:《北垦岛民族运动的先驱者圭岩金跃渊先生》,高丽书房,1997年,等。
    21 〈韩国基督教和历史〉(1号-14号),1991-2002年;金兴洙编,《韩国基督教与社会主义》,1992年。
    22 金亨洙(音译),《文益焕评传》,实践文学社,2004年;宋友惠,《尹东柱评传》,图书出版绿的历史,2004年,等。
    23 (韩国)独立纪念馆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所编,《北愚桂奉瑀资料集》(1),《韩国独立运动史资料丛书》,第10辑,1996年。
    24 1990年3月韩国鲜京(音译)图书出版社以《间岛独立运动秘话》为题,公开出版了本手稿。
    25 尹炳奭编,《诚齐李东辉全书》(上),1998年。
    26 辛珠柏,《满洲地域韩人的民族运动研究(1925-1940)》,成均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年,第16页。
    27 韩国思想研究会编,《哲学大辞典》,东方,1989年,第186-188页。
    28 儒学不是宗教,而韩国社会包括学界,至今还普遍称儒学为‘儒教’。本人认为,韩国儒学至少在形式上具有一些宗教形态。
    29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史(46),新文化运动Ⅱ》,汉城,探究堂,2000年,第97-98页。
    30 ‘乡校财产管理规程’的第1条、第3条。
    31 ‘经学院规程’是以‘对经学院的训令’名义颁布的。《每日申报》,1911年8月2日报。
    32 日帝朝鲜总督府的儒学政策参考李明花,(朝鲜总督府的儒教政策),《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7),1993年,第93页。
    33 李承熙,《寒溪遗稿》(6),(东三省韩人孔教会趣旨书),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1979年,第263-265页。
    34 张志渊,《朝鲜儒学渊源》,广文社,1900年。
    35 张志渊,《朝鲜儒学渊源》卷3,(儒教者辨),广文社,1990年,第129-130页。转引自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史(46),新文化运动Ⅱ》,第103-104页。
    36 申采浩,(论儒学扩张),《丹斋申采浩全集》下,乙酉文化史,1972年,第393-394页。
    37 朴殷植,(儒教求新论),《朴殷植全书》,檀国大学出版部,1975年,第44-48页。
    38 慎镛厦,《朴殷植社会思想研究》,汉城大学出版部,1982年,第201-206页。
    39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史(46),新文化运动Ⅱ》,第111-112页。
    40 关于朝鲜佛教史研究的具体内容,可参照:姜裕文,(最近百年间朝鲜佛教概观),《佛教》,第10号,1932年;权相老,《朝鲜佛教史概观》,1929年;李能和,《朝鲜佛教通史》,1917年;高桥亨,《朝鲜佛教》,1929年;佛教史学会编,《近代韩国佛教史论》,1988年;等。
    41 同上。
    42 姜万吉,《韩国近代史》,创作与批评社,1994年,第293页。
    43 郑珧镐,〈明治佛教的nationalism和韩国侵略〉,《仁荷大人文科学研究所论文集》,第14辑,仁荷大学出版社,1988年。
    44 大谷波本愿寺、朝鲜开教监督府编,《朝鲜开放五十年志》,东京,1922年,第18-19页。转引自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史(46),新文化运动Ⅱ》,第123-124页。
    45 郑珖镐,〈日帝的宗教政策和殖民地佛教〉,《韩国史学》Ⅲ,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80,P:85-89。
    46 李能和,《朝鲜佛教通史》,1917年,第935-937页。
    47 朴敬勋,(近世佛教的研究),《近代韩国佛教史论》,1988年,第32页。
    48 ‘寺刹令’是日帝朝鲜总督府以制令第7号发布的第一个宗教法令,其规定寺刹的合并、转移、废除、改变名称、寺刹所有财产的处理等,均应得到日本总督的许可。参考平野武著,〈日本统治下的朝鲜的法律地位〉,《阪大法学》,第83卷,1972年,第68页。
    49 1912年制定的“本末寺法”,取消寺刹的自治管理,朝鲜的一切佛教寺院的活动均被纳入到总督府的完全统制之下。参阅郑珖镐,〈日帝的宗教政策和殖民地佛教〉,《韩国史学》Ⅲ,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 980年。
    50 韩佑劤,《韩国通史》,乙酉文化社,1970年,第372-373页。
    51 尹大元(音译),《韩国近代史》,绿色出版,1993年,第193页。
    52 姜万吉,《韩国近代史》,创作与批评社,1994年,第292页。
    53 赵景达,(东学农民运动和甲午农民战争的历史性质),《朝鲜史研究会论文集》(19),1982年,第123页。
    54 关于东学和农民战争的过程、结果和意义的综合分析,可参考尹大元(音译),《韩国近代史》,绿色出版,1993年,第165-246页。
    55 申荣祐,〈甲午农民战争以后岭南北西部两班支配层的农民统制策〉,《忠北史学》(5),忠北大学,1992年。
    56 参考东学农民战争百年纪念事业推进委员会编,《东学农民战争史料丛书》(10),1996年。
    57 孙秉熙的近代东学教团体制构想是具体体现在1902年著述的“三战论”一文中,主张通过‘道战’、‘财战、’和‘言战’等三战,达到文明开化之目标。参考李敦化,(三战论),《天道教创建史》,京城,1933年,第28页。
    58 赵景达,(大韩帝国时期的东学),《异端的民众叛乱》,东京岩波书店,1998,第364页。
    59 同上书。
    60 李敦化,《天道教创建史》,京城,1933年,第53页。
    61 吴知泳,(东学史),《东学思想资料集》(2),亚细亚文化社,1979年,第555页。
    62 崔琉铉,(侍天教历史),《东学思想资料集》(3),1979年,第172-174页。
    63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史(46),新文化运动Ⅱ》,第198-199页。
    64 关于大倧教的创立和发展过程,可参考大倧教倧经倧史编撰委员会遍,《大倧教重光六十年史》,1969年;金龙国,(大倧教与独立运动),《民族文化论丛》,鹭山李殷相博士古稀纪念论文集,1973年。
    65 姜万吉,《韩国近代史》,创作与批评社,1994年,第293页。
    66 独立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志山外游日记),《独立运动史资料集》(8),1974年,第337-342页。
    67 参考柳洪烈,《高宗治下西学受难研究》,乙酉文化社,1962年;崔奭佑,《丙寅迫害资料研究》,1980年;卢吉明,《天主教与朝鲜后期社会变动》,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1988年。
    68 李基白,《韩国史新论》,一潮阁,1999年,第286-287页。
    69 ‘洋舶请来事件’,第一次是18世纪中叶朝鲜天主教初创期的柳恒俭、尹有一事件;第二次是1795年来自中国的周文谟神父和李承薰等人的事件:第三次是1801年黄嗣永为了重建和扩大朝鲜天主教会,致书中国北京天主教会,要请西洋舰队来朝鲜进行‘武力示威’的‘黄嗣永帛书事件’等。参考山口正之,《黄嗣永帛书研究》,(日本大阪)全国书房,1946年;赵珖,(黄嗣永帛书的社会思想背景),《史丛》(21·22),高大史学会,1977年:朱明俊,〈天主教信徒们的洋舶请来请愿〉,《教会史研究》(3),韩国教会史研究所,1981年,等。
    70 《宪宗实录》卷13,12年7月。
    71 李元淳,〈韩佛条约和宗教自由问题〉,《朝鲜时代史论集》,1993年,第197-198页。
    72 李元淳,同上书,第198-201页。
    73 姜万吉,《韩国近代史》,创作与批评社,1994年,第294页。
    74 同上。
    75 同上。
    76 李基白,《韩国史新论》,一潮阁,1999年,第281页。
    77 《韩国修女会100年史》,1991年,第156-180页:卢吉明,〈韩国天主教教会的社会·文化活动〉,《天主教徒和朝鲜后期社会变动》,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1988年,第189-195页。
    78 崔奭祐,〈韩国宗教运动史:天主教),《韩国现代文化史大系》V,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1980年,第235页。
    79 姜万吉,《韩国近代史》,创作与批评社,1994年,第294-295页。
    80 卢明吉,《天主教与朝鲜后期社会变动》,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1988年,第266-274页。
    81 尹善子,《日帝的宗教政策和天主教会》,景仁文化社,2001年,第119-143页。
    82 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史(46),新文化运动Ⅱ》,第148页。
    83 1900-1904年间,朝鲜基督教的年平均信徒增加率是天主教徒10.19%、长老教14.95%、监理教12.58%。但是1905-1909年间,天主教2.24%、长老教43.77%、监理教49.75%,天主教徒的增加率明显抵于其他宗教。参考卢吉明,《天主教与朝鲜后期社会变动》,1988年,第286-287页。
    84 白乐浚,《韩国改新教史》,延世大出版社,1973年,第41页。
    85 金良善,《韩国基督教史研究》,基督教文社,1971年,第42页。
    86 K.F.A.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 1832&1833, with Notices of Siam Corea, and the Loo-Choo Islands, London, Frederich Westley &A. H. Danis, 1834.
    87 金良善,《韩国基督教史研究》,基督教文社,1971年,第48页。
    88 《备边司誉录》第251册,高宗3年,丙寅7月。
    89 白乐浚,《韩国改新教史》,延世大出版社,1973年,第48页。
    90 The Report of the 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Vol. 76-77 (1880-1881),第173页;转引自闵庚培,《韩国基督教会史》,大韩基督教出版社,1992年,第168-169页。
    91 Charles Allen Clark, 〈The Korea Church and the Ncvius Method〉 (New York:FlemingH. Revell Comqany),第65页。转引自郑尚云(音译),(韩国教会在满洲的宣教活动),《文化和信仰》,基督教大韩圣洁教会,活泉社,1991年,第85页。
    92 李德周,《韩国基督教人的改宗故事》,展望社,1990年,第17-23页。
    93 白乐浚,《韩国改新教史》,延世大出版社,1973年,第81-82页。
    94 李万烈,〈传教初期的医疗事业〉,《韩国基督教受容史研究》,1998年,第250-256页。
    95 H. Loomis, 〈The first Korean Protestant in Japan〉,K. M. F. Vol. ⅩⅩⅩⅢ, Seoul,1937年,第140页。转引自闵庚培,《韩国基督教会史》,大韩基督教出版社,第166-167页。
    96 国史编纂委员会,《韩国史,46,新文化运动Ⅱ》,探究堂,2000,P:165-166。
    97 朴龙奎,《平壤大复兴运动》,生命之语社,2000年。
    98 H. G. Underwood, 《The Call of Korea》, New York, Fleming H.Revellompany,1908年,第148页。
    99 在满日本大使馆编,《在满宗教概况》,昭和15年(1935),第368-369页。
    100 韩国宗教百周年准备委员会史料分科委员会遍,《大韩耶稣教长老会百年史》,1984年。
    101 在满日本大使馆,《在满宗教概况》,昭和15年(1935),P:368-369。
    102 韩国基督教社会问题研究院编,《韩国教会100年综合调查研究》,1982。
    103 参考朴淳敬,(韩国民族与基督教宣教问题),《民族统一与基督教》,1986年:闵庚培,《韩国民族教会形成史论》,1974年;徐正民(音译),〈关于初期韩国教会大复兴运动的理解〉,《韩国基督教和民族运动》,宝城出版社,1986年;卢大俊(音译),〈1907年大复兴运动的性格〉,《韩国基督教史研究》,第15、16号,1987年,等。
    104 姜万吉,《韩国近代史》,创作和批评社,1994年,第295-296页。
    105 韩国基督教历史研究会,《韩国基督教的历史》Ⅰ,基督教文社,1989年,第276页。
    106 传教士们曾具有一些白种人优越意识而视朝鲜人为劣等民族的倾向,同时,朝鲜人信徒中也有过一些在洋人面前无条件驱从的倾向。参考徐正民(音译),〈关于初期韩国教会大复兴运动的理解〉,《韩国基督教和民族运动》,宝城出版社,1986年,第263-264页;白乐浚,《韩国改新教史》,延世大出版部,1973年,第392页。
    107 《仁祖实录》卷十五,五年丁卯三月庚午。
    108 吉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吉林朝鲜族》,延边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页;《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概况》,延边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页。
    109 《清实录》第4册,〈圣祖实录)卷70,康熙16年11月丙子条称:“长白山系本朝发祥之地,祀典宜崇,但民舍遥远,不便建庙,请封为长白山之神初次往封,遣大神诣山择地,设帐幄立牌致祭,其每年春秋二祭,道远路泞,或雨水阻隔,应交宁古塔官员,在乌喇地方望祭,凡遇恩诏,差京官往祭者亦如之”。
    110 《吉林通志》卷29,“盛京为满洲根本之地,所关至重,今彼处聚集民人甚多,悉将地亩占种,与其徒令伊等占种,熟若令旗人耕种乎即旗人不行耕种,将地亩空闲,以备操兵围猎,亦无不可”,卷1“惟乌拉,宁古塔等处兵丁不改易满洲本习耳,……娴习骑射,满语,以备任用”,“民人流入,私垦地亩,於该处旗人生计大有妨碍”。
    111 《肃宗实录》卷16,肃宗11年11月10日丙酉条:“此参禁不可不严,以此路既绝,小民生理亦艰,朝家不可不轸念”。
    112 《日省志》,庚申9月9日、10日条记载;“北关大水为害,富宁等一邑民家漂颓一千二百二十五户,列邑民户之漂颓数以千计,而茂山、锺城等邑被灾害孔酷,年形几乎判歉……其黎庶之惊慌图命,扶携号泣之状,不忍思不忍闻矣。城内民生之今年,因水而失农者,逅疾而致伤者,不可数计,道路日止,民命迈止,若不保朝夕”。
    113 尹政熙,〈间岛开拓史〉,《韩国学研究》别册三,仁荷大学校韩国学研究所,1991年,第14页。
    114 玄圭焕,《韩国流移民史(上·下)》,语文阁,1967年,第808页。
    115 桂奉瑀,〈俄领实记〉,《独立新闻》(上海版)第50号,大韩民国2年(1920年)3月4日报。
    116 权熙泳(音译),〈韩民族的露领移住史研究(1863-1917)〉,《国史馆论丛》,第41辑,1993年,第161页。
    117 高承济,《韩国移民史研究》,章文阁,1973年,第58页。
    118 《珲春乡土志》卷1;《宁安县志》,第268页。转引自金春善,《“北间岛”地域韩人社会的形成研究》,国民大学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第59页。
    119 《清德宗实录》卷129,光绪7年4月戊戌条。
    120 吴大征,《东三省政略》,〈财政〉;朱寿明编,《光绪朝东华录》2卷,光绪7年10月辛已条,(铭安等奏),上海大东书局印本,第1198页。转引自金春善,《“北间岛”地域韩人社会的形成研究》,国民大学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第60-64页。
    121 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第四章,《长白丛书》初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7-8页。
    122 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13页。
    123 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第四章,《长白丛书》初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5页。
    124 权锡奉,〈清末间岛地方的越垦韩民政策研究〉(上),《人文学研究》第23辑,中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5年,第291爷。
    125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3卷,第972-973页。转引自金春善,《“北间岛”地域韩人社会的形成研究》,国民大学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第68页。
    126 统监府,《朝鲜锺城郡乡厅关于间岛的公文书》,明治40年(1907年)9月,〈邑面民诉草〉(1883)4月25日;〈香面民诉草〉癸未(1883)4月,〈香山居金德殷等呈经略使鱼允中等状〉。
    127 《吉林诵志》卷29.第509页。
    128 金春善,《“北间岛”地域韩人社会的形成研究》,国民大学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第80页。
    129 沈慧淑(音译),《中国朝鲜族部落地名和人口分布》,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2-39页。
    130 牛丸润亮、村田懋磨合编,《最近间岛事情》,朝鲜及朝鲜人出版社,昭和2年(1927)。
    131 李勋求,同上书,P:103。
    132 高承济,〈间岛移民史的社会经济分析〉,《白山学报》(5),1968年,第229页。
    133 李勋求,《满洲与朝鲜人》,平壤崇实专门学校经济学研究室,1932年。
    134 “土地调查事业”是自1912年开始,至1918年12月才完成的。日本称其目的是要确立近代化土地制度,但其本质无疑是掠夺朝鲜的土地。参考慎镛厦,〈关于“殖民地近代化论”再定立试图的批判〉,《创作和批判》,创作和批判社,1997年,秋季号,第30页。
    135 慎镛厦,《朝鲜土地调查事业研究》,知识产业社,1982年,第97页。
    136 李亨灿(音译),(1920-1930年代韩国人的满洲移民研究),《日帝统治下韩国社会阶级和社会变动》,文学与至诚社,1988年。
