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执政之间: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党的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是新中国成立后产生的第一届中央委员会,也是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革命党”走向“执政党”后选举产生的第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这届由大量革命家组成的中央委员会,在推进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革命性”特征,这既与当时的党情有关,也与党的中央领导成员结构特点有关。这届在“革命”与“执政”之间徘徊的中央委员会,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具体实践中,既有实践上的创举,也有理论上的重要突破,并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间党进行自身建设和领导人民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最为蔚为壮观的社会现代化图景。
     但是,八届中央委员会最终没能挣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樊篱,并在探索党的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步走上了“文化大革命”的道路。这其中既有八届中央委员会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等人的个人原因,也有八届中央委员会集体的责任,更有党的中央委员会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因素。历史证明,党的第八届中央委员绝大多数成员都站在斗争的正确方面,是一届经受了考验的中央委员会。
     本研究第一章梳理了无产阶级经典作家探索中央委员会建设和八大前党对中央委员会建设的探索,第二章考察了八届中央委员会的产生过程、成员结构、组成特点,其显著的“革命家”领导集体特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的军人群体意识和群体品格,分析了八届中央委员会的结构特点及其履职目标。
     第三章到第六章则分别论述了八届中央委员会在履职期间,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外交等方面的积极探索,指出其中取得的重要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据此勾勒出八届中央委员会的执政思维、执政逻辑和执政方略以及八届中央委员会的组织特点、组织结构对其执政逻辑、执政绩效的影响。
     第七章则重点论述了八届中央委员会与“文化大革命”的关系,得出了八届中央委员会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认识的偏差,导致了其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活动以及党自身建设特别是党的中央领导体制建设方面的失误,最后发展到用“政治运动”和“革命手段”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进行党的建设的地步,并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逻辑,又加之八届中央高层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文化大革命”方面的分歧,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无论是对党中央领导集体还是对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等等,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和破坏。
     第八章在理性评估八届中央委员会执政绩效的基础上,对八届中央委员会自身建设的经验和执政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得出了中央委员会应当依法执政,根据世情、国情、党情与时俱进,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强化对中央领导集体的监督机制建设,建立起中央委员会的防错纠错机制以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等重要结论。
     党的中央委员会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的最高权力机关,认真总结党的第八届中央委员会自身建设和执政经验,对当下中央委员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
The8th Central Committee of CCP was not only the first Central Committee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ut also the first central leader group which was elected after CCP had been transformed from a revolutionary party to a ruling party. The Central Committee made up of large quantities of revolutionists, demonstrated distinctive revolutionary features in their drive to promote party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se features were related to both the situation of the party at that time and the feature of the membership structure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whose focus swung between revolution and exercising powers as a ruling party. It made practical innovation and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 in their exploration into the issues of "What is socialism ","How to build socialism","what kind of party should we build" and "How to build the party" and thus contributed to the most impos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prospect of CCP'S conducting self-construction and leading the people to carve a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30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
     However, the8th Central Committee of CCP failed to break the boundary of taking class struggle as the key link and gradually led to the dead end of Cultural Revolution in their exploration into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me personal factors of the leaders in the8th Central Committee of CCP such as Mao Zedong and Liu Shaoqi, the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combined to contribute to the situation. History has proven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8th Central Committee of CCP were on the right line of the struggle and the committee stood the test of the time.
     On the basis of the summary on the Central Committee construction explored by proletarian classic writers and CCP's exploration into the same problem before the8th Congress of CCP in Chapter1, the author probes into the formation process, the membership structure, the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distinctive revolutionists features of the leader group, and the special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morals of soldiers of the8th Central Committee of CCP in Chapter2, and its structure features and its executive objectives.
     The author elaborates on the proactive exploration into socialism drive by the8th CCP Central Committee during its term of service in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ideology and foreign affairs from Chapter3to Chapter6respectively, points out its major achievements and its deficiencies and outlines the ruling guideline, ruling logics and strategies of the8th CCP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influence exerted on its ruling logics and performance by the organizatior features and structures of the8th CCP Central Committee.
     In chapter7, the author mainly probe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8th CCP Central Committee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it was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committee on "What is socialism","How to build socialism","what kind of party should we build" and "How to build the party" that led to the mistakes in economy, politics, ideology, culture, foreign affair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CP especially the leadership mechanism of CCP during the process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 And these mistakes aggravated to such a situation that the8th CCP Central Committee developed social productivity and self-construction through "political movement" and "revolutionary measures" and finally brought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guideline of taking class struggle as a key link. Coupled by the divergence on such problems as "What is socialism","How to build socialism","what kind of party should we build" and "How to build the party"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among the8th CCP Central Committee members, all these problems resulted in the breaking out of Cultural Revolution, which dealt a deadly blow to both the leader group of CCP and the leadership mechanis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n the basis of rational assessment on the achievements made by the8th CCP Central Committee, in chapter8, the author scientifically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ittee itself and its experience as a ruling party. The author comes to an important conclusion that the Central Committee should rule the country by law, keep pace with the tim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al situation of the society, the country and the party, establish democratic decision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over the leader group of CCP Central Committee, set up the mechanism to prevent and correct mistakes, intensify the study on Marxism theories so as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such important theories and practical problems as "What is socialism","How to build socialism","What kind of party should we build " and "How to build the party"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CP is the organ of the supreme power during the adjournment of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The summary on the experience in building the committee itself and exercising powers as a ruling party will be of great value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building of the current CCP Central Committee.
