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立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1世纪以来,恐怖主义犯罪在全球蔓延,对国际社会的和平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成为全球的公害。中国也未能幸免于恐怖主义犯罪的毒害,尤其是“东突”等恐怖组织实施的一系列恐怖事件,严重破坏了中国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应对恐怖主义犯罪,中国政府一方面积极加入反恐的国际公约;另一方面通过修改和完善国内法作出应对。尽管如此,中国的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远未尽善尽美,与国际公约的标准和其他国家的立法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为建立科学、完备的立法体系,通过法律手段对恐怖主义犯罪进行有效的防控、惩治,迫切需要研究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的反恐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完善惩治中国的恐怖主义犯罪立法提供理论支撑。
     第一部分研究了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基本理论,内容包括恐怖主义犯罪概念的界定,恐怖主义犯罪的性质,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这些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部分研究了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国际立法及评价。国际公约的立法模式采用的是类型化反恐模式,随着恐怖主义犯罪的发展,制定全面反恐公约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国际反恐公约虽然有助于国际社会开展反恐国际合作,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最终仍有赖于各个主权国家的国内法对恐怖主义犯罪进行实质性制裁。第三部分研究了世界主要国家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立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各国基于法律传统和国情的不同,采纳了分散式、专项式、复合式立法模式,实体法为恐怖主义犯罪设置了若干罪名和刑罚,针对恐怖主义犯罪的特殊性还专门设立的特别诉讼程序,为打击恐怖主义犯罪,还制定了反恐专门法。这些国家的立法技术、立法价值取向值得我们参考,但同时我们应当合理借鉴立法经验,汲取教训。第四部分研究了中国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从我国的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沿革和现状考察,我国采用的是分散式立法模式,处于正在向复合式迈进的过渡阶段。中国的立法立足于中国国情,合理借鉴国外经验,对国际公约作出了回应,但仍存在诸多的缺憾。第五部分研究了中国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完善。针对上述缺憾,应从实体法、程序法、反恐专门法等方面进行完善,并注意各个法律之间的协调、衔接。
Since the21st century, terrorism crime has become a global issue and a serious public threat to all mankind, which severely undermines world peace and secur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hina is also not spared from the crimes of terrorism, especially the serial assaults committed by "East Turkistan" the terrorism organization, which have caused serious damage to China's social orders along with huge property losses. In order to response to the crime of terrorism, the China Government, on the one hand, actively joins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gainst terrorism, and on the other hand, modifies and improves the domestic legal system as a response mechanism. Nevertheless, China's anti-terrorism legislation is far from perfection.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compared to the standards of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other countries'anti-terrorism legality.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legal framework against terrorism, as well a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effectively through the legal mean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study the basic theor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other countries'anti-terrorism law. This will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mproving China's legislation to terrorist crime.
     The first part of the study includes the basic theories of anti-terrorism-crime,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terrorism and its felony nature, the foundation and principles of anti-terrorism legality. Above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is study. The second part covers international legislation of anti-terrorism and its evaluation. Legislative model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re categorized by terrorism mod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rorism crime, inventing a comprehensive anti-terrorism convention will b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future. The international counter-terrorism conventions is good for organizing universal cooperation against terrorism, but there are still limitations as it ultimately depends on the jurisdiction of all sovereign states'domestic laws fighting against terrorist offenses. The third part explores the major countries'legislation of punishing the terrorist crimes and its enlightenments for China. Based on different legal traditions and domestic conditions, the nations adopt many a legislative mode, such as decentralized, specialized, or combined. Substantial laws set up a series of accusations and penalties for terrorism crimes, applying special proceedings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terrorism crimes. In order to fight terrorism crime, Anti Terrorism Law is established. These countries' legislative experiences and value orientation are worth using for reference, but meanwhile we should also learn a lesson from their short boards. The fourth part expounds China's legislation of anti-terrorism-crime. Considering our legal revolutions and current situations, we are applying the decentralized legislative mode, and undergoing the transition phase to compound mode. China's legislation roots in our own domestic realities, draws experience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nd response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drawbacks. The fifth part studies the way to maturity of China's Anti-terrorism legislation. In response to these shortcomings, China should make improvements to substantive law, procedural law, and anti-terrorism law, and work on the coordination of multiple laws.
引文
①Brian M ichael Jenkins.The study of Terrorism:Definitional problem, Santa Monica, RAND Corp.,1980, p10.
    ②李希慧,徐立.恐怖主义概念、特征及反恐的立法完善.载中国反恐立法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231-240.
    ①刘仁山,尹生等.国际恐怖主义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18-19.