    137 全锡淡、李基洙、金汉周,《日帝统治下的朝鲜社会经济史》,朝鲜金融组合联合会编,1947年,第99-100页。
    138 姜万吉,〈日帝时代的火田民生活〉,(上·下),《东方学志》,第27·28号,1981年。
    139 牛丸润亮、村田懋磨合编,《最近间岛事情》,朝鲜及朝鲜人出版社,昭和二年(1927),P:135。
    140 孙春日博士认为,延边多有山区丘陵地带,因此很适合咸镜道和江原道农民种田习惯。参考孙春日,《解放前东北朝鲜族土地关系史研究》(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2页。
    141 高银,〈父亲和母亲的间岛故事〉,文益焕选集,《以死亡为生活》,形成社,1986年,第181-222页。
    142 朴敏泳,《大韩帝国时期义兵研究》,1998年,第277-282页。
    143 玄圭焕,《韩国流移民史(上)》,语文阁,1967,P:465。
    144 权泳新(音译),《回忆独立运动的日子》,1997年5月。转引自金扬,《鸭绿江流域的朝鲜民族与反日斗争》,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26-127页。
    145 姜在彦,〈韩国独立运动的根据地问题—1910年前后时期两种思想的对应〉,《近代韩国思想史研究》,1983年,第191-193页。
    146 金松园,《关北大观》。转引自玄圭焕,《韩国流移民史》(上),第140页。
    147 独立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志山外游日记〉,《独立运动史资料集》(8),1974年,第337-342页。
    148 金以器原是开化派人物。1884年“甲申政变”失败后,他转移到咸镜道钟城,先传播东学思想,后信奉和传播天主教。1895年3月25日,他以东学信徒罪名被捕,在会宁监狱处死。韩允胜,〈间岛天主教传来史-延吉教区的向导金以器和他的弟子〉,《天主教青年》(41),1936年10月,第24-28页。
    149 〈闵德孝(MUTEL)文书〉1896年-55,1896年5月30日和1897年4月19日呗,日摸乐神父给闵德孝主教的书翰;Compte Rendu de la Societe des M.E.P.de Chosen(以下简略为C-R-Chosen),1897年。转引自尹善子,《日帝宗教政策与天主教会》,景仁文化社,2001年,第148页。
    150 延边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延边文史资料》,第8辑,延边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页。
    151 韩兴烈,〈延吉教区天主教会略史〉,《天主教青年》(41),1936年10月,第4-5页。
    152 吉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吉林朝鲜族》,延边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22页。
    153 在满日本大使馆,《在满朝鲜人概况》,昭和10年(1935年),第136-145页。
    154 〈闵德孝(MUTEL)文书〉,1897年-132书翰。转引自尹善子,《日帝宗教政策与天主教会》,景仁文化社,2001年,第148-152页。
    155 柳洪烈,《韩国天主教会史》(下),天主教徒出版社,1981年,第349页。
    156 〈闵德孝(MUTEL)主教日记〉,1909年5月1日。
    157 〈闵德孝(MUTEL)文书〉1899-226。1899年9月13日,白类斯神父给闵德孝主教的书翰。转引自尹善子,《日帝宗教政策与天主教会》,景仁文化社,2001年,第151-152页。
    158 延边朝鲜民族人数是根据日本外务省亚细亚局编,《在满朝鲜人概况》,1939年,第87-89页;延边天主教信徒数是根据尹善子,〈间岛天主教会的设立与朝鲜人天主教信者们的间岛移住〉,《全南史学》(11),1996年,第91页;朝鲜人口数是根据《朝鲜总督府统计年报》1910-1928年;朝鲜天主教信徒数是根据《京乡杂志》,1927年,第425页的资料。
    159 C-R-Seoul,1912、1923年。
    160 在满日本大使馆,《在满朝鲜人概况》,昭和10年(1935年),第137-142页。
    161 根据《在满宗教概况》,第373-380页的资料整理。
    162 朝特报19号,大正10年(1921)9月7日;“珲春地方基督教状况报告”《韩国独立运动Ⅲ》,第387页。
    163 《间岛老会录》,1921年,序文,第1页。
    164 金跃渊,〈东满教会30年略史〉,《十字军》,第一卷第五号,1937年。转引自徐弘一、金在洪,《奎岩金跃渊先生》,第237页。
    165 也有记录为安秀容。
    166 也有李和春建立卧龙洞教会、李应贤建立帽儿山教会的记录。参考徐弘一、金在洪,《奎岩金跃渊先生》,第198,238页。
    167 同上书,第238页。
    168 金井昌德(新京中央教会牧师),〈半岛基督教和满洲朝鲜基督教史〉,《半岛史话和乐土满洲》,伪满建国10周年纪念版,满鲜局海社,1943年,第605-608页。
    169 桂华森,《北间岛史》。
    170 在满日本大使馆,《在满宗教概况》,第400页。
    171 金井昌德(新京中央教会牧师),〈半岛基督教和满洲朝鲜基督教史〉,《半岛史话和乐土满洲》,伪满建国10周年纪念版,1943年,第605-608页。
    172 杨柱三,《南监理会30年纪念会报》,南监理会传道局,1930年,第27页。
    173 李泰山,《李和春牧师的生涯》,圣洁教会,1958年,第34页。
    174 金井昌德,同上书,第605-608页。
    175 闵庚培,〈基督教与民族运动〉,《韩国现代史论》,探究堂,1987年,第53页。
    176 李万烈,〈韩末基督教人的民族意识形成过程〉,《韩国基督教与民族运动》,钟路书籍,1992年,第19-21页。
    177 金成镐,〈〉《》
    178 国史编纂委员会编,《尹致昊日记》(1),探究堂,1974年,第370页。
    179 李东辉(1873-1935年),朝鲜民族杰出的抗日革命者、早期共产主义者。历任1918年创立的朝鲜民族最初的共产主义团体“韩人社会党”负责人和大韩民国上海临时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等重要职务。1995年,韩国政府给他追赠‘建国勋章大统领章’。1903年5月,他曾担任韩国军队江华岛驻军队长时期,得到美国传教士崩克(A.D.Bunker)的帮助,建立“合一学校”和“宝昌(音译)学校”,要进行教育救国运动。这时,李东辉出于“只有基督教才能救出将要灭亡的国家和民族;没有上帝的恩宠和帮助则决不能救活这个国家”的信念,加入了基督教。1905年11月签定“乙巳保护条约”前后时期开始,李东辉便成为笃实的基督教信者,进而成为了传道者。关于李东辉生平的详细资料,可参考潘炳津,《诚齐李东辉一代记》,泛友社,1998年,尹炳奭编,《诚齐李东辉全书》(上、下),韩国独立馆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所,1998年。
    180 李东辉,〈遗告二千万同胞兄弟书〉,《韩国近现代史研究》,第1辑,1994年,第299页。尹炳奭编,《省齐李东辉全书》(上),韩国独立馆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所,1998年,第13页。
    181 〈保全人种的计策〉,《大韩每日申报》,1907年7月31日报。
    182 《大韩每日申报》,1907年8月1日报。
    183 参照韩国基督教历史研究所,《韩国基督教的历史)(1),基督教文社,1989年,第263页;权泽福(音译),《土著信仰山脉),大韩基督教出版社,1977年,第74、85页。
    184 李春兰,〈在韩国的美国宣教医疗活动,1884—1934〉,《梨大史苑》(10),1972年,第1页。
    185 “倪维思—方法”(Nevius method)是美国长老教会传教士倪维思(Nevius,1829—1893年)根据自己在华传教三十多年(1854-1885年)的经验所著述的新的传教办法。1886年以《宣教使役方法》(Methods of Mission Work)的书名得以出版。这一新的宣教方法中,被传入到朝鲜教会的主要有三种,即自传(Self-propagation)、自治(Self-government)和自给(Self-support)的“三自原则”。1890年6月,倪维思亲自访问首尔讲授了自己的方法,当时听到其演讲的朝鲜宣教师们一致认定“倪维思—方法”完全适合于朝鲜,并决定积极采用这一办法。(C.A.Clark,《The Korean Church and the Nevius Methods》,New York,Fleming H.Revell,1930年,第33-34页;闵庚培,《韩国的基督教会史》,基督教书会,1970年,第67-69页。
    186 金得榥,《韩国宗教史》,海文社,1963年,第396-397页。
    187 徐明渊,《韩国教会成长史》,基督教书会,1966年,第210-211页;朴孝生,《关于韩国的开化与基督教关系研究》,延世大联合神学大学院硕士论文,1971年。
    188 姜万吉,《韩国近代史》,创作和批评社,1994年,第295-296页。
    189 金权正(音译),〈1920—30年代基督教人的社会主义认识〉,《韩国基督教与历史》第5号,1996年,第80页。
    190 李万烈,〈宣教初期的医疗事业〉,《韩国基督教与民族运动》,钟路书籍,1992年,第429页。
    191 《独立新闻》,光武3年(1899)8月14日报。
    192 《皇城新闻》,光武6年(1902)8月16日报。
    193 桂奉瑀,《梦中的梦》(手稿本),1944年。《北愚桂奉瑀资料集》(1),《韩国独立运动史资料丛书》第10辑,独立纪念馆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所,1996年,第135-136页。
    194 金井昌德,〈半岛基督教与满洲朝鲜基督教史〉,《半岛史话与乐土满洲》,满鲜局海社发行,1943年,第601-608页。
    195 1906年10月朴殷植,安昌浩等平安南北道和黄海道出身者在首尔组织的《西友学会》和同月29日以李俊为首的咸镜南北道出身者所组织的《韩北兴学会》,于1908年1月3日联合组织《西北学会》。参考《西北学会月报》,第一册,第二号。
    196 洪相杓,《北间岛独立运动略史》,第8页;《The Korean Mission Field), vol. ⅦNo10. October,1910年,第245页;〈What Happened in Song Chin in 1910〉, 《The Korean Mission Field), vol, Ⅶ, No.1.January 1911年,第16-17页。
    197 全泽缶,《土著信仰山脉》,大韩基督教出版社,1982年,第38-39页。
    198 洪相均,《间岛独立运动略史》,P:11-18。
    199 《东亚日报》,1935年2月15日报。关于当时李东辉活动情况,可参考《大韩每日申报》1908年9月24日、1909年5月23日、5月27日、6月2日的报道和《西北学会月报》1909年7月1日、10月1日文章。
    200 《东亚日报》,1935年2月15日报。
    201 刘锡仁,《爱国之星》,教文社,1965年,第183-184页;桂奉瑀,《梦中之梦》(手稿本),1944年,第121-122页,《韩国独立运动史资料丛书》第10辑,独立纪念馆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所,1996年。
    202 朝鲜耶稣教长老会总会,《朝鲜耶稣教长老会史记》,1928年,第313-324页。
    203 潘炳津,《诚齐李东辉一代记》,泛友社,1998年,第73页。
    204 这些人中,多半是业已通过李东辉成为“新民会”成员,后来,其中不少人成为朝鲜抗日民族运动的活跃人物。参考尹炳奭编,《省齐李东辉全书》(上),韩国独立馆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所,1998年,第16页;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独立运动史》Ⅱ,探究堂,1965年,第544-545页。
    205 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独立运动史》Ⅱ,探究堂,1965年,第519-520页。
    206 徐弘一、金在洪,《奎岩金跃渊先生》,第411页。
    207 金跃渊,〈东满老会三十周年略史〉,《十字军》第一册,第五号(龙井),1937年,第12页。
    208 朝鲜总督府,〈国境地方视察复命书〉,1915年4月。《白山学报》(9),1970年,第237-240页。
    209 宋友惠,同上书,P:49-50。
    210 高丞嬉,〈朝鲜后期北关开市研究〉,《朝鲜时代史学报》(1),1997年,第92-100页。
    211 《备边司誉录》第176册,正祖14年3月16日。参考姜锡和,《朝鲜后期咸镜道的地域发展与北方领土意识》,首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6年。
    212 金九,《白帆日志》,书文堂,1989年,第59页。
    213 徐宏一等,《圭岩金跃渊先生》,第92页。
    214 朴昌昱把这些人称之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朴昌昱,〈龙井的明东-中国朝鲜祖近代文化的发祥地〉,《一松亭》第5期,延边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4页。
    215 高银编,〈爸爸和妈妈的间岛故事〉,《文益焕选集》,形成社,1986年,第226-231页。
    216 同上,第191页。
    217 同上,第219页。
    218 宋友惠,同上书,第41-42页。
    219 “新民会”会员、基督教教徒、原元山普光学校教员。参考潘炳津,《诚齐李东辉一代记》,泛友社,1998年,第70页。
    220 徐宏一,〈北间岛基督教民族运动家郑载冕〉,《韩民族独立运动史论丛》,1992年,第788页。
    221 高银编,〈爸爸和妈妈的间岛故事〉,《文益焕选集》,形成社,1986年,第264-266页。
    222 C-R-Seoul, 1912-1914, 1938年; C-R-TaiKou, 1919年。
    223 《DEMANGE主教日记》,1919年2月21日。
    224 李秉浩(音译),〈法国宣教师的灵性与韩国教会〉,《教会史研究》(5),1987年,第389-393页。
    225 〈MUTEL文件〉1911-29,1911年1月卢卡(音译)神父写给闵德孝主教的信函。
    226 赵东杰,〈1910年代独立运动的变迁与特性〉,《韩国民族主义的成立与独立运动史研究》,知识产业社,1989年,第370-378页。
    227 徐宏一,〈北间岛基督教人的民族运动研究〉,同上书,第394-397页。
    228 刘锡人,《爱国之星》,教文社,1965年,第184-185页。
    229 文在麟,〈明东是间岛的五龙川〉,《间岛史新论》,1993年,第83页。
    230 同上,第108页。
    231 辛珠柏,《满洲地区韩人的民族运动研究(1925-1940)},成均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年,第16页。
    232 任熙俊,〈1909年‘间岛协约’与东北朝鲜人的关系〉,《间岛史新论》,1993年,第128-130页。
    233 徐宏一、金在鸿编,《北垦岛民族运动的先驱者奎岩金跃渊先生》,高丽书房,1997年,第116-117页。
    235 参考姜在彦,《近代朝鲜的变革思想》,日本评论社,1973年;慎镛厦,《韩国近代史与社会变动》,文学和知性社,1980年;李光麟,《韩国史讲座Ⅴ(近代篇)》,一潮阁,1981年;尹键次,《朝鲜近代教育的思想和运动》,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黄公律(音译)《朝鲜近代爱国文化运动史》,平壤:科学百科词典综合出版社,1990年。
    236 慎镛厦,〈新民会的创建与其国权恢复运动(上)〉,《朝鲜学报》第8辑,一志社,1977年,第32-33页。
    237 千敬化,《韩国人民族教育运动史研究》,白山出版社,1994年,第57页。
    238 参考慎镛厦,《独立协会研究》一潮阁,1976年;金成镐,《论独立协会》,延边大学朝鲜问题研究所,1984年。
    239 1896年4月7日独立协会创刊其机关报《独立新闻》,是朝鲜历史上第一个朝鲜文新闻。
    240 1896年11月独立协会创刊其机关杂志《大朝鲜独立协会会报》。
    241 黄公律(音译),《朝鲜近代爱国文化运动史》,1990年,第37-48页。
    242 独立协会在象征慕华事大外交的“迎恩门”旧地建立“独立门”(1897年11月竣工),把“慕华馆”改为“独立馆”,并在“独立馆”附近建立了“独立公园”。参考《大朝鲜独立协会会报》,18962年11月30日第1号;慎镛厦,《独立协会研究》,一潮阁,1976年,第87页。
    243 慎镛厦,〈大韩帝国和独立运动〉,《韩国史研究入门》,知识产业社,1981年;郑昌烈(音译),〈韩末变革运动的政治·经济指向〉,《韩国民族主义论》,创作和批评社,1982年。
    244 黄公律(音译)《朝鲜近代爱国文化运动史》,1990年,第33页。
    245 《皇城新闻》,光武8年12月19日报。
    246 《皇城新闻》,光武8年11月28日、29日报。
    247 尹大元(音译),《韩国近代史》,草光,1993年,第349-350页。
    248 同上,第349-350页。
    249 《皇城新闻》,光武8年(1904)12月27日报。
    250 《大韩自强会月报》第1号,亚细亚文化史,1976年,第13-14页。
    251 《皇城新闻》光武11年8月19日、22日报。
    252 《大韩协会会报》,第2卷,第2号,第62页。
    253 《大韩协会会报》第2卷 第1号,第45页。
    254 日本公使馆记录,警视厅机密文书,第4417号,〈关于一进会上书的书类〉5,1909年12月20日。参考黄公律(音译),《朝鲜近代爱国文化运动史》,平壤,1990年,第123页。
    255 黄公律(音译),《朝鲜近代爱国文化运动史》,1990年,第124-125页。
    256 关于“新民会”的创建时期,学界有二种说法:一是,慎镛厦教授的1907年4月说(慎镛厦,〈新民会的创建与其国权恢复运动〉,《韩国民族独立运动史研究》,乙酉文化史,1985年,第19-26页);二是1907年后半期的说(李宗贤,《近代朝鲜历史》,平壤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330页;赵东杰,〈韩末启蒙主义的构造和在独立运动中的地位〉,《韩国民族主义的成立和独立运动史研究》,知识产业社,1989年,第117-119页:潘炳律,《城(?)李东辉一代记》,泛友社,1998年,第66-67页)。关于“新民会”活动,可参考李载顺(音译),〈关于韩末新民会的研究〉,《梨大史院》(14),梨大史学会,1977年;姜在彦,〈新民会的活动和105人事件〉,《韩国的开化思想》,飛蓬出版社,1981年;尹庆老,《105人事件和新民会研究》,一志社,1990年;慎镛厦,〈新民会的独立军基地创建运动〉,《韩国文化》(14),汉城大学校韩国文化研究所,1983年等。
