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侨华人与台湾当局对其政策研究(1949-2002)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美国华侨华人一直是促进中美两国交流与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中国至今未实现统一以及两岸处于分裂和对峙的状态,美国华人社会内部也长期处于分裂之中。“外交”、侨务、经贸、“国防”和大陆政策是台湾当局“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其中侨务工作是台湾当局拓展所谓“国际生存空间”的第二管道。长期以来,台湾当局的侨务政策是造成美国华人社会分裂和对抗的重要因素。本文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华人社会与台湾当局的侨务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台湾当局对美国华人社会的策略演变为切入点,对美国华人社会内部在“合法代表”和“统独之争”两个核心政治问题上的较量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是学术界鲜有涉猎的一个课题,开阔了我国美国研究的视野;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对国家的侨务政策和对台政策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见解和建议。
     全文除绪论外,由五章组成。第一章是对1949年至1964年美国华人社会政治分化的历史透视,这一时期华人社会内部表现为意识形态的对抗,台湾国民党当局在华人社会居于支配地位。本章在深入分析台湾当局的侨务政策的基础上,对国民党在美国华人社会的演变进行了历史考察,对华人社会两大阵营的对抗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论证。第二章分析了1965年至1978年美国华人社会与台湾当局侨务策略的关系,这一时期美国华侨华人在美国民权运动的影响下政治上开始觉醒,台湾当局对华人社会的控制和影响逐渐减弱。本章详尽论述了60年代美国华人社会新兴力量的发展,论述了台湾当局对美国华侨华人的策略与手段,对国民党势力在美国华人社会的活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第三章阐述了1979年中美建交到1988年美国华人社会与台湾当局侨务策略的关系,这一时期美国华人社会亲大陆力量迅速发展,台湾当局对美国华侨华人的影响处于退缩时期。本章从多个层面分析了国民党势力在华人社会退缩的原因。第四章对1989年后台湾当局侨务政策的演进脉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台独”路线对台湾当局侨务政策的影响,这一时期“反独促统”成为美国华人社会的主线,台湾当局的政策造成了华人社会新的分化。第五章是研究发现和政策建议,对50多年来美国华人社会与台湾当局政策的关系及其演变进行总结,并概述了规律和特点。笔者在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几点研究发现,即我国政府对待美国华侨华人的应掌握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本人对美侨务工作的政策建言。这些建言对于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制定侨务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The Chinese Americans have long been an important force in promoting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owever, the fact that the Chines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have yet to realize their unification has contributed to the division among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the US over the issue of Taiwan. Taiwan’s policies towards mainland China and overseas Chinese as well as its diplomatic, economic and defence policies are regarded part and parcel of what the Taiwan authorities refer to as“national security”. The Taiwan authorities consider their work in the field of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as“the second pipeline”to seek more“international space for existence”.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policy pursued by the Taiwan authorities is the root cause for the division and antagonism among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the US.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for subject of research Taiwan’s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policie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covers a period of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It carefully traces the Taiwan authorities’changing policies towards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the US, and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f two core political issues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the US are involved in, one of which is“Who is the legitimat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 the other“unification or independence”. This is a topic that has been scarcely touched up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The thesis consists, besides an introduction,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discusses the political division among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the US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1949 and 1964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olitical antagonism among the Chinese Americans was caused by the dominant influence exerted by the Taiwan Kuomintang authoritie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policies pursued by the Taiwan authorities towards the Chinese Americans, the chapter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f Kuomintang’s policy evolution, of two opposing camps among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the US, and the causes leading to the opposition. Chapter 2 covers the period between 1965 and 1978, addr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the US and the Taiwan authorities’stratagems in dealing with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It points out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US civil rights movement, the Chinese Americans began to wake up politically and a new force among the communities emerged and the control over them by the Taiwan authorities began to show signs of weakening. Chapter 3 deals with the policies adopted by the Taiwan authorities to the Chinese Americans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1979 and 1988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latter. This chapter deal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 force among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the US that support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ebbing of the influence by the Taiwan authorities over the Chinese Americans and its causes. Chapter 4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policy by the Taiwan authorities since 1989, analyses the impact of their line of“independence for Taiwan”on their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policy. During the period,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the US are mainly concerned with“Fan Du Cu Tong (anti–independence and promotion of unification)”which becomes a new issue which divides those communities. Chapter 5 is about the discoveries made in writing the dissertation and policy suggestions. It sums up the policies adopted by the Taiwan authorities and their evolution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the US and these policies.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ctics of these policies are also discussed. The author, based on the research, has put forward some principles for our government to treat the Chinese Americans and make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our overseas affairs policy.
引文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358 页。
    2 仅以科技成就为例,目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全部为美籍华人,他们分别为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崔琦、李远哲和朱棣文,而且还涌现出陈省身、贝聿宁、邱成桐等举世闻名的数学家和建筑学家。
    3 陈依范:《美国华人史》,香港·香港三联书店,1987 年版,第 309 页。
    4 引自汤因比著,张文杰编:《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104页。
     5 徐云:《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报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 年第 4 期,第 9-10 页。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参见附录 1。
    8 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著:《新中国统一战线五十年大事年表(1949-1999)》,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年版,第321 页。
    9 《中华民国宪法》,参见百度搜索网站 http://post.baidu.com/f?kz=113702716/。
    10 [美]宋李瑞芳著,朱永涛译:《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年 10 月版,第 3-7 页。
    11 新华侨是指新近一个时期在国外定居的中国公民,在侨务工作中,也常称之为“新移民”。1993 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开展海外联谊工作中要加强同新华侨的联系,这是开展海外统战工作,团结广大华侨华人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也是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新华侨既包括新近一个时期前往国外定居的中国公民,也包含那些留学后定居国外并有了正当工作的中国公民,新华侨仍是指持有中国护照的中国公民,他(她)们的国籍还是中国。参见林新繁:《关于新华侨的几个问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4 年第 6 期,第 38-39 页。
    12 2000 年美国商务部普查局公布的普查结果是,美国华侨华人有 288200 人,实际数字应超过 320 万人。原因是:1、来自台湾的一些华侨华人不填中国裔,而填“台湾”,被列为 2000 年人口普查新设的“其他”项;2、较之其他族裔,许多华侨华人不大愿意配合人口普查,遗漏在所难免。参见郭玉聪:《美国华侨华人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世界历史》,2004 年第 3 期,第 49 页。
    13 陈奕平:《当代美国亚裔参政政问题分析》,《世界历史》,2005 年第 4 期,第 58 页。
    14 向大有:《“华侨”、“华人”称谓是历史和现实的科学反映》,《八桂侨史》,1996 年第 2 期,第 3 页。
    15 龙向阳:《世界体系中的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一种历史分析与反思》,广州·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3 年 3 月,第 2-3 页。
     17 引自汤因比著,张文杰编:《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86 页。
    18 引自汤因比著,张文杰编:《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第 125 页。
    25 戴超武:《美国移民政策与亚洲移民(1849-196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48-150 页。
    26 Leonard Dinner stein & David Reamers,Ethnic Americans:A History of Immigration and Assimilation (New York:Harper & Row,Publishers,1982). p.109.
    27 Robert Divine,American Immigration Policy,1924-1952 (New York:Ad Capo Press,1972),pp.178-186.
    28 1965 年以前的美国华人在职业、方言、社会及经济背景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老移民大多为单身的男性,尽管很多人已经结婚,却为了寻求更美好的前景而舍弃家庭。他们希望在积攒了足够的本钱后返回中国,退休去过一种富足的生活或从商。虽然 1945 年的战争新娘法和 1946 年的外侨未婚妻或未婚夫法令允许二战中在美军服役的华人将他们的新娘或妻子带到美国,但直到 1965 年仍有很多法令对华人妇女移民存在限制,其结果是唐人街的男性远远多于女性,形成了著名的“光棍社会”现象。参见 Barry Edmonton & Jeffrey Passel,ed.,Im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America’s Newest Arrivals (Washington,D.C:The Urban Institute Press,1994),p.109-112.
    29 [美]陈静瑜:《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美国华侨华人社会史论文集》,台北·稻乡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05 页。
    30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 年版,第 393 页。
    31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第 394 页。
    32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第 393 页。
    33 [美]宋李瑞芳,朱永涛译:《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年 10 月版,第 142 页。
    34 吴前进:《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13 页。
    35 陈碧笙:《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 386 页。
    36 黄如捷:《试论战后华人经济的变化发展》,《华侨华人史研究集(二)》,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 年版。
    37 吴前进:《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13 页。
    38 陈碧笙:《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 267 页。
    39 吴前进:《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14 页。
    40 Iris Chang,The Chinese in America:a Narrative History (New York:The Penguin Group,2003),p.67.
    41 [美]陈依范:《美国华人发展史》,香港·香港三联书店,1984 年版,第 233 页。
    42 方雄普:《从美国华裔名人的籍贯来看五邑文化的缺陷》,《八桂侨刊》,2005 年第 2 期,第 24 页。
    43 [美]陈静瑜:《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美国华侨华人社会史论文集》,台北·稻乡出版社,2003 年版,第 87-96页。
    44 [美]宋李瑞芳,朱永涛译:《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 年 10 月版,第 89 页。
    45 [美]陈依范:《美国华人发展史》,香港·香港三联书店,1984 年版,第 217-220 页。
    46 孙甄陶:《美国华侨史略》,台北·台湾华侨协会文教事业委员会,1975 年版,第 78-81 页。
    47 任贵祥、赵红英:《华侨华人与国共关系》,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53 页。
    48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 年版,第 357 页。
    49 这些组织和团体分别是中国新文化学会、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总会、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纽约区会、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波士顿区会、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会、留美学生通讯社、芝加哥中国同学座谈会、波士顿中国问题座谈会、纽约中国妇女会、纽约华侨青年团、旧金山华侨民主青年团、旧金山新中国研究会、国立北京大学同学会、国立南开大学校友会、燕京大学校友会纽约分会、国立北京师范大学留美同学会、沪江大学同学会、国立复旦大学纽约校友会、国立武汉大学纽约同学会、上海医学院同学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纽约校友会、纽约新社会科学研究会等。
    50 《人民日报》,1949 年 11 月 16 日,第 6 版。
    51 《人民日报》,1949 年 11 月 16 日,第 6 版。
    52 关春如:《美国华侨概况》,台北·正中书局,1989 年版,第 78-81 页。
    53 李春辉、杨生茂:《美洲华侨华人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 年版,第 302-303 页。
    54 李春辉、杨生茂:《美洲华侨华人史》,第 303 页。
    55 李春辉、杨生茂:《美洲华侨华人史》,第 304 页。
    56 陆国俊:《美洲华侨史话》,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第 79-82 页。
    78 孔凡岭:《战后初期留美学生大部滞留的原因及影响》,《齐鲁学刊》,1996 年第 6 期,第 53 页。
    79 [美]陈依范:《美国华人发展史》,香港·香港三联书店,1984 年版,第 298 页。
    80 《人民日报》,1949 年 10 月 23 日,第 1 版。
    81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 年版,第 343 页。
    82 《中西日报》原为亲国民党报纸。1949 年底,《中国少年晨报》和《国民日报》正拟联合投标买下《中西日报》,保持该报的亲国民党立场,但《侨众日报》的招股主要人物通过周森和周锐等社区人士以约 8 万美元购得产权。周森和周锐委任谢远侨为经理,马季良为总编辑,《中西日报》转而成为旧金山华埠一份同情新中国的报纸。[美]陈依范:《美国华人发展史》,香港·香港三联书店,1984 年版,第 276 页。
    83 Joseph Hraba,Chinese Americans and American Society, Chapter 11, in American Ethnicity.2nd Ed. (Illinois:F.E.Peacock Publishers,Inc.1994),pp.19-21.
    84 [美]陈静瑜:《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美国华侨华人社会史论文集》,台北·稻乡出版社,2003 年版,第 69 页。
    85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 年版,第 346-347 页。
    86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 年版,第 349-350 页。
    87 Tsung Chi, East Asian American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 a Reference Handbook (Santa Barbara, Calif. : ABC-CLIO, 2005), pp.101-122.
    88 Arthur M.Schlesinger,The Disuniting of America (Knoxville:Whittle Direct Books,1991),pp.98-115.
    89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 年版,第 349 页。
    
