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秦汉时期车马埋葬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车马埋葬制度是我国古代丧葬文化中有关埋葬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近几年车马遗迹、马车、车马器具的大量发现,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重视,大量的新材料也为研究提供了可能。本文主要是对目前我国所发现的东周秦汉时期有关车马埋葬的遗迹、遗物进行了系统梳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利用类型学等方法进行型式分析,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一章绪论,廓清了相关概念,回顾了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写作方法和所用材料进行了阐述。
     第二章首先对所发现的东周秦汉时期车马遗迹进行梳理,以便于我们对该时期车马遗迹的分布区域和数量多少的一个全面认识,以利于下文的分析与研究。
     第三章对车马遗迹进行分类、分期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车马遗迹的演变、传播及其埋葬规律等问题作出解释。
     第四章对马车进行分类,并探讨东周至秦汉时期所见马车的演变规律。
     第五章以类型学为基础,对车马器具进行型式划分,并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探讨,以期建立起东周至秦汉时期车马器具的谱系,为该时期考古学编年提供佐证。
     第六章余论,结合存世和出士文献对东周时期发现的车马祭祀遗迹进行了分类分析,并探讨了其源流。
The institution of burial with chariot and hors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urial institutions of funeral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With lots of relics of chariot and horse, the horse-drawn vehicles and chariot and horses appliances have been discovered during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the institution has been give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the fields of both history and archaeology. Meanwhile, those new materials also make the study possible. The thesis mainly makes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burial relics of chariot and horse, found in our country up to now, belonging to Easten Zhou, Qin and Han dynasties.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combined with literature materials and using typological methods we carried on the pattern analysis and thoroughly discussed on the correlation questions.
     The first chapter, the introduction, has cleaned up the correlation concept, review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n correlation questions. In particular, we expounded the existing questions, the writing method and the materials used in this thesis.
     In the second chapter, we arranged the discovered relics of chariot and horse which belong to Easten Zhou, Qin and Han dynasties for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n their range and quantity in order to make it more advantageous to following analysis and the research.
     In the third chapter, classification and stages study were carried on those relics of chariot and horse. In the foundation of that, we discussed their evolution, dissemination and burying rules and so on questions.
     The excavated relics were classified by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 evolution rules of the chariots and horses discovered belonging to Easten Zhou, Qin and Han dynasties were discussed in the fourth chapter.
     In the fifth chapter we took the archaeological typology as the foundation, carried on the pattern division to the chariot and horse appliances and made the crosswise and the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tending to establish the evolution range from Eastern Zhou dynasty to Qin and Han Dynasty, which was in order to provide evidences to the archaeological arrangement of the stages of that time.
     The sixth chapter, the conclusion,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and unearthed literature materials we classified and analyzed the discovered relics of chariot and horse of Eastern Zhou dynasty .Then we presented our opinions on their source.
引文
[1]吴晓筠:《商至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青铜车马器形式研究》,《古代文明(第一卷)》第180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2月。
    [2]郑若葵:《20世纪中国车马坑考古》,《文物天地》2002年第2期。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上)》第69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9月。
    [4][德]雅斯贝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98年1月。
    [1]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第18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2]彭卫、杨振红著:《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第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3月。
    [3]春秋、战国的分界,学术界有过多种意见,见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第2~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本文采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为春秋时期的下限。
    [4]这里的分期采用《洛阳烧沟汉墓》的分期法,见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第239页、图一○一,科学出版社,1959年12月。
    [1]翟德芳:《商周时期马车起源初探》注释①,《华夏考古》1988年第1期。
    [2]翟德芳:《商周时期马车起源初探》,《华夏考古》1988年第1期。
    [3]贺陈弘、陈星嘉:《〈考工记〉独辀马车主要组件之机械设计》,《清华学报》(台湾)第二十四卷第四期第423页,1994年12月。
    [4]郭宝钧:《浚县辛村》第28页,科学出版社,1964年10月。
    [5]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第70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11月。
    [6]郭宝钧等:《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10月。
    [7]郭宝钧等:《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1959年9月。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第46页,科学出版社,1956年3月。
    [2]李自智:《殷商两周的车马殉葬》,见《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记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第226~242页,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李自智:《殷商两周的车马祭祀》,见石兴邦主编《考古学研究》第236~241页,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
    [1]王振铎遗著、李强整理·补著:《东汉车制复原研究》,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李强:《说汉代车盖》,《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4年第1期。
    [2]王振铎遗著、李强整理·补著:《东汉车制复原研究·前言》,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
    [3]邹衡:《殷周车器研究·序》,见郭宝钧著《殷周车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年12月。
    [4]郭宝钧:《殷周车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年12月。
    [5]孙机:《中国古独辀马车的结构》,《文物》1985年第8期;《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第28~57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二版。
    [6]孙机:《汉代物资文化资料图说》第90~119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7月。
    [7]孙机:《从胸式系驾法到鞍套式系驾法——我国古代车制略说》,《考古》1980年第5期;《中国古马车的三种系驾法》,《自然科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第58~70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二版;《中国古车制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第41~4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8]张长寿、张孝光:《殷周车制略说》,《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第139~162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
    [1]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第279~298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版。
    [2]吴晓筠:《商至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青铜车马器形式研究》,《古代文明(第一卷)》第180~277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3]吴晓筠:《商周时期车马埋葬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
    [4]李淼、刘方、韩慧君:《浅谈商周车具的功能与结构》,见《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第1037~1063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5]如日本的矢岛恭介先生,他在1928年便发表了《支那古代的车制》(《考古学杂志》(日本),1928年)一文,对我国先秦的车制进行了复原研究。
    [6]林巳奈夫的代表作品作品有:《中国先秦时代马车》,《东方学报》(京都)第二十九册第155~258页,1959年;《周礼考工记车制》,《东方学报》(京都)第三十册第275~310页,1959年;《后汉时代马车(下)》,《考古学杂志》(日本)第49卷第4号,1964年;《西周金文现车马关系语汇》,《甲骨学》(日本)第十一册第69~96页,1976年6月。
    [7]Barbara Stephen,‘Formal Variation in Shang Dvnasty Vehicles’,《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论文集·器物(上)》第107~135页,(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2年6月。
    [8]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殷墟墓葬之一·北组墓葬(上)》,1970年,台北;《殷代的车》《大陆杂志》第三十六本第10期;《小屯四十号墓的整理与第一类甲种车的初步复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本下册。
    [9]杨宝成:《殷代车子的发现与复原》,《考古》1984年第6期。
    [1]渠川福:《太原晋国赵卿墓车马坑与东周车制散论》,见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编著《太原晋国赵卿墓》之附录 十二,第341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
    [2]晁福林:《说周代的“舆”与“舆人”》,见《追寻中华古代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第264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张长寿、张孝光《说伏兔与画辑》,《考古》1984年第4期。
    [4]曾永义:《仪礼车马考》,《仪礼复原研究从刊》,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6年9月第二版。
    [5]汪少华:《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9月。
    [6]萧圣中:《略论曾侯乙墓遣策中的车马制度》,《鸿禧文物》,1997年12月;萧圣中:《曾侯乙墓竹简释文补正暨车马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7]古敬恒:《楚简遣策车类字词考释》,《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8]闫志:《包山楚简中车马器的几个问题》,《青年考古学家》第18期,2006年7月。
    [9]杨文胜:《试探〈诗经〉中的先秦马车》,《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
    [10]韩维志:《先秦文学中所展现的君臣车服之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1]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6月。
    [12]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第212~214页,文物出版社,1979年1月。
    [1]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第262~266页,文物出版社,1979年1月。
    [2]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战国秦汉考古》第39~145页,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翻印,1980年9月。
    [3]郑若葵:《试论商代的车马葬》,《考古》1987年第5期。
    [4]郑若葵:《20世纪中国车马坑考古》,《文物天地》2002年第2期。
    [5]李自智:《殷商两周的车马殉葬》,见《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第226~242页,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12月。
    [1]李自智:《殷商两周的车马祭祀》,《考古学研究》第236~242页,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
    [2]印群:《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第24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0月。
    [3]崔大庸:《初论两周时期车马埋葬制度》,《夏商周文明研究》第215页,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4]张光明、边希锁:《齐国殉马探略——先秦齐及诸国殉马发现略述》,《管子学刊》2002年第1期。张光明:《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第74~80页,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7月。
    [5]吴晓筠:《商周时期车马埋葬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
    [6]高崇文:《西汉诸侯王墓车马殉葬制度探讨》,《文物》1992年第2期。又见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考古卷》第400~40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7]郑滦明:《西汉诸侯王墓所见的车马殉葬制度》,《考古》2002年第1期。