    257 慎镛厦,《韩国民族独立运动史研究》,乙酉文化社,1985年,第27-28页。
    258 尹庆老,〈新民会的创立经纬和入会程序〉,《基督教徒和民族文化》,基督教文社,1987年,第240-253页。
    259 〈大韩新民会通用章程〉,第一章第一节,1909年。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独立运动史》(资料11卷),1983年,第1029页。
    260 慎镛厦,《韩国民族独立运动史研究》,乙酉文化社,1985年,第47-48页。
    261 尹庆老,〈对于新民会的地方组织〉,《汉城史学》第4辑,1987年,第3-10页。
    262 千敬化,《韩国人民族教育运动史研究》,白山出版社,1994年,第68页。
    263 慎镛厦,《韩国民族独立运动史研究》,乙酉文化社,1985年,第48-71页。
    264 有人说,李商在积极阻止了独立协会成为基督教团体。F.Brockman,“Mr. Yi Sang Chai,”KMF, Vo1.7, No.8, Aug, 1911年,第218页。转引自韩国基督教历史研究会,《韩国基督教的历史》,基督教文社,1989年,第263页。
    265 李万烈,《韩国基督教史特讲》,ESP出版社,1987年,第132-133页。
    266 《皇城新闻》,光武2年(1898)12月9日报。
    267 蔡弼近编,《韩锡晋牧师与其时代》,大韩基督教书会,1971年,第95-97页。
    268 《协成会会报》,第一集,第14号,1898年4月2日,第3页。
    269 驻朝日本公使馆,《基督教状况》,1908-1909年,明治42年。转引自李万烈,《韩国基督教史特讲》,ESP出版社,1987年,第134页。
    270 姜在彦,《韩国的开化思想》,飛蓬出版社,1981年,第374页。
    271 国友尚谦,《不逞事件二依觐朝鲜人》,高丽书林(影印本),1986年,第119-120页。1911年当时,日本殖民当局推算新民会员为22万名。笔者认为,这是日本当局恐慌心里上的错误估计。斟酌当时新民会的秘密活动状况、严格而复杂的入会程序以及创立之后的时间余地等,认为800名左右是比较合理。参考尹庆老,〈新民会的创立经纬和入会節次〉,《基督教徒和民族文化》,1987年,第255-259页。
    272 “105人事件”,又称为“寺内总督谋杀未遂事件”。日本殖民当局为了彻底镇压朝鲜国内的反日爱国人士,借助1911年9月朝鲜总督府第一任总督寺内正毅视察平安南北道的时候,有的、有计划地散布朝鲜人有暗杀寺内总督计划的谣言,进而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压活动。共逮捕朝鲜人700多名,其中123名被入狱,105人被判为有罪,所以被称为“105人事件”。参考朴殷植,《韩国通史》,1915年。金胜日(音译)翻译本,泛友社,1999年,第453-460页。
    273 参考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独立运动史》(资料十一卷),1983年,第1027-1029页;《韩国民族独立运动史研究》,乙酉文化社,1985年,第48-71页;尹庆老,〈对于新民会的地方组织〉,《汉城史学》,第4辑,987年,第3-10页。
    274 AJ. Brown, The Korean Conspiracy Case,1912年,第13页。转引自白乐浚,《韩国改新教史》,延世大出版部,1973年,第22页。
    275 朝鲜王朝后期以来,平安道地区由于对华贸易的活跃和矿工业的兴起,其工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所以,具有秘密地下团体属性的新民会的会员们便于伪装成工商业者进行公开的社会活动。并且,平安道地区经历基督教的元山大复兴运动(1904-1905年)和平壤大复兴运动(1907年)等,在朝鲜国内成为基督教最为活跃的地区。参考尹庆老,〈105人事件中连累的商工业者的活动〉,《韩国史研究》(56),1987年,第92-104页。
    276 尹庆老,〈日帝的新民会捕捉经纬与及其认识〉,《韩国史学论集》(崔永禧先生花甲纪念),1986年,第573-574页。
    277 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内地的注意人物〉,《韩国独立运动史》(资料七),第288页。
    278 朝鲜总督府法务局,《朝鲜独立思想运动的变迁》,昭和6年(1931),第14-15页。
    279 尹庆老,〈105人事件研究〉,《汉城史学》创刊号,1984年,第47-54页。
    280 姜在彦,《韩国的近代思想》,韩吉社,1985年,第248-249页。
    281 金义焕,〈在满洲初期独立战争的考察〉,《霞城李瑄根博士古稀纪念论文集》,1974年。
    282 尹炳奭,〈1910年代的朝鲜独立运动〉,《朝鲜近代史论》,第2卷,知识产业社,1977年,第26-27页。
    283 慎镛厦,《韩国民族独立运动史研究》,乙酉文化社,1985年,第103页。
    284 权永信(音译),〈回顾独立运动的日子〉,1997年5月。转引自金扬,《鸭绿江流域的朝鲜民族反日斗争》,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26-127页。
    285 韩国史学界普遍认为,国外最初的反日民族启蒙运动和独立运动基地是1911年4月建立在柳河县三源堡的耕学社和新兴讲习所,但,延边是早在1906年就建立反日私立学校、1910年又创立了“垦民教育会”。
    286 玄圭焕,《韩国流移民史(上·下)》,语文阁,1967年,第465页;李观稽,〈友堂李会荣先生实记〉,转引自尹炳奭,〈1910年代独立军的基地设定〉,《军史》(6),国防部战史编纂委员会,1983年,第233-234页。
    287 参考朝鲜总督府中枢院,〈朝鲜人宗教〉,《东部间岛及咸镜南北道特别调查报告书)(1),1918年,《白山学报)第24号,1978年,第225页;李智泽,〈想留给后人的故事〉,《中央日报》,1972.10.17-18日报;尹炳奭,〈瑞甸书塾的设立〉,《李相(?)传》,一潮阁,1984年,第49页。但,也有1905年成立说。东洋拓殖株式会社编,《间岛事情》,京城: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1918年12月。
    288 参考洪相杓,《间岛独立运动小史》,韩光中学校,1966年;文益焕,〈天、风、星的诗人尹东柱〉,月刊中央,1976年,4月号,第304-307页;全泽缶,《土著信仰山脉》,大韩基督教出版社,1982年,第56页。
    289 “北间岛教育团”是新民会的李东辉、李东宁、郑载冕等人为了兴起延边朝鲜民族社会的反日民族教育事业而组织的,顾问为李东辉、李东宁,团长为郑载冕,负责宗教事务者为裴尚熙(音译)传道士,负责医务者为韩保义(音译),负责财务为柳基延(音译)。朴启周,(大地的星座),《朴启周全集》第6集,三英出版社,1957年,第318页。
    290 朴启周,〈大地的星座〉,《朴启周全集》6集,三英出版社,1957年,第318页。
    291 参考玄圭焕,《韩国流移民史(上)》,语文阁,1967年,第466-467页;金成俊,〈三一运动之前北间岛的民族教育〉,《三一运动50周年纪念论集》,东亚日报社,1969年,第50页;宋友惠,《尹东柱評传》,2004年,第60-61页。
    292 延边博物馆编,〈明东学校建筑记〉,《延边文物简便》,延边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39页。
    293 金跃渊,〈东满教会三十年略史〉,《十字军》,1937年12月号;徐宏一、东岩共编,《间岛史新论)(上),1993年,第520页。
    294 朴文一,〈1906-1919年期间中国东北朝鲜民族人民的私立学校教育运动及其历史作用〉,《国史馆论丛》,第15辑,1991年,第167页。
    295 徐宏一、金在洪,“圭岩金跃渊先生”,高丽书房,1997年,第244页。
    296 一棵松会编,〈溥(?)李相卨先生特辑号〉,《爱国》,第20集,1975年,第33页。
    297 金成俊,〈三.一运动之前北间岛的民族教育〉,《三一运动50周年纪念论集》,东亚日报社,1969年,第49页。
    298 李智泽,〈想留给后人的故事〉(北间岛),《中央日报》,1972年10月18日报;北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所,《教育史》(中国朝鲜民族文化史大系)(4),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7-18页。
    299 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92-114页。
    300 北京大学朝鲜文化研究所,《教育史》(中国朝鲜民族文化史大系)(4),1997年,第18-19页。
    301 《延吉县志》(卷7),第23-37页;朴文一,〈1906-1919年期间中国东北朝鲜民族人民的私立学校教育运动及其历史作用〉,《国史馆论丛》(第15辑),1991年,第169-170页。
    302 一般认为开办昌东学校的时间为1908年,设置中学部时间为1912年。(延边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延边文史资料》第5辑,教育史料全集,延边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5-26页。但是,卧龙洞所在昌东学院〈师恩纪念碑〉记录为1907年开办昌东小学,1910年新设了昌东中学。
    303 玄圭焕,《韩国流移民史(上·下)》,语文阁,1967年,第440页。
    304 《延边文史资料》,第5辑,教育史料全集,第26-27页。
    305 金哲洙,《延边抗日史迹地研究》,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8-60页。
    306 《延边文史资料》(第5辑:教育史料全集),第84页。
    307 1910年8月明东学校师生得知朝鲜被日本“合并”的消息后,召开全体会议,在痛哭声中声讨日本,表示誓死恢复国权。每年8月29日“国耻日”,他们在学校举行“太极旗”升旗仪式,号召学生推翻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自主和民族自由解放。全体师生一致称“日本”为“倭奴”,在学校集体活动中悬挂的“万国旗”中有朝鲜“太极旗”,而没有日本“日章旗”。参考姜基柱,《中国朝鲜民族抗日斗争史研究》,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20页。
    308 千敬化,《韓國人民族教育運動史研究》,自山出版社,第237页。
    309 宋友惠,《尹东柱評传〉,第67-68页。
    310 “不逞团首魁马晋搜索及明东学校烧却事件报告”,朝参密 第12号,大正9年(1920)10月21日。金正柱编,《朝鲜统治史料》第2卷,东京,韩国史料研究所,1970年,第452-456页。但是,进入明东村的日军只烧毁了明东学校与其旁边的马晋所有的空房子一所而已,没有造成人身伤害。因为明东村是受加拿大长老会支援的基督教村,日军担心与欧美列强发生麻烦的外交问题。参考姜德相,“现代史资料”(28),朝鲜(4),第455页;宋友惠,《尹东柱評传》,第71-72页。
    311 姜德相编,《现代史资料》(28),朝鲜(四),独立运动(二),书房,1972年,第453-455页。
    312 洪相杓《间岛独立运动秘话》,仙境出版社,1990年,第99页。
    313 宋友惠,《尹东柱評传》,第90页。
    314 桂奉瑀,《梦中之梦》(手稿本),1944年。《韩国独立运动史资料丛书》第10辑,1996年,第148-150页。
    315 朝鲜总督府,〈国境地方观察复命书〉,1915年4月。《白山学报》,第9号,1970年,第236-237页;韩国独立有功者协会编,《中国东北地区韩国独立运动史》,第72-73页。
    316 桂奉瑀,《梦中的梦》(手稿本),1944年(北愚桂奉瑀 资料集1),《韩国独立运动史资料丛书》第10辑,独立纪念馆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所,1996年,第148-150页。
    317 朴桓,《满洲地区抗日独立运动踏察记》,国学资料院,第229-230页;宋友惠,《尹东柱評传》。2004年,第60-61页。
    318 1920年2月4日,富斗一传教士所创立的恩真中学的校名是根据“以上帝的恩惠学习真理”的意思取名。教学课目以自然科学为主,并讲授圣经、英语、汉文等,学制为5年。
    319 明信女子中学的办学原则,集中表现出当时基督教学校的某些特点。第一、招收学生不分宗教信徒和非信徒,一律接受;第二、老师的大多数应该是基督教信徒;第三、除基础科目定为语文、写作和算术三门外,每周必修讲授2小时的圣经科目;第四、学校经营经费由学生交纳的学费和联合教会海外传教部送来的传教事业费来充当等。其办学目标是,一、以龙井为中心,面向全延边的女学生,实施小学6年制、中学4年制的基础教育;二、通过基督教信仰和基督教教育,使她们基本理解基督教教义;三、培养符合于当地政府教育行政机关所规定之标准的人才。四、为了学生在精神、文化、身体等各方面较好的发展,尽可能造成较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参考《中国朝鲜民族教育史料集》(1),延边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831-834页。
    320 延边民族教育研究所,《延边朝鲜民族教育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4页。
    321 沈茹秋,《延边调查实录》,民国19年(1930),第41页。
    322 朴昌昱,〈基督教在延边朝鲜民族早期反日斗争中的作用〉,《中韩文化关系研究学术研讨会論文汇编》,青岛大学韩国学中心,2000年6月21日,第89页。
    323 《朝鲜民族百年史话》(1),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25-127页。
    324 同上。
    325 朴文一,〈中国东北朝鲜民族人民的私立学校教育运动及其历史作用〉,《朝鲜民族研究》(3),第11页。
    326 姜德相,《现代史资料28》,东京:书房,1977年,第141-157页。
    327 《朝鲜民族百年史话》(1),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23-124页。
    328 朴昌昱,〈基督教在延边朝鲜民族早期反日斗争中的作用〉,《中韩文化关系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青岛大学韩国学中心,2000年6月21日,第83页。
    329 徐宏一,《圭岩 金跃渊》,第300页。
    330 高银编,〈父亲和母亲的间岛故事〉,《文益焕选集》,形成社,1986年,第268-269页。
    331 宋友惠,〈尹东柱評传》,2004年,第69页。
    332 朴文一,〈1906-1919年期间中国东北朝鲜民族人民们的私立学校教育运动与其历史作用〉,《国史馆論丛》(第15辑),1991年,第176页。
    333 朴昌昱,〈基督教在延边赣鲜民族早期反日斗争中的作用〉,《中韩文化关系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0年6月21日,第90页。
    334 延边民族教育研究所,《延边朝鲜民族教育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1页。
    335 朴昌昱,〈基督教在延边朝鲜民族早期反日斗争中的作用〉,同上书,第91-92页。
    336 延边民族教育研究所,《延边朝鲜民族教育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1页。
    337 1920年1月4日武装夺取日本“朝鲜银行龙井办事处”资金15万元的事件。其后,被日帝暴露,尹俊熙、林国正、韩相浩等人被捕,在汉城西大门监狱受绞刑殉国。参考吉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吉林朝鲜民族》,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9页。
    338 姜德相,《现代史资料28》,第374-375页。
    339 大野谦一,《朝鲜教育问题管见》,京城朝鲜教育会,1936年,第31页。
    340 《中国朝鲜民族教育史料集》(1),延边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43页。
    341 姜德相,《现代史资料》(27),朝鲜(三),独立运动(一),书房,1972年,第141-165页。
    342 延吉县17所,和龙县19所,汪清县4所。参考姜德相,《现代史资料》(27),第376页。
    343 姜德相,《现代史资料28》,朝鲜(四),独立运动(二),书房,1972年,第472-487页。
    344 朝鲜军参谋部,朝特报第3号,“间岛宗教骚乱事件关系及对方策就”,1920年1月26日;金正明编,《朝鲜独立运动》Ⅲ,东京原书房,1967年,第119页。
    345 金成俊,《三一运动之前北间岛的民族教育》,“三一运动50周年纪念论文集”,东亚日报社,1969年,第48-50页。
    346 朴文一,〈1906-1919年期间中国东北朝鲜民族人民们的私立学校教育运动与其历史作用〉,《国史馆论丛》第15辑,1991年,第175页。
    347 有关《间岛协约》的签订原因、过程、内容和结果等问题,参考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 人的政策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15-144页。
    348 朝鲜总督府、永泷间岛总领事致小村外相电,〈关于管内在住朝鲜人自治会之案〉,《清国国境关联书籍》(第3册),明治43年(1910)2月21日;东南路道档案资料,宣统2年4月,〈20-1-76〉,《有关垦民教育会资料》,延边档案馆所藏。参考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第171-172页;尹政熙,《间岛开拓史》,仁荷大学校韩国学研究所,《韩国学研究》,第3集(别集),1991年,第22页。
    349 关于“垦民教育会”的成立时间,有4个见解,即1907年8月说、1909年7月说、1909年9月说和1910年3月说等。笔者认定1910年3月说。
    350 日本外务省文书,〈局子街垦民教育会关件〉,日本明治44年(1911)2月13日驻延边日本宪兵大尉吉田的报告,《怀柔政策关系书类杂件》,MT.11259,第163-164页;尹政熙,《间岛开拓史》,仁荷大学校韩国学研究所,《韩国学研究》,第3集(别集),1991年,第22页。
    351 间岛副领事致小村外相电,〈关于局子街韩民教育会情况的报告〉,《清国国境关联书类》(第3册),明治43年(1910)4月29日。
    352 东南路道档案资料,宣统2年4月,〈20-1-76〉,《有关垦民教育会资料》“韩人教育会人员组织一览表”,延边档案馆资料。
    353 四方子(桂奉瑀),《北垦岛过去和现在》,《独立新闻》第36号,1920年1月1日报。
    354 《劝业新闻》1914年4月12日报;朴启周,〈大地的星座〉,《朴启周全集》第6集,1957年,第325页。
