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流贬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官员受到流放或贬谪处罚,不仅涉及到一个王朝进行吏治时各种制度的变迁,而且还涉及到王朝政治变动及官场道德取向。唐代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从上古向近世变革的重要时期,对犯罪官员的流贬惩罚经历了一个从疏到密、从松到严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与唐代官制的变迁、政治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而唐代流贬官对政治的反思及所进行的文化创作活动,对唐代思想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本文首先从制度层面来考察唐朝廷流放和贬谪犯罪官员的特点;接着从政治运动与职务犯罪的角度来分析唐代出现众多流贬官的原因;然后,从官员被遣谪的过程来考察流贬官的经济待遇及心理变化;随之,对流贬官的迁转途经进行考述;最后,初步总结流贬官对谪所造成的影响。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笔者力图构建出唐代流贬官这一特殊群体的流贬过程、心理特点及历史地位。
     本文的导言部分,主要是对一些概念进行界定和提出本文所主要研究的主题。本文以“流贬官”为标题,实际上包含两类人,一是受到流刑处罚的官员,一种是受到贬谪处罚的官员。这两类官员有的具体内涵怎样,他们在被谪遣过程中体现出哪些唐代官僚制度与政治运动的特点,他们的迁转途径怎样,带着这些问题,导言提出本文研究的主题和意义,即探讨唐代流刑与贬官制度的特征、流贬官与政治运动的关系、流贬官受谪过程与心理变化、流贬官迁转途径等。
     本文的正文部分,共分六章:
     第一章,主要阐述流贬官受到遣谪处罚的制度规定。流刑制度在北朝时期以前,一般作为附加刑来处罚犯罪官员,至北魏后才逐渐成为“五刑”中的正刑。唐代流刑不仅出现常流、除名配流、长流、五流等类型,而且相应的管理制度也更加规范。贬谪制度随着官阶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经历了先秦贬爵、秦汉贬爵与降秩、魏晋南北朝时期贬号、降职的发展过程。唐代对前朝官阶制度进行了综合归纳,又继承了隋朝把地方佐官任命权收归吏部的制度,便出现夺爵、贬职、削阶、降勋封等贬官制度。流刑种类的增多与中央安置贬官范围的扩大,是唐代出现众多流贬官的重要原因。
     第二章,分析官员受到流贬处罚的原因。官员犯罪原因复杂多样,但大多与政治斗争关系密切,因此,本节主要从政治与非政治原因,对官员受流贬处罚原因进行探讨,并考察唐代法治与人治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考察流贬官受遣过程及其谪所分布状况。政府对流贬犯罪官员,一般要经过弹劾审讯、确定谪所、遣离京城、安置管理等程序。从地域来看,岭南道、黔中道、剑南道是流官分布的主要地区,岭南道、江南东西道、山南东西道是贬官谪所的主要分布区。这种分布状况体现了政府在对官员进行流贬处罚时,遵循朝官南罚、法治与人治相结合的惩官特点。
     第四章,考述流贬官在谪所生活状况及心理变化。流贬官因身份的不同,在谪所受到的政治、经济待遇也有显著的不同。流官不仅失去了官的身份,而且他们经济状况也很差。贬官的政治待遇与经济状况总体上比流官稍好些,但他们与流官一样,身体和心理都受到打击。面对人生挫折,有些流贬官消极沉沦,有些则通过写诗作文等方式调节自己受挫的心理。
     第五章,探讨流贬官的迁转途径。唐代官员因犯有过错被贬降或流放后,经过一定期限或遇赦仍有迁改官职的机会。但由于贬官身份、官资的特殊性,政府对他们的迁转途径进行了限制。流官一般经过刑满叙资、量移、入幕、受征入朝等途径逐渐恢复政治自由。贬官在唐前期,主要通过被征召或考满改官的方式来恢复贬官的官资;唐中后期,征召、量移、入幕改官是贬官迁转的主要途径。
     第六章,概括流贬官对谪所的影响及地位。流贬官由于在被遣谪前有着特殊的朝官身份与文化素养,他们在谪所的活动,对边远地区的经济、社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在文化教育事业上的作用更为明显。流贬官在谪所留下的遗迹,对当代地方旅游经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The punishments which were used to banish or demote officials in Tang Dynasty,were not only related to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the bureaucracy, but also related to political movements and officials'moral orientation. The Tang dynasty in Chinese is often thought to be the important period when a ancient society approached to a middle one in many fields.That the ways of excelling and demoting officials changed shows that feudal law became stricter and crueler.When more and more inllectects tried to change the situation,they are punished and often drived to magin districts.Just because of that, officials could recognize the real world.In order to learn the punished officials, This paper firstly researches the history of the Exciling and Demoting punishment and their new characateristics in Tang Dynasty.Then, analyzes evidences by which the government punished criminal officials.In the end,inspecting the course of officials being driven,their mental changement,their lifestyle in the excelling districts and their promoting ways.The whole paper has seven parts.
     The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definites some concepts and puts forward to the main research topic of this paper. Banished officials means the criminal officials who were exiled by law,and demoted officials means the officials who are degraded and driven out of the capital because of their mistakes.The two kind of punished fficials has commons as well as differences in many fields.These ommons and differences and the changes of their political position and life, makes the paper valuable to research the special official group.
     In this paper, the main part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expounds institutional rules of exiling and demoting officials. Before the Northern Dynasties, exile was used to punish crime as a auxiliary punishment. After becoming one of five principal penalties in Northern Wei Dynasty, excil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nd had new characteristics,especially having more kinds such as Life Exile,Exile without remitting,Exile with heavier labour etc.in Tang Dynasty.Demoting officials began in ancient time,and changed all the time.In pre-Chin, the government degraded one's title of nobility while Han Dynasty Emperor demoted officials' position and aristocratic status. In Tang Dynasty, with more official ranks appearing and central government taking back the right appointing low ranking officials, the system of demoting officials was more complicated including demoting position, removing aristocratic identity, degrading rank.These factors are one of the reasons why there were more punished officials.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reasons that officials were demoted and exiled. Reasons for exiling and demoting is complicated, but mostly related to the political struggles, therefore, the political affairs that caused demoting and exiling officials are the first emphasis in this section,and then studying other non-political reasons. Based on these analyses,this part also discusses bureaucracy system related to exile and banishment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aw ande rulers' personal arbitrary
     Chapter 3, inspects the course of exiling and demoting and distribution where the punished officials were sent. Wh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dynasty decided to exile and banish officials, they need the legal procedures deciding arresting,trialing,sentencing and resettlement place. From a regional perspective, the distractions of Lingnandao, Qianzhongdao, Jiannandao are the main places where resettled exiled and demoted officials. This distribution situation shows that Tang government obeyed the rules of punishing by law, filling local offical blanks,identifying the official ranks and appointing the serious crimal officials in the faraway soutyern states.These rules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to the systems of Breaucracy of Tang Dynasty.
     The fourth chapter, studies the exiled and demoted officials' Daily life and Mental changes.The demoted officials had bette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reatment than the exiled ones because of different identities,though they were both punished officials. The exiled officials' treatment was very bad and often died in the resettled place because of their serious crimes,while demoted officials still had the officer's identity and official's salary though they suffered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blow as well as exiled officials. Facing life setbacks,some of these punished officials became depressive and despaired,some tried to adjust their frustrated psychology by writing and touring.
     Chapter 5, mainly inspects the approaches of getting freedom. Though having to accept lower official positions in the faraway districts after doing something wrong or breaking the government law,the demoted officials in Tang Dynasty still have opportunities to be promoted when meeting the Emperor's amnesty or ending their periods of office. But because of their special identity and demoted record, the government sets up some restrictions when they want to regain their positions. In the pre- period of Tang Dynasty,the imperial government change the demoted officials mainly by calling back them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hen necessary or giving them a proper positions as soon as their office period expires. However,in the middle and post period of the empire,the government delay the demoted officials' office time and only allow them to be another officials in the distict which is still far from the politic center of the empire.
     Chapter 6, summarized the influence and status of the group of the driven officials. Flow celebrated in were sent fallen Due to their pre- noble and cultural literacy identity, exiled and demoted officials exerted influence on remote areas in economy,sociatyand culture, especially their elegant articles promot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More than that,the punished officials' historical remains in the remote area become the valuable tourism resources nowadays.
引文
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之叙论云: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杂,然究析其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5页。
    2卢向前主编《唐宋变革论》,黄山书社2006年1月第1版。
    3(唐)白居易著 顾学颉校注《白居易集》卷17《自题》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54页。
    4(日)八重津洋平《有关唐代官僚受贬的二、三个问题》,关西学院大学《法与政治》18:2,1967。
    5丁之方《唐代的贬官制度》,《史林》1990年第2期,第9页。
    6(日)过正博《唐代贬官考》,《东方学报》63期,京都大学1991年,265-390页。
    7彭炳金《唐代官吏赃罪述论》,《史学月刊》2002年1第10期;《唐代贬官制度研究》,《人文杂志》2006年第2期。
    8彭炳金《论唐代的左降官》,《晋阳学刊》2007年第2期。
    9古永继《唐代岭南地区的贬流之人》,《学术研究》1998年第8期。
    10谢元鲁《唐代官吏的贬谪流放与赦免》,《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11唐晓涛《唐代贬官与流人分布地区差异探究——以岭西地区为例》,《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唐代桂管地区贬官人数考析》,《学术论坛》2003年第2期;《唐代贬官谪桂问题初探》,《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12滋贺秀三《刑罚的历史——东洋》,《刑罚的理论与现实》,1972年。
    13(日)辻正博《唐代流刑考》梅原郁编《中国近世の法制と社会》,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3年,79-80页。
    14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年6月第1版。
    15刘启贵先生《我国唐朝流放制度初探》,《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16王雪玲《两(唐书)所见流人地域的分布及其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12月
    17薛菁《论北朝的流刑制度》,《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8韩鹤进硕士论文《唐代流人问题研究》,陕西师大历史文献学专业2004年7月毕业。
    19尚永亮《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
    20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21刘振娅《贬谪与唐诗》,《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2朱玉麒先生《唐代诗人的南贬与屈贾偶像的树立》,《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1月。
    23(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32《量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1149页。
    24张艳《唐代量移制度考述》,《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4期。
    25尹富先生《唐代量移制度与贬谪士人心态考论》,《中华文史论丛》,第七十三辑,第65103页。
    26(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及流人》,中华书局1957年7月第1版,第738页。以下版本同。
    2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6《宋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第3032页。(以下版本相同)
    2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60《韩愈传》,第4203页。
    29(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12高宗《李义府罢相诏》,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版,第149页。
    30(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与流人门》“元和十二年十月敕”,中华书局1957年,第737页。
    31(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与流人门》,中华书局1957年,第734页。
    3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26《李揆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561页。
    3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王毛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561页。
    34(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3“则天皇后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1版,第6427页。以下版本同。
    3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3《薛元超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90页。
    36《唐大诏令集》、《全唐文》中的许多赦令都提到“左降官与流量移”,显然两者之间有相似性。
    37(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86《帝王部·赦宥第六》,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6月第1版,第1015页。
    38(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25《萧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552页。
    39(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33“德宗贞元三年(787)八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7497页。
    40(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25《萧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553页。
    41(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191“唐高祖武德七年六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5987-5988页。
    42(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61《陈叔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第2363页。
    43(后晋)《旧唐书》卷4《高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9页。
    44(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11《薛仁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42页。
    4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03《张守硅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95页。
    4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7上《敬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9页。
    47(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59《韦处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85页。
    48(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65《殷侑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321页。
    49(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31《李皋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641页。
    50(后晋)刘昫《旧唐书》卷3《太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54页。
    51张春海《试论唐代流刑与国家政策、社会分层之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19页。
    52(日)八重津洋平《有关唐代官僚受贬的二、三个问题》,关西学院大学法政学会《法与政治》第18卷第2号,1867年6月,第98页。
    53(后晋)刘昫《旧唐书》卷80《韩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742页。
    54(后晋)刘昫《旧唐书》卷《李昭德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853页。
    55(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09《窦怀贞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
    56(后晋)刘昫《旧唐书》卷99《张嘉贞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092页。
    57(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00《卢从愿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24页
    58(后晋)刘昫《旧唐书》卷88《韦思谦附韦承庆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865页。
    59(后晋)刘昫《旧唐书》卷85《张文瑾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815页。
    60(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01《韦凑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142页。
    61(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57《贬降上·王缙括州剌史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4月第1版,第303页。以下版本同。
    62(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55《罢免上·郑絪太子宾客制》,中华书局,2008页,第292页。
    63(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57《李回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制》,中华书局2008年,第308页。
    64阎步克著《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第三章“从稍食到月俸”,第123页。
    65(汉)孔安国注,(唐)孔颖达疏,喻遂生整理《尚书正文》卷3《舜典第二》,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传世藏书《十三经注疏》第1册《尚书正义》第51页。
    66(汉)司马迁撰《史记》卷1《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39页。
    67(唐)杜佑撰《通典》卷19《历代官制总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第1版,第466页。
    68(唐)杜佑撰《通典》卷19《历代官制总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67页。
    69(唐)杜佑撰《通典》卷19《历代官制总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66页。
    70(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喻遂生等整理《礼记正义》卷11《王制第五》,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传世藏书《十三经注疏》第3册《礼记正义》第194页。
    71秦永龙编著《西周金文选注》第4《大盂鼎铭》,北京师范大学1992年4月第1版,第27页。
    72(汉)赵歧注,(宋)孙爽疏,龚抗云整理《孟子注疏》卷12下《告子章句下》,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传世藏书《十三经注疏》第5册《孟子注疏》第182页。
    73(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1“周威烈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6页。以下版本同。
    74(北宋)司马光 宋祁撰《资治通鉴》卷2“周显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46年)”条,第58页。
    75(汉)司马迁撰《史记》卷68《商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2230页。
    76(汉)班固撰《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740页。
    77(后汉)班固撰《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23页。
    78(后汉)班固撰《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22页。
    79(汉)司马迁撰《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31页。
    80(后汉)班固撰《汉书》卷6《武帝本纪》“元鼎五年七月’,条,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7页。
    81(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53“汉质帝建和元年(147年)十一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712页。
    82(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46“汉章帝建初元年(76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476页。《后汉书》卷3《章帝纪》载十一月,“阜陵王延谋反,贬为阜陵侯”。
    83(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45“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七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462页。
    84(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48“汉和帝永元七年(95年)九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44页。
    85(唐)张九龄撰《曲江集》卷10《上封事书》(《四部备要》集部),台湾,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10第4页。
    86(后汉)班固撰《汉书》卷50《汲黯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22页。
    87(后汉)班固撰《汉书》卷99上《王莽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043页。
    88(后汉)班固撰《汉书》卷93《佞幸·淳于长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32页。
    89(后汉)班固撰《汉书》卷45《息夫躬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186页。《资治通鉴》卷35同。
    90(刘宋)范哗撰《后汉书》卷16《邓禹附孙邓骘传》,中华书局,第617页。
    91(唐)杜佑撰《通典》卷36《职官十八·秩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984页。
    92(后汉)班固撰《汉书》卷58《卜式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28页。《资治通鉴》卷20“元丰元年(公元前110年)十月”条同。
    93(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5“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是岁’”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824页。
    94(后汉)班固撰《汉书》卷89《循吏黄霸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31页。
    95(后汉)班固撰《汉书》卷86《师丹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507页。
    96(刘宋)范哗撰《后汉书》卷57《李云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852页。
    97(唐)杜佑撰《通典》卷14《选举二·历代制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28页。
