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学在卫拉特蒙古地区的传播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藏医学与吠陀医学、中医学、西方传统医学(希腊-罗马-阿拉伯医学)并称世界四大传统医学。藏医学源远流长,博采欧亚诸医学之长,是藏民族贡献给世界的伟大遗产之一。就历史渊源而论,现在藏族地区的一些卫生保健措施和某些根深蒂固的医学观念、概念可以追溯到其四、五千年前的史前时期。就流布区域而言,自公元七、八世纪藏医学体系成熟后,其从本土向西向南逐渐推广到几乎整个喜玛拉雅山南北麓山区,向东北方发展到河西走廊一带,极东,西夏医药亦受其浸染。公元13世纪中叶之前藏蒙医学在各自的地域独立发展,尚没有太多的接触。公元13世纪中叶至公元16世纪末,藏医学与蒙古民族虽有些接触,但对蒙古医疗、医药的影响非常有限。藏医学在蒙古地区的真正传播,始于16世纪末,俺答汗与三世达赖喇嘛的青海会见。自此之后的两个多世纪,藏医学渐次普及到整个东北亚地区即蒙古人居住的所有区域,并形成了卫拉特、土默特、喀尔喀、科尔沁等藏蒙医学文化发展中心。以蒙古族人民对藏医学的特殊而伟大的贡献及藏医学在这一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尤其是现状,我们完全可以称16世纪末以来的藏医学为藏蒙医学或蒙藏医学。就卫拉特蒙古地区而言,在17世纪初,藏医学随着藏传佛教的弘传而传播,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时,卫拉特蒙古地区已发展成为藏蒙医学文化的几大中心之一。
As one of the unique traditional medical systems in the Eurasian Continent, Tibetan medicine reached its matured period during the 7th to 8th century. After that, it spread to other areas outside Tibet, such as other Himalayan regions. To the east, it influenced Tangut medical system in some way. Before the 13th century, medicine in Tibet and that in Mongolian areas both had developed paralleled. From 13th to 16th century, though Tibetans and Mongols started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n the medical field, there still were not great influences. The spread of Tibetan medicine to Mongolian areas started from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 after the third Dalai Lama, Sonam Gyatso, met with Mongolian Khan Alatan. During the following two centuries, Tibetan medicine gradually spread to Northeastern Asia where Mongols have lived, and formed Tibetan medicine centers in Oirad, Tumed, Khalkha, Khorchin areas. For Oirat Mongolian area, by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it had already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enters of Tibetan (Mongolian) medicine.
引文
[1]《秘藏剖析》(gSang-ba-sGa-'b Yed)记载有:猪愈伤药浴卧薪(Phag IDang bCad‘Byor Myu Gu Shing)、猫头鹰愈伤药翻白草(Vug Pa bCad‘Byor sTag Shab)、麝獐愈伤苦尾菜(Gla Ba bCad‘Byor rGu Drus Pa)、早獭愈伤报春花(‘Phyi Ba bCad‘Byor Brag ICam Pa)、猕猴愈伤船形乌(sPrevu bCad‘Byor Bong dKar Ba)、乌蛇愈伤高山黄芪(sPrul Nag bCad‘Byor Srad Ser Ba)、雕愈伤假耧斗菜(Thang dKar bCad‘Byor Yu Mo za)、鹿愈伤绢毛菊(Sha Ba bCad‘Byor Srol Gong)、云雀愈伤苜蓿花(1Ca Ga bCad‘Byor‘Bn Su Hang)、雪鸡愈伤乌奴龙胆草(Gong Mo bCad‘Byor Gang fiva Chung)、狗头雕愈伤十字花科望江花(Go Bo bCad‘Byor Kon Pa gPa sKyes Pa)、鱼类愈伤蓼科亚大黄叶(Nya Mo bCad‘Byor Chu Lo Ba)、乌鸦愈伤水生红景天(Bya Rogb Cad ‘Byor ChuTshan Pa)、野人愈伤“嘉决巴”(Mi rGod bCad‘Byor 1Cags gCod Pa)、马鸡愈伤“妈当巴”(Bya Wang bCad‘Byor Ma Tang Ba)、狼愈伤龙须根(sByang Thong bCad‘Byor rTsa A Wa)、野鸡愈伤蒲公英(Nang Pa bCad ‘Byor Khur Mong Pa)、黑熊愈伤蓝花青兰(Dom Nag bCad‘Byor IDum Nag Pa)、老虎愈伤淡黄地丁(sTag Mo bCad‘Byor Gur Tig Pa)、紫貂愈伤“司久巴”(Thang sMug bCad‘Byor kZig mDzug Pa)等20种可供接骨愈伤的药物(bCad‘Byor)。详见宗喀·漾正冈布的博士论文《公元十世纪以前的吐蕃特医学史研究》,第31页,油印本。
    [2]《朝野佥载》中说:“医书言虎中药箭,食清泥;野猪中药箭,逐荠苊而食;雉被鹰伤,以地黄叶帖之……:鸟兽虫物,犹知解毒,何况人乎”?(唐,《朝野佥载》第7页,丛书集成本。)转引《中国通史古代卷》(网络版)。
    [3]格西德玛尔·丹增彭措,著名藏医学家,生于藏历第12热迥木蛇年,即公元1725年,著有《晶珠本草》。
    [4]藏文史书中将写出第一本吐蕃医学著作《疗毒雍仲旋》的象雄人协伯弃希,印度医著CARAKA SAMHITA的著者CARAKA等,称为“长松”,一般来讲历史上实有其人。
    [5]宗喀·漾正冈布:《公元十世纪以前的吐蕃特医学史研究》,第31页,博士论文,油印本。
    [6]宗喀·漾正冈布:《公元十世纪以前的吐蕃特医学史研究》,第32页,博士论文,油印本。
    [1]蔡景峰:《藏医学通史》,第21页,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宗喀·漾正冈布:《公元十世纪以前的吐蕃特医学史研究》,笫32页,博士论文,油印本。
    [3]宗喀·漾正冈布:《藏医学简史》(网络版)。
    [1]宗喀·漾正冈布:《史前藏医史发展线索研究》,《西藏研究》,1995年第2期。