    355 桂奉瑀,《朝鲜历史》,第3集,第45页。
    356 朴文一,〈1906-1919年间中国东北朝鲜民族人民的私立学校教育运动及其历史作用〉,《朝鲜族研究论丛》(3),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页。
    357 东南路道档案资料,宣统2年,《东南路观察使署文件》,延边档案馆所藏。参考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2000年,第176页。
    358 《劝业新闻》1914年4月12日报;四方子(桂奉瑀),《北垦岛过去和现在》,《独立新闻》第36号,1920年1月1日报:朴启周,〈大地的星座〉,《朴启周全集》,第6集,1957年,第325页。
    359 驻朝日军宪兵司令部,《在外朝鲜人结社团体状况》,大正1年(1912)11月。转引自朴昌昱,〈再论间岛国民会〉,《龙井三一三反日运动80周年纪念文集》,1999年,第34页。
    360 金正明编,《朝鲜独立运动》(3),东京原书房,1967年,第284-286页。
    361 代表性的见解有尹炳奭,《国外韩人社会和民族运动》,一潮阁,1993年,第28-32页。
    362 东南路道,《延吉府筹各宪政》甲类161号卷,宣统二年五月九日,延边档案馆所藏。转引自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73-174页。
    363 日本外务省文书,〈局子街垦民教育会关件〉,MT.11259,明治44年(1911)2月13日,第166-169页。转引自潘炳律,《诚齐李东辉一代记》,泛友社,1998年,第89页。
    364 朝鲜总督府,附大贺龟吉间岛副领事致小村外相电,〈关于局子街韩民教育会情况的报告〉,《清国国境关联书类》(第3册),明治43年(1910)4月29日。参考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第175-176页。
    365 “劝业会”的主要领导成员有李相卨(会长)、尹海、金立、李东辉、李锺浩等人。他们与延边垦民教育会、垦民会有密切的联系。其中,尹海、金立、李东辉等人经常来往于延边和远东地区,努力进行反日民族运动。参考《独立新闻)第59号,1920年3月30日报。
    366 朴启周,《大地的星座》,《朴启周全集》第6集,1957年,第325-326页。
    367 四方子(桂奉瑀),《北间岛过去和现在》,《独立新闻》第36号,1920年1月1日报。
    368 《延吉县延吉府文集》卷28,1913年2月26日,延边档案馆所藏。延边朝鲜民族人口是1910年为10万9千多名、1911年为12万7千多名、1912年16万3千多名。参考牛丸润亮、村田懋磨共编,《最近间岛事情》,昭和2年(1927),第122页。
    369 东南路观察使署档案资料,垦民总会会长金跃渊的“报告”,1913年2月30日。吉林东南路观察使署训令第53号,中华民国2年4月1日,延边档案馆所藏。
    370 垦民会通知书,《延吉县延吉府文集》卷28,1913年5月1日,延边档案馆所藏。
    371 朴昌昱,〈再论间岛国民会〉,《龙井3.13反日运动80周年纪念文集》,1999年,第36页。
    372 《中国朝鲜民族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6-128页。
    373 姜龙范,同上书,第181-186页;金春善,《北間岛地域韓人社會形成的研究》,國民大学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第164-165页。
    374 赵东杰,〈1910年代民族教育与其评价上的问题〉,《韩国学报》,第6辑,1977年,第144页。
    375 宋敏镐,〈日本统治下的韩国抵抗文学〉,《日本统治下的文化运动史》,亚细亚问题研究所编,民众书馆,1970年,第249-252页。
    376 1913年端午节在龙井合城举行的运动会,聚集了以明东学校为首的附近4,50里范围的学生和家长,其人数达1500多名。参考玄圭焕,同上书,第434页;洪相杓,《间岛独立运动略史),韩光中学校(手稿本),1966年,第25-27页;《间岛独立运动秘话),1990年,第42页。
    377 〈报告第7号〉,中华民国2年(1913)8月30日。东南路观察使署档案资料,延边档案馆所藏。
    378 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史(21),近代》,探究堂,1978年,第130-133页。
    379 四方子(桂奉瑀),〈北间岛的过去和现在〉,《独立新闻》第36号,1920年1月1日报。参考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2000年,第186-210页;孙春日,《解放前东北朝鲜族土地关系史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0-155页。
    380 《金鼎奎日记抄》,1913年8月10日(阴7月11日),同上书,第54页;《龙渊金鼎奎日记》,中册,1994年,第497页。
    381 1914年1月7日,在延吉厅门前发生了以农务契为首的儒林势力的大规模示威和冲突事件。当时有600余名参加示威,而地方当局动员60名警察和100名军人逮捕了300名朝鲜人。参考日本外务省文书,〈朝鲜人概况〉,《Archives in the Japanes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SP.128,1916年6月30日,第15-16页。
    382 1913年吉林东南路观察使署的“排长传实善为报告书”(10月14日),“为呈明垦民会、农民会情形”(12月17日)和外交部吉林交涉署公函“交涉署函据报日本现在沿江一带组织笼络韩民抵制垦民会请将两会情形密查示由”(10月29日),延边档案馆所藏。
    383 东南路观察使署,“吉林东南路观察使署训令第77号”,“吉林东南路观察使署训令第101号”,中华民国3年3月12日、3月26日,延边档案馆所藏。
    384 参考《现代史资料》(27),朝鲜(3),第156页;《尹炳奭教授花甲纪念:韩国近代史论丛》,知识产业社,1990年,第770-771页;徐弘一、东岩共编,《间岛史新论》,1993年,第203页。
    385 延边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延边文史资料》,第5辑,(教育史料全集),延边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8页。驻朝日军宪兵司令部的1916年12月调查资料记录为1909年。《现代史资料》,(27),第152页。
    386 韩国独立有功者协会编,《中国东北地区韩国独立运动史》,第76-77页;姜硕勋(音译),〈我的母校北一中学校〉,《间岛史新论》,(上),第214-215页。
    387 吴永善是李东辉的女婿。
    388 姜硕勋(音译),〈我的母校北一中学校〉,《间岛史新论》,(上),第214-216页。
    389 朝宪机第473号,〈支那官宪学制统一关件〉,大正4年(1915)12月17日。《中国朝鲜民族教育史料集》(1),延边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19页。金春善指出,农务契和垦民会被解体后,这两个团体的部分人士共同努力,于1914年5月18日建立了“奖业会”。参考金春善,同上书,第170-171页。
    390 朴昌昱,〈再论间岛国民会〉,《龙井3.13反日运动80周年纪念文集》,1999年.第37页。
    391 东南路道曹喜林档案资料,宣统2年4月,〈20-1-76〉,《有关垦民教育会资料》,‘韩人教育会任员组织一览表’,延边档案馆所藏。
    392 朝鲜总监府,附大贺龟吉间岛副领事致小村外相电,〈关于局子街韩民教育会情况的报告〉,《清国国境关联书类》(第3册),明治43年(1910)4月29日。
    393 东南路道曹喜林档案资料,〈垦民会组织总会召集通知书〉,中华民国2年(1913)1月31日。延边档案馆所藏。
    394 李钟鼎,《间岛事情》,京城,二文堂,1926年,第57-59页。
    395 〈间岛珲春地方朝鲜人基督教关系〉,大正9年(1920)3月。金正明编,《朝鲜独立运动》Ⅲ,东京原书房,1967年,第423页。
    396 外务省警察史,“关于间岛基督教会状况”,1916年。
    397 尹炳奭,〈1910年代西北间岛韩人团体的民主运动〉,《国外韩人社会与民族运动》,一潮阁,1993年,第32-33页。
    398 〈郑载冕写给安昌浩的信〉,1914年11月25日。《岛山安昌浩资料集》第2册,第303页;〈拜领写给安昌浩的信〉,1913年11月23日。同上书,第327页;四方子(桂奉瑀),〈北垦岛的过去与现在〉,《独立新闻》第36号,1920年1月1日报;桂奉瑀,《梦中之梦》,同上书,上册,第172页。
    399 四方子(桂奉瑀),〈北垦岛的过去与现在〉,《独立新闻》第36号,1920年1月1日报;《梦中之梦》(上),第172页。
    400 同上。
    401 《新韩民报》1913年9月5日。〈朝鲜国外的一般状况〉,《新东亚》,1967年2月号,第489页。
    402 《岛山资料集》,第2册,第221页。
    403 东洋拓殖株式会社编,《间岛事情》,京城: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1918年,第881页。
    404 东洋拓殖株式会社编,《间岛事情》,京城: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1918年。
    405 《京乡新闻》,1907年5月3日报、5月21日报。
    406 《京乡新闻》,1907年5月3日报、5月21日报。
    407 朝鲜总督府,1915年4月,“国境地方视察会复命书”,《白山学报》(9),第237-240页。
    408 同上。
    409 李恩光(音译),〈天主教的历史作用和现在的天主教〉,《走向21世纪的中国朝鲜民族》,集文堂,1995年,第256-257页。
    410 同上。
    411 玄圭焕,《韩国流移民史》,语文阁,1967年,第569页。
    412 1915年8月16日,日帝总督府公布了“布教规则”(总督府令第83号),只认定基督教、神道和佛教三宗教,而其他宗教都排除在外。《朝鲜总督府官报》,1915年8月16日,第66-67页。
    413 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史(21),近代》,探究堂,1978年,第210-216页。
    414 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史21,近代》,汉城,探究堂,1978年,第210-216页。
    415 千敬化,《韩国人民族教育运动史研究》,白山出版社,1994年,第191页。
    416 玄圭焕,《韩国流移民史》,语文阁,1967年,第519页。
    417 东洋拓殖株式会社编,《间岛事情》,京城: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1918年;玄圭焕,《韩国流移民史》,语文阁,1967年,第438、440、482页。
    418 笑来先生纪念事业会刊,〈建元的第一年〉,《笑来的哲学和思想》(1),1983年,第88页。
    419 李光錄,《吉林朝鲜族》,延边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2页。
    420 “大共和无国主义”也称为“济世主义”。主张推翻现实社会的一切不平等制度,建设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的自由平等的人道主义的理想社会制度。参考李光錄,同上书,第262页。
    421 崔泰浩,〈论金笑来的反日思想和反目活动〉,《朝鲜学研究》,第3集,1990年,第207-211页。
    422 同上。
    423 玄圭焕,《韩国流移民史》,语文阁,1967年,第479-485页。
    424 四方子(桂奉瑀),〈北垦岛过去和现在〉,《独立新闻》(上卷)第36号,1920年1月1日报。
    425 李万烈,〈韩末基督教人的民族意识形成过程〉,《韩国史论》,1973年,第403页。
    426 朴昌昱,〈基督教在延边朝鲜民族早期反日斗争中的作用〉《中韩文化关系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青岛大学韩国学中心,2000年6月21日,第89页。
    427 徐宏一,〈北垦岛基督教人的民族运动研究〉,《神学思想》(32),1981年,第125-126页。
    428 徐宏一,〈北间岛基督教民族运动家郑载冕〉,《韩国基督教史研究》(15),1987年,第47页。
    429 朴昌昱,〈基督教在延边朝鲜民族早期反日斗争中的作用〉,同上书,第87-88页。
    430 〈间岛及珲春地方在住朝鲜人和耶稣教的关系〉,大正9年(1920)3月。金正明编,《朝鲜独立运动》Ⅲ,1967年,第419-420页。
    431 桂奉瑀,《梦中之梦》(手稿本),1944年,(北愚桂奉瑀资料集)(1),《韩国独立运动史资料丛书》第10辑,独立纪念馆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所,1996年,第147、157页。
    432 洪相杓,《间岛独立运动略史》,韩光中学校(手稿本),1966年。
    433 朴昌昱,〈龙井的明东-中国朝鲜族近代文化的发祥地〉,《一松亭》第5期,2002年,第234页。
    434 朴昌昱,〈基督教在延边朝鲜民族早期反日斗争中的作用〉,同上书,第85页。
    435 四方子(桂奉瑀),《北垦岛过去和现在》,《独立新闻》第36号,1920年1月1日报。
    436 朝鲜总督府,“关于间岛地方基督教会状况”,外务省警察史,1916年。
    437 《东亚日报》,1920年7月30日报。
    438 徐宏一,〈北间岛基督教人的民族运动研究〉,同上书,第463-471页。
    439 〈咸镜老会〉第1回会议记录(1917年)。
    440 《每日申报》,1919年6月17日报。国史编纂委员会编,《日帝侵略下韩国三十六年史》(4),1969年,第981-984页。
    441 朴昌昱,〈基督教在延边朝鲜民族早期反日斗争中的作用〉,同上书,第82-83页。
    442 参考《东亚日报》,“北垦岛青年会集会事项与其集会的题目”。
    443 朝鲜总督府,《朝鲜总督府统计年报》,1912年,第668-669页;韩国学部,《韩国教育现状》,1910年,第124-125页。
    444 Samuel Moffett,The Christians of Korea,New York;Friendship Press,1962年,第67页。
    445 卢致俊(音译),《日帝统治下韩国基督教民族运动研究》,韩国基督教历史研究所,1993年,第72页。
    446 文在麟,〈基督教与民族运动〉,《间岛史新论》,1993年,第84页。
    447 金承泰,〈韩末加拿大长老会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与日帝的矛盾〉,《韩国基督教和历史》,第12号,韩国基督教历史研究所,2000年2月。
    448 白民承(音译)编,《具有悠久历史的海兰江畔》,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7页。
    449 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苦兰出版社,1995年,第314页。
    450 1912年‘长老教朝鲜老会’把全朝鲜教会划分为7个老会,‘咸镜道代理会’也升格为‘咸镜道老会’,中国延边的长老教也被编入于此。
    451 白民承(音译)编,《具有悠久历史的海兰江畔》,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7页。
    452 同上书,第82页。
    453 宋友惠,《尹东柱評传》,圖書出版,2004年,第68页。
    454 延边民族教育研究所,《延边朝鲜族教育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4页。
    455 朝鲜军参谋部,“朝特报第78号”,1919年11月27日。金正明,“朝鲜独立运动Ⅲ”,日本原书房,第99页。
    456 “延边文史资料”(第8集:宗教史料全集),第119页。
    457 尹炳奭编,“诚斋李东辉全书”,同上书,第308页。
    458 “延边文史资料”(第8集:宗教史料全集),第119页。
    459 崔洪彬,〈二十世纪初中国北方地区的反日民族独立运动〉,《间岛史新论》,1993年,第305页。
    460 朴敏泳,《大韩帝国时期义兵研究》,1998年,第277-282页。
    461 ‘朝宪机第730号’,〈惠山对岸关件〉,大正元年5月31日(1911)。
    462 吴世昌,〈满洲韩国独立军的编成与活动〉,《独立运动史的诸问题》,泛友社,1992年,第134-135页。
    463〈间岛朝人炮手营组织关件〉,《倭政文书》(32),清国国境关联事件、朝鲜总督府外事局,大正2年(1913)7月15日。
    464 蔡根植,《武装独立运动秘史》,大韩民国公报处,1949年,第78页。
    465 李永一,〈李东辉诚齐先生〉,《韩国学研究》(5),仁荷大学校韩国学研究所,1993年,第199页;潘炳津,〈李东辉与韩末民族运动〉,《韩国史研究》(87),韩国史研究会,1994年,第185-186页:这一‘光复团’后来发展为‘铁血光复团’。
    466 金元龙,《在美韩人五十年史》,Readley Calif.U.S.A.,1958年,第286页。转引自尹炳奭,《独立军史》,第45页。
    467 日本公使馆记录,〈安重根及关于合并的书类〉(5),1909年。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所藏。
    468 吴世昌,〈满洲韩国独立军的编成与活动〉,尹炳奭、朴成寿、赵恒来等,《独立运动史的诸问题》,泛友社,1992年,第138页。
    469 尹炳奭,《独立军史》,知识产业社,1990年,第29页。
    470 桂奉瑀,《梦中之梦》(上),北愚桂奉瑀资料集(1),《韩国独立运动史资料丛书》第10辑,1996年,第173页。
    471 四方子(桂奉瑀),〈俄领实记〉,《独立新闻》(上海版)第50号,大韩民国2年(1920)3月4日报;潘炳律,《诚齐李东辉一代记》,第111页。
    472 《独立新闻》(上海版)第50号,大韩民国2年(1920)3月30日报;韩国独立有功者协会编,《中国东北地区韩国独立运动史》,第74-75页:《延边文史资料》,第5辑,第169页:尹炳奭,〈西间岛白西农庄与大韩光复军政府〉,《韩国学研究》(3),1991年,第103-111页。
    473 金正明编,《朝鲜独立运动》Ⅲ,“间岛珲春地方在住朝鲜人与耶稣教关系”大正9年3月(1920),东京原书房,1967年,第426页。
    474 同上书,“耶稣教信徒的谋议”,大正9年3月(1920),第428页。
    475 同上书,“间岛方面基督教的衰退”,大正9年3月(1920),第427页。
    476 四方子(桂奉瑀)编,〈北垦岛的过去与现在〉,《独立新闻》(上卷),1920年1月1日报。
    477 潘炳律,《诚齐李东辉一代记》,泛友社,1998年,第126页。