    [1]刘增贵:《汉唐之间的车驾制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三本,第二分)第371~442页,1993年5月。
    [2]周新芳:《“天子驾六”问题考辨》,《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1期。
    [3]杨朝明:《东周王陵“六马之驾”发现的学术史意义》,《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4]戴雨林:《论“天子驾六”车制产生的年代》,《洛阳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5]劳干:《汉唐之间的车驾制度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三本,第二分)第450~452页,1993年5月。
    [6]孙机:《唐代的马具与马饰》,《文物》1981年第10期。
    [1]杨泓:《中国古代马具的发展和对外影响》,《文物》1984年第9期。
    [2]杨泓:《中国古代马具装铠对海东的影响》,见《新世纪的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第626~644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3]董高:《公元3至6世纪慕容鲜卑、高句丽、朝鲜、日本马具之比较研究》,《文物》1995年第10期。
    [4]王巍:《从出土马具看三至六世纪东亚诸国的交流》,《考古》1997年12期。
    [5]陈振裕:《楚国车马出行图初论》,《江汉考古》1989年第4期。
    [6]信立祥:《汉代画像中的车马出行图考》,《东南文化》1999年第1期。另见《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第102~11 7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8月。
    [7]刘增贵:《汉代画像阙的象征意义》,《中国史学》第十卷第108~112,2000年12月25日。
    [1]李立、谭思梅:《汉画车马出行画像的神话学诠释》,《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6期;李立:《汉墓神话研究——神话与神话艺术精神的考察与分析》247~2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2]吴晓筠:《关于中国马车起源问题研究的综述》,《古代文明研究通讯》2001年12月第十一期。
    [3]王巍:《商代马车渊源蠡测》,《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38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4]翟德芳:《商周时期马车起源初探》,《华夏考古》1988年第1期。
    [5]王星光:《试论中国牛车、马车的本土起源》,《中原文物》2005年第4期。
    [1]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与中国历史的重构——为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五十周年而作》,《文物》2006年第6期。
    [1]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第15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11月。
    [2]刘富良、安亚伟:《洛阳——从车马坑找到东周王陵》,《文物天地》2002年第2期。
    [3]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空空导弹研究院车马坑》,《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考古年报》,2005年。
    [4]国家文物局:《2003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洛阳东周大型墓地及车马坑群》,文物出版社2004年4月第80~83页;俞凉亘:《洛阳市东周王城》,《中国考古学年鉴2004》第253~255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8月。
    [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内春秋车马坑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
    [6]洛阳博物馆:《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考古》1974年第3期。
    [7]李国英、刘舜:《洛阳又现“天子驾六”》,《大河网》2006年9月11日。
    [8]吴迪:《洛阳西工区市政府住宅楼东周王城马坑》,《中国考古学年鉴1998》第159~160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9月。
    [1]郭宝钧、林寿晋:《一九五二年秋季洛阳东郊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九册。
    [2]加拿大·怀履光:《洛阳故城古墓考》,上海,1934年(Willian Charles white,Tombs of old Lo-yang,kelly and Walsh Ltd,Shanghai,1934)。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第527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上村岭虢国墓地》,第42~47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上村岭虢国墓地》,第42~47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
    [5]胡小龙:《浅谈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车马坑》,《华夏考古》1993年第4期。
    [6]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机械厂车马坑的发掘》,《华夏考古》1993年第4期。
    [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第527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
    [8]胡小龙:《浅谈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车马坑》,《华夏考古》1993年第4期。
    [9]蔡全法:《郑韩故城和郑文化考古的主要收获》,《群雄逐鹿——两周中原列国文物瑰宝》第209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4月。
    [1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东周祭祀遗址》,《文物》2005年10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新郑工作站:《郑韩故城青铜礼乐器坑与殉马坑的发掘》,《华夏考古》1998年第4期。
    [11]蔡全法:《郑韩故城和郑文化考古的主要收获》,《群雄逐鹿——两周中原列国文物瑰宝》第210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4月;马俊才、衡云花:《郑国君王的车马奇观》,《文物天地》2002年第2期。
    [12]樊温泉:《新郑市毛园民宅春秋贵族墓葬与车马坑》,《中国考古学年鉴20049第257~258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8月。
    [13]蔡全法、马俊才:《新郑市四桥路西段春秋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1998》第161~162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9月。
    [14]蔡全法、马俊才:《新郑苑陵中学76号东周车马坑》,《中国考古学年鉴1998》第163~164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9月。
    [1]赵清、王文华、刘松根:《河南新郑新禹公路战国墓发掘简报》,见张松林主编《郑州市文物考古与研究》,第645页,科学出版社,2003年;另见《考古》1994年第5期。
    [2]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晋东南工作组、山西省长治市博物馆:《长治分水岭269、270号东周墓》,《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3]法定等:《新郑县韩陵Ⅴ区葬马坑》,《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第183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10月。
    [4]蔡全法、刘海旺、马俊才:《郑韩故城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第251~252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
    [5]侯毅:《太原南郊战国早期七鼎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第146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1月。
    [6]河北省文化局文化工作队:《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考古》1962年第12期。
    [7]河北省文管处、邯郸地区文管所、邯郸市文管所:《河北邯郸赵王陵》,《考古》1982年第6期。
    [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晋国赵卿墓》第4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
    [9]郝良真、赵建朝:《邯钢出土青铜器及赵国贵族墓葬区域》,《文物春秋》2003年第4期。
    [10]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第34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
    [1]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曲沃天马——曲村晋侯墓地》,《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第142~143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1月。
    [2]山西省考古所:《上马墓地》第238页,文物出版社,1994年。
    [3]赵慧民:《临猗县程村东周墓地》,《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第132~133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10月;赵慧民:《山西临猗程村春秋墓地》,《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第128~129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临猗程村墓地》第158~23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4]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曲村考古队:《曲沃曲村晋国大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第105~106页,文物出版社,1995年6月。
    [5]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晋国赵卿墓》第194~231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
    [6]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编:《晋都新田》第51~56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7]杨富斗等:《新绛柳泉墓地调查、发掘报告》,见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编《晋都新田》第145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8]运城地区文物工作站:《永济县赵杏村战国至东汉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第147~148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1月。
    [9]郭宝钧:《浚县辛村》第28页,科学出版社,1964年10月。
    [10]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第70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
    [11]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第68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9月。
    [1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第46页,科学出版社,1956年3月。
    [1]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第47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9月。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第78页,科学出版社,1956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陕县东周秦汉墓》第19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
    [4]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三门峡市后川战国车马坑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3年第4期。
    [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第419~421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
    [6]张学海、罗勋章:《齐故城五号东周墓及大型殉马坑的发掘》,《文物》1984年第9期;
    [7]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葬》,《考古学报》,1993年第1期。
    [8]山东省文物研究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考古》2000年第10期。
    [9]张光明、边希锁:《齐国殉马探略—先秦齐及诸国殉马发现略述》,《管子学刊》2002年第1期。
    [10]刘延常、张庆发、徐传善:《山东新泰周家庄东周墓葬出土大量吴国兵器》,《中国文物报》2003年11月5日第1版。国家文物局主编:《2003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山东新泰周家庄东周墓葬发掘》,第84~86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4月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沂水县文物管理站:《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9期。
    [2]山东省博物馆、临沂地区文物组等:《莒南大店春秋时期莒国殉人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3期。
    [3]杨伯峻、徐提编:《春秋古传词典》第500页,中华书局,1985年。
    [4]任相宏:《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周代墓地及相关问题初探》,《考古》1998年第9期。
    [5]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周代墓地》,《考古》1998年第9期。
    [6]陕西文管会秦墓发掘组:《陕西户县宋村春秋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10期。
    [7]刘得祯、朱建庚:《甘肃灵台县景家庄春秋墓》,《考古》1981年第4期。
    [8]陕西省考古所宝鸡工作站、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陇县边家庄五号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1期。
    [9]礼县博物馆、礼县秦西垂文化研究会:《秦西垂陵区》第7~10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11月。
    [10]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文物》2002年第2期;礼县博物馆、礼县秦西垂文化研究会:《秦西垂陵区》第23~28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11月。
    [11]陕西省雍城考古队等:《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67~79页,1980年第3集。
    [12]田亚岐等:《陕西凤翔孙家南头周秦墓地考古取得重大收获》,《中国文物报》2004年9月8日第一版。
    [1]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尚志儒、赵丛苍:《陕西凤翔八族屯西沟道秦墓发掘简报》,《文博》1986年第3期。
    [2]郭宝钧:《殷周车器研究》第2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12月。
    [3]陕西省雍城考古队 韩伟等:《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2期。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长武上孟村秦国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3期。
    [5]雍城考古队:《陕西凤翔西村战国秦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1期。
    [6]甘肃省博物馆、魏怀珩:《甘肃平凉庙庄的两座战国墓》,《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5期
    [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神禾原战国秦陵园遗址考古》,《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5年考古年报》第20~24页。此材料蒙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丁岩先生给予补充,深表谢意。
    [8]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库区考古发掘队、淅川县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第24、47、208、292、307、349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
