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物志》的生活美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有关生活美学的研究近年来在中西方学界兴起。在此背景下,如何找到生活美学的中国问题,突显生活美学的中国话语与本土经验,同时又使中国学者对于生活美学的研究能够具有普遍性的理论价值,为生活美学的理论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等等就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这时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中国古代,其丰富的生活美学资源正有待于我们的积极开掘。而明清作为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的高峰期,以往学者又多集中关注李渔的《闲情偶寄》,文震亨的《长物志》中所蕴藏的生活美学资源未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本文试通过对《长物志》生活美学的研究,展现以文震亨为代表的晚明文人独特的日常生活审美趣尚以及晚明社会的文化景观,同时使其参与生活美学的理论建构,并为当代人的审美化生存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从而彰显生活美学的中国智慧与中国贡献,推进美学研究中对日常生活这一源头活水的深入采撷。
     《长物志》的生活美学指的是文震亨在其所著的《长物志》中,将审美作为一种自觉的生活意识与生活方式,建构起日常生活的审美之维,从而超越凡俗的日常生活而实现精神的自由与升华。《长物志》生活美学的生成绝非偶然,而是多重背景合力作用的结果:它既受到晚明江南地域环境的影响,又受到晚明文人生活美学兴起的促动,还受到苏州文氏家族的熏陶。
     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展开了丰富的日常生活审美实践。他一是创构出自然的、如画的、专属文人的和可作景点的这四种生活情境,营造了恬淡雅致、包蕴文人情趣与性灵的审美世界,这亦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陌生化;二是以用物、品物、感物、玩物的方式对生活之物进行审美观照,将平凡的生活之物纳入了审美的脉络;三是对日常生活的细节进行审美经营,将日常生活细腻化和精致化,这又特别体现在他对插花和饮茶细节的审美经营上。正是通过上述三个方面,文震亨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了审美愉悦,从而改造和完善了日常生活,提升了生活的品质。
     《长物志》的生活美学具有指向自我与指向社会的双重功能指向。指向自我即服务于文震亨对理想生活的表达和对其自我形象的建构,指向社会即完成对社会生活风尚的批判与引领,以及对社会身份的区隔与认同。同时,功能指向又有其复杂性。
     《长物志》的生活美学能够参与生活美学的理论建构。从《长物志》的生活美学中可提炼、归纳和总结出三个生活美学的核心理论问题,即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对象、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经验以及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日常生活审美对象的类型可以包括生活之物、生活环境和生活之事,这又关涉生活美学的体系架构。日常生活审美经验在方式上可以包括静观式、全身心介入式和认知式,在特征上则表现为“日常”与“非日常”的统一。生活美学中的“艺术”具有多义性,能够真正实现与生活的融合。哲学和历史意义上的“艺术终结”之后,艺术的潜能可在生活的世界里展开,艺术的价值可交由生活来检视和确证。
     《长物志》的生活美学还与当代人的审美化生存具有衔接点和可对话性。是《长物志》的生活美学能够对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些弊端进行纠偏补弊,成为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另一可行性选择;二是“长物志”成为家居品牌的个案有助于实现审美与消费的良性互动,体现出《长物志》生活美学的审美经济效能;三是《长物志》的生活美学启示我们可从培养日常生活的审美态度、提升日常生活的审美趣味和臻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境界入手,打造出生活的品位与格调,从而优化自我与他人的生存状态。
     《长物志》的生活美学绝非仅仅是一个17世纪晚明中国的生活美学个案和文震亨个体性的生活美学,它在跨文化的视阈中展现了一种东方式的生活意识、情趣与智慧,也为我们当代人提供了一种生活美学的样态,并有助于推动当代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The study of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AEL) has been brought into focus around Chinese and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context, we should consider how to find AEL in China, reveal Chinese discourse and local experience of AEL and make the Chinese scholars' studies concerning AEL have universal theoretical value in order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AEL. We may explore AEL in ancient China. However, studies of AEL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ich are regarded as the peak of AEL in ancient China center on Li Yu's Casual Expressions of Idle Feeling, 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in Treatise on Superfluous Things (AELTST) by Wen Zhenheng is greatly ignored. This research paper aims to demonstrating the unique everyday aesthetic taste of late-Ming literati represented by Wen Zhenheng and cultural condition during this period, contributing to the theory of AEL and people's aesthetic existence so as to highlight the Chinese wisdom and contribution of AEL and promote the in-dept exploration of everyday life in aesthetics.
     AELTST refers to that in Treatise on Superfluous Things (TST), Wen Zhenheng regarded aesthetic as a kind of life consciousness and lifestyle, and built up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of everyday life in order to go beyond mediocre life and achieve the freedom and sublimation of his spirit. AELTST which was influenced by several factors involving Jiangnan environment, AEL of late Ming literati and Wen's own family tradition was not accidental.
     Wen Zhenheng did his aesthetic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in TST. To begin with, he defamiliarized everyday life by creating four different kinds of life contexts in terms of natural, picturesque, literati and scenic spots. The life contexts which showed the temperament and personality of literati were tranquil and elegant. Additionally, Wen Zhenheng took an aesthetic attitude towards daily things by using, evaluating, appreciating and enjoying it so as to adding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to the daily things. What's more, Wen Zhenheng made everyday life exquisite and delicate by taking the details of everyday life into aesthetic consideration, which especially reflected in his aesthetic arrangement of flower and tea. It was through above three aspects, Wen Zhenheng obtained aesthetic pleasure in everyday life so as to transform and modify the daily lif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ELTST has dual functions to Wen Zhenheng himself and social. The function to Wen Zhenheng himself refers to his expression of an ideal life and construction of his self-image. The function to social refers to the completion of the criticism and leading of the social lifestyle, as well as the distin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social status. Besides, the function of AELTST has its complexity.
     AELTST can contribute to the theory of AEL. From AELTST, we can sum up three key theoretical issues of AEL with regard to the aesthetic object of everyday lif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everyday lif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nd art. The type of aesthetic object of everyday life includes thing, environment and activity of everyday life, which has something to the system of AEL. The wa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everyday life includes contemplation, engagement associated with mind and body, and cogniti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everyday life is the unification of "ordinary" and "extraordinary". The "art" in AEL has rich meanings and it can fully realize its integration with life. After "The end of art" in the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sense, the potential of art can be developed in everyday life and the value of art can be examined and confirmed by everyday life.
     AELTST can impose its impact on people's aesthetic existence nowadays. First of all, AELTST can correct some drawbacks of contemporary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and become another possibility of it. Also, the case that "TST" become household brand not only contributes to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of aesthetic and consumption, but also reflects the aesthetic economic efficiency of AELTST. Last but not least, AELTST tells us that we can develop the taste and style of everyday life through cultivating the aesthetic attitude of everyday life, improving the aesthetic taste of everyday life and attaining the aesthetic realm of everyday life so as to optimize the existence state of self and others.
