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的民众动员政策及其转变(1924-192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民革命期间,国民党的民众政策经历了一个由动员民众到压制民众的转变过程。对于国民党在民众动员政策之下民众动员工作的考察,可以揭示出国民党民众动员政策转变的轨迹,并由此来探究这一转变形成的深刻根源。
     在外部条件变化与内部压力的双重影响之下,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认识到民众中蕴含的巨大力量及动员民众参加国民革命的重要性,在一大时确立了以扶助农工为重心的民众动员政策,对国民党来说,制订动员民众的政策标志着国民党逐步成为群众型政党。
     国民党制定民众动员政策以后,首先在广东广泛开展相关的动员工作,尤其注重在农民与工人中的组织动员,并取得了很好的动员效果。国民党在广东动员民众的过程中,已出现了大量的阶级利益冲突与斗争,这些阶级斗争问题,都是国民党极力避免的,只是此时这一问题尚在国民党的容忍范围之内,因而国民党对民众动员仍持支持态度。国民党在广东的民众动员,使广东的国民革命中心地位得以形成和巩固,为国民党进一步开展以北伐为主要内容的国民革命运动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国民党在北方积极开展民众动员工作。关税会议期间,国民党明确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并以此为号召,一方面发表宣言通电派出外交代表团进行宣传鼓动,另一方面进行党团运作,领导民众团体发起集会游行,取得了很好的动员效果。国民党在北方进行的民众动员,是整个国民党动员民众的一部分,也是国民党作为一个革命政党,将国民革命进程不断推向前进的有力途径,随着国民党在北方影响力的扩大,国民革命深入人心,南北呼应的国民革命形势由此形成。
     北伐开始以后,国民党调整其民众动员政策,逐渐呈现出左右两种趋势。广东作为革命后方与根据地,国民党强调其政治稳定,以保障对北伐军事行动的各项支持,其民众动员政策向右收缩。与之相对应的是,武汉时期随着北伐军事行动的推进,国民党的民众动员政策也渐趋左倾。
     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胜利进军,使国民党获得了深入推进其民众动员政策的合法政治环境,这些地区的民众运动,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民众运动的深入发展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国民党在应对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调整其相关动员政策。而民众运动与相关即得利益集团的矛盾发展,最终使国民党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对打倒土豪劣绅口号下的湖南农民运动以及武汉店员工会的考察可以发现,武汉时期民众运动深入发展的同时,民众运动与相关即得利益集团的矛盾也逐步激化。一方面民众的革命性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则是相关即得利益集团的顽强反抗,双方的矛盾发展影响着国民党民众动员政策调整的方向。
     四·一二与七·一五政变的发生,是国民党民众政策全面转向的标志,国民党由动员民众转而压制民众运动,甚至不惜镇压民众。国民党民众政策的转变,有着一定的过程,其中蒋介石个人对民众动员的态度变化颇具代表性。蒋介石由早年的支持民众动员,肯定民众动员在国民革命中的重要性,转而压制民众摧残民众团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的则是,蒋介石根本立场发生了变化。国民党由动员民众而压制民众,其终极原因仍在于国民党根本立场的变化。国民革命中出现的即得利益集团,与民众利益相冲突,国民党转而站在即得利益集团立场上,对民众运动进行压制。
     对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的民众动员政策及其转变进行评析,离不开特定的几个方面。包括民众动员与国民革命、民众动员与三民主义、民众动员中国民党的发展壮大与不足、国共合作下的民众动员以及社会历史视角下的国民党民众动员几个方面。总的来说,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确立民众动员政策有其必然性与必要性,也是其能否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性因素。而对于四·一二与七·一五后国民党民众动员政策的全面转变,则应从国民党根本立场的转变来探究其根源。国民党动员民众、依靠民众的力量获得了国民革命的胜利,并迅速建立了有效的统治,但在其压制甚至镇压民众的同时也就决定了它势将成为民众下一步革命的对象,因此,它在压制、镇压民众的同时,也就是在培育推翻自身统治的力量。
During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mass policy of Kuomintang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transform from mobilizing to suppressing. Observing the mobilization work did by Kuomintang, the orbit of transforming can be revealed, and move a further step to explore the deep roots of the transform.
     Under the double impact of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change and the internal pressure, Kuomintang led by Sun Yat-sen had realized the tremendous strength in the people and the importance of mobilizing the ma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The policy of mobilizing the mass was established in the first national congress of Kuomintang. For Kuomintang, formulating policies to mobilize the mass indicated that Kuomintang had gradually become the party of the masses.
     The extensive mobilization wad first launched in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organizing and mobilizing farmers and workers, and achieved good effects. At that time, a lot of class conflict and struggle had appeared. These class struggle issues were strongly avoided by Kuomintang, only as it is still within the tolerance range of Kuomintang at that time, Kuomintang still supported the policy of mobilizing the mass. The mobilization effects made Guangdong Province to be the center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to advance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for Kuomintang.
     At the same time, Kuomintang actively launched the mass mobilization in the northern area. Kuomintang advocated clearly that the unequal treaties be cancelled and convene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Kuomintang spread this appoint in different ways such as declarations, correspondences and sending a diplomatic mission, in the same time, Kuomintang operated the organized system of the party and league, to control and lead the mass leagues in Beijing to assemble the masses and demonstrate to the government. These actions achieved some good results. As one part of the whole mass mobilization, this is also the important way for Kuomintang to launch the process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to the northern area. And as revolutionary party, Kuomintang expanded the influence in the northern area, the idea of National Revolution deeply rooted in the mass, formed the situation that the south and north connected together to launch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After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Kuomintang adjusted the mass mobilization policy, gradually showing two trends. As the revolutionary rear and base, Kuomintang pulled back the mass mobilization policy in Guangdong Province to emphasize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guarantee the variety of support for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Corresponding to thi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action in Northern Expedition, Kuomintang pushed the mass mobilization policy to the leftist radical during the Wuhan period.
     Due to the victory march of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the legitimate policy environment was provide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policy of mass mobilization for Kuomintang. The mass movement in these areas has been further developed, and a lot of issues were exposed. In the process to deal with these issues, Kuomintang constantly adjusted its mobilization policy.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mass movement and the related benefits group, Kuomintang finally fell into the dilemma. Observing the farmer movement in Hunan Province which was developed with the slogan of defeating the tyrants and evil gentry, and the labor union of store employees in Wuhan,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mass movement and the related benefits group gradually intensified. On the one hand, the revolutionary of the mass increas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lated benefits group tenacious resisted, the contradictions affected the direction of Kuomintang mass mobilization policy adjustments.
     The coup on April12th and July15th, was the sign of the mass policy of Kuomintang overall shifted. Kuomintang turned mobilizing to suppressing the mass, even crackdown the mass. This transforming was a process, and Chiang Kai-shek's personal attitude change of the mass mobilization can be fairly representative. He supported the mass mobilization in the early years, confirm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mass movement in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turned to suppress the mass and destroy the groups. The key was his fundamental position had changed. The transforming of Kuomintang was based on the change of fundamental position. The benefits groups conflicted with interests of the mass, Kuomintang took the position of the benefits groups, and suppressed the mass movement.
