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诗论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乐府”之名开始于汉武帝,本为官署之名,其职在采诗歌,被以管弦以入乐,故后世遂以乐府官署所采获保存之诗歌为乐府。有“乐府”以来,即被分为两种:一种是民间歌谣,另一种为文人诗赋。文人乐府诗创作从东汉时开始繁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仍为文人抒情言志的一个重要载体,本文拟从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发展两大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文人乐府创作的特色。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于对内容的分析,主要从文本出发将文人乐府诗的内容分为五个方面:(一)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二)对战争、边塞题材的开拓,(三)对人生的感叹,(四)对爱情的歌咏,(五)对声色的近求。
     第二部分着重于对形式的分析,主要包括文人乐府诗体式上的创新:(一)对传统五言诗的继承和发展,(二)对七言诗的创新和发展,(三)对传统四言诗的回归。
     第三部分为文人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包括:(一)艺术上篇幅的日益繁富,(二)修辞的日益缛丽,以此来体现此阶段文人乐府创作的变化和成绩。
"Music Bureau" is a government office created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 to collect folk songs and their music for ceremonial occasions at court. The music were later regarded as two types: folk songs and literary men's rhyme prose. The literary men's prose poems created in "Music Bureau" flourished around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became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literary men to express their emotions and talk about their aspirations in the Wei Dynasty, the Jin Dynasty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is paper tries to approach the literary men's "Music Bureau" creative features in all these dynasties both from the variety of poem cont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em form.
引文
[1] 鲁迅,《嵇康集》,1913年。
    [2] 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1916年。
    [3] 刘师培,《中古文学概论》,亚东图书馆,1919年。
    [4] 黄节,《汉魏乐府风笺》,北京大学出版组,1924年。
    [5] 黄节,《曹子建诗注》,北京大学出版组,1928年。
    [6] 黄节,《魏武帝魏文帝诗注》,北京大学出版组,1928年。
    [7] 陈一百,《曹子建研究》,商务印书馆,1928年。
    [8]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平文化学社,1930年。
    [9]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大江书局,1931年.
    [10] 沈达材,《建安文学概论》北平朴社,1933年。
    [11] 曲滢生,《汉代乐府笺注》百城书局,1932年。
    [12] 闻一多,《乐府诗笺》,《国文月刊》连载,1940年。
    [13] 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国文月刊》连载,1941年。
    [14] 朱光潜,《诗论》由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
    [15]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
    [16] 郭沫若,《论曹植》,《中原月刊》第一卷第三期,1943年。
    [17] 余冠英,《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
    [18]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19] 王运熙,《乐府诗论丛》,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20]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出版,1962年。
    [21]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
    [22] 胡困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
    [24] 徐公持,《建安七子论》,《文学评论》1981第4期。
    [25] 章新建,《曹丕》,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
    [26] 逯钦定,《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9月。
    [27] 徐公持,《关于曹植评价的问题》,文学遗产,1984年第4期。
    [28] 徐公持,《论曹植及其创作的特点》,中国古典文学论丛,1984年12期第1辑。
    [29] 钟优民,《曹植新探》,黄山书社,1984年12月。
    [30] 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
    [31] 葛晓音,《八代诗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
    [32] 王运熙、杨明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
    [33] 吴小茹、王运熙、曹道衡,《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
    [34]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2月。
    [35] 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
    [36] 容肇祖,《魏晋的自然主义》,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
    [37]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10月。
    [38] 穆克宏,《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中华书局,1997年1月。
    [39] 周建江,《北朝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7月。
    [40] 郭茂倩,《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1月。
    [41] 周勋初,《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42]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9月。
    [43] 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中华书局第一版,2003年6月。
    [1] 马良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潮论纲》,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3月。
    [2] 高国兴,《北朝文化的几个问题略说》,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3期
    [3] 朱大渭,《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3期
    [4] 刘修明,《汉末至魏晋文人的心态转变与人生择向》,学术月刊,1993年5月。
    [5] 尚学锋,《阮籍〈咏怀〉的生命关怀和抒情模式》,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6月。
    [6] 陈良运,《中国诗学研究的期待视野》,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期。
    [7] 兴膳宏(日本),《五言八句诗的成长和永明诗人》,东方丛刊,2001年2月。
    [8] 常为群,《矢志以后的歌哭——曹植阮籍诗歌比较》,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4月。
    [9] 姜必任,《庾信对北朝文化环境的接受》,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1期
    [10] 张红云,《汉代文人生命意识的诗学表征》,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3月。
    [11] 郭建勋,《论楚词孕育七言诗的独特条件及衍生过程》,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12] 张可礼,《曹植诗文蕴涵的道德内容》,齐鲁学刊,2002年5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