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在中国的接受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通过扎实而深入的资料收集和文献整理,以比较文学中的“传播研究”为切入点,在钩沉史料剔抉文献的基础上,历时性地剖析20世纪以来中国学界接受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视角变迁。通过详细梳理各阶段的接受状况,本文力图揭示罗曼·罗兰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的接受过程中,何以会出现从高度赞扬到部分质疑到全盘否定到重新肯定的曲折历程,考察民国期间罗曼·罗兰形象的建构过程,探析中国评论界对罗曼·罗兰接受层面的变迁及时代背景与诗学思潮因素,考察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的曲折接受历程。
     本文包括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前言部分从学术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研究罗曼·罗兰的状况,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说明本文的写作意义。论文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具体论述如下:
     第一章梳理罗曼·罗兰作品的汉译史,总结各阶段汉译特点,介绍几位译者的贡献。
     第二章分析民国期间的罗曼·罗兰研究状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探讨民国期间对罗曼·罗兰思想的选择与梳理及其形象在民国期间的变异。第二,探析罗曼·罗兰形象在中国变异的原因。第三,考察民国期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学界的接受嬗变过程及其原因。第四,揭示从国外引进的专著茨威格《罗曼·罗兰》对中国评论界的影响。
     第三章包括两节,第一节分析建国后到1978年间,罗曼·罗兰与《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学界的接受状况与研究特点,探讨意识形态操控下评论者的评介策略与批评模式。此时期的评论家普遍采用社会历史学派的批评模式,在挖掘并肯定《约翰·克利斯朵夫》暴露性与批判性的同时,更多的是着力挖掘小说中的人道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并加以抨击,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文学批评不是以批评文学为目标,而是借助文学之外的力量对其进行批判。
     第二节探讨改革开放到至今,罗曼·罗兰与《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学界的传播与接受。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学界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主题探索上取得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罗曼·罗兰研究呈现视野开阔、方法更新、观点多元等新特点,但研究深度仍然有挖潜的余地。
     第四章对罗曼·罗兰在中国的接受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认为罗曼·罗兰在中国的接受具有如下五种特点:一、时代社会性价值取向;二、政治功利性选择;三、本土化的过度阐释性;四、艺术趣味的狭窄化;五、文本的悖论式解读。悖论式解读主要体现在对《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后一卷《复旦》与克利斯朵夫形象在中国接受过程中的两种对立解读,探讨对立解读背后蕴含的深层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
     结语部分在总结罗曼·罗兰文化哲学意义的基础上,指出罗曼·罗兰在中国接受过程中的缺憾与有待开垦的领域,期待在新的时代语境与学术话语中激活罗曼·罗兰作品与思想的价值。
Through plentiful materials and solid literatures, the thesis studies diachronically the changing point of view of Chinese critics on the famous writer Romain Rolland from 1916 to the present and examines the related political factors, background of age and poetic factors. In addition, the thesis tries to portray the reception history of the novel Jean Christophe, and explores the reason why this novel experienced such zigzag periods: from the high praise period to the partial skepticism period to the total opposition period, and then returned to the appreciation period.
     The thesis concludes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briefly describes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Romain Rolland in china,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thought, and the value of this thesis.
     The main body concludes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shows the whol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Romain Rolland’s works, conclu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period, and introduce several contributed translators.
     The second and third parts show the history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analyzes different reception features of Romain Rolland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period of The Repubic of China, the periond between 1949 and 1978; the period between 1978 and the present.
     The fourth part concludes the five rece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omain Rolland, shows the contrary interpretations about the end of Jean Christophe and the image of Jean Christophe, and analyzes the related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cultural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of Romain Rolland,points out the pity of the reception and the realm to be explored, and expects that critics activate the value of work of Romain Rolland again under the new academic era.
引文
1 龚翰雄.西方文学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48.
    2 茅盾.拿出力量来[J].文学新刊,1945,1 (3).
    3 胡适.本志宣言[J].新青年,1919,7 (1).
    4 罗曼·罗兰作.张嵩年译.精神独立宣言[J].新青年,1919,7 (1).
    
    5 罗曼·罗兰著.金满城译.混乱之上[J].莽原,1926,(7, 8).
    6 应该是指成仿吾翻译的《Beethoven 传序文》,发表在 1923 年《创造周报》第 4 号上.
     7 据阿英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81.511.笔者未见。另据刺外格著、杨人楩翻译的《萝蔓罗兰》之《译者序言》,张定璜曾经翻译过米勒,刊登在骆驼第一册上,但没有译完。
    10 柏園.罗曼·罗兰在中国[J].文艺知识连从,1947,1 (1).
    11 罗曼·罗兰著.沈起予译.狼群[M].上海:三联书店,1950.1947 年由上海骆驼书店初版.
    12 罗曼·罗兰著.李健吾译.爱与死的搏斗[M].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50.
    13 罗曼·罗兰著.齐放译.七月十四日[M].作家出版社,1954;三四十年代各地商务印书馆都多次印刷贺之才的《七月十四》.
    14 罗曼·罗兰著.齐放,老笃译.罗曼·罗兰革命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58.包括《七月十四》、《丹东》、《狼群》.
    15 罗曼·罗兰著.陈实,秋云译.搏斗[M] (上册).广州:人间书屋,1950;罗曼·罗兰著.陈实,秋云译.搏斗[M] (下册).广州:人间书屋出版,1951.是《迷人的灵魂》中的一卷。
    16 罗曼·罗兰作.许渊冲译.格拉·布勒尼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978.
    17 罗曼·罗兰著.现代音乐家评传[M].白桦译.上海:上海群益出版社,1950.
    18 罗曼·罗兰著.严文蔚译.亨德尔[M] (外国音乐家传记丛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4—1963,印 2 次;1979,印 1 次.据英文版译出.
    19 罗曼·罗兰著.孙梁译.罗曼·罗兰文钞[M] (书简·论文·散文集).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1958;孙梁译.罗曼·罗兰文钞[M] (续编)(书简·论文合集).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
    20 陈德鸿、张南峰编.西方翻译理论精选[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189.
    21 于非之.克利斯朵夫在中国的命运[J].外国文学季刊,1981,(2).
    22 宋学智.翻译文学经典的影响与接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10.
    23 袁俊生,汪秀华译.约翰·克里斯朵夫[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24 罗曼·罗兰著.樊成华等译.约翰·克里斯朵夫[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罗曼·罗兰著.樊成华译.约翰·克里斯朵夫[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25 贾植芳、陈思和主编.中外文学关系史资料汇编(1898—1937)[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951—954.
    26 戈宝权.《阿 Q 正传》在国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2.12—13.
    27 金梅著.傅雷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160.
    28 应该是指杨晦从英译本转译过来的《裴多汶传》,于 1927 年在上海由北新书局出版。
    29 力夫.罗曼·罗兰的《搏斗》——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道路[J].大众文艺丛刊,1948,(4).
    30 罗新璋.傅译罗曼·罗兰之我见[A].怒安编.傅雷谈翻译[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218.
    31 勒菲弗尔著.谢聪译.翻译的策略:救生索、鼻子、把手、腿——从阿里斯托芬的吕西斯忒拉忒说起[A].陈德鸿、张南峰编.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177.
    32 林伟民.中国左翼文学思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3.
    33 金梅著.傅雷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165.
    34 傅雷著.傅雷全集(第 11 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35 王元化.关于约翰·克利斯朵夫[A].向着真实[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8 西滢.闲话[J].现代评论,1926,3 (60).
    39 同上.着重号为笔者加.
    40 [法]雅克·鲁斯.罗芃译.罗曼·罗兰和东西方问题[A].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157.
    41 同上.157.
    42 茅盾.永恒的纪念与景仰[J].抗战文艺,1945,10 (2, 3).
    43 李璜.论巴尔比斯与罗曼·罗兰的笔战[J].少年中国,1922,3 (10).
    44 周无.法兰西近世文学的趋势[J].少年中国,1920,2 (4).
    45 沈雁冰.欧洲大战与文学[M].上海:开明书店,1928.66.
    46 中泽临川、生田长江合撰.鲁迅译.罗曼·罗兰的真勇主义[J].莽原,1926,(7, 8).
    47 茨外格著.杨人楩译.罗曼·罗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134—135.
    48 李泽厚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24.
    49 杨人楩.罗曼·罗兰[J].民铎杂志,1925,6 (3).
    50 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289.
    51 杨人楩.罗曼·罗兰[J].民铎杂志,1925,6 (3).
    