     To comment the mass mobilization policy and the transforming of Kuomintang during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several specific aspects should be concerned, including mass mobilization and National Revolution, mass mobilization and the three doctrines of proposed by Sun Yat-sen, the development and deficiency of Kuomintang, the cooperation of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Generally speaking, during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there was inevitability and necessity for Kuomintang to establish the mass mobilization policy, and this is the critical factor to obtain the victory of the revolution. And speaking of the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of Kuomintang,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should be the point to explore the roots. Kuomintang obtained the victory of National Revolution by mobilizing the mass and relying on the strength of the mass, and established the effective rule rapidly. While suppressing the mass, Kuomintang had set itself as the next revolution object. Therefore, it was actually cultivated the strength to overthrow the rule of Kuomintang, while suppressing the mass.
引文
①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05-606页.其中第11章的作者为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历史教授韦慕庭.②[美]韦慕庭著,杨慎之译.孙中山——壮志未酬的革命者[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③[澳]费约翰著,李恭忠、李里峰等译.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M].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①[美]裴宜理著,刘平译.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②[加]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①[日]家近亮子著,王士花译.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②此观点转引自罗志田.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J].文史天地,2009年第9期.③罗志田.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J].文史天地,2009年第9期.④[韩]裴京汉.北伐初期广东地区的劳动运动与国民政府的应对[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⑤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M].台北:及人书局,1966年初版.①蒋永敬.鲍罗庭与武汉政权[M].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励委员会”,1963年版.②中山书店编辑.清党运动概论[M].上海:中山书局,1927年版.③居正.清党实录[M].1928年版,出版地点不详.④蒋纬国总编.国民革命战史[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版.⑤蒋永敬.百年老店国民党沧桑史[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⑥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民国八年至十八年[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8月版.⑦吕芳上.寻求新的革命策略——国民党广州时期的发展(1917-1927)[J].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1993年6月.①郑建生.动员农民——广东农民运动之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2年.②郑建生.国民革命中的农民运动——以武汉政权为中心的探讨[D].“国立”政治大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7年.①华岗.中国大革命史(1925-1927)[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重新出版.②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③马超俟.中国劳工运动史(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①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该书1930年在苏联首次印行.②秦兴洪.对孙中山三大政策确立过程的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③郑应洽.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形成[J].暨南学报,1984年第3期.④周逸.国民党“一大”是否确定了“三大政策”[J].江西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⑤余齐昭.对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若干史实考[J].中山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⑥刘继增、毛磊、袁继成.武汉政府时期工人运动中的“左”倾错误[J].江汉论坛,1981年第4期.①程涛平.怎样看待武汉政府工人运动中的“左”倾错误[J].党史研究,1982年第3期.②林锦文.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情况[N].人民日报,1980年1月21日.③黄振位.论广州农讲所的建立发展及其历史作用[J].暨南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④沈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与帝国主义关系再探讨[J].历史研究,1984年第4期.⑤牛大勇.美国对华政策与“四一二”政变的关系——兼与沈予同志商榷[J].历史研究,1985年第4期.⑥曾庆榴.广州国民政府[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⑦梁尚贤.国民党与广东农民运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⑧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①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②丁雍年、董建中编著.国民革命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③黄修荣.国民革命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①朱英.近代中国商会、行会及商团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②朱英、魏文享主编.近代中国自由职业者群体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③冯筱才.北伐前后的商民运动(1924-1930)[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④卢权.北伐出师后的广东工人运动[J].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⑤虞晓波.试析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左”倾工潮的形成及其影响[J].江海学刊,2000年第2期.⑥魏文享.农会与农政:近代农会组织与农业建设(1927-1949)[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⑦魏文享.农会组织与国民党党农关系的重建(1927-1949)[J].江汉论坛,2008年第6期.⑧张志东.近代中国商会与政府关系的研究:角度、模式与问题的再探讨[J].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⑨赵利栋.党、政府与民众团体——以上海市商民协会与上海总商会为中心.见于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上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⑩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版.①刘一皋.20世纪中国社会动员的变换——以华北农村动员组织为例.见于牛大勇、臧运祜主编.中外学者纵论20世纪的中国——新观点与新材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版.②杨天石.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③杨天石.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④杨天石.蒋介石与北伐时期的江西战场[J].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5期.⑤杨天石.北伐时期左派力量同蒋介石斗争的几个回合[J].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1期.⑥杨天石.中山舰事件之后[J].历史研究,1992年第5期.①[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李盛平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②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27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03页.①蒋永敬.百年老店国民党沧桑史[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②陈独秀.本报三年来革命政策之概观[J].向导第128期,1925年9月.③毛泽东.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J].政治周报第4期,1926年1月.④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75页.①相关表述可见于《星期评论》第1号及第41号.①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9-210页.②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2页.③朱执信.朱执信集(下册)[M].上海:民智书局1925年出版,第541页.④民智书局编辑.建设碎金(第1编)[M].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244-247页.①女子物产公司之谬误.时报[N].1913年10月11日.②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00年版,第549页.③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53页.①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53页.②吕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国国民党改组前对新思潮的回应(1914-1924)[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1989年版,第470页.③时评.努力周报[N].第8号.④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M].台北:及人书局1966年初版,第134页.⑤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第430-431页.①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10月出版,第159、203页.②[苏]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一个驻华军事顾问的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页.③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第564页.①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第430页.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5-90页.②决议案相关内容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40-417页.①尚世昌.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劳工运动——以建党至清党为主要范围[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2年版,第178页.②同上,第179页.原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库藏,中国国民党中央前五部档档案.③同上,第182页.原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库藏,中国国民党中央前五部档档案.①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纪录汇编(铅印本)[M].第14页.转引自梁尚贤.“彭湃把持农民部”说辨析[J].近代史研究,2004(05),第180页.②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编.广东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9页.③农工建设两厅之组织法[N].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7月14日,第六版.④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劳动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⑤农工建设两厅之组织法[N].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7月14日,第六版.①工会条例草案理由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四辑)(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05页.②黄修荣主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1)[M].