     AELTST is not only an AEL case of17th century in late Ming China and Wen Zhenheng's individual AEL, but also shows a kind of eastern life consciousness, taste and wisdom in th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offers us a kind of AEL mode and contributes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引文
1 第18届国际美学大会组委会编:《第18届国际美学大会通讯》,转引自刘悦笛、李修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0页。
    2 [春秋]孔丘:《论语》,杨伯峻今译,刘殿爵英译,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94--196页。
    1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68页。
    2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69页。
    3 [清]伍绍棠:《长物志》跋,见[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23页。4 刘廷乾:《江苏明代作家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页。
    1 刘悦笛:《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 刘悦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审美即生活,艺术即经验》,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
    3 刘悦笛:《艺术终结之后》,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4 刘悦笛:《生活中的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 刘悦笛指出了这四本著作的内在结构关系:“《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构成了我的‘生活美学’思想建构的哲学核心,《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则是将这个核心思想‘打开’以后从而拓展出的美学体系,而(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生活中的美学》与(作为“审美日常生活化”的)《艺术终结之后》则是作为‘生活美学’之前提的‘两翼’而出场的,这样,整个系统也就相对完整了。”(见刘悦笛:《生活中的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4页。)
    1 张法:《西方理论对日常生活美学的三种态度》,《中州学刊》2012年第1期。
    2 张法:《西方日常生活型美学:产生、要点、争论》,《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3 相关研究成果包括:高建平的《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兼论杜威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渊源》和《艺术:从文明的美容院到文明本身——杜威美学述评》,刘悦笛的《杜威的“哥白尼革命”与中国美学鼎新》、李媛媛的《杜威与中国思想的双向互动》、彭锋的《实用主义与生活美学——舒斯特曼美学述评》、陆扬的《走向一种新实用主义美学?——舒斯特曼美学与中国的“生活”热情》、程相占的《身体美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从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谈起》等等,以上均见《文艺争鸣》2010年5月号。
    4 李修建:《风尚——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 王飞:《中国古代市民美学:李渔闲情美学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6 王确:《茶馆、劝业会和公园——中国近现代生活美学之一》,《文艺争鸣》2010年7月号。
    1 刘晓丽:《以美行事——“生活美学”在现代中国的话语实践》,见《“探寻生命的意味:生命哲学的跨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年10月,第625-629页。
    2 谭雯丹:《论林语堂本真生活美学思想》,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 丛坤赤:《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4 刘淑锋:《张竞生生活美学思想初探》,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 傅其三:《生活美学》,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6 成远镜、朱晶:《生活美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7 张轶:《生活美学十五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 朱志荣:《日常生活中的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 Andrew Light, Jonathan M. Smith (eds.), 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2 Yuriko Saito. Everyday Aesthet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3 Katya Mandoki. Everyday Aesthetics:Prosaics, The Play of Culture and Social Identities. Aldershot, England; Ashgate,2007.
    1 Thomas Leddy. The extraordinary in the ordinary: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Peterborough, Ont.:Broadview Press,2012.
    Hans Ulrich Gumbrecht.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Everyday Worlds:Reclaiming an Unredeemed Utopian Motif", New Literary History, Vol.37, No.2,2006.
    3 Sherri Irvin. "Scratching an Itch",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66, No.1,2008.
    4 Sherri Irvin. "The Pervasiveness of the Aesthetic in Ordinary Experience", 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 Vol.48, No.1,2008.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
    2 [明]文震亨著,海军、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3 [明]文震亨著,汪有源、胡天寿译:《长物志》,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4 [明]文震亨著,汪有源、胡天寿译:《图版长物志》,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5 [明]文震亨著,李瑞豪编著:《长物志》,中华书局2012年版。
    6 [明]文震亨著,赵菁编:《长物志》,金城出版社2010年版。7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8 李元:《(长物志)园居营造理论及其文化意义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 岳毅平:《中国古代园林人物研究》,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172页。
    2 李元、林震:《<长物志>的植物造景技法》,《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5期。
    3 阎婷婷:《四本古代花谱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4 张燕:《(长物志)的审美思想及其成因》,《文艺研究》1998年第6期。
    5 李砚祖:《长物之镜——文震亨<长物志)设计思想解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第5期。
    6 桂强:《(长物志)的艺术美学思想》,《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7 盛养源:《重读<长物志)》,《室内设计与装修》1997年第1期。
    8 杜立君:《(长物志)的工艺思想》,《装饰》2004年第6期。
    9 付海菊:《(长物志>造物设计思想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 寻婧元:《作为文人“自我表达”的明末家具——以<长物志)几榻卷为例》,《博物馆研究》2012年第1期。
    2 朱孝岳:《<长物志>与明式家具》,《家具》2010年第4期。
    3 刘显波:《(长物志>中的明代家具陈设艺术》,《中华建设》2007年第9期。
    4 王萍:《论<长物志)的器物审美思想》,《大舞台》2011年第11期。
    5 王珏、杜军虎:《<长物志)的器物颜色观》,《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年第4期。
    6 李志明:《阅读(长物志):从文本到话语》,《中国园林》2009年第11期。
    7 毛文芳:《物的神话——晚明文震亨(长物志)的物体系论述》,《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2年3月。
    8 齐慎:《(长物志>和<闲情偶寄)园林陈设艺术比较》,《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年第4期:齐慎:《论(园冶>和<长物志>的文学性》,《芒种》2012年第18期。
    1 欧明俊主编:《明清名家小品精华》,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509--520页。
    2 奚传绩编注:《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2--33页;余开亮、李满意:《园林的印迹》,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年版,第95--97页。
    3 Craig Clunas. Superfluous Things: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1.
    1 [日]冈大路:《中国宫苑园林史考》,瀛生译,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9-264页。
    1 傅其三:《生活美学的理论构架》,《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2 成远镜、朱晶:《生活美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3 刘广新、胡友峰:《从理论美学到生活美学》,《东岳论丛》2007年第2期。
    4 蒋勋:《天地有大美:蒋勋和你谈生活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5 刘悦笛:《“生活美学”:是什么与不是什么?》,《艺术评论》2011年第4期。
    6 仪平策:《生活美学:21世纪的新美学形态》,《文史哲》2003年第2期。7 王确:《中国美学转型与生活美学新范式》,《哲学动态》2013年第1期。
    8 陈雪虎:《生活美学:当代意义与本土张力》,《文艺争鸣》2010年7月号:陈雪虎:《生活美学:三种传统及其当代汇通》,《艺术评论》2010年第10期。
    1 Thomas Leddy. The Extraordinary in the Ordinary: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Peterborough, Ont.: Broadview Press,2012, p.19.