    53 林伟民.中国左翼文学思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4 白桦.克利斯笃夫与悲多汶——罗曼·罗兰的新英雄主义[J].黄钟,1931,1 (7).
    
    55 黄源.罗曼·罗兰的七十诞辰[J].作家,1936,1 (1).
    56 阿英.从《爱与死的搏斗》公演说到罗曼·罗兰与中国抗战[A].阿英文集[C],北京:三联书店,1981.377—379.
    57 张白衣.巴比塞与罗曼·罗兰[J].朔望半月刊,1933,(8).
    58 夏炎德.和平主义者罗曼·罗兰[J].读书杂志,1933,3 (5).
    59 戈宝权.罗曼·罗兰的七十诞辰[J].申报周刊,1936,1 (9).
    60 马尾松.罗曼·罗兰的七十年[J].清华周刊,1936,44 (2).
    61 罗曼·罗兰于 1931 年 6 月 15 日发表于《欧罗巴杂志》,据罗大冈编选.认识罗曼罗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47.
    62 分别是:郭沫若的《宏大的轮船停泊到了安全的海港》;茅盾的《拿出力量来》;葛一虹《敬悼罗曼·罗兰》;萧蔓若《我们将会更战斗——悼罗曼·罗兰》(诗歌);戈宝权《关于〈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二三事》;[苏]N.雷柯夫作、朱笄译《关于〈约翰·克利斯朵夫〉》;松子《略谈罗曼·罗兰的历史剧》。
    63 分别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悼念罗曼·罗兰》;茅盾的《永恒的纪念与景仰》;萧军的《大勇者的精神》;[法]阿拉贡作、焦菊隐译的《罗曼·罗兰》;焦菊隐作的《从人道主义到反法西斯》;孙源作的《敬悼罗曼·罗兰》。
    64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悼念罗曼·罗兰[J].抗战文艺,1945,10 (2, 3).这篇文章应该出自郭沫若的手笔,这篇文章后以《罗曼·罗兰悼辞》为题收录在郭沫若的《沸羮集》中。
    65 闻家驷.罗曼·罗兰的思想、艺术和人格[J].世界文艺季刊,1945,1 (2).
    67 萧军.大勇者的精神[J].抗战文艺,1945,10 (2, 3),1945.
    68 戈宝权.罗曼·罗兰的生活与思想之路[J].文坛月报,1946,1 (3);杨晦.罗曼·罗兰的道路[A].杨晦文学论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34.
    69 茅盾.永恒的纪念与景仰[J].抗战文艺,1945,10 (2, 3).
    70 茅盾.永恒的纪念与景仰[J].抗战文艺,1945,10 (2, 3).
    71 罗曼·罗兰作.亦光译.我走来的路[J].质文,1935,(4).
    72 罗曼·罗兰作,陈占元译.论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给格拉格特柯夫和 I.些尔文斯基(苏联人)的信[J].译文,1935,新 1 (2).
    73 N.莱可娃作.孙湋译.论罗曼·罗兰及其《约翰·克里斯朵夫》[J].文哨,1945,1 (1).
    74 罗曼·罗兰作.端木环译.向过去告别[A].罗大冈编.认识罗曼罗兰[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83.
     75 胡风等著.罗曼·罗兰[M].上海:新新出版社,1946.6.
    76 戈宝权.罗曼·罗兰的生活与思想之路[J].文坛月报,1946,1 (3).
    77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1.
    78 王爱松.个人主义与“五四文学”[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4).
    79 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J].新潮,1920,2 (3).
    80 刘禾著.宋伟杰等译.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M].北京:三联书店,2002.135.
    81 邱韵铎.“一万二千万”个错误.转引自林伟民.中国左翼文学思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9.
    82 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J].太阳月刊,1928,(2).
    83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41.
     84 于润琦主编.百年中国文学史中卷(1917—1949)[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515.
    85 张若谷.音乐方面的罗曼·罗兰[J].小说月报,1926,17 (6).
    86 敬隐渔.罗曼罗朗[A].贾植芳、陈思和主编.中外文学关系史资料汇编(1898—1937)[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4.
    87 同上.951—952.
    88 同上.954
    89 敬隐渔.蕾芒湖畔[J].小说月报,1926,17 (1).
    