北京:北京图书馆1997年版,第516页.③黄彦编.孙文选集(下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1页.①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第202页.②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M].第296页.③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第474页.④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第463-464页,第149页.①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第381-394页.②转引自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页.③校长对教导团士兵第一次训话[A].黄埔丛书.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需处1927年,第238页.④转引自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①蒋介石.工农兵大联合报告[J].中国农民,第六七期合刊,1926年出版.①尚世昌.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劳工运动——以建党至清党为主要范围[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2年版,第65-69页.②此数字来源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编.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79页.①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编.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61页.②同上,第34-36页.③可见于《工人之路》1925年7月28日、1925年8月1日。④涉及政治方面的问题包括:你的政治意见如何?你曾做过中国革命运动的工夫否;你在民国元年以前有无反抗非法运动?如有,何人知之;你在辛亥革命有参加战争否?在何处?能证明否;你在民国元年后参加革命运动?做何种工作;详说你在党内的政治活动,在护法政府内的政治活动,学生、农民或工人运动?能举例证明;何年入国民党?在何地方区属;你在满清或民国时因政治之故曾入狱否;汝曾做过农民运动的工作否;你对于帮助农民的政治意见如何;你以为在中国那一等阶级应该为革命运动的基础;你何故愿意入农民运动讲习所;将来你的家庭反对你在政治活动否?你将来遇着此等情形作何态度;你毕业后在农会做组织员、教员、指导员种种工作是很艰难很危险的,你已经有决心去做否;你曾向群众演说否;组织、教授、宣传、工业、军事等工作,你习惯何种或你的才能长于何种;你曾当兵否?如有在何处何军当过。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资料选编》第53-54页。①政协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花县文史(第6辑)[M].1984年8月出版,第5页.②第四届有少数湖南、广西学生,第五届开始,大量招收外省学生。③农民运动所当注意之要点[J].中国农民第一期,1926年出版,是廖仲凯1924年秋在广州第一届农讲所的演讲.①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编.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5-216页,为农讲所学生听彭湃讲课的笔记内容.②周其鉴.广宁农民反抗地主始末记[M].广州: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编印,1926年,第20-21页.③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资料选编[M].第83页.①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资料选编[M].第302-303页.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资料选编[M].第269-271页.③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资料选编[M].第64页.④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资料选编[M].第66页.⑤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资料选编[M].第75页.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资料选编[M].第44-45页.⑦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资料选编[M].第64页.①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资料选编[M].第56页.②罗绮园.会务总报告[J].中国农民,第六七期合刊,1926年出版.①广东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第399-400页.②中国农民,第一期,1926年出版.③中共肇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西江地区大革命时期史料选编(一)[M].2003年4月版,第134-135页.④罗绮园.会务总报告[J].中国农民,第六七期合刊,1926年出版.①中国农民,第一期,1926年出版.②黄学增.广东南路各县农民政治经济概况[J].中国农民,第五期,1926年出版.③黄学增.广东南路各县农民政治经济概况[J].中国农民,第五期,1926年出版.④阮啸仙.惠阳县农民协会成立之经过[J].中国农民,第三期,1926年出版.⑤黄学增.广东南路各县农民政治经济概况[J].中国农民,第四期,1926年出版.①周其鉴.广宁农民反抗地主始末记[M].第5页.②周其鉴.广宁农民反抗地主始末记[M].第9页.③周其鉴.广宁农民反抗地主始末记[M].第13页.④周其鉴.广宁农民反抗地主始末记[M].第8、10、13页.⑤周其鉴.广宁农民反抗地主始末记[M].第9、10页.①佛山南浦农团军开幕纪盛[N].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5月30日.②罗绮园.会务总报告[J].中国农民,第六七期合刊,1926年出版.③罗绮园.会务总报告[J].中国农民,第六七期合刊,1926年出版.④花县农会减租宣言[N].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8月30日.①花县农会减租宣言[N].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8月30日.①周其鉴.广宁农民反抗地主始末记[M].第36、37、46、52页.①国民革命中之民团问题.转引自梁尚贤.国民党与广东农民运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8页.②委李福林为民团处督办、民团统率处组织内容、番禺全属之联团进行[N].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9月18日、1924年8月23日、1924年7月3日.③举办全省民团之条例[N].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3月28日.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四辑)(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3-94页.⑤中国农民,第六七期合刊,1926年出版.⑥组织农会农军之办法]N].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8月29日.①周其鉴.广宁农民反抗地主始末记[M].第31页.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广东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6-67页.③周其鉴.广宁农民反抗地主始末记[M].第39页.④周其鉴.广宁农民反抗地主始末记[M].第40页.⑤农民部十一月份工作经过报告(1924年).引自梁尚贤.国民党与广东农民运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①广东农民胜利第一声[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3月7日②高要地主民团围攻农民协会残杀农民事件[J].犁头,第一期,第2-4页.①高要地主民团围攻农民协会残杀农民事件[J].犁头,第一期,第5-9页.②高要惨杀案记[J].犁头,第二期,第7-8页.③高要惨案已解决[J].犁头,第五期,第16页.④高要惨案已解决[J].犁头,第五期,第16页.⑤高要惨杀案记[J].犁头,第二期,第7-8页.①王奇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75页.②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25页.①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22页.②尚世昌.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劳工运动——以建党至清党为主要范围[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2年版,第60-61页.③[美]裴宜理著,刘平译.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第7页.④国民政府招待新闻记者详情[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7月13日.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五卅运动和省港罢工[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50-251页.②省署召开各界大会议[N].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6月25日.①宣传部制定沙基惨案宣传大纲[N].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7月7日.②省港罢工工人代表第五次大会会议录[N].工人之路,1925年7月29日,以上为胡汉民在此次会议上所做政治报告中的内容。③国民党中央党部援助罢工重要通电[N].工人之路,1926年2月6日.①尚世昌.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劳工运动——以建党至清党为主要范围这[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2年版,第160页.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五卅运动和省港罢工[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60-261页.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五卅运动和省港罢工[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62页.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五卅运动和省港罢工[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90页.⑤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40页.⑥墨芝省即墨西哥芝邑巴省,现为恰帕斯州。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五卅运动和省港罢工[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70页.①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省港大罢工资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49页.②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省港大罢工资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50页.③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省港大罢工资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52页.④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省港大罢工资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54??页.①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省港大罢工资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54页.②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27-228页.③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省港大罢工资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8-229页①省港罢工工人代表第四次大会会议录[N].工人之路,1925年7月26日.②七种分类及数字来源于《省港大罢工资料》,第154页③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29页.①政治委员会来件[N].工人之路,1925年8月13日.②报告[N].工人之路,1925年8月13日.③政治委员会来函[N].工人之路,1925年8月28日.④特许证昨议决撤消[N].工人之路,1925年8月28日.⑤第七次代表大会决议案[N].工人之路,1925年8月2日.①民党中央宣传部向工人演讲[N].工人之路,1925年7月3日.②罢工委员会代表大会纪录[N].工人之路,1925年7月16日.③罢工委员会演讲之大纲[N].工人之路,1925年7月2日.①征求演讲队员[N].工人之路,1925年7月8号.②罢工委员会临时宣传学校开课[N].工人之路,1925年7月2日.③宣传学校近况[N].工人之路,1925年7月18日.④宣传队分发各工会演讲[N].工人之路,1925年7月24日.①昨日宣传队之图画宣传[N].工人之路,1925年7月24日.②宣传部扩大宣传[N].工人之路,1925年8月1日.③罢工委员会禁止粮食出口[N].工人之路,1925年7月1日.④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省港大罢工资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8页.①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M].工人之路,1925年7月2日.②省港罢工委员会纠察队职权规程、省港罢工委员会纠察队应守的纪律[N].工人之路,1925年7月4日、7月5日.③纠察队注重训育[N].工人之路,1925年7月24日.④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省港大罢工资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6-67页⑤关于省港罢工之总合的论述(四)[N].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8月30日.①广州市商人对外之态度[N].工人之路,1925年7月1日.②工商联合更进一步[N].工人之路,1925年9月15日.③最后一篇的教训[N].工人之路,1925年8月22日.④刘明逵、唐玉良编.中国工人运动史(第三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25页.①商会讨论取消特许证[N].工人之路,1925年8月18日.②省港罢工代表大会告纠察队同志书[N].工人之路,1926年9月12日.③纠察队报告太平商民团行凶详情[N].工人之路,1925年10月16日.