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宫廷宴乐表演体制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唐宋时期的宫廷音乐生活中,宴乐是一种很重要的音乐活动,同时也是国家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唐宋时期的宴乐是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倍受学者们的关注,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仍有诸多问题未能得到解决,我们注意到唐宋两个时期宫廷宴乐表演体制之间的关系就是目前研究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本文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对相关唐宋音乐史料的收集、整理、汇总与分析,以唐宋时期的宫廷宴乐表演体制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考证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来展开论述,探讨了唐宋两代各自在宫廷宴乐表演体制上的特征,研究了二者之间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只有把二者放在一个整体的范畴内去加以认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割裂任何一方都不能完整地把握和认识唐宋时期宫廷宴乐表演体制之间的关系。
     全文除去序言和结语共分两部分:
     一、唐宋宫廷宴乐表演体制的特征。唐代宫廷宴乐表演体制的特征为“分部奏曲”,指出唐代宴乐表演过程中宴乐节目是以音乐类别来依次进行表演的。宋代宫廷宴乐表演体制的特征为“分盏奉乐”,每一宴乐表演节目均依行盏仪式及次数进行演出。
     二、唐宋宫廷宴乐表演体制之比较。从礼仪程式、表演内容、节目安排、组织仪式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唐宋时期宴乐表演体制所存在的共通性和差异性,并分析了产生这些共通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认为二者应是一种承继关系。
Among the royal music activitie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The court banquet music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usic entertainment. In addition, it is the indispensable part in political life of the state. The court banquet music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is significant issue in Chinese music history research and catches much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with many achievements. However, many problems still remain unsolved. For examp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forming system of the court banquet music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is a weaker part in present research.
     Through collection、arrangement、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related music materials, this essay studies the performing system of the court banquet music of Tang and Song Dynas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wo performance systems respectively and a series of issues between them, mainly adopting documentary theory、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nly when the two systems are put in a whole category, can their inner relations more profoundly be understood. Cutting them apar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performance systems can’t be completely grasped and perceived.
     The whole essay falls into two parts besides preface and conclusion:
     First is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forming system of the court banquet music of Tang and Song Dynasty. This part display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forming system of the court banquet music in Tang Dynasty is“playing music according to the types”and the court banquet music programs are shown according to classification of music during performances in Tang Dynas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forming system of the court banquet music in Song Dynasty is“playing music according to drinking ceremonies”, each banquet music program is shown according to the ritual and times of drinking.
     Second is about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performing system of the court banquet music of Tang and Song Dynasty. This part displays the comm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erformance systems in two dynasties, analyzes the cause of them and demonstrates the two systems are inherit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from the aspects of ceremony procedure of performance content、program arran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itual.