引文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3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9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4页。
    ①吴其良:《工人阶级革命党与执政党的比较研究》,《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12期。
    ①[美]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火革命的起源》(第1卷),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②[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①侯琦:《从“革命党”到“执政党”问题观点综述》,《党政干部学刊》,2003年第2期。
    ②吴其良:《工人阶级革命党与执政党的比较研究》,《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12期。
    ①吴其良:《工人阶级革命党与执政党的比较研究》,《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12期。
    ①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统计的中央委员(含候补中央委员)的人数没有考虑在八届中央委员任期内逝世的中央委员(含候补中央委员)的人数。
    ②同样,这里统计的中央委员的人数没有考虑在八届中央委员任期内逝世的中央委员的人数。
    ①黎见春:《从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的结构看八大路线的中断》,《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2期。
    ①正如有学者所述“从1963年开始,毛泽东不断提倡把人民解放军作为中国人效法的模范组织。”“在毛的眼中,人民解放军成了实现技术和政治最佳结合的组织,毛谋求扩大它在政治体制中的作用。”(见《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3页。)
    ②刘京希:《政治生态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2—57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4—575页。
    ①邢家强:《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重视党的中央委员会的》,《埋论探讨》,2005年第1期。
    ①邢家强:《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重视党的中央委员会的》,《理论探讨》,2005年第1期。
    1《列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8页。
    2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室编:《苏联共产党章程汇编》,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3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室编:《苏联共产党章程汇编》,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4高放:《党代表大会年会制、常任制的由来和意义(上)》,《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7期。
    ①《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5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页。
    ①《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2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2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4页。
    ④《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5页。
    ⑤《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7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8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8页。
    ③《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8页。
    ④肖德甫:《世纪悲歌——苏联共产党执政失败的前前后后》,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⑤《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3页。
    ①高放:《苏联共产党的党内民主怎么被破坏殆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①《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4页。
    ②《斯大林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4页。
    ③《斯大林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9页。
    ④《斯大林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5页。
    ⑤《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4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00页。
    ①高放:《苏联共产党的党内民主怎样被破坏殆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①《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97、298、299页。
    ②《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4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92—393页。
    ①张凤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②李春隆:《简论苏联干部委任制的形成》,《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6期。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94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56页。
    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85页。
    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94页。
    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94页。
    ①徐大兵:《中共“三火”对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的历史贡献》,《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88页。
    ②在六届一中全会上,向忠发当选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主席。
    ①《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汇编(1921—-2002)》,北京:中国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页。
    ①《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汇编(1921—2002)》,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②《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汇编(1921—2002)》,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③《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汇编(1921—2002)》,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④《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69页。
    ⑤赵生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纲要》,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5页。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86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版,第356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版,第357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版,第367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6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10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页。
    ①陈云:《关于第八届中央委员会预选名单的说明》,转引自《党的文献》,2006年第5期。
    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并选举了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正式委员》,《人民日报》,1956年9月27日第1版。
    ①黎见春:《从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的结构看八大路线的中断》,《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2期。
    ②李锐:《“大跃进”亲历记》,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59页。
    ③黎见春:《从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的结构看八大路线的中断》,《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2期。
    ①《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4页。
    ②《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4页。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97页。
    ①《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4页。
    ②《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8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拔》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92、93页。
    ③《董必武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8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79、78页。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99页。
    ④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40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1页。。
    ②《一次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会》,《人民日报》社论,1956年9月29日第1版。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404页。
    ①《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0页。
    ②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是对苏联模式弊端的不满,要求摆脱苏联的控制,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参见王文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市场——从孙中山、毛泽东到邓小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页。)
    ①《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45、575页。
    ②《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人民日报》,1956年6月20日第1版。
    ③《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23页。
    ②《毛泽东传1949—1976》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74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479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5—-326页。
    ②《毛泽东思想万岁》(1958—1960),内部发行,第5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①《毛泽东思想万岁》(1958—1960),内部发行,第65页。
    ②[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0页。
    ③《毛泽东思想万岁》(1958—1960),内部发行,第2页。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4页
    ⑤[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0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72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2页。
    ③《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2月28日第1版。
    ④《毛泽东思想万岁》(1958—1960),内部发行,第82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98—607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307页。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481页。
    ④关于八届中央委员会发动“大跃进”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因素促成。一是国际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国际形势出现了缓和的趋势,另一方面是苏联特别是赫鲁晓夫对毛泽东的“刺激”(本文在外交一章还将专门提到)。毛泽东想利用这个“国际休战”时间,加快自身的经济。二是国内的因素:学者王文章就认为,1957年是建国以来经济建设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一连串的伟大胜利使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关头,失去了谨慎。(见王文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市场——从孙中山、毛泽东到邓小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206页。)英国学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认为毛泽东在发动“大跃进”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毛泽东也就没有跃进,没有毛泽东也就没有公社,没有毛泽东就不会有群众性的炼钢运动。”(见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2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72页。)英国的学者汤姆·肯普则认为,“大跃进”的发动是中国共产党要把中国的主要资源,即亿万劳动力转化为一种生产性的资产,把不同形式的劳动力结合在一起为共同的利益而联成一体,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见汤姆·肯普:《现代工业化模式——苏日及发展中国家》,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日本学者宇野重昭、小林弘二等人则认为“大跃进”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中国需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不能再仿效苏联模式,只能摸索自己的道路。二是中国当时是一穷二白,因此对生产力的发展或者说是跃进有着强烈的愿望。也即在极度贫困的农村和过剩劳动力存在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要摸索“农村工业化”的道路,以解决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实行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化难题。(可参见宇野重昭、小林弘二、矢吹晋合:《中国现代史(1949—1985)——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有斐阁出版社1986年版;也可参见韩凤琴编译:《日本出版<中国现代史>》,载《党史通讯》,1987年第11期。)
    ①[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5页。
    ②郭艳、陈兴玛:《火跃进中的政治变迁与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552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559、560页。
    ②陈伯达:《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红旗》,1958年第4期。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492页。