    478 四方子(桂奉瑀),〈金亚历山大传〉,《独立新闻》,1920年4月20日。
    479 韩国独立有攻者协会编,《中国东北地区韩国独立运动史》,第76-77页;姜锡勋,〈我上过的北一中学校〉,《间岛史新论》,上册,第214-215页。
    480 桂奉瑀,《梦中之梦》(上卷),第173-176页;李永一,〈李东辉诚齐先生〉,《韩国学研究》,第5辑,仁荷大学校韩国学研究所,1993年7月,第40-44页。
    481 金正明编,《朝鲜独立运动》Ⅲ,“间岛方面基督教的衰退”,大正9年3月(1920),第428页。
    482 1919年朝鲜“三·一运动”时,基督教与天道教作了主导作用。33名‘民族代表’中16人是基督教人,教会及基督教学校起到了先锋队的作用。参考韩国基督教历史研究所,《韩国基督教历史》Ⅱ,基督教文社,1990年,第23-41页。
    483 加拿大长老会传教士富斗一(Dr.Foote D.D),徐高道(Mr.Scott),闵山海(Dr.Stanly Martin M.D)等人反对日帝的对朝侵略,秘密地鼓励和支持过朝鲜人耶稣教信徒们的反日独立运动。参考韩国独立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独立运动史》第3册,三·一运动史(下),第695页。
    484 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和平而提出的和平原则叫做“和平原则十四条(Fourteen Points)”。在十四个条款中关于弱小国家独立事项的条款为;第五款:公平合理地解决殖民地问题;第7款:恢复保加利亚主权;第10款:解决澳大利亚、匈牙利帝国内的诸民族问题;第11款:保障巴尔干帝国的民族独立;第12款:土耳其帝国内的诸民族自治;第13款:重建波兰;第14款:创建国际联盟等。参考DAUM百科词典。
    485 姜德相编,《现代史资料》(27),第9页;国民会布告文第2号。
    486 〈咸北老会〉第三次会议纪录(1919),第6-8页。
    487 韩国教会史学会编,《朝鲜耶稣教长老会史记》(下),1968年,第337页。
    488 同上。
    489 《韩国独立运动》Ⅲ,“外人传教士关于韩族独立示威运动的言动”(1919年3月13日),第429页。
    490 “龙井村示威运动前后的言动”,(1919年3月13日)。同上书,第430页。
    491 1919年3月13日朝鲜报第2号,“关于间岛方面韩族独立运动的起因及情势经过”,第83页。
    492 姜德相编,《现代史资料》(27),第104-105页。
    493 同上。
    494 姜德相编,《现代史资料》(26),1967年,第82-86页;国会图书馆,《韩国民族运动史史料:三·一运动编》,1979年,第28页。
    495 姜德相编,《现代史资料》(27),第205页。尹海和高昌一历经艰辛,到达巴黎时已是‘巴黎和会’结 束后的9月26日。参考国会图书馆,《韩国民族运动史史料:三·一运动编》,1979年,第108页。
    496 姜德相编,《现代史资料》(26),朝鲜报第2号,“秘密集合事项”,第84-85页。
    497 姜德相编,《现代史资料》(27),第82页。
    498 参考朝鲜总督府,〈朝鲜国外的朝鲜人一般状况〉,第489页;潘炳律,《诚齐李东辉一代记》,泛友社,1998年,第78-79页、162页。
    499 金哲洙,《延边抗日史迹地研究》,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500 洪相杓,《间岛独立运动略史》,韩光中学校(手稿本),1965年,第31页。
    501 金正明编,《韩国独立运动史》Ⅲ,第430页。
    502 朝鲜军参谋部朝特报,密受第102号,其744第53号,“间岛鲜人学生及青年的独立运动”,大正8年(1919年3月13日。
    503 同上。
    504 姜德相编,《现代史资料》(26),第87页。
    505 同上。
    506 洪相杓,《间岛独立运动略史》,韩光中学校(手稿本),1965年,第31-37页;四方子,《北垦岛的过去与现在》,《独立新闻》,1920年1月10日报。
    507 金正明编,《韩国独立运动史》Ⅲ,第430页。
    508 朝鲜总督府警务局,《国外韩人的独立运动研究》,机密第968号,1919年4月26日: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独立运动史》(3),第584页。
    509 四方子在《北垦岛的过去与现在》中说是3万名群众参加。但日帝在朝特报第4号说是6千多名群众参加。《现代史资料》(26),第88页。
    510 独立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独立运动史》Ⅲ,第699页。
    511 洪相杓,《间岛独立运动略史》,韩光中学校(手稿本),1965年,第34页。
    512 〈外务省警察史〉,第20册,(4),间岛,1919年3月28日间岛总领事馆总领事铃木向内田外务大臣做的“关于排日朝鲜人独立示威的文件”的报告摘要。外务省外交史料馆藏,日本不二出版社,1998年,第23-24页。
    513 同上。
    514 示威群众死亡19名,负伤46名。从死亡者身上取出的子弹里没有一颗是中国军警持有的长枪子弹,全都是日本子弹。参考洪相杓,《间岛独立运动秘话》,1990年,第54页。
    515 〈外务省警察史〉,第20册,(4),间岛,1919年3月28日间岛总领事馆总领事铃木向内田外务大臣做的“关于排日朝鲜人独立示威的文件”的报告摘要。外务省外交史料馆藏,日本不二出版社,1998年,第23-24页。
    516 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独立运动史》Ⅲ,探究堂,1970年,第145-146页。
    517 《国外日报》第23报,《现代史资料》(26),第109-111页。
    518 潘炳律,《诚齐李东辉一代记》,第161-165页。
    519 姜德相编,《现代史资料》(27),第172页。
    520 朝宪机第173号,〈独立运动关件〉,《国外日报》第21报,大正8年(1919)4月4日。
    521 朝宪机第173号,〈独立运动关件〉,《国外日报》第21报,大正8年(1919)4月4日。
    522 机密第3327号,〈独立运动关件〉,《国外日报》第79报,大正8年(1919)5月30日;机密第3588号,〈独立运动关件〉,《国外日报》第82报,大正8年(1919)6月4日。
    523 朝鲜总督府警务局,《间岛于不逞鲜人团状况》第二,《间岛于不逞鲜人团组织》,大正9年(1920)10月28日;吴世昌,〈在满韩国独立军的编成与活动〉,《韩国独立运动史诸问题—金昌洙教授花甲纪念史学论丛》,泛友社,1992年,第140-141页。
    524 骚密第4150号,〈独立运动关件〉,(《国外日报》第88报),大正8年(1919)6月16日。
    525 朝鲜总督府警务局,《间岛于不逞鲜人团状况》第一,序论,大正9年10月(1920)。
    526 朝鲜总督府警务局,《间岛于不逞鲜人团状况》,大正9年(1920)10月28日,(高警34318),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独立运动史》(3),探究堂,1967年,第629页。
    527 同上。
    528 国外情报机密第1927号。金正明编,同上书,第49页。
    529 韩国民族运动研究所,〈洪范图将军〉,《大韩民国独立运动功勋史》,1971年,第1040-1041页。
    530 朝宪机第157号,〈独立运动关件〉,《国外日报》第12报,大正8年(1919)3月27日。
    531 朝宪机第141号,〈独立运动关件〉,《国外日报》第2报,大正8年3月16日。
    532 朝宪机第180号,〈独立运动关工件〉,《国外日报》第27报,大正8年4月10日。
    533 机密第971号,〈独立运动关件〉,《国外日报》第52报,大正8年4月26日。
    534 机密第1216号,〈独立运动关件〉,《国外日报》第56报,大正8年4月29日。
    535 机密第3266号,〈独立运动关件〉,《国外日报》第78报,大正8年5月29日。
    536 机密第4222号,〈独立运动关件〉,《国外日报》第89报),大正8年6月17日。
    537 机密第4150号,〈独立运动关件〉,《国外日报》第88),大正8年6月16日。
    538 “间岛于不逞鲜人团状况”第二,“间岛于不逞鲜人团组织”。朝鲜总督府警务局,大正9年(1920)10月28日。
    539 《独立新闻》,大韩民国2年(1920)2月17日报。
    540 〈独力军胜捷〉,《独立新闻》第47号,1920年2月17日报。
    541 〈对岸不逞鲜人江岸侵入情况一览表〉。《现代史资料》(27),第647-648页。
    542 《东亚日报》,1923年10月25日、12月21日报。
    543 《东亚日报》,1920年12月25日报:参考尹炳奭,〈凤梧洞大捷〉,《独立军史》,知识产业社,1990年,第135-157页。
    544 〈间岛地方不逞鲜人巢讨计划〉,《间岛出兵史》(下)。金正柱编,《朝鲜统治史料》第2卷,东京,韩国史料研究所,1970年,第161-172页。
    545 〈马贼首领长江好行动〉,《现代史资料》(28),第141-142页;〈珲春事件〉,《韩国独立运动史》,爱国同志援护会,1956年,第311-312页。
    546 参考《间岛史新论》,第423-503页;慎镛厦,〈独立军青山里独立战争研究〉,《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乙酉文化史,1985年,第390-514页;宋友惠,〈青山里战斗与洪范图将军〉,《新东亚》,1984年8月号,第446-464页;尹炳奭,〈青山里大捷〉,《独立军史》,知识产业社,1990年,第158-203页等。
    547 1980年之后,中国历史学界关于‘国民会’的研究成果颇多,其中,朴昌昱先生的论文《论国民会》(1995年)和《再论间岛国民会》(1999年)是代表性成果。
    548 参考金正明编,《朝鲜独立运动》Ⅱ,1967年,第132页;姜德相编,《现代史资料》(27),朝鲜(三),独立运动(一),书房,1970年,第79-102页等资料制作。
    549 “朝特报第2号”,《现代史资料》(26),第84-85页。
    550 四方子,《北间岛的过去与现在》2,《独立新闻》第36号,1920年1月10日字。
    551 独立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独立运动史》第3册,3.1运动史(下),第697页。
    552 《中央日报》,1972年11月6日报。参考朴昌昱,〈再论间岛国民会〉,同上书,第46-49页。
    553 《独立新闻》,1920年1月10日报。
    554 ‘间岛方面的不逞鲜人团的组织及役员调查表’,大正10年4月。《北间岛地域独立军名单表》,海外韩国独立运动史料(ⅩⅩ),中国编(5),国家报勋处,1997年,第9-10页。
    555 《外务省警察署》,第20册,1998年,第243页;金正明编,《朝鲜独立运动》Ⅲ,第111页。
    556 《间岛于不逞鲜人团状况》第二,间岛于不逞鲜人团组织,朝鲜总督府警务局,大正9年10月28日。
    557 朴昌昱,〈再论间岛国民会〉,同上书,第52页。
    558 同上,第59-60页。
    559 金正明编,《朝鲜独立运动》Ⅱ,第175,715页。
    560 洪相杓,《间岛独立运动小史》,第48、70页。
    561 李智泽,〈明东的韩人团体〉,《中央日报》,1972年10月28日报。
    562 李智泽,〈铁血光复团〉,《中央日报》,1972年11月4日报。
    563 《基督申报》,1920年9月22日报。
    564 金正明编,《朝鲜独立运动》Ⅱ,第803-804页。
    565 同上,第805页。
    566 《现代视资料》(27),第195-196页。
    567 朴昌昱,〈再论间岛国民会〉,同上书,第53-54页。
    568 朴昌昱,〈马晋义士与其两个儿子〉,《间岛史新论》,第232页。
    569 《现代史资料》(28),第589-591页。
    570 朴昌昱,〈再论间岛国民会〉,同上书,第55页。
    571 朴昌昱,〈马晋义士与其两个儿子〉,《间岛史新论》,第232-233页。
    572 《延吉道尹公署文献》,延吉驻扎陆军第2混成旅步兵第1团孟富德和延吉道尹公署张世传公布的《丁字第707号训令》,1920年4月。
    573 《现代史资料》(28),朝鲜总督府高警第343号,第76页。
    574 洪相杓,《间岛独立运动秘话》,1990年,第92页。
    575 同上书,第73页。
    576 “珲春韩民会”是1919年4月,以珲春县的长老教派为主所组织的。长老教的反日人士李明淳任会长。“珲春韩民会”设置军事部和武装部队。第一任军事部长是黄丙吉,武装力量有3个中队、1个宪兵队和1个警护队,有共250名。宋友惠,〈关于北间岛大韩国民会组织形态的研究〉,《韩国民族运动史研究》Ⅰ,韩民族独立运动史研究会,1986年,第129-131页。
    577 宋友惠,〈关于北间岛大韩国民会组织形态的研究〉,《韩国民族运动史研究》Ⅰ,第129-131页。
    578 姜德相编,《现代史资料》(27),第91、98页。
    579 同上,第141页。
    580 蔡根植,《武装独立运动秘史》,大韩民国公报处,1949年,第71-72页。
    581 〈国民会军制令〉,国民第73号,军务机关组织1件,大韩民国2年5月28日。姜德相编,《现代史资料》(27),第80-81页、第367-374页。
    582 姜德相编,同上书(27),第322-323页。
    583 金正明编《朝鲜独立运动》Ⅱ,第238页。
    584 姜德相编,《现代史资料》(28),第366页。
    585 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独立运动史》Ⅲ,探究堂,1970年,第614页。
    586 尹善子,〈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宗教的关系〉,独立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独立运动史资料集》(17),2001年,第271页。
    587 朴昌昱,〈论国民会〉,《间岛史新论》,第249-267页;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编:《国史观论丛》第15集,第199-218页:延边大学民族研究所编,《朝鲜族研究论丛》,第3集,第91-100页。
    588 洪相杓,《间岛独立运动秘话》,1990年,第80页。
    589 日本外务省·陆海军省编《日本的韩国侵略史料丛书》(29),韩国出版文化院,1990年,第561-562页;崔峰龙,〈对在满朝鲜人反日民族独立运动中宗教的历史地位-1910~1920年代为中心〉,《韩民族独立运动史论丛》,水村朴永锡教授花甲纪念论丛刊行委员会,1992年,第226页。
    590 朴昌昱,〈基督教在延边朝鲜族早期反日斗争中的作用〉,同上书,第95-96页。
    591 东洋拓殖株式会社编,〈间岛事情〉,京城: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1918年;玄圭焕,同上书,(上),第517-518页。
    592“间岛才宗教骚扰事件关系及对方策就”,金正明编,同上书,第116-121页;1920年1月26日,朝特报,第3号。
    593 尹善子,〈日帝统治下朝鲜天主教会的宣教政策〉,《北岳论丛》,1996年,第14、51页。
    594 〈闵德孝(MUTEL)文书〉1916年-1986年:崔奭祐,〈韩国宗教运动史-天主教〉,《韩国现代文化史大系》V,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1980年,第230页。
    595 C-R-Seoul,1921年:〈闵德孝(MUTEL)文件〉,龙井本堂的年末报告书,考可理神父在间岛写给闵德孝主教的信,1921年。
    596 赵珧,〈日帝统治下武装独立斗争与朝鲜天主教会〉,《教会与历史》,(236),1995年,第156-157页。
    597 尹善子,《日帝的宗教政策与天主教会》,景仁文化社,2001年。
    598 尹善子《日帝的宗教政策与天主教会》,景仁文化社,2001年,第181-183页。
    599 洪相杓,《间岛独立运动秘话》,1990年,第4、44页。
    600 驻上海日本总领事馆警察部,〈民国二年末现在各地散在团体内容〉,第157页。
    601 “间岛地方不逞鲜人团东道军政署同督军部及东道派遣部等行动件”,1920年7月26日。姜德相,同上书(27),第361页,
    602 姜德相,同上书(28),第385页。
    603 蔡根植,《武装独立运动秘史》,大韩民国公报处,1949年,第78页。
    604 独立运动史编纂委员会,〈北路军政署的成立〉,《独立运动史》(5),独立军战争史(上),1973年,第363-364页。
    605 蔡根植,《武装独立运动秘史》,大韩民国公报处,1949年,第78-79页;金正明编,〈大韩军政署司令部日志送付件〉,《朝鲜独立运动》Ⅲ,1968年,第967-978页。
    606 李铉浣编,《近代民族意识的脉络》,亚细亚文化社,1979年,第173-176页。
    607 国史编纂委员会,〈新文化运动〉,同上书,第218-223页。
    608 吉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吉林朝鲜族》,延边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79-681页。
    609 国史编纂委员会,〈新文化运动〉,同上书,第218-223页。
    610 延边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延边文史资料》(第8辑)(宗教史料全集),延边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9-38页。
    611 延边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延边文史资料》(第8辑),1997年,第29-38页。
    612 同上书,第673-674页。
    613 吉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吉林朝鲜族》,延边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74、685页。
    614 朴桓,《满洲地区抗日独立运动踏查记》,国学资料院,2001年,第150页。
    615 李光禄,〈延边朝鲜族宗教概况〉,《朝鲜族研究论丛》(1),延边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62页。
    616 赵成润(音译),〈日帝统治下的新兴宗教与独立运动—以满洲地方元宗为中心〉,《韩国的宗教与社会变动》,韩国社会史研究会,1987年,第84-96页。
    617 金承泰,〈宗教界的抗日独立运动〉,《韩国的宗教与社会变动》,第3-4页。
    618 同上。
    619 金正明编,《朝鲜独立运动》Ⅲ,第24页。
    620 “关于图们江方面独立运动的文件”,金正明编,《朝鲜独立运动》Ⅱ,第771页;Ⅲ,第20、33页。
    621 金正明编,《朝鲜独立运动》Ⅲ,第24页。
    622 同上书,第290-291页。
    623 同上书,第54页。