    90 Earl Swisher,Chinese Represen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Boulder:University of Colorado Press.1967), pp.155-159.
    91 王灵智著,陈欣译:《美国华人研究的新模式》,《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 年第 4 期,第 21 页。
    92 Joseph Hraba, Chinese Americans and American Society (Illinois:F.E.Peacock Publishers, Inc.1994),pp.76-77.
    93 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卷),台北·中华文化大学,1984 年版,第 32-35 页。
    94 甚至在 21 世纪的今天,国民党对个别华人社区(如洛杉矶华人社区)依然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力量,洛杉矶唐人街被认为是台湾当局在美国华人社会的最后一个“反共堡垒”。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地传统侨社普遍认同“中华民国”,在会所悬挂青天白日旗,至今在洛杉矶唐人街仍有 20 多个场所长期悬挂青天白日旗。《环球时报》,2004 年 7 月 26 日,第 6 版。
    95 《中国国民党党史资料与研究》,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编,1989 年版,第 27 页。
    96 Bary, Brett De and Victor, Nee, The Kuomintang in Chinatown. In Counterpoint: Perspectives on Asian America, edited by Emma Gee p.98.
    97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 3 集),台北·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 357 页。
    98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 3 集),台北·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 369 页。
    99 美洲总支部经冯自由请示孙中山同意,“为避免外人借口干涉,乃特许美总支部保留国民党名义”。冯自由:《革命逸史》(第 3 集),台北·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 371 页。
    100 《中国国民党党史资料与研究》,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编,1989 年版,第 45-46 页。
    101 杨建成:《华侨参政权之研究——中华民国侨居国外国民对祖国政治参与实例之统计分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33 页。
    102 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2 年版,第 201 页。
    103 杨建成:《中国国民党海外党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1924-1991)》,台北·海外华人研究出版社,1995 年版,第 31页。
    104 杨建成:《中国国民党海外党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1924-1991)》,第 32 页。
    105 王灵智著,陈欣译:《美国华人研究的新模式》,《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 年第 4 期,第 19 页。
    106 杨建成:《中国国民党海外党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1924-1991)》,台北·海外华人研究出版社,1995 年版,第 41-42页。
    107 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2 年版,第 211 页。
    108 Bary, Brett De and Victor, Nee, The kuomintang in Chinatown. in Counterpoint: Perspectives on Asian America, edited by Emma Gee p.123-124.
    109 李春辉、杨生茂:《美洲华侨华人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 年版,第 302 页。
    110 Huping Ling, Sze-Kew Dun, a Chinese American Woman in Kirksville, Missouri Historical Review 19 (October, 1996), pp.35-51.
    111 Benson Tong, The Chinese Americans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2000),pp.58-60.
    112 颜彦棻:《当前华侨处境与篗獾澄穹秸搿罚ū薄ぶ泄竦持醒胛被幔?962 年版,第 57 页。
    113 《海外党的组织与工作改进纲领》,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海外工作会编,1972 年,第 33 页。
    
    114 张其昀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卷),台北·中华文化大学,1984 年版,第 52 页。
    115 颜彦棻:《当前华侨处境与篗獾澄穹秸搿罚ū薄ぶ泄竦持醒胛被幔?962 年版,第 69 页。
    116 《海外党的组织与工作改进纲领》,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海外工作会编,1972 年,第 90-92 页。
    
    117 《海外党的组织与工作改进纲领》,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海外工作会编,1972 年,第 116 页。
    118 自 2002 年 5 月起民进党执政,国民党党务系统退出侨务工作,民进党党务系统中负责侨务的机构为“国际事务部”。
    119 此图为笔者参考台湾当局《侨务委员会组织法》自绘,参见附录 4。
    
