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儒研究:历史与文献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陳繼儒(1558—1639年),字仲醇,號眉公、眉道人,松江華亭人,歷經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啓、崇禎六朝,二十九歲時放棄生員的身份,終生未仕,縱情山水間,是晚明著名的文化名人。
     本文在重新編寫《陳繼儒年譜》基礎上,擬對陳繼儒的生平、學術、交遊、著述諸方面做一個全面細緻的考察,還原一個歷史上真實的陳繼儒,並嘗試分析陳繼儒在晚明江南社會的歷史定位。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通過探究晚明江南地區出版印刷業的發展與對陳繼儒之影響,考察現存署名陳繼儒之總集、叢書的成書過程,為下文的研究打下基礎。第二章討論陳繼儒的生活實踐與時代風尚,還原陳繼儒的生活趣味,展示出一個晚明江南士人的日常生活。第三章通過分析陳繼儒编纂的《虎薈》和《逸民史》,從文獻—社會風氣的角度來具體闡述陳繼儒在晚明江南地區社會風氣的影響。第四章通過討論陳繼儒的政治熱情,從關心地方公共事務和朝廷之内政外交,得出陳繼儒實為晚明江南社會中朝廷與地方的雙重聯係人,理應成爲明代社會主導群體的一員。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更進一步嘗試分析明人和清人對陳繼儒評價的轉變,最後得出本文對陳繼儒的評價,分析陳繼儒在晚明江南社會的歷史定位和歷史作用。
Chen Jiru(from 1558 to 1639),born in Huating,Songjiang,had a literary name Zhong Chun,and his alias was Mei Gong,or Mei Daoren.Chen Jim lived through the ages of Jia Jing,Long Qing,Wan Li,Tai Chang,Tian Qi,and Chong Zhen.He gave up the identity of Shengyuan(students in feudal society) at the age of 29,and he hadn't any official position for life.Chen Jiru,immersed in mountains and rivers,was a very famous scholar in Late Ming Dynasty.
     This thesis,based on rewriting chronicle of Chen Jiru's life,planned to do a complete research on Chen Jiru's life,scholarship,social intercourse,and his writings. And through this research,the thesis tries to show readers a true Chen Jiru in history, and more over,the thesis also tries to analyze Chen Jiru's historical status in Jiangnan society of Late Ming Dynasty.
     The whole text is composed of four chapters.Chapter 1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following text by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inting in Jiangnan of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influence on Chen Jiru,and examining the genuine or fake of the books affixed Chen Jiru's signature.Chapter 2 shows readers Chen Jiru's interests in life and exhibits the daily life of scholarly gentry in Jiangnan of Late Ming Dynasty by discussing the life practice of Chen Jiru and the ethos of that age.Chapter 3 explains Chen Jiru's influence on Jiangnan of Late Ming Dynasty from the direction of documents to social ethos by analyzing Yi Min Shi and Hu Hui,edited by Chen Jiru. Chapter 4 discusses Chen Jiru's passion for politics.From his concern over the local affairs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court,we can say that Chen Jiru actually was the double linkman of the court and the local in Jiangnan society of Late Ming Dynasty.He should be a member of the dominant group of Ming society.
     Finally,from the analysis hereinbefore,this thesis tries to examine the change of comments on Chen Jiru from people of Mi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In conclusion, I give the comments on Chen Jiru of myself,and analyze Chen Jiru's history status and his historical impact on Jiangnan society of Late Ming Dynasty.
引文
1 姜紹書《無聲詩史》卷四,《四庫存目叢書》子部72册,第743頁。
    2 張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九十八,中華書局年1974年,第7631頁。
    3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明代人物傳記叢刊》第11册,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第677頁。
    4 曾異《紡授堂文集》卷五《與黄東崖先生書》“憶去歲客江右署中,潘昭度先生述南州李太史云:‘吾大索海内,但得四君子之言為吾親壽,於願足矣。其人,一華亭陳眉公,一山陰王季重,一吾閩曹能使,一竟陵譚友夏。'” 《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63冊,第576頁。曾異,字弗人,福建侯官人,崇禎十二年舉人,拜繼儒好友潘曾絃為師。
    5 李培《水西全集》卷八《樵史序》,《四庫全書未收書輯刊》6輯24册,第187頁。
    6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二十五《尋樂編》,中華書局1965年,第1082頁。
    7 詳參萬曆三十五年、天啟三年、崇禎三年、崇禎四年、崇禎五年、崇禎十年譜。
    1 章學誠著、倉修良注《文史通義》内篇五《書坊刻詩話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91頁。
    2 陳萬意《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第三章《論李卓吾與陳眉公-晚明小品作家的兩种典型》,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第100-115頁。
    3 吴承學《晚明小品研究》第三章第三節《陳眉公小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2-107頁。
    4 尹恭弘《小品高潮與晚明文化-晚明小品七十三家評述》第十九章《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作家-陳繼儒的小品藝術》,華文出版社2001年,第176-185頁。
    5 《北京社會科學》1999年3期。
    6 《文學遗產》1997年第6期。
    7 《東北師大學報》2001年1期。
    1 南炳文《論明人年譜的價值和利用》,《求是學刊》2004年6期。
    2 詳參崇禎四年、十年譜。
    3 詳參萬曆三十七年、崇禎四年譜。
    4 詳參天啟六年譜。
    5 詳參萬曆二十五年譜:李斌《陳眉公研究》第16頁。
    6 作者通過查閱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館藏目錄,並有查到該舘藏有《陳眉公先生全集》;又《中山大學圖 舘古籍善本書目》(中山大學圖書館1982年)亦無著錄《陳眉公先生全集》:又其《陳眉公年表》所引《全集》史料,只有條目而無内容,且在第二章中認爲《金山衛議》等並無著錄,其實檢《全集》目錄卷六十就會發現《金山衛議》,故對李斌在研究過程中是否利用此集存疑。另有一種可能.是李斌在撰文和编制《陳眉公年表》的時候直接轉引了李鳳萍引用的《全集》中的部分内容和繫年中《全集》的條目.
    1 《天府新論》2004年3期;《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4期.
    2 《史學月刊》2007年4期。
    3 詳參萬曆十四年譜。
    1 朱万曙《明代戲曲評點研究》第三章《明代戲曲評點的三大署名系統》第三節《“陳評”系統》,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1-93頁。
    2 蔣星煜《〈西廂記〉的文獻學研究》之《陳眉公評本〈西廂記〉的學術價值》,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黄仕忠《〈琵琶記〉研究》之《陳眉公批評本〈西廂記〉是贗本》,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
    3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21頁。
    4 《朵雲》1990年4期、1992年3期
    5 比如收錄的《與包儀甫爾庚》與《全集》卷五十六《與包儀甫》實為一文,但文字稍有出入.
    1 《文獻》1999年3期。
    2 《文獻》1996年3期。
    3 《書法》2001年6期;《書畫藝術》2004年2期.
    4 《收藏家》1996年18期。
    5 以下簡稱《全集》。
    1 王家范《明清江南研究的期待與檢討》,序陳江《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第4頁。
    2 方志強《“歷史事實”-“事實”與“解釋”的互動》,《新史學》13卷3期,三民書局2002年9月.
    1 李孝悌《明清文化史研究的一些新課題》,《中國的城市生活》,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頁。
    2 關於臺灣地區明清時期新文化史的研究概況可詳參邱澍生《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辯證》,載《新史學》第17卷第4期(三民書局2006年12月)。具體成果可參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0期《明清社會與生活》專號;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新星出版社2006年。
    3 錢茂偉《國家、科舉與社會:以明代為中心的考察》,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第6頁。
    4 邱澍生《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辯證》,《新史學》第17卷4期,三民書局2006年12月。
    5 白謙慎著、孫靜如等譯《傅山的世界:17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三聯書店2006年.
    1 劉濤《進入傅山的世界》,《讀書》2006年9期.
    2 何俊《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序,《民國叢書》第二编第7册,第1頁.
    4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東方出版社1997年,第1頁.
    5 万明《晚明社會變遷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2頁。
    6 鄧志峰《王學與晚明德師道復興運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17、18頁。
    7 李文治《晚明民變·緒論》,真《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叢刊》第二十三种,中華書局1948年,第2-3頁.