    ②史振郭.论恐怖活动犯罪的认定及其处罚.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6):120.
    ③田宏杰.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法律科学.2003(6):46.
    ①童伟华.论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4):11.
    ①王立民.反恐立法概述.犯罪研究2003(1):13-14.
    ①赵秉志、杜邈.我国反恐怖主义立法完善研讨.法律科学.2006(3):141-146.
    ②五青.论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5(5):29-33.
    ③胡联合.准确把握恐怖主义的基本含义.国际政治研究.2006(3):62-74.
    ④陈杰军.淡化政治色彩突出刑事犯罪-有关“恐怖主义”定义的若干思考.全国反恐怖研讨会,公安部反恐局,2004:68-74.
    ①工伟光.恐怖主义与战争之关系辨析.外交评论.2011(2):61-72.
    ②新华社.美国轰炸阿富汁和苏丹境内两处目标http://www.srsnet.com17:52:1108/21/98.2012-4-11.1988年8月20日,美国海军轰炸了阿富汁和苏丹两处被认为“与恐怖分子有关系”的目标。克林顿称这是对恐怖分子目前针对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的爆炸案所作的“反击”
    ③新华网.草原烈火:1986年美国“外科手术”打击利比亚2011-3-29.http://news.hexun.com/2011-03-29/128301786_10.html.2012-4-11.1986年3月23日和4月15日,美国出动大批作战飞机在海军舰艇的配合下,对利比亚发动了两次代号为“草原烈火”和“黄金峡谷”的军事行动。此次冲突的导火索是1985年12月27日上午,意大利首都罗马达芬奇机场和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施威夏特国际机场同时遭到恐怖分子袭击,死伤100人,其中美国人5人,以色列人1人。美国认定利比亚“支持了恐怖分了的袭击”,里根总统当即宣布要对肇事者给予严厉的惩罚。
    ①[美]伊恩·赖塞等:反新恐怖主义.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55-122.
    ②王伟光.恐怖主义与战争之关系辨析.外交评论.2011(2):61-72.
    ③钱文荣:国际反恐斗争中的若干国际法问题.和平与发展.2002(2):48-52.
    ④美国总统布什2001年9月29日对全国国民发表的广播讲话[DB/OL] lwwwlwhitehouselgov/news/re21ease /2001/09/200109291htmll.
    ⑤王孔祥.反恐“战争”中的国际法问题.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4):40-45.
    ①钟振明.美国政府“反恐战”政策对国际法的消极影响.社会科学2008(5):21-26.
    ②钟振明.美国政府“反恐战”政策对国际法的消极影响.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21-26.
    ③Walter Laqueur, Th eAge of Terrorism, Boston:L ittle and B rown Com pany,1987, pp.1-23,298-322.
    ①杨洋伟.国际法析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4.
    ①周忠海,工忠宝.国际反恐怖斗争中的国际法问题.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十部学院学报.2002(4):25.
    ②郑远民,黄小喜.唐锷著.国际反恐怖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62.
    ①朱文奇.何谓“国际人道法”.武大国际法评论(第1卷).北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63.
    ①王孔祥.反恐“战争”中的国际法问题.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4):40-45.
    ①黄瑶.论禁止使用武力原则——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四项法理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5.
    ②工作组报告.联合国文件(中文版).A/C.6/55/L.2.2000年10月:31-32.
    ③黄瑶等著.联合国全面反恐公约研究-基于国际法的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69-70.
    ①朱文奇.反恐战争与国际人道法.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1):57-63.
    ①肖扬.中国新刑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120.有时正常的需要也是产生犯罪动机的基础。
    ②简基松.论恐怖主义犯罪的动机特征.载恐怖主义犯罪专题整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343-344.
    ③王献枢.国际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47.民族自决应该采取国际法所确认的一切合法手段。
    ④李希慧,童伟华.恐怖主义犯罪及其惩治.载国际刑法与国际犯罪专题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211-212.
    ①田宏杰.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法律科学.2003(6):23
    ③林亚刚.何荣功.论恐怖主义犯罪的内涵.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1):33.
    ①赵秉志.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及其防治对策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38.
    ②罗刚,陆以全.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问题研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4):53.
    ①周旺生.立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42.
    ②胡联合.全球反恐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375.
    ④胡联合.全球反恐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379.
    ①臧建国,王新建.新形势下境外“东突”恐怖势力犯罪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7(3):225.
    ②刘仁山,尹生等.国际恐怖主义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240.
    ①刘仁山,尹生等.国际恐怖主义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237.
