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业混业——分业——混业的发展进程催生出来的产物,是金融业重新实现混业经营的载体之一。金融业的最初混业被20世纪30年代那场席卷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叫停并让人心存余悸。痛定思痛之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对分业体制做出了艰难的选择。在世界范围内,70年左右的分业历程孕育了新一轮的混业经营,金融控股公司应运而生,成为实现金融混业经营的新的经济组织形式,承担着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满足客户全方位金融需求、增强金融机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历史使命。但是,与此重要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融控股公司经营中面临的巨大风险,这种风险不仅是单个机构风险的叠加和重组,而且具有极大的变异性。巨大的经营风险蕴藏于庞大的组织体系、复杂的产权关系和多样化的业务中,给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监管的理念从金融机构业务的合规性监管转向金融控股公司内控机制健全性和资本充足性的风险性监管。风险控制成为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制度追求的核心目标。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和立体性决定了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也是全面的、立体的。
     通过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背景和其发展对金融监管提出的挑战考察,不难发现“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监管理念已严重滞后于金融实践的发展。金融监管法律体制发展的新动态表明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律体制是法定性的外在监管与自律性的内在管制的有机统一,是一个由市场准入监管、运营监管与市场退出监管组成的系统工程。其实,这种监管理念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下已完全得到确立,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中来完善这种金融监管体制。在全球金融一体化、金融监管立体化浪潮的强势推动下,本文以“设立监管——运营监管——退出监管”为纵轴,以“微观控制——中观监督——宏观监管”为横轴构建了一个针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全方位、立体、持续监管的坐标。
     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分为五章展开论述:第一章,金融业经营模式与金融监管,考察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历史演进,指出金融控股公司是实现金融混业经营的方式之一,不同的经营模式又决定了对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同选择,其目的是寻求孕育金融控股公司的社会、历史土壤和探寻在新的监管理念下,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特殊性;第二章,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与监管,在风险目标监管体制下实施对金融控股公司有效监管的前提是明确金融控股公司所面临的风险,然后确定相应的监管策略,“有的放矢”,因此,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存在着与对单个金融机构监管不同的监管原则、内容和模式;第三章,金融控股公司的准入监管,从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监管的理论基础和内在动因考量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监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金融控股公司设立方式的探讨则回答了如何将金融控股公司纳入监管者的视野,借鉴各国对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监管的具体规定,提出我国进行金融控股公司设立监管的建议;第四章,金融控股公司的运营监管,金融控股公司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与外部监管的有效性决定了金融控股公司经营风险的高低,宏观的法律监管权、中观的行业自治权和微观的机构自主权的协调平衡是实现有效监管的重要因素,指出机构自主、行业自律均是在法律指引下展开的前置性的监管措施;第五章,金融控股公司的市场退出监管,从公共需求理论着手考量市场退出监管的必然性,然后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环节来设计金融控股公司市场退出的不同制度安排;文章的最后是结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法律制度作了比较完整的概括,认为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有效监管的途径是确立风险控制的目标型监管体制和选择多元化的监管模式。
     在文章的整体框架下,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法律制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论述。准入监管是保障金融控股公司运营安全的第一道屏障,机构设置的类型、业务范围的大小和人员任职资格的考察是在设立阶段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监管的重要内容。运营监管和退出监管中“纵横交错”的监管措施则是为金融控股公司稳健运营保驾护航的第二、第三道屏障。运营监管是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坐标纵轴上最为重要的一个点,相比位于该轴起点和终点的准入监管和市场退出监管而言是动态的。运营监管的成败是决定整个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成败的关键性因素。而运营监管的成败又由该监管坐标中横轴上的三种监管权协调与制衡的程度决定,即微观的机构自主权、中观的行业自治权和宏观的法律监管权。三者之间,机构自主权是基础,行业自治权是保障,法律监管权是核心,前二者是法律指引下的自主和自治,自主和自治优先于法定的风险监管。这一纵横模式有效地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监管真空问题的产生,构筑了保证风险性监管理念得以体现的第二道屏障。这一监管环节又由金融控股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金融防火墙、自律性规范和资本充足性监管等具体制度构成,充分体现了风险性监管理念。市场退出监管是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制度的最后一环,这一环同样呈现出纵横交错的局面。公共需求理论成为研究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监管的理论基础。在该理论的指引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预警机制、市场退出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不同制度共同构成了纵向监管的内容;而预防性的并购、救助和接管以及善后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和控股母公司的加重责任则共同构成了横向的监管内容。只有将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制度中两个纵横交错的环节视为一体,才能把握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制度的全貌。
     本文收集了大量的目前国内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的最新文献资料和部分外文资料,充分回顾和借鉴了国外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研究范式和研究进路,针对目前国内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法律规范严重滞后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监管体制与现实严重脱节的现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模式。从考察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监管与金融业经营模式和传统金融监管的关系着手,将本文的研究起点确立为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和金融监管理念的创新。并进而在行文中处处体现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是此种趋势和创新的综合反映:金融控股公司是实现金融混业经营的方式之一,并逐渐成为全球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向;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体现了监管理念由对金融业务的合规性监管向内控机制健全性和资本充足性的风险性监管的转变。而后,通过对金融控股公司经营中所面临的特殊风险的概括和总结,根据风险目标型监管的要求,展开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综合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和历史分析方法,最终得出对金融控股公司实行全面、系统、立体和持续的监管应是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制度构建的方向的结论。本文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借鉴经济学领域研究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模式的范式来还原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制度的本来面目,为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法律问题确立了一个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分析框架。