引文
①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与发展》,《中国音乐学》,1987 年第 4 期。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11 月版,第 2683 页。
    ②同上,第 2685 页。
    ③日·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台湾:中华书局,1973 年版。
    
    ①曾美月:《唐代宴乐活动类型考》(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4 年。
    ②韩启超:《宋代宫廷燕乐盏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4 年。
    ③张国强著:《宋代教坊乐制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0 月版。
    ④张影:《略论宋代教坊宴乐制度对我国古代戏剧的影响》,《艺术百家》,2006 年第 5 期。
     ①韩启超:《宋代宫廷燕乐盏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4 年。
    ①王建:《凉州行》,选自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编:《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年 11 月版,第 31 页。
    ②白居易:《杨柳枝》,选自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编:《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年 11 月版,第 154 页。
    ③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 1 月版,第 404 页。
    ④沈冬著:《唐代乐舞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4 月版,第 33 页。
    ⑤孙晓辉著:《两唐书乐志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年 8 月版,第 298 页。
    ①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五十七《魏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 年 1 月版,第 985 页。
    ②沈冬著:《唐代乐舞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4 月版,第 25~29 页。
    ③沈冬著:《唐代乐舞新论》:隋唐以下,音乐的风格类别日益繁多,以“部”作为风格区分的情形乃更为习见,基本上已反映了当时音乐的多姿多样,风采各殊。如《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志》云:“自周、陈以上,雅郑淆杂而无别,隋文帝始分雅、俗二部,至唐更曰‘部当’。”再如“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坐、立部伎”,乃至于宋代的“教坊四部乐——法曲、龟兹、鼓笛、云韶等部,均含有此种风格分类的意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4 月版,第 30 页。
    ④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10 月版,第 603 页。
    ⑤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11 月版,第 2391 页。
    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5 月版,第 1059 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二十八载:“高祖受禅……时军国多务,未遑改创,乐府尚用隋氏旧文。”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5 月版,第 1040 页。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5 月版,第 1059 页。笔者注:关于九部伎、十部伎与坐部伎、立部伎的关系问题,学术界大致存在两种观点:一是替代关系,沈知白在《中国音乐史纲要》一书中写道:“唐玄宗就取消了十部的名称,而改设‘立部伎’与‘坐部伎’。”廖辅叔、欧阳予倩均持此说。二是并列关系,秦序在《唐九、十部乐与二部伎之关系》中,从十部伎的性质、内容等方面与二部伎进行比较,并根据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对现存史籍记载的从唐初至唐末,九、十部伎的上演次数(共三十三次)的统计,又从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后记》中补得一例,以及从《新唐书·礼乐志》、《玉海》、《旧唐书·玄宗纪》的相关记载,来进一步引证二部伎出现之后,多部伎并未消失,而是继续上演,由此得出二者是并列关系,而非替代或重新划分关系。修海林、李吉提、余甲方、彭松几位学者都认同此说。笔者对于二者的关系,亦从第二种观点。
    ③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2 月版,第 469 页。
    ④宋·王溥撰:《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 年 6 月版,第 609 页。
    ⑤唐·杜佑撰:《通典》卷一百四十六:“武德初,未暇改作,每享,因隋旧制,奏九部乐。”
    ⑥唐·魏征,长孙无忌著:《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年 8 月版,第 380 页。
    ⑦日·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台湾:中华书局,第 6 页。
    ⑧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5 月版,第 387 页。
    
    ①宋·陈旸著:《乐书》,选自王云五主编《四库全书珍本九集》,台北:商务印书馆,第 8 页。
    ②宋·王应麟著:《玉海》,选自《附辞学指南四卷》,清嘉庆 11 年(1806)版,第 10~11 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5 月版,第 4985 页。
    ②唐·杜佑撰:《通典》,选自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 24 年 9 月版,第 764 页。
