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青花山水兴盛原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六个方面总结论述了晚明青花山水兴盛的原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包括主流的审美思潮和哲学思潮都会在艺术上留下深深的痕迹。在明、清时期,文人文化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文人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山水画一直是中国文人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画种,文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艺术中占统治地位,并影响了其他种类的艺术。晚明青花山水的兴盛,文人与市民审美思潮的影响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政治上腐败的晚明社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景德镇的陶瓷工场中萌芽,使民窑生产力大发展了。陶瓷艺术是工艺美术,离不开必要的技术,“分水”技法的出现和发展成熟是青花山水兴盛的技术因素。版画画谱的影响、市场的刺激、主要客户的品位、山水画功能等因素也是兴盛的原因。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o elaborated the reasons of the blue and white landsapceramic prosperous in late Ming dynasty from six aspects. Society's politics,economythe cultural life can leave behind the deep trace including the main stream esthetic id-eological trend and the philosophy ideological trend in ar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the intellectuail always occupies society's main position, the intellectual always is b-eing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social culture life, the landscape painting alwaysis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 expresses the oneself thoughts and feelings the picture toplant, the intellectuai occupies the dominant status in China feudal society's art, andhas affected other types art.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tobacco mosaic scenery prospe-rity intellectual's influence is one of important reasons. In politics in corrupt the lateMing dynasty society, the capitalist production relations already germinated in Jingde-zhen's ceramic workshop, causes the people kiln productive forces greatly to develop.Ceramic art is the industrial art, can not leave the essential technology, "Fenshui" thetechnique appear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is mature is the tobacco mosaic scenery pr-osperous technology factor. The print Huapu influence, the market sti-- mulate, main fa-ctor and so on customer personal status, landscape painting function also is theprosperous reason.
引文
[1] 张浦生著《青花瓷器鉴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5年10月版,P142
    [2]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编《中国陶瓷研究》第五辑,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1月版P44
    [1] 《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版,P158
    [2] 霍华著《青花瓷》,时事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P22
    [3] 孔六庆著《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P220
    [1] 樊树志著《晚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2页
    [2] 彭德著《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P309
    [1] 周世荣主编《长沙窑作品集》,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7月版,P25
    [2] 图2和图3皆藏与河北磁县文物保管所
    [3] 铁源主编《明清瓷器鉴定》,朝华出版社,2005年4月版P125
    [1] 王芳、刘苑编《明代纹饰篇》,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版,P165
    [1] 耿宝昌主编《明清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8月版P142
    [2] 铁源主编《明清瓷器鉴定》,朝华出版社,2005年4月版P243
    [3] 赵瑞民编《明清民窑青花瓷绘》,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版P16
    [4] 冯小琦、陈瑞民编《明清青花瓷器鉴定—故宫博物院藏瓷赏析》,文物出版社,2000年6月版,P91
    [5] 赵瑞民编《明清民窑青花瓷绘》,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版,P18
    [6] 同上
    [7] 铁源主编《明清民窑瓷器鉴定》,朝花出版社,2005年11月版,P200
    [1] 王芳、刘苑编《明代纹饰篇》,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版,P142
    [2] 王芳、刘苑编《明代纹饰篇》,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版,P143
    [3] 赵瑞民编《明清民窑青花瓷绘》,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版,P41
    [4] 赵瑞民编《明清民窑青花瓷绘》,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版,P43
    [1] 王芳、刘苑编《明代纹饰篇》,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版,P52
    [2] 同上
    [3] 铁源主编《明清民窑瓷器鉴定》,朝华出版社,2005年4月版P64
    [4] 铁源主编《明清民窑瓷器鉴定》,朝华出版社,2005年4月版P114
    [5] 冯小琦、陈润民编《明清青花瓷器——故宫博物院藏瓷赏析》,文物出版社,2000年6月版P137
    [6] 上海博物馆编《上海博物馆和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11月版,P40
    [1] 王芳、刘苑编《明代纹饰篇》,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版,P98
    [2] 赵瑞民编《明清民窑青花瓷绘》,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版,P75
    [3] 上海博物馆编《上海博物馆和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11月版,P46
    [4] 江西省博物馆藏