    90 施宏告著.诺贝尔文学奖金与历届获得者[M].北平:人文书店,1932.62—63.
    91 白桦.克利斯笃夫与悲多汶——罗曼·罗兰的新英雄主义[J].黄钟,1932,1 (7).
    92 戈宝权.罗曼·罗兰的七十诞辰[J].申报周刊 1936,1 (9).
    93 傅雷.译者献辞.作于 1937 年,原载于商务印书馆初版卷首,见傅雷全集(第 7 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95 许志英,邹恬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主潮(上)[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506—507.
    97 黄源.罗曼·罗兰七十诞辰[J].作家,1936,1(1).
    98 分别是:世.约翰·克里斯朵夫[J].奔流新集,1941,第 2 集;袁水拍.读《约翰·克里斯朵夫》[N].桂林大公报,1942-6-14 (4);戈宝权作.关于《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二三事[J].文学新报,1945,1 (3);N·雷柯夫作.朱译.关于《约翰·克里斯朵夫》[J].文学新报,1945,1 (3);戈宝权.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J].读书与出版,1946,(1);纪平.罗曼·罗兰底约翰·克里斯朵夫[J].黄河文艺月刊复刊,1948,(1).
    99 分别是:松子.略谈罗曼·罗兰的历史剧[J].文学新报,1945,1 (3);石怀池.略谈罗曼·罗兰的历史剧[A].石怀池文学论文集[C].上海:耕耘出版社,1945.
    100 分别是:卢式.罗曼·罗兰的《悲多汶传》[J].世界文艺季刊,1945,1 (2);人仆作.读罗兰《悲多汶传》[J] (长诗).希望,1945,1 (1).
    101 芳济.罗曼·罗兰的《歌德与悲多汶》[J].世界文艺季刊,1945,1 (2).
    102 谢天振.查明建主编.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4.
     103 戈宝权.罗曼·罗兰的生活与思想之路[J].文坛月报,1946,1 (3).
    104 傅雷.译者牟言.傅雷全集[M](第 8 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4—5.
    105 同上.6—7.
    106 烈茄士作.邢桐华译.艺术家罗曼·罗兰[J].质文,1936,(5, 6).
    107 [苏]塔·莫蒂列娃著.卢龙等译.罗曼·罗兰的创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9.21.根据 1959 年苏联版本译出.
    108 吴达元编著.法国文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109 芳信编撰.罗曼·罗兰评传[M].上海:永祥印书馆,1945.51.本书 1947 和 1949 年再版.
    110 [美]威尔逊著.沈炼之译.罗曼·罗兰传[M].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1947,1949.
     111 夏炎德.和平主义者罗曼·罗兰[J].读书杂志,1933,3 (5).
    
    112 戈宝权.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J].读书与出版,1946,(1).
    113 刺外格著.杨人楩译.萝蔓罗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192.
    
    116 秋云.罗曼·罗兰[M].北京:三联书店,1950.82.
    117 柳前.重读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随想[J].读书,1980,(12).
    119 王元化.《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今天[A].王元化文学评论选[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141.
    
    121 个人主义有没有积极作用[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
    
    122 冯至.略论欧洲资产阶级文学里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J].文艺报,1958,(11).原载北京大学学报,1958,(1).
    123 张天.“约翰”是今天青年的榜样吗?[J].读书月报,1957,(11).
    
    124 聪孙.克利斯朵夫不是我们的榜样[J].读书月报,1958,(1).
    125 郭襄.与罗大冈同志商榷克利斯朵夫这个人物[J].读书月报,1958,(3).
    126 李今.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M].北京:北京文艺出版社,1992.
    127 也见文艺报[N],1958,(1).
    128 也见文学青年[J],1958,(6).
    129 也见读书[J],1958,(5).
    130 也见文学研究[J],1958,(1).
    131 孙梁.论罗曼·罗兰思想与艺术的源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58,(2).
     132 郑应杰.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活、友谊、爱情[J].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1961,(1).
    133 罗大冈.必须正确评价约翰·克利斯朵夫[N].光明日报,1961-1-7 (3).
    134 罗大冈.约翰·克利斯朵夫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N].文艺报,1961 年,(9,10).
    135 罗大冈.罗曼·罗兰在创作《约翰·克里斯朵夫》时期的思想情况[J].文学研究,1963 (1).
    136 罗大冈.《约翰·克里斯朵夫》和文学遗产的批判性继承问题[N].人民日报,1964-3-22.
    137 罗大冈.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J].世界文学,1978,(2).
    138 罗大冈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139 原作以拉丁文 CREDO QUIA VERUM 题名,意为:我相信,因为这是真实的,据罗大冈在这篇文章中的注释。罗兰创作的这篇文章旨在阐述自己对利己主义、直觉、存在等的观点。
    140 罗大冈.罗曼·罗兰在创作《约翰·克里斯朵夫》时期的思想情况[J].文学研究,1963,(1).
     141 罗大冈著.论罗曼·罗兰——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破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70.
     143 罗大冈著.论罗曼·罗兰——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破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174.
    
    144 程光炜.人道主义——讨论一个未完成的文学预案[J].南方文坛,2005,(5).
    145 罗大冈.罗大冈同志答本刊记者问——谈谈《论罗曼·罗兰》一书的问题[J].外国文学研究,1981,(1).
    146 [苏]伊·阿尼西莫夫著.侯华甫译.罗曼·罗兰[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25.
    147 [苏]伊·阿尼西莫夫著.侯华甫译.罗曼·罗兰[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25.
    148 张勇翔.克利斯朵夫的反抗及其他[J].读书月报,1958,(1).
    149 刘静.个人主义的反抗目的[J].读书月报,1958,(2).
    150 罗大冈.答刘治、郭襄两位同志[J].读书,1958,(4).
    151 冯至.对于《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一些意见[J].读书,1958,(5).
    
    152 [苏]伊·阿尼西莫夫著.侯华甫译.罗曼·罗兰[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5.
    153 [苏]伊·阿尼西莫夫著.侯华甫译.罗曼·罗兰[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5.
     154 程光炜.人道主义——讨论一个未完成的文学预案[J].南方文坛,2005,(5).
    
    155 刘晨峰.试论法国文学中的个人主义英雄形象[J].法国研究,1986,(1).
    156 程光炜.人道主义——讨论一个未完成的文学预案[J].南方文坛,2005,(5).
    157 郑克鲁作.谈谈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J].春风译丛,1980,(2).
     158 艾珉.奔向光明的激流——读罗曼·罗兰的母与子[J].读书,1980,(8).
     159 李清安.重读《约翰·克里斯朵夫》[J].读书,1989,(2).
    
    160 秦群雁.《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结构艺术[J].外国文学研究,1990,(4).
    161 康莲萍,李怡.自由的生命:《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中心命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4).
    162 申家任.《约翰·克里斯朵夫》英雄乐章的内化与外化[J].佛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1).
    163 蔡先保.试论《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音乐性[J].法国研究,1996,(1).
    164 孔祥霞.悲怆与欢乐的和谐交响:论《约翰·克里斯朵夫》[J].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1).
    165 王化伟.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音乐特性浅议[J].贵州文史丛刊,1998,(3).
    166 王锡明.论《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音乐性[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
    167 戚鸿峰.安多纳德:温柔而凄凉的法国文学女性形象[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168 陆月宏.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安多纳德:凄美的法国文学女性形象[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169 王群.试论《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女性形象[J].扬州师范学报(社科版),1982,(3, 4).
    170 范传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象征意蕴[J].安徽师大学报(哲社版),1994,(4).
    171 范传新.力·莱茵河·三重奏:论《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象征意蕴[J].国外文学,1996,(1).
    172 杨玉珍.《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广的文化内涵[J].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173 李庶长.茅盾与罗曼·罗兰[J].东岳论丛,1991,(5).
    174 蒋连杰.托尔斯泰与罗曼·罗兰心理描写方法的比较[A].朱维之,方平等著.比较文学论文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175 刘蜀贝.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罗曼·罗兰[J].晋阳学刊,2005,(2).
    176 王少杰,王志耕.约翰·克里斯朵夫性格的异质——兼谈法国文学与俄国文学的差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
    177 宋学智.一部翻译文学经典的诞生——傅雷逝世 40 周年纪念[J].中国翻译,2006,(5).
     178 柳鸣九.永恒的约翰·克利斯朵夫[A].怒安编.傅雷谈翻译[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207—208.
    181 潘皓.关于罗曼·罗兰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评价问题[A].曾繁仁主编.20 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82 王安忆著.小说家的十三堂课[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文汇出版社,2005.164.
    183 同上.140.
    184 同上.166.
    185 刘佳林,杜彩.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试论罗曼·罗兰的“名人传”[J].扬州师范学报(哲社版),1995,(3).
    186 段圣玉.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艺术特色评析[J].枣庄师专学报,2001,(3).
    187 汪淏.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母与子》读解[J].青年文学,2000,(6).
    
