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临汾帝尧崇祀与地方社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尧是传说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受到万民敬仰的华夏文明始祖。自尧定都平阳建立政权以后,便通过平章百姓、制定历法、治理洪水、选贤举能、禅让虞舜等政治举措,树立了光辉的帝王君主的形象。到东汉谶纬神学兴起以后,帝尧被赋予了神化品格,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圣人神人。因此,历朝历代无论官方,还是普通百姓,都对他倍加推崇,特别是到明清时期,临汾地方力量群体通过多次修护陵庙和举行大型的祭祀仪式,彰显了对帝尧的崇敬之情。与此同时,帝尧崇祀现象对临汾地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有利于地方社会的控制,有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成为联系地方民众的重要纽带。本文采用区域社会史的研究视角,以临汾帝尧崇祀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放置于明清这个较长的时间段中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综合考察,深层次剖析临汾帝尧崇祀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以期能够推动地域社会研究的扩大与深入发展。
As one of "Five Emperors", Yao was the leader of the tribal alliance in the Legendary Age and the ancestor of Huaxia civilization, who was revered by common people. After foundation of new regime with making Pingyang the capital, Yao had built a sparkling image of the Great Emperor by a series of political initiatives, such as civilizing people, formulating calendar, controling flood, selecting the talented and the capable for public service and demising to Yu, then by the same way to Shun, and so on. Since the rising of Chenwei theology in Eastern Han Dynasty, Emperor Yao was endowed with character of God, who then became a saint and god in people’s heart. From then on, therefore, he was adored vigorously by both government and ordinary people in the successive dynasties, especiall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uring which the local forces showed their respect by frequently repairing Yao tomb and Yao temple and holding some grand fete ceremonies. In the meantime, the Emperor Yao worship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local society in Linfen, which not only favored the control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social economy, but also grew into an important link to local people.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making Linfen Emperor worship as the research object, placing it in a longer period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se deeply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fen Emperor worship and the local society, hoping to further promote the research of the regional society in extension and depth.
引文
①参见李元庆撰:《海峡两岸尧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高树德编著:《中华之根祖》(尧文化研究综述),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傅遵师主编:《尧文化》,山西省内部刊物等等。
    ①收入吕思勉、童书业编著:《古史辨》第七册(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②许顺湛著:《中原远古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③许顺湛著:《五帝时代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④徐旭生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⑤叶林生著:《古帝传说与华夏文明》,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⑥参见许顺湛撰:《中国历史上有个五帝时代》,《中原文物》,1999年第2期,认为“五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将考古学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进行研究,得出“五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社会的初级阶段”这一重要结论。李先登、杨英撰:《论五帝时代》,《天津师大学报》,1999年第6期,认为“五帝时代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孕育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诸多特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特点是多元的,在中原首先形成并成为全国性的中心”。李衡眉撰:《三皇五帝传说及其在中国史前史中的定位》,《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根据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的相关成果,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对三皇五帝的时代作了比较具体的界定,提到“五帝中最末两位的尧、舜时代,已属中国氏族社会末期,即将迈入“以铜为兵”的文明门槛了,大体与龙山文化的情况相一致”。黄正术撰:《论“五帝时代”》,《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一反以往说法,认为“五帝时代”这一提法不具有科学性。