    [2]公元793-808年,宇妥·元丹贡布85-100岁间,为一位头部破碎生命垂危的病人成功地作了“钻洞开颅”、“取出异物”、“受损脑骨复位”、“固定包扎”“软组织移植成型”、“酒消毒”的手术。后来患者损伤的脑骨等愈合,脑功能也正常,甚至能拄拐棍走路了。此间宇妥还治疗过另一例严重脑伤病人,脑伤也很快痊愈,但终因多种并发症,体力衰竭而卒。转引自宗喀·漾正冈布:《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世纪的西藏医药学纪年》,《中国藏学》,1997年第4期。
    [3]宗喀·漾正冈布:《藏医学简史》(网络版)。
    [4]噶玛降村编著:《藏族万年大事记》,第6页,民族出版社,2005。
    [5]宗喀·漾正冈布:《藏医学简史》(网络版)。
    [6]《甘露医术九经》指《甘露木哲经》、《甘露大轮经》、《甘露库本玉经》、《甘露如意宝经》、《专治星曜龙魔病经》、《甘露玛尔相坦匣经》、《甘露白晶镜经》、《甘露如意树经》、《甘露教诫神变经》详见斗嘎的《藏医学的起源与苯医》,载于《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2期,2003.04。
    [1]宗喀·漾正冈布:《藏医学简史》(网络版)。
    [2]宗喀·漾正冈布:《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世纪的西藏医药学纪年》,《中国藏学》,1994年第4期。
    [3]洪武哩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医学卷》,第29页,广西科学披术出版社出版,1996。
    [4]宗喀·漾正冈布:《公元十世纪以前的吐蕃特医学史研究》,第42页,博士论文,油印本。
    [4]宗喀·漾正冈布:《吐蕃诸邦部世代的藏医学》(公元前7、8世纪——公元6世纪),《西藏研究》1996(4)。
    [1]宗喀·漾正冈布:《诸邦部时代的藏医学》,《西藏研究》,1996年第4期。
    [1]如13世纪达赖喇嘛的主要拉曼是仁增隆珠班决、夏朴巴丹曲班旦、钦饶诺布等,御医长是强巴图旺等。现任的第14世任达赖喇嘛50年代的喇曼主要是丹增曲札等,60年代以来的主要拉曼是耶希端旦,嘉样扎西,洛桑旺嘉等,1980年任命的首席拉曼是丹增曲扎。
    [2]巴拉达咱(Bha Ra dHaJa),印度医生,公元7世纪初——公元650年(松赞干布赞普在位),应邀至蕃。在蕃期间译《昆虫支离母子大小》(‘Bi Shag Ma Bu Che Chung)、《配方鲜酥》(sByor Ba Mar gsar),与同期到蕃的汉地医生韩悟航,西方医生被称盖仑者合著《无畏利器》(或《无畏的武器》)。得赞普奖励,返回。
    [3]亨翁杭德(Hen-Weng Heng-De),也译“韩文海”、“韩信杭”或“韩悟杭”,汉地名医,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应邀入蕃,有学者研究认为“亨翁杭德”是“轩辕黄帝”的谐音,可能是“轩辕黄帝”的代称。在蕃期间将将《汉方杂疗》(rGya dPyad Thor Bu Che Chung)译成藏文,与他人合著的《无畏的武器》等医书。
    [4]嘎列诺(Galen),人称“盖仑”,他来自西方的阿拉伯帝国,是松赞干布时期聘请的三大名医之一。将《头部总论》(mGo sNgon bsDus)、《雄鸡》(De Pho)、《孔雀》(rMa Bya)及《鹦鹉》(Ne Co)等西方译注译成藏文,与人合编《无畏的武器》。后定居吐蕃,形成著名的医学世家“比吉”(Bi Ji)家族。
    [5]转引自黄颢摘译之《贤者喜宴》,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1982。
    [1]《月王药诊》,藏名“门杰达维给布”(sMan-dpyad Zla-ba'irGyal-po),又称“索玛拉扎”(So-ma-ra-dza)。现存刻本为德格版,共计113章,但还有120章或115章的说法。相传有汉僧马哈耶那(一译摩诃衍,意译悟慎)和藏族著名译师毗卢遮那综合编著而成,是一部综合性医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藏医经典著作。
    [2]赞巴西拉哈(tsampa shi la ha)是嘎列诺长子的后裔,居住在冲姆(阿里),赤松德赞执政时期应邀入蕃。与汉地的玛哈金达、天竺达磨拉扎一起被称为“三神医”。据说,为了试验赞巴西拉哈的医术是否高明,赞普故意装病,让他进行诊断,结果赞巴两拉哈识破真相,诊出诈病,赞普对他的医术深表钦佩。主持编译了大型医学丛书《御用养生全书》(bla dorad kve gxiung‘tso b'i mdo)。
    [3]宗喀·漾正冈布:《公元10世纪以前的吐蕃(西藏)医学史研究》,第11-12页,博士论文,油印本。
    [4]宗喀·漾正冈布:《公元10世纪以前的吐蕃(西藏)医学史研究》,第70页,博士论文,油印本。 罗马拜占庭(Byzntine)学派;(24)擅于以吐法治疗的乌仗那学派;(25)长于铁条穿刺外治的突厥学派;(26)里域学派。详见宗喀·漾正冈布的《公元10世纪以前的吐蕃(西藏)医学史研究》,第75-76页,博士论文,油印本。
    [1]宗喀·漾正冈布:《公元10世纪以前的吐蕃(西藏)医学史研究》,第70页,博士论文,油印本。
    [2]宗喀·漾正冈布:《藏医学简史》(网络版)。
    [3]宗喀·漾正冈布:《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世纪的西藏医药学纪年》,《中国藏学》,1994年第4期。
    [1]洪武哩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医学卷》,第109页,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6。
    [2]张天锁:《历代著名藏医学家业绩简介》,《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04。
    [3]宗喀·漾正冈布:《公元10世纪以前的吐蕃(西藏)医学史研究》,第71页,博士论文,油印本。
    [4]根据《西藏医学》第二部分“伟大的医圣字妥·元丹贡布传记”的部分章节编写,《西藏医学》,日琼仁颇且·甲拜衮桑编著、蔡景峰翻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宗喀·漾正冈布:《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世纪的西藏医药学纪年》,《中国藏学》,1994年第4期。
    [2]宗喀·漾正冈布:《公元10世纪以前的吐蕃(西藏)医学史研究》,第72页,博士论文,油印本。
    [3]《四部医典》现有两种汉译本,一为李永年译,198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另一为马世林等译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87。
    [1]彼得罗夫:《医学史》(汉译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此处“治疗的本质”系指《居悉》,即《四部医典》。
    [2]P.Huard,Ming Wong:Chinese Medicine,World University Press,1968。
    [3]宗喀·漾正冈布:《公元10世纪以前的叶蕃(西藏)医学史研究》,第5-6页。博士论文,油印本。
    [1]Vaidya Bhagwan Dash,Tibetan Medicin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yoga sataka,The 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rchives.Dharamsala,India 1985.PP.4-5.