    ①杜邀.反恐刑法立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73.
    ①佴澎.论反恐怖主义犯罪的原则.法学杂志.2005(1):85.
    ①马长生,贺志军.国际恐怖主义及其防治研究-以国际反恐公约为主要视点.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139-140.
    ②赵秉志.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及其防治对策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38.
    ①马长生.贺志军.国际恐怖主义及其防治研究-以国际反恐公约为主要视点.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139.
    ①张智辉.国际刑法通论(增补本).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84.
    ①附件所列条约包括:《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公约》、《关于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反对劫持人质国际公约》、《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的非法行为公约》、《制止危及大陆架固定平台安全罪非法行为议定书》、《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
    ②马长生,贺志军.国际恐怖主义及其防治研究-以国际反恐公约为主要视点.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166.
    ③张智辉.国际刑法通论(增补本).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49.
    ①邵沙平.控制恐怖主义犯罪与国际法律合作-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求索.2002(1):72.
    ②王雷,赵晓乐.从国际法上看防范核恐怖主义的全球合作.法制与社会.2007(1):124.
    ③林欣.国际刑法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18.
    ④贾宇.国际刑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24.
    ⑤王秀梅.李卫红.完善我国的核恐怖主义犯罪立法-以刑事法为视角解读《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载自中国反恐立法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68.
    ①马长生、贺志军.国际恐怖主义及其防治研究-以国际反恐公约为主要视点.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181.
    ②赵秉志.外向型刑法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681.
    ①马长生、贺志军.国际恐怖主义及其防治研究-以国际反恐公约为主要视点.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214.
    ②赵秉志.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及其防治对策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225.
    ③段洁龙.国际反恐法律文件汇编.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354.
    ④刘仁山.尹生等.国际恐怖主义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178.2002年非洲联盟诞生,它取代了非洲统一组织的地位,成为政治、军事、经济等为一体的全洲性政治实体。
    ①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43.
    ②谢炜.试析普京政府怎样对付俄罗斯的恐怖主义活动.俄罗斯研究.2002(1):213.
    ③吕军焘.国际反恐背景下的“东突”.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3):80.
    ④刘仁山,尹生等.国际恐怖主义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200.是目前中亚地区最具影响的国际恐怖主义组织.
    ⑤马长生.贺志军.国际恐怖主义及其防治研究-以国际反恐公约为主要视点.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283.
    ①附件所列条约包括《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公约》;《关于防止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反对劫持人质国际公约》;《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制止在为国际民用航空服务的机场上的非法暴力行为的议定书》:《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公约》;《制止危及大陆架固定平台安全非法行为议定书》;《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
    ②张惠芳《上海公约》防治国际恐怖主义的法律机制及评析.政治与法律.2008(4):96.
    ①赵秉志.陈弘毅.国际刑法与国际犯罪专题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142.
    ②孙学峰.恐怖主义危害世界和平发展-2001年重大国际问题研讨会纪要.外交学院学报.2002(1):86.
    ①张惠芳.《上海公约》防治国际恐怖主义的法律机制及评析.政治与法律.2008(4):80.
    ① Christ opher Dobson and Ronald Payne, The Terrorism, New York:Facts on File, Inc.1982, p.102.
    1简基松.完善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法律机制之建言.法律科学.2008(4):130-134.
    ①[美]伊恩莱塞等.反新恐怖主义.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89.
    ②赵秉志.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及其防治对策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253.有学者称其为“一行为一公约”模式。
    ①马长生.国际公约与刑法若干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67.
    ②Walter Laqueur,The age of terrorism,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87, p.149.
    ③赵永琛.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87:90.
    ④黄风.引渡制度(增订本).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85.
    ①修志军.国际法有关制止国际恐怖主义问题探析.东方论坛.2000(3):123.
    ①田宏杰.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法律科学.2003(6):235.
    ②黄瑶.联合国全面反恐公约研究-基于国际法的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9-24.
    ③ Gerhard Hafner.Certain Issues of the work of the sixth committee at the fifty-sixth general assembly,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7,2003, p160.
    ①黄风.国际引渡合作规则的新发展.比较法研究.2006(3):27-44.
    ②王世雄.胡永浩.冷战后恐怖主义动因分析.世办经济与政治.1998(11):324.
    ③何秉松.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69.
    ④喻义东.恐怖主义犯罪目的之辩正.载恐怖主义犯罪专题整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332-333.
    ①赵秉志.王秀梅.论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基本问题,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66.
    ②[韩]李万熙著.马相哲译.引渡与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63.