    120 台湾史料编辑小组编:《台湾历史年表》(I-III),台北·业强出版社,1996 年版,第 67-70 页。
    121 丘正欧:《当前侨务工作之研讨》,《侨政论文集》,台北·华侨通讯社编印,1981 年出版,第 90 页。
    122 《外交报告书——对外关系与对外行政》,台北·“外交部”外交报告书编辑委员会,1992 年版,第 70 页。
    123 《当前海外工作之加强》,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海外工作会编印,1975 年版,第 43 页。
    124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第 350-351 页。
    125 郑彦棻:《十年来的篗馇劝罚ū薄ずM獬霭嫔纾?960 年版,第 98 页。
    126 《中华民国宪法》与《中华民国国籍法》,参见百度搜索网站 http://post.baidu.com/f?kz=113702716。
    128 张其昀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卷),台北·中华文化大学,1984 年版,第 77 页。
    129 郑彦棻:《十年来的篗馇劝罚ū薄ずM獬霭嫔纾?960 年版,第 107 页。
    130 《侨务五十年》,台北·侨务委员会,1982 年版,第 79-82 页。
    131 连志丹:《台湾现阶段大力扶持海外侨教的措施与借鉴》,《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 年第 3 期,第 42 页。
    132 《侨务委员会组织法》,参见附录 4。
    133 许婉玲:《国人移植海外之因素及当前移民政策之探讨》,台北·私立中国文化大学民族与华侨研究所,1982 年版,第 57-66 页。
    134 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 9 月,第 441 页。
    135 林珊:《华侨华人资源对台湾经济发展的贡献》,《亚太经济》,1999 年第 6 期,第 27 页。
    136 夏诚华:《民国以来的侨务与侨教政治研究(1912-2004)》,台北·玄奘大学海外华人研究中心,2005 年版,第 80-89页。
    137 Him Mark Lai, Becoming Chinese American: a History of Communities and Institutions (Walnut Creek, CA: Rowman & Littlefield, 2004),pp.231-233.
    138 王灵智著,陈欣译:《美国华人研究的新模式》,《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 年第 4 期,第 20 页。
    139 旧金山中华总会馆的前身是著名的“六大公司”(The Six Company),19 世纪 80 年代后期出现于旧金山的唐人街。
    19 世纪 50 年代前,旧金山先后成立了三邑、阳和、人和、宁阳、冈州与合和会馆,人称六大会馆。当时美国的法令规定,像这样的社团应以公司法人身份注册,故六大会馆又称六大公司。面对日益严重的反华暴力、社会歧视和法律不公,“六大公司”的基本目的有两个:在社区内整合各个派系,团结所有同胞,管辖全部事务;在白人世界则代表华人社区,为族群利益而抗争。中华会馆依据加州有关法例于 1901 年正式组建时,当时的清政府也承认了中华会馆的权威性。各地中华公所/会馆确立了商人精英们对华埠的管制,其领袖也变成了华埠的非官方市长。
    140 方雄普:《海外侨团的发展演变及其相关政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 年第 1 期,第 8 页。
    141 周敏、王晓辉:《华裔美国人的精英群体》,《社会学研究》,2000 年第 5 期,第 51 页。
    142传统侨社是台湾当局使用的俗称,因为台湾当局实行双重国籍政策,将海外有中国血统的华侨华人(无论他们是否已选择居留国国籍)一律视为华侨,因而老社团又称传统侨社。
    143 邵宗海:《两岸关系、两岸共识与两岸歧见》,台北·五南图书出版,1998 年版,第 207 页。
    144 周敏、王晓晖:《华裔美国人的精英群体》,《社会学研究》,2000 年第 5 期,第 51 页。
    145 从 30 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传统侨社领导人与成员不断加入国民党,而且担任总支部、支部及分部的领导职务。30 年代到 50 年代初,国民党驻美国总支部每届全国代表大会都增加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的人数。1935 年第 7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执监委员人数为 14 人,到 1941 年第 13 届全国代表大会时,执监委员人数已经扩大到 26 人。[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2 年版,第 377 页。
    146《与中华公所领袖谈两个观念问题》, [美]《世界日报》,2002 年 8 月 21 日,第 1 版。
    147 《纽约中华公所的道路》,[台北]《中央日报》,1981 年 7 月 2 日,第 2 版。
    148 1951 年,纽约和芝加哥分别成立反共分会,1952 年洛杉矶成立反共分会,到 1963 年底,美国华人社会先后成立了17 个反共分会。参见[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 363 页。
    149 这里的《世界日报》同 70 年代由王惕吾创办的《世界日报》不是同一份报纸,而是由美国华人社会中的宪政党主办的报纸。
    150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第 360-361 页。
    151 相较于国民党海外党部,“反共总会”实质上是一个较松散的组织,既没有具体的纲领,也没有严格的纪律,因此“反共总会”一般也没有什么有组织的活动或会议,只是从事一些表面上的支持台湾当局的工作。参见 S.W.Kung,Chinese in American Life(Seattle: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1962),pp.233-234.
    152 李小兵、孙绮、李晓晓:《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27-130 页。
    153 Brett De Bary and Victor Nee,The Kuomintang in Chinatown. in Counterpoint: Perspectives on Asian America (Seattle: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1976) pp.146-151.
    154 《中国国民党党史资料与研究》,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编,1989 年版,第 122-123 页。
    155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2 年版,第 362页。
    156 Stan Fusang Steiner,The Chinese Who Built America (New York:Happer and Row.1979),pp.23-25.
    157 郑彦棻:《十年来的篗馇劝罚ū薄ずM獬霭嫔纾?960 年版,第 179 页。
    158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2 年版,第 289-291页。
    159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2 年版,第 342页。
    160 Earl Swisher,Chinese Represen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Boulder:University of Colorado Press.1967),pp.23-35.
    161 Earl Swisher,Chinese Represen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Boulder:University of Colorado Press.1967),p.27.
    162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第 353 页。
    172 Maxine Hong Kingston,China Men(New York:Alfred A. Knopf,1980),pp.97-111.
    173 陈欣:《“美国华人社会的历史进程”讲座综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 年第 2 期,第 80 页。
    174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 年版,第 379-481 页。
    175 Stanford M.Lyman,Chinese Americans (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74),pp.173-180.
    176 Benson Tong,The Chinese Americans (Westport,Conn.:Greenwood Press,2000),p.81.
    177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 年版,第 482 页。
    178 William Wei,The Asian American Movement(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3),pp.98-120.
    179 Tsung Chi, East Asian American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 a Reference Handbook (Santa Barbara, Calif. : ABC-CLIO, 2005),p.236.
    180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 年版,第 356-358 页。
    181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第 359 页。
    182 Maxine Hong Kingston, The Woman Wwarrior:China Men ( New York : Everyman's Library, 2005),pp.110-115.
    183 Theresa Chong Carino,China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theast Asia (New York:New Day Publishers,1985),p.175.
    184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 年版,第 501 页。
    185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第 482 页。台湾地区习惯称钓岛为钓台。
    186 《南方周末》,2005 年 8 月 4 日,第 4 版。
    187 Harry L. Kitano & Roger Daniels,Asian American:Emerging Minorities.2d 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5),p.139.
    188 Harry L. Kitano & Roger Daniels,Asian American:Emerging Minorities.2d 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5),pp.134-140.
    189 Harry L. Kitano & Roger Daniels,Asian American:Emerging Minorities.2d 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5),p143.
    190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 年版,第 483 页。
    191 Karin Aguilar-San Juan(ed.),The State of Asian America:Activism and Resistance in the 1990s(Boston:South End Press, 1994),pp.99-112.
    192 Molly Joel Coye & Jon Livingston,China:Yesterday and Today,2d ed.(New York:Bantam Books,1979),p.153.
    193 徐德清等:《世纪之交的反思——中国旅美学人谈中美关系》,香港·香港八方企业公司,2001 年版,第 97 页。
    194 Gary Y. Okihiro, Margins and mainstreams:Asians i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ton Press, 1994), pp.189-201.
    204 Stephen Castles & Mark Miller,The Age of Migration: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Movements in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3),pp.143-146.
    205 Stanely Karnow, In Our Imag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9), pp.231-238.
    206 Stanford M.Lyman,Chinese Americans (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74),p.210.
    207 Stanely Karnow, In Our Imag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9),pp.179-180.
    208 Stan Fusang Steiner,The Chinese Who Built America (New York:Happer and Row.1979),p.197.
    209 Birgit Zinzius, Chinese America: Stereotype and Reality: History,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hinese Americans ( New York: P. Lang, 2005),p.36.
    210 周敏、王晓辉:《华裔美国人的精英群体》,《社会学研究》,2005 年第 5 期,第 60-61 页。
    211 Stan Fusang Steiner,The Chinese Who Built America (New York:Happer and Row.1979),pp.227-230.
    212 1997 年 7 月,该会在洛杉矶举行第 16 届年会时,克林顿总统不仅派出总统特别助理出席会议,而且以总统名义发去贺信。参见方雄普:《海外侨团的发展演变及其相关政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 年第 1 期,第 10 页。
    213 [美]麦礼谦:《走向多元化的当代美国社会:在变化中的美国华人地缘性社团系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 3 期,第 12 页。
    214《侨务五十年》,台北·侨务委员会,1982 年版,第 101-102 页。
    215《选票就是权力》, [美]《世界日报》,1978 年 12 月 29 日,第 1 版。
    216 历史事实表明,美国是“台独”思潮的始作俑者之一。最早引起美国对台湾兴趣的是台湾富饶的资源。1847 年,美国舰船驶入台湾,对岛上的煤炭资源进行过系统的勘察,发现基隆煤矿的煤质比英国利物浦煤质还要好,1854 年,美国东方舰队司令伯里率两艘军舰登陆基隆进行勘察后,在给华盛顿的报告中称:美国应单独采取先机行动,建立一个美国殖民地或居留地,作为美国发展其东方商务的小心。该报告还认为,能控制台湾就能控制中国沿海,能控制中国沿海就能控制中国及西太平洋。同年,出任美国驻日领事的美国贸易商哈里斯甚至向美国国务卿马西提出了“购买台湾”的建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驻华公使彼得·派克向美国国务院递交了一份“绝密件”报告,谈到台湾问题时说:这个岛屿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不再是中国的一部分。一旦台湾在政治上,一如它在地理上一般与中国分离的时候,美国应即刻占有台湾,这项行动对美国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美国是最早鼓吹台湾分离主义的,只是因种种原因,其妄图独霸中国的野心未能实现,反使日本捷足先登。
    217 [台北]《中央日报》,1956 年 12 月 3 日,第 4 版。
    218 黄嘉树:《台湾能独立吗——透视台独》,北京·国际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丛书,1994 年版,第 46-51 页。
    219 Julie Shuk-yee Lam,Chinese America:History and Perspectives 1989(San Francisco: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89),pp.119-121.
    220 [台北]《联合报》,1963 年 11 月 5 日,第 4 版。
    221 [台北]《联合报》,1964 年 9 月 23 日,第 1 版。
    222 [台北]《联合报》,1965 年 10 月 26 日,第 1 版。
    223 [台北]《联合报》,1966 年 9 月 8 日,第 4 版。
    224 [台北]《中国时报》,1970 年 1 月 16 日,第 3 版。
    225 蔡同荣兼任美国本部主席,辜宽敏任日本本部主席,林哲夫任加拿大本部主席,张维嘉任欧洲本部主席。
    226 [台北]《联合报》,1971 年 5 月 7 日,第 1 版。
    227 黄嘉树:《台湾能独立吗——透视台独》,北京·国际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丛书,1994 年版,第 59 页。
    228 [台北]《中国时报》,1970 年 1 月 22 日,第 1 版。
    234 蒋经国全集编辑委员会:《蒋经国先生全集》(第十一集),台北·“行政院”新闻局,1991 年版,第 202-203 页。
    235 李盈慧:《华侨政策与海外民族主义》,台北·国史馆,1999 年版,第 199 页。
    236 蒋经国全集编辑委员会:《蒋经国先生全集》(第十一集),台北·“行政院”新闻局,1991 年版,第 229 页。
    237 姜南杨:《台湾政治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31 页。
    238 Stephen Fitzgerald, China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A Study of Peking’s Changing Policy,1949—197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pp172-179.
    239 Theresa Chong Carino,China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theast Asia (New York:New Day Publishers,1985),p.40-41.
    240 《海外党的组织与工作改进纲领》,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海外工作会编,1972 年,第 87-91 页。
    241 夏诚华:《民国以来的侨务与侨教政治研究(1912-2004)》,台北·玄奘大学海外华人研究中心,2005 年版,第 164页。
    242 夏诚华:《民国以来的侨务与侨教政治研究(1912-2004)》,第 171 页。
    
    243 夏诚华:《民国以来的侨务与侨教政治研究(1912-2004)》,第 179 页。
    244 李云汉:《中国国民党史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 年版,第 145 页。
    245 彭怀恩:《中华民国政府与政治》,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1997 年版,第 98-102 页。
    
    246 李盈慧:《华侨政策与海外民族主义》,台北·国史馆,1999 年版,第 176-180 页。
    247 陈鸿瑜:《海外华人社区发展》,台北·海外华人研究学会,1998 年版,第 202 页。
    248 孙哲主编:《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79-280 页。
     249 Julie Shuk-yee Lam, Chinese America: History and Perspectives 1989 (San Francisco: 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89), p.76.
    250 [台北]《中国时报》,1977 年 8 月 7 日,第 1 版。
    251 Tinsman Marilyn Williams, China and th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Education, 1983), pp.215-217.
    252 郝雨凡:《白宫决策: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内幕》,东方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95 页。
    253 《人民日报》,1976 年 3 月 9 日,第 2 版。
    254 [台北]《联合报》,1978 年 7 月 6 日,第 1 版。
    255 [台北]《联合报》,1981 年 9 月 7 日,第 1 版。
    256 Him Mark Lai, Becoming Chinese American : a History of Communities and Institutions (Walnut Creek, CA : Rowman & Littlefield, 2004), p.99.
    257 此处提到的《世界日报》是台湾联合报系的子报纸,创办于 1976 年,创办人是台湾联合报董事长王惕吾。
    258 《沉默的大多数需要说话》,[美]《世界日报》,1977 年 3 月 1 日,第 1 版。
    259 《华埠面临社会与政治的双重冲击》,[美]《世界日报》,1977 年 3 月 2 日,第 1 版。
    260 《参加就是力量》,[美]《世界日报》,1977 年 5 月 3 日,第 1 版。
    261 《致卡特总统的一封公开信》,[美]《世界日报》,1977 年 6 月 25 日,第 1 版。
    262 《向十四位华人社区领袖致敬》,[美]《世界日报》,1977 年 8 月 19 日,第 1 版。
    263 《呼吁国务院重视华人的普遍愿望》, [美]《世界日报》,1977 年 3 月 8 日,第 1 版。
    264 《它们想把华埠斗臭》,[美]《世界日报》,1978 年 5 月 27 日,第 1 版。
    265 Walker Connor, The Impact of Homelands upon Diasporas. in Modern Diaspora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edited by Gabriel Sheffer .( London: Croom Helm ,1986),p146.
    266 Wing Chung Ng, Taiwan's Overseas Chinese Policy from 1949 to the Early 1980s. in East Asia Inquiry : Selected Articles from the Annual Conferences of the Canadian Asian Studies Association, 1988-1990, edited by Larry N. Shyu, Min -sun Chenand Claude -Yves Charron.( Montreal: Canadian Asian Studies Association,1991),pp.321-322.
    267《只有是非,没有中立》, [美]《世界日报》,1977 年 9 月 3 日,第 1 版。
    268 郭焕圭:《台湾的将来:国际政治与台湾问题》,台北·致良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年版,第 87 页。
    269《他们自己翻开了底牌》,[美]《世界日报》,1978 年 12 月 19 日,第 1 版。
    
    270 庄国土:《1978 年以来中国政府对华侨华人态度和政策的变化》,《南洋问题研究》,2000 年第 3 期,第 3 页。
    271 《由点到面展开侨务》,[美]《世界日报》,1987 年 7 月 9 日,第 2 版。
    272 《美国华人社会的美好前景》,[美]《世界日报》,1986 年 7 月 3 日,第 1 版。
    273 Tsung Chi, East Asian American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 a Reference Handbook (Santa Barbara, Calif. : ABC-CLIO, 2005), pp.56-57.
    274 Bernard Wong, Ethnicity and Entrepreneurship:The New Chinese Immigrants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Boston: Alyn & Bacon, 1998), pp.112-113.
    275 美国 1990 年的人口普查报告显示出当时有 14540 华人服务于餐饮行业,许多饭店员工是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当代移民,来自台湾的饭店员工相对较少。参见[美]王保华著、杨亚丹译:《从封闭式族群经济到高新科技产业——美国旧金山湾华人调查”,《思想战线》,2004 年第 5 期,第 63-54 页。
    276 张兴汉、刘兴标:《世界华侨华人概况(欧洲、美洲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第 176 页。
    277 转引自李爱慧:《透视当代美国华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东南亚研究》,2005 年第 4 期,第 80 页。
     278 斯特林·西格雷夫:《龙行天下:海外华人的巨大影响力》,海南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60 页。
    279 [美]王保华著、杨亚丹译:《从封闭式族群经济到高新科技产业——美国旧金山湾华人调查》,《思想战线》,2004年第 5 期,第 67 页。
    280 梅伟强:《世纪之交的美国华人:从漠视政治到积极参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 年第 4 期,第 54 页。
    281 李其荣、傅义朝:《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战后美国华人政治角色的变化》,《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2 期,第 91 页。
    282 《人民日报》,1987 年 3 月 28 日,第 6 版。
    283 Iris Chang,The Chinese in America: a Narrative History (New York:the Penguin Group,2003),p.245.
     284 Gary Y. Okihiro, Margins and Mainstreams:Asians i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ton Press, 1994), p.87.
    