     法学领域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制度分解研究的成果和经济学领域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全面风险控制的研究范式启发了作者的思维,加之笔者对金融实践的发展也给予了充分关注,这些成为解决研究中的困难的重要保证。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以下意义:第一,呈现了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制度的全貌和本来面目,实现了在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分析框架下审视各项监管措施的目的;第二,挖掘了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为具体制度的确立进行了理论储备,为矫正现行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迎合了金融监管理念不断创新对具体监管制度的构建所提出的新的要求;第四,提供了重塑和矫正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制度的新思路;第五,对金融实践的发展做出了务实性的回应,对推动我国与国际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对接也许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is the product of“integrated-separated-integrated”financial operational process, is the carrier of integrated operation. The former integrated operation was stopped by the crisis in 1929-1933. And after that,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dopted separated operation mode. With the changes in financial concept, efficiency other than safety becomes the core value in finance and the tendency of integration in financial industry gives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Since it was born,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has become a new organization mode for integrated operation. It has many advantages: increase the distributiv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resources, satisfy customers’need for all-around financial services and strengthen 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ontrast to that important status,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has tremendous operational risks, which are not only the reflection and combination of single institution, but the variation of former risks. Besides, the comprehensive structure, complicated property relationships and diversification of business all together put new supervisory requirements forward.
     After studying the background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development and the challenges it puts to supervision, it is easily found that“separated operation, separated supervision”has become a great obstacle to financial reality.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 shows a profound system is a mechanical unification of external legal regulation an internal control, is a systematical organization of market entry regulation, operational regulation and market leaving regulation. In fact, such a supervisory system has already been made, what we should do now is to transplant it into the supervision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Influenced by financial integration, this essay argues the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in vertical view: market entry-operation-market leaving and in horizontal view: internal control-trade discipline-legal supervision.
     Following that idea, the essay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financial operation model and financial regulation are concerned. From the historical angle, we may find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is one of the realization forms of integrated operation and different operation model decides different choice of 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Influenced by the latest supervisory idea, the necessity and specialty in supervision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are discussed.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essay studies the special risks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is faced with and specifies the definite supervisory tasks. To conclude, regulatory principles, contents and model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a single institution. In the third chapter, it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 regulation of market entry,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theory basis, the motivation and different forms of setting up a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And then it studies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several countries.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most important sector in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supervision, that’s operational regulation. Administrative level and efficiency of outer supervision decides the risks level. The harmony of legal regulation, trade discipline and internal control is a key factor in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 the fifth chapter, how to leave market is the central topic. From the theory of public need, the market leaving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is essential. And then build a supervisory system of“before-in-after”leaving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stability of national economy. Finally there is a conclusion, in which contents of supervising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are summarized.