    ①王秀梅.论恐怖主义犯罪的惩治及我国立法的发展完善.中国法学.2002(3):321.
    ②赵秉志.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及其防治对策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263.如《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了这一原则。
    ①高健军.国际恐怖主义与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法学论坛.2000(3):235.
    ②吴玉梅.关于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引渡问题的探讨.河北法学.2001(2):351.
    ①黄风.引渡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18.
    ②张旭.人权与国际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38.
    ①黄芳.国际犯罪国内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132-134.
    ①乔喆.国际反恐中或引渡或起诉原则的实现方式.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4-17.
    ②黄涧秋.论国际刑法中的“或引渡或起诉原则”.当代法学,2008(1):38-44.
    ①王秀梅,杜澎,赫兴旺.惩治恐怖主义犯罪国际合作中的普遍管辖.法学评论.2003(4):79-84.
    ①黄芳.国际犯罪国内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135.
    ②赵永琛.国际刑法与司法协助.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149-150.
    ③莫洪宪.有组织犯罪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247.
    ④朱丽欣.反恐怖主义犯罪的国际合作及中国立法的完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6):20-21.
    ①李宏伟、江雪晴.中国要求引渡东突嫌犯.环球时报.2006年5月10日第一版.
    ①赵秉志,阴建峰.论惩治恐怖活动犯罪的国际国内立法.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6):33-34.
    ②陈晓济.国际反恐立法模式与我国反恐法律构建.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94-98.
    ①赵秉志,杜邈.中国反恐法治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188-189.
    ②卢建平.有组织犯罪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15.
    ③柳忠卫.刑法立法模式的刑事政策考察.现代法学,2010(3):48.
    ①赵微.俄罗斯联邦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66-437.
    ①刘卫东.爱国者法及其对美国公民权利的影响.美国研究.2006(1):76.
    ②刘涛.《2005年美国爱国者法修改与再授权法》介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2):30-31.
    ①赵微.俄罗斯联邦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66.
    ②赵秉志.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及其防治对策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108.
    ①赵微.俄罗斯联邦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69.
    ①李寿康.别斯兰校园人质案开始宣判.青年报,2006年5月17日17A版.
    ①[加]肯特·罗彻.论加拿大新反恐怖法.新加坡法律研究,2002:122-148.
    ①杜邈.反恐刑法立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76-196.
    ①赵微.俄罗斯联邦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69.
    ①王明华.惩治恐怖犯罪重刑化倾向评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70-573.
    ①[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12.
    ②樊崇义,吴光升.论我国反恐怖主义犯罪特别诉讼程序的构建.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4):3-10.
    ③赵秉志.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理论与立法.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205-206.
    ①刘作翔.反恐与个人权利保护-以9·11后美国反恐法案和措施为例.法学.2004(3):78.
    ①赵秉志.外国最新反恐法选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293.
    ①王燕飞.恐怖主义犯罪立法比较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56.
    ②[德]汉斯-约格·阿尔布莱希特.9·11之后的德国安全立法-对遏制与预防跨国恐怖主义犯罪新发展的分析比较.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1134.
    ①王燕飞.恐怖主义犯罪立法比较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60.
    ②周欣.欧美日本刑事诉讼-特色制度与改革动态.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39-64.
    ③陈光中.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31-239.
    ④王燕飞.恐怖主义犯罪立法比较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65.
    ① #12
    ②许桂敏.俄罗斯恐怖主义犯罪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7):241.
    ① #12
    ① #12
    ②赵秉志、杜邈.俄罗斯与中亚诸国反恐怖主义法述评.法学评论.2007(1):96.
    ①杨正鸣:恐怖行为处置问题的研究(下).犯罪研究.2000(1):178.
    ①龙海元.论谈判在反恐怖劫持行动中的价值.政法学刊.2005(1):89.在2002年10月23日莫斯科东南区轴承厂文化宫800余名人质被劫持事件中,俄罗斯政府通过与恐怖分子谈判,被允许与人质用手提电话通话联系,从而清楚地掌握了剧院里面的情况,为赢得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① #12
    ①马剑.俄《反恐怖主义法》受争议.环球时报.2006年03月09日.
    ②黄学贤.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研究.法律科学.2001(1):73.又称“衡量性原则”,即不能为了达成很小的目的而使人民蒙受过大的损失,合法的手段和合法的目的之间存在的损害比例必须相当。
    ①于宏建.普京签新法重拳反恐.人民日报.2006年3月9日第3版.