    [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博物馆:《淅川和尚岭和徐家岭楚墓》第214~216页,郑州:大蒙出版社,2004年10月;曹桂岑:《河南淅川和尚岭和徐家岭楚墓发掘记》,《文物天地》1992年第6期。
    [10]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南阳市西关三座春秋楚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
    [1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第27页,科学出版社,1957年8月。
    [1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博物馆、宜城县博物馆:《湖北宜城罗岗车马坑》,《文物》1993年第12期。
    [1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枣阳市九连墩楚墓》,《考古》2003年第7期。
    [1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0期。
    [15]饶春球、李峻:《武当山近50年考古新发现(续)》,《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
    [1]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湖北枝江县姚家港楚墓发掘报告》,《考古》1988年第2期。
    [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
    [3]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长丰杨公发掘九座战国墓》,《考古学集刊》第二集,1982年12月。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第9页,大象出版社,2003年。
    [5]王厚宇、赵海涛:《淮安运河村战国墓的木雕鼓车》,《中国文物报》2007年4月4号第5版。
    [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11月。
    [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战国中山国国王墓》第38~43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2月;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期。
    [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第121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11月。
    [9]襄樊市考古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孝襄高速公路考古队:《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第1~3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
    [10]周永珍:《曾国与曾国铜器》,《考古》1980年第5期。
    [11]襄樊市考古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孝襄高速公路考古队:《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第201~232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易县燕下都第16号墓车马坑》,《考古》1985年第11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上)》第647~650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上)》第664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3]张志清:《鹿邑太清宫东周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8》第160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9月。
    [4]山东省兖石铁路文物考古工作队:《临沂凤凰岭东周墓》第5~6页,齐鲁书社,1987年。
    [5]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蓬莱县柳格庄墓群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9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439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
    [1]孙秉君等:《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两周考古取得重大收获》,《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28日第1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韩城梁带村墓地考古》,《陕西省考古研究所2005年考古年报》第12~14页。
    [1]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清理简报》,《文物》1983年第7期。陕西省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清理简报》,《文物》1991年第1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程学华、王玉龙:《秦始皇帝陵陪葬坑综述》,《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1期。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第86~87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园2000年度勘探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2期。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第132~136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第18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秦俑考古队:《考古简讯》,1978年第1期。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第86~87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第61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6]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东侧马厩坑钻探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 发现与研究》第203~206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第21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
    [8]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东侧二号兵马俑坑钻探试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5期。
    [9]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东侧三号兵马俑坑清理简报》,《文物》1979年第12期。
    [10]孝感地区第二期亦工亦农文物考古培训班:《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 第6期。
    [1]孝感地区第二期亦工亦农文物考古培训班:《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座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9期。
    [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秦安上袁家秦汉墓葬发掘》,《考古学报》1997年1期。
    [3]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第156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4]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咸阳市博物馆:《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出土打批彩绘陶俑》,《文物》1966年3期。
    [5]陕西省文管会、博物馆、咸阳市博物馆杨家湾汉墓发掘小组:《咸阳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10期。
    [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第一号简报》,《文物》1992年第4期。
    [7]王学理:《西汉阳陵陵园考古有重大发现》,《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12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第一号简报》,《文物》1992年第4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二号简报》,《文物》1994年第6期。
    [8]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汉阳陵》第3、9~12页,重庆出版社,2001年10月。
    [9]刘庆柱、李毓芳:《西汉十一陵》第19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
    [10]陈海:《茂陵陪葬墓车马坑贰号车的复原研究》,《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5期。
    [11]王学理、吴镇烽:《西安任家坡汉陵从葬坑的发掘》,《考古》1972年第2期。
    [1]该时间为墓主死的时间或下葬时间,以下同。
    [2]崔大庸:《洛庄汉墓的陪葬坑和祭祀坑》,《寻根》2001年第3期。
    [3]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
    [4]王守功:《危山汉墓——第五处用车马俑陪葬的王陵》,《文物天地》2004年第2期。
    [5]山东省菏泽地区汉墓发掘小组:《巨野红土山西汉墓》,《考古学报》1983年第4期。
    [6]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省文物局、长清县文化局:《山东长清县双乳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3期。
    [7]广州市文管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鹿泉县文物保管所:《高庄汉墓》,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
    [10]汪景辉、杨立新:《六安双墩一号汉墓考古的重大发现》,《中国文物报》2007年3月6日第2版。
    [11]六安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发现西汉车马坑》,《考古》1991年第1期。
    [1]大葆台汉墓发掘组:《北京大葆台汉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
    [2]山东省博物馆:《曲阜九龙山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5期。
    [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8期。
    [4]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43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第11期。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城西汉粱国王陵与寝园》第11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第91~188、219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7]河南省商丘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永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文物出版社,2001年8月。
    [8]安徽省文物工作队、阜阳市博物馆等:《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8期。
    [9]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5期。
    [10]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博物馆:《绵阳双包山汉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3月。
    [11]长江流域第二期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培训班:《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6期。
    [1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考古学报》1993年第4期。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发掘整理小组:《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10期。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文物出版社1988年8月。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风流岭三十一号西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第1期。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椁墓》,《考古》1927年第5期。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第91页,科学出版社,1957年8月。
    [5]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雷台汉墓》,《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6]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掘》,《考古》1960年第9期。
    [1]吴晓筠:《商周时期车马埋葬研究》第41~45、65页,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
    [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库区考古发掘队、淅川县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第208~212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枣阳市九连墩楚墓》,《考古》2003年第7期。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博物馆:《淅川和尚岭和徐家岭楚墓》第214~216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
    [3]李振光、王守功:《淄博市后李官庄大型春秋车马坑》,《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第208~209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8月。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第232~233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11月。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二号简报》,《文物》1994年第6期。
    [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第141~143页,文物出版社,1963年3月。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第79~8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第1期。
    [3]雍城考古队:《陕西凤翔西村战国秦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1期。
    [4]郭宝钧:《殷周车器研究》第66页图60,文物出版社,1998年12月。
    [5]陕西省文管会、博物馆、咸阳市博物馆杨家湾汉墓发掘小组:《咸阳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10期。
    [6]王守功:《危山汉墓——第五处用车马俑陪葬的王陵》,《文物天地》2004年第2期。
    [7]陈海:《茂陵陪葬墓车马坑贰号车的复原研究》,《考古与文物》2001年5期。
    [8]崔大庸:《洛庄汉墓1号马车与秦陵1号铜车马的初步对比研究》,《东方考古(第3集)》第335~378,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崔大庸:《洛庄汉墓的陪葬坑和祭祀坑》,《寻根》2001年第3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1]洛阳博物馆:《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考古》1974年第3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第41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3]杨宝成:《殷墟文化研究》第126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4]刘允东:《先秦车马殉葬制度初步研究》附表一至附表三,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10日。
    [5]河北省文化局文化工作队:《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考古》1962年第12期。
    [6]山西省考古所:《上马墓地》第224页,文物出版社,1994年3月。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临猗程村墓地》第158~23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5月。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战国中山国国王墓》第40页,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