    ③笔者注:在翻阅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若寻常享会,先一日,具坐立部乐名,上太常。太常封上请所奏。御注而下。及会,先奏坐部伎,次奏立部伎,次奏蹀马,次奏散乐(然可奏部伎并取当时进止无准定)。”这段话在《通典》、《文献通考》、《唐会要》和《旧唐书》中均有记载,但对这种表演次序的时间记载却含混不清:如在《通典》和《文献通考》中均未提及到,而在《唐会要》一书中此段话是在“元宗以其(引者按:指散乐)非正声,置教坊于禁以处之”句后出现的,在《旧唐书》中此段话则是紧跟在“武太后称制,用钟,因而莫革。乐悬,庭庙以五彩杂饰,轩悬以朱,五郊则各从其方色。每先奏乐三日,太乐令宿设悬于庭,其日率工人入居其次。协律郎举麾,乐作;仆麾,乐止。文舞退,武舞进。”句后。因此,笔者结合《唐会要》和《旧唐书》中的记载,保守地推测,“先奏坐部伎,次奏立部伎,再次为蹀马及散乐”的这种表演次序主要是在武则天和玄宗前期时的宫廷宴乐表演中所使用。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5 月版,第 1051 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十二云:“玄宗又尝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倾杯》数十曲,壮士举榻,马不动。乐工少年姿秀者十数人,衣黄衫、文玉带,立左右。每千秋节,舞于勤政楼下,后赐宴设酺,亦会勤政楼。其日未明,金吾引架骑,北衙四军陈仗,列旗帜,被金甲、短后绣袍。太常卿引雅乐,每部数十人,间以胡夷之伎。内闲厩使引戏马,五坊使引象、犀,入场拜舞。宫人数百衣锦绣衣,出帷中,击雷鼓,奏《小破阵乐》,岁以为常。”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2 月版,第 477 页。
    ③笔者注:据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一八注释:“自灵武即位后,玄宗称‘上皇’,称肃宗为‘上’。”可知,此处“上皇”即指“玄宗”。 北京:中华书局,1956 年 6 月版,第 6962 页。
    ④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年 6 月版,第 6993~6994 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5 月版,第 1045 页。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二十八载:“仪凤三年七月,上(高宗)在九成宫咸亨殿宴集……乐作,太常少卿韦万石奏称:‘《破阵乐舞》者,是皇祚发迹所由,宣扬宗祖盛烈……’上矍然改容,俯遂所请,有制令奏乐舞,既毕,上欷歔感咽,涕泗交流,臣下悲泪,莫能仰视。久之,顾谓两王曰:‘不见此乐,垂三十年,乍此观听,实深哀感。追思往日,王业艰难勤苦若此,朕今嗣守洪业,可忘武功?古人云:富贵不与骄奢期,骄奢自至。朕谓时见此舞,以自诫勖,冀无盈满之过,非为欢乐奏陈之耳。’”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5 月版,第 1049~1050 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二十九载:“西魏与高昌通,始有《高昌伎》。我太宗平高昌,尽收其乐,又造《讌乐》,而去《礼毕曲》,今著令者,惟此十部。”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5 月版,第 1069 页。
    ①王克芬著:《中国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年 2 月版,第 89 页。
    ②唐·杜佑撰:《通典》,选自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 24 年 9 月版,第 762 页。
    ③日·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台湾:中华书局,1973 年版。
    ④秦序:《唐九、十部乐与二部伎之关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 年第 4 期,第 53 页。
    ⑤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云:“当然,燕乐的范围很广,并不限于多部乐和坐、立部伎。”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年 2 月版,第 217 页。
    ⑥刘再生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载:“唐代燕乐,九、十部乐多是各民族的传统乐舞,坐、立部伎则绝大部分是唐代的创作乐舞。”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年 12 月版,第 216 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5 月版,第 5226 页。
    ②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1 月版,第 54 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2 月版,第 478 页。
    ④唐·苏鹗撰:《杜阳杂编》,选自《笔记小说大观 205 种》,上海:进步书局,民国年间版,第 4 页。
    ⑤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5 月版,第 476 页。
     ①关于“宋代宫廷宴乐表演体制的特征”,韩启超在硕士论文《宋代宫廷宴乐盏制研究》中,对宋代宫廷宴乐“盏制”的形成、类别等问题进行过专门讨论,本文对宋代宫廷宴乐表演体制的特征——盏制的分析即主要参考该文观点而成。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11 月版,第 3348 页。
    ②韩启超在《宋代宫廷燕乐盏乐研究》一文中论证三盏制这一类别时,引用了一则《宋史》卷一一二的文献材料,笔者在翻阅文献时发现此则文献并不能作为论证三盏制的证据,其原文如下:“神宗以熙宁元年(1068)四月十日为同天节……明年,亲王、枢密使、管军、驸马、诸司使副诣垂拱殿,宰臣、百官、大国使诣紫宸殿上寿,命坐,赐酒三行,不举乐。”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12 月版,第 2673页。从这则文献中,我们可知,它行酒三次不假,但“不举乐”三字却证明了它中间没有表演音乐节目。因此,可以认为这则文献不支持此观点。韩文参见《宋代宫廷燕乐盏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4年。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11 月版,第 2672 页。
    ②同上。
    ③韩启超在《宋代宫廷燕乐盏乐研究》一文中认为五盏制的宴乐表演中傀儡是不可少的宴乐节目之一,本文认为此观点有待进一步商榷,从此段引用的两例文献可以看出,其宴乐表演中并没有傀儡节目上演,但也没有明确指出有哪些节目上演,因此对这一观点我们应持保守态度,有待进一步论证。
    ④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11 月版,第 2694 页。
    ⑤同上,第 2720 页。
    ⑥同上,第 2811~2812 页。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n月版,第2695页。