    [2]宗喀·漾正冈布:《藏医学简史》(网络版)。
    [3]在吐蕃宗教和文化史上,以公元842年赞普赤达玛灭佛教为标志,这之前叫“前宏期”(sNga Dar)“后宏期”(PhyiDar)始于公元十世纪。
    [4]本部分内容引自宗喀·漾正冈布《仁钦桑波与“后宏期”的吐蕃医学》,《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引用时有所节选。
    [5]藏历第一绕迥(Rab Byung)始于公元1027年。
    [6]仁钦桑波的生平事迹在许多藏文史籍中都有所记述,以桂译师旋努般(vGos Lo rTsa Ba gZhon Nu dPal 1392-1481)的《青史》(DebTher sNgon Po)和松巴勘乾益西般觉(Sum Pa mKhan Chen Ye Shes dPal vByor.1704-1788)的《如意宝树宗教史》(Chos vByung dPag bSam IJon bZang)的记述较详尽。
    [1]将吐蕃7世纪初至10世纪末近400年间所译密宗教法称为旧密乘(gSangs sNgags rNying Ma)时期。
    [2]又名Asvaghosa(意译马鸣),即汉文佛教经籍中的马鸣。约生活于公元二世纪。除医学业绩外,著有《佛本生行传一百另八赞》(sTon Pa Rin Po Chevi sKyes Rabs La bsTod Pa brGya rTsa brGyad)等宗教著作。是古印度最知名的佛教大德之一。
    [3]即Candranandana。
    [4]约生活于公元前后,藏文转写作Shilihotra。
    [5]瑜妥萨玛元丹贡布(gYu Thog gSar Ma Yon Tan mGon Po,1126-1203,即小瑜妥),相传是公元8世纪最伟大的吐蕃医生瑜妥宁玛元丹贡布(gYu Thog rNying Ma Yon Tan mGon Po,即老瑜妥)的第13代后裔。
    [6]瑜妥萨玛早年行医主要靠《八支》的指导,著有《大小八支精要集》、《发八他八支精要集总注宝鉴》等。
    [7]据达磨曼然巴·洛桑曲札(Dar Mo sMan Ram Pa)《瑜妥萨玛元丹贡布传》(gYu Thog gSar Mavi rNam That)等的记述,瑜妥在他的后半生,根据多年的行医实践,参考《八支精要集》、《医药月王论》等重要医书,将《居希》(即《四部医典》)的第一部“根本续”分了章节;在第二部“释续”中补充了脉诊、尿诊、五行等。
    [1]公元8世纪起吐蕃医学界就可能实行一种类似现代学位的医学学术资历称号授予制度。这一制度在10世纪之后更趋完善,习医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依次申请“图库哇与旺欠巴”(Thug Pa sKol Ba Dang Chen Pa初学者)、“堆热哇”(bsDus Ra Ba专科)、“甘具哇”(dKav bCu Ba相当于学士)、“然欠巴”(Rab vByams Pa相当于硕士)、“奔然巴”(sMan Pa vBum Rams Pa相当于博士)等。其中“奔然巴”,特别要求通学《八支精要集》、《八支精要集广注·词义月光》、巴丹陈哇(Drang Srong dPal IDan Phreng Ba)的《口续》(sNyan brGyud)及公元7世纪以来编译的各派医家的著作。蒙古人从13世纪初开始接触和学习吐蕃医学。到十七八世纪时,从伏尔加河到贝加尔湖,从阿拉善至辽河流域,在拉萨,在安多(甘青),数以千计的蒙古人在格鲁派寺院的曼巴札仑(医学院)及在其它的一些专门的医学机构(著名的如拉萨的久波日医学院)为“奔然巴”而勤修苦读。
    [2]“普兰四名医”指宁德森格扎(Myang vDas Seng Ge sGra)、夏嘎赤耶希君乃(ShaKa Khri Ye Shes vByung gNas)、雯曼阿乃(Aong sMan ANe)、芒博曼尊(Mang Po sMan bTsun),他们及其传人的事迹主要依据德司桑杰嘉措gSo Rig Khog vBugs的记述,参考强巴赤列的Gangs lJongs gSo Rig bsTan Pavi Nyin Bved Rim Bvon Gvi rNam TharPhvogs bsGrigs(Pe Cin:Mi Rigs dPe sKrun Khang,1990写成)。
    [3]Byams Pa vPhrin Las.Gangs lJongs gSo Rig bsTan Pavi Nyin Byed Rim Byon Gyi rNam Thar Phyogs bsGrigs.Pe Cin:Mi Rigs dPe sKrun Khang,1990.
    [1]洪武哩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从书·医学卷》,第150页,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6。
    [1]洪武哩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从书·医学卷》,第151页,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6。
    [1]据《辞海》解释,医生的称谓,最早起于唐代,因肄业官学习医而得名,今指掌握医药卫生知识,进行疾病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
    [2]“萨满一词来源于通古斯语,意为激动不安和疯狂的人。”(秋浦:《萨满教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p2。);“萨满,通古斯语,其含义按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中解释为‘晓彻'之意,即最能通达,知晓神的旨意。”(王宏刚:《满族与萨满教》,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p9。):“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变通如神,粘罕以下概莫能及。”(《三朝北盟汇编》卷三)这可能是关于萨满的最早记载。列举以上三条材料是想表明萨满巫师在萨满教中所处的中心地位,这是萨满教与其他宗教信仰较为明显的不同之处。正因其地位特殊,往往在政治上有较大影响,在辽朝有神速姑,而最著名的刨子莫过于成吉思汗与阔阔出,应该说阔阔出在成吉思汗取得大汗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瑞典]多桑著、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上册),第30、265页,中华书局,2004。
    [4]海西希:《蒙古宗教》,引自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32、33辑,第12页,内蒙古地方志出版社,1984。
    [5]蔡志纯等编著《蒙古族文化》,第32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6]海西希:《蒙古宗教》,引自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32、33辑,第10页,内蒙古地方志出版社,1984。
    [1]日琼仁颇且·甲拜衮桑编著、蔡景峰翻译:《西藏医学》,第234-235页,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
    [2]格勒:《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第336页,商务印书馆,2006。
    [3]蔡志纯等编著:《蒙古族文化》,第18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胡斯力、郑泽民著:《蒙医志略》.第100页,远方出版社,2007.06。
    [2]蔡志纯等编著《蒙古族文化》,第17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霍尔,在藏文史料中,13世纪之前,多泛指北方草原胡系民族,13世纪后,专指蒙古。
    [1]Yongdrol K.Tsongkha(宗喀·漾正冈布):《欧亚腹地古代罕见救生术》,网络版。
    [2]蔡景峰:《孙思邈与各国各民族医学关系》,载《中华医史杂志》13卷(1)。
    [3]蔡志纯等编著《蒙古族文化》,第18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蔡志纯等编著《蒙古族文化》,第17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5]朱风、贾敬颜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第8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6]拉施特著、余大均译:《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第20页,商务印书馆,1983。
    [1]《元史》卷121,第2988页。
    [2]《元史》卷146,第3456页。
    [3]蔡志纯等编著《蒙古族文化》,第18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五明学”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小五明”之分。“大五明”(rig-gnas-che-lnga)是指:工巧明(bzo-rig-pa),即工艺学;医方明(gso-ba-rig-pa),即医学;声明(sgra-rig-pa),即声律学;因明(tshad-ma),即正理学,用现代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逻辑学;内明(nang-don-rig-pa),即佛学。“小五明”(rig-gnas-chung-lnga)是指修辞学(mngon-brjod)、辞藻学(snyan-ngag)、韵律学(sdeb-sbyor)、戏剧学(zlos-gar)、历算学(skar-rtsis)。
    [2]萨迦五祖分别是:贡噶宁布(kun-dga'-snyin-po,1092—1158)、索南孜摩(bsod-nams-rtse-mo,1142-1182)、札巴坚赞(grags-pa-rgyal-mtshan,1147-1216)、贡噶坚赞(sa-pan-kun-dga'-rgyal-mtshan,1182-1251)、八思巴(‘phags-pa,1235-1280)。
    [1]樊保良、水天长主编:《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第68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2]王弘振:《安多藏蒙医学史研究》,第75-76页,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
    [3]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八卷 中古时代 元朝(上)第30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刘立迁著:《续藏史鉴》,第13页,华西大学出版社,1945。
    [1]陈庆英、丁守璞主编:《藏蒙关系大系·宗教卷》,第256-257页,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周润年译注:《萨迦世系谱·法王萨班贡噶坚赞生平》(下),《西藏研究》(汉文版)1990年第2期,第82页;《汉藏史集》第201页。
    [3]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等译:《安多政教史》,第26页,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