    [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第188~189,文物出版社,2005年11月。
    [1]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
    [2]胡小龙:《浅谈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车马坑》,《华夏考古》1993年第4期。
    [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第46页,科学出版社,1956年。
    [4]河北省文物工作队:《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考古》1966年5期。
    [5]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满城、唐县发现战国时代青铜器》,《光明日报》1972年7月16日3版。
    [6]田广金:《桃红巴拉的匈奴墓》,《考古学报》1976年第1期。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地》第一卷,第296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
    [1]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内春秋车马坑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
    [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空空导弹研究院车马坑》,《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考古年报》第6~7页,2005年。
    [3]马俊才、衡云花:《新郑郑韩故城春秋贵族墓葬与大型车马坑》,见国家文物局主编《2001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56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4]新郑市文物管理局:《新郑市文物志》第87~88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9月。
    [5]李振光、王守功:《淄博市后李官庄大型春秋车马坑》,《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第197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8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第419~421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
    [6]河北省文管处、邯郸地区文管所、邯郸市文管所:《河北邯郸赵王陵》,《考古》1982年第6期。
    [1]甘肃省博物馆 魏怀珩:《甘肃平凉庙庄的两座战国墓》,《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5期。
    [2]陕西省文管会、博物馆、咸阳市博物馆杨家湾汉墓发掘小组:《咸阳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10期。
    [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鹿泉县文物保管所:《高庄汉墓》第22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10月。
    [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6]韩伟:《略论陕西春秋战国秦墓》,《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
    [7]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秦安上袁家秦汉墓葬发掘》,《考古学报》1997年第1期。
    [1]新郑市文物管理局:《新郑市文物志》第87~88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9月。
    [2]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省文物局、长清县文化局:《山东长清县双乳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3期。
    [1]刘富良、安亚伟:《洛阳——从车马坑到东周王陵》,《文物天地》2002年第2期。
    [2]郭宝钧、林寿晋:《一九五二年秋季洛阳东郊发掘报告》,《中国考古学报》第九册。
    [3]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晋东南工作组、山西省长治市博物馆:《长治分水岭269、270号东周墓》,《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4]山东省文物研究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庄二号战国墓》,《考古》2000年第10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第333~33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6月。
    [2]宝鸡市博物馆 卢连成等:《宝鸡弓鱼国墓地》,第389~398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第16~23页,文物出版社,1995年7月。
    [4]郭宝钧、林寿晋:《一九五二年秋季洛阳东郊发掘简报》,《考古学报》第九册。
    [5]刘延常、张庆发、徐传善:《山东新泰周家庄东周墓葬出土大量吴国兵器》,《中国文物报》2003年11月52第一版。国家文物局主编:《2003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山东新泰阁家庄东周墓葬发掘》,第84~86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4月
    [1]陕西省考古所宝鸡工作站等:《陕西陇县边家庄五号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1期。
    [2]国家文物局:《2003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洛阳东周大型墓地及车马坑群》,文物出版社2004年4月第80~83页。俞凉亘:《洛阳市东周王城》,《中国考古学年鉴2004年》第253~255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8月。
    [3]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曲沃天马——曲村晋侯墓地》,《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9第142~143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1月。
    [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内春秋车马坑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3年1期,资料在洛阳市文物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临猗程村墓地》第19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5月。
    [2]襄樊市考古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孝襄高速公路考古队:《枣阳郭家庙曾国基地》第1~3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
    [3]作者前往侯马考察所获材料,在此感谢吉琨章老师提供。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第142页,文物出版社,1963年3月。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图一五九、图二一三,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
    [6]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图一五六、图一五九,文物出版社,1994年3月。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第260~264页,文物出版社,1994年3月。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齐故城五号东周墓及大型殉马坑的发掘》,《文物》1984年第9期。
    [2]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东侧马厩坑钻探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
    [3]袁仲一:《论秦的厩苑制度——从秦陵马厩坑出的刻辞谈起》,《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
    [4]王学理、吴镇烽:《西安任家坡汉陵从葬坑的发掘》,《考古》1972年第2期。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长武上孟村秦国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3期。
    [2]洛阳博物馆:《洛阳西工区战国初期墓葬》,《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年5月。
    [1]杨宝成:《商代马车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华夏考古》2002年第4期。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上村岭虢国墓地》第42~44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0期。
    [3]司马迁:《史记·礼书第一》卷二十三,第1159页,中华书局,1959年。
    [4]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第225~270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
    [1]司马迁:《史记·礼书第一》卷二十三,第1159~1160页,中华书局,1959年。
    [2]刘尊志、赵海洲:《试析徐州地区汉代墓葬的车马陪葬》,《江汉考古》2005年第3期。另外,从已见随有车马遗迹的诸侯王墓来看,夫妻皆有车马陪葬的多见。
    [3]班固:《汉书·成帝纪第十》卷十,第302页,中华书局,1962年6月。
    [4]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第266~293,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5]黄展岳:《汉代诸侯王墓论述》,《考古学报》1998年第1期。
    [1]吴晓筠:《商周车马埋葬研究》第16~38页,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
    [2]王振铎遗著、李强整理补著:《东汉车制复原研究》第53页,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
    [3]王振铎遗著、李强整理补著:《东汉车制复原研究》第51页,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第212、296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第42~44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10月。
    [2]襄樊市考古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第208、210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站、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陇县边家庄五号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1期。
    [4]陕西省雍城考古工作队等:《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年5月。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临猗程村墓地》第158~198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5月。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第239~265页,文物出版社,1994年3月。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太原晋国赵卿墓》第230~231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
    [3]山东省文物研究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考古》2000年第10期。
    [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第198~280,科学出版社,1995年7月。
    [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宜城罗冈车马坑》,《文物》1993年第12期。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第61页,《考古》2000年第10期。
    [2]王振铎遗著、李强整理补著:《东汉车制复原研究》第51页,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第256页,文物出版社,1994年3月。
    [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0期。
    [5]甘肃省博物馆、魏怀珩:《甘肃平凉庙庄的两座战国墓》,《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5期。
    [6]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第238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
    [7]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第21~25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7月。
    [8]崔大庸:《洛庄汉墓1号马车与秦陵1号铜车马的初步对比研究》,《东方考古(第3集)》第335~378,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9]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鹿泉市文物保管所:《高庄汉墓》第124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1]湖北省荆州市周粮玉桥遗址博物馆:《关沮秦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第6期。
    [2]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博物馆:《绵阳双包山汉墓》第74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3月。
    [3]大葆台汉墓发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葆台汉墓》第74~81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鹿泉市文物保管所:《高庄汉墓》第125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2]大葆台汉墓发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葆台汉墓》第82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
    [3]礼县博物馆、礼县秦西垂文化研究会:《秦西垂陵区》第12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文物》2002年第2期。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第307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2月。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0期。
    [3]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太原晋国赵卿墓》第206~209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
    [2]南京博物院:《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考古》1973年第2期。
    [3]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第307~311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
    [1]崔大庸:《双乳山一号汉墓一号马车的复原与研究》,《考古》1997年第3期。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第139~151页,科学出版社,1957年8月。
    [3]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磨嘴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12期。
    [1]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雷台汉墓》,《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第151~153页,科学出版社,1957年8月。
    [1]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雷台汉墓》,《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2]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掘》,《考古》1960年第9期。
    [3]广州市文研所、广州市番禺区文管会办公室:《番禺汉墓》第299~300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8月。
    [4]王振铎遗著、李强整理补著:《东汉车制复原研究》第6~16页,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
    [5]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黄花岗东汉砖室墓发掘简报》,《广州文物考古集》第222~234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6月。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文物》2002年第2期。
    [1]王守功、王永波、李振光:《临淄后李一号车马坑发掘与保护纪实》,《文物天地》,1993年第1期。