    2 Stephen Davies, Kathleen Marie Higgins, Robert Hopkins, Robert Stecker, and David E. Cooper (eds.), A Companion to Aesthetics (Second Edition). Chichester, U.K.; Maiden, MA:Wiley-Blackwell,2009, p.136.
    Jerrold Levinson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Aesthetic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p.761.
    1 本文中的“《长物志》的生活美学”、“晚明文人的生活美学”等都是一种狭义的生活美学,不加“《长物志》”、“晚明文人”等限定语的“生活美学”即广义的生活美学。
    1 李修建:《如何研究中国古代生活美学——以六朝生活美学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年第5期。
    2 刘廷乾:《江苏明代作家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2页。
    1 刘悦笛:《今日西方“生活美学”的最新思潮——兼论中国美学如何融入全球对话》,《文艺争鸣》2013年3月号。
    2 廖明君、刘悦笛:《走向全球与回归本土的“生活美学”——刘悦笛博士访谈录》,《民族艺术》2013年第3期。
    1 康格温:《园亭竞秀,风雅争胜:明代江南城市筑园风气与消费文化》,见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都市 繁华——一千五百年来的东亚城市生活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50-254页。
    1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五《建业风俗记》,孔一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页。
    2 [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之二《两都》,吕景琳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页。
    3 [美]孙康宜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下卷)13751949》,刘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90页。
    1 范金民:《“苏样”、“苏意”:明清苏州领潮流》,《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2 郑丽虹:《“苏样”与“苏式”——“苏式”工艺美术的含义》,《装饰》2008年第11期。
    3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第280页。
    1 [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一《吴中绝技》,淮茗评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9页。
    2 长北:《中国艺术史纲(下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66页。
    3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一《兴造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
    4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1页。
    5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菊》,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78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一《蔬果·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77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一《蔬果·茄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87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三《水石》,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页。
    1 [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卷之一《生员论上》,华忱之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页。
    2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之三《经三》,李剑雄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3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程文》,见《顾炎武全集》第18册,严文儒、戴扬本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654页。
    1 徐春燕:《从廷杖看明代的君臣冲突》,《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
    2 [明]文徵明:《文衡山致吴遁庵十札留真册》,见周道振、张月尊:《文徵明年谱》,百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359页。
    1 [清]伍绍棠:《长物志》跋,见[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23页。
    2 [明]谢肇淛:《五杂组》卷之十三“事部一”,傅成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34页。
    1 [明]董其昌:《骨董十三说·十三说》,见周高起、董其昌著,司开国、尚荣编著:《阳羡茗壶系骨董十三说》,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1页。
    2 [明]董其昌:《骨董十三说·八说》,见周高起、董其昌著,司开国、尚荣编著:《阳羡茗壶系骨董十三说》,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62页。
    3 [明]董其昌:《骨董十三说·十二说》,见周高起、董其昌著,司开国、尚荣编著:《阳羡茗壶系骨董十三说》,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84页。
    4 [明]董其昌:《骨董十三说·八说》,见周高起、董其昌著,司开国、尚荣编著:《阳羡茗壶系骨董十三说》,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62页。
    5 [明]董其昌:《骨董十三说·一说》,见周高起、董其昌著,司开国、尚荣编著:《阳羡茗壶系骨董十三说》,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8页。
    6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灵》,成敏评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67页。7 [明]张岱:《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大佛头》,李小龙评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7页。
    8 [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吴敦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06页。
    1 [明]屠隆:《考槃馀事·游具笺·鱼竿》,赵菁编,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第297页。
    2 [明]屠隆:《考槃馀事·游具笺·舟》,赵菁编,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第297页。
    3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四《灵》,成敏评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53页。
    1 [明]王阳明著,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六《答季明德》,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28页。
    1 [明]李贽:《童心说》,《焚书·续焚书》,张建业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6--147页。
    2 [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叙小修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7页。
    3 [明]汤显祖:《耳伯麻姑游诗序》,见刘德清、刘宗彬编注:《汤显祖小品》,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58页。
    4 [明]汤显祖:《复甘义麓》,见刘德清、刘宗彬编注:《汤显祖小品》,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57页。
    5 [明]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见刘德清、刘宗彬编注:《汤显祖小品》,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95页。
    6 [明]冯梦龙:《情史》,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页。
    7 [明]冯梦龙:《情史》,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2页。
    8 [明]李贽:《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第五十三回总批,见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页。
    9 [明]屠隆:《论诗文》,见黄卓越主编:《中华古文论释林·明代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0页。
    10 [明]汤显祖:《与宜伶罗章二》,见刘德清、刘宗彬编注:《汤显祖小品》,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98-199页。
    1 [明]陈继儒:《岩栖幽事》,见《明清清言经典十种》,杨坚江点校,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版,第359页。
    2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泰州学案一·处士王心斋先生艮》,沈芝盈点校,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14页。
    3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泰州学案一·处士王心斋先生艮》,沈芝盈点校,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15页。
    4 [明]李贽:《答邓石阳》,《焚书·续焚书》,张建业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5页。