     Under the frame, the essay goes into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supervision in detail. Regulation in market entry is the first defense line for safety. The type of institutions, the scope of business and the qualification of personnel are the key contents in market entry supervision. Regulation in operation and market leaving becomes the second and third defense lines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first and last defense lines, operational regul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because it’s moving while the other two are relatively stable. Success or failure in operational regulation decides whether the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succeeds or fails, which is decided in turn by the coordinating level of three rights: legal supervisory right, trade disciplinary right and self disciplinary right. Among the three, self-discipline is the basis, trade discipline is the safeguard and the legal supervision is the key. This structure avoids the regulation vacuum due to dissymmetry of information. In detail, operational supervision is made up of corporation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internal fire wall and capital adequacy which are a reflection of risk-oriented supervisory concept. As to market leaving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from the theoretical angle of public need, it is quite necessary. The complete system is composed of risk prediction mechanism and measures of before-in-after leaving. To be exact, it includes preventive combination, help in crisis, takeover and rescuing deposit guarantee and heavier burden of holding company. Generally speaking, in order to get a full picture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supervision, the former mentioned contents should be considered.
     Abundant latest domestic and foreign materials have been collected for this research. Reviewing and referring to the latest foreign study methods and concerning the domestic reality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supervision, a personal research style is formed. Beginn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d legal regulation concept and financial operation model and traditional regulatory theory,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operation tendency and innovation in supervisory concept, a conclusion is drawn: risk-oriented supervisory concept should take the place of rule-oriented concept. Relying on standardized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economic,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 complete regulation picture about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is obtained. Meanwhile, a systematical analytical frame is set up.
     The author is inspired by the former research achievement in different fields, esp. the all-around risk control method in economic circle and is concerned with the topic for a long time. All these lay a solid foundation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y in study. So the achievement of this essay involve: firstly, this essay restores the original picture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supervision, realizes the aim of examining diversified regulatory measures in a vertical and systematical frame. Secondly, the essay excavates the theory basis for regulating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makes theory storage for establishing rules and provides theory foundation to correct the present legal system. Thirdly, the essay caters to the new supervisory requirements, which are put forward by innovation of regulatory concept. Fourthly, this essay changes the train of thought to rebuild and correct present rules. Lastly, by responding to financial reality, the essay may help accelerate the merging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upervisory rules.
引文
① 黎四奇:《金融企业集团法律监管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 页。
    ② 夏斌:《金融控股公司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版。安志达:《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年版。贝政新、陆军荣主编:《金融控股公司论—兼析在我国的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谢平:《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监管》,中信出版社 2004 年版。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年版。陈柳,熊波:“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比较研究及中国的选择”,载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 年第 3 期。王学军:“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其启示”,载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 年第 8 期。郑鸣:“论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模式与风险监管”,载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2 期。
    ③ 曾筱清:《金融全球化和金融监管立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杨勇:《金融集团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黎四奇:《金融企业集团法律监管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常健:“试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立法的监管—兼评《三大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载于 2006 年中国经济法学会研讨会优秀论文集。李建伟:“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规制:台湾地区样本分析”,载于《求索》,2005 年第 12 期。周仲非,孙飞廉,“论金融控股公司市场准入的监管”,载于《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 年第 4 期。王士如,任曼洁:“韩国金融控股公司制度的发展与借鉴”,载于《政治与法律》,2005 年第 1 期。
    ① 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年版,序第 3 页。
    ① 王士如,任曼洁:“韩国金融控股公司制度的发展与借鉴”,载于《政治与法律》,2005 年第 1 期。李建伟:“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规制:台湾地区样本分析”,载于《求索》,2005 年第 12 期。
    ② 凌晓东:“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1 年第 4 期。周仲非,孙飞廉:“论金融控股公司市场准入的监管”,载于《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 年第 4 期。
    ③ Bernard Shull and Lawrence J. White: “The Right Corporate Structure for Expanded Bank Activities”, 115 Banking L. J. 446,467 (1998).