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五卅运动和省港罢工[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19-320页.①罗绮园.会务总报告[J].中国农民,第六七期合刊,1926年出版.②全省农军第一次统计报告[N].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8月14日.③罗绮园.会务总报告[J].中国农民,第六七期合刊,1926年出版.①统一工会计划之内容[N].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9月1日.②[美]裴宜理著,刘平译.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第15页.③统一工会计划之内容[N].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9月1日.④农工厅统一工会之进行[N].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8月3日.①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74页.②马超俊.中国劳工运动史(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第102页.③全省商民协会定期成立[N].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4月27日.①罗绮园.会务总报告[J].中国农民,第六七期合刊,1926年出版.②罢工工人踊跃投充运动队[N].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10月6日.③各县农民军讨贼之奋勇[N].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6月20日.④农民革命军讨逆之殊功[N].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6月23日.⑤群众对戡乱之协助[N].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6月29日.①纠察队请愿出发东江[N].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10月9日.②各县农民军讨贼之奋勇[N].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6月20日.③广东人民一致拥护革命政府[N].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6月2日.①中国劳工运动史编纂委员会.中国劳工运动史[M].台北:中华大典编印会与中国劳工福利出版社合作出版,1966年6月再版,第339页.②马超俊.中国劳工运动史(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第107页.③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第二次宣言(1925年6月2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史料汇编(第四辑)(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第1557页.①关税会议及共管说之复兴[N].晨报,1925年5月9日.②关税会议前途之悲观[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8月13日.③非关税自由无以振兴国货[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7月2日.①拒绝关税会议之意见[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8月19日.②沪案与关税会议[J].现代评论,第2卷第31期,第3页.③徐文台.五卅的历史形成与未来使命[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7月25日,觉悟副刊.④孟森.改正条约之真实把握[N].晨报,1925年6月26日.⑤二十万民众悼念‘五卅’烈士[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7月1日.①斐文中.国民当自己觉悟[N].晨报,1925年6月10日.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16-18页.③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18页.①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第二次宣言(1925年6月2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史料汇编(第四辑)(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第1557-1558页.②中国国民党对国民会议预备会议宣言.革命文献第69辑[M].第148页.①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第二次宣言(1925年6月2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史料汇编(第四辑)(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第15571558页.②中国国民党对时局宣言.革命文献第69辑[M].第151页.③中国国民党对关税会议宣言.革命文献第69辑[M].第152页①中国国民党对段之忠告[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7月22日.②国民政府主开预备会议/汪精卫等致熊希龄等电[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8月15日.③国民政府对时局主张/致许世英电[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8月18日.④此前,熊希龄、梁士诒等以北京沪案救济会的名义去电国民政府,表示赞成废除不平等条约,熊希龄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此时以培育人才为己任,梁士诒则于1925年5月到9月问先后出任北京临时执政府财政善后委员会委员长、交通银行总理、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和关税特别委员会委员。许世英于1925年任北京政府国务总理,旋兼财政总长,也奉段祺瑞旨意去电国民政府,希望统一内政、协力对外。⑤王正廷主张关税自主[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8月12日.⑥国民政府外交代表团将出发[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9月9日.①国民政府外交代表团将出发[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9月9日.②粤外交团抵沪[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9月25日.③汴各界欢迎粤外交团盛况[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10月17日.④京各界欢迎粤外交团[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10月20日.⑤外交团的使命[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11月28日.①粤外交团主张解散关会[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12月31日.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J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第250页.①京各界对于沪汉粤案交涉之建议[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7月13日、7月14日.②京学生之大演讲[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7月15日;各校后援会大演讲[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7月17日.③五团体对关会宣言[N].晨报,1925年11月15日.①今日之力争关税自主大运动[N].晨报,1925年10月25日;昨日之关税自主运动大会[N].晨报,1925年10月26日.②昨日五万人游行示威[N].晨报,1925年10月27日.③昨日市民两万人示威游行[N].晨报,1925年11月23日.④北京民众之大示威[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12月5日.①今日之国民反日进兵大会[N].晨报,1925年12月31日.②昨日天安门之反日大会[N].晨报,1926年1月15日.③黄修荣.国民革命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第235页.①中共中央通告第七十一号.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8页.②中共中央通告第七十一号.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10页.①国民党训令全国党员[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7月23日.②中央党部之重要训令[N].民国日报(广州版),1926年2月17日.③北大教授与关会委员舌战[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11月20日.④北大教授与关会委员舌战[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11月20日.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第248页.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第249页.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第203页.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第246页.①此数来源于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谭平山所作的党务总报告,另据郭春涛所作北京特别市党部党务报告,“计自兄弟动身赴本届大会之前,已填愿书之党员人数约四千余人,但已领党证者二千六百余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第211、246页.②对南北一致运动者的忠告[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7月27日,言论.③[日]家近亮子著,王士花译.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32-33、35页.①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254页.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四辑)(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80-981页.①李国祁.北伐的政略.北伐统一六十周年学术讨论集[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10月版,第212页.①庆祝粤省政府成立纪念[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6年7月13日.②革命军总政治部告别粤人[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6年7月29日.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四辑)(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81页.④蒋总司令在长沙军次发表之出师讨吴宣言.革命文献[M].第172-173页.①中央局关于全国政治情形及党的策略的报告(1926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二)[M].第372页.②中央局关于全国政治情形及党的策略的报告(1926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二)[M].第372页.③上海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3页.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版,第50-54页.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版,第21-22页.③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M].台北:及人书局1966年5月版,第216页.④批邓泽如等的上书.孙中山全集(第八卷)[M].第458页.⑤中央监察委员会弹劾共产党案.革命文献(第九辑)[M].第74-77页.①中国国民党关于党务之宣言.转引自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M].台北:及人书局1966年5月版,第311页.②同志们在国民党工作及态度决议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M].第222-225页.③述之.国民党中之左右派的争斗与共产党[N].向导周报,第138期.④阮啸仙.一年来之SY粤区.广东省档案馆、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编.广东区党、团研究史料(1921-1924)[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3-86页.①蒋介石.南昌总部第14次纪念周演讲词.转引自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②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M].台北:及人书局1966年5月版,第326-327页.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版,第713-715页.①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342页.②国民党为什么要取消共产派的党籍[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5年12月12日.③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364-367页.④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387、417页.①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页.②全省总工会电请汪主席即日复职[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2月14日.①全省学联会电请汪主席即日销假[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2月15日.②夏口农协代表大会电促汪主席复职[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2月15日.①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报[Z].第21号,1926年1月.②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报[Z].第27号,1926年3月.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四辑)(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43页.④战事期革命军总部之特权[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6年7月6日.