    285 毛起雄、林晓东:《中国侨务政策概述》,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43-148 页。
    286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论侨务》,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第 7 页。
    287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论侨务》,第 9 页。
    288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论侨务》,第 12 页。
    289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论侨务》,第 12、13 页。
    
    290 《人民日报》,1987 年 8 月 6 日,第 6 版。
    29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论侨务》,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第 6 页。
    292 《振兴中华民族》,《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357-358 页。
    
    293 周敏、王晓辉:《华裔美国人的精英群体》,《社会学研究》,2000 年第 5 期,第 59-60 页。
    294 陈可淼:《留学工作二十年》,《神州学人》,1998 年第 6 期,第 19 页。
    295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3 年 11 月 4 日,第 2 版。
    
    296 《华声报》,1988 年 11 月 23 日,第 1 版。
    297 庄国土:《从移民到选民:1965 年以来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变化》,《世界历史》,2004 年第 2 期,第 70 页。
    298 《人民日报》,1981 年 10 月 9 日,第 6 版。
    299 李远哲在 2000 年、2004 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公开支持民进党的陈水扁,受到了广大海外华侨华人的质疑与批判。但是他并不支持台湾独立,赞成两岸之间的交流合作,并以科学家的身份为两岸交流作了一定的贡献。
    300 《人民日报》,1988 年 8 月 6 日,第 6 版。
    301 王赣骏博士祖籍江苏,出生于浙江省,生长于上海市,在台湾接受小学和中学教育,于 1963 年来美国,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302 [美]《世界日报》,1985 年 5 月 3 日,第 2 版。
    307 《人民日报》,1984 年 7 月 20 日,第 2 版。
    308 《人民日报》,1987 年 8 月 20 日,第 4 版。
    309 [美]《世界日报》,1987 年 8 月 17 日,第 1 版。
    310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论侨务》,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2 页。
    311 高民政、魏宽勇:《世纪回眸: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和平统一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 2 期,第 9 页。
    
    312 [美]《世界日报》,1980 年 4 月 2 日,第 2 版。
    313 [美]《世界日报》,1984 年 5 月 7 日,第 2 版。
    314 《和平统一是时代的呼唤》,[美]《美洲华侨日报》,1983 年 6 月 27 日,第 1 版。
    315 《球已经踢给台湾》,[美]《北美日报》,1983 年 6 月 27 日,第 1 版。
    316 《中国统一日程的逼近》,[美]《中报》,1983 年 6 月 27 日,第 1 版。
    317 翁绍裘:《“一国两制”构思真谛在于“和平统一”》,[美]《世界日报》,1983 年 6 月 28 日,第 3 版。
    318 《伟大的历史时刻》,[美]《美洲华侨日报》,1984 年 12 月 21 日,第 1 版。
    319 《历史性的一步》,[美]《中报》,1984 年 12 月 22 日,第 1 版。
    320 《人民日报》,1984 年 12 月 23 日,第 6 版。
    
    321 田弘茂:《大转型:“中华民国”政治与社会变迁》,台北·台北时报出版,1989 年,第 167 页。
    322 田弘茂:《大转型:“中华民国”政治与社会变迁》,第 175 页。
    323 刘鸿宇:《统一于中华文化精神之下》,[台北]《联合报》,1982 年 10 月 26 日,第 2 版。
    
    324 高信:《中华民国之华侨与侨务》,台北·正中书局,1989 年版,第 65-78 页。
    325 詹长浩:《携手走过的岁月:中华民国侨务发展历程》,台北·侨务委员会,1990 年版,第 89-91 页。
    326 彭盛龙:《侨务行政与实务》,台北·考用出版社,1996 年版,第 99 页。
    327 詹长浩:《携手走过的岁月:中华民国侨务发展历程》,台北·侨务委员会,1990 年版,第 89-101 页。
    328 1982 年 2 月,时任国民党“海工会”负责人的曾广顺主动先后邀请北美洲、欧洲及大洋洲的越棉寮华裔社团领导人物到台北座谈,分别成立北美及欧洲越棉寮华裔社团联谊会。1983 年又成立世界越棉寮华裔社团联谊会,在台北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参见陈一新:《断交后的中美关系》,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 年版,第 176-178 页。
     329 陈鸿瑜:《中华民国之侨务政策》,台北·海外华人研究学会,2000 年版,第 128-137 页。
    330 颜国裕:《我国侨务政策之研究:民国六十年以后之发展分析》,台北·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1 年版,第203-205 页。
    331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72-2000)》(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63 页。
    332 美台“断交”之后,美国国会制定的《与台湾关系法》,又成了美国得以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提供其他所谓“防务保障”的法律凭据。《与台湾关系法》实际上把台湾视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将台湾当局与主权“国家”相提并论,该法第四条规定:“不存在外交关系或承认不影响美国法律对台湾的适用……凡当美国法律提及或涉及外国和其他民族、国家、政府或类似实体时,上述各词义中应包括台湾,此类法律亦适用于台湾。”《与台湾关系法》不但使刚刚正常化的中美关系濒临倒退的境地,也增加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使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更加复杂化。《与台湾关系法》埋下了美国利用台湾问题继续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两岸和平统一的祸根,增加了台湾当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抗、拒绝和平谈判的筹码,同时也助长了“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参见附录 3《与台湾关系法》与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72-2000)》(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78 页。
    333 “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The Coordination Council of North American Affairs)在纽约、波士顿、芝加哥、休斯敦、旧金山等地设立 12 个办事处,这些机构名义上是非官方的法人机构,实际履行着过去“大使馆”和“领事馆”的职能。1994 年,美国同意台湾将“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更名为“台北驻美国经济文化代表处”(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ice,TECRO),其他 12 个办事处更名为“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Office, TECO)。孙哲主编:《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73-274 页。
    334 [台北]《中央日报》,1979 年 2 月 15 日,第 1 版。
    
    335 《华人的责任和荣誉》,[台北]《联合报》,1984 年 7 月 15 日,第 4 版。
    336 《美国华人社会的美好远景》,[美]《世界日报》,1984 年 9 月 12 日,第 1 版。
    337 Wing Chung Ng, Taiwan's Overseas Chinese Policy from 1949 to the Early 1980s. in East Asia Inquiry : Selected Articles from the Annual Conferences of the Canadian Asian Studies Association, 1988-1990, edited by Larry N. Shyu, Min -sun Chen and Claude -Yves Charron.( Montreal: Canadian Asian Studies Association,1991), pp.87-89.
    338 吴剑雄:《海外移民与华人社会》,台北·允晨文化,1993 年版,第 126-127 页。
    339 汪树华:《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台北·财团法人海会文教基金会,2001 年版,第 285-290 页。
    340 Jiemin Bao, Marital Acts: Gender, Sexuality, and Identity among the Chinese Thai Diaspora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p.321.
    341 《美国何以形成统战与反统战的主战场》,[美]《世界日报》,1980 年 2 月 22 日,第 1 版。
    342《沉默的大多数发出怒吼》, [美]《美洲中国时报》,1980 年 3 月 7 日,第 1 版。
    343 《你还愿意忍受或能够忍受卡特四年吗?》,[美]《世界日报》,1980 年 11 月 4 日,第 1 版。
    
    344 《不是敌人便是朋友》,[美]《世界日报》,1980 年 3 月 31 日,第 1 版。
    345 《建立一个投奔自由祖国的桥梁》,[美]《世界日报》,1980 年 12 月 27 日,第 1 版。
    346 《胡娜案尘埃落定》,[美]《世界日报》,1984 年 4 月 5 日,第 1 版。
    347 《美国是多元文化的镶嵌品》,[美]《世界日报》,1984 年 4 月 6 日,第 1 版。
    348 高华国:《美国的反共推手》,[台北]《中央日报》,1981 年 6 月 8 日,第 4 版。
    349 刘兆佳主编:《华人社会社会指标研究新领域》,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际性太研究所,1996 年版,第 128 页。
    350 《反共爱国联盟成立十周年》,[美]《世界日报》,1981 年 12 月 28 日,第 1 版。
    351 牛震:《第三中华:海外华人的历史·现在·未来》,台北·台湾磨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年 2 月版,第 97 页。
    352 《一连串的不参加》,[美]《世界日报》,1984 年 1 月 21 日,第 1 版。
    
    353 Molly Joel Coye & Jon Livingston,China:Yesterday and Today,2d ed.(New York:Bantam Books,1979),p.137.
    354 《纽约中华公所的道路》,[美]《世界日报》,1981 年 12 月 1 日,第 1 版。
    355 Peter Kwong & Du?anka Mi??evi?, Chinese America: the Untold Story of America's Oldest New Community (New York : New Press : Distributed by W.W. Norton, 2005),pp.210-213.
    356 《“台独”在加州“正名”》,[美]《世界日报》,1981 年 9 月 7 日,第 1 版。
    357 《“台独”在加州“正名”》,[美]《世界日报》,1981 年 9 月 7 日,第 1 版。
    
    358 《陈水扁来美国何为?》[美]《世界日报》,1985 年 1 月 22 日,第 1 版。
    359 庄国土:《1978 年以来中国政府对华侨华人态度和政策的变化》,《南洋问题研究》,2000 年第 3 期,第 2 页。 敏、王晓辉:《华裔美国人的精英群体》,《社会学研究》,2000 年第 5 期,第 55-56 页和 Don Shewey, Playing Around, the Village Voice, March 12, 1991.p.76.
    361 Theodore Friend, Latin Ghosts Haunt an Asian Nation, Heritage, December 1989, p.4.
    362 Stanely Karnow, In Our Image (New York: Random House,1989), pp.34-39.
    363 周敏、王晓辉:《华裔美国人的精英群体》,《社会学研究》,2000 年第 5 期,第 57 页。
    364 Birgit Zinzius, Chinese America : Stereotype and Reality: History,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hinese Americans ( New York : P. Lang, 2005),pp.87-89.
    365 《美国传统侨社的新挑战》,[台北]《联合报》,1985 年 5 月 6 日,第 4 版。
    366 Tsung Chi, East Asian American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 Reference Handbook (Santa Barbara, Calif:ABC-CLIO,2005), PP.150-151.
    367 Barry Edmonton & Jeffrey Passel,ed.,Im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America’s Newest Arrivals(Washington,D.C:The Urban Institute Press,1994), pp.57-62.
    368 Birgit Zinzius, Chinese America: Stereotype and Reality : History,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hinese Americans ( New York : P. Lang, 2005),pp.97-100.
    369 Julie Shuk-yee Lam, Chinese America: History and Perspectives 1989 (San Francisco: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89),p.86.
    370 [美]《美洲华侨日报》,1982 年 9 月 27 日,第 1 版。
    371 任贵祥、赵红英:《华侨华人与国共关系》,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35-336 页。
    