    8 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凡例》,中華書局1964年,第17頁。
    1 樊樹志《晚明史(1573-1644年)》《導論-“全球化視野下的晚明”》,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4頁。
    2 關於歷史上江南含義的變遷可參閱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和社會控制·敍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頁。
    3 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鎮結構與歷史價值初探》,《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4年1期。
    4 李伯重《簡論“江南地區”的界定》,《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1期。
    5 《全集》卷九《湯伯衡石(食羅)集序》:“顧益卿先生遣書相招,余以江險為辭。益卿復書曰:‘長江限南北,非英雄語。'余笑而不應。十年前,已辦一小艇,豹囊棕履,釣竿詩卷,往來山澤間。但南不渡錢塘,北不渡揚子耳.” 《全集》卷二十一《青來園記》:“往顧益卿司馬來書邀予為廣陵之遊,予謝曰:生平有二誓,北不渡揚子,南不渡錢塘.”《全集》卷五十四《復周懷魯撫臺》:“某自丙戌年即裂青衿,里居教授,生平未嘗渡揚子江。”
    1 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和社會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頁。
    2 周振鹤《釋江南》,《中華文史論叢》第49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3 關於明清江南地區的社會結構,可參閱馮賢亮《明清江南的士绅階層與地方社會》,載熊月之、熊秉真主编《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第43-52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商傳《明代的社會主導群體》,《東岳論叢》2005年1期。
    4 此類研究主要包括張仲禮《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1998年,《中國绅士的收入》,上海社會科學院2001年;
    費孝通《皇權與紳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先明《近代绅士-一個封建階層的歷史命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周榮德《中國社會的階層與流動-一個社區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學林出版社2000年。
    5 關於地方士紳的個案研究可參考馮賢亮《陈龙正:晚明士绅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浙江學刊》2001年6期;
    葉舟《危機時期的士紳與地方:以休甯金聲為例》,《安徽史學》2005年1期。
    6 西方和日本學者關於“士绅”、“鄉绅”、“士大夫”的界定,可參閱巴根《明清紳士研究綜述》,《清史研究》1996年3期;
    謝俊貴《中國绅士研究述評》,《史學月刊》2002年7期.
    7 關於“士”的内涵可以參考余英時《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展》,載《士與中國文化》第1-83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衍生史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1 于志嘉《日本明清史學界對“士大夫與民眾”問題之研究》,《新史學》第4卷4期,1993年12月,第142-143頁。
    1 張秀民《明代南京的印書》,《文物》1980年11期。
    2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886册,第207、208、210頁.
    3 冀淑英《談談明刻本及刻工-附明代中期蘇州地區刻工表》,《冀淑英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84-109頁。
    4 范金民《清代蘇州城市繁榮的寫照-〈姑蘇繁華圖〉》,載《古代中國:傳統與變革》,《復旦史學集刊》第 一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74-385頁。
    1 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九《吳門書坊之盛衰》,岳麓書社1999年,第211-214頁。
    2 繆詠禾《明代出版史稿》,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7、78頁。
    3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69-371頁。
    4 詳參萬曆二十七年、三十年、三十一年譜。
    5 陳繼儒喜東坡字,於是將所藏東坡碑帖刻成《晚香堂蘇帖》行於世,詳參萬曆四十四年譜。
    6 巴兆祥《方志學新論》第三章,學林出版社2004年,第73頁。
    7 《全集》卷十《秀水縣志序》、卷十二《脩上海縣志序》、卷五十六《答方禹脩太尊脩郡志》、卷二十二《修郡志始末》。
    1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墊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7頁。
    2 陳時龍《晚明書院結群現象研究--東林書院網路的構成、宗旨與形成》,《安徽史學》2003年5期。
    3 艾爾曼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1頁。
    4 《全集》卷四十二《大中丞蓋菴趙公傳》:“當公七十也,吳興閔氏兄弟徵余文爲祝.”
    1 《全集》卷十一《汲古閣題辤》“蓋胸中有全書,故本末具有脈络,眼中有真鑒,故真贗不爽秋毫。”
    2 《全集》卷二《盛唐二大家序》“虞山毛子晉氏,耽奇嗜古,自十三經以迄歷代名人奇文秘册,較讐殆盡,尤念風雅,一路正正齊齊,斷當以李杜為宗主,就舊刻而飜之,持一編過佘山示余。”
    3 錢茂偉《明代史學編年考》,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第4頁。
    4 《全集》卷二《范忠宣公集序二首》。
    5 袁逸《明代書籍價格考》,《中國出版史料(近現代部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29頁.
    6 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585冊,第607頁。
    7 張心澂《偽書通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第1頁.
    8 鄧瑞全、王冠英《中國偽書綐攷·前言》,黃山出版社1998年,第1頁。
    9 楊緒敏《中國辨偽學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23頁。
    1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十四《四部正偽上》,《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886冊,第310、311頁.
    2 陳仁錫《無夢園初集》卷首《徵文自引序》,《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60冊.
    3 李緻忠《古書版本鑒定》,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104頁.
    4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三十,中華書局1965年,第1114頁。
    5 鄭振鐸《西諦書話》,三聯出版社1983年,第300頁。
    6 上圖藏明崇禎年間吳震元刻本。
    1 例如《全集》卷二《倪雲林集序》最後一行變爲雙行小字,此擧可省半葉。
    1 關於江南市鎮研究可參閱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陳學文《明清時期杭嘉湖市鎮史研究》,群言出版社1993年;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業的發展》,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2 何炳棣著、王振忠譯《科舉和社會流動的地域差異》,《歷史地理》第11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02頁。
    3 李洵《論明代江南地區士大夫勢力的興衰》,《史學集刊》1987年4期.
    4 詳參吳仁安《明清時期上海地區的著姓望族》第三章《明代上海地區的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9-69頁。
    5 咸丰《南浔镇志》卷六《选举志科第志》,转引自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18頁。
    6 馬學強《上海通史》(古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69頁.
    7 范金民《明清江南進士數量、地域分佈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學學報》1997年2期。
    8 張廷玉《明史》卷二九八《隱逸》,中華書局1974年,第7631頁。此後諸研究皆以此時陳繼儒就隱居,其實不然,通過附錄年譜可以發現,陳繼儒五十嵗之前以坐館授徒爲生,並無隱居打算.
    1 蔣星煜《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民國叢書》第四編38册,上海書店1992年,第36、37頁。
    2 關於坐館的收入情況,可參考陳實良《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下编第六章《生員層的社會職業流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307-310頁.
    3 余英時《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明清社會史與思想史之表現》,收於《現代儒學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1頁.
    4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業的發展》,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81頁。
    5 《尺牘》卷一《与汪先生》:“客岁奴子长干还,反承厚币,此古人束锦荐缟之义乎。”又《全集》卷三十四《苦節方太君莊孺人墓誌銘》,為新安商人方世壽母作墓誌銘;《全集》卷二十二《袈裟記》,為客死他鄉 的洞庭商人金如鼎兄作記。雖然文中並無明確“納幣”之言,但陳繼儒與其素不相識,肯爲之作文,必有回報。
    6 詳參崇禎十年譜。類似情况還有《全集》卷十六《寿孝廉玄岳查公七十叙》“其父母屈指,父母寿辰,则子孙兄弟先期请于作者,必欲胪记其生平隐德,以广无涯……太学查平仲束币而谒眉道人于白石山也。” 卷三十五《孝廉毅菴錢公暨配何孺人墓誌銘》:“吾友錢侃臣從如皋遣子捧書幣馳告陳子”。
    1 董其昌《容臺文集》卷二《壽陳徵君元配衛孺人六十序》,《四庫禁燬書叢刊》32冊,第169頁。
    2 《全集》卷五十七《答孫木山》“惟有稽首返幣,遙謝台臺,以付定論於如椽如矢之筆者。”
    3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四《毛帥東江》:“懷宗崇禎元年秋七月,起袁崇煥督師遼東。時朝議憂 皮島毛文龍難馭,大學士錢龍錫被命入都,過華亭徵士陳繼儒。繼儒定策請誅文龍,龍錫頷之,”中華書局1977年,第1460頁。又張鑑《冬青舘集》卷六《倖存錄跋》稱是因爲“陳眉公為毛母壽文千金之報”,《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92冊。
    4 詳參萬曆十九、二十、二十三年譜。
    5 詳參萬曆十九年、三十五年譜。
    6 詳參萬曆四十年譜。
    1 《全集》卷六《李述之全集序》。
    2 《全集》卷五十《跋鄧文潔錄華嚴經語》
    3 《全集》卷十二《善惡報應圖說序》
    4 《全集《卷十二《藝苑贅言序》。
    5 巫仁恕認爲晚明旅遊風氣的盛行與交通條件與環境的改善、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士大夫經濟生活的變遷、陽明學思潮的影響有很大的關係,詳參巫仁恕《晚明的旅遊風氣與士大夫心態-以江南為討論中心》,載熊月之、熊秉真編《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第226、227頁。
    6 周振鹤《從明人文集看晚明旅遊風氣及其與地理學的關係》,《復旦大學學報》2005年1期.
