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石刻名量詞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魏晋南北朝石刻作为出土文献,时间明确,且真实可靠,是考察汉语量词的第一手材料。内容涉及宗教、丧葬、罩事等多佃领域,且呈现书面语特徵与口语化特徵并存的语言特点。时间正处於汉语发展史上语言演燮最剧烈的时期,也是量词发展的关键阶段。量祠是汉藏系语言的重要特徵之一,而名量词是量词体系中产生最早、数量最多且特点最丰富的一类。前贤在石刻和量词上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对魏晋南北朝石刻名量词的研究卻近乎空白。
     本文首次对魏晋南北朝石刻名量词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填補汉语量词史上的空白,造而凸顯石刻材料在量词研究上的价值,确立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汉语量词史上的地位。我们书可能全面细致地描述63个名量词的使用情况,從意义和来源出发,定量统计出现次数,确定適用范围,展现此时期名量词的真实面貌。本文综合运用词汇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对名量搭配机制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此外,我们不结合隋唐五代石刻,分别從名量词和名词雨个角度,考察魏晋至隋唐名量搭配的发展演燮,藉以呈现量词分工逐渐明晰、量词体系日益完善的过程。
     通遇对魏晋南北朝石刻名量词的考察,我们发现:“腰、边、幡、互、丘、尊、队”等量词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所新兴,而“边、互、丘”为石刻材料所特有。魏晋至隋唐数百年间,有些量词用法产生改燮,“条、会、群、段”为愈用愈宽者,而“枚、躯、首、具”为愈用愈窄者。与同一名词搭配的量词也产生燮化,专用量词“互”被“结”替代,合用量词“匾、丘、躯、所”呈现出明顯的分化和更替趋势,通用量词“具”表集体的用法亦有被“副”替代的倾向。以上研究,可全面展现此畴期名量词的存在状态,发掘量词新成员,尤其是石刻所特有者;提供其他文献未见的珍贵佐证,可作为量词断代的新座标,且对量词属性的碓定起关键作用;補充修正已有结论,弥補傅世文献的不足,填補汉语量词研究的空白;为辞书编纂提供新材料,弥補收词、书证、释义等方面的不足,促进汉语工具书的修订。总之,魏晋南北朝石刻对於中古汉语量词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As unearthed documents,the stone inscriptions of Wei,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is the first-hand information to study on the Chinese classifiers for its advantages of well-dated and reliable records.The contents related to religion, funeral,military and other fields,and its language features show the coexistence of written and colloquial characteristics.In progress of Chinese,it's the peak period and the key stage for the classifiers' development.The classifier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utures in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And noun classifiers are produced the earliest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and the most abundant characteristics as part of the classifier System.The predecessors have made great results in the stone inscriptions and the classifiers,but the research on the noun classifiers of the stone inscriptions of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is almost blank.
     In this paper,the noun classifiers of the stone inscriptions of Wei,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fill the gap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classifiers.It also shows the value of the stone inscriptions on the chinese classifiers research.What's more important, Wei,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has been established a special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lassifiers.As detailed as possible,we described the applications of63noun classifiers.A clear picture of the noun classifiers in Wei,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has been showed through studying the meaning,source,the times of occurrences and the application scope.The evide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nouns and noun classifiers has been studied by using the theories of lexicology,sementics,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relevant research,combined with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The progress of the application division of the classifiers and the increasing improvement of the classifiers system have been showed by studying the track of the noun classifiers' development from Wei,Jin dynasties to Sui,Tang dynasties in two different angles of the noun classifiers and the nouns,compared with the stone inscriptions of Sui,Tang and five dynasties.