    188 郭襄.与罗大冈同志商榷克利斯朵夫这个人物[J].读书月报,1958,(3).
    189 郑克鲁.谈谈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J].春风译丛,1980,(2).
    190 张维嘉.论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自我追求[J].湘潭大学学报,1982,(4).
    191 韩沪麟译.与约翰·克利斯朵夫告别[A].韩沪麟译.约翰·克利斯朵夫[C].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192 艾珉.奔向光明的激流——读罗曼·罗兰的母与子[J].读书,1980,(8).
    193 罗曼·罗兰著.罗大冈译.罗曼·罗兰日记选[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5.
    194 罗大冈著.论罗曼·罗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186.
    
    195 王元化.关于约翰·克利斯朵夫[A].向着真实[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96 李辉.路翎与外国文学——与路翎对话.转引自钱林森.法国作家与中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532.
    197 [法]明兴礼编.王继文译.巴金的生活和著作[M].上海:文风出版社,1950.57—58.
    198 萧军.大勇者的精神[J].抗战文艺,1945,10(2, 3).
    199 柳鸣九.永恒的约翰·克利斯朵夫[A].怒安编.傅雷谈翻译[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215—216.
    200 杨玉珍.《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广的文化内涵[J].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201 康莲萍,李怡.自由的生命:《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中心命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4).
    [1] [奥]刺外格著.杨人楩译.萝蔓罗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1933.
    [2] [美]威尔逊著.沈炼之译.罗曼·罗兰传[M].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1947,1949,1953.
    [3] [法]阿拉贡作.陈占元译.论约翰·克利斯朵夫[M].上海:上海平民出版社,1953.
    [4] [苏]伊·阿尼西莫夫.侯华甫译.罗曼·罗兰[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
    [5] [苏]塔·莫蒂列娃著.卢龙等译.罗曼·罗兰的创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9.
    [6] [奥]茨威格著.姜其煌,方为文译.罗曼·罗兰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993.
    [7] [奥]茨威格著.吴裕康译.罗曼·罗兰[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8] [奥]茨威格著.杨善禄,罗刚译.罗曼·罗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9] [奥]茨威格著.魏岷译.罗曼·罗兰传[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10] [奥]茨威格著.黄冰源等译.罗曼·罗兰传[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1] [奥]茨威格著.云海译.罗曼·罗兰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
    [12] [德]玛尔维达·封·梅森葆著.孙梁辑译.罗曼·罗兰与梅林葆书信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13] 芳信.罗曼·罗兰评传[M].上海:永祥印书馆,1945,1947,1949(范泉主编,“青年知识文库”).
    [14] 洪秋雨.罗曼·罗兰[M].文艺创作讲座 4 卷.文通书局(未见).
    [15] 胡风编著.罗曼·罗兰[M].上海:新新出版社,1946 年初版,1948 年再版.
    [16] 秋云.罗曼·罗兰[M].北京:三联书店,1950.
    [17] 作家出版社编辑部.怎样认识约翰·克里斯朵夫[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18] 罗大冈.论罗曼·罗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1984 年修订.
    [19] 陈周方.罗曼·罗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1988,1998.
    [20] 罗大冈编选.认识罗曼罗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1] 朱显武编著.罗曼·罗兰的青少年时代[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7.
    [22] 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3] 刘蜀贝.罗曼·罗兰传[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24] 宋学智.翻译文学经典的影响与接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 沈雁冰.罗兰的近作[J].小说月报之海外文坛,1921,12 (1).
    [2] 沈雁冰.罗兰的最近著作[J].小说月报之海外文坛,1921,12 (4).
    [3] 雁冰.罗曼·罗兰的宗教观[J].少年中国,1921,2 (2).
    [4] 沈雁冰.两本研究罗曼·罗兰的书[J].小说月报之海外文坛,1921,12 (7).
    [5] Nusshaum 著.孔常译.罗曼·罗兰评传[J].小说月报,1921,12 (8).
    [6] 李璜.论巴尔比斯与罗曼·罗兰的笔战[J].少年中国,1922,3 (10).
    [7] 李劼人.法兰西自然主义以后的小说[J].少年中国,1922,3 (10).
    [8] 刺外西原著.沈泽民译述.罗曼·罗兰传[J].小说月报,1924,15 卷号外.
    [9] 沈泽民.罗曼·罗兰传[J].小说月报,1924,15 卷号外.
    [10] 杨人楩.罗曼·罗兰[J].民铎杂志,1925,6 (3).
    [11] 西滢.闲话[J].现代评论,1926,3 (60).
    [12] 敬隐渔.雷芒湖畔[J].小说月报,1926,17 (1).
    [13] 席尔士(L.N.Sers)讲述.志新口译.罗曼·罗兰[N],晨报副刊,1926-4.
    [14] 马宗融.罗曼·罗兰传略[J].小说月报,1926,17 (6).
    [15] 张若谷.音乐方面的罗曼·罗兰[J].小说月报,1926,17 (6).
    [16] 罗曼·罗兰的著作目录.小说月报,1926,17 (6).
    [17] 敬隐渔.读了《罗曼·罗兰评鲁迅》以后[J].洪水,1926,2 (17).
    [18] 景深.罗曼·罗兰的《摇荡的灵魂》[J].小说月报,1927,18 (6).
    [19] 赵少侯.罗曼·罗兰评传[J].莽原,1926,(7, 8).
    [20] [日]中泽临川,生田长江作.鲁迅译.罗曼·罗兰的真勇主义[J].莽原,1926,(7, 8) .
    [21] 张定璜.读《超战篇》同《先驱》[J].莽原,1926,(7, 8).
    [22] 罗曼·罗兰的手迹.莽原,1926,(7, 8).
    [23] Stefan Zweig 著.张定璜译.RomainRolland[J].莽原,1926,(19—24).
    [24] 罗曼·罗兰向奥国政府抗议[J].北新,1929,3 (5).
    [25] 虚白.欧洲各国文学的观念(上)[J].真善美,1930,6 (4).
    [26] 方天白.最近的罗曼·罗兰[J].青年界,1932,2 (3).
    [27] 白桦.“克利斯笃夫”与“悲多汶”[J].黄钟,1932,1 (7).
    [28] 华蒂.罗曼·罗兰评《国际文学》[J].文学月报,1932,1(5, 6).
    [29] 李又燃译.一通罗曼·罗兰的信[J].涛声,1933,2 (17).
    [30] 夏炎德.和平主义者罗曼·罗兰[J].读书杂志,1933,3 (5).
    