    [4]也里可温(e ka vun),原意为有福德的人,是对基督教长老的称呼。
    [5]周润年译注:《萨迦世系谱·法王萨班贡噶坚赞生平》(下),《西藏研究》(汉文版)1990年第2期,第82页:《汉藏史集》第201页。
    [6]樊保良著:《蒙藏关系史研究》,第28、29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
    [1]《萨迦世系谱·法王萨班贡噶坚赞生平》(下)第82、83页;《如意宝树史》第773-774页:《蒙古青史译沣稿》第45-48页。
    [2]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八卷 中古时代 元朝(上)第30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樊保良、水大长主编:《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第78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4]杜齐著、李有义、邓锐龄译:《西藏中世纪史》,第18页,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出版,1980。
    [5]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八卷 中古时代 元朝(上)第30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唐景福、朱丽霞编著:《中国藏传佛教名僧录》,第102页,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
    [2]唐景福、朱丽霞编著:《中国藏传佛教名僧录》,第105页,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
    [3]《元史·百官志三》。
    [4]王磐著《八思巴行状》。
    [5]《元史·释老传》。
    [6]《明史·乌思藏大宝法王传》。
    [7]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第81页,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
    [1]王弘振:《安多藏蒙医学史研究》,第75页,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
    [2]陈寅恪:《彰所知论与蒙古源流》,1931年发表,后重载于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第70-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元史·释老传》。
    [4]屠寄著《蒙兀儿史记》卷四五。
    [1]噶玛拔希(1204-1283),本名却吉喇嘛,意为法师。他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噶玛噶举黑帽系第二世活佛,13世纪前半期噶玛噶举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藏传佛教所特有的活佛转世制度即从此人开始。公元1256年,当他动身返回西藏时,接到元宪宗蒙哥召他前往会见的诏书,他即随使臣们到达和林,受到蒙哥以及阿里不哥的崇信。蒙哥踢给他金印、白银等,据说还赐给他一顶金边黑色僧帽,这就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黑帽系名称的来源。
    [2]有关元代14位帝师的详细情况参见王森的《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第99-100页,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
    [3]蔡巴司徒·贡噶多杰(1309-1364),亦名司徒格微洛追,是藏族著名的史学家,著《红史》等。1324年,他进京朝见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得到赏赐,并封其为万户长。
    [4]乳必多吉(1340—1383),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噶玛举噶黑帽系第四世转世活佛,曾受元顺帝脱炊帖木儿之邀进京传法,在大都住了5年,期间还给在北京的蒙古、汉、西夏、高丽等的一些王公贵族讲经传法。详见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第107页。
    [1]根据唐景福、朱丽霞编著的《中国藏传佛教名僧录》第100-101页进行整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
    [2]洪武哩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医学卷》,第148页,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6。
    [1]根据唐景福、朱丽霞编著的《中国藏传佛教名僧录》第97-99页和王弘振著《安多藏蒙医学史研究》第77页内容综合整理。
    [2]《元史·释老传》。
    [1]见《红史》藏文注释462条。
    [2]根据唐景福、朱丽霞编著的《中国藏传佛教名僧录》第127-129页和王弘振著《安多藏蒙医学史研究》第79-80页内容综合整理。
    [3]洪武哩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医学卷》,第148页,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6。
    [1]根据唐景福、朱丽霞编著的《中国藏传佛教名僧录》第131-133页和王弘振著《安多藏蒙医学史研究》第80-81页内容综合整理。
    [2]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八卷 中古时代 元朝(上)第30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洪武哩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医学卷》,第147页,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6。
    [1]荣苏赫等主编《蒙古族文学史》(一),第566-577页,辽宁民族出版社,1994。
    [2]洪武哩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从书·医学卷》,第218、219、225页,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6。
    [3]如窝阔台1235年营建漠北都城和林时,兴建了佛寺,窝阔台最信用的大臣耶律楚材即是佛教信徒,号湛然居士。汉族僧人海云法师印简和克什米尔僧人那摩受到窝阔台、乃马真皇后、贵由汗和蒙哥的尊崇, 海云被赐号“燕赵国大禅师”、“佑圣安国大禅师”、“光天镇国大士”,那摩还被蒙哥封为国师,“授玉印,总天下释教”(《元史》卷一二五,铁哥传),海云的弟子刘秉忠成为忽必烈的宰辅大臣。
    [1]元代在泉州任主教的主教教士、意大利人安德鲁,在写给国内教友的信中,对此有较详细记述。见Ch.Dawson编The Mongol Mission,P.237,London&New York1955。
    [2]陈庆英、丁守璞主编:《蒙藏关系史丛书·历史卷》第105页,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元史·释老传》卷二○二列传第八九。
    [4]陈得芝著:《蒙元史研究丛稿》,第239页,人民出版社,2005。
    [1]《元史》卷7,世祖本纪四。
    [2]《元史》卷8,世祖本纪五。
    [3]《元史》卷10,世祖本纪七。
    [4]《元史》卷13,世祖本纪十。
    [5]关于印章和钱币中推行使用八思巴字,元末明初人氏叶子奇在其著《草木子》卷三下,62页和66页云:“元朝一品衙门用三台金印,二品三品用两台银印,其余大小衙门印,虽大小不同,皆用铜。其印文皆印八思麻帝师所制蒙古字书”,又云:“元朝止行钞法而不铸钱,独至大官里行至大二等钱,当五以蒙古字书,小钱以楷书。”
    [6]关于八思巴字的使用及遗存文物的研究,参阅[美]尼·鲍培著、郝苏民译补《八思巴字蒙古语碑铭译补》,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6年版;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发表的西藏现存八思巴字刻写的元代印章,《文物》1985年第11期;另外,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也存有用八思巴字书写所元代文书,正在进行研究。
    [7]陈庆英:《塔尔寺楹联上的八思巴字》,《西藏研究》1986年第3期:狄特·舒《西藏印讲学》,西德波恩大学1982年刊印。转引自陈庆英、丁守璞主编的《蒙藏关系史丛书·历史卷》第107-108页,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胡斯振、白翠琴:《1253年释迦院碑考释》,载《蒙古史研究》第1辑。
    [1]《明英宗实录》卷三七,正统二年十二月甲子。
    [2]《明英宗实录》卷一三七,正统十一年正月庚辰。
    [3]《明英宗实录》卷二二三,景泰三年十一月辛酉。
    [4]《明英宗实录》卷一三六,正统十年十二月巳酉。
    [5]马汝珩、马大正著:《厄鲁特蒙古史论集》,第21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卫拉特蒙古简史》上册《卫拉特蒙古简史》编写组,第60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又见文化著:《卫拉特——西蒙古文化变迁》,第67页,民族出版社,2002。
    [6]陈庆英、丁守璞主编:《蒙藏关系大系·历史卷》,第158页,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7](苏)伊·亚·兹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第160页,商务印书馆,1980。
    [1]陈庆英、丁守璞主编:《蒙藏关系大系·历史卷》,第158页,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文化著:《卫拉特——西蒙古文化变迁》,第68页,民族出版社,2002。
    [3]《关于卫拉特人的故事》第12页,参阅: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156页;(苏)伊·亚·兹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161页,商务印书馆,1980;若松宽:《卡尔梅克接受喇嘛教的历史侧面》,载《东洋史研究》,笫25券,第1号,第99-100页。
    [4]马汝珩、马大正著:《厄鲁特蒙古史论集》,第21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