⑤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报[Z].第40号,1926年7月.⑥革命军总部严禁工人殴斗[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6年8月16日.①粤省政府对劳工运动四禁令[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6年12月18日.②粤省政府规定解决罢工法草案[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6年12月31日.①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初稿[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626页.②郑自来、徐莉君.武汉临时联席会议资料选编[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版,第784-787页.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版,第781-782页.③郑自来、徐莉君.武汉临时联席会议资料选编[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④鲍罗庭.召集省民会问题报告.孙武霞、许俊基编.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25-1927)[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页.⑤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333页.①湖南省民会议大纲[M].湖南民报,1927年3月22日.①鲍罗庭.召集省民会问题报告.孙武霞、许俊基编.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25-1927)[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8页.①见于陈登贵、林锦文.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张腾霄主编.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研究资料丛书(第3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②金冲及.从迅猛兴起到跌入低谷——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的前前后后[J].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6期,第25页.③湖南民报.1926年11月3日.④湖南民报.1926年11月3日.⑤湖南农运组织状况[[N].大公报(长沙版),1927年2月12日.①湖南民报.1927年3月14日.②相关论述较有代表性的可见梁尚贤:《湖南农民运动中“左”的错误及其影响》,金冲及:《从迅猛兴起到跌入低谷——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的前前后后》,台湾政治大学郑建生的博士论文《国民革命中的农民运动——以武汉政权为中心的探讨》。③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M].第785页.①湖南农民运动目前的策略.见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6-187页.②湖南省惩治土豪劣绅暂行条例.见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08-509页.③湖南民报.1927年2月26日.④湖南民报.1927年3月8日.⑤湖南民报.1927年3月9日.⑥湖南军事厅枪决岳阳劣绅周嘉淦.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第491-492页.①全国农协呈请国民政府保护农工组织[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18日.②湖南省审判土豪劣绅特别法庭组织条例.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03-504页.③湖南省惩治土豪劣绅暂行条例.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08-509页.①处分逆产条例决议案.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13-714页.②湖南民报,1927年2月26日.①湖南民报,1927年4月2日.②湖南民报,1927年3月11日.③湖南民报,1927年3月14日.④湖南民报,1927年3月11日.①湖南民报,1927年3月9日.②湖南民报,1927年4月27日.③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见于建嵘主编.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第1卷)(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326页.④湖南民报,1927年3月22日.⑤湖南民报,1927年3月19日.⑥湖南民报,1927年3月22日.⑦湖南民报,1927年4月27日.①新化杨周氏代电.转引自郑建生.国民革命中的农民运动——以武汉政权为中心的探讨[D].第116页,原文为国民党中央《五部档》内容.②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见于建嵘主编.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第1卷)(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326-327页.③省政府铲除土豪劣绅布告(1926年12月17日).见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第487页.①湖南民报,1927年4月6日.②湖南民报,1927年4月6日.③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第507页.④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第510-512页.⑤中国国民党中执会第二届党委会第十二次扩大会议议决录.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M].第956页.①国民政府令[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10日.②禁止民众团体自由执行死刑条例[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10日.③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速记录.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M].第1108-1110页.④国民政府令[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15日.⑤中央关于保护公正绅耆训令[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21日.①陈公博.国民革命的危机和我们的错误[M].出版地及出版单位不明,1928年版,第35、103页.②朱英的《国民革命时期的武汉店员工会》,李玲丽的硕士论文《北伐前后湖北的商民协会》以及以此学位论文相关内容改写成的《略论北伐前后商民运动中的武汉店员工会》,曾成贵在《中国工人运动史》第3卷中,也有一定的论述,另外朱英的《近代上海商民运动中的店员工商界之争》对店员工会中的工商界限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①市党部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之广州店员公会组织简章[N].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8月14日.②店员工会之近况[N].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9月23日.③店员组织自卫团之简章[N].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5月16日.④武汉店员概况[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7月2日.①以上数据同样来源于《武汉店员概况》,《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7月2日,只是按此数字相加,得出总数为39890人,特此说明。②武汉店员概况[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7月3日.①武汉店员总会之统计[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7月7日.①武汉店员概况[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7月2日.①武汉店员概况[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7月3日.①汉阳典业店员[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17日.②金银业店员店东协定条件[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18日、19日.③山货行员工会协定条件[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19日;纱业店员店东协定条件[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19日;秤业工会与店东协定条件[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21日.①武汉茶业店员店东条件[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25日.②天门店员加薪运动胜利[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17日.③杂粮开始交易[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18日.④京苏洋广店东一再翻约[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18日.①宝华银楼店员店东纠纷解决[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20日.②钱业店员与经理之纠纷[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2月7日.③宝华银楼店员店东纠纷解决[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20日.④果帮店东凶横[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18日.⑤嘉鱼商团摧残店员工会[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2月17日.⑥仙桃镇店员罢工纠纷[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28日.①武汉中央商民部转汉口总商会转呈各业公会意见书.转引自蒋永敬.鲍罗庭与武汉政权[M].台北: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233-235页.①中央商民部报告.转引自朱英.国民革命时期的武汉店员工会[J].江汉论坛,2010年2月,第85-86页.②杂粮开始交易[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18日.①新堤筹备劳资仲裁会[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23日.②解决工商纠纷委员会决议案九条[N].汉口民国日报,1925年5月25日.③工商联席会议决议案[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24日;工商联席会议决议案(续)[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25日、27日、28日.④工商俱乐部之一周[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28日.①武汉店员总工会整饬工会纪律宣言[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2月8日.②店总召集各分会全体职员会[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4日.③市政府布告[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11日.④劳工部布告[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17日.①中国国民党湖北省执行委员会训令.转引自朱英.国民革命时期的武汉店员工会[J].江汉论坛,2010年2月,第87页.②同上.①湖南农民要求乡村政权之急迫[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25日.②湖南省农民协会关于农村争斗调查记.见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9页.①全国农协对湘鄂赣三省农协重要训令[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30日.②武汉钱业店员拥护政府经济政策[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4月22日.①店员总工会先后发觉扰乱政府经济政策反动派[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12日.②店员总工会缉获制造煤荒之反动份子[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12日.③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录.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M].第1249页.①湖南省农民协会关于农村争斗调查记.见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马日事变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4-155页.②可怜胡国安的死.湖南民报,1927年3月9日.③土豪劣绅之惯技[N].湖南民报,1927年3月11日.①[苏]A.B巴库林著,郑厚安译.中国大革命武汉时期见闻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5-16页.②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录.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M].第1248页.③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录.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M].第1161页.④语罕.少见多怪的武汉商人[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4月24日.⑤施英.论汉口之罢工潮——并答上海商报记者[J1.向导,1927年1月6日,总第181期.①王旅长电(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四日).见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马日事变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页.②湖南省政府电(摘录)(一九二七年五月).见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马日事变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6页.③湖南省政府感电(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七日).