    ⑦常金仓撰:《五帝名号考辨》,《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认为“从战国末期开始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传说人物名称合而为一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特定需要或者某些误解下文化因素的综合现象”。
    ⑧王晖撰:《出土文字资料与五帝新证》,《考古学报》,2007年第1期。在文中第五部分作者利用新出土的战国竹简资料考证了与尧舜有关的历史问题。他主要从尧、舜家族背景及其身世后代情况、尧早期居地及其迁徙情况和尧舜禅让传说与早期儒家的禅让思想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
    ⑨张筱衡撰:《黄帝陵庙简考》,《人文杂志》,1957年第3期。林祥庚撰:《中华民族的象征——黄帝及其传说之试释》《福建师大学报》(哲社版),1983年第4期。王燕均撰:《黄帝名号与图腾新考》,《学术界》,1989年第4期。杨宝顺撰:《灵宝荆山轩辕黄帝陵与黄帝铸鼎原唐碑铭》,《中原文物》,1993年第1期。陈子艾撰:《古代黄帝形象演变论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许钰撰:《黄帝传说的两种形态及其功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刘铁梁撰:《黄帝传说的象征意义及历史成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尹全海、张新斌撰:《黄帝文化与具茨山文化圈》,《中州学刊》,2010年第5期。等等。
    ⑩龚维英撰:《颛顼为女性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余明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新释》,《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饶宗颐撰:《马王堆<刑德>乙本九宫图诸神释——兼论出土文献中的颛顼与摄提》,《江汉考古》,1993年第1期。叶林生撰:《帝颛顼考》,《学海》,1994年第6期。张启成撰:《颛顼神话传说新探》,《贵州文史丛刊》,2004年4期。等等。
    11龚维英撰:《从古神话与原始宗教看帝喾》,《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叶林生撰:《帝喾考》,《甘肃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等等。
    12庄春波撰:《舜征三苗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1期。秦文生撰:《舜都于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考》,《中原文物》,1991年第4期。竹川撰:《“舜耕历山”考异》,《东岳论丛》,1993年第3期。李德勋撰:《舜文化初探》,《湖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周书灿撰:《三苗南迁与湖南境内虞夏传说的发生》,《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舜虞文化源流的民族学考察》,收入《民族史研究》第八辑,2008年版。等等。
    13李永先撰:《伏羲新探》,《山东社会科学》(双月刊),1988年第5期。易谋远撰:《“伏羲的族别为西戎”说质疑——和刘尧汉先生商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6期。李陈广撰:《汉画伏羲女娲的形象特征及其意
    ①龚维英撰:《“炎帝神农氏”形成过程探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曾孚撰:《传说中的炎帝及其贡献》,《民族论坛》,1990年第4期。唐嘉弘撰:《炎帝传说考述——兼论姜炎文化的源流》,《史学月刊》,1991年第1期。胡立国、祁邵文撰:《炎帝神农起于南方考》,《理论月刊》,1991年第2期。巫瑞书撰:《论炎帝陵传说圈及其原始文化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3期。王水根撰:《炎帝考辨》,《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2年第3期。何星亮撰:《炎帝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等等。
    ②李洪甫撰:《少昊氏稽索》,《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1期、《少昊文化与太平洋文化圈》《学术月刊》,1993年第7期。等等。
    ③周长富撰:《浅谈唐尧氏》,《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2年第1期。潘苇杭撰:《回归到人:帝尧形象的多维观照——帝尧<古本纪年>形象的比较分析及其成因探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孙铎撰:《帝尧出生地考》,《江苏地方志》,2004年第3期。等等。
    ④卫文选撰:《尧都考》,《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向炳彦撰:《历史上有尧都吗?》,《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景捷升、宋希祥撰:《尧都胜迹何处寻》,《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王云珠撰:《曲阜陵城与尧都平阳》,《齐鲁学刊》,1989年第6期。王社教、朱士光撰:《尧都平阳的传说和华夏文明的起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周征松撰:《尧都平阳在临汾不容否定》,《晋阳学刊》,2004年第1期。等等。
    ⑤曹军撰:《尧舜时代不是“二头政长制”》,《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1期。齐涛撰:《尧舜禹时代新论》,《山东社会科学》(双月刊),1991年第1期。马兴撰:《尧舜时代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等等。
    ⑥陈鼓应撰:《尧舜禹在先秦诸子中的意义与问题》,《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2期。罗祖基撰:《先秦诸子的尧舜观》,《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等等。
    ⑦陈崇仁撰:《尧舜之道孝为本》,《浙江学刊》(双月刊),1992年第3期。
    ⑧徐中舒撰:《论尧舜禹禅让与父权家族私有制的发生和发展》,《四川大学学报》,1958年第1期。王玉哲撰:《尧、舜、禹“禅让”与“篡夺”两种传说并存的新理解》,《历史教学》,1986年第1期。万九河撰:《怎样看尧舜禅让与篡夺的关系》,《天津师大学报》,1987年第4期。刘兴林撰:《尧舜“禅让”与对偶婚的演变》,《东岳论丛》,1992年第6期。周苏平撰:《尧、舜、禹“禅让”的历史背景》,《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王晓毅、丁金龙撰:《从陶寺遗址的考古新发现看尧舜禅让》,《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等等。