    7 《全集》卷二《劉沈合集序》.
    8 《全集》卷十一《穆仲裕江南遊稿序》。
    1 詳參萬曆二十七年、三十一年譜。
    2 婁堅《學古緒言》卷二《錢密緯寒玉齋詩序》:“昨崴余遊京口,於友人陳仲醇舟中與密緯相識,因得覽其文,意深而續密,非敏且勤,能也”,《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295冊,第15頁。
    3 《全集》卷五《纪遊稿序》。
    4 《全集》卷五《臥遊清福編序》。
    5 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卷十七《送謝子振卿遊南岳序》,《四庫存目叢書》集部56册。
    6 陳繼儒一生與瘧疾相伴,詳參萬曆二年、萬曆八年、二十五年譜。
    7 《全集》卷十一《廣陵遊草序》。
    8 《全集》卷七《仰山诗叙》。
    9 陳繼儒多有夢遊之文章,可參見天啟七年譜。
    10 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29頁。
    1 詳參萬曆十五年譜。
    2 詳參萬曆四十一年譜。
    3 《全集》卷四十九即為陳繼儒所作之疏,数量極多。
    4 葛兆光《明代中後期三股史學思潮》,《史學史研究》1985年1期。
    5 《全集》卷十二《答應天沈學博》。
    6 《全集》卷十二《考史序》。
    7 詳參萬曆四十一年譜。
    1 《全集》卷四《弇州史料序》。
    2 《全集》卷五十四《復顧涇陽》
    3 《全集》卷五十四《復崔抑庵鹽臺》。
    4 《全集》卷四《全史詳要序》。
    5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建文朝史籍纂修攷述》,《史學史研究》1996年2期.
    6 關於《建文史待》詳參萬曆二十四年譜。
    7 錢茂偉《論明中葉史學的轉型》,《復旦大學學報》2001年6期.
    8 此事詳參崇禎十年譜。
    1 高明《王穉登〈虎苑〉研究》,《圖書館雜誌》2005年5期。
    2 李昉等編《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60年,第3691頁.
    3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中華書局1961年,第3469頁。
    4 劉敬叔《異苑》卷八,《文淵閣四庫全書》1042冊,第543、544頁。
    1 黄大宏、張天莉《明陳繼儒〈虎薈〉研究》,《文獻》1999年3期。
    2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综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795頁。
    3 王穉登《虎苑》,《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19册,第341頁、357頁。
    1 王穉登《虎苑》,《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9册,第341頁。
    1 陳繼儒《虎薈》,《四庫存目叢書》子部82册,第422頁。
    2 陳繼儒《虎薈》黃廷鳳跋,《四庫存目叢書》子部82册,第499頁。
    3 黃大宏、張天莉《明陳繼儒〈虎薈〉研究》,《文獻》1999年3期。
    4 黃大宏、張天莉《明陳繼儒〈虎蒼〉研究》,《文獻》1999年3期.
    1 原文對《虎薈》條目的統計稍有出入,第三卷實為53條,共計370條,故以下皆按筆者重新校對编號,括弧内為原编號。又《研究》認為《虎蒼》全文約六萬字,實不足五萬字。
    2 比較有代表性的論述有陳江《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第三章第三節《多元錯綜的生活情趣》,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163-189頁;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第一章第四節《士紳心態及其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82-100頁。
    1 許慎撰、徐鉉校訂《說文解字》卷五上,中華書局1963年,第103頁。
    2 閔宗殿《明清時期東南地區的虎患及相闐問題》,《古今農業》2003年1期。
    3 《外岡志》,轉引自村愚《明清江南虎蹤》,《中國史研究》1987年1期。
    1 黃志繁《“山獸之君”、虎患與道德教化-側重於明清南方地區》,《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七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43-160頁。
    2 祝允明《懷星堂集》卷二0《義虎傳》,《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260册,第651-652頁;
    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五《大樹坡義虎送親》,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第102-107頁。
    3 李伯重《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業》,《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3期。
    4 王穉登《虎苑》序,《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19册,第341頁。
    5 貢修齡《鬥酒堂集》卷七《九月初五張世臣孝廉以南園桂菊見招座中鬱元稹佐以惠泉錫酒》“莫妨行樂事,談虎白鷗前”,《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80册,第438頁;
    祝世祿《環碧齋詩集》卷一《夜過羊棧嶺聞談虎者》“歸人窥虎跡,鈴析戒前途”《四庫存目叢書》集部94册,第175頁;
    謝肇滞《小草齋集》卷二 十六《渡江》“客夢自驚談虎,歸心不為思鱸”,《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66册,第188頁;
    顧夢遊《顧與治詩》卷六《送黄帥先赴史相公幕》“未去先因談虎快,從來不為食魚多”,《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51册,第372頁。
    1 嚴怡《嚴石溪詩稿》卷一《石佛寺夜泊與同舟諸君子談虎》、卷二《苦雨》、卷二《晨興》、卷六《歲暮》、《我吟》,《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01册,第29頁、51頁、53頁、162頁、164頁。
    2 董其昌《容台集》文集卷九《祭原道五侄文》,《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32册,第419頁
    3 同上卷九《參知顯公劉公誄》,第405頁。
    4 釋讀徹《蒼雪大師南來堂詩集》卷三《陳眉公》,《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93册,第535頁。
    5 陳繼儒《虎薈》黄廷鳳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82冊,第499頁.
    6 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三十九《常州道中逢王百穀》,《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279册,第494頁。
    7 孫承宗《高陽集》卷七《座中有談虎者》 “漢家飛將軍,射石如射虎。今比虎與石,誰能復飲羽”,《績修四庫全書》集部1370册,第120頁.
    8 袁宗道《白蘇齋類集》卷十四《小西天一》,《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48册,第628頁。
    1 王穉登《虎苑》吳近道跋.《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19册,第357頁。
    2 祝祺《樸巢詩集》卷五《余友黃君助遁深山者數十年,今冬入市過訪,遺我佳畫,並話林泉之樂,因酬以詩》,《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45册,第487頁。
    3 王穉登《虎苑》序,《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19册,第341頁。
    4 陳仁錫《無夢園初集》江集一《遊國清寺記》,《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60册,第214頁.
    5 王充《論衡·對作篇》,《諸子集成》第七冊,中華書局1954年,第280頁。
    6 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585册,第612頁。
    7 白謙慎著、孫靜如等譯《傅山的世界:17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三聯書店2006年,第25頁。
    1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十三三《九流緒論下》,《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886冊,第304-305頁。
    2 劉淑萍《〈太平廣記〉裏的虎》,《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5期。
    3 例如黃志繁在《“山獸之君”、虎患與道德教化-側重於明清南方地區》指出明清時期的人們對虎的分類還沒有可能到達“科學”的層面,而多是從外表上來進行辨認和分類。所以,毫不奇怪,只要是出現動物外形上類似老虎,人們就通常會認為是“虎”。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神话与传说》,《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59页。
    2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一六,中華書局1965年,第1105頁。
    1 劉城《嶧桐詩集》卷七《談虎》,《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21册,第617頁.
    2 梁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04、206頁。在此,梁氏口中的合傳實為本文所討論之類傳在史學史上的作用。梁啟超視類傳為合傳的類型之一,以為“許多人平列.無主無從”,例如《儒林列傳》。但當下較爲統一的觀點是為凸顯“以類相從”的特性,我們應將類傳與合傳分別視之。因此在此引用梁文並不代表同意《隱逸》為合傳的觀點.
    1 宋濂《纂修〈元史〉凡例》,收於《元史》,中華書局1976年,第4675頁。
    1 關於嵇康《聖賢高士傳》的傳播,可參閱熊明《生命理念的投射:嵇康與〈聖賢高士傳贊〉》,《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6期.