见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马日事变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8页.④[苏]A.B巴库林著,郑厚安等译.中国大革命武汉时期见闻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65页.①杨奎松在《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一书中,认为蒋介石“一度主张阶级斗争”②蒋介石.工农兵大联合报告[J].中国农民,1926年第六七期合刊.①蒋总司令宴别古应芬专使致词(1926年11月14日).革命文献第十三辑[M].第401页.②转引自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页,原文为饬将士保护农民利益扶持农民运动令(1926年9月9日).蒋介石言论集第三集[M].第202页.③蒋总司令忠告武汉工商界[N].汉口民国日报,1926年12月21日.④蒋总司令坐镇之江西驻军惨杀陈赞贤烈士之真相[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23日.①中国国民党中执会第二届党委会第一次扩大会议速记录.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M].第874-876页.②蒋总司令坐镇之江西驻军惨杀陈赞贤烈士之真相[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3月23日.③中国国民党中执会第二届党委会第一次扩大会议速记录.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M].第874、876页.④郭沫若.请看今日之蒋介石.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9-137页.⑤蒋总司令重要布告[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6年11月29日.⑥蒋总司令对党务之重要演讲[N].民国日报》(上海版),1917年3月29日,原为蒋介石在南昌总部特别党部之演说词.①中国国民党中执会第二届党委会第一次扩大会议速记录.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M].第882-883页.②中国国民党中执会第二届党委会第一次扩大会议速记录.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M].第894-896、912页.③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页.①蒋介石.对于关税之感想.转引自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②沪领团访白崇禧[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7年3月24日.③中共上海区委会议记录——政治局势的变化与我们的工作.见上海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版,第391页.①前敌总指挥部宣布戒严[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7年3月29日.②公论报载蒋总司令谈话[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7年3月29日.③蒋总司令对外报记者谈话[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7年3月31日.④蒋总司令致临时市政府函[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7年3月30日.⑤蒋总司令布告封禁总政治部之原因[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7年4月9日.①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前敌总指挥白崇禧取缔上海总工会武装纠察队布告(附周凤歧布告).革命文献第16辑[M].总第2808页.②戒严司令部布告[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7年4月13日.③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速记录.见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M].第1194页.①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速记录.见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M].第1219页.②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速记录.见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M].第1204页.③中央训令各级党部及政府切实执行中央决议案[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21日.④唐总指挥电陈整理农工运动[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7月5日.①汪精卫.党与民众运动[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7月6日.②国民政府布告[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7月7日.③中央通令整理各省县农工运动[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7月7日.④孙科.革命与民众[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7月15日.①中央工人部通告各级工人部[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7月18日.②农政部最近工作之进行[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8月1日.③国民政府布告民众[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8月2日.④颂民.宜注重农工实际之利益.民国日报(上海版),1927年4月5日.①东路总指挥部政治委员昨至湖州会馆情形[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7年4月14日.②汪精卫.夹攻之奋斗[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7月25日.③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农工群众[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8月4日.①中国劳工运动史编纂委员会.中国劳工运动史[M].台北:中华大典编印会与中国劳工福利出版社合作出版,1966年6月再版,第659页.②女工粘贴激烈字条被控[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7年4月20日.③县署严禁农民抗欠佃租[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7年4月26日.④劳工部告诫工人[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8月3日.⑤农政部近闻[N].汉口民国日报,1928年8月10日.⑥中央对于减租问题之解释[N].汉口国民日报,1927年8月12日.①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广东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页.②委李福林为民团处督办、民团统率处组织内容、番禺全属之联团进行[N].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9月18日、1924年8月23日、1924年7月3日.③尚世昌.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劳工运动——以建党至清党为主要范围[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2年版,第180-181页,原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前五部档档案.④裴京汉.北伐初期广东地区的劳动运动与国民政府的应对[J].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第73页,原为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会藏档案.⑤枯桐.北伐期中的限制罢工问题[N].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7月24日.⑥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M].第85页.①孙中山全集(第9卷)[M].第381页.②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M].第87页.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①胡适.惨痛的回忆与反省[J].独立评论,第18号第9页,1932年9月18日.②唐总指挥在长沙对农工之重要谈话[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2月19日.③转引自罗志田.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J].开放时代,2000(9),第52页,原为杨信孚.北伐中之农民的实际行动[M].国民党中央军人部,1926年版,第8页.④蒋永敬.关于北伐时期党务的综合报告、张昭然.北伐前夕国民革命军与直系军队之战力比较.见北伐统一六十周年学术讨论集[M].台北:北伐统一六十周年学术讨论集编委会编辑出版,1988年10月,第554页,第74-81页.①甘乃光.怎样做农工行政[M].广州:中国国民党农工行政人员讲习所编印,1927年版,第96、89页.②甘乃光.怎样做农工行政[M].第35页.③甘乃光.中国国民党的几个根本问题[M].上海:三民公司,1927年版,第1-3页.④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M].上海:大东书局,1928年版,第53、75页.①武汉各界欢宴蒋总司令纪盛[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1月20日.②蒋主席讲“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和俄国共产党共产革命的区别”.革命文献第九辑[M].总第1376页③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7页.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页.②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第298页.③马超俊.中国劳工运动史(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第58-59页.①颂民.民生主义下的农工政策[N].上国日报(上海版),1927年5月6日.②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26-930页。原文载于1925年9月25日《向导》周报第131期,署名独秀①黄修荣.国民革命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第223页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年),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325页.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年),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2555页.①沈鼎新.国民党的工人运动与共产党的工人运动[N].民国日报(上海版),1927年5月1日.②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27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03页.③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27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39页.①数字来源于粟孟林.湖南国共两党关系的嬗变(1923-1927)[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5月,第17页②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52页.③王基永.最近湖南之政治概况和党务概况[N].政治周报,1926年第13期,第12-13页.④[美]张信著,岳谦厚、张玮译.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35页.①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199页.②省政府严禁各县谷米阻境[N].湖南民报,1927年3月8日.③省农协训令各县农协[N].湖南民报,1927年3月20日.④谷米流通[N].湖南民报,1927年3月22日.⑤孙科.革命政府最近两月的经过(续)[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26日,为孙科6月20日在交通部纪念周报告.①孙科.革命政府最近两月的经过(续)[N].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26日,为孙科6月20日在交通部纪念周报告.②[美]裴宜理著,刘平译.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页.③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8月版,第264页.④[美]裴宜理著,刘平译.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页.①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8月版,第255页.②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页.③彭学沛.工农小资产阶级问题.转引自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27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12页.④蒋主席讲“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和俄国共产党共产革命的区别”.革命文献第九辑[M].总第1376页①王向民.民国政治与国民政治学——以1930年代为中心[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版,第54页.②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27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06页.③萨孟武.三民主义政治学[M].上海:新生命书局,1933年9月版,第200页.④陈之迈.宪政问题与党政改革[J].独立评论,第175号,1937年11月3日.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2页.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3页.[1]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M].[2]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M][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4]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编.