    [1]关于咱雅班智达的名字《咱雅班智达传》中有7种不同的称呼,即:1、纳木海嘉木措,此即藏文nam-mkhav-rgya-mtsho的蒙古人读音,藏文读音为南喀嘉措,意为“天空海”,这是咱雅班智达出家时起的法名。2、乌和特隆归达赖,此是南喀嘉措(天空海)的蒙古语对应词。3、拉然巴呼图克图,这大约是因为他获得过拉然巴格西的学位,又具有转世活佛的地位,因而被称为拉然巴呼图克图。4、车臣俄木布,俄木布即藏语的“温波”(dbon-po),指子侄外甥等后辈亲属。车臣(se-chen)为蒙古语词睿智之意,常用着蒙古王公首领的名号,此处是因为拜巴噶斯及其儿子鄂齐尔图有车臣台吉的称号(后来鄂齐尔图即由五世达赖喇嘛赠给车臣汗的汗号),而咱雅班智达是拜巴噶斯的义子,所以称其为车臣俄木布,表示他是拜巴噶斯和鄂齐尔图的亲属。5、车臣绰尔吉,此即藏文的sc-chen-chos-rje,异译为色钦曲杰、塞青曲杰、塞钦曲杰等,《清太宗实录》中的西藏使团的为首的高僧戴青绰尔济,也是此词语的音译。6、阿巴车臣绰尔济,这是因为咱雅班智达担任过哲蚌寺阿巴扎仓的讲经师而获得的称号。7、咱雅班智达,这是厄鲁特蒙古人对他的最常用的称呼。引自马汝珩、成崇德的《一部重要的卫拉特蒙古历史文献》,《清代蒙古高僧传译辑》,第293页,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
    [2]诺尔布、冯锡时《咱雅班智达传的若干问题》,见《清代蒙古高僧传译辑》,第302-303页,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
    [3]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第156页;又见若松宽:《卡尔梅克接受喇嘛教的历史侧面》,载《东洋史研究》,第25券,第1号,第100页。
    [4]《咱雅班第达传》,第4页;转引自马汝珩、马大正著:《厄鲁特蒙古史论集》,第20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
    [5]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等译:《安多政教史》,第183-184页,甘肃民族出版社,1984。
    [1]第巴(Sde-Pa)亦作第悉(Sde-Srid),原义为部落长、头人,即达赖、班禅属下的执事官。
    [2]以上所引均见《咱雅班第达传》,第5页。按,格西原为藏语“格威喜联”的简称,意译为“善知识”。在西藏己成为学衔,按格鲁派的学制循序修学五大论典之后,即可取得。并按卒业成绩的优劣,分为四等:一等为拉让巴格西;二等为曹然格西;三等为林瑟格西;四等为目让巴格西。参阅任继愈主编:《宗教辞典》,第86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3]《咱雅班第达传》,第5页;转引自马汝珩、马大正著:《厄鲁特蒙古史论集》,第22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
    [4]第巴·桑结嘉措《格鲁派教法史—黄琉璃》(藏文版),第197-198、221-223、201、203、205页,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
    [5]五世达赖喇嘛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册,第152-153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
    [6]陈庆英、丁守璞主编:《蒙藏关系大系·历史卷》,第161页,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陈庆英、丁守璞主编:《蒙藏关系大系·历史卷》,第162页,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咱雅班第达传》,第5页;转引自马汝珩、马大正著:《厄鲁特蒙古史论集》,第22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
    [3]《咱雅班第达传》,第46-47页:转引自《卫拉特蒙古简史》上册,第61页,《卫拉特蒙古简史》编写组,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4]据《咱雅班第达传》第33页载:1662年咱雅班第达第三次去西藏途中,8月22日在哈其尔图商都地方病逝,同年10月,其遗体送至拉萨大昭寺。
    [5]七旗三大汗,据张穆:《蒙古游牧记》载:“……达延车臣汗,太祖十五世孙也,……独其季垺森札赉尔珲台吉留故土,号所部喀尔喀,析众万余为七旗,授子七人领之,分左右翼,有三汗,曰土谢图汗,曰车臣汗,曰札萨克图汗。”卷7:《喀尔喀蒙古四部总叙》。
    [6]《咱雅班第达传》,第7页;转引自马汝珩、马大正著:《厄鲁特蒙古史论集》,第24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
    [1]马汝珩、马大正著:《厄鲁特蒙古史论集》,第25、33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
    [2]参阅祁韵士:《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81:《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93,《青海厄鲁特部总传》;张穆:《蒙古游牧记》卷12,《青海额鲁特蒙古游牧所在》;霍渥斯:《蒙古史》第1卷,第500页,1876年伦敦版。
    [3]松巴勘布著、杨和瑨译注:《青海史》第7页,注80,1967年印地安纳大学版:王树柟:《新疆图志》卷16,《藩部》一。
    [4]关于固始汗在其兄弟中的行次,文献记载不一,有行三和行四之说。据日本学者山口瑞风的研究,哈尼诺颜洪果尔之长子哈纳克·土谢图为其第一夫人所生,其余五子(包括图鲁拜琥)皆为第二夫人所生,图鲁拜琥在阿海哈敦所生五予中行三,总的排行居四(详见山口瑞凤:《顾实汗控制西藏的经过》,载《岩井博士古稀纪念典籍论集》第763、764页,1963年开明堂版)。
    [5]善慧法日著、刘立千译:《宗教流派镜史》第223页,1980年西北民族学院研究室铅印本;转引自马汝珩、马大正著:《厄鲁特蒙古史论集》,第3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
    [6]松巴堪布益西班觉著、杨和瑨译注:《青海史》,第35页,《两北民族译从》,1983年第3辑。
    [7]刘立千编译:《续藏史鉴》,第74页,华西大学出版社,1945。
    [8]松巴堪布益西班觉著、杨和瑨译注:《青海史》,第35页,《西北民族译从》,1983年第3辑。
    [1]马汝珩、马大正著:《厄鲁特蒙古史论集》,第17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
    [2]梁丽霞:《阿拉善蒙古研究》,第380页,民族出版社,2006。
    [3]和罗理(?-1707),男,蒙古族,号巴图尔额尔克济农,又称额尔克巴图尔台吉,是额鲁持蒙古和硕特部顾实汗三了巴延阿布该阿玉什(号达赖乌巴什)第四子,为顾实汗嫡孙。
    [1]阿拉善左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拉善左旗志》,第942-943页,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2]贾拉森:《缘起南寺》,第13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3]梁丽霞:《阿拉善蒙占研究》,第381页,民族出版社,2006。
    [1]据《蒙古族通史》中卷第384页(郝苏民主编,民族出版社,2001)记述:1604年,察罕诺们汗奉四世达赖喇嘛之命,到蒙古地区坐床主持黄教。1604年至1608年,察罕诺们汗活动于土默持、鄂尔多斯一带。1616年前后,曾几次到过卫拉特地区。《和鄂尔勒克史略》记载:“卫拉特拜巴噶斯汗时期,迎来了察罕诺们汗呼图可图,并请他创造了托忒蒙文字”。巴图尔乌巴什土缅的《四卫拉特史》又记载:“迎请察罕诺们汗,创造并教授了蒙文字母”。与此同时,咱雅班第达纳穆海扎木苏创造了记录藏文和梵文的“噶里克字母”,称为“托得日海字”。托得日海、噶里克性质与喀尔喀—世哲卜尊丹巴所造索永布字相似,其应用范围很有限。
    [2]陈庆英、丁守璞主编:《蒙藏关系大系·历史卷》,第158页,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文化著:《卫拉特——西蒙古文化变迁》,第68页,民族出版社,2002。
    [4]玛·乌尼乌兰:《卫拉特蒙古族传统文学概述》,载《新疆大学学报》1999(3)。
    [5]《咱雅班第达》,第8页;转引自马汝珩、马大正著:《厄鲁特蒙古史论集》,第26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
    [1]马汝珩、马大正著:《厄鲁特蒙古史论集》,第26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
    [2]《西域图志》卷47,《杂录》一。
    [3]《咱雅班第达》,第14页。
    [4]见郝苏民主编:《蒙古族通史》中卷,第385页,民族出版社,2001。
    [5]参阅,策·达木丁苏隆:《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蒙文版)第3册,第1077-1079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1]青海医药卫生志编委会:《青海医药卫生志》,初稿,第982页,内部资料,1990。
    [2]有关藏文的起源,认为吞米·桑布扎创制藏文只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在松赞干布之前,象雄早有玛尔文,现行藏文由此演变而米。目前学术界意见尚未完全统一,这里无法展开讨论这一问题,姑且采用传统说法。
    [1]指的是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仑布寺、拉布楞寺和塔儿寺。
    [2]如拉卜楞寺显宗学院是闻思学院,密宗学院包括五个学院,它们是:续部上学院、续部下学院、时轮学院、医明学院和喜金刚学院。
    [3]阿拉善左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拉善左旗志》,第893页,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4]蔡志纯、洪用斌、王龙耿编著:《蒙古族文化》,第266页,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新疆通志·卫生志》编撰委员会,责任编辑,刘德润:《新疆通志·卫生志》第82卷第五篇维、哈、蒙族医药,第229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1]周清澍主编:《内蒙古历史地理》,第45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2]阿拉善左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拉善左旗志》,第240页,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3]参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阿拉善旗调查材料之一》,1957;转引自梁丽霞:《阿拉善蒙古研究》,第383页,民族出版社,2006。
    [4]梁丽霞:《阿拉善蒙古研究》,第384页,民族出版社,2006。
    [5]阿拉善八大寺为延福寺、广宗寺、福因寺、昭化寺、承庆寺、宗乘寺、妙华寺、方等寺。
