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东南地区战略线的成因及其嬗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东南地区战略线的形成以及战略线地位在清朝变化。战略线是西方军事家首先提出的,约米尼在《战争艺术》一书中对其下了明确定义以及做了详细论述。长江、淮河是东南地区固有的战略线,历史时期又形成了巢肥通道与邗沟两条战略线,它们大致在三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历史上很长时间,中国处于大分裂的状态,长江、淮河、巢肥通道、邗沟都作为东南地区的重要战略线,但是长江、淮河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线往往只有在国家四分五裂的短暂时期,它们的地位才稍高于两大南北孔道,而历史上南北对峙的时间远远长于四分五裂的时间,所以,巢肥通道、邗沟作为最重要战略线时间远远大于长江、淮河。
     到了清朝,这种状况有了改变。清初一段时间,本区的战略线仍是南北向的运河。清中叶后,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一系列变化,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长江的战略地位急剧上升。后来虽然清廷再次形式上一统,但山于长江流域经济发达,航运便利,长江的地位没有降下来,仍然是本区乃至全国最重要的战略线。而本区传统两大战略线——巢肥通道、邗沟再也没有历史上的荣光,战略地位逐渐降至历史最低点。所以,除了地理上永久的战略线,其它一切因素形成的战略线,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甚至消失。
     本文第一章通过对东南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通过对本地区的地形以及气候的分析,探讨了本地区战略线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第二章通过对东南地区重大作战基地主要是屯田点分布的研究,结合本地区交通线的状况,探讨本地区战略线形成的人文基础;第三章主要研究东南地区战略线地位在清朝的变化以及原因;结语部分指出东南地区战略线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矛盾的变化,战略线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对于理解中国历代军事地理及区域地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ormation of the strategic line of the Southeast as well as strategic line status change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strategic lines first proposed by the Western military strategist, Yue Mini them in his book "The Art of War" under the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detail. The Yangtze River, Huaihe River is inherent in the strategic line of the southeast region, historical period the the nest fertilizer the channel Hangou two strategic lines, they are generally formed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has been extended to the Qing Dynasty.
     History for a long time, China is in the state of the Great Schism of the Yangtze River, Huaihe River, the nest fat channel Hangou 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line of the southeast region, the Yangtze River, Huaihe River as the most important strategic lines often only in the country disintegrated shortperiod, their position is only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two major north-south channel, while the north-south confront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ime much longer than the time of the divided nest fat channel Hangou as the most important strategic line time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Yangtze River, Huaihe River.
     To the Qing Dynasty, this situation has changed. Early Qing period of time, the strategic line north-south canal. After the mid-Qing, due to the invasion of foreign powers, resulting in a series of changes, the Opium War, Taiping war,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risen sharply. Although later the Qing court again formal unification, but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Yangtze River Valley, shipping facilities, the status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not down, is still in this area and even the country's most important strategic line. The district's traditional two strategic lines-the nest fat channel Hangou no glory in the history of the strategic position gradually dropped to the lowest point in history.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the permanent strategic geographical line, all other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strategic lines will change as the environment changed, or even disappear.
     The first chapter by the analysis of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in the southeast region, explor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errain and climate of this region, the regional strategic line formed by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factors; the major base of operations in Southeast Mita distributionresearch,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s transit situation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the strategic line of the region; the third chapter of the south-east strategic line position in the changes and the reasons of the Qing Dynasty; epilogue that Southeast regional strategic line position is not fixedwith the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base and social contradictions, the strategic line also will chang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ancient Chinese military geography and regional geography.