    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46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98页。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499页。
    ③群众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进行阶级斗争、夺权革命胜利的重要形式。但是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八届中央委员会时期,群众运动依然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叶青就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群众运动的传统和经验使党惯性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泛发动群众运动。在八届中央委员会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战线上发起了一系列的大规模的得心应手的群众运动,试图通过群众运动加速社会主义的建设步伐,但指导群众运动的理论却是阶级斗争理论。(可参见叶青:《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运动及其特征的历史考察》,《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第5期。)
    ④薄一波:《若干重大政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660页。
    ①《毛泽东思想万岁》(1958—-1960),内部发行,第106页。
    ②《毛泽东思想万岁》(1958—-1960),内部发行,第113页。
    ③“大跃进”运动其实是经济发展的“大跃退”林毅夫就认为,大跃进给中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并导致中国人口1961年与1959年相比下降了1000多万。(参见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张曙光认为,大跃进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效益最低的时期。(参见张曙光:《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6期。)宁学平等认为,火跃进时期损失的国民收入达1200亿元。(参见宁学平、陈秉良:《关于国民收入和财政分配三项比例关系的探讨》,《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3期。)李成瑞认为,大跃进引起了1697万人至2680万人的非正常死亡。(参见李成瑞:《“火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2期。)骆耕漠认为,火跃进就是大跃退。(参见骆耕漠:《关于我国计划经济的形式及其发展的曲折过程的分析》,《经济研究》,1981年第2期。)
    ①中央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08页。
    ②《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人民日报》,1960年1月23日第1版。
    ①柳随年:《“大跃进”和调整时期的国民经济》,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页。
    ②[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92页。
    ③八届五中全会上,柯庆施和谭震林、李井泉成为政治局委员。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2—33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234、237页。
    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2页。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582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09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60页。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582页。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585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222页。
    ②《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1页。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598页。
    ④《刘少奇年谱》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549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678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30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三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27页。
    ①《毛泽东传1949—1976》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2、1113页。
    ②《李富春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62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17页。
    ①《毛泽东传1949—1976》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39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05—214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41—-250页。
    ④事实上,用淡化物质刺激,强化精神鼓励和政治动员的做法,是不可能实现“大跃进”的。美国学者费正清就认为大跃进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那种浪漫主义的想法,以为把人民巧妙地组织起来,便能增加生产力,精神比经济因素对生产更有效力,人们只要把劳动力结合起来,就能生产得更多些。”(参见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356页。)学者王文章分析认为:“群众运动不是一种制度化的动员方式,在总体上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甚至非理性成分,它可以在一个时期和一个地方带来经济快速增长,但却不能带来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效率”,甚至还因此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错误,造成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参见王文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市场——从孙中山、毛泽东到邓小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薄一波则认为,火跃进期间大搞群众运动,使得制度建设遭到废弛,不仅造成宏观领域的无政府状态,而 且在微观领域也造成了企业的管理混乱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泛滥。(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715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767页。
    ①参见《邓子恢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63页。
    ②董边等编:《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增订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89—9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3、324页。
    ④安徽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安徽省档案局:《安徽责任田资料选编(1961—1963)》,1987年编,第4、7页。
    ⑤董边等编:《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增订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89—91页。
    ①王艳元:《毛泽东在60年代社教运动中的思路转变研究》,《历史教学》,2002年第8期。
    ②郭德宏教授就认为,在“四清”运动中,中共中央对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越来越严重。其原因除了“反修”斗争的推动外,也与各地的夸大汇报、典型的夺权经验的推广是分不开的。郭教授进而指出,党对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越来越严重,是上下互相推动的结果,除毛泽东和八届中央委员会外,虚假材料的汇报人、制造“典型经验”的各级领导人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参见郭德宏:《“四清”运动中中共中央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越来越严重的原因》,《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第6期。)
    1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第343页。
    ①萧延中主编:《晚年毛泽东》,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191页。
    ②《政治统帅业务二论突出政治》,《人民日报》社论,1966年4月14日第1版。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3、54页。
    ①[英]汤姆·肯普:《现代工业化模式——苏日及发展中国家》,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第152页。
    ①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1956年9月27日第2版。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7页。
    ②《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1956年9月27日第2版。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5页。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4页。
    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5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9页。
    ③李锐:《“大跃进”亲历记》,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259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3页。
    ②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八大二次会议轻易改变了此前党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重新认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不仅重新突出并夸大了国内阶级斗争,放弃了党的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而且还使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此后,“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以此为起点逐渐发展。为何党的领导集体形成的共识又轻易的被党的领导集体否定?其原因与八届中央委员会的成员结构和集体特质有密切的关系。学者龚育之就曾指出:八大对形势的分析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规定是正确的,也是稳妥的。但是,一方面八大的方针当时由于缺乏经验还不可能充分具体化而臻于成熟,另一方面全党当时还缺乏思想准备来防止在任何情况下对这一方针的动摇。结果遇到一些未曾料及的形势变化的时候,八届中央委员会就很轻易地偏离甚至抛弃了八大的正确方针。(详可参见龚育之:《在历史的转折中》,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83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02页。
    ②可参见《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1956年9月27日第2版)。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72页。
    ②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9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①《刘少奇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743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③《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1956年9月27第2版。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编辑:《刘少奇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650—651页。
    ②《毛泽东传1949—1976》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672页。
    ③宋凤英:《刘少奇三次代理中共中央主席始末》,《党史纵览》,2008年第7期。
    ④黄峥:《王光美访谈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页。
    ⑤江泽民:《在刘少奇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11月21日第1版。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9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333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④《毛泽东传1949—1976》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1页。
    ①陈丽凤:《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1921—200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6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63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11页。
    ③赵生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纲要》,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4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75、576—577页。
    ①李源潮:《全面落实<规划纲要>毫不动摇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求是》,2010年第5期。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333页。
    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页。
    ①冯俊:《建国以来党的干部教育培训的历史演进与基本经验》,人民网(理论频道),2009年10月22日。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6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①《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整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红旗>杂志一九六八年第四期社论》,《人民日报》,1968年10月16日第1版。
    ②转引张晋藩、海威、初尊贤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33页;同时可参见http://www.zxtlaw.com/linkh/linkg2296.htm。
    ①《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整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红旗>杂志一九六八年第四期社论》,《人民日报》,1968年10月16日第1版。
    ②《全国都应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九周年》,《人民日报》,1966年8月1日第1版。
    ①《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人民日报》,1968年10月5日第1版。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①《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7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4页。
    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9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
    ①李济深:《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中央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7年3月25日第1版。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67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6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3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50页。