    ⑨王春元撰:《关于尧文化的研究与思考》,《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朱士光撰:《关于尧文化与尧都研究的几点初步意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赵玉钟、张玉勤撰:《论尧文化》,《山
    ①杨婵娟撰:《晚明到民国山西临汾尧庙两次重大变化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②如陈春声的《社神崇拜与社区地缘关系》(载张炳武主编:《中国历史发展探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刘学洲的《曹洁宝与庙会》,《民间文学论坛》,1990年第12期、郭松针的《豫北庙会歌舞的调查报告》,《民间文学论坛》,1991年第1期、张余的《庙会文化概观》,《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1期、吴效群的《雷电崇拜和“仲春之会”》,《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3期、段宝林的《庙会的民俗本质一论生活美与庙会》,《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3期、刘铁梁的《村落庙会的比较》(载郭于华主编的《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罗明成的《妙峰山香会的世俗价值》,《民俗研究》,1996年第2期、党德明的《山东近代庙会奉祀神主考略》,《民俗研究》,1997年第4期、吴效群的《妙峰山:北京的香会组织及其政治活动》,《民俗研究》,1998年第2期、乔润生的《漫话济南的药王庙会》、《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刘晓春的《非狂欢的庙会》,《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岳永逸的《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文化研究》2003年第2期。
    ③梁肇唐、李政行主编:《山西庙会》,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④赵世瑜撰:《明清时期华北庙会研究》,《史学集刊》,1995年第1期。
    ⑤傅遵师主编:《尧文化》,山西省内部刊物,2009年第2期。
    ①“临汾县,平阳附邑也。昔颛顼、帝喾创置九州,平阳实冀州域。唐尧初封唐侯,升为帝都平阳,即此。以其地在平水之阳,故名。”见康熙《临汾县志》卷1《地理志·建制沿革》,第81页。收入国家图书馆分馆编:《清代孤本方志选》第1辑第10册,线装书局2001年版。
    ②康熙《临汾县志》卷1《地理志·形胜》,第86页。收入国家图书馆分馆编:《清代孤本方志选》第1辑第10册,线装书局2001年版。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编:《中国县情大全·华北卷》,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版,第898页。
    
    ①(东汉)班固著:《汉书·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551页。
    ②(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第9页。收入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①乾隆《临汾县志》卷2《古迹》,第45页。另据民国《临汾县志》卷4《古迹记》,第428页。均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第46册《山西府县志辑》。
    ②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临汾市,辖原临汾地区的14县,即汾西县、吉县、安泽县、大宁县、浮山县、古县、隰县、襄汾县、翼城县、永和县、乡宁县、曲沃县、洪洞县、蒲县和新设立的尧都区;原临汾地区的侯马市和霍州市由山西省直辖。
    ②金景芳、吕绍纲撰:《<尚书·虞夏书>新解·序》,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③《尧典》是所存《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之一,在《今文尚书》中为独立一篇。
    ④《尚书正义·尧典》,第6页。见《十三经注疏》(上册)(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8页。
    ⑤司马迁著:《史记》卷1《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6页。
    ①王国维著:《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②《尚书正义·尧典》,第6~7页。见《十三经注疏》(上册)(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8~119页。
    ③司马迁著:《史记》卷1《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页。
    ④关于“尧”与“放勋”二者是名是号是谥的问题,历来说法不一。金景芳先生认为“尧是名,放勋是号。”(见金景芳、吕绍纲著:《<尚书·虞夏书>新解·序》,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⑤《尚书正义·尧典》,第7~8页。见《十三经注疏》(上册)(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9~120页。
    ①司马迁著:《史记》卷1《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17页。
    ②陈泳超著:《尧舜传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4页。
    ③《尚书正义·尧典》,第10页。见《十三经注疏》(上册)(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2页。
    ④司马迁著:《史记》卷1《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页。
    ⑤《尚书正义·尧典》,第10页。见《十三经注疏》(上册)(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2页。
    ⑥司马迁著:《史记》卷1《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页。
    
    ①《尚书正义·尧典》,第11页。见《十三经注疏》(上册)(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3页。
    ②司马迁著:《史记》卷1《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22页。
    ①司马迁著:《史记》卷1《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页。
    ②陈泳超著:《尧舜传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③陈泳超著:《尧舜传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①(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第9~11页。收入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①陈泳超著:《尧舜传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