    [1] 方李莉著《景德镇民窑》,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2月版,P337
    [1] 方李莉著《景德镇民窑》,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2月P72
    [2] 明 宋应星著《天工开物》
    [3] 《]明神宗实录》卷一四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较印
    [4] 《明神宗实录》卷一九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较印
    [1] 《明神宗实录》卷二零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较印
    [2] 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P364——P369
    [3] 转引自《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P161
    [4] 蓝蒲著《景德镇陶录》卷八
    [1] 王汝训著《万历东昌府志》卷二,《风俗》
    [2] 唐顺之著《荆州文集》卷八《风俗》
    [3] 黄省曾著《吴风景》
    [4] 转引自《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P163
    [1] 陈传席著《中国山水画史》(修订本),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版,P399
    [1] 陈传席著《中国山水画史》(修订本),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版,P400
    [2] 陈传席著《中国山水画史》(修订本),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版,P441
    [3] 周积寅主编《浙江画派》,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版,P174
    [4] 周积寅主编《吴门画派》,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版,P176
    [1] 吉平主编《故宫珍藏书画精粹》,北京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版,P128,P129
    [1] 吉平主编《故宫珍藏书画精粹》,北京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版,P132
    [1] 《艺苑掇英》第四十七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6月版,P47
    [2] 《艺苑掇英》第四十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6月版,P5
    [3] 赵瑞民著《明清民窑青花瓷绘》,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版,P71
    [1] 转引自《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五辑,刘朝晖《瓷画、版画和文人趣味—转变期瓷器与社会风尚研究》
    [1] 上海博物馆藏
    [2] 明汪氏《诗余画谱》,张宏宇整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P9
    [3] 明汪氏《诗余画谱》,张宏宇整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P102,P124
    [4] 王芳、刘苑编《明代纹饰篇》,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版,P56
    [5] 赵瑞民编《明清民窑青花瓷绘》,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版,P58
    [1] 上海博物馆藏
    [2] 明顾炳摩辑《顾氏画谱》,文物出版社,1983年10月版,P35
    [3] 明顾炳摩辑《顾氏画谱》,文物出版社,1983年10月版,P47
    [1] 王芳、刘苑编《明代纹饰篇》,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版,P36
    [1] 张浦生著《青花瓷鉴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5年10月版,P57
    [2] 铁源主编《明清民窑瓷器鉴定》,朝华出版社,2005年5月版,P32
    [3] 铁源主编《明清民窑瓷器鉴定》,朝华出版社,2005年5月版,P129
    [4] 赵瑞民主编《明清民窑青花瓷绘》,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版,P41
    [5] 上海博物馆编《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11月版,P110
    [6] 赵瑞民主编《明清民窑青花瓷绘》,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版,P55
    [7] 上海博物馆编 《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11月版,P69
    [1] 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2)
    [2] 陈传席.陈传席文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 (3)
    [3] 霍华.青花瓷.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2)
    [4]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9)
    [5]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1)
    [6] 张浦生.青花瓷鉴定.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5 (10)
    [7]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五辑.北京:紫禁成出版社.1999 (11)
    [8] 2005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稿,美国人 Julia Cuitis 的文章.17~(th) Century Chinese Porcerlain: Landscape Symbolism and Potery,十七世纪的中国瓷器——山水画、象征性和诗歌作品
    [9] 冯先名.中国古陶瓷图典.北京:文物出版社
    [10] 余勇,张亚林.常用陶瓷装饰纹样.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2)
    [11] 马希桂.中国青花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5)
    [12] 陈珲.茶与景德镇陶瓷.景德镇陶瓷第二卷第一期,总第五十五期.景德镇
    [13] 李铧,刘烈辉.景德镇陶瓷对广西的输入和影响.景德镇陶瓷第三卷第1、2期.景德镇
    [14] 于凤之.广西博物馆馆藏出土的明代青花瓷器初探.景德镇陶瓷第四卷第一期.景德镇
    [15] 张海国.千年瓷都景德镇.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3)
    [16] 熊廖,熊寰.中国历代瓷器装饰大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8)
    [17] 刘朝晖.瓷画、版画和文人趣味——转变期青花瓷器装饰与社会风尚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五辑.北京:紫禁成出版社.1999(11)
    [18] 方李莉.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0)
    [19] 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11)
    [20] 汪氏原编,张宏宇整理.诗余画谱.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1)
    [21] 黄凤迟编,赵瑞才,梁桂芳整理.唐诗画谱.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2)
    [22] 顾炳 摹辑.顾氏画谱.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10)
    [23] 英国,贡布里希,范景中译,林夕校.艺术发展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第十五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