     By researching on the noun classifiers of the stone inscriptions of Wei,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we found that classifiers like 'yao(腰),bian(邊), fan(幡),hu(互),qiu(丘),zun(尊),dui(隧)'emerged newly at Wei,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nd 'bian(邊),hu(互),qiu(丘)' were unique to the stone inscriptions.During the several hundreds of years from Wei,Jin to Sui,Tang,the application of some classifiers had been changed.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tiao(條),hui(會),qun(群),duan(段)' became more and more widely,but'mei(枚), qu(區),shou(首) ju(具)'were quite the contrary.The classifiers Combined with the same nouns were also developed further.The special classifiers like 'hu(互)'was replaced by'jie(结)'.The shared classifiers like'qu躯),qiu(丘),qu(區),suo(所)' obviously showed the tendency of differentiations and replacement.The general classifiers like 'ju(具)'preferred to be replaced by'fu(副)'.In our research,the state of the noun classifiers was complete showed in Wei,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New classifiers were discovered,especially which were unique to stone inscriptions.The valuable evidences which couldn't find in other documents,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time and property determination of the classifiers.Some existed conclusions have been corrected and amended,which can supplement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received sources and fill in the gaps in our knowledge of Chinese classifiers.New materials were provided for dictionary,compensating for the lack of words,documentary evidence and meaning items.In a word,the stone inscriptions of Wei,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which have great value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middle ages Chinese classifiers,deserve further investigation.
引文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具舍:《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195)。
    ② 何僳:《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10)。
    ③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9)。
    ④ 何僳:《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31)。
    ① 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32)。
    ② 黄载君:從甲文、金文量词的运用,考察汉语量词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语文》1964年第6期。
    ③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4)。
    ④ 洪艺芳:《敦煌社会经济文书中之量词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25)。
    ① 臧克和:害体发展舆文体自觉—魏晋南北朝书体发展的社会因素及社会功能,《学术月刊》2007年第3期。
    ② 臧克和:金石学走向系统分析,《中国文字研究》(第十四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
    ① 洪艺芳:论法门寺出土唐代《衣物帐》中的个体量词,《汉学研究》(第24卷)2006年第2期。
    ① 邢福义:现代汉语数量词系统中的“半”和“双”,《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4期。
    ② 李佐丰:《左傅》量词的分类,《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
    ① 黄盛璋:雨汉峙代的量词,《中国语文》1961年第8期。
    ② 丁聲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
    ③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④ 李佐丰:《左傅》量词的分类,《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
    ⑤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259-274)。
    ⑥ 太田辰夫:《中国语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147)。
    ⑦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歷史语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207)。
    ⑧ 向熹:《简明汉语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3年。
    ⑨ 何傑:《现代汉语量祠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① 汪祎:中古佛典量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19)。
    ① 臧克和:金石学走向系统分析,《中国文字研究》(第十四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
    ① 李宇明:拷只型量词及其在汉藏语系量词发展中的地位,《中国捂文》2000年第1期。
    ② 司徒允昌:论汉语个体量词的表连功能,《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1年第1期。
    ③ 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燮研究》,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4)。
    ④ 关於“有界事物”、“无界事物”,可参沈家煊:“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事物估据空间,事物在空间有“有界”和“无界”之分。例如,一眼桌子要估据一定的空间,而且有一定的边界,它是一个“个髓”,是有界事物。相反,水也要估据空间,但没有一定的边界,水不是一个“个体”,是无界事物。有界事物和无界事物的匾别特徵按LAngAcker(1987)主要有以下几点:1.燕界事物的内部是同质的,有界事物的内部是異质的。例如水,不管怎麽分割,分出的任何一部分都仍然是水。相反,张桌子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的,把桌子分割的结果可能不再是一张桌子。2.因为无界事物具有同质性,所以有伸缩性:因为有界事物具有異质性,所以没有伸缩性。水加上或減去一些水仍然还是水,一张桌子加上或减去一张桌子就不再是一张桌子。3.有界事物具有可重梭性,无界事物没有可重複性。可以有一张桌子,雨张桌子,三张桌子,……,n张桌子,水没有这种可重複性。“有界”和“燕界”的封立在语法上的典型反映就是名词有可数和不可数的封立。有界事物是佃体,只有个体才是可数的,可数的事物一定是个体。
    ⑤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
    ①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歷史语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206)。