    ②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1卷《七世纪前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①如《白虎通·宗庙》:“庙者貌也。”《诗·周颂·清庙》郑笺:“庙之言貌也。”《释名·释宫室》:“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公羊传·桓二年》“纳于太庙”何休注:“庙之言貌也,思想仪貌而事之。”此类说法还很多。
    ②詹鄞鑫著:《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89页。
    ③《论语·泰伯》(见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7页。)
    ④司马迁著:《史记》卷1《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页。
    ⑤《大元敕赐重建尧帝庙碑铭并序》,元泰定元年,碑存临汾尧庙。
    ⑥《尧庙重新记》,明正统十二年,碑存临汾尧庙。
    ①《尧庙重新记》,明正统十二年,碑存临汾尧庙。
    ②《重修光天阁记》,明万历三十七年,碑存临汾尧庙。
    ③以下对临汾尧庙的介绍主要参考高树德主编:《尧庙》,临汾日报社(山西省内部图书)2003年版,第12~24页。
    ①《重修光天阁记》,明万历十三年,碑存临汾尧庙。
    ②康熙《临汾县志》卷9《艺文志》,第526页。收入国家图书馆分馆编:《清代孤本方志选》第1辑第10册,线装书局2001年版。
    ①康熙《临汾县志》卷1《地理志》,第99页。收入国家图书馆分馆编:《清代孤本方志选》第1辑第10册,线装书局2001年版。
    ①《重修帝尧陵寝碑记》,明弘治四年,碑存临汾尧陵。
    ②据梁正岗收集的资料,尧陵有10处之多:1、山东省菏泽市东北五十里旧雷泽城西与濮县接界处有尧陵。2、山西省临汾市东70里有尧陵(皇鉴城冢记),俗谓之神林。3、《汉书》高向疏称尧葬济阳郡,垄丘小,葬具甚微。今县治不清。4、《述征记》称城阳县东有尧冢。今县治不清。5、《宋皇览》称尧冢在济阳城,即今山东省济阳县。6、《曹州志》曰曹州有尧陵,即今山东省曹县。7、《东平州志》曰:东平有尧陵,即今山东省东平县。8、东汉郑宏在《通鉴外纪注》里说:“尧游成阳而苑,葬焉。”后人注释城阳在河南省信阳县东北。9、山西省高平县有尧陵。10、山东省聊城市许营村有尧王坟。(原载《民间文学论坛》杂志,1993年第3期。转引周征松撰:《尧陵在临汾》,《尧文化》,2009年第2期。)
    ①冯俊杰等编著:《山西戏曲碑刻辑考》,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38页。
    ②(东汉)班固著:《汉书·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664页。
    ③乾隆《曹州府志》卷4《舆地志》,第61页。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第80册《山东府县志辑》。
    ①乾隆《曹州府志》卷4《舆地志》,第61页。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第80册《山东府县志辑》。
    ②曹州,今山东菏泽。
    ①(明)朱国桢著:《涌幢小品》,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5~126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50《礼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91页。
    ③民国《东平县志》卷15《古迹志》,第233~234页。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第66册《山东府县志辑》。
    ④冯俊杰著:《山西戏曲碑刻辑考》,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39页。
    ①民国《临汾县志》卷4《古迹记》,第434页。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第46册《山西府县志辑》。
    ②参见高树德编著:《中华之根祖》(尧文化研究综述),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页。
    ③参见冯俊杰编著:《山西戏曲碑刻辑考》,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39页。
    ①《大元敕赐重建尧帝庙碑铭并序》,至元六年,碑存临汾尧庙。
    ①《大元敕赐重建尧帝庙碑铭并序》,至元六年,碑存临汾尧庙。
    ②《尧庙重新记》,明正统十二年,碑存临汾尧庙。
    ③《尧庙重新记》,明正统十二年,碑存临汾尧庙。
    
    ①《增修尧舜禹庙碑记》,明正德九年,碑存临汾尧庙。
    ②杨婵娟撰:《晚明到民国山西临汾尧庙两次重大变化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供奉的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道教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
    ②供奉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因为伯有霸的意思。
    ③《重修光天阁记》,明万历十三年,碑存临汾尧庙。
    ①《重修尧庙碑》,清光绪十九年,碑存临汾尧庙。
    ②冯俊杰等编著:《山西戏曲碑刻辑考》,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34页。
    ③讲述者李凌斌,男,48岁,北郊人,时间2011年2月16日,地点临汾尧陵内。
    ①高树德主编:《尧庙》,临汾日报社(山西省内部图书)2003年版,第100页。
    ②民国《临汾县志》卷6《艺文类下》,第508页。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第46册《山西府县志辑》。
    ③费孝通著:《美国与美国人》,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10页。
    ①《帝尧墓修祀典置守墓人户记》,明嘉靖十八年,碑存临汾尧庙。
    ②《尧陵殿宇碑记》,清乾隆五十二年,碑存临汾尧陵。
    ①《义举典祀》,明嘉靖十八年,碑存临汾尧陵。
    ②赵统,临潼人,进士,嘉靖十五年任,性素刚直,请托不行,除积弊立法度,善政多端,升知蒲州,立有遗爱碑。(见乾隆《临汾县志》卷6《职官》,第71页。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第46册《山西府县志辑》。)
    ①《帝尧墓修祀典置守墓人户记》,明嘉靖十八年,碑存临汾尧庙。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47《礼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34页。
    ①据元至正十七年《田宅碑记》中一道元世祖的圣旨记载:“今为靖应真人姜善信平阳临汾县创建尧庙,已令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知太府监,于断没平阳李毅地内,拨地壹拾五顷,以资营缮,仍仰禁约:蒙古、汉军并诸人等,并不得纵令头疋,于前项地内蹂践苗稼,损坏桑果。准此!中统四年六月□日。”由此可见,此处所引顺帝修庙一事实属误记。