    98(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45《刘毅传》,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1版,第1274页。以下版本同。
    99(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34《羊祜传》,读1016页。武帝本纪“泰始八年(272年)十一月”条同。
    100(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42《王浑传附王济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205页
    10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93《虞豫传附虞胤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413页。
    102(梁)沈约撰《宋书》卷69《范晔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第1820页。
    103(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3《武帝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67页。
    104(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93“汉成帝永和元年(326年)冬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943页。《晋书》卷59《汝南王亮传附西阳王羕传》同。
    105(晋)陈寿撰《三国志》卷50《吴书五·嫔妃传》,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1版,1202页。以下版本同。《资治通鉴》卷79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十二月条”同。
    106(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80“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七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546-2547页。
    107(后汉)班固撰《汉书》卷75《京房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163页。
    108(晋)陈寿撰《三国志》卷21《魏志二十一·刘劭传》,1959年12月第1版,第620页。
    109(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34《杜预传》,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1版,第1027页。
    110(北齐)魏收撰《魏书》卷7下《高祖纪下》,中华书局1974年6月第1版,第175页。
    111(北齐)魏收撰《魏书》卷21上《广陵王羽传》,中华书局1974年6月第1版,第546页。
    112(北齐)魏收撰《魏书》卷21上《广陵王羽传》,中华书局1974年6月第1版,第548页。
    113(北齐)魏收撰《魏书》卷21上《高阳王雍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554页。
    114(北齐)魏收撰《魏书》卷67《崔光附崔鸿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502页。
    115(北齐)魏收撰《魏书》卷59《萧宝夤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319页。
    116(唐)李百药撰《北齐书》卷8《后主本纪》“隆化二年(577年)正月”条,中华书局1972年11月第1版,第113-114页。
    117(唐)杜佑撰《通典》卷14《选举二·历代制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42页。
    118(唐)魏征 令狐德撰《隋书》卷2《高祖下》,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1版,第43页。以下版本同。
    119(唐)杜佑撰《通典》卷14《选举二·历代制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43页。
    12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2《李百药传》、《褚亮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71页、2581页。
    121(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180“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605页。
    122陈寅恪《隋唐制度史渊源略论稿》(河北教育出版2002年版),张国刚《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年),李锦绣《唐代制度史稿》(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吴宗国主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23(唐)杜佑撰《通典》卷19《职官一·历代制总序》,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71页。
    12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2《职官一》载武德七年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次御史台;次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为九寺;次将作监;次国子学:次天策上将府;次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左右武候、左右监门、左右屯、左右领,为十四卫府。东宫置三师、三少、詹事府、门下典书两坊。次内坊;次家令、率 更、仆三寺;次左右卫率府、左右宗卫率府、左右虞候率府、左右监门率府、左右内率府,为十率府。王公以下置府佐国官。公主置邑司已下。并为京职事官。州县、镇戍、岳渎、关津为外职事官,1783页。
    125《旧唐书》卷42《职官一》载:“又以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特进,正二品;左光禄大夫,从一品;右光禄大夫,正二品;散骑常侍,从三品;太中大夫,正四品;……文林郎、将仕郎,从九品;并为文散官。辅国,正二品;镇军,从二品;二大将军、冠军,正三品;云麾,从三品;忠武、壮武、宣威、明威、信远、游骑、游击,自正四品上到从五品下,十将军,为散号将军,以加武士之无职事者。改上开府仪同三司为上轻车都尉,开府仪同三司为轻车都尉,仪同三司为骑都尉,秦王、齐王下统军为护军,副统军为副护军,上大都督为骁骑尉,大都督为飞骑尉,帅都督为云骑尉,都督为武骑尉,车骑将军为游骑将军,亲卫骠骑将军为亲卫中郎将,其勋卫骠骑准此。亲卫车骑将军为亲卫郎将,其勋卫翊卫车骑并准此。监门府郎将为监门中郎将,领左右郎将,准此。诸军骠骑将军为统军,其秦王、齐王下领三卫及库直、驱咥直、车骑并准此。诸军车骑将军为别将。其散官文骑尉为承议郎,屯骑尉为通直郎,云骑尉为登仕郎,羽骑尉为将仕郎。”
    12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2《职官一》载:“(贞观)十一年,改令置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其三公已下,六省、一台、九寺、三监、十二卫、东宫诸司,并从旧定。又改以光禄大夫为从二品,金紫光禄大夫为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正议大夫为正四品上,通议大夫为正四品下,太中大夫为从四品上,中大夫为从四品下,中散大夫为正五品上,朝议大夫为正五品下,朝请大夫为从五品上,朝散大夫为从五品下。其六品下,唯改通议郎为奉议郎,自余依旧。更置骠骑大将军为从一品武散官:辅国、镇军二大将军为从二品武散官。冠军将军加大字。及云麾已下,游击已上,改为五品已上武散官。又置昭武、振威、致果、翊麾、宣节、御武、仁勇、陪戎八校尉副尉,自正六品至从九品,上阶为校尉,下为副尉。”
    127(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81页。
    12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2《职官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85页。
    12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2《职官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85页。
    130(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卷2《尚书吏部》“司封郎中”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7页。
    13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2《职官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91页。
    132(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一》“凡十有二转为上柱国,视正二品;十有一转为柱国,视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视正三品;九转为护军,视从三品;八转为上轻车都尉,视正四品;七转为轻车都尉,视从四品;六转为上骑都尉,视正五品;五转为骑都尉,视从五品;四转为骁骑尉,视正六品;三转为飞骑尉,视从六品;二转为云骑尉,视正七品;一转为武骑尉,视从七品”。第1189页。
    13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2《职官一》:“勋官者,出于周、齐交战之际。本以酬战士,其后渐及朝流。阶爵之外,更为节级。”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07页。
    134职事官、勋官高品子通过“纳资”入散官,散官经过番上入职事官。《新唐书·选举志下》载:“凡纳课品子,岁取文武六品以下、勋官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子,年十八以上,每州为解上兵部,纳课十三岁而试,第一等送吏部,第二等留本司,第三等纳资二岁,第四等纳资三岁;纳已,复试,量文武授散官。”《旧唐书·职官一》载:“朝议郎(正六品上)已下,黄衣执笏,于吏部分番上下承使及亲驱使……两番已上,则随番许简,通时务者始令参选。一登职事已后,虽官有代满,即不复番上
    13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30“德宗兴元元年(784)三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7418页。唐代正员职事官掌务并有全额俸禄,虽中后期部分中央职事官(如大理评事等)被用来授予地方官有不厘本职情况,但总体上而言,职事官阶在官制系统中起主导作用。
    13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0《王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29页。
    13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7《刘祎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47页。
    13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7《李昭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57页。
    139(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209《酷吏·王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914页。
    14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68《张公谨附张大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08页。
    14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8《陆元方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75页。
    14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2《李义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676页。
    14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7《刘幽求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41页。
    14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4《李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92页。
    14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49《于休烈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07页。
    14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64《王播附王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82页。
    147(宋)王溥撰《唐会要》卷68《刺史上》,中华书局1957年,第1201页。
    14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15《魏少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377页。
    14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23《李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521页。
    150(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宗室·淮阳壮王道玄附李汉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3519页。
    15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4《崔仁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21页。
    152(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8“中宗神龙元年(705)五月”条,中华书局1956,第6592页。
    153孙国栋《唐代中央重要文官迁转途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33页。
    15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60《李翱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08页。
    15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下《宣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33页。
    15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2《太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页。
    15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中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9页。
    15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4《崔仁师附崔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23。
    159(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5下《良吏下·薛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828页。
    160(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36“顺宗贞元元年(805)三月”条,中华书局1956,第7612页。
    161阎步克《职位与品位——秦汉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第六章《中正品与勋品》言:“六朝的免官不过免所居官职而已,兼领之官不在免例(;而且职事官被罢免之后,文武加官照旧保留:“有罪应免官,而有文武加官者,皆免所居职官。”(其依据为《南齐书》卷36《谢超宗传》免官例,及《太平御览》卷651《刑法部免官》引《晋律》、《梁书》卷53《良吏伏暅传》),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55页
    162(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卷3《名例律》“除免官当叙法”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64页以下版本同。
    16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2《唐太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5页。
    16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7《韦挺附韦待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2672页。
    16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3《令狐德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98页。
    16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4《张玄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44页。
    16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3《薛仁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83页。
    16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5《徐有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19页。
    169(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3《名例律》“免官”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17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3《职官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19页。
    17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5《孙伏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38页。
    17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4《崔仁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22页。
    173(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13《唐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
    174(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75《杨虞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48页。
    175(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11《张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33页。
    17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3《王孝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77页。
    177(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16《陆元方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17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3《薛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84页。
    17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63《萧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03页。
    18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63《萧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04页。
    18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2《职官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91页。
    18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196《李怀州墓志铭》,中华书局,1980页。《文苑英华》卷950同。
    18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77《崔慎由附崔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85页。
    184(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58《裴枢登州刺史崔远莱州刺史制》,中华书局2008年,第312页。
    18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20下《哀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94页。
    18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74《李德裕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21页。
    187(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57《贬降上·李德裕袁州长史制》,中华书局2008年,第305页。
    188(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58《贬降下·李德裕潮州司马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08页。
    189(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58《贬降下·李德裕崖州司户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08页。
    190(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58《贬降下·杨收端州司马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09页。
    191(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57《贬降上·杨炎崖州司马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03页。
    192(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57《贬降上·韦执谊崖州司马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04页。
    193(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5“则天皇后万岁通天元年(696)三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05页。
    194(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及流人》,第738页。
    195(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66《后土赦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73页。
    196(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69《广德二年南郊赦》,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85页。
    197(宋)宋敏求编《唐代墓志汇编》开元364《唐故唐州别驾萧君墓志铭并序》,第1408页。
    198(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57《贬降上·第五琦忠州长史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02页。
    199(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57《贬降上·第五琦长流夷州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02页。
    200(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57《贬降上·令狐楚衡州刺史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05页。
    201(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56《罢免下·宋申锡太子右庶子制》,中华书局2008年版,297页。
    202(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58《李回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08页。
    203(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57《张嘉贞幽州刺史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02页。
    20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9《张嘉贞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91页。
    205(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57《宇文融汝州刺史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02页。
    206(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57《杜暹荆州长史李元纮曹州刺史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02页。
    207(唐)元稹撰 冀勒点校《元稹集》卷60《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云“维元和六年七月某日,文林郎守江陵府士曹参军元稹,谨遣弟某侄男祗酌捧馔,敢昭告于白氏太夫人之灵”;卷59《报三阳神文》云:“维年月日,文林郎守通州司马权知州务元稹,谨遣摄录事参军元叔则,以清酒庶羞之奠,以报于三阳神之灵”,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26页。
    208(唐)白居易撰 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40《祭杨夫人文》:“维元和二年,岁次戊子,八月辛亥朔,十九日已已,将仕郎守左拾遗翰林学士太原白居易,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陈氏杨夫人之灵”;《祭匡山文》:“维元和十二年,岁次丁酉,二月辛酉朔,二十一日,将仕郎守江州司马白居易,谨以清酌之奠,敢昭告于匡山神之灵。”中华书局1979年,第892、896页。
    209(唐)杜佑撰《通典》卷15《选举三·历代制下》,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60页。
    210(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8“中宗神龙元年(705)五月”条,中华书局1956,第6592页。
    21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9《张九龄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98页。
    212孙国栋《唐代中央重要文官迁转途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33页。
    213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2月第1版,第345页。
    214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2月第1版,第356页
    215周一良《(南齐书·丘灵鞠传)试释兼论南朝文武官位及清浊》,选自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第124页。
    216(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29《吕安国传》,中华书局1972年1月版,第538页。
    217(唐)魏征令狐德撰《隋书》卷26《百官志上》,中华书局1973年,第748页。
    218(北齐)魏收撰《魏书》卷59《刘昶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10-1311页。
    219阎步克《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异同》,《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
    220(北齐)魏收撰《魏书》卷88《明亮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04页。
    221(唐)李百药撰《北齐书》卷42《袁聿修传》,中华书局1972年11月版,第565页。
    222(唐)李百药撰《北齐书》卷43《许惇传》,中华书局1972年,第575页。
    223(唐)魏征 令狐德撰《隋书》卷56《卢恺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384页。
    224(唐)魏征 令狐德撰《隋书》卷72《陆彦师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663页。
    22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2《职官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1804页。
    226(宋)李昉 等编《太平御览·职官部》载“景明初班职,令太常少卿,第四品上,第一清选”;“光禄少卿,第四品上,第二清”;“宗正少卿,第四品上,第二清”;“廷尉少卿第四品上,第二清”;“鸿胪少卿第四品上,第二清”;“司农少卿,第三清”。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第1版,第1086页、1088页、1093页、1098页、1102页、1103页。
    227(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33《王僧虔传》,中华书局,第592页。
    228(宋)王溥撰《唐会要》卷60《侍御史》,中华书局1957年,第1053页。
    22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60《韩愈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196页。
    230(北齐)魏收撰《魏书》卷77《辛雄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696页。
    23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155马周《请简择县令疏》,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版,第1588页。
    322(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532《谏诤部·规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第6354页。
    233(宋)王溥撰《唐会要》卷68《刺史上》,中华书局1957年,第1198页。
    234(宋)王溥撰《唐会要》卷68《刺史上》,中华书局1957年,第1199页。
    23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8《韦嗣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72页。
    236(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28《倪若水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467页,
    237(后晋)《旧唐书》卷131《李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637页。
    238(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31《李夷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10页。
    23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55《薛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27页。