广东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6]黄修荣主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M].北京:北京图书馆1997年版.[7]中共肇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西江地区大革命时期史料选编[M].2003年4月版.[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五卅运动和省港罢工[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9]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省港大罢工资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10]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1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12]上海档案馆编.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3]广东省档案馆、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编.广东区党、团研究史料(1921-1924)[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4]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初稿[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15]郑自来、徐莉君.武汉临时联席会议资料选编[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16]孙武霞、许俊基编.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料选辑(1925-1927)[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7]张腾霄主编.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研究资料丛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18]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19]于建嵘主编.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20]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马日事变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2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主编.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选编(1923年2月-1924年4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22]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五卅运动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3]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24]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伯工人运动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25]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报.[1]时报.[2]广州民国日报.[3]民国日报(上海版).[4]汉口民国日报.[5]晨报.[6]湖南民报.[7]大公报(长沙版).[8]星期评论.[9]努力周报.[10]中国农民.[11]犁头.[12]工人之路.[13]现代评论.[14]建设.[15]向导周报.[16]独立评论.[17]政治周报.[1]朱执信.朱执信集[M].上海:民智书局1925年出版.[2]民智书局编辑.建设碎金[M].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3]黄埔丛书[M].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需处,1927年版.[4]周其鉴.广宁农民反抗地主始末记[M].广州: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编印,1926年版.[5]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6]马超俊.中国劳工运动史(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7]陈公博.国民革命的危机和我们的错误[M].1928年版.[8]陈公博.中国国民革命的前路[M].待旦书局1929年版.[9]陈公博.陈公博先生言论集[M].中国国民党宣传部编印,1930年版.[10]甘乃光.怎样做农工行政[M].广州:中国国民党农工行政人员讲习所编印,1927年版.[11]甘乃光.中国国民党的几个根本问题[M].上海:三民公司,1927年版.[12]甘乃光.中国国民党与国民党之主义[M].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部印,1927??年1月出版.[13]甘乃光.以党建国[M].中山大学训育部编辑科编印,1927年4月再版.[14]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M][15]戴季陶.三民主义之哲学的基础[M].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翻印,1940年版.[16]戴季陶.戴季陶最近言论[M].国立中山大学政治训育部宣传部印行,出版时间不明.[17]胡汉民.唯物史观与伦理之研究[M].上海:民智书局1926年10月版.[18]胡汉民.三民主义之认识[M].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印,1929年6月版.[19]胡汉民讲.革命理论与革命工作[M].上海:民智书局,1932年版.[20]胡汉民.国民党民众运动的理论[M].出版地点及时问不明.[21]胡汉民.中国国民党批评之批评[M].出版地点及时间不明.[22]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M].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初版.[23]蒋介石讲.黄埔训练集[M].国防部新闻局印行,1947年版.[24]北京民社编辑.蒋介石先生最近之言论[M].北京民社发行,1927年4月版.[25]秦瘦鸥编辑.蒋介石先生演讲集[M].上海:三民公司印行,1927年5月版.[26]文史社编.蒋主席书信集[M].广州:南光书店发行,1947年5月二版.[27]萨孟武.三民主义政治学[M].上海:新生命书局,1933年9月版.[28]中山书店编辑.清党运动概论[M].上海:中山书局,1927年版.[29]居正.清党实录[M].1928年版,出版地点不详.[30]古应芬.孙大元帅东征日记[M].上海:民智书局,1926年版.[31]袁平凡编.中国民众运动之史的发展[M].出版地点不明,1930年版.[32]中国国民党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人科编.中国国民党领导下之工人运动今昔观[M].中国国民党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印行,南京:三民印务局,1934年版.[1]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2]黄彦编.孙文选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供稿.黄埔军校史稿[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版.[5]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年版.[6]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7]周佛海.周佛海日记全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8]陈公博.苦笑录[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9]华岗.中国大革命史(1925-1927)[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重新出版.[10]郭沫若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11]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陈独秀著作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12]李维汉.回忆与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版.[13]刘明逵、唐玉良编.中国工人运动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4]黄修荣.国民革命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15]曾庆榴.广州国民政府[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6]丁雍年、董建中编著.国民革命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17]曾景忠.中华民国史研究述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18]龚书铎等.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原则争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9]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20]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21]王奇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22]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23]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4]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25]刘会军.陈豹隐传[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26]王兆刚.国民党训政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27]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28]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29]杨天石.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0]杨天石.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31]王向民.民国政治与国民政治学——以1930年代为中心[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版.[32]朱英.近代中国商会、行会及商团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33]朱英、魏文享主编.近代中国自由职业者群体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34]徐小群.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自由职业团体在上海的兴起(1912-1937)[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35]牛大勇、臧运祜主编.中外学者纵论20世纪的中国——新观点与新材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36]冯筱才.北伐前后的商民运动(1924-1930)[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37]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解放读蒋介石日记[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38]张静如、卞杏英主编.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9]金德群.民国时期农村土地问题[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4年版.[40]梁庚尧、刘淑芬主编.城市与乡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41]蒋梦麟.西潮[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42]郑超麟.郑超麟回忆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43]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李大钊与第一次国共合作[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4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45]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劳动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46]政协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花县文史(第6辑)[M].1984年8月出版.[1]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M].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2]蒋纬国总编.国民革命战史[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版.[3]中国劳工运动史编纂委员会.中国劳工运动史[M].台北:中华大典编印会与中国劳工福利出版社合作出版,1966年6月再版.[4]吕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国国民党改组前对新思潮的回应(1914-1924)[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1989年版.[5]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8月版.[6]蒋永敬.鲍罗庭与武汉政权[M].台北: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7]蒋永敬.百年老店国民党沧桑史[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8]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M].台北:及人书局1966年初版.[9]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10月出版.[10]尚世昌.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劳工运动——以建党至清党为主要范围[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2年版.[11]北伐统一六十周年学术讨论集[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8年10月版.