    ②康熙《临汾县志》第8卷《祥异志·仙释》,第351~352页。收入国家图书馆分馆编:《清代孤本方志选》第1辑第10册,线装书局2001年版。
    ①《修尧庙记》,清光绪十九年,现存临汾尧庙。
    ②《重修帝尧陵寝碑记》,明弘治四年,碑存临汾尧陵。
    ③《尧庙重新记》,明正统十二年,碑存临汾尧庙。
    ④道教将道士称羽士,将成仙称羽化登升。
    ⑤《重修帝尧陵寝碑记》,明弘治四年,碑存临汾尧陵。
    ⑥朱海滨著:《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①《尧庙重新记》,明正统十二年,碑存临汾尧庙。
    ②《古帝尧庙重修记》,时间应为清朝,碑存临汾尧庙。
    ③辛珍,陕西耀州人,举人,嘉靖六年任,富于□□,教士有方,历升河东道佥事。(见乾隆《临汾县志》卷6《职官》,第79页。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第46册《山西府县志辑》。)
    ④《帝尧墓修祀典置守墓人户记》,明嘉靖十八年,碑存临汾尧陵。
    ①《筹理经费》,清光绪二十年,碑存临汾尧庙。
    ①参见朱海滨著:《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②参见杨婵娟撰:《晚明到民国山西临汾尧庙两次重大变化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①《增修尧舜禹庙碑记》,明正德九年,碑存临汾尧庙。
    ②《义举典祀》,明嘉靖十八年,碑存临汾尧陵。
    ③《重修光天阁记》,明万历十三年,碑存临汾尧庙。
    ④《重修帝尧陵寝碑记》,明弘治四年,碑存临汾尧陵。
    ①《尧陵殿宇碑记》,清乾隆五十二年,碑存临汾尧陵。
    ②有关淫祠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三种研究趋势。一种是对淫祠事件进行研究,如明代魏校在广东的毁淫祠事件及清初汤斌在江南以毁五通神为中心的相关活动。有关前者的研究可以参见:科大卫的《明嘉靖初年广东提学魏校毁淫祠之前因后果及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载周天游主编:《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和井上彻的《魏校捣毁淫祠令研究》(见《史林》,2003年第2期)。有关后者可以参见:吴建华的《汤斌毁淫祠事件》(见《清史研究》,1996年第1期)和蒋竹山的《汤斌禁毁五通神事件——清初政治精英打击通俗文化的个案》(见《新史学》,1995年第6卷第2期)。第二种是从整体上考察明代毁淫祠问题。如赵献海的《明代毁淫祠现象浅析》(见《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和罗冬阳的《从明代毁淫祠之禁看儒学、皇权与民间社会》(见《求是学刊》,2006年第1期)等等。第三种是研究淫祠观念本身,可以参见:小岛毅的相关研究及王建的《祀典、私祀与淫祠:明清时期苏州地区民间信仰考察》(见《史林》,2003年第1期),皮庆生的《宋人的正祀、淫祀观》(见《东岳论丛》,2005年第4期),等等。
    ③《帝尧墓修祀典置守墓人户记》,明嘉靖十八年,碑存临汾尧陵。
    ④《古帝尧庙重修记》,清光绪十九年,碑存临汾尧庙。
    ⑤王守恩著:《诸神与众生——清代民国山西太谷的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7页。
    ①司马迁著:《史记》卷129《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62~3263页。
    ②(东汉)班固著:《汉书·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648页。
    ③(东汉)班固著:《汉书·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551页。
    ④(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第9页。收入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⑤谭其骧著:《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⑥关于“尧都平阳”的探讨可资参考的论文有:卫斯撰:《关于“尧都平阳”历史地望的再探讨———兼与王尚义先生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1期。
    ⑦参见杨婵娟撰:《晚明到民国山西临汾尧庙两次重大变化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⑧《重修光天阁记》,明万历三十七年,碑存临汾尧庙。
    ①《增修尧舜禹庙碑记》,明正德九年,碑存临汾尧庙。
    ②参见杨婵娟撰:《晚明到民国山西临汾尧庙两次重大变化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③民国《临汾县志》卷4《古迹记》,第434页。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第46册《山西府县志辑》。
    
    ①同治《浮山县志》卷29《祠宇》,第524页。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第46册《山西府县志辑》。
    ②《大元敕赐重修尧庙碑铭并序》,至元六年,碑存临汾尧庙。
    ③《帝尧墓修祀典置守墓人户记》,明嘉靖十八年,碑存临汾尧陵。
    ①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6页。
    ②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9页。
    ③山西省临汾市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汾市志·尧文化》(下),海潮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0页。
    ①孙尚扬著:《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
    ②对“大众宗教”主要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认为“大众宗教”是残剩的一类,由那些难以归入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宗教活动组成。第二种由斯蒂芬·泰瑟(Stephen Teiser)提出,认为“大众宗教”构成了“几乎所有中国人所信奉的宗教形式,而不用考虑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文化程度、宗教信仰或特定的宗教取向。大众宗教首先是被超越了所有社会界限的所有人共同信奉的宗教”。第三种定义认为“大众宗教”指的是与精英层相对的下层阶级的宗教。目前第一种定义在当代西方的学术著作中已很少见,常见的是后两种定义。【参见(美)韦思谛著,陈仲丹译:《中国大众宗教》序言,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③《尧庙重新记》,明正统十二年,碑存尧庙内。
    ①高树德主编:《尧庙》,临汾日报社(山西省内部图书)2003年版,第173、176页。