    刘永华:《中国古代车舆马具》第41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猗程村墓地》第20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太原晋国赵卿墓》第230~231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
    [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楚墓》第209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4]吴晓筠:《商周车马埋葬研究》第36页,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
    [5]王厚宇、赵海涛:《淮安运河村战国墓的木雕鼓车》,《中国文物报》2007年4月4日5版。
    [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0期。
    [1]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雷台汉墓》,《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1]郭宝钧:《殷周车器研究》第6~8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吴晓筠:《商至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青铜车马器形式研究》,《古代文明》第191~193页,文物出版社,2002年。
    [2]李淼、刘方、韩慧君:《浅谈商周车具的功能与结构》,《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第1037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第222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
    [4]襄樊市考古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孝襄高速公路考古队:《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第210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
    [5]郭宝钧:《浚县辛村》第47页,科学出版社,1964年10月。
    [6]山东省文物研究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考古》2000年第10期。
    [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第91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8]崔大庸:《双乳山一号汉墓一号马车的复原与研究》,《考古》1997年第3期。
    [9]大葆台汉墓发掘组:《北京大葆台汉墓》第78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
    [1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第143页,科学出版社,1957年8月。
    [1]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博物馆:《绵阳双包山汉墓》第26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3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临猗程村基地》第22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5月。
    [3]张岱海、张彦煌:《临猗程村M1065号车马坑中车的结构实测与仿制》,《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纪念》第355页,科学出版社,1993年。
    [4]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第17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7月。
    [5]李淼、刘方、韩慧君:《浅谈商周车具的功能与结构》,《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第1037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6]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
    [7]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内春秋车马坑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博物馆:《淅川和尚岭和徐家岭楚墓》第214~216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第52页,科学出版社,1956年3月。
    [3]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
    [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第497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5]河南省商丘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第43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8月。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第182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7]河南省商丘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第43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8月。
    [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鹿泉市文物保管所:《高庄汉墓》第86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9]崔大庸:《双乳山一号汉墓一号马车的复原与研究》,《考古》1997年第3期。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第321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11]河南省商丘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第193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8月。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第313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2月。
    [2]郭宝钧:《殷周车制研究》第14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12月。
    [3]襄樊市考古队等:《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第229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临猗程村墓地》第21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5月。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第92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第144页,科学出版社,1957年8月。
    [1]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县安居出土青铜器》,《文物》1982年第12期。
    [2]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市文物局:《河南登封告成东周墓地二号墓》,《文物》2006年第4期。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站、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陇县边家庄五号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1期。
    [4]尹盛平、张天恩:《陕西陇县边家庄一号春秋秦墓》图七-9,《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6期。
    [5]刘得祯、朱建唐:《甘肃灵台县境家庄春秋墓》,《考古》198t年第4期。
    [6]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内春秋车马坑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
    [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考古》2000年第10期。
    [8]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荣城梁南庄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第12期。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临猗程村墓地》第12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5月。
    [10]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第85页,文物出版社,1994年3月。
    [11]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
    [1]六安市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市西窑厂5号墓清理简报》,《文物》1999年第7期。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第285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11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临猗程村墓地》第119~12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5月。
    [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管会:《太原晋国赵卿墓》第112~115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
    [5]六安市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市城西窑厂5号墓清理简报》,《文物》1999年第7期。
    [6]安徽六安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县城西窑厂2号楚墓》,《考古》1995年第2期。
    [7]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第69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4月。
    [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第71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第86页,文物出版社,1994年3月。
    [10]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管会:《太原晋国赵卿墓》第117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
    [11]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第313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第80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
    [13]陈海:《茂陵陪葬墓车马坑贰号车的复原研究》,《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5期。
    [1]湖北省博物馆江陵工作站、麻城县博物馆:《麻城楚墓》第212页,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第140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4月。
    [3]洛阳博物馆:《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考古》1974年第3期。
    [4]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第106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9月。
    [5]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
    [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第80页,科学出版社,1956年3月。
    [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第196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11月。
    [8]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龙首原汉墓(甲编)》第145页,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9]河南省商天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第190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8月。
    [10]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第31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
    [11]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博物馆:《绵阳双包山汉墓》第65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3月。
    [12]山东荷泽地区汉墓发掘小组:《巨野红土山西汉墓》,《考古学报》1983年第4期。
    [1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秦安上袁家秦汉墓葬发掘》,《考古学报》1997年第1期。
    [14]崔大庸:《双乳山一号汉墓一号马车的复原与研究》,《考古》1997年第3期。
    [15]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龙首原汉墓(甲编)》第27页,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11。
    [16]西安市文保所、郑州大学考古专业:《长安汉墓》第546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17]河南商丘地区文物工作队:《河南永城黄土山三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2期。
    [18]西安市文保所、郑州大学考古专业:《长安汉墓》第93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19]西安市文保所、郑州大学考古专业:《长安汉墓》第629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张家口地区文化局:《河北阳原三汾沟汉墓群发掘报告》,《文物》1990年第1期。
    [2]黄冈市博物馆等:《罗州城与汉墓》第113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
    [3]杜葆仁、夏振英、呼林贵:《东汉司徒刘崎及家族墓的清理》,《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
    [4]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博瑞“都市花园”汉、宋墓葬发掘报告》,《成都考古发现(2001)》,科学出版社,2003年。
    [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洛阳市第3850号东汉墓》,《考古》1997年8期。
    [6]新乡市文物工作队:《河南卫辉市唐庄东汉墓葬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05年第1期。
    [7]陕西省文管会秦墓发掘组:《陕西户县宋村春秋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10期。
    [8]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第324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
    [9]李淼、刘方、韩慧君:《浅谈商周车具的功能与结构》,《新世纪的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第1045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1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第41页,科学出版社,1957年8月。
    [1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241,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1]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鹿泉市文物保管所:《高庄汉墓》第76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3]山东荷泽地区汉墓发掘小组:《巨野红土山西汉墓》,《考古学报》1983年第4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上)》第196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5]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省文物局等:《山东长清县双乳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3期。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第188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
    [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第180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
    [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第180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