    240(清)赵翼撰《陔余丛考》卷17《唐制内外官轻重先后不同》,中华书局1963年4月第1版,2006年9月北京第2次印刷,第328至329页。日本学者筑山治三郎《唐代政治制度研究》第五章持相似观点。
    241阎守诚《唐代官吏的俸料钱》,《晋阳学刊》1982年第2期,第29页。
    242刘海峰《唐代俸料钱与内外官轻重的变化》,《厦门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108至110页。
    243(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39《李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635页。
    244(唐)韩愈著《韩愈全集》之《文集》卷7《碑志·南海神庙碑》,《遗文》之《潮州谢孔大夫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87页、385页。
    245根据附录《唐代贬官表》统计。这里的京官包括了任地方刺史的宗室亲王。
    246(唐)杜佑撰《通典》卷14《选举二·历代制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36页。
    24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71《李景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456页。
    248据附录《唐代贬官表》制。
    249(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635《铨选部·考课》,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第7622页。
    250(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63第7首严维《送李秘书往儋州》,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2915页。以下版本同。
    25(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18《李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84页。
    252(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223下《张廷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362页。
    253(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65“哀帝天佑二年五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8643页。
    254(宋)钱易撰《南部新书》乙卷,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第18页。
    255傅璇宗《唐代诗人丛考·戎昱传》,中华书局2003年5月第1版,366页。
    256(清)彭定求等修纂《全唐诗》卷270第25首戎昱《谪居辰州冬至日有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12页。
    257(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60《韩愈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96-4200页。
    258(唐)韩愈著《韩愈全集·诗集》卷2《县斋有怀》,上海古籍1997年版,第21页。
    259韩愈著《韩愈全集》之《文集》卷8《潮州刺史谢上表》,上海古籍1997年,第336页。
    260(梁)沈约撰《宋书》卷40《百官下》,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第1244页。
    261(梁)沈约撰《宋书》卷40《百官下》,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第1249页。
    262(唐)李延寿撰《南史》卷1《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6月第1版,第25页。
    263(宋)孙逢吉《职官分类》卷14《监察御史》,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28页。
    264(北齐)魏收《魏书》卷11《废帝广陵王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287-288页。
    265(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35“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六月”条,中华书局1956,第7572页。
    266(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46《百官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81页。
    267(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46《职官考一》:“唐自太宗时已有员外置。”中华书局1986年9月第1版,第437页。
    268(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199“高宗永徽六年(655)八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6289页。
    269(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80《帝王部·庆赐》,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第926页。
    27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4页。
    27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24页。
    27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1《刘祥道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51页。
    27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4《裴行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02页。
    274(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629《铨选部·条制》,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第7547页。
    275(唐)杜佑撰《通典》卷15《选举三·历代制下》,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63页。
    276(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6“则天皇后神功元年(697)十月”条,中华书局1956,6524页。
    277(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3“则天皇后光宅元年十二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6432页。
    278(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5“则天皇后万岁通天元年(696)二月”,第6504页。
    27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中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2页。
    280(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9“中宗景龙二年(708)七月”条,中华书局1956,第6623页。
    28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6《高宗中宗诸子》,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35页。
    28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1《敬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30页。
    283(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45《选举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67页。
    284(宋)王溥撰《唐会要》卷67《员外官》,中华书局1957年,第1180页。
    285(唐)李林甫等撰 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2《尚书吏部》“吏部尚书”条,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
    28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6《太宗诸子》,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51页。
    28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6《太宗诸子》,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56页。
    288(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14“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三月”条,中华书局1956,6812页。
    28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03《张守珪传》、104《哥舒翰传》,中华书局,第3193、3213页。
    29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2《韦安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58页。
    29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17《严震附严砺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407页。
    292杜文玉《论唐代员外官与试官》,《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第90-96页。
    293(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45《选举志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1176页。
    294(宋)王溥撰《唐会要》卷67《员外官》,中华书局1957年,第1176页。
    29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8《卢怀慎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066页。
    296(宋)王溥撰《唐会要》卷67《员外官》,中华书局1957年,第1177页。
    297(宋)王溥撰《唐会要》卷67《员外官》,第1180页。
    29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1《代宗本纪》“上尊号赦”,中华书局1975年,第273页。
    299(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30“德宗兴元元年(784)三月庚寅”条,中华书局1956,7418页。
    300(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39《上户部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326页。
    30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194页。
    302(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85《帝王部·赦宥四》,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第1004页。
    303(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2《中宗即位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4月第1版,第6页。
    304(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贞元九年南郊大赦天下》,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90页。
    305(唐)陆贽撰《陆贽集》卷20《再奏量移官状》,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59页。
    306(汉)孔安国注,(唐)孔颖达疏,喻遂生整理《尚书正义》卷3《舜典第二》,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传世藏书《十三经注疏》第1册《尚书正义》第42页。
    307(汉)孔安国注,(唐)孔颖达疏,喻遂生整理《尚书正义》卷3《舜典第二》,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传世藏书《十三经注疏》第1册《尚书正义》第42页。
    308(汉)司马迁撰《史记》卷3《殷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9页。
    309(日)滋贺秀三《中国上古刑罚考》,参见刘俊文主编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310(汉)司马迁撰《史记》卷84《屈原贾生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85页。
    311屈原著《九章》,(清)戴震《屈原赋注》,吴贤哲、褚斌杰校点,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9页。
    312转引自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云梦秦简研究》之《秦律刑罚考析》,中华书局1981年7月第1版,193页。
    313转引自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云梦秦简研究》之《云梦秦简所反映的秦代社会阶级状况》,中华书局1981年7月第1版,107页。
    314(汉)司马迁撰《史记》卷5《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225-227页。
    315(后汉)班固撰《汉书》卷70《陈汤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026页。
    316(后汉)班固撰《汉书》卷75《李寻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194页。
    317(刘宋)范哗撰《后汉书》卷67《党锢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版,第2214页。
    318(刘宋)范哗撰《后汉书》卷76《郭躬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544页。,
    319(唐)杜佑撰《通典》卷168《刑法六肉刑议》列举了汉魏至东晋,名臣议论“肉刑”是否该恢复时,都涉及到‘死刑过制,生刑易犯’的问题,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第1版,第4322-4342。
    320薛菁《论北朝的流刑》,《福建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100页。
    321薛菁《论北朝的流刑》,《福建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22(唐)魏征 令狐德撰《隋书》卷《刑法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707页。
    323(唐)魏征 令狐德撰《隋书》卷《刑法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10页。
    324(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1《名例律》,刘俊文点校本,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5页。以下版本同。
    325(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56《刑法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07页。
    326(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名例律》“应议请减”条,刘俊文点校本,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41页。
    32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8《韩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078页。
    328(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名例律》“应议请减”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40页。
    32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50《刑法志》,第2135页。
    330(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名例律》“应议请减”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39页。
    331(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名例律》“应议请减”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40页。
    332(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名例律》“应议请减”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40页。
    333(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1《名例律》“不孝”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2页。
    334(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2《斗讼律》“部曲、奴婢过失杀伤主”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440页。
    33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3《李义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70页。
    336(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4《帝王·改元中》“改元载初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4月第1版,第19页。以下版本同。
    337(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5《睿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4页。
    338(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刑部郎中”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89。宋《天圣令》附《唐开元狱官令复原研究·附:唐开元狱官令复原清本》第1——4条规定相同。
    339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校正《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第15条,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第1版,第645页,以下版本同。
    340(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3《名例律》“犯流应配”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74页。
    341(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刑部郎中”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90页。
    342(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刑部郎中”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92页
    343(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刑部郎中”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92页
    344(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3“流配人在道会赦”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75页。
    34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3《薛收附薛元超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90页。
    34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3《外戚·贺兰敏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28页。
    347(唐)沈佺期《入鬼门关》,陶敏《沈佺期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11月第1版,第87页。
    348《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唐开元狱官令复原清本》第17条,第645页。
    349(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及流人》,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7月第1版,第735页。
    350《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唐开元狱官令复原清本》第18条,645页。
    351《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唐开元狱官令复原清本》第15条,第645页
    352《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唐开元狱官令复原清本》第15条,第645页
    353后文“流官的迁转”所引《吐鲁番出土文书》中西州有“高昌县之印”。还为了文字省略的可能,待考。
    354参见辻正博《唐代流刑考》根据《唐会要》卷24“诸侯入朝”、“开元十八年(730年)十一月敕”条归纳了以下71州为边要之州:灵、胜、凉、相、代、黔、裔、丰、洮、朔、蔚、妫、檀、安东、叠、鄯、兰、廓、甘、肃、沙、瓜、盐、岚、西、翼、戎、慎、威、牢、当、郎、罐、茂、北庭、安北、单于、会、河、岷、扶、拓(柘误)、安西、静、悉、姚、雅、播、容、燕、顺、忻、平、灵(云误)、临、蓟等59州为边州,扬、益、幽、潞、荆、秦、夏、汴、澧、广、桂、安十二州为要州。(梅原郁编《中国近世的法制与社会》,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3年版,第86页)
    355《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唐开元狱官令复原清本》第20条、21条,第645页。
    356(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3“流配人在道会赦”条:“诸流配人在道会赦,计行程过限者,不得以赦原。(谓从上道日总计,行程有违者)”,《疏议》曰:“假有配流二千里,准步程合四十日,若未满四十日会赦,不问已行远近,并从赦原。从上道日总计,行程有违者,即不在赦限”,法律出版社75页。
    357(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名例律》“五流”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40页。
    358(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名例律》“五流”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40页。
    359(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2肃宗《推恩祈泽诏》云:“其天下应合死罪,特降从流,流已下罪放免。其事缘反逆造伪头首情状难容者,所司详议闻奏。“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版,第469页。
    360(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8《捕亡律》“从军征讨亡”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572页。
    361(宋)欧阳修 宋祁 等撰《新唐书》卷117《裴炎传附裴仙先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249页。
    362(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与流人》,中华书局1957年,第738页。
    363雷闻《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唐开元狱官令复原清本》第19条,第645页。
    364雷闻《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唐开元狱官令复原清本》第19条,第645页。
    36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篇《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20页。
    366(清)邧元《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经传注疏》卷23“二十年春”,1983年8月第1版,第2325页。
    367陈寅恪著《隋唐政治制度述论稿》中篇《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219页
    368(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8“中宗景龙元年七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611页。
    369(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8“中宗景龙元年七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612页。
    370(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卷92《魏元忠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954页。
    37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6《太宗诸子·恒山王承干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649页。
    37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0《杜正伦传》,第2543页。
    373(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96《杜如晦传附杜构传》,第3860页。
    374(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93《李靖传》,第3816页。
    375(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81《三宗诸子·章怀太子贤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591页。
    376(后晋)刘昫 等撰《旧唐书》卷76《太宗诸子》,第2660页、2666页。
    377(宋)司马光 编著《资治通鉴》卷203“则天皇后光宅元年(684)二月”条,中华书局1956,6418页。
    378(后晋)刘昫 等撰《旧唐书》卷67《李绩传附孙敬业传》,第2490页。
    379(后晋)刘昫 等撰《旧唐书》卷87《裴炎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844页。
    380(宋)司马光 编著《资治通鉴》卷203“则天皇后光宅元年(684)九月”条,中华书局1956,6426页。
    381(宋)司马光 编著《资治通鉴》卷203“则天皇后光宅元年(684)九月”条,中华书局1956,6427页。
    382(宋)司马光 编著《资治通鉴》卷208“中宗神龙元年(705)五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591—6592页。
    383(宋)司马光 编著《资治通鉴》卷208“中宗神龙二年(706)三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6600页。
    384(清)董诰等 编《全唐文》卷16中宗《贬敬晖等诏》,第200页。
    385(宋)司马光 编著《资治通鉴》卷208“中宗神龙二年(706)七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604 -6605页。
    386(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15《朱敬则传》、118《韩思复传》,第4220页、4272页。
    38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5上《薛季昶传》、190中《李邕传》、100《李朝隐传》
    388(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20《桓彦范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313页。
    389(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190“高祖武德五年(622)十一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5957页。
    39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64《高祖二十二子·隐太子李建成传》,第2417页。
    391(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10“睿宗先天元年(712)八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6677页。
    392(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191“高祖武德九年(626)六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6006页。
    39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68《程知节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504页。
    39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66《房玄龄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460页。
    395(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191“高祖武德九年(626)六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6006页。
    396(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7“则天皇后长安四年(704)七月”条,中华书局,6573页。
    397(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7“则天皇后长安四年(704)十二月”条,中华书局,6575页。
    39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5《唐临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811页。
    399(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191“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六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6012页。
    400(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191“高祖武德九(626)年七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6017页。
    40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0中《文苑中》刘允济、刘宪、宋之问本传,5012-5026页。
    402(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202中《文苑中·沈佺期传》,第5749页。
    40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4《苏味道传》、《李峤传》、《崔融传》,2991-3000页。
    404(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201《文苑上·杜审言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736页。
    405(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8“中宗神龙元年(705)二月”条,中华书局,6583-6584页。