    [6]阿拉善左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拉善左旗志》,第241页,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7]阿拉善左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拉善左旗志》,第185页,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1]贾拉森:《缘起南寺》,第6、30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2]贾拉森:《缘起南寺》,第9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3][俄]彼·库·柯兹洛夫著,王希隆、丁淑琴译《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第139页,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4]梁丽霞:《阿拉善蒙古研究》,第390页,民族出版社,2006。
    [5]阿拉善左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拉善左旗志》,第893页,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6]梁丽霞:《阿拉善蒙古研究》,第392页,民族出版社,2006。
    [7]阿拉善蒙古地区众多寺院中,以延福寺、广宗寺和福因寺为最大、最为知名。并形成了以此三大寺为中心的藏传佛教寺庙体系,此三寺中各有呼图可图、活佛等转世系统,其余寺庙作为三大寺的属寺,接受三大寺的统领。
    [8]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阿拉善左旗四十年》,第12页,内蒙古包头第二印刷厂印.1989。
    [9]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阿拉善左旗四十年》,第234页,内蒙古包头第二印刷厂印,1989。
    [1]宝音图、安官布、王高娃著:《著名蒙医药学家伊希巴拉珠尔及其学术成果述评》——纪念著名五明学家伊希巴拉珠尔诞辰300周年,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第5期,2004年10月。
    [2]苏诺:《菩提树下的藏医学和蒙古医学》,第138-142页,民族出版社,2001。
    [1]王满特嘎:《蒙古文论史》(17-20世纪初),第90-100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2]孟斯乌力吉:《蒙古族藏文文学研究》,第46-86页,民族出版社,2001。
    [3]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研究组编写:《蒙古文古籍总目录》,第119-123页,内蒙古民族大学印刷厂,2002。
    [4]同上。
    [5]内蒙古通辽市蒙医研究所收藏《古籍文献目录》,内部使用,第51-54页。
    [1]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研究组编写:《蒙古文古籍总目录》,第119-123页,内蒙古民族大学印刷厂,2002。
    [2]同上。
    [3]内蒙古通辽市蒙医研究所收藏《古籍文献目录》,第51-54页,内部使用。
    [4]同上。
    [1]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研究组编写:《蒙古文古籍总目录》,第119-123页,内蒙古民族大学印刷厂,2002。
    [2]同上。
    [3]内蒙古通辽市蒙医研究所收藏《古籍文献目录》,第51-54页,内部使用。
    [4]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研究组编写:《蒙古文古籍总目录》,第119-123页,内蒙古民族大学印刷厂,2002。
    [5]同上。
    [6]同上。
    [7]同上。
    [8]斯钦图:《伊希巴拉珠尔及其(四部甘露)研究概况》,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0(1)。
    [9]同上。
    [10]同上。
    [11]内蒙古通辽市蒙医研究所收藏《古籍文献目录》,第51-54页,内部使用。
    [12]同上。
    [13]同上。
    [14]赵百岁、宝音图、玉杰:《名著拾萃蒙药学专著<白晶鉴>简探》,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1年4月 (第7卷)第2期。
    [1]王弘振:《安多藏蒙医学史研究》,第143页,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
    [2]赵百岁、宝音图、玉杰:《名著拾萃蒙药学专著<白晶鉴>简探》,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1年4月(第7卷)第2期。
    [3]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研究组编写:《蒙古文古籍总目录》第119-123页,内蒙古民族大学印刷厂,2002。
    [4]同上。
    [5]内蒙古通辽市蒙医研究所收藏《古籍文献目录》,第51-54页,内部使用。
    [6]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研究组编写:《蒙古文古籍总目录》,第119-123页,内蒙古民族大学印刷厂,2002。
    [7]内蒙古通辽市蒙医研究所收藏《古籍文献目录》,第51-54页,内部使用。
    [8]宝音图、安官布、王高娃著:《著名蒙医药学家伊希巴拉珠尔及其学术成果述评》——纪念著名五明学家伊希巴拉珠尔诞辰300周年,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第5期,2004年10月。
    [1]苏诺:《菩提树下的藏医学和蒙古医学》,第138-142页,民族出版社,2001。
    [2]青海医药卫生志编委会:《青海医药卫生志》,初稿,第991页,内部资料,1990。
    [3]宝龙、杨阿民、道日娜:《蒙医方剂学经典著作<方海>》,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6年总23期。
    [1]广惠寺也称赛科寺、郭莽寺,又称法海寺。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乡衙门村北侧。1647年(清顺治四年),赞布·端珠嘉措创建并任寺主,属于西藏哲蚌寺郭莽扎仓系统,后有敏珠尔诺门汗主持寺务。该寺多次毁于兵燹,并多次修复。雍正帝曾赐名广惠寺,乾隆帝则赐法海寺。系格鲁派寺院,建有五大扎仓,曼巴扎仓为该寺第五扎仓。
    [2]青海医药卫生志编委会:《青海医药卫生志》,初稿,第991页,内部资料,1990。
    [3]青海医药卫生志编委会:《青海医药卫生志》,初稿,第990页,内部资料,1990。
    [4]同上。
    [5]苏诺:《菩提树下的藏医学和蒙古医学》,第145页,民族出版社,2001。
    [6]“曼阿嘎”意为“秘方、秘诀”,“仁钦仲乃”意为“海或出珠宝的地方”,整句意思是“象大海里的珠宝一样的药方”。
    [7]巴·吉格木德:《蒙医学古典著作考略》,中国医药学报,1988.3(1)。
    [8]巴盟临河县人民医院蒙医科编译:《蒙医金匮》(蒙文版),第1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
    [9]巴·吉格木德:《蒙医史初探——古近代蒙医史三个发展阶段》,《中华医史杂志》,1981(4)。
    [10]《蒙医金匮》按方剂学标准统计,共有2528个方剂,其中汤剂247个、散剂1205个、丸剂180个、油剂36个、泻剂109个、营养剂1个、催吐剂16个、膏剂5个、搅和剂27个、抹剂398个、烫剂17个、熏剂32个、浴剂9个、尼如哈3个,水剂83个(其中,滴鼻水剂19个、滴眼水剂37个、滴耳水剂27个)、栓剂13个、 外用散剂79个(其中,耳用散剂4个、眼用散剂32个、外伤散剂10个、鼻吸散剂11个、咽喉散剂5个、一般外用散剂17个)、肛门用药6个、尿道用药2个、阴道用药8个、漱口剂15个、牙痛含剂16个、配带用药14个、泡剂5个、涂剂2个。这些方剂按来源大体分为四种,一是源于民间药方,如嘎布日—18味、特木勒—17味等;二是借鉴引用中医方药,如阿拉坦乌日勒、扎恩古乌日勒等;三是著者自创方剂,如古日古木—16味、丁格达—25味;四是直接引用古籍文献方剂,如高尤—13、古日古木—13等。若把个别统计结果(853个)与方剂学标准统计结果(2528个)累计计算,则《蒙医金匮》一书中记载的方剂数目应为3381药。引自包哈申:《<蒙医金匮>方剂数目的统计研究》,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年2月第1期。
    [1]宝龙、杨阿民、道日娜:《蒙医方剂学经典著作<方海>》,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6年总23期。
    [2]巴·吉格木德:《蒙医简史》(蒙文版),第185-187页,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宝龙、杨阿民、道日娜:《蒙医方剂学经典著作<方海>》,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6年总23期。
    [1]阿拉善左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拉善左旗志》,第944页,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2]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阿拉善左旗四十年》,第234页,内蒙古包头第二印刷厂印,1989。
    [3]郝苏民主编:《蒙古族通史》中卷,第394页,民族出版社,2001。
    [4]范诺尔布扎术苏:《范氏十一代行医简略》,载《阿拉善盟文史》第一辑,1985。
    [5]梁丽霞:《阿拉善蒙古研究》,第398页,民族出版社,2006。
    [1]蔡志纯、洪用斌、王龙耿编著:《蒙古族文化》,第174-175页,中国礼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1]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译者的话”第1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1]卡尔梅克族是蒙古族的一支,也叫厄鲁特、卫拉特,下同。
    [2]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第157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3]chammoo“疥癣”,乃蒙古语qamughu,意为“癣”。
    [4]达力扎布认为zoochor chorchoi“瞎虫”乃蒙古语soqur goke torugu,soqur意为“瞎”。Soqur goke torugu,此言“牛虻”;白音查干认为.zoochor chorchoi乃蒙古语choqur qoruqai,choqur,意为“斑驳的”;chorchoi意为“昆虫”;choqurqoruqai直译“斑虫”。我们想,综合上述两位学者的意见,似以取soqur qoruqai 为宜。
    [5]麻醉草草根(Kunubussu),这个字的前半部分kun-似应为蒙古语gun“深的、深度”,见于《元朝秘史》和《华夷译语》。其后半部分-ubussu,应为ebesun“额别孙”(草)。