    ① 蒋绍愚:從“反训”看古汉语词汇的研究,载《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123)。
    ②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86)。
    ③ 刘顺釗:從认知角度探讨上古汉语名量词的起源,《中国捂文》1988年第5期。
    ④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90)。
    ① 汪祎:中古佛典量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24)。
    ②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92)。
    ③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南阴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107)。
    ④ 赵中方:唐五代个体量词的发展,《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① 王绍新:唐代诗文小说中名量词的运用,载程湘清主编:《隋唐五代汉语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357)。
    ② 范崇高:名量词“人”示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
    ③ 王绍新:隋唐五代的一组稱人名量词,载《汉语史学报》(第四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63-64)。
    ④ 王绍新:试输“人”的量词属性,《中国语文》2005年第1期。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57)。
    ② 洪艺芳:《敦煌吐鲁番文书中之量词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425)。
    ③ 范崇高:名量词“人”示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
    ① 蒋颖:汉语名量词虚化的三种机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② 王绍新:试论“人”的量词属性,《中国语文》2005年第1期。
    ③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88)。
    ④ 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213)。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40)。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9)。
    ② 洪艺芳:《敦煌吐鲁番文书中之量词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283)。
    ③ 颜秀萍: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的物量词例释,《中国语文》2001年第2期。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88)。
    ① 王力:《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27)。
    ② 张万起:量词“枚”的崖生及其歷史演燮,《中国捂文》1998年第3期。
    ③ 李建平:先秦雨汉量词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41-42)。
    ④ 李建平:泛指性量词“枚/个”的兴替及其勤因—以出土文献为新材料,《古汉语研究》2009年第4期。
    ① 李建平:泛指性量词“枚/个”的具替及其动因—以出土文献为新材料,《古汉语研究》2009年第4期。
    ②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77)。
    ① 张万起:量词“枚”的产生及其歷史演变,《中国语文》1998年第3期。
    ② 李建平:泛指性量词“枚/个”的具替及其动因—以出土文献为新材料,《古汉语研究》2009年第4期。
    ① 史树青:晋周芳命妻潘氏衣物券考释,《考古通讯》1956年第2期。
    ② 毛速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三册),北京:线装书局,2008年(8)。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54)。
    ②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54-155)。
    ③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55)。
    ④ 王绍新:唐代诗文小说中名量词的运用,载程湘清主编:《隋唐五代汉语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360-361)。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55-156)。
    ①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舍编,常建华撰:《宗族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39)。
    ① (清)趟翼著,欒保群、吕宗力校点:《陔馀丛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651)。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91-192)。
    ② 臧克和:《中古汉字流变》(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306)。
    ① 神塜淑子:天尊像、元始天尊像的问世、流行与灵宝经,载李淞:《道教美衍新论》,济南:山东美衍出版社,2008年(68)。
    ① 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以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96)。
    ① 毛速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九册21页):“(?),‘匾’的異体字。《八瓊室》:‘(?),即‘匾’之音借。’其实是異体字,而非假借。”
    ①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81)。
    ① 麻爱民:汉语个体量词研究中的语料使用词题,《中国语文》2010年第2期。
    ② 李建平:汉语个体量词研究出土文献语料二题,《中国语文》2012年第1期。
    ① 胡樸安:《古书校读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33)。
    ① 张湧泉:“马”字探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1期。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74)。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02)。
    ② 王力:《汉捂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37)。
    ③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01)。
    ④ 李建平:先秦雨汉量词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82)。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42)。
    ② 陈颖:《苏轼作品量词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131)。
    ③ 华玉明:试论量词重叠,《邵阳师尊学报》1994年第3期。
    ④ 葉南:汉语名词的“数”与重叠量词,《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⑤ 郭继懋:再谈量词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汉语学习》1999年第4期。
    ① 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羲,《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1期。
    ② 汪祎:中古佛典量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177-178)。
    ③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51)。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38)。