    40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8《张行成传附张易之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708页。
    40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2《李义府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767页。
    408(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9“睿宗景云元年(710)七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6652页。
    409(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13“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六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6785页。
    410(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14“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十一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6825页。
    41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06《李林甫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238页。
    412(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14“玄宗开元24年(736)十一月”条,中华书局,6825页。
    41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05《韦坚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224页。
    41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05《杨慎矜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227页。
    415(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201《王勃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739页。
    41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12《李垣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343页。
    417(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20《崔涣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318页。《旧唐书》卷108《崔涣传》:“出为剑州刺史”。
    418(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25“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四月”条,中华书局,7243页。
    41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23《刘晏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516页。
    42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36《刘晏传》,中华书局1975年,3511页。
    42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30《崔造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625页。
    422(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60《潘孟阳附潘炎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972页。
    42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18《杨炎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423页。
    424(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37“宪宗元和三年(808)四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7649页。《旧唐书》卷148《裴垍传》、卷158《韦贯之传》、卷164《杨于陵传》、卷169《王涯传》同。
    425(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43“穆宗长庆三年(823)三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7825页。
    426(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80《李德裕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331页。
    427(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44“文宗太和七年(835)二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7883-7884页。
    42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71《张仲方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445页。
    42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76《杨虞卿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563页。
    430(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45“文宗太和九年(837)八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7906-7907页。
    43(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46“武宗会昌元年(841)三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7950页。
    43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76《李宗闵传》,第4555页。
    433(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48“宣宗会昌六年(846)三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8023页。
    434(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48“大中二年(848)正月”条,中华书局1956,8031-8032页。
    435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之《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辨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月第1版,第24页。
    43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4《宦官·李辅国传》,第4761页。
    437(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21“肃宗乾元二年(759)四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7077页。
    43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旧113《裴冕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354页。
    43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4《宦官》“序论”,中华书局,第4754页。
    44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4《宦官·窦文场传》,中华书局,第4766页。
    44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4《宦官·俱文珍传》,中华书局,第4767页。
    442(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36“宪宗永贞元年(805)十一月”条,中华书局,7623页。
    443(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665《内臣部·总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6月第1版,第7755页。
    444(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37“宪宗元和元年(805)八月”条,中华书局,第7635页。
    44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0下《刘蕡传》,中华书局1975年,中华书局1975年,第5064页。
    44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66《元稹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331页。
    44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67《宋申锡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371页。
    448(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79《王璠传》,中华书局1975年,5323页。
    449(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44“文宗太和五年(831)二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7875页。
    450(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44“文宗太和五年(831)三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7876页。
    451(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45“文宗太和九年(835)十一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7917页。
    452(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50“懿宗咸通二年(861)二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8093页。
    453(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62“昭宗天复元年(901)十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8559页。
    454(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22《裴胄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507页。
    455(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93《蔡庭玉传,中华书局1975年,5550页。
    456(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30“德宗建中四年(783)十二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7385页。
    457(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60“昭宗乾宁二年(895)二月”条,中华书局,第8466页。
    458(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65“哀帝天佑二年(905)五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8643页。
    459(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190“高祖武德五年(622)四月”条,5951页。
    460(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194“太宗贞观九年(635)七月”条,6115页。
    46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4《刘仁轨传》,中华书局1975年2790页。
    462(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1“高宗咸亨元年(670)八月”条,6364页。
    46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2《魏元忠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949页。
    464(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5“则天皇后万岁通天元年(696)三月”条,6504页。
    465(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14“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九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6835页。
    46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38《韦伦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781页。
    46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63《杜元颖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264页。
    468(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11“玄宗开元四年五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6717页。
    46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13《苗晋卿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350页。《新唐书》卷140《苗晋卿传》、《册府元龟》卷638《铨选部·谬滥》同。
    470(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638《铨选部·谬滥》,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第7655页。
    47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64《王播附王起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278页。
    472(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644《贡举部·考试第二》,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第7715页。
    47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68《钱徽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383页。
    47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0《王珪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529页。
    47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0中《元万顷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011页。
    47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0上《徐齐聃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998页。
    47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0中《齐瀚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038页。
    47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7《张说传附张垍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058页。
    479(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651《贡举部·谬滥》,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第7802页。
    480(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杂记》,中华书局1957年,第747页。
    481(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700《牧守部·贪黩》,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第8351页。
    482(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24“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十一月”条
    483(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38“宪宗元和六年(810)五月”条,中华书局,第7683页。
    484(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199“高宗永徽元年(650)十月”条,中华书局,第6273页
    48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1《代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286页。
    48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6上《酷吏·来俊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840页。
    48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6下《酷吏·姚绍之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852页。
    48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0《王旭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531页。
    48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6下《酷吏·吉温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857页。
    49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25《萧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552页。
    49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42《李宝臣附李元本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871页。
    49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2《韦安石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957页。
    49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18《元载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413页。
    49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11《房管附房孺复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325页。
    495(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14《户婚律》第189条:“诸妻无七出及义绝之状,而出之者,徒一年半”。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291页。
    49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27《源休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574页。
    497(宋)王溥撰《唐会要》卷83《嫁娶》,中华书局1957年,第1527页。
    49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2《许敬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762页。
    499(宋)王溥撰《唐会要》卷83《嫁娶》,中华书局1957年,第1528-1529页。
    500(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2“高宗永隆元年(680)八月”条,6398页。
    50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64《虢王李凤附李邕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432页。
    50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2《许敬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764页。
    50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64《高祖子·徐王元礼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426页。
    504(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09《宗楚客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102页。
    50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71《李渤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437页。
    506(宋)司马光等编《资治通鉴》卷249“宣宗大中六年(852)十月”条,8052页。
    507(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23玄宗《贬齐汗麻察等制》,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第267页
    508(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13“玄宗开元十七年(629)六月”条,中华书局1956,6786页。
    509(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5《诈伪律》“诈假官假与人官”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496页。
    510(唐)吴兢著《贞观政要》卷3《纳谏第五》,上海古籍1978年,第75页。(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0《戴胄传》。《新唐书》卷99、《资治通鉴》卷192等载此事略同。
    511(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11《职制律》“受所监临财物”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242页。
    51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00《李朝隐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127页。
    513(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46《百官一》“考功郎中、员外郎”条,中华书局1975年,1190页。
    51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3《职官二》“考功郎中、员外郎”条,中华书局1975年,第1822页。
    515(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卷2《尚书吏部》“考功郎中、员外郎”条载:“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一曰献替可否,拾遗补阙,为近侍之最;二曰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三曰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四 曰礼制仪式,动合经典,为礼官之最;五曰音律克谐,不失节奏,为乐官之最;六曰决断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之最;七曰部统有方,警守无失,为宿卫之最;八日兵士调习,戎装充备,为督领之最;九曰推鞫得情,处断平允,为法官之最;十曰雠校精审,明于刊定,为校正之最;十一曰承旨敷奏,吐纳明敏,为宣纳之最;十二曰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十三曰赏罚严明,攻战必胜,为将帅之最;十四曰礼义兴行,肃清所部,为政教之最;十五曰详录典正,词理兼举,为文史之最;十六曰访察精审,弹举必当,为纠正之最;十七曰明于勘覆,稽失无隐,为句检之最;十八曰职事修理,供承强济,为监掌之最;十九曰功课皆充,丁匠无怨,为役使之最;二十曰耕耨以时,收获剩课,为屯官之最;二十一曰谨于盖藏,明于出纳,为仓库之最;二十二曰推步盈虚,究理精密,为历官之最;二十三曰占候医卜,效验居多,为方术之最;二十四讥察有方,行旅无壅,为关津之最;二十五曰市口不扰,奸滥不行,为市肆之最;二十六曰牧养肥硕,蕃息孳多,为牧官之最;二十七曰边境肃清,城隍修理,为镇防之最。一最已上有四善为上上;一最已上有三善,或无最而有四善为上中;一最已上有二善;或无最而有三善马上下;一最已上有一善,或无最而有二善为中上;一最已上,或无最而有一善为中中;职事粗理,善最弗闻为中下;爱憎任情,处断乖理为下上;背公向私,职务废阙为下中;居官谄诈,贪浊有状为下下”。陈仲夫点校本,中华书局1992年1月第1版,第42页。
    516(宋)王溥撰《唐会要》卷81《考上》,中华书局1957年,第1501页。
    517(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1192页。
    518(宋)王溥撰《唐会要》卷81《考上》,中华书局1957年,第1501页。
    519(宋)王溥撰《唐会要》卷81《考上》,中华书局1957年,第1502页。
    520(宋)王溥撰《唐会要》卷82《考下》,中华书局1957年,第1509页。
    521(宋)王溥撰《唐会要》卷81《考上》,中华书局1957年,第1502页。
    522(宋)王溥撰《唐会要》卷81《考上》,中华书局1957年,第1504页。
    523(宋)王溥撰《唐会要》卷81《考上》,中华书局1957年,第1501页。
    524(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11《职制律》“监主受财枉法”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241页。
    52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9《崔日用传·附日知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089页
    52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36《窦参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747页。
    52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46《杨凭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968页。
    528(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152《帝王部·明罚》,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第1845页。
    52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高祖诸子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第2437页。《唐会要考课》及《册府元龟》书为“下下”。
    53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71《李渤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440页。
    531(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中华书局1992年,第185页。
    532转引自刘俊文《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中华书局1989年3月第1版,第247页。两件文书可合为一件“神龙散颁刑部格残卷”。
    533(唐)李林甫撰《唐六典》卷二“尚书省吏部考功郎中”条(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月第1版,第43页。
    53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6下《酷吏·姚绍之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852页。
    535(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18睿宗《颁新格式制》,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8-219页。
    536(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21玄宗《禁厚葬制》,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5页。
    537(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21玄宗《禁畜别宅妇人制》,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6页。
    538(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27玄宗《申禁滞狱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4页。
    539(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29玄宗《戒州县祗候御史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1页。
    540(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12“玄宗开元八年(720)十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6741页。
    541(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10《职制律》“指斥乘舆及对捍制使”条:“诸指斥乘舆,情理切害者,斩”。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
    542(唐)吴兢著《贞观政要》卷2《求谏第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第1版,第50页。
    543(唐)吴兢著《贞观政要》卷2《纳谏第五》,上海古籍1978年,第60页。
    54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63《萧踽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404页。
    54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0《褚遂良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739页。
    546(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卷190中《文苑中·员半千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014页。
    54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53《袁高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086页。
    548(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77《宪宗郭皇后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505页。
    549(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5“则天皇后长寿元年(692年)春一月”条,第6480页。
    550(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92《魏元忠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953页。