    [6]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第158-159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1]内蒙古典章法学与社会学研究所编:《<成吉思汗法典>及原论》,第10页,商务印书馆,2007。
    [2]阿布勒·加齐·把阿秃儿(1603-1663),希瓦汗国之汗,成吉思汗长子术赤之后裔,历史学家,主要著作有《突厥世系》。
    [1]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第164-165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1]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第132-133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1]Dom,来自藏语,指棕色西藏熊。
    [2]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第167-168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1]内蒙古典章法学与社会学研究所编:《<成吉思汗法典>及原论》,第159页,商务印书馆,2007。
    [2]胡斯力、郑泽民著:《蒙医志略》,第98页,远方出版社.2007.06。
    [3]内蒙古典章法学与社会学研究所编:《<成吉思汗法典>及原论》,第159页,商务印书馆,2007。
    [1]内蒙古典章法学与社会学研究所编:《<成吉思汗法典>及原论》,第8-9页,商务印书馆,2007。
    [2]内蒙古典章法学与社会学研究所编:《<成吉思汗法典>及原论》,第160页,商务印书馆,2007。
    [1]“拍”(pat)和“翁拍翁”(om pat om)是一句咒语,用来驱逐恶魔。
    [1]指的是延福寺、广宗寺和福因寺。
    [2]梁丽霞:《阿拉善蒙古研究》,第393页,民族出版社,2006。
    [3]陈国均:《西蒙阿拉善旗之民俗》,载《新中华》1944年复刊,第2卷第3期。
    [1]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第193-195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1]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第207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1]舔右手大拇指的指甲之所以是一种起誓方式,是因为右手大拇指指甲是人们掐死侵扰其安宁的跳蚤的致命工具。依灵魂转世法则,该指甲亦可在下世中惩罚起誓者。
    [1]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第165-16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2]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第16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3]同上。
    [1]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第166-167、15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2]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第165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1]宗喀·漾正冈布.公元十世纪以前的吐蕃特医学史研究.博士论文,油印本
    [2]蔡景峰著.藏医学通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3]噶玛降村编著.藏族万年大事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洪武哩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医学卷.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6
    [5]五世达赖喇嘛著,郭和卿译.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
    [6]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
    [7]日琼仁颇且·甲拜衮桑编著,蔡景峰翻译.西藏医学.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
    [8]达磨曼然巴·洛桑曲札著.宇妥·元丹贡布传记(藏文版).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
    [9]宇妥著,李永年译.四部医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10]彼得罗夫.医学史(汉译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
    [11]第司·桑吉嘉措.藏医史(藏文版).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12]弘学编著.藏传佛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13]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4]秋浦.萨满教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5]王宏刚.满族与萨满教.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16][瑞典]多桑著,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
    [17]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32、33辑,1984
    [18]蒙古秘史校勘本.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19][苏]谢·亚·托卡列夫著,魏庆征译.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0]格勒.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1]P.S.帕拉斯著,邵建东、刘迎胜译.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22][蒙古]策·达木丁苏隆编译,谢再善泽.蒙古秘史.北京:中华书局,1956
    [23]道森编.鲁不鲁乞东游记[A].又名出使蒙古记[C].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4]胡斯力、郑泽民著.蒙医志略.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25]朱风、贾敬颜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26]拉施特著,余大均译.史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7]樊保良、水大长主编.阔端与萨班凉州会谈.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28]王弘振.安多藏蒙医学史研究.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
    [29]刘立迁著.续藏史鉴。华西大学出版社,1945
    [30]陈庆英、丁守璞主编.蒙藏关系大系·历史卷.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1]陈庆英、丁守璞主编.藏蒙关系大系·宗教卷.西藏人民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2]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等译.安多政教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
    [33]樊保良著.蒙藏关系史研究.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
    [34]杜齐著,李有义、邓锐龄译.西藏中世纪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出版,1980
    [35]唐景福、朱丽霞编著.中国藏传佛教名僧录.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
    [36]元史·百官志三
    [37]王磐著.八思巴行状
    [38]元史·释老传
    [39]明史·乌思藏大宝法王传
    [40]屠寄著.蒙兀儿史记.卷四五
    [41]陈寅恪.彰昕知论与蒙古源流.1931.重载于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2]苏晋仁.藏汉文化交流的历史丰碑一纪念元代初期藏汉文化合作700周年.藏族史论文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43]荣苏赫等主编.蒙古族文学史(一).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4
    [44]陈得芝著.蒙元史研究丛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5][清]魏源著.圣武记.卷十二.世界书局,民国25
    [46][民国]柯劭忞等著.简体字本二十六史新元史.卷五一——卷七一.吉林人民出版社
    [47]元史.卷7、8、10、13、74、121、146、202
    [48][美]尼·鲍培著,郝苏民译补.八思巴字蒙古语碑铭译补.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6
    [49]《明英宗实录》卷三七、一三六、一三七、二二三
    [50]马汝珩、马大正著.厄鲁特蒙古史论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
    [51]卫拉特蒙古简史编写组.卫拉特蒙古简史.上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52]文化著.卫拉特——谣蒙古文化变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53][苏]伊·亚·兹拉特金著,马曼丽译.准噶尔汗国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4]马汝珩、成崇德.一部重要的卫拉特蒙古历史文献.清代蒙古高僧传译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
    [55]诺尔布、冯锡时.咱雅班智达传的若干问题.清代蒙古高僧传译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
    [56]任继愈主编.宗教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57]第巴·桑结嘉措.格鲁派教法史一黄琉璃(藏文版).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