    ① 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手册》,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11)。
    ②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5)。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3-125)。
    ① 赵艳芳:《韶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163)。
    ② 李宇明:量词与数词、名词的扭结,《捂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③ 宗守霎: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47)。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01)。
    ②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82)。
    ③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98)。
    ① 王力:《汉捂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49)。
    ② 宗守云:论双数量词封名祠性成分的语羲义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③ 傅世文献、词典中皆不见“飞衣”一词。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非衣一,畏丈二尺”、“右方非衣一”。史树青韶为,例5中的“飞衣”应是此“非衣”的同音同羲词,似是妇女穿的畏大的衣服,“绮飞衣一双”应是用绮裂的飞衣雨件。关於竹筒中的“非衣”,唐蔺认为是汉墓中的帛书,因其出土峙蓋在棺材上面,又裁成衣服的檬子。“非衣”即“菲衣”,是掛在门扉上的衣。(参“座谈畏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1972年第9期)刘晓路认为“非衣”似衣而非衣,质料相仿,形状、功能(覆蓋)相似,但非穿著之衣。(参“马王堆帛画再认识:论其楚艺术性格并释存疑”,《文葵研究》1992年第3期)雪克韶为,“非衣(即飞衣)”之类的衣物或许就是文献中记载的“羽衣”。《汉害·郊祀志》:“(武帝)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将罩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视不臣也。”颜师古注:“羽衣,以鸟羽焉衣,取其神仙飞翔之意也。”羽衣的形制,记载缺略,不能祥知,從颜注“以鸟羽为衣”推测,大概是编缀岛类的羽翮而成,或者在衣服上加饰鸟羽,亦示異於常服。(参“为王堆西汉帛画‘非衣’说质疑”,《浙江学刊》1988年第1期)例5的“飞衣”来自潘氏衣物券,根据券文所列衣物前有“故”字,加上券文中有“其随身衣物,皆潘生存所服饰”,可知这些衣物应为潘氏生前所著。“飞衣”或为史树青所言,为汉晋之隙妇女所著之衣。
    ④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00)。
    ① 洪艺芳:《敦煌吐鲁番文害中之量词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332-333)。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07)。
    ②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08)。
    ① 李宗江:语法化的逆过程:汉语量词的实义化,《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
    ① 李建平:先秦雨汉量词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127-128)。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17)。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13)。
    ②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14)。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20)。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20)。
    ②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18)。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19)。
    ② 洪艺芳:《敦煌吐鲁番文书中之量词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347)。
    ① 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燮研究》,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4)。
    ② 王国维:中国歷代之尺度,载《中国古代度量衡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5).
    ③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194)。
    ①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87)。
    ① 郭正忠:《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35)。
    ① 詹鄞鑫:近取褚身速取诸物—畏度单位探源,《华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
    ① 詹鄞鑫:近取诸身速取诸物—畏度单位探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
    ①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87)。
    ② 詹鄞鑫:近取褚身速取诸物—畏度单位探源,《华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26)。
    ② 王绍新:唐代诗文小说中名量词的运用,载程湘清主编:《隋唐五代汉语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331)。
    ③ 李荣主编:《宁波方言词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281)。
    ④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4)。
    ⑤ 洪艺芳:《敦煌吐鲁番文书中之量词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359)。
    ① 王国维:《观堂集林·释物》,载《王国维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98)。
    ② 杨树达:《稹微居小学述林·释物》,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2-63)。
    ③ 汉捂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崇文书局、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4月(2118)。
    ④ 魏达纯:说《贞观政要》中的“物”,《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
    ①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223)。
    ① 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64)。
    ① (清)趟翼著,欒保群、吕宗力校点:《陔馀叢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582-583)。
    ②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32)。
    ① 储泽祥:名词的空间义及其封句法功能的影响,《语言研究》1997年第2期。
    ② 胡起望:從民族学资料看数量观念的发展,《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
    ③ 李建平:先秦雨汉量词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199)。
    ① (清)趟翼著,欒保群、吕宗力校点:《陔馀叢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590)。
    ① (清)趟翼著,巢保群、吕宗力校点:《陔馀丛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589-590)。
    ① 葉桂郴:《明代汉语量词研究》,畏沙:岳麓书社,2008年(44)。
    ② 葉桂郴:《明代汉语量词研究》,畏沙:岳麓书社,2008年(45)。
    ① 胡起望:從民族学资料看数量观念的发展,《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7)。