    1 WAI-YEE LI. "The Collector, the Connoisseur, and Late-Ming Sensibility", T'oung Pao, Vol.81, No.4-5,1995.
    1 [明]文徵明:《甫田集》卷二十六《先叔父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文公行状》,陆晓冬点校,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版,第382页。
    1 [清]徐沁:《明画录》卷第七《墨竹·文彭》,印晓峰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页。
    2 [清]徐沁:《明画录》卷第三《山水·文嘉》,印晓峰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3 [清]徐沁:《明画录》卷第六《花鸟·文俶》,印晓峰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页。
    4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之二《画源》,印晓峰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6页。
    1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五·文苑三》,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922页。
    2 [明]王世贞:《文先生传》,见《甫田集》附录,陆晓冬点校,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版,第546页。
    3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五·文苑三》,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921页。
    1 [明]文嘉:《先君行略》,见《甫田集》附录,陆晓冬点校,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版,第543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8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位置》,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47页。
    1 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页。
    1 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7页。
    2 [明]李贽:《杂说》,《焚书·续焚书》,张建业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54页。
    1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一《相地·城市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60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8页。
    2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一《相地·山林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三《水石》,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三《水石·广池》,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103页。
    1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一《园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51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四《禽鱼》,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19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四《禽鱼·鹤》,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21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四《禽鱼·观鱼》,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31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阶》,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1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山斋》,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8页。
    4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街径庭除》,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3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位置·敞室》,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56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海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六《几榻·几》,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29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六《几榻·禅椅》,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30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芙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60页。
    4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凤仙》,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93页。
    5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山斋》,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8页。
    1 宗白华:《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见《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0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六《几榻》,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25页。
    3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一《兴造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
    4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一《屋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79页。
    5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46页。
    1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一《园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51页。
    2 [清]沈复:《浮生六记》卷四《浪游记快》,彭令整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0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栏干》,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4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海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7 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梧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70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三《水石·广池》,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03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72页。
    4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海论铜玉雕刻窑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18页。
    5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六《几榻·几》,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29页。
    6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盆玩》,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96-97页。
    7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十九《术技名家》,陈志明编校,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364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三《水石·大理石》,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17
    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72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1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位置》,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47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位置·卧室》,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54
    页。
    3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一《屋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79页。
    4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三《借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243页。
    5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三《选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223页。
    1 [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窗栏第二》,陈如江、汪政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50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蔷薇木香》,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
    第53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香筒》,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55
    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一《蔬果》,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60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位置·置瓶》,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52
    页。
    4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兰》,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80页。
    5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三《水石·土玛瑙》,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
    页。
    6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位置·椅 榻 屏 架》,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
    第350页。
    7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位置·小室》,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53页。
    8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位置·卧室》,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54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藕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90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桃》,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7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乌臼》,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72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位置》,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47页。
    1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一《相地·傍宅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67页。
    2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一《立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桂》,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66-67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竹》,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73页。
    1 南帆:《文化先锋、文学性与日常生活》,见《无名的能量》,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46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六《几榻·榻》,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26页。
    3 桂强:《(长物志>的艺术美学思想》,《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4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六《几榻》,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25页。
    5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六《几榻·禅椅》,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30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牕》,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46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九《舟车·巾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43页。
    4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九《舟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39页。
    5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海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6页。
    1 [唐]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页。
    2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7页。
    3 [明]徐上瀛:《溪山琴况》,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2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五《书画》,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46页。
    3 [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七八《瞿少潜哀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690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水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63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六《几榻·牀》,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41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六《几榻·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43页。
    4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五《书画·论画》,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38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笔》,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03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05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四《禽鱼·鹤》,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21页。
    4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五《书画·论画》,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38页。
    5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五《书画·赏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47页。
    1 文震亨品鉴的异域之物主要来自于日本。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部分晚明文人的生活美学著作曾流传至日本,如计成的《园冶》、袁宏道的《瓶史》等等。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六《几榻·天然几》,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31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扇扇坠》,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91页。
    4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纸》,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07页。
    5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六《几榻·台几》,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34页。
    6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六《几榻·佛橱佛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40--241页。
    7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袖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53页。
    8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禅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76-277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牡丹芍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3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李》,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9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海棠》,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5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玉簪》,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88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玉兰》,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4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槐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69页。
    4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梧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70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紫荆 棣棠》,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57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兰》,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80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三《水石·土玛瑙》,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页。
    4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葵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85页。
    5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三《水石·小池》,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04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蜡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66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裁刀》,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69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笔格》,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56页。
    4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05页。
    5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扇扇坠》,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91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96页。
    2 吴承学、李光摩:《晚明心态与晚明习气》,《文学遗产》1997年第6期。
    3 Craig Clunas. Superfluous Things: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1,p.84.
    1 Judith T. Zeitlin. "The Petrified Heart:Obsess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Art, and Medicine", Late Imperial China, Vol.12, No.1,1991.
    2 [加]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方骏、王秀丽、罗天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02-204页。
    3 [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五五《与潘景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597页。
    4 [明]袁宏道:《瓶史·好事》,张谦德、袁宏道著:《瓶花谱瓶史》,张文浩、孙华娟编著,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64页。
    5 [明]袁宏道:《瓶史·好事》,张谦德、袁宏道著:《瓶花谱瓶史》,张文浩、孙华娟编著,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64页。
    6 [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四《祁止祥癖》,淮茗评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0页。7 张忠良:《晚明文人的嗜癖言行》,《台南女院学报》第23期。
    1 赵柏田:《岩中花树——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江南文人》,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9-150页。
    2 [法]葛塞尔:《罗丹艺术论》,傅雷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页。