    [9]随州市考古队:《湖北随州市义地岗东汉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96年第1期。
    [10]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第234页,文物出版社, 2005年11月。
    [1]河南省商丘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第203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8月。
    [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第69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4月。
    [3]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第164页图九六,文物出版社,1998年7月。
    [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鹿泉市文物保管所:《高庄汉墓》附录二,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5]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第311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
    [6]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雷台汉墓》,《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第81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侯马牛村古城南墓葬发掘报告》,《晋都新田》第198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第87页,文物出版社,1994年3月。
    [4]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第171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9月。
    [5]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群》,《考古学报》1993年第1期。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第196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11月。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第322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2月。
    [3]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第48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8月。
    [4]河南省商丘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第46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8月。
    [5]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龙首原汉墓》第152页,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鹿泉市文物保管所:《高庄汉墓》第70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7]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郑州大学考古专业:《长安汉墓》第93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
    [8]湖北省博物馆江陵工作站、麻城县博物馆:《麻城楚墓》,《鄂东考古发现与研究》第201页,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第81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第41页,科学出版社,1957年8月。
    [11]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第32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
    [12]河南省商丘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第46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8月。
    [13]徐州博物馆:《徐州后楼山西汉墓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第4期。
    [1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第181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
    [1]徐州博物馆:《徐州后楼山西汉墓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第4期。
    [2]刘尊志、郑洪全:《江苏徐州奎山发掘四座西汉墓葬》,《中国文物报》,2006年8月16日第2版。
    [3]王振铎遗著、李强整理补注:《东汉车制复原研究》第89页,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第118页,科学出版社,1956年3月。
    [2]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43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第11期。
    [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0期。
    [4]邱永生:《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园初步研究》,《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第245~249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3年第2期。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地区文物管理所:《河北沙河兴固汉墓》,《文物》1992年第9期。
    [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秦安上袁家秦汉墓葬发掘》,《考古学报》1997年第1期。
    [1]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邯郸渚河桥汉墓发掘报告》,《文物春秋》2004年第6期。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第27页,科学出版社,1957年8月。
    [3]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尹屯新莽壁画墓》,《考古学报》2005年第1期。
    [1]黄冈市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罗州城与汉墓》第240~241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
    [1]安金槐:《河南南阳杨官寺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
    [2]杜葆仁等:《东汉司徒刘崎及家族墓的清理》,《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第678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
    [2]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第296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
    [3]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县安居出土青铜器》,《文物》1982年第12期。
    [4]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县安居出土青铜器》,《文物》1982年第12期。
    [5]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2期。
    [6]吴晓筠:《商至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青铜车马器形式研究》第53页,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0年5月。
    [1]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邯郸渚河桥汉墓发掘报告》,《文物春秋》2004年第6期。
    [1]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第89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7月。
    [1]吴晓筠:《商至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青铜车马器形式研究》第59页,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0年5月。
    [1]李自智:《殷商两周的车马祭祀》,见石兴邦主编《考古学研究》第236~242页,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
    [2]本文引用楚简及甲骨著录书简称如下:《新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合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79~1983年。
    [3]《周礼注疏》,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本第860~861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4]孙诒让:《周礼正义》第2617~2621页,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5]汉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第135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2月第二版。
    [6]汉 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第68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2月第二版。
    [7]杨天宇:《礼记译注(上)》第30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晋都新田》第57~64页,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山西候马牛村古城晋国祭祀建筑遗址》,《考古》1988年第10期。
    [2]蔡全法、马俊才:《新郑郑韩故城金城路考古取得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4年1月2日第1版;新郑市文物管理局:《新郑市文物志》第60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第43~117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9月。
    [3]蔡全法:《新郑金城路铜器窖藏性质及其若干问题》第196~200页,《河南文物考古论集》(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1]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2期。
    [2]滕铭予:《秦雍城马家庄宗庙遗址祭祀遗存的再探讨》,《华夏考古》2003年第3期。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侯马呈王路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12期。
    [4]蔡全法:《新郑县郑韩故城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年》第150~151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5]法定 堂革:新郑县郑韩故城,年鉴1989年,1990年10月版。P182
    [1]李零:《秦駰祷病玉版研究》,《国学研究》第六卷第525~54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王辉:《秦曾孙駰告华大山明神文考释》,《考古学报》2001年第2期;李家浩:《秦駰玉版铭文研究》,《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4月;李学勤:《秦玉牍索引》,《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2期;连劭名:《秦惠文王祷祠华山玉简文研究补正》,《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年第2期。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西东高东周祭祀遗址》,《文物》2003年第8期。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西东高东周祭祀遗址》,《文物》2003年第8期。
    [4]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盟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晋都新田》第46~51页,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5]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77页,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1]《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第2609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2]《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第538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1]马端临:《文献通考》第649~650页,中华书局1986年。
    秦蕙田:《五礼通考》,味经窝初刻试印本,(台湾)圣环图书公司,1994年。
    [2]秦蕙田:《五礼通考》,味经窝初刻试印本,(台湾)圣环图书公司,1994年。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西东高东周祭祀遗址》,《文物》2003年第8期。
    [4]刘连强等:《河北平山考古新收获》,《中国文物报》1999年2月14日第1版。
    [5]陈祥道:《礼书》卷88,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册,1983~1987年。
    [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2期。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望山楚简》第114页注5,中华书局,1995年。
    [2]王念孙:《读书杂志》第123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第181页,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李学勤:《论葛陵楚简的年代》,《文物》2004年第7期。
    [4]李自智:《殷商两周的车马殉葬》,《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第226~242页,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
    [1]赵烨:《吴越春秋》卷四,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63册。
    [2]王巍:《商代马车渊源蠡测》,《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380~388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9月。
    [3]詹鄞鑫:《释甲骨文“祃”字》,《中国文字研究》第三辑第176~183页,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4]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第68页,文物出版社,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和研究》第62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第26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6]安阳亦工亦农文物考古短训班、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殷墟奴隶祭祀坑的发掘》,《考古》1977年第1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安阳武官村北地商代祭祀坑的发掘》,《考古》1987年第12期。
    [2]洛阳博物馆:《洛阳北窑村西周遗址1974年度发掘报告》,《文物》1981年第7期。
    [3]洛阳市文物工作队:《1975~1979年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的发掘》,《考古》1983年第5期。
    [4]李伯谦:《从晋侯墓地看西周公墓墓地制度的几个问题》,《考古》1997年第11期。
    [5]云梦睡虎地三号墓椁板顶部放置马头1个,当为埋葬时祭祀所用,见孝感地区第二期亦工亦农文物考古培训班:《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座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9期。
    [1]陕西省文管会、博物馆、咸阳市博物馆杨家湾汉墓发掘小组:《咸阳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10期。
    [2]崔大庸:《洛庄汉墓的陪葬坑和祭祀坑》,《寻根》2001年第3期。
    《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校勘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校勘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校勘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二版。
    《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91年。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5年。