    ②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歷史语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217-218)。
    ③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8)。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30)。
    ① 赵艳芳:《义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58)。
    ① 李佐丰:《左傅》量词的分类,《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
    ② 李先银:借用名量词的语义分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① 李先银:借用名量词的语义分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舍科学版)2002年第2期。
    ② 葉桂郴:《明代汉语量词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44)。
    ① 黄载君:從甲文、金文量词的应用,考察汉语量词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语文》1964年第6期。
    ② 黄盛璋:雨汉时代的量词,《中国捂文》1961年第8期。
    ③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7)。
    ①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歷史语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219)。
    ② 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害馆,2007年(48-49)。
    ③ 刘福铸:谈量词的选择与锤炼,《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89年第2期。
    ④ 储泽祥:《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序》,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⑤ 王松木:试论《吐鲁番出土文书》的量词及其所展现的物质文明,《敦煌学》(第22辑),1999年12月。
    ⑥ 邵敬敏:量词的语羲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
    ① 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
    ② 陈玉冬:隋唐五代量词的语义特徽,《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2期。
    ③ 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
    ④ 邵敬敏:论汉语语法的语义双向选择性原则,载侯精一主编:《中国语言学报》(第八期),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19)。
    ① 睦俭明:语羲特徵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汉语学习》1991年第1期。
    ① 邵敬敏:语羲特徵的界定与提取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期。
    ② 邱湘云:闽南话和客家语的“量词”一与国语比较,《玄奘人文学报》(第七期),2007年7月(186)。
    ③ 赵艳芳:《韶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196)。
    ①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畏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91)。
    ② 司徒允昌:论汉语个体量词的表达功能,《汕颐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1年第1期。
    ③ 吴福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名量词范畴的捂法化程度,载沈家煊、吴福祥、李宗江主编:《捂法化与④ 法研究》(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248)。
    ① 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汉语学习》1997年第4期。
    ①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163)。
    ① 郭先珍:量词的模糊性,《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
    ② 陈玉冬:隋唐五代量词的语义特徵,《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2期。
    ③ 洪艺芳:《敦煌社舍经济文书中之量词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156)。
    ①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58)。
    ②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中国社舍科学出版社,1998年(35-36)。
    ①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63)。
    ② 宗守云:量词范畴化的途径和动因,《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含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① 邵敬敏:量词的语羲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
    ② 盧屋:量词的表量、理据及其功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③ 董绍克:《汉捂方言词汇差異比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228)。
    ① 袁毓林:汉捂量词的描摹性,《汉语学习》1981年第6期。
    ② 何僳:《现代汉捂量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100)。
    ③ 樊中元:多羲名词对个体量祠的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① 欧阳俊、李海霞:《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194)。
    ① 洪艺芳:《敦煌吐鲁番文书中之量祠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69)。
    ① 刘晓英:《佛教道教傅播与中团文化》,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64)。
    ② 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
    ①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268)。
    ① 钱存训:《书於竹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71-72)。
    ② 臧克和:《尚书文字校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420)。
    ③ 钱存训:《书於竹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17)。
    ① 钱存训:《书於竹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73)。
    ① 颇云卿:书何以稱“本”,《咬文嚼字》2006年第10期。
    ② 钱存训:《书於竹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86)。
    ③ 臧克和:书体发展与文体自觉—魏晋南北朝书体发展的社会因素及社舍功能,《学术月刊》2007年第3期。
    ① 张詒三:《词语搭配变化研究—以隋前若干勤词舆名词的搭配燮化为例》,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11)。
    ② 蒋绍愚:《汉捂词汇语法史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137-138)。
    ③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3)。
    ① 洪艺芳:《敦煌吐鲁番文书中之量词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358)。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3-125)。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77)。