    ②有关当时的情形,《民国临汾县志》有详细的记载:“十九年夏四月初四日,城南大风作,尧庙逢牲畜会,会场沙土蔽空,人尽瞀乱,拔木卷物,屋瓦飞落,牲畜多遗失。”(见民国《临汾县志》卷6《杂记类·祥异》,第544页。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第46册《山西府县志辑》。)另外,民国《浮山县志》也记载:“十九年四月初,有大旋风起临邑,尧庙宫人尽伏,互相抱搂,牲畜有被风卷去无踪者。邑交头河小庙为风吹塌,砖瓦被风卷之数里外。香贯贯里树村麦秸多为风吹倒,四散飞去。”(见民国《浮山县志》卷37《灾祥》,第246页。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第56册《山西府县志辑》。)
    ③赵世瑜著:《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74页。
    ①康熙《临汾县志》卷1《地理志·风俗》,第103页。收入国家图书馆分馆编,《清代孤本方志选》第1辑第10册,线装书局2001年版。
    ②“帝尧土阶故里,在城南十里许。盖帝尧姓伊祁氏,故里名伊村。村筑堡,宛然茅茨土阶之迹。其村满水井,曾溢水灌田数顷,今不复然。”见康熙《临汾县志》卷1《地理志·古迹》,第101页。收入国家图书馆分馆编,《清代孤本方志选》第1辑第10册,线装书局2001年版。
    ③“邢云路,直隶安肃人,进士,万历十四年任州府同知。”见康熙《临汾县志》卷6《职官志》,第191页。收入国家图书馆分馆编:《清代孤本方志选》第1辑第10册,线装书局2001年版。
    ④民国《临汾县志》卷6《艺文类下》,第512页。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第46册《山西府县志辑》。
    ⑤“张封,陕西武功县人,选贡,康熙七年任县丞。”见康熙《临汾县志》卷6《职官志》,第198页。收入国家图书馆分馆编:《清代孤本方志选》第1辑第10册,线装书局2001年版。
    ⑥康熙《临汾县志》卷9《艺文志》,第533~534页。收入国家图书馆分馆编:《清代孤本方志选》第1辑第10册,线装书局2001年版。
    
    ①《古诗源》(柴华主编:《中国文化典籍精华》本),黑龙江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②(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第9页。收入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③高树德主编:《尧庙》,临汾日报社(山西省内部图书)2003年版,第6~7页。
    ①小田撰:《“庙会”界说》,《史学月刊》,2000年第3期。
    ②高有鹏先生认为,庙会的功能主要有四项:一是娱乐身心。各种民间艺术的演出者和观众都在表演中得到了愉悦,除去了积郁在心头的苦痛。二是文化积淀和传播。民间庙会传播了神话及其蕴含的东西。三是促进贸易发展。四是规范社会即教育民众,包括民俗文化知识的教谕和道德规范的教谕。见高有鹏著:《中国庙会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0~94页。
    ③(日)水野清一、日比野丈夫著:《山西古籍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94页。
    ④康熙《临汾县志》卷1《地理志·风俗》,第99页。收入国家图书馆分馆编,《清代孤本方志选》第1辑第10册,线装书局2001年版。
    ⑤高树德主编:《尧庙》,临汾日报社(山西省内部图书)2003年版,第102页。
    ⑥高树德主编:《尧庙》,临汾日报社(山西省内部图书)2003年版,第103页。
    ①赵世瑜撰:《明清时期江南庙会与华北庙会的几点比较》,《史学集刊》,1995年第1期。
    ②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篇),上海黎明书店1935年版,第916页。
    ③这里讲到的“二里”是指尧陵附近的郭行里和北乔里,村庄详见下文。见乾隆《临汾县志》卷2《坊乡》,第39页。收入国家图书馆分馆编:《清代孤本方志选》第1辑第10册,线装书局2001年版。
    ④《春秋左传正义》,第209页。见《十三经注疏》(上册)(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11页。
    ⑤司马迁著:《史记》卷1《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页。
    ⑥《论语·泰伯》。见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7页。
    ①《礼记正义》,第362页。见《十三经注疏》(上册),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90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50《礼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91页。
    ③山西省临汾市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汾市志·尧文化》(下),海潮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1页。
    ④最早给祭祀圈下定义的是日本学者冈田谦。他认为祭祀圈是“共同奉祀一主神的民众所居住之地域。”转引自张宏明撰:《民间宗教祭祀中的义务性和自愿性——祭祀圈和信仰圈辨析》,《民俗学研究》,2002年第1期。台湾学者林美容在前人研究祭祀圈的基础上提出了信仰圈的概念。她认为:“祭祀圈只是群体性(地域性)之民间信仰的宗教组织的一种,基本上它指涉地方社区内居民因共居一地的关系,有义务举行共同祭祀,祭拜天地鬼神等,因而,祭祀圈为地方居民之义务性的宗教组织。另一种群体性的民间信仰,其组织形态与祭祀圈大异其趣,为某一区域范围内,以某一神明和其分身为信仰中心的信徒之志愿性的宗教组织,笔者名之曰信仰圈。”见林美容撰:《彰化妈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68期。转引自张宏明撰:《民间宗教祭祀中的义务性和自愿性——祭祀圈和信仰圈辨析》,《民俗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57页。)
    ①乾隆《临汾县志》卷2《坊乡》,第39页。收入国家图书馆分馆编,《清代孤本方志选》第1辑第10册,线装书局2001年版。
    ②笔者走访了解到:“所祀八村,实则是七村,即李家庄、北郊、南郊、太平、张家庄、下马庄、郑家庄。”讲述者:李凌斌,男,48岁,北郊人;张伟,男,42岁,武汉人。时间:2011年2月16日。地点:临汾尧陵内。
    ③《平阳府正堂告示碑》,清同治三年,碑存临汾尧陵。
    ①《重修帝尧陵殿廷碑记》,清嘉庆十四年,碑存临汾尧陵。
    ①张宏明撰:《民间宗教祭祀中的义务性和自愿性——祭祀圈和信仰圈辨析》,《民俗学研究》,2002年第1期。
    ②王守恩著:《诸神与众生——清代、民国山西太谷的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5~316页。
    ③王铭铭撰:《村落视野中的家族、国家与社会——福建美法村的社区史》,收入《乡村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6~87页。
    ④山西省临汾市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汾市志·尧文化》(下),海潮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0页。
    1、(西汉)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2、(东汉)班固著:《汉书》,中华书局1964年版。