    ②许桂敏.俄罗斯恐怖主义犯罪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74-175.“黑寡妇”是俄罗斯对女恐怖分子的统称。他们身穿传统的黑色长袍,蒙上黑色面纱,腰间绑着炸药,在俄罗斯各地与男性车臣游击队员并肩出击,发动死伤惨重的恐怖攻击。他们的出现,或者是由于丈夫、亲人在车臣战争中牺牲;或者是被生活贫困所迫;或者是失去贞操、无法生活下去。
    ① #12
    ①高铭暄.赵秉志.中国刑法立法文献资料精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08.
    ①伍孝平.从9·11看刑事法视野下的恐怖主义及其回应.广西社会科学.2002(1):176.
    ②赵永琛.李建.联合国反对恐怖主义文献汇编.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187-188.
    ①郑远民,黄小喜,唐锷.国际反恐怖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69-304.
    ②马德才.反恐怖主义的法律对策.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02.
    ①赵秉志.海峡两岸反恐立法之比较.法学杂志.2010(6):38-39.
    ①钊作俊.试论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法学评论.1998(1):62-68.
    ①芦伟.王迪生.资助恐怖活动罪若干问题探析.郑州经济管理十部学院学报.2004(1):116.
    ③全国人大法工委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1-22.
    ①陈雷.新刑诉法:阻击贪官外逃的一把利剑.法制日报.2012年04月02日.
    ②赵秉志,杜邀.我国惩治恐怖活动犯罪的刑法立法经验考察.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6):61.
    ①黄太云.立法解读:刑法修正案及刑法立法解释.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42.
    ②[美]格林顿等.比较法律传统.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6-7.
    ①赵秉志,杜邈我国反恐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法制日报.2011年11月16日第12版.
    ①胡联合.全球反恐论恐怖主义何以发生与应对.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360.
    ①张梦雨.新疆6名分裂分子3人被判死刑.新疆都市报2007年11月10日第1版.
    ②陈忠林.我国刑法中“恐怖活动犯罪”的认定.现代法学2002(5):179.
    ①叶小琴.略论煽动分裂国家罪.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80.
    ②杜邈.反恐刑法立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80.
    ①蒋晓峰、冉维.国际巴格达踩踏事件死者增至965人,人民日报2005年9月2日第3版.2005年8月31日,约100万名穆斯林聚集在巴格达—清真寺附近参加纪念活动,当数千人从桥上通过时,有人谎称自杀式炸弹袭击,桥上顿时乱作一团,发生了踩踏事件,造成至少965人死亡,另有465人受伤。事后伊拉克过渡政府声称此次事件是恐怖袭击,认为与以往的恐怖袭击密切相关。我国虽未出现此类事件,但应引起警惕和重视。
    ②马克昌.刑罚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61.
    ①顾婷.《引渡法》利弊析.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3):25.
    ①马德才.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发展趋势探析-兼论我国《引渡法》的完善.江西社会科学.2009(2):150.
    ②江涌.以反恐合作为视角看我国引渡法的完善.公安研究.2007(7):46-51.
    ①王淑敏.海上反恐面临的新挑战及其相关法律问题.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0.
    ①赵秉志,杜邈.我国反恐怖主义立法完善研讨.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3):141-146.
    ②夏勇.对我国反恐刑事立法的几点思考.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2):21.
    ①张远煌.犯罪学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79.
    ②王燕飞.恐怖主义犯罪立法比较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71,242-246.
    ①邢国欣.中美商讨引渡东突分子.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5月21日第1版.
    ②杜邈.反恐刑法立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35.
    ③余建华.东突,沾满血腥的黑手.社会科学报.2002年7月11日第6版.
    ①赵雯.中国人质事件凸显两大问题.检察日报2004年10月14日第2版.
    ①马大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新疆稳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86.
    ②刘中民,张德民.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其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35.
    ①赵秉志,阴建峰.论惩治恐怖活动犯罪的国际国内立法.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6):136.
    ②张小虎.反恐怖活动的刑法立法分析.法学评论.2002(5):122.
    ①高一飞.有组织犯罪问题专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47.
    ①田毅.东突恐怖组织资金来源独家调查.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2月20日第2版.
    ①王守宽.恐怖主义犯罪及我国刑事立法的完善.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579.
    ②李希慧、徐立.恐怖主义概念、特征及反恐的立法完善.载中国反恐立法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231-240.
    ①李佑标.关于惩治恐怖犯罪程序的思考.公安研究.2003(10):84.
    ②张伟.关于中国的恐怖主义犯罪引渡法律建设的思考.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4):26.
    ①黎亚薇.试论我国反恐刑事立法的完善.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0.