    ②同上,第2712页。
    ①沈文倬著:《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上),选自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文史》(第十五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 9 月版,第 30 页。
    ②龚建平著:《意义的生成与实现——<礼记>哲学思想》,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 11 月版,第 106 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5 月版,第 1051 页。
    ②汉·郑玄注:《礼记》,选自《古逸丛书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 11 页。
    ③宋·郑樵撰:《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1 月版,第 625 页。
    ④宋·朱熹注:《诗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3 月版,第 70 页。
    ⑤清·洪亮吉撰,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10 月版,第 394~395 页。
    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5 月版,第 1039 页。
    
    ①孙晓辉著:《两唐书乐志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年 8 月版,第 134 页。
    ②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北京:中华书局,1996 年 8 月版,第 84 页。
    
    
    ①唐·萧嵩撰:《大唐开元礼》,选自选自王云五主编《四库全书珍本八集》,台北:商务印书馆,第 1~5 页。
    ②同上,第 6~10 页。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11 月版,第 3348 页。
    ②宋·孟元老等撰,周峰点校:《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年 8 月版,第 59~61页。
    ③宋·陈旸著:《乐书》,选自王云五主编《四库全书珍本九集》,台北:商务印书馆,第 13~14 页。
    
    ①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11 月版,第 2685 页。
    ②汉·郑玄注:《仪礼》,选自《四部丛刊初续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 年版,第 19~20 页。
    
    ①汉·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选自《四部备要》,上海:中华书局,民国 25 年(1936)版,第 3 页。
    ②任半塘著:《唐戏弄》(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6 月新 1 版,第 898 页。
    ①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年 2 月版,第 227~228 页。
    ②夏野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山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年 2 月版,第 56 页。
    ③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年 5 月版,第 92 页。
    ④吴钊、刘东升编著:《中国音乐史略》,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版,第 78 页。
    ⑤赵维平:《中国历史上的散乐与百戏》,《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 期,第 126~129 页。
    ⑥李金梅:《敦煌古代百戏考述》,《敦煌研究》,2001 年第 1 期,第 105~114 页。
    ⑦耿占军:《古代百戏》,《文博》,1999 年第 2 期,第 82~83 页。
    ⑧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年 9月版,第 6 页。
    ①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年 8 月版,第 1350 页。
    ②宋·陈旸著:《乐书》,选自王云五主编《四库全书珍本九集》,台北:商务印书馆,第 2 页。
    ③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七载:“散乐,非部伍之正声,其尚来矣,其杂戏盖起于秦汉,有鱼龙蔓延(假作兽以戏)、高絙、凤皇、安息五案(并石季龙所作,见《邺中记》)、都栌、寻橦(今之缘竿,见《西京赋》)、丸剑(丸一名铃,见《西京赋》)戏车、山车、兴动雷(见李尤《长乐观赋》)、跟挂、腹旋(并缘竿所作,见傅元《西都赋》)、吞刀、履索、吐火(并见《西京赋》)、激水、转石、嗽雾、扛鼎(并见李尤《长乐观赋》)、象人(见《西汉书》韦昭曰今之假面)、怪兽、舍利之戏,若此之类,不为不多矣。”,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 9 月版,第 1287 页。
    ①明·胡震亨著:《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5 月版,第 158~160 页。
    ②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乙酉,罢鱼龙曼延百戏。”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 5 月版,第205 页。
    ③唐·杜佑撰:《通典》,选自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 24 年 9 月版,第 764 页。
    ④唐·段安节著:《乐府杂录》,选自《增定古今遗史》,上海:涵芬楼,第 8 页。
    ①唐·赵璘著:《因话录》,选自《笔记小说大观 205 种》,上海:进步书局,民国年间版,第 1 页。
    ②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年 6 月版,第 6739 页。
    ③宋·彭乘辑撰,孔凡礼点校:《续墨客挥犀》,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9 月版,第 470~471 页。
    ④宋·王辟之撰,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3 月版,第 124 页。
     ①宋·孟元老等撰,周峰点校:《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年 8 月版,第 60 页。