引文
①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827-843页。
    ①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6页。
    ②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文帝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62页。
    ③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五十五,《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960页。
    ④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90页。
    ①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53-1255页。
    ①魏收著,《魏书》卷四十,《陆俟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18页。
    ①房玄龄、褚遂良等撰,《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20页。
    ②沈约撰,《宋书》卷一,《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0页。
    ③沈约撰,《宋书》卷五,《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66页。
    ①王士性撰,《广志绎》卷二,《两都》,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0页。
    ①战略点有不同的类别,“有些点就是因为位居要冲,而获得这种名称,这些就是所谓永久地理性的战略要点。另外有些要点,其价值是相对的,与敌人的主力位置和我军的运动方向,都有微妙的关系,这是一种偶然性的要点,我们可以称它为机动的战略点。”(瑞士·约米尼著,钮先钟译《战争艺术》[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第三章战略,第50页)
    ②约米尼在书中给战略线下了个定义:“战略线”这个词的应用范围,可以包括所有由某一个要点到另一个要点之间一切最直接、最有利的交通路线,以及由我军的战略正面到各目标点之间的交通线。(瑞士·约米尼著,钮先钟译《战争艺术》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第三章战略,第71页)
    ③瑞士·约米尼著,钮先钟译《战争艺术》第三章,《战略》,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第51页。
    ①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686-687页。
    ①瑞士·约米尼著,钮先钟译《战争艺术》第三章,《战略》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第45页。
    ②脱脱、阿鲁图著,《宋史》卷一百七十六,《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858页。
    ①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0页。
    ②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二,《卢毓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484页。
    ①房玄龄、褚遂良等撰《晋书》卷二十六,《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509页。
    ②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八,《邓艾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577页。
    ③房玄龄、褚遂良等撰《晋书》卷二十六,《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509页。
    ①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五,《刘馥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49页。
    ②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五,《刘馥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49页。
    ③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943页。
    ①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七,《陈登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73页。
    ②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943页。
    ①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六十四,《诸葛恪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055页。
    ②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四十二,《王浑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791页。
    ③沈约撰,《宋书》卷三十五,《州郡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85页。
    ④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六十,《全琮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020页。
    ⑤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七,太平府,赭圻城,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243页。
    ①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993页。
    ②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五十五,《蒋钦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952页。
    ③沈约撰,《宋书》卷三十五,《州郡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83页。
    ④沈约撰,《宋书》卷三十五,《州郡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83页。
    ⑤沈约撰,《宋书》卷三十五,《州郡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89页。
    ①房玄龄撰,《晋书》卷十五,《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96页。
    ②沈约撰,《宋书》卷三十五,《州郡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689页。
    ①《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宋纪十三,明帝泰始三年。“薛安都以彭城投降北魏,刘宋将领张永进攻彭城不克,退走。次年正月,为北魏尉元及薛安都大破于吕梁,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皆为北魏所有。”
    ①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八,《诸葛诞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573-575页。
    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庐州府,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192页。
    ①魏收著,《魏书》卷六十三,《王肃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951页。
    ②脱脱、阿鲁图著,《宋史》卷三百八十三,《虞允文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792页。
    ①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庐州府,合肥城,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194页
    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七,太平府,采石山,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237页。
    ①脱脱、阿鲁图著,《宋史》卷二百五十八,《曹彬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8979页。
    ①脱脱、阿鲁图著,《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岳飞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1397页。
    ②脱脱、阿鲁图著,《宋史》卷三百六十八,《魏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461页。
    ①房玄龄撰,《晋书》卷八十四,《刘牢之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458页。