    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5年。
    顾炎武:《日知录》,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
    孙诒让:《周礼正义》,王文锦、陈玉霞点校,中华书局,1987。
    杨天宇:《三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赵晔:《吴越春秋》,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3~1987年。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考古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战国秦汉考古》,郑州大学考古教研室印,1980年。
    陈祥道:《礼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3~1987年。
    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郭宝钧:《殷周车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年。
    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河南博物院等:《群雄逐鹿——两周中原列国文物瑰宝》,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文物考古论集》(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
    礼县博物馆、礼县秦西垂文化研究会:《秦西垂陵区》,文物出版社,2004年。
    刘庆柱、李毓芳:《西汉十一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刘永华:《中国古代车舆马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刘允东:《先秦车马殉葬制度初步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彭卫、杨振红著:《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
    秦蕙田:《五礼通考》,味经窝初刻试印本,(台湾)圣环图书公司,1994年。
    瞿兑之:《汉代风俗制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王振铎遗著、李强整理·补著:《东汉车制复原研究》,科学出版社,1997年。
    王念孙:《读书杂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
    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汉阳陵》,重庆出版社,2001年。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1年。
    孙机:《汉代物资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0年。
    吴晓筠:《商周时期车马埋葬研究》,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年。
    汪少华:《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萧圣中:《曾侯乙墓竹简释文补正暨车马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
    新郑市文物管理局:《新郑市文物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9月;
    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
    杨伯峻、徐提编:《春秋古传词典》,中华书局,1985年。
    杨宝成:《殷墟文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印群:《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张光明:《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赵烨:《吴越春秋》,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3~1987年。
    张松林主编:《郑州市文物考古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79~198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和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与中国历史的重构——为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五十周年而作》,《文物》2006年第6期。
    晁福林:《说周代的“舆”与“舆人”》,《追寻中华古代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蔡全法:《郑韩故城和郑文化考古的主要收获》,《群雄逐鹿——两周中原列国文物瑰宝》,大象出版社,2003年。
    蔡全法:《新郑金城路铜器窖藏性质及其若干问题》,《河南文物考古论集》(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陈海:《茂陵陪葬墓车马坑贰号车的复原研究》,《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5期。
    陈振裕:《楚国车马出行图初论》,《江汉考古》1989年第4期。
    程学华、王玉龙:《秦始皇帝陵陪葬坑综述》,《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1期。
    崔大庸:《洛庄汉墓的陪葬坑和祭祀坑》,《寻根》2001年第3期。
    崔大庸:《双乳山一号汉墓一号马车的复原与研究》,《考古》1997年第3期。
    崔大庸:《初论两周时期车马埋葬制度》,《夏商周文明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崔大庸:《洛庄汉墓1号马车与秦陵1号铜车马的初步对比研究》,《东方考古(第3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戴雨林:《论“天子驾六”车制产生的年代》,《洛阳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董高:《公元3至6世纪慕容鲜卑、高句丽、朝鲜、日本马具之比较研究》,《文物》1995年10期。
    高崇文:《西汉诸侯王墓车马殉葬制度探讨》,《文物》1992年第2期。
    古敬恒:《楚简遣策车类字词考释》,《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韩伟:《略论陕西春秋战国秦墓》,《考古与文物》1981年1期。
    韩维志:《先秦文学中所展现的君臣车服之赐》,《山西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黄展岳:《汉代诸侯王墓论述》,《考古学报》1998年1期。
    贺陈弘、陈星嘉:《〈考工记〉独辀马车主要组件之机械设计》,《清华学报》(台湾)第二十四卷第四期,1994年12月。
    胡小龙:《浅谈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车马坑》,《华夏考古》1993年第4期。
    劳干:《汉唐之间的车驾制度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三本,第二分),1993年5月。
    李伯谦:《从晋侯墓地看西周公墓墓地制度的几个问题》,《考古》1997年第11期。
    李家浩:《秦駰玉版铭文研究》,《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
    李立、谭思梅:《汉画车马出行画像的神话学诠释》,《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6期。
    李立:《汉墓神话研究——神话与神话艺术精神的考察与分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李零:《秦駰祷病玉版研究》,《国学研究》第六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李淼等:《浅谈商周车具的功能与结构》,《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李强:《说汉代车盖》,《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4年第1期。
    李自智:《殷商两周的车马殉葬》,《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记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
    李自智:《殷商两周的车马祭祀》,《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3年10月。
    李学勤:《论长安花园庄村两墓青铜器》,《文物》1986年第1期。
    李学勤:《论葛陵楚简的年代》,《文物》2004年第7期。
    李学勤:《秦玉牍索引》,《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2期。
    吕智荣:《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之制渊源探索》,《文博》1992年第2期。
    连劭名:《秦惠文王祷祠华山玉简文研究补正》,《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年第2期。
    刘富良、安亚伟:《洛阳——从车马坑找到东周王陵》,《文物天地》2002年第2期。
    刘增贵:《汉唐之间的车驾制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三本,第二分),1993年5月。
    刘增贵:《汉代画像阙的象征意义》,《中国史学》第十卷,2000年12月25日。
    刘尊志、赵海洲:《试析徐州地区汉代墓葬的车马陪葬》,《江汉考古》2005年第3期。
    马俊才、衡云花:《郑国君王的车马奇观》,《文物天地》2002年第2期。
    邱永生:《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园初步研究》,《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渠川福:《太原晋国赵卿墓车马坑与东周车制散论》,《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石璋如:《殷代的车》,《大陆杂志》第三十六本第10期。
    石璋如:《小屯四十号墓的整理与第一类甲种车的初步复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本。
    任相宏:《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周代墓地及相关问题初探》,《考古》1998年第9期。
    孙机:《中国古独辀马车的结构》,《文物》1985年第8期。
    孙机:《从胸式系驾法到鞍套式系驾法—我国古代车制略说》,《考古》1980年第5期。
    孙机:《中国古马车的三种系驾法》,《自然科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
    孙机:《中国古车制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孙机:《唐代的马具与马饰》,《文物》1981年第10期。
    孙德润:《由咸阳骑马俑谈到战国秦骑兵》,《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5期。
    滕铭予:《秦雍城马家庄宗庙遗址祭祀遗存的再探讨》,《华夏考古》2003年第3期。
    吴晓筠:《商至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青铜车马器形式研究》,《古代文明(卷一)》,文物出版社,2002年。
    吴晓筠:《关于中国马车起源问题研究的综述》,《古代文明研究通讯》2001年12月第十一期。
    王守功等:《临淄后李一号车马坑发掘与保护纪实》,《文物天地》,1993年第1期。
    王辉:《秦曾孙駰告华大山明神文考释》,《考古学报》2001年第2期。
    王巍:《商代马车渊源蠡测》,《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王巍:《从出土马具看三至六世纪东亚诸国的交流》,《考古》1997年12期。
    王星光:《试论中国牛车、马车的本土起源》,《中原文物》2005年第4期。
    王作新:《古车车名疏要》,《文献》1994年第1期。
    萧圣中:《略论曾侯乙墓遣策中的车马制度》,《鸿禧文物》,1997年12月。
    信立祥:《汉代画像中的车马出行图考》,《东南文化》1999年第1期。
    闫志:《包山楚简中车马器的几个问题》,《青年考古学家》第18期,2006年。
    杨文胜:《试探〈诗经〉中的先秦马车》,《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
    杨宝成:《殷代车子的发现与复原》,《考古》1984年第6期。
    杨宝成:《商代马车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华夏考古》2002年第4期。
    杨朝明:《东周王陵‘六马之驾’发现的学术史意义》,《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杨泓:《中国古代马具的发展和对外影响》,《文物》1984年第9期。
    杨泓:《中国古代马具装铠对海东的影响》,《新世纪的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杨学军:《古车制说隅》,《首都师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于炳文:《汉代朱幡轺车试考》,《考古》1998年第3期。
    袁仲一:《论秦的厩苑制度—从秦陵马厩坑出的刻辞谈起》,《考古与文物》1984年4期。
    曾永义:《仪礼车马考》,《仪礼复原研究丛刊》,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6年9月。
    翟德芳:《商周时期马车起源初探》,《华夏考古》1988年第1期。
    詹鄞鑫:《释甲骨文“祃”字》,《中国文字研究》第三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张长寿、张孝光:《殷周车制略说》,《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张长寿、张孝光:《说伏兔与画(?)》,《考古》1984年第4期。
    张光明、边希锁:《齐国殉马探略——先秦齐及诸国殉马发现略述》,《管子学刊》2002年第1期。
    张君:《楚国用马礼俗考》,《求索》1987年第2期。
    郑滦明:《西汉诸侯王墓所见的车马殉葬制度》,《考古》2002年第1期。
    郑若葵:《试论商代的车马葬》,《考古》1987年第5期。
    郑若葵:《20世纪中国车马坑考古》,《文物天地》2002年第2期。
    郑若葵:《论商代马车的形制和系驾法的复原》,《东南文化》1992年第6期。
    周新芳:《“天子驾六”问题考辨》,《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1期。
    周作明:《秦汉车马驾御赐马制度管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安徽省文物队:《安徽长丰杨公发掘九座战国墓》,《考古学集刊》第二集,1982年。
    安徽省文物工作队等:《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8期。
    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
    安徽六安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县城西窑厂2号楚墓》,《考古》1995年第2期。
    六安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发现西汉车马坑》,《考古》1991年第1期。
    六安市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市西窑厂5号墓清理简报》,《文物》1999年第7期。
    汪景辉等:《六安双墩一号汉墓考古的重大发现》,《中国文物报》2007年3月6日。
    北京市大葆台汉墓发掘组:《北京大葆台汉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9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陕县东周秦汉墓》,科学出版社,1994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76~1978年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第1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临猗程村墓地》,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队:《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3年第2期。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武官村北地商代祭祀坑的发掘》,《考古》1987年第12期。
    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84~2005年。
    国家文物局:《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0~2006年。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年。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战国中山国国王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战国中山国灵寿城》,文物出版社,2005年。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高庄汉墓》,科学出版社,2006年。
    河北省文化局文化工作队:《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考古》1962年第12期。
    河北省文管处等:《河北邯郸赵王陵》,《考古》1982年第6期。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易县燕下都第16号墓车马坑》,《考古》1985年第11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8期。
    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43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3年第11期。
    河北省文物工作队:《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考古》1966年5期。
    河北省博物馆:《满城、唐县发现战国时代青铜器》,《光明日报》1972年7月16日。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沙河兴固汉墓》,《文物》1992年第9期。
    郝良真、赵建朝:《邯钢出土青铜器及赵国贵族墓葬区域》,《文物春秋》2003年第4期。
    刘连强等:《河北平山考古新收获》,《中国文物报》1999年2月14日第1版。