    ①此表格的制作根据王克芬著:《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 9 月版,第 287~288 页表格中的相关内容整理而成。
    ②李端:《胡腾儿》,选自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编:《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年 11 月版,第 146 页。
    ③明·杨慎著:《升庵诗话》,选自《历代诗话续编》,无锡丁氏,民国 16 年(1927)版,第 13 页。
    ④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文艺理论组编:《<梦溪笔谈>音乐部分注释》载:“《柘枝》旧曲,遍数极多,如《羯鼓录》所谓《浑脱解》之类,今无复此遍……今凤翔有一老尼,犹是莱公时柘枝妓,云‘当时柘枝,尚有数十遍。今日所舞《柘枝》,比当时十不得二三’。”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年 3 月版,第 31 页。
    ⑤选自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编:《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年 11 月版,第 150 页。
    ①选自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编:《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年 11 月版,第 148 页。
    ②袁禾著:《中国舞蹈》,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9 年 8 月版,第 196 页。
    ③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11 月版,第 3347 页。
    ①张国强著:《宋代教坊乐制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0 月版,第 68~69 页。
    ②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11 月版,第 3358 页。
    ③宋·徐度撰:《却扫编》,选自明·毛晋编《津逮秘书丛书》,上海:博古斋出版社,民国 11 年(1922)版,第 28 页。
    ④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11 月版,第 3806 页。
    ⑤元·脱脱等撰:《宋史》载:“(熙宁)九年,诏:‘今后遇以职事侍殿上,或中书、枢密院合班问圣体,及非次庆贺,并特序二府班。’官制行,罢宣徽院,以职事分隶省、寺,而使号犹存。”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11 月版,第 3806 页。
    ⑥左汉林:《唐代协律郎的任职条件和职责新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1 期,第 91~97 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5 月版,第 1081 页。
    ②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 1 月版,第 399 页。
    ③宋·孟元老等撰,周峰点校:《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年 8 月版,第 45 页。
    ④张国强著:《宋代教坊乐制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0 月版,第 104 页。
    ①韩启超:《宋代宫廷燕乐盏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4 年。
    ②黄竹三:《“参军色”与“致语”考》,《文艺研究》,2000 年第 2 期,第 58~67 页。
    ③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1 月版,第 53 页。
    ④转引自任半塘著:《唐戏弄》(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6 月新 1 版,第 1174 页。
    ⑤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云:“按乐语者,优伶献伎之词,亦名致语……宋制,正旦、春秋、兴龙、坤成诸节,皆设大宴,仍用声伎,于是命词臣撰致语以畀教坊,习而诵之,而吏民宴会,虽无杂戏,亦有首章,皆谓之乐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 8 月版,第 169~170 页。刘毓盘著:《词史》亦云:“每大宴必有乐语,一教坊致语,二口号,三勾合曲,四勾小儿队,五队名,六问小儿,七小儿致语,八勾杂剧,九放小儿队,此春宴也。若秋宴则加以十勾女弟子队,十一队名,十二问女弟子,十三女弟子致语,十四勾杂剧,十五放女弟子队。”上海:上海书店影印书版,1985 年 5 月版,第 70 页。
    ①韩启超:《宋代宫廷燕乐盏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4 年。
    ②黄竹三:《“参军色”与“致语”考》,《文艺研究》,2000 年第 2 期,第 58~67 页。
    ③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1 月版,第 53 页。
    ④转引自任半塘著:《唐戏弄》(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6 月新 1 版,第 1174 页。
    ⑤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云:“按乐语者,优伶献伎之词,亦名致语……宋制,正旦、春秋、兴龙、坤成诸节,皆设大宴,仍用声伎,于是命词臣撰致语以畀教坊,习而诵之,而吏民宴会,虽无杂戏,亦有首章,皆谓之乐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 8 月版,第 169~170 页。刘毓盘著:《词史》亦云:“每大宴必有乐语,一教坊致语,二口号,三勾合曲,四勾小儿队,五队名,六问小儿,七小儿致语,八勾杂剧,九放小儿队,此春宴也。若秋宴则加以十勾女弟子队,十一队名,十二问女弟子,十三女弟子致语,十四勾杂剧,十五放女弟子队。”上海:上海书店影印书版,1985 年 5 月版,第 70 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2 月版,第 477 页。
    ②宋·陈旸著:《乐书》,选自王云五主编《四库全书珍本九集》,台北:商务印书馆,第 3 页。
    ③唐·尤袤著:《全唐诗话》,选自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 6 月版,第 17页。
    
    ①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94 年 9 月版,第 26 页。
    ②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11 月版,第 3347~3348 页。
     ①杜家骥:《中国古代君臣之礼演变考论》,《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 1 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55~269 页。