    2 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448册,全文共3卷,關於皇甫謐《高士傳》的傳播,可參閱朱子儀《〈高士傳〉與中國隱逸文化》,《中國文化研究》1996年夏之卷。
    3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85頁。
    4 皇甫淳撰、劉鳳補遺《逸民傳》,《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95册。
    5 《四庫全書總目》卷六十一《逸民傳》稱“舊本題明少元山人皇甫涍撰。考《明史·藝文志》載皇甫濂《逸民傳》二卷,《江南通志》亦同,則舊本傳寫誤也。”
    6 張廷玉等《明史》卷二八七,中華書局1974年,第7373頁.按,“又十三年”應為“又十二年”。據《明史》上下文意,皇甫濂為嘉靖二十四年進士。然而,《獻徵錄》卷五十一《皇甫水部君濂墓誌銘(皇甫汸)》:“甲辰試南宮第二,賜進士.”甲辰即為嘉靖二十三年。又查《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第803頁,“皇甫濂,嘉靖二十三年二甲第四十七名”。因此《明史》誤.
    7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六十一,中華書局1965年,第554頁.
    1 皇甫淳撰、劉鳳補遺《逸民傳》,《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95册,第88頁.
    2 《全集》卷二《邵康節先生擊壤集敍》:“往余纂《逸民史》,吳太學養議刻於新安.”
    3 陳繼儒《元史隱逸補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115册,第601-603頁.
    4 《全集》卷十一《倚劎亭草敍》有“余纂《逸民史》二十卷”之語,故應先有二十卷本《逸民史》。
    5 《全集》卷四《遯世编序》也說到“余嘗以劉中壘《高士傳》短簡寂寥,因廣爲《逸民史》二十卷,然未敢品題也。”
    1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第1762頁。
    2 上揭書1127頁。
    3 上揭書第1762頁。
    4 湯賓尹《睡庵稿》詩集卷八《李玄亮歸云間致問眉公以試代書》稱“《香案牘》前尋吏帖,《珍球船》裹護斌宮。問君新著《逸民史》,千萬毋忘漢孔融”,《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63册,第479頁;
    張萱《疑耀》卷六《夷齊考》:“近有陳繼儒者,宏博士也,撰《逸民史》行於世,”《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856冊,第280頁。足見《逸民史》在晚明士人中流傳情況。
    5 關於嘉靖初期的禮儀之爭的具體情況,可參閱孟森《明清史講義》第二编第四章《議禮》,中華書局1981年,第199-214頁。
    1 《全集》卷十七《壽大郡丞義元冒老先生七秩序》。
    2 《全集》卷二《文娛錄序》。
    3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17頁。
    4 巫仁恕《明代平民服飾的流行風尚與士大大的反應》,《新史學》第10卷3期,三民書局1999年3月。
    5 當時缺官的具體情況可參閱湯綱、南炳文《明史》卷十五《明朝後期的政治(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57-661頁。
    1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十五《現任大臣子弟登第》,中華書局1959年,第397頁。
    2 《全集》卷五。
    3 范曄《後漢書》卷八十三《逸民列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3721頁。
    4 張德建認爲從明初以不合作姿態出現的以道自高,到洪武以後“太平逸民”式的抱道以隱,到吳中地區追求精神圓融的“市隱”思想的流行,再到弘、正之際形成的以講求治生之道和儒家倫理思想為核心的隱逸思想,晚明在王學影響下提出了“道隱”思想,而在現實中,“通隱”成為人們追求的隱逸方式,詳見張德建《明代隱逸思想的變遷》,《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秋之卷.
    1 王汎森《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態與消極行爲-不入城、不赴講會、不結社》,載《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7頁。
    2 詳參萬曆三十五年譜。
    3 陳繼儒多次流露出對訪客過多之不悅情緒,《全集》卷七《扈芷偶菴草叙》:“而余畏客甚闻剥啄声,如避催租人。”《全集》卷九《顾嘿孙闲遊草序》:“余钓弋时,忽逢生客,如避催租客。”而且對客人也並非全部接見,《徐霞客进記》之《浙进日記》記載到“(祟禎九年丙子九月)二十四日,五鼓行。因急趨眉公頑 仙廬。眉公遠見望客至,先趨避,詢知余,復出,挽手入林,飲至深夜。”由此可見陳繼儒應酬之繁複。
    4 《全集》卷三《清言序》:“余束髮好讀《世說》,最喜其微言冷語,妙絕古今。越數年而悔。向之讀者膚 耳。蓋《世說》之奇,奇在敘事,有左氏之嚴整,而雋有檀弓之簡峭.”
    5 張德建《明代隱逸思想的變遷》,《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秋之卷。
    6 《全集》卷八《雕蟲草序》。
    7 《全集》卷七《芙蓉莊詩敍》。
    8 陳繼儒《元史隱逸補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115册,第601頁。
    9 詳參崇禎元年譜。
    1 葉夢珠《閱世編》卷十《紀聞》:“蓋當時士大夫謁徵君者,必強令贈言,不得則不歡,眉公一再讓,則 緩頰不暇計當否。”
    2 程嘉燧《松園浪淘集》卷十八《陳眉公七十赠詩》,《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63册,第147頁。
    3 陳平原《文人的生計與幽韻-陳繼儒的為人與為文》,《文史知識》2002年1、2期。
    1 盧世《尊水園集略》卷十二《與程正夫》,《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92册,第570頁。
    2 尹韻公《中國明代新聞傳播史》,重慶出版社1990年,第38-70頁。
    33 尹韻公《中國明代新聞傳播史》,重慶出版社1990年,第23頁。
    1 王鴻泰《社會的想象與想象的社會-明清的信息傳播與“公眾社會”》,載陳平原、王德威、商偉主编《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別集卷八《與周澱山四首》,《文淵閣四庫全書》1289冊,第558頁。
    3 《全集》卷五十六《答錢去非》。
    4 《全集》卷四十六《祭朱平涵相國》:“當公柄政,貽書山中,出處雖異,縣晦原同。”
    5 《全集》卷五十八《答王念生》。
    6 《全集》卷五十七《與馮茂遠》。
    1 《全集》卷九《杨少詹宁澹斋诗集序》.
    2 《全集》卷五十六《答畢白陽》:“往台臺垂念山澤故人,遠寄奏議水俸,即欲修謝以展感激之誠。”
    3 《全集》卷五十七《與頊東鱉邑侯》。
    4 《全集》卷五十四《答聶巡漕》。
    5 《全集》卷六十《齊心帖》。
    1 《明熹宗實錄》卷三七,第1916頁。
    2 《明熹宗實錄》卷三四,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第1750頁。
    3 畢自嚴《石隱園藏稿》卷五,《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293冊,第516至519頁。
    4 孫衛國《論事大主義與朝鲜王朝對明關係》,《南開學報》2002年第4期。
    5 《全集》卷二十六《建州》。
    6 茅元儀《石民四十集》卷十一《籌邊備考序》:“眉公昨年寄書來,欲蒐輯遼事為一成書,備廟堂之稽覽。余心竊助之。今年得其《籌邊備考》,何其簡而核也,” 《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09冊,第97頁。
    7 《尺牘》卷三《與朱平涵相公》,《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66册,第486頁。
    8 《李朝仁祖實錄》卷五,仁祖二年三月己巳,第597頁。
    9 《明熹宗實錄》卷四二,天啟三年十二月癸巳,第2187頁。
    10 《明熹宗實錄》卷五六,天啟五年二月丙午.第2590、2591頁.
    1 《李朝仁祖實錄》卷九,仁祖三年六月己卯,第11頁。
    2 《李朝仁祖实录》卷五,二年甲子三月条,第597页。
    3 《李朝仁祖实录》卷一元年癸亥三月条,第508、512页,四月条,第527页。
    4 《李朝仁祖实录》卷二元年癸亥五月条,第533页.
    5 《明熹宗实录》卷三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1740页。
    6 张廷玉《明史》卷三百二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8302页。
    7 張岱《石匱書》卷二百二《文苑列傳下》,《續修四庫全書》史部320册,第149頁。
    8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七二,中华书局1965年,第1514页。
    9 詳參崇禎元年譜。
    10 岸本美緒著、底艷譯《崇禎十七年的江南社會與關於北京的信息》,《清史研究》1999年2期.