    ②屈学武.在中国制定专门的反恐怖立法原则构想.人民检察.2006(3):23.
    ③张磊、孔凡学.遏制恐怖活动的法律思考-关于加强反恐怖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评析.法学杂志2012(3):25-29.
    ①冉瑞燕.对制定我国反恐法典的探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05.
    ①曾粤兴,贾凌.反恐立法之我见.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2):109.
    [1]Brian Michael Jenkins.The study of Terrorism:Definitional problem, Santa Monica, RAND Corp.,1980, p10.
    [2]李希慧,徐立.恐怖主义概念、特征及反恐的立法完善.载中国反恐立法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231-240.
    [3]刘仁山,尹生,等.国际恐怖主义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18-19.
    [4]田宏杰.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法律科学.2003(6):46.
    [5]史振郭.论恐怖活动犯罪的认定及其处罚.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6):120.
    [6]童伟华.论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4):11.
    [7]王立民.反恐立法概述.犯罪研究2003(1):13-14.
    [8]赵秉志,杜邈.我国反恐怖主义立法完善研讨.法律科学.2006(3):141-146.
    [13]王青.论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5(5):29-33.
    [14]胡联合.准确把握恐怖主义的基本含义.国际政治研究.2006(3):62-74.
    [15]陈杰军.淡化政治色彩突出刑事犯罪-有关“恐怖主义”定义的若干思考.全国反恐怖研讨会,公安部反恐局,2004:68-74.
    [16]王伟光.恐怖主义与战争之关系辨析.外交评论.2011(2):61-72.
    [18]新华社.美国轰炸阿富汗和苏丹境内两处目标.http://www.srsnet.com 17:52:11 08/21/98.2012-4-11.
    [19][美]伊恩·赖塞等:反新恐怖主义.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55-122.
    [21]钱文荣:国际反恐斗争中的若干国际法问题.和平与发展.2002(2):48-52.
    [22]美国总统布什2001年9月29日对全国国民发表的广播讲话.1wwwlwhitehouse1gov/news/re21ease/2001/09/200109291 html1.
    [23]王孔祥.反恐“战争”中的国际法问题.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4):40-45.
    [24]钟振明.美国政府“反恐战”政策对国际法的消极影响.社会科学2008(5):21-26.
    [25]Walter Laqueur, Th eAge of Terrorism, Boston:L ittle and B rown Com pany,1987, pp. 1-23,298-322.
    [27]杨泽伟.国际法析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4.
    [28]周忠海,王忠宝.国际反恐怖斗争中的国际法问题.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25.
    [29]郑远民,黄小喜,唐锷著.国际反恐怖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62.
    [30]朱文奇.何谓“国际人道法”.武大国际法评论(第1卷).北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63.
    [31]王孔祥.反恐“战争”中的国际法问题.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4):40-45.
    [32]黄瑶.论禁止使用武力原则——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四项法理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5.
    [33]工作组报告.联合国文件(中文版).A/C.6/55/L.2.2000年10月:31-32.
    [34]黄瑶,等著.联合国全面反恐公约研究-基于国际法的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69-70.
    [35]朱文奇.反恐战争与国际人道法.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1):57—63.
    [36]肖扬.中国新刑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120.
    [37]简基松.论恐怖主义犯罪的动机特征.载恐怖主义犯罪专题整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343-344.
    [38]王献枢.国际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47.
    [39]吴云贵.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辨析.国外社会科学.2002(1):14—20.
    [44]林亚刚,何荣功.论恐怖主义犯罪的内涵.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1):33.
    [45]赵秉志.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及其防治对策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38.
    [46]罗刚,陆以全.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问题研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4):53.
    [51]刘仁山,尹生,等.国际恐怖主义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237.
    [52]臧建国,王新建.新形势下境外“东突”恐怖势力犯罪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7(3):225.
    [54]马长生,贺志军.国际恐怖主义及其防治研究-以国际反恐公约为主要视点.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139-140.
    [56]张智辉.国际刑法通论(增补本).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84.
    [57]联合国官方网站:http://ww.un.org/chinese/sc/ctc/law.shtml.2012-05-01.
    [58]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6(2):http://www.npc.gov.cn/zgrdw/common/zw.jsp?label=WXZLK&id=345429&pdmc=rdgb.
    [62]邵沙平.控制恐怖主义犯罪与国际法律合作-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求索.2002(1):72.
    [63]王雷,赵晓乐.从国际法上看防范核恐怖主义的全球合作.法制与社会.2007(1):124.
    [64]林欣.国际刑法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18.
    [65]贾宇.国际刑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24.