    ①彭定求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96 年 1 月版,第 3445 页。
    ②袁禾著:《中国舞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年 8 月版,第 184 页。
    ③王菲菲:《两宋间歌舞初探》(硕士学位论文),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3 年,第 10 页。
    ①唐·杜佑撰:《通典》,选自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 24 年 9 月版,第 754 页。
    ②苏轼:《水调歌头》,选自金千秋编:《全宋词中的乐舞资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年 12 月版,第212 页。
    ③陈亚:《生查子》,选自金千秋编:《全宋词中的乐舞资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年 12 月版,第 210页。
    ④苏轼:《菩萨蛮》,选自金千秋编:《全宋词中的乐舞资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年 12 月版,第 213页。
    ⑤苏轼:《菩萨蛮》,选自金千秋编:《全宋词中的乐舞资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年 12 月版,第 205页。
    ⑥毛滂:《浣溪沙》,选自金千秋编:《全宋词中的乐舞资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年 12 月版,第 205页。
    汉·郑玄注:《礼记》,选自《古逸丛书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版。
    汉·郑玄注:《仪礼》,选自《四部丛刊初续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 年版。
    汉·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选自《四部备要》,上海:中华书局,民国25 年(1936)版。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 5 月版。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10 月版。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年 1 月版。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5 月版。
    唐·杜佑撰:《通典》,选自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 24 年 9 月版。
    唐·段安节著:《乐府杂录》,选自《增定古今遗史》,上海:涵芬楼。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 11 月版。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 1 月版。
    唐·苏鹗撰:《杜阳杂编》,选自《笔记小说大观 205 种》,上海:进步书局,民国年间版。
    唐·魏征,长孙无忌著:《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年 8 月版。
    唐·萧嵩撰:《大唐开元礼》,选自选自王云五主编《四库全书珍本八集》,台北:商务印书馆。
    唐·尤袤著:《全唐诗话》,选自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年 6月版。
    唐·赵璘著:《因话录》,选自《笔记小说大观 205 种》,上海:进步书局,民国年间版。
    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94 年 9 月版。
    宋·陈旸著:《乐书》,选自王云五主编《四库全书珍本九集》,台北:商务印书馆。
    宋·孟元老等撰,周峰点校:《东京梦华录》(外四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年 8 月版。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2 月版。
    宋·彭乘辑撰,孔凡礼点校:《续墨客挥犀》,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9 月版。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年 6 月版。
    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1 月版。
    宋·王辟之撰,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3 月版。
    宋·王溥撰:《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 年 6 月版。
    宋·王应麟著:《玉海》,选自《附辞学指南四卷》,清嘉庆 11 年(1806)版。
    宋·徐度撰:《却扫编》,选自明·毛晋编《津逮秘书丛书》,上海:博古斋出版社,民国 11年(1922)版。
    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北京:中华书局,1996 年 8 月版。
    宋·郑樵撰:《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1 月版。
    宋·朱熹注:《诗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3 月版。
    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 9 月版。
    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11 月版。
    明·胡震亨著:《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5 月版。
    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 8 月版。
    明·杨慎著:《升庵诗话》,选自《历代诗话续编》,无锡丁氏,民国 16 年(1927)版。
    清·洪亮吉撰,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10 月版。
    龚建平著:《意义的生成与实现——<礼记>哲学思想》,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年 11 月版。
    金千秋编:《全宋词中的乐舞资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年 12 月版。
    刘毓盘著:《词史》,上海:上海书店影印书版,1985 年 5 月版。
    刘再生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年 12 月版。