    372 《华声报》,1983 年 5 月 9 日,第 1 版。
    373 [美]《中报》,1984 年 12 月 10 日,第 1 版。
    374 《人民日报》,1985 年 6 月 21 日,第 6 版。
    375 刘红、郑庆勇:《国民党在台 50 年》,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12 页。
    376 蔡同荣现为台湾民进党籍“立法委员”。截止 1999 年,FAPA 在美国各地成立了 40 个分会。FAPA Action Plan at www.fapa.org.
    377 Him Mark Lai, Becoming Chinese American : a History of Communities and Institutions (Walnut Creek, CA : Rowman & Littlefield, 2004), pp.100-108.
    378 [美]孔秉德、尹晓煌主编:《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41 页。
    379 Birgit Zinzius, Chinese America: Stereotype and Reality : History,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hinese Americans ( New York : P. Lang, 2005),pp.233-238.
    380 民进党美国代表团于 2000 年 11 月解散,主要原因是此时民进党已成为台湾执政党,其立场完全可以通过“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向美国政府转达。
    
    381 《台北情报人员涉及“江南命案”》,[美]《世界日报》,1986 年 6 月 5 日,第 1 版。
    382 《“江南命案”暗波激荡》,[美]《世界日报》,1984 年 12 月 28 日,第 1 版。
    383 《“江南命案”暗波激荡》,[美]《世界日报》,1984 年 12 月 28 日,第 1 版。
    384 《人民日报》,1984 年 12 月 25 日,第 6 版。
    385 《人民日报》,1984 年 10 月 23 日,第 6 版。
    386 《人民日报》,1985 年 1 月 30 日,第 6 版。
    387 参见徐斌编:《华侨华人研究中文书目》,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年 9 月版。
    388 李云汉:《中国国民党党史研究与评论》,台北·国民党党史会。1995 年版,第 321 页。
    389 刘一平:《形象与利益的双重损害》,[台北]《联合报》,1985 年,2 月 2 日,第 1 版。
    390 亲国民党报纸《世界日报》也发表社论,对国民党特务机关刺杀表示遗憾和不解,也对这种行径表示批判,认为国防部情报人员涉及“江南命案”,实在是“中华民国”的大不幸,造成的影响无可挽回。参见《“江南”所写的七封信》,[美]《世界日报》,1985 年 1 月 19 日,第 1 版。
    392 乔飞:《美国华人的新发展》,[新加坡]《联合早报》,2000 年 3 月 1 日,第 3 版。
    393 陈鸿瑜:《海外华人社区发展》,台北·海外华人研究学会,1998 年版,第 221 页。
    394 [美]《世界日报》,2000 年 4 月 29 日,第 3 版。
    395 [美]《国际时报》,2000 年 2 月 5 日,第 3 版。
    396 李小兵、孙绮、李晓晓:《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09 页。
    397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0 年 3 月 1 日,第 5 版。
    398 《美国华人精英的作用》,[美]《星岛日报》,2000 年 2 月 7 日,第 1 版。
    399 Tsung Chi, East Asian American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 Reference Handbook (Santa Barbara, Calif. : ABC-CLIO, 2005), pp.98-103.
    400 转引自李爱慧:《透视当代美国华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东南亚研究》,2005 年第 4 期,第 77 页。
    401 李小兵、孙绮、李晓晓:《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12 页。
    402 庄国土:《从移民到选民:1965 年以来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变化》,《世界历史》,2004 年第 2 期,第 76 页。
    403 [美]《世界日报》,2001 年 11 月 26 日,第 1 版。
    404 1998 年 2 月 12 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在其头版独家报道,美国联邦司法部在调查不当政治捐款活动时发现新证据,显示中国大陆的代理人在 1996 年美国大选之前,曾试图把来自国外的捐款送给民主党全国委员会。2 月 13 日全美各大报,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波士顿环球报》、《芝加哥论坛报》在内都以极大的篇幅跟进报道,这就是所谓的“中国门”事件或“政治献金案”。参见阮次山:《冷和——中美世纪之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46-248 页。
    
    405 Marissa Lingen, Chinese Immigration (Philadelpha: Mason Crest Publisher, 2004), pp.256-257.
    406 《亚裔踊跃参政,2200 人跻身仕途》,[美]《世界日报》,2000 年 8 月 21 日,第 1 版。
    407 丁南曙:《华裔学者:亚裔大幅度融入美国主流政治体系》,[美]《世界日报》,1999 年 12 月 21 日,第 2 版。
    408 熊志勇:《美国华裔与美国对华政策》,《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2 期,第 39 页。
    409 Gary Y. Okihiro, Margins and Mainstreams:Asians i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ton Press, 1994), pp.199-200.
    410 黄锦波祖籍广东省台山市,出生在香港,父亲是美国退伍军人。中学就读于香港皇仁学院,孙中山先生曾是该校第一届毕业生。中学毕业后黄锦波来到美国,1971 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正式挂牌行医。怀着“平等博爱”的信念,凭着热情待人处世,黄锦波做了很多公益事业。黄锦波认为华人必须进入主流社会,才能提高社会地位,也才能为促进中美友好发挥更大的作用。他的努力得到回报,他的善举赢得了当地民众的信任。1978 年在白人为主的喜瑞都市,他竟然以高票当选市议员。1982 年他连任该市两届市长,三届副市长。参见《美国首位华裔市长黄锦波的中国情结》,《侨务工作研究》,2004 年第 1 期,第 32 页。
    411 任贵祥、赵红英:《华侨华人与国共关系》,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35 页。
    412 Peter Kwong & Du?anka Mi??evi?, Chinese America: the Untold Story of America's Oldest New Community (New York : New Press : Distributed by W.W. Norton, 2005), pp.56-61.
    413 [台北]《联合报》,1989 年 12 月 21 日,第 3 版。
    414 郭玉聪:《美国华侨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世界历史》,2004 年第 3 期,第 55 页。
    415 庄礼伟:《百人会在美中关系及华裔权益问题上所起的作用》,《东南亚研究》,2003 年第 5 期,第 69 页。
    
    416 [美]《世界日报》,2000 年 5 月 17 日,第 1 版。
    417 [美]《世界日报》,2000 年 5 月 22 日,第 1 版。
     418 [美]《侨报》,2001 年 4 月 21 日,第 1 版。
    419 Him Mark Lai, Becoming Chinese American : a History of Communities and Institutions (Walnut Creek, CA : Rowman & Littlefield, 2004), pp.202-204.
     420 Him Mark Lai, Becoming Chinese American: a History of Communities and Institutions (Walnut Creek, CA : Rowman & Littlefield, 2004),p.205.
    421 《人民日报》,1996 年 3 月 18 日,第 6 版。
    422 [美]《中报》,1995 年 6 月 5 日,第 1 版。
    423 《人民日报》,1996 年 3 月 25 日,第 6 版。
    424 [美]《世界日报》,1997 年 7 月 14 日,第 1 版。
    
    425 [美]《侨报》,2000 年 8 月 7 日,第 1 版。
    426 单纯:《台湾问题与海外华人反独促统》,《世界民族》,2001 年第 4 期,第 34 页。
    427 [美]《世界日报》,2000 年 11 月 25 日,第 1 版。
    428 [美]《世界日报》,2001 年 5 月 19 日,第 1 版。
    429 [美]《世界日报》,2001 年 5 月 24 日,第 1 版。
    430 [美]《世界日报》,2001 年 5 月 26 日,第 1 版。
    431 [美]《世界日报》,2001 年 6 月 20 日,第 1 版。
    432 李惠英数十年如一日,为台湾海峡两岸的统一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她认为,“统一”是个大目标,但首先需要做的是交流与沟通,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1979 年,李惠英发起成立了“中国问题研究社”。1985 年成立“海峡两岸交流会”。1991 年成立“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这些团体重在沟通交流,不接受有背景的捐款和津贴,活动经费都由李惠英负责筹集,以保障更公平客观地表达追求和平统一的赤诚之心。李惠英的理念及运作体制,有很大的包容性,赢得了多数人的认可。
    433 [美]《世界日报》,2002 年 8 月 14 日,第 1 版。
    
    434 《人民日报》,1995 年 9 月 28 日,第 6 版。
    435 [美]《世界日报》,2001 年 3 月 7 日,第 1 版。
    436 [美]《世界日报》,2001 年 3 月 16 日,第 1 版。
    437 [美]《世界日报》,2001 年 4 月 8 日,第 1 版。
    438 《人民日报》,2001 年 5 月 1 日,第 6 版。
    439 谷雨:《江泽民主席的美国之行》,[美]《世界日报》,2001 年 5 月 1 日,第 2 版。
    440 《人民日报》,2000 年 8 月 8 日,第 1 版。
    441 在过去的 10 年中,美国中文媒体的数目和发行量增长迅速,日报每天总印量已经超过 25 万份。《世界日报》和《星岛日报》的发行量如果与美国的主流英文报纸放在一起排名,大约可以排在 20 位上下。参见《美国华文报纸供不应求 发行量可比英文报》,《世界新闻报》,2004 年 3 月 19 日,第 2 版。
    442 《制止李登辉之流玩火焚台》,[美]《侨报》,1999 年 7 月 16 日,第 1 版。
    