    [66]王秀梅,李卫红.完善我国的核恐怖主义犯罪立法-以刑事法为视角解读《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载自中国反恐立法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68.
    [68]赵秉志.外向型刑法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681.
    [69]梓嫣.东盟首次出台《反恐公约》.当代世界.2007(6):54.
    [70]段洁龙.国际反恐法律文件汇编.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354.
    [71]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43.
    [72]谢炜.试析普京政府怎样对付俄罗斯的恐怖主义活动.俄罗斯研究.2002(1):213.
    [73]吕军焘.国际反恐背景下的“东突”.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3):80.
    [74]张惠芳.《上海公约》防治国际恐怖主义的法律机制及评析.政治与法律.2008(4):96.
    [75]赵秉志,陈弘毅.国际刑法与国际犯罪专题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142.
    [76]孙学峰.恐怖主义危害世界和平发展-2001年重大国际问题研讨会纪要.外交学院学报.2002(1):86.
    [77]Christopher Dobson and Ronald Payne, The Terrorism, New York:Facts on File, Inc.1982, p.102.
    [78]简基松.完善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法律机制之建言.法律科学.2008(4):130-134.
    [79][美]伊恩莱塞,等.反新恐怖主义.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89.
    [80]马长生.国际公约与刑法若干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67.
    [81]Walter Laqueur, The age of terrorism,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87, p.149.
    [82]赵永琛.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87:90.
    [83]黄风.引渡制度(增订本).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85.
    [84]修志军.国际法有关制止国际恐怖主义问题探析.东方论坛.2000(3):123.
    [85]黄瑶.联合国全面反恐公约研究-基于国际法的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9-24.
    [86]Gerhard Hafner.Certain Issues of the work of the sixth committee at the fifty-sixth general assembly,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7,2003,p160.
    [87]黄风.国际引渡合作规则的新发展.比较法研究.2006(3):27-44.
    [88]王世雄,胡永浩.冷战后恐怖主义动因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11):324.
    [89]何秉松.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69.
    [90]喻义东.恐怖主义犯罪目的之辩正.载恐怖主义犯罪专题整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332-333.
    [91]赵秉志,王秀梅.论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基本问题,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66.
    [92][韩]李万熙著.马相哲译.引渡与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63.
    [93]王秀梅.论恐怖主义犯罪的惩治及我国立法的发展完善.中国法学.2002(3):321.
    [98]高健军.国际恐怖主义与政治犯不引渡原则.法学论坛.2000(3):235.
    [99]吴玉梅.关于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引渡问题的探讨.河北法学.2001(2):351.
    [100]黄风.引渡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18.
    [101]张旭.人权与国际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38.
    [102]黄芳.国际犯罪国内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132-134.
    [103]乔喆.国际反恐中或引渡或起诉原则的实现方式.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4-17.
    [104]黄涧秋.论国际刑法中的“或引渡或起诉原则”.当代法学,2008(1):38-44.
    [105]王秀梅,杜澎,赫兴旺.惩治恐怖主义犯罪国际合作中的普遍管辖.法学评论.2003(4):79-84.
    [110]赵永琛.国际刑法与司法协助.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149-150.
    [111]赵秉志,阴建峰.论惩治恐怖活动犯罪的国际国内立法.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6)33-34.
    [112]陈晓济.国际反恐立法模式与我国反恐法律构建.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94-98.
    [113]赵秉志,杜邀.中国反恐法治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188-189.
    [114]卢建平.有组织犯罪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15.
    [115]柳忠卫.刑法立法模式的刑事政策考察.现代法学,2010(3):48.
    [116]赵微.俄罗斯联邦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66-437.
    [117]刘卫东.爱国者法及其对美国公民权利的影响.美国研究.2006(1):76.
    [118]刘涛.《2005年美国爱国者法修改与再授权法》介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2):30-31.
    [120]李寿康.别斯兰校园人质案开始宣判.青年报,2006年5月17日17A版.
    [121][加]肯特·罗彻.论加拿大新反恐怖法.新加坡法律研究,2002:122-148.
    [122]杜邈.反恐刑法立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76-196.
    [123]王明华.惩治恐怖犯罪重刑化倾向评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70-573.
    [124]赵秉志.外国最新反恐法选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293.
    [125]王燕飞.恐怖主义犯罪立法比较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56.
    [126][德]汉斯-约格·阿尔布莱希特.9·11之后的德国安全立法-对遏制与预防跨国恐怖主义犯罪新发展的分析比较.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1134.
    [128]周欣.欧美日本刑事诉讼-特色制度与改革动态.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39-64.