    ①《各民主党派的严重任务》,《人民日报》,1957年8月29日第1版。
    ②李维汉:《回忆与研究》,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版,第838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二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41页。
    ④《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6页。
    ⑤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93页。
    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八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18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85页。
    ③李维汉:《回忆与研究》,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版,第850页。
    ①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74—375页。
    ②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84页。
    ③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87页。
    ①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94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八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7—68页。
    ①罗湘民主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简史》,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244页。
    ②刘武生、徐晓红编:《评说晚年周恩来》,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页。
    ③刘武生、徐晓红编:《评说晚年周恩来》,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页。
    ①《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54页。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新中国统一战线50年大事年表:1949—-1999》,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95页。
    ③庞松认为,中共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具有认识上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在基本政治制度上的主要变现为:在政治制度上,一方面肯定人民民主专政需要有其他阶级、党派来参加政权;另一方面,对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后,应适时实行国家职能的转换,加强和扩大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缺乏足够的认识。(见庞松:《略论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二重性》,《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5期)。赵立艳也同样认为,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的指导思想具有二重性,在政治建设上表现为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但还存在重拾阶级斗争的倾向。这些错误思想的存在,导致了后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见赵立艳:《略论“八大”前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党的指导思想的二重性》,《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①谢翔:《论政治体制的内涵和结构》,《政治学研究》,1986年第5期。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七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21页。
    ③《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7—208页。
    ①林尚立:《党政关系建设的制度安排》,《理论参考》,2002年第8期。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日报》,1954年9月21日第2版。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0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4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542、543页。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7年3月6日第4版。
    ③《贯彻人民政协的新精神》,《人民日报》,1957年3月21日第1版。
    ①刘政:《历史L关于一院制还是两院制的争论和实践》,《中国人大》,2003年第14期。
    ②《大胆开展批评,热烈进行争论,统战部邀请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继续座谈》,《人民日报》,1957年5月22日。
    ③李维汉:《回忆与研究》,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版,第821页。
    ④章立凡:《1956年中国高层的“两院制”设想》,《凤凰周刊》,2007年第14期。
    ⑤阎秉华:《章伯钧拒绝给刘少奇加罪》,《纵横》,2005年第11期。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541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76页。
    ③章立凡:《1956年中国高层的“两院制”设想》,《凤凰周刊》,2007年第14期。
    ①陈叔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62年4月20日第2版。
    ②《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5页。
    ①《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推动各界人士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政协全国委员会三届四次会议胜利闭幕》,《人民日报》,1963年12月5日第1版。
    ②郭沫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65年1月1日第3版。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②《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0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50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页。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3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04页。
    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
    ⑤《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0页。
    ①《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6页;《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8页。
    ②《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6页;《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0页。
    ③《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5页;《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8页。
    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12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11—51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
    ②《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3页。
    ③黎见春:《试析毛泽东知识结构的特点对毛泽东晚年失误的影响》,《探索》,2005年第5期。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78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78、79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102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①黄力之教授撰文指出,“双百”方针的实质其实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民主问题成为党的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担心由于失去文化的领导权而丧失政治领导权。因此,党强化了对文化的领导权,而领导权的强化导致了对文化民主的忽视;文化理念的单一性解构了文化的民主形式。“如果以文化领导权的名义消解文化民主,那么领导权就会面临失去合法性支持的危险。毛泽东在此处发生了历史失误。笔者认为有一定道理。(参见黄力之:《毛泽东与社会主义文化民主问题》,《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年第4期。)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62页。
    ③《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9—19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③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九五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在怀仁堂的讲话》,《人民日报》,1956年6月13日第2版。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8页。
    ①《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人民日报》社论,1957年4月10日第1版。
    ②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九五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在怀仁堂的讲话》,《人民日报》,1956年6月13日第2版。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97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51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99—500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人民出社1992年版,第595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75页。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战士读本》,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8年版,第1244、1245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5、19页。
    ②马句:《也忆彭真和知识分子会议》,《百年潮》,1999年第7期。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33—134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页。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97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政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09页。
    ①赵春生主编:《周恩来文化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63页。
    ③《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28页。
    ①光明日报编委会编:《聂荣臻同志和科技工作》,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年版,第34—36页。
    ②《聂荣臻回忆录》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830-831页。
    ③陈毅:《关于红与专及思想改造和思想批判问题》,《中国青年》,1961年第17期。
    ④陈毅:《关于红与专及思想改造和思想批判问题》,《中国青年》,1961年第17期。
    ①《聂荣臻回忆录》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832页。
    ②《周恩来选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57、358、359页。
    ③陈毅:《在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研究》,1979年第2期。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第257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93页。
    ②薄一波:《若干重火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0页。
    ③徐铸成:《徐铸成回忆录》,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07页。
    ④事实上,八届中央委员会对知识分子的心态一直是矛盾的,也基本上是从政治的视角来看待、审视知识分子和知识分子问题的。这不单单是八届中央委员会的认识问题,甚至跟党的历史和党的传统有着密切关系。杨凤城教授就认为,以世界观(或者政治的视角)来看待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这种思想因子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存在。他还认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就一直认为知识分子是分为类的,一类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或者叫做旧知识分子也就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类是新知识分子。而新的知识分子的来源又有两类,一类是旧知识分子中被判了受过的教育转化而来,一类是党自己培养的知识分子。“虽然,1956年初和1960年代初,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度想给这部分知识分子(即八届中央委员会部分成员眼中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笔者注)以无产阶级的或革命的或劳动人民的地位,但始终没有在党内达成共识,占主流的认识依然是知识分子属于资产阶级的观点。”(详见杨凤城:《“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两部分与双重角色》,《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第4期。)
    ①《毛泽东思想万岁》(1961一1968年),内部发行,1967年版,第32页。罗嗣亮曾撰文指出,毛泽东与文艺知识分子的冲突并不是开始在八届中央委员会时期,而是在延安时期就有所表现。罗还指出,毛泽东与文艺知识分子的冲突和对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毛泽东对大众意识的强调与文艺知识分了的精英情结。在毛泽东看来,尽管大多数文艺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努力改造自己并与工、农相结合,但是由于其思想深处的精英情结,与民众和党要求其为人民大众服务之间有着或显或隐的冲突;是毛泽东要求其为政治服务的要求与文艺知识分子艺术追求之间有着冲突和对立,毛泽东一直感觉文艺知识分子在为政治服务方面没有达到党的要求;三是文艺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与其自由心性的冲突和对立。文艺知识分子的自由心性使他们不能从内心上认同大众政治及其所要求的原则和纪律,而是比较注意名声、地位等。毛泽东期望通过思想改造能够使文学艺术为大众和政治服务,但思想改造的结果却偏离了毛泽东的愿望。(见罗嗣亮:《毛泽东与文艺知识分子的价值冲突》,《现代哲学》,2010年第4期。)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0页。
    ③可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0、1041页。
    ④薄一波:《若干重火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3页。
    ⑤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4页。
    ⑥“社教运动”既是思想文化问题,也是经济和政治问题,这二者是统一的。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就指出,“各种文化价值‘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经济增长不过是手段而已。各种文化价值是抑制和加速增长的动机的基础,并且决定着增长作为一种目标的合理性”。(参见[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2—33页。