    彭定求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96 年 1 月版。
    丘琼荪校释:《历代乐志律志校释》,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年 9 月版。
    任半塘著:《唐戏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6 月新 1 版。
    孙继南、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年 5 月版。
    孙晓辉著:《两唐书乐志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年 8 月版。
    沈知白著:《中国音乐史纲要》,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 12 月版。
    沈冬著:《唐代乐舞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4 月版。
    王克芬著:《中国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年 2 月版。
    王克芬著:《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10 月版。
    吴钊、刘东升编著:《中国音乐史略》,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年 12 月版。
    夏野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年 2 月版。
    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年 2 月版。
    姚瀛艇主编:《宋代文化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年 2 月版。
    袁禾著:《中国舞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年 8 月版。
    张国强著:《宋代教坊乐制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0 月版。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年 8 月版。
    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年 9 月版。
    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编:《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11 月版。
    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文艺理论组编:《<梦溪笔谈>音乐部分注释》,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年 3 月版。
    日·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台湾:中华书局,1973 年版。
    程民生:《略论宋代市民文艺的特点》,《史学月刊》,1998 年第 6 期。
    杜家骥:《中国古代君臣之礼演变考论》,《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 1 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 年版。
    耿占军:《古代百戏》,《文博》,1999 年第 2 期。
    黄翔鹏:《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与发展》,《中国音乐学》,1987 年第 4 期。
    黄翔鹏:《唐宋社会生活与唐宋遗音》,《中国音乐学》,1993 年第 3 期。
    黄竹三:《“参军色”与“致语”考》,《文艺研究》,2000 年第 2 期。
    李金梅:《敦煌古代百戏考述》,《敦煌研究》,2001 年第 1 期。
    李石根:《唐代音乐文化的两大体系——大唐雅乐与燕乐》,《交响》,2003 年 12 月第 22 卷第4 期。
    李咏敏:《宋代民俗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 年第 4 期。
    刘海霞、王维涛:《对唐代宫廷音乐高度繁盛的分析与思考》,《社会纵横》,2005 年 10 月总第20 卷第 5 期。
    刘尊明:《隋唐燕乐繁荣的文化机制》,《人民音乐》,1994 年第 2 期。
    鲁尧贤:《宋代文化的繁荣及其原因》,《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4 年第 2 期。
    秦序:《唐九、十部乐与二部伎之关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 年第 4 期。
    沈文倬:《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上),选自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文史》(第十五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 9 月版。
    王鸿昀:《唐代乐舞文化成因与艺术形态考释》,《交响》,2004 年 6 月第 23 卷第 2 期。
    杨昆:《宋代文化繁荣探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1 期。
    杨志浩:《唐代舞蹈发展的兴盛对当今可借鉴的经验》,《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1999 年第 4期。
    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特点》,《甘肃社会科学》,2001 年第 1 期。
    姚兆余:《简评宋代文化的历史地位》,《理论学刊》,2001 年第 2 期。
    赵为民:《简论宋代音乐的主要特征及其历史地位》,《交响》,1997 年第 3 期。
    赵维平:《中国历史上的散乐与百戏》,《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 期。
    张影:《略论宋代教坊宴乐制度对我国古代戏剧的影响》,《艺术百家》,2006 年第 5 期。
    左汉林:《唐代协律郎的任职条件和职责新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1 期。
    韩启超:《宋代宫廷燕乐盏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4 年。
    康瑞军:《唐代音乐繁盛的原因》(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03 年。
    王菲菲:《两宋间歌舞初探》(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3 年。
    曾美月:《唐代宴乐活动类型考》(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4 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