    [31] 张白衣.巴比塞与罗曼·罗兰[J].朔望,1933,(8).
    [32] 刘石克.罗曼·罗兰的生平及思想[J].中华月报,1933,1 (3).
    [33] 罗曼·罗兰及其“第二母亲”[J](“补白”栏),文学,1934,2 (1).
    [34] 大石.罗曼·罗兰在苏联[J](杂讯).杂文,1935,(3).
    [35] 罗念远作.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观[J].东流,1935,2 (1).
    [36] 罗曼·罗兰游俄(“补白”栏).文学,1935,5(3, 4).
    [37] 罗曼·罗兰原稿赠与图书馆.文学,1935,5 (5).
    [38] 仲持.罗曼·罗兰的两封信[J].文学,1935,5 (6).
    [39] 赵少侯.罗曼·罗兰评传[J].刁斗,1935,1 (3).(曾刊于 1926 年莽原上).
    [40] 戈宝权.罗曼·罗兰的七十诞辰[J],申报周刊,1936,1 (9).
    [41] 文学新闻社论.刑桐华译.祝罗曼·罗兰七十诞辰[J].时事类编,1936,4 (9).
    [42] 高尔基著.刑桐华译.寄罗曼·罗兰[J]. 时事类编,1936,4 (9).
    [43] 德米托洛夫著.刑桐华译.寄罗曼·罗兰[J]. 时事类编,1936,4 (9).
    [44] 曼华.罗曼·罗兰[J].华年,1936,5(16).也刊载于出版周刊,1936,新 182 期.
    [45] 仲持.七十老人罗曼·罗兰[J].文学,1936,6 (4).
    [46] P.J.Jouve 著.金发译.罗曼·罗兰及其生活[J].文艺月刊,1936,8 (4).
    [47] J.R.布洛克作,黎烈文译.法兰西与罗曼·罗兰的新遇合[J].译文,1936,新 1 (2).
    [48] 亚兰作.陈占元译.论詹恩克里士多夫[J].译文,1936,新 1 (2).
    [49] 马尾松.罗曼·罗兰的七十年[J],清华周刊,1936,44 (2).
    [50] 烈茄士(A.Lieities)作.邢桐华译.艺术家罗曼·罗兰[J].质文,1936,(5, 6 合刊).
    [51] 纪德作.代石译.两次的会见[J].质文,1936,(5, 6 合刊).
    [52] 郭铁译.罗曼·罗兰悼高尔基[J].质文,1936,(5, 6 合刊).
    [53] 亚洛雪夫著.陈琳译.罗曼·罗兰访问记[J].东方文艺,1936,1 (4).
    [54] 黄源.罗曼·罗兰七十诞辰[J].作家,1936,1 (1).
    [55] 胡仲诗.罗曼·罗兰论欧罗巴精神[J].天地人,1936,(3).
    [56] 周立波.纪念罗曼·罗兰七十岁生辰[N].大晚报?火炬,1936-2-23.
    [57] 罗曼·罗兰的新著.文艺,1938,1 (3).
    [58] M.谢儒儿作.满涛译.罗曼·罗兰在法兰西剧院(上下)[J].文艺新闻,1939(1, 2) .
    [59] 宜闲.法兰西精神的代言人——罗曼·罗兰[J].青年生活,1943,4 (5) .
    [60] 圣克力斯多夫(“插话”)[J].笔谈,1941,(1).
    [61] 施蛰存.罗曼·罗兰的群众观[J].宇宙风,1941,(124).
    [62] 世.约翰·克里斯朵夫[J].奔流新集,1941,(2).
    [63] 袁水拍.读《约翰·克里斯朵夫》[N].桂林大公报,1942-6-14 (4).
    [64] 读者.关于罗曼·罗兰[N].新华日报,1943-10-20 (3).
    [65] 关于罗曼·罗兰[N].新华日报,1943-10-21 (3).
    [66] 罗曼·罗兰告诉青年写作者的话[N].新华日报,1943-10-22 (3).
    [67] 于怀.欲祭疑犹在——忆罗曼·罗兰[N].新华日报,1943-10-22 (4).
    [68] 尚人杰.假如罗曼·罗兰死了[N].新华日报,1943-10-28 (4).
    [69] 布罗克作.孙源译.他们把罗曼·罗兰怎样了[N].新华日报,1943-12-24 (4).
    [70] 洁孺.论罗曼·罗兰的《七月十四》[J],文学批评,1943,(2).
    [71] 林焕平.罗曼·罗兰和张一麐[J].宇宙风,1944,(137).
    [72] 艾青.悼罗曼·罗兰(诗歌)[N].解放日报,1945-1-29.
    [73] 肖三.哀悼法国伟大文豪中国人民之友罗曼·罗兰[N].解放日报,1945-1-30 (4).
    [74] 李又然.伟大的安慰者——纪念罗曼·罗兰先生[N].解放日报,1945-1-30 (4).
    [75] 陕甘宁边区文协电唁罗曼·罗兰[N].解放日报,1945-1-30 (4).
    [76] 罗曼·罗兰在法逝世——世界人民的损失[N].新华日报,1945-1-4 (3).
    [77] 欧罗巴,民主的巨星陨落了![N]新华日报,1945-1-25 (4).
    [78] 严杰人.呼吸英雄的气息[N].新华日报,1945-1-25 (4).
    [79] 戈宝权.罗曼·罗兰的生活与思想的道路[N].新华日报,1945-1-25 (4).
    [80]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向中国的弟兄们宣言[N].新华日报,1945-1-25 (4).
    [81] 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电唁罗曼·罗兰[N].新华日报,1945-2-4 (3).
    [82] 冷火.“去为自由解放效命”——悼罗曼·罗兰[N].新华日报,1945-2-5 (4).
    [83] 罗曼·罗兰遗体请葬先贤祠——巴黎文化界向政府要求[N].新华日报,1945-2-11 (3).
    [84] 肖三悼罗曼·罗兰——他和战斗的人民在一起[N].新华日报,1945-3-5 (4).
    [85] 各使节和孙夫人等发起追悼罗曼·罗兰[N].新华日报,1945-3-17 (3).
    [86] 郭沫若.和平之光——罗曼·罗兰挽歌![N].新华日报,1945-3-25 (4).
    [87] 胡风.向罗曼·罗兰致敬[N].新华日报,1945-3-25 (4).
    [88]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悼念罗曼·罗兰[N].新华日报,1945-3-25 (4).
    [89] 陈学昭.愿你安息在自由的法兰西[N].新华日报,1945-3-25 (4).
    [90] 伟大的民主战士——记罗曼·罗兰追悼会[N].新华日报,1945-3-26 (2).
    [91] 保荃.罗曼·罗兰的眼睛[N].新华日报,1945-8-2 (4).
    [92] 芳济.罗曼·罗兰的《歌德与悲多汶》[J]世界文艺季刊,1945,1 (2).
    [93] 卢式.罗曼·罗兰的《悲多汶传》[J].世界文艺季刊,1945,1 (2).
    [94] 人仆.读罗兰《悲多汶传》(长诗)[J].希望,1945,1 (1).
    [95] 石怀池.略谈罗曼·罗兰的历史剧[A].石怀池文学论文集[C].上海:耕耘出版社,1945.
    [96] 晦晨.寄罗曼·罗兰(诗集)[J].诗文学,1945,(1).
    [97] 艾青.悼罗曼·罗兰(诗歌)[J].文哨,1945,1 (1).
    [98] [美]L.普莱斯著.方敬译.记罗曼·罗兰[J].文哨,1945,1 (1).
    [99] N.莱可娃作.孙湋.论罗曼·罗兰及其《约翰·克里斯朵夫》[J].文哨,1945,1 (1).
    [100] 罗曼·罗兰语录.录自傅雷译《约翰·克里斯朵夫》[J].文哨,1945,1 (1).
    [101] 郭沫若.宏大的轮船停泊到了安全的海港[J].文学新报,1945,1 (3).
    [102] 茅盾.拿出力量来[J].文学新报,1945,1 (3).
    [103] 萧蔓若.我们将更会战斗(悼罗曼·罗兰)[J].文学新报,1945,1 (3).
    [104] 戈宝权.关于《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二三事[J].文学新报,1945,1 (3).
    [105] N.雷柯夫作.朱笄译.关于《约翰·克里斯朵夫》[J].文学新报,1945,1 (3).
    [106] 松子.略谈罗曼·罗兰的历史剧[J].文学新报,1945,1 (3).
    [107] 罗曼·罗兰小传[J].文学新报,1945,1 (3).
    [108]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悼念罗曼·罗兰(悼辞)[J].抗战文艺,1945,10 (2, 3).
    [109] 茅盾.永恒的纪念与景仰[J].抗战文艺,1945,10 (2, 3).又见于文萃 1945,(3).
    [110] 萧军.大勇者的精神[J].抗战文艺,1945,10 (2, 3).
    [111] [法]阿拉贡作.焦菊隐译.罗曼·罗兰[J].抗战文艺,1945,10 (2, 3).
    [112] 焦菊隐.从人道主义到反法西斯[J].抗战文艺,1945,10 (2, 3).
    [113] 孙源.敬悼罗曼·罗兰[J].抗战文艺,1945,10 (2, 3).
    [114] 冷火.罗曼·罗兰年谱简编[J].抗战文艺,1945,10 (2, 3).
    [115] 戈宝权译.罗曼·罗兰论列宁[J].群众,1945,10 (2).
    [116] 戈宝权.罗曼·罗兰的生平,著作和思想[J].群众,1945,10 (5, 6).
    [117] 闻家驷.罗曼·罗兰的思想,艺术和人格[J].世界文艺季刊,1945,1 (2).
    [118] 戈宝权.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J]读书与出版,1946,(1).