    ②令狐德棻、长孙无忌、魏征撰,《隋书》卷五十二,《贺若弼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898页。
    ①令狐德菜、长孙无忌、魏征撰,《隋书》卷二,《高祖纪》,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2页。
    ①计六奇撰,《明季南略》卷一,《史可法请设四镇》,北京市:中华书局,1984年,第26页。
    ②张廷玉撰,《明史》卷二百七十五《左懋第传》,北京市:中华书局,2000年,第4714页。
    ①罗琨、张永山等著,《中国军事通史》,第十六卷,北京市: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59页。
    ②徐鼒著,《小腆纪年附考》,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294页。
    ③顾城著,《南明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①中国历史研究所编,《扬州十日记·鹿樵纪闻》,上海:上海影印厂,1982年,第94页。
    ②计六奇撰,《明季南略》卷一,《史可法请设四镇》北京市:中华书局,1984年,第27页。
    ③计六奇撰,《明季南略》卷一,《刘泽清》北京市:中华书局,1984年,第30-31页。
    ①顾城著,《南明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第97页。
    ②谈迁著,《国榷》,卷一百三,《思宗崇祯十七年》,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6153-6161页。
    ③张廷玉撰,《明史》卷二百七十四,《史可法传》,北京市:中华书局,2000年,第4683页。
    ④谈迁著,《国榷》,卷一百三,《思宗崇祯十七年》,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6161页。
    ⑤谈迁著,《国榷》,卷一百三,《思宗崇祯十七年》,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6162页。
    ①罗琨、张永山等著,《中国军事通史》,第十六卷,北京市: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64页。
    ②计六奇撰,《明季南略》卷三,《议御北兵》北京市:中华书局,1984年,第201页。
    ③顾城著,《南明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第92页。
    ①徐鼒著,《小腆纪年附考》,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294页。
    ②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五,《准塔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437页。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八,《多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036页。
    ②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八,《多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036页。
    ②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八,《多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036页。
    ①罗琨、张永山等著,《中国军事通史》,第十七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0-31页。
    ①罗琨、张永山等著,《中国军事通史》,第十七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2页。
    ①黄天华著,《中国税收制度史》,第十八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69页。
    ②黄天华著,《中国税收制度史》,第十九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34页。
    ①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三册,《京口倴城录》,上海:神州国光社,1954 年,第53页。
    ①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三百七十二,《陈化成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1530页。
    ①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三册,《京口倴城录》,上海:神州国光社,1954年,第53页。
    ②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三百七十二,《海龄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1531页。
    ①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86页。
    ①夏燮著,《粤氛纪事》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55页。
    ②夏燮著,《粤氛纪事》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57页。
    ③夏燮著,《粤氛纪事》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55页。
    ①夏燮著,《粤氛纪事》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17页。
    ①夏燮著,《粤氛纪事》.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20页。
    ②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平定粤寇纪略》(《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9页。
    ①罗琨、张永山等著,《中国军事通史》第十七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15页。
    ①赵尔巽、柯劭忞著,《清史稿》卷四百零三,《德兴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884页。
    ②艾力云.《论陈玉成》(湖南社科院编.《中国近代史百题》).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57页。
    ①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中兴别记》(《太平天国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663页。
    ①夏燮著,《粤氛纪事》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67页。
    ②艾力云.《论陈玉成》(湖南社科院编《中国近代史百题》).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264页。
    ③艾力云.《论陈玉成》(湖南社科院编.《中国近代史百题》).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63页。
    ①艾力云.《论陈玉成》(湖南社科院编.《中国近代史百题》).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69页。
    ①赵尔巽、柯劭忞著,《清史稿》卷四百一十一,《李鸿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013页。
    [1]孙武.孙子兵法[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陈寿、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
    [3]房玄龄、褚遂良.晋书[M].北京市:中华书局,1999
    [4]魏收.魏书[M].北京市:中华书局,1999
    [5]沈约.宋书[M].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
    [6]令狐德菜、长孙无忌、魏征.隋书[M].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
    [7]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市:中华书局,1996
    [8]乐史太平寰宇记北京市:北京商务印刷馆,2005
    [9]李涛.六朝通鉴博议[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10]脱脱、阿鲁图.宋史[M].北京市:中华书局,1999
    [11]郑若曾.筹海图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12]胡宗宪.海防图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13]王士性.广志绎[M].北京市:中华书局,1981
    [14]计六奇.明季南略[M].北京市:中华书局,1984
    [1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6]夏燮.粤氛纪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7]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市:中华书局,1977
    [1]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M].上海市:神州国光社,1954