    443 《“两国论”缺乏大格局国际政治洞识》,[美]《世界日报》,1999 年 7 月 17 日,第 1 版。
    444 《“两国论”影响两岸前景》,[美]《星岛日报》,1999 年 7 月 17 日,第 1 版。
    445 谷雨:《江泽民主席的美国之行》,[美]《世界日报》,2001 年 5 月 1 日,第 2 版。
    446 顾新:《台湾如何创造奇迹》,[美]《世界日报》,2000 年 9 月 21 日,第 2 版。
    447 [美]《世界日报》,2000 年 11 月 24 日,第 3 版。
    448 《侨胞响应爱台湾反台独》,[美]《侨报》,2001 年 12 月 23 日,第 1 版。
    449 《美传统侨社支持和平统一反对台独》,[美]《星岛日报》,2002 年 11 月 2 日,第 1 版。
    450 《旅美华人关注两岸政坛》,[美]《侨报》,2000 年 10 月 11 日,第 1 版。
    451 Peter H. Koehn & Xiao-huang Yin,The Expanding Roles of Chinese Americans in U.S.-China Relations (New York: M.E. Sharpe,Inc,2002),p.169.
    452 [美]《世界日报》,2001 年 10 月 8 日,第 3 版。
    453 《不要让金大中专美于前》,[美]《世界日报》,2000 年 10 月 14 日,第 1 版。
    454 陈宏:《海峡风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29 页。
    455 [台北]《联合报》,1990 年 8 月 6 日,第 2 版。
    456 陈宏编著:《解读台湾问题》,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89 页。
    457 陈宏:《海峡风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32 页。
    458 《台港澳新闻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年版,第 88 页。
    459 《台港澳新闻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年版,第 89 页。
    460 陈宏:《海峡风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34 页。
    461 陈宏:《海峡风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40 页。
    462《人民日报》,1999 年 7 月 12 日,第 4 版。
    463 陈一新:《断交后的中美关系》,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 年版,第 284-285 页。
    464 陈宏:《海峡风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40 页。
    465 陈一新:《断交后的中美关系》,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 年版,第 290-292 页。
    466 唐正瑞:《中美棋局中的台湾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32-433 页。
    467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下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54 页。
    468 [台北]《联合报》,2000 年 3 月 19 日,第 4 版。
    469 由于台湾选举涉及到政党交替及台湾海峡局势的稳定与否,更关系到美国在亚太区的战略利益,因此美国不断注视选情,积极介入,施加压力。在“兴票案”后陈水扁民意上升时,美国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罗思公开说:“不管谁在台湾的选举中当选,美国都会接受,并与新当选的政府打交道,对选举后的美台关系毫不担忧。”在中国政府 2 月 1 日发表《一个中国与台湾问题》白皮书后,美国政府反应迅速。从白宫、国务院到国防部都口径一致地指责中国,重申遵照《与台湾关系法》履行对台安全防务义务,宣布向台湾出售 2 亿多美元的武器。在台湾选举临近前,克林顿两次公开讲话称:“美国将继续反对接受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手段,也将继续明确表示北京和台湾之间的问题必须和平解决,并且获得台湾人民的同意。”在当时台湾竞选三足鼎立的情况下,美国反复强调其对台军事义务、售台武器,而不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反对“台独”,客观上给陈水扁的支持者吃了一颗定心丸。参见杨洁勉:《世界格局中的台湾问题变化和挑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 98 页;王卫星:《美台启动准军事同盟》,《世界知识》,2002 年第 13 期,第 16 页。
    470 《人民日报》,2000 年 8 月 25 日,第 1 版。
    471 《人民日报》,2001 年 1 月 22 日,第 1 版。
    472 美国在台海政策的调整上主要突出四点:一是在武力防卫台湾问题上,以所谓的“战略清晰”政策取代美国历代政府奉行的“战略模糊”政策,不再提克林顿政府的对台“三不”政策(即不支持台湾独立,或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却公开宣称“尽一切可能协防台湾”;二是大幅提升与台湾的“官方”关系,不仅提高台湾政要访问美国的层次,放宽对陈水扁过境美国期间活动的限制,而且还提升了美国官员访问台湾的频率和级别,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加入国际组织的支持。三是加强美台军事交流,美台军事关系公开化、密切化、高层化。2001 年,美台之间的军事交流多达90 多项,美国先后派出 9 个评估团赴台湾。2002 年,美国先后邀请台湾“国防部长”汤曜明和副部长康宁祥访问美国,讨论台海军事形势。美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与汤曜明进行了 100 分钟的会晤。2002 年 9 月 30 日,布什签署的《2003年财政外交关系授权法案》中,还含有多项加强美台关系的条款,包括台湾应享有“等同于非北约主要盟国”的待遇;美国每年至少要与台湾军方举行一次军售会议等。四是提高台湾在美国亚太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增强台湾与大陆抗衡的军事装备。美国政府向台湾出售的先进武器明显升级。自 2000 年 3 月陈水扁上台至 2002 年 5 月,美国售台武器总价值 102.72 亿美元,武器性能也由过去的防御型转为进攻型,包括 4 艘“基德”级驱逐舰、8 艘柴油动力潜艇等,参见关文:《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变化轨迹》,《台湾周刊》,2002 年第 24 期,第 11 页;王卫星:《美台启动准军事同盟》,《世界知识》,2002 年第 13 期,第 23 页。
    473 [台北]《联合报》,2000 年 3 月 21 日。
    474 李盈慧:《华侨政策与海外民族主义》,台北·国史馆,1999 年版,第 212 页。
    475 [台北]《中国时报》,1993 年 3 月 25 日,第 3 版。
    476 夏诚华:《民国以来的侨务与侨教政治研究(1912-2004)》,台北·玄奘大学海外华人研究中心,2005 年版,第 310页。
    477 夏诚华:《民国以来的侨务与侨教政治研究(1912-2004)》,台北·玄奘大学海外华人研究中心,2005 年版,第 323-325页。
    478 陈鸿瑜:《中华民国之侨务政策》,台北·海外华人研究学会,2000 年版,第 205 页。
    479 陈鸿瑜:《中华民国之侨务政策》,台北·海外华人研究学会,2000 年版,第 206 页。
    480 夏诚华:《民国以来的侨务与侨教政治研究(1912-2004)》,台北·玄奘大学海外华人研究中心,2005 年版,第 328页。
    481 乔辉:《台湾为什么要裁撤侨委会》,[台北]《联合报》,1999 年 11 月 10 日,第 4 版。
    482 张启雄主编:《近二十年来的海外华人》,台北·海外华人研究会,2003 年 10 月版,第 65 页。
    483 张启雄主编:《近二十年来的海外华人》,台北·海外华人研究会,2003 年 10 月版,第 67 页。
    484 牛震:《第三中华:海外华人的历史·现在·未来》,台北·台湾磨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年 2 月版,第 12 页。
    485 王建民:《民进党政商关系研究》,九州出版社,2004 年 1 月版,第 101 页。
    486 《陈水扁要放弃海外华人 将海外侨民分为“三等”》,http: //news.tom.com/1002/3293/2004429-871132.html
    487 张启雄主编:《近二十年来的海外华人》,台湾海外华人研究会,2003 年 10 月版,第 81 页。
    
    488 牛震:《第三中华:海外华人的历史·现在·未来》,台湾磨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年 2 月版,第 23 页。
    489 张启雄主编:《近二十年来的海外华人》,台湾海外华人研究会,2003 年 10 月版,第 82 页。
    490 Peter H. Koehn and Xiao-huang Yin, The Expanding Roles of Chinese Americans in U.S.-China Relations (New York: M.E. Sharpe,Inc,2002),pp79-82.
    491 《陈水扁要放弃海外华人 将海外侨民分为“三等”》,http://news.tom.com/1002/3293/2004429-871132.html
    492 牛震:《第三中华:海外华人的历史·现在·未来》,台北·台湾磨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年 2 月版,第 98 页。
    493 徐德清等:《世纪之交的反思——中国旅美学人谈中美关系》,香港八方企业公司,2001 年 9 月,第 76 页。
    494 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 9 月版,第 492 页。
    
    495 董世芳:《我们的侨务》,台北·海外文库出版社,2001 年 4 月版,第 301 页。
    496 李鹏:《台湾当局“全民外交”策略评析》,《台湾研究》,2001 年第 2 期,第 46-47 页。
    497 董世芳:《我们的侨务》,台北·海外文库出版社,2001 年 4 月版,第 303 页。
    498 张启雄主编:《近二十年来的海外华人》,台湾海外华人研究会,2003 年 10 月版,第 47-52 页。
    499 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 9 月版,第 493 页。
    
    500 董世芳:《我们的侨务》,台北·海外文库出版社,2001 年版,第 310 页。
    501 董世芳:《我们的侨务》,第 311 页。
    
    502 [台北]《联合报》,2000 年 12 月 10 日,第 4 版。
    503 都人:《从吴振伟事件谈美国华人的尴尬处境》,[新加坡]《联合早报》2001 年 6 月 8 日,第 4 版。
    504 孙哲主编:《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76-277 页。
    505 参见[美]孔秉德、尹晓煌主编:《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版,第 144-145 页。
    
    506 Iris Chang,The Chinese in America: a Narrative History (New York:the Penguin Group,2003),p.220-226.
    507 《传统侨社反对台独》,[美]《世界日报》,2002 年 2 月 19 日,第 1 版。
    508 《华社应向台独说不》,[美]《侨报》,2002 年 2 月 18 日,第 1 版。
    
    509 [美]《世界日报》,2002 年 5 月 27 日,第 1 版。
    510 《侨胞响应爱台湾反台独》,[美]《侨报》,2002 年 5 月 28 日,第 3 版。
    511 [美]《世界日报》,2002 年 11 月 20 日,第 1 版。
    512 [美]《世界日报》,2002 年 11 月 20 日,第 1 版。
    513 [美]《世界日报》,2002 年 10 月 9 日,第 2 版。
    514 白正伟:《吴涉珍的尴尬》,[台北]《联合报》,2002 年 9 月 22 日,第 2 版。
    515 黄金泉:《台独言论让侨心失望》,[美]《星岛日报》,2002 年 6 月 29 日,第 1 版。
    516 [美]《世界日报》,2002 年 5 月 6 日,第 1 版。
    517 民进党于 2002 年 1 月在台湾策划筹组了“全侨民主和平联盟”,然后在一些国家成立分会。11 月 9 日在华盛顿举行第一次全球大会。理事长巫和怡说:“中华民国与全球侨胞只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中共。”它的联合声明鼓吹“中华民国(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台“侨委会”正副委员长承认,“全盟”是为反对“反独促统”活动而成立的。参见[美]《世界日报》,2002 年 11 月 5 日,第 1 版。
    518 以旧金山中华总会馆为首的传统侨社坚决抵制“全盟”在美国各地的成立大会。它们指出,“全盟”空谈和平民主,只字不提两岸统一和“一个中国”。筹组大会没有邀请传统侨社代表参加,与会的所谓华侨华人代表都是由台湾驻外机构指定,其中以台籍华人代表占多数,不能代表全球华侨华人。很明显,它是为“台独”作掩护的“促独反统”组织。旧金山阳和总会馆主席莫国鎏指出,民进党企图以“全盟”来取代传统侨社的地位。当台湾需要鼓吹“独立”时,“全盟”就会出来公开支持“台独”,台湾就可宣布全世界侨社支持台湾“独立”,所以传统侨社现在就必须与其划清界限。参见[美]《世界日报》,2002 年 11 月 6 日,第 1 版。
    
    519 《对洛杉矶台侨国家认同的调查》,[美]《世界日报》,2002 年 2 月 19 日,第 2 版。
    520 《对洛杉矶台侨国家认同的调查》,[美]《世界日报》,2002 年 2 月 19 日,第 2 版。
    
    521 《对洛杉矶台侨国家认同的调查》,[美]《世界日报》,2002 年 2 月 19 日,第 2 版。
    2 《对洛杉矶台侨国家认同的调查》,[美]《世界日报》,2002 年 2 月 19 日,第 2 版。
    523 《对洛杉矶台侨国家认同的调查》,[美]《世界日报》,2002 年 2 月 19 日,第 2 版。
    524 《对洛杉矶台侨国家认同的调查》,[美]《世界日报》,2002 年 2 月 19 日,第 2 版。
    525 《对洛杉矶台侨国冢认同的调查》,[美]《世界日报》,2002 年 2 月 19 日,第 2 版。
    
    526 李明欢:《当代海外华人社团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年 11 月版,第 143 页。
    527 《华侨身份证明书核发办法》,参见附录 6。
    