    551(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0“高宗显庆二年(657)七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6304页。
    552(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96《房玄龄传附房遗直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858页。
    553(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34《王鉷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566页。
    554(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202《文苑中·郑虔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766页。
    555(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203《文苑下·李华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776页。
    556(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64《崔衍附父崔伦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042页。
    557(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0“高宗显庆四年(659)四月”条,中华书局,第6314-6315页。
    558(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5“则天皇后延载元年(694年)九月”条、“天册万岁元年(695)正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6497-6498页。
    559(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48,武宗会昌六年(846年)二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8024页。
    560(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48,“宣宗大中元年十二月、大中二年正月”条,8030-8031页。
    561(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14“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条,6829页。
    562(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196“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十二月“条,第6182页。
    56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2《宗楚客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71页。
    564(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09《宗楚客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102页。
    56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4《崔仁师附崔湜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623页
    56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8《张行成附张易之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707页。
    567(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1“八议”、卷2“应议请减”,法律出版社1999年17、39页。
    56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05《宇文融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217页。
    56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72《令狐楚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460页。
    570(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49“宣宗大中九年(855)十二月”条,8058页。
    571(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84《杨收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395页。
    57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69《卢祖尚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522页。
    573(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30《断狱》“官司出入人罪”条疏议,法律出版社,第606页。
    57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0上《张蕴古传》,第49934994页。
    575(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7“则天后长安三年(703年)九月”条,第6564页。
    576(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3《斗讼律》“诬告反坐”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464页。
    57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8《韩休传》,第3078页。
    578胡宝华著《唐代监察制度研究》“第一章”,商务印书馆2005年11月第1版。
    579柳宗元著《柳宗元集》卷30《寄许京兆孟容书》所言“假令万一除刑部囚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244页),表明刑部是管理的贬官的重要机构。而《吐鲁番出土文书》第6册有放还流人时,有“上尚书省都省”字样,表明尚书都省参与了对流人流放和放还档案的监督(见后文145页。)
    580《旧唐书》及《通典》载御史大夫为“从三品”。《新唐书》记为正三品。御史大夫品阶在后期有所上升。
    581(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48《百官三》,中华书局1975年1235页。
    582(唐)杜佑撰《通典》卷24《职官六·中丞》,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第666、668页。
    583(宋)欧阳修 宋祁《新唐书》卷48《百官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1239页。
    584(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卷13,中华书局1992年,第379页。
    585(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516《宪部·振举》,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第6167页。
    586(宋)王溥撰《唐会要》卷61《御史台中·弹劾》,中华书局1957年,第1069页。
    58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62《李大亮附李迥秀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391页。
    58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4《崔仁师传附崔湜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623页。
    589《旧唐书》卷105《宇文融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221页。
    590(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卷1《尚书都省》,中华书局1992年,第7页。
    59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527王叔邕《弹崔位状》,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60页。
    59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60《韩愈传》,中华书局第4196页。
    593(唐)杜佑《通典》卷24《职官六·御史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660页。
    59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2《许敬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761页。
    595(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14《苏味道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03页。
    596(宋)王溥撰《唐会要》卷60《御史台》云:“故事:台中无狱,须留问,寄系于大理寺。至贞观二十二年二月,李干佑为大夫,别置台狱,由是大夫而下,已各自禁人。至开元十四年,崔隐甫为大夫,引故事奏掘去之”。中华书局,1957年,第1042页。
    597(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卷18《大理寺》,第502-503页。
    598(宋)王溥撰《唐会要》卷60《御史台》,中华书局1957年,第1042页。
    599(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卷13《御史台》“侍御史”条,第380页。
    60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2《李义府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769页。
    60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7《张说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055页。
    602(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卷6“刑部郎中”条,中华书局1992年,第190页。
    603(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9《职制律》第96“之官限满不赴”条,法律出版社,第203页。
    604(宋)王溥撰《唐会要》卷68《刺史上》,中华书局1957年,第1205页。
    605(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630《铨选部·条制二《,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第7555页。
    605(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及流人》,中华书局19576年,第734页。
    607(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及流人》,中华书局19576年,第734页。
    608(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及流人》,中华书局19576年,第735页。
    609(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15“玄宗天宝五载七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6873-6874页。
    610(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30《断狱律》第492“徒流送配稽留”条,法律出版社,第610页。
    61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288张九龄《荆州谢上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21页。
    612(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3第153《定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7月第1版,第1098页。
    613(唐)韩愈著《韩愈全集·文集》卷8《潮州刺史谢上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36页。
    614(清)彭定求等修纂《全唐诗》卷382张籍《伤歌行》,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4283页。
    615雷闻《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唐开元狱官令复原清本》,中华书局,第6页。
    616雷闻《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唐开元狱官令复原清本》,中华书局,第6页。
    617(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3《名例律》“流配人在道会赦”条,法律出版社,第75页。
    618(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度支郎中”条,中华书局1992年1月第1版,第80页。(以下版本同)。
    619(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卷73《薛收传附薛元超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0页。
    620《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唐开元狱官令复原清本》,中华书局,第645页。
    621(唐)宋之问《早发大庾岭》,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之《宋之问集校注》卷2,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29页。
    622(唐)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顾学颉校注《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312页
    623(宋)司马迁编著《资治通鉴》卷209“中宗景云元年(710)年七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6653页。
    62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4《崔仁师附崔湜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623页
    625(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及流人门》,中华书局1957年,第735页。
    626《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唐开元狱官令复原清本》,中华书局,第645页。
    627(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都官郎中”条,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94页。
    628(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56《刑法志》,中华书局1975年,第1411页。
    629(唐)白居易《发商州》,顾学颉校注《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313页。
    630《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唐仓库令复原复原清本》第7条,中华书局,第494页。
    631《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唐仓库令复原复原清本》第15条,中华书局,第495页。
    632《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唐开元狱官令复原清本》第18条,中华书局645页。
    633(唐)李林甫撰《唐六典》卷6《尚书省刑部》“刑部郎中”条,中华书局,第190页。
    63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3《太宗本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54页。
    63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1645页。
    636(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1“唐高宗龙朔三年(663)三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6334页。
    637(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1“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四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6335页。
    63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2《李义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70页。
    639(宋)欧阳修 宋祁等撰《新唐书》卷117《裴炎传附裴伷先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249页。
    64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646页。
    641(唐)杜佑撰《通典》卷174《州郡四·北庭府》,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558-4559页。
    642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卷2《河陇碛西区》第12篇《长安西通安西驿道下:凉州西通安西驿道》,第424页。
    643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卷2《河陇碛西区》第12篇《北庭都护府通伊西碎叶诸道》,第586页。
    644(唐)岑参撰(廖立笺注)《岑嘉州诗集笺注》卷3《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得飞字)》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1版,第484页。
    645(唐)岑参撰(廖立笺注)《岑嘉州诗集笺注》卷2《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1版,第424页。
    646(唐)岑参撰(廖立笺注)《岑嘉州诗集笺注》附录四《岑参年谱》,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1版,第898页。
    647(唐)岑参撰(廖立笺注)《岑嘉州诗集笺注》卷3《过酒泉忆杜陵别业》,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1版,第482页。
    648(唐)杜佑撰《通典》卷191《边防七·西戎总序》,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198页。
    649(唐)岑参撰(廖立笺注)《岑嘉州诗集笺注》卷《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1版,第482页。
    65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0《来济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743页。
    651(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11“唐玄宗开元二年(714)三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6696页。
    652(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16“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十二月”条,中华书局,6889页。
    65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1647页。
    654(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42《地理志六》,第1086页。
    655(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1“高宗总章元年(668)八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6355页。
    656(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202《李邕附李善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754页。
    657(清)曹寅等编《全唐诗》卷39张文琮《蜀道难》,第316页。
    658(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3《蜀道难》,1977年9月第1版,第162页。
    659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三卷《蓝田武关驿道》“引言”:“长安东南出武关,自古为秦、楚间之交通孔道。……盖唐代京师长安与江淮间之交通,除物资运输及行李笨重之行旅者多取汴河外,朝廷使臣及一般公私行旅远适东川、黔中、江淮、岭南者,皆利此道之径捷。”台北三民书店1985年,637页。
    660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三卷《蓝田武关驿道》,台北三民书局1985年,第664页。
    66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3《外戚·王守一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745页。
    662(唐)白居易著 顾学颉校注《白居易集》附《白居易年谱》,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第1606页,以下版本同。
    663(唐)韩愈著《韩愈全集·诗集》卷1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武关西逢配流吐蕃》、《次邓州界》等,上海古籍1997年版,第98105页。
    664(清)彭定求等修纂《全唐诗》卷62杜审言《渡湘江》,第739-740页。
    665(唐)沈佺之《神龙初废逐南荒途出郴口北望苏耽山》,陶敏、易淑琼《沈佺期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第83页。
    666(唐)沈俭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陶敏、易淑琼《沈俭期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第85页。
    667(唐)杜佑《通典》卷184《州郡十四·日南郡》,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949页。《旧唐书》载驩州“至京师陆路一万二千四百五十二里,水路一万七千里,至东都一万一千五百九十五里,水路一万六千二百二十里”。
    668(清)彭定求等修纂《全唐诗》卷62第15首杜审言《旅寓安南》,中华书局1960年,第734页
    669(唐)刘长卿《负谪后登干越亭作》,杨世明《刘长卿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189页。
    670(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50《刑法志》,中华书局1975年,第2143页。
    671转引自刘俊文《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中华书局1989年3月第1版,第247页。原文已把两件文书合为一件“神龙散颁刑部格残卷”。
    672(宋)王溥撰《唐会要》卷60《监察御史》“元和四年五月”条:“御史台奏:‘准旧例,监察御史从下第六人,各察尚书省一司。又准兴元元年十月敕,令监察御史从上第-人察吏部、礼部,第二人察兵部、 工部,第三人察户部、刑部……’从之。”中华书局1957年,第1043页。
    673(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第1192页。
    674(宋)王溥撰《唐会要》卷81《考上》,中华书局1957年7月第1版,第1501页。(以下版本同)。
    675(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90中《文苑中·刘允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第5013页。
    676(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29玄宗《贬陈州刺史李乐诏》,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版,第333页。
    677(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09《宗楚客传》,第4102页,《资治通鉴》卷206“则天皇后中之下圣历二年(699年)”条同。
    67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6下《酷吏下·吉温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857页。
    679(唐)长孙无忌撰《唐律疏议》卷11《职制律》138“监主受财枉法”(刘俊文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241页。(以下版本同)。
    68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1《敬晖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933页。
    68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16中宗《贬敬晖等诏》,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版,第200页。
    682丁之方《唐代的贬官制度》,《史林》1990年第2期,第9页。
    683彭炳金《唐代贬官制度研究》,《人文杂志》2006年第2期,第114页。
    684(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56《贬李德裕袁州长史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07页。
    685(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13《户婚律》“差科赋役违法”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274页。
    683(日)八重津洋平《有关唐代官僚受贬的二、三个问题》,关西学院大学法政学会《法与政治》第18卷第2号,1867年6月,第98页。
    68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0中《文苑中·员半千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041页。
    688(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9宣宗《贬李回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制》,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26页。
    689(日)辻正博《唐代贬官考》,《东方学报》63期,京都大学1991年,317-391页。
    690(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33玄宗《贬吉温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71页。
    691(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卷68《刺史上》,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7月第1版,第1198页。
    692(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卷68《刺史上》,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7月第1版,第1202页。
    69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29《张延赏传》,第3609页。
    694(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卷68《刺史上》,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7月第1版,第1202页。
    695(唐)李林甫灯盏《唐六典》卷2“吏部尚书”条:“五品已上以名闻,送中书门下,听制授焉。”中华书局1992年,第37页。《通典》卷15《选举三》亦云:“五品以上皆制授”。
    696(唐)韩愈著《韩愈全集·文集》卷4《送湖南李正字序》,上海古籍1997年,第216页。
    697(宋)王溥撰《唐会要》卷68《刺史上》载马周贞观11年疏“今朝廷独重内官,刺史县令,颇轻其选”;武则天长安四年,李峤上奏:“窃见朝廷物议,莫不重内官,轻外职。”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199页。
    69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60《韩愈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202页,
    699(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27《贬齐瀚麻察等制》,第267页;卷29《贬陈州刺史李乐诏》,第333页;卷33《贬吉温诏》,第371页;卷34《贬王同庆赣县尉敕》,第382页;卷35《贬责罗希爽张博济敕》,第384页。
    700(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9《职制律》“诸漏泄大事”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212页。
    70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06《王毛仲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254页。
    70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0中《齐瀚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037页。
    703(宋)王溥撰《唐会要》卷3《皇后》,中华书局1957年7月第1版,第25页。
    704(宋)司马光编著《旧唐书》卷186上《酷吏传》,中华书局1956年,第4849页。《资治通鉴》卷206“则天皇后久视元年(700年)正月”条同。
    705(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4“则天皇后天授元年(690年)冬十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6468页。
    706(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7“则天后长安三年(703年)九月”条,第6564页。
    707(唐)韩愈著《韩愈全集·文集》卷8《潮州刺史谢上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36页。
    708(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74《李德裕传》,第4528页。陈寅恪先生《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辨证》考证了李德裕死于宣宗大中三年十二月十日。(《金明馆丛稿二编》,第14页。
    709《唐会要》卷41《左降官与流人》载玄宗天宝五载七月六日敕:“应流贬之人,皆负遣罪。”第735页。
    710(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名例律》第11“应议请减(赎章)”,第39页。
    711雷闻《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唐开元狱官令复原清本》第61条,649页。
    712(唐)沈佺期《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陶敏《沈佺期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第104页。
    713(唐)沈佺期《从驩州廨宅移住山间水亭赠苏使君》,陶敏《沈佺期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117页。
    71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77《卢钧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92页。
    71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77《卢钧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92页。
    71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3《列女·李玄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51页。