    ① 游黎:唐五代量词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98)。
    ① 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74)。
    ① 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年第3期。
    ① 洪艺芳:法门寺出士唐代《衣物帐》的集体量词,《文学新鑰》2006年第4期。
    ② 洪艺芳:法门寺出土唐代《衣物帐》的集体量词,《文学新鑰》2006年第4期。
    ① 参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76-82)。
    ② 参游黎:唐五代量词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92-99)。
    ① 臧克和:金石学走向系统分析,《中国文字研究》(第十四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
    ①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118)。
    ②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当代语言学》1999年第1期。
    ①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58)。
    [1]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害馆藏中国屋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2]高峡主编:《西安碑林全集》,广束经济出版社、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年。
    [3]国家图书馆金石组编:《中国屋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4]李献奇、郭引强编:《洛阳新获墓誌》,文物出版社,1996年。
    [5]隆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文物出版社,1985年。
    [6]罗新、葉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誌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
    [7]毛速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线装书局,2008年。
    [8]齐运通:《洛踢新获七朝墓誌》,中华书局,2011年。
    [8]裔栋、李献奇、史家珍:《洛阳新获墓誌续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
    [9]赵超:《汉魏南北朝墓誌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10]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新中国出土墓誌》,文物出版社,1994-2009年。
    [11]华束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舆应用中心:《魏晋南北朝石刻捂料库》。
    [12]华东师鲍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隋唐五代石刻语料库》。
    [1]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害局,1963年。
    [2]陈小明:《粤方言量词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年。
    [3]陈颖:《苏轼作品量词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
    [4]丁聲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括》,商务印书馆,1961年。
    [5]董绍克:《汉语方言词汇差具比较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
    [6](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7]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8](日)富谷至著,刘恒武译,黄留珠校:木筒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
    [9]郭瑞:《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
    [10]郭先珍:《现代汉语量祠手册》,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
    [11]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语文出版社,2008年。
    [12]郭正忠:《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3]何僳:《现代汉语量词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
    [14]洪艺芳:《敦煌吐鲁番文害中之量词研究》,文津出版社,2000年。
    [15]洪艺芳:《敦煌社会经济文害中之量词研究》,文津出版社,2004年。
    [16]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以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舍科学出版社,1998年。
    [17]胡樸安:《古书校读法》,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18]华夫:《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济南出版社,1993年。
    [19]惠红军:《汉语量词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
    [20]贾彦德:《语义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21]蒋绍愚:《汉捂词汇语法史输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
    [22]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3]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燮研究》,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
    [24]李佐丰:《先秦汉语寅词》,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25]梁晓红、徐时仪、陈五雲:《佛经音义与汉语词汇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
    [26]到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华害局,1965年。
    [27]刘晓英:《佛教道教傅播与中国文化》,学苑出版社,2012年。
    [28]刘子平:《汉语量词词典》,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年。
    [29]柳士镇:《魏晋南北朝歷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30]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
    [31]欧阳俊、李海霞:《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
    [32]潘玉坤:《西周金文语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3]钱存训:《书於竹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34]秦公:《碑别字新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
    [35]秦公、刘大新:《广碑别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
    [36]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99年。
    [37]沈家煊、吴福祥、李宗江主编:《捂法化与语法研究》(三),商务印书馆,2007年。
    [38]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礎》,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39](日)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歷史文法》(修订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0]湯用彤:《汉魏雨晋南北朝佛教史》(增订本),昆侖出版社,2006年。