    3 海军:《日常美学》,《设计》2012年4月。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0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菊》,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78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盆玩》,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97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楼阁》,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五《书画·悬画月令》,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21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瓶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96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位置·置瓶》,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52页。
    3 [明]张谦德:《瓶花谱·品瓶》,见张谦德、袁宏道著:《瓶花谱瓶史》,张文浩、孙华娟编著,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8页。
    4 [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瓶花三说》,王大淳、李继明、戴文娟、赵加强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第511页。
    5 [明]袁宏道:《瓶史·器具》,见张谦德、袁宏道著,张文浩、孙华娟编著:《瓶花谱瓶史》,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29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花瓶》,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83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花瓶》,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83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花瓶》,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83页。
    4 [明]张谦德:《瓶花谱·品瓶》,见张谦德、袁宏道著,张文浩、孙华娟编著:《瓶花谱瓶史》,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8页。
    5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位置·置瓶》,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52 页。
    1 [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瓶花三说》,王大淳、李继明、戴文娟、赵加强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第511页。
    2 蒋勋:《天地有大美:蒋勋和你谈生活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3 [明]高濂:《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茶泉类》,王大淳、李继明、戴文娟、赵加强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第331页。
    4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二《香茗·茶品》,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06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茶寮》,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1页。
    2 吴智和:《明代茶人的茶寮意匠》,《史学集刊》1993年第3期。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二《香茗·茶品》,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06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二《香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94页。
    2 [明]朱权:《茶谱》,见朱权、田艺衡著,黄明哲、吴浩编著:《茶谱煮泉小品》,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页。
    3 [明]许次纾:《茶疏·论客》,见[宋]赵佶等著,沈冬梅、李涓编著:《大观茶论(外二种)》,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25页。
    4 [明]田艺衡:《煮泉小品·宜茶》,见朱权、田艺衡著,黄明哲、吴浩编著:《茶谱煮泉小品》,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36页。
    5 [明]陆树声:《茶寮记·煎茶七类·一人品》,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6 [明]屠隆:《考槃馀事·茶笺·人品》,赵菁编,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第214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二《香茗·择炭》,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21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二《香茗·洗茶》,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15页。
    3 [明]田艺衡:《煮泉小品·宜茶》,见朱权、田艺衡著,黄明哲、吴浩编著:《茶谱煮泉小品》,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23页。
    4 [明]许次纾:《茶疏·择水》,见[宋]赵佶等著,沈冬梅、李涓编著:《大观茶论(外二种)》,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02页。
    5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二《香茗·候汤》,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15-416页。
    1 [明]朱权:《茶谱》,见朱权、田艺衡著,黄明哲、吴浩编著:《茶谱煮泉小品》,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二《香茗·涤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16页。
    3 [明]黄龙德:《茶说·七之具》,见[宋]赵佶等著,沈冬梅、李涓编著:《大观茶论(外二种)》,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76页。
    4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二《香茗·茶炉汤瓶》,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18页。
    5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二《香茗·茶壶茶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18-419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一《蔬果》,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60页。
    2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200页。
    3 [明]袁宏道:《觞政·三之容》,见薛友编注:《怡情四书》,崇文书局2004年版,第175页。
    4 [明]高濂:《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酝造类》,王大淳、李继明、戴文娟、赵加强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第383页。
    5 [明]许次纾:《茶疏·童子》,见[宋]赵佶等著,沈冬梅、李涓编著:《大观茶论(外二种)》,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32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8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位置·卧室》,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54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茶寮》,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1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玫瑰》,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56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梅》,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50页。
    4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四《禽鱼·鹦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23页。
    5 [明]顾苓:《塔影园集·武英殿中书舍人致仕文公行状》,见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25页。
    1 吴承学、李斌:《隐逸与济世——陈眉公与晚明的士风》,《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
    2 徐美洁:《晚明江南文人隐逸风气的文化共性——以陈继儒与屠隆为例》,《学术界》2013年第1期。
    3 [明]计成:《园冶》,李世葵、刘金鹏编著,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10页。
    1 [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王大淳、李继明、戴文娟、赵加强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第423页。
    2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素》,成敏评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38页。
    1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一《相地·山林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
    2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一《相地·村庄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62页。
    3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一《相地·傍宅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67页。
    4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一《相地·江湖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69页。
    5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一《相地·城市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60页。
    6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一《蔬果》,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60页。7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二《香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94页。
    8 [明]沈春泽:《长物志》序,见[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9 叶朗:《欲罢不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页。
    10 毛文芳:《物的神话——晚明文震亨<长物志>的物体系论述》,《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2年3月,第361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栏干》,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山斋》,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8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琴室》,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2页。
    4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一《相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
    5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一《装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110页。
    1 [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汤潮、范光棣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5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海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八《衣饰》,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25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五《书画·赏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47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凤仙》,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93页。
    2 [美]黄卫总:《中华帝国晚期的欲望与小说叙述》,张蕴爽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14页。
    3 毛文芳:《晚明闲赏美学》,台湾学生书局2000年版,第325页。
    1 [明]沈春泽:《长物志》序,见[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1 [明]沈春泽:《长物志》序,见[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1页。
    2 [明]沈春泽:《长物志》序,见[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1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街径庭除》,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 第33-34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六《几榻·榻》,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26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8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四《禽鱼·水缸》,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33页。
    4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二《香茗·茶炉汤瓶》,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17页。
    5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栏干》,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6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六《几榻·椅》,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35页。
    7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六《几榻·书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32页。
    8 Craig Clunas.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London:Reaktion,1997, p.134.
    1 WAI-YEE LI. "The Collector, the Connoisseur, and Late-Ming Sensibility", T'oung Pao, Vol.81, No.4-5,1995.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十《位置·亭榭》,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55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六《几榻·佛橱佛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40--241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六《几榻·榻》,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26页。
    3 卢福寿:《崇古慕古及其心态探因》,《高雄师大学报》2009年第26期。
    4 张燕:《(长物志>的审美思想及其成因》,《文艺研究》1998年第11期。
    1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一《园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51页。
    2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卷一《屋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79页。
    3 [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陈如江、汪政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2页。
    1 [美]保罗·福塞尔:《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梁丽真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296页。
    1 [美]保罗·福塞尔:《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梁丽真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293页。
    2 [美]保罗·福塞尔:《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梁丽真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295页。
    3 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见《郑振铎全集(第十四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06页。
    1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16页。
    2 赵园:《经世与救世——关于明清之际士大夫的一种姿态的考察》,见孙晓忠编:《方法与个案——文化研究演讲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393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五《书画》,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页。
    1 Craig Clunas.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London:Reaktion,1997, p.146.
    2 王正华:《艺术、权力与消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面向》,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34页。
    3 [明]沈春泽:《长物志》序,见[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1页。
    1 [明]高濂:《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高子书斋说》,王大淳、李继明、戴文娟、赵加强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
    2 [明]屠隆:《考槃馀事·山斋笺·山斋》,赵菁编,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第234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一《室庐·山斋》,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8页。
    4 罗筠筠:《灵与趣的意境:晚明小品文美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盆玩》,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96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盆玩》,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97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八《衣饰·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36页。
    1 [明]张瀚:《松窗梦语》卷之七《风俗纪》,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0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四《禽鱼·鱼类》,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27页。
    3 [加]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方骏、王秀丽、罗天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51-252页。
    1 [美]周绍明:《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2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李华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
    3 见Craig Clunas. Elegant Debts:The Social Art of Wen Zhengming,1470-1559.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4.
    1 毛文芳:《晚明闲赏美学》,台湾学生书局2000年版,第403页。
    2 [明]屠隆:《章台柳玉合记叙》,见陈多、叶长海选注:《中国历代剧论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53页。
    3 [明]臧懋循:《元曲选序》,见臧懋循编:《元曲选》,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4 [明]徐渭:《题(昆仑奴)杂剧后》,见黄桃红、刘宗彬编:《徐渭小品》,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页。
    5 [明]王骥德著,陈多、叶长海注释:《曲律注释》卷第三《论俳谐第二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页。
    6 [明]王骥德著,陈多、叶长海注释:《曲律注释》卷第二《论家数第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页。
    1 [明]高濂:《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袖炉》,王大淳、李继明、戴文娟、赵加强整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页。
    2 [明]屠隆:《考槃馀事·香笺·袖炉》,赵菁编,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七《器具·袖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53-254页。
    1 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类著作的书名都值得深究。除了《长物志》之“志”外,还有《园冶》之“冶”、《瓶花谱》之“谱”、《瓶史》之“史”等。到了清代,则有《闲情偶寄》之“寄”等。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牡丹芍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3页。
    1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4页。
    2 [法]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站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1 Yuriko Saito. "Everyday Aesthetics",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Vol.25, No.1,2001.
    1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2 [明]沈春泽:《长物志》序,见[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盆玩》,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96-97页。
    1 Arto Haapala. "On the Aesthetics of the Everyday:Familiarity, Strangeness, and the Meaning of Place", in Andrew Light and Jonathan M. Smith (eds.), 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 p.50.
    2 Ibid.
    1 Arto Haapala. "On the Aesthetics of the Everyday:Familiarity, Strangeness, and the Meaning of Place", in Andrew Light and Jonathan M. Smith (eds.), 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 p.52.
    2 Thomas Leddy. The Extraordinary in the Ordinary: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Peterborough, Ont. Broadview Press,2012, p.112.