    717(宋)《资治通鉴》卷203“则天皇后光宅元年九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6428页。
    718(宋)李昉等撰《太平广记》卷147“工部尚书裴仙先”,人民出版社1959年,1058-1060页。
    719(宋)欧阳修 宋祁等撰《新唐书》卷117《裴炎附裴仙先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4249页。
    72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6上《酷吏上·万国俊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4846页。
    721(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17《裴炎附裴伷先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4250页。
    722(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8“中宗神龙元年(705)三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6588页。
    72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7《裴炎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845页。
    724(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17《裴炎传附裴伷先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250页。
    725(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9《捕亡律》第459“流徒囚役限内亡”条,572页。
    726(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4“则天皇后永昌元年(689)七月”条,中华书局,6459页。
    72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6上《酷吏上·王弘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4847页。
    728(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太常卿卢崇道”条,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2005年1月北京第3次印刷,第16页。
    729参见陈仲安 王素撰《汉唐职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344页。
    730(宋)王溥撰(唐)杜佑等撰《通典》卷35《俸禄·禄秩》,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64页。
    731(宋)王溥撰《唐会要》卷90《内外官禄》,中华书局1957年,第1648页。
    73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0《王硅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529页。《新唐书》卷98同
    733(宋)王溥撰《唐会要》卷90《内外官禄》,中华书局1957年,第1648页。
    734(唐)杜佑等撰《通典》卷35《俸禄·禄秩》,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62页。
    735参照黄惠贤、陈锋主编《中国俸禄制度史》第四章《隋及唐前期的俸禄制度》“唐前期外官给禄额统表”中的贞观年间外官俸禄统计制作,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81页。
    736(唐)杜佑等撰《通典》卷35《俸禄·禄秩》,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64页。
    737(唐)白居易著顾学颉校注《白居易集》卷5《初除户曹喜而言志》,中华书局1979年第98页。
    738(唐)杜佑等撰《通典》卷35《职官十七·俸禄》,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67页。
    739(唐)杜佑等撰《通典》卷35《职官十七·俸禄》,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64页。
    740(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55《食货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97页。
    741(宋)王溥撰《唐会要》卷68《诸府尹》:开元十一年正月二十日,在太原置北都,“天宝元年正月二十日,改为北京。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停北京之号,寻郄复为北京”。表明开元十一年后,无太原府之称。中华书局1957年,第1190页。
    742刘海峰《论唐代官员俸料钱的变动》,《中国社会经济史》1985年第2期,第24页。
    743(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506《邦计部·俸禄第二》,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第6071页。《新唐书·食货志五》同,四品为“万一千五百六十七”文,比《册府元龟》少了300文。
    744《册府元龟》卷506《邦计部·俸禄第二》只记载了开元二十四年九个品级的月俸,为便于比较,暂时把三品以下各品的正、从及上、下阶的月俸等同该品月俸。
    745《册府元龟》卷506《邦计部·俸禄第二》虽未记载正品、从品月俸等差,依据州县官有差别,推测京官正品阶与从品阶应存在月俸差异。
    746参见刘海峰《论唐代官员俸料钱的变动》,《中国社会经济史》1985年第2期,第24页。
    747这样计算出的县令费用偏高。刘海峰在《论唐代的俸料钱的变动》一文中考察了《郡县公廨本钱簿》所记县令课料,上县县令月俸约为16贯318文,中县县令为12贯428文,下县县令为7贯809文。24页。
    748(宋)王溥撰《唐会要》卷68《刺史上》,中华书局1957年,第1201页。
    749(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32《刘子玄附刘秩传》,第4524页。
    75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2《韦安石附韦斌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962页。
    751(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25“唐代宗大历12年(777)四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7242页。
    752(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62《宰相表中》,中华书局1975年,1696页与1699页。
    75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31《李皋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637页。
    754依据(宋)王溥撰《唐会要》卷91《内外官料钱上》第制作。中州、下州刺史及中县、中下县、下县的月俸是通过上一等级的俸料减去三分之一计算得来的。中华书局1957年,第1655-1659页。
    755(宋)王溥撰《唐会要》卷91《内外官料钱上》,中华书局1957年,第1659页。
    756(唐)元稹撰 冀勒点校《元稹集》卷9《三遣悲怀》,中华书局1982年8月第1版,第98页。
    757(宋)王溥撰《唐会要》卷91《内外官料钱上》,中华书局1957年,第1657-1658页。
    758陈寅恪《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氏著《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65页。
    75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4《职官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1916页。
    760(唐)白居易撰 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45《与元九书》,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964页。
    761(宋)王溥撰《唐会要》卷91《内外官料钱上》,中华书局1957年,第1659页。
    762(唐)白居易撰 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43《江州司马厅记》,中华书局1979年,第933页。
    76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之《元白诗中的俸料钱问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月第1版第75页。
    764(唐)白居易撰 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43《江州司马厅记》,中华书局1979年,第933页。
    765(唐)元稹撰 冀勒点校《元稹集》卷9《三遣悲怀》,中华书局1982年8月第1版,第98页。
    766(唐)韩愈著《韩愈全集·文外集》卷上《潮州请置乡校牒》,上海古籍1997年,第364页。
    767(唐)韩愈著《韩愈全集·文集》卷7《碑志·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上海古籍1997年,第303页,其《南海神庙碑》亦云:“加西南守长之俸”。
    768(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39《上户部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326页。
    769(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30《寄许京兆孟容书》,上海古籍1997年,第242页。
    770(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食货志五》,中华书局1975年,第1396页。
    771(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28《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上海古籍1997年,第231页。
    77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0下《文苑下·杜甫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054页。
    77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7下《忠义下·赵哗传》,第4907页。《新唐书》卷151《赵宗儒》附载其父赵骅事同,中华书局1975年,第4826页。
    77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26《李揆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561页。
    775(宋)王溥撰《唐会要》卷82《休假》,中华书局1957年,第1520页。
    776(宋)洪迈撰《容斋随笔》“三笔”《朱崖迁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1004页。
    77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0中《文苑中·李邕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043页。
    778(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8“中宗神龙二年(706)六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6603页。《旧唐书》卷183《外戚》、《新唐书》卷206《外戚》略同。
    779(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10“玄宗先天元年(712)八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6677页。
    78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05《宇文融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221-3222页。
    78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02《韦述传》,第3184页。
    782(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05“则天皇后长寿二年(693)春二月”条,中华书局,6491页。
    783(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15“玄宗天宝六载(747)正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6875页。
    78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3《德宗本纪》“贞元十八年十二月”,第396页。
    785(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203《文苑下·王昌龄传》,第5780页。
    78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39《陆贽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818页。卷148《李吉甫传》同。
    787(唐)白居易撰 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43《江州司马厅记》,中华书局1979年,第933页
    788(唐)白居易撰 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43《草堂记》,中华书局1979年,第935页。
    789(宋)洪迈撰《容斋随笔》“三笔”《朱崖迁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1004页
    790(清)彭定求等修纂《全唐诗》卷153李华《咏史十一首》,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68页。
    791(清)彭定求等修纂《全唐诗》卷54崔湜谪襄阳《至桃林塞作》,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66页。
    792(清)彭定求等修纂《全唐诗》卷86张说《岳州作》,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32页。
    793(清)彭定求等修纂《全唐诗》卷270戎昱《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12页。
    794(清)彭定求等修纂《全唐诗》卷270戎昱《辰州建中四年多怀》,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15页。
    796(唐)沈佺期《三日独坐罐州思忆旧游》、《从驩州廨宅移住山间水亭赠苏使君》,陶敏《沈俭期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第99页、117页。
    796(唐)张说《张燕公集》卷4《岳州九日宴道观西阁》、卷4《岳州夜坐》,48页、49页。
    797(唐)张九龄撰《曲江集》卷2《感遇十二首》,台湾,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2第19页。
    798(唐)张九龄撰《曲江集》卷3《荆州作二首》,台湾,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3第15页。
    799799(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35贾至《巴陵寄李二户部张十四礼部(时贬岳州司马)》,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594页。
    800(唐)张九龄撰《曲江集》卷10《上封事书》(《四部备要》集部),台湾,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10第4页。
    80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247李峤《请辍近侍典大州疏》,中华书局,第2496页。
    802《寄许京兆孟容书》
    803(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30《寄许京兆孟容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第243页。
    804(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30《与裴埙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第249页。
    805(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31《与韩愈论史官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第253、页。
    806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30《寄许京兆孟容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43页。
    807(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30《与萧翰林倪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48页。
    808(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43《哭连州凌员外司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72页。
    809(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43《入黄溪闻猿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73页。
    810(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42《别舍弟宗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63页。
    811(宋)葛立方撰《韵语阳秋》卷11“柳子厚”条,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第2553册,商务印书馆,第83页。
    81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7张说《南中别蒋五岑向青州》,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51页。
    813(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7张说《岭南送使》,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52页。
    814(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70戎昱《桂州腊夜》,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12页。
    815(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76李白《送窦司马贬宜春》,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96页。
    816(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70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51页。
    817(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43王昌龄《送吴十九往沅陵》,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50页。
    818(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43王昌龄《送崔参军王龙溪》,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50页。
    819(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35李义府《在巂州遥叙封禅》,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69页。
    82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82《李义府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770页。
    821(唐)沈佺期《初达罐州》,陶敏《沈佺期集校注》卷2,中华书局2001年11月第1版,第95页。
    822(唐)沈佺期《岭表寒食》,陶敏《沈佺期集校注》卷2,中华书局2001年11月第1版,第98页。
    823(唐)沈佺期《三日独坐驩州思忆旧游》,陶敏《沈佺期集校注》卷2,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9页。
    824(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8张说《喜度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76页。
    82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中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136页。
    826(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69页。
    827(唐)沈佺期《驩州南亭夜梦》,陶敏《沈佺期集校注》卷2,中华书局2001年,第103页。
    828(唐)沈佺期《答魑魅代书寄家人》,陶敏《沈佺期集校注》卷2,中华书局2001年,第108页。
    829(唐)沈佺期《从崇山向越常》,陶敏《沈佺期集校注》卷2,中华书局2001年,第120页。
    830(唐)沈佺期《从驩州廨宅移住山间水亭赠苏使君》,陶敏《沈佺期集校注》卷2,中华书局2001年,第117页。
    831(唐)沈佺期《题椰子树》,陶敏《沈俭期集校注》卷2,中华书局2001年,第121页。
    83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中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143页。
    833(唐)沈佺期《答宁爱州报赦》,陶敏《沈佺期集校注》卷2,中华书局2001年,第123页。
    834(唐)沈佺期《喜赦》,陶敏《沈俭期集校注》卷2,中华书局2001年,第124页。
    835(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3《名例律》“流配人在道会赦”,法律出版社,第77页。
    836(唐)吴兢著《贞观政要》卷8《论赦令第三十三》,上海古籍1978年,第250页。
    837(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36“顺宗永贞元年(805)三月”条,中华书局8611页。
    838(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2肃宗《即位大赦文》,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页。
    83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4《宪宗本纪》“元和元年八月”,中华书局1975年,第418页。
    840(唐)刘禹锡著《刘禹锡集》卷30《谪居悼往二首》其二,1990年3月第1版,第480页。
    84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张说《南中别蒋五岑向青州》,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51页。
    842(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及流人》,中华书局1957年,第734页。
    843(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及流人》,中华书局1957年,第736页。
    844(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5李义府《咏鹦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69页。
    845(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05包佶《岭下卧疾寄刘长卿员外》,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139页。
    846(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14窦参《迁谪江表久未归》,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534页。
    8477(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2《古赋·瓶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1页。
    848(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35李义府《咏鹦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69页。
    849(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31《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曹明刚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以下版本同),第257页。
    850(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31《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第257页;卷31《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258页:卷30《寄许京兆孟容书》,第243页;卷33《与杨诲之疏解车义第二书》,第271页。
    851(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39“宪宗元和十年(815)二月”条,中华书局,7708-7709页。
    852(唐)刘禹锡撰汴孝萱校订《刘禹锡集》卷18《谢门下武相公启》中华书局1993年10月第1版,第218页。(以下版本同)
    853(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30《书与萧翰林倪书》,上海古籍,1997年版,第248页。
    854(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42《古今诗·柳州峒氓》,上海古籍,1997年版,第362页。
    855(唐)韩愈著《韩愈全集·诗集》卷2《县斋有怀》,上海古籍1997年版,第21页。
    856(唐)韩愈著《韩愈全集·诗集》卷11《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上海古籍1997年版,第102页。
    857(唐)沈佺期《三日独坐驩州思忆l旧游》,陶敏《沈俭期集校注》卷2,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9页。
    858(唐)元稹撰 冀勒点校《元稹集》卷12《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中华书局1982年,第135页。
    859(唐)刘禹锡撰 汴孝萱校订《刘禹锡集》卷10《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中华书局1993年132页。
    860(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21《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上海古籍1997年,178页。
    861(唐)白居易撰 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琵琶引》,中华书局1979年,第242页。
    862(唐)白居易撰 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自江州至忠州》,中华书局1979年,第209页。
    863(唐)白居易撰 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初入峡有感》,中华书局1979年,第208页。
    864(美)E·弗洛姆《追寻自我》,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195页。
    865(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30《与杨京兆凭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46页。
    866(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42《寄韦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56页。
    867(清)鲁曾煜等编纂《广西通志》卷128《祭文·杂记》,(清)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6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714页
    868(清)鲁曾煜等编纂《广西通志》卷128《祭祀文·杂记》,(清)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6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719页。
    869(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42《岭南江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62页。
    870(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42《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上海古籍1997年,第363页。
    871(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987《交旧十》崔群《祭柳州柳员外文》,中华书局1966年,5194页,
    872孙国栋《唐代中央重要文官迁转途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第2版。
    873雷闻《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唐开元狱官令复原清本》第19条,第645页。
    874武汉大学历史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6册,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529页。
    875《吐鲁番出土文书》第8册,第144页。72TAM230:59(a),60(a)
    876根据统计表,死于流放途中或谪所的流官共83人次,占总人数的27%;流后结果不明的有126人次,占总数的41%。
    877(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及流人》,中华书局1957年,第734页。
    878(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3《名例律》“犯流应配”条,法律出版社,第73页。
    879(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56《刑法志》,第1411页。
    880(唐)魏征 令狐德撰《隋书》卷25《刑法志》,中华书局1973年,第711页。
    881(后晋)刘佺等撰《旧唐书》卷82《李义府传》,第2770页。
    88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2《肃宗一》《推恩祈泽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69页。
    88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14李宗闵《故丞相尚书左仆射赠太尉太原王公神道碑(并序)》,7335页。
    884(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与流人》,中华书局1957年,第739页。
    885(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2《左降官与流人》,中华书局1957年,第739页。
    886(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与流人》,中华书局1957年,第739页。
    887(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与流人》,中华书局1957年,第738页。
    888(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2《太宗即位赦》,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页。
    889(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3《改元弘道诏》,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5页。
    890(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2《中宗即位赦》,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页。
    891(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2《明皇即位赦》,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页。