    ②比如蒋伏心、左用章教授。(详细内容可参见其著作《中国现代化曲折三十年》,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页。)
    ①《刘少奇传》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948页。
    ②《毛泽东思想万岁》(1961—1968),内部发行,1967年,第162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29—230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09、310页。
    ④详细通知内容可参见1963年1月的《中共中央关于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严禁打人的通知》。(《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84—85页。)
    ①[日]近藤帮康:《毛泽东:革命者与建设者》,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292页。
    ②郭德宏教授认为,典型夺权经验的推广是八届中央委员会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越来越严重的重要原因。在进行“四清”的过程中,中央推广了一批典型的夺权经验,重要的有“白银经验”、“桃园经验”和“小站经验”。
    “白银经验”作为第一个夺权样板“对全国运动急速向‘左’的方向发展,影响很大”;“桃园经验”则“成了全国‘四清’运动影响最大的一个‘经验’”。(参见郭德宏:《“四清”运动中中共中央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越来越严重的原因》,《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第6期。)
    ①八届中央在批示中特别强调:《关于一个大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总结》是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细致的典型经验总结,具有普遍意义。让各级党委和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的队员在具体的工作可作为参考。(详见1964年9月的《中共中央<关于一个大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总结>的批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186页。)
    ②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4册,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01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05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28页。事实上,关于社教运动的性质问题,当时党的两位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和刘少奇是有分歧的。刘少奇认为:“四清”与“四不清”是主要矛盾,性质是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交织在一起的;毛泽东认为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所以社教运动的重点是要整那些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八届中央最终采纳了毛泽东的观点。学者金及冲认为:会议通过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体现了毛泽东的主张,不点名地批评刘少奇”;1965年初,八届中央工作会议把这一文件补充修改成二十三条,文件一方面提出纠正运动中的“左”的偏向,但提出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重要准备”。(可参见金及冲:《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61页。)
    ②薄一波就回忆道党中央特别是党的高层关于社教运动的分歧,影响是深远的。“最严重的是使毛主席产生了对刘少奇同志的不信任,从而埋下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种子”,毛泽东1966年8月5日写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中,就把1964年形“左”实右的错误倾向,作为刘少奇的一条罪状。当1970年斯诺问毛泽东从什么时候明显感觉到必须把刘少奇从政治上搞下台的时候,毛泽东回答就是制定《二十三条》的时候。(详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69—1170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36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1页。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3页。
    ①事实上,毛泽东个人对知识分子即便是革命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变化的。直以来,毛泽东认为“革命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子群体内的革命力量,他自己也一直想用知识分子中“革命知识分子”力量来改造整个知识分子群体。但是在1966年,随着他的“天下火乱”进而实现“天下大治”政治图景的推进,毛泽东逐渐认识到单靠青年学生和“革命知识分子”是很难实现政治的大革命,必须有工人阶级力量的参加,革命的范围也需要从文教领域扩大到党政机关和丁矿农村。1967年上海的“一月风暴”,则更加证实了毛泽东的判断,工人也就逐渐成为“全面阶级斗争”的主力军,革命青年和“革命知识分子”也就处于了次要地位。而他的这一思路,则与刘少奇、彭真等人的思路相反,特别是彭真认为,文艺和学术的批评,应该仅仅限制于文艺和学术领域。日本学者近藤帮康就认为,毛洋东的这种做法是“将问题从用道理进行相互批评的学术讨论的‘民主’领域,硬塞进政治斗争的‘专政’领域”。(可参见[日]近藤帮康:《毛泽东:革命者与建设者》,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229页。)《结合宣传国家总路线,办好今年冬学》,《人民日报》,1953年12月11日第3版。
    ①《毛泽东思想万岁》(1958—1960),内部发行,第31页。
    ②《毛泽东思想万岁》(1958—1960),内部发行,第90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
    ④《陆定一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全国文教群英大会上的祝词》,《人民日报》,1960年6月2日第1版。
    ①孙大为:《从文革期间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看中西方知识分子理论差异》,《时代人物》,2008年第11期。
    ②《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人民日报》,1966年5月17日第2版。
    ③《毛泽东传(1949—1976)》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4、1405页。
    ①《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红旗》,1968年第2期。
    ②学者杨凤城就认为,“再教育”主要是从政治思想上来讲的,其目的是要改造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整个知识分子都属于“再教育”的对象。“给出路”的政策主要适用于两类人,一类是犯有严重错误但是愿意交待“罪行”并按照党的要求重新做人的;第二类是那些顽固坚持反动思想和立场的知识分子,又不能在肉体上给予消灭,就采取了生活上给出路的办法。“给出路”的途径主要是进“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或者下发农村进行劳动改造。“在经过或长或短的‘五七干校’和其他体力劳动锻炼之后,大多数知识分子陆续被分配了共,从而获得了‘完全解放’。当然,他们并没有因此被摘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详见杨凤城:《“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两部分与双重角色》,《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第4期。)
    ③《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评论员:《关于知识分子再教育问题》,《人民日报》,1968年9月12日第1版。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章撰写得到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主任叶自成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夏安凌教授的指点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文责自负。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页。
    ②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9年4月19 H第2版。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2—1473页。
    ①左凤荣:《从对外战略的角度看苏联巨变的原因》,《俄罗斯研究》,2003年第2期。
    ①石源华:《论新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5期。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4、345页。
    ②《在吴努总理招待周思来总理的国宴上》,《人民日报》,1960年4月17日第3版。
    ③《中国愿同亚洲各国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人民日报》,1960年4月30日第1版。
    ④《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张奚若日本社会党访华代表团团长浅沼稻次郎共同声明》,《人民日报》,1959年3月18日第1版。
    ①《欢迎日本社会党访华代表团》,《人民日报》,1959年3月7日第1版。
    ②《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和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发表中日人民间文化交流联合声明》,《人民1日报》,1960年8月17日第1版。
    ③《在平等互利基础上采取渐进的积累的方式进一步发展中日民间贸易》,《人民日报》,1962年11月10日第1版。
    ④《祝贺中法建交》,《人民日报》,1964年1月29日第1版。
    ⑤李丹慧:《走向分裂:从暗中斗争到公开论战——1960年代中苏关系研究之二》,《史学集刊》,2006年第6期。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51、352页。
    ②陈毅《目前国际形势和我们的外交政策》,《人民日报》,1956年9月26日第2版。
    ③吴冷西:《回忆毛泽东——我亲自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片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③赫鲁晓夫著、张岱云等译:《赫鲁晓夫回忆录》,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599—600页。
    ①参见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页。
    ②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的决议(一九五八年五月二十三日)》,《人民日报》,1958年5月28日第1版。
    ①《毛主席向莫斯科中国留学生实习生讲话新世界的力量超过了旧世界》,《人民日报》,1957年11月19日第1版。
    ②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页。
    ③参见《人民日报》:《中国政府发言人声明一评苏联政府八月二十一日的声明》,1963年9月1日第l版。
    ④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页。
    ①吴冷西:《十年论战》,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6页。
    ③《中日贸易为什么中断?究竟谁是不能信任的?》,《人民日报》,1958年5月20日第5版。此前,《人民日报》发表多篇报道,报道长崎展览会中国国旗事件。
    ④《张闻天文集》第4集,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页。
    ①《在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少奇同志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词》,《人民日报》,1957年12月3日第1版。
    ②李富春:《关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和今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方针的报告》,《人民日报》,1957年12月8日第2版。
    ③可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90页。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65页。
    ①《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页。
    ②司维:《回眸:共和国的50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5页。
    ③陈明显:《晚年毛泽东》,南昌:江西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页。
    ④王泰平主编:《新中国外交50年》,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870页。
    ⑤[苏]奥·特罗扬诺夫斯基著、徐葵等译:《跨越时空——苏联驻华大使回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314—315页;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页。
    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会谈公报》,《人民日报》,1958年8月4日第1版。
    ⑦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
    ①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赫鲁晓夫对毛泽东说,苏联将在15年内超过美国。这对毛泽东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回国后,毛泽东提出要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超过英国,后来,这个时间不断缩短,“赶英的时间缩短为二三年”。(参见薄一波《若十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90页。)
    ②参见李富春:《关于一九五九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人民日报》,1959年4月22日第2版。
    ③《刘少奇年谱》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74页。
    ④吴冷西:《十年论战》,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页。
    ①可参见吴冷西:《十年论战》,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212页。
    ②吴冷西:《十年论战》,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253页。
    ③刘晓:《出使苏联八年》,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页。
    ④《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 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人民日报》,1963年9月6日第1版。
    ⑤《周恩来传》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0页。
    ⑥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2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246页。
    ①参见牛军:《1962:中国对外政策“左”转的前夜》,《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②从毛泽东在1960年夏天北戴河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谈话可知,毛泽东对本次赫鲁晓夫访华的谈话还是很满意的。他说:“那次谈话说明,赫鲁晓夫看起来是个庞然大物,但是可以顶”,“一定就把他顶回去了。所以在原则问题上,我们不能让步,一定要顶,而且是可以顶回去的”。并且,在毛泽东与中共领导人和赫鲁晓夫谈话中,毛泽东还建议赫鲁晓夫,“对美帝国主义,第一要斗争,第二要讲究策略。”(可参见吴冷西:《十年论战》,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170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26页。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84页。此后,毛泽东还曾多次“炮击金门”事件。他在1958年的9月8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在10月初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10月11日发表《人民日报》上的经根据毛泽东意见起草的《且看它们怎样动作》的社论中、11月召开的郑州会议上以及1959年4月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等,都谈到了他策划的“炮击金门”事件。(可参见吴冷西:《十年论战》,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191页。)
    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
    ①吴冷西:《十年论战》,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47页。