    624 同上书,第62-63页。
    625 金正明编,《朝鲜独立运动》Ⅲ,第64页。
    626 同上书,第96页。
    627 慎镛厦,〈大韩新民团独立运动的研究〉,《东洋学》(18),檀大东洋学研究所,1988年,第222-225页。
    628 洪相杓,同上书,第44页。
    629 慎镛厦,〈大韩新民团独立运动的研究〉,《东洋学》18,檀大东洋学研究所,1988年,第231-232页。
    630 金正明编,《朝鲜独立运动》Ⅲ,第224页。
    631 日帝军警情报记录,姜德相编,《现代史资料》(26),第209页。
    632 李康勋,《民族独立运动与我》,第三企划,1994年,第71页。
    633 日帝军警情报记录,大正9年(1920)2月14日,局外情报,第29407号。
    634 〈间岛老会〉第1、2次会议纪录,第3页。
    635 徐宏一,〈北间岛基督教人的民族运动研究〉,同上书,第470页。
    636 〈在间岛的不逞鲜人团的状况〉,大正8年5月21日(1919),国外情报机密第2764号。
    637 朝鲜军参谋部朝特报大正8年,朝参密第648号(1919年6月14日)“关于朝鲜骚扰的情报”第22号。
    638 驻朝日军参谋部,朝特报,大正8年,朝参密第648号(1919年6月14日);“间岛地方情报概要”,大正10年3月12日,高警第1469号。
    639 《现代史资料》(27),第115页:日帝军警情报记录,国外情报,“间岛国民会派军资金募集”,大正9年1月7日(1920),高警第147号。
    640 姜渭祚,《日本统治下韩国的宗教和政治》,基督教书会,1977年,第29页。
    641 朝鲜总督府,《朝鲜统治基督教》,第15页。
    642 姜东镇,《日帝的韩国侵略政策史》,韩吉社,1980年,第71-111页。
    643 同上书,第95-96页。
    644 尹善子,同上书,第91页。
    645 孤舟(李光洙),〈今日朝鲜耶稣教会的缺点〉,《青春》,1917年1月号,第76-82页。
    646 孤舟(李光洙),〈促进朝鲜基督教的觉醒〉,《东亚日报》1923年5月19日报。
    647 姜明淑,〈1920年代初对韩国改新教的一个社会的批判〉,《韩国基督教和历史》第5号,1996年,第54-61页。
    648 同上。
    649 金权正(音译),〈1920-30年代基督教人的社会主义认识〉,《韩国基督教与历史》第5号,1996年9月,第81页。
    650 同上,第82-83页。
    651 “咸镜老会”第四次会议记录(1919),第6-9页。
    652 车载明编,〈朝鲜耶稣教长老会史记〉(下)。
    653 姜德相,《现代史资料》(28),朝鲜(四),独立运动(二),书房,1972年,第472-487页。
    654 “咸镜老会”第七届会议录(1920),第12页;“各区域报告书”,〈朝鲜耶稣长老会史记〉(下),整理第354页。
    655 沈茹秋,“延边调查实录”,民国19年(1930),第64页。
    656 日帝的调查资料为24名,《独立新闻》通信员的调查资料为75名(〈倭奴的残忍〉《独立新闻》第94号,1921年2月17日报),龙井加拿大长老教所属的济昌医院院长的1920年10月31日见闻记录为36名。(〈獐岩洞扫荡详报〉〈獐岩洞附近的讨伐情况〉,《现代史资料》(28),第455-461页;蔡根植,同上书,第89-91页;朴昌昱,〈基督教在延边朝鲜族早期反日斗争中的作用〉,同上书,第95-96页。
    657 青山里大拉子沟住民是19户、72名,白云坪是12户、39名,他们大都是从和龙县救世洞移居而来的贫民,都信仰基督教。
    658 朴昌昱,〈基督教在延边朝鲜族早期反日斗争中的作用〉,同上书,第95-96页。
    659 〈西间岛同胞的惨状学报〉,〈间岛惨状后报〉,《独立新闻》,第87号、第92号。
    660 徐宏一、金在洪,《圭岩金跃渊先生》,第237-242页;金井昌德(新京中央教会牧师),《半岛基督教和满洲朝鲜基督教史》,1943年,第601-608页;在满日本大使馆,《在满宗教概况》,昭和15年,第369页。
    661 蔡贤锡(音译),〈满洲地区的韩国人教会史〉,《韩国基督教和历史》(3),1994年12月,第78页;在满日本大使馆,《在满宗教概况》,昭和15年,第369页;〈总会录〉第10次会议记录,第94页。
    662 朝鲜总督府资料,咸镜道知事中野太三郎,〈在满不逞鲜人团体的趣向和对策管见〉,《齐藤文书》,第三,大正13年2月。
    663 宋友惠,《尹东柱评传》,2004年,第204页。
    664 文益焕,〈天、风、星的诗人尹东柱〉,《月刊中央》,1976年4月,第321页。光明学校的一切科目都用日语讲课,这所学校出身者绝大多数成为亲日派,就任了韩国的1共和国、3共和国的要职。参考徐炳旭,〈朴正熙的满军人脉〉,《月刊朝鲜》,1986年8月,第406页。
    665 在满日本大使馆,《在满宗教概况》,昭和15年(1940),第411-418页。
    666 李浩云,《他的国家和他的人生》,大田监理教神学大学,1965年,第58页。
    667 《韩国基督教历史》Ⅱ,第124页。
    668 〈南北满洲教会统计〉,《耶稣教美监理会朝鲜年会录》,1923年,第67页。
    669 《南监理教会西北利亚宣教处朝鲜人教会事业部第五会年会会录》,1925年,第3页。
    670 《在满宗教人现况》,第409-420页。
    671 《朝鲜耶稣教长老会总会会录》,1922年,第110-111页。
    672 〈间岛老会报告〉,《朝鲜耶稣教长老会总会》第11次会议纪录,(122),第150-151页。
    673 同上文,第12回会录,1623年,第112页。
    674 敦化县文件馆,第3844号案卷,1923年12月6日,行字第8号:金泰国,〈国民会军事部和赤旗团的活动〉,《间岛史新论》,第48页。
    675 李康勋,《民族解放运动和我》,第76页。
    676 金春善,《“北间岛”地域韩人社会的形成研究》,国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第269-271页。
    677 黄珉湖,《满洲地域韩人社会的动向和民族运动》,2005年,第292页。
    678 李洪宗,〈走过艰难曲折的道路—东兴中学校〉,《延边文史资料集》(6),第4-6页。
    679 朴昌昱,〈朝鲜革命军和辽宁民众抗日自卫军的联合作战〉,《韩民族独立运动史论丛》,朴永锡教授花甲纪年论丛刊行委员会,探究堂,1992年;黄龙国,〈论朝鲜革命军的历史〉,《国史馆论丛》(15),1990年;金俊烨·金昌顺,《韩国共产主义运动史》(4),清溪研究所,1988年;林京锡,《韩国社会主义的起源》,历史批评社,1993年6月;辛珠柏,《满洲地域韩人的民族运动史(1920-1945)》,亚细亚文化史,1999年;黄珉湖,《满洲地域韩人社会的动向和民族运动》,新书院出版,2005年。
    680 〈间岛地方及同接壤地于共产主义运动状况〉,〈朝鲜共产党关系杂件〉,高丽书林,第198页。金世敏,〈东满的政变和在满同胞生活的曙光〉,《彗星》第1辑1号,1931年10月,第86-87页。
    681 朝鲜总督府,《朝鲜治安状况》(其二,国外),第441页。李庭植等,《朝鲜共产主义运动史》(1),清溪研究所,1986年,第199页。
    682 朝鲜特报第17号,“间岛方面鲜人赤化运动现世”,1922年5月23日。金正明编,同上书,第225-242页。
    683 林京锡,〈192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朝鲜人共青团组织〉,《李公范教授停年退任纪年论丛》,知识产业社,1993年,第690-691页。
    684 村田阳一,〈东洋诸民族〉,《资料集》(1),大月书店,1981年,第308-315页:辛珠柏,《满洲地域韩人的民族运动史(1920-1945)》,亚细亚文化史,1999年,第65页。53名朝鲜人参加了会议。
    685 黄珉湖,《在满韩人社会和民族运动》,国学资料院,1998年。
    686 宋友惠,《尹东柱评传》,同上书,第92-95页。
    687 辛珠柏,《满洲地域韩人的民族运动史(1920-1945)》,第63-67页。
    688 金正明编,《朝鲜独立运动》(5),东京:原书房,1968年,第227页。
    689 金俊烨、金昌顺,《韩国共产主义运动史》(2),清溪研究所,1986年,第118页。
    690 裴成龙,〈反宗教运动的意义〉,《开辟》,1925年11月,第58-59页。
    691 金俊烨、金昌顺,《韩国共产主义运动史》(2),第441页。
    692 京高秘第1692号,〈全朝鲜民众运动者大会禁止文件〉,《情报缀》第1册,别纸第2号,1925年4月21日。
    693 李强,〈朝鲜青年运动的事迹考察〉(下),《现代评论》,1927年11月号,第21页。转引自金权正(音译), 〈1920年代后期基督教势力的反基督教运动对应和民族运动的开展〉,《韩国基督教和历史》第14号,2001年2月,第83页。
    694 郑判龙,《世界中的我们民族》,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250页。
    695 金权政,〈1920~30年代基督教人的社会主义认识〉,《韩国基督教与歷史》第5号,1996年9月,第84页。
    696 姜明淑,〈1920年代中国反基督教运动与殖民地朝鲜的社会主义运动〉,《韩国基督教和历史》第8号,1998年3月,第170-171页。
    697 郑判龙,〈世界中的我们民族〉,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250页。
    698 《延边文史资料》,第8集(宗教史料全集),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7-98页。
    699 全光和编,〈岁月中的龙井〉,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7-98页。
    700 吉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吉林朝鲜族》,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1页。
    701 金承台,同上书,第236页。
    702 姜德相、梶村秀树编,〈间岛地方共产党暴动报告〉,《现代史资料》(29),书房,1977年,第601页。
    703 金井昌德,〈半岛基督教和满洲朝鲜基督教史〉,《半岛史话和乐土满洲》,1943年,第601-608页。
    704 李康勋,《民族解放运动和我》,第80页。
    705 金日成,《金日成回忆录,与世纪同行》第1集,朝鲜平壤外文出版社,1992年,第326页。
    706 吉林省政府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吉林朝鲜族》,延边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31页。
    707 全光河编著,《岁月中的龙井》,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8页。
    708 朴昌昱,〈马晋义士与他的两个儿子〉,《间岛史新论》,第234-235页。
    709 同上。
    710 李德周,“韩国基督教人的改宗故事”,汉城:展望社,1990年,第191页。
    711 朝鲜总督府警务局,《大正11年朝鲜治安状况》(2),高丽书林,1989年,第79-80页。
    712 同朝鲜总督府警务局,《大正11年朝鲜治安状况》2,高丽书林,1989年,第192页。
    713 金权正(音译),〈1920-30年代基督教人的社会主义认识〉,同上书,第78-80页。
    714 尹炳奭编,《诚齐李东辉全书》(上),韩国独立馆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所,1998年,第3-4页。
    715 同上。
    716 金圭冕,“老兵金圭冕备忘录”,1963年,第14-116页。尹炳奭编,《诚齐李东辉全书》(下),第236-238页。
    717 朴昌昱,〈马晋义士与其两个儿子〉,《间岛史新论》,第234页。
    718 参考金弘一,〈自由市事变前后〉,《思想界》,1965年,第219-220页;洪思重,《韩国知性的故乡》,探究堂,1966年;韩奎武,〈李东辉和基督教社会主义〉,《日帝统治下韩国基督教和社会主义》,韩国基督教历史研究所,1992年。
    719 李大伟,〈社会主义和基督教思想〉,《青年》第3辑第5号,1923年,第9页。
    1、吴禄贞,〈延吉厅建设之沿革〉,《延吉边务报告》,奉天学务公所,1907年。
    2、东南路观察使署,〈商埠局翻译员李同春的报告〉,中华民国2年(1913)11月13日。
    3、垦民会建立“请愿书”,《延吉县延吉府文集》卷28,1913年2月26日,延边档案馆所藏。
    4、《延吉县公署(政府)行政案》(1910-1931),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馆.
    5、东南路档案数据,宣统2年4月,〈20-176〉,《有关垦民教育会资料》“汉人教育会任员组织一览表”,延边档案馆所藏。
    6、东南路观察使署档案数据,恳民总会会长金跃渊的《报告》,1913年12月30日。吉林东南路观察使署,《训令第53号》,中华民国2年4月1日,延边档案馆所藏。
    7、东南路观察使署,《吉林东南路观察使署训令第101号》,中华民国3年3月26日,延边档案馆所藏。《划一垦民教育办法》,民国5年(1915),延边大学民族研究所所藏。
    8、敦化县资料馆,《第3844号案卷》,1923年12月6日,行字第8号。
    9、沈茹秋,《延边调查实录》,民国19年(1930)。
    10、吉林省档案馆编译,《东北抗日运动概况》(1938-1942),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0月。
    11、《延边文史资料》1-9辑,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2000年。
    12、延边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延边文史资料》(第5辑:教育史料全集),延边人民出版社.1988年。
    13、延边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延边文史资料》(第8辑:宗教史料全集),延边人民出版社,1997年。
    14、龙井市朝鲜族文化发展促进会,《一松亭》第1-6期,延边教育出版社。
    15、《清实录》、《清德宗实录》、《吉林通志》、《海龙县志》、《珲春乡土志》、《宁安县志》、《东三省政略》、《延吉县志》。
    1、《朝鲜族百年史话》1,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
    2、高永一,《朝鲜族历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
    3、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概况》,延边人民出版社,1984年。
    4、朝鲜族简史编写组,《朝鲜族简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年。
    5、延边民族教育研究所,《延边朝鲜族教育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7年。
    6、延边博物馆编,《延边文物简编》,延边人民出版社,1988年。
    7、黄龙国主编,《朝鲜族革命斗争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
    8、韩俊光主编,《中国朝鲜族迁入史论文集》,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9年。
    9、孔经伟,《清代东北地区经济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10、金成镐,《1930年代延边民生团事件研究》,韩国:白山资料院21,1991年。
    11、李时岳等(李银子译),《近代中国的反基督教运动》,韩国:高丽苑,1992年。
    12、沈慧淑,《中国朝鲜族聚落地名与人口分布》,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
    13、吉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吉林朝鲜族》,延边人民出版社,1993年。
    14、郑判龙,《世界中的我们民族》,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
    15、朴昌昱,《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
    16、辽宁民族出版社编,《回顾与展望》,1997年。
    17、姜基柱,《中国朝鲜民族抗日斗争史研究》,民族出版社,1998年。
    18、朴文一等,《朝鲜简史》,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
    19、延边人民出版社编,《中国朝鲜族历史常识》,1998年。
    20、延边历史学会等编,《龙井三·一三反日运动八十周年纪念文集》,1999年。
    21、崔成春编,《延边人民抗日斗争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22、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文化山脉》(文化丛书4),1999年。
    23、史料集编纂委员会编,《中国朝鲜民族教育史料集》1,延边教育出版社,2000年。
    24、全光河编著,《岁月中的龙井》,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
    25、姜龙权,《东北抗日运动遗迹踏察记》,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
    26、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年。
    27、金春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8、白民成编,《历史悠久的海兰江畔》,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
    29、白民成编,《历史悠久的明东村》,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
    30、孙春日,《解放前东北朝鲜族土地关系史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31、金扬,《鸭绿江流域的朝鲜民族与反日斗争》,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
    32、高永一编,《中国抗日战争与朝鲜民族》,韩国:白岩,2002年。
    33、金哲洙,《延边抗日史迹地研究》,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年。
    1、金成镐,《论独立协会》,延边大学朝鲜问题研究所,1984年6月。