    [119] 戈宝权.罗曼·罗兰的生活与思想之路[J].文坛月报,1946,1 (3).
    [120] 董每戡.悼罗曼·罗兰[J].文潮月刊,1946,1 (1).
    [121] 洪遒.一切的峰顶——再献给真勇者罗曼·罗兰[J].文艺生活,1946,光复版(2).
    [122] [印]亚冗荪作.吴一立译.罗曼·罗兰与印度[J].文艺生活,1946,光复版(8).
    [123] 郭沫若.伟大的战士,安息吧——悼念罗曼·罗兰[J].文艺杂志,1946,新 1(1).
    [124] 徐迟.罗曼·罗兰逝世一周年(特译稿)[J].文联,1946,1 (2).
    [125] 柏園作.罗曼·罗兰在中国[J].文艺知识连丛,1947,(1).
    [126] 高寒.由和平的人道主义到反法西斯的罗曼·罗兰[A].刁斗集[M].文通书局,1947.
    [127] 纪平.罗曼·罗兰底约翰·克里斯朵夫[J].黄河文艺月刊,1948,复刊(1).
    [128] 力夫.罗曼·罗兰的《搏斗》: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道路[J].大众文艺丛刊,1948,(4).
    [129] 聘梁.罗曼·罗兰的生平[J].创世,1948,(8).
    [130] 郭沫若.宏大的轮船停泊到了安全的海港[A].沸羹集[C].上海:大孚出版公司,1950.
    [131] 郭沫若.罗曼·罗兰悼辞[A].沸羹集[C].上海:大孚出版公司,1950.
    [132] [法]阿拉贡作.陈为之译.关于《约翰·克利斯朵夫》[J].翻译,1950,2 (1-3).
    [133] 马克辛·高尔基作.戈宝权译.论罗曼·罗兰(论文)[J].译文,1955,(1).
    [134] [法]玛丽·罗曼·罗兰作.陈西禾译.罗曼·罗兰和一个青年战士(散文)[J].译文,1955,(1).
    [135] 黄秋云.揭穿胡风反革命集团对罗曼·罗兰的歪曲[J].译文,1955,(8).
    [136] 关于罗曼·罗兰的《战时日记》[J].文艺报,1955,(12).
    [137] 德国发表罗曼·罗兰和海尔曼·海赛的信简[J].译文,1955,(7).
    [138] 张天.“约翰”是今天青年的榜样吗?[J].读书月报,1957,(11).
    [139] 王册.建议讨论“约翰·克里斯朵夫”[J].读书月报,1957,(12).
    [140] 罗大冈.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人物(给青年的一封公开信)[J].中国青年,1957,(12).
    [141] 赛尔格耶娃作.唯民译.罗曼·罗兰著作中的贝多芬的形象[J].音乐译文,1958,(5).
    [142] 冯至.略论欧洲资产阶级文学里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版),1958,(1).
    [143] 冯至.略论欧洲资产阶级文学里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J].文艺报.1958,(11).
    [144] 罗曼·罗兰的两封信[N].中国青年报,1958-4-3.
    [145] 罗大冈.《约翰·克里斯朵夫》及其时代[J].文学研究,1958,(1).
    [146] 张勇翔.克里斯朵夫的反抗及其他[J].读书月报,1958,(1).
    [147] 聪孙.克利斯朵夫不是我们的榜样[J].读书月报,1958,(1).
    [148] 金香.高尚的个人主义者[J].读书月报,1958,(2).
    [149] 曼曼.克利斯朵夫是青年的榜样[J].读书月报,1958,(2).
    [150] 李琴.克利斯朵夫——光辉的典型[J].读书月报,1958,(2).
    [151] 刘静.个人主义的反抗目的[J].读书月报,1958,(2).
    [152] 九伍.被时代抛弃了的“英雄”[J].读书月报,1958,(2).
    [153] 毛治中.个人主义是整个时代的偏见[J].读书月报,1958,(3).
    [154] 毛治中等.关于《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讨论[J].读书月报,1958,(3).
    [155] 刘智.不是时代的错误[J].读书月报,1958,(3).
    [156] 郭襄.与罗大冈同志商榷克利斯朵夫这个人物[J].读书月报,1958,(3).
    [157] 钱争平,龢笙.一个不沾天不着地的“强者”[J].读书月报,1958,(3)
    [158] 罗大冈.答刘治,郭襄两位同志[J].读书,1958,(4).
    [159] 冯至.对于《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一些意见[J].读书,1958,(5).
    [160] 姚文元.如何认识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个人物?[J].文学青年,1958,(6).
    [161] 周天.从《约翰·克里斯朵夫》想到出版社和批评家[N].解放日报,1958-1-30.
    [162] 孙梁.论罗曼·罗兰思想与艺术的源流[J].华东师大学报,1958,(2).
    [163] 洁泯.论“人类本性的人道主义”——批判巴人“论人情”及其他[J].文学评论,1960,(1).
    [164] 师东.批判海默的“人性”中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与和平主义[J].北京文艺,1960,(4).
    [165] 姚文元.彻底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驳钱融的修正主义观点[J].上海文学,1960,(5).
    [166] 北京大学西语系学术批判小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阶级实质,历史根源及其在今天的反动性——批判现代修正主义关于“人道主义是人类共性”的谬论[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版),1960,(3).
    [167] 戈宝权.高尔基和罗曼·罗兰(史料)[J].世界文学,1961,(6).
    [168] 刘季星译.高尔基与罗曼·罗兰的通信[J].文汇报,1961-8-8.
    [169] 罗大冈.必须正确评价《约翰·克里斯朵夫》[N].光明日报,1961,1(7).
    [170] 郑应杰.论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生活、友谊、爱情[J].哈尔滨师范学报(人文科学),1961,(1).
    [171] 罗大冈.《约翰·克里斯朵夫》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上,下)[J].文艺报,1961,(9,10).
    [172] 罗大冈.罗曼·罗兰在创作《约翰·克里斯朵夫》时期的思想情况[J].文学研究.1963,(1).
    [173] 罗大冈.《约翰·克里斯朵夫》和文学遗产的批判性继承问题[N].人民日报,1964-3-22.
    [174] 黄俊东.英雄主义者罗曼·罗兰[M].书话集.香港:波文书店,1973.
    [175] 罗大冈.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J].世界文学,1978,(2).
    [176] 胡静华.要作具体分析——对《论罗曼·罗兰》的几点意见[J].读书,1980,(10).
    [177] 郑克鲁作.谈谈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J].春风译丛,1980,(2).
    [178] 成柏泉.《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J].读书,1980,(8).
    [179] 柳前.重读《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随想[J].读书,1980,(12).
    [180] 贺之.不要再对罗曼·罗兰和《约翰·克利斯朵夫》泼污水吧[J].文汇增刊,1980,(6).
    [181] 黄秋耘.为《约翰·克里斯朵夫》说几句公道话[J].文汇增刊,1980,(6).
    [182] 罗大冈同志答本刊记者问——谈谈《论罗曼·罗兰》一书的问题[J].外国文学研究,1981 (1).
    [183] 蒋俊作.一部褒贬失当的作家评论专著——评《论罗曼·罗兰》[J].文艺报,1981 (11).
    [184] 艾珉.奔向光明的激流——谈罗曼·罗兰的《母与子》[J].读书,1981,(4).
    [185] 于非之.克利斯朵夫在中国的命运[J].外国文学季刊,1981,(2).
    [186] 袁树仁.生命的川流《读母与子》[J].外国文学季刊,1981,(2).
    [187] 锷权.外国文学书简中的珍品(三人书简高尔基、罗曼·罗兰、茨威格往来书信)[N].人民日报.1981-11-25.
    [188] 黄秋耕.怎么读《约翰·克里斯朵夫》[J].艺丛,1981,(2).
    [189] 许金生.克利斯朵夫——真诚地追求真善美的人[J].外国文学研究,1981,(2).
    [190] 张维嘉.论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自我追求[J].湘潭大学学报,1982,(4).
    [191] 柯国淳.大海和游进海底的孩子——访罗曼·罗兰夫人[N].人民日报,1982-8-29.
    [192] 王群.试论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女性形象[J].扬州师范学报(社科版),1982,(3, 4).