     Constance Z. Wagner: “Structuring the Financial Service Conglomerates of the Future: Dose the Choice of Corporate Form to House New Financial Activities of National Banks Matter?” 19 Ann. Rev. Banking L.329,342 (2000).
    Roberta S.Karmal: “Functional Regulation”,501 Practical Law Inst./Corp 9,9 (1985).
    Melanie L. Fein: “ Symposium: Functional Regulation: A Concept for Glass-Steagall Reform?” 2 Stan. J. L. Bus.& Fin. 89,115 (1995).
    Stephen J. Friedman & Connie M. Friesen: “A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Regulation: Getting from Here to There”, 43 Md. L. Rev. 413,454 (1984).
    ① Joseph G. Haubrich & James B. Thomson: “Umbrella Supervision”,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 Economic Commentary. Sep 15, 2005.
    ② Barbara A. Rehm: “In Brief: Fed: Concentration Stable Since GLB”, American Banker, Nov 19,2003.
    ③ J.A.Adkisson & D. R. Fraser: “The First Filers: An Examination of the First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Regulation, Jun, 2003.
    ④ George A. Walker: “ Conglomerate Law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Supervision”, 17 Ann. Rev. Banking L. 287, 306-307 (1998). Steinherr, A. : “Financial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Deregulation and Market Integration in Europe: Why Does It All Happen Now?”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1990).
    ⑤ Howell E. Jackson: “The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Entry for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Law and Economics”, JEL Class G20,K23,L29, September 26,1997.
    ① 常健:“试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立法的监管—兼评《三大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载于 2006 年中国经济法学会研讨会优秀论文集。黎四奇:《金融企业集团法律监管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6 页。
    ① [美] 艾伦·加特:《管制、放松与重新管制》,陈雨露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8 页。
    ① 夏斌:《金融控股公司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43 页。
    ② 安志达:《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16 页。
    ③ 参见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版。
    ① 徐培华、尹红华、王松岭:“论我国金融运行机制改革的模式选择”,载于《世界经济文汇》,2001 年第 3 期。
    ② 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6 页。
    ③ 杨勇:《金融集团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37-138 页。
    ① 曾文革,范卫红:“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监管”,载于《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 2 期。
    ② 国内多将金融控股公司与混业经营相提并论,但事实上金融控股公司虽对分业经营有所突破,但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混合经营。金融控股公司只是一种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与混业经营的制度模式没有必然的联系。参见李建伟:“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规制:台湾地区样本分析”,载于《求索》,2005年第 12 期。
    ③ 金香爱:“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法律问题”,载于《金融与法》,2005 年第 9 期。
    ④ 孔丹萌:“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研究”,载于《现代情报》,2006 年第 8 期。
    ① 参见[美] 哈威尔·E·杰克迅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吴志攀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② [美] 莫里斯·博恩斯坦主编:《比较经济体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6 页。
    ③ 曾筱清:《金融全球化和金融监管立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37 页。
    ④ Roberta S. Karmel: “ Functional Regulation”, 501 Practicing Law Inst./Corp 9,9 (1985).
    ⑤ Stephen J. Friedman & Connie M. Friesen: “A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Regulation: Getting from Here to There”, 43 Md. L. Rev. 413, 454 (1984).
    ① 丁俊:“功能性金融监管:我国金融体制发展的新方向”,载于《金融研究》,2001 年第 3 期。
    ② 金香爱:“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法律问题”,载于《金融与法》,2005 年第 9 期。
    ③ Melanie L. Fein: “Symposium: Functional Regulation : A Concept for Glass-Steagall Reform.”2 Stan. J. L. Bus. & Fin. 89,109 (1995).
    ④ Charles Goodhart, et al. “ Financial Regulation: Why, How and Where now ?” Routledge 1998, p.156.