    [41]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42]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燮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43]王国维:《王国维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
    [44]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45]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
    [46](清)王念孙:《广雅疏证》,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
    [47]王雲路:《中古汉语祠汇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
    [48]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
    [49]吴福祥:《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50]向熹:《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1993年。
    [51]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
    [52](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53]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修订版),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
    [54]杨树达:《積微居小学述林》,中华书局,1983年。
    [55]姚平:《唐代妇女的生命屋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6]葉桂郴:《明代汉语量词研究》,岳麓书社,2008年。
    [57]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
    [58]臧克和:《尚害文字校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59]臧克和、王平:《说文解字》全文检索,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
    [60]臧克和:《中古汉字流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61]臧克和:《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
    [62]臧克和、刘本才:《实用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63]张赦:《类型学视野的汉语名量词演燮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64]张敏:《认知语言学舆汉语名词短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65]张诒三:《词捂搭配燮化研究—以隋前若干勤词与名祠的搭配燮化为 例》,齐鲁书社,2005年。
    [66]张再兴:《Access数据库在语言文字研究与教学中的应用》,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
    [6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68](清)赵翼著,欒保群、吕宗力校点:《陔馀丛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69]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害·语言文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70]中华文化通志编委舍编,常建华撰:《宗族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71]周讯、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
    [72]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2007年。
    [73]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
    [74]宗福邦等主编:《故训匯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
    [1]贝罗贝:上古、中古汉语量祠的歷史发展,载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编《语言学输丛》(第二十一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
    [2]隙绂:從“枚”与“个”看汉语泛指性量词的演燮,《语文研究》2002年第1期。
    [3]隙练军:居延汉筒中名祠与量词组合的语义条件,《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4]陈玉冬:隋唐五代量词的语义特徵,《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2期。
    [5]储泽祥:名词的空间义及其对句法功能的影响,《捂言研究》1997年第2期。
    [6]樊中元:多义名词封个体量词的选择,《广西肺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7]范崇高:名量词“人”示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
    [8]颇云卿:书何以稱“本”,《咬文嚼字》2006年第10期。
    [9]郭继懋:再谈量词重叠形式的捂法意义,《汉语学习》1999年第4期。
    [10]郭先珍:量词的模糊性,《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
    [11]洪艺芳:吐鲁番文书在中古汉语量词研究上的价值,《敦煌学》2001 年第23辑。
    [12]洪艺芳:中古汉语量祠研究的考察与展望,《澎技学报》2003年第7期。
    [13]洪艺芳: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的通用量词探析,载《新世纪敦煌学论集》,巴蜀书社,2003年。
    [14]洪艺芳:论法门寺出土唐代《衣物帐》中的个体量词,《汉学研究》第24卷2006年第2期。
    [15]洪艺芳:法门寺出土唐代《衣物帐》的集体量词,《文学新鑰》2006年第4期。
    [16]胡起望:從民族学资料看数量观念的发展,《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
    [17]华玉明:试论量词重叠,《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
    [18]黄盛璋:雨汉时代的量词,《中国语文》1961年第8期。
    [19]黄载君:從甲文、金文量词的应用,考察汉语量词的起源舆发展,《中国语文》1964年第6期。
    [20]蒋绍愚:從“反训”看古汉语词汇的研究,载《汉语词汇语法史输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
    [21]蒋颖:汉语名量词虚化的三种机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2]李建平:泛指性量词“枚/个”的兴替及其动因—以出土文献为新材料,《古汉语研究》2009年第4期。
    [23]李建平:汉语个体量词研究出土文献语料二题,《中国语文》2012年第1期。
    [24]李若晖:殷代量词初探,《古汉捂研究》2000年第2期。
    [25]李先银:汉捂个体量词的崖生及其原因探封,《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l期。
    [26]李先银:借用名量词的捂义分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7]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1期。
    [28]李宇明:拷贝型量词及其在汉藏语系量词发展中的地位,《中国语文》2000年第1期。
    [29]李宇明:量词舆数词、名词的扭结,《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30]李宗江:语法化的逆过程:汉语量祠的寅羲化,《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
    [31]李佐丰:《左傅》量词的分类,《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
    [32]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羲泛化,《汉语学习》1997年第4期。
    [33]割福铸:谈量词的选择与锤炼,《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89年第2期。