    ②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83页。
    ③《在雅加达机场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陈毅副总理答记者问》,《人民日报》,1961年4月6日第1版。
    ④《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友谊之桥》,《人民日报》,1956年10月15日第1版。
    ⑤《陈毅副总理在中国印度尼西亚友好条约等三文件签字仪式上说中国印度尼西亚友谊火桥不可摧毁苏班德里约副首席部长指出三个文件体现了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友谊》,《人民日报》,1961年4月3日第2版。
    ①《中国印度尼西亚联合新闻公报》,《人民日报》,1961年6月16日第1版。
    ②王泰平主编:《新中国外交50年》,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③《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公报》,《人民日报》,1960年4月26日第1版。
    ①《印度政府必须立即停止迫害华侨》,《人民日报》,1962年12月20日第3版。
    ②参见《支持埃及人民反对英法侵略》,《人民日报》,1956年11月2日第6版;《中国支持埃及》,《人民日报》,1956年8月17日第1版,等等。
    ③参见《对埃及人民的伟大声援对英法侵略者的严重警告全国人民举行各种活动抗议英法政府侵略埃及的罪行》,《人民日报》,1956年11月3日第4版:《首都十万人民游行示威抗议英法侵略埃及》,《人民日报》,1956年11月3日第2版;《各地人民集会游行支援埃及人民的正义斗争》,《人民日报》,1956年11月4日第4版,等等。
    ④《我国和摩洛哥建立外交关系 中摩第一个贸易协定在拉巴特签字》,《人民日报》,1958年11月2日第1版。
    ①《中几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新阶段》,《人民日报》,1960年9月14日第2版。
    ②《祝贺中国马里建交》,《人民日报》,1960年10月28日第2版。
    ③王泰平主编:《新中国外交50年》,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653页。
    ④牛军:《1962:中国对外政策“左”转的前夜》,《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①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340页。
    ②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372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一九六九年五月二十四日》,《人民日报》,1969年5月25日第1版。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295页。
    ③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115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9页。
    ②《谁在给印度侵略者撑腰》,《人民日报》,1965年9月18日第1版。
    ①《印军近日连续侵入我新疆境内挑衅我方严密注视印方挑衅并加强警戒》,《人民日报》,1965年9月18日第1版。
    ②马继森:《外交部文革纪实》,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2、134页。
    ③可参见《华盛顿鼓吹美苏支持印度对付中国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和苏联代表“友好”会谈》,《人民日报》,1965年9月19日第3版;《美苏给印度侵略者撑腰有目共睹》,《人民日报》,1965年9月19日第3版;《夏斯特里在议会叫嚷准备同中国作战》,《人民日报》,1965年9月19日第3版;《美英苏印频繁会商密谋对付中国照会印
    报受到鼓励狂妄叫嚷准备对华作战新德里报纸承认印度照会改变腔调是在玩弄花招》,《人民日报》,1965年9月20日第3版,等等。
    ①《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页。
    ②米镇波主编:《周恩来研究概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页。
    ③《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58页。
    ①《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73页。
    ②胡长明:《毛泽东、周恩来处理中苏关系的思想之比较》,《首都师范火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③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9页。
    ④《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95页。
    ⑤[美]尼克松:《领袖们》,北京: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317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3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52页。
    ③《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44、345页。
    ④可参见《王稼祥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44—460页。
    ⑤徐则浩编著:《王稼祥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90页。
    ⑥“三和一少”是陈毅在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来的。陈毅指出当前中国与美国、修正主义和尼赫鲁的斗争有点过了要缓和一点,对亚非拉国家的支持多了点,要少一点。简称“三和一少”。这一提法,在年底的外事工作会议上,就遭到了康生的批评。
    ①李丹慧:《走向分裂:从暗中斗争到公开论战——1960年代中苏关系研究之二》,《史学集刊》,2006年第6期。
    ②[英]迪克·威尔逊:《周恩来传》,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236页。
    ③《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20页。
    ④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外交思想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9页。
    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16页、1120页。
    ②《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21—1122、1123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98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③萧延中编:《晚年毛泽东》,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188页。
    ①《祝早稻花生双星高照》,《人民日报》,1958年8月13日第1版。
    ②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54页。
    ①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16一17页。林较早曾撰文认为人民公社体制下,社员的退社权力被剥夺,造成了社员的普遍偷懒和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是形成农业危机和“火饥荒”的根本原因。(参见Justin Yifu Lin, Collectivization and China's Agricultural Crisis in 1959-196L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No.6 (Dec.1984).)其他学者的观点还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托马斯·伯恩斯坦就认为“大饥荒”的原因在于政府粮食统购“过了头”。1959年和1960年,政府粮食的通过率分别增长了39.7%和35.6%,实际上1959年的粮食产量比1958年下降了30%多。(参见Thomas P. Bernstein, Stalinism, famine, and Chinese peasants:Grain procurements 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Theory and society, No.3 (May 1984), pp.339-377)
    杨大利认为,“大饥荒”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是政治性的,是党的一系列错误决策导致的必然结果。(参见Dali L Yang, Calamity and reform in China:State, Rural Society,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Since the Great Leap Famine,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eversity Press,1996.)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503页。
    ③《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14页。
    ④萧延中编:《晚年毛泽东》,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192页。
    ①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二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24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54页。
    ①学者斯拉姆就曾指出,毛泽东相信,只有在上层建筑中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才能保证人们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走向新的无私社会,如果要是在到达这个目标之前放松了警惕,那么中国共产党从农村游击战争那种艰苦岁月以来所得到的一切革命成果,就有可能毁于一旦。(参见斯图尔特·斯拉姆:《毛泽东的思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54—255页。)笔者认为,作为与毛泽东一同走过革命战争岁月的八届中央委员会领导集体,认同毛泽东这一说法的中央委员不在少数。
    ②陈明显:《晚年毛泽东》,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0页。
    ③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144页。
    ④《刘少奇传》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949页。
    ⑤李锐:《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59页。
    ①毛泽东的“党内存在着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理论是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李君如认为毛泽东的“走资派”理论的形成,有上下两条路线,下路线是官僚主义——既得利益集团——官僚主义者阶级——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是毛泽东从基层的阶级斗争的特点概括出的;上线路就是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党内民主派——修正主义分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是毛泽东对建国以来党内不同的思想认识之争的认识。李君如进一步分析指出,上线是完全错误的,而下线的情况则比较复杂,呈现出的是一个从正确到错误的历史逻辑的错误进程。(详见李君如:《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0、278、282页。)何云峰认为,毛泽东“走资派”理论是其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逻辑前提,他认为毛泽东的这一理论的形成有主线和副线之分,主线是社会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副线是毛洋东本人对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的警惕以及对官僚主义的批判。而毛泽东提出“走资派”理论的直接诱因就是他和刘少奇对“四清运动”的主要矛盾和性质问题上发生的争论。(详见何云峰:《毛泽东“走资派”理论形成脉络探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①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4页。
    ①《首都举行文艺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会》,《人民日报》,1966年12月28日第1版。
    ②姚文元:《评陶铸的两本书》,《人民日报》,1967年9月8日第1版。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2、401页。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①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245页。
    ②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283页。
    ①[美]斯图尔特·斯拉姆:《毛泽东》,北京:红旗出版社1987年版,第271页。
    ②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296页
    ③《周恩来传》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5—1786页。
    ④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377页。
    ⑤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74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41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7、838页。
    ②《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1页。
    ③[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页。
    ①《彭真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4页。
    ①陈明显:《晚年毛泽东》,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9页。
    ②详细内容可参见《彭真文选》之《关于学术讨论的几个问题》、《青年业余作家要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757页。
    ①《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通知》,《人民日报》,1966年5月17日第2版。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761页。
    ③关于“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阴谋反党集团”经过审查,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完全是个冤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先后分别为上述领导人平反。但是“彭、罗、陆、杨”事件在当时党内外的影响很大,。 因为彭、罗、陆、杨这些在党中央身居要职、享有很高声望的领导人,突然间先后成为“里通外国”分子、“资产阶级野心家”等,不能不引起全党的巨大震动,并造成了一种到处都有“阶级斗争”的紧张空气。(参见《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759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762页。
    ②《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0页。
    ③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5页。
    ①郭圣福:《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与“文化大革命”》,《党史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期。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770页。
    ③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780页。
    ②两条路线,即:无产阶级的革命路线与资产阶级的反对革命路线。
    ③笔者想说明的是,在所谓的“二月逆流”中,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余秋里、谷牧等人主要是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法表示强烈不满,而不是反对“文化大革命”本身。
    ①可参见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页;邓力群:《真理的声音是窒息不了的》,载于《人民日报》1980年6月25日第4版;刘平平、刘源、刘亭亭:《胜利的鲜花献给您——怀念我们的爸爸刘少奇》,详见1980年12月5、6、8 日的《工人日报》:周明主编的《历史在这里沉思》第1册,北京:华夏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40页。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786页。
    ①Charlie Tyler. "Symposium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Public Budgeting, Accounting& Financial Management, Fort Lauderdale. Spring,2000.
    ②Berl A Radin,"Searching for government performance: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 "PS, Political Science&Politics, Washington, Sep,1998.