    11 詳參萬曆三十五年譜、天啟三年譜、崇禎三年、崇禎四年、崇禎五年、崇禎十年譜。
    1 岸本美緒《明清交替と江南社會-17世紀と中國秩序問題》,東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9頁。
    2 丘浚著,藍田玉、王家忠校點,《大學衍義補》卷二十四《經制之義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68頁。
    3 顧鼎臣《顧文康公集》卷一《陳愚見劃積弊以裨新政疏》,《四庫存目叢書》集部55册,第265頁。
    4 《全集》卷五十九《北運白糧議》。
    5 《全集》卷五十九《白糧換船議》。
    6 蔣之翹《刪補晉書·釋例》,《四庫存目叢書》史部31册,第558、559頁。
    1 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卷四,《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068册,第204、205頁。
    2 原刻本《皇明經世文編》的封面上印有“方禹修陳眉公兩先生鑑定”,詳參馮玉榮《〈明經世文編〉编纂群體及其經世思想之研究》第一章《〈明經世文編〉编纂群體研究》,華中師範大學2002年碩士論文。
    3 邱仲麟《敬老适所以賤老-明代鄉飲酒禮德變遷及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六本第二分册,2005年。
    4 詳參萬曆四十五年、崇禎八年譜。
    5 關於《煮粥條議》及其思想可參閱萬曆三十六年譜。
    6 何朝暉《明代縣政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43頁。
    7 《小品》卷二十三《與唐抑所太史》。
    8 《全集》卷十《雲間志略序》。
    9 萬曆十六年大飢,直接上書王錫爵,詳參此年譜。《全集》卷五十四《與簫象林》、《與許霞城》、《與何老師》、《復申玄渚》、《與朱平涵》都是與各級官員討論如何脤濟救荒的事情。
    10 《小品》卷二十三《上徐中丞救荒書》。
    11 森正夫《十六至十八世紀的荒政和地主佃戶關係》,《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文集》第六卷,中華書局1993年,第46、47頁。
    1 《全集》卷五十九《賑荒條議》、《煮粥條議》,本節討論内容均引自此文。
    2 《全集》卷十三《府志小序》。
    3 《全集》卷二十三《修志始末記》
    4 同上。
    1 詳參隆慶四年譜。
    2 詳參萬曆元年譜。
    3 詳參萬曆十四年譜。
    4 生員在明代除了享受社會地位以外,還有實際的經濟利益,一旦成爲生員,不但享受廩糧、膏火,而且免除徭役。陳繼儒裂襟的舉動自然在當時的松江社會引起巨大的反響。詳參陳實良《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第九章《生員的經濟地位》,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413-23頁。
    5 陳國棟《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層的社會行動作》,《新史學》第3卷1期,三民書局1992年3月。
    6 王應奎《柳南續筆》卷三,中華書局1983年,第183頁
    1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二,中華書局1965年,第776頁。
    2 除王錫爵、王衡父子,王世貞、王士騏父子,松江府以外的好友多結交于此時,如萬曆十七年舘於楊繼禮 家識楊汝成:萬曆二十三年舘於包樓芳家識錢士晉、士升、繼登,沈道元,此後四人皆中進士,可詳參萬 曆十七年、二十三年譜。
    3 詳參萬曆四十五年譜。
    4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明代人物傳記叢刊》第11册,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第677頁。
    5 《全集》卷九《赵文毅集叙》。
    6 《全集》卷五十七《與項東鱉》:“明公行矣。方擬操舴艋,後諸父老送之郊外,勢養疴吳山,勢與心違,欲-奏詩歌次于三疊之後,恐微類山人遊客,敬遣家弟具宋人《馬遠水》一軸、蘭花布兩端以辱行李。水者,頌明公三年如水也;布雖綦縞,山龍華袞,豈忘布衣之交哉?”
    1 徐枋《居易堂集》卷十二《楊無補傳》,《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04册,第238頁。
    2 倪濤《六藝之一錄》卷二百八十六《明周之士書家評》,《文淵閣四庫全書》836冊,第230頁。
    3湯賓尹《睡庵稿》詩集卷八《李玄亮歸云間致問眉公以試代書》:“年年心境夢眉公,身在膻場未敢通。-自姓名歸落籍,支分山水劃江東。”《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63册,第479頁。
    4《全集》卷三十三《敕封大方伯漳浦王公墓誌銘》:“太公喜陳子文,故叔子特奉遗命,請文其墓中之石。不敢強附聖賢而以寻常布衣事其親如此”;《全集》卷三十三《德隱先生墓誌銘》:“先子喜讀眉道人《長 者言》,着屏扉壁牖間志墓,故先子意也。”曾異《紡授堂集》卷五《與黃東崖先生書》:“憶去歲客江右署中,潘昭度先生述南州李太史云:吾大索海内,但得四君子之言為吾親壽,於願足矣。其人,一華亭陳眉公,一山陰王季重,一吾閩曹能使,一竟陵譚友夏”,《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63冊,第576頁。
    5 《全集》卷五十五《與錢御冷》:“近來文字浮,人品浮,自朝至暮,自元旦至臘月三十日,但以浮字應酬,嚼蠟無味。”足見繼儒應酬之繁複。
    6 黄宗羲《思旧录·陈继儒》:“嵗戊辰,余入京訟冤,遇之於西湖。畫船三支,一顿樸被,一見賓客,一载門生故友,見之者云集。陶不退珽谓先生曰:‘先生来此近十日,山光水影,當領略偏矣.'先生笑曰:‘迎送不休,數日来只得看一條跳板。'余時寓太平裹小巷,先生答拜,乘一小轎,門生徒步随其後,天寒涕出,藍田叔瑛即以袍袖拭之,余出《頌冤疏》,先生從座上隨筆改定。”《黃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43頁。
    7 詳參天啟七年譜。
    8 詳參萬曆三十五年譜。
    9 董其昌《神廟留中奏疏彙要》之吏部卷四,《續修四庫全書》史部470册,第122頁。
    1 張廷玉《明史》卷二五五,中華書局1974年,第6595頁。
    2 詳參萬曆三十七年譜。
    3 《全集》卷二十七《藐姑張侍御忤璫遣戍,特旨召還,賦以贈之》。
    4 詳參崇禎元年譜。
    5 《全集》卷五十七《答王銘韞》。
    6 《全集》卷三一《過東林有感》。
    7 鄭鄤《峑陽草堂文集》卷九《題葛成冊頁》:“余望聞吳民擊稅璫事,葛成爲介己,復挺身就獄,以故無 所波累,心高其義,後聞成且死為神,江湖間甚著霛爽。今年介陳眉公徵君書來,則成固未死也.促見之,令說擊稅事。”《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26冊,第409頁。宋懋澄《九籥續集》卷三《葛道人傳》:“當吳民擊黃建節時,懋澄適覲母南遁,聞道人倡議,壯其事,賦《葛成謠》四章。後十七年,於友人陳仲醇家遇道人,讀當事功令。仲醇謂余:‘子喜稗官家言,毋失此奇事。'余厠仲醇之末,得賭異人,因作《葛道人傳》。”
    8 錢謙益《牧齋外集》卷十《陳徵君仲醇六十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 李斌將《明史·隱逸傳》的编寫看作是明人的評價,有待商榷。詳見李斌《明清人眼中的陳眉公》,《中山大學學報》2003年1期。
    2 張廷玉《明史》卷二九八,中華書局1974年,第7631、7632頁。
    3 張廷玉《明史》卷二九八,中華書局1974年,第7623頁。
    1 張岱《石匱書》卷二百二《文苑列傳下》,《續修四庫全書》史部320册,第149頁
    2 陳貞慧《山陽錄》《陳徵君眉公先生繼儒》,《明代人物傳記叢刊》第127册,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第623頁。作者將陳繼儒與張公瑋、文震孟、黃道周、華允誠並稱五先生。
    3 鄒漪《啟禎野乘》一集卷十四《陳徵君傳》,《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40册,第626頁。
    4 鄒漪《啟禎野乘》卷十四《陳徵君傳》,《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40冊,第626頁。
    5 《清聖祖實錄》卷八一,康熙十八年五月庚戌條,第1034頁。
    6 《清史列傳》卷七十《文苑傳一》,中華書局1987年,第5727頁。
    7 嚴繩孫《秋水集》卷首秦松齡《嚴中允傳》,《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33册,第522頁。
    8 朱彝尊《曝書亭集》卷七十六《承德郎日講官起居注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嚴君墓誌銘》:“(康熙)二十二年春,予又入值南書房……逾年,牛紐彈事而潘君耒坐浮躁,降調矣。……(嚴)君(绳孫)……敕授承德郎,時二十三年秋七月也。冬,典順天武闈鄉試,事竣,君乃告假,天子許焉,”《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318册,第498、499頁。
    1 孟森《己未詞科錄外錄》,《明清史論著集刊》,中華書局1959年,第494頁
    2 黃愛平《〈明史〉纂修與清初史學-兼論萬斯同、王鴻緒在〈明史〉纂修中的作用》,《清史研究》1994年2期:朱端強《萬斯同與〈明史〉纂修編年》,中華書局2004年。
    1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九十,中華書局1965年,第776頁。
    2 上揭書第976頁。
    3 上揭書1115頁。
    4 同上。
    5 上揭書頁1082
    6 上揭書1005頁。
    7 上揭書1105頁。
    8 上揭書1224頁。
    9 上揭書1127頁。
    10 上揭書1762頁。
    1 上揭書1138頁。
    2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九十《史評類存目二》,中華書局1965年,第1124頁。
    3 上揭書頁543
    4 上揭書第764、766頁。
    5 上揭書頁1059
    6 上揭書頁1137
    7 上揭書頁474
    8 上揭書頁780
    9 上揭書頁1051
    10 上揭書頁1022
    11 上揭書頁1204
    12 上揭書頁1209。
    13 上揭書頁1243。
    14 上揭書頁976
    1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九十《史評類存目二》,中華書局1965年,第1087頁。
    2 例如喬治忠就認爲“拿清代考據學家的尺度來衡量明代的學風,明代的學術思想自然是有時過於疏略;可是拿明代學術思想的放達和記載朝野逸事的豐富來比較衡量,清代考據學的末流羌無故寅,不關痛癢的繁瑣考證,那不更顯得索然寡味嗎”詳見《明代史學的普及性潮流》,《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4卷,商務印書館2002年。
    3 李斌《明清人眼中的陳眉公》,《中山大學學報》2003年1期。
    皇甫謐:《高士傳》,《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448冊。
    陳鼎:《東林列傳》,《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458冊。
    朱彝尊:《經義考》,《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677-680冊。
    張丑:《清河書畫舫》,《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817冊。
    汪砢玉:《珊瑚網》,《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818冊。
    張照等:《石渠寶笈》,《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824、825冊。
    高士奇:《江村銷夏錄》,《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826册。
    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827-829冊。
    徐(火勃):《徐氏筆精》,《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856冊。
    李日華:《六研齋筆記》,《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867冊。
    董其昌:《畫禪室随筆》,《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867冊。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886冊。
    劉敬叔:《異苑》,《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1042冊。
    祝允明:《懷星堂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260冊。
    王世貞:《弇州四部稿》《續稿》,《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279-1281冊。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289冊。
    顧憲成:《涇臯藏稿》,《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292冊。
    畢自嚴:《石隱園藏稿》,《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293冊。
    范景文:《文忠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295冊。
    汪琬:《尧峰文鈔》,《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315冊。
    查慎行:《敬業堂詩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362冊。
    朱彝尊:《明詩綜》,《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459、1460冊。