    892(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8太宗《甘雨降大赦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4页。
    89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4《崔仁师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622页。
    89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69《薛万彻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519页。
    895(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85《帝王部·赦宥四》,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第1001页。
    896(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85《帝王部·赦宥四》,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第1002页。
    897(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39玄宗《谒五陵赦》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27页。
    898(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0玄宗《南郊大赦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433页。
    89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96《宋璟附宋浑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036页。
    90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27《源休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575页。
    901(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202《文苑中·宋之问附宋之悌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751页。
    90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22《路嗣恭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501页。
    903丁之方《唐代的贬官制度》,《史林》1990年第2期,第12-14页。
    904尹富《唐代量移制度与贬谪士人心态考论》,《中华文史论丛》第七十三辑,65102页。
    905(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42《职官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1804页。
    906(宋)欧阳修 宋祁等撰《新唐书》卷45《选举志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1172页。
    907(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2《名例律》第17“官当”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49页。
    908(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3《名例律》“除免官当叙法”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909(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及流人》,中华书局1957年,第734页。
    910(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86《帝王部·赦宥五》,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第1030页。
    911(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卷2《尚书吏部》“考功郎中、员外郎”载有唐代考课的“四善二十七最”,即:“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一曰献替可否,拾遗补阙,为近侍之最;二曰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三曰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四曰礼制仪式,动合经典,为礼官之最;五曰音律克谐,不失节奏,为乐官之最;六曰决断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之最;七曰部统有方,警守无失,为宿卫之最;八曰兵士调习,戎装充备,为督领之最;九曰推鞫得情,处断平允,为法官之最;十曰雠校精审,明于刊定,为校正之最;十一曰承旨敷奏,吐纳明敏,为宣纳之最;十二曰训导有方,生徒充业,为学官之最;十三曰赏罚严明,攻战必胜,为将帅之最;十四曰礼义兴行,肃清所部,为政教之最;十五曰详录典正,词理兼举,为文史之最;十六曰访察精审,弹举必当,为纠正之最;十七曰明于勘覆,稽失无隐,为句检之最;十八曰职事修理,供承强济,为监掌之最;十九曰功课皆充,丁匠无怨,为役使之最;二十日耕耨以时,收获剩课,为屯官之最;二十一曰谨于盖藏,明于出纳,为仓库之最:二十二曰推步盈虚,究理精密,为历官之最;二十三曰占候医卜,效验居多,为方术之最;二十四讥察有方,行旅无壅,为关津之最;二十五曰市口不扰,奸滥不行,为市肆之最;二十六曰牧养肥硕,蕃息孳多,为牧官之最;二十七日边境肃清,城隍修理,为镇防之最。”中华书局1992年,第42页。
    912(宋)王溥撰《唐会要》卷81《考上》,中华书局1957年,第1501页。该版断句为“五品已上,非特恩,刺史无进阶之令。”笔者认为,五品已上非特恩与刺史为并列关系,否则,该句句意很难解释。
    913王勋成著《唐代铨选与文学》第四章《六品以下官员守选》,中华书局2001年4月第1版,102-138页。
    914(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55《选举志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1174页。
    915(宋)王溥撰《唐会要》卷69《县令》,中华书局1957年,第1218页。
    916(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631《铨选部·条制三》,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第7563页。
    917(宋)王溥撰《唐会要》卷69《县令》,中华书局1957年,第1221页。
    918(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云:“其内常参官八品以上,及外官五品以上正员并停使,郎官御史丁忧废省者,旧制中书、门下便除授,贞元四年正月制‘春秋举荐’”,中华书局1988年第365页。
    91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43《职官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1820页。
    920(日)八重津洋平《有关唐代官僚受贬的二、三个问题》,关西学院大学法政学会《法与政治》第18卷第2号,1867年6月,第98页。
    921(北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及流人》,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版,第734页。
    922(唐)柳宗元著《柳宗元集》卷30《寄许京兆孟容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244页。
    923(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及流人》,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版,第736-737页。
    924(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3《名例律》“除免官当叙法”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925(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0玄宗《南郊大赦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版,第433页。
    926(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69《广德二年南郊赦》,中华书局2008年4月第1版,第385页。以下版本同。
    927(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2《顺宗即位赦》,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页。
    928(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5《改元太和赦》,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9页。
    929(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98《卢怀慎传》,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067页。
    930彭炳金《论唐代的左降官》认为左降官是“因犯罪而被贬到边远地区任员外官的官吏”(《晋阳学刊》2007 年第2期,第98页),但实际上左降官专指员外安置的贬官约在德宗末固定下来,参见前文53-54页。
    931(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66玄宗《后土赦书》,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73页。
    932(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69代宗《广德二年南郊赦》,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85页。
    933(唐)陆贽撰《陆贽集》卷20《三进量移官状》,中华书局,第662页。《全唐文》卷475《三奏量移官状》,第4850页同。
    934(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81《卢承庆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49页。
    935(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及流人》,第734页。
    936(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及流人》,第734页。
    937(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90上《文学上·杨炯传》,第5003页。
    938(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13《苗晋卿传》,第3350页。
    939(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刘幽求传》,第3041页。
    940(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87《忠义上·王义方传》,第4876页。
    941(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90《文学上·骆宾王传》,第5006页。
    942(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32《量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1149页。
    943张艳云《唐代量移制度考述》云:“量移确实是始见于开元时期,但决不是开元二十年十一月”;尹富《唐代量移制度与贬谪士人心态考论》:“玄宗开元年间的量移至少有四次,而‘量移’二字这始见时间,也应当提到开元十一年。”(《中华文史论丛》第七十三辑,第70页)
    944(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85《帝王部·赦宥第四》,中华书局影印本,第1004页。
    954(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5肃宗《改元宝应赦文》,第500页。
    946(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2《代宗即位赦》,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页。
    947(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10宪宗《元和十四年册尊号赦》,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0页。
    948(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2《中宗即位赦》,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页。
    949(唐)张说撰《张燕公集》卷4《赦归在道中作》,中华书局1985年第1版,第30页。
    950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编,开元111《大唐故朝议郎行郑州管城县令上柱国杨君墓志铭并序》,第1230页。
    951(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35《卢杞传》、《白志贞传》,第3716页与3719页。
    952(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70德宗《贞元六年南郊赦》,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89页。
    953(唐)白居易著《白居易集》卷17《重赠李大夫》,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第374页。
    954(唐)韩愈著《韩愈全集》卷11《量移袁州张韶州端公以诗相贺因酬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105页。
    955(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85《帝王部·赦宥第四》“开元十八年正月”条,中华书局1960年6月第1版,第1008页。有些学者认为此条为伪。
    956(宋)王溥撰《唐会要》卷69《别驾》,第1215页。
    957(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及流人》,第736页。
    958(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630《铨选部·条制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版,第7560页。
    959(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36“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三月”条,第7611页。
    960(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及流人》,第736-737页。
    961(宋)王溥撰《唐会要》卷41《左降官及流人》,第737页。
    962(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34“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五月”条,第7554页。
    963(唐)陆贽撰《陆宣公集》卷20《三论量移官状》,第220页。
    964(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76《李宗闵传》,第4554页。
    965(唐)杜佑《通典》卷182《州郡十二》,中华书局1988年,4829页“余杭郡”、4838页“信安郡”条。
    966(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72僖宗《干符二年南郊赦》,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01页。
    967参见《旧唐书》卷135《王伾传》、卷160《柳宗元传》与《刘禹锡传》。
    968(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4《宪宗本纪上》,第413页。
    969(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58《武元衡传》,第4160页。
    970(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39“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三月”条,第7709页。
    971(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39“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三月”条,第7709页。
    972(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63《萧瑀传》,第2399-2404页。
    973(唐)吴兢撰《贞观政要》卷5《论忠义第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0月第1版第156页。
    974(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63《萧瑀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403页。
    975(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61《窦诞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370页。
    976(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92《魏元忠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953页。
    977(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13《裴遵庆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355页。
    978(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15《敬括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375页。
    979(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99《崔仁师附崔湜传》,第3922页,《旧唐书》卷74本传同。
    980(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31《李皋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637页。
    981(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77《崔慎由传附崔能传》,第4581页。
    982(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73《颜籀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595页。
    983参见《旧唐书》卷90《豆卢钦望传》、卷92《韦巨源传》、卷88《陆元方传》、卷94《苏味道传》
    984(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28《尹思贞传》,第4459页。《旧唐书》卷100本传同。
    985(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00《卢从愿传》,第3124页。
    986(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11《房管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320页。
    987(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01《韦凑传》,第3142页。
    988(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72《杜亚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207页。
    989(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41“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四月”条,第7791页。
    990(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80《李德裕传》,第5328页、5331页。
    991(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45“文宗太和七年(833年)六月”条,第7885页。
    992(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45“文宗太和八年(834年)冬十月”条,第7898页。
    993(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46“武宗会昌元年(841年)三月”条,第7950页。
    994(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48“武宗会昌四年(844年)九月”条,第8012页。
    995(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74《李德裕传》,第4528页。
    996(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8,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1版,第692页。
    997(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90中《文苑中·李邕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043页。
    998(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25《张镒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545页。
    999(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23《刘晏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516页。
    1000(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49《包佶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99页
    1001(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37“宪宗元和四年三月闰月”条,第7657页。
    1002(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35《程异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738页。
    1003(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22《裴胄传》,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第3507页。
    1004(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57《韦弘景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153页。
    1005(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27《张嘉贞传附张文规传》,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第4449页。
    1006(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30《寄许京兆孟容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42页。
    1007(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74《马周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18页。
    1008(宋)王溥撰《唐会要》卷68《刺史上》,中华书局1957年,第1199页。
    1009(宋)王溥撰《唐会要》卷68《刺史上》中华书局1957年,第1199页。
    1010(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98《卢怀慎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967页。
    1011(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89《狄仁杰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887页。
    1012(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17《严砺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407页。
    1013(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297“则天皇后长安四年(704)三月”条,中华书局,6570页。
    1014(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76《蜀王李愔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659页。
    1015(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86上《酷吏上·来俊臣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840页。
    1016(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06《王琚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251页。
    1017(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77《刘德威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676页。
    1018(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61《窦威传附窦轨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366页。
    1019(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59《许绍附许圉师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330页。
    1020(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94《徐彦伯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006页。
    1021(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202《文苑中·刘允济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749页。
    1022(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00《毕构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113页。
    1023(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202《文苑·宋之问附宋之逊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750页。
    1024(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00《王志情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123页。
    1025(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13《苗晋卿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350页。
    1026(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00《裴漼附裴宽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131页。
    1027(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11《房琯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324页。
    1028(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23《第五琦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518页。
    1029(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30《李泌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622页。
    1030(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30《关播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627页。
    1031(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29《张延赏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607页。
    1032(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59《郑絪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181页。
    1033(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00《尹思贞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109页。
    1034(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00《卢从愿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124页。
    1035(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65《高士廉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第2442页。
    1036(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18《韩思复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272页。
    1037(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93《王唆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985页。
    1038(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98《李元纮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073-3074页。
    1039(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98《杜暹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076页。
    1040(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29《韩混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600页。
    1041(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46《李栖筠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736页。
    1042(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74《李德裕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509-4530页。
    1043(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97《循吏·韦丹附韦宙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631页。
    1044(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00《解琬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112页。
    1045(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202《文苑·宋之问附宋之逊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751页。
    1046(汉)司马迁撰《史记》卷84《屈原贾谊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81页。