    ① 杨勇:《金融集团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96 页。
    ② 郑鸣:“论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模式与风险监管”,载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 2 期。
    ① 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 页。
    ① 贝政新、陆军荣主编:《金融控股公司论—兼析在我国的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89页。
    ② 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1 页。
    ③ 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0 页。
    ① 贝政新、陆军荣主编:《金融控股公司论—兼析在我国的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93页。
    ② 李仁真,黎四奇:“论金融业务综合化下的有效监管”,载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年 9 月。
    ① 王文宇:《控股公司与金融控股公司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41-342 页。
    ① Alan Greenspan : “ Remarks at the Conference on Bank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available in 1985 WL 51986 (S. E. C)(Dec. 20, 1984).
    ② 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模式的国际比较”,载于《上海证券报》理论版,2005 年 6 月 3 日。
    ① 参见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20-222 页。该书对本节的内容有很大的启发,遂在此表示感谢。
    ② See Rolnald I. McKinnon: “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73.
    ③ See Edward Shaw: “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① 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22 页。
    ① 参见谢平:《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监管》,中信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4 页。
    ① 参见彭金隆:《金融控股公司法制监理与经营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5 年版,第 83 页。
    ② 参见谢平:《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监管》,中信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14 页。
    
    ① 参见王士如,任曼洁:“韩国金融控股公司制度的发展与借鉴”,载于《政治与法律》,2005 年第 1 期。
    ② 周仲非,孙飞廉:“论金融控股公司市场准入的监管”,载于《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 年第 4 期。
    
    ① 参见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24-225 页。
    ① 参见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42-244 页。
    ①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研究课题组:“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若干问题研究”,载于《江淮论坛》,2004年第 2 期。
    ① 贝政新、陆军荣主编:《金融控股公司论—兼析在我国的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95-296 页。
    ① 参见李维安:《公司治理》,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② 参见梁能主编:《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③ 贝政新、陆军荣主编:《金融控股公司论—兼析在我国的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39页。
    ① 参见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0-81 页。
    ① 王学军:“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其启示”,载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 年第 8 期。
    ③ 黎四奇:“金融企业集团监管中的金融防火墙法律制度分析”,载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 2 月。
    ④ See Hary McVea,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and the Chinese Wall: Regulating Conflicts of Interest, Claredon Press, 1993.
    ① 黎四奇:“金融企业集团监管中的金融防火墙法律制度分析”,载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 2 月。本小节内容受该文的启发,遂在此表示感谢。
    ② Alan Greenspan: “Statement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Banking, and Urban Affairs”, US Senate, 76 Fed. Res. Bull. 731, 1990
    ③ 诚实信用原则被奉为民法领域的一条霸王原则,同时其效力也扩展到多个法律领域,如商法。
    ② 第一,要求所有的金融机构均应揭露该金融机构对于消费者非公开的个人金融资讯保护的政策及方式;第二,限制金融机构对于消费者非公开的个人金融资讯对于非关系企业的第三人揭露,并应将相关的隐私权保护政策、条文以书面或是电子档案方式告知消费者;第三,该法要求相关金融主管机关,包括证管会及银行监理机关应落实:公布消费者资讯保护的标准;公布相关的规则及执行法规;在金融机构及其关系企业间可以分享资讯的标准;及是否有足够的法规,保障未经授权揭露消费者财务资讯的情况;第四,本法是对个人金融资讯提供最低度的保障,如果各州有提供更高度的保障,应遵从各州本身的规定。王文宇:《控股公司与金融控股公司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75-276 页。
    ③ 陈柳,熊波:“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比较研究及中国的选择”,载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 3 期。
    ④ 参见谈李荣:《金融隐私权与信息披露的冲突与制衡》,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69 页。
    ① 刘静怡:《网络社会的信息隐私权保护架构:法律经济分析的初步观察》。转引自谈李荣:《金融隐私权与信息披露的冲突制衡》,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46 页。
    ② 谈李荣:《金融隐私权与信息披露的冲突与制衡》,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74 页。
    ③ 王文宇:“金融控股公司法评析”,载于《月旦法学杂志》第 77 期,2001 年 10 月。
    ④ 参见张强、曾宪冬:“金融混业经营新形势下设立监管‘防火墙’的思考”,载于《金融研究》,2003年第 9 期。
    ⑤ 于光祥:“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及内部控制”,载于《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年第 6期。
    ① 凌晓东:“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1 年第 4 期。
    ② 康书生:《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借鉴与创新》,转引自李仁真,黎四奇:“论金融业务综合化下的有效监管”,《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年 9 月。
    ④ 黎四奇:《金融企业集团法律监管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05 页。
    ①① 黎四奇:“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以德国自愿式模式为视角的研究”,载于《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 年第 5 期。
    ② 鲁篱,黄亮,程乐明:《金融公会法律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7-35 页。
    ③ William D. Coleman: “Financial Services, Globalization and Domestic Policy Changes, Macmillan Press Ltd. , p182 (1986).