    3 Ibid,p52. 对于阿托·哈帕拉的生活美学观,托马斯·莱迪认为:“由于他致力于关注日常性和对超日常性不予重视,因此没有看到日常性是如何转化成超日常性的以及艺术,例如摄影艺术是如何增强日常经验的。”(Thomas Leddy. The Extraordinary in the Ordinary: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Peterborough, Ont.: Broadview Press,2012, pp.122-123.)因此我们对于生活美学的研究,不仅要关注日常性与非日常性这两极,更要关注二者的相互关系。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本章第二节探讨。
    1 朱力:《中国明代住宅室内设计思想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1 Craig Clunas. Superfluous Things: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1.p.46.
    1 吴世常:《生活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1 见傅其三:《生活美学》,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2 薛富兴:《生活美学——一种立足于大众文化立场的现实主义思考》,《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
    3 见成远镜、朱晶:《生活美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 见张法主编:《美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 见张轶:《生活美学十五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 见邢建昌:《美学》,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 与《长物志》不同的是,家庭维度在《浮生六记》中得到了充分彰显。如果说《长物志》的生活美学主要是文震亨个人打造出来的,那么《浮生六记》的生活美学则是沈复和他的妻子芸娘共同打造出来的。《浮生六记》中的生活是真切感人的婚姻、家庭生活,因此《浮生六记》的生活美学既平淡质朴,更充满了浓烈而温馨的爱意。
    1 [法]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站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2 彭立勋:《审美经验论》,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0--21页。
    3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五《书画·论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36页。
    1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2 见[美]阿诺德·柏林特:《美学再思考——激进的美学与艺术学论文》第一部分《美学的焦点》,肖双荣译、陈望衡校,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Katya Mandoki. Everyday Aesthetics:Prosaics, The Play of Culture and Social Identities.Part Ⅰ The Labyrinths of Aesthetics, Aldershot, England:Ashgate,2007.
    1 关于这两种可作景点的生活情境的创构,参见本文第二章第一节。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梅》,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50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二《花木·菊》,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78页。
    1 张法:《中国美学史上的体系性著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1 Thomas Leddy. The Extraordinary in the Ordinary: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Peterborough, Ont. Broadview Press,2012, p.44.
    2 Thomas Leddy. The Extraordinary in the Ordinary: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Peterborough, Ont. Broadview Press,2012, p.77.
    3 [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1页。
    4 [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54页。
    5 [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5页。
    1 Thomas Leddy. The Extraordinary in the Ordinary: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Peterborough, Ont.: Broadview Press,2012,p.21.
    1 [英]王尔德:《谎言的衰朽》,杨恒达译,见赵澧、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页。
    1 Arthur C.Danto. "The Artworld", in Carolyn Korsmeyer (ed.), Aesthetics:The Big Questions. Cambridge: Blackwell,1998, p.40.
    1 周宪:《“剪不断理还乱”的艺术边界》,《学术月刊》2012年11月。
    1 [斯洛文尼亚]阿列西·艾尔雅维奇:《当代生活与艺术之死:第二、第三和第一世界》,周正兵译、高建平校订,《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2 周小仪:《批评理论之兴衰与全球化资本主义》,《外国文学》2007年第1期。
    1 Michael A. Principe. "Danto and Baruchello:From Art to the Aesthetics of the Everyday", in Andrew Light, Jonathan M. Smith (eds.), 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 p.56.
    2 Ibid,p.65.
    3 Arthur Danto. 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 Art.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pp.114-115.
    4 [美]阿瑟·C.丹托:《中文版序言》,《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王春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1 Yuriko Saito. Everyday Aesthetic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pp.9-43.
    1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2 这里我们关注的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反映出的当代人的审美生存境况,而非国内学界由此引发的关于文艺学学科反思与建设等问题。这里的“另一选择”是针对现实实践层面而言的,但也暗含了美学话语的层面。
    3 张晶:《艺术美学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版,第373页。
    4 王德胜、李雷:《“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
    1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5--98页。
    2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
    3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126页。
    4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1 代迅:《西方理论与中国文本:费瑟斯通和李渔美学思想比较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2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8--9页。
    1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5页。
    2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27页。
    3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2页。
    4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7页。
    5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3页。
    6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92页。
    1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 张世英:《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神圣性》,《文艺研究》2010年第11期。
    2 王德胜、李雷:《“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
    1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40页。
    2 彭锋:《回归——当代美学的11个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0页。
    3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40--141页。
    4 陆扬:《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0页。
    1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三《水石》,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页。
    2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卷四《禽鱼·水缸》,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33页。
    3 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1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1 [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五《李子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41页。
    1 “长物志:小资家居设计先锋”网站:http://www.zwzhome.com
    2 “长物志:小资家居设计先锋”网站:http://www.zwzhome.com
    1 [法]巴尔扎克:《风雅生活论》,许玉婷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2 [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之十七《项脊轩志》,周本淳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29页。
    3 [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之十七《项脊轩志》,周本淳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29-430页。
    1 《庄子》,方勇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1页。
    1 张维昭:《悖离与回归——晚明士人美学态度的现代观照》,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1 汉宝德:《美,从茶杯开始:汉宝德谈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1 [美]若昂·德让:《时尚的精髓: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优雅品位及奢侈生活》,杨冀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5页。
    1 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1 [美]J·祖尼加:《一种日常审美冲动:重新认识杜威》,李海译,《哲学译丛》1990年第4期。