    [193] 罗大冈.三访罗曼·罗兰夫人[J].人民文学,1982,(3).
    [194] 罗大冈.再论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1983,(2).
    [195] 傅德岷.浓郁的“自叙传色彩”——罗曼·罗兰《鼠笼》的思想和艺术[J].写作学习,1983 (1).
    [196] 姜其煌.一个人道主义者的苦难历程——罗曼·罗兰译者序[J].艺谭,1984,(2).
    [197] 姜其煌.罗曼·罗兰的主要作品和思想发展过程[J].外国文学研究,1984,(3).
    [198] 马中红.试论克利斯朵夫的个人英雄主义[J].淮阴师专学报,1985,(2).
    [199] 姜超.论罗曼·罗兰的思想和《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主题[J].语文学刊,1985,(6).
    [200] 刘晨峰.试论法国文学中的个人主义英雄形象[J].法国研究,1986,(1).
    [201] 戈宝权.罗曼·罗兰——著作中译本编目[J].法国研究,1987,(1).
    [202] 罗大冈.真诚的人——《母与子》译后记[J].世界文学,1987,(1).
    [203] 许金声.真诚,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从“人格三要素”漫谈三部外国小说[J].北京社会科学,1987,(2).
    [204] 李清安.重读《约翰·克里斯朵夫》[J].读书,1989,(2).
    [205] 钱林森.三和弦:良伴·向导·勇士——罗曼·罗兰与中国[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3).
    [206] 罗大冈.罗曼·罗兰这样说[J].读书,1990,(3).
    [207] 张世君.《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大河式艺术结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1).
    [208] 秦群雁.《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结构艺术[J].外国文学研究,1990,(4).
    [209] 李庶长.茅盾与罗曼·罗兰[J].东岳论丛,1991,(5).
    [210] 申家任.《约翰·克里斯朵夫》英雄乐章的内化与外化[J].佛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1).
    [211] 邹振环.使民国青年倾倒的《约翰·克里斯朵夫》[J].民国春秋,1992,(2).
    [212] 粟美娟.罗曼·罗兰的选择[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2).
    [213] 何仲生.论罗曼·罗兰现实主义独创性的价值内涵[J].绍兴师专学报,1992,(2).
    [214] 柳鸣九.永恒的约翰·克利斯朵夫[A].怒安编.傅雷谈翻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215] 柳鸣九.罗曼·罗兰与《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评价问题[J].社会科学战略,1993,(1).
    [216] 苏华.二十世纪初叶法国文学在我国的传播[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3,(4).
    [217] 范传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象征意蕴[J].安徽师大学报(哲社版),1994,(4).
    [218] 李福眠.罗曼·罗兰的《复敬隐渔》[J].书与人,1994,(5).
    [219] 许渊冲.为什么重译《约翰·克里斯朵夫》?[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4).
    [220] 罗帆.《约翰·克里斯朵夫》两题议[J].益阳师专学报,1995,(1).
    [221] 王维燊.丹东形象的历史嬗变:从毕螪伞⒙蘼ぢ蘩肌ⅰね卸固┑桨徒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 (1, 2).
    [222] 刘佳林,杜彩.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试论罗曼·罗兰的“名人传”[J].扬州师范学报(哲社版),1995,(3).
    [223] 蔡先保.试论《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音乐性[J].法国研究,1996,(1).
    [224] 孔祥霞.悲怆与欢乐的和谐交响:论《约翰·克里斯朵夫》[J].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1).
    [225] 范传新.力·莱茵河·三重奏:论《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象征意蕴[J].国外文学,1996,(1).
    [226] 杨玉珍.《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广的文化内涵[J].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
    [227] 朱正.友好的眼睛看难堪的现实:读罗曼·罗兰《我和妻子的苏联之行》[J].书屋,1997,(2).
    [228] 肖四新.力与爱的生命——论约翰·克里斯朵夫对奴性的反抗[J].法国研究,1997,(1).
    [229] 康莲萍,李怡.自由的生命:《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中心命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4).
    [230] 王化伟.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音乐特性浅议[J].贵州文史丛刊,1998,(3).
    [231] 赵青.孤独的英雄:克利斯朵夫[J].黔南民族师专学报,1999,(2).
    [232] 许汝祉.试破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封存五十年之谜[J].当代外国文学,1999,(2).
    [233] 汪淏.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母与子》读解[J].青年文学,2000,(6).
    [234] 范传新.罗曼·罗兰:传统文学的当代继承者[J].青年思想家,2001,(6).
    [235] 段圣玉.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艺术特色评析[J].枣庄师专学报,2001,(3).
    [236] 戚鸿峰.安多纳德:温柔而凄凉的法国文学女性形象[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237] 王锡明.论《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音乐性[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
    [238] 雷敏,焦晓芬.论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自我追求[J].江西社会科学,2002,(11).
    [239] 陆月宏.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的安多纳德——凄美的法国文学女性形象[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240] 许钧.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共鸣与视界融合——文本再创造的个案批评[J].中国翻译,2002,23(3).
    [241] 陈玉珊.论王安忆和罗曼·罗兰小说的叙述特色[D],2003.
    [242] 曾琳智.论《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音乐性[D],2003.
    [243] 宋华.论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英雄行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7).
    [244] 王少杰,王志耕.约翰·克里斯朵夫性格的异质——兼谈法国文学与俄国文学的差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
    [245] 刘蜀贝.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罗曼·罗兰[J].晋阳学刊,2005,(2).
    [246] 柴志英.一个生命中浸透了贝多芬精神的人:约翰·克里斯朵夫[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5,(1).
    [247] 张乾.罗曼·罗兰与《约翰·克利斯朵夫》[J].语文天地,2006,(2).