    1047尚永亮《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第章,文津出版社,1993年;朱玉麒《唐代诗人的南贬与屈贾偶像的树立》2006年1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048(唐)宋之问《送杜审言》,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之《宋之问集校注》卷1,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98页。
    1049(唐)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8月第1版,第627页。
    1050(唐)高适《送张瑶贬五溪尉》,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2月第1版, 第333页。以下版本同。
    1051(唐)刘长卿《送李使君贬连州》,杨世明《刘长卿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331页。
    1052(唐)李白《巴陵赠贾舍人》,(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1版,第604页。
    1053(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83李益《送人流贬》,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214页。
    1054(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99王建《送流人》,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391页。
    1055(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90杨凝《别谪者》,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303页。
    1056(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93司空曙《送郑明府贬岭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325页
    1057(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310于鹄《送迁客二首》,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505页。
    1058(唐)张说撰《张燕公集》卷4《巴丘春作》,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5页。
    1059(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14高适《送张瑶贬五溪尉》,北京中华书局年1960年版,第2226页
    1060傅璇宗《唐才子传校笺》卷2《刘长卿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061(唐)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杨世明《刘长卿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214页。
    106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卷475李德裕《泪罗》北京中华书局年1960年版,第5415页。
    1063(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80《李德裕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341页。
    1064(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19《吊屈原文》,上海古籍1997年版,第160页。
    1065(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202《宋之问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751页。
    1066(唐)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之《宋之问集校注》卷2,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31页。
    1067(唐)沈佺期《从崇山向越常》,陶敏《沈佺期集校注》卷2,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0页。
    1068(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6张说《游洞庭湖湘》、卷87《湘州北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32页、第956页。
    1069(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25《张说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411页。
    1070(唐)白居易著《白居易集》卷16《忆微之》,顾颉刚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第339页。
    1071(唐)白居易撰《白居易集》卷16,顾颉刚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1999年11月第6次印刷,第341页《大林寺桃花》,第344页《遗爱寺》。
    1072(唐)白居易著《白居易集》卷7《题寻阳楼》,顾颉刚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第128页。
    1073(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29《始得西山宴游记》,第236页。
    1074(唐)刘禹锡著《刘禹锡集》卷30《谪居悼往二首》第二首。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08页
    1075(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30《与李翰林建书》,上海古籍,1997年版,第249页。
    1076(美)E·弗洛姆著苏娜安定编译《追寻自我》,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277页。
    1077《四部备要》第41册《论语注疏》卷12《卫灵公》,台湾中华书局1987年6月豪华1版,第2-3页。
    1078(唐)白居易著《白居易集》卷《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顾颉刚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第137页。
    107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90中《文苑中·宋之问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025页。
    1080(唐)宋之问《游韶州广果寺》、《宿清远峡山寺》,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之《宋之问集校注》卷3,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50页、573页。
    1081(唐)宋之问《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陶敏、易淑琼《宋之问集校注》中华书局2001年版,547页。
    1082(唐)宋之问《游云门寺》,陶敏、易淑琼《宋之问集校注》卷3,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20页。
    1083(唐)宋之问《宿清远峡山寺》,陶敏、易淑琼《宋之问集校注》卷3,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73页。
    1084(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14《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1版,1999年第7次印刷,第684页。
    1085(清)彭定求等修纂《全唐诗》卷100房融《谪南海过始兴广胜寺果上人房》,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67页。
    1086(唐)刘长卿《将赴岭外留题萧寺远公院》,杨世明《刘长卿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
    1087(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25《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09页。
    1088(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25《送僧浩初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10页。
    1089(唐)韩愈著《韩愈全集·文集》卷3《与孟尚书书》,上海古籍1997年版,第195页。
    1090(唐)白居易著顾学颉校注《白居易集》卷16《寻李道士山居兼呈元明府》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36页。
    1091(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66《白居易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345页。
    1092(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65《高士廉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442页。
    1093(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85上《韦机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795页。
    1094(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202《郑虔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766页。据《千唐志斋郑虔墓志铭》在郑虔在洛阳所受伪职为兵部郎中与国子司业。
    1095沈自南《艺林汇考(外四种)》第二《湛园札记》卷4,《四库笔记小说丛书》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096涤平修纂《浙江通志》卷154《名宦·台州府》“郑虔”条。
    1097(唐)韩愈著《韩愈全集·文集》卷5《欧阳生哀辞》,上海古籍1997年版,第223页。
    1098(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203《文苑下·欧阳詹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786页。
    1099(清)谢道承等修纂《福建通志》卷29《名宦一·李椅传》,《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528册,第325页。
    1100(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25《张镒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545页。
    1101(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60《柳宗元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214页。
    1102(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60《柳宗元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214页。
    1103(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卷5《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上海古籍,1997年版,第37页。
    1104(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卷197《循吏·韦丹附韦宙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631页。
    1105(唐)韩愈著《韩愈全集·文集》卷8《举韩泰自代状》,上海古籍1997年,第340页。
    1106(清)鲁曾煜等编纂《广东通志》卷11《山川志》之“潮州府海阳县”,(清)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6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420页。
    1107(唐)韩愈著《韩愈全集·文集》卷7《柳州罗池庙碑》,上海古籍1997年,第289页。
    1108(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68《柳宗元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142页。
    1109参见(宋)魏仲举编《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31《柳州罗池庙碑》注文。
    1110(清)金鉷等监修《广西通志》卷42《坛庙志·柳州府》,(清)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6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246页,
    1111(清)金鉷等监修《广西通志》卷45《古迹志·柳州府》,(清)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6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329页。
    1112(清)金鉷等监修《广西通志》卷45《古迹志·柳州府》,(清)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6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329页。
    1113(清)金鉷等监修《广西通志》卷45《古迹志·柳州府》,(清)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6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329-330页
    1114(清)鲁曾煜等编纂《广东通志》卷11《山川志·循州》,(清)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6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415页
    1115(清)鲁曾煜等编纂《广东通志》卷38《名宦志·恩州》,(清)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6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636页。
    1116(清)金鉷等监修《广西通志》卷13《山川志·桂林府临桂县》,(清)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 “史部”第56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290页。
    1117(清)董诰《全唐文》卷718《新开隐山记》,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第7387页。
    1118(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695韦宗卿《隐山六峒记》,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第7134页。
    1119(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171《李渤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442页。
    1120(清)金鉷等监修《广西通志》卷44《古迹·桂林府临桂县》,(清)纪昀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6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第287页。
    112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26于邵《九日陪廉使卢端公宴东楼序》,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版,第4345页。
    以下文献包括本文引用过的参考文献,还包括对本文写作有帮助的未引用的参考
    文献,包括基本典籍、著作和论文三个部分。
    [汉]孔安国注,[唐]孔颖达疏,喻遂生整理:《尚书正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十三经注疏》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喻遂生等整理:《礼记正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传世藏书《十三经注疏》
    [汉]赵歧注,[宋]孙爽疏,龚抗云整理:《孟子注疏》,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传世藏书《十三经注疏》
    [清]阮元主编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3年8月第1版
    [汉]司马迁撰 《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
    [后汉]班固撰 《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
    [刘宋]范晔撰 《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版
    [晋]陈寿撰 《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1版
    [唐]房玄龄 等撰 《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1版
    [梁]沈约撰 《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
    [北齐]魏收撰: 《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6月第1版
    [唐]李百药撰 《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11月第1版
    [唐]李延寿撰 《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6月第1版
    [唐]李延寿撰 《北史》卷86《明亮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魏征 令狐德撰 《隋书》卷56《卢恺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
    [唐]长孙无忌 等撰 《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本,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唐]张九龄撰 《曲江集》,台湾中华书局,《四部备要》1981年版
    [唐]李林甫等 撰 《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月第1版
    [唐]沈佺期 撰 陶敏校注 《沈佺期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唐]徐坚等著 《初学记》, 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唐]吴兢著 《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第1版
    [唐]刘餗撰 [唐]张鷟撰《隋唐嘉话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79版
    [唐]刘肃撰 《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唐]岑参 撰 廖立 笺注 《岑嘉州诗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唐]高适 著 刘开扬 笺注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 《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1版
    [唐]王维著 陈铁民校注 《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
    [唐]刘长卿著 杨世明校注 《刘长卿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唐]杜佑撰 《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第1版
    [唐]陆贽撰 《陆贽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唐]刘禹锡著 《刘禹锡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唐]柳宗元著《柳宗元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唐]韩愈著 《韩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唐]杜牧著、[清]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新1版
    [唐]李肇撰 《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 《封氏闻见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 《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唐]白居易 著顾学 颉校注 《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五代]王仁裕撰[唐]姚汝能撰《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后晋]刘昫 等撰 《旧唐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北宋]王钦若等编 《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
    [宋]王溥撰 《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宋]李昉等编 《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宋]李昉等编 《太平广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宋]范祖禹 《唐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宋]司马光编著 《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宋]欧阳修、宋祁撰 《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宋敏求编 《唐大诏令集》, 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宋]洪迈撰 《容斋随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宋]葛立方撰《韵语阳秋》,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第2554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
    [宋]孙逢吉撰 《职官分纪》,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
    [元]马端临撰 《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
    [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董诰等编 《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版
    [清]彭定球等编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
    [清]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版
    《四部备要》, 台湾,中华书局1981年版
    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 商务印书馆,1936年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年
    岑仲勉《隋唐史》,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日]桑原骘藏《支那的古代法律》,《支那法制史论丛》,弘文堂1935年版
    [日]仁井田陞《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刑法》,东京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1980年重版
    [日]仁井田陞《唐令拾遗》,长春: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
    [日]滋贺秀三《刑罚的历史——东洋》,《刑罚的理论与现实》,岩波出版社1972年版
    [日]滋贺秀三《中国上古刑罚考——以盟誓为线索》(1976年),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第1-30页,中华书局1992年
    武汉大学历史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台北:三民书店1985年
    张国刚《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
    [美]E·弗洛姆《追寻自我》,陕西: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年
    傅璇宗《唐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刘俊文《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蒋寅《大历诗人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李锦绣《唐代制度史稿》,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
    郁贤皓《唐刺史考》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傅璇宗《唐代诗人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5月第1版,
    葛剑雄主编、冻国栋著.《中国人口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史念海《唐史论丛》,陕西:三秦出版社,1990.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
    秦永龙编著《西周金文选注》第4《大盂鼎铭》,北京师范大学1992年
    邓小南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尚永亮《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年
    李锦绣著《唐代财政史稿》上、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2001年
    白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隋唐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6
    曾小华《中国古代任官资格制度与官僚政治》,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编委会《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王勋成著《唐代铨选与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胡戟等编《二十世纪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吴宗国主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
    孙琴安《唐诗与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胡宝华著《唐代监察制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黄惠贤、陈锋主编《中国俸禄制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黄正建主编《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
    卢向前主编《唐宋变革论》黄山:黄山书社2006年1月第1版
    王云红《流放的历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校正《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宁可《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1月
    孙国栋《唐代中央重要文官迁转途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阎守诚《唐代官吏的俸料钱》,《晋阳学刊》1982年第2期
    李春润《唐开元以前的纳资纳课初探》,《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3期
    刘海峰《唐代俸料钱与内外官轻重的变化》,《厦门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刘海峰《论唐代官员俸料钱的变动》,《中国社会经济史》1985年第2期
    李燕捷《唐代后期内外官主要经济收入对比——唐代内外官轻重问题研究》《晋阳学刊》1990年第1期
    丁之方《唐代的贬官制度》,《史林》1990年第2期
    齐涛《论唐代流放制度》,《人文杂志》1990年第3期
    [日]辻正博《唐代贬官考》,《东方学报》63期,京都大学1991年,265-390页
    [日]辻正博《唐代流刑考》,梅原郁编《中国近世の法制と社会》,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3年,79-80页
    李燕捷《唐代禄制与内外官之轻重》,《河北学刊》1994年第5期
    杜文玉《论唐代员外官与试官》,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刘太祥《唐代文官晋升制度》,《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刘诗平《唐代前后期内外官地位的变化——以刺史迁转途径为中心》,《唐研究》第二卷,1996年,第325-345页
    王承文《唐代北方家族与岭南溪洞社会》,《唐研究》第二卷,1996年,第373-414页
    谢元鲁《唐代官吏的贬谪流放与赦免》,厦门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98年
    戴显群《唐代的枢密使》,《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古永继《唐代岭南地区的贬流之人》,《学术研究》1998年第8期
    刘启贵《我国唐朝流放制度初探》,《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黄正建《韩愈日常生活研究》——唐贞元长庆间文人型官员日常生活研究之一,《唐研究》第四卷,1998年,251-273页
    刘振娅《贬谪与唐诗》,《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李毅《论唐代的流刑及其执行情况》,《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吴艳红《明代流刑考》,《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
    李中华、唐磊《唐代贬官制度与不平之鸣——试论开明专制下的文人遭遇与心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尹富先生《唐代量移制度与贬谪士人心态考论》,《中华文史论丛》,第七十三辑
    唐晓涛《唐代贬官与流人分布地区差异探究------以岭西地区为例》,《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2期
    彭炳金《唐代官吏赃罪述论》,《史学月刊》2002年1第10期
    王雪玲《两<唐书>所见流人地域的分布及其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12月
    唐晓涛《唐代桂管地区贬官人数考析》,《学术论坛》2003年第2期
    程朗《柳宗元与柳州文化》,《柳州师专学报》2003年3月
    唐晓涛《唐代贬官谪桂问题初探》,《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郝黎《唐代流刑新辨》,《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3期
    薛菁《论北朝的流刑制度》,《《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韩鹤进《唐代流人问题研究》,陕西师大历史文献学专业2004年7月硕士毕业论文
    李国锋《唐代的贬官制度及其行政处罚作用》,《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4期
    韩鹤进、黄梅《唐代流人管理制度探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张国刚、孙继民、李天石、杜文玉、严耀忠《唐宋变革笔谈》,《江汉论坛》,2006年3期
    朱玉麒《唐代诗人的南贬与屈贾偶像的树立》,《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1期
    彭炳金《唐代贬官制度研究》,《人文杂志》2006年第2期
    彭炳金《唐代的左降官》,《晋阳学刊》2007年第2期
    唐晓涛《唐代邕管、容管流人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2期
    李方《唐代西域的贬谪官吏》,《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7期
    尚永亮《唐五代贬官之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6期
    张春海《试论唐代流刑与国家政策、社会分层之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