    3、(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4、雍正《山西通志》,清雍正十二年(1734)刻本(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5、康熙《平阳府志》,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刻本(影印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6、康熙《临汾县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增刻明万历本,收入《清代孤本方志选》,国家图书馆藏,线装书局2001年版。
    7、乾隆《临汾县志》,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本,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
    8、民国《临汾县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
    9、临汾市志编撰委员会编:《临汾市志》(上、中、下),海潮出版社2002年版。
    10、圣旨田宅之记,中统四年,碑存临汾尧庙。
    11、大元敕赐重修尧庙碑铭并序,至元六年,碑存临汾尧庙。
    12、光宅宫常住田宅记,元至正十七年,碑存临汾尧庙。
    13、尧庙重新记,明正统十二年,碑存临汾尧庙。
    14、重修帝尧陵寝碑记,明弘治四年,碑存临汾尧陵。
    15、增修尧舜禹庙碑记,明正德九年,碑存临汾尧庙。
    16、三圣碑庙,明正德十六年,碑存临汾尧庙。
    17、三圣庙祭器记,明嘉靖二年,碑存临汾尧庙。
    18、重修光天阁记,明万历十三年,碑存临汾尧庙。
    19、新修古帝尧庙碑,清道光十三年,碑存临汾尧庙。
    20、新修尧庙督工题记,清道光十三年,碑存临汾尧庙。
    21、重修尧庙碑文,清光绪十九年,碑存临汾尧庙。
    22、重建古帝尧庙碑,清光绪十九年,碑存临汾尧庙。
    23、冯尔康著:《中国社会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常建华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唐力行主编:《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变迁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黄山书社1999年版。
    26、赵世瑜著:《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三联书店2006年版。
    27、赵世瑜著:《狂常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版。
    28、孙江主编:《事件·记忆·叙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9、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0、朱小田著:《在神圣与凡俗之间:近代江南庙会论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1、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2、朱海滨著:《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3、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信仰民俗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4、高有鹏著:《沉重的祭典——中原古庙会文化分析》,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高有鹏著:《中国庙会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6、行龙、杨念群主编:《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7、行龙著:《走向田野与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版。
    38、王兆祥、刘文智著:《中国古代的庙会》,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1997年版。
    39、李鸿斌著:《庙会》,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40、陈进国著:《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6年版。
    41、高占祥主编:《论庙会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42、滨岛敦俊著,朱海滨译:《总管信仰:近世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研文出版社2001年版。
    43、顾颉刚著:《妙峰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44、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45、丁世良、赵放著:《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46、程民生著:《神人同居的世界——中国人与中国祠神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7、王铭铭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版。
    48、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一199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9、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0、李彬著:《山西民俗大观》,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年版。
    51、黄进兴著:《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2、乌丙安著:《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3、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54、胡朴安著:《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5、梁其姿著:《施善与教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6、拉德克利夫——布朗著,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7、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8、王铭铭、潘忠党主编:《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9、欧清煜著:《悦城龙母祖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60、高树德主编:《尧庙》,临汾日报社(山西省内部图书)2003年版。
    61、高树德著:《中华之根祖》,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62、史念海著:《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华书局1996年版。