    2、鲁德山,〈从图们教会看伪满时期的基督教朝鲜监理会〉,《延边历史研究》1,延边历史研究所,1986年。
    3、苏文,〈伪满时期的基督教朝鲜监理会初探〉,《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论丛》1,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年。
    4、李光录,〈延边朝鲜族宗教概况〉,《朝鲜族研究论丛》1,延边人民出版社,1987年。
    5、延边博物馆编,〈明东学校建筑记〉,《延边文物简编》,延边人民出版社,1988年。
    6、权立,〈试论中国朝鲜族在历史上的法律地位问题〉,《朝鲜族研究论丛》2,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年。
    7、姜龙范、孙春日,〈中国朝鲜族历史上限新探〉,《朝鲜族研究论丛》2,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年。
    8、金春善,〈1920年代后期满洲民族运动与独立军〉《韩国学研究》1,仁荷大学韩国学研究所,1989年。
    9、崔泰浩,〈关于金笑来的反日思想与反日活动〉,《朝鲜学研究》第3册,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
    10、李澍田主编,《珲瑃副都统衙门档案选编》中册,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11、刘秉虎,〈柳河大甸子的甄山教〉,《朝鲜族研究论丛》3,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年。
    12、朴文一,〈中国东北朝鲜族人民的私立学校教育运动及其历史作用〉,《朝鲜族研究论丛》3,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年。
    13、朴文一,〈1906-1919年期间中国东北朝鲜族人民的私立学校教育运动与其历史作用〉,《国史馆论丛》(第15辑),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1991年。
    14、朴昌昱,〈论国民会〉,《国史馆论丛》(第15辑),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1991年。
    15、金春善,〈日帝的东北侵略与对朝鲜族的政策研究〉,《朝鲜族研究论丛》3,延边大学民族研究所,1991年。
    16、金载铉,〈朝鲜族宗教文化心理漫论〉,《延边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17、金春善,〈1920年大韩民族反日武装斗争研究〉,《韩民族独立运动史论丛》,朴永锡教授花甲论丛刊行委员会,1992年。
    18、崔峰龙,〈试论光复前朝鲜族的宗教信仰〉,《中国朝鲜族史研究》1,延边大学出版社,1993年。
    19、李光录,〈延边朝鲜族宗教概况〉,《吉林朝鲜族》,延边人民出版社,1993年。
    20、朴昌昱,〈马晋义士与他的两个儿子〉,《间岛史新论》,我们的信社,1993年。
    21、崔洪彬,〈二十世纪初中国东北地方的反日民族独立运动〉,《间岛史新论》,我们的信社,1993年。
    22、金泰国,〈国民会军事部与赤旗团的活动〉,《间岛史新论》.我们的信社,1993年。
    23、任熙俊,〈1909年间岛协约与在东北朝鲜人的关系〉,《间岛史新论》,我们的信社,1993年。
    24、禹英兰,〈关于大倧教的性质〉,《中国朝鲜族史研究》2,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年。
    25、千寿山,〈朝鲜民族对檀君的信仰〉,《中国朝鲜族史研究》2,延边大学出版社,1994年。
    26、朴昌昱,〈打破金佐镇将军的神化〉,《历史批评》,1994年春季刊。
    27、朴昌昱,〈论国民会〉,《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
    28、李恩光,〈天主教的历史作用与今天的天主教〉,《奔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朝鲜族(1)》,集文堂,1995年。
    29、金京振,〈朝鲜族大宗教评述〉,《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30、赵元燮,〈大倧教在抗日斗争和民族教育中的作用〉,《延边文史资料》8,1997年。
    31、杨明谷,〈世界最大的尼众道场〉,《延边文史资料》8,1997年。
    32、朴长星,〈发生在间岛的一起反日民族运动及青林教事件〉,《延边文史资料》8,1997年。
    33、南明哲,〈延边的佛教〉,《延边文史资料》8,1997年。
    34、许英锦,〈延边儒教〉,《延边文史资料》8,1997年。
    35、张泰显,〈延吉天主教与刘裕庭〉,《延边文史资料》8,1997年。
    36、韩生哲,〈“英国岗”一龙井基督教长老派教会始末〉,《延边文史资料》8,1997年。
    37、金洪先,〈金成河的坎坷生涯与宗教生活〉,《延边文史资料》8,1997年。
    38、崔锡升,〈珲春天主教一百年〉,《延边文史资料》8,1997年。
    39、刘志来,〈敦化伊斯兰教沿革〉,《延边文史资料》8,1997年。
    40、李光录,〈朝鲜基督教会〉,《延边文史资料》8,1997年。
    41、金光熙,〈延边天主教的沿革与现状〉,《延边文史资料》8,1997年。
    42、任熙俊,〈图们市宗教概况〉,《延边文史资料》8,1997年。
    43、金京振,〈朝鲜族天道教评述〉,《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44、金春善,《北间岛地域韩人社会形成的研究》,国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
    45、朴昌昱,〈再次论间岛国民会〉,《龙井三·一三反日运动八十周年纪念文集》,1999年。
    46、崔峰龙,〈1910年代关于延边朝鲜族私立学校教育运动的考察〉,《龙井三·一三反日运动八十周年纪念文集》,1999年。
    47、金成镐,〈民生团事件与满洲游击队〉,《历史批评》第14卷,2000年。
    48、朴昌昱,〈基督教在延边朝鲜族早期反日斗争中的作用〉,《中韩文化关系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青岛大学韩国学中心,2000年6月21日。
    49、金春善,〈垦民会的成立与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50、全信子,〈二十世纪初朝鲜族女性与基督教〉,《朝鲜族研究论丛》5,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
    51、朴昌昱,〈龙井的明东-中国朝鲜族近代文化的发祥地〉,《一松亭》第5期,延边教育出版社,2002年。
    52、许明哲,〈浅谈延边朝鲜族宗教状况〉,《北方民族》,吉林省民族研究所,2002年第2期。
    53、田雨,〈我州宗教界的历史与现状〉,《交流与思考》,延边海外问题研究所,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年。
    54、全信子,〈论20世纪初基督教的传播对女性的影响〉,《妇女研究动态》2002年第8期。
    55、姜龙范,〈清政府移民实边政策与中国朝鲜族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2期。
    1、《宪宗实录》、《备边司誉录》、《仁祖实录》、《肃宗实绿》、《日省绿》。
    2、张志渊,《朝鲜儒教渊源》,广文社,1900年。
    3、车载明编,《朝鲜耶稣教长老会史记》(上),新门路教会堂,1928年。
    4、朝鲜耶稣教长老会总会,《朝鲜耶稣教长老会史记》(下),1968年。
    5、国史编纂委员会编,《尹致昊日记》,探究堂,1974年。
    6、朴殷植,《韩国痛史》,1915年。(金承日翻译本,泛友社,1999年。)
    7、郭安全编,《长老教会史典汇集》,京城:朝鲜耶苏教书会,大正7年(1918)。
    8、车载明编,《朝鲜耶苏教长老会史记》上,京城,:朝鲜耶苏教书会,新门路教会堂,昭和3年(1928)。
    9、朝鲜通信社,《朝鲜年鉴》,平壤:1948年版。
    10、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朝鲜全史》第13-16卷.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80年。
    11、独立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独立运动史资料集》第1-10卷。
    12、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独立运动史》Ⅱ,汉城,探究堂,1965年。
    13、国史编纂委员会编,《日帝侵略下的韩国三十六年史》1-12,1966-1978年。
    14、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独立运动史》3,汉城,探究堂,1967年。
    15、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独立运动史》4,汉城,探究堂,1968年。
    16、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独立运动史》5,汉城,探究堂,1969年。
    17、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史》(21)(近代),汉城,探究堂,1978年。
    18、《北间岛地域独立军团名簿》,海外韩国独立运动史料(ⅩⅩ),中国篇5,国家保管处,1997年。
    19、《韩国浸礼教会略史》、《浸礼教会》,韩国浸礼教会振兴院,1981年。
    20、韩国基督教社会问题研究院,《韩国教会百年综合调查研究》,1982年。
    21、《韩国基督教与历史》,韩国基督教历史研究所,第1号14号年。
    22、韩国基督教历史研究所,《韩国基督教的历史》Ⅰ,基督教文社,1989年。
    23、韩国基督教历史研究所,《韩国基督教的历史》Ⅱ,基督教文社,1990年。
    24、东学农民战争百周年纪念事业推进委员会编,《东学农民战争史料丛书》10,1996年。
    25、国史编纂委员会编,《韩国史46,新文化运动Ⅱ》,汉城,探究堂,2000年。
    26、《大韩帝国陆军参领李东辉遗书》,机密文件册(政府记录保藏所No.88-1)。
    27、《汉城旬报》、《皇城新闻》、《大韩每日申报》、《独立新闻》、《朝鲜日报》、《东亚日报》、《基督申报》、《朝鲜劳动新闻》、《国民日报》、《京乡杂志》、《天主教青年》《朝鲜学报》、《大韩自强会月报》、《大韩协会会报》、《劝业新闻》、《新东亚》、《新韩民报》。
    1、金鼎奎,《金鼎奎日记抄》(1907-1921)。
    2、金九,《自凡逸志》,书文堂,1989年。
    3、申采浩,《丹斋申采浩全集》,乙酉文化史,1972年。
    4、《朴殷植全书》,檀国大出版部,1975年。
    5、金圭冕,《老兵金圭冕备忘录》,1963年。
    6、桂奉瑀,《梦中的梦》(手稿本),1944年(北愚桂奉瑀数据集1),《韩国独立运动史数据丛书》第10辑,独立记念馆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所,1996年。
    7、四方子(桂奉瑀),《北间岛的过去与现在》,《独立新闻》第36号,1920年1月1日。
    8、四方子(桂奉瑀),〈俄领实记〉,《独立新闻》(上海版)第50号,大韩民国2年(1920)3月4日。
    9、四方子(桂奉瑀),〈金亚历山大传〉,《独立新闻》,1920年4月20日。
    lO、金跃渊,〈东满老会三十周年略史〉,《十字军》第1册5号(龙井),1937年12月。
    11、朴启周,〈大地的星座〉,《朴启周全集》第6册,三营出版社,1957年。
    12、刘锡仁,《爱国之星》,教文社,1965年。
    13、洪相杓,《间岛独立运动略史》,韩光中学校(手稿本),1965年。
    14、李永一,《李东辉诚斋先生》,1981年8月1日(尹炳奭编,《诚齐李东辉全书》上,韩国独立馆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所,1998年)。
    15、尹炳奭,《李相卨传》,一潮阁,1984年。
    16、高银编,〈爸爸和妈妈的间岛故事〉,《文益焕选集》,形成社,1986年。
    17、桂华森,《北间岛史》(未刊行本),延边基督教传道员训练中心,1993年。
    18、尹炳奭编,《省齐李东辉全书》上,韩国独立馆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所,1998年。
    19、《金日成著作集》第1-18卷,外国文出版社。
    20、金日成,《与世纪同行》第1-8册,朝鲜劳动党出版社,1992年。
    1、李钟鼎,《间岛事情》,京城:以文堂,1926年。
    2、李动求,《满洲的朝鲜人》,平壤崇实专门学校经济学研究室,1932年。
    3、全锡淡、李基洙、金汉周,《日帝统治下的朝鲜社会经济史》,朝鲜金融组合联合会,1947年。
    4、蔡根植,《武装独立运动秘史》,大韩民国公报处,1949年。
    5、金得桄,《韩国宗教史》,海文社,1963年。
    6、金龙海编,《大韩基督教浸礼会史》,大韩基督教浸礼会总会,1964年。
    7、徐明源,《韩国教会成长史》,基督教书会,1966年。
    8、玄圭焕,《韩国流移民史(上、下)》,语文阁,1967年。
    9、金俊烨、金昌顺,《韩国共产主义运动史》1,高丽大出版部,1967年。
    10、韩佑劤,《韩国通史》,乙酉文化史,1970年。
    ll、闵庚培,《韩国基督教会史》,基督教书会,1970年。
    12、金良善,《韩国基督教史研究》,基督教文社,1971年。
    13、孙仁铢,《韩国近代教育史》,延世大出版部,1971年。
    14、申采浩,〈儒教扩张论〉,《丹斋申采浩全集》下,乙酉文化史,1972年。
    15、白乐浚,《韩国改新教史》,延世大出版部,1973年。
    16、高承济,《韩国移民史研究》,章文阁,1973年。
    17、国民会军编纂委员会,《抗日国民会军》,共产圈问题研究所,1974年。
    18、玄圭焕,《韩国流移民史》,兴士团出版部,1976年。
    19、慎镛厦,《独立协会研究》,一潮阁,1976年。
    20、金光洙,《韩国民族基督教百年史》,基督教教文社,1978年。
    21、朴永锡,《万宝山事件研究》,亚细亚文化社,1978年。
    22、李承熙,《韩溪遗稿》6,东三省韩人孔教会趣旨书,国史编纂委员会,1979年。
    23、安秉直、朴成寿等,《韩国近代民族运动史》,石枕头,1980年。
    24、朴成寿,《独立运动史研究》,创作与批评社,1980年。
    25、慎镛厦,《朴殷植的社会思想研究》,汉城大出版部,1982年。
    26、慎镛厦,《朝鲜土地调查事业研究》,知识产业社,1982年。
    27、全泽缶,《土著信仰山脉》,大韩基督教出版社,1982年。
    28、金厚卿,《大韓民國獨立運動貢獻史》,光复出版社,1983年。
    29、李宗贤,《近代朝鲜历史》,平壤: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30、韩国百周年准备委员会史料分科委员会,〈大韩耶稣教长老会百年史〉,1984年。
    31、慎镛厦,《朝鲜民族独立动史研究》,乙酉文化社,1985年。
    32、姜在彦,《韩国的近代思想》,韩吉社,1985年。
    33、金俊烨、金昌顺,《韩国共产主义运动史》2,清溪研究所,1986年。
    34、李万烈等,《韩国基督教与民族运动》,宝成出版社,1986年。
    35、申采浩,〈二十世纪新国民〉,《丹斋申采浩全集》别集,萤雪出版社,1987年。
    36、朴永锡,《在满韩人独立运动史研究》,汉城:一潮阁,1988年。
    37、佛教史学会编,《近代韩国佛教史论》,1988年。
    38、朴敏泳,《大韩帝国期义兵研究》,汉城,1998年。
    39、尹炳奭,《独立军史》,知识产业社,1990年。
    40、李德周,《韩国基督信徒的改宗故事》,展望社,1990年。
    41、李正洙,《韩国浸礼教会史》,浸礼会出版社,1990年。
    42、洪相杓,《间岛独立运动秘话》,仙境出版社,1990年。
    43、黄功率,《朝鲜近代爱国文化运动史》,平壤:科学百科辞典综合出版社,1990年。
    44、尹庆老,《105人事件与新民会研究》,一志社,1990年。
    45、朴桓,《满洲韩人民族运动史研究》,一潮阁,1991年。
    46、尹炳奭、朴成寿、赵恒来等,《独立运动史的诸问题》,泛友社,1992年。
    47、金兴洙编,《日帝下的韩国基督教与社会主义》,韩国基督教历史研究所,1992年。
    48、尹炳奭,《国外韩人社会与民族运动》,一潮阁,1993年。
    49、徐宏一、东岩共编,《间岛史新论》,我们的信社,1993年。
    50、尹大远,《韩国近代史》,草光,1993年。
    51、卢致俊,《日帝统治下的韩国基督教民族运动有》,韩国基督教历史研究所,1993年。
    52、千敬化,《韩国人民族教育运动史研究》,白山出版社,1994年。
    53、姜万吉,《韩国近代史》,创作与批评社,1994年。
    54、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克兰出版社,1995年。
    55、安泉,《新兴武官学校》,教育科学社,1996年。
    56、韩国基督教历史研究所,《北韩教会史》,1996年。
    57、徐宏一、金在鸿,《北间岛民族运动的先驱者圭岩金跃渊先生》,高丽书房,1997年。
    58、潘炳律,《诚齐李东辉一代记》,泛友社,1998年。
    59、韩国民族运动史研究会,《韩国民族运动与民族问题》,国学资料院,1999年。
    60、辛珠柏,《满洲地区韩人民族运动史(1920-1945)》,亚细亚文化社,1999年。
    61、李基白,《韩国史新论》,一潮阁,1999年。
    62、朴桓,《满洲地域抗日独立运动运动踏查记》,国学数据院,2001年。
    63、尹善子,《日帝的宗教政策和天主教会》,景仁文化社,2001年。
    64、金得榥,《满洲的历史》,图书出版人生与梦,2003年。
    65、金亨洙,《文益焕评传》,实践文学社,2004年。
    66、宋友惠,《尹东柱评传》,图书出版青青历史,2004年。
    l、崔炳宪,“宗教舆政治之关系”,杂报,《大韩每日申报》,1906年10月7日。
    2、孤舟(李光洙),〈今日朝鲜耶苏教会的缺点〉,《青春》,1917年11月号。
    3、李强,〈朝鲜青年运动的历史考察(下)〉,《现代评论》,1927年11月号。
    4、韩允胜,〈间岛天主教传播史延吉教区的向导金以器与其弟子〉,《天主教青年》41,1936年10月。
    5、韩兴烈,〈延吉教区天主教会略史〉《天主教青年》41,1936年10月。
    6、金炳灿,〈延吉教区的教育事业概况〉《天主教青年》41,1936年10月号。
    7、金良善,〈Ross Version与Protestantism〉,《白山学报》3,1967年。
    8、高承济,〈间岛移民史的社会经济分析〉《白山学报》5,1968.