    [58]五世达赖喇嘛著,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五世达赖喇嘛传.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
    [59]松巴勘布著,杨和瑨译注.青海史.印地安纳大学版,1967
    [60]王树楠.新疆图志.卷16.藩部一
    [61]山口瑞凤.顾实汗控制西藏的经过.岩井博士古稀纪念典籍论集.开明堂版,1963
    [62]善慧法日著,刘立千译.宗教流派镜史.兰州:西北民族学院研究室铅印本,1980
    [63]梁丽霞.阿拉善蒙古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4]张穆.蒙古游牧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65]阿拉善左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拉善左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66]贾拉森.缘起南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67]郝苏民主编.蒙古族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68]西域图志.卷47.杂录一
    [69]策·达木丁苏隆.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蒙文版).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70]青海医药卫生志编委会.青海医药卫生志(初稿).内部资料,1990
    [7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新疆通志·卫生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72]周清澍主编.内蒙古历史地理.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7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阿拉善旗调查材料之一.1957
    [74][俄]彼·库.柯兹洛夫著,王希隆、丁淑琴译.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75]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阿拉善左旗四十年.呼和浩特:内蒙古包头第 二印刷厂印,1989
    [76]苏诺.菩提树下的藏医学和蒙古医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77]王满特嘎.蒙古文论史(17~20世纪初).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78]孟斯乌力吉.蒙古族藏文文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79]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研究组编写.蒙古文古籍总目录.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印刷厂,2002
    [80]内蒙古通辽市蒙医研究所收藏.古籍文献目录.内部使用
    [81]巴盟临河县人民医院蒙医科编译.蒙医金匮(蒙文版).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
    [82]蒙医学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83]白清云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蒙文版).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84]巴·吉格木德.蒙医简史(蒙文版).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85]范诺尔布扎木苏.范氏十一代行医简略.阿拉善盟文史.第一辑.呼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印刷厂印,1985
    [86]蔡志纯.蒙古族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87]内蒙古典章法学与社会学研究所编.<成吉思汗法典>及原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8][伊朗]志费尼著,何高济译.世界征服者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89]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蒙古族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90][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
    [91]萨冈彻辰.蒙古源流.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92]韩儒林.元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3]珠荣嘎校注.阿勒坦汗传.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94]留金锁校注.黄金史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95]罗藏丹滓著,乔吉校注.黄金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96]巴雅尔.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97]嘎尔迪.蒙藏文化交流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
    [98]噶班沙拉勃.四卫拉特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99]拉德那博哈得拉著,西·诺尔布校注.咱雅班第达传.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100]格勒克纳姆哈著,乔吉校注.八思巴传.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101]准噶尔史略编写组.准噶尔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2]道润梯布校注.卫拉特法典.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103]阿旺贡噶索南著,陈庆英等译注.萨迦世系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104]王启龙.八思巴评传.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105][英]道森编,吕浦译.出使蒙古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06][蒙古]D·贡格尔,包金钢、胡日勒巴特尔转写.喀尔喀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
    [107]札奇斯钦.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台湾:正中书局,1978
    [108]乔吉.蒙古佛教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109]陈庆英.元朝帝师八思巴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1]宗喀·漾正冈布.史前藏医史发展线索研究.西藏研究,1995(2)
    [2]宗喀漾正冈布.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世纪的西藏医药学纪年.中国藏学,1997(4)
    [3]宗喀·漾正冈布。仁钦桑波与“后宏期”的吐蕃医学.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
    [4]宗喀·漾正冈布.吐蕃诸邦部世代的藏医学(公元前7、8世纪——公元6世纪).西藏研究,1996(4)
    [5]宗喀·漾正冈布.欧亚腹地古代罕见救生术.网络版
    [6]宗喀·漾正冈布.藏医学简史.网络版
    [7]蔡景峰.孙思邈与各国各民族医学关系.中华医史杂志.13卷(1)
    [8]包哈申.《蒙医金匮)方剂数目的统计研究.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年2月第1期
    [9]巴·吉格木德.蒙医史初探——古近代蒙医史三个发展阶段.中华医史杂志,1981(4)
    [10]巴·吉格木德。蒙医学古典著作考略.中国医药学报,1988.3(1)
    [11]斯钦图.伊希巴拉珠尔及其《四部甘露》研究概况.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0(1)
    [12]赵百岁、宝音图、玉杰.名著拾萃蒙药学专著(白晶鉴)简探.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1.04(第7卷)第2期
    [13]宝龙、杨阿民、道日娜.蒙医方剂学经典著作(方海).中国民族民问医药杂志,1996年总23期
    [14]宝音图、安官布、王高娃著.著名劳医药学家伊希巴拉珠尔及其学术成果述评——纪念著名五明学家伊希巴拉珠尔诞辰300周年.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 卷第5期,2004.10
    [15]西藏自治区文管会.西藏现存八思巴字刻写的元代印章.文物,1985(11)
    [16]陈庆英.塔尔寺楹联上的八思巴字.西藏研究,1986(3)
    [17]韦明.12世纪末到14世纪中期藏传佛教的东传.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4)
    [18]周润年译注.萨迦世系谱·法王萨班贡噶坚赞生平(下).西藏研究(汉文版),1990(2)
    [19]张天锁.历代著名藏医学家业绩简介.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4)
    [20]黄颢摘译.贤者喜宴.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1982
    [21]斗嘎.藏医学的起源与苯医.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2期,2003(4)
    [22]玛·乌尼乌兰.卫拉特蒙古族传统文学概述.新疆大学学报,1999(3)
    [23]若松宽.卡尔梅克接受喇嘛教的历史侧面.东洋史研究.第25卷,第1号
    [24]陈国均.西蒙阿拉善旗之民俗.新中华,1944年复刊第2卷第3期
    [25]胡斯振、白翠琴.1253年释迦院碑考释.蒙古史研究.第1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