    ③秦德君:《执政绩效探微:战略、评估及设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④[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页。
    ⑤[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落和族属身份》,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
    ⑥秦德君:《执政绩效探微:战略、评估及设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7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③《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5页。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41—642页。
    ①《毛泽东思想万岁》(1958—1960),内部发行,第105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8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4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编辑:《刘少奇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71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5页。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7、838页。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13、215、216页。
    ⑤《毛泽东关于纠正经济工作中错误的文献四篇》,《党的文献》,1999年第3期。
    ⑥《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2、837页。
    ①阎长贵、王广宇:《问史求信集》,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9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八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33—134页。
    ②《聂荣臻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832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党的文献》编辑部编:《共和国重大决策和事件述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
    ①《聂荣臻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834页。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5页。
    ③《聂荣臻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773-774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党的文献》编辑部编:《共和国重大决策和事件述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0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2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125页。
    ①《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534页。
    ①陈毅:《目前国际形势和我们的外交政策》,《人民日报》,1956年9月25日第1版。
    ②《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94页。
    ③《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384—385页。
    ④《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421页。
    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16、1122页。
    ①《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6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邓小平自述》,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144页。
    ②《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21页。
    ③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①《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3页。
    ①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②[德]乔治·埃斯蒂厄费纳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7页。
    ④《列宁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5页。
    ①《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2页。
    ②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理论研究》,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329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24页。
    ⑥《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8页。
    ①《列宁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1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201页。
    ②吕澄等主编:《党的建设七十年记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17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
    ④李崇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前线》,2010年第1期。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810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810页。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810页。
    ③《中国共产党历史》指出,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权最高权力、策动武装政变的事件,是“文化大革命”毁弃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所造成的恶果。在“文化大革命”中,党的领导作用被削弱,党的组织纪律被破坏,大批老干部被打倒或排斥,当的各级组织被停止活动,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拉帮结派、争权夺利公开化,整个国家都陷入了一种严重动乱的状态。这些都为林彪反革命集团能够横行无忌,敢于铤而走险创造了条件。(详见《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848页。)
    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6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全集》(1—40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陆续出版
    [4]《斯大林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7]《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3起陆续出版
    [8]《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9]《毛泽东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0]《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3]《毛泽东思想万岁》(1961-1968)(文革内部版本),1967年版
    [1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起陆续出版
    [15]《刘少奇传》,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
    [16]《刘少奇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1985年版
    [17]《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8]《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9]《刘少奇自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20]《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21]《刘少奇论合作社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22]《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1—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3]《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24]《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5]《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6]《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27]《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8]《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版
    [29]《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
    [30]《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陈云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3]《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4]《李富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5]《王稼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6]《张闻天文集》(1—4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
    [37]《张闻天社会主义论稿》,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
    [38]《聂荣臻回忆录》(下),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
    [39]《徐铸成回忆录》,三联书店1998年版
    [4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起陆续出版
    [41]《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汇编(1921—2002)》,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
    [4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起陆续出版
    [43]《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1—13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
    [44]《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6]《毛泽东生活档案(上、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47]《中共党史报告汇编》,中央档案馆编1982年版
    [48]《中共党史革命史论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
    [49]《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0]《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
    [51]《苏联共产党章程汇编》,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
    [5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九四九)》,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解放日报》
    [2]《人民日报》
    [3]《光明日报》
    [4]《红旗》
    [5]《历史研究》,北京历史研究所主办
    [6]《近代史研究》,北京近代史研究所主办
    [7]《中共党史研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办
    [8]《中国现代史》,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主办
    [9]《历史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办
    [10]《当代中国史研究》,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
    [11]《历史教学问题》,华东师范大学主办
    [12]《党史教学与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主办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1),中国统计出版社1982年版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版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
    [1][德]乔治·埃斯蒂厄费纳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党》,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2][俄]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控》(上、下),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法]古斯塔夫·勒庞:《革命心理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美]托马斯·伯恩斯坦:《上山下乡》,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6][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7][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8][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吉林出版社2008年版
    [9][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红旗出版社1991年版
    [13][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美]尼克松:《领袖们》,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
    [16][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红旗出版社1995年版
    [17][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出版社1989年版
    [18][美]特里尔:《毛泽东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美]詹姆斯·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0][美]威廉·A·约瑟夫:《极左思潮与中国》(1958—1981),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1][日]近藤帮康:《毛泽东:革命者与建设者》,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周恩來的政治生涯
    [22][瑞士]芭芭拉·巴努茵、余长更:《周恩来的政治生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苏]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24][英]迪克·威尔逊:《周恩来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25][英]罗德里克·麦克法奈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一卷、二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版
    [26][苏]奥·特罗扬诺夫斯基:《跨越时空——苏联驻华大使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27]Berl A Radin, "Searching for government performance: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 " PS, Political Science&Politics, Washington, Sep,1998.
    [28]Charlie Tyler, " Symposium introduction, " Journal of Public Budgeting, Accounting&Financial Management, Fort Lauderdale, Spring,2000.
    [2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3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31]薄一波:《薄一波书信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32]薄一波著作编写组:《我们认识的一波同志——薄一波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33]卜伟华:《“砸烂旧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1966—1968),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4]丛进:《1949—1979年的中国——曲折发展的岁月》,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5]陈明显:《晚年毛泽东》,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6]陈丽凤:《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1921—200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7]邓力群:《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38]丁晓禾:《狂飙:红卫兵狂想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39]董一冰:《刘少奇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
    [40]龚育之:《党史札记末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41]顾龙生:《毛泽东经济评传》,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42]顾龙生:《毛泽东经济思想引论》,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43]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44]郭德宏:《历史的跨越》(上、中、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版
    [45]郭德宏、林小波著:《四清运动实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6]郭德宏、林小波编:《“四清”运动亲历记》,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7]郭金荣:《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48]郭铁枪、莫岳云主编:《台港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研究评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9]郭圣福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认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高王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51]胡乔木:《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1999版
    [52]胡乔木:《胡乔木文集》(1—4),人民出版社1991版
    [53]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54]胡长明:《毛泽东与周恩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55]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6]何永红:《“五反”运动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57]黄峥:《王光美访谈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8]黄峥:《在历史的档案里:“文革”十年风云录》,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9]黄峥:《刘少奇一生》(修订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0]黄峥主编:《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上、中、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
    [61]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2]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3]金春明、席宣:《“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版
    [64]金春明:《建国后三十三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5]金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07),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66]金圣基:《聚焦人民大会堂——见证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始末》,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67]蒋伏心、左用章:《中国现代化曲折三十年》,南京出版社1998年
    [68]季正矩:《列宁传》,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69]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70]李锐:《“大跃进”亲历记》,南方出版社1999版
    [71]李锐:《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3]李瑗:《毛泽东与邓小平》,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74]李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对农业问题的认识和探索》,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
    [75]李曙新:《中国共产党理论探索成果研究》(1949—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
    [76]李彩华:《三线建设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7]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78]李立宁、孟新:《元帅大将的最后岁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79]刘德喜:《从同盟到伙伴——中俄苏关系50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80]罗平汉:《“大跃进”的发动》,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1]罗平汉:《“文革”前夜的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2]罗平汉:《1958—-1962年的中国知识界》,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83]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4]罗平汉、何蓬、郑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6—1965》,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8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6]梁怡等主编:《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87]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8]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9]林蕴晖:《凯歌行进的时期:1949—1976年的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0]林蕴晖:《乌托邦运动——从大跃进到大饥荒》(19581961),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1]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2]刘京希:《政治生态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3]刘晓:《出使苏联八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94]柳随年、吴群敢编:《“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5]鲁振祥:《探索的轨迹——新民主主义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96]吕澄等主编:《党的建设七十年记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97]米镇波主编:《周恩来研究概览》,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98]牛玉峰等:《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