[12]王聿均、孙斌编.朱家骅先生言论集[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年版.[13]香港中国近代史学会.中国近代史研究新趋势[M].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4年版.[14]郑宇硕、罗金义编.政治学新论:西方学理与中华经验[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5][苏]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一个驻华军事顾问的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16][苏]A.B巴库林著,郑厚安译.中国大革命武汉时期见闻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7][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18][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李盛平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19][美]裴宜理著,刘平译.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20][美]韦慕庭著,杨慎之译.孙中山——壮志未酬的革命者[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21][美]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3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22][美]张信著,岳谦厚、张玮译.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23][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4][美]杜赞奇著,王宪明等译.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25][美]利普塞特著,刘钢敏等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26][美]巴林顿·摩尔著,拓夫译.民主与独裁的社会起源——现代世界诞生时的贵族与农民[M].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版,1991年版.[27][美]汉娜·阿伦特著,陈周旺译.论革命[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28][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郑广怀等译.弱者的武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29][美]易劳逸著,陈谦平等译.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30][美]彼得·M·布劳著,李国武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31][英]彼得·卡尔佛特著,张长东等译.革命与反革命[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32][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著,陈越译.现代君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3][澳]费约翰著,李恭忠、李里峰等译.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M].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34][加]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35][以]S·N·艾森斯塔德著,张旅平等译.现代化:抗拒与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36][印]帕萨·查特杰著,田立年译.被治理者的政治:思索大部分世界的大众政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7][日]家近亮子著,王士花译.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版.[38][日]中村三登志著,王玉平译.中国工人运动史[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39][日]深町英夫著.近代广东的政党·社会·国家:中国国民党及其党国体制的形成过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1]梁尚贤.“彭湃把持农民部”说辨析[J].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5期.[2]金冲及.从迅猛兴起到跌入低谷——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的前前后后[J].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6期.[3]粟孟林.湖南国共两党关系的嬗变(1923-1927)[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5月.[4]秦兴洪.对孙中山三大政策确立过程的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5]郑应洽.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形成[J].暨南学报,1984年第3期.[6]周逸.国民党“一大”是否确定了“三大政策”[J].江西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7]余齐昭.对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若干史实考[J].中山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8]刘继增、毛磊、袁继成.武汉政府时期工人运动中的“左”倾错误[J].江汉论坛,1981年第4期.[9]程涛平.怎样看待武汉政府工人运动中的“左”倾错误[J].党史研究,1982年第3期.[10]黄振位.论广州农讲所的建立发展及其历史作用[J].暨南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11]沈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与帝国主义关系再探讨[J].历史研究,1984年第4期.[12]牛大勇.美国对华政策与“四一二”政变的关系——兼与沈予同志商榷[J].历史研究,1985年第4期.[13]林锦文.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情况[N].人民日报,1980年1月21日.[14]朱英.国民党与商民运动的兴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月.[15]朱英.国民党推行商民运动的方略[J].江汉论坛,2004年7月.[16]朱英.北伐之前商民运动在广东的发端[J].学术研究,2009年第5期.[17]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18]朱英.国民革命时期的武汉店员工会[J].江汉论坛,2010年2月.[19]朱英.近代上海商民运动中的店员工商界之争[J].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20]李玲丽.略论北伐前后商民运动中的武汉店员工会[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5月.[21]李玲丽.北伐前后湖北的商民协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22]罗志田.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诠释[J].开放时代,2000年第9期.[23]王合群.国民党派系斗争与浙江“二五减租”运动的兴起[J].民国档案,2002年第2期.[24]梅德平.国民党政府时期农村合作社组织变迁的制度分析[J].民国档案,2004年第2期.[25]马振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思想理论简析[J].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26]杨红林.朝野纠葛:北京政府时期的舆论与外交——以关税特别会议为个案的考察[J].史学月刊,2005年第12期.[27]徐进.党、革命动员和地域社会:论中共河北党组织(1928-1934)[J].史学月刊,2007年第12期.[28]张平、韩建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政治动员问题研究述评[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29]孔繁斌.政治动员的行动逻辑——一个概念模型及其应用[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30]林志友.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农民动员模式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31]徐思彦.合作与冲突:劳资纠纷中的资本家阶级[J].安徽史学,2007年第6期.[32]冯筱才.上海下层民众对“五四运动”的反应:以“日人置毒”风潮为中心??[J].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3期.[33]冯筱才.自杀抑他杀: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集中现金条例的颁布与实施[J].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4期.[34]冯筱才.劳资冲突与“四一二”前后江浙地区的党商关系[J].史林,2005年第1期.[35]冯筱才.江浙商人与1924年的“齐卢之战”[J].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期,2000年6月.[36]卢权.北伐出师后的广东工人运动[J].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37]虞晓波.试析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左”倾工潮的形成及其影响[J].江海学刊,2000年第2期.[38]魏文享.农会与农政:近代农会组织与农业建设(1927-1949)[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39]魏文享.农会组织与国民党党农关系的重建(1927-1949)[J].江汉论坛,2008年第6期.[40]张志东.近代中国商会与政府关系的研究:角度、模式与问题的再探讨[J].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41]赵利栋.党、政府与民众团体——以上海市商民协会与上海总商会为中心.见于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上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42]刘一皋.20世纪中国社会动员的变换——以华北农村动员组织为例.见于牛大勇、臧运祜主编.中外学者纵论20世纪的中国——新观点与新材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版.[43]杨天石.蒋介石与北伐时期的江西战场[J].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5期.[44]杨天石.北伐时期左派力量同蒋介石斗争的几个回合[J].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1期.[45]杨天石.中山舰事件之后[J].历史研究,1992年第5期.[46]熊秋良.从政治动员角度看国民党改组后的“党化教育”[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47]熊秋良.试析改组后中国国民党的党务运作——以中国国民党在广东进行的??政治动员为个案[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48]徐秀丽.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史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5月[49]徐秀丽.中国传统社会的社团及其与现代社团的区别[J].文史哲,2009年第2期.[50]徐秀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国家与民间组织[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51]郭德宏.中国现代民众研究述评[J].党史研究资料,2004年第1、2期.[52]郭德宏.论民众史观[J].史学月刊,2009年第11期.[53]杨天宏.孙中山民生思想中的资产权属理念[J].史学月刊,2009年第11期.[54]王建伟.以“反赤化”的名义:北京政府后期奉直等系军阀的军事行动[J].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5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蒋介石日记类钞·党政(一)[J].民国档案,1998年第4期.[1][韩]裴京汉.北伐初期广东地区的劳动运动与国民政府的应对[J].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2][美]韦慕庭.孙中山的苏联顾问,1920-1925[J].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6期,1987年6月.[3]吕芳上.寻求新的革命策略——国民党广州时期的发展(1917-1927)[J].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1993年6月.[4]郑建生.动员农民——广东农民运动之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2年[5]郑建生.国民革命中的农民运动——以武汉政权为中心的探讨[D].国立政治大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7年[6]佟以群.彭湃与海丰农民运动1921-1924[J].台湾中正历史学刊第8期,2006.[7]李达嘉.一九二○年代初期上海商人的民治运动——对军阀时期商人政治力量的重新评估[J].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2期,1999年12月.[8]余敏玲.蒋介石与联俄政策之再思[J].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4期,2000年12月.[9]张健俅.近代中国政府与社团关系的探讨——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例(1912-1949)[J].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7期,2005年3月.[10]吕芳上.北伐时期英国增兵上海与对华外交的演变[J].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7期,1997年6月.[11]朱法源.1930年代广西的动员与重建[J].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民集刊第17期下册,1988年12月.[12]黄自进.青年蒋中正的革命历练(1906-1924)[J].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的所集刊第65期,2009年9月.[13]李健民.五卅惨案后的反英宣传[J].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0期,1981年7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