    9、宋敏镐,〈日制下的韩国抵抗文学〉,《日制统治下的文化运动史》,亚细亚问题研究所编,民众书馆,1970年。
    10、朴孝生,〈韩国的开化与基督教关系研究〉,延世大学联合神学大学院硕士论文,1971年。
    11、李春兰,〈在韩国的美国宣教医疗活动,1884-1934〉,《梨大史苑》10,1972年。
    12、李智泽,〈想留传的故事〉,《中央日报》,1972年10月28日-11月4日。
    13、郑光贤,〈日帝的宗教政策与殖民地佛教〉,《韩国近代民众佛教的理念与展开》,韩吉社,1976年。
    14、李万烈,〈韩末基督教人的民族意识形成过程〉,《韩国史论》,1973年。
    15、高承济,〈间岛韩国人移民的起源与韩国人社会的形成〉,《韩国移民史研究》,章文阁,1973年。
    16、赵东杰,〈1910年代民族教育与其评价上的问题〉,《韩国学报》6辑,1977年。
    17、慎镛廈,〈新民会创建与国权恢复运动(上、下)〉,《韩国学报》8、9,一志社,1977年。
    18、国会图书馆,〈关于独立运动〉,《韩国民族运动史料》(三.一运动篇其三),1979年。
    19、姜东镇,〈日帝下的韩国社会运动史研究〉,《韩国近代民族运动史》,石枕头,1980年。
    20、郑珖镐,〈日帝的宗教政策与殖民地佛教〉《韩国史学》Ⅲ,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80年。
    21、朴成寿,〈光复军与临时政府〉,《韩国近代民族运动史》,石枕头,1980年。
    22、崔奭佑,〈韩国宗教运动史:天主教〉,《韩国现代文化史大系》V,高丽大学民族文化研 究所,1980年。
    23、李光麟,〈李树廷人物与其活动〉,《韩国开化史研究》,一潮阁,1981年。
    24、慎镛厦,〈大韩帝国与独立协会〉,《韩国史研究入门》,知识产业社,1981年。
    25、徐宏一,〈北间岛基督教人的民族运动研究〉,《神学思想》32,1981年。
    26、赵景达,〈东学农民运动与与甲午农民战争的历史性格〉,《朝鲜史研究会论文集》19,1982年。
    27、郑昌烈,〈韩末变革运动的政治、经济指向〉,《韩国民族主义论》,创作与批评社,1982年。
    28、慎镛厦,〈新民会的独立军基地创建运动〉,《韩国文化》4,汉城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1983年。
    29、姜在彦,〈韩国独立运动根据地问题-1910年前后的两种思想的对应-〉,《近代韩国思想史研究》,韩钟,1983年。
    30、徐宏一,〈1910年代北间岛的民族主义教育运动)1,《白山学报》29、30、31,白山学会,1984年。
    32、尹庆老,〈105人事件研究〉,《汉城史学》创刊号,1984年。
    33、慎镛廈,〈独立军的青山里独立战争研究〉,《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乙酉文化史,1985年。
    34、慎镛廈,〈新民会的创建于其国权恢复运动〉,《韩国民族独立运动史研究》,乙酉文化史,1985年。
    35、徐宏一,〈北间岛基督教人的民族运动研究〉,《韩国基督教与民族运动》,宝成,1986年。
    36、尹庆老,〈日帝的新民会捕捉经纬与其认识〉,《韩国史学论丛》(崔永禧先生花甲纪念),1986年。
    37、宋友惠,〈关于北间岛大韩国民会的组织形态研究〉,《韩国民族运动史研究》1,韩民族独立运动史研究会,1986年。
    38、尹炳奭,〈1910年代西北间岛韩人团体的民族运动〉,《韩国近代民族主义运动史研究》,1987年。
    39、李秉浩,〈法国宣教师的灵性与韩国教会〉,《教会史研究》5,1987年。
    40、闵庚培,〈基督教与民族运动〉,《韩国现代史论》,探究堂,1987年。
    41、尹庆老,〈关于新民会地方组织〉,《汉城史学》4辑,1987年。
    42、尹庆老,〈新民会创立经纬与入会节次〉,《基督教信徒与民族文化》,基督教文社,1987年。
    43、尹庆老,〈连累到105人事件的商工业者活动〉,《韩国史研究》56,1987年。
    44、惯镛厦,〈大韩(北路)军政署独立军的研究〉,《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2,独立记念馆韩国独立运动史研究所,1988年。
    45、慎镛厦,〈大韩新民团独立运动研究〉,《东洋学》18,檀大东洋学研究所,1988年。
    46、徐宏一,〈中国满洲的三·一运动〉,《韩民族独立运动史》3,国史编纂委员会,1988年。
    47、尹炳奭,〈1920年代后期满洲民族运动与独立军〉,《韩国学研究》1集,仁荷大学韩国学研究所,1989年。
    48、金道亨,《大韩帝国末期的国权恢复运动与其思想》,延世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9年。
    49、尹政熙,〈间岛开拓史〉,《韩国学研究》别集3,仁荷大学国学研究所,1991年。
    50、尹炳奭,〈西间岛白西农庄与大韩光复军政府〉,《韩国学研究》3,仁荷大学韩国学研究所,1991年。
    51、辛珠柏,〈1926-28期间间岛地域韩人社会主义者的反日独立运动论〉,《韩国史研究》78,韩国史研究会,1992年。
    52、李亨灿,〈1920-1930年代韩国人的满洲移民研究〉,《日帝下韩国社会阶级与社会变动》,文学与至诚社,1988年。
    53、朴敬勋,〈近世佛教研究〉,《近大韩国佛教史论》,1988年。
    54、郑珖镐,〈明治佛教的Nationalism与韩国侵略〉,《仁荷大人文科学研究所论文集》14,1988年。
    55、卢吉明,〈韩国基督教会的社会文化活动〉,《韩国基督教与朝鲜后期的社会变动》,高丽大民族文化研究所,1988年。
    56、赵东杰,〈1910年代独立运动的变迁与特性〉,《韩国民族主义的成立与独立运动史研究》,知识产业社,1989年。
    57、赵东杰,〈韩末启蒙主义的构造与独立运动上的地位〉,《韩国民族主义的成立与独立运动史研究》,知识产业社,1989年。
    58、朴永锡,〈日帝下在满韩人的法律地位-以二重国籍为中心〉,《尹炳奭教授花甲记念韩国近代史论丛》,知识产业社,1990年。
    59、闵斗基,〈国民革命运动与反基督教运动〉,《中国国民革命运动的结构分析》,知识产业社,1990年。
    60、朴桓,〈西北间岛地域韩人独立运动团体研究〉,西江大学博士论文,1990年。
    61、郑相云,〈满洲的韩国教会宣教活动〉,《文化与信仰》,基督教大韩圣洁教会活泉社,1991年。
    62、徐宏一,〈北间岛基督教民族运动家郑载冕〉,《韩民族独立运动史论丛》,水村朴永锡教授花甲纪念论丛刊行委员会,1992年。
    63、申榮祐,〈甲午农民战争之后岭南北西部雨班支配层的农民统制策〉《忠北史学》5,1992年。
    64、辛珠柏,〈1926-28期间间岛地域韩人社会主义者的反日独立运动论〉,《韩国史研究》78,韩国史研究会,1992年。
    65、崔峰龙,〈关于在满朝鲜人反日民族独立运动中的宗教历史地位-以1910-1920年代为中心-〉,《韩民族独立运动史论丛》,水村朴永锡教授花甲纪念论丛刊行委员会,1992年。
    66、吴世昌,〈在满韩国独立军的编成与活动〉,《韩国独立运动史的诸问题-金昌洙教授华甲纪念史学论丛》,泛友社,1992年。
    67、李万烈,〈韓末基督教人的民族意识形成过程〉《韓國基督教与民族运动》,钟路书籍,1992年。
    68、韩奎武,‘李东辉与基督教社会主义’(金兴洙编,《日帝统治下的韩国基督教与社会主义》,韩国基督教历史研究所,1992(http://chaos.Suwon.ac.kr/hwpark/rusia/rusiarel.htm)。
    69、吴世昌,〈满洲韩国独立军的编成与活动〉,《独立运动史诸问题》,泛友社,1992年。
    70、辛珠柏,〈1929-30年期间关于间岛地域韩人社会主义者的方向转换研究(上)〉,《史学研究》46,韩国史学会,1993年。
    71、朴永锡,〈关于海外韩人独立运动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韩民族独立运动史》12,国史编纂委员会,1993年。
    72、李永一,〈李东辉诚斋先生〉,《韩国学研究》第5集别集,仁荷大学韩国学研究所,1993年7月。
    73、李元淳,〈韩法条约与宗教自由问题〉,《朝鲜时代史论集》,大树,1993年。
    74、李明花,〈朝鮮總督府的儒教政策〉,《韓國獨立運動史研究》7,1993年。
    75、文在麟,〈明东是间岛的五龙川〉,《间岛史新论》.我们的信社,1993年。
    76、文在麟,〈基督教与民族运动〉,《间岛史新论》,我们的信社,1993年。
    77、权熙永,〈韩民族的露领移住史研究(1863-1917)〉,《国史馆论丛》41辑,1993年。
    78、蔡贤锡,〈满洲地区的韩国人教会史〉,《韩国基督教与历史》第3号,基督教文社,1994年。
    79、潘炳律,〈李东辉与韩末民族运动〉,《韩国史研究》87.韩国史研究会,1994年。
    80、金承台,〈日帝下社会主义者的反基督教运动与基督教系的对应〉,《思想2号》,1995年。
    81、辛珠柏,〈中国东北地方历史学界的研究动向与资料现况-以延边地区为中心〉《历史与现实》15,1995年。
    82、辛珠柏,〈满洲地域韩人的民族运动研究(1925-1940)〉,成均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年。
    83、赵珧,〈日帝下武装独立斗争与朝鲜天主教会〉,《教会与历史》236,1995年1月。
    84、权锡奉,〈清末间岛地方的越垦韩民政策研究〉(上),《人文学研究》23辑,中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5年8月。
    85、姜明淑,〈1920年代初关于韩国改新教社会的批判〉,《韩国基督教与历史》第5号,1996年9月。
    86、尹善子,〈日帝下朝鲜天主教会的宣教政策〉,《北岳论丛》,1996年。
    87、尹善子,〈间岛天主教会的设立与朝鲜人天主教信者的间岛移住〉,《全南史学》11,1996年。
    88、金权正,〈1920~30年代基督教人的社会主义认识〉,《韩国基督教与历史》第5号,1996.9.(http://user.chollian.net/~ikch0102/nm5-8.htm)。
    89、尹炳奭,〈抗日民族运动研究的諸问题〉,《国外抗日民族运动》,《亚细亚文化社》第13号,翰林大学亚细亚文化研究所,1997年12月。
    90、慎镛厦,《批判关于‘殖民地近代化论’再定立的试图》,《创作与批评》,创作与批评社,1997年秋刊号。
    91、李万烈,〈宣教初期的医疗事业〉《韩国基督教收容史研究》,互助组时代,1998年。
    92、姜明淑,〈1920年代中国反基督教运动与殖民地朝鲜的社会主义运动〉,《韩国基督教与历史》第8号(1998年3月)。
    93、金承台,〈宗教界的抗日独立运动〉,(http://my.netian.com/~ikch0102)。
    94、金正权,〈1920年代后半期基督教势力的反基督教运动对应与民族运动的展开〉,《韩国基督教与历史》第14号,2001年2月。
    95、尹善子,〈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与宗教间的关系〉(独立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独立运动史 资料集》第17集,200年11月
    1.统监府,『关于间岛的朝鲜锺城郡乡厅公文书』,明治40年(1907)9月,「邑面民诉草」(1883年)4月25日.
    2.朝鲜宪兵队机密文书(朝宪机),「关于暴徒的便览」,1907.
    3.宪兵大将机密报告,『大韩新民会通用章程』第2章1节,1909.
    4.在朝鲜日本公使馆,『基督教状况』1908-1909,明治42年(1909).
    5.日本公使馆记录,警视厅机密文书第4417号,「关于一进会上书的书类」 5,1909年12月20日.
    6.朝鲜总督府,永泷间岛总领事致小村外相电,「关于管内在住朝鲜人自治会之案」,『清国国境关联书类』(第3册),明治43年(1910)2月21日.
    7.朝鲜总督府,附大贺龟吉间岛副领事致小村外相电,「关于局子街韩民教育会情况的报告」,『清国国境关联书类』(第3册),明治43年(1910)4月29日.
    8.日本外务省文书,「局子街垦民教育會關件」、「在延边的日本宪兵大尉吉田的报告」,MT.11259,明治44年(1911)2月13日.
    9.朝宪机第730号,「惠山对岸關件」,大正元年(1911)5月31日.
    10.朝宪机第698号,「鸭绿江对岸状况」,『倭政文书』26,清国国境关联事件缀朝鲜总督府外事局,明治45年(1912)5月24日.
    11.朝鲜总督府,『朝鲜总督府统计年报』,1912.
    12.韩国学部,『韩国教育现状』,1910.
    13.日本外務省史料館藏,「图们江对岸移住朝鲜人的状况」11,结社团体,明治45年(1912)3月.
    14.朝鲜驻在日本军憲兵司令部,『在外朝鲜人结社團髓状况』,大正1年(1912)11月.
    15.「間岛鮮人砲手營组织关件」,『倭政文书』32,清国国境关系朝鲜总督府外事局,大正2年(1913)7月15日.
    16.彼得堡日本大使馆,『1915年10月16日,29日口头文书的添加文书』.
    17.朝鲜总督府,『国境地方观察復命书」,1915.4.
    18.朝宪机第473号,「支那官憲學制统一關件」,大正4年(1915)12月17日.
    19.朝鲜总督府,「关于间岛地方基督教状况」,大正5年(1916).
    20.东洋拓殖株式会社编,『间岛事情』,京城: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1918.
    21.朝鲜总督府中枢院,「朝鲜人宗教」,『东部间岛及咸镜南北道特别调查报告书(1)』,1918,《白山学报》第24号.1978.
    22.日帝军警情报记录,「在间岛不逞鲜入团的状况」,大正8年5月21日(1919),国外情报机密第2764号.
    23.朝鲜军司令部,朝參密第648号,「朝鮮騷擾事件關情報」第22號.大正8年(1919)6月14日.
    24.『外務省警察史』第20券,4間島部,「有关排日朝鮮人獨立示威的文件」,大正8年(1919)3月28曰,不二出版1998.
    25.朝宪机第141号,「獨立運動關件」(『國外日報』第2報),大正8年(1919)3月16日.
    26.朝宪机第157号,「獨立運動關件」(『國外日報』第12報),大正8年(1919)3月27日.
    27.朝宪机第161号,「獨立運動關件」(『國外日報』第15報),大正8年(1919)3月29日.
    28.朝宪机第173号,「獨立運動關件」(『國外日報』第21報),大正8年(1919)4月4日.
    29.朝宪机180号,「獨立運動關件」(『國外日報』第27報),大正8年(1919)4月10日.
    30.机密97号,「獨立運動關件」(『國外日報』第52報),大正8年(1919)4月26日.
    31.机密第1216号,「獨立運動關件」(『國外日報』第56報),大正8年(1919)4月29日.
    32.机密第3266号,「獨立運動關件」(『國外日報』第78報),大正8年(1919)5月29日.
    33.机密第3327号,「獨立運動關件」(」『國外日報』第79報),大8年(1919)5月30日.
    34.机密第3588号,「獨立運動關件」(『國外日報』第82報),大正8年(1919)6月4日.
    35.机密第4150号,「獨立運動關件」(『國外日報』第88報),大正8年(1919)6月 16日.
    36.机密第4222号,「獨立運動關件」 (『國外日報』第89報),大正8年(1919)6月17日.
    37.朝鮮军参谋部,朝特报第3号,「間島宗教骚扰事件关系及对方策就」,大正9年(1920)1月26日.
    38.李庸,『武官學校設置關件上申書』,1920年7月26日.
    39.「明月沟士官練成所放火關件」,1920年9月5日。
    40.「間島及琿春地方的在住朝鮮人与耶蘇教的關係」,大正9年(1920)3月.
    41.朝鲜总督府警务局,『間島於不逞鮮人團狀況』第一,序论,大正9年(1920)10月.
    42.「間島地方不逞鮮人團東道軍政署同督軍部及東道派遣部等行動件」,大正9年(1920)7月26日.
    43.大拉子兵站守备队队长,『不逞團首魁馬晉搜索及明東學校燒却件報告』,朝參密第12號,大正9年(1920)10月21日.
    44.「在间岛不逞鲜入团的组织及役员调查表」,大正10年(1921)4月,『朝鲜和满洲的经营』,大正10年(1921)12月,国学资料院,2001.
    45.朝鮮军参谋部,朝特報第19號,「琿春地方基督教的狀況報告」,大正10年(1921)9月7日.
    46.朝鲜总督府警务局,『大正11年朝鲜治安状况』2,高丽书林,1989.
    47.金正明编,『朝鲜独立运动』Ⅰ~Ⅲ,东京:原书房,1967.
    48.牛丸润亮,村田懋磨共编,『最近间岛事情』,朝鲜及朝鲜人社出版,昭和2年(1927).
    49.大阪经济法科大學問島史料研究會編,『在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文書』 (上),昭和5年(1930),1999.
    50.朝鮮總督府法務局,『朝鮮獨立思想運動變遷』,昭和6年(1931).
    51.在满日本大使馆,『在满朝鲜人概况』,昭和10年(1935).
    52.朝鲜总督府警务局,『国境三道匪贼累年状况表』(第69届帝国议会说明资料),昭和10年.
    53.在满日本大使馆,『在满宗教概况』,昭和15年(1940).
    54.在上海日本总领事馆警察部,『朝鲜民族运动年鉴》』,1932.
    55.『日本外务省特殊朝鲜文书』22.高丽书林⑦.
    56.『日本外务省警察史』第1-26卷.
    57.日本外務省陸海軍省編,『日本的韓國侵略史料叢書』29,韩国出版文化院,1990.
    58.京高秘第1692号,『全朝鲜民众运动者大会禁止关件』,“情报缀”第1册别纸第2号,1925.4.21.
    59.『半岛史话和乐土满洲』,满洲建国10周年记念版,满鲜学海社发行,1943.
    60.金正柱编,『朝鲜统治史料』第2卷,东京:韩国史料研究所,1970.
    61.姜德相編,『现代史资料』(27),朝鲜(三),独立运动(一),书房,1970.
    62.姜德相編,『现代史资料』(28),朝鲜(四),独立运动(二),书房,1972.
    63.平野武,「日本統治下朝鮮法的地位」,『阪大法學』83,1972.
    64.依田熹家,「滿洲朝鮮人移民」,『日本帝國主義下滿洲移民』,龙溪书舍,1976.
    65.國友尚謙,『不逞事件依觀朝鮮人』,高丽书林影印本,1986.
    66.李康勋,仓桥叶子译,『抗日独立运动史』,三一书房,1987.
    67.金正明,『日韩外交史料(8)』,东京:原书房,1980.
    68.趙景達,「大韩帝國期東學」,『異端民衆反亂』,東京:岩波书店,1998.
    69.《朝鲜总督府官报》.
    K.F.A. Gutzlaff,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1832 1833, with Notices of Siam, Corea, and the Loo-Choo Islands, London, FrederichWestley A.H. Danis, 1834.
    「The Report of the 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 ,Vo1. 76-77 (1880-1881)〈MUTEL 主教日记〉 , 1890-1932.
    H.G. Underwood,《The Call of Kore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08.《The Korean Mission Field》 ,vo1. Ⅶ, No. 10, (October, 1910),
    〈What Happened in Song Chin in 1910〉,《The Korean MissionField》, vo1. Ⅶ, No.1(January 1911)
    F. Brockman, "Mr. Yi Sang Chai," KMF, Vo1. 7, No.8, Aug, 1911.AJ. Brown, The Korean Conspiracy Case, 1912.
    J.S. Dennis, The Modern Call of Mission,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1913.
    《The Korean Mission Field》 .vol.X No. 4, (april 1914).
    
    Charles Allen Clark, (The Korea Church and the Ncvius Method) (New York: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The Korean Mission Field》 ,vol X, no. 3 (March, 1914).
    
    H. Loomis, (The first Korean Protestant in Japan) , K. M. F. Vol. XXX III, Seoul,1937.
    
    (A Notable Movement in Korea) , The Korea, Review, Vol. V, 1905.
    
    Suh David Kwang-Sun, "American Missionaries and a Hundred Years of Korean Protestantism", in: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ission, Vol. LXXIV No.293 (Jan.1985). Samuel Moffett,The Christians of Korea, New York;Friendship Press, 196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