    63、王春元著:《尧文化的研究与思考》,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4、乔延忠著:《尧都史鉴》,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65、高国宪、高树德、石青柏主编:《三圣宝典》,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6、高国宪、李晋齐编著:《尧都寻根》,临汾日报社(山西省内部图书)2003年版。
    67、梁肇唐、李政行主编:《山西庙会》,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68、赵世瑜撰:《明清时期华北庙会研究》,《历史研究》,1992年第5期。
    69、赵世瑜撰:《庙会与明清以来的城乡关系》,《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
    70、赵世瑜撰:《明清华北的社与社火——关于地缘组织、仪式表演以及二者的关系》,《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3期。
    71、王铭铭撰:《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人类学的社区方法论》,《民俗研究》,1996年第4期。
    72、陈春声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清史研究》,1992年第3期。
    73、陈春声撰:《社神崇拜与社区地域关系——樟林三山国王研究》,载《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二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4、郑振满撰:《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以莆田江口平原为例证》,《史林》,1995年第1期。
    75、朱小田撰:《近代江南庙会经济管窥》,《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
    76、朱小田撰:《“庙会”界说》,《史学月刊》,2000年第3期。
    77、朱小田撰:《近代江南庙会与农家经济生活》,《中国农史》,2002年第2期。
    78、朱小田撰:《庙会仪式与社群记忆——以江南一个村落联合体庙会为中心》,《文化研究》,2003年第3期。
    79、钱杭撰:《忠义传说、祭祀圈与祭祀组织──浙江省平阳县腾蛟镇薛氏忠训庙的历史与现实》,《史林》,2002年第1期。
    80、常建华撰:《“虚耗鬼”的由来与禳解习俗》,载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1、吴建华撰:《汤斌毁淫祠事件》,《清史研究》,1996年第1期。
    82、张宏明撰:《民间宗教祭祀中的义务性和自愿性──祭祀圈和信仰圈辨析》,《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
    83、刘学洲撰:《曹洁宝与庙会》,《民间文学论坛》,1990年第12期。
    84、张余撰:《庙会文化概观》,《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1期。
    85、刘铁梁撰:《村落庙会的比较》,载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6、罗明成撰:《妙峰山香会的世俗价值》,《民俗研究》,1996年第2期。
    87、吴效群撰:《妙峰山:北京的香会组织及其政治活动》,《民俗研究》,1998年第2期。
    88、刘晓春撰:《非狂欢的庙会》,《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
    89、岳永逸撰:《村落生活中的庙会传说》,《文化研究》,2003年第2期。
    90、赵旭东撰:《中心的消解:一个华北乡村庙会中的平权与等级》,《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91、段建宏撰:《神庙筹资与社会控制:对晋东南民间社会的考察》,《知识经济》,2009年第3期。
    92、段建宏撰:《国家与民间社会中的三教信仰:对山西三教堂的考察》,《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年第1期。
    93、吉发涵撰:《庙会的由来及其发展演变》,《民俗研究》,1994年第1期。
    94、冯贤亮撰:《明清江南的正统寺庙、民间信仰与政府控制》,《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95、张藕莲撰:《临汾尧庙庙制沿革考略》,《古建园林技术》,1997年第1期。
    96、岳永逸:《庙会的生产——当代河北赵县梨区庙会的田野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97、范正义撰:《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中心的个案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98、宋永志撰:《城隍神信仰与城隍庙研究:1101~1644》,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99、李然撰:《传说、庙会与村落生活》,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00、刘霞撰:《明清时期山东庙会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01、谢永栋撰:《清代至民国山西平陆的庙会与乡村社会》,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02、刘歆撰:《明清以来江南庙会与妇女生活》,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03、马兴撰:《尧舜时代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04、王健撰:《明清苏松地区民间信仰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05、骆建建撰:《归来之神:一个乡村寺庙重建的民族志考察》,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06、邓春丰撰:《清代以来平陆傅说崇拜与乡村社会生活》,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17、侯娟撰:《明清以来的民间信仰与乡村基层组织》,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18、刘国郁撰:《泰山东岳庙会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19、崔耕虎撰:《东岳庙会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20、王峥撰:《陕北庙会与二十世纪上半期陕北社会变迁》,延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21、彭宁撰:《近代陕南庙会经济初探》,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22、杨婵娟撰:《晚明到民国山西临汾尧庙两次重大变化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23、袁振吉撰:《民间信仰中的人群关系——以山东省甄城县谷林尧王信仰为例》,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