    [129]陈光中.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31-239.
    [130][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12.
    [131]樊崇义,吴光升.论我国反恐怖主义犯罪特别诉讼程序的构建.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4):3-10.
    [132]赵秉志.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理论与立法.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205-206.
    [137]刘作翔.反恐与个人权利保护-以9·11后美国反恐法案和措施为例.法学.2004(3):78.
    [139]许桂敏.俄罗斯恐怖主义犯罪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7):241.
    [141]赵秉志,杜邈.俄罗斯与中亚诸国反恐怖主义法述评.法学评论.2007(1):96.
    [142]杨正鸣:恐怖行为处置问题的研究(下).犯罪研究.2000(1):178.
    [143]龙海元.论谈判在反恐怖劫持行动中的价值.政法学刊.2005(1):89.
    [145]于宏建.普京签新法重拳反恐.人民日报.2006年3月9日第3版.
    [146]赵海燕.俄罗斯恐怖活动探析.武警学院学报.2003(3):60.
    [147]黄学贤.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研究.法律科学.2001(1):73.
    [150]郑远民,黄小喜,唐锷.国际反恐怖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69-304.
    [151]马德才.反恐怖主义的法律对策.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02.
    [152]赵秉志.海峡两岸反恐立法之比较.法学杂志.2010(6):38-39.
    [153]钊作俊.试论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法学评论.1998(1):62-68.
    [155]芦伟,王迪生.资助恐怖活动罪若干问题探析.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116.
    [158]全国人大法工委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1-22.
    [159]陈雷.新刑诉法:阻击贪官外逃的一把利剑.法制日报.2012年04月02日.
    [162]赵秉志,杜邈.我国惩治恐怖活动犯罪的刑法立法经验考察.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6):61.
    [163]黄太云.立法解读:刑法修正案及刑法立法解释.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42.
    [164][美]格林顿,等.比较法律传统.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6-7.
    [165]赵秉志,杜邈.我国反恐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法制日报.2011年11月16日第12版.
    [166]胡联合.全球反恐论恐怖主义何以发生与应对.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360.
    [171]张梦雨.新疆6名分裂分子3人被判死刑.新疆都市报2007年11月10日第1版.
    [172]陈忠林.我国刑法中“恐怖活动犯罪”的认定.现代法学2002(5):179.
    [173]叶小琴.略论煽动分裂国家罪.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80.
    [174]蒋晓峰,冉维.国际巴格达踩踏事件死者增至965人,人民日报2005年9月2日第3版.
    [175]马克昌.刑罚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61.
    [176]顾婷.《引渡法》利弊析.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3):25.
    [177]马德才.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发展趋势探析-兼论我国《引渡法》的完善.江西社会科学.2009(2):150.
    [178]江涌.以反恐合作为视角看我国引渡法的完善.公安研究.2007(7):46-51.
    [180]赵秉志,杜邈.我国反恐怖主义立法完善研讨.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3):141-146.
    [181]夏勇.对我国反恐刑事立法的几点思考.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2):21.
    [182]张远煌.犯罪学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79.
    [183]邢国欣.中美商讨引渡东突分子.国际先驱导报.2004年5月21日第1版.
    [184]余建华.东突,沾满血腥的黑手.社会科学报.2002年7月11日第6版.
    [189]赵雯.中国人质事件凸显两大问题.检察日报2004年10月14日第2版.
    [190]马大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新疆稳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86.
    [191]刘中民,张德民.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其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35.
    [192]赵秉志,阴建峰.论惩治恐怖活动犯罪的国际国内立法.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6):136.
    [193]张小虎.反恐怖活动的刑法立法分析.法学评论.2002(5):122.
    [194]高一飞.有组织犯罪问题专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47.
    [195]田毅.东突恐怖组织资金来源独家调查.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2月20日第2版.
    [197]王守宽.恐怖主义犯罪及我国刑事立法的完善.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579.
    [198]李佑标.关于惩治恐怖犯罪程序的思考.公安研究.2003(10):84.
    [199]张伟.关于中国的恐怖主义犯罪引渡法律建设的思考.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4):26.
    [200]黎亚薇.试论我国反恐刑事立法的完善.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0.
    [201]屈学武.在中国制定专门的反恐怖立法原则构想.人民检察.2006(3):23.
    [202]冉瑞燕.对制定我国反恐法典的探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05.
    [203]曾粤兴,贾凌.反恐立法之我见.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2):109.
    [205]王淑敏.海上反恐面临的新挑战及其相关法律问题.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0.
    [211]莫洪宪.有组织犯罪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24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