    528 程希:《当代中国留学生研究》,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 年 12 月版,第 89 页。
    529 《华声报》,2003 年 8 月 26 日。
     530 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著:《新中国统一战线五十年大事年表》,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年 6 月版,第 157-158页。
     531 程希:《当代中国留学生研究》,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 年 12 月版,第 102 页。
     532 牛震:《第三中华:海外华人的历史·现在·未来》,台北·台湾磨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年 2 月版,第 19 页。
    
    533 《孙中山孙女:华侨是“两岸和平统一之母”》,东方网 2001 年 8 月 17 日,http://www.eastday.com/。
    534 吴前进:《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和华族》,新华出版社,2003 年 6 月版,第 292 页。
    535 唐小松:《中国外交研究的新超越——读王逸舟〈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中国政治学网 2004 年 6 月 3 日,http://www.cp.org.cn/
    536 Peter H. Koehn and Xiao-huang Yin, The Expanding Roles of Chinese Americans in U.S.-China Relations (New York: M.E. Sharpe, Inc, 2002), p8.
    537[美]《侨报》1999 年 8 月 9 日,第 2 版。
     538 郭俊次:《国家一定要统一 民族一定要振兴》,《侨务工作研究》,2005 年第 3 期,第 16 页。
     540 羊凡:《儒家伦理与“文化中国”——杜维明教授答问录》,《学习与思考》,1995 年第 1 期,第 22-23 页。
    [美]陈静瑜:《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美国华侨华人社会史论文集》,台北·稻乡出版社,2003 年版
    [美]陈依范:《美国华人发展史》,香港·香港三联书店,1984 年版
    [美]孔秉德、尹晓煌主编:《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年版
    [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 年版
    [美]沈已尧:《海外排华百年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年版
    [美]宋李瑞芳,朱永涛译:《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
    [美]王尚勤:《海外的中国人》,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 年版
    《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年版
    《飞跃的一年:中华民国与华侨》,台北·侨务委员会,1989 年版
    《各国华侨华人》,北京·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秘书行政司资料室,1991 年版
    《海外党的组织与工作改进纲领》,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海外工作会编,1972 年版
    《海外华人社区发展:系列学术座谈会纪录》,台北·台湾海外华人研究学会,1998 年版
    《华侨华人史研究集(二)》,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 年版
    《纽约台山宁阳会馆特刊》,美国·纽约台山宁阳会馆,1986 年版
    《侨务报》社编:《侨务政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
    《侨务五十年》,台北·侨务委员会,1982 年版
    《侨务政策文件资料汇编》,北京·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编,1955 年版
    《外交报告书——对外关系与对外行政》,台北·“外交部”外交报告书编辑委员会,1992年版
    《中国国民党党史资料与研究》,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编,1989 年版
    《中华民国建国七十年全球华侨重要活动汇志》,台北·侨务委员会,1982 年版
    蔡德奇、江永良:《华侨华人的新发展》,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陈碧笙:《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陈碧笙选编:《华侨华人问题论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陈国霖:《帮会与华人次文化》,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
    陈宏编著:《解读台湾问题》,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年版
    陈鸿瑜:《海外华人社区发展》,台北·海外华人研究学会,1998 年版
    陈鸿瑜:《中华民国之侨务政策》,台北·海外华人研究学会,2000 年版
    陈佳宏:《海外台独运动史——美国“台独”团体之发展与挑战(50 年代至 90 年代中)》,台北·前卫出版社,1998 年
    陈玲:《中国留学大潮纪实》,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 年版
    陈乔之:《华侨华人社会经济研究》,香港·地平线出版社,1998 年版
    陈一新:《断交后的中美关系》,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 年版
    程千万:《唐人街外史》,台北·星岛出版社,1980 年版
    戴超武:《美国移民政策与亚洲移民(1849-196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邓蜀生:《美国与移民:历史·现状·未来》,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年版
    董世芳:《我们的侨务》,台北·海外文库出版社,2001 年版
    方金英:《东南亚“华人问题”的形成与发展》,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年版
    方雄普、谢成佳主编:《华侨华人概况》,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 年版
    方雄普:《美国华裔名人剪影》,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年版
    高伟浓、石沧金:《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1979-2000)——对若干华侨华人研究期刊载
    文的摘评》,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 年版
    高伟浓:《国际移民环境下的中国新移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年版
    高信:《中华民国之华侨与侨务》,台北·正中书局,1989 年版
    葛剑雄:《移民与中国》,香港·中华书局,1992 年版
    郭焕圭:《台湾的将来:国际政治与台湾问题》,台北·致良出版有限公司,2005 年版
    郭齐勇、郑文龙:《杜维明文集》(第 5 卷),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年版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论侨务》,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版
    韩省之编:《海外杰出华人》,北京·时事出版社,1987 年版
    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
    郝雨凡:《白宫决策: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内幕》,东方出版社,2002 年版
    黄嘉树:《台湾能独立吗——透视台独》,北京·国际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丛书,1994 年版
    姜南杨:《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年版,
    蒋经国全集编辑委员会:《蒋经国先生全集》(第十一集),台北·“行政院”新闻局,1991年版
    邝治中著、杨立信译:《新唐人街》,香港·中华书局,1989 年版
    李春辉、杨生茂:《美洲华侨华人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 年版
    李明欢:《当代海外华人社团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李小兵、孙绮、李晓晓:《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李盈慧:《华侨政策与海外民族主义》,台北·国史馆,1999 年版
    李原、陈大璋:《海外华人及其居住地概况》,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 年版
    李云汉:《中国国民党史述》,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 年版
    刘宏、黄竖立主编:《海外华人研究的大视野与新方向:王赓武教授论文选》,新加坡·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2 年版
    刘兆佳主编:《华人社会社会指标研究的发展》,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1992年版
    刘兆佳主编:《华人社会社会指标研究新领域》,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1996年版
    刘兆佳主编:《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貌:华人社会的比较》,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1 年版
    龙向阳:《世界体系中的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一种历史的分析与反思》,广州·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3 年 3 月
    陆国俊:《美洲华侨史话》,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
    麦子编:《美国华人名人录》,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 年版
    毛起雄、林晓东:《中国侨务政策概述》,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 年版
    毛起雄:《台湾当局侨务机构与立法》,北京·《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1988 年版
    莫利亚:《美国华夏精英录》,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1995 年版
    牛震:《第三中华:海外华人的历史·现在·未来》,台北·台湾磨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年版
    潘叔明:《“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彭怀恩:《中华民国政府与政治》,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1997 年版
    
    彭盛龙:《侨务行政与实务》,台北·考用出版社,1996 年版
    丘立本:《从世界看华人:华人研究新探》,香港·南岛出版社,2000 年版
    邱秀文编:《芝加哥中华会馆历史纪实》,美国·芝加哥中华会馆,2000 年版
    任贵祥、赵红英:《华侨华人与国共关系》,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年版
    阮次山:《冷和——中美世纪之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版
    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留学生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施诺:《2002 年中国出国留学白皮书》,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年版
    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年版
    孙哲主编:《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孙甄陶:《美国华侨史略》,台北·台湾华侨协会文教事业委员会,1975 年版
    台湾研究基金会编:《华人世界的现代国家结构》,台北·西周出版社,2003 年版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下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中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汪树华:《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台北·财团法人海会文教基金会,2001 年
    王赓武:《中国与海外华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 年版
    王建民:《民进党政商关系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年版
    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年版
    王士谷:《海外华文新闻史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年版
    吴剑雄:《海外移民与华人社会》,台北·允晨文化,1993 年版
    吴前进:《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和华族》,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年版
    吴前进:《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年版
    夏诚华:《民国以来的侨务与侨教政治研究(1912-2004)》,台北·玄奘大学海外华人研究中心,2005 年版
    徐斌编:《华侨华人研究中文书目》,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徐德清等:《世纪之交的反思——中国旅美学人谈中美关系》,香港·香港八方企业公司,2001 年版
    许婉玲:《国人移植海外之因素及当前移民政策之探讨》,台北·私立中国文化大学民族与华侨研究所,1982 年版
    颜国裕《我国侨务政策之研究:民国六十年以后之发展分析》,台北·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1 年版
    颜彦棻:《当前华侨处境与篗獾澄穹秸搿罚ū薄ぶ泄竦持醒胛被幔?962 年版
    晏余生:《美国华裔帮派的发展及其衍生之社会问题》,淡水·私立淡水大学美国研究所,1994 年版
    杨保筠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人物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年版
    杨富森:《我在美国三十年》,北京·三联书店,1985 年版
    杨国枢:《华人五大性格向度及其与美国华人五大性格向度的关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2 年版
    杨建成:《华侨参政权之研究——中华民国侨居国外国民对祖国政治参与实例之统计分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年版
    杨建成:《中国国民党海外党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1924-1991)》,台北·海外华人研究出版社,1995 年版
    杨万秀主编:《海外华侨华人概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于仁秋:《救国自救:纽约华侨衣馆联合会简史:1930-1950》,香港·三联书店,1992 年版
    詹长浩:《携手走过的岁月:中华民国侨务发展历程》,台北·侨务委员会,1990 年版
    詹长皓:《开拓与发扬:中华民国与华侨中华民国》,台北·侨务委员会,1988 年版
    张存武:《海外华族研究论集》,台北·华侨协会总会,1992 年版
    张国纲:《我国侨务行政及侨务政策之演进》,香港·香港私立珠海大学历史研究所,1985年版
    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卷),台北·中华文化大学,1984 年版
    张启雄主编:《近二十年来的海外华人》,台北·台湾海外华人研究会,2003 年版
    张希哲编著:《中华民国的侨生教育》,台北·正中书局,1991 年版
    张兴汉、刘兴标:《世界华侨华人概况(欧洲、美洲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郑彦棻:《十年来的篗馇劝罚ū薄ずM獬霭嫔纾?960 年版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编:《中国台湾问题》,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 年版
    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著:《新中国统一战线五十年大事年表(1949-1999)》,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年版
    周敏:《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年版
    周南京:《风云变幻看世界:海外华人问题及其他》,香港·南岛出版社,2001 年版
    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历史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 年版
    
    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著作学术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年版
    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总论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 年版
    周南京主编:《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朱国宏:《中国的海外移民:一项国际迁移的历史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 9 月版
    庄炎林、伍杰主编:《华侨华人侨务大辞典》,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 年版
    [美]李哲夫:《评阿扁过境美国引发海外华人的对峙》,《海峡评论》,2003 年 12 月 1 日
    [美]麦礼谦:《走向多元化的当代美国社会:在变化中的美国华人地缘性社团系统》,《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 年第 3 期
    [美]王保华著、杨亚丹译:《从封闭式族群经济到高新科技产业——美国旧金山湾华人调查》,《思想战线》,2004 年第 5 期
    陈肖英:《台湾民进党侨务政策的调整及面临的问题》,《八桂侨刊》,2004 年第 2 期
    陈欣:《“美国华人社会的历史进程”讲座综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 年第 2 期
    程希:《五十年代中国的侨务与外交》,《侨务工作研究》,2004 年第 5 期
    方雄普:《海外侨团的发展演变及其相关政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 年第 1 期
    高民政、魏宽勇:《世纪回眸: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和平统一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军事历史研究》,2002 年第 2 期
    郭玉聪:《美国华侨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世界历史》,2004 年第 3 期
    孔凡岭:《战后初期留美学生大部滞留的原因及影响》,《齐鲁学刊》,1996 年第 6 期
    李爱慧:《透视当代美国华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东南亚研究》,2005 年第 4 期
    李鹏:《台湾当局‘全民外交’策略评析》,《台湾研究》,2001 年第 2 期
    梁茂信:《1940-1990 年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与影响》,《美国研究》,1997 年第 1 期
    林珊:《台湾侨务政策变化特点与发展趋势》,《华侨华人与侨务》,1996 年第 3 期
    刘华:《评建国初期的侨务工作》,《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 年第 4 期
    梅伟强:《世纪之交的美国华人:从漠视政治到积极参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第 4 期
    苏格:《60 年代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解冻》,《美国研究》,1997 年第 2 期
    