    沈季友:《(木雋)李詩繫》,《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475冊。
    蔣之翹:《刪補晉書》,《四庫存目叢書》史部32冊。
    皇甫濂:《逸民傳》,《四庫存目叢書》史部95冊。
    吳伯與:《宰相守令和宙》,《四庫存目叢書》史部109冊。
    萬斯同:《補歷代史表》,《四庫存目叢書》史部402冊。
    張大復:《聞雁齋筆談》,《四庫存目叢書》子部104冊。
    顧鼎臣:《顧文康文集》,《四庫存目叢書》集部55冊。
    祝世祿:《環碧齋詩集》,《四庫存目叢書》集部94冊。
    申時行:《賜閒堂集》,《四庫存目叢書》集部134冊。
    王錫爵:《王文肅公全集》,《四庫存目叢書》集部135、136冊。
    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四庫存目叢書》集部150-153冊。
    馮夢楨:《快雪堂集》,《四庫存目叢書》集部164、165冊。
    方應選:《方眾甫集》,《四庫存目叢書》集部170冊。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四庫存目叢書》集部174冊。
    王衡:《緱山先生集》,《四庫存目叢書》集部178、179册。
    釋洪恩:《雪浪集》,《四庫存目叢書》集部190冊。
    宋徵舆:《林屋文稿》,《四庫存目叢書》集部215冊。
    邵廷采:《思復堂文集》,《四庫存目叢書》集部251冊。
    沈國元:《兩朝從信錄》,《續修四庫全書》史部356冊。
    談遷:《國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358-363冊。
    文震孟:《姑蘇名賢小傳》,《續修四庫全書》史部541冊。
    李日華:《味水軒日記》,《續修四庫全書》史部558冊。
    董其昌:《神廟留中奏疏彙要》,《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468-469冊。
    王時敏:《王煙客題畫跋》,《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065册。
    姜紹書:《無聲詩史》,《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065冊.
    吳升:《大觀錄》,《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066冊。
    安岐:《墨源彙觀》,《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067冊.
    陸時化:《吳越所見書畫錄》,《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068冊。
    顧雲彬:《過雲樓書畫記》,《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085冊.
    李佐賢:《書畫鋻影》,《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085、1086冊。
    陸心源:《穰黎館過眼錄》,《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087冊.
    葛金娘:《愛日吟廬書畫錄》,《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088冊。
    王穉登:《虎苑》,《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119冊。
    張岱:《陶庵夢憶》,《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260冊。
    陳有年:《陳恭介公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52、1353冊。
    王思任:《谑庵文飯小品》,《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68冊。
    袁中道:《珂雪齋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75、1376冊.
    沈德符《清權堂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77冊.
    張大復:《梅花草堂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80冊。
    黄道周:《黄石齋先生文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84冊。
    張溥:《七祿齋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87冊。
    謝肇滯:《小草齋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66冊.
    孫承宗:《高陽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70冊。
    釋德清:《夢遊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77、1378冊。
    譚元春:《譚元春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85冊。
    釋讀徹:《南來堂詩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93冊。
    吳偉業:《梅村家藏稿》,《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396冊。
    杭世駿《道古堂文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1426、1427冊。
    李培:《水西全集》,《四庫全書未收書輯刊》6輯24冊。
    徐爾鉉《核菴詩餘》,《四庫全書未收書輯刊》6輯27冊。
    鄭鄭:《峑陽草堂說書》,《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26冊。
    何三畏:《雲間志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8冊。
    錢士升:《賜餘堂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0冊。
    黃洪憲:《碧山學士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30冊。
    董其昌:《容台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32冊。
    鄒漪:《啟禎野乘》一集、二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40、41冊。
    鍾惺::《隱秀軒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48冊。
    袁宗道:《白蘇齋類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48冊。
    婁堅:《吳飲小草》,《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49冊。
    顧夢遊《顧與治詩》,《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51冊。
    吳甡:《柴庵疏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51冊。
    邢防:《石臼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51冊.
    陳仁錫:《無夢園初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60冊。
    焦竑:《澹園續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61冊。
    費元祿:《甲秀園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62冊。
    程嘉燧:《松園浪濤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63冊。
    貢修龄:《鬥酒堂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80冊。
    羅明祖:《羅紋山全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84冊。
    陳济生:《天啟崇禎兩朝遺詩》,《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97冊。
    嚴怡:《嚴石溪詩稿》,《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01冊。
    范允臨:《輸廖舘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01冊。
    劉城:《嶧桐詩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21冊。
    鄭鄭:《峑陽草堂文集》《詩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26冊。
    葛一龍:《葛一龍詩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32冊。
    嚴繩孫:《秋水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33冊。
    祝祺:《樸巢詩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45冊。
    沈懋孝:《長水先生文鈔》,《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59、160冊。
    張世偉:《自廣齋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62冊。
    程嘉燧:《松園浪淘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63冊。
    朱隗:《明詩評論二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69冊。
    王穉登:《王百穀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75冊。
    宋懋澄:《九籥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77冊。
    姚希孟:《松癭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79冊。
    陳函輝:《陳寒山子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85冊。
    釋真可:《紫柏老人集》,《故宮珍叢刊》子部518冊。
    王傑等:《石渠寶笈續編》,《故宮珍本叢刊》子部440-449冊。
    英和等:《石渠寶笈三編》,《故宮珍本叢刊》子部450-460冊。
    施紹莘:《花影集》,上圖藏明刻本。
    許自昌:《樗斋诗草》,上圖藏明末許氏家刻本。
    王寶仁:《婁水文徵》,上圖藏道光十二年閑有余齋刻本。
    張大鏞:《自怡悅齋書畫錄》,上圖藏清道光十二年虞山張氏刻本。
    劉沛然:《南陽人物志》,上圖藏同治九年刻本。
    杜瑞聯:《古芬閣書畫記》,上圖藏光緒七年太谷杜氏刻本。
    王時敏:《王煙客先生集》,蘇州振新書社,1916年。
    裴景福:《壯陶閣書畫錄》,中華書局,1937年。
    王充:《論衡》,《諸子集成》第七冊,中華書局,1954年。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華書局,1959年。
    李昉等編:《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60年。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中華書局,1961年。
    《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年。
    許慎撰、徐鉉校訂:《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
    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1974年。
    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
    宋濂等:《元史》,中華書局,1976年。
    趙尔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1976年。
    喻昧庵:《新續高僧傳四集》,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葉夢珠:《閱世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王應奎:《柳南續筆》,中華書局,1983年。
    《清實錄》,中華書局,1985年。
    黃宗羲:《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徐弘祖:《徐霞客遊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陳子龍:《陳子龍文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周俊富:《明代人物傳記叢刊》,臺灣明文書局,1991年。
    陳洪綬:《陳洪綬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
    馮夢龍:《醒世恒言》,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丘濬:《大學衍義補》,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譚元春:《譚元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葉德輝:《書林清話》,岳麓書社,1999年。
    錢謙益:《錢謙益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章學誠著、倉修良注:《文史通義》,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復旦大學圖書館善本目錄》,復旦大學圖書館,1959年。
    蔣亮夫:《歷代人物年裹碑傳綜表》,中華書局,1959年.