    ① 杨秋伟:“金融监管法律问题”,载于《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年第 4 期。
    ② 参见康书生:《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借鉴与创新》,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7 页。
    ① 其实,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个整体退出市场的可能性极小,本节探讨的金融控股公司的退出监管是指:首先,将控股子公司放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下来考量各个金融机构的退出监管问题;其次,从逻辑上来说,金融控股公司也应当作为金融机构接受监管,在美国 1999 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中,金融控股公司也被明确地作为金融机构纳入原有的金融监管框架中,由美联储负责监管。参见刘志平:“论金融控股公司的几个问题”,载于《金融研究》,2001 年第 4 期。
    ② 参见阎维杰:《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43-146 页。
    ③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编:《放眼世界—中国人民银行出国报告文萃》,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版,第57 页。
    ① 阎维杰:《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44-145 页。
    ② 刘东平,霍太稳:“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加重责任”,载于《东岳论丛》,2006 年第 1 期。
    ③ 阎维杰:《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46 页。
    ④ 黎四奇:“我国商业银行破产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其矫正”,载于《上海金融》,2005 年第 9 期。
    ① 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95 页。
    ② 刘东平,霍太稳:“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加重责任”,载于《东岳论丛》,2006 年第 1 期。
    ① 黎四奇:“我国商业银行破产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其矫正”,载于《上海金融》,2005 年第 9 期。
    ① 阎维杰:《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77 页。
    ① 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96 页。
    1.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年版。
    2.阎维杰:《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年版。
    3.胡滨、全先银主编:《中国金融法治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
    4.鲁篱,黄亮,程乐明:《金融公会法律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年版。
    5.彭金隆:《金融控股公司法制监理与经营策略》,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 年版。
    6.黎四奇:《金融企业集团法律监管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7.李扬主编:《中国金融法治:2005》,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年版。
    8.曾筱清:《金融全球化和金融监管立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9.谈李荣:《金融隐私权与信息披露的冲突与制衡》,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年版。
    10.杨勇:《金融集团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1.谢平:《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监管》,中信出版社 2004 年版。
    12.贝政新、陆军荣主编:《金融控股公司论—兼析在我国的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3.王文宇:《控股公司与金融控股公司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14.安志达:《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年版。
    15.夏斌:《金融控股公司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版。
    16.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版。
    17.李维安:《公司治理》,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8.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编:《放眼世界—中国人民银行出国报告文萃》,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版。
    19.黄毅,杜要忠译:《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年版。
    20.梁能主编:《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21.康书生:《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借鉴与创新》,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9年版。
    1.常健:“试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立法的监管—兼评《三大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载于 2006 年中国经济法学会研讨会优秀论文集。
    2.孔丹萌:“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研究”,载于《现代情报》,2006 年第8 期。
    3.黎四奇:“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以德国自愿式模式为视角的研究”,载于《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 年第 5 期。
    4.刘东平,霍太稳:“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加重责任”,载于《东岳论丛》,2006 年第 1 期。
    5.李建伟:“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规制:台湾地区样本分析”,载于《求索》,2005 年第 12 期。
    6.黎四奇:“我国商业银行破产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其矫正”,载于《上海金融》,2005 年第 9 期。
    7.金香爱:“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法律问题”,载于《金融与法》,2005 年第 9 期。