    [99]潘利红、李韬、周新华:《中国共产党发展观变迁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100]潘焕昭:《中国共产党建国思想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101]庞松、何蓬、郑谦:《毛泽东时代的中国1949—1976》第3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版
    [102]秦德君:《执政绩效探微:战略、评估及设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3]钱江:《周恩来与日内瓦会议》,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104]钱庠理:《历史的变局——从挽救危机到反修防修》(1962—1965),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5]齐鹏飞、杨凤城主编:《当代中国编年史》(1949.10一2004.10),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6]荣开明、曾成贵等著:《毛泽东治国方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7]史桂芳:《战后中日关系(1945—2003)》,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108]石仲泉:《中共八大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9]石仲泉:《我观毛泽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110]宋连生:《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1]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
    [112]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113]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114]沈志华:《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1956—1957),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5]邵景均:《新中国反腐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116]沙健孙:《中国革命问题散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17]司维:《回眸:共和国的5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8]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理论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9]唐宝林主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0]田克勤等:《中国共产党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变革》,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121]汪东兴:《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版
    [122]吴冷西:《回忆毛泽东——我亲自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片段》,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123]吴冷西:《十年论战》,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24]王光美、刘源:《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5]王泰平主编:《新中国外交50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126]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7]王金玲:《中国共产党党章发展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128]王健英:《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历届中央领导集体述评(上、下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
    [129]王顺生、李军:《“三反”运动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130]王双梅、谭利平主编:《刘少奇与中共八大》,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31]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32]王淇主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讲座》,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
    [133]王文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市场——从孙中山、毛泽东到邓小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4]王景伦:《毛泽东的理想社会主义和邓小平的现实主义——美国学者论中国》,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
    [135]王绍光著、王红续译:《超凡领袖的挫败:文化大革命在武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6]武力:《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1949—2006)》,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137]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8]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139]萧延中编:《晚年毛泽东》,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140]肖东波:《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史(1949—1956)》,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141]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142]肖冬连:《求索中国——文革前10年》(上、下),红旗出版社1999版
    [143]肖德甫:《世纪悲歌——苏联共产党执政失败的前前后后》,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144]谢春涛:《庐山风云——1959年庐山会议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145]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二、三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6]阎长贵、王广宇:《问史求信集》,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
    [147]叶自成:《中国大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8]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9]叶自成:《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150]叶自成:《俄罗斯政府与政治》,台北杨智出版社1997年版
    [151]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52]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3]杨奎松:《中国共产党与莫斯科的关系(19201960)》,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版
    [154]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一、二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55]杨胜群、陈晋:《五十年的回望:中共八大纪实》,三联出版社2006年版
    [156]杨凤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157]杨德山:《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学说》,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158]阎颖:《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
    [159]张文儒主编:《毛泽东和中国现代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160]张树德:《红墙人事》(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61]张化、苏采青主编:《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
    [162]张静如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史》,青岛出版社1990年版
    [163]张注洪:《中国现代史论稿》,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164]张注洪:《中国现代革命史史料学》,中共党史出版社1987年版
    [165]张素华:《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166]郑谦:《延伸与准备——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历程(1949—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167]郑谦、张化等:《回首“文革”》(上、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版
    [168]郑惠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导读》,红旗出版社1991年版
    [169]郑重:《毛泽东与<文汇报>》,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70]周一平:《毛泽东生平研究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171]周文琪:《伟人的征程——中苏关系曲折发展中的毛泽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172]章重:《东湖情深——毛泽东与王任重十三年的交往》,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173]朱乔森等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174]朱育和主编:《中国近现代国情问题剖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75]朱成甲编:《中共党史研究论文选》(上、中、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1984年版
    [176]朱地:《1957:大转弯之谜——整风反右实录》,山西人民出版社、书海出版社1995年版
    [177]钟家栋等主编:《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78]赵生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纲要》,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7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略、评价、回忆》(英文版),外文出版社1986年版
    [180]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史稿》,人民出版社1981—1985年版
    [18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
    [18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册)(修订版),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18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18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若干问题说明》,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18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党的文献》编辑部:《共和国重大决策和事件述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6]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人民出版社1957版
    [187]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大跃进运动》,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18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宋任穷纪念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189]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委员大辞典(1921—2003)》,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19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19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湖南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刘少奇与中共八大》,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92]中共二大史料编纂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193]中共四大史料编纂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1]陈明显:《中共八大与反对个人崇拜的斗争》,《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5期
    [2]陈东林:《“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状况研究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2期
    [3]邓力群:《七千人大会到“西楼会议”》,《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5期
    [4]丁俊萍:《中共八大前后刘少奇发展生产力思想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第6期
    [5]高放:《党代表大会年会制、常任制的由来和意义(上)》,《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7期
    [6]高放:《苏联共产党的党内民主怎么被破坏殆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7]高正礼:《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
    [8]高其荣:《近十年来关于大跃进运动成因研究综述》,《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5期
    [9]郭圣福:《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与“文化大革命”》,《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第1期
    [10]郭圣福:《关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问题的思考》,《史学月刊》,2004年第2期
    [11]郭圣福:《马克思列宁主义过渡时期理论在中国的变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2]侯琦:《从“革命党”到“执政党”问题观点综述》,《党政干部学刊》,2003年第2期
    [13]李捷:《中共八大对执政党建设的探索》,《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5期
    [14]李慎明:《党的八大前后开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当今中国的发展壮大》,《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5期
    [15]李良明:《中共“八大”正确路线中断原因研究概览》,《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6]李春隆:《简论苏联干部委任制的形成》,《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6期
    [17]李瑗:《试述<九评>与中苏论战》,《理论学刊》,2008年第4期
    [18]李若建:《大跃进的社会基础》,《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9]李敬煊:《中国共产党关于经典著作学习的历史和经验述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
    [20]李敬煊:《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理论创新》,《江汉论坛》,2001年第12期
    [21]林蕴晖:《中共八大与“以苏为鉴”》,《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5期
    [22]林蕴晖:《“大跃进”前后的政治氛围》,《北京党史》,2008年第4期
    [23]黎见春:《从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的结构看八大路线的中断》,《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4]黎见春:《试析毛泽东知识结构的特点对毛泽东晚年失误的影响》,《探索》,2005年第5期
    [25]罗平汉:《1960年底到1961年初的农村整风整社》,《现代哲学》,2009年第6期
    [26]罗平汉:《1957,“双百”方针为何中断》,《同舟共进》,2009年第12期
    [27]罗平汉:《“四清”性质的高层分歧》,《共产党员》,2008年第19期
    [28]罗平汉:《赶超思想与“大跃进”的发动》,《河北学刊》,2008年第4期
    [29]林炎志:《党的八大与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5期
    [30]刘庆旻:《试论毛泽东在四清运动中的思想转变》,《史学月刊》,1999年第6期
    [31]刘娅:《目标·手段·自主需要——人民公社制度兴衰的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32]柳建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兴起原因初探》,《中国青年研究》,1991年第4期
    [33]牛玉峰、黄立丰:《近三十年来中共八大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34]庞松:《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历史坐标》,《党的文献》,2007年第1期
    [35]齐霁:《八十年代以来“大跃进”运动研究若干问题述评》,《北京党史》,1999年第6期
    [36]沙健孙:《毛泽东与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和扩大党内民主》,《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5期
    [37]沈志华:《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
    [38]沈志华:《试论中苏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兼谈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结构性弊病》,《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2期
    [39]孙泽学:《对八大不提“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考察》,《理论探讨》,1999年第3期
    [40]孙泽学:《试论毛泽东对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探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41]孙泽学:《毛泽东与“毛泽东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探讨》,2008年第1期
    [42]宋银桂:《简论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43]石源华:《论新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5期
    [44]田子渝:《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早期传播的杰出贡献》,《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45]田子渝:《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对美外交思想和实践》,《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46]王庭科:《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中共八大的鲜明特色》,《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6期
    [47]王盛辉:《近期国内红卫兵运动研究综述与评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3期
    [48]魏维钧:《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评述》,《党史研究》,1984年第6期
    [49]韦祖松:《关于“红卫兵运动”的研究概述》,《理论前沿》,1991年第25期
    [50]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1期
    [51]叶自成:《中国实行大国外交战略势在必行》,《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期
    [52]叶自成:《中美关系十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5期
    [53]叶自成:《在多边合作中推进中日关系》,《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4期
    [54]虞文清:《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理论的形成》,《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55]阎放鸣:《三线建设述评》,《中共党史研究》,1987年第4期
    [56]吴其良:《工人阶级革命党与执政党的比较研究》,《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12期
    [57]许良廷:《试论邓小平对中苏论战的科学总结》,《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1期
    [58]邢家强:《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重视党的中央委员会的》,《理论探讨》,2005年第1期
    [59]邢和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苏联因素》,《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6期
    [60]翟昌民:《中共七大后与八大后的比较研究——兼论中共八大路线中断的原因》,《党的文献》,2007年第4期
    [61]张星星:《中共八大路线未能坚持下去的原因》,《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5期
    [62]张金才:《试析中共八大能够制定正确路线的主要原因》,《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5期
    [63]张齐学:《试析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党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64]张明霞:《国外学者“大跃进”发动原因研究综述》,《福建党史月刊》,2009年第2期
    [65]左凤荣:《从对外战略的角度看苏联巨变的原因》,《俄罗斯研究》,2003年第2期
    [66]曾成贵:《论1927年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创立》,《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12期
    [67]曾成贵:《鲍罗廷与中共五大》,《江汉论坛》,2008年第4期
    [68]曾成贵:《中共五大与党的建设述论》,《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69]曾红路:《再论“大跃进”的历史成因》,《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