    2 Yuriko Saito. Everyday Aesthetic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p.14.
    3 Yuriko Saito. Everyday Aesthetic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p.15.
    4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87页。
    5 [德]鲍姆嘉滕:《美学》,简明、王旭晓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1 朱志荣:《日常生活中的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前言第1页。
    1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页。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
    [明]文震亨著,海军、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明]文震亨著,汪有源、胡天寿译:《长物志》,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明]文震亨著,汪有源、胡天寿译:《图版长物志》,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明]文震亨著,赵菁编:《长物志》,金城出版社2010年版
    [明]文震亨、屠隆著,陈剑点校:《长物志考槃余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明]文震亨著,李瑞豪编著:《长物志》,中华书局2012年版
    [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明]计成著,李世葵、刘金鹏编著:《园冶》,中华书局2012年版
    [明]高濂著,王大淳、李继明、戴文娟、赵加强整理:《遵生八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
    [明]屠隆著,赵菁编:《考槃馀事》,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
    [明]张谦德、袁宏道著,张文浩、孙华娟编著:《瓶花谱瓶史》,中华书局2012年版
    [明]周高起、董其昌著,司开国、尚荣编著:《阳羡茗壶系骨董十三说》,中华书局2012年版
    [明]朱权、田艺衡著,黄明哲、吴浩编著:《茶谱煮泉小品》,中华书局2012年版
    [宋]赵佶等著,沈冬梅、李涓编著:《大观茶论(外二种)》,中华书局2013年版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成敏评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印晓峰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明]冯梦龙:《情史》,岳麓书社1986年版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孔一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周本淳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李剑雄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明]李贽:《焚书·续焚书》,张建业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
    [明]汤显祖著,刘德清、刘宗彬编注:《汤显祖小品》,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陈志明编校,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
    [明]王骥德著,陈多、叶长海注释:《曲律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明]王士性:《广志绎》,吕景琳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王阳明著,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明]文徵明:《甫田集》,陆晓冬点校,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版
    [明]谢肇淛:《五杂组》,傅成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明]徐渭著,黄桃红、刘宗彬编:《徐渭小品》,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明]臧懋循编:《元曲选》,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明]张岱:《陶庵梦忆》,淮茗评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明]张岱:《西湖梦寻》,李小龙评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
    [明]张瀚:《松窗梦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沈芝盈点校,中华书局2008年版
    [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华忱之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清]李渔:《闲情偶寄》,陈如江、汪政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清]沈复:《浮生六记》,彭令整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清]徐沁:《明画录》,印晓峰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艾秀梅:《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曹淑娟:《晚明性灵小品研究》,文津出版社1988年版
    曹淑娟:《流变中的书写:祁彪佳与寓山园林论述》,里仁书局2006年版
    曹淑娟:《孤光自照——晚明文士的言说与实践》,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长北:《中国艺术史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宝良、王熹:《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陈宝良:《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陈伯海:《生命体验与审美超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陈大康:《明代商贾与世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陈望衡:《美与当代生活方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秀芬:《养生与修身——晚明文人的身体书写与摄生技术》,稻香出版社2009年版
    程相占:《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程相占:《哈佛访学对话录》,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成远镜、朱晶:《生活美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杜卫:《中国现代人生艺术化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范玉吉:《审美趣味的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傅其三:《生活美学》,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傅小凡:《晚明自我观研究》,巴蜀书社2011年版
    高建平:《美学的当代转型:文化、城市、艺术》,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高岭:《商品与拜物:审美文化语境中商品拜物教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高楠:《生存的美学问题》,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龚鹏程:《晚明思潮》,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龚鹏程:《生活的儒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顾凯:《明代江南园林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郭继生:《中国艺术之特质》,黄山书社2012年版
    汉宝德:《美,从茶杯开始:汉宝德谈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杭间:《中国工艺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胡晓真、王鸿泰:《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7年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2007年版
    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姜萌慧:《(遵生八笺)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蒋勋:《天地有大美:蒋勋和你谈生活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金学智:《苏园品韵录》,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金雅:《人生艺术化与当代生活》,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赖勤芳:《休闲美学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李健:《魏晋南北朝的感物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娜:《(湖山胜概>与晚明文人艺术趣味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
    李世葵:《(园冶>园林美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李文阁:《复兴生活哲学:一种哲学观的阐释》,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李修建:《风尚——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李艳:《美与物——论艺术产业中的审美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李媛媛:《杜威美学思想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凌继尧、张晓刚:《经济审美化研究》,学林出版社2010年版
    刘士林:《风泉清听:江南文化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刘廷乾:《江苏明代作家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刘悦笛:《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刘悦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审美即生活,艺术即经验》,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
    刘悦笛:《生活中的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刘悦笛、李修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刘悦笛:《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陆扬:《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罗钢、王中枕:《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罗筠筠:《审美应用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罗筠筠:《残阳如血》,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罗筠筠:《灵与趣的意境:晚明小品文美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罗中峰:《中国传统文人审美生活方式之研究》,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版
    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毛文芳:《晚明闲赏美学》,台湾学生书局2000年版
    毛文芳:《物·性别·观看:明末清初文化书写新探》,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版
    孟悦、罗钢:《物质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南帆:《无名的能量》,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欧明俊主编:《明清名家小品精华》,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彭锋:《回归:当代美学的11个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彭锋:《美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彭立勋:《审美经验论》,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邱春林:《设计与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宋立中:《闲雅与浮华:明清江南日常生活与消费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滕守尧:《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
    王怀义:《(红楼梦)与传统诗学》,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王树良:《文心匠意——晚明江南文人意趣与居室陈设思想》,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王正华:《艺术、权力与消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面向》,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时期江南妇女的消费文化》,三民书局2005年版
    吴承学:《晚明小品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吴承学:《晚明文学思潮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夏咸淳:《晚明士风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夏咸淳:《明代山水审美》,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徐茂明等:《明清以来苏州文化世族与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薛富兴:《山水精神:中国美学史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薛富兴:《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杨孝鸿:《中国时尚文化史宋元明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
    叶朗:《欲罢不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衣若芬:《艺林探微:绘画·古物·文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余时英:《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岳毅平:《中国古代园林人物研究》,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张法:《中国美学史上的体系性著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灵聪:《从冲突走向融通:晚明至清中叶审美意识嬗变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淑娴:《明清文人园林艺术》,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版
    张薇:《<园冶>文化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张维昭:《悖离与回归——晚明士人美学态度的现代观照》,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张燕:《中国古代艺术论著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张轶:《生活美学十五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玉勤:《休闲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赵柏田:《岩中花树——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江南文人》,中华书局2007年版