    王灵智著,陈欣译:《美国华人研究的新模式》,《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 年第 4 期
    翁里:《美国的新移民法》,《法学评论》,1994 年第 6 期
    熊志勇:《美国华裔与美国对华政策》,《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2 期
    徐云:《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报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 年第4 期
    杨初晓:《从海外华侨社会的主体变化看中国侨务政策的新动向》,《社会科学》,2002 年第 11 期
    杨山:《“华侨”与“华人”的称呼是科学的概念》,《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 年第 3期
    曾少聪:《美国华人新移民与华人社会》,《世界民族》,2005 年第 6 期
    张允熠、陶武:《论杜维明对“文化中国”的思考》,《安徽史学》,2005 年第 4 期
    郑瑞林:《台湾移民的特点和贡献》,《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 年第 1 期
    钟伦纳:《从大波士顿市华裔聚落新形态看海外华人一些新动向》,《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8 年第 2 期
    周敏、王晓晖:《华裔美国人的精英群体》,《社会学研究》,2000 年第 5 期
    周圣亮、徐永昭:《海外华人、华侨对振兴中华的作用》,《江淮论坛》,1994 年第 5 期
    周岩厦:《孙中山的侨务主张与国民党的侨务政策》,《侨务》,1991 年第 5 期
    庄国土:《1978 年以来中国政府对华侨华人态度和政策的变化》,《南洋问题研究》,2000 年第 3 期
    庄国土:《从移民到选民:1965 年以来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变化》,《世界历史》,2004 年第 2 期
    庄国土:《新时期中国政府对海外华侨华人的政策》,《南洋问题研究》,1996 年第 2 期
    庄礼伟:《百人会在美中关系及华裔权益问题上所起的作用》,《东南亚研究》,2003 年第5 期
    资中筠:《缓慢的解冻——中美关系打开之前十几年间美国对华舆论的转变过程》,《美国研究》,1987 年第 2 期
    [台北]《联合报》
    
    [台北]《中国时报》
    [美]《世界日报》
    [美]《星岛日报》
    [美]《美洲华侨日报》
    [美]《侨报》
    [美]《中报》
    [美]《国际时报》
    [香港]《文汇报》
    [新加坡]《联合早报》
    《人民日报》
    《华声报》
    《南方周末》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侨务工作研究》
    《福建侨报》
    《广东侨报》
    《华侨华人资料报刊剪辑》
    《美国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
    《南洋问题研究》
    《八桂侨刊》
    《侨务》
    《世界民族》
    《东南亚研究》
    《社会学研究》
    《江淮论坛》
    《安徽史学》
    《社会科学》
    《齐鲁学刊》
    《世界历史》
    《海峡评论》
    
    
    《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http://www.gwytb.gov.cn/jiang8d/jiang8do.asp
    全美国华人网:http://www.acwang.com/
    中国侨网:http://www.hsm.com.cn/
    中国侨联网站:http://www.chinaql.com/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http://hqhr.jnu.edn.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
    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
    中国政治学网:http://www.cp.org.cn/
    海峡之声网站:http://futuree-china.org/
    新加坡《联合早报》:http://www.zaobao.com/
    新加坡《海峡时报》:http://straitstimes.asial.com.sg/
    美国《世界日报》:http://www.worlddailyweb.com/site/usa
    美国《侨报》:http://www.chinapress.com/index.htm
    美国《星岛日报》:http://www.singtaousa.com/
    美国《国际时报》:http://www.intimes.com/
    东方网:http://www.eastday.com/
    台湾当局“侨务委员会”网站:http://www.gcbn.net/new/newad.htm/
    台湾当局“侨务新闻”网站:http://www.ocac.gov.tw/news/
    台湾当局“立法院”网站:http://www.ly.gov.tw/
    台湾当局“总统府”网站:http://www.president.gov.tw/
    台湾当局“外交部”网站:http://www.mofa.gov.tw/
    台湾当局“行政院陆委会”网站:http://www.mac.gov.tw/
    Anderson, Benedict,“Long Distance Nationalism”, in 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 Nationalism, Southeast Asia and the World, edited by Benedict Anderson. (London: Verso. 1998).
    Ang, Ien, On Not Speaking Chinese: Living Between Asia and the West.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Bao, Jiemin, Marital Acts: Gender, Sexuality, and Identity among the Chinese Thai Diaspor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Barry Edmonston & Jeffrey Passel,ed.,Im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America’s Newest Arrivals (Washington,D.C:The Urban Institute Press,1994)
    Brett De & Victor, Nee Bary, “The Kuomintang in Chinatown”, in Counterpoint: Perspectives on Asian America, edited by Emma Gee. 1976
    Carino,Theresa Chong, China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theast Asia (New York:New Day Publishers,1985)
    Castles, Stephen & Mark Miller,The Age of Migration: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Movements in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3)
    Chang, Su–Ya, Pragmatism and Opportunism: Taiwan's Policy toward Taiwan, 1949-1952.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History, 1988)
    Chang,Iris, The Chinese in America:a Narrative History (New York:The Penguin Group,2003)
    Chi, Tsung, East Asian American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 Reference Handbook (Santa Barbara, Calif.: ABC-CLIO, 2005)
    Coye, Molly Joel & Jon Livingston,China:Yesterday and Today,2d ed.(New York:Bantam Books,1979)
    Daniels, Roger, Coming to America: a History of Im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American Life (Princeton, N.J.: Harper Pernnial, 1991)
    Dinnerstein, Leonard & David Reimers,Ethnic Americans: a History of Immigration and Assimilation (New York:Harper & Row,Publishers, 1982).
    Divine,Robert, American Immigration Policy,1924-1952(New York: Da Capo Press,1972)
    Duara, Prasenjit, “Nationalists Among Transnationals: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Idea of China, 1900-1911”, in Ungrounded Empires: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Modern Chinese Transnationalism, edited by Aihwa Ong and Donald Macon Nonini.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Esman, Milton J, “The Chinese Diaspora in Southeast Asia”, in Modern Diaspora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edited by Gabriel Sheffer. (London: Croom Helm, 1986).
    Fitzgerald, Stephen, China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a Study of Peking's Changing Policy, 1949-1970. (Cambridge Eng.: University Press, 1972).
    Fredrickson,George M. , The Arrogance of Race: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Slavery, Racism, and Social Inequality (Middletown: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1988)
    Harrell, Stevan, “The Role of the Reriphery in Chinese Nationalism”, in Imagining China: Regional Division and National Unity, edited by Shu-min Huang and Cheng-kuang Hsu. (Nankang: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99).
    Hraba,Joseph, “Chinese Americans and American Society”, in American Ethnicity.2nd Ed. (Illinois:F.E.Peacock Publishers,Inc.1994)
    Huang, Wei, Chinese Americans Acculturation Scale (Ann Arbor, Mich.: UMI, 2004)
    Hughes, Christopher,Taiwan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National Identity and Statu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Idelson, Holly, “Immigration: Bridging Gap Between Ideas and Action”,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Weekly Report, Vol.53. No.15 (April 15,1995)
    Juan, Karin Aguilar-San (ed.), The State of Asian America:Activism and Resistance in the 1990s (Boston:South End Press,1994)
    Kaplan, David E.,Fires of the Dragon: Politics, Murders, and the Kuomintang. (New York: Atheneum, 1992).
    Karnow, Stanely, In Our Image (New York: Random House,1989)
    Kim,Elaine H.,“Asia American and Popular Culture”, in Dictionary of Asian American History,ed.Kim Hyung-Cha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Kingston,Maxine Hong ,China Men(New York:Alfred A. Knopf,1980)
    Kingston, Maxine Hong, The Woman Warrior: China Men ( New York : Everyman's Library, 2005)
    Koehn, Peter H. and Xiao-huang Yin,The Expanding Roles of Chinese Americans in U.S.-China Relations (New York:M.E. Sharpe,Inc,2002)
    Kung,S.W., Chinese in American Life (Seattle: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 1962)
    
    Kusnitz,Leonard A. , Public Opinion and Foreign Policy (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84)
    Kwong, Peter, Chinese America: the Untold Story of America's Oldest New Community (New York: New Press: Distributed by W.W. Norton, 2005)
    Kwong,Peter, The New Chinatown (New York:Hill & Wong,1997)
    Lai, Him Mark, Becoming Chinese American: a History of Communities and Institutions (Walnut Creek, CA: Rowman & Littlefield, 2004)
    Lai, Him Mark, “China Politics and the US Chinese Communities”, in Counterpoint: Perspectives on Asian America, edited by Emma Gee. (Los Angeles: Asian American Studies Cent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6).
    Lam, Julie Shuk-yee, Chinese America: History and Perspectives 1989 (San Francisco: 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89)
    Ling, Huping, Chinese St. Louis: from Enclave to Cultural Community (Philadelphia, P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Lingen, Marissa, Chinese Immigration (Philadelphia: Mason Crest Publishers, 2004)
    Lyman,Stanford M., Chinese Americans (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74)
    Merquior, J. Gordon, The Veil and the Mask: Essays on Culture and Idealogy.(London: Routledge,1979).
    Meskill, John ed.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iviliz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3)
    Okihiro,Gary Y., Margins and Mainstreams:Asians i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ton Press,1994)
    Steiner,Stan Fusang, The Chinese Who Built America (New York:Happer and Row.1979)
    Sung,Lee Betty, Mountain of Gold:The Story of Chinese in America (New York:MacMillan,1967)
    Suryadinata, Leo, China and the Asean States: the Ethnic Chinese Dimension.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85).
    Swisher,Earl, Chinese Represen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Boulder:University of Colorado Press.1967)
    Tong,Benson,The Chinese Americans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2000)
    Tung,L., The Chinese in America,1820-1973:Chronology and Fact Book (Dobbs Ferry:Oceana Publications,1974)
    Wei, William, The Asian American Movement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White, Gordon & Shang Xiaoyuan, In Search of Civil Society: Market Reform and Social Change in Contemporary China (Clarendon, 1996)
    Williams, Tinsman Marilyn, China and th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Education, 1983).
    Williams, Lea E., The Future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New York: McGraw-Hill, 1966).
    Zinzius, Birgit, Chinese America : Stereotype and Reality: History,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hinese Americans (New York: P. Lang, 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