    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邯郸渚河桥汉墓发掘报告》,《文物春秋》2004年第6期。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礼县博物馆:《礼县圆顶山春秋秦墓》,《文物》2002年第2期。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平凉庙庄的两座战国墓》,《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5期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秦安上袁家秦汉墓葬发掘》,《考古学报》1997年1期。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雷台汉墓》,《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掘》,《考古》1960年第9期。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磨嘴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12期。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雷台汉墓》,《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刘得祯、朱建庚:《甘肃灵台县景家庄春秋墓》,《考古》1981年第4期。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广州市文研所等:《番禺汉墓》,科学出版社,2006年。
    广州市文研所:《广州黄花岗东汉砖室墓发掘简报》,《广州文物考古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6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椁墓》,《考古》1927年第5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文物出版社,1988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风流岭三十一号西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第1期。
    王厚宇、赵海涛:《淮安运河村战国墓的木雕鼓车》,《中国文物报》2007年4月4日。
    南京博物院:《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考古》1973年第2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99年。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1959年9月。
    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10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岭和徐家岭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河南省商丘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文物出版社,2001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
    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
    洛阳博物馆:《洛阳西工区战国初期墓葬》,《文物资料丛刊》三,文物出版社,1980年。
    赵清等:《河南新郑新禹公路战国墓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第5期。
    安阳亦工亦农文物考古短训班:《安阳殷墟奴隶祭祀坑的发掘》,《考古》1977年第1期。
    洛阳博物馆:《洛阳北窑村西周遗址1974年度发掘报告》,《文物》1981年第7期。
    洛阳市文物队:《1975~1979年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的发掘》,《考古》1983年5期。
    河南省文研所:《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2期。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尹屯新莽壁画墓》,《考古学报》2005年第1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洛阳市第3850号东汉墓》,《考古》1997年8期。
    新乡市文物工作队:《河南卫辉市唐庄东汉墓葬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05年第1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阳原三汾沟汉墓群发掘报告》,《文物》1990年第1期。
    河南商丘文物队:《河南永城黄土山三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2期。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登封告成东周墓地二号墓》,《文物》2006年第4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0期。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空空导弹研究院车马坑》,《洛阳市文物队考古年报》,2005年。
    洛阳市文物队:《洛阳东周王城内春秋车马坑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
    洛阳博物馆:《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考古》1974年第3期。
    南阳地区文物队:《南阳市西关三座春秋楚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
    曹桂岑:《河南淅川和尚岭和徐家岭楚墓发掘记》,《文物天地》1992年第6期。
    三门峡市文研所:《河南三门峡市后川战国车马坑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3年4期。
    河南省文研所:《郑韩故城青铜礼乐器坑与殉马坑的发掘》,《华夏考古》1998年第4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东周祭祀遗址》,《文物》2005年10期。
    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机械厂车马坑的发掘》,《华夏考古》1993年第4期。
    洛阳市文物队:《洛阳东周王城内春秋车马坑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4期。
    郭宝钧、林寿晋:《一九五二年秋季洛阳东郊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九册。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望山楚简》,中华书局,1995年。
    黄冈市博物馆:《罗州城与汉墓》,科学出版社,2000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文物出版社,1995年。
    襄樊市考古队等:《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
    湖北省博物馆江陵工作站:《麻城楚墓》,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饶春球:《武当山近50年考古新发现》,《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
    长江流域第二期考古班:《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6期。
    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发掘整理小组:《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10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考古学报》1993年第4期。
    随州市考古队:《湖北随州市义地岗东汉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96年第1期。
    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县安居出土青铜器》,《文物》1982年第12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宜城罗岗车马坑》,《文物》1993年第12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枣阳市九连墩楚墓》,《考古》2003年第7期。
    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湖北枝江县姚家港楚墓发掘报告》,《考古》1988年第2期。
    孝感地区第二期文物考古培训班:《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6期。
    孝感地区第二期文物考古培训班:《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座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9期。
    湖北省荆州市周粮玉桥遗址博物馆:《关沮秦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第6期。
    湖北省博物馆江陵工作站等:《麻城楚墓》,《鄂东考古发现与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山东省兖石铁路文物考古工作队:《临沂凤凰岭东周墓》,齐鲁书社,1987年。
    张学海:《齐故城五号东周墓及大型殉马坑的发掘》,《文物》1984年第9期。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长岛王沟东周慕葬》,《考古学报》,1993年第1期。
    山东省文物研究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考古》2000年第10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9期。
    山东省博物馆等:《莒南大店春秋时期莒国殉人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3期。
    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周代墓地》,《考古》1998年第9期。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蓬莱县柳格庄墓群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9期。
    山东大学考古系等:《山东长清县双乳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3期。
    山东省菏泽地区汉墓发掘小组:《巨野红土山西汉墓》,《考古学报》1983年第4期。
    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西汉齐王墓随葬器物坑》,《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
    山东省博物馆:《曲阜九龙山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5期。
    王守功:《危山汉墓——第五处用车马俑陪葬的王陵》,《文物天地》2004年第2期。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荣城梁南庄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第12期。
    刘延常等:《山东新泰周家庄东周墓葬出土大量吴国兵器》,《中国文物报》2003年11月5日1版。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绵阳双包山汉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博瑞“都市花园”汉、宋墓葬发掘报告》,《成都考古发现(2001)》,科学出版社,2003年。
    宝鸡市博物馆、卢连成等:《宝鸡弓鱼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8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文物出版社,2006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科学出版社,2000年。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龙首原汉墓(甲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工所等:《长安汉墓》,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陕西省雍城考古队等:《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2期。
    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东侧二号兵马俑坑钻探试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5期。
    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东侧三号兵马俑坑清理简报》,《文物》1979年第12期。
    陕西省考古所等:《陕西长武上孟村秦国墓葬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3期。
    陕西省文管会:《陕西户县宋村春秋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10期。
    杜葆仁等:《东汉司徒刘崎及家族墓的清理》,《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
    尹盛平等:《陕西陇县边家庄一号春秋秦墓》,《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6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陇县边家庄五号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1期。
    王学理、吴镇烽:《西安任家坡汉陵从葬坑的发掘》,《考古》1972年第2期。
    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东侧马厩坑钻探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
    陕西省文管会等:《咸阳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10期。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1期。
    雍城考古队:《陕西凤翔西村战国秦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1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第一号简报》,《文物》1992年第4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二号简报》,《文物》1994年第6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5期。
    王学理:《西汉阳陵陵园考古有重大发现》,《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12期。
    陕西省文管会等:《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出土打批彩绘陶俑》,《文物》1966年第3期。
    秦俑考古队:《考古简讯》,1978年第1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园2000年度勘探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2期。
    陕西省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清理简报》,《文物》1991年第1期。
    秦俑考古队:《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清理简报》,《文物》1983年第7期。
    孙秉君等:《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两周考古取得重大收获》,《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28日。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神禾原战国秦陵园遗址考古》,《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年报》,2005年。
    陕西省雍城考古队等:《陕西凤翔八族屯西沟道秦墓发掘简报》,《文博》1986年第3期。
    田亚岐等:《陕西凤翔孙家南头周秦墓地考古取得重大收获》,《中国文物报》2004年9月8日第一版。
    陕西省雍城考古队等:《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1980年第3集。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编:《晋都新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编著《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山西省考古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盟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候马牛村古城晋国祭祀建筑遗址》,《考古》1988年第10期。
    山西省文物委员会:《长治分水岭269、270号东周墓》,《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呈王路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12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侯马西东高东周祭祀遗址》,《文物》2003年第8期。
    (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
    加拿大·怀履光:《洛阳故城古墓考》,上海,1934年(Willian Charles white,Tombs of old Lo-yang,kelly and Walsh Ltd,Shanghai,1934)。
    Barbara Stephen,‘Formal Variation in Shang Dynasty Vehicles’,《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论文集》,(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2年。
    (日本)矢岛恭介:《支那古代的车制》,《考古学杂志》(日本),1928年。
    (日本)林巳奈夫:《中国先秦时代马车》,《东方学报》(京都)第二十九册,1959年。
    (日本)林巳奈夫:《周礼考工记车制》,《东方学报》(京都)第三十册,1959年。
    (日本)林巳奈夫:《后汉时代马车》,《考古学杂志》(日本)第49卷第4号,1964年。
    (日本)林巳奈夫:《西周金文现车马关系语汇》,《甲骨学》(日本)第十一册,1976年6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