    8.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模式的国际比较”,载于《上海证券报》理论版,2005 年 6 月 3 日。
    9.周仲非,孙飞廉:“论金融控股公司市场准入的监管”,载于《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 年第 4 期。
    10.陈柳,熊波:“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比较研究及中国的选择”,载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 年第 3 期。
    11.王士如,任曼洁:“韩国金融控股公司制度的发展与借鉴”,载于《政治与法律》2005 年第 1 期。
    12.王学军:“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其启示”,载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 年第 8 期。
    13.杨秋伟:“金融监管法律问题”,载于《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年第 4 期。
    14.曾文革,范卫红:“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监管”,载于《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年第 2 期。
    15.黎四奇:“金融企业集团监管中的金融防火墙法律制度分析”,载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 2 月。
    16.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研究课题组:“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若干问题研究”,载于《江淮论坛》,2004 年第 2 期。
    17.张强、曾宪冬:“金融混业经营新形势下设立监管‘防火墙’的思考”,载于《金融研究》,2003 年第 9 期。
    18.于光祥:“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及内部控制”,载于《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年第 6 期。
    19.郑鸣:“论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模式与风险监管”,载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2 期。
    20.王文宇:“金融控股公司法评析”,载于《月旦法学杂志》第 77 期,2001 年 10 月。
    21.李仁真,黎四奇:“论金融业务综合化下的有效监管”,载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年 9 月。
    22.凌晓东:“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 4 期。
    23.刘志平:“论金融控股公司的几个问题”,载于《金融研究》,2001年第 4 期。
    24.徐培华、尹红华、王松岭:“论我国金融运行机制改革的模式选择”,载于《世界经济文汇》,2001 年第 3 期。
    25.丁俊:“功能性金融监管:我国金融体制发展的新方向”,载于《金融研究》,2001 年第 3 期。
    1.[美] 哈威尔·E·杰克迅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吴志攀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美] 艾伦·加特:《管制、放松与重新管制》,陈雨露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3.[美] 莫里斯·博恩斯坦主编:《比较经济体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年版。
    1.Joseph G. Haubrich & James B. Thomson: “Umbrella Supervision”,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 Economic Commentary, Sep 15, 2005.
    2.Barbara A. Rehm: “In Brief: Fed: Concentration Stable Since GLB”, American Banker, Nov 19,2003.
    3.J. A. Adkisson & D. R. Fraser: “The First Filers: An Examination of the First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Regulation, Jun, 2003.
    4.Charles Goodhart, et al. “ Financial Regulation: Why, How and Where now ?” Routledge 1998.
    5.Howell E. Jackson: “The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Entry for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Law and Economics”, JEL Class G20,K23,L29, September 26,1997.
    6.Jordi Canals: “Universal Banking: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7.
    7.Melanie L. Fein: “Symposium: Functional Regulation : A Concept for Glass-Steagall Reform.”2 Stan. J. L. Bus. & Fin. 89,109 (1995).
    8.Hary McVea: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and the Chinese Wall: Regulating Conflicts of Interest, Claredon Press, 1993.
    9.Alan Greenspan: “Statement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Banking, and Urban Affairs”, US Senate, 76 Fed. Res. Bull. 731, 1990.
    10.William D. Coleman: Financial Services, Globalization and Domestic Policy Changes, Macmillan Press Ltd. 1986.
    11.Roberta S. Karmel: “ Functional Regulation”, 501 Practicing Law Inst./Corp 9,9 (1985).
    12.Alan Greenspan : “ Remarks at the Conference on Bank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available in 1985 WL 51986 (S. E. C)(Dec. 20, 1984).
    13.Stephen J. Friedman & Connie M. Friesen: “A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Regulation: Getting from Here to There”, 43 Md. L. Rev. 413, 454 (1984).
    14.Edward. Shaw: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15.Rolnald I. McKinnon: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7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