    [248] 乔雪.试论“音乐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J].电影评介,2006,(20).
    [249] 乔雪.试析《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孤独意象[J].名作欣赏,2006,(22).
    [250] 黎娜.鲁迅与罗曼·罗兰、戈宝权与相浦杲[J].鲁迅研究月刊,2006,(3).
    [251] 宋学智.一部翻译文学经典的诞生——傅雷逝世 40 周年纪念[J].中国翻译,2006,(5).
    [252] 陈远刚.《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河”之意象浅析[J].时代文学,2007,(2).
    [253] 严静.成长的历程,生命的赞歌——《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安多纳德形象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3).
    [254] 杨欣.斗士与解剖师——约翰·克利斯朵夫掠影[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3).
    [255] 王淼.萨特存在主义视野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J].黑河学刊,2007,(4).
    [256] 木千容.净化灵魂之作——《约翰·克利斯朵夫》[J].世界文化,2007,(12).
    [257] 张玲.在孤独中再生——《约翰·克利斯朵夫》与《鲁滨逊漂流记》对比阅读[J].新语文学习(初中班),2007,(11).
    [258] 夏光武.关于黑塞与托马斯?曼及罗曼·罗兰之间的交往[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1).
    [259] 赵翔.突围——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生磨难[J].安徽文学,2008,(1).
    [260] 宋学智.现代翻译研究视阈下的傅译罗曼·罗兰——纪念傅雷先生诞辰 100 周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3).
    [261] 宋学智,许钧.民国时期罗曼·罗兰的中国行[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
    [262] 秦艳红.呼吸英雄的气息——品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J].语文世界(高中版),2007,(10).
    [263] 阿英.从《爱与死的搏斗》公演说到罗曼·罗兰与中国抗战[A].阿英文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1.
    [264] [法]雅克·鲁斯.罗芃译.罗曼·罗兰和东西方问题[A].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265] 罗新璋.傅译罗曼·罗兰之我见[A].傅雷谈翻译[C].怒安编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266] [日]相浦杲.罗曼·罗兰与中国文学[A].考证·比较·鉴赏——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集[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67] 徐志摩.罗曼·罗兰[A].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68] 王元化.关于约翰·克里斯朵夫[A].向着真实[C].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69] 王元化.重读约翰·克里斯朵夫.向着真实[C].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70] 王元化.《约翰·克里斯朵夫》在今天[A].王元化文学评论选[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271] 胡风.向罗曼·罗兰致敬[A].胡风评论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72] 胡风.罗曼·罗兰断片[A].胡风评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73] 胡风.略谈我与外国文学[A].中国比较文学[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1).
    [274] [法]米歇尔·鲁阿.王祥译.罗曼·罗兰和鲁迅[A].中国比较文学[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1).
    [275] 潘皓.关于罗曼·罗兰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评价问题[A].曾繁仁主编.20 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 沈雁冰.欧洲大战与文学[M].上海:开明书店,1928.
    [2] 徐霞村著.法国文学的故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3] [苏]普什科夫编著.盛澄华,李宗杰译.法国文学简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4] 个人主义有没有积极作用[M].北京:中国青出版社,1958.
    [5] 陈玉刚等.中国翻译文学史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6] [德]H.R.姚斯等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7] 顾国柱著.新文学作家与外国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8] 孟昭毅,李载道主编.中国翻译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 郭著章等编著.翻译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10] 赵光育.中国翻译小说史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11] 谢天振,查明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2] 罗大冈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13] 胡风著.胡风评论集(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4] 王锦厚著.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15] 黄俊东著.现代中国作家剪影[M].香港:友联出版社,1977.
    [16] 杨周翰等著.欧洲文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7] 钱林森.法国作家与中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18] 林伟民.中国左翼文学思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9] 龚翰雄.西方文学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0] 孙乃修.屠格涅夫与中国[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21] 李泽厚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2] 罗大冈主编.认识罗曼罗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3] 于润琦主编.百年中国文学史中卷(1917—1949)[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4] 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25] 罗芃译.罗曼·罗兰和东西方问题[A].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C].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26] 金梅著.傅雷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
    [27] 李今.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M].北京:北京文艺出版社,1992.
    [28] 彭启福.“视域融合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论”批判[J].学术月刊,2007,3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