    上海圖書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
    陳垣:《二十史朔閏表》,中華書局,1962年。
    屈萬里:《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東方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臺灣藝文印書館,1975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公藏善本書目人命索引》,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
    楊殿珣:《中國歷代年譜繒錄》,書目文獻出版社,1980年。
    臧勵和:《中國人名大辭典》,上海書店,1980年。
    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中山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目錄》,中山大學圖書館,1981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中國近八十年名師論著目錄》,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漢籍目錄》,東京同朋社,1981年。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漢籍分類目錄》,汲古書院,1981年。
    鄭鶴聲:《近世中西史日對照表》,中華書局,1981年。
    郭味蕖:《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舊籍總目》,故宮博物院,1983年。
    來新夏:《近三百年來人物年譜知見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張慧劍:《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臺灣中央圖書館编:《明人傳記资料索引》,中華書局,1987年。
    楊廷福、楊同甫:《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上海古籍出版,1988年。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章培恒:《新编明人年譜叢刊》,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王寶平:《中國館藏和刻本漢籍目錄》,浙江大學出版社,1995年。
    黃秀文:《中國年譜詞典》,百家出版社,1997年。
    繆荃孫、吳昌綬、董康,吳格點校:《嘉業堂藏書志》,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華東師大圖書館古籍部:《天一閣藏明代地方誌選刊人物資料人名索引》,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
    徐娟:《中國歷代書畫藝術論著叢遍》,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
    池秀雲:《歷代名人室名別號辭典》,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
    《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目錄》,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香港中文大學古籍善本目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
    沈津:《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
    陽海清:《中國叢書廣錄》,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震華法師:《中國佛教名人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
    王鹤鳴:《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南炳文:《輝煌、曲折與啟示:20世紀中國明史研究回顧》,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北京師範大學古籍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書目文獻出版社,2002年。
    吳榮光编,陳垣校注:《中國古代名人生卒、歷史大事年譜》,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楊廷福、楊同甫:《明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田濤:《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藏漢籍善本書目提要》,中華書局,2002年。
    陳忠平、唐力行:《江南區域史論著目錄:1900-2000》,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朱守葆:《太傅文恪公年譜》,上海圖書館藏稿本。
    福征:《憨山老人年譜自序實錄》,光緒二十一年徑山藏本。
    《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52冊《王文肅公年譜》、《資 德大夫兵部尚書郭公青螺年譜》;53冊《顧文端公年譜》;55、56冊《淄川畢少保公年譜》;57冊《王季重先生自敍年譜》;63冊《陳忠裕公自著年譜》;66冊《蒼雪大師行年考略》)楊振鍔:《楊淇園先生年譜》,商務印書館,1946年.
    王雲五:《新编中國名人年譜集成》1-20辑,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1986年。
    徐朔方:《湯顯祖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任道斌:《董其昌繫年》,文物出版社,1988年。
    鄭威:《董其昌年譜》,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
    陳飛龍:《王思任文論及其年譜》,臺灣文史哲學出版社,1990年。
    任宏:《王時敏年表》,附于《四王畫集》,上海書畫社,1992年。
    黃炳垕、王政堯點校:《黃宗羲年譜》,中華書局,1993年。
    陳廣宏:《鈡惺年譜》,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鄭利華:《王世貞年譜》,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鄭威:《程嘉燧年表》,《朵雲》第十集,上海書畫社,1998年。
    洪思、侯真平、婁曾泉:《黃道周年譜》,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殷夢霞:《佛教名人年譜》,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馮其庸、葉君遠:《吳梅村年譜》,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
    何宗美:《袁宏道詩文繫年攷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張慧劍:《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萬曆青浦縣志》,《稀見地方志彚刊》第一冊,中國書店出版社,1992年。
    《萬曆上海縣志》,上海圖書館藏萬曆十六年刻本。
    《崇禎嘉興縣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
    《崇禎松江府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
    《康熙江南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507-512冊。
    《雍正嘉善縣志》,上海圖書館藏雍正十二年刻本。
    《乾隆浙江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519-526冊。
    《乾隆泉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22-24册。
    《乾隆烏程縣志》,《續修四庫全書》704冊.
    《乾隆福建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527-530冊。
    《乾隆通州志》,上圖藏乾隆四十八年刻道光十八年補刻本。
    《嘉慶如阜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9。
    《嘉慶松江府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10.
    《嘉慶惠安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輯第26册。
    《同治湖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56。
    《光緒蘇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5。
    《光緒青浦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16。
    《光緒嘉興府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53。
    《光緒江陰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457。
    《光緒長興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586。
    《民國南昌縣志》,上圖藏1935年鉛印本。
    潘光旦:《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商務印書館,1937年。
    李文治:《晚明民變》,《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叢刊》第二十三种,中華書局,1948年。
    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中華書局,1959年。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孟森:《明清史講義》,中華書局,1981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中華書局,1982年。
    鄭振鐸:《西諦書話》,三聯出版社,1983年。
    費孝通:《皇權與紳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陳鼓應:《明清實學思潮史》,齊魯書社,1989年。
    安平秋、章培恒:《中國禁書大觀》,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民國叢書》第二编7冊,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年。
    尹韻公:《中國明代新聞傳播史》,重慶出版社,1990年.
    蔣星煜:《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民國叢書》第四編38冊,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年。
    陳建華:《中國江浙地區十四至十七世紀社會意識與文學》,學林出版社1992年。
    李亞寧:《明清之際的科學文化與社會》,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年。
    陳萬意:《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夏鹹淳:《晚明士風與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艾爾曼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朱義祿:《逝去的啟蒙-明清之際飲蒙學者的文化心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錢杭、承載:《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衍生史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溝口雄三著、索介然、龔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中華書局,1997年。
    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東方出版社,1997年。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與文學個案》.東方出版社,1997年。
    王先明:《近代紳士-一個封建階層的歷史命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史研究》,臺灣文津出版社,1997年。
    吳仁安:《明清時期上海地區的著姓望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粱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余英時:《現代儒學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何俊:《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上海人民山版社,1998年。
    張仲禮:《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1998年。
    馬學強:《上海通史》(古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趙樹功:《中國尺牘文學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趟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錢茂偉:《明代史學編年考》,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繆詠禾:《明代出版史稿》,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周榮德:《中國社會的階層與流動-一個社區中士紳身份的研究》,學林出版社,2000年。
    周積明:《文化視野下的〈四庫全書總目〉》,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
    尹恭弘:《小品高潮與晚明文化-晚明小品七十三家評述》,華文出版社,2001年。
    張仲禮:《中國紳士的收入》,上海社會科學院,2001年。
    史小軍:《復古與新變-明代文人心態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吳仁安:《明清江南望族與社會經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三聯書店,2001年。
    張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與市場體系》,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鈡鳴旦:《楊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朱万曙:《明代戲曲評點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和社會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孫傑:《古代上海藝術》,上海大學出版社,2002年。
    湯網、南炳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劉志琴:《晚明史論-重新認識末世衰變》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冀淑英:《冀淑英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年。
    熊月之、熊秉真主編:《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錢茂偉:《國家、科舉與社會:以明代為中心的考察》,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鄧志峰:《王學與晚明德師道復興運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巴兆祥:《方志學新論》,學林出版社,2004年。
    朱端強:《萬斯同與〈明史〉纂修編年》,中華書局,2004年。
    万明:《晚明社會變遷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陳實良:《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樊樹志:《晚明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邱仲麟《敬老适所以賤老-明代鄉飲酒禮德變遷及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六本第二分冊,2005年。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會交往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陳江:《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白謙慎著、孫靜如等譯:《傅山的世界:17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三聯書店,2006年。
    李孝悌:《中國的城市生活》,新星出版社,2006年。
    何朝暉:《明代縣政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鳳萍:《晚明山人陳眉公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王秀珍:《論陳繼儒與晚明思潮的互動關係》,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硕士論文,1996年。
    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共場域的開展》,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1998年。
    楊曉菁:《陳繼儒及其小品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李斌:《陳眉公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3年。
    葉軍:《鄭鄤研究:兼論明代後期黨爭》,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2年。
    包建強:《陳繼儒及其小品文研究》,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5年.