    赵连君:《生活境界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赵树功:《闲意悠长——中国文人闲情审美观念演生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赵志军:《作为中国古代审美范畴的自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郑丽虹:《苏艺春秋:苏式艺术的缘起和传播》,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周道振、张月尊:《文徵明年谱》,百家出版社1998年版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周宪:《美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朱力:《中国明代住宅室内设计思想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朱良志:《真水无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朱良志:《曲院风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朱志荣:《中国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朱志荣:《日常生活中的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邹振环、黄敬斌主编:《明清以来江南城市发展与文化交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左克厚:《中国美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张书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2年版
    [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和生活艺术》,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保罗·福塞尔:《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位》,梁丽真等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美]保罗·福塞尔:《恶俗:或美国的种种愚蠢》,何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李华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美]阿诺德·伯林特:《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陈盼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美]阿诺德·柏林特:《美学再思考——激进的美学与艺术学论文》,肖双荣译、陈望衡校,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高居翰:《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美]艾里克·普斯:《经历艺术:生活的第二张面孔》,朱畅译,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美]艾朗诺:《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杜斐然、刘鹏、潘玉涛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美]利蒂希娅·鲍德瑞奇:《顶级品味:上流社会生活秀》,王雨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若昂·德让:《时尚的精髓: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优雅品位及奢侈生活》,杨冀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版
    [美]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刘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美]周绍明:《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黄卫总:《中华帝国晚期的欲望与小说叙述》,张蕴爽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美]杨晓山:《私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文韬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英]柯律格:《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黄晓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英]柯律格:《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刘宇珍、邱士华、胡隽译,三联书店2012年版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年版
    [法]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站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法]巴尔扎克:《风雅生活论》,许玉婷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法]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法]罗兰·巴特:《流行体系》,敖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法]弗雷德里克·鲁维洛瓦:《伪雅史》,李圣云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法]奥利维耶·阿苏利:《审美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黄琰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加]卜正明:《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方骏、王秀丽、罗天佑译,三联书店2004年版
    [加]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张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挪威]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李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日]冈大路:《中国宫苑园林史考》,瀛生译,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陈江:《明代江南文人的文物鉴藏及其审美趣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陈雪虎:《生活美学:当代意义与本土张力》,《文艺争鸣》2010年7月号
    陈雪虎:《生活美学:三种传统及其当代汇通》,《艺术评论》2010年第10期
    代迅:《西方理论与中国文本:费瑟斯通和李渔美学思想比较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傅其三:《生活美学的理论构架》,《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高建平:《美学的超越与回归》,《上海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桂强:《(长物志)的艺术美学思想》,《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1期
    蒋继华:《晚明文人的心态与艺术的消费风尚》,《文艺争鸣》2011年3月号
    刘广新、胡友峰:《从理论美学到生活美学》,《东岳论丛》2007年第2期
    刘悦笛:《“生活美学”:是什么与不是什么?》,《艺术评论》2011年第4期
    刘悦笛:《从“实践美学”到“生活美学”——当代中国美学本体论的转向》,《哲学动态》2013年第1期
    刘悦笛:《今日西方“生活美学”的最新思潮——兼论中国美学如何融入全球对话》,《文艺争鸣》2013年3月号
    李修建:《如何研究中国古代生活美学——以六朝生活美学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年第5期
    李砚祖:《长物之镜——文震亨<长物志>设计思想解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第5期
    廖明君、刘悦笛:《走向全球与回归本土的“生活美学”——刘悦笛博士访谈录》,《民族艺术》2013年第3期
    卢福寿:《崇古慕古及其心态探因》,《高雄师大学报》2009年第26期
    毛文芳:《物的神话——晚明文震亨<长物志)的物体系论述》,《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期,2002年3月
    苏状:《“闲赏”范畴与明清文人的审美生活》,《北方论丛》2007年第5期
    王德胜、李雷:《“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
    王确:《中国美学转型与生活美学新范式》,《哲学动态》2013年第1期
    吴承学、李光摩:《晚明心态与晚明习气》,《文学遗产》1997年第6期
    吴承学、李斌:《隐逸与济世——陈眉公与晚明的士风》,《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
    吴世常:《生活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吴智和:《明代茶人的茶寮意匠》,《史学集刊》1993年第3期
    徐美洁:《晚明江南文人隐逸风气的文化共性——以陈继儒与屠隆为例》,《学 术界》2013年第1期
    薛富兴:《生活美学——一种立足于大众文化立场的现实主义思考》,《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
    薛富兴:《“生活美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艺术评论》2010年第10期
    叶朗:《从中国美学的眼光看当代西方美学的若干热点问题》,《文艺研究》2009年第11期
    仪平策:《生活美学:21世纪的新美学形态》,《文史哲》2003年第2期
    俞香云:《在高雅与世俗之间对自由人格理想的追寻——晚明文人心态新论》,《北方论丛》2008年第6期
    张法:《西方理论对日常生活美学的三种态度》,《中州学刊》2012年第1期
    张法:《西方日常生活型美学:产生、要点、争论》,《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张世英:《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神圣性》,《文艺研究》2010年第11期
    张天曦:《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新景观》,《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张未民:《想起一些与“生活”有关的短语和诗句》,《文艺争鸣》2010年3月号
    张未民:《回家的路生活的心——新世纪中国文艺学美学的“生活论转向”》,《文艺争鸣》2010年11月号
    张燕:《<长物志>的审美思想及其成因》,《文艺研究》1998年第6期
    周积明:《中国文人居舍的美学追求》,《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周宪:《“剪不断理还乱”的艺术边界》,《学术月刊》2012年11月
    朱志荣:《论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与审美本质》,《文艺争鸣》2004年第5期
    [美]J·祖尼加:《一种日常审美冲动:重新认识杜威》,李海译,《哲学译丛》1990年第4期
    [斯洛文尼亚]阿列西·艾尔雅维奇:《当代生活与艺术之死:第二、第三和 第一世界》,周正兵译、高建平校订,《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Andrew Light, Jonathan M. Smith (eds.), 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
    Crispin Sartwell.The art of living:aesthetics of the ordinary in world spiritual traditions.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
    Craig Clunas. Superfluous Things: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1. . Fruitful sites:garden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China.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6.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 Empire of great brightness: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Ming China,1368-1644.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7. Elegant debts:the social art of Wen Zhengming.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4.
    Cynthia J. Brokaw and Kai-wing Chow.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
    Jerrold Levinson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Aesthetic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Katya Mandoki. Everyday Aesthetics:Prosaics, The Play of Culture and Social Identities. Aldershot, England; Ashgate,2007.
    Stephen Davies, Kathleen Marie Higgins, Robert Hopkins, Robert Stecker, and David E. Cooper (eds.), A Companion to Aesthetics (Second Edition). Chichester, U.K.; Malden, MA:Wiley-Blackwell,2009.
    Thomas Leddy. The extraordinary in the ordinary: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Peterborough, Ont.:Broadview Press,2012.
    Timothy Brook. Confusions of Pleasure: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Yuriko Saito. Everyday Aesthet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Christopher Dowling. "The Aesthetics of Daily Life", 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 Vol.50, No.3,2010.
    Hans Ulrich Gumbrecht.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Everyday Worlds:Reclaiming an Unredeemed Utopian Motif", New Literary History, Vol.37, No.2,2006.
    Judith T. Zeitlin. "The Petrified Heart:Obsess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Art, and Medicine", Late Imperial China, Vol.12, No.1,1991.
    Kevin Melchionne.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Everyday Life:A Reply to Dowling", Journal of Aesthetics, Vol.51, No.4,2011.
    Robert Hariman. "Terrible Beauty and Mundane Detail:Aesthetic Knowledge in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Argumentation and Advocacy, Vol.35, Issue 1,1998.
    Sherri Irvin. "Scratching an Itch",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 66, No.1,2008.
    Sherri Irvin. "The Pervasiveness of the Aesthetic in Ordinary Experience", 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 Vol.48, No.1,2008.
    Thomas Leddy. "Everyday Surface Aesthetic Qualities:'Neat,''Messy,''Clean,' 'Dirty'",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53, No.3,1995.
    WAI-YEE LI. "The Collector, the Connoisseur, and Late-Ming Sensibility", T'oung Pao, Vol.81,No.4-5,1995.
    Yuriko Saito. "Everyday Aesthetics",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Vol.25, No.1, 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