    [34]刘兴均:《周礼》物量词使用羲探析,《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1期。
    [35]盧屋:量词的表量、理据及其功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舍科学版)1988年第4期。
    [36]盧鑫莹:汉语个体量词语羲泛化的韶知机制,《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37]陸俭明:语羲特徵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汉语学习》1991年第1期。
    [38]罗日新:從名(或动)、量的搭配关系看量词特点,《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2期。
    [39]麻爱民:汉语个体量词研究中的语料使用问题,《中国语文》2010年第2期。
    [40]麻爱民:《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个体量词编纂疏误,《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舍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1]马庆株:数词、量词的捂羲成分和数量结构的话法特徵,《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
    [42]倪宝元:量词的遴择,《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
    [43]牛太清:量词“重/層”屋时小考,《古汉捂研究》2002年第2期。
    [44](日)氣贺泽保规撰,王维坤译:试论法门寺出土的唐代文物与“衣物帐”,《文博》1996年第1期。
    [45]邱湘霎:闽南语和客家话的“量词”—与国语比较,《玄奘人文学报》2007年第7期。
    [46]邵敬敏:量词的捂羲分析及其舆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 年第3期。
    [47]邵敬敏:论汉语语法的语义双向选择性原则,载侯精一主编:《中国语言学报》(第八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48]邵敬敏:语羲特徵的界定与提取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期。
    [49](日)神塜淑子:天尊像、元始天尊像的周世、流行与灵宝经,载李淞主编:《道教美衍新论》,山东美衍出版社,2008年。
    [50]沈家煊:“有界”舆“无界”,《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
    [51]沈家煊:蒋指和蒋喻,《当代语言学》1999年第1期。
    [52]石毓智:《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麽奥秘》评介,《国外语言学》,1995年第2期。
    [53]史树青:晋周芳命妻潘氏衣物券考释,《考古通讯》1956年第2期。
    [54]司徒允昌:论汉语个体量词的表达功能,《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1年第1期。
    [55]宋玉柱:关於量词重叠的语法意羲,载宋玉柱:《现代汉语语法论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
    [56]王景荃:试论北朝佛教造像碑,《中原文物》2000年第6期。
    [57]王绍新:试输“人”的量词属性,《中国语文》2005年第1期。
    [58]王绍新:隋唐五代的一组稻人名量词,载《汉语史学报》(第四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59]王绍新:唐代诗文小说中名量词的运用,载程湘清:《隋唐五代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
    [60]王松木:试输《吐鲁番出土文书》的量词及其所展现的物质文明,《敦煌学》1999年第22辑。
    [61]魏达纯:说《贞观政要》中的“物”,《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
    [62]魏平:试论汉魏南北朝墓誌的语言研究价值,《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63]吴福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名量词范畴的语法化程度,载沈家煊、吴福祥、李宗江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商务印书馆,2007年。
    [64]邢福义:现代汉语数量词系统中的“半”和“双”,《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4期。
    [65]颜秀萍: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的物量词例释,《中国语文》2001年第2期。
    [66]葉桂郴:從“个”和“枚”等三封量词的歷史演燮看汉语量词发展的机理,《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67]葉南:汉语名词的“数”与重叠量词,《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舍科学版)1996年第5期。
    [68]游顺釗:從认知角度探讨上古汉语名量词的起源,《中国语文》1988年第5期。
    [69]袁毓林:汉语量词的描摹性,《汉语学习》1981年第6期。
    [70]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71]臧克和:结构的整体性—汉字舆视知觉,《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3期。
    [72]臧克和:书体发展与文体自觉—魏晋南北朝书体发展的社会因素及社会功能,《学术月刊》2007年第3期。
    [73]臧克和:金石学走向系统分析,《中国文字研究》(第十四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
    [74]臧克和:“词肥义瘠”舆“假象遇大”—碑板文字捂用考察之一,《中国文字研究》(第十五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
    [75]张万起:名词封量词的选择问题,《语法研究和探索》(第七辑),商务印害馆,1995年。
    [76]张万起:量词“枚”的产生及其歷史演燮,《中国语文》1998年第3期。
    [77]张湧泉:“马”字探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1期。
    [78]赵中方:唐五代佃体量词的发展,《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79]赵中方:唐五代宋元集髓量祠的发展,《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80]朱庆之:试论佛典翻译封中古汉语祠汇发展的若干影响,《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
    [81]宗守霎:论双数量词封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舍科学版)2007年第1期。
    [82]宗守雲:量词师范畴化的途径和动因,《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83]宗守雲:從“段”和“股”的泛化看量词泛化的一般途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84]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南阴大学2010届博士学位论文。
    [85]邓帮云:元代量祠研究,四川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86]郭瑞:魏晋南北朝石刻文字的傅承与燮異,华东师范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输文。
    [87]姜国平:湘语通用量祠“隻”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88]李建平:先秦雨汉量词研究,西南大学2010届博士学位论文。
    [89]彭文芳:元代量词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1届硕士学位输文。
    [90]汪祎:中古佛典量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输文。
    [91]王向毅:名量词在唐代的新发展,西北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92]游黎:唐五代量词研究,四川大学2002届硕士学位输文。
    [93]周芍:名祠量词组合的双向选择研究及其认知解释,暨南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输文。
    [94]宗守雲:集合量词的韶知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