    馮玉榮:《明末清初松江士人與地方社會》,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5年。
    趙楠:《陳繼儒-晚明士風的一頊個案研究》,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6年。
    李菁:《晚明文人陳繼儒研究》,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年。
    馮勇:《陳繼儒書法年表及相關問題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張秀民:《明代南京的印書》,《文物》1980年11期。
    劉志琴:《商人資本與晚明社會》,《中國史研究》1983年2期.
    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鎮結構與歷史價值初探》,《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4年1期.
    葛兆光:《明代中後期三股史學思潮》,《史學史研究》1985年1期。
    劭毅平:《評〈四庫全書總目〉晚明的文風觀》,《復旦大學學報》1990年3期。
    許建中:《論明清之際通俗文學中社會價值取向的嬗變》,《明清小說研究》1990年3-4期。
    李伯重:《簡論“江南地區”的界定》,《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1期。
    周振鶴:《釋江南》,《中華文史論叢》第49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陳國棟:《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層的社會行動作》,《新史學》第3卷1期,三民書局1992年3月。
    于志嘉:《日本明清史學界對“士大夫與民眾”問題之研究》,《新史學》第4卷4期,三民書局1993年12月。
    任繼愈:《明代知識份子對封建君主制的認識的變化》,《第二界明清史國際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何炳棣著、王振忠譯:《科舉和社會流動的地域差異》,《歷史地理》第11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森正夫:《十六至十八世紀的荒政和地主佃戶關係》,《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文集》第六卷,中華書局,1993年。
    蔣星煜:《陳繼儒論〈西廂〉〈琵琶〉〈牡丹享〉》,《撫州師專學報》1994年2期.
    黃愛平:《〈明史〉纂修與清初史學-兼論萬斯同、王鴻緒在〈明史〉纂修中的作用》,《清史研究》1994年2期。
    牛建強:《明代山人群的生成所透射出的社會意義》,《史學月刊》1994年4期。
    董上德、吳觀瀾:《明人小品》,《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1期。
    李金松:《晚明小品新論》,《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6期。
    孫競昊:《明清江南商品經濟與消費結構關係探悉》,《齊魯學刊》1995年4期。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建文朝史籍纂修孜述》,《史學史研究》1996年2期.
    朱子儀:《〈高士傳〉與中國隱逸文化》,《中國文化研究》1996年夏之卷.
    吳承學、李光摩:《晚明心態與晚明習氣》,《文學遺產》1997年1期.
    巫仁恕:《明代平民服飾的流行風尚與士大夫的反應》,《新史學》10卷3期,三民書局1999年3月。
    岸本美緒著、底艷譯:《崇禎十七年的江南社會與關於北京的信息》,《清史研究》1999年2期。
    黃大宏、張天莉:《明陳繼儒〈虎薈〉研究》,《文獻》1999年3期。
    張靜秋:《論晚明大山人陳繼儒的文化性格及其形成原因》,《中國文化月刊》2000年11期。
    李伯重:《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業》,《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3期。
    劉曉東:《世俗人生:儒家經典生活的窘態與晚明上人社會角色的轉變》,《西南師大學報》2001年5期。
    馮賢亮:《陈龙正:晚明士绅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浙江學刊》2001年6期。
    錢茂偉:《論明中葉史學的轉型》,《復旦大學學報》2001年6期。
    陳平原:《文人的生計與幽韻-陳繼儒的為人與為文》,《文史知識》2002年1、2期。
    劉曉東:《科舉危機與晚明士人的社會分化》,《山東大學學報》2002年2期。
    方志強《“歷史事實”-“事實”與“解釋”的互動》,《新史學》13卷3期,三民書局2002年9月。
    王鴻泰:《社會的想象與想象的社會-明清的信息傳播與“公衆社會”》,載陳平原、王德威、商偉:《晚明與晚清:歷史傅承與文化創新》,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倉修良、陳仰光:《年譜散論》,《史學史研究》2001年2期。
    孫衛國:《論論事大主義與朝鮮王朝對明關係》,《南開學報》2002年第4期。
    劉淑萍:《〈太平廣記〉裹的虎》,《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5期.
    喬治忠:《明代史學的普及性潮流》,《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4卷,商務印書館,2002年。
    吳承學、李斌:《明清人眼中的陳眉公》,《中山大學學報》2003年1期。
    閔宗殿:《明清時期東南地區的虎患及相關問题》,《古今農業》2003年1期。
    陳時龍:《晚明書院結群現象研究--東林書院網路的構成、宗旨與形成》,《安徽史學》2003年5期.
    袁逸:《明代書籍價格考》,《中國出版史料(近現代部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南炳文:《論明人年譜的價值和利用》,《求是學刊》2004年6期。
    閱熊明《生命理念的投射:嵇康與:《〈聖賢高士傳贊〉》,《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年6期.
    王汎森:《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態與消極行爲-不入城、不赴講會、不結社》,載《晚明清初思想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張則桐:《張岱〈家傳張汝霖傳〉箋注一張汝霖事蹟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年1期。
    葉舟:《危機時期的士紳與地方:以休甯金聲為例》,《安徽史學》2005年1期。
    周振鶴:《從明人文集看晚明旅遊風氣及其與地理學的關係》,《復旦大學學報》2005年1期。
    商傳:《明代的社會主導群體》,《東岳論叢》2005年1期。
    范金民:《清代蘇州城市繁榮的寫照-〈姑蘇繁華圖〉》,載《古代中國:傳統與變革》,《復旦史學集刊》第一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向燕南:《晚明士人自我意識的張揚與歷史評論》,《史學月刊》2005年4期.
    劉濤:《進入傅山的世界》,《讀書》2006年9期。
    黄志繁:《“山獸之君”、虎患與道德教化-側重於明清南方地區》,《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七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邱澍生:《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辯證》,《新史學》第17卷4期,三民書局2006年12月。
    張德建:《明代隱逸思想的變遷》,《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秋之卷.
    岸本美緒(Kishimoto Mio)《明末清初的地方社會和‘世論'》,《歷史學研究》573(1987年10月):131-140.
    岸本美緒(Kishimoto Mio)《明清時代的鄉紳》,載《權威和權力》,《世界史系列研究》(Shirizu sekkaishi e no toi)第7卷,東京:Iwananmi shoten,1990年。
    奧崎峪司(Okuzaki Hiroshi)《中國鄉紳地主研究》,東京:Kyuko shoin,1978年。
    濱島敦俊(Hamashima Atsutoshi)《明代江南農村社會研究》,東京:Tokyo daigaku shuppankai 1982年。
    包筠雅(Brokaw Cynthia):《功過格:晚期中華帝國的社會變化和道德秩序》(The Leders of Merit and Demerit:Social Change and Moral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1991年
    狄百瑞(de Bary,Wm.Theodore):《晚明思想中的個人主義》(“Indiviualism and Humanitariansim in Late Ming Thought”),載狄百瑞《明代思想中的自我和社會》(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0年。
    屈志仁(Watt,James C.Y)《文人學士環境》(“The Literati Environment”),載李楚清(Chu -tsing Li)和屈志仁(Watt,James C.Y)編《中國學者的書齋:晚明的藝術生活》(The Chinese,s Studio:Artistic Life in the Ming Period),紐約亞洲學會畫廊(Asia Society Galleries),198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