    [2]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鸦片战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
    [3]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中兴别记(太平天国资料汇编)[M].北京市:中华书局,1979
    [4]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M].北京市:中华书局,1979
    [5]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平定粤寇纪略(太平天国资料汇编)[M].北京市:中华书局,1980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市:中华书局,1981
    [7]艾力云.论陈玉成(湖南社科院编.中国近代史百题)[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8]三军大学编.中国历代战争史[M].北京市:军事译文出版社,1983
    [9]孙宝林许肇建.鸦片战争风云记[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
    [10]史念海.中国的运河[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11]曹云忠.中华名关[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1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
    [13]史念海.河山集(第四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4]袁伟.中国战典[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15]郭松义、张泽咸.中国航运史[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16]罗琨、张永山.中国军事通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17]施和金.中国历史地理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8]饶胜文.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19]崔之清.太平天国战争全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0]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1]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兵书通览[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22]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战争年表[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23]顾诚.南明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24]侯甬坚.历史地理学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5]卢海鸣.六朝都城[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26]程龙.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7]葛剑雄、张伟然、李晓杰等合著.沧桑河山[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
    [28]胡阿祥.兵家必争之地[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29]黄天华.中国税收制度史[M].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0]陈桥驿.水经注校正[M].北京市:中华书局,2007年
    [31]蒋山主编.中国古代兵书集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32]侯甬坚、徐冉主编.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区历史地理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1](德国)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2](瑞士)约米尼.战争艺术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1]杨钧.巢肥运河[J].地理学报,1958.2
    [2]陈连庆.孙吴的屯田制[J].社会科学辑刊,1982.6
    [3]薛正昌.明代西北边备与宁夏镇军事地理位置[J].中国古都研究,1991
    [4]张南.战争冲突中的六朝江北城市[J].安徽史学,1991.2
    [5]何荣昌.六朝隋唐时期长江流域航运交通的百发[J].苏州大学学报,1993.2
    [6]宋杰.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12
    [7]李镜莉.南北朝国策比较[J].滨州学院学报,1995.3
    [8]张鹤泉.孙吴军镇都督论略[J].史学集刊,1996.2
    [9]张金龙.晋灭吴战争的决策探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3
    [10]吴琦.漕运与古代战争[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3
    [11]陈金凤.孙吴养兵制度略论[J].鄂州大学学报,1998.3
    [12]胡阿祥.东晋南朝的守国形势-兼说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对立[J].江海学刊,1998.4
    [13]王鑫义.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淮河流域漕运[J].安徽史学,1999.1
    [14]杭宏秋.南宋江淮屯田史略[J].古今农业,1999.1
    [15]陈宏对.寿春在我国古代南北对峙中的军事战略地位[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1999.3
    [16]郭黎安.六朝建都与军事重镇的分布[J].中国史研究,1999.4
    [17]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J].中国历史地理研究,2000.3
    [18]鲁峰.淮河流域战争多发的动因与战略地位[J].人文地理,2000.8
    [19]薛瑞泽.先秦至北朝河洛地区的漕运与仓储[J].洛阳工学院学报,2000.9
    [20]樊志民、朱宏斌.秦军事地理变迁与秦农业地域拓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1.1
    [21]曾现江.孙吴长江防线论略[J].成都大学学报,2001.2
    [22]陈修颖.中国关谷要塞的地理特征及其开发利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2
    [23]王瑞成.运河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1
    [24]高荣盛.两宋时代江淮地区的水上物资转输[J].江苏社会科学,2003.1
    [25]王光照.陈宣帝太建北伐述论[J].安徽史学,2003.6
    [26]侯甬坚.魏蜀间分界线的地理学分析[J].历史地理学探索,2004.1
    [27]王鑫义.东晋南朝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论述[J].许昌学院学报,2004.3
    [28]朱成文.祖逖北伐及其失败原因浅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4.11
    [29]张金龙.南朝的石头城防务与领石头戍事[J].浙江学刊,2005.2
    [30]穆渭生.唐蕃战争后期盐州军事地理述论[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6
    [31]王轶英.北宋河北屯田的军事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8
    [32]陈艳.宋金和战时期两淮路垦田、水利及人口[D].上海师范大学,2006.10
    [33]张学峰.巢肥运河与“施合于肥”[J].合肥学院学报,2006.11
    [34]王晓琨.中国古代军事与地理环境关系浅论[J].武汉文博,2007.2
    [35]包玉山.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结果·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07.4
    [36]张晓东.《水经注》所载漕运史与运河史资料及问题考述[J].重庆社会科学,2007.6
    [37]穆渭生.唐代灵州军事地理述略[J].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区历史地理研究,2008.1
    [38]徐兴亚.宋夏时期北宋泾原路历史军事地理[J].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区历史地理研究,2008.1
    [39]宋杰.合肥的战略地位与曹魏的御吴战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2
    [40]郭志安.论北宋时期黄河的军事战略地位[J].北方论丛,2008.4
    [41]王元林.战国纵横家的军事地理思想[J].唐都学刊,200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